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公园十篇

时间:2023-03-29 16:30:27

文化公园

文化公园篇1

近年来,辽宁省台安县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工作来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公园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廉洁意识和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台安县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在鞍山全市得到推广,并被辽宁省纪委评为“廉政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010年以来,台安县纪委监察局相继投资50多万元,建成了鞍山首个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以台安县八角台公园为平台,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结合当地有近代民族英雄张学良等传统文化、名人文化的特点和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的实际,围绕墙、路、湖,打造具有台安特色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一是建成了总长520余米的“廉政墙”,绘制宣传漫画、廉政典故等134幅。其中,南侧墙面上绘有文明道德、廉政建设小品画31幅;西侧墙面上绘有《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履职若干规定》宣传漫画82幅;北侧墙面上绘有包拯、岳飞、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廉政典故21幅。二是铺设了近200米长的“廉政路”,甬路上铺设刻有“清”、“正”、“廉”、“洁”、“实”、“勤”等廉政字样的鹅卵石百余处,路旁设立高3米、宽2米的公益广告牌14块,广告牌上有郭明义、杨善洲、任长霞、焦裕禄、王瑛等先进典型人物画像,并定期更换。三是修建了“廉政湖”,公园中心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的荷花池,映衬着池塘旁墙面上31幅文明道德、廉政建设的小品画。四是建成了廉政文化“园中园”,在公园近百米的休闲长廊内,悬挂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励志名言。五是雕刻了“廉政石”,公园中心放置刻有“廉政文化园”、“清莲”和“洁实”字样的三块巨石,为天然美景锦上添花,供居民茶余饭后欣赏,并从中受到教育。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使每一位前来公园里休闲娱乐的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能深深感受到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廉政文化公园建成后,党员干部和群众不仅经受了廉政文化的洗礼,市民的文明程度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原来公园里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不见了,前来游园的人们都自觉地遵守市民文明公约。日前,台安县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

文化公园篇2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振兴是提升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文化和商业之间存在一道鸿沟,大众普遍认为文化应该是超越功利、远离商业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20世纪40年代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中指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明显具有工业化特征,是生产流水线的产物,为以后“文化产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探讨和推进奠定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文化层层裹挟,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文化、科技的互动日益增强,文化领域的商业化日益加剧,同时商业对于它的利用也越来越普遍,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雏形。文化产业兴起的第一股势力是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13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2.95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数约32.6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约2.63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约1.29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517亿美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即使面临着经济萎靡等不利大环境,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文化主题公园作为旅游产业衍生出的一支具有多元性、复合型和互动性的特殊文化产品,具有极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挖掘特有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文化活力的基础上把建设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主题公园做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欧洲是主题公园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通过戏法、舞蹈等形式吸引顾客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商品销售方式。里程碑式的事件有以下两点:1952年荷兰的马都拉夫妇为纪念儿子在海牙建立的“马德罗丹小人国”,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55年沃尔特•迪斯尼建立的迪斯尼游乐园被视为现代文化主题公园的先驱。中国最早兴建的文化主题公园是杭州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宋城”(1979),80年代中后期深圳锦绣中华的建立是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文化的独特性、市场定位的准确性、服务的完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90年代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出现了建设热潮,无锡三国城、北京世纪公园、苏州乐园等相继建立。21世纪初始芜湖方特乐园、常州恐龙园等主题鲜明、特色凸显、技术先进、集教育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以上成功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其背后是众多文化主题公园的黯然神伤。近年来各地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陆续上马,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但是多是劳民伤财,既没有烘托出主题,也没有拉动经济,更没有振兴文化。中国现存的文化主题公园中,大约70%处于亏损状态,只有10%处于盈利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放眼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研究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缘起和发展极为重要。

二、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题选择盲目趋同。

主题是文化主题公园的精神坐标,如何树立鲜明、独特的主题是文化主题公园获得成功的关键。约瑟夫•派恩等在定义优秀的主题创意时,认为有五大标准即:诱惑力、魄力、体验互动、景点布局深化、空间时间感受。相比而言,我国众多文化主题公园在主题选择上机械、刻板,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①“鬼斧神宫”主题;②中西景观主题;③民俗风情主题;④野生动物主题;⑤机械旅游主题;⑥海洋世界主题。很多文化主题公园的兴建均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深入的调研,在主题选择上盲目与重复,很多都是对成功文化主题公园的模仿、复制,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了本地游客无法形成文化认同,外地游客无法感受到文化异质。在主题选择上的盲目趋同,严重违背了约瑟夫•派恩提出的主题创意精神,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2.品牌建设观念滞后。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品牌是符号、名称、术语、标志和图案,或者他们之间的组合所形成的,用来识别企业或者产品供给消费群体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且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或者服务。”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也曾说过:即使可口可乐发生大火,烧的什么都不剩下了,至少它还有品牌,它还会兴起。因此品牌形象是一种超越地域、文化、种族的潜在核心资源。文化主题公园作为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其品牌建设与传播更为重要。从游客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增加其心理上的信赖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支持。品牌形象不仅包括品牌知名度,更包括品牌关系和沟通。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提升,理应注重方式方法。但是纵观国内的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建设,观念较为落后,无视营销学专家对品牌的定义及构建路径,即使在品牌宣传的资金支出上下大功夫,也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效果,游客对于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形象仍然模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衍生的相关品牌建设也得不到保证,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形象的建立也就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3.营销方式单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曾预测到未来经济将是一种体验经济。纵观当前各行业的发展,不论是星巴克咖啡的口味体验还是移动互联的游戏体验都验证了上述预测。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时代》中指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记忆的活动。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来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旅游休闲产品,更应满足游客的个性化体验需求,而与游客的互动更是文化主题公园内在生命力的体现。迈克•格劳迪对互动性的认知做如下解释:“如果能够让受众或顾客提交自己的想法和内容,才能够和他们形成良性的互动。”关注互动就是关注营销,互动营销、体验式营销是文化主题公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的文化主题公园管理者,忽视了产品和顾客的互动,忽视了顾客对产品的体验,本质上是放弃了在深度营销中推介系列衍生产品,拓展知名度,赢得美誉度。

三、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在建设的途径

1.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相互沟通、交流和认同的产物。”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源于文化异质性所产生的文化竞争。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大背景下,文化固然依赖经济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现代文化主题公园是由“文化、创意、科技”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因此文化主题公园应该突出地域特有的文化烙印。中国深圳市三大文化主题公园的成功源于其从不同角度体现文化特色:锦绣中华尽显东方园林景观文化的雅致;民俗文化村生动表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世界之窗则勾画出西方文明的特色。中国地域广袤,民族特色丰富,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吸引游客的特色文化,只有深度挖掘这些特色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体验。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备受大家青睐的休闲娱乐方式,其发展的重要契机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要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推进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产业的振兴。

