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6:18:09

社区警务

社区警务范文篇1

2009年12月起负责一街一社区、一街二社区两个社区的警务工作,于2008参加公安工作。以下是辖区一些基本情况:一街村社区面积0.45平方公里,共有1160余户居民,常住人口3200余人,暂住人口850余人,楼房16栋,平房户220余户。小旅馆3家,废旧物品回收站3家,银行2家,幼儿园1所,学校2所,大型商场1家,消防重点单位4家。

来汇报一下辖区发案情况,首先。以及为打击犯罪、提高群众安全感所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2009年112010年10月本责任区共发生三类案件(入室盗窃、入室抢劫、盗窃机动车)3起,同比下降70%社区工作中,注意打防结合,做好辖区预防犯罪侵害的宣传防范工作的同时积极收集线索,发现可疑情况主动出击,以打促防。2010年10月23日14时许,带领治安员在社区巡逻时,发现两名男子神情慌张,行迹十分可疑,遂即对该二人进行核录,确系王某、彭某二人为网上在逃人员,立即带回所内审查。现该人已被分局刑事拘留。

通过耳目提供线索,2010年11月3日。与治安民警一道,将正在拱辰街道拱辰南大街某号楼底商内,利用麻将牌以“推筒子”方式聚众的多名参赌人员抓获,当场查获现金一万余元,刑拘1人、治安拘留4人。通过这些主动打击,有效整治了辖区治安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做好辖区工作,预防犯罪为根本,针对辖区出租房屋多为平房,承租人多为流动人员、出租房屋内案件时有发生、出租房主防范意识不强等情况,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1.针对本辖区发案情况,认真安排好社区群防群治力量及专职治安协管员,加强辖区特别是平房区的巡逻防控力度,采用分片包干、责任到组的形式,努力减少辖区案件特别是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各村居委会都组建了巡逻力量,社区的巡逻对预防案件的发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担当起日常巡逻的任务。根据每周的警情变化,都及时将警情通报给他对他巡逻任务进行调整、更加具有针对性,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的巡逻,除此之外,对专职力量进行合理配置,重点加强夜间巡逻防范,使社区巡逻力量发挥最大效能。2.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板报、横幅、标语作好防范宣传,使人民群众进一步掌握自我防范招数,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3.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情况比较复杂的现状,加强对出租房屋房主进行安全宣传,与其签订《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保证书》

要对承租人进行登记,并告知其应负的治安责任: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对房屋、院落经常检查,对租住的外地来京人员进行防火、防盗和预防煤气中毒的宣传。

来汇报一下入户走访开展“三送三问”工作情况。全年工作日当中,其次。除所内安排的工作以外,每天坚持下社区工作6小时以上,开展入户走访“三送三问”工作以来,目前已累计走访1041户,走访群众3032人,辖区除少数常年无人户、空挂户以及因拆迁搬出租房户外已全部走访完毕。通过走访活动,给群众宣传了防盗、防诈骗、防煤气中毒知识,摸清了辖区出租房屋底数、居民养犬底数,解居民家中情况,听取群众心声,并力所能及地给以了关心和帮助。

走访中了解居民对当前社会治安的想法和看法,通过走访工作深入社区做好群众安全防范发动工作。对门店、企业进行法律宣传,增强业主、单位自我防范意识,指出存在问题并限期整改。为辖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中,得到群众的认可、理解与支持。

来汇报一下组织开展社区安全防范情况。再次。

及时向居民和村民宣传防范措施,根据社区发案情况。并张贴和发放各种安全防范材料4850余份,并以广播的形式向居民和村民宣传防火、防盗、防诈骗和防自然灾害的知识和方法。现在已经进入冬季,对群众的预防煤气中毒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正在加强对辖区居民进行预防煤气中毒的宣传、检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同时针对针对平房和出租房屋进行安全防范宣传。

进行警示教育并进行法律、法规、安全防范知识宣传,对辖区用工单位、出租房主、流动人口适时召开警示教育会。按照“谁雇佣、谁出租、谁管理”原则,强化责任意识,防范意识,使辖区可防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不定期的对管界内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安全检查,填写安全检查记录,对于不符合规定,有安全隐患的单位,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及时复查。最后,来汇报一下工作中对于群众的要求、意见和建议的办理、反馈情况。

对群众合理要求的事项,与群众接触中。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不徇私情,不违规办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规定向领导汇报,并按领导指示迅速处理、妥善解决,并及时向群众反馈。2010年4月,入户走访中听到群众反映某美发屋内有活动,于是与治安民警一道主动出击在该美发屋外蹲守。4月13日22时许,掌握线索后对该美发屋进行突击检查,当场查获两名正在进行的人员刘某、向某。通过积极打击以打促防,提高了群众满意感,得到群众对我工作的肯定。

社区警务范文篇2

一、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指导思想

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从服务于社区建设大局的战略任务;是实施安民工程,遏制违法犯罪,减少和消除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治安稳步好转的客观要求;是强化社会治安工作基础,提高驾驭动态条件下治安局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贯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

加强社区警务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精神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从加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出发,以"警务进社区"和服务于社区建设大局为基本方向,以增强社区安全功能,确保社会稳定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严打"整治斗争,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重心下移,提高对社会治安动态管控能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为我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从现在起至**年底,全区社区警务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试点阶段。从现在起到2001年12月底,公安机关在调查摸底、制定全区警务工作改革和警务室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基础上,集中力量、因地制宜抓好警务室建设。每个派出所要完成1至2个警务室建设任务,并将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为全面推广社区警务建设积累经验。期间,区委将对各单位试点情况进行调研,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全区社区警务建设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等规范性文件,作为建立和完善新型警务模式,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依据,指导、组织、推动社区警务建设的全面开展。

第二阶段为全面推广阶段。从**年1月起到**年6月底前,各单位要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各项措施,各管区警务室建设要完成应建任务的70%以上,做到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对上得早、档次高、效果好的街道、公安派出所的工作经验进行推广,树立典型,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第三阶段为深化巩固阶段。从**年7月起到**年底,全面完成警务室建设任务,进行阶段性总结。一方面发现并解决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社区警务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另一方面要按照全区社区建设的进程,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全面深化社区警务工作。

三、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警务室配置

全区警务室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搞"一刀切"。目前,警务室设置采取建立专用标准式和与社区居委会联合办公、一室多用式两种方式,公安机关要根据社区类型、地域大小、治安状况、人口特点、警力条件等综合因素,合理布局,设置警务室,作为社区民警固定办公场所。

(二)警务室标识

每个警务室都要按照青岛市公安局《关于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意见》(青公发〔2001〕63号)文件规定,设立统一警务室标识。即:社区警务室正门外墙两侧分别嵌挂警务公开栏和警务室铭牌。警务公开栏为横置长方形铝合金框;铭牌为横置长方形弧面铜牌(规格:600×400MM),居中书写"警务室"字样用黑色隶书体阴文汉字,上端居中书写"某某社区"黑色楷体阴文汉字,下端书写"POLICEOFFICE"黑色阴文大写英文。警务室正门上方居中安装红色标志灯一盏,公开栏下方安装"警民联系箱"。

(三)警务室的办公设施

每个社区警务室设施配备要适用工作需要,实行"六个统一",即:一本工作日志、一本警民联系簿、一套工作登记记录簿、一本会议记录、一张接待群众时间表、一部无线通讯报话机。

(四)社区警力配备

原则上按照每3000人左右(社区实有人口)配备一名社区民警,重点要害部位、相对集中、治安复杂的社区可适当增加警力,在全部落实"一区一警"的基础上,以2至3个社区的规模组成一个警务区,建立一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区配备3至4名社区民警和2至3名社区保安,确定1名警长。

(五)社区民警职责

社区警务的核心是维护社区安全稳定。围绕增强社区

安全稳定功能,按照"责任承包、一包到底"的原则,社区民警应履行以下职责:

1、收集、掌握并及时上报社区各类敌社情信息和治安方面的情况、动态。

2、管理社区实有人口(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和重点人口等各项人口管理工作)。

3、管理或协助管理(指社区民警对本责任区内属于上级公安机关职能部门管理的被管理对象,负有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管理的职责。下同)社区内公共娱乐场所、特种行业、内部单位、爆炸危险物品,负责责任范围内的消防安全等工作。

4、提供线索协助有关部门破案,协助缉捕犯罪嫌疑人,查处或协助查处治安案件,调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起的民间纠纷。

5、指导社区治保组织的建设及日常工作,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开展治安防范,在居民中进行法制及安全方面的教育宣传,带领社区保安队员开展工作。

6、密切联系群众,同社区居民保持良好和相互信任的警民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职责范围内的服务和紧急救助,积极协助社区组织进行便民方面的工作。

