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安全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3:53:08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1

党的十强调,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为社会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航向。任何一个省市,任何一个地区,其管理与服务的对象都是人民,脱离了这一主题,其管理就不复存在。所谓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伟大领袖一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辟总结,概述了社会管理的精髓。十,融合了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汗水,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切社会的管理创新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脱离这一目标,就会失败。

二、整合力量,形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合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订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格局与现实需求的差距日益凸显。另外,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空前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这对已经形成的社会管理格局带来新的考验。如何整合管理资源,顺应历史潮流,在新时期让试验区管理体系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达到管理目的呢?在党委的领导下,政府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各种力量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才会强力推进社会管理,才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比如:管理措施的缺失与多变性,管理方法的单一性,政府服务的不到位,等等,都造成了政府管理的被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总是不尽如人意。在基层,各社会团体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即使根据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参与进来,出工不出力、参与和稀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公众参与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试验区的发展需要一股强大的合力着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推进民主与法治,是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就应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一个地方而言,就是通过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达进共识,形成合力。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时效性,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分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要推进民主制作度的建设,就应着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既节省了管理成本,又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如果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构,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的协同作用,就能进一步收拢民心,增强凝聚力,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的有机结合,逐步消除部分群众仇富仇官心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真正形成上下一心,整体联动,共同为试验区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四、强化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干部是关键

首先,干部队伍应有较强的纯洁性,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干部才具有公信力。十提出: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没有干部的清正,就不可能有政府的清廉和政治的清明。干部不懂遵纪守法,干部不能遵纪守法,干部的清正从何而来?有后台的干部不愿遵纪守法,不学无术的干部不懂遵纪守法,这样的干部成了害群之马,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严重损害了党的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失去群众的好感,没有公信力的干部,要推进社会管理,谈何容易?无异于痴人说梦,缘木求鱼。其次,干部队伍应有较强的责任心。每一名干部,如果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社会管理创新就很难有成功的希望。今天的干部就应该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让利于民,以民为本,真正体现政府服务于民的职能。要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全身心投入工作,将自己的精力倾注于试验区的社会管理,与全区人民一起奏响试验区的和谐乐章,真正凸显干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关键力量。五、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是保障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需要许多相应的制度约束、规范,引导各种组织、各个团体和庞大的社会人群释放正能量。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制度还有很多,如: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制度,制度,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2

>> 多中心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如何加强住宅电梯安全管理 浅谈燕鸽湖社区高层住宅电梯安全管理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广场舞管理模式的分析 多中心视角下的“公地悲剧”治理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宅小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新型城镇化下社区商业中心宏观选址研究 住宅电梯安全问题的探析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学术失范治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城市中心性及腹地界定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北京“大城市病”治理研究 国内住宅电梯的舒适性研究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管理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城市更新模式转变研究 基于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维护机制研究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的机制研究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网络框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刘润莉,白金平,唐平.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J].控制工程,2011,18(S1).

[3] 张长凤,梁启东.棚改高层住宅电梯管理隐患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8,(6).

[4] 中国法制出版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5] 任广浩,解建立.公共服务中责任政府的构建模式创新:由单中心到多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09,(1).

[6] 余军华,袁文艺.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J].中国行政管理,2013,(12).

[7]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毛寿龙,李梅.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8] 孔繁斌.多中心治理诠释――基于承认政治的视角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6).

[9] 尚海涛.公共性和效率性观点下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多元化及其潜在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10,(5).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3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和省、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围绕落实2008年全市安全生产各项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实现我市安全生产的主要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舆论氛围。

二、主要目标

深入宣传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政策宣传,着力强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提高全民安全素质,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体系,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安全发展。

三、宣传重点

1、大力宣传“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积极宣传安全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

3、深入宣传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4、广泛宣传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搞好“隐患治理年”的宣传。

四、具体计划

1、组织开展全市“安全生产月”活动。

今年6月是第七届“全国安全生产月”,市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发文,开展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全市“安全生产月”活动。各区、县(市)安监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注重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开展各具特色、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要抓住召开奥运会的契机,宣传“安全奥运”、喊响“安全奥运”。

2、组织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

要大力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着重从安全理念、管理制度、技术手段等方面入手,加强教育和管理,努力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各区、县(市)安监局要根据辖区内企业分布特点和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辖区内各行业特别是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把安全文化落实到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推动企业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3、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

今年要在总结前期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创建范围,全面推进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各区、县(市)安监局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突出创建工作重点,特别注重在高危行业集中的社区、历年各类事故高发社区、人员密集区和重要行政办公区域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并于6月底前将申报安全社区创建名单报市局教培处。要以安全社区创建为契机,继续深入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和改进社区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4、组织开展安监员技能竞赛。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技能,以“安康杯”竞赛为载体,开展烟花爆竹行业安监员技能竞赛。由市劳动竞赛委员会组织、市安监局具体承办的“星城杯”烟花爆竹类安监员技能竞赛将于今年下半年举行。各区、县(市)安监局及有关单位要积极组织烟花爆竹行业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赛。

5、开展“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父母写慰问信”活动。

由市安监局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市)安监局配合,开展“农民工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亲情信”活动。通过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父母写亲情信,呼唤他们在外务工时要提高安全意识,为了家庭的幸福注意安全。

6、认真承办好“安全生产万里行”在*的出发仪式。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社区警务;警察公共关系

1社区警务与警察公共关系

社区警务在西方警学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学科,而运用公共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质就是警察公共关系在基层警务的具体应用。

西方的社区警务不是简单地指一定区域内的警察工作,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即是一种警务理论,又是一种警务战略,同时又是指警察在社区的工作。(1)在理论层面,社区警务理论是在借鉴和吸纳系统科学、犯罪学、社会管理学、信息学等理论学科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社区各类机构与团体在维护社区秩序、保障社区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抑制社区成员违规范的行为,以稳定社区的秩序,保持社区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警察在社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社区工作最大程度地体现警察的职能与价值,最终达到减少犯罪、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的一种警务理论。(2)在警务发展战略层面,社区警务强调遏制犯罪的战略立足点不是打击,而是构筑一种有效的防控机制。其内涵包括:①减少犯罪是警察工作的最终目标;②警察不是遏制犯罪的唯一力量,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形成全民皆警的新格局才是根本途径;③强调把警察工作重心移到案发前,在广泛发动公众的基础上,以防为主,先发制人。(3)在操作层面,社区警务是指通过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建立紧密的联系,以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2中西方社区警务内容比较

2.1西方社区警务的内容

西方社区警务的内容,一般认为由四个部分组成。①在社区组织开展预防犯罪的工作;②开展社区巡逻,大多恢复步行巡逻的机制,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社区居民;③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④建立社区反馈机制,使警方可以直接从社区获得犯罪信息。

西方社区警务的主要措施有:

(1)建立“警方——社区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一般由社区警察、教会、学校及其他社区组织代表共同组成,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存在的犯罪与治安问题进行调查;将调查的情况反馈给警方,并向社区公众公布,与警方共同制定应对方案。

(2)推行邻里守望、校园守望、旅馆守望、商业区守望等社区联防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范网络。警方负责划分邻里联防的区域范围,召集有关会议,帮助推选居民代表及邻里联防的负责人。同时,在街道、路口、马路两旁和居民楼墙上设置或张贴邻里联防的标志图案,以威慑罪犯。社区警察还组织文娱、体育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

(3)标刻贵重财产。即督促所有居民,将私人贵重物品刻上标志(物主姓名或身份证号码),或进行拍照,一旦物品被盗,比较容易进行追查,也使盗窃分子不敢轻举妄动。

(4)成立被害人救援中心。如救助中心、虐待儿童安慰热线、老人帮助中心、警察咨询服务电话等,这些组织是由警察牵头,与社区公众志愿者共同组建。

(5)创办社区刊物、发放宣传手册。通过这种方法向社区公众通报治安情况,教授防范知识等,有的还开设预防犯罪课程使居民获得安全信息。譬如在家时遇到入侵住宅的可疑分子或夜间外出时遇到袭击者该采取何种措施、面对直接的暴力威胁应如何处置等。

