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十篇

时间:2023-04-06 11:17:15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5685

国内刊号:11-1523/G2

邮发代号:82-84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61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国际新闻篇2

[摘要]:

新闻自由国际化的根据是言论自由和基本人权的普遍性,新闻自由国际化的意义是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侵犯新闻自由、进行新闻封锁,以充分实现言论自由。“自主媒体”时代给媒体限定国界已经没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的言论成了无法以国境为界加以隔绝的声音。中国政府应当对境外媒体进行开放和引导。

公民民利的实现,首先有赖于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表达权表明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文明与野蛮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不仅仅只需要生存,人不仅仅是“会说话的牲口”。除了通过谈话、通讯进行讨论、辩论外,表达自由更经常、更广泛地是借助传播媒介来实现。新闻出版自由是表达自由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新闻出版自由也是表达自由的最重要的形式。新闻自由国际化,其通俗表达是“新闻无国界”、“言论自由无国界”,意指言论自由是一种普遍人权,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不应当受到国界的限制,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向外国人和媒体表达言论,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媒体也可以对外国的公民进行采访,对外国的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本文即对新闻自由国际化的根据、意义,“自主媒体”时代新闻自由国际化的实现途径和应对之策进行了理论分析。

一、新闻自由国际化的根据:基本人权的普遍性

表达自由没有形式和国界的限制,其依据我们可追溯至《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19条指出:“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它媒介。”可见言论自由是“不论国界”的,该公约事实上确立了“记者无国界”、“新闻无国界”、“言论自由无国界”的原则。我国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但至今没有由全国人大批准加入,尽管如此,这一公约仍可作为国际准则指导立法和司法。

政务公开和信息自由是联合国确立的一条世界共同准则。第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S9(1)号决议郑重声明:信息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检验联合国为之奋斗的其它基本自由的试金石。为了使公众知道他们要监督的机构和个人的情况,自由的媒体是必需的。正如欧洲人权法院所说:“公众有权得到信息和思想,而媒体则应充当公众的看门狗。”[1]

人权具有普遍性,这是人权公约在人权本质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人权的普遍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人权的普遍性首先是指人权主体的普遍性;第二,人权的普遍性也是指人权原则和人权基本内容的普遍性。(张晓玲,牟为民,李红,2002)在目前,只讲人权的阶级性,否认普遍性;只考虑“多数人的人权”而忽视“少数人的人权”;片面强调“高于人权”、“集体人权高于个体人权”;或只讲“生存权是首要人权”,忽视政治人权居先的价值地位,这都是有失偏颇的观点。人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阶级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抽象地强调“高于人权”,有可能为以“压人权”的提供理论支持。(郭道晖,2004)

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向世界宣布了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性,并明确指出,这个宣言是“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1993:3-4)1966年生效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也规定并宣告了与《世界人权宣言》同样的内容。1993年6月14日,第二次世界人权大会在维也纳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此次世界人权大会。(《人民日报》,2005-03-18〈9〉)会议通过的最后文件《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要求“各国应互相合作,确保发展和消除发展障碍。国际社会应促进有效的国际合作,实现发展权利,消除发展障碍。”(《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第10条)“世界人权会议重申,审议人权问题必须确保普遍性、客观性和非选择性。”2002年6月7日,我国政府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承认了《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内容:“本组织成员国本着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之义务,确认所有人权的普遍性、不可分割性、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关联性。”

今天,人权普遍性的问题不再如1992年以前一样受到中国政府的排斥,也被学术界所承认。为什么人权具有普遍性,李步云教授认为人权普遍性的根源有三个:“第一,人的本性是一样的,人类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尊严;第二,全人类有共同的利益;第三,全人类存在着共同的道德。但人权也有其特殊性,一共有四个原因: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宗教民族特点不同,这些导致了人权的特殊性。人权的普遍性是因为前面的三条,普遍性导致了人权有共同的标准、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合作行动。”(李步云,2006)

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民主原则的一部分,也同样具有普适性。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认为,民主的优长是多方面的:首先,自由和政治参与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内在的重要性;其次,民主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能产生激励而令政府面向其公民并对他们负责;再次,在形成价值观念以及形成民众对需求、权利和责任的理解的过程中,民主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根据这一判断,阿玛蒂亚•森认为“民主的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阿玛蒂亚•森,2002)阿玛蒂亚•森特别指出:有经济方面需要的人民同样需要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民主并不是一种非得达到普遍富裕后才可享用的奢侈品。“几乎没有证据能证明,如果穷人有选择的话,他们宁可拒绝民主。”(阿玛蒂亚•森,2002)

可以说,人权的普遍性、基本民主制度的普遍性,是新闻自由国际化的理论基础所在。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政务公开、信息自由写进了宪法,而这种公开,事实上不可能是只向国内公开,正如国际组织“新闻国际”(Internews,是一个在50个国家帮助培训和发展独立媒体的国际非政府机构)的创始人戴维•霍夫曼(DavidHoffman)所说:“言论自由和信息交流并不仅仅是奢侈品,而是全球商务、政治和文化越来越需要依赖的手段。”[2]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权利的行使方式,当然可以按照我国签署的上述公约进行解释。

二、新闻自由国际化的意义:充分实现言论自由

表达自由(包括媒体自由)是每一个民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这一点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没有信息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有最大程度的政治稳定、经济增长与民主。“信息就是力量。一个国家要享有法治带来的政治与经济优势,权力机构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科学和技术要进步,思想就必须得到公开交流。”“自由媒体在民主政体中发挥四个重要作用。第一,自由媒体对当权者发挥监督作用,要他们向人民负责;第二,自由媒体将需要得到关注的问题公布于众;第三,自由媒体使公民知情,进而让他们能够作出政治抉择;第四,自由媒体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给公民社会带来凝聚力。”(埃伦•休姆,2007)

媒体监督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监督避免政府借助恶法镇压人民,以克服立法的缺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政府都是善待媒体的,媒体的监督作用往往最不易得到有效发挥。政府机构和官员并不总是愿意做到透明,而在没有公众监督传统的环境中尤其如此。新闻自由可能被政府以法律的名义剥夺,或者名义上宣称新闻自由,但实质上以种种限制使新闻自由的法律条款形同虚设。

在后苏联时代的格鲁吉亚,鲁斯塔维电视二台(RustaviII)播出了经核实的有关政府腐败问题的调查报告。但政府的反应是关闭这家电视台而不是纠正问题。乌兹别克斯坦安格伦(Angren)的民众也有一个类似的地方媒体──TV-Orbita电视台,它在新闻节目中报道了当地居民的投诉和当地的其他问题。政府一度曾为了限制电视台的政治影响力而试图将其关闭,但是由于公众和赞助人的抗议,政府不得不让它重新开播。(埃伦•休姆,2007)在很多国家,政府通过新闻审查打压本国的媒体和记者。这些国家的记者们处于政治审查威胁之下,除了传递官方怪诞的宣传之外别无选择。在缅甸,军政府对缅甸媒体严格审查,私营出版物通常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文章和图片被受控于军方的新闻审查局禁止发表;任何有关缅甸民主领袖昂山素季的东西都被禁止发表。尽管泰国没有永久性的审查制度,但是2006年9月前总理他信的军政府却关闭了数百个当地电台。在新加坡,新闻同样由同官方关系密切的投资者通过金融杠杆控制着;前安全机构的成员担任着新加坡最大的私营出版机构的首脑。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官方只给忠于他们的媒体颁发许可证。对宗教权威们的任何批评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都将引起亵渎官司。在亚洲,十多家媒体由于转载或引用丹麦出版的有关的卡通而被禁止发行,喀布尔的一个电视台由于播放印度电影而被视为反伊斯兰,因而遭到重罚。在斯里兰卡,一家电台由于谈论性问题而被官方关闭。(RSF,2007)可见,在不少国家,政府往往使国内媒体无法实现人民的表达自由。

中国正在加大对境外媒体的开放力度,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对国际社会的坦诚和自信;表明中国政府信守国际公约,尊重公民人权;也表明中国政府希望借助国际媒体促进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要求:“采编涉外新闻报道,要遵守我国涉外法律和我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贯彻我国对外政策。”

在2007年3月出现的重庆“钉子户”事件中,“钉子户”女主人吴苹首先使其“孤岛”出现在网络上。在网络上的BBS、博客使这一事件曝光以后,吴苹积极接触媒体,主动向媒体信息,引起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关注,从而使“孤岛”不再“孤立”。不仅有各地人员赶到重庆现场“声援”,还有一些外国记者在现场采访、摄像,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和香港凤凰卫视都有相关报道。女房主吴苹挥洒自如地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俨然成为世界级“明星”。(张悦,2007)这在数年前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难以想象一位普通的妇女会召开新闻会,也难以想象香港媒体、国外媒体快速对此事件进行报道。这一事件说明,无论“主流”媒体如何试图回避或缩小事件的影响力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网络等自主媒体的力量能使一个事件很快变成一个全世界都了解的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言论自由的迅速和快捷实现已经让人类社会变成了没有“孤岛”的世界,每一个人的言论已经变成了无法隔绝的声音。

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及时地向外界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也不回避我国存在的问题。”(,2007)正是基于这种坦诚和自信,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对境外媒体进一步开放,这也是新闻自由的一次大胆“试水”,目的之一在于探求既能与国际接轨、自身又可承受的新闻开放尺度,为2008年奥运会之后推行新闻改革、增强信息公开、扩大公民权利铺路。

三、新闻自由国际化的途径:“自媒体”时代的多渠道交流

默多克曾说:“谁控制了传播的入口,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史安斌,2006)然而,当今的传播媒介其实是无法按国界进行控制的。

