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4 17:19:04

国防科技管理

国防科技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国防科技智库;建设要求;思考建议

党的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国防科技智库是以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国防科技政策论证和推动科技与军事结合等为主要职能的专业研究和咨询机构,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军事革命交织发展、加速演进,科技发展应用拓展之快、学科领域交叉融合之深、科技创新地位作用之重前所未有,国防科技日益成为关系军队强弱和战争胜负的关键,成为大国竞争较量的焦点。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强化国防科技战略管理,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主席关于智库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科学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内在要求,加快推动新时代国防科技智库建设,努力在看清未来趋势、选准重点方向、辨明突破路径、研判应用前景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不断为国防科技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

1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科技发展应用日新月异、大国军事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推动国防科技创新、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增强军队软实力,都越来越需要国防科技智库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参谋部”作用,国防科技智库的作用日益凸显。1.1应对大国竞争博弈、提高战略引领能力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科技领域的竞争,首先是战略的竞争,军事思想的丰度和厚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军事创新的领先程度[1]。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的《装甲战》,敏锐洞察到工业化发展可能对战争形态和战争样式带来的重大影响,形成了大纵深作战、远程机动作战等机械化战争理论,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很长一段时间牵引着各国军队建设。法国拿破仑正是率先认识了火炮的巨大威力和作战价值,并建立了相适应的作战力量和组织架构,使法军战斗力在欧洲各国脱颖而出。20世纪70年代,苏军奥加尔科夫元帅首先提出了信息化军事技术革命思想,但美军却率先行动,抢先提出了一整套战略和行动计划,赢得了新军事革命的先机。如果不能在战略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必然陷入战略被动,战略引领能力已成为大国对抗博弈的核心能力。为此,必须加快高水平国防科技战略智库建设,围绕国防科技发展的筹划设计、基于科学技术的战争制胜机理、科技发展与军事理论创新等重大战略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为提高基于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引领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1.2适应世界军事大势、落实科技兴军战略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战斗力。恩格斯说:“任何军队没有军事知识就无法作战,就无法守住任何城市。”列宁说:“没有科学是无法建设现代化的军队的。”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力图创造技术先发优势,以技术为先导的军事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军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深入贯彻科技兴军战略,始终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但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当前我军军事能力尚有较大差距,国防科技支撑作用严重不足,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过去是跟踪尾随式发展,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决策、研发和使用都有参考和借鉴。随着国家创新能力快速向世界前列靠拢,国防科技实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亟待在国防科技的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引领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国防决策咨询体系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2],这就迫切需要把国防科技智库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专业化的国防科技战略研究力量,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军事的人才队伍,聚集集体智慧、发挥专业优势、增强技术敏锐度和理解力,前瞻研判未来国防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合理确定未来国防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供高质量决策方案,形成系统化政策建议,为推动实现国防科技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贡献智慧和力量。1.3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提高战略管理能力的内在要求。从科技发展史看,二战之前,科学研究大多以个体和小规模集体研究为主,管理方法比较简单,而且大多由科研人员自身进行管理。二战后,从“曼哈顿”工程到核武器开发、航天计划等,随着科技研发投入及其复杂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认识到“成功不仅靠科技本身,而且靠管理技术的能力”,国防科技竞争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本身上,也体现在国防科技管理上。国防科技管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大科学”时代国防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特别是在科技发展呈加速态势的今天,学科交叉发展日益普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边界日趋模糊,创新成果向战斗力转化的周期不断缩短,大国间军事博弈的重心已经前移到科学技术,国防科技发展的对抗性特征更为凸显。在此背景下,国防科技发展决策内容和决策环境更加复杂、决策因素更趋多元、决策风险不断加大,国防科技战略管理和政策制定更加紧迫艰巨,经验判断逐步失灵[3]。这都需要高水平国防科技智库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决策支持,提供基于数据分析和科学方法的有力支撑,提升国防科技宏观指导和战略谋划能力的层次和水平。

2国防科技智库建设需要把握的基本要求

国防科技智库建设,必须深入贯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要求,着眼国防科技发展现实需求和国防军队建设长远考虑,重点把握4个方面的基本要求。2.1突出科技特色,在推动科技与军事的结合上下功夫。国防科技智库是科技智库的类型之一,其特点是以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为根本价值导向,以国防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关注的重点是国防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及其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影响[4],具有与其他类型智库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活动。国防科技智库必须突出“科技特色”,将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建立在雄厚、全面、系统的科技积累和人才储备上,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深度认知和全面把握上。国防科技智库应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紧扣国家和军队建设需求,凝练主攻方向,在抢抓“三大革命”战略机遇,前瞻预见科技创新前沿和方向,提出可供选择的国防科技发展方向、战略、目标与重点,聚焦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5]做出独到分析,拿出实用、管用的成果,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6]。国防科技智库区别于一般科技智库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国防和军事属性[3,7],推动科技与军事的结合是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内在要求。要注重从科技角度研究军事问题,为军事创新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注重从军事需求角度研究科技发展问题,实现军事发展对科技创新的牵引驱动。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成立之初,就把对战略问题的研究始终建立在对科技未来发展的深入研判分析基础上,并吸纳了诸多自然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反过来,兰德公司关于国际关系、军事战略、作战样式等方面研究,又有效牵引和指导了其对军事科技以及武器装备发展的研究[8]。2.2坚持需求导向,在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战略问题上出真知。抓大事、谋长远、出实招,是衡量智库水平的根本标准[6]。聚焦国家和军队建设重大战略需求,是国防科技智库工作的根本导向。兰德公司以“致力于通过研究与分析来改善政策和决策”为根本使命,其研究选题都是对美国政府和军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长期探索,兰德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研究机构负责人与军方人员充分讨论+高层次顾问委员会审议”的比较稳定的选题制度安排,从而确保了研究选题能够始终围绕战略问题展开。正如兰德公司总裁官里奇所说,兰德公司的研究选题,始终位于美国内外政策议事日程的顶端[8]。国外一些著名智库围绕相关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性战略性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也为其军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如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围绕战争推演开展的研究,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围绕核安全与军控进行的大量研究等,都充分体现了智库聚焦重大需求、服务决策支撑的根本价值导向。国防科技智库建设,要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前瞻把握世界科技和军事发展大势,借鉴参考国外著名智库的经验做法,立足自身优势和实际特点,在学术研究和决策研究、现实分析和未来预测之间找准结合点,努力做国防科技发展的引领者、决策方案的建言者和政策效果的评估者。应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紧贴国家军队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开展国防科技发展态势分析、跟踪、评判与预警等工作,不断提高军队的技术认知能力,避免被敌技术突袭、陷入战略被动。应充分发挥对军事发展全局把握较为全面、对技术理解比较深入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防科技发展需求论证和顶层谋划研究,形成有深度、有见地、可操作的成果,努力将国防科技的技术先进性与军事需求的现实性、紧迫性,找到最佳结合点。2.3强化未来牵引,在基于科技发展的未来战争设计上求突破。人类战争史告诉我们,战争既是打出来的,也是设计出来的。从德军“闪电战”到美军的“网络中心战”无不如此。特别是近年来,基于未来科技发展,重视作战概念的创新研究,通过“设计未来战争”来牵引国防科技发展和军队建设,成为军事强国推进科技创新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做法。2014年,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enterforStrategicandBudgetaryAssessment,CSBA)首份“抵消战略”专题研究报告《迈向新抵消战略:利用美国长期优势恢复全球力量投送能力》,明确指出新抵消战略应当重视创新作战概念。近年来,美国持续加强军事理论与国防科技的互动创新,提出了无人作战、网络中心战、空海一体战、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联合等新的作战构想。通过未来战争设计、作战概念创新、对手体系弱点分析等多种方式,创造新的军事需求牵引前沿性技术的发展。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从科技的视角设计筹划未来战争,研究战略战术、作战指挥和装备应用等问题,推动科技与军事的高度融合,已成为发挥装备战技性能、提高打赢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国防科技智库应该立足科技优势,围绕科技发展与战争形态演变、基于科学技术的战争制胜机理、新型作战力量的作战运用和战法创新、未来战争设计与军事理论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向力量建设、战斗指挥、作战条令的转化,为军队未来科技发展、军事实践、人才培养等工作提供牵引和驱动。2.4注重方法创新,打牢智库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平台支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库建设,必须注重方法创新,建好手段和平台支撑。特别是当今时代,国防科技发展和军队建设领域的现实问题日趋复杂,决策难度日益加大,探索先进的理论方法、打造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研究支撑体系已经成为智库建设的重要趋势,方法手段的先进性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效率和成果质量。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智库研究均重视运用数学、物理学等理论方法分析复杂的军事问题,并根据形势不同创造和改良研究方法[3-4],重视根据自身研究领域建设积累数据信息资源,开发数据挖掘、量化分析、兵棋推演、模拟仿真等专门工具。如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军控领域相关数据的积累,至今已在核力量和核裁军领域建立了翔实的数据库,支撑了其年度权威年鉴的撰写。兰德公司非常注重应用各种先进的定量分析方法,在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创造了德尔菲法、专家棱镜、离散选择模型、健全性决策等大量比问题答案本身更具长远价值的科学方法[4,8]。欧盟联合研究中心通过组织“未来导向技术分析”会议,形成了包括13类方法族、55种具体方法在内的方法体系[4]。扎实的研究基础以及先进的研究方法工具在使这些知名智库游刃有余地应对多种战略决策问题的同时,也使得依靠科学方法和详实数据得到的决策建议更能够客观准确切中问题要害,增加决策者对成果的信心。主席强调指出,要运用先进理念、方法、手段,发挥专家智库体系作用,提高战略筹划水平。要适应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抓住大数据、云计算、系统科学、复杂系统等先进技术发展机遇,在基于大数据的国防科技情报分析系统、战略研究基础数据平台等定性定量研究工具和专题数据库上下功夫,推进模拟仿真、实验计算、博弈推演、可视化决策等新模型、新工具、新方法研究探索,促进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构筑智库建设的支撑平台[5-6]。

