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礼仪十篇

时间:2023-03-19 04:35:14

国际礼仪

国际礼仪篇1

一、不卑不亢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每一个中国人在外宾面前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被对方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应表现出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要畏惧自卑,也不应自大狂傲,同时,还应注意对任何交往对象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尊重与友好,不要对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富国穷国亲疏有别,或是对大人物和普通人有厚有薄。

在一般情况下,中国人待人接物讲究含蓄和委婉,尤其是反对自我张扬。但实践却证明,这种过分谦虚、不敢正面肯定或评价自己的做法,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并不为外国人所理解和认可,非但不会得到好评,而且还给人虚伪感。得体的做法是不卑不亢,即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既不自吹自擂,自我标傍,但也绝不可自我贬低,过分谦虚客套。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于并且善于对自己及自己的国家进行正面的评价或肯定。

二、遵时守约

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信誉无比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誉就是生命,信誉就是形象,信誉就是社会关系,信誉就是工作效率。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如此。个人不讲信誉,在社会上就会难以立足;组织不讲信誉,在工作中就会难以有所进展;一个国家不讲信誉,在国际上就会失去尊严。

(一)信守承诺

所谓承诺,一般是指对别人许下的某种诺言,或者对别人的某一要求答应予以照办。信守承诺,简而言之,就是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说话一定要算数,诺言一定要兑现。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倘若言而无信,不仅有可能失去所有的朋友,而且还有可能因此而使自己在工作上一事无成。

实际工作中处理有关承诺的具体问题时,应当重视下列两个方面:

1.必须重视承诺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国际交往中,一个人是否信守自己的承诺,关系到他个人的信誉。一个人如果信守承诺,言而有信,就等于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言行一致,尊重交往对象,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社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与此相反,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如果视个人承诺为儿戏,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有约不守,守约不严,或者有约不认,甚至随意撕毁自己的庄严承诺,不仅是失言于人,不尊重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不尊重自己的交往对象,而且也是不讲礼仪规则、不重视个人信誉、不尊重自己的表现。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2.必须慎于承诺

既然承诺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事关个人乃至国家信誉,那么不论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极其慎重地对待承诺问题。只有慎于承诺,才能确保承诺的兑现。在国际社会交往中要想做到慎于承诺,应当对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注意:

第一,三思而行。与外方人士打交道时,不论双方关系如何,在需要许诺于对方时,都要三思而行,慎之又慎。不管是答应对方所提出的要求,还是自己主动向对方提出建议或者是自己诚心诚意地许诺于对方,都一定要经过事先的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在有必要向对方人士承诺时,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务必要量力而行,一切从自己的实际能力以及客观可能性出发。须知如果滥用承诺,个人信誉便会贬值。

第二,认真遵守。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往往许诺容易兑现难。所谓“言而无信”,就是人们对于不遵守自己承诺的人所进行的谴责。为了兑现已有的承诺,还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对既往的正式承诺任意修正、变动,随心所欲地加以曲解,或者擅自予以否认、取消,或者在执行中“偷工减料”。

第三,说明原委。正所谓“世事难料”,尽管我们在兑现承诺方面一向不遗余力,然而在某些极个别的情况下,难以兑现承诺的情况仍可能会出现。此时,一定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性措施,以求挽回我方的信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我们单方面失约,或是部分承诺难以继续兑现则我们一定要通过正式的渠道,尽早向相关的一方说明具体原委。除了要向对方做出如实的、合理的、可信的解释之外,还应当对此郑重其事地向对方进行道歉,主动承担按照惯例或约定应给予对方的物质赔偿,并且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可行的补救性措施。绝对不允许一味推诿,避而不谈,得过且过,或者对失约之事加以否认,拒绝为此而向交往对象表达歉意等。

(二)遵守时间

遵守时间是信守承诺的具体体现,一个不懂得遵守时间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难以遵守其个人承诺的。目前遵守时间在国际社会里已成为衡量、评价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应当重点注意下列三个问题:

1.要有约在先

所谓有约在先就是提倡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必须事先约定具体时间。有约在先不仅适用于正式交往而且也适用于非正式交往。在人际交往中,不论是未邀而至,充当不速之客,还是任意顺访,率性而为,都是不尊重交往对象的表现。要做成有约在先,关键是要提前约定交往的具体时间。这主要包括双方交往的具体起始时间与延续时间两个方面,而且约定要尽可能具体、详尽。约定越具体、越详尽越好。在约定具体时间时,要考虑交往对象的习惯和方便与否。应尽量不要占用对方的休息时间或工作过于繁忙的时间。一般而言,凌晨、深夜、午休时间、就餐时间以及节假日,外方人士大都忌讳被外人打扰。总之,应当坚持两厢情愿。

2.要如约而行

遵守时间,既要求其在具体的交往时间上有约在先,更要求其根据既定的时间如约而行。如约而行往往比有约在先更加重要。参加正式会议、会见或其他类型的社交聚会时,一定要养成正点抵达现场的良好习惯。在这类活动中,姗姗来迟或提前到场,都会显得不合时宜。前者会令其他人士久久等待,后者则会使主方人士措手不及。

其他不论是有关工作还是有关生活的具体时间约定,比如,承诺给予对方答复的时间,约好双方一同出行的时间,许愿给对方写信、打电话、发邮件的时间等等,同样需要言出必践。对于双方有约在先的交往时间,轻易不要改动。万一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间或取消约定,应尽快向交往对象进行通报,切忌让对方对此一无所知,空候良久。

3.要适可而止

在国际交往中,还须谨记“适可而止”四个字。也就是说在双方交往之时,不要拖延时间,而应当适时结束。对于一些事先约定了交往时间长短的活动,如限时发言、限时会晤、限时会议以及其他限时活动等,一定要心中有数,绝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即使对方“网开一面”,也绝对不要纵容自己。对于一些并未事先约定交往时间长短的活动如私人拜访、出席家宴、接打电话等等,也要讲究宜短不宜长。宁肯“提前告退”,也不应当无节制地拖延时间。

三、尊重隐私

所谓个人隐私,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某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或者其他方面的特殊考虑而不愿意对外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的私人事宜或个人秘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里,人们对个人隐私问题非常重视。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往往是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不得打探个人隐私,被视为做一个现代人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尊重个人隐私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国际社会交往的惯例。尊重个人隐私,主要是指我们在涉外交往时,一定要注意对交往对象的个人隐私权予以尊重,即凡涉及对方个人隐私的一切问题,都应该自觉地、有意地予以回避。

(一)莫问隐私

在国际交往中,按照常规,如下有九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外方人士看作是“不可告人”的“绝对隐私”。

1.收入支出

收入与支出问题是最不宜直接打探的个人隐私问题。在国际社会里,人们的普通观念是:每个人的实际收入与支出,通常都与其个人能力、社会地位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个人收入与支出的多少,就如同人的脸面一般,十分忌讳别人的关注。不仅如此,除直接的收入与支出之外,那些可以间接反映出个人经济状况的私人问题,诸如银行存款、股票收益、纳税数额、私宅面积、私车型号、服饰品牌、度假地点、娱乐方式等等,因与个人的收入与支出密切相关,所以也是不喜欢外人打探的。

2.年纪大小

在许多国家与地区,人们都将本人的实际年龄视为自己的“核心机密”之一,绝对不会主要将其告诉他人。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人普通忌讳“老”。他们的愿望是自己永远年轻。在他们眼里,“老”了就失去了机会,“老”了就会告别社会的舞台,而年轻则意味着自己充满了活力与希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两种外国人尤其忌讳被人问及年纪或被人尊为“长者”:一是“白领丽人”,对她们来说,最好永远年轻,一旦上了年纪,就等于宣告自己“人老珠黄”,并且应该“告老还乡”,若称其为“长者”,则如同讥讽他们“不自量力”一样。

3.恋爱婚姻

在国际交往中,如果问及交往对象“有没有对象”、“结婚与否”、“是否生儿育女”、“夫妻关系怎样”、“婆媳关系如何”等类似一些与恋爱、婚姻、家庭直接相关的问题,都不仅会令人不愉快,甚至会使人很难堪。对此,外国人的见解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随意向外人打探此类家庭问题,极有可能触动对方的伤心之处,伤害其自尊、自信之心,令对方感到不自在。在有些国家,向异性打探这类问题不仅会被对方视为无聊至极,而且还有可能会被对方控告为“性骚扰”,甚至因此而吃上官司。

4.健康状态

在国外,人们普通将个人的健康状态看作是自己的重要“资本”。身体健康意味着自己前程远大,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多,并且可以在社会上赢得广泛的支持如果身体状态欠佳则意味着自己“日薄西山”,前途渺茫,不仅失去了个人发展的许多机会,而且也难以在个人事业上取得各方的支持。正因为如此,当与外国人交谈时,不宜涉及其个人的身体状况,如健康与否、身高多少、体重几何等问题,不可与之交流有关“求医问药”的心得体会。

5.个人经历

“英雄莫问出处”一说,在国外普通流行。它是指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忌讳打听其既往的个人经历。若是不跟对方“见外”,一而再,再而三地刨根问底,细查其“户口”,往往会给人以居心叵测之感。一般而言,进行交谈时,至少有四个最为关键的个人经历问题不宜向对方打听:一是对方的籍贯;二是对方具有何种最高学历;三是对方拥有何种学位、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四是对方既往有何职业经历。

6.在国际交往中,如欲求得交往的顺利、合作的成功、双方的友好,就必须不以社会制度划线,不强调政治主张的不同,并应超越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友谊为重、以信任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鉴于此,通常不宜对对方的政治见解、表现出过多的举更不宜对其政治见解、等品头论足、横加非议,或是“唯我独尊”,蛮横无理地将本人的立场、观点或一知半解强加于人。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在涉外交往中对此避而不谈。

7.生活习惯

在国际交往中,忌讳谈及个人的生活习惯这一话题。因为在外国人的观念中,个人习惯与别人毫不相关,所以完全没有让外人了解的必要。他们认为,倘若对他人的个人生活习惯过分地感兴趣,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看上人家了,因而都是很不正常的。有关个人饮食、起居、运动、娱乐、阅读、交友等方面的生活习惯,都在其“秘不示人”这列。

8.所忙何事

在国际交往中,见面时,非常忌讳问及“最近在干什么”,“现在上哪里去”,“为什么好久都没有见到你”等类似问题他们对此的看法是:自己“所忙何事”仅与自己有关,与别人并无干系,所以“不足为外人道哉”。有时,他们还担心此类问题一旦被人深究,还有可能会泄露个人的最新动向乃至行业秘密,使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受损。因此,绝对不愿此类问题在外人面前“曝光”。

9.家庭住址

在国际社会里,绝大多数外国人都将私人居所看作是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领地”,非常讨厌别人无端对其进行打扰。加之他们平时为事业而辛劳奔忙,平时居家度日时就十分忌讳被人破坏自己的休息与安静。在一般情况下,若非亲属、至交、知己,外国人都不可能会邀请人到自己家中做客。必要时,他们宁肯花钱去饭店、餐馆请客吃饭。此外,大多数外国人不仅对自己的家庭住址绝对保密,而且还不会把自己的私宅电话号码轻易告之于人,因为这与前者直接相关。碰到不识趣者对此贸然打听时,他们往往会“顾左右而言他”,绝不正面作答。

上述九个不宜直接打听的私人问题通常被称为“个人隐私九不问”。将其铭记在心,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一般就不容易犯规。

(二)保护隐私

在参与国际社会活动时,除了要做到莫问他人隐私之外,还应当努力做到保护隐私。只有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懂得了尊重隐私。所谓保护隐私,特指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应尽力不传播、不泄露隐私问题。换言之,就是要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去维护个人隐私。就具体内容而论,要做到保护隐私,需要兼顾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保护外方人士的隐私与保护其他人士的隐私这三方面的内容。

1.保护个人隐私

在国际交往中,必须具有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己本人的隐私是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与外方人士交往时,千万不要对自己的个人隐私问题直言不讳,甚至有意无意地“广而告之”。即便间接地这样做,也是不允许的。另一方面,如果动不动就对别人大谈特谈自己的个人隐私,并不会被外人视为为人坦率,而是要么会被人看作没有教养,要么则会被理解为别有用心、声东击西。

2.保护外方人士的隐私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会对一些外方人士的个人隐私问题有所了解,此时不论是我们所了解到的外方人士的个人隐私,还是外方人士主动告之于我们的个人隐私,不管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我们都切切不可将其向外界披露。

3.保护其他人士的隐私

“其他人士”,在这里是指在国际社会交往中除交往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人士。他们的隐私我们也有保护的义务。

四、女士优先

所谓“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它主要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女士优先”的含义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而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保护妇女并且想方设法、尽心尽力地为妇女排忧解难。倘若因为男士的不慎而使妇女陷于尴尬、困难的处境,则意味着男士的失职。男士们唯有奉行“女士优先”,才会被人们看作是有教养的绅士,反之,在人们眼里则会成为莽夫粗汉。

讲究“女士优先”,并非说明妇女属于弱者,值得怜悯、同情;也不是为了讨好妇女别有用心。从根本上来说,之所以提出“女士优先”的要求,是因为妇女乃是“人类的母亲”。在人际交往中给予妇女适当的、必要的优待,实际上就是要表达对“人类的母亲”所特有的感恩之意。

在国际社会活动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女士优先”的原则,在人们的交往应酬中已逐渐演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

(一)适用范围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虽然“女士优先”原则早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它仍然存在于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只有在其适用范围之内,“女士优先”原则才会生效。一旦超出其特定范围,“女士优先”便不起任何作用。在确定“女士优先”原则的适用范围时,关键是要掌握其地区差别、场合差别与个人差异。

1.地区差别

“女士优先”主要通行于西方发达国家、中东欧地区、拉丁美洲地区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国家、地区范围之内,一名对“女士优先”原则一无所知的成年男士在其交际应酬之中必将四处碰壁。可是,一旦到了阿拉伯国家、南亚地区、东亚地区,尤其是在以崇尚传统文化而著称的一些东方国家里,讲究的却是“男尊女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那里的人士对“女士优先”并不买账。

2.场合差别

即使在讲究“女士优先”的国家,人们也并非不区分具体的场合而时时处处都讲究“女士优先”。根据惯例,只有在社交场合中,讲究“女士优先”才是最为得体的。在公务场合中,人们普通强调的是“男女平等”。此时此地,性别差异并不为人们所看重,因此就没有必要讲究“女士优先”。至于在休闲场合中,“女士优先”则讲究亦可,不讲究亦可,悉听尊便。

3.个人差异

“女士优先”原则提醒每一名成年男士,在需要讲究“女士优先”之时,应对当时在场的所有妇女一视同仁。从原则上讲,“女士优先”的适用对象,应包括所有成年妇女在内。但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即使在传统上讲究“女士优先”的国家里,仍有一些人并无此种讲究,甚至对此颇为反感。最具典型意义的当推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提倡“女权”,要求“男女绝对平等”,认为“女士优先”是歧视妇女行为的一种表现。

(二)行为方式

“女士优先”是非常讲究行为方式的。离开了种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女士优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社交场合贯彻“女士优先”的原则时,需要兼顾四个方面。