(6)进行青少年教育和保护。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法制教育,以预防青少年犯罪,开展“校访计划”,“儿童安全庇护所”,有的国家还为儿童提供预防犯罪的玩具。

(7)犯罪报告训练。即发动社区公众使用有效的方式报案,使居民成为警察的耳目。警方告知居民注意发现可疑的人、可疑活动、可疑车辆或其他可疑目标。培训公民通过恰当的描述做出准确的报告。此外,警察还告诉居民如何区分紧急情况和非紧急情况,如何报警等,以便警察快速做出反应。

2.2我国社区警务的内容

①人口管理工作,包括对常住人口、寄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入境人员和公民因私出境管理,户口和身份证管理等;②治安管理工作,包括公共场所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枪支、弹药和爆炸、危险物品管理、调处治安纠纷、查处治安案件等;③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推行物防技防硬件建设、防火防灾工作等;④发现和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的工作,包括协助侦破发生在本警务区的刑事案件、排查线索、抓逃犯等;⑤群众工作,包括保证每周30小时在警务区工作、组织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助残扶困;⑥接处警工作,包括接受110指令和接受群众举报的处警。

3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和不足

3.1我国社区警务的优势

(1)拥有一支专职的社区警力。在我国,依城市街道、农村乡镇设立的派出所以及设在铁路、交通、民航、林业等系统的专门派出所是从事社区警务的专门机构,责任区民警则是社区警务的主体,将派出所辖区按人口数量和治安复杂程度分为若干社区,由外勤民警分块承包每一小块责任区的群众工作和管理防范工作,这是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基本运作方式。

(2)严密的人口管理。人口管理是我国社区警务的又一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安机关依托户籍制度实现了严密的人口管理,针对人口流动的新的社会形势,我国公安机关又提出建立一警一区责任制的派出所工作新思路。通过严格的责任制,使人口管理这一中国社区警务的有效手段重新焕发出活力。

(3)强有力的社会基层组织。遍及城乡的社区警务室是人民警察联系和依靠群众的桥梁,它使“依靠社会公众遏制”犯罪这一社区警务的原则有了具体的实现形式。

3.2我国社区警务的不足

(1)服务助民的工作开展不够。

西方的社区警务工作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服务的内容,这与我国公安机关提倡的为民服务极为相似,但其不是把这些工作作为“目的”、“宗旨”,而是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与之相比,我国社区警务的工作要比西方宽泛得多,一名责任区民警同时承担着打击和防范的双重职能,尤其是110快速反应机制推行以来,基层派出所承担了较多的接处警、快速反应工作,社区工作、服务助民工作有所削弱。特别是在外来人口管理方面,面对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后给城市治安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安机关多采取控制性的管理措施,把外来人口置于管理的对立面,为外来人口提供服务的工作没有完全展开。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派出所服务助民工作占全部工作量的25%,而欧美警察占36%,二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2)与社区公众的交流互动不够。

社区的警察公共关系是社区警察与公众相互作用的过程。警察与社区公众有共同的利益需要,即维护公共安全的需求。基于这一共同的认识,警察应尽可能地通过警务活动和社区公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警方与社区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把警务工作变成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社区公众参与警察的工作。西方的社区警务十分重视警察与社区公众的互动关系,并通过诸如犯罪报告训练等方法推动公众的参与。而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在这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民警在工作中将个人作为主体,单向宣传的工作做得多,群众意见听得少,缺乏与群众共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意识,使很多发动群众的工作流于形式。

(3)社区警务的手段一般化。

目前,我国基层民警的工作大多沿用一些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中缺乏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和大胆的创新。现代公共关系手段发展日新月异,广大公安民警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借鉴,以期把工作基础筑牢、把基层工作做好。

4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社区警务的途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应该看到,社区警务战略是一个国际趋势,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警务方式,各级公安机关应提高对开展社区警务战略的认识,彻底转变以打为主的观念,真正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战略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和巩固我国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发展战略。

(2)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是社区警务的基本目标趋向,也是社区警务发挥威力的源泉所在。警力不可能无限增长,即使在现有条件下,警力增长的比例也永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比例。我们应该吸取西方20世纪60年代警务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警力的增长、装备的现代化不是社会治安治理的根本,根本在于发挥公众的力量,营造全民皆警的氛围。因此,广大基层派出所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调整警力部署,让民警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在群众工作上,应鼓励责任区民警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工作,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社区工作方法,不断丰富我国社区警务的内涵。

(3)在保护与服务中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长期以来,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流动人日给城市带来的冲击、压力强调多,而就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对流动人口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考虑较少。在具体管理中有重限制、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尤其是一些地区对流动人口采取一种歧视态度,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来管理流动人口,重“堵”不重“疏”,这种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对社区警务理论的背离。我们不能将社区警务理论片面地理解为常住人口的社区警务,而应将其置于全社会的大背景下,常住人口居住的区域是社区,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也是社区,警务管理思想和实践是一致的。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公安机关是主力军,但必须取得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而具体工作最终要落实到街道社区和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管理的核心精神应该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中实现管理。发动流动人口、依靠流动人口,唤醒它们的主人翁意识,自觉自律,共同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4)发挥社区警务方式对警务活动的监督作用。社区警务双向互动式的警务机制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公安机关应该注重并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一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一种社区公众评价派出所和民警的工作制度,并将结果与派出所和民警的考核挂钩。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激发民警从事社区警务的热情,督促社区警务各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应建立派出所与社区的定期对话制度,让社区单位、群众包括外来人口对派出所工作公开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并将这一制度规范化。这不仅有利于监督,同时也是警民协商、共建社区文明、安全的好路子。

参考文献

[1]王大伟.中西警务改革比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2](美)艾瑞克·亚威包姆等著,赵连荣等译.如何推进公共关系[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徐美恒.公共关系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三个理念”,以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大力压降一般事故,确保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为目标,紧紧围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和企业安全标准化两个重点工作,进一步整合宣教资源,拓展宣教阵地,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安全知识普及,强化安全公益宣传,增强全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思想意识和安全素质,大力倡导“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促进公众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任务,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工作任务

(一)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科学内涵。党的十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安全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宣传安全生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宣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用“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导工作。

(二)宣传“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进一步打牢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以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负责人安全轮训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教工作;围绕典型案例剖析,加大用事故案例和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围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围绕提升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基本功,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比武和业务竞赛等活动。

(三)加强安全生产重要法律文件的宣传,提升公众法制意识。深入宣传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继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 业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精神,积极利用现有平台与渠道,深入开展宣传,大力普及安全法律知识,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广大企业和社会群众的知晓率,强化全社会的安全法制意识。

(四)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先进典型,传递安全生产正能量。积极推出安全生产监管一线的先进典型,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一线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的崇高精神。积极发现总结本地方、本行业、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监督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借鉴和推广。

(五)加强安全生产宣传阵地建设,强化正面舆论引导。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和社会传媒等新闻媒体作用,在现有的宣传平台基础上,作适当优化组合,继续在移动电视开辟专题节目,加强与中国安全生产报、无锡主流媒体的合作宣传力度。以新闻会、媒体通气会、官方微博等形式,及时通报全市的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和事故查处情况。鼓励群众和新闻媒体通过网站、举报电话、微博等途径对安全生产领域的非法违法现象、重大安全隐患和危险源及事故进行监督、举报,为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继续在全市100个社区科普宣传画廊开设安全宣传栏,并利用全市所有出租车、银行和邮政网点、宾馆饭店、隧道出入口的共计1万余块电子显示屏以及公交车、部分楼宇的5000多个移动电视,宣传安全生产。通过“百个科普专栏”、“千个移动电视”、“万块电子屏幕”,营造安全生产社会化宣传阵势。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宣教机的作用,制作涵盖生产、消防、交通、特种设备等安全生产内容的短片,坚持每天在电子宣传屏滚动播放10-12小时,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通过构建有影响的立体式公益性社会安全宣传平台,更好地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增加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实效性。