2.打造品牌形象。

纵观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打造品牌形象势在必行。企业的品牌形象———这种存在于消费者心理感知中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迪斯尼乐园品牌建设的成功在于,每一个分园都有自己独具代表性的建筑和品牌形象,每一个游乐项目又都与特定的品牌形象紧密联系,从而在游客游玩过程中潜在影响其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当前,文化主题公园要凸显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应该及时创造适合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动态评估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价值,切实了解目标市场需求,对评估结果加以总结和改进,更好地完善品牌形象。品牌的建立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落实过程管理:在文化、主题、科技互动的过程中,包装产品,占领市场,树立品牌形象,使品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3.创新营销组合方式。

美国著名旅游服务与营销专家阿拉斯塔•莫里森在《旅游服务营销》一书中提出,现代旅游服务营销要在4P理论基础上,把有关顾客参与的口碑营销和在促销中采用更多的感性驱动做为新的营销手段。创新性的营销组合已成为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游客的体验贯穿在与文化主题公园接触的所有环节,体验式营销的突出特点是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前提下注重游客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体验。丹麦的乐高公园,一个用320万块积木建成的小人王国,内部设有专门的游客体验工房,在工房中游客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产品设计的改造,仅体验工房的设计就使得乐高公园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理论和实践都在提醒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在营销组合的选择上,要综合运用事件营销、活动营销、口碑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景观游览型文化主题公园,要充分发挥事件营销可在短时间内达到信息量最大化和最优化传播效果这一优势。游乐型文化主题公园则要与活动营销进行有机结合,强调游客的参与互动。口碑营销则由于其针对性强、发掘潜在游客的成功率高等优势适宜作为各类文化主题公园的营销手段。现阶段,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发展只有在构筑合理营销组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创新营销手段,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重游率,从而带动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文化公园篇3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公共

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可行性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是经济价值生产的地方。而公共文化服务在一般的概念中是由政府推行的、公益的、供民众免费享用的文化生产。两者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当中,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城市新兴空间,不同于一般产业集聚区的空间性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空间转向都为二者的互融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基础。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端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通过将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厘清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经济门类的发展制度和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园萌芽,主要是一种自发性的艺术家群体和创意工作者的群体集聚,一般是对废弃的旧工业厂房或临近街区进行改造,变成工作室和住处,别样的空间氛围和艺术气息不但吸引了圈内的同伴,更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形成独特的空间样态。如北京的798和上海的田子坊等。此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和产值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数量从2008年的586个猛增到2012年的1167个,产值从1700亿元增长到3800亿元。

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助于企业之间形成互动,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交换,激发创新和竞争,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从而增进整个产业的生产力和活力。但是在过于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经济功能的时候,往往会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个创意工作者和艺术家群体聚集之地,同样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这正是创意生产不可或缺的。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性质从本质上来说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二)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转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中国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传统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都来自于国家文化事业单位,在特定的公共文化空间中进行文化生产,再由市民主动到这些空间中来消费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正是承担这样一个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享受的传统空间。整体来看,经过10来年的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服务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管理模式和产品还缺乏系统化的创新机制和手段。与此同时,人们对以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文明的要求更为多元,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政府管理者拥有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大胆创新的实验精神。

公共文化服务具体落地,还涉及市民社会文化生活和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问题。传统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必须寻找或重建新的文化空间。这种文化空间重建的前提正是基于公私界限重新勘定、分隔的总体事实;重建的条件是空间功能的重新定位,即文化空间的“中心”,应该从国家权力全面支配的单一形式转向国家、社会、市场、个体多中心主体。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心逐步下移,更加重视面向社区、面向文化资源共建和共享。以著名的空间研究思想家列斐伏尔的理论来看,“空间生产”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当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出现一种多元主体协作的模式趋向时,也必将生产出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创意产业园正是一种政府、市场、企业、社区民众等多元主体充分互动、博弈的独特城市空间,可以进行公共文化的生产及实践。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公共文化

服务互融发展机遇

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公共文化服务互融发展是建立在当下多学科学术研究前沿成果之上的创新路径,其机遇和可能性来自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园上一个发展阶段产生问题的反思,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深化阶段,对新的城市文化空间和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的寻求和满足。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单一的地产租赁经济模式难以为继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由于牵涉到用地审批或土地性质变更,因此通常与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决心息息相关。为了吸引开发商投资园区建设,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土地租赁优惠政策。这个由政府补贴而让渡的地租价差,往往成为短期盈利导向的开发商借以牟利的投资动机。这就造成在全国出现了大量跟风建设的文化创意园。其投资者和经营者很多并不具備文化创意企业运营能力,也没有相关运营经验,或者根本就是将其作为一个商业租赁地产项目进行操作。这也正是业界和学界对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聚效应缺失、商业导向严重等问题进行批判的来由。

随着问题的显现和反思声音的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园慢慢回归到理性期,政府对园区的认定越来越严格,而不断跟进的理论研究也使得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理解趋于深化,开始思考如何在简单的物业出租之外真正激活“集聚”效应,在园区运营中通过主动营造创意生态获得可持续发展途径。在激烈的竞争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争夺市场,开始更加重视自身的文化创意氛围建设,注重创意生态和创意网络的营造。根据对创意产业运营规律的深化认识,不仅考虑创意生产者的集聚问题,更考虑创意产品的受众集聚问题。这就使得园区的经营者需要重新明确和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标,即一方面需要为入驻企业做好服务,另一方面需要以城市为目标,为市民或者潜在的消费者做好服务。就目前园区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多数园区已经认识到园区作为创意企业的集聚地,除了具有物理空间上临近的优势之外,更应该从经济组织的性质上重新思考。越来越多园区运营者开始将自己视为一个平台,为企业提供孵化、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辅导等增值服务,而把园区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来认知的还不多。随着后工业时代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关系的不断演进,消费者作为生产者的角色日益凸显,公共文化服务将成为园区提升知名度,增进消费与生产循环、互促活力的重要路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化也需要新的文化空间

新的文化产品创作和供给,离不开新的文化活动空间。尤其是纳入市场和社会的公共文化生产主体之后,原有公共文化空间的意涵和概念有了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化来自于人们对多样性文化产品的需求。目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机构建制于计划经济时代文化事业建设的语境,立足点还是为市民提供满足基本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主流性和经典性的特征,多样性和时代性较为欠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提升,从“文化经济”的“文化属性”入手,公共文化服务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独特空间发展新的形式则成为可能。另外,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物理空间来看,其文化属性则表现得更为直观。旧厂区依附型、旧城改造型、大学依托型、新区依附型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具有独特的气质,往往带有城市文化的记忆,建筑和街道肌理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内涵,它们在空间形态的文化属性本身就强烈吸引着后工业城市的市民和消费者。大学依托型和新区依附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则体现着强烈的创新文化特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建设的语境下,善加利用此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功能,将成为新的路径。

三、政策建议

从全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际共识来重新审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其看作是后工业城市新兴的经济空间和文化空间,为我们重新理解文化经济、公共文化服务打开了思路。而这种新思路恰好也因应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多方参与模式的新趋势。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转型节点上,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主动激励这种融合发展呢?