7、依法应当管理的社区内其它事项及上级机关的指令性勤务。

(六)社区警务基本运行模式

1、公开警务和警务主体。社区民警必须在责任区内设置固定警务公开栏,包括社区民警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警务事项以及时限、质量等方面的承诺,监督、举报途径以及其它应当公开的事项。

2、实行弹性工作制或轮班制。公安机关应根据社区治安状况和警务工作需要,本着便于履行职责,便于联系群众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社区民警的工作时段,最大限度地保证社区民警从事社区警务工作的时间,非遇紧急重大警务,不得安排社区民警从事社区警务以外的工作。原则上,社区民警白天正常上班。每个警务区安排1名民警带领2名以上社区保安实行夜间轮班巡逻。

3、要建立健全受理社区警务工作机制。做到24小时受理居民报警、求助、咨询,并将受理方法以及相关承诺事项告知社区居民,明确规定各种警务事项的承办时限和质量要求,根据警务事项的轻重缓急向有关的社区民警下达承办指令或指定专人承办。

4、实行分片负责制。社区民警按照职责要求,一名社区民警负责一片,确保责任落实,解决互相扯皮、推诿的问题。警长在管好自己责任片的同时,组织、协调社区民警开展各项工作。每个民警每周在社区警务室内接待群众不少于5个小时,受理报警求助,为群众排忧解难。

5、实行社区民警每日工作报告制度。社区民警要将每日工作情况做出书面记录,以备考核,设置《交接班日志》,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6、警务区警长负责组织区域性的巡逻、守候、清查等项行动,组织协调社区民警调解处理社区内较大的民事纠纷和情节清楚、性质轻微的一般性治安案件。

7、社区民警在社区工作时,要按规定着制式警服,携带记事本、警棍、对讲机等必要的警用装备。夜间配备强光手电,实行着装持械上岗,全部使用统一的警用自行车巡逻。

8、社区民警实行评议与公安派出所考核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公安派出所要健全完善对社区民警的日常考核机制。社区民警要定期向社区组织和居民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各街道、公安派出所要定期通过社区组织向居民了解民警工作情况,每年组织居民在对社区民警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对社区民警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作为派出所年度考核民警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社区警务与社区组织的关系

(一)派出所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在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的同时,要接受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公安派出所应在上级公安机关和街道办事处的双重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社区建设各项任务,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二)社区民警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社区民警是公安派出所派驻社区行使治安行政管理等各项法定职权的工作人员。按照集中统一的原则,社区民警直接隶属于派出所领导,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工作上的协作关系,应在确保完成法定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公益事业,协助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为了便于职能作用的发挥,社区民警可委派担任社区助理,是党员的可担任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

(三)社区民警与治保组织的关系。根据《治安保卫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的有关规定,社区治保会在社区民警的指导和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四)派出所与社区保安队的关系。社区保安队是在社区(街道办事处)范围内,协助公安、劳动等部门维护治安秩序、加强劳动监督、管理暂住人口的社会公益性的辅助管理组织。社区保安队伍的组建、管理工作由设在区公安分局的社区保安办公室负责。公安派出所代表公安分局领导本辖区的社区保安队,派出所所长兼任保安队队长。派出所可以根据各社区的实际需要,派出保安队员到社区,在社区民警的领导下进行安全防范、法制宣传等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五)社区民警与物业公司的关系。社区民警对物业管理企业自建的保安组织负有指导其工作的职责,应当主动加强与物业管理公司的联系,依法对其与治安有关的活动进行监督、指导。

五、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社区警务建设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文件,吃透精神,把握方向,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社区警务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各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全区社区警务建设的顺利进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社区警务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头绪多,社区治安状况、工作任务也不尽相同。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单一模式,要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保证社区警务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社区警务范文篇3

一、前段我局社区警务工作的初步探索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局把社区警务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的重要支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先后5次召开党委会和局务会议研究社区警务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选优配强社区民警为突破口,强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并提高社区民警待遇,大大激发了社区民警工作热情,社区警务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配齐配强社区警力,社区民警全局“公选”。任何工作的好坏,人的因素是关键,社区警务工作也不例外。为切实把我局10个社区民警选好配强,我局党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寻求破解之法。20**年12月6日,我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由局党委全体成员、城区派出所长、社区民警和治安大队长、户政股长,专题讨论如何破解全局社区警务难题,听取基层民警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局党委成员又分别带领机关民警分成4个调研组,深入社区干部和居民家中,开展调查研究。为解决当前警力严重不足,社区民警“专”不起来的问题,我局先是借鉴江华县公安局的经验,返聘了8名退休退养的老民警到社区警务室开展工作。但由于历史久帐太多,繁重的基础工作使这些老民警颇感吃力,且部分老民警已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为此,局党委在认真研究后,决定打破股室、地域界限,在全局范围内公开选拔10名社区民警,克服一切困难、下死决心要把社区民警配成“精锐部队”。并规定,原来的社区民警也可报名参加竞争,如果落选就放到艰苦岗位去接受锻炼。“一石惊起千层浪”,局党委的这一决策,一举打破了多年来社区警务工作“无人管、无人干、干好干坏无得妨”的“三无”僵局。

二是坚决做到奖惩兑现,奖励措施让人“心动”。社区警务中大量的是基层基础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因此,必须要有激励社区民警扎根社区的工作机制。为此,我局经多次研究,并在社区民警中广泛讨论后,制订了对社区民警工作按照“满意率”、“熟识率”、“发案率”等“七率”来考核的办法。同时,制定了明确具体的奖惩规定:20**年,全局社区民警按季度进行考评。考评后,根据考评成绩按每月平均500元/人的标准,由局里统一发放工作补贴。平时,社区民警不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参加具体案件侦办,不下达办案和打击处理指标。年终,局里根据考核情况,对10个社区民警综合排名,第一名奖励1000元,由局党委向县委呈报解决副科级待遇;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奖励800元、500元,并列入后备人才库管理。对小江口、城中等6个辖区人口较多、治安状况较复杂的社区,还可以搞“夫妻社区”、“兄弟社区”。每季度考评后,对社区民警按考评成绩排名,第一次考评排名末位的社区民警,通报批评并诫勉谈话,连续两次排名末位且得分在80分以下的社区民警,调到农村艰苦岗位锻炼。

三是建立责任捆绑制度,领导联系社区“结对子”。今年2月25日,全局10个社区民警选拔出来之后,我局由局领导和政工室、治安大队、户政股等单位负责人按照上级有关社区警务工作的相关规定,对社区民警进行了集中业务培训,并将所有资料汇编成册。局长秦建彪亲自讲授第一堂课,从社区民警的工作任务、职责要求、工作方法等方面,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为了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的领导,我局党委委员每人联系一个社区警务室,帮助协调民警与社区干部、内保单位的关系,改善社区警务室的工作环境,配备照相机、电话、办公桌椅、档案柜等硬件设施。同时,局机关每个股室也对口联系一个社区警务室,联系社区的局领导和机关内设单位与社区民警进行捆绑考核,局领导每月至少二天在社区工作,并与社区民警共同承担责任。即社区民警工作任务完成不好被通报,联系的局领导和机关股室一并通报,形成了全局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如今,全局10个社区警务室环境变好了,工作关系理顺了,社区民警发自内心地讲:“社区警务工作虽然辛苦,但工作好搞多了。”

二、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前期的社区警务运行来看,我局社区警务工作已经正常运作。但影响、制约社区警务工作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警务的功能发挥不够。社区警务既是公安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特殊的交叉属性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社区警务是社区群防工作的组织形式,是群众与犯罪作斗争的阵地,也是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互通的基层中枢。而现实工作中,民警在社区警务中往往只是应付式的等候、登记、处理,没有变被动为主动,没能将社区的警务工作统筹考虑与合理计划,而是简单地按命令执行,局里安排一次行动就搞一下,没有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组织引导功能。

社区民警深入基层广泛收集信息的同时,最大的工作要求是组织指挥一支防控力量。群防群治力量是公安机关的一支重要防控力量,在公安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这种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首先,思想认识不到位。派出所和社区民民警都没有将群防群治这项工作提高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的高度来认识,派出所对群防群治工作没有明确计划、目标和落实措施。其次,范围拓展不广。派出所只对专职巡逻队(有的是民兵应急分队)、银行等重点单位的经警还有所联系,对其它群防群治防控力量基本上没有管,没有组织。第三,队伍运作不力。社区民警牵头组织协调不够有力,未将其串联成有效的防控网络,导致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的运作无力,未形成有效的防控体系。虽然有了一个警务室,在群众看来有了依靠的场所,但是民警还是单兵作战,缺乏稳固的根基。