三、重点活动

(一)深入开展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为重点的各项活动。筹划组织好全市第20个安全生产宣传月的各项宣传活动,利用安全生产宣传月契机,全面普及安全知识,典型案例剖析,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公共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群众的安全警示教育电影、安全文艺节目巡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群众喜闻乐见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真正让安全意识和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好安全是幸福的良好社会氛围。举办安全警示教育电影“下基层”活动。采取图片展、宣讲会、事故分析会等形式,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活动,举一反三,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做好重点时段、重要节点的宣传工作。要利用“夏百安”、“安康杯”、 “11.9”消防宣传日、“12.2” 交通安全日、“12.4”法制宣传日和重点节庆等时机,精心筹划,细化方案,创新方法,突出形势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安全发展共识。开展“宣传用语练练看”活动。以征集安全生产宣传用语为主题,突出“幸福无锡”的特色,在“无锡市安监局”官方微博上开展“宣传用语练练看”活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网友征集安全生产宣传用语,进一步提升无锡城市形象。活动时间:全年。

(二)开辟中国安全生产报“__安全生产”专版。以中国安全生产报专版为重要载体,各地要组建通讯员队伍,及时提供宣传要点、各类新闻线索和重要新闻稿件,组织重大采访报道活动,对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全面展示我市安全生产正面形象,提升“无锡安监”社会影响力。活动时间:全年。

(三)开展《安全生产—我身边的人和事》征文竞赛活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安全生产一线的先进典型,踊跃撰写反映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的宣传稿件和信息,全年除完成统一部署的征文稿件外,市安监局在江南晚报开辟“无锡安全生产”宣传专版。各市(县)、区(不含三城区)应在__主流媒体自行撰稿报道文章不少于3篇;三城区不少于2篇;各部门不少于2篇。实实在在的反映安全生产取得的成果,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关注和尊重安全生产工作者的贡献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充分发挥其对安全宣传工作的主导作用。活动时间3至12月份。

(四)开展安全生产“六进”活动。围绕普及安全知识,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工地、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将各类法律、法规文件、安全生产知识和各类安全事故汇编成书籍、手册、宣传页等形式,免费发放给各地、各部门、单位、企业以及广大市民,不断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安全素养和安全技能。同时发挥官方微博的作用,利用寒暑假期间召集网友、市民、义工、学生等走进社区,开展“安全在我身边”活动,宣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的安全文化。市总工会等部门要继续组织好“安康杯”竞赛,促进安全知识进企业。市建设部门要结合贯彻落实《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和《无锡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组织开展“安全知识进工地”。市教育部门、校管中心要开展“安全知识进学校”,与市安委会办公室联合举办《安全在心中——致亲人的一封信》征文活动;继续推进部级和省级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全力推进“家庭消防安全计划”。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要坚持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组织“文明交通劝导日”、“文明交通我先行”等志愿服务活动。市公安消防支队要通过推进“社区、农村消防宣传员”聘任活动,开展好日常消防宣传,联合有关部门组织社区消防应急演练。市人保局要加强预防工伤事故的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防范事故能力。市地震局和市气象局要开展自然灾害预防知识宣传活动。活动时间:全年。

(五)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重点抓好示范安监所、安全生产示范村(社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的创建工作和国际、国家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为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奠定思想文化基础。每年创建命名一批示范单位,推选10家以上省级和3-5家部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年内争取创建国际安全社区2个;国家安全社区创建备案不少于8个,每个市(县)区创建安全社区全覆盖。大力开展安全班组创建,开展基层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班组、班组长和群监员等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打牢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提升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扩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活动时间:全年。

(六)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要充分挖掘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针对安全生产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组织开展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形成以安全发展为核心,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体系。鼓励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途径,总结实践经验,凝炼理论成果, 以点带面,指导和推动工作。建立安全文化成果表彰、宣传推广机制,年内积极组织开展地区、行业领域和企业间的安全文化建设成果交流活动,切实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工作。加强安全文化队伍建设,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提高组织协调、宣传教育和活动策划的能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基层安全文化队伍。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1至2月):动员部署。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细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实施方案,认真部署,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阶段(3-11月):有序推进。印发安全宣传教育相关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安全生产示范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和示范安监所评选条件和标准,细化具体工作计划,广泛宣传和发动广大群众和职工积极投入安全生产宣教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

第三阶段(12月):总结表彰。评比表彰全市安全生产宣传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单位,大力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安委会要把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全社会资源,明确职责分工,增加宣传教育投入,改进宣传方式与方法,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确保安全宣传各项活动有效开展。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6

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巩固提高文明社区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推进创建文明社区工作。

突出两个长效管理:

1、突出社会稳定实行长效管理。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社区和环境管理站“一把手”负责制。加大外来人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信访工作的管理力度。

2、突出社区建设、社区环境实行长效管理。探索社区环境管理的新格局,建立完善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围绕居民关心的问题,抓重点、解难点、出亮点。

抓好三个拓展延伸:

1、抓好社区党建工作向多层面、多方位拓展延伸。

在街道层面。通过加强街道党委、社区党总支、党支部“三个纵向层面”和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协调组“两个横向层面”的建设,形成社区党建工作“三纵两横”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建协调委成员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社区居委会层面。一是加强党在社区的主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加强对党组织、居委会的领导和管理,继续探索社区工作机制,理顺关系,健全组织;三是发挥社区党建协调组的作用,丰富社区活动的舞台,实现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资源共享。

2、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和延伸。一是做好市级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在原有创业里社区、广盛里社区市级文明社区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创建一个市级文明社区;二是抓好已建成的市级文明社区的巩固提高,争取达到省级文明社区标准。

3、抓好社区工作向优化环境、优化服务方面拓展和延伸。一是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为企业、为居民提供服务;二是进一步拓展促进发展社区中介组织,探索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社区服务的新路子。

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到组织、人员、活动、制度的落实,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探索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而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社区服务,拓宽服务领域。通过开展房屋中介、看护、婚介等家政服务工作,不断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沟通与居民的感情,树立社区干部形象。

3、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区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以活动吸引人、教育居民,努力把社区建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社区。

4、加强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大乱堆乱放、私搭乱建、死角死面的清理力度,提高绿化质量,争创一流的环境管理业绩。

5、加强综合治理、武装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大力加强治安防范,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基础工作,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社会治安治理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整组工作。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区第九次党代会、九届五次人代会精神,深化“四化”发展理念和“共建共荣一体化”发展格局,围绕建设魅力*、活力*、生态*、人文*、平安*、和谐*这一工作中心,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龙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四城联创”(即创建省级文明城、国家环保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以“20字基本道德规范”为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以“廉洁、高效、务实、创新、服务”为内容的机关形象建设,积极推进“平安*”的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提高文明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建设“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国航空城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1、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龙头,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制度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积极开展理论讲座、研讨、培训,使理论学习做到计划、内容、人员、笔记“四落实”。使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形成制度,有计划、有主题、有典型,在全区构建起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框架,创建一批学习型、创新型组织先进典型,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健全完善干部培训制度,定期进行理论和经济、法制、文化、科技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认真落实“治庸”计划,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群众对党政机关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2、以“廉洁、高效、务实、创新、服务”为宗旨,积极开展机关作风整顿和机关形象建设活动。针对区级部门和镇街机关中存在的一些工作懒、散,得过且过,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现象,在全区党政机关中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活动,积极创建文明机关,树立机关新形象。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抓好行风建设。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行政机关做到行政事务和办事程序公开、规范、高效。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有为市民服务的热线电话等联系方式,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党政机关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

