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0:52:11

国防科技

国防科技范文篇1

邓小平生前非常重视和关心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因为它是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邓小平是伟大的战略家,他注意并善于从战略角度分析形势,思考问题,作出决断。同志曾指出: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视国情现实而又放眼未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高瞻远瞩地构思和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发展战略。这里,也包含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思想非常丰富,下面首先从分析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面临的矛盾入手,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需求与可能统一的思想,作初步的探讨。

一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所面临的矛盾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国情实际决定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投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比较少。

(2)我国国防科技总体水平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

(3)我国面临多方面的防务要求。

(4)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是摊子大、水平低。

(5)我军步入质量建军的新时期,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有着强烈需求。

二统筹需求与可能,研究制定同军事战略相适应的国防科技和武器发展战略

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防务需求与经济、技术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为较好地满足防务需求,我们必须加速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致力于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但是,要在众多领域加强科研,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科研项目需要钱,陈旧的科研、生产手段进行技术改造需要钱,稳定国防科研、生产队伍和加速培养人才也需要钱。总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加强科研,缩短差距,无异于空谈。而国家财力不足,对国防建设的投入只能量力而行,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那么,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出路何在?我们能否有所作为,这是无法回避和必须加以回答的严肃问题。当然,悲观失望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它只会解除我们的思想武装,无所作为。事实上,我们党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一直是以小胜大,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我们有后来居上的光荣传统。但是,我们也不能低估困难,因为它容易产生错误导向。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搞“遍地开花”、“全面赶超”,其结果欲速而不达,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我们需要的是正视现实,积极地冷静地分析矛盾,巧于运筹,采取灵活的战略和策略,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我们的目标是致力于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要看到我们处于竞争环境,大家都在前进,我们必须力求比人家发展得更省些、快些和好些,才能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如果不是这样,不进则退,我们就只能维持差距,甚至继续拉大差距。为此,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扬长避短,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

1980年10月15日,邓小平在一次研讨会上谈到:“军费搞得太高不可能,肯定影响经济建设,搞国防建设要精打细算。”他指出:“军队要考虑的,不是增加军费在国家财政开支中的比重问题,而是在这个已定比例范围内怎么用好这个钱,用得更好,用得更合理,真正用在加强战斗力上。一句话,就是国家预算里边的军费比例现在不能增加了,军队本身的任务就是把钱花得好。怎么花是个学问,要好好研究,精打细算,方针要对头,办法要对头。”[2]邓小平这里谈的花钱学问对于我们十分重要,尤其是讲花钱时方针要对头,办法要对头,含意很深刻。如果我们把国家每年拨给我们的发展经费都花得对头,花到点子上,花到加强战斗力上,那么我们尽管经费有限,仍然可以办不少事,也会有较高效费比的。

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方面,邓小平同志重视依据我军军事战略,谋划武器装备建设。首先,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制定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早在1975年7月14日,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谈到军队整顿任务的时候,就明确指出要“抓编制,抓装备,还要抓战略。”[3]1997年12月28日,他又指出:“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好多事情不好办。”对于我军的战略方针,小平同志说:“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积极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4]接着,小平同志依据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来权衡武器装备发展的取舍和轻重缓急程度。1978年6月,小平同志在听取汇报后指出:我们的战略是防御,包括核潜艇也是战略防御武器;我们不想到南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去;我们主要搞防御,……远洋的慢些搞;海军、空军都是以防御为主。小平同志紧紧依据军事战略来谋划武器装备建设的思想,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三缩短战线,突出重点

贯彻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必须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放在突出地位。但是,现代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不仅技术日趋复杂,而且耗资巨大,发展经费严重不足,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主要制约条件。在此情况下,我们是全面出击,齐头并进呢?还是应该坚持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发展思想呢?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问题。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一次调整规划的会议上明确指出:总的矛盾是要求太大、太多、太宽,要抓重点,要精选几件事,必须办的先办,一步一步来。按原来的要求不行,国家的财力达不到,不能各部齐头并进,样样都搞。抓多了什么都没做成,结果更慢。1977年10月4日,邓小平在讨论装备和科研问题时指出:“抓科研也要集中兵力打歼灭仗,要配成套。”“要提出一个装备战略要求的目标,分清轻重缓急,这样,科研和生产就有了方向。”[5]

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我军的重要军事原则,是战争年代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赶超先进、缩短差距的重要法宝。

1.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必须坚持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原则

新时期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之所以要继续坚持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思想,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防务要求又高又多,而我们基础落后,经济实力虽有了很大增强,但仍属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们需要继续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每年能够拿出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费用十分有限,与国外比较,按绝对值只及美国的几十分之一,不及日本、印度等国;如按人均值,将列入世界最低的行列。这种状况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观,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事实。如果单就防务要求看,我国国土面积比美国大,人数是美国的五倍,如和美国攀比,最好美国有什么武器装备,我们也能有什么武器装备;美国正在发展什么武器装备,我们最好也能发展什么武器装备。这样,我们的国家安全可以得到有效的防护。但从经济实力讲,从原来的基础讲,这只是一种畅想曲,而非现实。现实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二、三十年,我们每年的发展经费只及美国几十分之一。今天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探索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道路。如果不顾实际地齐头并进,全面出击,那么,我们不但总的发展费用是人家的几十分之一,而且分到每个项目的发展经费也只及人家的几十分之一,都处于劣势。其结果,人家一个项目三、五年搞成功了,而我们要一、二十年。这样做,到底是缩短差距,还是拉大差距呢?是一目了然的。

我们要想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我们要实现后进赶上先进的目标,必须坚持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我们应该进行综合论证,精选几个对加强我军战斗力有重要作用的项目,然后把有限的发展经费集中使用,在这些局部形成优势,同时采取打歼灭仗的做法,不干则已,要干就务求速战速决,象当年搞“两弹”那样,搞得又好又快。这种做法,我们虽然忍痛割爱,搁置了不少发展项目,却迅速攻克了几个重点项目,在这些方面上了一个台阶,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然后,在巩固已取得的进步的同时,再精选几个重点项目,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再迅速攻克一批。我们脚踏实地,如此一批一批攻下去,就能积小胜为大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能在更多领域里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是邓小平前面指出的,要抓重点,要精选几件事,必须办的先办,一步一步来的做法。1982年10月14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6]可见,邓小平在这里不但指出了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突出重点,一步一步来,后来他又发展为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思想,同时也指出了突出重点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

2.必须选准重点,迅速突破重点

在我们选定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发展战略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选准重点的问题。邓小平要求我们“精选几件事”,就是要求我们要把重点选准。过去打仗,十分注意选择战役;战斗中,十分注意选择突破口。就是因为战役的选择和突破口的选择是否得当,对战争、战斗的发展和胜利,具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选择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我们选择型号研制任务的重点,牵涉到在庞大的现代武器库中我们到底优先发展哪一种新型武器装备更合适,更有利于加强我军战斗力。这需要从全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论证和挑选。50年代后期,我们选择“两弹(核弹和导弹)”为重点,不管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新型武器,50年前美国在广岛扔下两颗原子弹,日本人至今心有余悸。导弹是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回过头来看,当时选择两弹作为发展重点,确实具有战略眼光,无论对增强国防实力,还是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1988年10月14日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7]今天,我们应该象当年选择两弹作为发展重点那样来选择今天的发展重点。为此,我们仍然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战略眼光,纵观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选取几个有发展前途,对提高我军未来作战能力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下的作战能力具有重大作用的项目,作为今天我们型号研制任务的发展重点,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因为选准了,才能象两弹那样显著地增强国防力量;若选错了,不但会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而且会丧失宝贵的时间。为此,必须加强系统论证,认真筛选和择优,切忌草率从事或主观臆断。重点项目的数量,必须严格建立在人力财力物力可能的基础上,并适当留有余地,为其实现速战速决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一旦选定,列入计划,就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国一盘棋,为重点项目调集优秀人才,在经费、物质等方面保证重点。同时,要严格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精心组织和精心指挥,确保重点项目如期优质地完成计划,并力争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节省经费和时间,较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反之,在激烈的竞争中,任何拖延或失误,既浪费经费和时间,也不利于加快发展的目标。在这方面,要按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要同心同力,一心一意,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3.全面贯彻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思想

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涉及众多方面的工作,前面以型号研制任务为例,讲了要突出重点,其它还有预先研究、技术基础、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人才培养等众多方面,这方方面面都需要资源的投入。因此,我们讲缩短战线,突出重点,不应局限于某一特定方面,而是在一切需要资源投入的方面,都要全面贯彻这一思想,都要力争少花钱,多办事,提高效费比。如果我们全面贯彻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思想,方方面面都选准了重点,并精心组织,精心管理,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那么,我们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尽管发展经费有限,仍然是大有希望的。

1936年12月,指出:“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的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8]不但战争如此,建国后建设实践也有类似情况。一是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环境所迷惑,找不到或找不准发展重点;二是受各方面争项目、争投资的现象所左右,“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最后指导者采取了应付主义。因此,为贯彻好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方针,不但需要各有关方面要有从大局出发和服从大局的自觉性,更需要我们的领导者独具慧眼,具有战略头脑,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分清轻重缓急,正确把握发展重点,同时要有力排众议,摆脱干扰的魄力。否则,突出重点的思想是难以落到实处的。

因此,为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依据我军新时期的军事战略,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建设进行认真的谋划,同时本着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原则,精心安排每项发展任务,坚持军事需求与经济、技术可能的统一,我们就能做到有所不为和有所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9-100页

2.《邓小平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101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页

4.《邓小平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98页

5.《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第96-97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7页

国防科技范文篇2

关键词:国防科技智库;建设要求;思考建议

党的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国防科技智库是以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国防科技政策论证和推动科技与军事结合等为主要职能的专业研究和咨询机构,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军事革命交织发展、加速演进,科技发展应用拓展之快、学科领域交叉融合之深、科技创新地位作用之重前所未有,国防科技日益成为关系军队强弱和战争胜负的关键,成为大国竞争较量的焦点。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强化国防科技战略管理,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主席关于智库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科学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内在要求,加快推动新时代国防科技智库建设,努力在看清未来趋势、选准重点方向、辨明突破路径、研判应用前景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不断为国防科技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

