国际市场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4 17:19:04

国际市场经济

国际市场经济范文篇1

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中国商品遭遇I$I外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GDP增长创造了连续15年保持7%以上的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21亿美元。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更是迅猛发展,进出口总额于2004与2005连续两年突破10000亿美元,其中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了1018.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机会与风险并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外经贸磨擦日益频繁,我国产品遭受外国的反倾销愈演愈烈。由图1看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从1995年至2005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数量增多的背后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呈现以下特点:

(一)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数字,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仅2005年中国就遭遇1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

(二)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鞋类、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20世纪90年代被调查产品以低附加值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

(三)遭受的反倾销措施与出口贸易量极不相称如图2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被执行反倾销措施数目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同时看到虽然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上升,但前者始终远远高出后者,二者极不相称。中国出口产品已经连续11年遭受到世界最多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且这一不祥趋势还在延伸扩大。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直接受害者就是我国出口企业。如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二、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主要原因

(一)环境原因外部环境方面,许多国家利用反倾销简单易行和不易招致报复的特点,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倾销的确定主观性强。外国政府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观不利因素主要有: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出口结构失衡和外贸体制不顺容易使一些出口产品造成倾销或倾销嫌疑。出口管理和审核权高度集中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仅局限于提供进出口培训等初级服务等功能,不能对违反行业整体利益的出口企业做出惩罚。行业管理主体权力的真空致使行业管理混乱,造成了出口企业以压价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

(二)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认识不足,或错误认为应诉参与与否结果一个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成功应诉的事实表明,企业应诉越积极受益机率越高。

(三)中国出口企业对待国际市场的观念导向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社会中存在着六种竞争的观念,各种组织无一不是在其中某一个观念的指导下从事其营销活动: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顾客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往往是过于注重产品的性能、质量和销量而忽视人性和服务,这些观念在少数落后国家的卖方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开拓市场时一般采用营销观念、顾客观念或社会营销观念指导自己的活动,靠市场导向的战略来赢得市场,以适应正在加速变化的环境。2004年7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获得了不必使用出口中间商而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资格。但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这也正是生产和推销观念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所固有的风险。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在优化我国出口体制、规范我国出口企业经营行为、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既有利于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善,又能有效应对反倾销。

应该看到,我国政府这几年在修改和完善WTO反倾销规则,建立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外贸出口预警机制,构建国外的反倾销协调网络,加强对出口产品监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我国的出口体制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在一些企业成功应对反倾销案例的带动下,在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和奖励下,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有了积极的转变。与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一些企业应诉态度、行为的转变相对比,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的营销观转变相对滞后。一些观念落后的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跟进和竞相压价的行为往往导致整个行业遭受反倾销报复,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国际市场营销水平刻不容缓。

三、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

随着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影响日渐扩大,各国企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最主要差异是国际营销所面临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要通过调研详细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进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这样才可以用可控制的资源有效应对不可控的国际市场环境,才可以避免反倾销、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细致深入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对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是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环境调研和消费者调研主要是为获取国际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通过所收集的信息来测量市场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直接营销环境和间接环境,直接营销环境是指那些直接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通常是指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营销间接环境是指那些间接的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地理、人口等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理解国际社会的人群行为和观念、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营销过程,并可以获取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类型及增长变动趋势、潜在消费量等方面的数据。取得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理解国际市场现实和未来的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调研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国际市场现实的供给情况。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调研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竞争调研。

由于国际市场调研涉及的范围广、变量多、变量之间关系复杂等原因,使得一般出口企业很难独自承担由此带来的高额调研成本。鉴于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较小,可以采取加强文案调研、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调研、几个企业联合聘用国际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国际市场调研。

(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属于目标营销的范畴,即出口企业区分主要的细分国际市场,把一个或几个细分的国际市场作为目标,为每个细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和制定营销方案。通过目标营销,出口企业可以把营销努力集中在具有最大购买兴趣的国际顾客身上。国际市场细分时要注意国际消费品市场和国际工业品市场细分标准的不同,我国出口企业在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后,可考虑从以下五个市场模式中选用适合自身的模式: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

如图3,密集单一市场(1)是以单一产品对单个细分市场密集营销的市场模式;有选择的专门化(2)是以多种产品对多个联系很少的细分市场分散营销的市场模式;产品专门化(3)是以系列同种产品对不同细分市场展开营销的市场模式;市场专门化(4)是以一系列多种产品满足某个顾客群体各种需要的市场模式;完全覆盖市场(5)是用各种产品满足多个顾客群体需要的市场模式。我国出口企业往往不重视对市场覆盖策略的研究,沿用“大规模分销”的传统方式,出口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标准化产品上,因而这些商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就相对较大,同时我国商品的现实优势又在于价格低廉,这样即使不是有意构成倾销行为,也容易引起进口国同类产品厂商的警戒并引发反倾销申诉。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基础不够深厚,密集单一市场(1)和有选择的专门化市场(2)模式较利于我国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避免国外的反倾销。市场定位就是出口企业确定在目标国际市场要传递的顾客价值,也就是企业或品牌的核心观念。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定位要注重价值的差异化,即在设计产品与形象时以目标市场的顾客利益为基础,充分体现自身优势,努力避免与国外竞争者雷同,从而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定位之后,要通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差异化来体现核心观念,从而将出口产品与国外竞争者区分开来。

(三)产品策略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要求对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产品组合、品牌、包装、服务做出协调一致的决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在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和国际品牌建设上面临的问题较多。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近年来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开始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共性需求,这一特性要求采取标准化策略,而前几年占绝对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满足各国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应以采用差异化策略为主。我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尤其应注意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结合运用,如一些标准化产品采用差异化策略,改变包装或品牌名称就可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事实上我国出口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就被运用差异化策略的外国进口商转移。标准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合应用有助于企业避免反倾销,例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所生产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中,我国一企业生产的打火机因为多了充气阀特色而免受调查。

品牌的本质是营销者许诺向顾客持续传递特定的属性、利益和服务,品牌是公司战略运作、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企业国际营销下一阶段的战略是如何真正建立世界性品牌,中国企业建立世界性品牌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品牌价值,而非市场份额或销量。在对出口商品的品牌设计时,要考虑同进口国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品牌的维护。

国际市场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思考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受到国际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非市场经济现象严重。那么,作为高中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应该如何定位呢?下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作为高中生,我们在学习之外,还应重视生活与社会事件的了解,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针对于此,下文分析我在课余生活中了解的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分析