3、按照“学习型、效能型、节约型”的原则,实行“一厅式”服务,不断完善政务大厅的服务职能。积极推进以“勤政、廉政、精简、高效”为内容的电子政务建设,健全政府政务网站,并面向社会有效开展公共服务,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4、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执法部门严格依照法津法规公正、文明执行公务,纪检、监察机关及时处理有关违法行政的投诉,努力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二)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设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

1、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长效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以“社会安定、城市安全、人民安居”为目标,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按照“全面规划、分段实施、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开展平安单位、平安社区、平安村镇、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工地、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层层推进,逐步深化。在积极巩固省级“安全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创建部级“平安区”的目标,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保持在85%以上。

2、不断健全公共场所安全保障长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110、119、120三台合一报警服务(中心)系统,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处置系统和单位保安、社区民警值班制度。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完好率达到100%。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小区有综治员巡逻、封闭小区有门卫值班等安全防范制度。新建住宅安装有楼宇对讲电控防盗装置,设有符合标准的消防设施、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老式住宅安装有简易防火、防盗装置,切实保障公共人身财产安全。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主管部门与所属企业签订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企业法人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法人经过安全生产培训,持证上岗;企业电工、焊工、架子工等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

3、依法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维护老人、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组织网络建设,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做好孤、残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杜绝企业使用童工的现象。虐待、不赡养老人案件发生率、家庭暴力投诉率均低于1.5起/万户,残疾人保障覆盖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落实普法规划,做到法制教育年度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广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领导干部、司法执法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的学法用法有安排、有考核,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保持在80%以上。建立健全镇街、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民事调解组织,建立有财政保障的法律援助机构,为群众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与服务。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依法执行社区居委会直选制度,直选的社区居委会达到80%以上的选民参与选举、居民代表共同商讨社区重大事务,形成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制度。

(三)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1、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以打造“诚信*”为目标,加快政府诚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承诺制、公示制、限时办结制以及坚持为民办实事等诚信制度,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促进政府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市民对政府诚信建设的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积极开展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活动,年内至少有2条街道达标。

2、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打击假冒伪劣、欺诈经营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严厉打击和取缔假冒伪劣窝点。切实维护市场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坚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则,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在受理审批工作中,执法部门热心为企业服务,无乱摊派等增加企业负担的现象。严肃惩处公务人员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等损害企业和经营者利益的违纪行为,树立为民从政形象。

3、加强“窗口”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全区窗口行业要普遍制定完善符合本行业特色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全面实行挂牌上岗、文明用语。积极推行优质规范服务,有整洁的经营环境、良好的便民措施和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自觉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人民群众对行风满意度达到85%以上。

(四)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1、加强理论宣传和形势政策教育。建立健全以区委党校为主体的理论宣讲队伍,加强镇街和企事业单位理论宣传阵地建设,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和升华“*精神”,增强全区人民热爱祖国、建设*、加快发展的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加强文明市民教育,在全区市民中树立文明市民意识、发展意识和大局意识。以“爱我航空城,争做文明人,共铸新*”为主题,广泛开展“向陋习宣战”等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投身航空城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从*长远发展着想,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入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我区朝着建设“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国航空城迈进。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和重点专项工作方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区中小学校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级妇联组织要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在社区、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并有效开展活动。各级团组织要建立健全团队活动制度,在社区普遍建立团队组织,经常组织青少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科普、道德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全面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网吧、电子游戏厅的有效管理,严格净化电视荧幕,严厉打击制作、传播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的违法行为,不断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定并实施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规划,全面完成为未成年人所办的每件实事。

3、以“知荣辱、除陋习、树新风”道德教育管理整治活动为重点,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和完善公民道德建设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完善村规民约和市民文明守则等文明规范,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市民对20字基本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知晓率达到80%以上;党政干部能熟记,并主动宣传。建立学习型组织,常年开展市民教育,做到有计划、有教材,师资队伍落实。80%的街道建有市民学校,社区普遍建立教学点,并有效开展活动。规范市民行为,保持公共场所良好秩序,公共场所无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禁烟场所无吸烟现象。影剧院、图书馆、会场等场所安静、文明,无大声喧哗、嬉闹等现象,基本无手机声音。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无乱穿马路、闯红灯现象。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等公共设施得到精心保护,功能完好,能正常使用。倡导人际互助,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小孩者主动让座;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他人的问询;孤、老、残、弱得到志愿服务。

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广泛开展标准化学校创建活动;推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政府部门定期召开教育专项检查,建立学校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长效机制和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视国民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我区航空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创新步伐。要以航空产业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我区职业技校的教学优势,以联合办学为依托,培养大批航空产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使我区职业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快速的发展轨道。

5、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建立健全全区性科普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和培训。全区性科普教育活动每年不少于3次。社区居委会全部设立固定的科普宣传栏并定期安排科普宣传内容,主要新闻媒体设有科普栏目,定期刊播科普宣传知识,政府网站设有科普网页,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普工作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重点实施科技信息化、科技推广应用、科技培训等示范工程。实现人均科普经费支出达到3.5元以上,互联网用户达到12户/百人,城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60线/百人以上。

6、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建设具有航空城地域特色的文化标志性建筑、文化体育广场和文化风情线,提升城区文化品位。继续办好“全区各类运动会”、“广场文化周”、“春节文化活动”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健全、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区文化馆达到二级馆,图书馆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每百人公共图书藏书量达到130册以上;全区镇街、社区文化站(室)建设全部达标并进入全省前列。加强文化队伍建设,9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有群众业余文化辅导员,并能正常开展活动。建立并健全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包片辅导制度,定期对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进行培训。每个街道都有综合性多功能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总面积每万人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每个街道拥有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数量达到20支以上。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达到0.1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2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以上。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查处取缔非法出版物市场、地下印刷企业非法出版活动及非法出版物。建立健全文物管理机构,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有效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规定,对文物资源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文物保存完好率达95%以上。

7、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设立和完善见义勇为基金,坚持每年表彰奖励见义勇为的先进个人与集体,群众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赞同支持率保持在90%以上。建立和完善扶贫帮困机构和社会志愿者服务组织,经常组织开展社会扶贫济困、爱心助学、助残等捐赠和志愿者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形成机制。市民对捐献骨髓、器官及遗体行为的认同率达到50%以上,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量的比例超过80%。

(五)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各项经济指标。财政总收入高于全国同类城区平均水平,区级财政收入年增长率高于全国同类城区平均水平,全区贫困率低于3%。

2、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硬手腕管理、新理念经营的原则,认真落实城市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路网、配套设施、人居环境和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供电、供暖、供水、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相配套,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相得益彰的新型现代航空城。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城建投资方式,建立多元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建设和完善容量大、功能强、品位高、现代化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城区主干道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动车道路面无被侵占、毁坏现象,路面排水设施完善,路灯照明完好,人行道平整畅通,道板、护栏等设施完好,道路名称、标牌设置合理,文字、注音规范。公交线路站点、斑马线设置合理齐全,方便乘客换乘,市民对交通便捷程度的满意率达到70%以上。加强城区建设工地管理,施工现场四周设置围墙、围挡,工程外侧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建筑工地安全生产制度健全,无导致伤残的安全责任事故。

3、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积极落实创卫工作任务,加强城市规范化管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落实“爱国卫生活动日”制度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度,建管并举,标本兼治,城区环境清洁有序。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制止和处理违章建筑和未经审批擅自设置的户外广告;制止和清理马路市场、场外店外经营和公共场所的流动摊点,以及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的行为;制止和处理乱堆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践踏毁坏花草树木、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的不法行为。制止和清理非法营运车辆和乱停乱靠等违章行为,城区车辆停放场设置合理,停放有序。加大环卫监督力度,做好城区主干道全天候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工作。加快行政执法建设步伐,理顺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城市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切实保障行政执法工作顺利开展。严格执法管理,努力解决重集中整治,轻日常管理的问题,摆脱“整治——见效——反弹——再整治”的怪圈,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水平。