2007年2月15-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电子媒体与新闻自由国际研讨会,这一会议有助于在全球进一步促进新闻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新闻自由是基本人权,促进新闻自由是该组织的使命之一。在这次会议上,各国代表对互联网、手机、卫星电视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与促进新闻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维、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当今世界,传统媒体和受众正在发生变化,从事此类信息工作的专业人员把目前的趋势称为“自主媒体”(或称“自媒体”,WeMedia)的兴起。“自主媒体”是位于弗吉尼亚雷斯顿(Reston)的美国新闻学会(AmericanPressInstitute)下属的媒体中心于2002年在描述一种新现象时创造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从无数来源摄取信息,从而得以参与制作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新闻和信息。这一新兴的新闻制作和传播程序使互联网上的社会群体能够制作、分析新闻和信息,并向不受地理限制、通过现代科技连接在一起的公众进行传播。信息技术的创新将人类推入一个民主媒体的时代,几乎人人可以随时获得新闻和信息,同时又成为新闻创作者和撰稿人,此种现象导致新闻以非传统的方式传播,而电子媒体的特点就是没有国界、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

互联网搜索引擎谷歌(Google)就是一种新兴的自主表达形式,其宏大使命是将全世界的信息加以组织,使得个人能够主宰自己的世界。人们能够搜索到反映个人喜好的信息并基于该信息采取行动。个人所能获得的新闻和信息不再由凭借巨大权力或财富而掌控传播手段的机构来决定。博客(Blog)是表达自由的又一种实现形式,这些网上日记将世界各地的人们及其思想编织在一起。它们的感染力如此强烈,以至于有人建立了等网站来跟踪逾2500万个博客网站──占全部博客电子日记总数的四分之一。国家和民族层面上的新兴表达形式是国际卫星频道,媒体的民主化发展使世界上的各种文化都能使用无线电波进行传播。当前有70多个国际频道利用低成本的数码技术和卫星将各种观点的新闻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英国政府出资经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拥有数百个频道和互联网网站,在全世界的覆盖面达1亿人,使用43种语言传播,这无异于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大英帝国。半岛电视台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地区捍卫媒体自由并且对阿拉伯世界的思想产生影响。半岛电视台计划进行全天候英语新闻广播,以扩大影响。“自主媒体”还包括无处不在的个人媒体装置,这些装置构成了威力最大的媒体连接——即口头传播。至2005年年底,逾20亿人──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拥有手机。全世界每年销售出近8亿部新手机。截至2008年,将有6亿人能够使用高级数码相机拍摄各类事件,很多人的手机具有这种功能。(戴尔•佩斯金,安德鲁•纳齐森,2006)这些装置将造就一代“全球信息人”,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同时创造、制作、分享和参与生活。而全球网络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刊登新闻、感想、观点和图像。

“自主媒体”表达形式中最有威力的特点就是“参与”。在“自主媒体”的表达过程中,新闻制作者很少或几乎不受编辑监督或正规新闻制作程序的支配。不久以前,“自主媒体”只能在占据主流地位的传统新闻媒体之外“敲边鼓”,但今日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表达形式。地方社区、工商界、政府部门、评论家、独立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新闻院校,甚至连新闻机构都开始利用这一形式。许多博客则把主流媒体视为傲慢、排外、把自身私利和经济生存置于维护新闻自由的社会责任之上的特权阶层。尽管新闻参与者缺乏技能或新闻培训,但是互联网本身发挥了编辑的作用。不同的是,具有编辑功能的判断往往是在事后而不是在事前,而且不被当作重要的环节。在这一信息生态系统中,公民们不断地相互通报、传播、纠正新闻。一条报道不再因截稿期限或发稿期限而被限定,而成为一个有机体,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多种媒体形式不断变化。

“个人如今对于获得信息的方式与时间以及与何人分享信息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决定权。在此意义上,电子媒体对任何以权力和控制作为立身之本的机构的利益都有巨大的破坏力。过去,我们的知识以及我们所能了解的信息取决于我们在何处生活。在相互连接、全球漫游的社会中,我们的社会资本能够通过遍布全球的庞大个人网络而无限扩展。”“‘自主媒体’这支新生力量将很快超越新闻和信息权威机构的影响。它表明,由个人发出的真实声音和文化表现将在这种新媒体的创造过程中得到复活。”(戴尔•佩斯金,安德鲁•纳齐森,2006)

自主媒体对政府的声音和被利益集团操纵的传统媒体的声音提出质疑和挑战。在MSNBC上活跃已久的美国人Eric,早早迈入了“新闻工作者”的行列,当然,这只是他的兼职。浏览一下其博客,从《时代》到《AOL》无一不被他抨击。他说,绝大多数媒体就像一群蛀虫和苍蝇,对声名显赫的大企业不轻易说半个“不”字,整天围着政客和高官贵族点头哈腰。Eric在博客中写到:“公开发表的那些评论和叙述往往是垃圾一堆,用来掩人耳目都嫌累赘,哪怕是《华尔街日报》?商业巨头控制着他们的一切,控制着除了思想之外的一切,所以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派胡言罢了。”另一位同样草民出身的美国人Mike在自己MSN上的博客中抱怨:“当美国的犯罪行为已经闹腾得让人心惊胆颤时,那些真实公平的报道在哪里?……其实,这些真相如果不是被有意识地保护起来,恐怕就连印度的车夫也会明白的。”(陈德君,2005)自主媒体还可纠正主流媒体错误的报道和信息,比如CNN负责伊拉克战争报道的副总裁兼总编伊森•乔丹就因报道失实,被民众的博客揪出来而悻悻辞职。

在中国,2002年8月,方兴东发起成立IT知识门户网站“博客中国”,2003年底成为中文第一博客网站,2004年10月成为全球第一博客门户,挤身全球博客网站排名之首。方兴东在《博客宣言》中说:“博客们……通过博客日志,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萃取并连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2006年中国博客用户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万人,增长率保持在200%以上,博客仍处于高速发展期。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增长,博客将进一步普及,中国博客市场的成熟阶段即将来临。(谭斌,2006)

“在现代民主社会,国家法律一般不对公民语言表达权设置更多的限制,但要用法律条款排除捏造事实、诬陷他人和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等危害社会的行为。”(李树桥,2007)我国法律也没有对言论自由进行表达对象的限制,只要没有泄露国家机密和有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向外国记者发表言论还是向中国人发表言论,都是自由的。现在有些单位限制个人接受国外媒体的采访,限制案件当事人向国外媒体投稿等做法当然是违背公约规定,也是与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利相违背的。(待续)

[注释]

[1]Thorgeirsonv.Iceland,Thecentreforindependenceofjudgesandlawyers(CIJL),yearbook,VolumeIV,1995.11,p17.

[2]新闻国际[OB/OL],,2008-6-22.

[3]详见:上海市《外国新任驻沪记者申请办理有关手续及采访工作指南》、《北京市执行〈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安徽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关于加强外国记者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外国记者来鄂采访管理的规定〉的通知》等。

[参考文献]

[1]张晓玲,牟为民,李红(2002).当代国际人权问题研究.理论视野,(1).[ZhangXiaoling,Muweiming,LiHong(2002).Contemporaryinternationalhumanrightsresearch.TheoreticalVision,(1).]

[2]郭道晖(2004).人权的本性与价值位阶.政法论坛,(2).[GuoDaohui(2004).Thenatureandtheorderofvalueofhumanrights.TheForumofPoliticalScienceandLaw,(2).]

[3]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1993).国际人权文件与国际人权机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TheCASSInstituteofLaw(1993).InternationalhumanrightsDocumentsandinternationalhumanrightsorganizations.Beijing:SocialSciencesDocumentsPublishingHouse.]

[4]如何评价《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人民日报,2005-03-18(9).[Howtoassessthe“ViennaDeclarationandProgramofAction”.People’sDaily,2005-03-18(9).]

[5]李步云(2006).人权普遍性之我见.新华文摘,(13).[LiBuyun(2006).Ontheuniversalityofhumanrights.XinhuaDigest,(13).]

[6]阿玛蒂亚•森著(2002).民主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程晓农译).当代中国研究,(2).[Democraticvaluesuniversallyapplicable.(translatedbyChengXiaonong).ContemporaryChinaStudies,(2).]

[7]埃伦•休姆(2007).论新闻自由.,2007-11-01.[EllenHume(2007).Thefreedomofthepress.,2007-11-01.]

[8]RSF(2007).言论自由模式的选择.rsf-/spip.php?article56,2007-05-03.[RSF(2007).Thechoiceofthefreedomofspeechpatterns.rsf-/spip.php?article56,2007-05-03.]

[9]张悦(2007-03-29).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南方周末.[ZhangYue(2007-03-29).Chongqing“nailhouseholds”insiderinvestigating.SouthernWeekly.]

[10](2007).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politics/2007-02/26/content_5775212.htm,2007-02-26.[WenJiabao(2007).TheissuesonthehistoricaltaskofsocialismprimarystageandtheChina’sforeignpolicy./politics/2007-02/26/content_5775212.htm,2007-02-26.]

[11]史安斌(2006).传播理论和媒体变革的“第三条道路”——译后记.载:詹姆斯•卡伦著.媒体与权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ShiAnbin(2006).The“thirdway”ofcommunicationtheoryandthemediachange—thetranslationpostscript.JamesKaren.TheMediaandPower.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教科文组织寄望电子媒体促进新闻自由./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7313,2007-10-25.[UNESCO(2007).UNESCOhopestheelectronicmediatopromotefreedomofthepress./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7313,2007-10-25.]

[13]戴尔•佩斯金(DalePeskin),安德鲁•纳齐森(AndrewNachison)(2006).新兴媒体重新构建全球化社会./media/NewMedia_gb.htm,2006-05-03.[DalePeskin,AndrewNachison(2006).Newmediare-constructtheSocialDimensionofGlobalization./media/NewMedia_gb.htm,2006-05-03.]

[14]陈德君(2005).“自媒体”空前引爆,成千上万人人人都做媒体./newmedia/2005-06/28/content_3142808.htm,2005-06-28.[ChenDejun(2005).“Wemedia”detonated,tensofthousandsofpeoplehavedonemedia./newmedia/2005-06/28/content_3142808.htm,2005-06-28.]

[15]谭斌(2006).我国博客应用逐步扩大2007年用户将接近1亿./20060529/ca362755.htm,2006-07-19.[TanBin(2006).ApplicationofChina’sbloggraduallyexpanded,nearly100millionusersin2007./20060529/ca362755.htm,2006-07-19.]