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属于历史中的经济制度,具有内在规定性特点,也就是社会生产与流通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此类内在规定性特征的表现形式较为丰富,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基础特点以及文化传统特征等不同,所以,市场经济的内容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市场净化的标准绝对化处理。作为高中生,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但是,还有着“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相关问题。主要原因为:其一,在冷战时期西方资本注意国家出现了贸易待遇以及相关反倾销的歧视现象,也存在社会主义的阵营问题,做出了一些较为特殊的做法。之后很多国家都开始消防,创建了非市场经济方面反倾销机制,形成了多变贸易的相关规则。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水平全面提升,但是还是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被其他国家认作是非市场经济的国家,导致对外贸易期间,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方面调查,待遇缺乏一定公平性,甚至出现严重的损失。其二,我国在国际谈判的过程中,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特定的条件之下,遭受到其他国家的非市场经济认定。当前,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成员中,只有我国受到了歧视待遇,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进步,难以在新时期社会背之下,形成良好的国际经济发展模式。我们高中生在学习以及探索的过程中,还需不断的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目标,正确进行探索,总结丰富经验以及学习规律,更好的完成目前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学习质量以及水平,充分发挥各方面学习方式的积极作用,达到预期学习目的。与此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我们高中生仍需改正自身的观念意识,充分意识到各方面学习的重要性,在合理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下,不断的增强自身学习效果,更好的参与到相关学习活动中。我认为我国在非市场经济地位方面,除了与其他国家传统计划经济国家防范相关之外,还在政治方面的排斥存在直接关系,属于冷战时期的产物,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我们高中生在研究以及学习的时候,应当做出全方位的分析与考察,了解我国的非经济市场地位问题原因,科学的进行学习,总结丰富经验,积极参与到各方面学习活动中。我们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了解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明确为什么国际上会有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看法,在合理分析的情况下,可以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综合性的参与到探讨中。作为高中生,我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我国在以往的国际市场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非市场经济地位,各个国家的相关观念都根深蒂固,导致我国在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很难拥有自身独特的领域,也无法更好的控制出口贸易成本,甚至会发生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观念,了解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分析与交流,更好的完成当前的任务。

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解决建议

对于非市场经济地位而言,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受到反倾销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对出口市场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试着对外贸易范围的拓宽,数额不断增加,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也会增多。如若不能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还会导致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采用正确的应对措施,以免影响我国国际市场形象。首先,建议企业针对自身的经营管理观念以及思路进行转变。作为高中生我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很多企业都将出口数量以及价格作为管理重点,忽视产品质量的管理,未能意识到提升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的重要性,也没有塑造自身品牌的观念。所以,在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背景下,建议我国企业可以树立正确经营观念以及营销意识,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管理效果,增加附加值,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以此为基础更好的解决目前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为高中生,我认为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企业应树立正确观念,除了要对产品制造技术进行创新之外,还需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方案,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创建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为了更好的完成目前的企业产品管理工作,应加大整体质量以及性价比的管理力度,综合分析与调查国际市场中同类产品造价、质量以及品牌形象,针对性的对自身产品以及品牌进行整改完善,努力的提升企业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以及信誉度,只有创建良好的市场形象,才能致力于打破以往工作模式的局限性,不再受到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约束,提升我国企业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知名度,更好的拓宽发展范围。其次,建议政府部门在宏观调控方面与外贸方面做好调整工作,结合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需求,科学的进行调控管理。在此期间应将中国经济市场的快速稳定运行作为主要依托,结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预防外部竞争带来的影响。在宏观调控方面,应在与各个国家之间摩擦中积极应对,获取更多的收益,在内外兼顾的情况下,促进市场地位的承认。作为高中生,我认为在宏观调控方面,仍需全面了解国际市场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世界贸易组织的特点,合理抵御外部竞争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在全方位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方面工作方式的积极作用,提升宏观调控水平,以此有效的解决未来发展问题。再次,应当重视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分析,了解讨诉的可能性。作为高中生,我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协议中已经提出了关于市场经济标准的规定,需要在国内落实。如若某贸易成员不能公平的进行裁定,就可以到组织中解决争端。然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形成良好的正确解决体系,所以,建议在世界贸易方面,借助律师的支持,更好的探讨争端解决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以此规避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对于世界贸易争端而言,在解决的过程中,作为高中生的我,认为仍需建立监督机制以及应急机制,通过动态化的监督方式了解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整改目前工作方式方法,不断的完善各方面管理体系,在增强整体工作效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争端应急机制的积极作用,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我还认为在解决国际贸易矛盾的时候,还需全方位的了解争端的发生规律与特点,在明确发生特点的基础上,更好的维护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益,以此促进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转变。最后,应当结合国际上公认的相关标准,量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分析反倾销的情况,了解反倾销幅度。在此过程中,建议按照国际上的标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结合我国经济情况进行整改,还需了解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各方面因素,提升整体的操作性,充分落实相关制度,以此应对对外贸易过程中出现的反倾销问题。作为高中生,我认为在反倾销问题方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应对观念,结合目前实际情况,编制完善的应对计划方案,通过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转变以往的工作形式,打破传统反倾销问题的分析局限性,在各个领域不断努力的情况下,更好的提升国际贸易整改效果。与此同时,在整改工作中,仍需不断的针对反倾销机制进行改革完善,解决制约性问题,努力的创建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工作体系。

三、结语

我们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国家大事,了解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实际情况,形成良好的观念。我在研究中就发现,中国目前存在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未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模式以及发展体系,难以采用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方式促进中国在国际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因此,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杜绝此类问题,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反倾销问题解决方式、争端解决方式等开展工作,遵循法律法规,创建企业的品牌形象,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突破自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俊.“非市场经济地位”之诉:规则背后的大国博弈[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国际市场经济范文篇3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行为大多还停留在货物出口和技术引进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国际资本和外商对于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我国企业和资本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对外贸易的途径。为此,在资本流通的动因上,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对外投资的前期条件。

1、我国货币的稳定和升值在美国信贷危机对国际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以后,国际市场内的原有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出现了问题。而我国人民币在货币稳定和升值上的潜力被许多金融运作者所相中。随着人民币的稳步升值,对我国外贸投资产生了巨大的动力。由于美元在国际市场当中稳定货币的地位下降。使得在国际市场当中人民币的购买力和储藏价值稳步上升。而我国货币的升值带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流通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了。总金额为我国对外投资提供相当良好的环境。

2、我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随着我国工业化事业的逐步发展,工业生产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也在不断的增加。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于扩大我国国内能源开采的行为不予提倡。这时,投资国外能源产业,特别是国际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产业对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进程都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样的,通过对外投资专业我国国内多余产业的重复建设与优化我国产业链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贸易摩擦。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摩擦在不断上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我国特色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出色的竞争实力被各国所关注。这导致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当中对于我国的贸易壁垒逐渐增多。如何减少对外贸易当中摩擦,将产业生产转移到国外进行是良好的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我国贸易出口产业的良好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国内市场创造更为开放和先进的竞争环境,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的稳步发展。

二、对外投资的弊端

在国际市场总体萧条的前提下,对外投资是我国开发国际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时机。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都为我国对外投资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但是,资本运作不存在完全安全的经济行为,无论当前国际市场的状况如何,我国对外投资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风险。要清楚机遇和挑战是共存的。为此,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规划上,我们要辩证的认识当前对外投资的风险,并研究改良和回避的方式。

1、我国对外投资的混乱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逐步开放的进程当中,目前为止,我国市场当中的信息流通还很闭塞,对于国际市场的具体环境还缺乏直观可靠的认识。同时我国对外投资没有一个良好的渠道,这导致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为混乱无序。完善对外投资的信息采集和流通,加强我国国内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了解和国际信息的获得渠道。加强我国对于对外投资的监管力度,减少重复投资和贸易欺诈现象的发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方法。