4、加强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畅通的信息网络,严格执行疫情通报和信息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健全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每3万—5万居民拥有1个卫生服务中心(站),95%的卫生服务中心(站)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居民对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加强经营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经营性公共场所证照齐全,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公共用具严格消毒。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卫生符合卫生部门相关的质量标准,无出售过期、变质、伪劣食品,无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城镇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就业充分,分配格局合理,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率达到95%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以上,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每百名老年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达到1.8张以上。�

(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1、在巩固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家园林化城市的创建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力抓好道路、庭院小区、花坛游园等绿化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城区绿地,破墙透绿,修建绿篱带,铺设草坪,种植观赏花卉,促进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以上,500米之内无绿地盲区。

2、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重点,切实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步伐,白色污染整治达到80%,垃圾定点投放、清运及时,无散放、溢漏现象,居住区垃圾分类收集达到50%,污水纳管率达到85%以上。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大力实施清洁空气工程、放心水工程、安静工程和固废安全工程。加强工业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综合治理,积极实施煤改气等清洁能源示范工程,促使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加强环保执法监督,重视环保基础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和空气污染指数。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72%以上,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到2.0%。

(七)深化文明市民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加强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全区各镇街、各单位要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创建工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把文明城区创建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创建文明城区工作的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在创建工作中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完善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有效地协调指导创建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地方文明办有单列的行政编制,人员落实,职级明确,经费保证,并认真落实市文明委交办的工作任务,组织协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有力。

2、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和完善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创建目标、计划和具体的保障措施,健全评估表彰奖励制度。创建文明行业要以“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为重点,在诚信建设、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力争使创建区级以上文明行业活动覆盖面达到100%。按照“总数控制,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动态管理”的原则,在全区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文明单位的评选要公正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文明社区创建要以“创文明城区、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在社区环境建设、便民服务和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上取得新突破。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覆盖面达到85%以上,80%以上的社区建成区级以上文明社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农户”和争当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区每年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少于3次。建立健全城乡共建机制,广泛开展工农共建、村企共建、连片共建等活动,并取得良好的共建成果。

3、进一步健全创建工作管理监督制度。要把创建工作的任务和绩效纳入目标管理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中,严格评议考核。采取多种形式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广大群众了解创建工作情况,有居民巡访、听证会等形式的群众监督机制,居民反映创建问题的渠道畅通,并能得到及时处理。切实加强创建工作宣传,主要新闻媒体设有文明城区创建专题或专栏,对不文明现象进行舆论监督和曝光。主要公共场所设有大型宣传创建文明城区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公益性广告,公益广告数量要达到广告总数的20%以上。社区居委会的宣传栏定期刊登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市民对创建文明城区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支持率达到80%以上。坚持和完善投入机制,把创建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创建资金,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保证各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三、实施步骤

我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动员部署(20*年12月至20*年2月)。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区第九次党代会、九届五次人代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市创建全省和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实施细则》及《陕西省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制定我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综合机构,召开相关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大造声势,形成氛围,在全区掀起创建省级文明城区的热潮。

第二阶段:夯实责任,扎实创建(20*年3月至9月)。按照全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由各相关单位、部门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把全区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街道、责任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全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和重点专项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全面、扎实地组织开展创建活动。

第三阶段:查漏补缺,自检迎检(20*年10月至12月)。对照《*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自测自评,查漏补缺,做好申报、验收“创建文明城区”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迎接省、市领导和专家的考核、测评。

第四阶段:巩固提高,再上台阶(20*年元月至2月)。对全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制定新的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创建活动,提高创建水平,力争为下一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奠定基础。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创建意识。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实施“航空城”建设目标的重要载体。创建工作要由个别部门孤军奋战向全社会合力攻坚转变,由侧重抓精神文明建设向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转变,由虚多实少向求真务实转变,由时紧时松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转变,由抓具体活动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转变,不断提高组织开展创建工作的能力。

(二)健全领导体制,形成工作合力。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区级分管领导、驻区单位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一把手任成员的“*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创建方案、分解创建任务、协调指导、督查落实等工作。办公室内设秘书组、综合组、督查组和宣传组等4个工作组,工作人员由区委组织部和区人事局负责从相关单位抽调,实行集中办公。同时建立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制度以及创建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制度、目标责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保证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各镇街、各单位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确定人员,建立制度,完善措施,切实抓好创建任务的安排和落实。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各镇街、各单位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活动。各新闻媒体要开设专题专栏,创造有利于创建文明城区工作的舆论环境。要在城区主要道路、重要公共场所设置一批大型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宣传标语牌和公益广告,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动员部署工作,掀起创建高潮。各镇街、各单位都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创建文明城区的“三大主题”实践活动,迅速打开创建工作局面。一是开展以“党员干部带头、再塑文明形象、发挥旗帜作用”为主题的争做建设省级文明城区带头人的实践活动;二是开展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争做文明市民、构建和谐*”为主题的“爱我航空城,争做文明人,共铸新*”道德实践和“八荣八耻”荣辱观实践活动;三是开展以“创建卫生城市”为主题的“知荣辱、除陋习、树新风”系列道德实践活动。

(五)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各镇街、各单位要按照全区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和重点专项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各自的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创建工作。要把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兴办一批社会影响大、作用大的实事、好事,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群众在创建活动中获得实惠、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六)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把创建工作的各项创建任务纳入全区目标管理体系,制定和落实定部门、定领导、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的“五定”制度和督查考评制度,严格督促检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各类党政班子和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评先选优的一个主要依据,对创建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落实和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要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社区管理;创新;服务

社区管理创新是在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大背景下推进的一项国家决策。社区管理创新就是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等应对这些转型对社会的冲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和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状况呈现出的状态是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并没有有效的结合,因此,必须综合研究方法,形成一种新型的具有更强解释力和说服力的理论方法体系。鉴于此,党中央在十后也指出,社区管理作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创新活动,且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提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此,一定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各地社区都在结合自身的情况总结出一些方法,这使得社区管理模式出现了两种方向:一是社区管理的自治化,按照自治的相关规定,通过除社区领导层以外的力量广泛参与进行社区自治,加强社区自治管理的能力,形成一项新兴的社区管理体制;二是在行政整合导向下,由政府管理其所属的资源并进行整合,强化基层政府的功能,形成行政化的社区管理体制。①政府的职能应该层层递进的展开,将上级领导部门的权力下放,提升基层领导层面的管理效率与水平。在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社区管理建设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已具备较高的水平,但是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特点。国外社区管理模式有三种,即政府行政主导管理模式、交叉型的管理模式以及自治性管理模式。在这三种模式当中,自治性管理模式最为广泛,社区内的各种事务由政府来约束组织,并为社区成员参与到社区事物的权利方面提供制度性的保障。②这说明政府的行为不同于社区的行为,二者是相对分离的。当前国内外发展的呈现一种多层面、多样化的趋势,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向自治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社区的进步与社会水平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西安市A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西安市A社区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社区始建于2001年,占地20余万平方米,辖区内共有楼宇56栋,住户3275户,人口约10000余人,办公用房面积达550平方米。A社区是西安市第一批商品房,社区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区内绿化环境很好,周围交通便利。社区周边建有幼儿园、中小学、大型商场、医院等各种便利设施,方便居民的生活与出行。但是A社区已经是西安市内典型的老旧小区,住户多、人员流动大,很多硬件设施与管理的方针政策不能够与时俱进,滞后了社区的发展脚步。为此,社区基层领导者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的调整并且创新传统的管理理念,更好地谋求社区发展,为居民服务。