1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科技发展应用日新月异、大国军事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推动国防科技创新、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增强军队软实力,都越来越需要国防科技智库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参谋部”作用,国防科技智库的作用日益凸显。1.1应对大国竞争博弈、提高战略引领能力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科技领域的竞争,首先是战略的竞争,军事思想的丰度和厚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军事创新的领先程度[1]。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的《装甲战》,敏锐洞察到工业化发展可能对战争形态和战争样式带来的重大影响,形成了大纵深作战、远程机动作战等机械化战争理论,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很长一段时间牵引着各国军队建设。法国拿破仑正是率先认识了火炮的巨大威力和作战价值,并建立了相适应的作战力量和组织架构,使法军战斗力在欧洲各国脱颖而出。20世纪70年代,苏军奥加尔科夫元帅首先提出了信息化军事技术革命思想,但美军却率先行动,抢先提出了一整套战略和行动计划,赢得了新军事革命的先机。如果不能在战略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必然陷入战略被动,战略引领能力已成为大国对抗博弈的核心能力。为此,必须加快高水平国防科技战略智库建设,围绕国防科技发展的筹划设计、基于科学技术的战争制胜机理、科技发展与军事理论创新等重大战略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为提高基于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引领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1.2适应世界军事大势、落实科技兴军战略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战斗力。恩格斯说:“任何军队没有军事知识就无法作战,就无法守住任何城市。”列宁说:“没有科学是无法建设现代化的军队的。”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力图创造技术先发优势,以技术为先导的军事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军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深入贯彻科技兴军战略,始终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但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当前我军军事能力尚有较大差距,国防科技支撑作用严重不足,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过去是跟踪尾随式发展,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决策、研发和使用都有参考和借鉴。随着国家创新能力快速向世界前列靠拢,国防科技实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亟待在国防科技的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引领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国防决策咨询体系建设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2],这就迫切需要把国防科技智库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专业化的国防科技战略研究力量,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军事的人才队伍,聚集集体智慧、发挥专业优势、增强技术敏锐度和理解力,前瞻研判未来国防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合理确定未来国防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供高质量决策方案,形成系统化政策建议,为推动实现国防科技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贡献智慧和力量。1.3把握科技发展规律、提高战略管理能力的内在要求。从科技发展史看,二战之前,科学研究大多以个体和小规模集体研究为主,管理方法比较简单,而且大多由科研人员自身进行管理。二战后,从“曼哈顿”工程到核武器开发、航天计划等,随着科技研发投入及其复杂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认识到“成功不仅靠科技本身,而且靠管理技术的能力”,国防科技竞争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本身上,也体现在国防科技管理上。国防科技管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大科学”时代国防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特别是在科技发展呈加速态势的今天,学科交叉发展日益普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边界日趋模糊,创新成果向战斗力转化的周期不断缩短,大国间军事博弈的重心已经前移到科学技术,国防科技发展的对抗性特征更为凸显。在此背景下,国防科技发展决策内容和决策环境更加复杂、决策因素更趋多元、决策风险不断加大,国防科技战略管理和政策制定更加紧迫艰巨,经验判断逐步失灵[3]。这都需要高水平国防科技智库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决策支持,提供基于数据分析和科学方法的有力支撑,提升国防科技宏观指导和战略谋划能力的层次和水平。

2国防科技智库建设需要把握的基本要求

国防科技智库建设,必须深入贯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要求,着眼国防科技发展现实需求和国防军队建设长远考虑,重点把握4个方面的基本要求。2.1突出科技特色,在推动科技与军事的结合上下功夫。国防科技智库是科技智库的类型之一,其特点是以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为根本价值导向,以国防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关注的重点是国防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及其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影响[4],具有与其他类型智库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活动。国防科技智库必须突出“科技特色”,将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建立在雄厚、全面、系统的科技积累和人才储备上,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深度认知和全面把握上。国防科技智库应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紧扣国家和军队建设需求,凝练主攻方向,在抢抓“三大革命”战略机遇,前瞻预见科技创新前沿和方向,提出可供选择的国防科技发展方向、战略、目标与重点,聚焦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5]做出独到分析,拿出实用、管用的成果,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6]。国防科技智库区别于一般科技智库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国防和军事属性[3,7],推动科技与军事的结合是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内在要求。要注重从科技角度研究军事问题,为军事创新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注重从军事需求角度研究科技发展问题,实现军事发展对科技创新的牵引驱动。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成立之初,就把对战略问题的研究始终建立在对科技未来发展的深入研判分析基础上,并吸纳了诸多自然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反过来,兰德公司关于国际关系、军事战略、作战样式等方面研究,又有效牵引和指导了其对军事科技以及武器装备发展的研究[8]。2.2坚持需求导向,在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战略问题上出真知。抓大事、谋长远、出实招,是衡量智库水平的根本标准[6]。聚焦国家和军队建设重大战略需求,是国防科技智库工作的根本导向。兰德公司以“致力于通过研究与分析来改善政策和决策”为根本使命,其研究选题都是对美国政府和军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长期探索,兰德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研究机构负责人与军方人员充分讨论+高层次顾问委员会审议”的比较稳定的选题制度安排,从而确保了研究选题能够始终围绕战略问题展开。正如兰德公司总裁官里奇所说,兰德公司的研究选题,始终位于美国内外政策议事日程的顶端[8]。国外一些著名智库围绕相关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性战略性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也为其军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如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围绕战争推演开展的研究,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围绕核安全与军控进行的大量研究等,都充分体现了智库聚焦重大需求、服务决策支撑的根本价值导向。国防科技智库建设,要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前瞻把握世界科技和军事发展大势,借鉴参考国外著名智库的经验做法,立足自身优势和实际特点,在学术研究和决策研究、现实分析和未来预测之间找准结合点,努力做国防科技发展的引领者、决策方案的建言者和政策效果的评估者。应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紧贴国家军队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开展国防科技发展态势分析、跟踪、评判与预警等工作,不断提高军队的技术认知能力,避免被敌技术突袭、陷入战略被动。应充分发挥对军事发展全局把握较为全面、对技术理解比较深入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防科技发展需求论证和顶层谋划研究,形成有深度、有见地、可操作的成果,努力将国防科技的技术先进性与军事需求的现实性、紧迫性,找到最佳结合点。2.3强化未来牵引,在基于科技发展的未来战争设计上求突破。人类战争史告诉我们,战争既是打出来的,也是设计出来的。从德军“闪电战”到美军的“网络中心战”无不如此。特别是近年来,基于未来科技发展,重视作战概念的创新研究,通过“设计未来战争”来牵引国防科技发展和军队建设,成为军事强国推进科技创新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做法。2014年,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enterforStrategicandBudgetaryAssessment,CSBA)首份“抵消战略”专题研究报告《迈向新抵消战略:利用美国长期优势恢复全球力量投送能力》,明确指出新抵消战略应当重视创新作战概念。近年来,美国持续加强军事理论与国防科技的互动创新,提出了无人作战、网络中心战、空海一体战、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联合等新的作战构想。通过未来战争设计、作战概念创新、对手体系弱点分析等多种方式,创造新的军事需求牵引前沿性技术的发展。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从科技的视角设计筹划未来战争,研究战略战术、作战指挥和装备应用等问题,推动科技与军事的高度融合,已成为发挥装备战技性能、提高打赢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国防科技智库应该立足科技优势,围绕科技发展与战争形态演变、基于科学技术的战争制胜机理、新型作战力量的作战运用和战法创新、未来战争设计与军事理论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向力量建设、战斗指挥、作战条令的转化,为军队未来科技发展、军事实践、人才培养等工作提供牵引和驱动。2.4注重方法创新,打牢智库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平台支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库建设,必须注重方法创新,建好手段和平台支撑。特别是当今时代,国防科技发展和军队建设领域的现实问题日趋复杂,决策难度日益加大,探索先进的理论方法、打造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研究支撑体系已经成为智库建设的重要趋势,方法手段的先进性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效率和成果质量。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智库研究均重视运用数学、物理学等理论方法分析复杂的军事问题,并根据形势不同创造和改良研究方法[3-4],重视根据自身研究领域建设积累数据信息资源,开发数据挖掘、量化分析、兵棋推演、模拟仿真等专门工具。如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军控领域相关数据的积累,至今已在核力量和核裁军领域建立了翔实的数据库,支撑了其年度权威年鉴的撰写。兰德公司非常注重应用各种先进的定量分析方法,在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创造了德尔菲法、专家棱镜、离散选择模型、健全性决策等大量比问题答案本身更具长远价值的科学方法[4,8]。欧盟联合研究中心通过组织“未来导向技术分析”会议,形成了包括13类方法族、55种具体方法在内的方法体系[4]。扎实的研究基础以及先进的研究方法工具在使这些知名智库游刃有余地应对多种战略决策问题的同时,也使得依靠科学方法和详实数据得到的决策建议更能够客观准确切中问题要害,增加决策者对成果的信心。主席强调指出,要运用先进理念、方法、手段,发挥专家智库体系作用,提高战略筹划水平。要适应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抓住大数据、云计算、系统科学、复杂系统等先进技术发展机遇,在基于大数据的国防科技情报分析系统、战略研究基础数据平台等定性定量研究工具和专题数据库上下功夫,推进模拟仿真、实验计算、博弈推演、可视化决策等新模型、新工具、新方法研究探索,促进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构筑智库建设的支撑平台[5-6]。