1.尊重妇女

在正式的社交场合里,男士必须对每一名成年妇女无一例外地给予应有的尊重。尊重妇女乃是“女士优先”原则的第一要旨。

2.照顾妇女

在必要男士应给予妇女以必要的照顾。照顾妇女一要注意具体时机是否适当;二要讲究两厢情愿。在任何时候,男士所给予妇女的照顾都不应当强加于人。

3.体谅妇女

在正式的社交场合中,任何一名具有良好个人教养的男士,都应当给予妇女必要的体谅。体谅妇女,在此特指男士应当善解人意,应当善于设身处地地替妇女着想,并且善于谅解妇女。

4.保护妇女

在必要时,男士应当挺身而出,主动保护妇女。保护妇女的本意,是男士应采取主动行动,不使自己身边的妇女受到伤害。

五、求同存异

在涉外交往中,经常会面临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往往存在着各不相同的处理方式。面对同一难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通常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是由于人们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不同使然。

例如,在朝鲜、韩国以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狗肉是进补与烹饪的上品。可是在西方各国,狗却被视为“人类之友”,绝对不得被人食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向被视为高洁脱俗之物,历来被文人墨客所赞颂。然而与欧美许多爱花的国家的人士打交道时,却万万不得以之相赠。因为在那里是公认的“妖花”,只能用于丧葬活动。

对阿拉伯人而言,绿色因为与其所信奉的伊斯兰教相关,所以成为人见人爱的吉祥色,甚至连伊斯兰各国的国旗都普遍以绿色作为基本色。但日本人,却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凶兆或不吉颜色。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那么在国际社会活动中,面对这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千差万别的风俗习惯,应当怎样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合理、妥善地予以处理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必须坚持求同存异,遵守惯例。一方面,要坚持求同存异。“求同”者,则是求涉外人员在对外交往中善于回避差异,善于寻求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存异”者,就是要发现差别、注意差别、重视差别,对“中外有别”的观点不能一概予以否认。总之,求同存异就是要求我们在国际社会活动中承认个性,坚持共性。另一方面则要坚持遵守惯例。所谓惯例,在此是指有关国际交往的习惯性做法,而不应以我为尊,另搞一套,强人所难。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守则之一,坚持求同存异,有三项具体要求:承认差异,入乡随俗,区别对待。

(一)承认差异

进行国际社会交往时,必须正视各国之间在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绝非戏说之言,而是一种真切的客观现实。

1.了解习俗差异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习俗差异实际上只是一种统称,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可一概而论。承认习俗差异,首先必须区分清楚承认的是哪一种习俗差异,并且了解得越清楚越好。就具体内容而言,习俗差异遍及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产劳动、交往应酬、节庆假日等方面世界各地的习俗是千差万别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习俗差异,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习俗差异,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习俗差异,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习俗差异,既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其中某一类型的差异无限度地“扩大化”。

2.重视习俗差异

对于跨国交往中客观存在的种种习俗差异,每一名涉外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对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予以尊重首先要了解各国在风俗习惯上所存在的主要差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入乡随俗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入国而问禁,入乡而问俗,入门而问忌”,是人人须知的一项常识。

入乡随俗的基本含义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尊重该国所独有的风俗习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对该国所特有的风俗习惯,认真地加以了解和掌握。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主要应关注如下三点:

1.认真做好“入国问禁”

要做到入乡随俗介子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充分地掌握交往对象的相关习俗如不能“知已知彼”,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很难保证做到入乡随俗。只有做到不冒犯当地风俗习惯方面的特殊禁忌,就不至于在异国他乡做客时“伤风败俗”。

2.努力做到认真、规矩

要做到“入乡随俗”,就必须有一个认认真真的态度。如果对遵守当地习俗不够认真,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不仅是很失礼的,甚至会惹麻烦。因此,要做到“入乡随俗”,还必须规规矩矩地操作讲究采用正规的操作方式,以求“名正言顺”。

3.客观地掌握适用范围

讲究“入乡随俗”并非一概而论,也存在一个适用范围的问题,超出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去讲“入乡随俗”,就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做法。

一方面,“入乡随俗”主要适用于“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时。根据国际惯例,当我们身在异国他乡时,应讲究“客随主便”,做到“入乡随俗”。而当我们身在自己国家,充当东道主之时,则应讲究“主随客便”。另一方面在有必要“入乡随俗”时,应以无损于我们的国格、人格为前提。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在我们尊重他人的同时,必须不失自尊,对方亦须对我们表示应有的尊重倘若对方的某些特有习俗不合时宜,如有辱我方的国格、人格,有悖社会公德,或有碍我们的生命安全,则我们就不能无原则、无条件地盲从。

(三)区别对待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风俗习惯与礼仪往往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谓“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就是指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实践中,礼仪、习俗,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有的礼仪与习俗为我国所特有;有的礼仪与习俗为外国所独具;有的礼仪与习俗则通行于国际社会这样一来,在具体实践中及礼仪与习俗时,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所区别。任何礼仪与习俗只有在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之内才能发挥作用。一旦超出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它不仅有可能立即失效,或许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与习俗呢?从总体及原则上讲,共有下述三种可行方式:

1.以我为主

所谓“以我为主”,就是要求我们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主要应当遵守我国的正式礼仪与习俗在一切正规的官方活动中,特别是当我方充当东道主时,一般都需要这么做。“以为我主”,并非中国一国,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常也都这么做。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2.兼顾地方

应用礼仪与习俗时“以我为主”,并非提倡绝对排他。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同时,亦须“兼顾他方”。“兼顾他方”的主要含义是: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应用礼仪与习俗时,一方面必须“以我为主”,另一方面则须对特定的交往对象所在的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应有的尊重对于对方主要的礼仪与习俗的相关禁忌,尤其要一清二楚、不得冒犯。显而易见,“兼顾他方”,意在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绝非照抄照搬,全盘引进。

3.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一些有关礼仪与习俗约定俗成的国际惯例,也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惯例”,实际上就是“求同存异”之中的“同”。“遵守惯例”是“求同存异”原则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礼仪中的许多原则与操作技巧,通常都是来自此类国际惯例。

六、以右为尊

在正式的国际社会交往中,如果需要将人们分为左右而进行并排排列时,依照国际礼仪的普遍惯例,应“以右为尊”。即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以右为客,以左为主。不仅如此,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规则和惯例进行排列,这种排列的先手次序被称为礼宾次序。为使国际社会交往顺利进行,必须讲究礼宾次序。

(一)礼宾次序的依据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其礼宾次序主要按宾客的身份与职务高低,依次排列。有时可按姓氏的顺序排列;有时可按参加国的字母顺序(一般以英文字母为准)排列;有时可按日期的先后排列;有时可按抵达活动地点的时间先后排列,等等。

(二)礼宾次序的具体要求

在各类国际社会交际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凡确定礼宾次序必须从其总的原则出发,这一总的原则就是“以右为尊”,即一般以右为大、为长、为尊;以左为小、为次、为卑。

按照惯例,在并排站立、行走或者就座的时间,为了表示礼貌,主人理应主动居左,而请客人居右。男士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女士居右。晚辈应当主动居左,而请长辈居右。未婚者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已婚者居右。职位、身份较低者应当主动居左,而请职位、身份较高者居右。在不同场合也有特殊要求:两人同行,以前者、右者为尊;三人行,并行以中者为尊,前后行以前者为尊;上楼时,尊者、妇女在前,下楼时则相反;迎宾引路时,主人在前,送客时,则主人在后;宴请排位,主人的右边是第一贵客,左边次之;出门上车,应让尊。上车时,位低者应让尊者从右边车门上车,然后再从车后纸到左边上车;坐车(指轿车)时,以后排中间为大位,右边次之,左边又次之,前排最小。下车时,幼者、位低者先下,从车后绕至右边,替长者、尊者开门。上下车时,幼者、位低者都要一手扶车门,一手掌心向下,置于车门框上沿。以防长者、尊者头部角到车门框。

第二节国际常用礼仪

国际常用礼仪是指国际社会交往中通常使用的礼仪。一般包括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吻手礼、合十礼、抚胸礼、鞠躬礼及脱帽礼等八种。每种礼仪有其不同的特点,学习和掌握国际常用礼仪,对大学生的国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握手礼

握手礼,通常是指交往双方以握手的形式互相致意。它既为中国人所惯用,又普遍适用于国际交往之中。唯有一些较为保守的东方国家,才禁止异性这间行握手礼。正规的握手时,有以下三点事项值得注意:

一是注意方式。在行握手礼时,双方均应起立,并迎向对方。在伸手与他人相握时,应手掌垂直于地面,以右后与对方右手相握。应注意握住对方手掌的全部,稍许用力,上下晃动一两下,并且停留两三秒钟。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目视对方双眼,并且面带微笑。

二是注意顺序。握手时,在其顺序上讲究"尊者居前",即由双方之中地位为尊者先行伸手。女士与男士握手时,应由女士首先伸手;长辈与晚辈握手时,应由长辈首先伸手,职务高者与职务低者握手时,应由职务高者首先伸手。唯有宾主握手时较为特殊: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手,以示欢迎;客人告辞时,应由客人首先伸手,以示请主人就此留步。当一人与多人同时握手时,由可“由尊到卑”或“由近而远”,依次而行。

三是注意禁忌。在对外交往中,握手礼有下列五条禁忌:第一,不宜用左手与他人相握;第二,不宜用双手与异性相握;第三,不宜与多人交叉握手;第四,不宜戴着墨镜与人握手;第五,不宜戴着手套与人握手。

握手礼如今已是最为普遍的交际礼仪,它忆经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人们所通用的见面礼和告别礼。不过世界上空间何人何时最先采用这种礼节,几乎已无法考证。据说握手礼仪最早发端于原始时期,当时人们尚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人们在狩猎或战争时,石块、棍棒等武器不能离手,以提防不测。遇到陌生的人时,如果双方均无恶意,大家都要放下手里的武器,并且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一下自己的手掌心,以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提防"的习惯几经演变,就成为了当今最为流行的国际礼仪。

二、拥抱礼

所谓拥抱礼,一般指的是交往双方互相以自己的双手揽住对方的上身,借以向对方致意。在中国,人们对此不甚习惯,而在国际社会中,它却得到广泛的运用。对于拥抱礼,主要应注意下述四点:

一是具体做法。拥抱礼最常见的做法是:两人走近之后,下面站立。先各自抬起右臂,把右手搭在对方左肩之后,随后左右侧拥抱,最后再向对方的左侧拥抱。

二是具体区域。一般来讲,拥抱礼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在中东欧、阿拉伯各国、大洋洲各国、非洲与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里,拥抱礼也颇为常见。但是在东亚、东南亚国家里,人们对此却不以为然。

三是具体场合。在庆典、仪式、迎送等较为隆重的场合,拥抱礼最为多见,在中尤为如此。在私人性质的社交、休闲场合,拥抱礼则可用可不用。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诸如谈判、检阅、授勋等等,人们则大都不使用拥抱礼。

四是具体人员。在欧洲、美洲、澳洲诸国,男女老幼之间均可采用拥抱礼。而在亚洲、非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里,尤其是在阿拉伯国家,拥抱礼仅适用于同性之人,与异性在大庭广众之前进行拥抱,是绝对禁止的。

三、亲吻礼

在一些流行拥抱礼的国家里,亲吻礼也普遍流行,并且往往与拥抱礼同时采用。所谓亲吻礼,在些特指以亲吻交往对象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方式,来向对方致意的礼节。当我们有必要向他人行亲吻礼时,一般有如下三点须特别注意:

一是点到为止。在亲吻别人时,不论对方关系如何,不论双方是否是同性,都不宜表现得过于热烈,过于投入。一般以唇部象征性地接触对方一下即可。

二是部位不同。根据惯例,在行亲吻礼时,关系不同之人,亲吻对方的部位是大有差别的。长辈亲吻晚辈,应亲吻其额头;晚辈亲吻长辈,应亲吻其下颌或者面颊;同辈人或同事之间,同性应轻贴对方的面颊,异性方可亲吻对方的面颊。在正常情况下,接吻,即互相亲吻对方的嘴唇,仅仅局限于夫妻或者恋人之间,因此不宜滥用,尤其不宜在大庭广众之前进行“公演”。

三是国情差异。在西方国家时在,亲吻礼既适用于同性之间,也地异性之间,而在穆斯林国家里,则仅限于同性之间使用,异性之间绝对不得使用。

四、吻手礼

在欧洲与拉丁美洲,异性在社交场合见面时,往往会采用吻手礼。所谓吻手礼,实际上是亲吻礼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一个人亲吻另外一个人的手部,来向对方表示致意的礼节。在亚洲国家里,吻手礼与亲吻礼一样,都不甚流行。在国际交往中有可能接触吻手礼时,必须对其下述三个科技知识有所了解:

一是单向性。一般的见面礼,如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等等,往往都具有双向性,即有来有往,彼此相互施礼。但是吻手礼却较为特别,它通常是单向施礼的,其施礼对象不恬以相同形式向施礼者还礼。

二是对象性。吻手礼大都是男士向女士施礼,接受吻手礼的女士,往往都是已婚者。按惯例,一般不应当向未婚女性施吻手礼。

三是限定性。在正规场合施吻手礼时,通常有两个特殊的限制:第一、行礼的地点应当是在室同内。在街道上行此礼,不合时宜。第二,吻手的部位应当是女士的手指或手背。被吻的手,大都是右手,当男士吻女士的手时,必须是轻轻的,具有象征性的接触,而不是“大张旗鼓”。

五、合十礼

在一些亚洲国家里,合十礼十分流行。所谓合手礼,亦称合掌礼,是以双手手掌十指相合的形式,来向其交往对象致意的礼节。严格地讲,合十礼其实是一种佛教的专用礼节。因此,它在东南亚、南亚等一些普遍信奉佛教的国家里十分流行。在欧洲、美洲与非洲,合十礼时,有三点必须为施礼者所重视:

一是神态庄严。在向他人行合十礼时,允许施礼者面含微笑,亦可同时口颂祝词或问候对方。但是,最佳的神态却是神态庄严凝重。此刻嬉皮笑脸,挤眉弄眼,探头探脑,手舞足蹈,或者随口胡诌是绝对不许可的。

二是郑重其事。作为一种宗教礼节,合十礼在其施行之时要求郑重其事。它的标准做法是:双掌十指相合于胸部正前方,五指并拢,指尖向上,手掌上端大体与鼻尖持平,手掌在整体上向外侧倾斜,双腿直立,上身微欠,低头。行礼之时,身体一般应当立正不动。不过,只要不是疾步狂奔,在缓步行进时,亦可施行此礼。

三是敬意有别。根据传统做法,在向别人行合十礼时,自己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则越能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然而一般情况下,在正式场合向别人行合十礼时,原则上不应使之高过自己的额头,唯有礼佛之时,才将合十的双手举得较高。

六、抚胸礼

在一些亚洲国家以及欧美国家里,人们在与别人相逢之时,往往会抚胸为礼。在一些较为隆重的场合,例如升国旗、奏国歌时,也时有所见。所谓抚胸礼,又称按胸礼,它一般是指以手部抚按于胸前的方式,来向他人致意。实际上,它也具有一定的宗教含义,在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普遍流行。而当初它所表示的,往往是誓言或宣誓之意。行抚胸礼时,通常对以下两点应予以注意:

一是方法适当。行抚胸礼时,其方式必须正规。一般的做法是:上身稍许躬身,眼睛注视交往对象或目视正前方,头部端正或微微抬起,以右手手掌掌心向内、指尖朝向左上方,然后将其抚在本人的左胸之前。必须切记,行此礼时,不仅应当态度认真而庄重,而且绝对不允许以左手行礼,抚按右胸。

二是兼施他礼。正如亲吻礼与拥抱礼往往相伴一样,抚胸礼通常也会与一些其他的见面出时使用。最为常见的,就是抚胸礼与鞠躬礼同时使用。在国家里,人们则往往习惯于先行抚胸礼,然后再与交往对象握手为礼。

七、鞠躬礼

与外方人士打交道时,鞠躬礼也是常用见面礼节之一。所谓鞠躬礼,一般是指向他人躬身以示敬重或感谢之意。它因此也被称为躬身礼。在应用鞠躬礼时,主要应注意如下四点:

一是内外有别。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鞠躬礼存在,但是在中国,鞠躬礼多用于需要表达敬谢之意或道歉之意的场合。而在国外,它却主要用于见面或告别之际。

二是对象特定。在国外,鞠躬礼主要通行于我国相邻的日本、韩国、朝鲜诸国。在欧美各国以及非洲国家里,它并不流行。

三是中规中矩。向他们行鞠躬礼时,应当首先立正脱帽,双目正视施礼对象,然后面向对方,上身弯腰前倾。在些过程中,通常男士应将双手贴放于身休两侧的裤线之处,而女士的双手则应在下垂之后叠放于腹前。

四是区别对待。施鞠躬礼时,外国人一般只会欠身一次,但对其具体幅度却十分在意。在正规场合,欠身的幅度越大,越表示自己对交往对象礼敬有加,不过欠身的最大幅度不宜超过90度。

八、脱帽礼

在国际交往中,每逢正式场合以及一些社交场合,人们往往会向自己的交往对象行脱帽礼。在东西方国家里,它都较为流行。所谓脱帽礼,是指以摘下本人所戴帽子的方式,来向交往对象致意,行脱帽礼时,是指以摘下本人所戴帽方式,来向交往对象致意。行脱帽礼时,一般有以下三点注意事项:

一是方法有异。行脱帽礼时,戴制服帽者,通常应双手摘下帽子,然后以右手执之,端在身前。戴便帽者,则既可以手完全摘下帽子,又可以右手微微一抬帽檐代之。不过越是正规之时,越是要求完全彻底地摘下帽子。

二是男女有别。本着“女士优先”的精神,一般准许女士在社交场合内不必摘下帽子,而男士则不享有此项特殊待遇。

三是用途广泛。一般而言,脱帽礼除适用于见面时之外,还适合于其他场合。比如路遇熟人,进入他人居所或办公室,步入娱乐场所,升挂国旗、演奏国歌时等等,都可以施脱帽礼。

第三节三大宗教礼仪概述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当今世界,信仰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遍布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有过千百种宗教体系,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了解这些宗教礼仪对提高我们交往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督教礼仪

基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总称,起源于公元1世纪初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于1054年分成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在罗马公教会内再次分出不承认罗马教皇统治的新教各派,由此形成基督教内罗马公教、基督教新教正教三大派。罗马公教亦称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在我国学术界称为新教。基督教势力遍布全世界,信徒有10亿人之多,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第一大都降。基督教教义的主要依据是基督教经典《圣经》。

(一)称谓

在基督教内部,信徒之间可称“平信徒”,指平常普通的信徒,与教会神职人员相对而言。新教的教徒,可称“兄弟姐妹”或“同道”。在我国,平信徒之间习惯称“教友”,在非专业基督徒中,有一些热心为教会义务工作的人,被称为“义工”,义工有自己的本职职业,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宗教活动。对宗教职业人员,因其教派不同称所谓尽相同。可按其教职称之,如某主教、某牧师、某神父等,以示尊敬。

(二)主要节日

由于使用历书不同,基督教三大教派的节日也不完全一样,从节日内容来说,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受难节、圣灵降临节、圣母领报节等。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它最隆重的圣诞节已从一个纯宗教节日演变成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节日,时间为12月25日。因为《圣经》中说耶稣是夜间诞生的,因此该夜后来就被称凿安夜,家家都要摆上圣诞树,树上悬灯结彩,绚丽缤纷,树上还挂有各种圣诞礼物,大家手挽手围着圣诞树狂起舞,共享圣诞蛋糕,孩子们还期待着送礼物的圣诞老人。

(三)宗教仪式

基督教所进行的宗教仪式是弥撒或礼拜,弥撒,源自拉丁文Missa,是天主教对所进行的宗教仪式的称谓。在教徒做弥撒时,要进行公共祈祷仪式,祈祷是基督教徒经常要进行的活动,祈祷包括口祷和默祷两种,可以个人独自在家进行,也可以利用聚会时,由牧师或祖父作为主礼人。祈祷者应始终保持必要的仪态,维系一种“祭神如神在”在虔诚,礼毕,须“阿门”,意为“真诚”,表示“唯愿如此,允获所求”。

而新教所进行的礼拜,一般每周一次。根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基督在星期日复活,因而在这一天进行的礼拜称为“生日礼拜”;少数教派的礼拜定在第七日(星期六),称为“安息日礼拜”。礼拜的程序有唱诗、读经、祈祷。讲道和祝福等项。在礼拜时,教堂内常置有奉献箱,或传递收捐袋,信徒可随意投钱,作为对上帝的奉献。

基督教三大教派的宗教仪式不尽相同,天主教和东正教尤其注重宗教仪式,主要表现为7件圣事,这7件圣事如下:

1.洗礼

洗礼是教徒的入教仪式,分“点水礼”和浸水礼“两种。点水礼,用手指蘸水点在额上:浸水礼,全身浸没于水中。意为受洗后,所有的罪就得到了赦免。

2.坚振

也称“坚信礼”。即入教者在接受洗礼后,一定时间内再接受主教的按手礼和敷油礼。

3.告解

俗称“忏悔”。教徒向神父或主教告明所犯罪过,并表示忏悔,神父或主教对教徒所告诸罪指定补赎方法并为欺保密。

4.圣体

新教尔为“圣餐”。教徒吃经主教祝圣后的面饼和葡萄酒,象征吸收了耶稣的血和肉而得到了耶稣的宠光。

5.婚配

教徒在教堂内,由神职人员主礼,按照都会规定的仪式正式结为夫妻,以求得上以上帝的祝福。

6.神品

是授予神职的一种仪式。一般由主礼者将手按于领受者头上,念诵规定文句即可成礼。

7.终缚

在教徒病情危重或临终时,由神职人员为其敷擦圣油,以“赦免”其一生罪过,帮助敷者减轻痛苦或是让他安心地去见上帝。

二、伊斯兰教礼仪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伊斯兰教的经典为《古兰经》。伊斯兰教也是一种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宗教,信徒约有10亿人。由于伊斯兰教的信众皆称穆斯林,所以伊斯兰教民族和国家也可称穆斯林民族和国家。伊斯兰国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为主,但它绝不仅仅是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如果以国民50%以上信仰伊斯兰为标准,有如下这些国家:阿富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阿塞拜疆、巴勒斯坦、巴林、科威特、卡塔尔、孟加拉国、黎巴嫩、文莱、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徐利亚、也门、约旦、土耳其、阿尔及利亚、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冈比亚、几内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西撒哈拉、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突尼斯等38国。还有一些国家虽然穆斯林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不到50%,但斯兰教在各种宗教当中信徒最多,换言之,伊斯兰教是最重要的宗教。这样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布基纳法索、埃塞疆、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巴林、科威特、卡塔尔、孟加拉国、黎巴嫩、文莱、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约旦、土耳其、阿尔及利亚、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冈比亚、几内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西撒哈拉、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突尼斯等38国。还有一些国家虽然穆斯林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不到50%,但伊俄比亚、几内亚(比绍)、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坦桑尼亚、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13国。上述51个国家都可称做伊斯兰教国家,这其中不少国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除些之外,在印度有约9792万穆斯林,占总人口的11%;在中国、俄罗斯等国也有数量较多的穆斯林。

(一)称谓

“伊斯兰”的阿拉伯文原意就是“顺从”、“顺服”,即要顺服唯一的神的旨意,所以信徒称“穆斯林”,其阿拉伯原意就是“顺从者”,意即顺从的人。信徒之间无论在什么地方,不分职位高低,都互称兄弟。穆斯林见面,都要互致祝安词“真主的安宁在你身上”,还使用很多赞词。伊斯兰教的教职有伊玛目、海摊布、穆安津,合称“掌教”,在我国则称“阿訇”,它是对伊斯兰教学者、宗教家和老师的尊称,年长者称“阿訇老人家”。其从事礼拜的地方称清真寺,对主持清真寺教务或教学的妇女,称“师娘”,对在清真寺里求学的学生则称“满拉”或“海里发”。

(二)基本功修制度

伊斯兰教不像其他宗教那样需要学习、反省和巨大的牺牲,它是一种简单明了的宗教,任何人只要念诵清真言和“遵守五功”就可以成为穆斯林。“五功”就是伊斯兰教规定必须履行的基本功修,中国穆斯林称为“天命五功”。

1.念功

指念诵《古兰经》,主要是念诵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使者”。

2.礼功

即“礼拜”。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天房)朝拜真主的仪式。

3.斋功

每年伊斯兰教历太阴年9月斋戒一个月。斋月里,穆斯林在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内禁止吃喝、娱乐等活动。幼儿、病人及孕乳期妇女除外。

4.课功

即天课,被视为“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年都要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清算,除去正常开支外,其盈余财产,要按不同的课率完纳天课。在我国,穆斯林均为自愿捐奉。

5.朝功

麦加是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摇篮和圣地,凡身体健康、经济条件允许的穆斯林,不分男女,一生中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完成过朝觐功课的穆斯林,均可获得“哈吉”的荣誉称号。

(三)主要节日

伊斯兰教的节日很多,如阿木拉日、登宵节、拜拉特夜、盖德尔夜等,但主要的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宰牲节、圣纪日。

1.圣纪日

也称圣忌日,相传的诞生日和逝世日都是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三月二十日,我国穆斯林习惯将“圣纪”和“圣忌”合半纪念,称做“圣会”,进行诵经、赞圣、讲述生平事迹等活动。

2.开斋节

我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为斋月,在斋月里,,人们只能每天日出前、日落后进食,称守斋。此外,还要清心寡欲,真至斋期结束的一天,这一天要看新月,见月的次日开斋,如未见月工资,开斋顺延,但一般不超过3天,节日期间举行集体礼拜和庆祝活动。

3.宰牲节

称古尔邦节。“古尔邦”的阿拉伯语意为“献牲”传说先知易卜接受启示,要他宰杀其子伊斯玛仪勒,以考验他对是否虔诚,当他遵命即将执行之际,派天使送羊一只,命令以羊代替其子。据此,穆斯林逢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就宰牲献祭,是为“宰牲节”。在中国,每逢节日,穆斯林除参加淋浴会礼、前往清真寺听教长宣喻教义外,人人身着盛装,走亲访友,互相祝贺,馈赠礼物。

三、佛教礼仪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为释迦部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经典是《大藏经》,是由经、律、论三部组成,总称“三藏”。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全世界约有3亿佛教教徒,分布在8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在亚洲。中国可以说是佛教的第二故乡。

(一)称谓

在所有出家僧尼中,凡担任职事的,都有职称。寺院内的最高领导为住持,俗称“方丈”,住持之下,是两序职事。西序职事是序职,东序职事为列职。我们一般很难分清僧尼的职事身份。这时可将僧尼一律称为“师父”,或泛称僧众为“法师”,称尼众为“师太”。如经介绍了解了僧尼的身份,最好的称呼就是在他们的职事身份后加一个“师”字,如当家师、维那师、僧值师,知客师等。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或尊称“檀越”、“施主”等。

在寺院,不要直接询问僧尼的姓名,因为僧尼出家时,都由其师父赠予法名,受戒时,又由受戒师赠予戒名,而他们也一律改姓“释”,而不使用原来的俗姓,因此,问僧尼名字时,可问“请问法师上下如何?”或“请问法师法号如何?”

(二)佛事仪式

佛教的佛事,又称法事,是佛教的宗教活动。它有一整套的固定仪式,为僧尼修行的主要有:受戒、顶礼、功课等,为信徒施主等修福的有佛诞法会、水陆法会等。

1.受戒

有10种根本戒和由此扩充来的比丘250戒和比丘尼348戒,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12个香疤,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规定,受戒时不必燃香疤。

2.顶礼

向佛、菩萨或上座行礼,一般称顶礼。行礼时,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头触佛足,恭敬至诚,此即“五体投地”。

3.功课

在庙里,僧尼每天的必修课为朝暮课诵,又名早晚功课,社会上流行的"晨钟暮鼓"成语,就是由佛教寺庙的早晚功课而来的。

4.佛诞法会

即佛诞节当天举行的法会,佛诞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佛教传说“佛生时龙喷香两浴佛身”,因此佛诞节又叫浴佛节,节日当天,要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身,举行拜佛佛祭祖、施舍僧俗、互相泼水等庆祝活动。

5.水陆法会

佛教中最大的佛事活动是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水陆法会可分内外两坛,内坛为主,悬挂毗卢,释迦等像,设有香灯、花草等供品并遍施饮食以救度水陆鬼魂。举行时,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全部法事一般为7昼夜。

第四节部分国家礼俗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还应对世界各国礼俗有所了解。鉴于此,本节专门编写出有关各国礼俗部分的内容,以供大学生们学习和参考。在这一节里,被介绍的一共19个国家,均各自分为社交礼仪、服饰礼仪、餐饮礼仪三个部分,以便于大学生们对这些国家的礼仪习俗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也为今后与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各种交往提供一些帮助。

一、亚洲部分国家礼俗

(一)印度(TheRepublicofIndia)礼俗

1.社交礼仪

印度人在交际中使用较多的见面礼节,有合十礼和拥抱礼,其具体做法同其他国家大同小异。除此之外,印度人所有的较有特色的见面礼节有以下三种:

一是贴面礼。它流行于印度的东南部地区。具体的做法是:与客人相见时,将自己的鼻子与嘴巴紧贴在对方的面颊上,并且用力地吸气,同时还要口念道:“嗅一嗅我。”

二是摸脚礼。它在印度是一种礼遇极高的见面礼。具体的做法是:晚辈在拜见长辈时,首先弯腰用右手触摸长辈的脚部,然后再用它去回摸一下自己的前额,以示用自己的头部接触对方的脚部。

三是举手礼。它是合十礼的一种变通。当一手持物,难以双手合十时,则举起右手,指尖向上,掌心内向,向交往对象致敬。同时,还要问候对方“您好”。

当今,握手礼在印度也很流行。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印度妇女仍不习惯于同异性握手。用左手与人相握,也不许可。

在迎接嘉宾之时,印度人往往要向对方敬献用鲜花编织而成的花环。为了表示诚意,主人通常要亲自将花环挂在客人的脖子上。

印度人以往对等级、地位、身份极其关注。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就是对印度人地位、身份所进行的一种划分。根据这一制度,将印度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一,是“婆罗门”,即憎侣;其二,是“刹帝利”,即名门、贵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罗”,即贱民。此外,还另有一类被视为“不可接触的贱民”,叫做“哈里真”。

