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十篇

时间:2023-04-09 01:34:50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篇1

关键词:荆楚文化;舞蹈形态;解析

中图分类号:J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90-2

概述: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荆楚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仅楚文化就有800多年的历史,如果“荆”、“楚”放在一起,那么时间轴就延长了,可延伸至2000多年,影响深远。舞蹈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路,每走一步,都留下了舞蹈的足迹。其中,荆楚舞蹈艺术更是我国古代乐舞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族先民们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以长江中游地区为摇篮,混融中原华夏礼制史官文化和南方蛮夷巫风传统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乐舞艺术体系,它既不同于中原华夏的传统乐舞风格,与同时期的巴蜀、吴越等长江流域巫祀乐舞也截然有别;它既吸纳了中原传统的理性文明,又融汇有南方蛮夷艺术的原始活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特征,才是能够与中原文化相庭抗峙的,并受到后人千百年咏叹的浪漫主义文化风格。

一、荆楚舞蹈的种类

(一)巫舞

最早的舞蹈演员就是神职人员――巫。“舞”字是手持旌羽的巫者的象。《说文》释巫为:“以舞降神者也。”在古代,巫掌握着神权,兼通医著。楚地之巫“实以歌舞为职”,目的是“乐诸神”,其功能如《国语・楚语下》记王孙圈所云,在于“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由于楚人崇巫,于是巫舞在楚国就十分盛行了,楚避舞以南方为盛。楚巫舞的重要特征就是“偃蹇”和“连蜷”,以借曲线之美来表现个性张力的艺术精神。

(二)宫廷乐舞

如果说祭祀乐舞是村野之俗,那么宫廷乐舞可登得上大雅之堂了。楚国宫廷乐舞不同于祭祀乐舞,表现场面要壮观得多。从本质上看祭祀乐舞是用来拜祭神灵“以舞降神者也”,以愉悦神灵为主要目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礼崩乐坏” 打乱了正统雅乐系统,那些地方妖冶绮靡的歌舞盛行起来,冲击着正统雅乐的地位。舞蹈艺术从祭祀礼仪的地位转降为娱人的地位,供统治者宴饮豪享之用,以“娱人”为主要目的。所以乐舞的表现场面要豪华壮丽得多。

二、荆楚舞蹈的特征剖析

舞蹈是人体造型上“动的艺术”,是一种肢体语言,通过人肢体造型的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舞蹈上人体的动作和姿态在一定的形象内必须通过线条和色彩去表现出来。荆楚舞蹈以不绝运动、起伏、翻飞、翱翔之美,一种轻盈、婉转、流动而又不萎靡、软弱、柔媚之美,即鲜明地体现流观的审美意识以及宇宙意识的生命之美。

(一)芊芊细腰、长袖善舞

荆楚舞蹈强调人体在运动线路中的画圆动作以及反向发力,重视身体作为人体运动的力源,突出以腰为轴的发力特征。这样,舞姿的拧倾、延展、交叉、旋转以及弯曲,就更为流畅,更为自然,更好地构成所谓的曲线艺术。借此可以推断,荆楚舞蹈已经强调了身体的柔韧性训练和腰部训练,讲究以腰为轴,以腰为操纵上下身的总枢纽。腰肢细软柔美直接关系到舞蹈的艺术效果,是形成舞蹈轻柔之美的艺术特征的最佳手段。

(二)有风来仪

在原始乐舞活动中,原始先民们常把自己打扮成狩猎的对象或氏族的图腾。荆楚舞蹈中也明显地带有原始乐舞的遗风。在汉代鼓舞画也最常见到拟凤的舞姿。女舞者在腾跃中蹋鼓,“纵轻躯以迅赴”,动作矫健。同时,作出各种舞袖姿态,“似飞鸟之迅疾”。左边舞者双足蹈鼓,向后下腰,同时甩袖,技艺高招,令人赞叹不已。

三、荆楚舞蹈的启示与传承

(一)荆楚舞蹈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楚人以其浪漫的气质和奔放的才华,不仅创造了独步一时的音乐文化,而且奉献了风格奇特的舞蹈艺术。楚歌楚舞不仅在当时耀眼夺目,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其流行和发展如春江湖水,滟波万里,衣被两汉舞坛四百余年,在盛极一时的唐乐坛上,楚声仍不绝于耳。楚人擅长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而且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向来是兼收并蓄,以求创新,因而对外来乐舞不是加以排斥,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使之融汇成为一体,《楚辞》中所描绘的乐舞盛况可足资印证。创新意识是荆楚舞蹈传承至今的保障,也是荆楚舞蹈给予现代设计的启示之精髓。舞蹈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与生俱有、与时俱进的,同时它又是一种载体,负载着人们的信仰。荆楚舞蹈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而被赋予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二)荆楚舞蹈的传承

中国古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近代百年的战争,建国后的十年文化浩劫,这些对荆楚舞蹈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量历史资料被毁,无形文化遗产流失严重。荆楚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有时代责任感的人们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保护和传承荆楚舞蹈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战略措施。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迫切需要。保护和传承荆楚舞蹈文化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一个更有作为的精神文明平台。

参考文献:

[1]罗森.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思想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2]陈静,燕泥.图说中国文化:艺术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

[3]吴广平.楚辞图文本――国学经典图文系列[M].长沙:岳麓书社,2006,7.