(二)社区警务工作没有形成合力。社区警务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要求地方政府、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等各方参与。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街道党委、社区干部,在对社区警务的认识上及责任归属上还没有真正统一。调查中发现仍有不少社区单位和群众认为社区警务是公安部门一家的事情。对社区警务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往往是碍于民警的“面子”“交情”,都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位。特别是筹建警务室用房、资金问题上,使社区民警感觉到人单力薄。另一方面,社区民警在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对社区警务工作作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理解。社区民警投身社区的时间不多,与社区群众缺乏多方的信息交流,未能使社区群众真正认识到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关键在于社区。在具体工作中社区与社区民警共同分担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责任意识不强,群众参与维护治安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社区民警走不出独自承担解决社区违法犯罪问题的怪圈。

(三)社区警务的资源利用不足。社区民警在工作中往往依赖上级机关来解决人财物,习惯于依靠行政手段筹措各种社会资源,不善于动员社会力量,没有真正形成社区齐抓共管抓防范的局面。开挖社区资源的成败优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警个人的状况。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民警个人素质好、活动能力强、工作自觉性高,利用社区资源的效果就明显一些。从我县10个社区警务室的工作来看,各个警务室工作发展不平衡,如小江口、城中、濂溪等社区民警由原来的所长、副所长担任,工作就较主动,开展得好;而荷叶塘等少数社区由于民警年纪较大,知识结构老化,工作措施不力、工作成效不是很明显。

(四)社区警务的考核机制激励不够。考核是各项工作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调动和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不仅达不到考核目的,还会挫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局的情况,一是管理考核部门多,没有形成抓社区民警考核的合力。从工作业务上,治安大队、人口大队都是社区警务的主管部门,从人员关系上,社区民又必须对所属派出所负责,所以派出所也要对社区民警有所考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治安大队、人口大队不去考核,认为主管部门主要是业务指导,派出所应对社区民警进行考核;派出所又认为社区民警很多情况需要局里协调,津贴由局时发放,社区民警基本上不参加所里的有关活动,只是挂名在派出所而已,派出所不好对社区民警进行考核。二是考核细则繁琐,不好操作。特别是发案率、防范率、线索提供率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光看绝对数,又不能光看社区人口数,还要考虑社区治安复杂程度,平衡起来很难。三是有些奖励措施不能兑现,影响了民警积极性。

三、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认欠统一。少数社区民警由于群众观念淡薄,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认为社区工作整天跟老百姓打交道,工作见效慢,立功受奖的机会少,对工作产生“厌战”情绪。一些社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不强,一旦下社区后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少数社区民警缺乏锐意进取、开拓创业的精神,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消极思想,而在工作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极易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反感。

二是民警能力素质欠平衡。从事社区警务工作的民警,由于个人的学历、经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所联系社区的治安复杂情况各异,工作成效也表现出较大的差距。有的民警简单地执行任务、完成基础指标,有的不善于发动群众、组织队伍;有的不适应当前的社区形势,对各项基础工作无从下手。在现实中,突出表现为个人能力素质好的民警社区警务工作开展的就有特色、有亮点、群众满意度就高;个人素质较差的,工作开展中就阻碍多,群众的怨言也多。最终导致各社区警务工作发展不协调、不平衡。

三是业务考核机制欠科学。在运行过程中,社区民警反映现行的社区民警考核机制难以科学、合理地衡量民警的工作绩效,分值设置未充分考虑可变因素,难以体现客观公平原则,加之考核办法不够完善,监督调控不力,未能充分调动起民警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民警片面追求易得分的高分值工作,而忽略了难以得分的防范等基础工作的开展。

四、改善社区警务运行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认识,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社区力量共建社区警务。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夯实公安基层基础,提高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能力的重要举措。公安机关要按照派出所工作改革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切实转变观念,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积极的姿态做社区警务战略的实践者。要坚决克服责任区民警工作制度向社区警务转变中急于求成的心理,正视社区警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动工作。要从长效管理的角度制订社区警务实施的计划和工作目标,避免短期效应、多头指挥,确保社区警务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服务为先、密切警民关系,争取社区居民支持社区警务。推行社区警务的主旨是以预防犯罪和密切警民关系,实现社区警察和社会群众的有机结合。一是社区民警必须花时间、精力搞好细致繁琐的群众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听民声、知民情、排民忧、解民难”成为社区民警每天工作的具体内容。二是必须科学合理地建立职能明确的基层警务体制,提高工作实效,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设置适应社区群众需要的社区警务机构,保证基层足够的警力,使社区民警与群众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社区警务运作要灵活、有弹性,在作息时间的安排上给民警一定的自主权。社区民警要围绕中心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提高民警在社区的出现率,加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增强群众安全感。三是以优质、满意的服务,赢得社区群众的承认与支持。为群众提供服务,不光体现在民警警容风纪、行为举止和文明用语上,更重要的是化解矛盾维护社区安定,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上。社区警务要求社区民警是多面手,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够妥善处理广泛的与社区相关的各种治安问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社区警务范文篇4

一、我市公安机关“一区一警”警务机制的产生背景和基本设想

(一)从宏观形势看,当前,稳定与发展仍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主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保障,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前不久,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都在抢抓“蓝色”机遇,形成浩浩汤汤、百舸竞发的壮观局面。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的同步实施,潮水国际机场、龙烟铁路、蓬长通道的相继建设,给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蓝色经济,大有可为。可以预计,作为“蓝色”重要成员之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将巧借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再次腾飞。蓝色经济区建设,不只是党委、政府和经济部门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功在千秋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作为公安机关,必须站在历史的最前沿,先知先觉,坚持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积极深化理念创新和机制建设,改革和创新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更加前置公安工作,延长工作触角,更加主动地做好群众工作,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和谐社区,维护社会稳定,才能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才能提高“两最”含金量和知名度。

(二)从上级要求看,全国公安机关“三项建设”正处于加快实施阶段;我市各级公安机关也都在围绕孙运波局长年初提出的“三大建设、四项重点工作”总体部署,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选树载体,加快推进,努力实现“全面工作上档升级,单项工作争先创优”的工作目标。从根本上讲,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以及社会管理创新,归根结底是要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就是说,脱离群众工作而谈“四项重点工作”,只能是空中望阁、雾里看花。鉴于此,要让“四项重点工作”真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就必须更加主动地前置警务,深入群众,从而使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获取更有效的载体,取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一区一警”社区警务模式,是推进基层公安机关“四项重点工作”的现实需要。

(三)从实际看,当前,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村改居工作的稳步实施,社区工作必将日益宽泛化、专业化、多功能化,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社区工作机制,寻求维稳工作、群众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适应我市村改居工作需要。基于此,为了建立同频共振的实效警务机制,搭建起维护社区稳定的新支点,市公安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探索实施“一区一警”的社区警务战略。初步设想为:一方面,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机制,在全局选拔96名优秀社区民警,按照1—3个社区配备1名民警的比例,对全市的184个社区实行“全覆盖”,民警紧紧围绕收集信息、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务群众五大职责开展工作,并争取党委、政府支持,逐步实现由党员民警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由非党员民警兼任社区主任助理,实行双重管理、双重考核;另一方面,在每个派出所成立由副所长牵头的办案小组,形成拳头,专职负责对辖区刑事、治安案件的侦破办理,以社区警务为依托,努力增强打击效能,提高破案率,增强群众安全感。

二、市现行的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自2006年全国开展“三基”工程建设以来,市就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尝试建立社区警务室,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制约,社区警务工作开展得不深入,没有取得应有的工作实效。主要原因是:

(一)部分单位对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起点不高。一是对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清晰。简单地把社区和农村警务理解为“社区+警务”,“农村+警务”,等同于传统警务移植到社区范围内,把警务改革看作是对原有警管区的简单调整。二是对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社会基础认识不够充分。认为在当前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和物质条件不完备的形势下,不具备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基础条件,持观望和消极等待态度。三是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发展方向的认识不够明确。将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等同于一般的阶段性工作或专项工作,搞“短、平、快”,集中抓突击。由于认识滞后,带来工作被动和消极。如有的单位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投入不足,警务室民警用“二流警力”。有的工作流于表面化,满足于建几个警务室,树几块警务标识牌,建几本警务台帐。有的工作不推不动,上面怎么布置下面怎么办,不求创新等,导致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起点高度不够。