目前,自由、平等的观念在印度已日益深入人心,传统的种姓制度因而广遭非议。不过,在社交场合,人们依旧讲究等级,重视身份有别。这一点,甚至体现于对印度人的称呼之中。在印度,不同种姓的人,在自己的姓之前,必须加上一个表示本人种姓的专用称呼,以示区别。如“老爷”、“主人”一类的称呼,通常表示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2.服饰礼仪

印度人的着装总的来说讲究朴素、清洁。在一般场合,印度男子上身穿一件“吉尔达”,即一种宽松的圆领长衫。下身则穿一条“陀地”,即一种以一块白布缠绕在下身、垂至脚面的围裤。在极其正规的活动中,他们则习惯于在“吉尔达”之外,再加上一件外套。印度妇女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是“纱丽”,是一种色彩鲜艳,图案优美,非常漂亮的民族服装。

出门在外时,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印度人大都讲究不露出头面。为此,妇女要头披纱巾,男子则根据的不同而不同:印度教徒戴白色船形帽,伊斯兰教徒戴伊斯兰小帽,锡克教徒则在头上包裹上一块头巾。

印度妇女,大都习惯在自己的前额上以红色点上一个“吉祥痣”。过去,它用于表示妇女已婚,而今则主要用于装扮。“纱丽”与“吉祥痣”,可以说是印度妇女穿着打扮上的两个独特之点。

出于宗教方面的原因,印度的男锡克教徒还有不理发、不剃须、夹发梳、戴铁手镯、佩短剑的习惯。

3.餐饮礼仪

印度人的主食有大米和面食。而副食以食素者居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他们烹调的方式,主要有炒、煮、烩三种。在做饭的时候,他们喜欢加入各种各样的香料,尤其是爱加入辛辣类香料,例如咖喱粉等等。

平时,印度人不太爱喝汤,白开水被印度人认为是世间最佳的饮料,通常,红茶也是他们的主要饮料。大多数印度人都不吸烟,也不怎么喜欢饮酒。

在印度北方,人们用右手的指尖吃东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关节以上是不礼貌的。在南方,人们用整个右手搅拌米饭和咖喱,并把它们攥成团状,然后食用。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中取食,否则会为同餐的人厌恶。就餐时常用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人饮用。喝水时不能用嘴唇接触水器,而要对准嘴往里倒。餐后印度人通常给客人端上一碗热水放在桌上,供客人洗手。

客人到印度家做客,要向主人和家人问好,吃饭前要漱口和洗手。

(二)日本(Japan)礼俗

1.礼交礼仪

日本人的见面礼通常是鞠躬礼。行礼时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躬腰的幅度有大有小,一般在30至50度之间,如果表示特别尊敬,可弯腰90度。鞠躬最讲究用眼神把自己的诚意传达给对方。女性鞠躬时,要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胸前行礼。此外,日本人行鞠躬礼时,还规定手中不得拿东西,头上不得戴帽子,也不允许把手插在衣袋里。现代日本人见面互相握手很常见,尤其与外国人交往时,其讲究与外国人交往时,其讲究与国际惯例相同。

日本成年人都有名片,首次与他人见面时都要互换名片,否则被认为不愿与对方交往。交换名片时应行鞠躬礼,并说客套话。接到名片应仔细读后再收藏。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前两个字是家庭的名字,后两个字是自己的名字。日本妇女婚前从父姓,婚后改从夫姓。称呼日本人时,一般称“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在其姓氏之后加上一个“君”字,表示尊称。只有在特别正式的场合,称呼日本人才须使用全名。

一般情况下,日本人不喜欢作自我介绍。作为介绍人,通常要说出被介绍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他的称谓和所在单位名称等。

到日本人家中做客或约会,必须先预约,而且双方都必须准时。登门拜访应尽量避开早晨、夜晚和吃饭时间,以尽可能少给别人添麻烦为原则。日本人注重等级,如在公开场合送礼,必须每人一份,但礼品应有档次区别,收到礼品不要当面打开。

在日本人家中做客时讲究坐姿。在榻榻米上正确的坐法叫"正座",即双膝并拢跪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较轻松的坐法,男性为盘腿坐,女性为横坐,即双腿稍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

在日本,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大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其余三个指头向上伸开,表示钱;伸出小指头,表示女人等。

2.服饰礼仪

日本人无论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很注重自己的衣着。在正式场合,男子和大多数中青年妇女都身着西服。在民间交往中,他们有时也会身穿和服。现在男子除一些特殊职业者外,在公共场所很少穿和服,但在节日、毕业典礼、婚礼以及其他一些隆重场合,人们仍穿和服。

日本的"国服"为和服,是大和民族的一种传统服装。穿和服的时候,脚要穿木屐或草屐,并配以布袜。日本妇女在穿和服时,通常还必须腰系彩带,并在腰后加一个软托,手中打着伞,以给人一种特殊的和谐美。此外,日本妇女喜欢描眉,她们普遍爱画略有弯度的细眉,认为这样最具有现代女性的气质。

与日本人交往时,在衣着上必须注意四点:一是穿着不要过分随便,特别是不要光脚或穿背心;二是到日本人家里做客时,进门要脱下大衣、风衣和鞋子;三是拜访日本人士,切勿未经主人许可,而自行脱去外衣;四是参加庆典或仪式时,不论天气多热,都要穿套装或套裙。否则,会被日本人视为失礼。

3.餐饮礼仪

日本人在饮食方面是自成一体,被世人称之为“和食”或“日本料理”。“和食”的主要特色可归纳为“五味”(指春苦、夏酸、秋滋、冬甜及涩味)、“五色”(指绿春、朱夏、白秋、玄冬及黄色)与“五法”(指蒸、烧、煮、炸、生)。

日本人一般以大米为主食,多用海鲜和蔬菜,讲究清淡与味鲜。日本人不吃肥猪肉内脏等油腻食物,还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鸭子。典型的“和食”有寿司、刺身、饭团与便当等。

日本男人非常喜欢喝酒,下班后一般都要先去酒馆。他们斟酒讲究满杯,即便喝醉了也不见怪。日本人也普遍喜欢饮茶,并形成一种用于陶冶情趣的民族习俗--茶道,即品茶之道。以专为茶道制作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茶具、品味极高的茶叶、主人的进茶方法及客人品茶的行为而被称道,为日本人招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

日本人在用餐时,通常使用矮桌,男人盘腿而坐,女子则跪坐。日本人吃饭通常使用筷子,在用筷子时有“忌八筷”之说:一忌舔筷即不准舌头舔筷子;二忌迷筷,即不准拿着筷子在饭菜上晃来晃去;三忌移筷,即不准用筷子夹了一种菜又去夹另一种菜,而又不吃;四忌扭筷,即不准将筷子头反过去放在嘴里;五忌插筷,即不准将筷子插在饭菜里;六忌掏筷,即不准用筷子在饭菜里扒来拨去挑东西吃;七忌跨筷,即不准将筷子跨放在碗、盘子之上;八忌别筷,即不准用筷子当牙签用。此外,他们还忌讳用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取食物。

(三)朝鲜(TheDemocraticPeple''''sRepublicofKorea)礼俗

1.社交礼仪

朝鲜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习惯以鞠躬并握手为礼。在行鞠躬礼时,须首先站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然后向行礼对方躬身致意,并且同时问候对方"您好!"在行礼时,通常不准头戴帽子,手提物品。在一般情况下,主人要先向客人施礼,晚辈、下属要先向长辈、上级施礼。对方也必须鞠躬还礼。握手时,用双手或用右手,而朝鲜女人一般不与男人握手,只是鞠躬致意。

朝鲜人崇尚尊老敬老的传统礼仪习惯。子女起床后须向父母问安,远行归来须向父母施跪拜礼;父母外出、回归时,子女须迎送并施礼;若遇年长客人临门时,一般父母要率先向来客施跪拜礼,然后令其子女向客人施跪拜礼,以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在日常交往中,称呼朝鲜人时最好采用尊称或其职务、职称。他们不习惯直呼其名的做法。

朝鲜人在递物品时,都用双手,特别是对长辈和上级,绝对不能用一只手交接东西。在长辈面前站立时,女子应把右手掌握拢,放在腰部右侧,左手扶住右手;男子也要背手,两手需下垂,身体自然挺直。

朝鲜人还非常重视保持公共场所的整齐干净和良好秩序。在公共场所不容许大声喧哗,果皮、纸屑不可随手乱扔。随地吐痰被视为缺乏最起码公德意识的形为,会受到处罚。上街或到公共场所,衣着要整洁,否则会被卫生警察带走。

2.服饰礼仪

朝鲜人在正式场合一般都穿西式的服装。但是在节日和喜庆之时,他们则有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习惯。在公共场合,他们不习惯于穿背心和短裤。

在节庆日,朝鲜人一般穿民族传统服装。妇女通常穿短袄、长裙。男子通常上身穿袄,在袄的外边,有时要加上一件无领、无袖的坎肩。他们的下身,则大都穿裤腿宽的长裆裤。外出的时候,还惯于披上一件长袍,并且头上戴一顶小礼帽。

朝鲜人所穿的民族服装一向以白色为主。由于他们酷爱白色服装,故此在世界上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也因此被人称做“白衣之国”。

在朝鲜人家中做客时宾主大都席地而坐。一般拜访朝鲜人时进门必须首先脱鞋,所以切记此前一定要穿上一双无异味、无破洞的干净袜子,不然肯定会当场献丑。

3.餐饮礼仪

朝鲜人的饮食极富有民族特色。他们的主食是米、面,并以米饭、打糕、冷面、饺子汤等最受欢迎。在朝鲜菜里,名声最大的有泡菜、烤牛肉、人参鸡等等。朝鲜人还非常爱吃狗肉,而且对狗肉的做法也别具特色。朝鲜人的口味大多偏辣、偏酸,忌讳油腻,爱吃清淡之物。

朝鲜人一般都爱喝酒,日常饮料则为凉白开水或清茶。在用餐时,他们通常不喝清汤,但非常爱喝酱汤。

朝鲜人的主要餐具为碗和筷子。他们讲究冬天用铜腕,夏天用瓷碗。在用餐时,他们多围坐在一张矮桌周围。而且有公公与儿媳、大伯与弟媳不同桌用餐的习俗。

讲究尊老的朝鲜人,在用餐的时候,一定要先给长辈盛饭。在长辈动筷子之前,其他人是不准开吃的。在宴客饮酒时,朝鲜人的主要礼节是:斟酒要按照年龄、辈份、地位的顺序,依次由高而低地进行。在敬酒时,敬酒人必须先向对方鞠躬,然后致祝辞。在碰杯时,杯子必须较对方为低。敬酒之后,应先向对方鞠躬,然后方可离去。

(四)韩国(PepublicofKorea)礼俗

1.社交礼仪

在正式场合,韩国人一般都采用握手礼。在行握手礼时,他们讲究使用双手,或单独使用右手。当晚辈、下属与长辈、上级握手时,后者伸出手来之后,前者须以先以右手握手,随后再将自己的左手轻置于后者的右手之上。他们的这种做法,是为了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特殊尊重。韩国妇女在一般情况下不与男子握手,而代之以鞠躬或者点头致意。与朝鲜人一样,朝鲜人在不少场合有时也同时采用先鞠躬、后握手的方式,作为与他人相见时的礼节。

韩国人同他人相见或告别时,若对方是有地位、身份的人,往往要多次行礼。有个别的韩国人,在这种时候,甚至会讲一句话,行一次礼。

在一般情况下,韩国人在称呼他人时爱用尊称和敬语,但很少会直接叫出对方的名字,一般称呼反映其社会地位的头衔效时机会更好。

如果到韩国朋友家里做客,须事先脱掉鞋子,交谈时,说话要细语轻言,不可大声说笑,女性发笑时要用手遮掩住嘴,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擤鼻涕,吸咽要向主人打招呼,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不懂礼节。吃饭的时候不宜边吃边谈,高谈阔论。吃东西时,嘴里也不宜响声大作。

韩国人与外人初次打交道时,非常讲究预先约定,遵守时间,并且十分重视名片的使用。

2.服饰礼仪

韩国人对社交场合的穿着打扮十分在意。他们在交际应酬之中通常都穿着西式服装。而且着装很讲究朴素整洁,并且较为庄重保守。在韩国,邋里邋遢、衣冠不整的人,以及着装过露、过透的人,一般是让人看不起的。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韩国人往往会穿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韩国男子一般上身穿袄,下身穿裤腿宽大的长裆裤。在袄的外面,有时要加上一件坎肩。天冷的时候,还习惯披上一件长袍,外出的时候还头上戴一顶斗笠。韩国妇女通常上穿短袄,下着齐胸长裙。

在韩国,参加社交活动时光脚,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在进入韩国人家需要脱鞋时,切记不准将鞋尖直对房间之内。否则,会令对方极度不满。

3.餐饮礼仪

韩国人的饮食同朝鲜一样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主食为米饭、冷面,副食主要有泡菜、烤牛肉、烧狗肉、人参鸡等等,还有一些有极具民族风味的冷菜或小菜。尤其泡菜是韩国人最喜爱吃的。对他们来说,泡菜不仅是一种食品,而且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没有泡菜,吃饭没味”,从大人到小孩,从总统到百姓,泡菜是韩国人每天餐桌上必备之菜。

在一般情况下,韩国人的饮食是以辣、酸为主,比较清谈,他们一般都不吃过腻、过油、过甜的东西,并且不吃鸭子、羊肉和肥猪肉,也绝对不敢吃熊肉和虎肉。

韩国人的饮料较多。韩国的男子通常酒量都很大,对烧酒、清酒、啤酒往往来者不拒。平日经常喝的饮料为茶、咖啡、凉开水。但是,他们通常不喝稀粥,并且不喜欢喝清汤。

在用餐的时候,韩国人通常用筷子。晚辈在与长辈同桌就餐时不许先动筷子,不可用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在用餐后要将筷子整齐地放在餐桌的桌面上。

韩国人在自己家中设宴招待来宾时,宾主一般都是围坐在一张较矮的方桌周围,盘腿席地而坐。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用手模脚或悄悄脱下袜子,也不允许将双腿伸直或是双腿叉开。

二、非洲部分国家礼俗

(一)尼日利亚(TheFederalRepublicofNigeria)礼俗

1.社交礼仪

尼日利亚人的见面礼节为握手礼,而且握手的方式与众不同。握手前要在对方右手上轻轻弹扣几下以示敬意,然后才握手问候。若是彼此初次见面,那么握手时须先用自己的左手握右手,然后才用右手与对方握手,否则会被认为不知礼仪。此外,尼日利亚人在不同场合还会使用击掌礼、跪拜礼和屈膝礼等见面礼节。尼日利亚的许多部族,其习俗与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别,所以他们的生活礼仪也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尼日利亚人的国家意识很强,跟他们打招呼时可直接称“尼日利亚人”,他们会很高兴的。尼日利亚人等级观念也比较强,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最好直接换呼对方的职衔、学衔或军衔。否则,会被对方理解为是一种藐视。

尼日利亚人性格直率,他们和大多数非洲人一样,感情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是他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他们用拇指和食指拈出“哒、哒”的声音,表示对谈论的话题很赞赏,完全同意对方的意见;如果把五个手指握成拳头再挥动手臂,则表示对某人的诅咒和谩骂;用手指头从自己的耳朵上由后向前很快刮过,往往表示“妙不可言”,或是“尝到了美味佳肴”,或是“听到了朋友的妙计”;伸出拇指同时挥动手臂,表示“极大尊敬”之意。还有很多类似语言,千万不要误解和误用。