2、风险回避和预防的缺失国内投资者对于国际市场的总体走向和时事变化缺乏及时的信息和全面的认识,对于在投资过程中分辨资本投入的效益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我国对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导致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投资者承担了大量的贸易风险。

3、缺乏战略意识我国对外投资的形式还很混乱,同时对外投资的方向同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存在着偏差,相当多的投资者缺乏长远的视野和投资意识。为此,在发展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国家要加强对于战略投资行为的支持。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

国际市场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连锁品牌;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已经从产品过渡到品牌,品牌日益成为当前重要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产权之间的壁垒日益显著。在我国贸易品牌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品牌竞争。

1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品牌的现状

1.1世界级品牌少且价值低。世界品牌实验室制定了世界500强名单,这一名单反映了相关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2012年,我国有23个品牌进入世界五百强,但是美国有超过200个品牌进入世界五百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企业的相关品牌价值与发达国家的品牌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世界五百强中,大多数是科创类品牌,由于掌握了较多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其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较大程度的维护其地位,因此我国当前品牌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打造高价值品牌。1.2当今世界其他国家品牌的发展。当今世界品牌遍布全球,从西方发达国家到非洲的部落,品牌文化和品牌产品的冲击,世界品牌的影响力来源于其深厚的经济实力和相关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名牌品牌所占的比例不足3%,但是相关产品却占40%,销售额更是超过50%,世界品牌的持有者大多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1.3我国国际品牌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关贸易出口额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推动下,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面临着21世纪最大的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深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储备,我国出现了较多的世界品牌,且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但是与美国相比,相关的竞争力尚且不足,在国际市场中还处于不利地位,在世界五百强中民营企业的数量还较少,发展势头不足,在国际品牌的打造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2连锁品牌国际贸易经营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我国具有实力的大企业愈来愈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加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连锁品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还未完全融入国际市场,对于国际贸易的研究较少,通过对连锁品牌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可以加强相关管理的创新脚步,有利于企业更加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大环境,通过全面分析,从而达到冷静处理国际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国家实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3我国连锁品牌国际贸易运行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多数国际连锁企业都注重国际化经营中的国际贸易经营管理问题,可是依旧存在不足之处,这对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3.1经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经营管理体系的完善是相关国际连锁企业开展业务的支柱,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在处理问题时尚不成熟,就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状况。而且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在开展相关国际化业务时,对本地化较为忽视,对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的相关探究并不完善。相关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较为落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大量人才在国际化进程中流失,对跨国管理和国际经营产生了不良影响。3.2经营管理缺乏创新。经营理念在经营过程中起重要的先导作用,若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定的成绩,要首先看清楚相关的形势,积极寻求理论创新,在相关经营管理中寻找创新点到。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问题。特别是面对国际商务管理和经营时与国际市场脱轨这一问题最为突出,难以做到与国际化相适应。除此之外,某些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时,经常会出现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冲突,严重阻碍了跨国管理和国际商务经营的发展。3.3经营管理的模式相对落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与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相适应,积极寻找合适的时机,开展连锁品牌的国际业务,以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寻求企业自身的大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根据相关统计,在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国际连锁经营中难以做到科学管理规划,有部分企业甚至在对相关市场未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匆匆开展业务,加之国际信息不平衡,导致相关企业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明显不足,这进一步证明相关企业未做到利用合理的科学方式进行企业管理。有些连锁企业由于经营结构较为单一,在经济中发展中缺乏竞争力。比如企业在国际市场投资中,由于缺少足够的灵活性投资方式,会严重制约企业在国际合作和贸易经营中的主动性,各项管理工作也会受到间接的影响,并对企业在跨国合作中的战略实施带来一定的阻力。

4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经营的侧重点

4.1树立并实行国际商务管理目标。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影响下,我国连锁品牌的国际化进程较为坎坷,经历了多重挑战和艰辛,连锁品牌的企业要考虑灵活面对多变的商务环境。除此之外还要从客观角度出发,对自身能力和国际市场要求进行有效的评价,处理好多种因素对连锁品牌的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经营好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相关企业要对国际市场的真实需求有充分的了解。4.2创建并实施国际商务管理策略。相关连锁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要以合理性和适应性来积极应对相关策略,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应对风险。先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企业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强烈的挑战和机遇都会让竞争力迅速加剧,只有明确自身定位,才能选择合适的策略开展经营活动;再是分析市场,谋求经营的主动性,提前对所在行业的国际竞争特点和对手信息进行掌握,获得市场的主动权。4.3国际化经营要有新的管理机制。管理是一家企业的“船舵”,主导着企业发展和转型的方向,连锁品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是一次深度的战略转型,必须要使管理模式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明确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找准企业竞争的切入点,使企业扮演好国际竞争的新角色。管理的转型涉及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现场管理、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层面,连锁品牌企业应该积极寻求现代化管理模式,用严格且温情化的方式,让企业融入新环境,实现企业的管理升级。

5强化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经营和跨国管理的措施

5.1创建完善的经营管理相关体系。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的跨国管理和商务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优化当前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体系,这不仅是连锁品牌国际管理的重要基础,更为关键的是其执行,企业还要加快本土化建设,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成立相关的专职部门,主要的职能就是处理跨国管理和商务经营的相关工作,并为相关部门的建设配备最好的人才,相关企业要做好企业的本土化研究,解决跨文化遗留下来的问题,对国内文化和当地文化习俗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了解,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5.2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企业品牌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经营基础和准则,在新的跨国经营中,经营理念要从国内意识形态扭转到国际竞争思维,树立企业的跨国经营理念,才能使企业不偏离航向。全球一体化为连锁品牌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连锁品牌往往具有良好的口碑、统一的质量体系和企业文化体系,这些被企业全员认同的“文化”,可以移植到经营理念的内涵中,丰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策略,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理念还要随着市场变化持续更新,适应企业发展的新需求。5.3完善科学的品牌管理方式。品牌是企业的外在形象,是企业口碑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长期发展所赢得的市场地位象征。做好品牌管理不能闭门造车,尤其在新入场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做好品牌管理,让新的目标市场认同且成为首选品牌,对企业意义重大。连锁品牌企业应该抓住新媒体传播的红利期,开展公关、文化、营销等活动,为企业的品牌进入受众视线打下基础。此外,展开相关的科学设计,管理和相关营销管理对于连锁品牌的企业是较为重要的,怎样为连锁品牌的产品进行合理定位,如何开展相关的促销活动,通过什么方法设计相关的广告产品,都是企业进行国际经营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相关竞争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对当前市场环境有初步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市场分析,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围绕着科学化的经营战略,不断迈进。

6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相关连锁品牌企业在开展和实行战略创新方面有着巨大的机遇。但当前我国在国际经营管理中依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和个人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围绕创新管理理念和完善管理体系以及改善管理模式这三个模块展开探究,尽可能地提升企业的管理和国际商务运营能力,确保企业可以顺利实行国际化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张洁.跨境电子商务兴起的原因及发展研究[J].才智,2019(33).

[2]劳小珊.论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策略[J].全国流通经济,2019(30).