(二)警力不足,民警整体素质与社区警务工作不相适应。一是警务室民警的绝对数不够。按公安部规定每社区按1000户或3000人配备1名社区民警的要求,城区应配备社区民警43名,农村地区应配备社区民警114名,目前城区已配备27名(含招聘干部和工勤人员12人),民警仅15人;农村已配备69名(含招聘干部和工勤人员25人),民警仅47人,人员缺口很大。特别是一些城区警务室平均每名民警要管理六、七千人,一些常规性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只能依靠招聘干部或协勤队员开展。二是警务室民警职责“泛化”,工作繁杂,不能集中精力种好“责任田”。基层派出所特别是城区所的警力普遍不足,民警除要履行社区警务的职责外,还要参加派出所的日常值班、保卫警卫、刑事案件的侦破查处、参加临时性的其他重要工作、参加各种集中学习等,工作头绪多,任务重,难以集中精力沉于社区,有的民警为完成其他指标性工作,往往在警务室点个卯就走。三是部分民警能力素质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有的思想有包袱,有的能力有差距,有的年龄偏大等,加上社区警务工作涉及治安管理、人口管理、情报信息、社区消防等基础警务的方方面面,要抓防控、施管理、推服务,还要学会做群众工作、信息化建设等,更凸显了民警素质不足,影响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效率和作用。

(三)警务保障落实困难,发展后劲不足。目前,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硬性的保障政策、制度没有出台,工作经费少,没有专项资金,各项工作难以开展。条件好的可以由派出所负责解决,条件差的只能靠所领导四处“化斋”解决。部分警务室缺少单独的办公用房,缺少基本办公用品,社区治安防控如组建群防群治队伍、开展治安防控宣传等无法落实,科技投入不足,物防、技防手段无法实施,严重制约社区警务工作的推进。

(四)社区和农村警务体制不健全,自身工作存在众多的不适应、不规范。有的情报信息工作各自为政、粗放经营、低水平运转,对复杂多变的敌情、社情反应不够敏锐;有的工作内容单一、方法落后、效率不高,该管的管不住,该控的控不了,该放的不敢放;在硬件的统一规范、警务室民警的职责落实、对民警的管理考核等方面,虽然出台了一些制度,落实了一些措施,但缺乏一套既符合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总体规律,又符合实际的合理体制,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处在无序可循、无章可遵状态,制约了社区警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实施“一区一警”的工作优势

实施“一区一警”警务工作机制,是针对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因地制宜探索实施的一项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工程,可以有效地防止和解决当前存在于社区警务工作中的上述弊端,增强社区警务工作实效。这项警务机制从体制上更加前置了公安工作,从时间和人员上更加保障了社区警力,从工作机制和职责任务上更加突出了社区警务工作针对性和专业性,从考核导向和警务装备上更加保障了社区警务的实效性,主要优势体现在:

(一)实现以信息警务为主导,提升打防管控的整体性。实施“一区一警”社区警务新机制后,更加适应了上级“以公安信息化引领社区警务工作”战略思想,有利于加快构建社区警务信息化基础平台,强化“数字警务”在社区警务中的推广应用,使信息源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警务和整个公安工作,全面提升打防管控的整体性。一是“网上作战”、“网上比对”机制更加健全。深入推进基础信息大普查和特定信息采集,通过基础信息的大普查,摸清辖区内人、地、事、物等基础信息底数,同时强化对重点刑嫌人员、涉案人员的指掌纹,涉案车辆等特定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为信息比对、发现锁定嫌疑人奠定基础。二是“网上管理”、“网上服务”机制得以实现。新型警务模式运行后,公安机关将加快推进“警务通”在社区中的普及应用,使户籍管理、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等管理信息直接深入社区,为社区民警既提供了“笔记本”,又提供了“查询簿”,为治安管理、服务群众提供了便利。三是“网上办公”、“网上考评”机制得以延伸。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队伍,做到社区民警工作网上记载、监督网上实施、考核网上进行,使队伍管理更加科学精细,考核奖惩、评先评优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四是信息工作激励机制得以倡导和建立。将统一采集标准、拓展采集渠道,推动内外信息数据的汇集整合和关联共享;同时,通过落实工作责任、严格考核奖惩,调动民警做基础工作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信息录入率、信息质量和转化应用率“三低”的问题,推动系统数据的质量提升和信息的深度应用,真正把社区民警日常工作的过程变成采集信息、记载信息、转化信息的过程,把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信息一体化落到实处。

(二)实现以主动警务为牵引,提升打防管控的互动性。一是按照上级“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的要求,有效改变了派出所机关化工作状态,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强化社区治安巡逻,主动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派出所内部也要对警务室民警实行“减负”,使社区民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自己的防范、服务、管理等“主业”。二是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和人、物、技防建设,不断完善社区“两抢两盗”等多发性、系列性案件的主动防范和“打早、打小”工作机制,提高打击、防范和控制犯罪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三是社情控制和社区信息收集更加直接主动。民警利用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家庭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有利时机,主动、全面、准确地掌握公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等,准确把握不同矛盾的地位和作用,科学评判公众情绪指数,提高预警工作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扩大升级,减少民间纠纷或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四是,主动加强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人的情感沟通,减少心理对抗因素,使犯罪嫌疑人主动悔过自新,最大限度地消除对立不满情绪,实现从被动维稳向主动维稳的转变。

(三)实现以效能警务为核心,提高打防管控的实效性。一是在时间上更加突出效能。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摒弃疲劳战术,实行有重点地、有针对性的弹性警务运行机制,把警力放在社区案件多发部位、群众最需要时段,加强重点人、重点物、重点事的动态控制防范。二是从方法上更加突出效能。针对辖区治安突出问题,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方法有效就采取什么方法”的原则,公秘结合,专群结合,综合治理,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形,相应采取工作对策,从而达到时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更加突出“大走访”工作的实效性。通过考核奖惩机制,变“被动走访”为“主动走访”,避免了“因走访而走访”的工作弊端。工作中,民警结合户籍管理、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日常工作去走访,注重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及时疏导邻里纠纷等社会矛盾,及时侦破偷盗、抢夺等多发性侵财案件,通过维护好群众利益去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既推进日常工作又确保常态化走访的最佳效果。

(四)实现以合作警务为依托,提升打防管控的协同性。警力进一步下沉和前置后,使民警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能够腾出时间积极开拓合作领域,构建和谐的警务协作关系。一是加强警政合作。“一区一警”模式,利于民警加强与社区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开展对警情、政情、社情、舆情的动态协作掌控,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因情施策,综合治理,联合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扶贫、救困、整治、帮教工作,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在党政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推进舆论合作,掌握舆论主动权和“公安话语权”,维护良好警察形象。二是加强警民合作。通过大走访、相聚警务室等形式,提高警民“认知率”,增加警民互信,使群众把民警当成贴心人,愿意向民警反映情况、提供线索。三是加强与信息员合作。依托公安四级信息网络,畅通社区信息渠道,加强社区民警与信息员的经常性联系、对话,有效盘活信息员这一“节点”,使信息工作左右连亘,上下贯通,社区民警真正成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百事通”。四是加强警种和区域协作。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民警与其他警种之间,便于加强工作协作,互沟信息,协勤协防,提升打击和防范的整体合力,共同解决区域性治安问题。

(五)实现以人文警务为支撑,提高社区警务工作的亲和性。人文警务理念,更加有利于民警树立宗旨意识,更加有利于公安机关“两最”目标的实现。首先,着力培育新时期警察文化。落实好“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要求,突出服务职能,弘扬社区民警爱民、务实、勤奋、高效的职业道德,倡导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工作理念,增强社区民警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大走访”常态化。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入手,扩大“回访”涵盖面,立足于各警种、各窗口、各类别案件,全方位落实“回访”制度,努力提高公安机关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理顺公众情绪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削弱对立,促进和谐。第三,建立群众工作导向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提炼社区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成功经验,创新联系群众的方法手段,及时推出爱民实践的模范典型,使爱民实践成为一种时代文化现象,以人文警务增进警民亲和力。

四、实施“一区一警”警务机制将产生的社会效果

(一)公安机关维稳工作必将更加主动超前。社区民警从原来社区党政组织的“局外人”变成社区管理的“局内人”,变原来“扑火者”为“防火者”,维稳工作变“扬汤止沸”为“釜底抽薪”,有利于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健全完善社区重大事项治安风险评估机制,创新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化解机制,有利于从稳定角度对待一些问题,对决策中的一些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稳定因素、不科学决策、不民生的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先知先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超前采取应对措施,从而起到避免矛盾、及时化解矛盾的目的。对可行性决策,能够同步制定安全保卫方案,同步组织实施,有效解决安保工作相对滞后的问题。

(二)公安机关打击防范能力必将有效增强。通过警务机制改革,提高了派出所打击和防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使打击更加有力,防范更加严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打击上,更加突出对重点问题、重点案件和群众关注的热点治安问题的惩治;在防范上,更加贴近社区实际和群众需要,防止了不讲实际、千篇一律的“左”的倾向。