2.服饰礼仪

尼日利亚受英国的影响较大。在正式场合,一般要求西装革履,至少要穿长袖衬衫,并且一定要打领带。

日常生活中,尼日利亚人一般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男子正规穿着是长袖衬衣、瘦腿裤,外穿用白布缝制的大宽袍,头上再戴一顶白色无沿圆帽;女人的服装则由几块色彩艳丽的花布组成,未婚少女用两块花布就组成一身漂亮的裙装,已婚妇女一般要用三块花布。

尼日利亚妇女喜爱佩带首饰,他们常戴的首饰有耳环、项圈、手镯、脚镯等,但是一般不喜欢戴戒指。此外,她们对发型也很也讲究,如埃加族妇女所梳的发髻形状的不同,其寓意也有所不同。

3.餐饮礼仪

尼日利亚人最爱食用传统的“五色饭”,即玉米面(黄面)、木薯面(浅黄色)、豆类面(咖啡色)、蔬菜(绿色)、西红柿(红色)混合在一起烧制而成的糕状或糊状食物。他们喜食粥、汤,汤类较为普及的是用炸甜瓜干、葫芦干、西红柿块、鱼或鸡一起煮的“埃古西汤”,用肉末和香蕉煨制成的“阿卡拉汤”也是香而不腻、别具一格。

尼日亚利人的菜肴讲究实惠,不喜欢太咸。一般不饮酒,不吸烟,受吃水果的人也不太多。

用餐时,尼日利亚人多以后右手直接取用,社交场合也使用刀叉。家中男子、女子、孩子采用"分餐制",来了客人,也是只与自己拜访之人坐在一起用餐。

(二)南非(TheRepublicofSouthAfrica)礼俗

1.社交礼仪

南非礼仪可以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所谓“黑白分明”是指:受到种族、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不同。如南非的黑人往往会感到外露,形体语言非常丰富;而南非的白人则大多数显得较为矜持,讲究的是喜怒不形于色。“形式为主”是指: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白人掌握南非政权,并且长期推行种族歧视政策,使白人的社交礼仪特别是英国式社交礼仪广泛地流行于南非社会。

在社交场合,南非人所采用的普遍见面礼节是握手礼,对交往对象的称呼则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西方人所讲究的绅士风度,女士优先、守时践约等基本礼仪,南非人早已身体力行。

南非黑人有着自己的个性与尊严。因此,要对南非黑人的特殊礼仪表示认同和尊重。有时,南非黑人在待人接物上会表现出不同于主流社会的风格。如有些黑人在与客人相见时会行拥抱礼或亲吻礼。有些黑人则会行一种形式独特的握手礼,即先用左手握住自己右手的手腕,然后再用右手去与人握手。

在迎客人时,许多地方的黑人往往列队相迎,载歌载舞,习惯以鸵鸟毛或孔雀毛赠以贵宾,客人们高高兴兴地将这些珍贵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或头发上。

南非黑人的姓名虽然大多已经西化了,但他们在称呼时还喜欢保留自己的传统,即在称呼时在姓氏之后加上相应的辈分,如“乔治爷爷”、“海伦大婶”等,以表示双方关系异常密切。

2.服饰礼仪

在正式场合,南非人已经基本西化,普遍讲究着装端庄、严谨,因此与南非人进行交往时,最好好穿样式保守、色彩偏深的套装或群装,不然会被对方视做失礼。

在日常生活中,南非人大多爱穿休闲装。白衬衣、牛仔装、西式短裤均受其喜爱。南非黑人的穿着则不分男女老幼,往往偏爱色彩艳丽的服装,尤其爱穿花衬衫。此外,南非黑人通常还有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习惯。如一些部族的黑人,喜欢用兽皮做斗篷,将自己从头到脚遮在里面。而有的部族黑人则喜欢上身,仅在腰间围上一块布。

黑人妇女的打扮,往往会表现出有别于常规。如聪加族妇女讲究睡不张口,为此,她们甚至不惜拔去门牙,认为这是一种美。有些部族的已婚女通常比未婚妇女佩戴的首饰要多得多,据说,这有助于表现出对丈夫的忠贞。

3.餐饮礼仪

在饮食习惯上,南非人也表现出“黑白分明”。南非的白人饮食习惯与英国人相似,以西餐为主,他们吃牛肉、鸡肉、鸡蛋、面包和青菜,爱喝咖啡和红茶。另外,意大利式的烤馅饼也很流行。南非黑人大多以玉米和大米为食,喜欢牛、羊肉,一般不吃猪肉,也不大吃鱼。不喜欢生食,爱吃熟食。

南非著名的饮料是被称为“南非国饮”的如宝茶,它深受南非各界人士的欢迎,被称为“南非三宝”之一。

在南非黑人家做客,主要一般送上刚挤出的牛奶或羊奶,有时是自制的啤酒。客人一定要多喝,最好一饮而尽。否则主人会很不高兴的。

三、美洲部分国家礼俗

(一)美国(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礼俗

1.社交礼仪

美国人随和友善,容易接近。在交际场合,他们喜欢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并且乐于主动找人攀谈。在日常生活中主张凡事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他们不是不讲究礼仪,而是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过份地矫揉造作。

在一般情况下,美国人同外国人见面时,往往以点头、微笑为礼,或者只是向对方“嗨”上一声作罢。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他们甚至连国际上最为通行的握手礼也略去不用了。除非亲朋好友,一般不会主动与对方亲吻、拥抱。

在称呼别人时,美国人更喜欢对交往对象直呼其名,以示双方关系密切。若非官方的正式交往,他们一般不喜欢称呼官衔,或都者以“阁下”相称。他们乐于在人际交往中称呼能反映其成就与地位的学衔、职称,如“博士”、“教授”、“律师”、“法官”、“医生”等等。

美国人在平时喜欢笑面人生,爱开玩笑。跟他们相处时,若一味地恪守“喜怒不形于色”的中国古训,就会使对方与自己拉开距离,甚至会让对方对自己敬而远之。

美国人在公共场合和他人面前,约对不会蹲在地上,或是双腿叉开而坐。在公共场所就座时,一般都让长者和妇女坐在右边;走路要让和者和妇女走在右边。

跟美国人相处时,与这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个人空间不容冒犯。因此,在美国碰了别人要及时道歉,坐他人身边先要征得对方认可,谈话时距对方近则是失敬于人的。与他们交往时应保持50-100厘米之间的距离,才是比较适当的。

2.服饰礼仪

美国人平时的穿着打扮不太讲究。崇尚自然,偏爱宽松,讲究着装体现个性,是他们穿着打扮的基本特征。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多数是宽衣大裤,素面朝天,爱穿休闲装。只有正式场合,他们才会穿身礼服或套装。

美国人在着装方面较为随便,但同样也有一些日常规范应当遵守。如他们非常注重服装的整洁,穿肮脏、折皱、有异味的衣服,是让人看不起的,拜访他们时,进了门一定要脱下帽子和外套;此外,他们认为穿着睡衣、拖鞋会客,或是以这身打扮外出,都是失礼的举动。出入公共场合时化艳妆,或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当众化妆,会被人视为缺乏教养,还有可能令人感到“身份可疑”;在室内依旧戴着墨镜不摘的人,往往会被他们视做“见不得阳光的人”。

3.餐饮礼仪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共同特征是:喜食"主"、"冷"、"淡"的食物,不讲究形式与排场,而强调营养搭配。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以食用肉类为主,牛肉是他们的最爱,鸡肉、鱼肉、火鸡肉也受其欢迎而爱吃羊肉的人极为罕见。他们不吃的主要食物有狗肉、猫肉、蛇肉、鸽肉,动物的头、爪及其内脏,生蒜、茬菜、皮蛋,等等。他们爱喝的饮料有冰水、矿泉水、红茶、咖啡、可乐与葡萄酒,新鲜的牛奶、果汁,是他们天天必饮之物。

美国人用餐时一般以刀叉取用。在就餐时,他们习惯于左手执叉,右手执刀,将其切割完毕后,将餐叉换至右手执叉而食。

美国人用餐的戒备主要有:一是进餐时不允许发出声响;二是不允许替他人取菜;三是不允许吸烟;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五是不允许当众宽衣解带;六是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请美国人用餐,他们一般是不提前到达的,而是准时或迟到5~15分钟。

(二)阿根廷(RepublicofArgentina)礼俗

1.社交礼仪

阿根廷人在正式社交场合多行握手礼。当亲朋好友相见时,男子之间行拥抱礼,女士之间用双手握手并相互亲吻脸。另外,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友好和亲热,他们常会不断地和客人握手,这有助于加深相互的友谊。

告别之际,阿根廷人惯于与交往对象互致祝福,他们最常用的祝福语有“祝您走运!”和“祝您幸福!”

在交际场合,对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生”、“小姐”或“夫人”相称。对未婚的阿根廷青年男子,亦可称之为“少爷”。在许多场合,将上述尊称与交往对象的学衔、职衔连在一起使用,例如,称之为“校长先生”、“工程师小姐”、“博士先生”等等,往往更受对方欢迎。

阿根廷土著居民普遍习惯于“隐姓理名”。因此,阿根廷土著居民向初次交往者进行自我介绍时,几乎总是会以别人的姓名代替自己的姓名或临时为自己起上一个新的名字。

阿根廷人交谈时,彼此间的距离通常很近,他们认为双方靠近一些,可表示亲近之意。在阿根廷,人们用手指轻轻敲脑袋,表示“我在动脑子”。而吻自己的指尖,刚表示“哇,好漂亮啊”,其所指可以是一位妇女、一朵鲜花或是一辆高级轿车。

2.服饰礼仪

在穿着打扮方面,阿根廷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以“衣帽取”。换言之,着装是阿根廷人据以对他人进行“人物评价”的主要标尺。

阿根廷人在社交场合通常是穿西式服装,男子穿西装打领带还要配上背心,女士则穿着各式西式裙服。

阿根廷人十分讲究在公共场合一定要保持体面。不论是乘车还是娱乐,衣冠不整者会令他人嗤之以鼻。

在阿根廷乡间,人们往往着装相对自由一些。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主要穿衬衫、长裤。气温低的时候,通常穿一些自织的羊毛上装,这种上装无领无袖,印有彩色条纹,钉有纽扣,四周装着穗子,称为“穗饰披巾”。牧民穿这种服装在野外放牧,活动自如。

3.餐饮礼仪

阿根廷人普遍喜欢吃欧式西餐,并以牛肉、羊肉、猪肉为喜食之物,尤其是牛肉。鱼虾也受阿根廷人欢迎,但是,他们通常不吃海参与鳝鱼。在所有的牛肉菜肴之中,人们最喜爱吃的是烤牛肉,当地人称烤牛肉为“阿萨多”,可以说这阿根廷的“国菜”。除此之外,他们也喜欢其他品种的烧菜。近些年,阿根廷为了增加出口,多赚外汇,政府规定每星期五为“禁肉日”,这一天市场不出售牛肉,饭馆也不供应牛肉。

阿根廷移民中有一半是意大利人,因而也保持了意大利人爱吃面食的习惯,比萨饼、通心粉及各种面条在超市、餐馆中都很普遍。在阿根廷,人们喜欢的饮料有红茶、咖啡与葡萄酒,却很少喝啤酒。烈性酒如白兰地、威士忌一般在较正式的场合才饮用。

(三)巴西(TheFederativeRepublicofBrazil)礼俗

1.社交礼仪

巴西人在人际交往中喜欢直来直去,表里如一。在人际交往中大都有活泼好动,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都是以拥抱或者亲吻作为见面礼。只有在十分正式的活动中,他们才相互握手为礼,除此之外,在巴西民间还流行着一些较为独特的见面礼节。其一是握拳礼,主要用于问安和致敬;其二是贴画礼,它是巴西妇女之间采用的见面礼节;其三,是沐浴礼,它是巴西土著居民迎宾的礼节。

巴西人的姓名通常由三个部分所构成。前面是本人的名字,接下来为母亲的姓氏,最后则是父亲的姓氏。在一般情况下,巴西人喜欢彼此直呼其名。有些则会采用以本名加父姓组合而成的简称,只有在极为正式的场合,才能使用姓名全称。而有许多巴西的土著居民,不习惯让外人称呼自己的姓名。

在人际交往中,巴西人极为重视亲笔签名。不论是写便条、发传真,还是送礼物,他们都会签下自己的姓名。否则就是不注重交往对象。对使用图章落款的做法,巴西人是不习惯的。

巴西人没有"私人空间"的感觉,他们彼此喜欢在非常近的距离下进行交谈。巴西人的手语非常丰富而复杂。可以说,巴西人的个人交流主要是通过手势来完成的。

2.服饰礼仪

在正式一些场合里,巴西人不仅讲究穿戴整齐,而且主张在不同的场合里,人们的着装应当有所区别。在重要的政务、商务活动中,巴西人主张一定要穿西装或套裙。而在一般的公共场合,男人至少要穿短衬衫、长西裤,妇女则最好穿高领带袖的长裙。

巴西妇女的着装较为时髦。她们爱戴首饰,爱穿花衣裳,并且喜欢色彩鲜艳的时装。黑人妇女的着装很独特,她们一般爱穿短小紧身的上衣,宽松肥大的花裙,并且经常身披一块又宽又长的披肩。

3.餐饮礼仪

巴西人平常主要吃欧式西餐,食物中肉类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最爱吃的是牛肉,尤其是烤牛肉。烤牛肉是巴西的著名风味菜肴,每逢家宴,外出野餐,都少不了烤牛肉。

在巴西人的主食之中,巴西物产的黑豆占有一席之地。巴西人最爱吃的菜肴名为“烩费让”,被称为国菜,是宴请时不可缺少的主角。“费让”,意即杂豆,它是用黑豆,红豆等杂豆,加上猪肉香肠、烟熏肉、甘蓝菜、橘子片,用砂锅烹煮而成。

巴西人喜饮咖啡、红茶和葡萄酒。巴西人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不仅自己天天离不开咖啡,而且还以之待客,在巴西,人们饮酒时提倡饮而不醉,喝醉酒被巴西人视为粗俗至极。

(四)加拿大(Canada)礼俗

1.社交礼仪

一般而言,在交际应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讲究礼貌,又无拘无束。他们性格开朗热情,对人朴实而友好,十分容易接近,相片起来不存在任何麻烦。在加拿大,人们见面都会主动向对方打招呼问好。一般以握手为礼,熟人之间用拥抱礼节,分手时也行握手礼。介绍礼节,是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握手时,女士、年长者、职位高者先伸出手。

许多加拿大人喜欢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友善和亲近。只有在非常正式的情况之下,才会对对方连姓带名一同加以称呼,并且彬彬有礼地冠以“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尊称。对于交往对象的头衔、学位、职务,加拿大人只有在官方活动中才会使用。