一是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专门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独特的园区文化生态,促进城市物理空间重构。文化经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样态,不是简单的空间地理上的聚合,就能产生创意,也不是简单地给予地租补贴就能够帮助到创意企业的存活、发展。事实上,文化经济是一项跟人的体验、情绪和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后工业经济样态。因此,在园区中鼓励建设有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看起来不是直接的经济行为,但却是符合文化创意经济规律的空间生产机制。在国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研究当中,园区中文化生态的营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而文化生态的建构要求多元主体均能在园区当中形成某种联结和互动。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意打造,对于园区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生态的涵养池,它以看上去与市场交换无关的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吸引了更多的人群聚集到文化园区,增强了文创企业与民众的互动,涵养了园区的文化氛围,从而也将吸引更多的文创企业和创意社群来到园区,增强园区持续发展的活力。

而从城市物理空间的重塑来看,文化创意园区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是原来传统的工业城市所不具备的空间形态。这种新的空间形态的生产将重塑城市的物理空间。政府鼓励文创园区进行特色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也将是创意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例如深圳华侨城OCT-LOFT中将旧仓库改造的OCAT当代艺术馆长年面向公众举办高学术性、纯公益性的展览,一方面对国内艺术社群形成磁吸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园区高端文化品格的品牌,持续吸引更多业界有影响力的文创企业入驻,甚至在这里诞生了中国著名的创客空间“柴火空间”;吸引了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目光,园区接连成为第一、第二届双年展的主展场。不仅宣传了园区空间构造的独特性,也为深圳创意城市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是政府应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生产优质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活动产品的同时促进市民文化消费和企业的创意迭代。举办公共文化活动,对于营造人流、提升知名度、聚集人气、建构生产和消费密切互动的生态链都极为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园可展示创意产品,让创意者与居民、消费者互动,通过话题关注,文化主题聚集,吸引民众逛创意市集和参观园区中的画廊、展览,在园区中进行餐饮消费、文创产品消费、手工体验消费,增进消费者与创意工作者的交流,促进其优秀创意品牌得到成本很低而效果直接的推广。

三是以融合发展的思路,鼓励主题性或由工业遗址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为城市新型文化地标,促进旅游和休闲经济的同时重塑文化身份与认同。以一种融合发展的眼光,鼓励支持由历史工业遗址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为城市文化地标,从文化观光休闲的角度促使园区进行系统化的空间设计、旅游导览设计,吸引大量文化旅游的观光客、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文化休闲的去处,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带动城市旅游经济,为城市在全球竞争的“文化转向”时代,重塑文化身份,增进市民的文化认同奠定基础。为此,政府应该首先对具备这种文化观光旅游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做好摸底调查,对于那些有多重旅游资源优势的,例如位于市中心、交通要道、有海港水域资源等地域便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要做好文化观光服务的辅导、补助、补贴,鼓励它们举办更多吸引民众和游客的公共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唐燕,(德)克劳斯昆兹曼.创意城市实践:欧洲和亚洲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褚劲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莫健伟,崔德炜主编.文化创意空间——艺术与商业的集聚与融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澳)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英)查尔斯.兰德利著.杨幼兰译.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方坤.重塑文化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空间转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6).

[7]马树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8]黄文学,连红军.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互融发展[J].人民论坛,2016(14).

[9]王趁义.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及其服务体系建设[J].民主,2012(9).

[10]张帆.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2008.

文化公园篇4

一、加强月季文化景观建设,提升公园文化品位与内涵

月季原产于中国,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神农时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汉朝时宫廷花园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时更为普遍。月季被誉为“花中皇后”,而且有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花香悠远,历来文人也留下了不少赞美月季的诗句。将月季文化与景观相融合,不仅能提升公园景观效果,而且能增加公园文化底蕴。

1、东广场升级改造,使之成为公园标志性文化广场

入口广场不仅可供游人聚集活动,更可以成为文化的输出窗口。在资金许可的情况进行东广场升级改造,作为公园的主入口,在东广场增加园林文化小品,突出体现月季文化。

2、改造景墙文化浮雕

把公园东广场景墙以及西展厅的后墙改为月季文化浮雕墙,通过浮雕艺术,向游人生动的展示关于月季的诗词歌赋及历史文化,使游人不仅能欣赏到月季花的美,而且能感受到月季文化的博大精深。

3、新建月季文化长廊

在景点主干道上建设月季文化长廊,营造浓厚的月季文化氛围,使游人们在了解月季历史、月季品种的基础上,对月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提高月季科普文化建设,推动月季文化宣传

现代月季是在中国古老月季的基础上,经过育种学家

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不仅品种多达数万个,而且花大色艳、花型丰富,香味浓郁而备受人们喜爱。提高月季科普文化建设,可以使游人们更详尽地了解到月季品种的丰富,进一步推动月季文化的宣传。

1、加强对古桩月季的保护

月季公园自单位成立以来保存了许多古桩月季,这些古桩月季对品种保存和科研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古桩月季的保护,可以推动科普文化建设。

2、增加月季品种展示牌

月季品种丰富、种类繁多,包括藤本月季、大花香水月季、丰花月季、树状月季等多种类型,增加月季品种展示牌,既可以使游人了解到月季品种的特点,又可以了解到月季品种的来历。

3、紫藤和金银木支撑架增加园林植物知识牌

公园内紫藤和金银木经过数十年的精心养护现已枝繁叶茂、长大成型,去年安装了数十米的支撑架。可以在支撑架上安装造型新颖、做工精巧的园林植物知识牌,让游人更好地了解到相关植物品种资源和养护相关知识。

4、融入月季楹联、书画创作

公园内月季文化馆作为宣传月季文化的展示场所,展示一些新创作的月季楹联及书画作品,推动月季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激发游人对月季文化的兴趣。