(一)A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政府的投入不足。在社区的日常管理中,资金的支持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国外一些社区的发展规模庞大,运营情况良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资金的充裕,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而在笔者实地的调研走访中发现,A社区的资金来源形式过于单一,政府对于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并且也缺乏居民自身对社区建设的投入,这样一来,社区管理无法长期良性的进行运转,这样不利于高质量的工作完成,也不利于提高基层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其次是社区居民参与率低。社区是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更是上级部门政府的职能性延伸。政府的工作报告逐层地下达至社区,再由街道办、公安等部门给居委会下达任务。在此基础上,社区基层的工作人员整日疲于完成上级的各项任务,没有及时地听取了解社区居民的想法和需求,这就导致居民与社区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居民在社区内没有归属感,而社区也没有履行好自己应该满足居民的任务要求,绝大部分居民不了解社区具体的内涵和职能,不明白自己就是社区管理的主体,缺乏自我管理意识。长此以往,社区管理的事情变成了基层工作人员的事情,居民群众对这些本应积极参与的事情无动于衷。最后是社区居民自治程度低。社区自治在城市社区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方法,但如今,社区管理上面结构分化的不清晰造成社区居民没有自治管理的意识,没有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社区事务和公共服务的行为过程中来。这种情况造成的负面影响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磨灭了社区居民心中原有的自治权利和微弱的自治意识,社区居民自治意识较弱,更多的是“坐享其成”,等待着政府及社区给自己提供各种服务和消费。社区居民应该更多的了解自己的社区,了解社区的管理方法和建设思路,这样才能形成社区人民的归属感,更好的协调社区与居民的关系。

(二)A社区管理创新所具备的条件

从主观条件上来看,一个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当中,社区的硬件设施是影响工作效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A社区已经初具了以服务为主的社区管理的雏形,不断地开展促进社区居民再就业的职能活动以及其他一些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等活动。另外,街道办联合社区居委会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改善社区的环境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休闲娱乐场所,在此基础上,社区基层工作人员不断地发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发展更多的志愿者为居民服务,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在社区建设高起步的基础上努力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便捷。同时A社区作为周边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属辖区内有较大规模市属企业多个,同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40余个。社区居民的组成人员也大多是国有大型企业下岗职工和退休教职工社区居民。综合来看,社区周边居民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从客观条件上也能说明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政府已经意识到,在新型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对于城市社区管理建设的创新已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所以必须立足于当前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城市社区建设进行重新定义思考,加大投入力度,切实稳步地进行社区管理的创新建设,使创新真正应用于管理当中。自2000年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文件与政策并且于2008年7月10日召开了西安市社区管理工作会议,与会代表众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社区管理建设在当前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二、A社区管理方法创新应用

(一)社区管理创新思路与要求

A社区创新管理方法的主要思路是要以服务大众为中心,辅之以扩大自治化水平,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这个重点,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发达便捷的生活环境。并不断规范社区管理秩序,多角度整合社区资源,进一步改善社区工作机制,健全基层服务管理体制,提高社区整体综合服务能力,推动社区管理建设与居民生活协调发展,全方位地响应政府号召,共同促进社区管理创新的和谐发展。结合A社区的自身情况与公共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相适应,高效的创新社区管理理念,从思想出发,改变社区整体的治理方法与措施。创新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改变社区原有的参与方式,发展创新的宣传模式,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全部加入到社区工作中来,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创新居民参与的网络化,建立相关居民网络参与平台,提高民众的积极性。其次是规范管理社区方法的创新,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创新制度与相关政策,民主制度进行可行性分析总结,处理好制度性建设与各个方面的关系。最后需要创新理念,服务当先。改变传统的社区管理理念,将“服务”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各级工作人员必须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需求为第一服务宗旨,创新现代化的社区管理方法。要严格按照创新的新思路与新要求进行社区管理的建设,谨慎操作,有效率地提高管理水平。

(二)社区创新管理建设

首先打造“四大工程”,创新社区管理。以发扬社区优秀文化为主的道德工程,社区文化的宣扬不仅要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评判标准,还要引导居民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社区共同发展;以实现居民利益最大化为主的服务工程,社区居委会应全心全意、全方位地了解所有居民住户的需求,要积极地树立起服务当先的理念,切实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突破传统管理为目标的创新工程,要走出一条不同于过去的管理道路,在有效经验的基础上规范社区各个层面的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主的自治工程,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化的发展,要求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当中来。其次提高居民素质文化,创新社区学校。为了更好的创新社区管理方法,A社区开展了以提高居民素质文化,共创和谐家园为宗旨的社区学校活动。社区学校自成立以来,开设了一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比如法律、道德、生活科普、心理健康教育、在就业培训、舞蹈声乐等方面。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双课堂的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A社区人口居住密度大,又以流动人口和老年人口居多,因此在社区管理上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之后,尤其是在社区学校的开办之后,居民踊跃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在社区学员的带头下,改进不良的生活方式,倡导一种文明的社区环境。最后就是要规范领导层管理,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社区领导层在各项工作中,十分注重基层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另外,在对党员干部的培训上,社区管理领导也开创了不同的方法,先后制定了居民公约、民主讨论会等条例,针对社区党员年龄偏大的群体,社区管理层组织了外出参观、摄影图片展、党课教育等活动,丰富了老年党员群体的生活,创新活动载体,激发群众活力。阵地的作用发挥一直是A社区工作开展的亮点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活动专栏,落实政府工作政策与任务,并且积极采纳居民意见,在社区内设立读报专栏,为居民群众学习和掌握政府工作政策提供更便捷的平台。

三、结论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研究 区域公共问题 新区域主义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5―0045―05

1982年,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在中断了30年后开始恢复重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其分支领域――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应运而生且日益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本文着重就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兴起的背景、发展状况及前瞻作一梳理和研讨。

一、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兴起的背景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兴起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全球化下新区域主义的崛起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主义(Regionalism)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一般是指地理上彼此相连的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和组织机制,加强区域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意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和生产组织结构的重组,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进一步崛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诺曼・D・帕尔玛教授在论著《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新地区主义》中首次提出新区域主义概念,主张通过“多方面的”、“开放性”的国家或地区之问的联合,建立全面协调发展的国际新秩序。新区域主义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形成了热潮。

在新区域主义的推动下,当今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大都市区为重点,通过构建大都市区的各种制度、政策和管治机制,实现跨行政区管治的“大都市区域主义”和“大都市区域治理”改革正在进行。与此同时。“涉及不同层次政府和发展主体之间以及同级政府之间的权利互动关系”(Newman,2000),通过区域各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和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动员和利用区域资源的“区域治理”理念和区域合作实践蓬勃发展。放眼世界。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协议”正在盛行,由27个欧洲国家组成的超国家联合体“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典范;美、加、墨三国缔结的“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及由此形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了与欧盟遥相呼应的宏观区域联合体;东盟“10+1”的区域合作也正在积极推进;跨国界或跨境的多边经济合作组织如“中华经济区”、“新-柔-廖成长三角”、“澜沧江-大湄公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等方兴未艾。

显然,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发展、全球主义和新区域主义共同崛起的时代。为了迎接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当今世界的新区域主义方兴未艾。区域合作与区域一体化正在蓬勃发展,这给我国政府和学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如何应对全球化和区域化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打造区域间合作的平台,以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这是需要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予以专门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二)国内背景:市场化下区域公共问题的凸显与区域合作的推进