3推动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政策建议

3.1转变思维理念,牢牢确立建智用智的观念。智库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重大决策,决定了军事发展、装备建设等的方向、进程和水平。19世纪以来,美国军事称霸全球、科技领先世界,与其拥有一大批高水平智库有很大关系,也与其善于建智、积极用智的理念传统有关。美国现有智库1,828家,在世界6,826家总数中位列第1[1]。特别是美国兰德公司、国际战略研究所等世界著名研究机构,在美军事战略制定、装备建设、科技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1]。国防科技智库重点围绕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战略评估、战略咨询等方面出思想、出主义,覆盖了国防科技创新、管理、应用等全要素,在国防科技发展应用的全流程都将发挥关键作用。要把握当前国防科技发展越来越复杂、国防科技战略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的特点,切实把建好国防科技智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国防科技发展和军事应用全链条出思想、出观点、出主意。应强化国防科技管理和军队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以智驱管”的科学理念,建立体现科技创新和管理规律、符合国情军情的智库成果转化应用渠道,使智库的思想、点子切实在相关决策活动中发挥作用。3.2加快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国防科技智库体系。党的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国防科技智库建设必须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进行总体性设计和体系性布局。在研究定位上,应突出“三聚焦”。一是聚焦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研究科技发展的规律特点,评估重点科技发展领域的发展态势和能力水平,前瞻研判世界国防科技发展的趋势走向和重大动向。二是聚焦支撑国防科技战略管理,研究科技发展对科技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新特点,对科技管理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开展战略研究、进行战略评估、提出决策建议。三是聚焦国防科技驱动军事发展,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研究制胜机理、部队建设等重大战略问题,架起先进科技与军事应用的桥梁。在体系布局上,应突出“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发挥优势专长。军内科研机构是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重要依托,应坚持全军一盘棋,根据军内不同单位的职能定位、服务对象和优势基础搞好筹划与分类,形成涵盖各军种、军队院校的军队国防科技智库集群,实现军内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竞争发展。二是坚持内外结合。一方面发挥军内机构了解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能够及时准确把握上级决策思路意图等优势,重点在军事战略、国防科技的重大现实问题上开展针对性研究。另一方面发挥军外机构政策制度灵活、数据积累丰富、国际合作广泛等优势,重点在理论方法创新、支撑手段建设、对外交流合作、趋势分析研判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坚持大协作大联合。紧紧围绕国防军队重大战略需求,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国防科技智库创新网络,培塑多层次、多领域、专业化、优势互补、有机协调的大协作大联合国防科技智库体系,最大程度地汇聚力量、避免重复、提高效益。3.3充分发挥军队综合性科研机构在国防科技智库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对国防科技发展的深入理解和认知是国防科技智库工作开展的前提,庞大的一线国防科技专家群体是国防科技智库的依托,丰富全面的学科基础和创新资源是国防科技智库研究的基础。军队综合性研究机构具有学科覆盖面广、优势专业交叉群集、专家资源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科技与军事理论研究方面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军队综合性研究机构对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战斗行动具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全局具有较为全面的把握的优势,强化其在国防科技智库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跟踪研判世界国防科技发展前沿、探索军队建设新理论新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努力在先进科技的变革性与军事需求的现实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发挥高新技术的最大军事效益。发挥军队综合性科研机构对外交流合作广泛的特点,探索符合国防科技智库研究规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吸纳整合国家优质科技智库资源,围绕国防科技发展重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3.4健全人才汇聚、思想迸发的机制环境。智库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国防科技智库建设的关键也在人才。汇聚高端人才、培养名师大家,塑造高层次跨学科研究队伍是国外著名智库发展壮大的通行做法。作为世界著名的综合性研究智库,兰德公司网罗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政府企业退休高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在内,覆盖数学、物理、经济、科技、军事、政治等专业领域的,有着不同语言、信仰、政治背景、工作经历的一大批多元化人才队伍,有力支撑了兰德公司70年来的高水平、高影响发展[8]。推进国防科技智库建设,要按照“小核心”“大”原则,坚持开门搞研究,“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9],广纳军队、地方高端研究人才,形成开放、竞争、流动的人才格局。要顺应国防科技智库的科技特色,重视聘请科研一线的杰出科学家、工程师参与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等咨询研究工作,畅通最新科技发展前沿与军队建设的渠道。要突出国防科技智库的国防和军事应用特点,重视从军内相关单位吸纳懂军事、善思考的实践型人才,使智库研究工作紧贴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打通智库研究与军队实践需求的桥梁。要突出科学研究开放融合的发展趋势,重视从国内著名智库、高校、科研机构等汇聚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聘请军队、地方、科研机构、著名企业的离退休高端人才等参与决策咨询、选题立项、项目指导等工作,提高人才储备的厚度。要创新智库人才管理机制和培养方式[10],加快构建总量适度、素质一流、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端智库人才队伍,打造国防科技战略和政策研究的高地。

参考文献:

[1]汤俊峰,褚振江.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军事智库[N].中国国防报,2014-10-08(3).

[2]卢胜军,王阳,詹鸣,等.关于我国新型国防决策咨询体系建设的初步思考[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5):42-47.

[3]王雪,褚鑫,宋瑶瑶,等.中国科技智库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科技导报,2018,36(16):53-61.

[4]牟笛,陈安,张晨阳.科技智库研究方法:进展与趋势[J].科技导报,2018,36(16):62-69.

[5]潘教峰,张凤.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引领未来创新发展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8):922-928.

[6]刘延东.发挥高校独特优势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贡献力量[EB/OL].(2013-05-3)[2019-11-11].

[7]温勇,张瑶.军队智库建设重在搞好顶层设计[N].解放军报,2015-03-22(7).

[8]闫宏,李智毅.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建设运行的五大特征[N].战略前沿技术,2016-12-04(01).

[9]综合开发研究院.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J].开放导报,2019,204(3):51-54.

国防科技范文篇3

一、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特点和规律

国防科技的巨大军事、政治、经济和科技功能以及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条件对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影响,使国防科技的发展明显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和规律:政治的特别是军事的需要,决定一个国家国防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经济能力特别是技术条件,决定一个国家国防科技发展的可能性及可达到的规模、速度和水平。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防科技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发展项目。所谓“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正是这一特点和规律的高度概括。可将之简称为国防科技发展的宏观规律。

国防科技是第一战斗力。国防科技的发展决定武器的发展,而武器装备对作战方式方法、战略、战役、战术及军队的组织编制和军队指挥等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发展国防科技成为一个国家增强军事实力、达到军事目的,并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军事史、国防科技发展史都证明: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军事上的需要“?牵引”国防科技的发展。古代如此,近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将来也仍然如此。因为从古至今,作为国防科技发展直接成果的数以千计的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都是在军事需求的刺激下而研制出来的。

仅注意到军事需求对国防科技发展的“牵引”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经济能力和技术条件对国防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国防科技的发展要消耗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必须以强大的经济能力和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或条件为基础。否则,只有军事需要的牵引,一个国家并不能保证国防科技实现所需要的发展。各国经济、科技和国防科技发展的历史?现实都证明这是一个真正。正因为如此,所以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果断地提出,在我国经济实力不不强的实际情况下,我国的国防建设、武器装备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大家都要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发展起来就好办了。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在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理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不能只强调国防科技在整个科技发展中的先进地位和先导作用,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整个科技发展水平对国防科技发展的影响。显然,国家的整个科技水平不高,国防科技的发展水平不可能很高;即使有时在某些方面的理论原理上取得了突破,也不一定能研制出高性能的武备;即使可能在某些方面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整个国防科技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总体水平并不一定高。如果某个国家缺乏基本的科技条件,就难以研制出任何先进的武器装备,其国防科技也不可能获得必要的发展。因此,全面发展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和工业制造能力,是推进国防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战术、技术、费用的综合平衡原则

国防科技的发展史还表明,国防科研计划和项目的确定是否合理、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选择是否科学,除了在总体上受军事、政治、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即必须遵循上述客观规律之外,还必须遵循或符合一些由其内部因素决定的标准或原则,即微观规律:军事上是否有效,生存能力是否强,效费比是否高。也就是说,所选择的发展计划或研制项目要获得的武器装备必须是军事上有效、生存能力强和效费比高的,否则是不可取的。可将此三项判据或原则简称为国防科技发展的战术-技术-费用的综合平衡原则或规律。

综合平衡原则主要是现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来国防科研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由于是美国的国防科技政策专家保罗·尼采最先明确提出上述三原则。因此,西方国家常称其为“尼采三原则”。

军事上有效,是指所研制的武器装备必须具备所要求的技术和战术性能,能确保可靠地达到军事应用的有效性。这就要求进攻性武器必须在威力、射程和命中精度上能对敌方造成实际的威胁,防御性武器必须能有效地对付敌方的某种进攻性武器。否则,就应效弃或取消对有关武器装备的研制计划。例如,美国50年代计划研制的“奈基-宙斯”反导防御系统,60年代计划研制的“奈基-X”、“哨兵”和“卫兵”等三种反导防御系统,均因军事上的有效性不可靠而被取消。

生存能力强,是指所研制的武器装备必须能在敌方的干扰和攻击等危险条件下仍能确保生存(或具有充分高的生存能力),并继续以足够高的效率完成其任务。随着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原则越来越重要。例如,没有足够电子对抗能力的坦克、飞机、军舰,现在在战场上很容易被敌方的精确制导武器所摧毁。因此那些只强调进攻能力不重视防护能力的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是不可取的。前述“卫兵”反导系统设备庞杂、不能机动、易被摧毁,以及抗爆炸能力差,也是被取消的重要原因。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最新式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被一枚“飞鱼”反舰导弹击沉,主要是因为甲板材料使用不当、防护能力差的结果,不重视生存能力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效费比高,是指在?防科研计划的制定和武器的研制中应以尽可能少的投资达到尽可能高的效果。特别是现代,由于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费用越来越高,国防科研中的经济因素越来越重,通常,在1对1的理想条件(又称边际条件)下,要求进攻性武器能摧毁敌方的比自己昂贵得多的武器装备或使之造成巨大的损失,防御性武器能毁敌方的昂贵得多的进攻性武器或使之失效。否则,无论军事上多么有效、生存能力多么强的武器系统,也是不宜研制的。通过效费比分析,美国在60年代放弃了先进的核动力飞机研制计划,1975年又放弃了成本高的“罗兰特”导弹研制计划。这些都说明,效费比高早已成为确定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一条重要原则。

为满足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各国在高度重视研制某些高技术武器的同时,决不会忽视对传统的常规武器的改进。就我国而言,从经济和科技能力及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不顾现有武器装备水平而全面研制各种全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以现有的武器装备为基础,采取多代并存和高、中低档搭配的武器装备发展对策,理所当然是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

总之,国防科研计划的制定和项目的确定必须全面按照前述三项原则进行综合平衡,这已成为国防科技发展重要的内在规律之一。

三、高度综合化的趋势与大科学的管理模式

既高度专业化又高度综合化,并以综合化为主要趋势,是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和规律,这一特点和规律高度集中地体现在国防科技(特别是现代国防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国防科技发展的高度专业化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的直接结果。

国防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工作的高度专业化,使每一个科技人中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越来越小。以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修理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军事劳动的分工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据统计,军队的专业或工种数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约有20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约有200种,90年代初已增加到25000种以上。军事劳动分工的这种高度专业化的趋势无疑是武器装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每种武器装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因而其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使用、维护等都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员参加的直接结果。预计未来国防科技发展将进一步走向高度专业化。

国防科技发展在高度专业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化,而且在总体上以综合化为主要特点。这是因为,首先,科学技术有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领域在国防上有直接的或潜在的应用价值,使得许多国家在国防科研中全面综合性地同时对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开展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与国防特别是武器装备的研制直接相关的一般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而基础科学几乎没有对军事技术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不但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就连基础科学的成果,也被大量应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改进之中,例如,除了数学、物理和化学之外,就是动物学中对某些动物器官的构造和功能的研究,也被用来设计与动物功能相似的军事技术装备。又如,生物学中对遗传基因的研究用来研制基因武器,对人数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被用来研制瓦解人的意志、引起人们恐惧和幻觉的神经毒剂等。这使国防科研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内的综合性的科研结构。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特别是现代的大型武器装备)的复杂性逐渐增加,武器装备的研制一般都要利用来自多个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的集体智慧,进行综合开发。