三、举办月季花展开展相关文化活动

每年五月定期举办月季花展,集中展览月季花卉,营造

月季特色景点,同时开展月季插花展、书画展、科普展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使市民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又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

文化公园篇5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旅游规划;主题策划;方法;模式

O.引言

主题公园始于1955年,诞生在美国。在我国经历了“人造微缩景观”、“人造景观”、“人工景观’、“主题公园”等阶段。国内主题公园诞生伊始,对于它的定义,学术界、舆论界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一直试图给出准确、统一的定义:保继刚认为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想,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系列有特别的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旅游者;魏小安等则认为主题公园就是以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主题,以现代科技和文化手段为表现,以市场创新为导向的现代人工景区;董观志把主题公园称为旅游主体公园rI01urismPark),他认为旅游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主题公园的一个分支,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从众多学者对主题公园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可以用以下文字概括: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具有多种吸引物(包括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展多种有吸引力的活动而为旅游者的消遣、娱乐而设计和经营的场所。

1.研究目的及意义

旅游规划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发现、认识区域的特色,而且要在开发实践中将其突出出来,形成鲜明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面对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民俗旅游市场.众多旅游景区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旅游景区开发实践中,设置哪些旅游项目、规划什么旅游产品、如何将景区无序的空间通过旅游项目安排变成有序的空间、怎样进行游客游览线路的安排,这些问题都和景区的规划主题息息相关。

在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时。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是成功开发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因为主题策划是成功策划的灵魂,只有将产品概念进一步提炼、升华成为形象化、情节化、甚至戏剧化的主题,才能对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主题策划方法

2.1主题选择原则

2.1.1与时俱进: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应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旅游需求,选择那些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主题。并在主题选择上应有较大的扩展余地,使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延展开发相关联的旅游产品。

2.1.2注重地方文脉:任何一个成功的旅游规划,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本土山川灵气和地方历史文化为根基,才能找到正确的旅游规划指导思想,山川灵气与人文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是主题思想确立的根本。

2.1.3差异性:主题应具有鲜明的个性魅力,在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的时尚需求的基础上,还要与周围相类似的旅游景区形成区别,差异性竞争.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1.4符合市场需求:旅游主题应具有个性、创意,并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反映旅游者的态度、爱好和动机,能贴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兴趣取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2.2构建主题框架

董观志探讨了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的框架,时问、空间和文明是主题选择的基本轴线,三个轴线有机组合构成了旅游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框架。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策略:

2.2.1沿单一轴线方向的选择策略:

2.2.2沿两个轴线构成的平面型选择策略:

2.2.3沿三个轴线构成的立体型选择策略。

根据董观志的旅游主题三轴线(时间、空间、文明1选择框架,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主题选择的三框架为时间、空间和文化。时间轴是由纪年决定的过去、现在,可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期限为中期。在时间轴上选择主题时,应通过特定的时间隧道缩短与旅游者认知的距离,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民俗文化特质和旅游主题公园线索;空间轴应是现实可及的、大中系统的真实空间。在空间轴线上选择主题时,要处理好空间尺度和旅游者的相互关系.应通过特定的空间转换缩小与旅游者认知间的距离,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空间特质旅游线索;文明轴也即文化轴,在该轴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定位座标只有传统文化(具体为民俗文化)主题选择应遵循文化差异原则进行,形成旅游者容易辩识的文化特质和旅游线索。

2.3主题的甄选

2-3.1静态类民俗旅游: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览、品尝、选购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它借助静态的民俗物品展现一时一地的民间风俗。静态类民俗旅游的最典型代表即是当今各地的民俗博物馆,以陈列展览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标志性器物为主,呈献给游客的是静态的民俗画面。

2.3.2动态类民俗旅游:即以活动的安排为主,游客通过参与或半参与进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围的主题公园内,并从中得到愉悦和陶冶。

2-3-3精神类民俗旅游: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转化为旅游产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动。

2-3.4语言类民俗旅游:指对声音、语言而传承的民俗内容加以开发和应用.包括戏曲、山歌、曲艺、方言等。如广西的三月三歌会。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上几类,但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迅猛增长以及整体旅游开发的实际需要,单纯的选择某一类主题已远远跟不上当今的旅游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在开发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时,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注重主题的多样化。例如韩国民俗村,在建成早期仅是一个纯观光型的户外民俗博物馆,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之后,融人了动态类的民俗旅游产品如手工制作、传统体育活动等;精神类的民俗旅游产品如祭祀活动等;语言类民俗旅游产品如传统歌舞表演等,最终成为一个年游客量达到18O万人次的国际著名民俗旅游景区。

3.主题策划模式

首先.根据规划地的旅游资源特征和类型以及区域系统中地域分工确定主题公园的性质,其次,由主题公园的性质限定可供选择的主题类型范围;最后,通过是否突出了该地旅游资源特色和是否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原则从主题类型范围内确定该主题公园的主题类型。在上面的主题策划模式当中,检验主题可选类型是否符合旅游市场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对体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主题公园开发过程中.通过相关问卷调查显示,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独特的歌舞表演、饮食习俗以及生活习俗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该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文艺作品等的关注度略低,这就要求规划人员在策划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时,注重迎合人民大众的消费口味和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主题的定位,为下一步的开发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超级秘书网

文化公园篇6

关键词: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文化的元素就比较重要,这是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在文化融入下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在具体化的设计中就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在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层面要能加强,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目标的实现。

一、主题公园的特征以及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1、主题公园的特征体现分析

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比较突出,在集仿性的特征层面就比较鲜明的呈现,也就是能够让游客在主题公园中欣赏到不同景物以及主题,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中,会对一些有着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模拟建设,所以能够在集仿性方面的特色上充分体现。在主题公园的主体性特征层面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也是主题公园的灵魂所在,是公园的自身个性的展现[1]。再者,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还体现在教育性层面。主题公园的比较重要的特色就是有着寓教于乐,这是和一般公园有着不同的地方。在主题公园的观赏下,能够带给游客轻松愉快的感受,并能够从中对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以体会,对地域的风情能得到充分的领会学习等。在主题公园的独立性特征上也比较突出,也就是在主题公园的建设方面和车市环境有着很大差别,这样就形成了独立性的特征。除此之外,主题公园的特征还体现在参与性的特征上,在主题公园的建设应用中,游客的参与度也会加强,在一些互动性的设计层面,对游客的主动参与情绪有着调动。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主题公园的建设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城市休闲娱乐需求的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适合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的,在主题文化公园的建设下,就能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得以积极改善,对城市的主体休闲娱乐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是对城市文化宣传以及认知需求的满足,文化作为城市的灵活所在,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注重文化的表达,就能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传播[2]。主题公园能够对城市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进行全面的呈现,对城市的认知度进行有效增加,从而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