古典经济学的经典代表A・斯密认为,当自由市场经济发轫之际,政区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提供对产权的有效保护,那么,资本所有者就会迁往其他国家,从而促进国家间政区竞争机制的形成。因为“土地是不能移动的,而资本则容易移动。土地所有者,必然是其地产所在国的一个公民。资本所有者则不然,他很可能是一个世界公民,他不一定要附着于哪一个特定国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开放化的背景下,区域间竞争已经出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方面,经济发展中形形的地方主义、山头主义等恶性竞争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先发地区之间追赶式的激烈竞争此起彼伏。这表明,如何趋利避害,规范区域间的竞争行为,促进区域间的良性合作,是区域公共管理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同时,如何应对经济市场化下大量区域公共问题的凸显,也是区域公共管理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甚至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的公共问题相对单一,公共事务比较简单,加之社会处于一个封闭发展的时期,因而国内某个行政区域内的政府能够在自己的管辖权内较为得心应手地去解决和处理其内部公共行政问题,生产和供给相应的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而无须寻求外部支援和相互合作。但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的推进,许多地区的“内部”社会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已变得越来越“外部化”和无界化,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公共问题”逐渐凸显,并有复杂化、多元化和规模化之态势。如跨国或跨行政区划的环保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流域治理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区际法律冲突问题、地区稳定问题、流行病的防治问题以及区域发展的协调互动等等,已经远远超出单边行政的能力域限,以往某个地方政府进行的单边公共行政已无法应对大量的“区域公共问题”,而相关区域内由双边或多边的地方合作或联合治理便提上议事日程。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省际间、地区间的合作,如“长三角区域合作”、“环渤海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港澳大珠三角区域合作”、“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等正在蓬勃发展。这需要从区域公共管理的层面,研究探索如何建立健全系列的区域合作机制、联动机制等,以共同应对解决大量的区域公共问题。

二、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

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区域行政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该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改革开放先行点和发达区域的实证研究。如中山大学在国内最早开设行政管理硕士点“区域行政”研究方向,并率先对广东、香港、新加坡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先后出版了《广东行政改革研究》、《香港行政管理》和《新加坡行(市)政管理》等著作和发表系列论文。二是政府间关系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在转型过程中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如林尚立的《国内政府间关系》、谢庆奎的《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薄贵利的《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和辛向阳、董辅乃等学者的研究。三是行政区划研究。区域行政与行政区划密切关联,甚至许多区域行政问题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行政区划的约束。刘君德等在《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国行政区经济透视》、

《中国省区经济研究》等系列论著中,明确提出“行政区经济”概念,用以分析我国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形形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并研究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渊源、现实利弊以及调整改革问题。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关注省管县体制、市管县体制等。此外,区域经济学有大量的对区域公共问题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的协调,这类研究多侧重从国家宏观战略的角度来分析具体区域的整合与发展。或从某一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其战略定位,以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公共管理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从1998年开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山大学相继在行政管理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行政管理研究中心、行政管理重点学科设置了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方向,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了如《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研究》、《区域公共管理导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等10多部论著,并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中山大学学报》、《学术研究》发表了系列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有关论文观点已被全国不少重要刊物引用。这些论著的出版和论文的发表,明晰了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路向,构建了国内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国内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区域公共管理的相关问题。据粗略统计,目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等学会和研究机构,发表了1000多篇相关的论文和出版了一批著作。同时,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及许多省市高校项目指南都设立了“区域公共管理研究”选题,仅以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统计,就有15项相关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具体来看,目前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随着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兴起,对区域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的探讨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兴趣。如区域公共物品治理、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区域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变革、区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区划问题、区域公共管理系统分析、区域公共管理的多元主体协调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政府间竞合关系研究。随着近些年来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地方政府间合作、地方政府间竞争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合作等问题研究。如“当代中国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当代中国政府间竞争关系研究”、“政府间竞合关系研究”、“珠三角公共管理模式研究”、“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等论著的出版和论文的发表。三是流域治理的研究。流域治理是典型的区域公共管理问题。近年来,已有若干篇博士论文围绕“流域水污染网络治理机制”、“珠江流域公共治理中的政府间关系协调”和“政府主导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还有不少学者就“流域污染治理机制”、“流域治理制度框架”、“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流域治理模式”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

总体上看,国内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正在发展,其学者社群也正在形成和发展。但国内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尚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尤其是区域公共管理的方法论、区域政策工具研究目前还几乎是空白。二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大量区域公共问题,如大都市区治理、不同功能区域的管理、流域治理、跨界跨行业协调联动机制的建设以及区域治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等,目前还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探讨。三是国内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关注中国。采用的是中国问题研究法(sinological approach),而对国外区域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尚关注不够,尤其缺乏系统、深入地比较研究。

三、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前瞻

(一)区域公共管理方法论研究

研究方法对一门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本质上是问题导向的。其发展虽然需要通过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演绎以使新的理论更深刻、更精细,但更需要从现实的问题出发,树立研究的问题意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互动,以检验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对区域公共管理的方法论进行深入地研讨,运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是促进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深人发展的重要前提。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方法论,如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分析都市圈的区域公共问题治理。运用交易成本政治学分析大都市区治理模式,运用政策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发展,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等。从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看,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尚较为薄弱。

(二)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的治理研究

一是大都市区治理研究。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发育形成的有都市区。都市区的出现,使我国城市政府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视角,研究并借鉴国外大都市区治理的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都市区治理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城市群的治理研究。与欧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不同,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道路主要是大城市群。在大城市群中,城市之间相互的交流和交易的活性化是大城市群的活力所在。如何有效地防止和治理大城市病,是区域公共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20-30年,中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将会出现几亿人口规模的大城市群,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建设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高密度的城市社会的挑战。

(三)区域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经历了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和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从政策效应看,它培育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拓展了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区域发展的内涵。但目前。区域政策尚难以有效解决区域差距过大的问题,现代区域政策框架仍在探索阶段,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机制不完善以及政策工具过于“简单化”。在区域政策目标、政策框架、政策机制、政策实施工具和政策绩效评价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四)流域治理问题研究

我国已进入了环境压力剧增、污染危害高发的阶段。而在这其中,与水有关的问题相当突出,尤其以跨界水污染最为典型。如近年来的松花江水污染问题、清水江水污染问题、太湖蓝藻问题以及新安江、东江流域生态补偿问题等。流域治理涉及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关系,生态补偿问题。上、中、下游地方政府关系以及地方政府间关系诸多复杂问题及其合作、协调关系。

(五)跨区域、跨行业协调联动机制问题研究

如前所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凸显,如医药食品安全监管、跨境警务合作等。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从2004年开始,食品安全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基调就已经定下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新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也明确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如三鹿问题奶制品事件。另一方面,一旦出现问题。也缺乏区域间的及时通报及联动机制,而往往以简单化的“区域封杀令”为首选。如2005年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宣布全面封杀广东潮安凉果事件。可见,跨区域、跨行业区域公共问题的协调联动机制研究是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十分值得拓展和深入研究的内容。

(六)不同功能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区域将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将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预示着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在生态保护上更有约束力,在政绩考评上更有针对性。显然,如何实现这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以及每类主体功能区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及科学的绩效评估是区域公共管理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人口管理政策等。此外,还要特别关注老少边穷等落后地区发展的问题。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社会发展相对较慢,形成了区域发展中的落后地区。如何完善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扶持机制。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是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

(七)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研究

目前,我国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珠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等区域一体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大市场,以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协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可见,区域一体化及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制度、政策鸿沟和壁垒是当前区域公共管理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如何解决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重协议轻实施等问题,使区域合作和协调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是区域公共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八)区域公共管理国际比较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国际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文献还有待丰富,国内外区域公共管理的比较研究也有待加强。因此,需要加大力度翻译国外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系列著作,对国外区域公共管理经典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并参考借鉴国外区域治理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精华,并与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研究,以深化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推动区域公共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Norman D,Palmer,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Pacific[M],Lexington,Mass:Lexington Books,1991。

[2]刘彩虹,区域委员会:美国大都市区治理体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5,(5)。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4]杨爱平,陈瑞莲,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一种比较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5]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4)。