由于现代国防科技发展高度综合化的趋势,现代国防科技发展计划的实施及典型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完成,都要按照现代大工业的管理方式由国家进行管理。例如,从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洲际导弹、核潜艇、军用卫星到空间站、航天飞机和空天飞机等,无一不是由国家进行投资并组织来自大量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数以万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科技人员进行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与开发的结果。因此,现代国防科研具有“大科学”的典型特点,需要按照“大科学”的管理模式由国家进行计划管理。此外,它还越来越表现这样的趋势:协作研究的规模逐渐增大,有的甚至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或多个国家中组织众多的科学家、工程师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开发。因此,现代国防科研不但要由一个国家进行管理,还往往需要多个国家共同进行协调管理。

四、技术上的激烈对抗性

国防科技的发展史表明,武器装备的变革是一种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这集中表现在战术上特别是技术上的激烈对抗生。这种对抗性构成了武器装备演变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或内在逻辑,也就成为国防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或内在逻辑。

国防科技范文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有利于推动发展、促进竞争,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创新,对加快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化大协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要逐步扩大非公有资本对国防科技工业投资的领域,形成规范、有序的开放性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格局。允许非公有资本对军品科研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具体投资领域及方式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和项目合作。非公有制企业可承担武器装备分系统和配套产品研制生产任务,具体承担任务的范围按照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及有关管理办法执行。非公有制企业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所列产品(技术)科研生产活动,应当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参与国防科技创新活动。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除从事战略武器装备生产、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核心重点保军企业外,允许其参与其他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和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以民为主或从事军民两用产品、一般武器装备及配套产品生产的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工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和辅业改制。具体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的范围、方式和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按照加大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升产业规模的要求,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品,参与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等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非公有制企业要充分认识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特殊性,严格执行国家保密制度、军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技术标准和军工设备设施管理规定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相关制度,严格履行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

非公有制企业申请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或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应在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已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或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的,应及时向备案部门报告军品科研生产或改组改制进展情况。

六、向非公有制企业提出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单位,应与承担任务单位依法签订合同,并严格履行合同,及时跟踪任务进展情况,对于影响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完成的重大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报主管部门(单位)。

七、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非公有制企业,可按有关规定使用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实验室、军工专用测试和试验设施等现有科技资源条件。

八、完善配套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非公有制企业在军品市场准入、任务竞争及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等方面应与国有军工企业一视同仁。根据非公有制企业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性质和特点,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以及租赁、借用、调配等多种方式,为非公有制企业完成重要军品科研生产任务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完善军品科研生产招投标制度,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招投标。

九、完善信息制度,搭建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点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及时定向相关政策法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指导目录、军工产品和技术需求、技术标准等信息,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信息沟通。

十、中介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开展政策咨询、管理咨询、科技成果交流、人才培训、科技创新、技术支持、信息交流与共享、项目孵化、筹资融资、认证认可等方面服务。

国防科技范文篇5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

Abstract:Qualifiedpersonnelisthefundament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Beingconfrontedwithrigorouschallengeofworldmilitarychange,onlybybuildingatroopofqualifiedpersonnelofmodernknowledgeandinnovatingcapability,canwekeeppacewithmilitarydevelopmentofmechanizationandinformation.First,analysesthoroughlytheimportantstatusof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Then,dissectstheproblemsofcurrent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Onthebasisofthis,proposesthecountermeasuresofpersonneltrainingofindependentinnovationinthenewera.

Keywords:Defence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independentinnovation;talentedperson

人才是科技发展之本,是科技发展的首要资源。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国防科技发展的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防科学技术的尖端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科技队伍建设和高端专家群体形成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科技人才队伍稳定的重要性。只有切实解决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防科技持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1]。

一、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地位

1.自主创新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牵涉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最前沿、最敏感的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再加之国际军备竞争的激烈性与不相容性,这就必然决定了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不可能依赖引进,而主要立足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代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源泉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发挥人才的能力,才能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实力优势,最终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2]。

2.自主创新人才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的关键因素

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与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较量与竞争,特别是拔尖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战略上的对抗性,并引领一国乃至世界国防工业的时展。作为稀缺资源,国防科技工业拔尖自主创新人才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跃升与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抢占21世纪高新技术武器竞争的制高点,必须超前培养大批适应未来武器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造就知识经济和高技术武器背景下的自主创新人才,满足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3.自主创新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至2020年,是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形态、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实现由军民分离向军民融合转变,由机械化向数字化转变。在这一战略机遇期内,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难题,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探索并加以解决,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成功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转变的根本力量,是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以人为本”的全新人才观尚未真正得以牢固树立

由于历史原因与计划经济的影响,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重仕途、轻技术,重文凭、轻技能,重引进、轻吸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而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现有国防科技工业的人才政策措施贯彻执行不力,“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人才政策取向未能充分体现;在人才政策制定和出台时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与市场经济没有实现有效对接,二者不和谐的矛盾依然突出。

2.人才队伍结构和分布与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传统技术领域的人才相对过剩,而适应武器装备发展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领域中,国内公认、国际知名的原创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中55岁以上所占比例过大,人才老化明显,且新老交替任务艰巨;三是层级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合理的以高层次人才为塔尖的梯级结构,老、中、青创新人才比例失调;四是区域分布不合理。在部分领域和地区人才结构逐步优化的同时,三线地区和边远地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人才匮乏的情况依然严重。

3.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受企业、院所制度改革滞后的制约,科学评价、合理使用、有效激励人才的体系尚未形成,人才激励主要依赖于行政推动,内生、长效、规范的机制尚需不断完善;未能有效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存量,冗员较多,人才工作距法制化、规范化尚有明显差距,不能有效指导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技能人才按各自的成长渠道发展。

4.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与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内仍存在狭隘的部门拥有人才观,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尚未实现国防工业科技人才从无序向有序合理的双向流动转变,在人才流动过程中,缺乏诚信、恶意竞争、近亲繁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存在严重的人才浪费和人才匮乏并存现象,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尚未形成,还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人才出口不畅,流动不规范,特别是人才流动中人才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重要人才安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三、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1.营造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以人为本”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向创新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其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开发,把“人才兴业”、“人才强企”作为基本战略选择。要始终坚持营造以人为本、广纳群贤、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科技社会发展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确立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防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作为创新人才基础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逐步建设创新性产业学习体系,提高国防科技产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尊重自主创新人才的首创精神,激发自主创新人才的潜能;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大胆探索,形成允许适度失败的良好宽松的自主创新氛围。

2.强化对自主创新人才培育的投入力度

在国家财政继续不断增加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物质资本投入与软投入的基础上,还要投入专项资金强化对自主创新人才的培育。

设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基金,为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其重点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国防系统基础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支持,造就一批在重大科技与工程技术领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核心科技自主创新人才;(2)支持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学科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自主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并逐步构建和完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终身教育体系;(3)通过对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归国人才的资金支持,制定特殊政策,保障其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他们在国防系统开创事业,自主创新,形成不同领域的高级专家群体;(4)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军工科研单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3]。

设立国防专业奖学金,扭转报考军工特殊专业优秀生源少的不利局面,吸引和鼓励品学兼优的学子积极报考国防专业,学成为国防服务,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不断凝聚和蓄积后备力量。

制定军工人才特殊津贴政策。在以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军品及国防战略高技术、产品科研生产领域,要按市场价值规律,建立和实施对国防科技工业各类人才的国家补偿制度,研究将人才特殊津贴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特殊人才的长期激励政策,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创新热情。

3.推进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整体规划,合理使用,科学考评,有效激励,适时培训”五个环节,对于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其引进可不受单位编制、户口和工资级别的限制。

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人才。在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

改革分配制度,完善奖励制度。以充分体现人才资源价值为出发点,健全保障制度,对自主创新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分配方式向多元化转变。

建设富有激励作用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一套体现自主创新人才特点的、多元化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不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发展的评价制度和做法,建立健全贡献和成果回报机制。

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与交流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成果转化引才、建立协作关系引才、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引才等多种形式,选拔引进优秀自主创新人才。

4.建立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安全保障制度

从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聪明才智,规范创新人才流动程序等方面,对涉及国家武器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创新人才加以法律保护和制约,通过法律法规对自主创新人才进行引导和规范。建立掌握核心技术秘密的自主创新人才不能随意脱离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以防止人才流失,确保国防军工的安全[4]。

5.建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政策研究体系

建立自主创新人才政策研究体系,为自主创新人才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积极组织和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人才工作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研究讨论,进行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人才安全预警机制研究,提升创新人才管理手段,改变创新人才管理静态、死板、简单、僵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才管理的人性化、动态化、科学化、信息化[5]。通过创新人才问题研究,为制定相应的自主创新人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政策制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张华祝.抓住机遇夯实基础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J].国防科技工业,2004,(4):28-30.

[2]王翠芳.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理念、制度和人才分析[J].国防技术基础,2006,(4):44-47.

[3]梁清文.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人才战略之我见[J].中国军转民,2005,(7):15-16.

国防科技范文篇6

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早在研制“两弹一星”时,作为中央第一代集体领导成员之一,邓小平在充分肯定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授为辅方针的前提下,多次指示要尽一切可能,积极利用国外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1975年,他在谈到国防科技工业整顿问题时,也曾提出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978年6月至9月,即我国改革开放蓄势待发之时,邓小平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听取了三机部、五机部、六机部、七机部、八机总局和海军、空军等单位的工作汇报以及军口引进规划汇报,并与有关领导同志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些谈话的内容涉及到了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其中,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问题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基本观点,也主要集中反映在这些有关的谈话之中。可以说,自从他在1978年6月听取三机部和空军汇报时明确宣布“我主张开这个门”伊始,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思路已洞悉于他广阔而遂远的视野之内,成熟于他那博大而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中。

邓小平之所以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提出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主张,具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邓小平认为,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对外开放,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他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关起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1)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全方位的开放政策。一方面中国的大门要向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开放;另一方面,国内所有的地区和行业,都应当运用对外开放政策,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有用的东西来发展、壮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必须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出于这种战略上的深思熟虑,邓小平以其独有的胆略和远见,果敢地于1978年率先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这一敏感领域的敏感命题,并明确指示:国防口也有这个问题、军事部门也要吸取外国先进技术,实行对内、对外两个开放。

(二)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客观需要

现代武器装备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配套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各国经济技术联系日益密切、趋于世界一体化的形势下,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研制方面完全不与他国进行合作交流的状况已很难做到,如果坚持这种做法也极不明智。即使是象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多年来也十分注意从西欧、日本、俄罗斯等国获取先进军事技术。我国的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急需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学习、借鉴各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填补自己的空白与不足,提高发展起点,推动自己快速的进步与提高,以便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邓小平高瞻远瞩,在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启动之时,就敏锐地看到这一重要趋势,亲自督促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抓住时机,及时实施对外开放。

(三)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对外开放,是解决经费严重不足,减轻投资压力的一条重要出路