3推动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政策建议

3.1转变思维理念,牢牢确立建智用智的观念。智库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重大决策,决定了军事发展、装备建设等的方向、进程和水平。19世纪以来,美国军事称霸全球、科技领先世界,与其拥有一大批高水平智库有很大关系,也与其善于建智、积极用智的理念传统有关。美国现有智库1,828家,在世界6,826家总数中位列第1[1]。特别是美国兰德公司、国际战略研究所等世界著名研究机构,在美军事战略制定、装备建设、科技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1]。国防科技智库重点围绕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战略评估、战略咨询等方面出思想、出主义,覆盖了国防科技创新、管理、应用等全要素,在国防科技发展应用的全流程都将发挥关键作用。要把握当前国防科技发展越来越复杂、国防科技战略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的特点,切实把建好国防科技智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国防科技发展和军事应用全链条出思想、出观点、出主意。应强化国防科技管理和军队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以智驱管”的科学理念,建立体现科技创新和管理规律、符合国情军情的智库成果转化应用渠道,使智库的思想、点子切实在相关决策活动中发挥作用。3.2加快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国防科技智库体系。党的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国防科技智库建设必须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进行总体性设计和体系性布局。在研究定位上,应突出“三聚焦”。一是聚焦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研究科技发展的规律特点,评估重点科技发展领域的发展态势和能力水平,前瞻研判世界国防科技发展的趋势走向和重大动向。二是聚焦支撑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研究科技发展对科技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新特点,对科技管理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开展战略研究、进行战略评估、提出决策建议。三是聚焦国防科技驱动军事发展,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研究制胜机理、部队建设等重大战略问题,架起先进科技与军事应用的桥梁。在体系布局上,应突出“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发挥优势专长。军内科研机构是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重要依托,应坚持全军一盘棋,根据军内不同单位的职能定位、服务对象和优势基础搞好筹划与分类,形成涵盖各军种、军队院校的军队国防科技智库集群,实现军内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竞争发展。二是坚持内外结合。一方面发挥军内机构了解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能够及时准确把握上级决策思路意图等优势,重点在军事战略、国防科技的重大现实问题上开展针对性研究。另一方面发挥军外机构政策制度灵活、数据积累丰富、国际合作广泛等优势,重点在理论方法创新、支撑手段建设、对外交流合作、趋势分析研判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坚持大协作大联合。紧紧围绕国防军队重大战略需求,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国防科技智库创新网络,培塑多层次、多领域、专业化、优势互补、有机协调的大协作大联合国防科技智库体系,最大程度地汇聚力量、避免重复、提高效益。3.3充分发挥军队综合性科研机构在国防科技智库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对国防科技发展的深入理解和认知是国防科技智库工作开展的前提,庞大的一线国防科技专家群体是国防科技智库的依托,丰富全面的学科基础和创新资源是国防科技智库研究的基础。军队综合性研究机构具有学科覆盖面广、优势专业交叉群集、专家资源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科技与军事理论研究方面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军队综合性研究机构对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战斗行动具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全局具有较为全面的把握的优势,强化其在国防科技智库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跟踪研判世界国防科技发展前沿、探索军队建设新理论新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努力在先进科技的变革性与军事需求的现实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发挥高新技术的最大军事效益。发挥军队综合性科研机构对外交流合作广泛的特点,探索符合国防科技智库研究规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吸纳整合国家优质科技智库资源,围绕国防科技发展重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3.4健全人才汇聚、思想迸发的机制环境。智库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关键也在人才。汇聚高端人才、培养名师大家,塑造高层次跨学科研究队伍是国外著名智库发展壮大的通行做法。作为世界著名的综合性研究智库,兰德公司网罗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政府企业退休高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在内,覆盖数学、物理、经济、科技、军事、政治等专业领域的,有着不同语言、信仰、政治背景、工作经历的一大批多元化人才队伍,有力支撑了兰德公司70年来的高水平、高影响发展[8]。推进国防科技智库建设,要按照“小核心”“大”原则,坚持开门搞研究,“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9],广纳军队、地方高端研究人才,形成开放、竞争、流动的人才格局。要顺应国防科技智库的科技特色,重视聘请科研一线的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参与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等咨询研究工作,畅通最新科技发展前沿与军队建设的渠道。要突出国防科技智库的国防和军事应用特点,重视从军内相关单位吸纳懂军事、善思考的实践型人才,使智库研究工作紧贴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打通智库研究与军队实践需求的桥梁。要突出科学研究开放融合的发展趋势,重视从国内著名智库、高校、科研机构等汇聚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聘请军队、地方、科研机构、著名企业的离退休高端人才等参与决策咨询、选题立项、项目指导等工作,提高人才储备的厚度。要创新智库人才管理机制和培养方式[10],加快构建总量适度、素质一流、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端智库人才队伍,打造国防科技战略和政策研究的高地。

参考文献:

[1]汤俊峰,褚振江.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军事智库[N].中国国防报,2014-10-08(3).

[2]卢胜军,王阳,詹鸣,等.关于我国新型国防决策咨询体系建设的初步思考[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5):42-47.

[3]王雪,褚鑫,宋瑶瑶,等.中国科技智库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科技导报,2018,36(16):53-61.

[4]牟笛,陈安,张晨阳.科技智库研究方法:进展与趋势[J].科技导报,2018,36(16):62-69.

[5]潘教峰,张凤.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引领未来创新发展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8):922-928.

[6]刘延东.发挥高校独特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贡献力量[EB/OL].(2013-05-3)[2019-11-11].