加拿大人时间观念强,约会要事先约定,准时赴约。如果你不得已而迟到。最好先打电话通知对方,并告诉你将会到达的时间,对方会欣赏你的做法。

加拿大在社交场合一般姿态比较庄重,举止优雅,在交谈时,他们会和颜悦色地看着对方。在需要指示方向或介绍朋友时,他们忌讳用手指来指点,而是代之以五指并拢、掌心向上的手势。在公共场合,他们厌恶那种抢着插嘴、在他人面前抠头发、清理手指甲缝里的污垢等行为,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加拿大人常用耸肩、两手手指交叉置于桌上等姿态来缓和紧张气氛或对他人的不幸处境表现理解和同情,有时,也表示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或者为了掩饰自己的窘态。

2.服饰礼仪

在日常生活里,加拿大人的着装以欧式为主。上班的时间,他们一般要穿西服、套裙。参加社交活动时,她们往往要穿礼服或时装。在休闲场合里,他们则讲究自由穿着,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即可。

每逢节假日,尤其是在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加拿大的各民族人民大都有穿着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的习惯。

居住在临近北极的纽特人,服装多以麋鹿的毛皮缝制而成。为抵御严寒,常常是上衣、裤子和帽子连为一体。

在加拿大,参加社交活动时,男子必须提前理发、修面,妇女们则无一例外地要进行适当的化妆,并佩戴一些首饰。

加拿大青年人喜爱那种体现现代生活的节奏感,使着装者显得潇洒、干练的服装,如牛仔系列服装很受青睐。

3.餐饮礼仪

加拿大人的饮食习惯,与英、法、美三国较为接近。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对法式菜肴较为偏爱,花前月下以面包、奶酪、黄油,牛肉、鸡肉、鸡蛋、土豆、西红柿等物为日常之食。在口味方面比较清淡,他们爱吃酸、甜之物。

加拿大人在饮食上的一大独特之处,是他们特别爱吃烤制的食品。烤牛排、烤鸡、烤土豆,都是他们所喜欢吃的,加拿大人忌食肥肉、动物内脏、腐乳、虾酱、鱼露,以及其他一切事有腥味、怪味的食物。他们也不大喜欢吃动物的脚爪和偏辣的菜肴。

在用餐之后,加拿大人爱吃上一些水果,如柠檬、荔枝、番石榴、香蕉、苹果等。在饮品方面,他们爱喝咖啡、红茶、牛奶、果汁、矿泉水等。此外,他们还爱喝清汤和麦片粥。

加拿大人用餐时一般使用刀叉。在餐桌上吸烟、吐痰、剔牙是非常不受欢迎的。

加拿大人重视晚餐。他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己家中共进晚餐的习惯。

四、欧洲部分国家礼俗

(一)英国(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礼俗

1.社交礼仪

英国人通常显得非常自信,并且喜欢孤芳自赏,不愿与别人过于亲近。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崇尚宽容和容忍。英国人一般都非常善解人意,懂得体谅人、关心人、尊重人。

在社交场合,握手礼是英国人使用最多的见面礼节。英国人强调极其强调所谓的“绅士风度”。它不仅表现为英国人对妇女的尊重与照顾方面,而且见于英国人的仪表整洁、服饰得体和举止有度。

英国人待人十分客气,“请”、“谢谢”、“对不起”、“你好”、“再见”一类的礼貌用语是天天不离口的。即使是家人、夫妻、至交之间,英国人也会经常使用这些礼貌用语。

英国各个地区的人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民族自尊。与他们进行交往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其分别称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或“北爱尔兰人”。不过,要是采用“不列颠人”这一统称,也得行的得通。

2.服饰礼仪

英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衣着,经常是衣冠楚楚。而且他们还极爱以衣帽取人。在交往应酬之中的衣着,注意体现其“绅士”、“淑女”之风。在正式场合的穿着,十分庄重而保守。一般是男士要穿三件套的深色西装。女士则要穿深色的套裙,或者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服装往往是英国人优先的选择。

英国人在正式场合的着装,大致有下列四条禁忌:一忌打条纹领带;二忌不系长袖衬衫袖口的扣子;三忌在正式场合穿凉鞋;四忌以浅色皮鞋配西装套装。

英国男人的饮食,一般而言,可以说是具有“轻食重饮”的特点。所谓“轻食”,主要是因为英国人在菜肴上没有多大特色,日常的伙食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除了面包、火腿、牛肉之外,平时常吃的也就是土豆、炸鱼和煮菜了。所谓“重饮”,即非常讲究饮料,英国名气最大的饮料为红茶与威士忌。

英国苏格兰生产的威士忌,法国的干邑白兰地、中国的茅台酒并列为世界三大名酒。英国人饮洒,很少自斟自酌。他们的习惯是,饮酒最好要去酒吧。因此,英国的酒吧比比皆是,并且成为英国人社交的主要场所之一。

绝大多数英国人嗜茶如命,他们所喝的茶是红茶,在饮茶时,首先要在茶杯里倒入一些牛奶,然后才能依次冲茶,加糖。

英国的宴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茶会和宴会,茶会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茶会。英国人在席间不布菜也不劝酒,全凭客人的兴趣取用。一般要将取用的菜吃光才礼貌。客人之间告别可相互握手,也可点头示意。

(二)法国(TheRepublicofFrance)礼俗

1.社交礼仪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大都以握手为礼。一般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少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少女通常是向妇女施屈膝礼。当地人还有男性互吻脸颊的习惯。男子戴礼帽时,还要施脱帽礼。

法国人的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其名字在前,姓氏在后。正式称呼法国人的姓名时,宜只称其姓氏,或是姓与名兼称。

法国人常用的敬称主要有三种,即对熟悉的一般人称“您”;对官员、贵族、有身份者称“阁下”、“殿下”;对陌生人称“先生”、“小姐”或“夫人”。

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的形体语言极为丰富。在交谈时,他们喜欢与对方站得近一些,并喜欢以手势进行辅助。对他们而言,拇指与食指分开表示“2”,用食指指自己的胸部表示“我”,拇指朝下指表示“差”或“坏”,掌心向上表示诚恳,耸动肩膀则表示高兴或惊讶。

2.服饰礼仪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一般人都认为,法国人最善于穿着打扮,他们的衣着佩饰、发型、化妆往往令人无可挑剔。

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

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和小礼服。

法国妇女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定要化妆,并且要佩戴首饰。法国男士对自己仪表的修饰相当看重,在正式场合亮相时,剃须修面,头发“一丝不苟”,身上略洒一些香水,已被法国人看成男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养。

3.餐饮礼仪

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人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

法国人爱吃面食,面包的种类很多,他们大都爱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们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鹅肝。但他们不吃肥肉、宠物、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

法国人尤其善饮,他们几乎每餐必喝,而且讲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种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类之外,他们平时还爱喝生水和咖啡。

法国人用餐时,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许将两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的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另外,在法国人的餐桌上,一般酒水贵于菜肴。在正式的宴会上,有“交谈重于一切”之说。因此,在用餐时只吃不谈,是不礼貌的。

(三)德国(TheFederalRepublicofGermany)礼俗

1.社交礼仪

与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的人民相比,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会表现出如下四个特点: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在社交场合,德国人通常都采用握手礼作为见面礼节。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注视对方;二是握手时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

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视称呼。在一般情况下,切勿直接称呼德国人的名字。但可以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德国人对职衔、学衔、军衔看的比较重,对于有此类头衔者,在进行称呼时一定要不忘使用其头衔。这被视为向对方致敬的一种做法。"阁下"这一称呼,在德国是不通用的。

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初次见面的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务必称之为“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人,方可以“你”相称。

德国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在社交场合也举止庄重,讲究风度。德国妇女的特点是素,这不光是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言谈举止上,与德国人相处时,几乎见不到他们皱眉毛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他们把这些简单的动作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养的表现。

2.服饰礼仪

德国人在穿着打扮上的总体风格,是庄重、朴素、整洁。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衣着较为简朴。男士大多爱穿西装、夹克,并且喜欢戴呢帽。妇女们则大都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图案淡雅的长裙。在日常生活里,德国妇女的化妆以淡妆为主。在正式场合露面时,他们必须要穿戴得整整齐齐,衣着一般多为深色。在商务交往中,他们讲究男士穿三件套西装,女士穿裙式服装。

在日常生活里,德国人服饰的民族特点并不显著,但是,也有个别地区例外。例如,巴伐利亚人在节庆之时的穿着就极具特点。男子一般是上穿以墨绿色为主的无领外套,下着挂着背带的皮短裤,头戴插着一枝羽毛的小呢帽,脚穿长袜与翻毛皮鞋。妇女则一般上穿敞领。束腰、袖口带有花边的上衣,下着多为红、绿、白色的类似于围裙的长裙。

德国人对发型较为重视。在德国,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人当作"新纳粹"分子。德国少女的发式多为短发或披肩发,烫发的妇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3.餐饮礼仪

德国人十分讲究饮食。一般情况下,肉食是德国人餐桌上的主角,面包、土豆、禽蛋等等基本上属于配角的地位。德国人大都不爱吃鱼、虾,即使吃鱼的人,在吃鱼时也不准讲话,这是德国的一种独特的民俗。

德国人一般胃口较大,喜食油腻之物。在口味方面,爱吃冷菜和偏甜、偏酸的菜肴,但大多数喜欢辣和过咸的茶肴。在饮料方面,德国人最喜欢喝的是啤酒,并且人人都是海量。他们也很喜欢喝咖啡、红茶和矿泉水。

德国人很重视晚餐,用晚餐的时候,他们均惯于关闭电灯,点燃蜡烛,以朦胧的烛光烘托出优雅的气氛。

自助餐发明于德国,德国人在外出用餐时,很爱选择这一进餐方式。

德国人在用餐时,有以下几条特殊的规矩:其一,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其二,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其三,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其四,不得用餐巾扇风;其五,忌吃核桃。

(四)希腊(TheHellenicRepublic)礼俗

1.社交礼仪

在希腊,人们所用最多的见面礼节是握手与拥抱。前者适用于一般场合,后者则多见于亲友之间。在希腊人中间也广泛地采用亲吻礼。在行亲吻礼时,希腊人一般是不分男女的。希腊人还经常喜欢飞吻,据说,飞吻最早就是起源于古希腊的。

希腊人在跟外人打交道时,大都热情爽快,礼貌友好。不论是准点赴约的客人,还是突然到来的不速之客,主人都会奉若上宾,热情款待。

希腊人的形体语言不仅丰富,而且特殊。他们表示“不同意”时,头会向上仰。而他们歪着头时,则大半是在表示肯定之意。这一做法被人戏称为“点头不算,摇头算”。

希腊人举止高雅,并有许多讲究。他们不使用招手和摆手的动作,认为这是蔑视人的一种行为。

2.服饰礼仪

希腊人的服饰在总体上强调端庄、整洁。在社交场合露面时,每个人都必须穿戴得整整齐齐,大大方方。否则,就会被他人看不起。

参加正规的交际应酬时,希腊人一般讲究要穿深色的西装套装或套裙。而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则大多穿着较为简单。T恤衫、花衫衣、牛仔裤、头皮夹克等等,都是希腊人常穿的服装。目前穿运动服装已经是时尚一族的普遍选择。相对而言,希腊妇女的服装比希腊男子的服装更具有特色。她们不喜欢过分暴露躯体的服装,而是爱穿长裙,并且爱带头巾。她们对服装的色彩、图案也非常重视。

3.餐饮礼仪

希腊人的饮食极具民族特色。他们平时以吃面食为主,对于米饭也能够接受。他们所吃的菜肴,常以柠檬汁、番茄汁和橄榄油烹制而成。用大米、牛奶、桂皮做成的奶米饭,用面粉、奶油、茄子及番茄汁烤成的方糕,用面粉、菠菜做成的菠菜饼,以及夹有烤肉、洋葱的面包,都是希腊人餐桌上的佳品。在肉食方面,希腊人爱吃牛肉和羊肉。在当地,“煮羊头”被视为一道大菜,经常用来招待客人。他们还很爱吃在火上烤熟的不加任何调料的鱼肉。

一般而言,希腊人大都能喝酒。不管是午餐还是晚餐,但凡有可能,他们都要喝上两口。

(五)意大利(TheRepublicofItaly)礼俗

1.社交礼仪

在社交场合,意大利人常以握手礼作为见面礼节,并且会向对方问好。在熟人之间,举手礼、拥抱礼、亲吻礼也比较常用。

意大利人的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其名字在前,姓氏居后。在正式场合宜称其全名。在社交场合,可称其姓氏,或将其与“先生”、“小姐”、“夫人”连称。对于关系亲密者,方可直呼其名。

在人际关系中,意大利人不但表情丰富,而且有着很多独特的形体语言,他们尤其喜欢运用不同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竖起食指来回摆动,表示的是“不”、“不行”。用食指顶住面颊来回转动,表示的是“好吃”。以食指按在腮帮上转动两下,表示的是赞美某位女士“真漂亮”。但出双手,手掌向上,并且耸动肩膀,表示的则是“我不知道此事”。

2.服饰礼仪

意大利人对于穿着打扮历来非常讲究,在衣着上大体具有下列三个特点。

其一,衣着极为考究。在正式场合抛头露面时,意大利人个个都会衣冠楚楚,气宇轩昂。他们的衣着不但讲究品牌、做工,而且就连整体搭配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做得无可挑剔。

其二,衣着非常时髦。“穿的就是流行”,对意大利人而言,已是一种有关着装的共识。一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甚至讲究每天衣着不重样,一件时装不在社交场合穿两次。

其三,衣着很讲个性。在讲究衣着时髦的同时,意大利人还讲究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人有我弃”。对他们来讲,如果穿着打扮与他人雷同,毫无自己的个性可言,是令人难堪的,当然,这主要是指社交场合的着装而言。在政务、商务活动中他们通常也是非穿西装套装或套裙不可的。

在日常生活里,意大利人较少穿着其传统的民族服装。但是,他们大都爱戴假发。平时,男士爱穿背心,戴鸭舌帽;妇女爱穿长裙,有时爱戴头巾。

3.餐饮礼仪

意大利人平时很喜欢吃面食,主食为通心粉、比萨饼等等。除了面包、蛋糕之外,他们不把面食当主食吃,而只是当作一道菜来享用。在他们的餐桌上,通常第一道菜就要上面食,而且大都研究要把他做的半生不熟。另外,意大利人还爱吃炒米饭,而且也是将其当作一道菜来吃的,讲究每次用餐之时,在面食、炒饭二者之中,只能选择一种。

通心粉,又叫意大利面条,或者根据其音译可叫做"帕斯塔"。它是意大利人平时最爱吃的一种面食。吃它的时候,将它缠在餐叉上,然后送入口中,必要时以匙帮忙,但吃时不得出声。

意式菜肴在口味上接近法式菜肴。它注重浓、香、烂,偏爱酸、甜、辣。在烹饪与水果,意大利人都非常喜欢享用。

意大利人大都嗜酒,在饮酒时,他们注重与菜肴的搭配。在所有的酒类之中,他们最爱喝葡萄酒。但人们很少酗酒,席间亦不劝酒。除饮酒之外,意大利人还爱喝咖啡和酸奶。

(六)俄罗斯(TheRussianFederation)礼俗

1.社交礼仪

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握手时应脱掉手套,站直或身体稍微前倾,保持一步左右距离,同时应注视对方的眼睛。切不可把另一只手放在口袋里。若是许多人同时相互握手,切忌形成十字叫叉形。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有时,还会与对方互吻双颊。特别是亲人和好友,要在面颊上连吻三下,即长辈吻晚辈额头三次,亲朋好友则吻腮三次。在比较隆重的场合,男人要弯腰吻女子的右手背。