社区警务范文篇5

Xx社区共有居民近两千四百户、万余人,30栋居民楼、平房、临建房,占地面积200余亩。2004年4月,分局机构改革,我从Xx派出所教导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到Xx社区当了一名社区民警。在Xx派出所的管辖区内,Xx社区的地位举足轻重。因为这个社区的刑事案件发案几乎要占到整个派出所辖区的80%左右,这也意味着做Xx社区的社区民警责任重大。

2004年的一天,居民张某对我说,“我刚买了一辆汽车,还没开两天呢就被盗了。听我的一位邻居说,大白天他家的防盗门就被撬开了。而另一家邻居在夜里也钻进了小偷。你说,我还敢在这儿住吗?”听了这些话,我的脸上直感到发烫,心里也特别难受,一连好几个晚上我都睡不好觉。作为社区民警,自己管片儿内的居民连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我这警察还能叫人民警察吗?还配穿这身警服吗?从此以后,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Xx社区的治安防范搞成一流水平,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安居乐业。

我感觉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同时我也深知,要想搞好治安防范工作,没有群防群治力量的参与是不行的。因此,组建社区巡防队伍、夯实防范基础就成为首要任务。但是,人从哪儿来?经费从哪儿来?这就需要紧紧依靠驻地单位的大力支持。在分局和派出所领导的支持下,多次找到Xx矿有关方面的领导进行协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在他们的支持下尽快建立起一支专业的社区巡逻防范队伍。我的真诚与执著,终于感动了Xx矿领导。矿领导拍板决定,抽调16名在职职工组建Xx社区治安巡逻队,巡逻队员的工资由Xx矿支付。当我得到这个消息后,兴奋了好多天呢。经过认真的考察后,我选择了责任心强、个人素质和威信都较高的也是刚退二线的Xx矿原四采区总支书记Xx担任了社区巡逻队的队长,并把巡逻队划分成三个小分队,分别负责门卫和巡逻盘查工作。

在组建巡防队伍的同时,我还想方设法对Xx社区的治安防范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将原先杂乱无章的社区出口和通道进行统一规划整修,封堵了所有不安全的豁口通道,并加高加固了围墙。机动车辆出入社区只能走一个门——即406东大门,并设立了404、406两个门卫值班室,实施全天24小时专人值守。

狠抓制度建设严格队伍管理

随着Xx社区巡防队的建立,如何管好、带好、用好这支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治安防范中的作用,成为我这名社区民警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以前的煤矿工人转换到如今的治安巡逻队员,也是队员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事情。曾经有名队员的话就很有代表性,他开玩笑说,“要说挖煤我很在行,现在你让我去巡逻,我一下就找不着北了”。

我首先从建立规章制度入手,将公安队伍铁的纪律和爱民作风带到了巡逻队中。根据多年公安工作的经验并结合Xx社区治安的实际,先后制订了Xx社区《巡防队伍教育管理制度》、《门卫值班制度》、《治安巡逻防范制度》、《社区机动车辆治安管理办法》、《巡防队员责任制》、《巡防队员工作纪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Xx社区的治安防范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一开始,针对个别队员责任心不强的问题,我除了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就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自己一名人民警察的言行来带动巡逻队员责任心的增强。不管是风雪交加的冬季,还是酷暑难耐的夏日,我都坚持与巡防队员一起在社区内进行治安巡逻,从晚上一直巡逻到次日凌晨,天天如此。

没有铁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任何队伍都是不可能带好的。因此,我在组织巡逻队员学习法律法规、熟悉掌握治安巡逻技巧、增强治安巡逻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的同时,对队伍的管理是“严”字当头。为了确保巡逻队员按照规定进行巡逻、充分发挥预防和打击犯罪的作用,我与巡防队长常常要在夜间对巡逻工作实施检查监督,如果发现有人没有按照制度规定去巡逻,我就会对违章队员进行严格处罚。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奖罚分明以及人性化管理。在全体队员中实行等级评定制度,每月考核记分、群众评议打分后,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队员要进行奖励。2005年筹集到的奖励资金1.3万元全部用于奖励了巡逻队员。哪名巡逻队员家里遇到了困难,我总要诚心过问、尽力帮助;哪名巡逻队员生病住院了,我和队长总要买上些慰问品去医院探望。为了照顾队员饮食、不间断巡逻工作,我还多方筹集资金,彻底解决了队员巡逻值班中的用餐问题。

如今,巡逻队员的责任心增强了,治安防范意识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创新综合治理完善防控网络

我带领Xx社区治安巡逻队创造性地提出的“Xx巡防要领”和“夜巡战术守则”,在为居民群众营造平安环境中起到了有效作用。

“Xx巡防要领”,即四熟三清二快一不放过。四熟:熟记法律规章,熟练业务技能,熟悉社区情况,熟认有关证件;三清:出入社区的车辆底数要清,可疑人员的相貌要清,可疑物品的特征要清;二快:发现疑点反应要快,发现险情处置要快;一不放过:不放过一切可疑车辆、人员和物品。

Xx夜巡战术守则

(1)“555311夜间巡逻守则”,即每个班坚持八小时工作制,做到“五不”: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不漏岗;在巡逻值班中,做到“五勤”、“五到位”,即:脑勤,腿勤,眼勤,手勤,口勤;人员到位、思想到位、业务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在夜间巡逻中,做到“三轻一严禁”:走路要轻,问话要轻,替居民关闭他们未关的门窗要轻,严禁在夜间使用对讲机通话不戴耳机;最后一个“1”,就是做到上岗一分钟,警惕60秒。

(2)严格实行夜间巡逻‘责任倒查制’,谁巡逻、谁负责,谁责任区发案追究谁。

(3)“点、线、面”战术。改变以往队员结伴巡逻易被发现规律的模式,实行单兵不规则游动对讲机呼应,蹲坑点线相结合,扩大巡防覆盖面。

(4)“防控三重点”。结合实际情况与可能性、预见性,因时因地因事的确定,1重点防控时段。2重点防控地段。3重点防控事件。

(5)“人、技互依联动”战术。人防、物防、技防,三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人、技协调合一,有机互依联动。“电子眼”操作员在发现警情时,必须及时发出指令,小队长判断情况准确,指挥坚强有力,队员配合默契,及时处置情况。不得贻误战机,更不得互相推委扯皮延误工作时效。突发情况时,“电子眼”操作员有临时指挥权、过程监督权。

(6)“以静制动”战术。夜勤队员上岗必须携带自卫棒、对讲机、照明用具,充分利用地形、地物、背光环境,隐蔽行动,以静制动。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注意发现情况立即报告。

(7)处置情况坚持“十快”原则。1、“电子眼”操作员发现异常要快;2、发现情况报告要快;3、小队长决策部署要快;4、队员反应出击要快;5、形成迂回包围要快;6、捕获嫌疑人出手要快;7、就地审查抓获同伙要快;8、扩大战果动作要快;9、收集保全证据要快;10、向派出所、‘110’报告要快。

Xx社区404、406两个门卫室,实行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要负责对出入社区的人员、车辆进行检查登记。特别是对于出入社区的陌生人,要主动进行询问,仔细观察其携带的物品等;针对社区内机动车辆增长迅速的实际,我们专门制订了《机动车辆治安管理办法》,规定机动车辆统一由406大门出入,同时给社区内的每辆机动车进行编号并发放出入证件。对于外来机动车辆,则实行出入社区查验登记制度。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到防止了机动车失盗案件的发生。

社区警务范文篇6

社区警务在西方警学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学科,而运用公共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质就是警察公共关系在基层警务的具体应用。

西方的社区警务不是简单地指一定区域内的警察工作,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即是一种警务理论,又是一种警务战略,同时又是指警察在社区的工作。(1)在理论层面,社区警务理论是在借鉴和吸纳系统科学、犯罪学、社会管理学、信息学等理论学科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社区各类机构与团体在维护社区秩序、保障社区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抑制社区成员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以稳定社区的秩序,保持社区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警察在社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社区工作最大程度地体现警察的职能与价值,最终达到减少犯罪、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的一种警务理论。(2)在警务发展战略层面,社区警务强调遏制犯罪的战略立足点不是打击,而是构筑一种有效的防控机制。其内涵包括:①减少犯罪是警察工作的最终目标;②警察不是遏制犯罪的唯一力量,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形成全民皆警的新格局才是根本途径;③强调把警察工作重心移到案发前,在广泛发动公众的基础上,以防为主,先发制人。(3)在操作层面,社区警务是指通过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建立紧密的联系,以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2中西方社区警务内容比较

2.1西方社区警务的内容

西方社区警务的内容,一般认为由四个部分组成。①在社区组织开展预防犯罪的工作;②开展社区巡逻,大多恢复步行巡逻的机制,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社区居民;③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④建立社区反馈机制,使警方可以直接从社区获得犯罪信息。