国际市场经济范文篇5

世界贸易组织(WTO)奉行公平竞争原则,反对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倾销手段抢占和垄断国际市场,扰乱国际市场秩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WTO成员,在国际贸易中是最讲信誉的国家,决不会公开违背WTO公平竞争原则而采取倾销手段去损害进口国利益的,更无实力对国际市场发动一轮又一轮倾销风潮。既然我国出口企业没有采取倾销行为,那么,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轮又一轮反倾销风潮(参见表1),这实质是他们对我国对外贸易人为设置的连环陷阱,企图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迫使我国出口企业接受“自动出口限制措施”,取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享受的普惠制待遇,损害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声誉和形象,并使我国出口企业深深陷入贸易纠纷之中而难以自拔。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从下述对华反倾销案件可以看出,中国入世前后变化是巨大的。1979-2000年,对华反倾销为411起,平均每年18.68起;2001-2010年,对华反倾销为564起,平均每年56.4起,入世后为入世前的3倍(300%以上)。必须说明的是,在1979-2010年的32年间,美国是发动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欧盟紧跟其后。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出口产品没有对进口国构成倾销行为,也没有对进口国同类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因为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并非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出口规模也较小。然而,为什么总是被他们提起反倾销指控。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出口产品屡次遭到反倾销的“围攻”,成为国际反倾销的重点对象,中国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

令人深思的是,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已有10年市场经济的实践,然而,WTO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而是把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国家”,并规定中国出口企业自动获取市场经济地位或待遇,需要经历15年(2001-2016年)的转型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正是依据《WTO反倾销协定》有关“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能使用本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对比,而只能采取替代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作为正常价值与其出口产品价格进行比较,以此确定是否构成倾销的规定,肆无忌惮地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指控。

首先,他们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总是以生产成本或价格大大高于我国出口产品的替代国的产品为依据,进而征收高额的临时反倾销税。

其次,当我国出口企业在反倾销应诉时,他们以我国出口企业未能按国际会计准则建立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为由,否定我国入世协定书15条有关“当某一WTO成员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时,若被调查的中国企业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有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应当使用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或成本进行比较”的规定,从而使我国出口企业的应诉以败诉而告终。

再次,当最终反倾销税实施时,他们又按《WTO反倾销协定》第11条有关“最终反倾销税仍应自征税之日超过5年之内结束的规定”,又迫使我国出口企业在此期间采取“自动出口数量限制措施”和取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享受的“普惠制待遇”。

最后,应对反倾销的诉讼,无论是胜诉还是败诉,其结果都是得不偿失。这是因为,一是要支付高额应诉费用,使出口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二是对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因为在长达12-18个月的应诉过程中让每个应诉人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紧张;三是无论胜败,都会对出口企业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丧失公平竞争的优势和竞争力。这就是对华反倾销设下的连环陷阱。

综上所述,对华反倾销完全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设置的一道人为贸易障碍,它已经使我国出口企业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016年以前,他们决不会放弃这道贸易障碍,即使到2016年以后,他们还会以另种方式设置新的障碍,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对华反倾销指控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更要做好规避反倾销的对策。由此可见,规避对华反倾销势在必行。

三、对外贸易投资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投资不仅是规避反倾销和拓展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成功规避对华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包括特殊保障措施)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美国、欧盟为首的一些国家不仅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轮又一轮反倾销风潮,而且还对我国出口产品发动一波又一波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浪潮。例如,从2002-2010年期间,对华反补贴案件为43起,对华保障措施为106起,对华特殊保障措施为33起。特别是对华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是很少见的。因此,中国入世后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的“围攻”,并形成“合围”之势。从2002-2010年期间,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等案件高达692起,平均每年为77起,使我国对外贸易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极大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加快对外贸易投资步伐,制定中长期对外贸易投资发展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并驾齐驱,并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之态势,有效粉碎妄图阻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

(一)对于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既是对华反倾销的重点对象,因而又是对外贸易投资的优势项目。因此,在对外贸易投资时在选准市场和合作伙伴条件下,扩大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投资规模,从而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

国际市场经济范文篇6

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是以获取利润为宗旨而从事的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以情报信息作为基础之一来履行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的管理职能,使人、财、物等因素合理配置,生产出适应国际市场消费者心理和习惯、风俗、购买水平、消费结构的商品,并满足消费者对数量、质量、价格、性能、品种、规格和型号的需要。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想在国际营销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利润,就需要依据中国的国情实际和可能的条件,促使企业的商品最大限度地占有异国他乡的市场。一个好的国际营销策略,实质上就是向国际用户和消费者,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价格,提供恰当的商品。产品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它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购买者的需求。所以,能否出口适销对路的产品,便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核心问题。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国际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合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从整体上推进企业国际化营销的进程。我国现代企业组建大型综合商社型跨国公司的发展条件基本成熟,可以率先发展;服务型跨国公司发展初具条件,可以稳步推进;工业型和金融型跨国公司,还需要做较长时间的力量准备和努力,只能在探索中循序渐进。

出口第一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成长为后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出口第一战略即是出口导向战略,它通常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必须将国家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外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出口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国际贸易的增长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增长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2)在继续保持本国有竞争力的低劳动力成本的出口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实行出口产业的升级战略,增强本国重工业产品和高精尖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之逐步成为我国的出口主导产业。(3)为实现出口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要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使国内经济政策与外贸发展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出口管理程序。(4)形成全国协调一致促进外贸出口的局面,企业尤其要按国际标准和国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国际销售的步伐也要随之加快。出口导向战略,就是把出口置于企业乃至民族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尽一切办法促进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我国出口产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出口市场面太窄,削价竞争,进料加工用外商商标销售,实质是为他人作嫁衣,等等。为此就要狠抓产品质量,在坚持“以质取胜”原则的同时,执行多元化、全方位开放的外贸策略。“出口第一”是国家总体实力的竞争,它首先是各企业、各厂商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在竞争中提高整体产品质量。当前我国出口产品以轻纺产品为主,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垂直分工,在目前国际产品贸易日益知识化和高级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需求增长迅速,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如果再不及时实现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实现高级化,我国成为世界性贸易大国的目标便难于实现。我认为出口产品高级化,从政策上必须考虑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重点扶植和发展机电、化工、冶金等重化工业产品出口,使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主导出口产业。(2)扶植部分高科技产品出口,使之成为我国的另一主导产业,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及软件、通讯产品、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微电子、光电子、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3)加快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如服装产品,可将面料整理和新面料开发、深加工和高级时装作为调整结构的重点要求等。总之,积极的、创造性的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战略,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的合理选择,对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要重塑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是指依据国际商业惯例,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及其国际商户中所占有的地位、给予的评价、所能接受的程度,以及所形成的综合信誉等。而决定产品形象的最终标志,主要有产品气质、质量因素、包装与装璜、商业信誉等。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无论对产品销售还是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亦或国家的外贸经济效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产品的国际形象好,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产品出口量,而且可以提高同类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创汇能力。正因为如此,所以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兴起创名牌、树形象、争市场、创高利为主题的产品竞争之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本来就十分有限,当今这种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对我国无疑构成新的压力。然而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出口企业应当因势利导,认真总结反思过去的经营战略,高度重视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要转变轻视外观质量和包装质量的观念,在抓好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把外观质量和包装质量也搞上去。(2)要转变只重视样品质量而忽视批量生产的观念,取信于国际客商和用户,树立企业良好的国际信誉。(3)要转变忽视商标和不注意维护商标信誉的倾向,切实处理好商标与质量的关系。(4)要转变认为中低档产品质量就可以马虎的观念,处理好产品质量同产品档次的关系,因为中低档产品恰恰具有覆盖面广的优点,不能把中、低档产品错误地理解为低劣质产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出口贸易是由具体的企业承担的,我国专业性外贸企业基本上有两个特征:一是纯粹的贸易性公司,出口基本上是从生产企业购进商品,然后销往国际市场,经营活动的空间范围相当狭窄;二是外贸企业自成体系,近年来这种体制有所改革,但没有采取措施促使外贸企业转型,在国民经济中仍保留着一个庞大的独立的外贸部门。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必须组建以实业化公司为主的外贸企业体制。对外贸易以实业化公司为主,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把我国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有机结合起来的微观经济基础。一方面它将更有效地发挥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发动机作用,另一方面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外贸企业转向实业化,出口商品的货源会有更大的保障,出口商品的质量和花色品种能更好地获得改善,其出口方式也可进一步多样化。实业化取向的外贸经营企业体系,包括生产企业向国际市场进军和专业外贸企业体制。1995年以来,我国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有较大的发展,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企业正日趋集团化和现代化;尤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为这些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奠定了基础,外贸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在这个方面加大力度。