[16]李树桥(2007).公民表达权: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中国改革,(12).[LiShuqiao(2007).Expressionrights:thepremiseofpoliticalreform.China’sreform,(12).]

[17]孟建,陶建杰(2007).中国新闻管理制度的历史性进步——我国实施“北京奥运会外国记者采访规定”的理论阐释.新闻记者,(5).[MengJian,TaoJianjie(2007).ThehistoricalprogressofChinanewsmanagementsystem.Journalists,(5).]

[18]令计划(2007).官员要提高引导舆论的能力./tbgz/lianzheng/2007-11/16/content_11693186.htm,2007-11-16.[LingJihua(2007).Officialstoenhancetheabilitytoguidepublicopinion./tbgz/lianzheng/2007-11/16/content_11693186.htm,2007-11-16.]

[19]侯健(2008).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HouJian(2008).Jurisprudenceofthefreedomofexpression.Shanghai:ShanghaiSDXJointPublishingCompany.]

[20]赵启正(2008).加强对国际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迎08奥运./2008lianghui/2008-03/10/content_12195739.htm,2008-03-10.[ZhaoQizheng(2008).Strengthentheguidetotheinternationalpublicopiniontomeet08-OlympicGames./2008lianghui/2008-03/10/content_12195739.htm,2008-03-10.]

[21]毕研韬(2008).事件与国际舆论引导.青年记者,(5).[BiYanTao(2008).Tibeteventsandtheinternationalmediaguide.YoungJournalists,(5).]

国际新闻篇3

今年全球经济增长3.1%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9月6日2011年版贸易发展报告。报告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减速,增长率为3.1%,比2010年低0.8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平均增长率为1.8%,比去年底0.7个点。

从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的世界经济面临陷入衰退局面,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刺激政策难以为继,日本受到东日本大地震和日元升值两重打击,成为主要国家中唯一预测为负增长的国家。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印度、美国、欧盟、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4%、81%、2.3%、1.9%、-0.4%。

报告指出,日美欧仅依靠民间需求难以维持恢复基调。有关经济分析师认为日本灾后恢复缓慢,日元升值又导致出口竞争力降低,政府有必要强力介入汇率市场。东盟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东盟秘书处日前发表报告,受出口和国内需求两个方面的带动,东盟经济已整体复苏。东盟整体商品贸易增长32.9%,总贸易额从2009年的1.54万亿美元上升到2.04万亿美元。而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758亿美元,比2009年的水平增加1倍,也超过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时的最高值757亿美元。

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使得东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减少对美国经济的依存度。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竞争力研究所所长陈企业说:“我们把中欧美日作为四个主要贸易市场,比较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这五个东盟创始国在过去30年中对这四个市场的依赖性。结果发现,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上世纪80年代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是中国的20倍,而2000-2010年,已经逐步降低到了不超过5倍。”

与10年前相比,东盟国家出口额虽大幅增加,但分布更趋平衡,区域内部经贸往来更具活力。泰国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0―2010年,泰国出口市场中,美国所占份额由21.3%减少到10.3%,欧盟由16.3%减少到11.2%、而东盟其他成员国所占市场份额,则由19.3%增长到22.7%,中国更是从4.1%增加到11%。

影响东盟国家外贸结构变化的主因有三:一是区域内部经济活力增强;二是不断争取和巩固在全球生产链中的地位,三是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支撑。陈企业认为,从目前欧美经济状况看,如果没有中国市场,东盟国家难以维持过去的出口量。中国的内需在提升,市场在开放,东盟国家才能将更多相对优势产品出口到中国,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联度上升的潜力仍很大。

北欧联合银行

拟裁员2000人

据芬兰国家广播电视台8月29日报道,北欧最大的银行集团北欧联合银行(Nordea)宣布,拟在北欧地区裁员2000人,其中在芬兰、丹麦、瑞典分别裁员500至650人,在挪威裁员200-300人,此次裁员人数约占该银行总雇员数的5%,目前其雇员总数为3.4万人。Nordea表示,裁员旨在确保该银行仍是欧洲最具实力的银行之一,同时,新国际银行制度的实施也将使银行运营成本增加,并给各部门带来挑战。Nordea称,大部分裁员有望通过自然裁员和自愿安排实现,因各国情况不同,裁员谈判周期并不统一,全部裁员谈判可望于今年11月份结束。

美国经济疲软

影响秘鲁出口

据秘鲁海关税务总局(SUNAT)统计今年1―6月,秘鲁对外出口额增长了32%,但对美国出口仅为26 2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28.68亿美元)下降了8.5%,其中6月份为4.6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5.96亿美元)减少了21.6%。

美国直以来是秘鲁最大贸易伙伴,但今年因经济低迷内需不振,自秘鲁进口大幅下滑,降为秘鲁第二大出口市场。有秘鲁当地分析机构认为,世界经济前景不确定尤其是美国经济疲软,危及秘鲁经济和对外出口的增长。尽管其冲击程度尚未确定,但目前已知秘鲁最重要的出口产品――铜的出口将受到影响。今年上半年,秘对美铜出口额下降了33%,黄金出口减少了45%。虽然对中国(目前秘最大出口市场)、瑞士(第三大出口市场)和智利等国出口的大幅增长弥补了对美出口的下降,但美国市场持续萎靡将给秘出口增长前景蒙上阴影。

同时,市场需求下降也造成减产,从而影响相关原材料的进口。1―6月秘鲁进口同比增长了34%,但增幅有起伏不定,3月份同比仅增长了18.9%,现有数据显示7月份增幅低于上半年平均增幅。

美国:奥巴马拟推刺激案创造百万就业

9月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奥巴马表示,政府即将公布的一揽子新措施能够为美国创造100万个新就业岗位,并将经济增长拉高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白宫还紧急召八一位就业方面的经济专家出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高企的失业率和疲软的经济增长,已经给奥巴马的连任前景蒙上了浓厚的阴影。在9月初盖洛普进行的一次最新民调中,美国人对奥巴马的不满率创下55%的新高,而对他的支持率则跌至38%的低点。

据统计,自二战以来,除了里根,美国还从没有哪一位总统在失业率超过6%的情况下赢得连任。而彭博对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业界对明年第三季度美国的失业率平均预期为8.2%。

对于志在连任的奥巴马来说,他显然也意识到眼下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奥巴马说,创造就业岗位是他眼下最大的挑战,也正因此他急于提出自己的就业促进方案。

德国劳动市场空前繁荣

据德国《焦点》网站目前报道,德国联邦劳动局(BA)最新公布的月度就业指数攀升至170点,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比7月上浮5点,比去年同期高出28点。当前,各界对经济前景的担}尤和股市的动荡似乎完全没有影响到劳动市场的旺盛局面。联邦劳动局表示,几乎所有行业的企业都在寻求高素质人员,机械制造、金属加工、建筑设计、商贸和物流等行业对新增员工的需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企业对临时工的需求也很高,占到空缺岗位的1/3。此外,餐饮业、诊所、福利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也都增加了雇员需求。在就业市场的积极影响下,德国低收入者的境况有所改善。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研究显示,1/4的低收入者在过去的一年中提高了收入水平,而收入狭隘降的仅占4.8%。

加拿大魁北克省

吸引中国企业投资

加拿大魁北克省省长让・沙雷9月1日在上海表示,中国已成为魁北克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他希望通过推介魁北克北部的新发展计划,进一步加深魁北克和中国之间“业已存在的牢固合作伙伴关系”。

在当天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举办的午宴上,让・沙雷称启2005年当选魁北克省省长以来,非常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往来,这是

他第三次访华。他认为中国经济短期内的增长以及中国发展的故事本身就“不同寻常”。

让・沙雷称此番来沪的一个重要目的,即为推介“北方计划”。在未来25年间当地政府计划在占魁北克面积72%的12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重振经济。该计划总投资达800多亿加元。面对如此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让・沙雷希望中国企业前往魁北克实地考察、开展合作。

这位省长强调,加拿大健康的经济、稳定的政局、出色的金融机构能为中国企业提供发展契机。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魁北克政府也非常看好扩大与中国合作的前景。

中国与阿根廷积极推动

农产品直接贸易

阿根廷外交部长黑克托尔・齐默尔曼日前表示,中国和阿根廷正在进行大宗农产品直接贸易的谈判,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中阿两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发言权。目前,中国是阿根廷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地,但是双方农产品交易中的很大一部分利润被跨国粮商赚取。进行农产品直接贸易,不仅可以降低两国的贸易成本,还可以提高两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发言权。

中国驻阿根廷使馆经济商务参赞杨石翟证实了这一消息。杨石翟说,中国理解阿根廷扩大对华出口和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的愿望,也愿意与阿方共同努力l相互配合,增加从阿根廷的进口,优化其对华出口产品结构,在扩大双边贸易规模的同时,推动中阿贸易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为此,中方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除了鼓励中国企业扩大进口阿根廷具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外,还将积极推动两国企业未来大宗农产品实现直接贸易的可能性。

“英国硅谷”赴华招商

9月6日,伦敦发展促进署全球业务总监Paul Bromelow与近60家深圳企业见面为“英国硅谷”建设计划招徕中国投资。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去年11月宣布,将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在内的东伦敦建造成和美国加州硅谷一样的高科技产业中心,命名为“东伦敦科技城”冲国作为伦敦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东伦敦科技城”推广机构伦敦发展促进署已在北京、上海成立两个办公室负责引荐中国企业赴伦敦投资,并已成功吸引华为、中兴、招商银行、中国移动等70多家中国企业落户。“中国已成为伦敦标志的一部允伦敦的出租车部分已被吉利控股,我们身上的奥运会徽章也是中国服务商提供。”Bromelow提及,2008年仅有8家中国公司落户伦敦,但从去年底到今年已经有35家企业落户。

2016年全球美容医械

市场将达49亿美元

美容医疗器械市场是一个相对较为“年轻”的市场。2009年,全球美容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收入为18亿美元,2010年为20亿美元。其中,美国约占60%的份额。虽然目前其市场规模仍然有限,但发展潜力很可观――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Frost&Sulivan公司最新预测,2016年,全球美容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收入将达到49亿美元。