西方社区警务的主要措施有:

(1)建立“警方——社区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一般由社区警察、教会、学校及其他社区组织代表共同组成,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存在的犯罪与治安问题进行调查;将调查的情况反馈给警方,并向社区公众公布,与警方共同制定应对方案。

(2)推行邻里守望、校园守望、旅馆守望、商业区守望等社区联防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范网络。警方负责划分邻里联防的区域范围,召集有关会议,帮助推选居民代表及邻里联防的负责人。同时,在街道、路口、马路两旁和居民楼墙上设置或张贴邻里联防的标志图案,以威慑罪犯。社区警察还组织文娱、体育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

(3)标刻贵重财产。即督促所有居民,将私人贵重物品刻上标志(物主姓名或身份证号码),或进行拍照,一旦物品被盗,比较容易进行追查,也使盗窃分子不敢轻举妄动。

(4)成立被害人救援中心。如强奸救助中心、虐待儿童安慰热线、老人帮助中心、警察咨询服务电话等,这些组织是由警察牵头,与社区公众志愿者共同组建。

(5)创办社区刊物、发放宣传手册。通过这种方法向社区公众通报治安情况,教授防范知识等,有的还开设预防犯罪课程使居民获得安全信息。譬如在家时遇到入侵住宅的可疑分子或夜间外出时遇到袭击者该采取何种措施、面对直接的暴力威胁应如何处置等。

(6)进行青少年教育和保护。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犯罪,开展“校访计划”,“儿童安全庇护所”,有的国家还为儿童提供预防犯罪的玩具。

(7)犯罪报告训练。即发动社区公众使用有效的方式报案,使居民成为警察的耳目。警方告知居民注意发现可疑的人、可疑活动、可疑车辆或其他可疑目标。培训公民通过恰当的描述做出准确的报告。此外,警察还告诉居民如何区分紧急情况和非紧急情况,如何报警等,以便警察快速做出反应。

2.2我国社区警务的内容

①人口管理工作,包括对常住人口、寄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入境人员和公民因私出境管理,户口和身份证管理等;②治安管理工作,包括公共场所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枪支、弹药和爆炸、危险物品管理、调处治安纠纷、查处治安案件等;③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推行物防技防硬件建设、防火防灾工作等;④发现和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的工作,包括协助侦破发生在本警务区的刑事案件、排查线索、抓逃犯等;⑤群众工作,包括保证每周30小时在警务区工作、组织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助残扶困;⑥接处警工作,包括接受110指令和接受群众举报的处警。

3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和不足

3.1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

(1)拥有一支专职的社区警力。在我国,依城市街道、农村乡镇设立的派出所以及设在铁路、交通、民航、林业等系统的专门派出所是从事社区警务的专门机构,责任区民警则是社区警务的主体,将派出所辖区按人口数量和治安复杂程度分为若干社区,由外勤民警分块承包每一小块责任区的群众工作和管理防范工作,这是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基本运作方式。

(2)严密的人口管理。人口管理是我国社区警务的又一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安机关依托户籍制度实现了严密的人口管理,针对人口流动的新的社会形势,我国公安机关又提出建立一警一区责任制的派出所工作新思路。通过严格的责任制,使人口管理这一中国社区警务的有效手段重新焕发出活力。

(3)强有力的社会基层组织。遍及城乡的社区警务室是人民警察联系和依靠群众的桥梁,它使“依靠社会公众遏制”犯罪这一社区警务的原则有了具体的实现形式。

3.2我国社区警务的不足

(1)服务助民的工作开展不够。

西方的社区警务工作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服务的内容,这与我国公安机关提倡的为民服务极为相似,但其不是把这些工作作为“目的”、“宗旨”,而是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与之相比,我国社区警务的工作要比西方宽泛得多,一名责任区民警同时承担着打击和防范的双重职能,尤其是110快速反应机制推行以来,基层派出所承担了较多的接处警、快速反应工作,社区工作、服务助民工作有所削弱。特别是在外来人口管理方面,面对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后给城市治安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安机关多采取控制性的管理措施,把外来人口置于管理的对立面,为外来人口提供服务的工作没有完全展开。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派出所服务助民工作占全部工作量的25%,而欧美警察占36%,二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2)与社区公众的交流互动不够。

社区的警察公共关系是社区警察与公众相互作用的过程。警察与社区公众有共同的利益需要,即维护公共安全的需求。基于这一共同的认识,警察应尽可能地通过警务活动和社区公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警方与社区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把警务工作变成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社区公众参与警察的工作。西方的社区警务十分重视警察与社区公众的互动关系,并通过诸如犯罪报告训练等方法推动公众的参与。而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在这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民警在工作中将个人作为主体,单向宣传的工作做得多,群众意见听得少,缺乏与群众共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意识,使很多发动群众的工作流于形式。

(3)社区警务的手段一般化。

目前,我国基层民警的工作大多沿用一些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中缺乏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和大胆的创新。现代公共关系手段发展日新月异,广大公安民警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借鉴,以期把工作基础筑牢、把基层工作做好。

4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社区警务的途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应该看到,社区警务战略是一个国际趋势,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警务方式,各级公安机关应提高对开展社区警务战略的认识,彻底转变以打为主的观念,真正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战略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和巩固我国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发展战略。

(2)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社区警务的基本目标趋向,也是社区警务发挥威力的源泉所在。警力不可能无限增长,即使在现有条件下,警力增长的比例也永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比例。我们应该吸取西方20世纪60年代警务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警力的增长、装备的现代化不是社会治安治理的根本,根本在于发挥公众的力量,营造全民皆警的氛围。因此,广大基层派出所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调整警力部署,让民警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在群众工作上,应鼓励责任区民警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工作,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社区工作方法,不断丰富我国社区警务的内涵。

(3)在保护与服务中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长期以来,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流动人日给城市带来的冲击、压力强调多,而就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对流动人口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考虑较少。在具体管理中有重限制、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尤其是一些地区对流动人口采取一种歧视态度,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来管理流动人口,重“堵”不重“疏”,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对社区警务理论的背离。我们不能将社区警务理论片面地理解为常住人口的社区警务,而应将其置于全社会的大背景下,常住人口居住的区域是社区,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也是社区,警务管理思想和实践是一致的。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公安机关是主力军,但必须取得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而具体工作最终要落实到街道社区和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管理的核心精神应该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中实现管理。发动流动人口、依靠流动人口,唤醒它们的主人翁意识,自觉自律,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4)发挥社区警务方式对警务活动的监督作用。社区警务双向互动式的警务机制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公安机关应该注重并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一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一种社区公众评价派出所和民警的工作制度,并将结果与派出所和民警的考核挂钩。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激发民警从事社区警务的热情,督促社区警务各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应建立派出所与社区的定期对话制度,让社区单位、群众包括外来人口对派出所工作公开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并将这一制度规范化。这不仅有利于监督,同时也是警民协商、共建社区文明、安全的好路子。

摘要:社区警务又称为问题导向警务,是当代西方警务革命的核心。从揭示社区警务与警察公共关系在理论层面、战略层面、实际操作层面的对比入手,阐述开展社区警务的现实意义。其次,从中西社区警务内容方面作比较,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根据归纳出的问题和得到的启示,提出加强和改进我国社区警务的途径。

关键词:社区警务;警察公共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大伟.中西警务改革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2](美)艾瑞克·亚威包姆等著,赵连荣等译.如何推进公共关系[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徐美恒.公共关系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社区警务范文篇7

一、社区警务工作目标

(一)切实理顺派出所内部管理运行机制,配齐配强社区、农村警务室民警,实施警务室民警专职化,真正实现警力下沉;

(二)建立完善基础警务工作模式,启动新的警务模式和勤务方式;

(三)前置基础工作,转变、延伸、拓展社区警务工作职能,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把减少犯罪、服务群众作为社区民警职能定位和努力方向。

二、具体工作内容

(一)警务室设置。

1、固定警务室设置。将全区原51个警务室撤并精简为32个,具体设置为城区社区警务室17个(其中居家式警务室2个、一区一警式15个);农村警务室15个全部设置为联动包片式。各所情况如下:

2、流动警务室设置。针对已配备的6辆流动警务室,在城区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定点停靠流动警务室,并根据治安状况和工作需要实时调整停靠地点,实行“流动运作”;必要时,根据分局指令执行堵控查缉任务,在就近治安卡口停驻,执行执勤点和堵控点任务。

具体流动警务室设置为:

河滨所3辆,设置在永乐警务区1辆、警务区1辆、一中警务区1辆;

天府所2辆,设置在警务区1辆;警务区1辆);