需求与可能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武器装备研制的经费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对国防科研生产费用的投入强度必然受到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减轻国家投资压力?邓小平认为,除了实行军民结合,以民养军以及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加强管理之外,一条重要的出路就是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军工合作与交流。他强调这样做:一是可以通过开展军品贸易,扩大军品出口,尽可能多地创取外汇,部分弥补研制经费的不足;二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尽可能地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和资金;三是可以通过合作研制的办法,共同分担部分研制经费,降低武器系统研制的总费用。

(四)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对外开放,是促进民品开发,提高经济效益,保证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军品订货锐减,许多军工企业军品生产任务急速下降,陷入了困境。但是,国防科技工业又是高技术产业,在全国仍具有较大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经过适当调整,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邓小平果断地提出要打破国防科技工业相对封闭的状态,“结束军工另一个天地的时代”,实行“军民结合”和“军民一体化”,腾出至少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力量,大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民品,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并且最终形成拳头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他认为,只有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才能不断提高民品开发的层次与档次,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真正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群,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作出更大的贡献。所以,他当时就明确指示军工部门要军民结合、组织公司、组织拳头产品出口。并强调:必须坚决照此实行。还指出:现在搞一些民品是应该的,但是一般的民品,没有在技术上提高,没有突破国民经济生产中的技术水平。这样是不行的,不是我们的目的。可见,在邓小平的构想中,对外开放是搞活国防科技工业、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总之,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这是邓小平站在全局高度,经过对国际国内形势和国防科技工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其正确性,已经为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并将继续为今后的实践所证明。

二、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观点

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思想,是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但是一如他的一贯风格,他在阐述这些深刻思想时,并没有更多的长篇大论,而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许多深刻的思想和全新的观点,往往包含在一些简短精粹、朴实无华、形象生动的话语之中。邓小平有关的谈话、指示和批示中,有以下几个观点特别值得我们认真领会,这些观点正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

(一)军

工产品也要出口

如前所述,邓小平认为,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其技术和产品要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军工企业要通过参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逐步使国防科技工业成为我国真正的高技术产业群。为此,邓小平强调,一方面军工企业要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大力开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民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还必须打破“不当军火商”的思想禁锢,组织和推动军工技术与军工产品出口。1979年初,他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不当军火商看来不行,军工产品要出口。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对军品出口这一传统禁区首次勇敢的突破。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直坚持不从事国际军品贸易的立场,世界军品贸易市场完全为西方国家和前苏联所垄断。这一做法,尽管体现了我国爱好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望,但并不十分科学。一方面,世界军品贸易市场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不进行国际军品贸易,西方国家并不会因此停止军品出口;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讲,只要正确掌握国别政策,适当组织军品出口,不但不会影响世界和平,而且可以减轻国内军工生产能力过剩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增加与世界同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高。邓小平勇敢而适时地冲破这一禁区,提出军工产品也要出口,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勇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新的思想,从而大大拓宽了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视野,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并在解放人们的思想和更新观念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邓小平在提出“军工产品要出口”的同时,还及时提醒我们,军工产品毕竟是一种特殊用途的商品,军工产品和军工技术的出口,既需要解放思想、冲破禁区,更需要统一领导、严密的管理和细致的工作。他指出: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并组建若干专业性军贸公司,专门承担军品进出口任务,以确保我国军品出口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的军工产品和军工技术出口正是在邓小平的上述思想指导下,迅速开展起来的,并且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健康有序的轨道,最近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品出口管理条例》,就是极好的例证。

(二)要把对外引进作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利用世界各国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与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必须高度重视对外引进工作,把它作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邓小平这里讲的对外引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进国外先进军事技术,包括先进技术装备、技术手段。邓小平认为,适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提高我们的技术起点,促进国防科学技术大跨度的发展。他明确指出:提高水平的途径要包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二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他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他多次指示:凡是引进的技术,要按照引进的国家的先进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三是引进人才和智力。邓小平曾经说过:要把引进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推进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问题”。“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他们长期来也好,短期来也好,专门为一个题目来也好”。总之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技术载体资源。四是也可以少量引进一些我国急需而又一时研制不了的先进武器装备。他曾尖锐地说过:自己水平不行,也来不及做,而且质量又不好,引进是重要的手段。

邓小平强调,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引进更需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他认为,有选择、有目的地积极开展对外引进,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并不矛盾。相反,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不受制于人的前提下,大胆解放思想,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取人之所长、补我之所短,并不断搞好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就能迅速提高我们自己自主研制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机不可失,时不待我,决不能裹足不前,坐失良机。因此,邓小平指出,对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管理办法、科研手段甚至一些急需的武器装备,都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加速引进。但引进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不能一轰而上,造成重复和浪费。要分轻重缓急,时间上也要排一个队,主要是引进尖端技术;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国家外汇的偿付能力。他还强调,引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一定要和我们自己的制造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军工也可以搞合资合作、合股经营

邓小平认为,在军事上做到保密的前提下,军工企业同国外的军工企业包括民用企业进行合资合作,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一是军工企业的民品开发和生产,要充分利用国内民用企业对外开放的政策和经验,通过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设备,创办合资企业,进行合资经营,增强企业实力。二是承担军民通用产品和军品一般协作配套产品、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原则上允许与外商合资。三是有条件的单位,也应允许进行对外军品合作研制或合股经营。1979年1月,他在一次听取汇报时就明确指示:民用飞机要搞合股经营,军用飞机能搞合股经营也可以。四是军工科研院所也可以选择部分项目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他曾明确指出:引进国外大型设备,同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搞科研,加速技术现代化,这个好。军工技术合作,这是个新形式,应当予以肯定。公务员之家

当然,军工企业与国外合资、合作,是一件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很广、风险性较大的事情。必须一事一报,逐项审批,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和综合权衡后才能实施。多年来,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按照邓小平关于军工也可以搞合资、合作的指示,逐步探索出多种不同的合资形式:一种是将军工企业按军品、民品和配套服务设施分立成几个新的独立法人实体,军品部分由国家独资经营,民品部分与外商合资,社会服务部分办成实业公司或移交社会;另一种是保留军品本部,分出一部分产品(包括部分军品任务)进行合资,由军品本部对其控股或参股;第三种则是将企业的军、民品设施进行整体合资改造。

目前,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共创办各种合资企业和机构上千家,生产出了50多个大类约一万五千多种民用产品,其中摩托车、微型汽车、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少军工企业还跨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办厂。在军品合作研制方面,也逐步摸索出“以我为主、联合研制”的路子。

(四)军工对外开放必须考虑自身的特点

邓小平认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担负着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特殊使命,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外开放,也不可能与其他民用工业完全无异,实际上它是一种“有控制的开放”。国防科技工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

1.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思想路线。国防科技工业要由封闭走向开放,这

是一个全新的过程,必须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大胆探索,否则就不可能迈开前进的步伐。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当时曾多次教导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领导同志要“解放思想”,批评有些同志“思想还没解放”。但同时又要大家实事求是,在制定各项改革开放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国防科技工业的特殊情况。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这是国防科技工业实施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原则。

2.立足自力更生,始终以我为主。邓小平多次说过:我们要学习和利用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目前的是为了提高和增强自我发展与创新的能力。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开放的原则,既要反对颠倒主次、依赖外国的倾向,也要排除盲目排外、闭关锁国的偏差。真正做到独立自主而不闭关自守,对外开放而不失去自我。

3.加强集中管理,确保国家利益。军工对外合作交流是一项十分敏感的工作,政策性很强。因此,必须加强集中统一管理,严重格审批手续,必须遵守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切实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切不允许在军事技术合作交流和军品出口等方面各自为政,更不允许见利忘义,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要“全国一盘棋”,发挥整体优势,坚持统一对外,创造最佳效益。

4.坚持平等互利,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强调,在同外国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交流和军品贸易时,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我们决不利用这些合作交流干涉别国内政,也决不允许对方借此干涉我国内政;二是坚持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的原则,不损害当地的和平、安定和稳定。

十几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正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思想,不论是对指导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与发展,还是对丰富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思想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从理论意义上看,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邓小平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国防科技工业就被摆到了我国城市经济改革的最前沿。因此,邓小平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一些主要观点和基本思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1978年6~9月,便已基本形成并且明确提出。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对外开放具有一些相对特殊的要求,需要有一些全新的思路。邓小平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一些重要观点,比如前文提到的军工产品也要出口、要把对外引进作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军工也可以搞合资合作、军工对外开放要考虑自身的特点等,都是一些振聋发聩的全新观点,不仅为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开放提出了崭新的思路,也为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整个理论体系,增添了极具特色的华章。从这些观点所包含的全新内容来讲,它从一个重要的方面、从一个人们不大敢于触及的领域,丰富了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内涵;从这些观点形成和提出的时间来讲,它对研究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总之,深刻领会邓小平这些重要的观点和思想,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和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和理论,从而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二)从思想意义上看,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思想中所体现出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勇气,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启迪和教益

国防科技工业历来被人们视为一个比较敏感的领域,其对外开放的难度更大,也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胆略。邓小平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恰恰是鲜明回答了这一敏感领域的一些不可回避的敏感问题。因而也更能体现出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与韬略,以及他鲜明的领导特色和性格魅力。邓小平在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时,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树立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高度统一、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完美结合的光辉典范。毫不夸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的一系列主要观点,几乎每一个观点都是对一个“禁区”的突破,其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的作用,在当时并不亚于这些观点本身的实际意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邓小平提出这些观点与主张,的确是高瞻远瞩,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勇气,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从实践意义上看,在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对外开放思想指导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正在阔步走向世界

国防科技范文篇7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的一支重要力量。我省是国防科技工业比较集中的省份。“**”以来,我省国防科技工业认真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大力实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项目,全省国防科技工业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技术优势特别是科研开发优势进一步显现,为国防科技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快我省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发展,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鼓励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机遇,坚持把民用产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多层次动员军工力量,进一步释放安徽军工的潜能,发挥军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辐射作用,使安徽国防科技工业成为工业强省的重要增长极。

基本原则:立足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立足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立足军工优势,促进军地一体化发展;立足市场配置,加强政府引导。

二、把握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发展一批市场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度高的高技术产业基地;民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左右,到2012年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左右。

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民用船舶、民爆物品、民用航空、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六大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

(一)公共安全产业。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为龙头,整合在皖科研院所、企业以及高校资源,开发一批公共安全领域的产业化项目,建设公共安全产业化基地。交通安全领域:发展航空管制雷达、毫米波防撞雷达、测速雷达和汽车行驶安全装置;特种警用装备领域:发展警用特种探测雷达、飞艇安防系统、无线网络传感器系统和警用应急特种车等;广电网络安全领域:发展节目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回传采集系统、用户授权控制系统、加扰复用器和授权控制信息加密器;应急指挥和保障领域:发展车载移动指挥平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灾害天气应急预警信息系统、“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重点区域三维电脑模型系统;环境监测电子领域:发展风廓线雷达、多谱勒雷达、双基地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和GPS探空仪等。