Frost&Sullivan公司的经济分析师说,过去几年,在很多欧、美国家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全球美容医疗器械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这很可能与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整形美容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有关。此外,仅韩国每年就要做几十万台皮肤整形美容手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做皮肤整形美容手术的人数也显着增加。这些因素推动了与此有关的美容医疗器械产业进入“快行道”。

据预计,今后5年销售有望保持高速增长的美容医疗器械产品有各种激光器类产品,它们将是美容医疗器械市场中的“中坚力量”:其他各种嫩肤术专用的美容器械产品:注射肉毒毒素、透明质酸、硅胶和胶原蛋白等物质的专用注射器:吸脂手术专用抽吸机;光子发生器等。

德国茶叶价格将上涨

据德国媒体9月6日报道,由干生产环节中原材料价格的上扬,以及能源和包装成本的增加,德国市场茶叶的零售价格将显著上涨。德国茶叶协会及草药、水果茶经济协会的消息称,近几个月来,德国的制茶原料如、薄荷以及茴香的价格均呈2位数字增长。俄罗斯不会放弃提高

木材出口关税

据9月6日俄新闻网消息,当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在“统一俄罗斯”党地区分部讨论2020年前俄罗斯西北联邦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会议上表示,俄停止提高未经加工的木材出口关税只是临时措施,政府不打算放弃提高木材出口关税的计划,这是俄的原则立场。普京强调,俄暂时停止提高原木出口关税,满足了一些合作伙伴的要求,但合作伙伴要明白并采取措施,和俄共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墨西哥将向中国出口猪肉

墨西哥改革报9月6日刊登题为《中国将进口墨西哥猪肉》的文章。根据该报道,一旦墨西哥猪肉符合中国的检疫检验标准和相关规定,墨西哥企业可以从9月开始向中国出口猪肉。

国际新闻篇4

专业课程细分模式强调新闻学科的主导地位,但在培养国际新闻这种专业复合型人才方面,多学科复合培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即通过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培养“新闻+专业”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多学科复合培养的具体模式大体有以下两种。1.新闻学与其它学科平等的联合培养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该学院一直很重视与本校其它学科的合作,比如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生同时可以参与两个专业的学习,只要达到学分要求,就可以获得双硕士学位。面向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由新闻学院与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SchoolofInternationalandPublicAffairs)合作的双学位项目,该项目规定,学生通过至少两年的学习,在两个学院分别获得至少30个学分,就可以获得新闻学和国际事务硕士两个学位。2.新闻学主导的多学科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依然由新闻学院与其它学院共同参与,区别在于学生只获得一个学位,典型代表是纽约大学卡特新闻学院的“全球新闻硕士联合培养项目”(GlobalandJointProgramStudies)。该项目由卡特新闻学院与纽约大学的各种区域和国别研究专业合作,包括非洲研究、法国研究、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研究等,主要面向对国际新闻传播感兴趣、同时在外语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学生在完成新闻学院学业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在合作专业中选择自己的方向,并完成其学业要求,最终获得“全球新闻学”硕士学位。新闻学院的课程包括新闻写作与报道、选修课和毕业论文,共22个学分;合作专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略有差异,比如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研究的专业课程包括一门基础课及4门选修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研究的专业课程包括两门基础课、4门专业选修课并提交研究论文;法国研究包括一门基础课、5门专业选修课以及3个小时的写作考试。通过这种“新闻+兴趣专业”的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新闻传播理论和技能的同时,又能深入了解所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地区、某种文化,为未来从事新闻或其它相关行业进行知识积累。

二、教育资源国际化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形势,了解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而培养国际化视野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能亲临其境地体验异域文化。在这方面,美国高校通过教育资源国际化,为学生创造了多种出国学习的机会。1.跨国双学位模式教育资源国际化的第一种方式,是通过与外国院校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知识结构的双学位人才。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开始就与法国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PoinParis)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在读硕士研究生的两年期间可以分别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就读,前者提供关于美国社会历史、新闻传播等方面的课程,后者提供国际事务、法国和欧洲历史、经济与社会学等课程,学生达到一定要求之后,就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学校的新闻学硕士学位。而且美国学生在巴黎求学期间,还可以在法国教师的指导下进入本地的媒体机构实习。这种国际联合培养双硕士的模式还在进一步推进,2010年,哥伦比亚大学与南非约翰内斯堡也开始进行这种合作,双方每年可以筛选5名学生去对方学校参与双学位项目。2.国际院校互认学分联合培养模式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合作模式相比,联合培养模式强调国际院校间学分互认,但学生只获得其中一个学校的学位。南加州大学安嫩伯格分校传播学院就是采取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校设立了全球传播硕士项目,由安嫩伯格分校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大学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在洛杉矶和伦敦这两个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世界传媒之都学习新闻业的机会,培养周期为2年,学生第一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要求修满18个学分,第二年在安嫩伯格学习,要求修满24个学分。此外,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海外学习项目也采取类似模式,该校与伦敦城市大学、巴黎政治学院、香港大学、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学校有交换生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可以在国外所修学分,可以计入总学分。3.海外分校学习模式一些美国大学在海外设有分校,学生不需要通过与其他学校合作的项目出国,而是根据相关安排,在特定时间去本校的海外分校学习。通过这种模式提供海外学习机会的学校包括纽约大学卡特新闻学院和华盛顿大学传播系。纽约大学在加纳、捷克和中国都设有海外分校(注:纽约大学中国分校设在上海,2013年开始招生),学生可以参与一年的海外分校学习项目,由当地老师教授课程,在正常完成学业之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所在的城市和国家,并报道当地新闻,提升国际新闻报道技能。华盛顿大学则在罗马设有分部,学生可以在这里完成冬季的学习,修完15个学分,并培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工作和学习的机会。4.海外短期游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不获得海外学位或学分,主要到海外进行体验交流的学习方式。比如南加州大学安嫩伯格分校新闻传播学院除了前文提到的国际合作项目之外,还可以到伦敦、阿姆斯特丹、悉尼等城市进行访问式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在中国的访问学习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可以在上海、北京、香港三座城市学习,分别到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校聆听中国学者的讲演,与中国学生互动交流,并走访著名媒体机构,近距离了解中国和中国新闻业。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在尝试海外体验式教学项目,该校开设了墨西哥大众传媒研究课程,重点关注墨西哥新闻传播业,每年三月春假期间,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去墨西哥城进行实地授课,在一周时间内,学生走访墨西哥传媒业专家学者讲课,与当地学生互动沟通,并参观当地主要媒体。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了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国际化视野,近距离体验了异域文化,有助于形成支撑国际新闻传播工作的知识架构,反映了21世纪新闻业日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三、多渠道开展海外实习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国际新闻人才的培养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国际新闻传播工作意味着传播者不仅需要进行新闻采写的实战,也需要培养在陌生环境和文化中工作的技能,所以,美国高校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在异国从事新闻报道的直接经验。海外实习项目的主要形式是与海外新闻机构合作,美国西北大学梅德尔新闻学院在这方面表现非常典型,该校开展的全球新闻驻地计划(GlobalJournalismResidencyProgram),与全球范围内几十家媒体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海外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时事形势和实习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并应对在国外新闻机构工作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该院有志于从事国际传播工作并掌握了一定新闻实战经验的研究生,可以在第五学季(注:西北大学校采取学季制校历,除去暑假,每年三个学季,每季10-11周)申请参与全球新闻驻地实习计划。实习目的地包括拉美、欧洲、卡塔尔和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周期为11周,即整整一个学季,学生在经过了必要的训练和知识储备之后,就在专业媒体机构与有经验的记者一起进行全职工作,并由一名驻地业务导师负责指导、监督、监测和评估其实习情况,按要求完成实习的学生可以获得3个学分。例如参与南非驻地实习项目的学生,需要事先通过预备课程和个人自学,了解南非政治、媒体、社会和历史等基础知识,之后在南非当地媒体实习,就艾滋病、犯罪、风土人情、当地的重大政治事件等各种领域采写新闻、发表作品,并要争取获得当地受众的认可。其他新闻院校也有不同规模的海外媒体机构合作项目,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阿根廷媒体公司GrupoClarín之间建立了合作,GrupoClarín旗下有广播电台、报纸及网络等多项媒体资产,其中包括发行量高达40万份的全国性日报和阿根廷访问量最大的西班牙语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平台。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GrupoClarín每学期为新闻学院学生提供为期8周的带薪暑期实习机会,实习包括短时间的语言培训和文化指导项目,然后将实习生分配至所属的媒体进行一系列综合新闻报道工作。通过与海外媒体机构的合作,美国新闻院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国际新闻实践机会,使其能更扎实有效地掌握国际新闻报道实战技能。

四、总结

国际新闻篇5

7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向成员方了美国、欧盟、墨西哥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案的专家组报告。专家组分别就案件审查范围、出口关税、出口配额、中方援引例外条款抗辩、出口配额分配及管理、出口许可证发放、最低出口限价等七个方面做出裁决。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当天发表公报,对专家组的这一初裁报告表示遗憾,并表示将在适当时机对该贸易争端采取跟进措施。出于保护环境和可用尽自然资源的需要,中国政府近年来对部分资源类产品,特别是对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资源性产品加强了管理措施。中方认为,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对国内外的使用者有―定影响,但其符合世贸组织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资源类产业健康发展。

南美国家将对中国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日前,阿根廷工业部部长希奥尔希公开建议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建立集体对外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如此浓重的火药味不免令人担忧,南美国家或将密集对中国产品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专家指出,未来5年内,中国将面对极为密集的各种贸易摩擦。中国企业须勇于面对、未雨绸缪。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消息显示,阿根廷工业部部长希奥尔希公开建议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南共市)建立集体对外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此浓重的火药味令人担忧,南美贸易壁垒措施或密集向中国发威。专家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仍会面临严峻的贸易保护环境,除欧美发达国家之外,来自南美洲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值得警惕。