二、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实施

1、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分析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对文化的表达要充分注重相应原则的遵循,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的科学性。在整体性的规划以及统一协调的设计原则方面要加强重视,公园景观的设计中,要注重整体性的把握,对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要能综合性的考虑,在整体布局上能科学化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地域性原则要充分重视。不同的地域在文化层面也是有着不同的,而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就要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地域性原则的遵循。持久魅力的文化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融入,才能提高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在特征上才能鲜明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要能充分重视可持续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的遵循。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可持续性,将文化价值能充分的融入利用,发挥文化价值作用,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性运用[3]。在这些原则的遵循下,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才能有效保障。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方法实施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方法实施,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化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文化表达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应用下,就能有助于景观设计的科学性。1)注重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的融入。随着城市化的大发展,对主题公园的建设需求也有着增加,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充分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就显得比较重要,在不同的区域以及文化的主题公园建设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发挥,有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是时尚文化为主的,而有的是历史文化为主的[4]。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就要充分注重和当地的地域文化优势紧密结合,对地域文化要能充分的挖掘,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等综合性应用,在设计中在每个景观设计的环节和文化内容的结合上科学化呈现,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2)加强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形象展现。在对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文化的表达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在文化的独特性层面能充分重视。主题公园的设计中,景观设计是重要的内容,景观设计质量的优劣和文化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一方面景观设计是主题公园的重要特色呈现,另一方面在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层面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5]。所以在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层面就比较重要,在景观设计中要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得以妥善处理,在景观设计中错落有致的呈现。3)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文化表达,在传承和创新层面要注重方式应用。传统的景观设计有着其独特之处,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以借鉴应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小中见大以及精在体宜有着重视,在对借景以及框景等设计手法方面比较有特色。将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方法应用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这对文化表达也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以及文学诗歌的物化等,能够将景观设计的人文性增强,对人的美的享受也有着积极意义。在对象征以及隐喻的手法应用下,对文化进行表达也是比较重要的方式,通过空间环境的联想以及意象化呈现,对不同文化的精髓呈现就会对人产生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由于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和一般的公园设计有着不同,在设计的复杂程度上有着增加,以及在对设计的要求上也比较严格,在对文化的表达过程中,就要和多种设计方法相结合,充分展现主题公园的景观文化功能,促进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何昕.城市公园景观符号设计[J].中外建筑.2016(08)

[2]姚罗昕.浅析都市农业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营造——以长沙市隆平中央公园为例[J].花卉.2016(12)

[3]张云龙.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营造[J].现代园艺.2016(08)

[4]丁丽娟.浅谈旅游景观设计[J].明日风尚.2016(08)

文化公园篇7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德胜岩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1603

1引言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后宅街道境内,地处后宅街道西北面,由德胜岩、湖西塘和黄檗山3个相邻区块组成,总面积2586.28 hm2。森林公园境内峰峦稠叠、山翠水碧、风光旖旎、胜景天然,是一处以独特的峰岩景观和丰富的宗教文化为特色,集游览观光、森林休闲、康体健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具有“奇、幽、秀、古”的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赏景游玩。根据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资源分布状况、地理位置及规划性质、定位等特点,遵循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便于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将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划分为六大景区进行分区建设,分别为湖西塘管理服务区、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天公山森林休憩区、石剑坑古道游览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朱高尖生态保育区。

2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分析

2.1源远流长的登高文化

森林公园境内的德胜岩,因其山峦稠叠又称稠岩。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义乌称稠州,就由此岩得名。稠岩海拔高383.0 m,岩虽不高,但登岩远眺,群山连绵不断,景色蔚然壮观,是古往今来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德胜岩是义乌的开端,也是义乌精神的象征,每逢重阳佳节,方圆百里的义乌人都会登上德胜岩,开展登高活动,登高文化源远流长。

2.2古老厚重(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与古道文化

森林公园内有胡公庙、济公寺、上岩禅寺、红云禅寺、净居禅寺、西崮寺、乌龙殿等10余处古刹寺庙,寺庙景观集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古老厚重的千年古刹,森林公园内还有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杭金古道、戚宅岭古道。

2.3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生态文化

德胜岩森林公园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青冈、苦槠林分区。枝叶茂盛的常绿阔叶林、挺拔苍翠的松柏类针叶林、满山遍野的花草灌木,形成了层次丰富,生机盎然的森林植物景观。据统计,森林公园内木本植物有66科33属202种,其中,花榈木(OrmosiahenryiPrain)、香樟(Cinnamomumcamphora (L.) J.Presl)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森林公园内既有苍松林海,也有茂林秀竹;既有山花烂漫,也有野果飘香;有经人工大面积种植可观赏而又能养生的南方红豆杉林,也有古老苍劲、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古榆树和古罗汉松等。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构成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清幽宜人的森林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游人在此可经常看到飞鸟翔集,松鼠跃枝的景象,充满灵性的野生动物在森林里自由穿越,为森林公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森林公园内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有4纲16目25种,其中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Unnaeus)、草^(Tytocapensis Smith)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风景资源,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璀璨迷人的人文景观,是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历史资源,富含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生态文化建设开发潜力巨大。

3建设原则

3.1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可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街道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3.2特色化发展原则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3.3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3.4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4建设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布局主要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形成以尊重自然、关爱生物与生命的生态伦理与道德为核心的生态精神文化;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文化;核心是建设繁荣与健康的生态物质文化,形成大量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健康愉悦、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规划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德胜岩登高揽胜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石剑坑古道游览区,按照“一心,两区,多点”进行布局。

一心:以“登高文化”为中心的德胜岩登高揽胜区。规划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登高游览步道、久久亭等生态文化设施,将其打造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核心。

两区: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黄檗山宗教文化区,规划建设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佛教植物园等生态文化设施;以“古道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在区内设置休闲长廊、古道交通民俗馆,修复剑门亭,重塑石剑,展示古道文化。

多点:规划建设森林浴场、湿地养生馆、药用植物园等展示森林“养生文化”;建设农耕体验园、农耕民俗展览馆、戚宅岭古道等展示“农耕民俗文化”;建设竹林幽居、隐逸轩等展示“森林休憩文化”;并在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建开展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建设湿地科普馆、植物生态科普中心等进行科普宣教。

5建设内容

5.1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5.1.1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建植物生态科普中心,使森林公园成为后宅街道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结合湿地科普馆、药用植物馆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义乌市重要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重点建设佛教植物园、药用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