(二)民用船舶产业。发挥我省内河航运和长江、淮河岸线资源优势,以融入长江口现代化造船基地为导向,引导船舶工业走规模化和专业化道路,积极支持芜湖、巢湖、蚌埠、安庆、马鞍山、池州等市建设船舶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快速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游艇、滚装船、高速客船、成品油船、工程船,大力发展中速船用柴油机、船用曲轴、船用电器、导航通讯设备等船舶配套产品,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内重要的内河船舶和船舶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到2012年,全省年造船能力达到300万载重吨,年产260万载重吨(其中出口船舶60万载重吨);中速船用柴油机年生产能力扩大到800台。

(三)民爆产业。加快推进民爆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建设江南、雷鸣、盾安三大炸药生产基地和雷鸣红星雷管生产基地,到2012年,形成年生产各类炸药16万吨、雷管1.6亿枚能力。推动工业炸药产品向多品种、系列化、低成本、低污染、性能优良、安全可靠方向发展,工业雷管产品向高精度、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环保型方向发展,加快构建科研、生产、销售、爆破、服务一体化的民爆企业集团。

(四)民用航空产业。支持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建设合肥航空产业园,大力推进制氧供氧等技术军转民产业化;支持芜湖机械厂拓展民用飞机维修市场;推进合肥航太电物理研究所雷电与静电防护技术产业化。

(五)电子信息产业。利用我省军工电子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突破光电子、微电子、微波毫米波组件、特种光纤光缆、低温电子器件、精密接插件、微波电真空器件、敏感元件、精密电阻器、特种变压器等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形成产业规模。支持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发挥特种显示方面的技术优势,将军用特种显示器件转民用,推进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化发展。

(六)汽车配件。利用军工技术和装备优势,加大汽车电子元器件和机械零部件研发力度,推进车用空调、电子导航、油缸、精密齿轮、精密铸件等产业加快形成规模。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鼓励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经认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装备制造业军工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按规定在税前加计扣除。对军工企业中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快的固定资产折旧,可按规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加速折旧的方法提取。电子信息类军工企业发展软件产业的,可享受国家和省相关鼓励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

(二)加快改革步伐。以消除军工单位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为突破口,加快军工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军工企业重组力度,进一步整合军工资源,在船舶、汽车、电子信息、民爆物品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强化对军工民用产业发展的跟踪评估,提高评价导向性,建立完善民品发展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构筑军工民品品牌。

(三)加强人才培养。组织实施“555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50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500名骨干技术开发人员和5000名高级技能人才。鼓励军工企业开展全员培训,对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税前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大力支持安徽国防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安徽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四)搭建信息平台。在做好军品安全保密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军工系统与外部以及军工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力推进对外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项目、资本、技术、人才、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军工企业参加国内外经贸洽谈会、技术资本对接会等各种形式的经贸活动,为军工企业招商引资、开展合作、开拓市场等创造条件。

国防科技范文篇8

【关键词】计量体系;国防科技;武器装备;计量测试

国防科技工业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以迅速发展,计量是科学技术的代表,同时计量作为支撑和保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需要法律法规与行政管理的保证与引导,进一步推动国防科学现代化发展,实现现代化国防生产量值一致,保证国防科技工业量传过程中测量数据准确、及时、可靠。计量贯穿国防科技的科学研究、生产制作、试验检验与国防产品使用监测等所有环节,以统一的计量单位、方法,真正实现操作的标准化与技术的可靠性,从而打造系统完善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体系。

1计量在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发展介绍

国防科技研究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因为计量基准缺失,量值传递系统不完善,我国在1952年抗美援朝中,出现非常严重的无坐力炮膛炸现象,国防科技研究积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并加大计量方面研究力度,积极创建国防军工科学技术研究计量体系。回顾国防科技工程中计量研究发展68年,逐渐从质量与安全方面为国防科技提供更多保障,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化理念的融入,计量在国防科技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完善,真正实现了从单一参数值到多数值综合分析的转变,从单个科技产品或者武器装备延伸到全部科技研究与制造方面。调整分散科技研究形式为统一研究与管理。计量的运用实现了国防科技技术研究与整体保障监督[1]。结合当前国防科技研究中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系统发展需求,尤其是数据多元化、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内容多、配套单位多、专业面广等特点,为进一步满足质量可靠性、技术创新性等发展需要,计量标准也在不断创新优化,积极与现代化武器装备以及国防科技研究等发展相匹配,同时达到国内外发展与计量运用先进水平。尤其是其中的测试系统、计量方法以及校准装置等,不仅真正实现了国防科技研究与试验、检验等方面的统一量值,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防科技研究能力以及成果的研究与应用水平[2]。完善战术技术指标,对武器装备进行客观评价,以此保证国防科技生产制造产品的质量。计量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的运用,从最初的探索阶段不断成熟,不仅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提供很多技术支撑,同时也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3]。

2计量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的特点

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基础主要为国防军工计量,其也是实现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计量工作的基础,有着鲜明的公益性、基础性以及先行性特点。(1)公益性就是型号工程与武器装备中体现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制度与原则。(2)基础性就是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与完善计量专业技术,确保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的升级与更新具有高效率与高质量的技术支撑。(3)先进性是国防军工计量在发展与完善是应提前于武器装备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计量保障。

3计量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方面可以看出,计量是支撑与保证顺利发展、科学研究进步的重要技术基础,在国防计量的作用下,科技工业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不管是科研还是生产、试验,计量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化社会中,信息化技术与科技研究发展迅速,国防现代化更重视武器装备的科技研究,这样才能为军队战斗力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为国防安全提供坚实后盾。现代化武器装备研究中,必须依据统一的计量标准,精密的计量测试,如此才能保证武器装备的精度。准确性与统一性将计量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3.1扎实国防科技研究技术基础

国防科技研究是提高国防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武器装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国防科技发展、技术水平的保障。计量帮助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进一步扎实技术基础,为国防科技研究提供支撑力,在保证科技工业发展研究顺利的基础上,为更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提出新的型号研制,国防计量需同步建立相关标准,并积极参与到设备研制中,为设备研制提供更多计量保证[4]。做好支持型号计量工作,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新型号研究的技术水平,以精准的计量参数与多种计量门类,为型号研究赋予更突出的动态实时在线测量优势,拓宽设备量程频段。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国防计量将研制标准统一,创新测量方法,提高量值的准确性与一致性,结合型号工程发展需要,突出科研中计量的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升级型号专用测试设备,并将其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及时完成型号研究任务[5]。

3.2加大计量在型号工程服务中的力度

型号工程服务中加大计量应用力度,以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与武器装备质量,进一步精确计量统计标准。明确国防科技工业研究中“型号计量保障”任务,确保在国防科技工业新型号研究中性能参数以及其他量值都能够一致,从溯源性角度出发对型号研究进行控制,由此达到保证武器装备技术状态良好的目的。科学规划型号研究中预定任务的制定情况,并保证执行能力,积极引导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技术活动的开展。积极对国防科研成果进行验证与评价,尤其是技术指标与技术性能方面的评价,计量制定统一评价标准,为型号研究成果做好充足准备。计量工作的基础的作用发挥还体现在型号计量保障方面。型号研制工程中所研究的科研设备,具备研究水平高的特点,同时更新速度快,生产批量小,型号选择更多,这些特点下对计量提出更高标准。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国防科技研究,实现全过程控制与量值统一,积极总结计量运用经验,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革新升级。(1)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加大测量方法创新力度,在基础计量基础上融入更多高新技术,扎实对国防科技发展的支撑,同时升级校准装置。及时服务于国防科技研究,为其提供更多专业、精准的技术支持。比如,智能化发动机试车台、智能化流量试验设备研制。(2)积极寻找解决国防科技研究中测试设备问题的方法,升级校准技术,创新计量手段,以此达到对新型号设备研究性能保证的目的,确保计量中量值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比如,发动机试车台使用测振仪的校准方法、流量试验器的综合校准方法研究,让每个环节的技术指标都做到可测量、测得准。(3)进一步完善计量制度,针对性地优化和完善计量标准,根据国防科技研究对象,研究试验以及生产等方面的计量测试方法,做到可测试、可量化、量得准、可监督,利用完善的计量体系和制度,保证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计量可靠性。

3.3计量技术研究与国防科技工业产品测量需求紧密结合

对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来讲,产品测量技术的提高,也是对军工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步伐,积极发挥计量工作的作用,计量工作需不断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产品发展需求研究。抓住国防科技研究重点任务这一契入点,突出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究的重视,以“军工产品质量第一”作为计量工作创新与开展的指导方针,不断创新计量研究发展模式,完善计量标准体系。综合国防计量发展相关资源,提高国防科技研究对计量的重视,积极发挥计量作用最大化。尤其是现代化科技发展时代中,高新技术作为军工研究主要技术核心,装备生产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发展现状,对装备品种有多样化要求。计量工作需立足于实践研究,满足国防科研实用性需求,将计量技术础性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研究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计量作为重要的技术基础,现代化国防科技研究中,高新武器装备是研究重点。国防科研中计量体系也需进行升级,正确认识计量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创新运行机制,提高计量的服务能力,将计量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以便为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积累更多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雷垒,蒋小勇,宋国军.推进先进航天计量保证体系的思考[J].宇航计测技术,2018,v.38;No.226(04):99-101

[2]第十八届国防系统几何量计量技术交流会顺利召开[J].计测技术,2019,39(02):13

[3]宋一罡,高万忠,杨世杰,等.军民融合国防军工三级计量机构发展思考[J].计测技术,2018,038(0z1):187-189

[4]朱宏忠.计量是支撑和保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J].中国计量,2018,000(005):54

国防科技范文篇9

会议确定,《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目标是:实现“三个显著增强,两个基本满足,五大跨越”,即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国防科技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国防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现代化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基本满足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在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化、军工制造技术、国防基础与前沿技术实力、国防科技创新保障能力等五个方面实现重点跨越,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

为实现这样一个宏伟蓝图,国防科工委将采取十大措施:

第一、完善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组织保证。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研院所改革,加大对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积极引导部分应用研究类及工程开发类研究所向企业化转制;通过国防科技体制改革和跨行业的专业重组,形成核心精干、内外开放、军民互动、竞争协作的体制机制。建成一个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军工骨干科研院所和企业为核心,集成高等院校及民口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第二、强化基础科研,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和协作的国防基础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军工基础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知识发现、前沿探索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基础性科学研究在国防科研经费中的投入比例。设立国防科技基础研究创新基金,鼓励自由申报、自主选题,支持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和前沿技术的探索研究。