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同时,要注意在收到别人的礼物时,最好当面打开致谢。

通常情况下,俄罗斯人在寒暄、交谈时,对人外表、装束,身段和风度都可以夸奖,但对人的身体状况不能恭维,这习惯正好与中国人不同。俄罗斯人与他人相见时,他们通常都会主动问候“早安”、“午安”、“"晚安”或者“日安”。

在正式场合、俄罗斯人一般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他们非常看重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最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需要强调的是:在俄语里有“您”这个称呼,它多用来称呼女士、长辈、师长、上司或贵宾以示尊重与客气。对于亲朋好友,最好还是以“你”相称。这既是为了向对方表示亲热。也是为了让对方不必拘束,随便一些。

2.服饰礼仪

俄罗斯人非常讲究仪表,注重服饰。外出上班或参加社交世纪,俄罗斯人一般都会衣冠楚楚,妇女还会认真地化妆。在城市,俄罗斯人目前多穿西装或套群。俄罗斯妇女往往还要穿一条连衣裙。在俄罗斯民间,已婚妇女必须戴头巾,并以白色的为主。未婚姑娘则不戴头巾,但常戴帽子。

俄罗斯人的传统服装为:男人上穿粗麻布长袖斜襟衬衣,腰系软腰带。下穿瘦腿裤。外面常穿呢子外套,并且头戴毡帽,脚穿皮靴。女人则爱穿粗麻质地的带有刺绣和垫肩的长袖衬衫,并配以方格裙子。

到俄罗斯人家里做客时,进门之后应立即自觉地脱下外套和帽子,并且摘下墨镜、这是最起码的礼貌。

3.餐饮礼仪

俄罗斯人是主食以面食为主,他们很爱吃用黑麦烤制的黑面包。除了黑面包之外,俄罗斯的特色食品还有鱼子酱、酸黄瓜、酸牛奶等等。在饮食习惯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他们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爱吃冷菜。

在饮料方面,俄罗斯人十分爱吃冰淇淋。他们也很能喝冷饮。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很能和烈性酒,而且酒量很大,可以不吃菜,往往一醉方休。他们最爱喝的酒是比较有名的且具有该国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此外,他们还喜欢喝一种叫“格瓦斯”的饮料。

通常,俄罗斯人是不吃海参,海蛰,乌贼和木耳的。还有不少的人不吃鸡蛋和虾。此外,鞑靼人不吃猪肉、驴肉、骡肉,犹太人也不吃猪肉,并且不吃无鳞鱼。用餐之时,俄罗斯人多用刀叉。他们忌讳用餐发出声响,并且不能用匙直接饮茶,或让其直立于杯中。

参加俄罗斯人的宴请时,宜对其菜肴加以称道,并且尽量多吃一些。俄罗斯人将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经吃饱。

(七)西班牙(Spain)礼俗

1.社交礼仪

在社交场合,西班牙人数采用的见面礼非常热烈。男士之间,通常要相互搂抱对方的肩膀。妇女之间则不仅要相互拥抱,而且还要相互吻对方的双颊。只有在官方活动中,西班牙人才会采用握手礼。

在社交场合,西班牙人讲究要互换名片。如果是单方面递上名片,而另一方面不回敬一张,则认为是极其失礼的。如递上的名片是使用西班牙语印刷的,则以为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在西班牙,对一般人可称“先生”、“小姐”、“夫人”,或将其与姓名、职衔、学位连称。对于高级官员,以“阁下”相称。

2.礼仪

西班牙人讲究服装整洁,凡出席晚间的家宴、宴会、招待会和比较正式的活动,女士一般穿裙子,颜色不限。男士一般穿深色西装,白色或红色的衬衫,黑色皮鞋和配一条高档的领带。出席白天的活动时,服饰的颜色可浅一些。另外,西班牙人对黑色服装十分偏爱,他们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办分时间,特别是在日落之后,必须要穿黑色皮鞋。

西班牙妇女在外出社交之前,大都要化妆并戴首饰。在该国,妇女参加交际应酬时是不能不戴耳环的,否则,便会处处引来他人大惊小怪的目光。原来西班牙人居然认为,妇女外出而不戴耳环无异于一个正常人外出而不穿衣服。

3.餐饮礼仪

西班牙人的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并且爱吃鱼肉、羊肉、牛肉、猪肉以及虾、蟹。对于猪的内脏,他们亦能接受。西班牙人不爱吃油腻、过咸的菜肴,又酸又辣比较鲜嫩的菜肴则大受其欢迎。有时,他们甚至会吃洋葱、辣椒还有西红柿。

西班牙人对于饮食极其讲究。他们认为不懂得吃喝,做人就会失去乐趣。平时,他们不仅自己想方设法大饱口福,而且往往还习惯于请客吃饭。

西班牙人一般以午餐作为正餐,而早餐与我餐则大多数较为简单。吃午餐时,西班牙人往往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因此西班牙的大部分机关、单位每天下午1点半至4点半要停止办公或营业,专供人们回家去聚餐。

五、大洋洲部分国家礼俗

(一)澳大利亚(TheCommonwealthofAustralia)礼俗

1.社交礼仪

澳大利亚人的社交礼仪具有二大特点:一是“亦英亦美”,以“英”为主;二是兼容并包,多姿多彩。由于这些特点,使澳大利亚人的相见礼仪呈现出五光十色,无奇不有。澳大利亚人在社交场合主要采用拥抱礼、亲吻礼、合十礼、鞠躬礼、握手礼、拱手礼、点头礼等。当地土著居民在见面时还行勾指礼,极具民族特色。它的做法是,相见的双方各自伸出手来,令双方的中指紧紧钩住,然后再轻轻地往自己身边一拉,以示相亲、相敬。

澳大利亚有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时宜先说姓,再加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类的尊称,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2.服饰礼仪

澳大利亚男子多穿西装,打领带,在正式场合打黑色领结,平时的一般穿着大都是T恤、短裤,或者是牛仔裤、夹克衫。妇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穿裙子,在社交场合时穿西装上衣。由于阳光强烈,他们的出门之时,通常喜欢戴上一顶棒球帽来遮挡阳光。

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平时习惯城赤身起露体,至多是在腰上扎上一块围布遮羞而已。虽然着装不甚讲究,但他们却十分介意打扮。如他们通常在身上佩戴一些额箍、鼻针、臂环、项圈等多种饰物,并且还要以石刀或贝壳刻出用以装饰的精致的疤痕。有时他们还会在身上扎上一些羽毛,并且涂上各种颜色。

3.餐饮礼仪

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习惯可谓多种多样。就主流社会而言,人们一般喜欢英式西餐。其特点,是口味清淡,不喜油腻,忌食辣味,有不少的澳大利亚人还不吃味道酸的东西。具体而言,澳大利亚人的主食是面包,副食大多为牛羊肉、鸡肉、鱼肉、禽蛋等。爱喝的饮料有牛奶、咖啡、啤酒与矿泉水等。

一般来讲,澳大利亚人不吃狗肉、猫肉、蛇肉,不吃动物的内脏与头、爪。他们还十分厌恶加了味精的食物,他们认为味精好似“毒药”。

在用餐时,澳大利亚人是使用刀、叉的。在有些地方,比如达尔文市,人们外出用餐时必须衣冠楚楚,否则将被禁止入内。澳大利亚人还很爱外出野餐,并以烧烤为主。

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目前大多数尚且不会耕种粮食,饲养家畜。他们靠渔猎为生,并且经常采食野果。一般来说,他们的食物品种甚多,制作方法往往也各具特色。在进食的时候,他们经常生食,并且习惯以手抓食。

(二)新西兰(NewZealand)礼俗

1.社交礼仪

新西兰人与外人相见时所行的见面礼节主要有下列三种:

一是握手礼。这是新西兰人所用最多的见面礼节。不过与新西兰妇女握手时,必须由其首先伸出手来。

二是鞠躬礼。新西兰人在向尊长行礼时,有时会采用此礼。他们行鞠躬礼的具体做法十分独特:与中国人鞠躬时低头弯腰所不同的是,新西兰人鞠躬时是抬着头,挺着胸的。

三是注目礼。路遇他人,包括不相识者时,新西兰人往往会向对方行注目礼。即面含微笑目视对方,同时问候对方:“你好!”

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属于棕色人种。他们在欢迎不访者时,往往会采用自己传统的礼节。其中闻名遐迩的,就是世人所称的“碰鼻礼”。具体做法是:在迎接客人时,主人要与对方彼此用鼻子尖,互相碰上两三次。按照毛利人的说法,双方碰鼻子的时间越长,就说明客人所受的礼遇越高。

称呼新西兰人时,最好是直呼其名,而称呼其官衔,则不受欢迎。

2.服饰礼仪

在服饰方面,他们看重质量,讲究庄重,偏爱舒适,强调因场合而异。从总体上看,新西兰人的服装正在日益趋向于简单随便。

外出参加交际应酬时,新西兰妇女不但在身着盛装,而且一定要化妆。在她们来看,参加社交活动时化妆,是一种基本的礼貌修养。

新西兰毛利人的服装一般是他们自己手工用亚麻布编织而成,平时习惯于身披披肩,腰扎围裙。头上有时还会戴上头篷,可者是花环,其上往往还会插上一些羽毛。举行庆典、仪式时,毛利人喜欢穿得漂漂亮亮。他们除了身穿色彩鲜艳的服装之外,手里经常还会拿上长矛和剑,以便耀武扬威。

3.餐饮礼仪

在新西兰,欧洲移民的后裔通常习惯于吃英式的西餐。他们的口味比较清淡,对动物蛋白和乳制品的需求量很大。他们还爱吃牛肉、羊肉、鸡肉、鱼肉等。冷天喜吃瘦肉,喝浓汤,爱吃新鲜蔬菜。在用餐时,他们以刀叉取食,但是忌讳吃饭时频频与人交谈。

国际礼仪篇2

“平等”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不受他人侵犯;另一方面,每个国家都有尊重别国的义务,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而侵犯他国的。“平等”既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的现代国际礼仪,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准则。如果在相比交往中,损及他国,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遵守国际礼仪。

“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礼仪的实践中,常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家尊严受到尊重;国家元首、国旗、国徽不受侮辱。这里说的“国家尊严”一词虽然比较抽象,但在礼仪活动中却十分重要。礼仪活动有不少为了表现有关各方的友好关系。如果有一方的尊严受到损害,丢了面子,甚至感到难堪,就必然会损害相互关系。对于国家元首、国旗、国徽等国家的代表或象征,不但不应当受到侮辱(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且应当表现出应有的尊敬。所以,在一切正式场合如果遇到升国旗、秦国歌时,都就当肃穆致敬。

二、国家的外交代表,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这种外交特权和豁免,不但是工作上的需要,而且也体现相互的尊重。所以,有关各方既不应当滥用外交特权,也不应当侵犯外交特权,而应当遵照有关的国际公约的规定,享用外交特权和豁免。

三、不以任何方式强制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不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既不要强加于人,也要避免“强人所难”。不论是“客随主便”,还是“主随客便”,实际上都是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各国人民自己的事;也有各自的自由,都不应当加以干涉。对于宗教习俗更应尊重。

四、在相互交往中,实行“对等”和大体上的“平衡”。所谓“对等”实际上就是“礼尚往来”。例如,相互交往的双方人员,其身份要大体相当;派代表团互访时,双方的接待规格应相差不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是“对等”原则的下面引用。而国际交往中,有时也从负面运用这一原则。例如,你赶走了我的武官,我就驱逐你的参赞;你有意怠慢了我,我也请你坐一坐“冷板凳”,如此等等。

所谓“平衡”,也可以理解为“一视同仁”或“不歧视”的原则。例如,驻在国外交部邀请所有国家的使节参加某项社交活动,就不应单独不请某一个国家的使节。所有来访的各国外交部长都由总理接见一次,如果唯独不见某个国家的外长,那也会被理解为有意给予冷遇。曾经有两个非洲国家的部长级代表团同时来我国访问,由于接待单位不同,一个部长住在国宾馆,另一个住在旅馆里,被发现,总理严肃批评这是“搞上下铺”的做法,肯定会影响接待效果。新晨

但是,所谓“对等”、“平衡”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国际交往中,在礼仪上给予“破格接待”的,也有诸多先例。各国为了体现自己的外交政策,往往打破对“对等”、“平衡”的机械理解,做出一些特殊的安排。例如,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华访问,中央双方达成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公报,在她访华的短短36个小时中,中方为她安排了14场活动。邓小平、、李先念等在同一天会见了她,被认为是一次“破格”的接待。可见,礼仪规则不应当是机械的条条,其巧妙应用还在于结合实际情况善于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礼仪程序的运用也是一种外交艺术。

国际礼仪篇3

一、招呼语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

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三、告别语的差异

国际礼仪篇4

关键词:商务礼仪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

文化差异必然导致行为差异,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要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就必须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了解国际商务礼仪,去了解跨国商务礼仪的差异。概括来讲,造成商务礼仪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以及语言习惯等。本文将基于中西文化层面的差异分析国际商务礼仪的差异,希望对跨国商务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一、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社会价值之中,总是把个人或者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否定个体的自我主体性,人生意义常常与“忘我”或者“牺牲”相联系。它追求的是这一种群体和谐的、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可以弘扬个性,但不能将自我置于国家、集体之上;西方则不然,其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是社会的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主观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实行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有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它是决定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根本因素。

二、时间观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人们推崇一种环形的时间观念。因此,中国人利用时间比较随意,比较灵活;西方人奉行的则是线形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做任何事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紧张”的时间观念。这种差异表现在国际商务礼仪中,主要导致例如以下两个方面的中西差别:首先,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候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预约时间,而西方人则注重预约,且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安排活动。其次,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且在谈判中不喜欢停下或者保持沉默,而是习惯于速战速决。然而,中国人则喜好感情投资,喜欢宴请或者送礼物,在交杯换盏中达成一致,商务活动进程一般比较缓慢。

三、饮食观差异

在中国,饮食已经上升到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民以食为天”是其最好的表达。中国的菜肴讲究“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追求美味,而忽略营养均衡;西方人饮食追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菜肴的“色、香、味”是次等要求。他们喜欢清淡少油、原料新鲜的食物,只是将饮食当做一种摄取营养的手段,吃得比较简单,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与客人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然而,西方的宴会则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西方则以“右”为贵,

“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此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语言习惯差异

在中国,谦虚被奉行为一种美德。所以,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常以“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来回应。这不符合西方传统,尤其是美国。西方人会对别人夸奖做积极的回应,常说“thank you”。另外,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在英语环境里,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等敬谦语。所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的谦虚与贬己常常让西方人感到不礼貌。

行为语言差异也是语言习惯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手势语、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比如,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总之,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商务人士要想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交往,就必须文化层面理解和认识国际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存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熹、陈悖, 跨文化交际语言得体性分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5).