5.1.2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建设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过去,融合于现在及未来的动态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规划依托义乌市及后宅街道当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结合森林公园现有人文景观资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古道交通民俗馆、农耕民俗展览馆等民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将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当地民俗文化展示基地。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5.1.3户外休闲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森林休憩、休闲游览小区,开辟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基地、登山步道、休闲长廊,建设红豆山庄、上岩寺服务点、大方服务点等设施,发展生态康体文化、生态休闲文化和生态宿营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

5.1.4生态宗教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森林公园黄檗山宗教文化体验区内现有的净居禅寺、乌龙殿、西崮寺开展宗教文化体验,建设香市服务中心、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山坞茶苑等设施;同时依托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内的济公院、红云禅寺、上岩禅寺、岩南古寺、圣岩寺及赫灵行庙等宗教文化设施,整合发展丰富的宗教文化,打造森林公园的特色。

5.1.5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森林公园内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5.2深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规划

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森林文化、登高文化、古道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湿地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森林公园的品位,扩大森林公园对社会的影响。规划组织开展地方特色的登高、斗牛等节庆活动、各种义乌特色美食大赛、寺庙生活体验、户外徒步探险等生态文化活动;举办森林文化节、森林摄影展、登高文化节、佛家文化节等;根据季节不同,推出森林公园“春之约、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情”系列旅游活动,按游客需求不同,推出“养生之旅”、“生态之旅”、“禅宗之旅”、“科普之旅”等主题旅游项目。

5.3注重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全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对管理人员、讲解人员、接待人员及环保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提高森林公园内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的生态文化素质及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美感、生态道德的,由“生态文化人”组成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让每位森林公园员工都认识到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使他们自身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其次加强与外部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要在森林公园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普及生态知识, 弘扬生态文明,增强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6结语

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态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森林公园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人们接触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为先导,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有各种文化为底蕴,有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但新球,但维宇.森林生态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李健,罗芬.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解说―基于花岩国家森林公园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唐建兵,黎忠文. 反规划理论视域下森林公园综合体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11).

文化公园篇8

【关键词】文化公园;文化中心;项目设计;广西;玉林

一、项目背景

广西玉林市文化公园和文化中心等项目拟建于玉林市城东区,是为了适应玉林市中心城作为全市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需要、配合玉林市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加快城东区建设进度的城市总体规划而进行建设的项目。

玉林市文化公园和文化中心等项目用地位于玉林城区东部,二环路东侧,东面规划有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用地及市教育中心、体育中心,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建设条件良好。

规划用地红线面积约129亩。建筑场地相对平整,原有自然地形已无保留,无自然景观。周边建筑环境尚未形成,多为未建成建筑。

二、项目预期目标

用地规划要求建筑布局满足国家规范和功能使用要求,建筑群应相对集中,与对面的行政中心呼应,且与周边在建及规划建筑相协调。

整个项目规划设计部分希望达到的目标:

首先,通过项目的实施,整合先期建设的行政中心及配套广场并与之一起完善这一区域的城市空间,带动城市区域的发展。

同时,使城市增加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完善城市的文化功能,提升城市的品质。

对于普通市民,则能提供一个供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为城市的生活添加更多的文化与活力,丰富市民的生活。

刚柔之间。当行政中心的严肃性表现为“刚”,文化中心及文化公园的优雅、高尚则为“柔”;当文化中心形体精神表达为“刚”,文化公园的内在柔美则表现为“柔”,刚、柔关系特色鲜明的蕴含其中。无论总体规划还是建筑单体,我们尝试通过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做出组合、穿插,因势利导,优势互补,期望能形成理想的组合方式,达到刚柔并济。

三、项目文化氛围的构思

规划构思方面,以行政中心为核心的城市空间体现的是庄重、严谨;而博物馆、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带来的则是自由、艺术和欢快,化解并整合这对刚柔矛盾是规划构思所追求的的目标。

布局上,仍以行政中心为轴线,建筑分布文化公园的两侧,轴线中间留空做自由的

绿带休闲广场,和行政中心形成一个品字形的建筑布局,构筑以行政中心为核心的城市整体建筑群,强调建筑群的整体感。形成了以行政中心中轴为相对对称的严谨布置。

此外建筑布局还强调和行政中心形成相对统一的整体感,衬托行政中心的核心位置。建筑适度靠东南面布置,以留出西北面的用地,和行政中心的东南面广场形成了较为开阔的城市空间,两个地块空间上合为一体,完成了对庄严的行政中心城市空间的衔接,三组建筑的主出入口广场都布置于此,引导和聚集两广场人流。建筑遥相呼应,形成较强的整体。

规划还结合景观和场所所需,严谨和自由相结合。整体外环布局严谨,中心绿带则完全自由而开放,设计不拘于轴线的关系,更多考虑人们在内部活动的细微感受,以小尺度和自由的休闲步道、小游园、活动铺地、半下沉广场,和曲水等营造宜人的空间。在公园内部弱化了总体布局所带来的严谨和庄重。

四、项目文化政治氛围的构建

考虑到本项目的特殊性和其所处的位置,设计仍将维护行政中心所需的氛围和空间特质,庄重而严谨。在满足文化公园的特别所需的休闲,娱乐氛围之外,更关注其与行政中心的和谐与统一。设计上,规划布局和建筑单体均给予行政中心的形象,空间充分的回应。

同时,充分尊重文化公园作为城市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设计除在规划严谨布局外,建筑相对分开布置,减少建筑对公园的压迫。建筑场所与公园环境相融合、相互交汇,把城市公园空间延伸入建筑环境内部,弱化建筑边界,扩大自然环境的外在延续,提供更大的空间张度,最大化城市绿色空间。

建筑群体方面,将博物馆和活动中心合并建设,实现多馆合一,使之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发挥群体效应,同时具备分期建设的可能。并形成了和文化中心相当的体量,使整体布局更趋均衡与严谨。

交通布局方面,围绕用地周边设置机动车道,在基地西北面,东北面和东南面分设出入口,环绕整个文化公园布置,除特殊情况外,禁止机动车入内。实现了公园内部的完全步行化,充分考虑了人们活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保证了文化公园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建筑单体方面,两组建筑在面对严谨和自由,庄重和欢快时,可以通过其形体、空间的转换,削弱其相互对立面,创建和谐统一。

五、项目艺术层次的体现

设计以规则的几何体块为造型的主要元素,方形、椭圆形、长条形等不同的体块有

规律的穿插组合。使建筑体块活而不乱,自由但有序,外边方整,中庭几何变化,表现出建筑形体稳重而活跃的不同性格

利用不同的功能体块间的组合,采用错位,旋转,分离,合并,延伸等手法,营造出不同的高位平台,内院,水岸平台,景观台阶等的不同空间场所,使空间在自由中分,合,上,下的变化中,和文化公园完全融为一个空间丰富的整体。