第三、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为自主创新搭建广阔的舞台。根据国家战略需要,依托国家整体科技力量,积极参与或组织实施“大型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带动技术的成体系突破。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和国防科技基础能力科技工程,突破系统集成和基础研发的瓶颈制约,带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

第四、以自主创新为中心,促进军民结合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紧密围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化的需要,着力突破技术关键和产业化瓶颈,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核、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特种车辆、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型能源等军工优势技术的发展,培育新型产业。鼓励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第五、加速科技平台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研究、试验、验证手段。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体系化发展,集中建设以产品装备研发平台、国防科技实验室、先进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重大试验设施与基地案为重点的科技平台,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提供优良的基础条件和手段。

第六、积极支持企业自主投入开展技术研发,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骨干军工企业加大自主研制投入,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发活动,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第七、改善科技投入结构,为自主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研经费和基础建设投入的出发点,加大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军工企业自主研发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3%,鼓励企业在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自主创新成果,对符合《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的关键技术和项目,通过上市、股份制改造、风险投资、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国防科研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第八、改革国防科技奖励制度,大力倡导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文化。积极推进国防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加大对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在国防科学技术奖中分设国防技术发明奖、国防科技进步奖。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励制度。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和单位奖励为主体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军工科研院所、企业、高等院校、个人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从事创新活动。

国防科技范文篇10

内容提要:军民一体化,是当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美国为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一体化发展步伐,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确立军民一体化发展的三步策略,调整和优化国防科技工业结构,倡导改革传统国防采办方式,重视发挥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作用,采用有效的军民一体化转轨模式。