欧洲期货交易所拟推出人民币期货产品

欧洲期货交易所香港办事处代表卢展辉7月20日表示,该所会考虑推出人民币期货产品,但进展仍要视乎配套。目前,欧洲期交所暂时还未计划将恒生指数及内地股票指数纳入其交易平台中,但该所称―直有与内地期货市场保持沟通。欧洲期交所今年6月在港设立数据连接点,卢展辉指会在香港招收会员,以吸纳离岸投资者。不过该交易所暂未有计划与港交所合作,但会持开放态度。提到欧债危机可能影响当地期货交易,卢展辉指出,因应金融市场出现不明朗因素,会令市场进行更多对冲风险活动,故近期期货的交易量有显著增长尤其在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该所录得有纪录以来成交量最多的一年。

中国成为英国第七大投资来源国

近日,英国贸易投资署(UKTI)了《2010-2011年引资报告》,报告显示,英国已成为欧洲最佳投资目的地。世界银行也将英国列为2011年欧盟及八国集团中的最佳商业首选地。

截止到2011年3月底的2010年度,英国吸收直接投资《FDI)项目数为1434个,共解决了9.45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项目数及就业人数统计中国位列投资来源国第七位,项目数达59个,新创造就业1071个。与上一年度相比,项目数减少了14个,但就业人数增加了250余人。根据英方统计,1986年以来,中方共计投资440个项目,累计解决8968个就业岗位。

牙买加对中国投资者寄予厚望

6月中下旬刚对中国进行了成功访问的牙买加财长肖要求牙买加开发银行准备一个该国候选项目清单,这个清单上的项目要适合中国投资者。牙买加《集锦者报》7月10日报道了这一消息,肖在访华期间会见了中国财政部谢旭人部长、商务部王超副部长、进出口银行朱鸿杰副行长以及有关企业负责人等,肖对中国的企业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来牙投资。在7月7日出席牙一个金融机构活动时肖透露他已指示牙开发银行提出一个不用占用财政预算或牙政府提供担保的项目清单,用以吸引中国投资者。

摩洛哥对中国胶合板进口实行严管

据摩洛哥[经济学家报]报道,摩洛哥外汇管理局7月14日发出通知,从7月侣日起,摩方将在九个月时间内,对从中国进口的胶合板采取预申报措置,保证对产品的跟踪。

摩外贸部也发出通知,从现在到2012年4月,要求进口商提交胶合板进口申请,领取许可证。该部贸易政策司明确指出,预申报是必须的。要求提交的预申报文件一式六份、五份形式发票和一份营业税证明。同时,胶合板进口商还要提供已完成的胶合板进口详细情况。

伊朗石油和天然气产值将持续增加

7月3日,伊朗石油部副部长穆赫辛・科贾斯特赫一迈赫尔在德黑兰说,2010年伊朗石油和天然气产值达到了217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值将增加到3500亿美元。在谈到伊朗《第五个五年发展计划》(2011-2016年)期间对石油工业的投资时,科贾斯特赫-迈赫尔表示,如果融资项目进展顺利,伊朗的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产量未来五年仍将大幅提高。届时,伊朗的产油量将增加到每天440万桶,天然气产量和凝析油产量将分别达到14.7亿立方米和110万桶。

希腊银行对欧央行依赖性越来越大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要求欧央行向希腊提供300亿欧元流动性(1iquidity package),以使希腊银行在面对可能的违约情形时不会出现现金流断裂。三驾马车(1MF、欧央行、欧委会)已于2月份达成协议,由欧央行提供该笔流动性资金。但是,为使希腊采取进一步减赤措施,这笔资金―直未到账。延迟拨付已经引起希腊银行资金紧张,希腊银行业在过去18个月无法从批发借贷市场筹资,目前面临存款流失境遇。希腊6家银行以政府担保的债券作为欧央行贷款抵押物。5月底,希腊银行来自欧央行的融资达到970亿欧元。一位希腊商业银行家表示,“我们通过削减成本和去杠杆化存活下来,但是,如果希腊遭到进一步降级,则欧央行提供的额外流动性将是唯一的生命线。”

美国失业率走高

目前,美国劳工部公布6月非农就业数据再度让市场感到悲观。数据显示,美国6月非农就业岗位仅增加1.8万个,增幅为去年9月以来最小,失业率则小幅反弹至9.2%的高位。消息公布后,美国股市全线下跌,道琼斯指数开盘后下跌近1.2%,盘中跌幅虽有所收窄,但尾盘仍下跌0.49%。尽管经济数据的低迷,让政策制定者有所忧虑,但在通胀压力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的加息步伐并未出现放缓。近来,欧洲央行和中国央行同时宣布加息。欧洲央行加息25个基点至1.50%后,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欧元区按同比计算的消费者物价升幅将明显保持在2%以上。通胀水平可能超过欧洲央行的控制目标,这正是欧洲央行为何在经济低迷、欧债险情之际,仍毅然决定加息的原因。

澳大利亚将对碳排放征税

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日前在堪培拉召开新闻会,宣布澳政府将对碳排放征税,价格为每吨23澳元(约合24.70美元),从2012年7月1日正式开始征收。  吉拉德说,科学研究证实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尾气排放和人类活动都对其产生影响。澳大利亚的山火和洪灾,以及大堡礁的自然保护问题都需要积极应对。因此,政府决定向碳排放征税,以减少污染。她说,政府计划的征收范围大约包括500家大型公司,但是暂时不对汽油征税。吉拉德还宣布,政府将对澳家庭用户和商家给予一定补偿。比如,将拨款92亿澳元(98.省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欧盟计划封杀欧洲市场上由美国公司提供的云计算服务。该知情人士称,美国试图将其《爱国法案》(PartriotAct)应用到由美国公司在欧洲市场上提供的全部云计算服务中,而欧盟对此大为恼火。基于《爱国法案》法案,提供云计算服务的美国公司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将欧洲用户的数据提交给美国相关部门。而微软已经表示,将不得不遵守该法案。来自欧盟的内部消息称,欧盟已经在讨论禁止美国公司在欧洲提供云计算服务事宜,旨在迫使美国调整其相关法规。有业内人士称,与起草一部法律规范美国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相比,封杀更为容易,同时还有利于发展欧洲本土的云计算服务。

意大利通过

欧元救市法案

国际新闻篇6

2013年2月12日上午10时57分,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该消息一经正式,立即引发众声喧哗。此前有媒体披露朝鲜准备核试验,中国主流媒体对此保持缄默,甚至在朝鲜正式宣布成功实施核试验后,中国主流媒体的反应也极为迟钝。虽然有部分媒体跟进报道,但对于核试验的过程、影响以及对中国东北地区是否产生污染,尽管微博上沸沸扬扬,我国主流媒体却集体失语。报纸沿用新华社通稿,电视播放朝鲜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视频,而网络基本援引中国新闻网的消息。

失语,英文aphasia,原是医学术语,主要指在患者在神志清醒、意识正常的情况下,大脑某个区域病变导致言语交流能力的丧失。在传媒研究中,它被一些研究者用来描述“大众传媒在面对一些新闻事实、尤其是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中时,迫于政治、经济或者某种社会舆论的压力,对新闻事实不予报道,评论或报道不及时”的现象。[1]

在媒体力量发展的初期,出现失语情况是必然的,也是可以被谅解的。彼时,信息的无限性与媒体报道能力的有限性这一矛盾无法解决;甚至在媒体力量十分强大时,也会出现失语的现象。海湾战争中,萨达姆只允许cnn进入伊拉克,无数媒体只能为其马首是瞻。新媒介批评者胡泳如是说:“当世界上发生重大事件时,无数人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cnn的breaking news,目的是为了迅速获得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第一手现场信息。” [2]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当年,《纽约时报》的宗旨是“报道一切适宜的新闻”,当时只不过是一种梦想,而今却成了现实。今天的媒体失语,不仅是一种消极的媒体行为,更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耻辱。

媒体失语,所持的逻辑假设是:只要我不报道,你就无从知晓。无论是媒介管理者还是从业者,显然还是“媒介自我中心论”的信奉者和实践者。而媒体掌控一切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电子时代的先知、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在半个世纪前就准确地预测了地球村的到来,而今,随着世界的日益发展,时空的距离日益缩小。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制约媒体发展的矛盾——媒体报道的有限性和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基本解决之后,掌握媒体就掌握了话语权这一传统理论便马上遇到了挑战。

一、媒介失语原因分析

福柯说:话语即权力。表现在国际新闻传播中,传递声音本身是一种力量的显示,至少是对自己“在场”的证明。前面已经论证了在当代语境下,传统的失语条件已经失去。现代社会,媒体失语不是不会说话,而是不想或者不能说话。在当说话而不说话的情况下,失去的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是拿媒体的公信力冒险。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说过一段经典的话:“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大众媒体的首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作为社会公器,有必要维护受众知情权。 本文由收集整理

排除媒体不知情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宏观的媒体环境与微观的媒体自身两方面来观照媒体失语现象背后的原因。

1、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受国家利益和新闻体制的制约

自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开始了国际社会的发展和交融,就一直存在着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究其核心,还在于国家利益。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和朝鲜都是世界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历史上看,抗美援朝的岁月,构建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同时又都是亚洲国家,文化和制度有相似之处,两国相邻,一江带水。因此,当国际媒体报道朝鲜准备核试验时,国内媒体基本上没有声音。而当朝鲜宣布已经成功实施核试验后,中国媒体一般援引朝鲜官方和中国官方的说法。

除了国家利益之外,新闻体制也是一种有力的钳制。中国媒体的性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除了做好传递信息之外,中国的媒体,是党领导下的宣传机构,“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3]中国特有的新闻体制,决定了中国的媒体只能够听从党和政府的声音。

2、从微观层面讲,主要是媒介信息机会主义的泛滥

机会主义本是个经济学术语。1985年,著名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对机会主义这样下定义:“自我利益的狡诈追寻行为”。在经济学中,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个体,每个人也在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所谓的信息机会主义,即指媒体为自我利益而进行的信息筛选与加工行为。