福新所1辆,重点设置在楮佳疃警务区。

(二)警务室建设。

实施警务室等级化管理,规范化运作。整合后的警务室主要选建在治安复杂、经济活跃、警力要求高的社区或经济较发达的村庄设置;警务室办公场所可与社区、村居单位合署但应单设办公室,用房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并设有民警(保安)休息室或休息区域,有条件情况下可统一划分办公接待室、会议室、休息室和监控室等功能区;室内外各类标识标牌达到规范要求,办公桌椅、资料柜、装备柜、电话、电脑配备齐全,各项职责制度上墙;办公电脑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应与公安专网联网,或通过市局安全接入平台采取专线的方式与公安内网联通;警务室民警配备专用于移动信息采集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警务通等信息化设施装备,配发专用公文包和群众识别胸牌。

(三)警力配置。

实行一区一警,专职从事社区警务工作。流动警务室固定1名专职民警、搭配2名协勤队员;其余警务室固定1名专职民警、搭配1名协勤队员。优先选派警务室民警,担任社区民警必须热心本职工作,熟练公安信息化应用操作;社区民警务必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调动或更换。在配齐配强警务室民警的基础上,实施警种分包联动警务室,推行“一警为主,多警联动”的“1+X”工作制,分局各警种根据业务实际,对每个警务室确定1名基础工作分包民警,建立联动工作机制,以“多警联动”的方式把警力向警务室集中,业务向警务室延伸。

(四)工作模式。

落实专门专职工作模式,警务室每天有人办公(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可根据辖区治安状况实行弹性工作制;城区警务室民警不参加派出所值班,农村警务室可根据派出所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安排;警务室民警一律不主办案件,不得被抽调从事其它不涉及本社区的工作,推行社区民警专职化。日常工作时间内,辖区(流动警务停靠区域)由1名民警或保安队员在警务室(车内)值班,负责接待群众来访、咨询答疑、代办登记和现场服务群众等项工作,其他人员深入辖区开展基础工作。遇有特殊情况,如现场警情先期处置、群众集中事项办理和其他需要多名警力共同处置的案(事)件,警务室全体人员集中共同参与处置;对于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请求所内其他警力协助解决。

(五)工作职责。

社区民警以深化落实“三大警务”为根本,以提高辖区群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为目标,集中精力开展实有人口管理、组织安全防范、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维护治安秩序等“五项”职责任务。在此基础上赋予社区民警场所治安处罚权、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权、违法经营查处权和交通管理权等适当延伸下放。

(六)工作标准。

1、建一套台帐:每个警务室民警围绕职责任务和辖区实际,建立规范一套信息化工作台帐,档案内容齐全、规范。

2、交一批朋友:即在密切联系辖区居民群众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走访,广泛与辖区企事业单位、治安积极分子结成良好的工作关系,并能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3、有一支队伍:组建一支较稳定的能够配合公安机关联防、联打的群防群治队伍。

4、创一个特色:结合辖区治安实际,开展“无盗、无抢、无毒、无民转刑案件、无重大事故”以及社区警务模式的创新。

5、履一项承诺:警务室民警在社区日常警务工作中能够结合实际自觉推行并认真履行一项便民服务承诺。

(六)工作制度。

1、建立社区警务工作和社区民警管理由各派出所分管副所长负责制;

2、全面实行社区民警辖区负责制。即社区民警作为社区警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辖社区警务日常工作负全责。社区民警务必要处理协调好与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关系,促进社区警务的全面发展;

3、落实一项服务承诺、利民措施,并对群众交办事宜实行回告制;

4、按照业务上级要求对辖区各类场所、行业实施管理;

5、每两个月落实一次居民代表会,将社区警务工作情况向社区群众予以报告,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监督;

6、一月开展一次对重点单位、出租屋及公共复杂场所的治安检查;

7、一周落实一次警情公示或警务通告,警示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参与联动、联防意识;

8、一周熟悉30户常住人口,及时为群众解难排忧;

9、每日督导安排群防队伍开展一次联防巡逻。

三、几点措施要求

(一)切实提高认识。社区警务工作作为深化落实“三大警务”的重要举措,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特别是各所所长务必高度重视,要把加强社区警务建设作为做强基层基础、警务前移延伸的重要载体。各警种部门要摒除社区警务于己无关思想,要把警务室作为本警种本部门业务延伸下放的前沿,建立定点联系措施,强力推进社区警务工作的落实。

(二)明确工作责任。为促进社区警务工作的有序推进,各派出所要根据分局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定岗、定人、定责,严格措施,明确责任,统一方法,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管社区”到“跑社区”、从“等活干”到“找活干”、从“简单化”到“高质量”的社区警务工作的重大转变。

社区警务范文篇8

一、前段我局社区警务工作的初步探索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局把社区警务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的重要支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先后5次召开党委会和局务会议研究社区警务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选优配强社区民警为突破口,强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并提高社区民警待遇,大大激发了社区民警工作热情,社区警务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配齐配强社区警力,社区民警全局“公选”。任何工作的好坏,人的因素是关键,社区警务工作也不例外。为切实把我局10个社区民警选好配强,我局党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寻求破解之法。20**年12月6日,我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由局党委全体成员、城区派出所长、社区民警和治安大队长、户政股长,专题讨论如何破解全局社区警务难题,听取基层民警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局党委成员又分别带领机关民警分成4个调研组,深入社区干部和居民家中,开展调查研究。为解决当前警力严重不足,社区民警“专”不起来的问题,我局先是借鉴江华县公安局的经验,返聘了8名退休退养的老民警到社区警务室开展工作。但由于历史久帐太多,繁重的基础工作使这些老民警颇感吃力,且部分老民警已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为此,局党委在认真研究后,决定打破股室、地域界限,在全局范围内公开选拔10名社区民警,克服一切困难、下死决心要把社区民警配成“精锐部队”。并规定,原来的社区民警也可报名参加竞争,如果落选就放到艰苦岗位去接受锻炼。“一石惊起千层浪”,局党委的这一决策,一举打破了多年来社区警务工作“无人管、无人干、干好干坏无得妨”的“三无”僵局。

二是坚决做到奖惩兑现,奖励措施让人“心动”。社区警务中大量的是基层基础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因此,必须要有激励社区民警扎根社区的工作机制。为此,我局经多次研究,并在社区民警中广泛讨论后,制订了对社区民警工作按照“满意率”、“熟识率”、“发案率”等“七率”来考核的办法。同时,制定了明确具体的奖惩规定:20**年,全局社区民警按季度进行考评。考评后,根据考评成绩按每月平均500元/人的标准,由局里统一发放工作补贴。平时,社区民警不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参加具体案件侦办,不下达办案和打击处理指标。年终,局里根据考核情况,对10个社区民警综合排名,第一名奖励1000元,由局党委向县委呈报解决副科级待遇;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奖励800元、500元,并列入后备人才库管理。对小江口、城中等6个辖区人口较多、治安状况较复杂的社区,还可以搞“夫妻社区”、“兄弟社区”。每季度考评后,对社区民警按考评成绩排名,第一次考评排名末位的社区民警,通报批评并诫勉谈话,连续两次排名末位且得分在80分以下的社区民警,调到农村艰苦岗位锻炼。

三是建立责任捆绑制度,领导联系社区“结对子”。今年2月25日,全局10个社区民警选拔出来之后,我局由局领导和政工室、治安大队、户政股等单位负责人按照上级有关社区警务工作的相关规定,对社区民警进行了集中业务培训,并将所有资料汇编成册。局长秦建彪亲自讲授第一堂课,从社区民警的工作任务、职责要求、工作方法等方面,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为了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的领导,我局党委委员每人联系一个社区警务室,帮助协调民警与社区干部、内保单位的关系,改善社区警务室的工作环境,配备照相机、电话、办公桌椅、档案柜等硬件设施。同时,局机关每个股室也对口联系一个社区警务室,联系社区的局领导和机关内设单位与社区民警进行捆绑考核,局领导每月至少二天在社区工作,并与社区民警共同承担责任。即社区民警工作任务完成不好被通报,联系的局领导和机关股室一并通报,形成了全局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如今,全局10个社区警务室环境变好了,工作关系理顺了,社区民警发自内心地讲:“社区警务工作虽然辛苦,但工作好搞多了。”

二、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前期的社区警务运行来看,我局社区警务工作已经正常运作。但影响、制约社区警务工作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警务的功能发挥不够。社区警务既是公安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特殊的交叉属性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社区警务是社区群防工作的组织形式,是群众与犯罪作斗争的阵地,也是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互通的基层中枢。而现实工作中,民警在社区警务中往往只是应付式的等候、登记、处理,没有变被动为主动,没能将社区的警务工作统筹考虑与合理计划,而是简单地按命令执行,局里安排一次行动就搞一下,没有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组织引导功能。