地域性是设计关注的热点,采取“做空”建筑,利用建筑的体块间分离的关系,营造较多的灰空间,如歌剧院的入口平台,既是公园广场的延伸,也是歌剧院门厅的延伸。极好的通风遮阳效果,是夏日人们向往的地方。

此外,设计最着重的就是追求建筑的本质表现。歌剧院,博物馆等所需的艺术特征使设计需要更深度的表达,设计利用建筑的“色”和“质”的表现力,大胆地采用了传统的红色做为建筑体型的活跃元素,红色代表着欢快、喜悦、吉祥。在建筑的体块组中,穿插入明快的红色体块,使体块组间产生大的张力来表达艺术的冲击力。而在更多的体块组合中,选用不同的质感的石材面,营造不同的材料粗燥度和色泽差,整合成不同体量感和表情的建筑元素。特别是粗燥的石材面和精致考究的局部玻璃幕墙间强列对比,反映了一种自然和现代,古朴与时尚的对话。更反映了高雅艺术的深度追求与解读。

在相对严谨的建筑体型内,较多地采用分离体块,创造自由而丰富的空间,特别是围合而成的内院,不仅满足了建筑通风采光的需要,更灵活贯通了不同的内部使用空间,形成空间的美妙节奏,活跃了不同的功能场所。

科技活动中心的红色的建筑体块,分解后再旋转45度,魔方般的体块组合,表现了科技魔方般的吸引力和启发性,也暗示了科技的最基本目的是开发人类的潜能,启迪人类的创造力。

博物馆的入口以一个大台阶导引到二层平台,顺着引导墙体不自觉地进入一个橄榄形的展示大厅,顿时极具序列感金属密勒墙体、橄榄形的天棚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给参观者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奇异。激发人们最原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也是博物馆的功能所在之一。

建筑的剖面剖面充分考虑建筑使用的多样性,加高层高,以适应多种功能使用的要求,提高适应能力。不同层高、开放程度、分格方式的建筑空间互相穿插、整合,营造出丰富的建筑场所和环境。

六、项目安全节能的注重

节能方面,结合玉林当地的地域性气候,采用大开间、大架空、营造建筑灰空间的设计手法,取得采光、通风、遮阳的良好效果,达到尽量减少空调用房的目的。外墙采用自保温、隔热材料,降低能耗、提高能效。

消防和疏散是文化中心着重需要考虑的,文化中心歌剧院舞台台口设防火幕;观众听吊顶的吸声、隔热、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舞台上部屋顶设置通风排烟设施;观众厅出口均匀布置,池座共设6个出口,正面2个通过大门厅疏散到2层平台,再通过大台阶向外输散;侧面4个出口有2个可直接下到底层疏散到达室外,其它2个可上到二层,通过大门厅疏散。楼座出口有4个,均疏散到休息廊,再通过疏散楼梯疏散到平台层和一层。

七、结论

整个项目无论是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新建建筑本身之间都存在许多对立与统一,而最终能够成功化解他们并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涛; 廖学敏.首义文化区规划与设计诠释.武汉建设.2011(03).

文化公园篇9

始终把持续深入推进全覆盖工程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哪里有党员和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

着力形成“党组织引领社团、党员活跃社团、社团服务群众”的生动局面。

近年来,天津市各级组织部门按照中央关于创新基层党建、抓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部署要求,针对开放式广场公园、文化社团越来越多和随之带来的“活动掌控难、人员管理难、维稳任务难”的基层治理难题,大力推进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建,着力打造“红色氧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了一条以基层党建创新促基层治理创新、实现党员群众共建共管共享的新路子。 加强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建是创新基层治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广场公园越来越多,相同兴趣、爱好、需求的人自发聚集在广场公园形成的文化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壮大。广场公园的开放性、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团队管理的松散性、人员的社会性和密集性,导致文化团队之间、活动人员之间、活动人员与附近居民之间的矛盾呈多发状态,因为抢地盘、拼音响、活动扰民等引发的突发事件、屡见报端,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越是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党的组织、做好党的工作,确保全覆盖,固本强基,防止“木桶效应”。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在创新基层治理、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和谐稳定方面责无旁贷。广场公园文化团队这种草根形态的民间组织虽然是城市发展催生的新事物,但同样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阵地,迫切需要通过政治引领、规范管理来唱响好声音、凝聚正能量。破解广场公园这个新领域的基层治理难题,必须靠抓好基层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大力推进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建的实践探索

强化联动,合力共建。坚持把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建作为创新基层党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和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有力抓手,指导各区县普遍建立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督查推动、老干部部门密切配合、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加强对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建的组织领导。各区县深入开展拉网式摸底调查,建立了动态更新的广场公园文化团队情况数据库,做到文化团队数量清、活动时间及地点分布清、活动人数及党员人数清。

创新方式,集中组建。根据广场公园文化团队特点,采取四种方式组建党组织。一是广场建。面积较大、活动团队较多的广场公园,建立社团联合会,将党总支建在联合会上,党支部建在活动团队上。二是团队建。社区各类文化队、兴趣小组、老年协会等活动场所相对固定、人员相对稳定的团队,将党支部建在团队上,党员队员凭临时组织关系参加团队党组织活动。三是区域建。辖区内面积较小的广场、空地上的文化团队,通过街道建立综合党委、社区建立综合党总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领导,团队中的流动党员由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站)管理。四是选派党建指导员或联络员。对团队中党员人数较少不符合组建条件的,遴选党员队长或党员骨干担任党建指导员或联络员,或由所在街道社区党组织选派,帮助指导开展党的工作。

丰富载体,发挥作用。坚持抓组建和抓作用发挥并重,组织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组织紧紧围绕创新基层治理、推动社团健康发展、服务党员群众,着力在引领政治方向、弘扬先进文化、维护和谐稳定、凝聚党心民心、规范社团管理五个方面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广场公园文化团队党组织广泛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评诺、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党员带头争当党的政策宣传员、先进文化引领员、遵纪守法示范员、环境卫生管理员、社会稳定维护员。同时,围绕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目标,积极搭建服务群众新载体,拓展服务社会新渠道,延伸服务民生新触角,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开展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建的经验启示