失语,不是没有报道的能力,而是在某种压力或者为追求某种利益而自动放弃说话的权利。媒体面对来自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有可能作出对自己来说最理性的选择——失声。朝鲜核爆炸,无论对于本国民众还是国际受众,都是一则有价值的新闻,尤其对中国东北边境的民众来说,尤为关切。不仅是事实本身的重要,更是关切自身——核试验后会不会有核辐射?辐射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受众应知、欲知的事情,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家都共识是:现在中国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中国面临转型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媒体更应发挥传递信息,沟通情况的职能,重塑在广大受众中的形象。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又一次集体失声。

传媒伦理学者clifford christians 认为,为无权者正义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界最重要的特征。“新闻职业是否为那些处于社会经济

基础之外的团体代言就是检验它是否履行了其职责的石蕊试纸”。[4]如果仅仅为自身利害考虑,或者只重视眼前利益,失去的必然是受众。而媒体一旦没有了受众,它也就没有了生命。

二、媒介失语的危害

该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该出手的时候躲在一旁,特别是具有社会公器性质的大众传媒,具有了望和守望功能的传播媒介,失语不仅是消极不作为,更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1、国家形象的破坏和国家利益的丧失

传媒与国家形象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传媒学者对此已形成共识。人大新闻学博士刘小燕认为:“一个国家若想在国际社会中拥有和维系良好的国际形象,须在具有内部凝聚力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国家美誉度。”[5]当今社会,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它不仅提供信息、沟通情况,更是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的依据。可以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由媒体构建的。大众媒体不仅报道客观事实,同时它对事实的选择也在表达着一种无声的意见,尤其是分析和评论,更显示了媒体的立场和倾向。

“朝鲜核试验”是一则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的国际新闻,通过对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不仅可以及时地沟通情况,更可以显示我们国家处理朝核危机的诚意。表达就是立场,报道显示力量。不仅可以及时反馈国家官方对朝鲜核试验的态度,还可以报道广大民众的看法和立场。对此,可以从报道日本核爆炸事件中吸取经验。当时虽然有一些不良媒体幸灾乐祸,但主流媒体都本着新闻人的人文关怀,表达中国人民的同情,赢得了国际赞扬。

2、媒体公信力的损耗

媒体的上帝是受众。报纸的读者、电视的观众、广播的听众和网络的网民,都是媒体的衣食父母。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观众,cnn还是什么?媒体的核心应该是公信力。传媒学者郑保卫认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指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是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的反映。” [6]公信力的建立,首先建立在要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传递信息,新闻是新闻媒体的首要职责。试想,当社会中发生重大事件,所有人静静地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待媒体准确的信息。如果没有相关的新闻报道,观众当是多么失望!

中国媒体公信力不高,向来为大家所诟病,正如被视为“鸡肋”的春晚,30年前万人空巷的胜景不再。世界迎来一个小众化时代,如果还是苦苦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坚守“如果我不报道,你就无从知晓”的理念,最终损害的只能是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力的建设是长年累月的结果,但是简单的不作为就可以让信誉卓著的媒体毁于一旦。《纽约时报》被称为“档案记录报”,而2003年5月该报记者杰森·布莱尔制造假新闻的消息一经披露,顿时引得舆论轩然大波,《纽约时报》的声望也一落千丈,公开承认该事件“导致本报跌入创刊100年来最大的低谷”。

3、谣言的传播与社会的不确定性

媒体的作用就是传递信息,而信息的本质是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当今社会,大众传媒掌控一切,负责告知有关的信息。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大众往往急切地想了解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影响等,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一旦正规的渠道信息受阻,流言就会乘虚而入。

1947年,美国学者奥尔伯特与波斯特曼合作出版了《流言的心理学》一书,开创了“谣言”研究的先例。他们提出的一个假说,分析了流言传播的基本法则。把“流言的强度和流布量”设定为r,流言对个人的“重要度”设定为i,其论旨的“暧昧度”设定为a。得出公式:r(流布量、强度)=i(重要度)×a(暧昧度)。这个公式说明:流言的产生与涉及事件的重要程度及模糊程度高度相关。

当日本核爆炸的消息传来,人们担心海水受到污染之后,食盐的供应会出现问题,然后就出现了“抢盐风波”。朝鲜核试验后,对于东北地区的民众来说,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地下核试验会不会污染地下水?这些问题急切地等待答复。当微博上的流言肆意蔓延的时候,忐忑不安的受众多么希望出现一个坚定的声音,告诉他们事实真相。

可惜,中国主流媒体选择了失语,可以想见,中国的受众的选择。

国际新闻篇7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世界经济一年的进程,《经济日报》日前评出“2016年十大国际经济新闻”。

1.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器”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经济内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积极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平稳的主基调下正在孕育着化茧成蝶的蜕变。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恰如一颗“定心丸”,对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2.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召开“中国方案”推动全球变革

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中国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引导峰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实现了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为全球增长提供动力、为国际合作筑牢根基的总体目标。这次峰会上,中国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在二十国集团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

3.“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朋友圈”越来越大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各项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已同大约50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国际产能合作、设立了52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4.英国公投脱欧在全球引发强烈冲击波

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揭晓,结果显示,脱欧一方支持率为51.89%,赞成留欧的投票者占48.11%,英国脱欧成为现实。英国脱欧,受到冲击的不仅是英国,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也受到波及。无论英国脱欧未来如何演进,这场公投已经超出了区域性事件的范畴,将对英国、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5.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美国政经走势引全球担忧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于11月份落下帷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但特朗普在获胜前后的惊人之语,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质疑,普遍认为其反全球化思维将给世界带来不确定性。在经贸方面,特朗普主张实行更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常常不加区别地批评主要贸易伙伴;在地缘政治方面,特朗普主张全面战略回撤,将给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全球对他今后将带领美国走向何方,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充满疑虑。

6.美联储时隔一年再度加息加息进程扰动全球市场

2016年12月15日,美联储时隔一年决定再度加息。一年来,美联储“用嘴加息”引导市场的做法饱受诟病,其货币政策信用也受到全球市场的普遍质疑。美联储此次加息后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再度造成重大冲击,对各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产生影响。美联储再三释放加息信号,根本意图在于强化美元升值预期,带动全球资金回流美国,并使美联储尽快摆脱低利率,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来应对后续问题。

7.《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气候治理迈出重要一步

11月4日,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这一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在人类气候治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展示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中国作为这一原则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全球气候治理大步向前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巴黎协定》就从达成到生效并具有法律约束力,展示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巴黎协定》的正式生效,体现出各国在全球治理中秉持加强协调沟通、最大程度凝聚共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8.人民币正式“入篮”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动力

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综合国力和改革开放成效的肯定与认可,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另外,正式入篮也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完善。今年以来,美元汇率走强给全球货币和国际资本流动带来了较大影响,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相对较小,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跨境资金流动中的一些积极因素继续发挥作用,能够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9.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国际油价走势仍不明朗

11月30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维也纳召开部长级会议,达成8年来的首次减产协议,每日将减产约120万桶。欧佩克的减产力度超出市场预期,推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欧佩克的减产协议在短期内对国际油价会产生刺激作用,但是如果整体需求水平没有出现大幅提升,减产对油价带来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国际油价自2014年大幅下跌至今不见起色,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无法带动全球石油需求回升。

10.TPP面临停滞RCEP前景看好

国际新闻篇8

把握报道平衡,发挥国际新闻报道的教化功能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不仅要关注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还应该关注中国的发展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和冲击。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和冲击不仅有积极的、正面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地方党报在全面、准确、及时地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不应回避我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西方媒体将北京奥运与政治等话题挂钩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拉萨“3・14”事件发生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及一些西方媒体对此进行了歪曲事实的报道,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谴责和抨击;加之奥运火炬在法国巴黎传递期间遭到了无礼干扰,“抵制家乐福”这一口号在网上便呈现出应者景从之势。因此,地方党报需要在加强对公民在维护民族尊严的同时,教育他们学会在别人的关注与挑剔中成长,引导他们从容应对来自国外的异议,依法来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在一个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一种出于一时义愤的抵制行为,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民族主义的胜利与;更重要的是,别让偏执的民族主义影响中国的发展。

面对西方媒体不间断的偏见报道以及反对势力对奥运圣火的干扰活动,地方党报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的奥运会议题,淡化政治色彩,使其真正展示奥运会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在报道中要着力用和谐的旋律引导不和谐的声音,寻找负面信息的正面启示意义,这也是国际新闻报道策略的应有之义。长期的大众传播实践则表明,所谓的“正面报道”有时候也可能引出消极的传播效果,而那些所谓的“负面报道”却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的传播效果。因此,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弘扬维护国家利益和立场的同时,也还需要通过对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真相的揭露,告诉人们如何遵纪守法,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倡导在国际交往中树立讲信用、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形象。然而,目前的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还没有能够提供全面认识对象国的讯息,这一方面固然是传媒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所致,另一方面还要顾忌国内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地方党报应该更多肩负起培养中国公众“大国风范”的功能。这不仅有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抑恶扬善、弃恶从善的舆论监督环境,还有助于提升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否则只能去强化受众的模式化认知,中国社会的这种“小国心态”恐怕也就永远挥之不去。

拓展报道视角,增强国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地方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首先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只有严格遵守了这一新闻的本质要求,才说得上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努力做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公正性和多样性,才能发挥国际新闻报道的最大值和权威性。据调查,由于地方报纸国际新闻报道信息来源主要依靠新华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报、晚报、晨报以及时报内容的惊人重复与雷同。而信息的多样性、全面性和客观性是绝大多数受众的消费诉求。因此,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要有世界眼光,以把握好报道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要坚持以我为主,大力宣传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和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要坚持在报道世界的同时报道中国,而不是在报道中国的同时报道世界;注重就国际新闻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但不是只有中国的声音。如果我们的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部门能够跳出西方媒介设定的“议程”,在关注世界热点的同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世界中的中国,就会赢得更多的受众。①这也是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出彩的重要策略。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地方党报要注重用世界眼光来分析国内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来推动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例如,国际新闻报道在宣传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时,一方面要维护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合法的环境权益,另一方面要对外介绍我国的环保工作,消除中国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环保专题,来报道国外是怎么分化能源危机和化解能源风险的、怎样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以及改善环境的。这不仅是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向每一位公民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必须遵守的基本伦理规范;特别是中国与地区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与全球环保的关系究竟将如何处理,中国在发展这些关系时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这也应该是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关注所在。在国际新闻资源越来越共享的今天,只有那种既权威又有自己视点的报道,才能成为很好的独家新闻,才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或品牌。