[7]温勇,张瑶.军队智库建设重在搞好顶层设计[N].解放军报,2015-03-22(7).

[8]闫宏,李智毅.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建设运行的五大特征[N].战略前沿技术,2016-12-04(01).

[9]综合开发研究院.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J].开放导报,2019,204(3):51-54.

国防科技管理范文篇2

本文作者:赵辉工作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抓住关键:一是建设开放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在有利于自主创新为主线的前提下,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广泛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鼓励民用和民营企业、科研机构、院校参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军工科研生产,建设开放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和民用高科技成果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能力发展。武器装备建设进入“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体系化发展阶段后,国防科研生产能力的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型号牵引的作用,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和产品研制多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加强国防科技水平基础建设和超前技术储备。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以“大型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专项,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应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发展需要,培养与引进数量充足、覆盖国防科技工业各个领域、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快速、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管理水平,加快科学技术向战斗力的转化

现代国防建设经验表明,科学管理是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关键因素。现代武器装备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物化,有产品需求、科学技术、制造能力、军费保障固然非常重要,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个更关键的因素,这就是要有一套科学高效的国防管理体系,要有强大的科学管理能力。这是因为,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由于武器装备蕴涵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研制生产涉及的社会部门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要转化为战斗力仅靠军队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这就需要捋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与军队之间、军队相关部门之间、军队与军工企业之间的职责权限和权利义务,这样才能够在科学技术转化中有效地把基础科学转化为应用科学,把应用科学转化为工程技术,把工程技术转化为适合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把武器装备转化为能够打赢战争的作战能力。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提出了“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这一命题,在完善现代国防体系过程中把建立科学高效的武器装备领导管理体制作为重点目标之一,保证其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国防科技管理体系,经过60多年的建设,逐步稳定、成熟。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还明确提出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十七大以后,国防科技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了新一轮的国防工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看来,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重加强管理体制建设。一是破解管理结构方面的矛盾,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结构不尽完善,存在诸多影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问题,比如多头管理,军队、政府、集团公司对各军工企业、民用单位均有管理权,容易造成管理混乱;政企不分,各军工集团资产所有权与干部管理权不统一;军民分立、行业独立,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所有武器及武器零部件的国家,其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非常完善,专门建有隶属于总统的俄军事工业问题委员会,负责全面协调与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活动。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应对国防科技工作体系实现总体规划、整体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优化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奠定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体制结构基础。二是破解管理职能方面的矛盾,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主体的大军工集团公司在“干部管理、产品管理、创新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缺乏必要的监管,且军队与政府、军工集团公司与政府间职责关系仍未理顺,容易造成指挥不灵、行政失效、组织管理效能低下等问题。美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相对于他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高效的体系,具有集中决策、分散实施的特点。国防部是军品任务科研和生产的组织管理者,美国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为国防服务,有3/4的科学技术研究单位从事与军事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直接从事军事科研的有35万人,国防部每年管理的合同达1500多万份。美国“面向任务”国防工业管理模式对于这样一个跨越诸多领域、涉及诸多行业、存在诸多环节、配置诸多资源的复杂巨系统而言,是高效的。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应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领导管理系统对国防工业进行强有力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奠定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体制职能基础,否则资源投入再多,科技水平再高,也难以制造出高水平的武器装备。

国防科技管理范文篇3

一、深化改革,增强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军工企业除国家明确规定要保留国有独资性质外,都要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根据承担军品任务的重要程度,实行国有控股、相对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造,鼓励引入境内资本和有条件地允许外资参与股份制改造。

军工民品企业要打破部门、行业及所有制界限,以资本为纽带,加大与龙头企业和区域优势企业的合并重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明确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军品公司对控股的民品公司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赋予民品公司充分的经营管理权。

军工科研院所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进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转移机制,大力推进军工技术民用化、高新技术产业化。

二、军地结合,积极拓展科技创新的领域和空间

围绕我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国防科技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机械电子和特种化工等领域的研发优势,面向市场,军地结合,积极拓展科技创新的领域和空间。

采用先进军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创新保持铁路产品、矿用机械、石油机具、汽车零部件等民用产品的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发展规模经营。

应用军工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军工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技术、关键工艺技术和先进试验验证技术优势,积极开发重型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矿用生产与安全装备、煤层气开发利用设备、太阳能和风能新型能源发电设备、电子专用设备、生产自动化控制和新型环保环卫等技术和产品,抢占制高点,实现产业化。

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参与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参与地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技术合作,扶持发展配套企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夯实基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国内外技术成果,围绕主导产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引伸和突破,掌握技术发展方向和研究开发的主导权。在优势领域和技术封锁领域坚持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突破,发展自主品牌;在成熟技术领域,融合相关技术,实现集成创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有利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加快产业化和自主知识产权进程。

加大军工民品的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军工民品企业的研发投入应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要充分利用军品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建立军工民品紧密、长期和全面的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

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注重培养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采取人才和智力引进、交流与合作、项目和技术引进带动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为民品发展服务。

建立科研人员与科技成果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和自主创新的考评制度。对研究开发、科技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分类考核,科学管理,实行按绩效岗位定筹的制度。

四、集中优势,创建军工民品科技工业园区

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产业集聚,推动军工技术民用化,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充分利用军工单位土地、厂房和公用设施条件好、潜力大的优势,在军工单位集中的太原市北部和大同市西部创办军工民品科技工业园区。军工民品科技工业园经批准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太原军工民品科技工业园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整合提升传统产品,新规划建设风力发电设备、煤层气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垃圾发电设备、干法脱硫脱硝设备等项目,使之成为技术含量高、对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有带动作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适应园区建设需要,原破产下放的晋安化工厂、东方机械厂的土地经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处置后,纳入园区建设规划。

大同军工民品科技工业园区以重车动力、增压器等军工民品为基础,吸收周围区域内铁路机车、高档变速器等重点企业,建设我省的动力和传动产业基地。

五、注重协调,加强军工民品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国防科技工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军工民品、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整体纳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积极支持,促进发展。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军工民品、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省各类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资金要向有市场前景的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和产品倾斜;各类创业风险投资资金要加大对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吸引境外和社会资本参与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

国防科技管理范文篇4

一、深化改革,增强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军工企业除国家明确规定要保留国有独资性质外,都要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根据承担军品任务的重要程度,实行国有控股、相对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造,鼓励引入境内资本和有条件地允许外资参与股份制改造。

军工民品企业要打破部门、行业及所有制界限,以资本为纽带,加大与龙头企业和区域优势企业的合并重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明确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军品公司对控股的民品公司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赋予民品公司充分的经营管理权。

军工科研院所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进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转移机制,大力推进军工技术民用化、高新技术产业化。

二、军地结合,积极拓展科技创新的领域和空间

围绕我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国防科技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机械电子和特种化工等领域的研发优势,面向市场,军地结合,积极拓展科技创新的领域和空间。

采用先进军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创新保持铁路产品、矿用机械、石油机具、汽车零部件等民用产品的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发展规模经营。

应用军工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军工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技术、关键工艺技术和先进试验验证技术优势,积极开发重型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矿用生产与安全装备、煤层气开发利用设备、太阳能和风能新型能源发电设备、电子专用设备、生产自动化控制和新型环保环卫等技术和产品,抢占制高点,实现产业化。

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参与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参与地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技术合作,扶持发展配套企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夯实基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国内外技术成果,围绕主导产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引伸和突破,掌握技术发展方向和研究开发的主导权。在优势领域和技术封锁领域坚持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突破,发展自主品牌;在成熟技术领域,融合相关技术,实现集成创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有利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加快产业化和自主知识产权进程。

加大军工民品的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军工民品企业的研发投入应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要充分利用军品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建立军工民品紧密、长期和全面的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

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注重培养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采取人才和智力引进、交流与合作、项目和技术引进带动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为民品发展服务。