必须尽快建立自由贸易制度的对外经贸法律体系。改革是我国企业跻身于国际市场的主要动力,只有坚持不懈地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的自由贸易制度,才能与世界通行的贸易制度接轨。“九五”期间,我们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出口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重点改革进口管理体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进口,在按照世界贸易通行规则保护幼稚工业发展的同时,为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调整现行的一些不规范的政策,实行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改革外经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坚持贸工、贸农、贸技、贸银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实现效益规模经营。推动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和投资协调发展,逐步改变条块分割、业务分割的状况,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全面发展。加快对外经贸法制建设,以《外贸法》为基础,加速制定配套法规,争取三年内建立起规范和保障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制度的对外经贸法律体系。《外贸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促使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决心。这体现在很多方面:(1)外贸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2)对于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货物和技术,只能基于外贸法规定的理由和方式进行,而外贸法所规定的理由是完全符合原关贸总协定的。(3)对于国内产业给予适度的保护,外贸法放弃了过去实行的进口替代、行政审批等制度,而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制度。(4)外贸法放弃了过去实行的各种对外贸易补贴制度,明确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将通过采取各国普遍实行的促进措施,如设立专门的促进外贸发展的金融机构,设立外贸发展基金、风险基金,实行出口退税等来实现。外贸法作为一个基本法,只是规定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方针和主要的管理制度框架。要保证外贸法的全面贯彻执行,需要制定大量的配套行政法规。为此,外经贸部等有关部门还必须抓紧起草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包括:外贸企业许可制度条例、外贸制度条例、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进出口商会条例、边境贸易管理条例,等等。

出口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普惠制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普惠制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在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方面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制度,其税率是国际贸易关税中最低的一种,比最惠国税率还要低1/2到1/3。普惠制从1971年在全世界实行,我国自1978年起才开始实施普惠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24个国家宣布给予我国普惠制待遇。据估算,我国年受惠关税就高达20多亿美元。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普惠制作为国际上一种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贸易的特殊优惠政策,并不是一种永久性制度,具有明显的时限性。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各给惠国都可能或已经对其普惠制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要有一种紧迫感,现在应牢牢抓住普惠制带给我们的机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挖掘潜力:(1)充分利用普惠制,在吸引外资上做文章。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在70年代经济起飞时,都充分利用了普惠制,随着他们经济实力的提高,已不再享受普惠制的优惠。近年来,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厂商,纷纷把工厂迁移到我国各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享受普惠制待遇。(2)利用普惠制,促进出口产品更多采用国产原料,实现出口产品原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普惠制规定: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必须是本国产品,如果从国外进口的零部件超过给惠国规定的百分比以上,就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3)充分利用普惠制,适当提高价格,直接分享好处。普惠制是一张“有价证券”,我们的出口企业要抓紧时间,抓住机遇,用足、用活、用好这一“无本万利”的扩大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让普惠制真正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出口企业必须加大对销贸易力度。对销贸易,也称灵活贸易,是国际间以货物、劳务和权益(包括技术、专利权、商标权等)替代全部或部分外汇作为消偿手段而进行的交易活动。它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易货贸易、协议记帐、补偿贸易、转手贸易和关联贸易。由于它能突破正常现汇贸易出现的障碍,扩大对外贸易,从而被大多数国家看好,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国际对销贸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销贸易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提供对销贸易服务的来源多种多样,从各国政府有关监督管理机构、跨国公司、银行,到对销贸易中间商、掮客和研究、咨询机构,可谓数不胜数。服务的范围日渐扩大,涉及对销贸易的信息传递、可行性分析、交易的磋商、资金扶助、信用担保、交易结算、合同履行情况监督等许多方面。中国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对销贸易方式很适合我们运用,以扩大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为此,就必须尽快制定并逐步完善发展对销贸易的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管理对销业务的专门的机构。出口企业必须推行外贸制度。早在80年代中期,外贸制就作为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提出来。1985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等八个部门关于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报行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理顺机电产品出口体制,必须坚持工贸结合,充分调动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积极性,推行制。”此后,1987年《国务院关于批转对外经济贸易部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出口,促进工贸结合,发展横向联系”,“外贸专业公司经营的出口商品,凡是有条件的要积极推行出口”。是一种契约关系,人在委托人授权的范围内代表委托人从事交易,并由委托人对活动的后果负责,它是在经济生活中基于分工和效益的原则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中的制,是在国际贸易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有序、高效的流通方式,在当今国际贸易中被广泛采用。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的国家,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产生出诸多形式,使制始终富有生命力。而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熟悉的主要是“佣金”,即外贸公司充当生产企业和国际市场的中介人,按照生产企业指定的价格推销其产品,根据销售额提取佣金或费。但是,制的另一种类型———“权”,我国企业就比较陌生。在这种方式中,外贸公司从生产企业那里取得销售权,被生产企业确定或认可为其产品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销售公司。双方每年商定一个大致的量,生产企业按外贸公司的要求分批发货,并确定产品的出厂价格与市场销售价格的最高限价,由外贸公司承担市场变化产生的风险。外贸公司要想多获得利润,只能通过积极开拓市场、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等方式,努力争取客户,多销售多盈利。此外,外贸公司还可以通过商标使用权转让、知识产权投入、延期买断、抵押、特许销售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取得对生产企业产品的出口权。推行外贸制的重点,将放在鼓励外贸公司出口机电产品,鼓励外贸公司广大中小生产企业的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将首先建立健全外贸法律制度,制定新的《外贸协议示范文本》,明确规定我国外贸中有关政策法律问题,用合同形式保护企业在外贸关系中的合法权益。其次,国家还将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选择若干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作为实行外贸制的试点。在保证资金、试行出口退税的“免税、抵扣”政策、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加快赋予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的步伐,并全面扩大外贸公司内贸经营权,将外贸制的推行建立在国内外流通体制一体化的基础上。推行外贸制,对调整我国出口市场结构、实施多元化战略有着积极意义,而生产企业即使有愿望,也因缺少与国际市场的直接联系而难以有所作为。推行制,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和外贸公司开拓市场的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从国际经验看,能够针对国际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真正去冒风险开拓新市场、新商品的,往往是广大的中、小型企业。要推动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而中小企业在实施外贸制上有更多的内在要求和主动性,现有的外贸公司在它们出口上也有着广阔的天地。外贸公司应充分重视与中、小企业合作,为这些目前缺乏出口渠道、出口人才以及资金的中小企业搞好服务,共同开拓海外市场,这既是中、小企业的一条出路,也是我国外贸新的增长点所在。