社区民警深入基层广泛收集信息的同时,最大的工作要求是组织指挥一支防控力量。群防群治力量是公安机关的一支重要防控力量,在公安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这种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首先,思想认识不到位。派出所和社区民民警都没有将群防群治这项工作提高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的高度来认识,派出所对群防群治工作没有明确计划、目标和落实措施。其次,范围拓展不广。派出所只对专职巡逻队(有的是民兵应急分队)、银行等重点单位的经警还有所联系,对其它群防群治防控力量基本上没有管,没有组织。第三,队伍运作不力。社区民警牵头组织协调不够有力,未将其串联成有效的防控网络,导致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的运作无力,未形成有效的防控体系。虽然有了一个警务室,在群众看来有了依靠的场所,但是民警还是单兵作战,缺乏稳固的根基。

(二)社区警务工作没有形成合力。社区警务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要求地方政府、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等各方参与。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街道党委、社区干部,在对社区警务的认识上及责任归属上还没有真正统一。调查中发现仍有不少社区单位和群众认为社区警务是公安部门一家的事情。对社区警务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往往是碍于民警的“面子”“交情”,都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位。特别是筹建警务室用房、资金问题上,使社区民警感觉到人单力薄。另一方面,社区民警在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对社区警务工作作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理解。社区民警投身社区的时间不多,与社区群众缺乏多方的信息交流,未能使社区群众真正认识到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关键在于社区。在具体工作中社区与社区民警共同分担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责任意识不强,群众参与维护治安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社区民警走不出独自承担解决社区违法犯罪问题的怪圈。

(三)社区警务的资源利用不足。社区民警在工作中往往依赖上级机关来解决人财物,习惯于依靠行政手段筹措各种社会资源,不善于动员社会力量,没有真正形成社区齐抓共管抓防范的局面。开挖社区资源的成败优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警个人的状况。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民警个人素质好、活动能力强、工作自觉性高,利用社区资源的效果就明显一些。从我县10个社区警务室的工作来看,各个警务室工作发展不平衡,如小江口、城中、濂溪等社区民警由原来的所长、副所长担任,工作就较主动,开展得好;而荷叶塘等少数社区由于民警年纪较大,知识结构老化,工作措施不力、工作成效不是很明显。

(四)社区警务的考核机制激励不够。考核是各项工作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调动和激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不仅达不到考核目的,还会挫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局的情况,一是管理考核部门多,没有形成抓社区民警考核的合力。从工作业务上,治安大队、人口大队都是社区警务的主管部门,从人员关系上,社区民又必须对所属派出所负责,所以派出所也要对社区民警有所考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治安大队、人口大队不去考核,认为主管部门主要是业务指导,派出所应对社区民警进行考核;派出所又认为社区民警很多情况需要局里协调,津贴由局时发放,社区民警基本上不参加所里的有关活动,只是挂名在派出所而已,派出所不好对社区民警进行考核。二是考核细则繁琐,不好操作。特别是发案率、防范率、线索提供率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光看绝对数,又不能光看社区人口数,还要考虑社区治安复杂程度,平衡起来很难。三是有些奖励措施不能兑现,影响了民警积极性。

三、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认欠统一。少数社区民警由于群众观念淡薄,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认为社区工作整天跟老百姓打交道,工作见效慢,立功受奖的机会少,对工作产生“厌战”情绪。一些社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不强,一旦下社区后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少数社区民警缺乏锐意进取、开拓创业的精神,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消极思想,而在工作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极易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反感。

二是民警能力素质欠平衡。从事社区警务工作的民警,由于个人的学历、经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所联系社区的治安复杂情况各异,工作成效也表现出较大的差距。有的民警简单地执行任务、完成基础指标,有的不善于发动群众、组织队伍;有的不适应当前的社区形势,对各项基础工作无从下手。在现实中,突出表现为个人能力素质好的民警社区警务工作开展的就有特色、有亮点、群众满意度就高;个人素质较差的,工作开展中就阻碍多,群众的怨言也多。最终导致各社区警务工作发展不协调、不平衡。

三是业务考核机制欠科学。在运行过程中,社区民警反映现行的社区民警考核机制难以科学、合理地衡量民警的工作绩效,分值设置未充分考虑可变因素,难以体现客观公平原则,加之考核办法不够完善,监督调控不力,未能充分调动起民警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民警片面追求易得分的高分值工作,而忽略了难以得分的防范等基础工作的开展。

四、改善社区警务运行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认识,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社区力量共建社区警务。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夯实公安基层基础,提高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能力的重要举措。公安机关要按照派出所工作改革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切实转变观念,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积极的姿态做社区警务战略的实践者。要坚决克服责任区民警工作制度向社区警务转变中急于求成的心理,正视社区警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动工作。要从长效管理的角度制订社区警务实施的计划和工作目标,避免短期效应、多头指挥,确保社区警务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服务为先、密切警民关系,争取社区居民支持社区警务。推行社区警务的主旨是以预防犯罪和密切警民关系,实现社区警察和社会群众的有机结合。一是社区民警必须花时间、精力搞好细致繁琐的群众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听民声、知民情、排民忧、解民难”成为社区民警每天工作的具体内容。二是必须科学合理地建立职能明确的基层警务体制,提高工作实效,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设置适应社区群众需要的社区警务机构,保证基层足够的警力,使社区民警与群众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社区警务运作要灵活、有弹性,在作息时间的安排上给民警一定的自主权。社区民警要围绕中心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提高民警在社区的出现率,加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增强群众安全感。三是以优质、满意的服务,赢得社区群众的承认与支持。为群众提供服务,不光体现在民警警容风纪、行为举止和文明用语上,更重要的是化解矛盾维护社区安定,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上。社区警务要求社区民警是多面手,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够妥善处理广泛的与社区相关的各种治安问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社区警务范文篇9

我市把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三基一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总体战略部署之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今年市政府把社区农村警务纳入2010年“十件实事”之一,市里拨款,为县以下级别每个警务室划拨专项建设经费2.2万元,每个乡镇投入3.5万元用于配套建设,为每个警务室配备了电脑、摩托车、工作包。

与此同时,市里还充分运用公安机关综合考评和“三基一化”验收考核手段强力推动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纷纷把做好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作为改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形象的重大突破口,增强了抓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今年5月份开始,市公安厅坚持每月对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进展情况打分排名,直接通报到各市州公安局,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落实。针对每月通报反映出的问题,实行带队分片包干的做法,重点深入落后地区进行督导,并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纳入治安业务工作考评,推动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发展。

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突破五大难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里各级公安机关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突破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缺人干、无阵地、怎么干、考不实、留不住”五大难题。

去年以来,按照省公安厅机构改革方案,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清理,精简下来的警力全部下放到派出所,用于充实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同时规定新进民警一律先到派出所和社区、农村从事基层基础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警力来源问题。同时,公安厅制定出台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规范》,从警务室建设、工作制度、民警的职责任务等七个方面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各市如何开展警务建设和民警怎样开展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公务员之家

工作中,严格考核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并严明奖惩,将全市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考核以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信息提供率、辖区发案率、人民群众满意率和群防群治组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把考核重点放在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的实效上。各地公安机关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办法,全面推动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发展。

在见实效、上台阶、可持续上狠下功夫

社区警务范文篇10

我市把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三基一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总体战略部署之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今年市政府把社区农村警务纳入2010年“十件实事”之一,市里拨款,为县以下级别每个警务室划拨专项建设经费2.2万元,每个乡镇投入3.5万元用于配套建设,为每个警务室配备了电脑、摩托车、工作包。

与此同时,市里还充分运用公安机关综合考评和“三基一化”验收考核手段强力推动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纷纷把做好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作为改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形象的重大突破口,增强了抓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今年5月份开始,市公安厅坚持每月对全市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进展情况打分排名,直接通报到各市州公安局,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落实。针对每月通报反映出的问题,实行带队分片包干的做法,重点深入落后地区进行督导,并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纳入治安业务工作考评,推动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发展。

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突破五大难题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里各级公安机关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突破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缺人干、无阵地、怎么干、考不实、留不住”五大难题。

去年以来,按照省公安厅机构改革方案,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清理,精简下来的警力全部下放到派出所,用于充实社区民警和驻村民警,同时规定新进民警一律先到派出所和社区、农村从事基层基础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警力来源问题。同时,公安厅制定出台了《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建设规范》,从警务室建设、工作制度、民警的职责任务等七个方面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各市如何开展警务建设和民警怎样开展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公务员之家

工作中,严格考核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并严明奖惩,将全市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考核以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信息提供率、辖区发案率、人民群众满意率和群防群治组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把考核重点放在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的实效上。各地公安机关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办法,全面推动全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发展。

在见实效、上台阶、可持续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