建立科研人员与科技成果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和自主创新的考评制度。对研究开发、科技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分类考核,科学管理,实行按绩效岗位定筹的制度。

四、集中优势,创建军工民品科技工业园区

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产业集聚,推动军工技术民用化,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充分利用军工单位土地、厂房和公用设施条件好、潜力大的优势,在军工单位集中的太原市北部和大同市西部创办军工民品科技工业园区。军工民品科技工业园经批准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太原军工民品科技工业园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整合提升传统产品,新规划建设风力发电设备、煤层气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垃圾发电设备、干法脱硫脱硝设备等项目,使之成为技术含量高、对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有带动作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适应园区建设需要,原破产下放的晋安化工厂、东方机械厂的土地经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处置后,纳入园区建设规划。

大同军工民品科技工业园区以重车动力、增压器等军工民品为基础,吸收周围区域内铁路机车、高档变速器等重点企业,建设我省的动力和传动产业基地。

五、注重协调,加强军工民品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国防科技工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军工民品、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整体纳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积极支持,促进发展。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军工民品、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省各类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资金要向有市场前景的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和产品倾斜;各类创业风险投资资金要加大对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吸引境外和社会资本参与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

国防科技管理范文篇5

论文摘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涵不仅是“军转民”,还应包括“民转军”,即将民用技术、市场竞争机制引进武器装备研制和国防科研生产中。民用企业参与军品竞争、民用技术引入军品生产中,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实力,也为民用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目前,重庆的国防科技工业无论在总量、产业领域、科技含量诸方面,均在全国居于突出地位。目前全市1/3的工业总产值在军民结合企业,1/3的工业总产值在军民结合相关企业;在军转民产业上,地方企业承接军工的“溢出”和“扩散”,成绩显著。因此,探究重庆军民结合发展历程及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主导潮流的推动下,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采用不同的模式和途径,加快推进军民结合的进程,从而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从国内看,在新的时期,促进军民技术的共享和双向转移,实现军民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全面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和引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常规武器的最大生产基地,也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国防科技工业已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能力,积累了大量可以转为民用的科技成果。在民用科研领域,重庆许多民用的高科技已逐渐融入了传统军工部门。因此,探究其军民结合发展历程及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西部各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特点

西部地区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的主要布局区域,主要在重庆、四川、陕西、贵州、湖北等战略纵深地带,相继建设了一大批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包括相关工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先后建设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后方生产基地,建设了豫西、鄂西军工生产基地,还在关中地区、湘西地区、成都地区、贵阳地区和昆明地区建设了一系列武器装备生产企业。先后经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军转民”,目前相继进入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阶段。

陕西省是我国军工大省,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建设军民结合技术产业基地,是近年来陕西发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措施是:政府规划先行,军地双方协商,以产业链延展和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整合军地双方优质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优惠政策、扶持计划和资金支持措施,引导、支持和鼓励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川军民结合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军品做精、民品做大、企业做强、加快发展”的要求,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健全军地互动机制,搭建军民两用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军工优势潜能进一步释放,一批军工支柱民品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重庆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的军工资源及其定位

重庆是我国军工单位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我国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电子军工的重要战略基地。拥有长安、嘉陵、长江电工等一批大型军工企业和兵器59所、电子24、26、44所,航天设计院和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工程学院、通信学院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兵装集团、船舶重工集团及总装、海军、空军、陆军都在重庆设立了军事代表局(处)。目前,重庆1/3的工业总产值来源于军转民企业,1/3的工业总产值来源于民口配套(军口)和军工溢出企业,1/3的科技资源分布在军口。

(二)主要成就

1.军民融合度较高,军地取得双赢

“十五”期间重庆市国防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9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为20%。国防N-技工业在重庆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份量,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军工企业成功研发一批拳头民品

经过二十多年的军转民实践,长安、嘉陵、建设集团等33户军工企业建立了重点民品科研开发体系,形成了较强的综合开发能力,培育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管理团队以及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职工队伍,研究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军工企业利用其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先后开发了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等上百种民品。尤其是依托军转民发展起来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风力发电减速器、风力发电齿轮箱、不锈钢化学品船舶、小径流增压器、铁路载货车、燃气表等,已经成为重庆工业的支柱产品。

3.军转民推动了重庆经济结构调整

正是由于长安、嘉陵等企业军转民的带动,重庆汽摩配件行业及其民企进入才得到大力发展,重庆才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基地。目前,重庆生产的汽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摩托车占全国的30%,摩托车发动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军转民企业。随着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军工企业军转民已经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助推器”。

4.军转民带动了重庆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重庆民用工业的技术水平

目前,重庆市近2000家企业为汽车、摩托车进行配套生产,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产生了丰厚的税收利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军转民提升了军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实力,也提升了重庆市民用工业的技术水平。如今,重庆市交通设备、通用机械、民用电子和仪表、合金材料、特种车辆、光学仪器等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极高,与军转民密不可分。.

5.“民参军”成效显著

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方针,努力构建小核心、大协作、高水平、可持续的新型国防N-技工业体系。目前,重庆市已有23户民口军品配套单位,以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润滑油重庆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民口企业已成功涉足军工领域,成为重庆市重点军品配套单位。

(三)重庆市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

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推动军转民与地方产业结构相衔接,探索形成以“产业牵引”为特点的创新途径。主要特点如下:围绕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开发,以军工企业为主体,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水平,有效发挥了传统军工业对民用工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围绕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开发,以地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为载体,主动承接军工的“溢出”和“扩散”,通过“军为民用”有效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全面整合科技资源,推动军队和地方科技资源双向优化配置,探索形成以“平台支撑”为特点的创新途径。主要特点如下:发挥学术带头人的领衔作用,形成汇集军地双方科技领军人物的创新团队,对共性科学问题和军民两用技术展开研究,实现成果共享;发挥科技平台的载体作用,形成结合军地双方研发机构的新型科研平台,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成果共享;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纽带作用,形成军口和民口技术、人才和平台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联动,为创新资源注入强劲的张力。三是加强对内、对外合作,推动军地双方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互动结合,探索形成以“开放驱动”为特点的创新途径。主要特点如下:通过民口配套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技术的再创新;通过开展国内外的项目、技术、资金等全方位的合作,集成军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联合攻关,在部分领域实现聚焦突破。四是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民口资源服务军口,探索形成“民为军用”为特点的创新途径。民口企业瞄准为军口企业配套的市场定位,适时研究国防工业需求和军事装备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在解决军需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军转民企业在大举进入民品市场的过程中,适时推动民品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向军用领域回流,从而反哺和促进国防工业与军事技术,形成更具弹性和活力的军事工业基础。五是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军地双方合作共进,探索形成以“政府促进”为特点的创新途径

(四)存在的问题

重庆军民结合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奋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正在开始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阶段前进。但是,在前进中仍然存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若干问题。

1.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竞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与质量效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不断合理优化。而兵工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来源上比较单一,还没有完全摆脱引进、消化、吸收的模式,自主创新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企业设备老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缓慢,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更新缓慢、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与市场变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存在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

2.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新挑战

当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不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各种经济和技术资源,培育和发展兵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技术进步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使保军转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经营机制不健全

军民结合产业现行经营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较落后,创新意识、危机意识不强,自主开发能力较弱,企业管理和经营机制转换迟缓,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等。

三、对策措施

(一)强化“三科技大平台”这个基础环节。广泛吸收军队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快三大公共科技平台的建设。在研究开发平台建设方面,要以重庆军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采取政府扶持,部市共建,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建,单位自建等多种模式,建成一批设备设施国内一流,能为重点行业、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研发基地。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要加快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科技政策法规数据库等9个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以重庆科技信息网为基本载体,链接九个数据库及国内外其它重要数据库,为军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区县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务。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面,要以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依托,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网络。重点加强优势行业、重点产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孵化基地、孵化器建设,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继续办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千方百计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架起便捷通达的桥梁。公务员之家:

(二)强化“军民两用技术”这个核心环节。在军民科技成果共享互通的前提下,鼓励军地企业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在国家制定重大两用技术规划的基础上,切实促进各产业高新技术和基础制造能力的有机结合,满足国家安全和地方经济竞争力的双重需要,健全产业的整体功能。支持军转民和民口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及军品生产,促进军民结合、双向互转,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简化军民两用技术产品的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程序,鼓励军民两用技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国防科技管理范文篇6

论文摘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涵不仅是“军转民”,还应包括“民转军”,即将民用技术、市场竞争机制引进武器装备研制和国防科研生产中。民用企业参与军品竞争、民用技术引入军品生产中,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实力,也为民用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目前,重庆的国防科技工业无论在总量、产业领域、科技含量诸方面,均在全国居于突出地位。目前全市1/3的工业总产值在军民结合企业,1/3的工业总产值在军民结合相关企业;在军转民产业上,地方企业承接军工的“溢出”和“扩散”,成绩显著。因此,探究重庆军民结合发展历程及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主导潮流的推动下,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采用不同的模式和途径,加快推进军民结合的进程,从而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从国内看,在新的时期,促进军民技术的共享和双向转移,实现军民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全面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和引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常规武器的最大生产基地,也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国防科技工业已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能力,积累了大量可以转为民用的科技成果。在民用科研领域,重庆许多民用的高科技已逐渐融入了传统军工部门。因此,探究其军民结合发展历程及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西部各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特点

西部地区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的主要布局区域,主要在重庆、四川、陕西、贵州、湖北等战略纵深地带,相继建设了一大批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包括相关工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先后建设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后方生产基地,建设了豫西、鄂西军工生产基地,还在关中地区、湘西地区、成都地区、贵阳地区和昆明地区建设了一系列武器装备生产企业。先后经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军转民”,目前相继进入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阶段。

陕西省是我国军工大省,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建设军民结合技术产业基地,是近年来陕西发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措施是:政府规划先行,军地双方协商,以产业链延展和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整合军地双方优质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优惠政策、扶持计划和资金支持措施,引导、支持和鼓励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川军民结合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军品做精、民品做大、企业做强、加快发展”的要求,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健全军地互动机制,搭建军民两用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军工优势潜能进一步释放,一批军工支柱民品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重庆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的军工资源及其定位

重庆是我国军工单位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我国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电子军工的重要战略基地。拥有长安、嘉陵、长江电工等一批大型军工企业和兵器59所、电子24、26、44所,航天设计院和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工程学院、通信学院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兵装集团、船舶重工集团及总装、海军、空军、陆军都在重庆设立了军事代表局(处)。目前,重庆1/3的工业总产值来源于军转民企业,1/3的工业总产值来源于民口配套(军口)和军工溢出企业,1/3的科技资源分布在军口。

(二)主要成就

1.军民融合度较高,军地取得双赢

“十五”期间重庆市国防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9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为20%。国防N-技工业在重庆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份量,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军工企业成功研发一批拳头民品

经过二十多年的军转民实践,长安、嘉陵、建设集团等33户军工企业建立了重点民品科研开发体系,形成了较强的综合开发能力,培育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管理团队以及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职工队伍,研究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军工企业利用其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先后开发了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等上百种民品。尤其是依托军转民发展起来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风力发电减速器、风力发电齿轮箱、不锈钢化学品船舶、小径流增压器、铁路载货车、燃气表等,已经成为重庆工业的支柱产品。

3.军转民推动了重庆经济结构调整

正是由于长安、嘉陵等企业军转民的带动,重庆汽摩配件行业及其民企进入才得到大力发展,重庆才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基地。目前,重庆生产的汽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摩托车占全国的30%,摩托车发动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军转民企业。随着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军工企业军转民已经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助推器”。

4.军转民带动了重庆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重庆民用工业的技术水平

目前,重庆市近2000家企业为汽车、摩托车进行配套生产,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产生了丰厚的税收利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军转民提升了军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实力,也提升了重庆市民用工业的技术水平。如今,重庆市交通设备、通用机械、民用电子和仪表、合金材料、特种车辆、光学仪器等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极高,与军转民密不可分。

5.“民参军”成效显著

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方针,努力构建小核心、大协作、高水平、可持续的新型国防N-技工业体系。目前,重庆市已有23户民口军品配套单位,以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润滑油重庆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民口企业已成功涉足军工领域,成为重庆市重点军品配套单位。

(三)重庆市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

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推动军转民与地方产业结构相衔接,探索形成以“产业牵引”为特点的创新途径。主要特点如下:围绕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开发,以军工企业为主体,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产业水平,有效发挥了传统军工业对民用工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围绕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开发,以地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为载体,主动承接军工的“溢出”和“扩散”,通过“军为民用”有效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是全面整合科技资源,推动军队和地方科技资源双向优化配置,探索形成以“平台支撑”为特点的创新途径。主要特点如下:发挥学术带头人的领衔作用,形成汇集军地双方科技领军人物的创新团队,对共性科学问题和军民两用技术展开研究,实现成果共享;发挥科技平台的载体作用,形成结合军地双方研发机构的新型科研平台,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成果共享;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纽带作用,形成军口和民口技术、人才和平台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联动,为创新资源注入强劲的张力。

三是加强对内、对外合作,推动军地双方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互动结合,探索形成以“开放驱动”为特点的创新途径。主要特点如下:通过民口配套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技术的再创新;通过开展国内外的项目、技术、资金等全方位的合作,集成军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联合攻关,在部分领域实现聚焦突破。四是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民口资源服务军口,探索形成“民为军用”为特点的创新途径。民口企业瞄准为军口企业配套的市场定位,适时研究国防工业需求和军事装备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在解决军需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军转民企业在大举进入民品市场的过程中,适时推动民品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向军用领域回流,从而反哺和促进国防工业与军事技术,形成更具弹性和活力的军事工业基础。五是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军地双方合作共进,探索形成以“政府促进”为特点的创新途径

(四)存在的问题

重庆军民结合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奋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正在开始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阶段前进。但是,在前进中仍然存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若干问题。

1.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竞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与质量效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不断合理优化。而兵工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来源上比较单一,还没有完全摆脱引进、消化、吸收的模式,自主创新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企业设备老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缓慢,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更新缓慢、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与市场变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存在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

2.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新挑战

当/4-t~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不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各种经济和技术资源,培育和发展兵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技术进步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使保军转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经营机制不健全

军民结合产业现行经营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较落后,创新意识、危机意识不强,自主开发能力较弱,企业管理和经营机制转换迟缓,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等。

三、对策措施

(一)强化“三科技大平台”这个基础环节。广泛吸收军队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快三大公共科技平台的建设。在研究开发平台建设方面,要以重庆军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采取政府扶持,部市共建,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建,单位自建等多种模式,建成一批设备设施国内一流,能为重点行业、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研发基地。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要加快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科技政策法规数据库等9个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以重庆科技信息网为基本载体,链接九个数据库及国内外其它重要数据库,为军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区县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务。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面,要以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依托,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网络。重点加强优势行业、重点产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孵化基地、孵化器建设,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继续办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千方百计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架起便捷通达的桥梁。

(二)强化“军民两用技术”这个核心环节。在军民科技成果共享互通的前提下,鼓励军地企业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在国家制定重大两用技术规划的基础上,切实促进各产业高新技术和基础制造能力的有机结合,满足国家安全和地方经济竞争力的双重需要,健全产业的整体功能。支持军转民和民口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及军品生产,促进军民结合、双向互转,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简化军民两用技术产品的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程序,鼓励军民两用技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国防科技管理范文篇7