国际礼仪篇5

关键词:礼仪;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

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形式,那些在各种场合下所体现的礼仪规范可以说在社会成员中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着本文化认为可以接受、合适、得体的礼仪规范。正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深刻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礼仪的差别性也自然而然的出现。对于当地的社会成员来说,礼仪规范的形成是在相同背景的基础上约定俗成的,同时顺理成章地接受约束着本地的成员,因为有一定的共识,所以我们容易接受与理解。在不开放的时代里我们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正如19世纪的英国作家凯普林曾说道:“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之间永不相遇。”如今,这样的说法已经不是事实,我们人与人的交际沟通已经不再只是同一国家本族或不同民族人民之间,已经广阔的延伸至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可以说,每个国家都在成为各种文化的混合体。在这样混合的状态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互相难以理解的状况,例如,在汉语中,我们有许多用来称呼用来指各种具体的亲属关系,如在表示祖辈的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区别来自父系的长辈和来自母系的长辈;但是在英语的国家表示祖辈的只有grandfather,grandmother,没有父系与母系的差别。这仅仅是礼仪在称呼上的差异性,礼仪所包含的内容还包括交际、餐饮、服饰、语言与非语言等方面。

之所以要我们有必要注重不同文化的礼仪,特别是中西跨越度越大的礼仪,是因为我们很容易在交往中产生误解与敌意。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所告诉我们的,国家冲突还会存在,只不过更多的是以文化冲突的方式出现。未来国家之间的冲突将会是文明的冲突,是宗教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冲突,这样的冲突已经在世界上越来越普遍。也就是说礼仪在本质上是文化,文化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客观的外在文化,如音乐,书籍等;隐藏在水下的是文化主观成分与内在成分,更多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有意识甚至是无意识地影响人的行为、观念和情感。韦伯曾经说过,与某种社会相关的规则、价值、意识、宗教、传说、信念和假定等这些主观的文化要素对人类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社会形态对人类的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语言差异,行为差异,个体差异等等。这些文化差异造成的最大沟通障碍恐怕是文化心理的差异产生的日益增多的误解与敌意,因为与自身的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往往很难理解与接受。还有思维的差异影响也是很大的因素。

曾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候看过中外两种对开幕式的报道,可以说在报道内容表达与风格是相当不同的,例如,首先,中国的报道有很多伟大和激动的言辞,同时运用很多笼统的词汇像“举国同庆”,“中华古国”等来表达我们的自豪感,而西方报道没有这样的表达;其次,我们的报道喜欢从大历史的角度去报道,有很强的历史背景,而西方的报道不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就事论事;接着,中国的报道带有比较强烈的官方色彩,喜欢报道参加各种活动的所有官员,甚至排位顺序和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这些在方面的报道在西方的媒体上不会大篇幅出现;西方的报道喜欢借用一些普通人的语气来反映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且有名有姓、非官方的人员占多数,而像新华社的报道几乎不可能出现普通人的看法与名字。实话说,我们会对某些个人的报道的内容会有反感的情绪,因为我们会认为他们的看法不具有代表性,即使他们是说的正面发言。而且从写作的结构上来看,明显感觉我们的报道是单一的从头到尾的叙述报道,而西方的报道一般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多重的角度叙述。我们甚至看到西方记者认为理所当然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我们中国人民看作是带有偏见不全面的方式。我们认为是正确正常的表达方式在西方读者看起来,也许不正常。

由此可以看出,因为接受不同的主观文化内容,我们所认识与反馈的结果是相当不同,这些不同都体现在我们语言表达,思考问题,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才有各自相应遵守的礼仪,这些礼仪直观地展示了该地区或者国家的特性。我们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学别人的礼仪其实不难,难的是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态,对不同文化的人该拥有什么样的看法来接受、学习别人的礼仪。

真正懂礼仪,真正有品位修养的人是恰当的把握好交往分寸,待人接物的魅力都可以看作交往的艺术。中国有句古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中”,就好似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无法理解、无法沟通时候,我们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经历背景是否与他人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一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自我是人的心灵宇宙的中心点,我们的很多心理活动都是围绕自我展开的,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智力,能力,目的,兴趣,意愿的认识,都在有意和无意地影响我们对周围事物的处理,分析,了解和反应。由于自我的概念发现,它会影响对周围事物与人的评价与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了解、反应周围的世界。比如,我们知道,东方文化是团体主义,那么自我的认识、认同、评价需要依赖于社会团体,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自我认识强调在于社会中的工作生活都是很多自我。

另一点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因为对于很多跨文化障碍就来自于对他人行为、言论和感情的不可理解。第一,要理解社会观念的差异。心理学家马斯克维奇指出,我们作为社会的人,每一个行为都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加以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它本身不一定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我们如果是在某种特定社会中成长,那么我们就逐渐地在社会中交往中学习到这些事件和情形以及他们在特定文化里的特定意义。为什么这种社会观念重要呢?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本土文化其他成员的行为意义,同时根据这种意义做出我们的自己的反应。正是因为同文化的人具有相对一致的社会观念,这就使得其社会交往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因此,这种社会观念就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以及适应外界环境最基本的生存工具。它的重要性还在于能够知道我们的行为,比如什么东西我们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这都是社会规范形成的社会观念,这种观念制约着我们,也制约着其他人的行为。我们就是要尽量地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社会观念。第二,理解人格观念的差异。这种认识是对人与人格的认识和看法。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看法,这些理论和看法影响到我们队别人的认识,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别人是如何思想和为什么感受的,但是我们或多或少的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也知道他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不同的文化的人格理论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西方人普遍会认为长相漂亮会是内心善良的人,她是上帝的宠儿,因此她可能具有一些正面的心理特质,但是东方文化就不是这样的,它所具有的辨证论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如红颜祸水。可以说,不同文化的人格理论对人的行为影响是很大的。同时在人类关系的认识上,在不同文化也是体现不同的。比如,在说个体主义与团体主义方面,我们是要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还是团体的重要性,是强调个体为他人牺牲还是强调他人为个体的服务,这些都是人类关系的认识。还有就是常见的平等观念在西方社会根深蒂固,东方社会是比较容易接受差异性的,因此东方社会的平等观没有西方的强。有时候这些会体现在文化礼仪上面,比如,他们使用名来称呼而不是姓,容易表达出接受随便的风格;他们的握手也不会是那么正式,可能是一只手,而不是两只手;他们也可能忌讳一些个人化的问题,特别是容易引起差异心理的问题,如收入、年龄、长相等。第三,理解道德观念的文化差异。它是判断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的内在标准,这种标准很大程度上由社会和文化形成的。中国的道德观念是比较深刻与普遍的,如忠、义、礼、智、信、孝、廉。西方的有著名的摩西十诫。佛洛依德一致认为,人类的道德观念是控制个人性冲动和攻击冲动的社会规范,他的形成主要来自内心的恐惧和对权威的尊重。根据他所说的,没有社会的道德观念,我们就会放纵自己,不能实现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义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中,我们的社会是互相联系、互相牵制、互相依赖的。社会只会越来越走向文明的方向,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的成员,集体等,我们都希望越来越能够以大方、从容、得体、成熟的心态与人交际,礼仪自然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算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我们的言谈举止,无论是夸夸其谈还是谨言慎行,是一本正经还是任性妄为,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我们生活的文化。我们通过礼仪的外在形式展现着我们自身的全部,因此,我们要尊重理解文化的差异才能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更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域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12.

国际礼仪篇6

2、女士优先是专门为男士设置的礼节。在公共场合,特别是男女交际时,成年男性对女性应当礼让,应以自己的言行去尊重、关怀、照顾女士。这被认为是有修养的文明行为,是绅士风度。

3、女士优先发源于西方。有人解释说是中世纪欧洲骑士的遗风,也有人解释说,妇女属于弱者,值得怜悯、同情。还有人从宗教角度分析,认为出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尊重而形成的习惯。

4、女士优先主要流行于西方国家,如欧洲、北美以及俄罗斯等地,拉美、非洲的部分地区,也比较重视此项礼节。在上述国家、地区,如果男士对女士优先原则缺乏了解,在交际应酬中,就会显得“另类”。

国际礼仪篇7

关键词:国际文化;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幼儿园教育;幼儿礼仪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68-01

在幼儿教育中,及早对幼儿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让幼儿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传统及文化知识,可以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让幼儿及早学会尊重、接纳不同国家的礼仪,感受各国文化礼仪的魅力,及早接触世界文化。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促进幼儿的礼仪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营造国际理解教育的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尤其是幼儿,环境对幼儿的心理、认知的影响更是润物无声的。因此,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熏陶作用,通过对幼儿园外部设施以及教室内环境的布置,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熏陶和感染,让幼儿的多种感官感受到世界各国的不同礼仪,较早地接受各国的礼仪教育。比如,把各国友人见面时的礼节制成图片,悬挂在教室外的长廊上,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日久天长,这些礼节就会在幼儿脑中形成烙印,从而对幼儿的行为有了良性的影响,让幼儿自幼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还可以在每天晨操时播放不同国家的儿歌,或根据节奏编排学生喜欢的舞蹈,帮助他们识别和记忆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

二、在活动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活动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之一,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因素,刺激幼儿多种感官,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尽情地展示自己,让幼儿充分享受学习、认知带来的无穷乐趣,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比如幼儿特别喜欢“过家家”,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在活动中渗透各国的问候礼仪和就餐礼仪,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异国文化。同时,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向幼儿渗透各国的节日、礼仪知识。例如,我国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那么国外有哪些国家过感恩节和圣诞节,并举行哪些活动来庆祝?通过比较,学生对各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选择性地设置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课程

幼儿的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所以,在设置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课程时,要全面考虑儿童的兴趣,选择那些能多方位刺激儿童感官、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比如婴小班的幼儿对活动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感兴趣,因此,可以把各国的习俗、舞蹈、建筑、景点等通过flas的形式播放给孩子,强化他们对各国文化习俗的认知。还可以播放各国的儿歌,伴随着音乐节奏,和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幼儿感受到异国风情。

中高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较高,可以让他们了解各国的国旗文化、标志性建筑、童话故事、著名作家等。根据特点,把各国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等分成不同类型,将其制成精美的图片,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并定时举行识记比赛,从而巩固学生的认知成果。

很多学生对世界各国的国旗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以比赛的方式将国旗文化定为授课内容,向幼儿讲解不同国家制作国旗的故事,通过国旗来认知这个国家的文化,进而更多地了解其传统礼仪、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四、利用文化差异,强化国际理解教育

各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国际礼仪教育。例如,哪些国家过春节,各国的国庆日分别是什么时间,在某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穿什么样的服饰,采用什么样的庆祝方式,中国的春节和国外的圣诞节有什么区别。老师可以通过现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扮演角色,以幼儿较为熟悉的美食、服饰、音乐、舞蹈为主要内容,让幼儿亲自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的独特气息。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五、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追求进步

幼儿园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把日常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活动视频及教师制作的教学挂图,及时储备起来,以便下次利用。同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改进,使其更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教师要把课堂中一些好的做法记录下来,在教研活动中和其他教师共同分享教育成果,共同探讨更好的教学方式。若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供大家共同学习和提高,则更为理想。

总之,幼儿园国际文化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方式,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随着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这种教育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我们要在原有教育实践基础上,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更加细化,使教育方式更灵活,使教学活动更丰富。

参考文献:

[1]王世光,邱德芹.社会科学教科书中的异域文化――以国际理解教育为视角的考察[J].教育学报,2010(05).

国际礼仪篇8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际商务活动也日益频繁,各大高校也广为重视并相继开设了与此相关的课程。但国际商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通过口头语言和简单的形体示范将礼仪知识传授给学生,考核方式则选择论文或报告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因缺乏实战性演练,不能满足学生对礼仪知识的需求,也不能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由此可见,对国际商务礼仪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行为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别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其最核心的意图就是提出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质上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

3.1 项目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各类教学模式中,项目教学法最具代表性。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和教师为了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国际商务礼仪的教材中,很多礼仪知识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具有分散性,而在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中,需要涉及的礼仪知识非常全面。如在一次商务宴请活动中,需要用到个人形象礼仪、形体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接待礼仪以及用餐礼仪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教学项目,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礼仪整合到一个礼仪项目中,然后以需要完成任务的方式交给学生,学生需自行收集材料、分配角色、讨论项目流程并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与其他观看的同学一起参与点评,将存在的问题指出来并加以正确示范,最后可通过视频或其他方式进行总结。项目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接待美国客户来公司参观访问为例来分环节探讨项目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在整个流程中,教师除了第1及第6两个环节中处于主导位置以外,其他环节可以作为旁听者和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在项目的设计环节,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并进行整合,再进行项目的设计,避免遗漏重要知识点或知识点过于重复。在第2-5环节中,学生将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学生可分别负责项目实施中的不同部分。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首先,教师的项目设计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项目,确认学生有能力完成该项目。其次,教师在中间环节中不应彻底将主导权交于学生,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保持兴趣并顺利完成项目。最后,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客观理性的提出自己的意见,给予公正、深刻、到位的评价,最后教师可通过PPT或亲自示范等形式进行归纳与总结。

3.2 案例教学法

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针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此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拜访礼仪时,可设计一个存在诸多问题的案例,如拜访时衣着问题、行为举止问题、自我介绍问题、递名片时存在的问题等,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方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也可选择有针对性或新颖的案例。

3.3 “参与式“教学法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国际商务礼仪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例如,国际商务礼仪中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各国风俗习惯与禁忌,教师可提前列出十个左右国家,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三人左右,每组可选择一个国家进行介绍,由学生担任主角收集材料、教学图片和视频、制作PPT并讲解,每次上课时预留十分钟时间,请不同组别分别介绍,每个同学都可参与到教学中,而其他学生也可在这个过程中汲取他人经验。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不同分数,这个分数也可计算入期末考核成绩中。

4 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估方案

国际礼仪篇9

2、 见面进要有礼有节。一般在做自我介绍时要先讲自己的身份,然后请教对方。此外,国际上往往在互相介绍时有互相交换名片的习惯。

3、 参加商务活动要守时,因为出席商务活动抵达时间的迟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访问国主人的尊重程度。

4、 参加宴请活动要有礼节。出席宴会应正点或提前二、三分钟抵达,告辞时要等主宾退席后才能退席。确实有事需提早退席,应向访问国主人道歉后悄悄离去。

5、 选择适当之称呼方式。在国际交流中,一般在招呼上均称先生、女士和小姐。但要注意在招呼地位高的官方人士时,要选用“阁下”或称呼其“职衔”方式。

6、 带备适当之礼品。在国外,大多数商业机构有鼓励或禁止送礼,有时赠送礼品会使访问国主人处于一种在道德上进退两难的境地。但适当之友谊礼品,如国产的一些很有特色且花销不大的纪念品或带有公司标志的意义和独到的作用。

国际礼仪篇10

在国际交往中,个人收入的多少,一向被外国人看作自己的脸面,十分忌讳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打听。除去工资外,那些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例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股票收益、住房面积、汽车型号、度假地点、服饰品牌、娱乐方式等,因为和个人收人相关,都不适合提到。

在国外,普遍把实际年龄当作“核心机密”,而对于“老”字很忌讳。对亲友、晚辈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不以为然。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致极,甚至还会认为是“性骚扰”。闲聊时,一般都反感别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过多。

外国人大都把自己的私人住所看成是私生活领地。他们都不喜欢轻易地把个人住址、住宅电话号码等纯私人资讯“泄密”。我们对于别人打听诸如“是哪里的人”、“什么学校毕业的”、“以前干过什么”等问题,认为是正常的。然而外国人却把这些内容看做是“商业秘密”,反对询问交往对象的既往经历,随随便便地擅自查对方的“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