[7]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陈瑞莲。谢宝剑,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J],政治学研究,2009,(1)。

[9]郭巍青,三鹿奶粉事件的再审视――政府管理体制必须创新[J],南风窗,2008,(23)。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10

一、围绕生产经营中心,集思广议谋发展

随着集团公司改革的步伐加快,首先,我们在去年“三转”主题教育活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社区改革发展进程,广泛开展了促“三转”树“三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载体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发展观、市场观、创新观”。先后开展了“为社区的生存与发展进一言”、“生存与发展”征文、“经营项目建议征集”、“生存与发展”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共征集到社区各单位论文×××篇、建议××条,使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上来,为社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坚实的基矗其次,不断寻找与规范化、标准化的物业管理存在的差距,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结合实际组织房产、收费等四名基层支部书记集中一星期时间讨论审议,制订了《运作制度》、《内部岗位责任制》、《装修管理与指南》、《工作质量标准》《员工考核制度》《文化手册》《公众制度》等7大类149项规章制度,努力使社区的物业服务更精细化,工作更具体化,责任更清晰化,做到人人、事事、处处有标准,时时有监控,以最快的速度缩短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是优化人力资源。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对人员进行合理分配重组,共转岗分流163人。

二、突出三个重点,全面抓好党建工作

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我们始终把落实党委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一是先后出台了《关于党政领导岗位范围及工作分工的意见》、《关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意见》、《关于实施党委工作责任制和创新工作实践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二是注重安排部署和检查考核紧密结合。年初制定目标、年中交流自查、年终评比考核。年初,与社区各基层党组织签定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年中,组织各支部开展自查和交流活动;年终,由社区党委组织考核,考核的结果与社区干部的年终奖金和先进评比挂钩。三是规范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下发了《**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章程》。章程注重从社区改革的实际、党员分布、构成的现状出发,对进一步优化基层党支部管理作了一些探索。四是建立了党政领导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制度,社区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分片承包各服务站和管理中心。同时,明确各服务站、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直接责任人,真正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建立健全党建组织网络。我们按照基础上创新的工作思路,规范和完善党建工作的目标,我们先后成立了党的建设研究会,建立了理论学习网络和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网络,制定全年学习计划,设立了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进一步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完善了各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有效整合了社区党建工作资源,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在社区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强了党员教育和发展工作,把党员发展工作的重心前移,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通过大力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严格了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的条件,确保新党员的质量。

3、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物业管理的主题就是服务,党建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建工作理所当然地围绕服务作文章。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业务关系,在社区各党支部之间广泛开展了“文明社区六联创”(思想工作联做,共抓党员教育;社会治安联防,共创平安社区;公益事业联办,共建服务设施;社区环境联建,共创美好家园;文化活动联谊,共建精神文明;生产经营联抓,共促社区发展)活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了“党员奉献日”、“党员示范岗”创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一个党员一面旗”等主题活动。目前,全社区党员带头成为“三员”,即政策宣传员、卫生清洁员和义务服务员,党员的带头示范促进了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突出“两个安字”,确保社区稳定

一是抓安全生产。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天”字号的大事来抓,进一步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抓重点、抓关键、抓现尝抓薄弱环节,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强化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夯实了安全“双基”建设的基矗

二是抓人心安定。为创造一个稳定的改革发展环境,我们成立了由社区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细致地分析社区形势,及时下发了《关于转发〈中共**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关于认真做好当前维护稳定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社区党政领导作为维护社区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各基层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负责;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核心作用的上下联动机制,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层层落实,做到科包科、人包人,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加强基层的信息反馈,建立了领导班子周六信访接待日制度,班子成员轮流接访,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切实为职工群众释难解惑,解决问题。

自**社区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

四、做好四个结合,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常规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我们坚持每周一例会制度,全面部署社区各项工作,做到常规工作无遗漏,重点工作无放松,全面地推进整体工作;二是深入调研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制定了领导干部下现场制度,我们要求社区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下基层时间达到三分之一以上,注重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点与面相结合。每件关键的、牵动面广、影响面大的工作,都注意先抓点,选准突破口,取得成功经验,再在面上推进;四是明确职责和干部人才培养相结合。进一步理顺副职和正职的关系,落实各主管部门的责任,发挥各部门、各层面干部、工作人员的积极作用,既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又使干部得到锻炼提高。

上半年以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成绩的取得与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我们清醒地看到,在社区发展前进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如何在改革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我们目前面临新课题、新任务。二是内部管理还是薄弱环节,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结合社区实际,从机制和管理模式上需进一步加强依法治企,依靠制度来规范我们的工作机制。

**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按照集团公司和物业公司的总体部署,继续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循社区党委制定的“围绕中心转,贴着效益干,抓党风促廉政,抓安全促生产”的工作思路,以创建“平安社区”“温馨家园”活动为契机,以减亏增效为目的,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强学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搞活创收,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紧紧围绕**社区**年经营奋斗目标,切实抓好党委各项中心工作,确保完成**年各项任务。

一、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强化理论学习

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认真落实《**社区**年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通知》,严格按照社区党委制定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配档表》计划开展下半年理论学习。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以制度保证学习,以时间保证质量,确保全年理论学习任务完成。

二、按照党的十六大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社区各项改革工作

1、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落实社区党委下发的《关于开展创建好班子活动的意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意识。坚持定期排查班子内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影响领导班子发展整体合力,影响社区中心工作,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等问题,自查自评,进一步细化标准,量化指标,加大动态管理和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力度。

2、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召开好下半年民主生活会,不断提高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统揽生产经营、应付突发事件、民主科学决策和解决自身问题的领导水平。

3、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干部的教育培养、监督管理和选拔任用,完善干部考核、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领导班子充实调整和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环境。

4、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和“三会一课”制度,抓好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党支部工作上台阶、创水平。健全完善“文明社区六联创”活动的各项措施,继续在社区党员中开展“党员奉献日”、“党员示范岗”创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一个党员一面旗”等主题活动,扩大影响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树立社区党员良好形象。

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

根据中纪委三次全会对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社区改革实际,下半年着重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强化党风廉政教育。以贯彻落实两个条例为切入点,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宣传教育,突出抓好党员干部、人财物重点岗位人员的党风廉政教育。

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继续落实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礼品登记、收入申报和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四项制度”。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发挥其在干部考核、任免中的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加强党性锻炼和人格修养。

强化监督机制。加强纪检监察组织与社区各科室、基层支部的联系,抓住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把监督寓于对领导干部的严格管理之中。不断强化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健全信访举报、民主测评为主的群众监督体系,严格执行比价采购、经济审计、厂务公开等制度,彻底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坚持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开展案件查处、纠风专项治理和执法效能监察工作,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的职能作用。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精神文明建设和好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引向深入。

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集团公司《职工文明公约》,加强文明单位和文明示范点的建设,不断强化职工生存意识、危机意识,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继续推进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群众性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学文化活动为重点,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结合社区改革发展的实际,继续抓好“三转”教育活动,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超前引导、做好疏解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五、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和综合治理工作力度,积极维护社区稳定大局,营造社区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围绕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等工作,积极作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力求贴近实际、贴近思想、贴近生活,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

强化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准确把握职工思想动态,用政策、法规、纪律和道德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坚持正确导向,克服错误思想,狠刹歪风,树立正气。高度重视倾向性、群体性、苗头性问题,正确引导,及时疏导,防止矛盾激化。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社区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融入到职工群众的生活中,使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实行“一岗两责”,形成全员全过程做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按照“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得方针,进一步加强了打击、防范、管理、建设、教育等方面得工作。坚持稳定方案与改革方案同步出台,健全信息网络,制定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预案。加强对重点要害部门的管理,预防社区内火灾事故、盗窃案件和破坏事故的发生。治安中心要强化保安人员的训练,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确保生产、生活秩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