1航空企业科技知识产权的形势分析

在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航空企业开始受到其他国家的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这主要体现在: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际跨国公司在我国公司中,运用科技知识产权能力相对比较强,在军事合作领域,与俄罗斯签订了科技知识产权协议[1]。国家科技知识产权是我国目前新的国家战略,它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有着相同的地位,我国将要对科技知识产权明确它的发展方向,制定大纲,上升到国家总体层次,适应全局,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并且这种发展,是贯穿了科技知识产权形成并运用的整个过程,而非其中一部分,这就形成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在我国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中,能够扫清民营企业进军军品科研生产的障碍。在《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国防科技领域。我国科技部和财政部提出,在申请国家科研计划项目时,应当在申请书中明确要达到的科技知识产权目标,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指标,纳入评审指标体系;那些要批准的项目,要在申请书中,明确提出科技知识产权的目标和任务,以避免科技的重复性,使得科技的进行有意义。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准备出台《武器装备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必将对国防的科研体制发展长远;科工委在综合考核中加入了科技知识产权;国资委在绩效考核中加入了科技知识产权。

2航空企业科技知识产权的策略

2.1建立健全科技评价体系

在目前的科技评价体系当中,依然存有一些传统计划经济的观念和想法。比如说:在科研项目评审中,更注重对风险的规避,这样做虽然可以有效减少项目的失败率,但很容易失去创新点,以至于最后演变成简单的跟踪和发展。所以,要在科技和创新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制度,特别是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这两个领域。鼓励创新性强并且有风险的项目;也要鼓励非共识项目和交叉项目;全程评估重大的项目,评价活动中,可以邀请国内外的专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在评价中,避免“学术权威”和“一言堂”现象的出现,要做到三公:公平、公正和公开[2]。

2.2深化科技知识产权战略

从本质上来说,由于我国的航空较晚开始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造成发展相对缓慢,拥有的专利数量不多、质量差,并且很多单位之间存在在不平衡发展的现象,甚至有些单位专利为零,更不用说战略研究了。在专利数据库的建立上,没有一个是针对自己单位建立的专门数据库,也没有一个单位利用专利信息资源作为决策信息的,也没有专门开展专利研究部门的单位。很多单位对专利存在误解,认为专利就是写写申请书,为公司加几个专利项目而已,并没有对专利战略深入研究,这就造成一种专利数量质量与公司的实力不相关,长久下去,一定会影响航空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可见,科技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3严格强化全过程管理

总体来说,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包含了科技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三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科研成果会转化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而科技知识产权管理就是使产生的新产品或新技术具有法定权力,这种权力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国防科研生产,就无法得到科技知识产权,同样的,如果没有科技知识产权管理,那么知识成果就没法得以运用和发展。站在研制单位的角度,在国防领域内的科研生产,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随时可能会产生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在国防科技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纳入科技知识产权管理,这样能够使得研制单位对项目的成果提前预期并且产权化,与此同时,也可以充分运用科技知识产权,确保竞争中的优势。站在技术发展角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把科技知识产权能够纳入到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能及时看到发展的动态,选择正确的技术,作出正确的决策。

3结语

总而言之,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航空企业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科技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知己知彼,使得整体科技知识产权战略能够部署,对国内外相关的技术专利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检索,是在进行科技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前,一个必要的程序,熟知在国内国外对于相关技术领域的成果和运用,必要的时候,与其它机构合作,让其为我们的科技知识产权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

作者:荣娜 单位: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分公司

参考文献:

国防科技管理范文篇8

共设置岗位7个。具体是:1、局长,2、副局长(正科级),3、副局长(主任科员);4、主任科员,5、副主任科员,6、科员(一),7、科员(二)。

(一)局长:洪亚智,履行局长职能。主持科技局全面工作

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执行党的科技政策、方针和地方的其他有关规定;

2、主持拟定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年度工作意见;

3、负责开展全市科技进步及乡镇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4、组织实施全市科技计划。组织本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组织开展国家、省、市科技及其他项目的申报与项目中期督查管理工作;

5、领导科技外事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抓好科技管理的内接外联,切实推进政府、企业、高校的产学研结合与合作;

6、负责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市场建设;

7、负责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强县建设;

8、负责单位的班子建设和队伍管理;

9、负责单位的党务、财务等的行政审批工作;

10、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及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二)副局长(正科级):,履行副局长(正科级)职能,协助局长抓好乡镇科技创新与队伍建设,分管科技计划、科技外事、科技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主要职责:

1、拟定全市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科技工作计划,做好本级科技项目立项计划工作;

2、负责协调做好年度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3、负责组织本级科技进步奖项目评审及推荐申报上级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审核工作;

4、负责做好推荐上级科技成果与科技合作等重大项目审核等工作;

5、负责做好科技交流及抓好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孵化园区建设等工作;

6、负责全市技术市场建设,配合发改局等有关部门抓好成果对接等有关工作;

7、组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负责本级专利产业化项目的申报、立项与管理,抓好本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认定工作,推荐申报上级专利产业化项目、审核推荐申报上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

8、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及完成好市委、市政府的有关中心工作。

(三)副局长(主任科员):,履行副局长(主任科员)职能。协助局长抓好队伍安全与稳定及国防科技动员等工作,分管农业社会科技发展。

主要职责:

1、协调全市农业科技发展,拟定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2、负责本级农业和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及对申报上级农业和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与申报上级重点农业企业、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的推荐、审核工作;

3、负责全市科技普及和科技宣传,抓好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科技兴海及农科教结合工作;

4、负责市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

5、负责科技情报所的管理与队伍建设;

6、负责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7、负责本单位的安全与队伍建设;协助局长抓好国防科技动员工作;

8、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及完成好市委、市政府的有关中心工作。

(四)主任科员:吴建友,履行主任科员职责,分管高新工业科技与信息化建设工作。

主要职责:

1、协同有关部门拟定全市工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

2、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规划和本年度科技工作意见;

3、研究制定全市高新工业产业发展规划,负责对本级工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和审核。抓好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基金的申报及管理,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的申报推荐、审核工作;

4、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中心工作。

(五)副主任科员:王金龙,履行副主任科员职能。协助局长抓好思想政治等工作。

主要职责:

1、协助抓好全市科技普及和科技宣传,抓好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科技兴海及农科教结合工作;协调全市农业科技发展,拟定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2、协助抓好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3、协助局长做好乡镇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4、协助抓好科技干部队伍的管理和规范化建设;

5、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及完成好市委、市政府的有关中心工作。

(五)科员:,履行科技管理职能。

主要职责:

1、协助制定全市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方针政策;组织实施全市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和工作意见;

2、组织实施工业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及火炬计划等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负责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的项目材料筹措准备工作;

3、负责组织申报和实施国家、省、市工业领域科技攻关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发展、火炬计划和新产品试制计划;

4、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各类高新科技园区有关工作。负责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的管理工作;

5、管理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研所,提出民营科技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负责民营科技机构、科技企业的认定及统计工作;

7、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六)科员:,履行办公室主任及科技管理职能。

主要职责:

1、负责机关政务的综合协调、督查及行政管理工作,有关文件的起草,会议组织、文电处理、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管理、保密工作;

2、负责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和有关机构编制、人事、劳动工资、教育培训、计划生育、老干部管理和工作人员的考核、晋升、奖惩、任免、政审等工作;

3、负责市自然科研系列和局所属单位工程技术系列职称的评审推荐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工作;

4、组织实施乡镇科技进步考核,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资料收集编撰及考核验收工作。开展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

5、组织有关部门拟定全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组织编制、汇总全市各类科技计划,研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监督、协调指导,负责科技统计分析工作,研究提出全市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与实施;

6、参与编制归口管理的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经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有关费用的预、决算。推动科技经费的财务改革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工作,对经费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负责归口单位科技财务、国有资产管理和内部审计;

7、协助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进步奖申报、评审、复核等工作;