注重形式多样,提升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就大多数地方党报目前的国际新闻报道而言,硬新闻偏多,软新闻明显偏弱;新闻评论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在版面安排上也过于单调。地方党报要增强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不仅要着力提供具有实质性的信息内容,还需要拥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新闻报道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实际上,新闻报道的每一种体裁或形式都有其他体裁或形式不可取代的优势。例如,深度报道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的主题往往都是围绕一个当前读者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需要编辑在较短的时间里对信息加以整合、总结,也涉及专家、学者运用相对通俗与简单的语言对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给读者提供方向性指导。如果还能够有条件对深度报道配发评论,就能更鲜明地表达报纸所代表的立场,具有极强的说服效果。另外,恰当运用组合图片配合相当的文字,力求图文并茂,也已经成为地方党报报道重大国际新闻成功的重要经验。②国际新闻报道只有统筹安排,把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影响受众,让他们爱读、入脑、入心。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开程度、处置方式及传播速度,不仅关系到媒体的信誉,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塑造怎样的国家形象。国际新闻报道的版面构成要向主流热点报道作大胆的倾斜。例如,把国际新闻一版作为国际新闻的主打版、领头版,它是当天国际新闻版中新闻性最大、视觉冲击力最强的一个版面,可以配合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独幅照片;而国际新闻二版则作为国际新闻一版的延伸,以时政热点的深度报道或分析性报道为主;或进行时政热点分析,或对一些潜在的国际事务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作分析性、前瞻性报道;其选题可以是事件性的,也可以是非事件性的事或人,甚至可以是影响全球的重大经济事件或是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技的新成就。这样的版面设置既可以体现党报对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主流脉络的把握,又可以唱响和谐社会中的国际新闻报道主旋律的理念。如果国际新闻报道只有观点而没有事实,只有结论而没有过程,只有平铺直叙而没有立体的展示,那么就无法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

坚持内外结合,抓好国际新闻报道队伍建设

在媒介时空和现实时空相叠加、相融合的媒介时代,地方党报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以拓展宣传的渠道、内容和方式。要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不断更新编辑自身的观念则是促进国际新闻报道和谐发展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仅有宣传策略的改变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要有一支出色的专业团队。这个专业团队不仅要政治坚定,对自己所肩负的职责有明确的认识,还需要加强对国际问题的深入调研,特别是对一些关系到全局的重大问题应有基本的掌握,这样才能在国际报道中把握大局,不至于因为在某个时候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件而迷失方向。而学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报道中国和世界的重大事件,则是地方党报国际新闻报道人员的重要素质。这支专业团队既要努力给社会提供对称性的信息流通,又要注重给信息以辩证理性的解读、分析和导航,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支持。由于地方党报长期以来在受众中的威信较高、说服力较强,一支高效的团队对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的解读因而会在受众中形成范围较广、相对稳定的舆论,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方党报要提高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时效和质量,还需要维持高效的国际问题专家支持系统。通过与国内的一批国际问题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地方党报在报道国际重大新闻时,不仅要报道,而且要梳理;不仅要梳理,而且要解读。而请国际问题专家发言,增加专家访谈、专家时政评论、分析解读等稿件,这也是新闻传媒的社会化、和谐化的重要体现。地方党报要坚持在热点问题上借助外部强大的人才资源,生产出符合自己报纸特色和读者需要的国际新闻产品;这有助于编辑们在他们的专业指导和帮助下,每遇大事甚至突发事件,都能向读者提供精当的见解,而不至于由于只报道动态信息而失之浅薄。即使是在报道突发国际事件时,也要注意与国际问题专家通力合作,努力做到把严谨思考与生动表达、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才能真正起到解疑释惑、活血化淤、化解矛盾的作用;党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也就在这样的报道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地方党报承担着为国家的内政外交提供舆论支持的重任,而良好的舆论环境同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地方党报应当也必须不断总结国际新闻报道的经验与教训,根据国际新闻报道规律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制定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及时纠正和调整宣传过程中的偏差,监测和评估宣传效果;更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国际新闻报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着力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注释:

①李念:《在全球化语境中报道中国和世界》,《新闻记者》,2005(6)。

②倪建平:《加强导向性增强教化性追求多样性》,《城市党报研究》,2005(6)。

国际新闻篇9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在报纸的各个版面中,国际时事新闻版关注度很强,阅读率很高,据统计,国际新闻在大中城市居民中的阅读率位列首位,大大高于本地新闻及副刊版。有些读者甚至拿到报纸从后往前翻,先看时事版再看要闻版,可见时事版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就党报而言,版面重点在政治性较强的要闻版,国际时事新闻要利用有限的版面资源,做活报道、做深报道、做好报道,为读者提供即时、鲜活的国际时事资讯,满足读者不断变化、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笔者在工作中,对此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一、国际时事新闻版是党报所有版面中最活跃的因子

党报是党的各级组织的机关报,被称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主要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传达民意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党报的版面分配原则是以政治性为要。一般来说,党报每日的国际时事新闻为一个整版,而都市报的国际时事至少为4个版,甚至国内有些“厚报”国际时事每天都安排整叠8到12个版。党报在国际时事报道中版面偏少,似乎有着先天的不足。然而,通过对读者的调查,国际时事版却是阅读率最高的版面,原因就在于国际时事新闻较其他各版内容相对活跃,比较重视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因而受到读者的欢迎。

党报国际时事新闻的来源主要为新华社电稿,各家报社皆是如此。客观条件相同,效果却大不一样:各家党报的国际时事新闻版,有的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有的却四平八稳,几无亮点。编辑选稿、编稿、组稿、版式设计等工作水平在这其中起着确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对于国际时事版,没有独家新闻,只有独家创意。

以《青年时报》2011年10月12日报道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辞世的版面为例。乔布斯逝世这一新闻是众多媒体的关注重点。这个版面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运用苹果公司的Ipad作为背景图片衬托于文字之下,又用Iphone等苹果公司的品牌产品拼画出了乔布斯自信和蔼的半身像。整个版面采用黑白灰的色调,庄重肃穆,表达了对这位消费电子业界奇才的怀念。文字部分采用乔布斯“语录”的形式,回顾了他在苹果公司的辉煌业绩和艰辛历程。版面有态度、有感情、有信息量、有创意。这虽然是都市报的国际时事新闻版面,但对于党报而言,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好例子。

1、政治素质

编辑要有政治胸襟和见识,要能够从政治上总揽全局,抓住事情的要害,使新闻宣传紧密配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1957年,同志曾两次提到过“政治家办报”的问题,“政治家办报”体现了党对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要求,精辟阐明了政治与新闻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新闻媒体与社会发展现实紧密相连的规律。作为党报编辑,必须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新闻观,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这一点,从事国际新闻的编辑也不例外。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编辑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分析问题,判断信息。不能为求轰动效应,草率表态、信口开河。要把新闻事实客观、准确地报道给广大读者。

2、新闻敏感性

国际时事新闻编辑每天要面对上百条新华社稿件以及图片,根据版面,可采用的只有数十条,编辑要结合当前热点事件,准确判断稿件内涵价值,把读者最关心、最想了解的信息“拎出来”加以整合报道,这需要编辑对国际知识、新闻基本原理进行长期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国际时事编辑要成为杂家,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不断总结经验,培养判断新闻价值的直觉。

3、新闻前瞻性

新闻报道之所以受到关注,在于其“新”,同时新闻事件也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预测性。新闻事实发生以后,编辑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和可能出现的后续新闻作出预判,从而决定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4、文字素质

有人认为,编辑与记者不同,不需要太强的文字写作能力。其实不然,在编辑过程中,对稿件删改、对段落的整合、对内容的提炼、对标题的拟定都需要编辑过硬的汉语言文字功底。文字素质是编辑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作为新闻稿件的加工者和把关人,须臾不可忽视对自身文字水平的锤炼。

1、轻量化不等于碎片化

在网络化大潮的冲击下,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快餐化”时代。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甚至掌上游戏机都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乘地铁、排队时、午餐中、入睡前都是阅读的好时机,大部分读者没有整段时间进行完整的深入的阅读。受此影响,传统报刊也在向轻量化的趋势演进,密密麻麻挤满整个版面的长篇大论通常让人望而生畏,短消息、短评论、好图片却普受欢迎。

为了迎合读者,一些报纸刻意增加稿件绝对数量,不论稿件新闻性强弱、不顾版面平衡原则,不重目标读者要求,有闻必录,“捡到篮里都是菜”,造成版面碎片化,信息量大则大矣,却失之凌乱。整个版面成了稿件的拼凑,信息的堆放,没有重点,没有中心,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好的国际时事版,主打稿件要及时有高度,重点报道要凝练有深度,视觉中心要醒目有力度。版面文图搭配、虚实搭配、长短搭配,做到有平衡、有美感、有创意。

2、表明态度不等于轻率定义

同志曾提出“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媒体新闻是包含意识形态的,其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国际新闻的处理其实是表明了我国在相关国际问题和中外关系问题上的态度的,尤其是在一些敏感问题,如中美关系问题、领土问题、上,更需要国际时事编辑有强烈的政治把关意识。在编发稿件时,要衡量一下是否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是否符合党性原则,是否符合外交规则。对于国际上风云诡谲的形势变化,编辑应该像外交家一样,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去审视。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国际时事新闻的创新空间很大,但不是毫无边界,漫无规则。对国际时事新闻的处理,需要胆大,更要心细。在态度鲜明的同时,守住底线。

在国际时事新闻编辑中,因为稿件来源主要为新华社电稿,主体内容一般而言是不会有政治性的差错,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在删节过程中出现“断章取义”,在合并过程中出现“似是而非”,以及在标题拟定过程中出现“大而不当”。编辑要通读稿件,领会内涵,切不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