出口企业必须运用仓库式平价连锁店方式促使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仓库式平价连锁店是本世纪70年代末期在美国产生,并迅速成长和壮大的一种以低价格大批量将日用消费品集中销售给大众消费者的经营方式。价廉是仓库式平价连锁店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价格比一般的零售店大约便宜20—40%。但这种价廉是以多销为前提的。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仓库式平价连锁店就必然成为中国产品出口美国的首选目标,因为它是美国当今最为走红的大市场。最近几年美国经济不景气,更多的人在找便宜饭吃。中、低收入层的市场需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正是平价连锁店市场行情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使针对美国中、低收入层的大路货,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仍然具有相当高的质量要求。须知这毕竟是大连锁店,而不是小杂货店。近些年以来,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中国的许多产品已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水平,而且就目前发展阶段看,尤其适合于进入这一消费层次的大市场。

出口企业必然实施“大经贸”发展战略。相对于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比较狭窄和相对封闭的外贸形态而言,“大经贸”战略是指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使商品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多种对外经贸方式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技、金融、内贸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对外经贸发展战略。该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进一步拓展我国对外经贸的深度和力度,形成对外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开放格局,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完善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格局。(2)加快实现对外经贸中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技术进出口、国际服务贸易等各项业务的大融合,实现资本、技术、服务和商品国际流动的一体化协调发展。(3)推进贸易、生产、科技、金融、流通等部门的结合,理顺各种关系,使对外经贸事业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4)充分发挥外经贸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把外经贸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好地结合起来,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服务。(5)努力维护和参与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多边经贸合作、区域合作和双边合作的有机结合,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有益的外部环境。“大经贸”战略要求我国各出口企业、各地区要顾全大局,在对外贸易经营中,既要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又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克服各地区出口产业结构及出口产品结构的雷同,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减少地区之间的矛盾与摩擦。

国际市场经济范文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对外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国际市场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世界贸易组织于2006年5月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下半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了69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就有33起。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首先,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从地域上看,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的国家不断增加。1988年以前,仅有美、澳、加和欧盟四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此后,对华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现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其次,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服装、鞋类、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国外此消彼长的反倾销指控,是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严重威胁。

二、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一)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

1、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

2、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

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

(二)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的态度认识不足

1、中国一些出口企业错误认为应诉与否结果一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

我国某些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体制本身的不完善,如企业注重短期利益、高额的诉讼费、政府监管弱化等,企业在应对过程中总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使应对措施不力或不到位,这对于赢得反倾销的胜利会大打折扣。

2、还有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

3、一些企业虽然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反倾销的应诉,但对于国外的不利判决反应消极。

大多数企业放弃上诉的机会,没有充分利用进口国有关法律和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很好地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尊严。如自2006年10月7日起,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为期两年。如此不公正的判决尽管引起国内企业的强烈反弹和国外密切相关的企业的不满,但国内鞋企应战不乐观,在涉及的1200多家制鞋企业中,参加起诉的鞋企百分之一都不到。

(三)部分出口企业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很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

(四)反倾销预警机制不够完善,预警时间出现时滞。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信息闭塞,其信息源主要来源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渠道,对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最新反馈出现明显的滞后。这样导致绝大多数出口企业对其产品在国外市场遭遇反倾销情况的获悉,完全依赖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没有主动开辟多方的信息渠道。而且在政府发出反倾销预警的时候,国外对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已迫在眉睫,这是因为许多国家的反倾销法案都规定了应诉的期限,尤其是从调查公布到初裁,通常只有40多天的时间。因此,出口商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政府在企业的反倾销应对中作用有待加强

对整治国内市场的立法方面缺乏惩治的力度,虽然我国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法规制度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如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对国内的竞相压价进行约束和打击,对容易导致国外反倾销的出口行为有所遏制,但对于反倾销涉案企业的不应诉、不积极应诉的做法打击力度不够,没有相应的法规对这些出口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理惩罚,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在反倾销涉案后,我国在对外立法及外交方面对外国政府施加压力和影响不够,不利于企业的应诉和胜诉。

(六)“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

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暗怀戒心,视我国为潜在的威胁,在世界范围内散布“中国威胁论”,对我国极力防范。之后,“中国威胁论”逐渐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右派,对华不友好的政客、商人和媒介也假借“中国威胁论”,大肆渲染中国产品的危害,甚至视中国产品的到来是“经济侵略”。因此,许多国家在这种谬论的鼓噪下,为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往往将反倾销作为重要的防护手段。

三、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造成的影响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反倾销案越来越多。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影响产品的出口

一旦产品被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就会马上影响该产品对该进口国的正常出口,而一旦裁定倾销成立,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往往会导致出口产品失去进口国市场,这对我国出口极为不利。目前国外反倾销的一个重要对象是我国的三资企业,因为在我国目前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18万家企业中,三资企业就占了17万多家。三资企业的产品不断被诉,严重影响了其产品的出口,也使我国某些出口企业自动退出国际市场竞争。事实上,一旦出口商品退出国际市场,又给国内市场带来压力,连锁影响国内同类产品生产的发展速度及生产规模的萎缩,使该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失业人数增加。

(二)应诉费用过高导致企业亏损

我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过程中要承担律师费用、应诉资料搜集费用、企业联合应诉费用等一系列高额应诉费,还要配备其工作人员。在联合应诉过程中,其综合成本达上千万元。这种后果连锁影响其他企业应诉的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外厂商对华反倾销的动力,给我国出口产品生产和行业前景蒙上阴影。

(三)新兴工业发展受阻

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逐渐降低,而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四)影响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

三资企业的产品不断被诉,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或失去了国外市场,部分企业被迫减产、停产或转产,直接损害了外商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了外商在华投资的信心。

(五)冲击国内市场

我国出口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后,受阻于国外市场,在一时来不及转移市场或因为反倾销的连锁反应而转移市场无望的情况下,势必返销国内市场。这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造成国内市场供求失衡及物价非正常波动,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的应对措施

(一)早日摆脱“非市场经济”

对外贸易交往中,要减少贸易摩擦、摘掉“非市场经济体”的黑帽就应按WTO规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及早取得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使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二)保持有序竞争

避免由于自身的不规范行为和缺乏统一行动、低价竞争而导致反倾销,规范本行业企业行为,实行行业自律,对外统一行动,制定相关产品出口最低价,防止相互削价竞争。

(三)积极应诉

应增强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的反倾销意识,从意识上抓起,确立有诉必应的观念。可以通过政府、商业协会等组织以各种途径了解反倾销的重要性、后果的严重性和应对方法。抗辩是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应积极应诉。

(四)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避免因信息闭塞而导致的败诉。扩大信息源及信息渠道,避免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最新反馈出现明显的滞后。出口企业对其产品在国外市场遭遇反倾销情况的获悉,不能完全依赖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要主动开辟多方的信息渠道。

(五)改变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当一些国家根据WTO规则和反倾销法律法规为手段,向我国产品课以高额进口关税,将我国产品拒之门外时,我们可以尝试其他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如贴牌生产、特许经营、合资、对外直接投资等。

参考文献:

1.林萱,“中国仍是反倾销最大受害国”.国际商报,2003.5

2.刘颖.中国企业的反倾销“困局”.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3.