8、统筹规划,管理科技事业发展基本建设;

9、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二、科技情报所岗位设置及主要职责

共设置岗位4个。具体是:1、所长,2、工作人员(一),工作人员(二),工作人员(三)。

(一)所长杨淑芬:履行所长职能,主持科技情报所的全面工作。

主要职责:

1、主持拟定全市科技情报所编制以及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和科技信息中心的年度工作计划;

2、负责科技信息网的维护与更新;

3、履行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的工作职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科技项目申请咨询、制造业信息化咨询、管理咨询、市场调研、产业调查、发展战略规划等内容的服务;

4、协助科技局做好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科技管理工作;

5、协助抓好单位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6、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工作人员

主要职责:

1、履行生产力促进中心职能,负责生产力促进中心年报统计和技术市场工作,协助所长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科技项目申请咨询、制造业信息化咨询、管理咨询、市场调研、产业调查、发展战略规划等内容的服务;

2、协助做好科技信息网的维护与更新工作;

3、协助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4、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工作人员

主要职责:

1、做好科技信息网管理、维护与更新工作;

2、协助所长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科技项目申请咨询、制造业信息化咨询、管理咨询、市场调研、产业调查、发展战略规划等内容的服务,抓好市科技信息的更新完善等网站建设工作;

3、协助科技局做好电子政务及计算机管理及党务、政务有关工作;

4、兼任科技局、科技情报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财务出纳,做好单位的财务工作;

5、协助科技局做好高新工业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的科技管理及国防科技动员工作。

6、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工作人员

主要职责:

1、做好科技信息网管理、维护与更新工作;

2、协助所长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科技项目申请咨询、制造业信息化咨询、管理咨询、市场调研、产业调查、发展战略规划等内容的服务;

国防科技管理范文篇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项目为抓手,以产学研结合为重点,切实加强“县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建设,做好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验收迎检工作,积极争创“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科技计划工作。充分挖掘和整合全县科技项目资源,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力强的项目,切实增强产业项目储备和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大项目申报、跟踪、协调力度,全年力争部级项目立项1项、省级3项、市级5项;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家。

二是切实抓好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科技合作领域,争取新签订科技合作协议2项。进一步加强与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省大学的联系,重点支持和推进省稀贵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稀贵金属再生和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郴州市铋基新型功能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三是切实抓好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加快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提升科技工作显示度及招商引资的重要名片和提升“中国银都”品牌及对外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省知识产权示范县、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全年力争完成专利申请144项、专利授权70项。

四是切实抓好科技管理与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县科技局、县科协、县老科协“三位一体”大科技服务工作。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力争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验收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8项,完成技术市场网上交易6项。强化防震减灾工作,严格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进一步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抓好地震观测宣传点和地震民居保安示范点建设。切实做好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验收迎检工作。抓好科学技术普及,全年新培育县级科技示范户30户、示范基地5个,开展大型科技下乡活动2次,举办科技培训班2期以上。

国防科技管理范文篇10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出现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迅速抢占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调整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这场新的国际较量中,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开始步入新阶段。**期间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出发,按照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确定了**期间科技工作的部署和重点任务,指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促进科技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是规范政府科技工作和指导全社会科技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并组织实施**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形势与现状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九五”期间,我国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自身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九五”期间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我国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秦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九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部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99年,从事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达53.1万人年,其中企业占31.3%;全国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67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3%,其中企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占全国的48.3%;目前已建成部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188个,认定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3097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保新阶段农业持续发展,势必形成对先进技术的大量需求;推进企业改革,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需要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加入WTO以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世界经济科技的一体化和若干突破性技术的出现,将为我国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国际政治和军事局势错综复杂,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对国防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特别是自主创新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因素;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基础设施落后,仍然制约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技术瓶颈”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抓住科技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地确定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科技事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一)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

**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简称“创新、产业化”方针),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

遵照“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突出国家目标。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确定科技发展重点,加强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统筹考虑近、中、远期目标,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科技发展。

3、实现技术跨越。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科技领域,精心组织,加强产学研联合,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4、强化自主创新。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性创新,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加强军民结合。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增强国防科技自主发展能力,坚持寓军于民,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6、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环境,优化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7、促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推动区域科技合作和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发展目标

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速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大幅度提高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期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

1、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在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显著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一批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工业、服务业主要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九十年代中期水平,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有所突破。集中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关键作用以及我国具有优势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年,力争在若干重要科学领域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前沿,取得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科研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3、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减灾防灾、社会保障与服务能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4、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到**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

5、科技人才不断满足发展需求。培养和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际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能够解决重大系统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和一大批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技创新人才。到**年,全国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全时人数达到90万人年。

6、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建若干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学工程,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科研基地,明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活动的保障能力。

三、战略部署与重点任务

**期间,我国科技工作必须紧密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核心任务,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和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一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重点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大力开展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原创性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力争在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

根据上述部署,**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加快产业技术升级

根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迫切需求,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推进技术升级,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把农业科技放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水平,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升基础工业的技术水平,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重点解决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难点,加强应用技术的工程化研究,提高成套设备的技术含量和国产化水平;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快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

重点实施农产品深加工与转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信息化、农药创制、高效畜牧业、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项目。加强适用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基地。

——基础工业

装备制造业。重点实施CAD、CAM、CIMS等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农业机械和工程建设机械、汽车综合制造技术及产品、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及专用设备、精密测量测试技术及仪器仪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示范等重大项目,开展大型水电机组、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大型采掘等重大装备研制,以国际产业调整为契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提供支撑。

能源工业。围绕煤炭清洁利用、天然气开发利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技术进行开发并推进产业化,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重点实施洁净煤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技术、先进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全国电力联网技术、“西气东输”相关技术、节能技术及相关产品开发、核燃料循环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

交通运输业。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围绕提高运输能力、效率和安全,进行技术开发并推进产业化。重点实施智能交通系统、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及运输装卸成套设备、大型及高附加值船舶制造技术、电动汽车、高速轮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高速磁悬浮列车技术等重大项目,继续实施清洁汽车与清洁能源行动。

材料工业。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组织攻关,研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急需的关键材料、基础材料和关键器件。重点实施高精度薄板生产技术、高效节能短流程工艺技术、镁合金应用与开发、稀土应用、军工配套新材料、重要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重大项目。

轻纺工业。以提高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为目标,重点实施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技术、高仿真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高效低污染造纸技术等重大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推进信息、生物和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攻克高速宽带网、大型应用软件、金融信息化、高性能对地观测卫星与应用、电子商务、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等关键技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和环保等重要领域的应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拓展新材料在微电子、能源、医疗、化工、交通运输、农业、建材等领域的应用。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建设,加强科技创业园、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选择若干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扶持,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强区域农业现代化研究与示范,建立若干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2、促进社会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围绕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重大问题,选准切入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抓好试点示范工程。针对我国资源缺乏的状况,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加快研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和设备;针对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普遍恶化的现状,加强环保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和环保设备的工程化、成套化研究开发,建立一批环保技术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攻克中医药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带动医药及相关产业发展;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根据当前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健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加强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水资源。重点开展水资源综合配置与调控模式,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及装备,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水资源评价及承载力,海水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工程和清洁生产示范。

医药卫生。重点实施中药现代化、创新药物研制、重大疾病防治、系列化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新型疫苗和药物、生物反应器、人工组织器官工程等重大项目。

环境保护。重点攻克城市污染预防与治理、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荒漠化控制与治理、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等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设备,提高我国环保科技产业水平。