3、重视图片不等于堆积图片

有人说,现在的报刊进入了“读图时代”,西方报界更把图片比作报纸的“心脏“。报纸诞生已几百年,随着摄影术的发明,图片在报纸版面语言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片(包括摄影和图表、漫画、美术作品等,本文主要指具有新闻价值和新闻内容的摄影图片)具有真实、直观、冲击力强等优势,成为现代报纸的最重要元素之一。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数码摄影技术日新月异,取代了传统的银盐摄影,数码摄影速度更快、表现力更强、后期处理空间更大,为报纸采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因而图片在报纸中的地位空前重要。

在图片的使用上,盲目追求数量多和尺寸大是不可取的,新闻图片首先要表达的是新闻事件,并不是单纯为了版面的美观。在图片的选择上,要遵循“新闻性、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原则标准。要注重选择能表达情感、展示时代感、体现现场感的图片。从最近几届的世界新闻摄影奖(荷赛)获奖作品来看,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重视图片背后隐藏的故事是当前世界新闻摄影的主流。

4、版面活泼不等于风格模糊

前文有述,国际时事新闻是地方党报各版面中最活跃的因子,在版式设计上,编辑的创新空间大,为了提升版面质量,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编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大胆创意。但是,与此同时,保持本报的整体风格仍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知道,一张报纸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一样。千报有千面,读者走过报摊,却能一眼从琳琅满目的报纸中辨认出自己想购买的那一份,靠的就是报纸独特的版面设计风格。以国内外大报为例,《人民日报》“庄重、准确、朴实、大方”;《纽约时报》“高贵、严肃”;《泰晤士报》“紧凑、丰富”;《卫报》“工整、严谨、干净”……地方党报的国际时事版也要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并与本报其他版面互相呼应,形成整体。当然,一张报纸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但在某一个时期内,一张报纸都会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字体、字号的选择,色彩的使用搭配,分栏的使用,图片的选择,底纹线条的运用,以至于留白的使用等等方面,都要有独特的处理方式,方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①黄茜,《时事编辑要提高素质适应时代要求》,《新闻窗》,2010(3)

②朱封金,《时事编辑的选稿技巧》,《新闻前哨》,2002(12)

③孙淑静,《浅阅读的内涵及其弊端》,《文学教育》,2007(4)

国际新闻篇10

海地表情(组照选登)“请让我来帮助你”

2010年2月3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个灾民安置点,一名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队员按照当地习俗与一名海地儿童互相问好。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 摄

点评:以手传情的照片有很多,《乌干达旱灾的严重后果》以白人主教的大手和黑人的干瘪小手对比产生强烈的情感效果,获得过1981年WPP的年度照片大奖。“海地表情”这张照片在简洁形式上有着传承,但更多表现出“希望”与“平等”。

年度专题二等奖

朝鲜镜像

2010年8月12日,一位朝鲜女性从妙香山国际友谊展览馆的大门向外张望。这里收藏和展出各国送给朝鲜领导人的礼品。

新华社记者刘宇 摄

点评:一扇庄严的大门被打开的瞬间,身着传统服饰的朝鲜女子向外张望。一左一右两名站岗的士兵,如雕像般肃立。对称的构图,刚柔动静结合之间,更引人探究大门里的风景,想象着谁会从大门中走出。照片不仅反映出具有朝鲜特色的表面风貌,更意味深长,静水流深。

年度专题二等奖

印尼火山喷发(组照选登)

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于当地时间2010年11月1日早晨10点左右再次剧烈喷发。距离火山7公里左右的克拉登县21户人家的70名居民紧急疏散。

新华社记者张玉薇 摄

点评:背景是冲天浓烟,仿佛世界末日。一名居民乘坐汽车逃离,照片表现了火山剧烈喷发的时刻,色调阴郁,现场感极强。电影场景也不过如此。身处险地,能拍出如此端庄的灾难照片,女摄影师有着惊人的能量与定力。

年度专题三等奖

英国政权更迭

2010年5月11日,在英国首都伦敦,新首相卡梅伦携夫人萨曼莎进入首相府唐宁街10号。英国于5月6日举行大选投票,出现1974年以来首个“无多数议会”。经过五天紧张激烈的幕后博弈和讨价还价,保守党和自由(自民党)宣布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出任首相,连续13年的工党执政时代宣告结束。

新华社记者曾毅 摄

点评:政治冰冷,选战残酷。但摄影记者曾毅镜头下的英国大选,却不乏温情的表现。比如这张卡梅伦与夫人萨曼莎牵手进入首相府的瞬间,展现了政治家的柔情,让一张时政照片充满人情味,好像小两口喜迁新居。新居唐宁街10号的门牌作为照片的要素也必不可少。

年度专题三等奖

雪橇手的葬礼

2010年2月18日,在格鲁吉亚小镇巴库里亚尼,诺达尔的母亲在家中守护着儿子的遗体。21岁的诺达尔・库马里塔什维利作为格鲁吉亚代表团的一员出战温哥华冬奥会。2月12日,诺达尔在进行雪橇训练时发生恶性碰撞事故,不幸身亡。

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点评:在欧洲宗教题材的绘画中能够见到这样的场景与情怀。悲伤的女子仿佛圣母,哀悼着看似熟睡的逝者。被转成黑白的灰度,去除了色彩的干扰,更显出远离物质靠近精神的纯粹。没有痛哭,画面静美,哀而不伤,却更让人动容。

新闻人物一等奖

朝鲜领导人、同台阅兵

2010年10月10日,朝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65周年。这是朝鲜最高领导人、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阅兵式开始前走上主席台。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 摄

点评:的目光投向肃穆注视远方的朝鲜最高领导人。当人们的目光试图透过迷雾注视朝鲜时,这张照片为我们拨开迷雾,把朝鲜领导人清晰的身影带给世界。

新闻人物二等奖

签字后的表情

2010年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美国总统奥巴马(左)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新的核裁军条约后收起签字笔时面露相似表情。

新华社记者武巍 摄

点评:美俄两位领导人在签字后把笔放回衣袋的瞬间,相似的肢体动作,相似的古怪表情,仿佛文学修辞的对仗与排比。任何大人物的趣味性照片都会被津津乐道。这张照片更在无声处间,捕捉到两国元首的内心涟漪,这样的微表情,比随后礼貌性的笑容与握手,透露出更多大国间政治角力的信息。

新闻人物优秀奖

等待家人

2010年9月25日,在巴基斯坦信德胜特达地区,一名中国女孩在中国国际救援队流动医院里等待家人。

新华社记者周磊 摄

点评:这是张相当出色的肖像照,女孩在逆光中略带疑问的凝视,结合灾难的背景,让人怜惜与动容。肖像照很纯粹,回避了环境与场景,却能通过一张面孔传达表现更多的情感和信息,成为经典和永恒。

经济与环境新闻一等奖

华尔街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7月21日,在美国纽约华尔街,华盛顿雕像的手臂指向晨光中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当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使之成为法律,标志着历时近两年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华尔街正式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新华社记者申宏 摄

点评:就像评委所言,纽约证券交易所内外都被拍遍了,但摄影记者找到了新的角度和表现形式。手臂的指示和那束晨光,用来体现“华尔街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也分外贴切。

经济与环境新闻三等奖

纽约:盛夏骄阳

2010年7月5日,落日的光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42街。纽约最高气温已经连续三日维持在35摄氏度以上,身处独立日假期中的人们感受着盛夏骄阳的热度。

新华社记者申宏 摄

点评:夕阳从楼群的峡谷间下落,把一切染成金色。街头行人车辆的剪影,所有一切,不差分毫地表现着潜藏在帝国都市内部的热情与欲望。每件好的艺术品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这张照片就是如此地恰到好处,让观者既不觉少,也不觉多。

日常新闻一等奖

团聚

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迈尔堡军事基地,一名从伊拉克返回的美军士兵与孩子团聚。当天,美国陆军第三步兵团C连大约120名官兵结束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返回迈尔堡军事基地与亲友团聚。按照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撤军计划,驻伊拉克美军定于当月31日前撤出所有战斗部队。7年战争除了留给伊拉克满目疮痍,也让数以万计美军士兵家庭或生离,或死别。美国为伊拉克战争付出的沉重代价,何止数千亿军费。

新华社记者张军 摄

点评:不谙世事的孩子扭头张望,战场归来的士兵深情怀抱,射灯的光茫透过黑暗。照片充满了情感。分离的苦涩,重逢的喜悦,战争的惊魂,都蕴含在士兵留给镜头和过去的背影中。

日常新闻二等奖

犹太教徒抗议示威

2010年6月17日,以色列数万名正统犹太教徒在耶路撒冷集会,抗议政府强制执行不同教派犹太儿童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政策。

新华社记者殷博古 摄

点评:肃穆的场面,眼神中透出不满。

文化娱乐新闻一等奖

中国选手获国际电手风琴大赛冠军

10月16日,中国选手王寒之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电子手风琴大赛决赛上演奏。当晚,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王寒之从14名各国决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王庆钦 摄

点评:非常规的构图形式下,摄影师巧妙地利用了背景大屏幕特写画面,将处于照片两隅的人物与演奏的细节特写联系在一起,点面结合,形散神不散。

重大突发事件一等奖

菲律宾发生火灾

8月27日,在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地区北部纳沃塔斯市,一名男子试图从被大火毁坏的房屋废墟中救出自家的猪。菲律宾26日晚发生火灾,大火烧毁了马尼拉湾附近的300多间房屋,导致一人死亡。

鲁埃勒・乌马利 摄(新华社发)

点评:虽然这不是一起全球为之瞩目动容的灾难,最多影响到被火灾侵袭的居民的生活。但场景却让人动容。在一片灰烬沼泽中,在男人的牵引下,小猪奋力艰难前行,试图离开泥泞,俨然菲律宾版的“猪坚强”。无论何种坎坷与灾难,生活还要继续,生活还将继续。照片平静表现出对新生活的渴望。

重大与突发新闻三等奖

智利成功救出首名被困矿工

2010年10月12日,在智利圣何塞铜矿,搭载着第一名上井矿工弗洛伦西奥・阿瓦洛斯・席尔瓦的救人搭载舱顺利抵达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