关键词:美国军民一体化政策调整改革军民一体化,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变化出现的新特点,对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庞大国防科技工业基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和改革政策措施。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大力推行军民一体化策略。本文根据近年来出版的文献资料,对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一体化政策进行简要概括,以求教于国防科技工业理论与实际部门同仁。一、确立军民一体化发展的三步策略为了有计划和有步骤地推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一体化的发展,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在《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中拟订了调整、改革和重组的三步发展策略。调整策略是进行一系列逐渐的变革,通过扩大对民用产品和劳务的使用,促进产业部门一级采办过程的一体化。这一策略只对公司(或厂所)一级的采办过程产生有限的影响,它是通往其后调整策略和重组策略的更为全面的军民一体化过程的第一步。实施这一策略所需的一些措施(如取消商业采购的成本与定价要求等)需由国会立法,其他一些措施(如取消不必要的军用规格与标准等),可由国防部采取而无需立法部门另外授权。在国防部能单独采取措施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成功,也需要国会的支持。调整策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促进民品采购;发展和推广技术;提高投资效益和共享资源。改革策略是建立在调整策略基础上的,它将采取更积极、更广泛的方法促进军民一体化。改革策略有三个支柱:进一步扩大民品采购;使研究与发展、制造、维修和服务一体化;把军民一体化的改革和做法尽可能用于军民分离的那部分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进一步扩大民品采购的关键是消除民品采购的各种限制条件。主要措施是:商业式采购;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采办队伍;修改现有的激励体制。新体制必须包括制订有关评定和奖励采办官员业绩的新措施。研究与发展、制造、维修和服务过程一体化旨在消除企业和厂所内部的重复、实现规模经济和把政府的采购置于商业活动上。把军民一体化的改革和做法尽可能用于军民分离的那部分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有助于那些从事发展、生产和维修高度专用、复杂和保密的军品和劳务的企业走向一体化。从事民品和军品生产的公司,可通过共用工人、管理部门、研究中心和其他资源,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转移。只从事国防业务的企业和政府组织,可通过各种联合科研项目、标准组织、共用试验设施等进行产业一级的技术转移。改革策略的实施,需要改变传统的采办原则,即改变国防部完全按军用规格和标准设计和采购军品的原则。采用的新系统规格和标准应强调采用民用部件和工艺进行设计。以便军品在民品厂而不是在军民分离的工厂进行制造或维修,并使军品的设计和制造能够采用更多的两用或多用技术。在实施调整策略和改革策略的各种政策后,第三步策略就是重组策略。重组策略可使军民一体化达到更高水平,它不仅重新组织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而且将改变兵力结构和武器系统以便利用民用科技工业基础。重组策略包括政府和私营部门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广泛地合理化和私有化,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的所谓商业化。重组策略追求的是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最大限度的合理化,目标是依赖私营部门的能力。国防部可以围绕私营企业而不是政府企业促进国防设施的合并。在极端的情况下,国防部可以同一家私营公司签订合同经办国防采购。正如单个武器系统可以利用民用的或一体化的组件、部件、工装或劳务进行设计一样,武装部队本身也可以充分利用民品和劳务进行组建。对军事本身的某些部分进行重新组织,可为提高军民一体化水平提供许多机会。一些比较适合军民一体化的新武器(如用工业界通常能提供使用的炮管发射的火箭炮,或用民航机机体为基础制造在防空区外发射空地导弹的轰炸机),能代替专门为军用设计的装备(如身管火炮或突防轰炸机)。二、调整和优化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结构,主要是明确某个具体产业部门怎样从目前以国防经营活动为主发展到更具有两用性质的结构,即将工业中的军用部分和民用部分结合起来的结构。国防科技工业结构的调整,可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1.根据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部门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调整策略。美国国防生产领域大致包括完全军事专用、半军用和半民用、民用主导性三个代表性的产业部门。这三个代表性的产业部门各自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因而在推进军民一体化的政策选择上有所区别。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完全军事专用产业部门的军民一体化生产完全成为可能。以坦克生产为例,制造坦克的生产方法,同其他重型金属设备如火车车厢之类的生产方法大多是相似的;新一代坦克所使用的复合材料装甲和陶瓷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同民用复合材料和陶瓷制品也十分相近。9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国防预算的削减迫使陆军不打算购买任何坦克,致使坦克厂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针对上述情况,在促使坦克厂走向军民一体化工厂方面确立了以下思路:一是将政府经营的维修和供应基地的维修和改进工作,交给坦克厂经营,以降低坦克厂生产能力的闲置率和克服资源的重复配置所造成的浪费;二是逐步用柔性制造设备等先进生产工艺设备代替传统生产工艺设备,从而可以在同一生产线上既生产和加工民用产品和军用产品;三是政府取消当前存在的各种独特的采购和生产要求。飞机产业是美国比较典型的半军用半民用的产业部门,长期以来被美国视为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产业部门。军用飞机业务越来越具有专用性质,这主要表现在独特的性能要求方面,如隐身和高机动性等,另外还有政府独特的办事方法所规定的硬性要求。作为军用飞机主承包商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专司军品业务,几乎不从事任何民用业务。即使在产品颇为相似而且是由同一家企业制造的情况下,他们也要在分离的厂房中生产。如波音公司为了防止国防部独特的办事方法所强加的负担影响它们的民品业务,将军用运输机和民用运输机分开经营。这样,美国的民用工业和国防部均不可能从潜在的协作中受益。为了促使这类产业走向军民一体化的道路,一方面,极力促成飞机厂商的联合兼并,使飞机业务能够相对集中,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兼并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支持促进军用与民用生产的协调一致,如由国防部提供资金,加强工厂的现代化改造,以求在同一工厂、同一生产线,甚至同一机床上,既制造军用飞机,又制造民用飞机的主要结构部件。电子、劳务等为军民通用性较强的产业部门,这类部门的军民一体化发展相对来讲,在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所存在的障较少,主要障碍来自政府的特有的采办方式,即要求企业完全按不同于民用产品的要求来研制和生产军用产品,使企业不得不维持军用和民用两种生产能力,因此,美国政府为推动该产业的军民一体化,正在改变传统的军事采办方式,在军用产品的采购中尽可能地采用商用标准和惯例。2.根据国防供应商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调整策略。国防供应商在国防合同及在国防产品生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国防合同中,有的扮演主承包商的角色,有的扮演分包商角色;在国防产品生产中,有的主要从事武器系统的集成或总装业务,而有的主要从事分系统(部件)的生产业务。在军民一体化方面,美国针对不同层次国防供应商采取了不同的结构调整策略。主承包商一级主要从事军用品的总装业务和分系统生产业务。就军品的总装业务而言,由于军品的专用性较强,需要一定专用性资产,在同一工厂和同一总装线上进行军民一体化生产和经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整体上的军民一体化程度,主要采取重组方式,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使防务业务集中在少数几个主承包商手中,甚至由某个主承包商对某些军品进行垄断经营。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91亿美元兼并了洛拉尔公司的防务业务,波音公司以13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麦道公司的军用飞机业务,雷声公司以95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休斯飞机公司的防务业务。这些公司一般专司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出售给其它国防供应商,如通用动力公司将导弹业务出售给休斯公司,将飞机、航天发射器业务出售给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通过兼并重组,使防务业务集中于少数几家主承包商,是更多的企业和工厂转变成两用的或民用的单位,不仅可以提高专用性国防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进行民用和军民两用生产。对于主承包商的军品分系统(部件)生产厂(分公司),或低层次国防承包商(部件)来讲,最明显地存在着军用市场和民用市场两方面产品和工艺技术上的相似性。因此,如果能消除现有军民一体化障碍,就可望这一层次厂商向军民两用过渡。其中,比较有效的途径是开展多种经营或军转民工作,实现军民一体化的发展。如,威斯汀豪斯公司军用电子系统分公司转向开发家用和商业安全装置、机场和气象雷达、航空线储备系统、邮件分类设备、大规模运输和民用船队跟踪系统和电器汽车动力系统;休斯飞机公司目前为客机生产航空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还设计电车动力系统、先进的汽车电话和电器汽车动力系统;TRW公司的航天与防务分公司研制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机场安全设备和为国内税收局开发税收处理设备,并为能源部寻求处理核废料办法;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洛杉矶市研制停车收费设备,承担销毁核武器工作,制造民用飞机部件和为美国邮电局制造邮件分类系统等。三、倡导改革传统国防采办方式传统的国防采办方式,是通过政府制定各种特殊的规范、标准、法律、采购办法和会计制度等,往往独立于商业惯例以外的一种特殊采办方式。它强调的是军品及军品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特殊性,目的是为了保障军品技术的领先地位,但代价是军民分离、资源重叠。为此,美国政府正倡导对国防采办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革。1.对国防部与国防产品供应商之间关系进行适当调整。美国国防部在签订国防采办合同方面的传统做法是,由五角大楼与大型武器生产商直接签订合同,然后指示它们选择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充当转包商。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合同关系,即国防部与主承包商的合同关系,国防部为主承包商规定具体的防务要求;主承包商与分包商合同关系,主承包商将国防专用法规下传给分包商。在这样一种合同关系中,由主承包商确定武器装备零部件的需求,实际上确保研制生产的零部件将是国防所特有的,对于民用部门来讲,从事军用零部件的研制生产不会引起多大的兴趣,最后武器装备零部件的研制和生产,只能由传统的国防专用零部件生产商来供应。这不仅武器装备最终产品生产商成了纯军用产品供应商,而且武器装备零部件这样的低层次产品生产商也成了纯军用零部件的供应商。显然这不利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一体化的发展。为此,美国政府界的一些人士要求对签订国防采办合同的一些传统做法进行改革,适当调整国防合同关系。基本设想是,由国防部与主承包商签订重大武器系统合同,国防部与主承包商共同承担风险,取消对主承包商的一些独特的防务要求,鼓励主承包商在重大武器系统研制生产中大量使用低成本的军民两用零部件,禁止主承包商把国防专用法规下传给分包商。同时由国防部对民用部件供应商签订资助合同,资助民用部门研制和生产低成本的军民两用部件,并要求接受国防部资助的民用部件供应商将合同转包给军工企业。这样,低层次的产品供应商,无论过去是军用部件还是民用部件供应商,几乎都可以开发出既能满足军事需求又能满足民用需求的产品。如诺思罗普公司和LTV公司通过转包方式转产相同的航空航天产品。2.在国防采办过程中采用必要的商用惯例、规范和标准。在传统国防采办过程中,国防承包商是由一系列联邦采办法规控制的,并严格按照国防惯例、规范和标准组织武器装备的研究、发展和生产。军品与民品的研究、发展和生产只能在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并在不同的工厂,采用不同的设备组织生产。为了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一体化发展,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免除国防部的一些常用规定,并采取商业惯例、规范和标准。在国防采办过程中采用必要的商业惯例、规范和标准,把研制低成本武器放到与研制高性能武器同样重要的优先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和民用工业的“民转军”,而且还使国防部从大批量商品生产而产生的低成本和高质量中得到好处。例如,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经管的毫米波微波集成电路(MIMIC)计划,不是把国防上历来要求的最佳性能作为唯一设计标准,而是同等强调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因而在国防部部署这种装置之前,该集成电路就被汽车工业用于防撞和事故监测装置。由于这种集成电路在民用市场有很大的需求量,其供应商——休斯公司和迪尔科公司合资经营的一家企业,便按照两用要求重新设计了生产过程,把成本从每件8000美元降至200美元强调的是产品最佳性能。美国国防部估计,修改国防采办法律容许实行军民一体化以及更多地采用两用产品、技术和工业操作规程,每年可节省大约300亿美元国防开支。四、重视发挥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国防科技工业的性质和特点,有利于发挥政府在推进军民一体化上的作用。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一体化,美国非常重视发挥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作用。1.直接干预军工企业的重组和兼并,有效地压缩国防专用企业规模。国防专用企业是实行军民一体化较困难的企业。如果这类国防专用企业规模越大,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一体化难度就越大。为了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有效地压缩国防专用企业规模。由于武器系统的分系统和零部件可以是两用的,因而保留的国防专用工厂大部分是一些大型武器系统的最后总装厂。当这些大型武器系统的总装厂逐步集中于少数国防主承包商手中时,脱离国防专用产品业务的工厂就可以更多地从事军民两用业务。而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军工企业的重组和兼并来实现的。以往美国政府对军工企业的重组和兼并主要是通过发动、鼓励、引导以及大量的幕后活动进行管理的。如今则直接插手促成军工企业的兼并。如为促成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并,美国政府先是宣布停止购买B-2隐性战略轰炸机,使生产该飞机的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面临生存危机,之后在政府的极力撮合下,不得不同意被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吞并。政府的直接干预加速了美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集中化程度,经过国防科技工业的重组,目前美国只剩三家巨型公司。他们是波音公司、雷声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对军队建设最重要的航空航天、导弹、电子等方面产品多数集中在这三家公司。通过国防科技工业的重组,国防专用企业(工厂)得到了大规模的压缩。据1998年6月15日美国《国防采办报告》透露,1990年以来,被美国国防部确定为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12个国防行业中有10个行业的大型国防合同商数目大大下降。其中战术导弹制造商数目由13家减为4家。固定翼飞机制造商由8家减为3家,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制造商由6家减为2家,履带战斗车辆、战略导弹和鱼雷制造商分别由3家减为2家,旋翼飞机由14家减为3家。另据美国国会总审计署1998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1990年以来,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关键领域供应商的数量减少了2/3。2.扩大政府对军民两用项目开发资助力度,促进企业军民一体化发展。为了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一体化发展,美国政府还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促使军用和民用相协调发展的国防产业政策,并为企业军民两用项目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助。历史上,美国政府曾在某些方面为促成军用和民用相协调发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比较典型的是飞机关键系统——喷气发动机的研制生产。通用电气和普拉特•惠特尼公司,是军品和民品市场上两家最主要的喷气发动机供应商,为确立美国飞机和喷气发动机商务的领先地位,美国政府鼓励和资助供应商将军用和民用喷气发动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促成了军用和民用飞机的协调发展。为了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一体化发展,近年来美国政府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民用科研、两用科研、技术转让和合作项目四个领域,并指定和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新修订的《国防生产法》,已将政策重点转向两用型军事和经济计划。国会也开始增加了两用科研的经费预算。1993年,克林顿总统责成政府在1994——1997年的经费预算中为“国防转轨”计划拨出203亿美元资金(仅1997年就高达53亿美元)。这些资金大多通过劳工部、商务部和国防部拨出。为协调该计划,美国政府设立了一个部际组织,该组织由国防部和新的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主持,这项计划的总经费由200亿美元,其中,40亿用于下岗的军职人员和文职职员的再培训;10亿美元资助受防务削减的团体;50亿美元用于推动两用技术的开发;100亿美元用于推动有助于新兴企业摆脱对防务资金依赖的新兴民用技术发展。五、采用有效的军民一体化转轨模式国防科技工业转向军民一体化方向转轨,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努力增加新产品和扩大其现有商业领域的新市场,即开展多种经营,二是将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从军事装备和军品市场转向民用领域,即军转民。这两种方式各自可选择不同的模式。1.国防科技工业的多种经营。国防科技工业在多种经营方面可选择的模式主要有:收购或合并另一个产品领域或市场;转变业务特点(如由政府的直接供应商转变为某生产企业的转包商);在公司内部建立独立的机构以开展新业务(如建立一个脱离主要军品业务而从事民品的开发和生产的独立实体);利用现有人力和设备在现有业务部门中引进新产品。历史上,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在开展多种经营方面时,尽管失败率很高,但仍然有不少使国防科技工业多种经营取得许多成功的方法,例如:通过提供新投资促进内部增长;拓宽新的业务领域;通过重新部署现有资源促进内部增长。通过对开展多种经营的成功企业和落后企业进行比较发现,成功的企业实现商业化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数量是对手的两三倍,并且以两倍于对手的产品和地理市场展开竞争。为了使国防科技工业成功地开展多种经营,美国国防科技工业界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应将多个民品产品目标与某一单项军品联系起来。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一体化,最好是在同一工厂,利用原有的人员和设备同时设计和制造军品和民品。然而,企业在开展多种经营中所经营的产品,和原有的军品之间可能有较密切的联系,也可能与原有的军品联系不大。因此,企业确定的多个民品目标,就不能简单地和某一单项军品相联系,而必须从具体的军品和民品方面进行思考。由于军品生产人员和生产设备具有一定的专用性,通过向军品补充某些新的民用能力并不能实现两用途径,因此常常需要企业在继续以军品生产同时,通过增加人员和设备来拓展民用领域。二是企业的多种经营要尽可能地发挥军品和民品设计和制造上通用或类似的劳动技能和设备功能。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生产能力,有专用性的,也有通用性的。企业的通用性技能和设备通常被看成是多种经营的“核心能力”,当企业使用现有核心能力时,多种经营就最可能获得成功。如卡曼公司成功地将其直升机防震技术的核心能力运用于吉他生产,使其高质量的吉他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三是在全面确定产品性能特点方面打破依赖购买商的传统。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传统意义上的购买商为政府(军方),政府出于安全的考虑,关心的是产品的最佳性能(可靠性、稳定性等)。由于产品性能与产品成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的产品通常太昂贵,而且研制的时间太长,产品种类太有限,市场销售开拓不够,并且缺乏售后服务。这显然不利于企业多种经营的开展。为了使企业更好地开展多种经营,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在全面确定产品性能方面,不仅要考虑政府的特殊需要,还需要考虑民用市场的需要。2.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这里的军转民通常特指军事装备等军品的生产设备和人员向民用生产领域转移。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模式比较典型的主要有“卢卡斯模式”和市场牵引模式。“卢卡斯模式”最早是由英国卢卡斯航空航天公司采用的一种模式,一般先由职工小组确定公司理想的发展方向(通常向“社会需要的”产品和市场发展),然后由政府制定整个工厂的转产计划。从美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情况来看,采用“卢卡斯模式”的实际成功例证不多,而以相关的不断增长的市场为依据的市场牵引模式,是一种更加成功的模式。因为在“市场牵引”模式下,当某些民用市场有利可图时,企业会主动地转向这些市场,并在这些市场谋求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军转民的盲目性。尽管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多数采取了“市场牵引”模式,但从军转民的实际效果来看,由于防务领域与民用领域存在着巨大差异,以军品为主的企业在军转民方面的成功率往往较低。通常成功率约为20%,近年来上升到35%,有时对那些从紧密的多种经营向民用领域发展军工企业也能达到60%-70%。造成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军转民成功率低的原因较多,其中包括:企业经常不了解它们将开展的各项民用业务;企业开发的民用产品有时技术含量太高,因而对于消费者市场来讲成本太高;或者企业缺乏有效的民品销售渠道,以及对民品市场缺乏了解。但美国国防科技工业界普遍认为,防务领域和民用领域文化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是造成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不熟悉民品市场,从而导致军转民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直升机制造商波音—维托尔公司在开发大型运输车,以及军品承包商罗尔公司在开发地铁车项目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民用市场的不熟悉。不熟悉民品市场的直接后果是,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开发的民用项目和产品不能有效地满足民品消费者的要求。而且不成功的民用项目开发还将使企业付出昂贵的代价。如1983—1985年,格鲁曼公司在非航空航天的民用项目开发中损失了1500万美元;1983年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花6900万美元购买了计算机共用业务部,在1989年损失3.3亿美元之后,又停止了商业信息分部业务。因此,实现文化观念的转变是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获得成功的关键,甚至可以看成是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成功的一大秘诀。文化观念的转变,可以使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生产人员在熟悉军品和军品市场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品及民品市场,从而较容易使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从军品生产成功地转向民品生产。

参考文献:1.美国国会评价局:《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中文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1995年。

2.雅克·甘斯勒(美):《美国国防工业转轨》(中文版),张连超等译,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年1月版。发表于《军事经济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