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是加强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建的重要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一些新兴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在组织覆盖上不断出现新的空白点,特别是包括文化社团在内的社会组织领域的党建工作还比较薄弱,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的实践表明,加强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建必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始终把持续深入推进全覆盖工程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哪里有党员和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群众和文化团队活动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全面覆盖、动态覆盖、有效覆盖。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是加强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建的关键所在。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既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肩负着赋予的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引导教育党员和群众的基本任务,又担负着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基本职责。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是内在联系、有机统一的。我们的实践表明,加强广场公园文化社团党建,必须把握好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既要坚持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注重政治引领,凝聚正气源、传递正能量,又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服务中体现党的政治优势、促进社团健康发展,着力形成“党组织引领社团、党员活跃社团、社团服务群众”的生动局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公园篇10

关键词:阿拉尔;军垦文化公园;规划设计

收稿日期:20131214

作者简介:盖学瑞(1976―),男,黑龙江泰来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3602

1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创造出许多城市公园,起到了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的作用。在具有丰富人文遗存的历史地段上如何创造地域性的景观环境,是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阿拉尔市军垦文化公园的创造构思为例,探讨了景观环境中的文化表达[1]。

2军垦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西北野战军一兵团二、六两军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开始进驻新疆,并成功地与新疆起义军、三区革命民族军会合。中央军委将驻扎新疆的人民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其中生产部队共计55万人,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1954年10月7日,根据中央军委决定,这支生产部队集体转业,正式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从白手起家到今天的累累硕果,兵团人创造了人类垦荒史上的奇迹。而兵团人50多年的奋斗精神也成为了教育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军垦文化。兵团把军垦文化视为传承军垦精神的载体,而军垦文化的发展,也为军垦事业的创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军垦文化就是历代兵团人在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促进新疆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的伟大事业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精髓和核心内容就是“艰苦奋斗、开拓奋进、团结奉献、争创一流”的兵团精神。军垦文化伴随着屯垦伟业兴起而产生,随着屯垦伟业发展而繁荣,它根植于屯垦戍边生活的沃土,是军垦人的精神家园[2]。

3滨河军垦文化公园景观规划定位

3.1功能定位:传承军垦历史文化

充分考虑塔里木河自然景观特色,充分挖掘当地的军垦文化等方面的人文景观资源。参考阿拉尔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建设成为具有沙漠绿洲园林风格,集休闲娱乐、宣传教育、修养保健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公园。让游人在其中感受军垦文化和军垦历史,在游览中体会军垦精神和传承军垦文化。

3.2主题定位:军垦历史文化公园

军垦文化诞生于建国初期,在促进新疆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规划确定围绕军垦历史文化展开一系列节点设计。

4滨河军垦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整个规划地段呈带状,位于塔里木河北岸。东西长553m,南北最宽为163m,最窄为41m。规划东侧与上海知青林相邻,西侧是沿河的胡杨林防护林,北侧与滨河大道相连。原始植被是芦苇和柽柳。滨河军垦文化公园依靠挖掘军垦历史文化,依照场地特征和军垦历史逐次展开。

4.1规划布局

4.1.1一条主景线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贯穿军垦历史文化公园园区东西的结构性主脉络,是辉煌的军垦文化发展历史在园区中的缩影。

4.1.2两条观光带

滨水风光休闲带和沿路景观绿化带。结合石砌滨水护堤,打造滨水风光休闲带;控制沿滨水大道景观界面,设置景观隔离绿化带,打造沿路景观绿化带[3]。

4.1.3三大功能区

三大功能分区:文化教育区、游览观光区、休闲娱乐区。

4.1.4五大节点

五大景观节点:井岗岁月景区,南泥开荒景区,转战南北景区,屯垦天山景区,再铸辉煌区。

4.2设计要点

军垦历史文化五大景观节点犹如五颗美丽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塔里木河岸边,传承着军垦历史文化和精神。在展开风景的过程中,采取二段式的处理方式,即:序景--起景--转折--高潮--尾景[4]。在军垦公园场地中由东向西逐次展开,采取动态观景与静态观景相结合的处理手法。

4.2.1井岗岁月景区

井岗岁月景区是序景部分,主要体现军垦文化诞生在井冈山的历史。位于公园的最东面,这里是公园主入口。由于宽度仅41m,这里设置了一个集散广场,由几条条游步道向第二个景区延伸。周围栽植一些低矮的植物,如百脉根,修建造型的小榆树等,表明新的生命刚刚诞生,还很幼小。整个景区力求简洁明朗,以动态景观为主。

4.2.2南泥开荒景区

南泥开荒景区是起景部分,主要体现军垦文化成长在南泥湾的历史。这里将岸边设计成阶梯式驳岸,供游人垂钓,同时也为了满足人们的亲水天性。同时开辟出一块供游人参与的农业耕种土地,由他们有偿地进行种植、采收。在他们体会参与的快乐时,更多的感受当年南泥湾开荒的艰辛。

4.2.3转战南北景区

转战南北景区是转折部分。这里位于中部北侧靠近北入口处,地势相对平坦,内、外交通条件及可达性较好,因而本规划在该段结合北入口设计一个游人广场。基地中部偏南侧,场地教宽阔,环境较为幽雅,规划在此设计以烧烤为主的休闲游憩场所,与游人广场一起,为市民营造幽雅的绿色休憩环境。

4.2.4屯垦天山景区

屯垦天山景区是高潮部分,主要体现军垦文化在天山屯垦戍边的历史。屯垦天山景区作为本规划设计突出文化主题的核心区。屯垦亭为公园的主题建筑,隐喻数万将士从此驻足停留在这里。园中的建筑可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以节省投资,增强建筑使用的耐久性,降低养管费用。周围植物保留原始植被是芦苇和柽柳,并栽植大量的胡杨。胡杨,又称胡桐,为杨柳科落叶乔木。生长在沙漠的,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胡杨是生长在沙漠的唯一乔木树种,且十分珍贵,可以和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相媲美[5]。并辅以铸剑为犁的雕塑。本区以彰显历史和传承文化为主。

4.2.5再铸辉煌景区

再铸辉煌景区是尾景部分,主要体现军垦人在这里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使军垦文化生生不息。在这里主要是一组景墙,采用浮雕的形式再次展现:井岗岁月――南泥开荒――转战南北――屯垦天山--再铸辉煌的历史。

5结语

文化公园是一个最能让城市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让人充分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场所[6]。只有对军垦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表达,才能使其成为阿拉尔特有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 丁颖,成玉宁.滁州市丰乐亭文化公园规划设计[J].南方建筑,2006(2):103~103.

[2] 吴淑琴,轩安东.新疆石河子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21(2):16~16.

[3] 黄建军,许稻香.塑造传统文化魅力的城市滨河景观――以抚河滨水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