3.郭凤艳.浅谈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5

4.裴长洪,王镭.“中国面临反倾销挑战的形势与对策”.国际经济评论.2002.5

5.宋永辉,马少凌.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

6.叶全良.《国际商务与反倾销》.2005.人民出版社

7.杨云母,王云凤.《国际贸易教程》.2007.经济科学出版社

国际市场经济范文篇8

(一)经营环境变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给我国现代商业企业造成了空前的压力。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的三十年里,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我国逐渐向国际市场的核心区迈进,而在当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迈向了国际市场,而在国内的一些商业企业,则不会这么顺利,一方面是没有雄厚的国家资本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商业企业所要面对的生存竞争压力,必须要承受住国内大型企业的垄断压力以及国际企业巨头的技术和资本压力。因此,现代商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的变化,促使企业改变自身的生存方式。而在企业经营中,最为关键的部门则是会计部门,会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无需讨论,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会计结算、监督等职能也在弱化,因为随着商业企业不断的扩大,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造成会计部门在很多职能的使用上会出现局限,所以,现代企业必须建立起战略性的会计管理部门,这不仅是出于对自身财务工作的考虑,也是针对在国际市场上信息更新快速、数量巨大的特点而通过建立战略性的会计管理来处理这些信息。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良性的运转,也能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至于因为信息滞后而导致溃败现象的发生。

(二)经济发展方式变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渐从体制经济向自由经济发展,从商品经济逐渐过渡到了市场经济。这也就是说,在短短三十年内,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跨越,这样的速度,使得很多商业企业发展的速度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这就从一个方面说明,现代商业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实现自身不断的发展进步。而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会计管理的战略性方式,也就必然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在市场自由经济的大环境下,现代商业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调整公司内部的结构,增强每一个部门的综合实力,则是现代商业企业不断发展进步,保持屹立不倒的不二法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不同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可能对信息的掌握与处理不会有市场经济信息传播的这么快,因此,在面对现如今信息爆炸的状态,必须通过改革或者说是增强会计管理的职能而迎接来自于信息方面的挑战。

二、会计管理战略的可行性

(一)我国会计培养拥有牢固的基础

我国从迈入农业社会的初期就已经注意到了会计这个职业对商业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对会计的培养就非常重视。这在我国晋商、徽商等这些家族企业中,往往会涌现出非常多的会计管理人才。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最早设立的学科也包括会计人才的培养学科,因此,会计培养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尽管目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国外培养会计人才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国培养符合我国现代商业企业的会计人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现代商业企业的蓬勃发展,这就使得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得到重视,尤其是当今对现代商业企业会计管理战略性的需要,必然会使我国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速度加快,从而保证我国现代商业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充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培养会计人才的方法和理念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不断被我国高校所吸收,通过技能培训和高等教育的培养,我国会计人才会不断的适应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方面为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发展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够更高、更好。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这种人才的储备反过来又会促使我国现代商业企业发展向更高、更大的规模发展。这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的这个阶段,大量的会计人才的培养才是我国现代商业企业发展会计管理战略的重要原因。

三、发展会计管理战略的意义

现代商业企业只有适应当前的经营环境和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够保证企业长盛不衰、永葆青春,也只有经受住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生存竞争,才能够保证现代商业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目前状况,只有通过团体的优势才能够与国际上的大企业进行较量。而现代商业企业会计管理的战略发展,则是根据这一形式所发展出来的。发展会计管理战略,不仅能够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实力进行竞争,也能够保证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不会因为信息处理的不及时而导致企业发展的不顺利,而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现代商业企业发展会计管理战略的方式,则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样因为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和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出现企业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更有效的方式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因此,采用会计人才战略发展方式,是符合现代商业企业发展实际的,也是迎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方式。四、发展会计管理战略措施

(一)树立会计管理战略的理念

现代商业企业所面对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这种生存压力必然会促使我国商业企业不断通过向对手或者其他行业的优势进行学习来完善自身的实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现代商业企业必须把转变观念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就目前现代商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来说,就必须把会计管理战略的理念作为我国现代商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来进行。也只有从理念上接受了这样的观念,才能够促使我国现代商业企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引入多元化先进培养方法

目前,国际上会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比较先进,因此我国现代商业企业就必须敞开胸怀来迎接来自于国际上先进的培养方法,通过对自身会计人员的培养或者是通过招聘外部会计人才,从整体质量上促进我国现代商业企业会计部门的实力。只有会计人才培养完善,不论现代商业企业面对多大的市场挑战,都不会发生太大的挫折,而且,在接受多元化先进培养方法的训练后,也必然会接近国际市场上大型商业企业的实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促使我国现代商业企业不断变大变强,从而转变自身的地位和处境,才能从学习者转变成为被学习者。

(三)培养综合性专业化的会计人才

会计管理战略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注重综合性,但是也必须注意培养会计人才的专业化,这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计管理人才所要面对的信息并不是单一的只来自于会计方面的信息,也会包括一些其他方面的信息,如金融、资本市场等的信息,因此,必须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人才,但是综合性的会计人才又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会计人才必须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和敏感度来处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才能进一步保证现代商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和地位。而且,这种能力的建设还必须通过不断的训练,使得会计人才战略性得到充分的锻炼,把人才培养成精英,才能够促进现代商业企业向更大更强发展。

四、结语

国际市场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发展;对策

在目前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谋求更好的生存、更多的发展,就必须学会创新,创新的与时俱进的最完美体现,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机制才能时刻认清在市场营销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不足与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在当前市场国际化的新发展时期环境中,国内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其解决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客观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实施所面临的困难