矿产资源。重点实施国家紧缺战略性矿产资源、大型油气田等勘探、评价及开发技术等重大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社会事业。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发展和完善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等监测与减灾系统技术,以及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和环境以及危险性特种设备的安全监控技术;加强标准化和计量技术研究开发,开展对WTO/TBT规则、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研究,提高质量技术监督水平;加强城镇规划和建设的系统配套技术研究,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加强重大刑事犯罪活动防范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加强重点文物保护技术和中国文化探源研究;加快有关社会公共数据库、动植物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3、提高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依照科教先行的思路,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技行动”。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科技潜力;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重点实施节水、沙产业、林草产业、特色产业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科技人才培训等示范工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区域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东西部技术对接信息网,促进技术、信息、人才等科技要素向西部地区的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二)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结合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着重研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集中力量在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产业化。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技术成果,力争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

——信息技术

围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具有强大计算功能、推理功能、图象处理和自适应联网通信功能的新型计算机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系统软件的核心技术和新型操作系统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环境技术,新一代信息网所需要的网路与交换技术,全光通信系统技术,宽带个人通信系统技术等。研究开发天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处理技术,构建我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攻克信息保护、隐患发现、安全反应等关键技术。集中开发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等。力争到2010年在所选重点方向上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生物技术

围绕基因操作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重点研究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结构和功能,分子设计和药物筛选技术,生物芯片,分子遗传标记育种技术,微生物重组技术,农用生物制剂,控释专用复肥,精确农业技术等。集中解决农业、医药等领域中重大问题,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增加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紧迫问题,提高和改善人民的营养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

——新材料技术

围绕光电子材料及器件技术、特种功能材料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光电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及加工等先进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电磁波屏蔽及吸收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新型膜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保材料、高温超导材料、轻质高强高韧高温耐蚀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新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及高分子合金、生态建筑材料,集中开发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器及相关技术等。为支撑国家支柱产业和国防工业提供配套关键新材料,提高我国材料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能力。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围绕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重点研究在全球化敏捷制造环境下的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攻克面向先进制造的基于机器人的制造单元及系统、特种机器人以及微机电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克主导我国21世纪初制造业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技术,为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跨越发展做贡献。

——能源技术

围绕后续能源技术、洁净煤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核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后续能源技术,煤直接液化技术和非动力用气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集中开发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及装备、核能快中子试验堆等。为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和改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提供技术支撑,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局面。

——资源环境技术

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监测技术、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重点研究海洋立体探测技术、陆坡深水(200~2000米)盆地油气、边际油田、天然气水合物及深海油气技术,海洋生物天然化合物的筛选、鉴定,活性物质的提取、生产和活性保护技术,自动化海洋观测仪器和平台技术,合成孔径声纳成像技术,超视距海洋动力和环境污染监测及预警技术,环境生物应用、受污染或退化环境修复和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形成我国环保和海洋高技术创新体系,使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和海洋技术达到九十年代国际水平。

——航空航天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技术、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应用网络技术和大中型运输飞机系统技术;积极开展以月球探测为重点的深空探测和以载人航天为代表的空间站关键技术研究,保持和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航天技术优势,提高我国探索和利用空间资源的技术能力,加速提升我国航空关键技术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平台。

2、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期间,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集中力量支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重点领域的前沿性、交叉性研究和积累;创造一个自由思考、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环境,鼓励科学家进行探索性研究。不断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增强我国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力争经过10-15年的努力,使我国进入世界科学中等强国行列,基本能够自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

——重大科学问题

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开展前沿领域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理论依据。

农业领域。重点开展农用动植物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动植物种质和基因资源发掘与有效利用、作物水分养分利用和抗逆性的生理基础、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的生物学基础、农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重建、食物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能源领域。重点开展高效洁净能源动力系统、煤炭污染防治和化石能源高效洁净转化利用的新方法、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化及其能源系统、高效安全利用核能的新原理、新方法。

信息领域。重点开展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其系统软件、大规模高速网络与信息安全、基于综合信息的人机交互、微光机电器件及其系统集成与算法、量子信息、光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材料领域。重点开展材料的先进合成、制备、加工新理论与新方法,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的设计理论及结构、性能控制,材料的环境行为与寿命行为周期评价等研究。

资源环境领域。重点开展大型矿产资源的评价、寻找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我国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调控机理,近海海洋系统生态环境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有效利用,城市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控制,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人类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预测理论等研究。

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重要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防治基础研究,重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研究,人类生殖、发育与衰老等生命活动的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基础研究,胚胎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要疾病的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脑功能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等。

——学科建设

遵循基础研究规律,根据国际科技发展总体趋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对处于国际前沿的、活跃的学科领域予以积极扶持,对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领域加大支持力度,以进一步调整、完善学科结构,建设具有我国特色又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基础研究学科体系。稳步推进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

——探索性研究

鼓励科学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探索未知世界,倡导发现新事实、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的活动,支持具备新思想、新方法以及可能产生新成果的基础理论研究;持续稳定地支持具有创新思想、掌握创新方法的优秀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三)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防建设的科技支撑

**期间,在中央确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下,国防科技发展要紧密围绕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领土完整的战略目标,重点提高我国国防科技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取得技术制高点,提高我国武器装备的总体技术水平,加速推动国防装备的更新换代。在武器装备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大基础性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新一代国防装备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优先发展具有较大潜在民用前景的高新技术,初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研究开发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双向转移和互动发展,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形成。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初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为科技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解决科研领域内的部门所有和单位分割等问题,加强科技创新机构建设,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民用科技与国防科技的互动与合作,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坚持集成创新,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与交流,保持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

**期间,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相互连动的创新网络及运行机制。继续推进科研机构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在全部完成企业化转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内部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实现企业化运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重点,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抓紧建立并落实以社会保障、税收优惠和非营利组织建设为核心的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按照分类改革原则,完成体制转轨的任务;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的改革按照“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要求进行;主要侧重于社会科学领域的部门属科研机构,按照国家关于其他类型事业单位的改革部署进行改革。力争在**期间基本建立起新型科技体制,为初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继续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期间,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大力促进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产学研联合的机制,推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把体制改革、加强管理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抓好一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建设一批开放式的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基地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继续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源作用。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形成一支精干、高水平的骨干科技人员队伍。加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机构。采用多种形式的共建共管,在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一批行业性或区域性的科学研究基地。

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期间,要进一步加快中国科学院调整和改革的步伐,形成80个左右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实力、充分地自我发展能力的国家研究所,成为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级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源泉,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思想的重要源泉,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文明与创新文化的重要基地与源泉,努力成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重要代表。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等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行业技术协会、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孵化器建设,提高孵化科技型小企业和培育科技企业家的能力;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政策框架。

——加强科研基地和基础条件建设。加强科研基地和科研设施的联合共建,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基地作用的基础上,新建若干重大科学工程,重组和新建一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现代农业、生物、信息和环境资源等领域优选新建一批工程中心;提高科研仪器的国产化水平,促进科研仪器产业的发展,加强协作、资源共享,盘活科研仪器存量;研究建立基本量自然基准及量传体系,做好实验动物、化学试剂以及国家基础标准化工作;支持一批基本科学单位、参照物和术语的确立以及立典性工作,开展本底调查等长期积累性工作,建设一批国家重点野外试验台站,建设和维护国家基本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科技成果网站、国家数字化科技文献服务网站和国家重大科技进展信息库。

——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优先支持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我国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制定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统筹安排部级的战略性国际合作项目;开拓国际科技人才资源,特别是海外华人的智力资源;扶持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选择地向海外开放部级重大科技计划,支持国内研究机构与海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大力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化,促进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关键措施与支撑条件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法律法规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继续实施国家各类优秀人才计划,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几支队伍。

(二)加大国家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继续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新的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

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对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稳定增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社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投入,加强对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投入,为我国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三)完善科技计划管理

国家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高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基础研究、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的环境建设;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对国家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调整计划体系结构,改革计划管理方式,减少重复交叉,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全面实行课题制,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完善科技计划实施的法规体系。

(四)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

推动科技立法和加强现有科技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制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收入分配制度和鼓励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