首先,中小企业所出口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产品,而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则来源于科技创新。就以目前的国内外市场发展形势来看,严重阻碍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因素就是在科技创新发展领域。在这一发展领域,我国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所使用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较少,再加上技术创新能力偏低,从而决定了企业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也较低,这样就很难在国际市场谋求一席之地。与上述高新科技产品相比较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所出口的一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却很畅销,牢牢占据着国外市场份额,但主要还是表现为低价低廉的产品,包括低价取胜的市场营销策略,因而导致了近些年来很多国外市场针对中国产品进行了“反倾销”行为。其次,国际化市场信息不够通畅,营销渠道受阻碍。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当然,这可能也是由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决策者的主观性、封闭性的经营战略所造成的,再加上国际市场信息与国内市场信息的传播渠道、资料来源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关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信息资料分析、处理以及反馈功能都凸显的比较薄弱,总而言之,就是对国际市场缺乏一种全方位、全动态的深入了解。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营销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通过转变市场营销发展战略,可以有效地实现市场营销模式以及营销渠道的转变,包括在产品出口以及吸引投资等发展方面。从国民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出区域内相对的技术优势、内部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市场营销优势,并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带来的宣传优势,借助于企业产品的特色性,来实现与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社会就业以及增加国际贸易产值等领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但是在当前新的国际化市场竞争环境下,国内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显然无法适应这一历史潮流,尤其是在市场发展营销策略实践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就足以表明了一个观点,如果不进行创新与改革,必将被国际化市场所淘汰。

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在国际化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下,转变市场营销观念

关于在新形势下转变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营销观念的创新——“从客户导向到创造市场需求”。在国际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一种营销新理念,要在新的企业营销理念中融入一种危机意识,其最大的功用就是指引着企业进一步明确市场发展以及产品营销的重点目标,包括企业文化的营销、企业信誉的营销、产品品牌形象的营销。其中所提到的转变市场营销观念方面,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时刻跟上信息化时展的步伐与方向,以便顺应时代市场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的角度是诠释消费者的需求观,从而全面促进企业社会价值观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要以客户为中心,其产品以及管理理念更要能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民俗、政治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尊重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反馈意见,进行产品的生产、设计创新,自主开发与培育出新的品牌价值。

(二)创新市场营销方式,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

创新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方式,开发国际市场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包括一些国际化市场商务运作规则、国际化市场商务运作模式以及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外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知识经济人才。在中小企业创新市场营销方式这一发展领域,主要涵盖了多种创新模式,包括像网络营销的模式、产品服务的营销模式以及绿色营销模式等,其所遵循的核心导向就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创新发展策略。

(三)创新市场营销管理技术,逐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新时期新知识经济市场环境下,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成就,高新技术在企业管理营销过程中的有效运用,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既是一次发展机遇又是一次潜在的威胁与挑战。因此,在创新企业营销管理技术层面上,要坚持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摒弃传统市场营销理论下的缺位部分,结合支撑营销战略来充分发挥出企业现代化营销发展战略的促进作用。

(四)开拓国际视阈下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

相比较于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跨国企业而言,国内的中小企业虽然缺乏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力,包括像品牌竞争力、产品市场占有率等,但是随着其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都存有一席之地。受限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当前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基本上都是聚集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大中一线城市周边地区,因此,在这种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以便求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国内市场的营销策略以及更加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只有把产品与服务推销到国外去、推销到国际市场当中,才能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环境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总结

(一)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重点从国际化发展的角度对国内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阐述与总结,并针对其中的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总而言之,在当前这样一个国际化市场大背景环境下,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营销发展之路仍旧任重而道远,在这种局面之下,从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应当树立一种与时俱进的市场营销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更要时刻树立一种市场营销创新意识,在遵照市场经济基本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立与营销管理相适应的预算机制,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企业营销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

(二)建议

在文章中,关于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与发展,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方案措施,分别包括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市场营销管理技术、开拓国际视阈下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等。要想更加行之有效地实现上述营销策略目标,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完备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它就是能够与市场营销相互适应、融合的企业监督制度。通过建立健全与市场营销战略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监督制度,可以通过一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企业营销行为方式进一步规范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经营与运转的操作行为,从而更有效地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环境,当企业内部逐步建立并形成一种良好、完备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时,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后续的各种市场营销活动的识别、分析、评估等管理工作,都会在一个安全、稳定、规避风险的前提下正常运转。

作者:王明胜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洁,魏英.论产业技术创新链及营销战略有效整合[J].企业经济,2014(10):52-55.

国际市场经济范文篇10

一、观念创新

近几年来,我国的水果业正在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竞争。我们要面对现实,使果农树立起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尽快适应市场的需求。从果品的质量看,只有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从产品的外观、内质,包装上与国际市场接轨,才能提高我国水果产品在国外及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从果品的储藏看,要改变部分果农储藏能力低、储藏设施落后、土法储藏的现象,实行冷库储藏或气调库储藏,延长货物寿命,提高水果的保鲜能力;从果品的销售看,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由市场决定供求变化,因此,必须尽快实现与全国这个大市场的融合及与世界市场的接轨。跟上时展的节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二、制度创新

建立现代化的水果生产模式,即建立现代果品产业集团或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合作制,实施集团运作、一体化经营,谋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融合渠道。这是符合我国水果发展战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才能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实施集团运作或合作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如集团式、股份式、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将分散的水果种植业、加工生产、存储运输、营销等一系列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产业化,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本投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做到质量、利润、数量三提高。

要发展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以培育发展水果产业的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和示范企业作为发展水果产业的龙型企业。用龙型企业来带动基地、果农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搞好龙型企业的品牌建设。实施水果生产现代化建设,涉及到供销、农业、化工、科研、外贸等单位,这就需要各方要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宏观效益出发,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进行一体化经营的探索创新。通过集团化,树立起品牌商标,扩大集团经营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信誉度,营造良好的现代企业形象。

三、技术创新

一是搞好对水果产业的技术应用及技术创新。实现水果的标准化生产,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包括种植技术、加工生产技术、包装技术、储藏技术等;二是积极选育、开发和应用新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使水果产品能适应我国及进口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三是提高我国水果生物工业技术运用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增强水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要鼓励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创建水果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示范园或示范区,扶植龙头企业。如香梨是新疆的特色出口产品之一,往年出口香梨主要靠人工分选或用毛笔(小刷)除虫,2000年,香梨经营单位引进新技术,采用生物浸泡法或气泵法,较好地解决了香梨带螨问题,并且,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营销创新

我国作为水果产量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14%,但水果出口量占水果总产量的比重较小,只有1.2%。这与世界有些水果出口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美国每年水果产量约为4000多万吨,其中24%用于出口,智利年产水果2000多万吨,其中54%出口,所以我国水果的出口潜力非常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加危机感、紧迫感,大力搞好国际市场营销,千方百计地扩大水果的出口,提高我国水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到国外开推广会或展览会等方式,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主动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行情及各国消费者习惯,因地制宜地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例如:美国的“青苹果”为了打入日本市场,改变日本人把苹果作为饭后甜食的习惯,(青苹果不适合做甜点,而适合生吃),在日本搞“吃苹果大赛”,主要是针对青年人,引导他们的消费习惯;同时,通过政府谈判等,使青苹果在日本销量逐年增加。加入WTO后,国内企业应该组织一批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实施营销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水果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锻炼成长。

国内企业可以直接进入进口国,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销售企业,开办跨国公司,也可在当地寻找一个资信较好的商进行代销。这样,我们可以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情况,以便国内尽快根据需求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在进口国直接销售,可以使自己的商品直接进入当地的超市、批发市场、水果配送中心,也可向当地零售商直接批发,灵活性、机动性较大,从而带动我国水果出口的扩大。

五、管理及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