荆楚文化篇2

[关键字] 雷军;荆楚文化;开拓创新;开放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16-04

一、荆楚文化精神的魅力与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富强的主要表现在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在中华文化的一体多元中,自春秋战国时期起,荆楚文化便放射出光彩夺目的光芒。从尹吉甫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则”,到季梁的“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从文种的“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到屈原的“上下而求索”;从张扬“南方之强”的老庄,到两度作楚兰陵令而晚年退居兰陵从事著述的荀况等;一代代传承的荆楚文化之树汲取了丰厚的滋养。荆楚文化的致思方式在中华文化中,颇具独特的性格魅力。[1]

“五种精神”体现了荆楚文化的精髓,即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的开拓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融会精神;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2]这既是荆楚先祖,也是后世荆楚乃至中华儿女忠实地传承和弘扬着的民族精神,更是他们用血肉和灵魂铸就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追求;其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早已深深地融化在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中,而且影响着荆楚儿女的心灵,成为当今中华儿女共同精神血脉的基因之一。[3]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是培育荆楚儿女永立鳌头的宝贵财富,是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鄂既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更是楚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荆楚文化所放射的光芒时时处处激励当代荆楚儿女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涌现出了陈东升、刘宝林、阎志、汪潮涌等一批工商、金融等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呈现出了一批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新锐人物,以雷军为典型代表的楚人胸怀信义谋天下,感恩具仁义的精神;楚人包含着重人文崇商,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楚人不忘包容开放、集众家所长的胸襟。[4]

二、雷军的求学智慧与荆楚文化精神的契合

不甘落后,永立鳌头。知识改变命运。从小热爱学习的雷军,无论在小学阶段,还是初中至高中,直至升大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当年武大计算机专业全年级100多人,雷军的成绩排第六,并且大二时就在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其实,雷军自从踏入武大后的第一个晚上就去上自习了,每天天刚亮就早早去教室占座位,总要坐在靠前的位置上听课。大学期间,雷军一直以在武大成名的闻一多等名人为榜样,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和机会证明自己的优秀。[5]午睡是雷军一直有的习惯,但为了不落后于人,硬是戒掉了。雷军把时间分割成以半小时为单位,制订好每半小时的学习计划,最终,雷军大一写的 PASCAL程序,在他上大二的时候,已经被编进大一教材里了。他仅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学完了本该四年的课程。

敢想敢干,不怕失败。在取得学业成功的同时,雷军有着不同常人的智慧,加入了最早一批在大学就开始创业的人群当中。他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希望自己通过写出好的程序,实现成为中国最好程序员的梦想。但是创业不同于学习那么单纯,不仅要会写程序,还要熟悉市场行情、懂得企业管理、善于资本运作等,因此,这次学校中的创业最终不了了之。尽管初次创业不顺,但他并不气馁,反而从中深刻吸取教训。雷军意识到创业就是做生意,光会写程序是不行的,还要懂做生意,比如用10万块赚10万块要比用100万赚10万块困难很多,这也说明了企业的生存与融资和盈利能力是唇齿相依的。难得创业的经历也为他日后从程序员转型为企业高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是雷军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体表现。

三、雷军的创业思想与荆楚文化精神的同构

雷军的创业尽管受时代精神和多元文化的引领,但究其价值取向,荆楚文化的影响仍是显而易见的。荆楚文化养育了雷军,并内化到其人格和性格之中,隐性传承在他的创业和工作态度取向上。

锲而不舍,一鸣惊人。自古以来,关于楚人的创新精神就多有记载,著名的吴起变法在楚国历史上是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它推动楚国走向兴盛。楚庄王三年执政期间,一不命令,二不处理政事。当右司马侍座用隐语问庄王何故时,庄王回答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楚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优秀品质在雷军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2007 年 12 月,雷军在金山上市两个月后声明,辞去公司总裁兼 CEO,离开金山公司。俗语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是说明楚人洞悉市场需求的精明眼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2010 年雷军创办了小米科技,2013年小米科技就成为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公司,至此他获得了中国乔布斯的美名,粉丝们则直呼他“雷布斯”。

开放融合,兼收并蓄。多元开放的楚文化使得楚人也非常善于学习和取长补短。如青铜冶炼就是楚人学习中原、吴越的技术发展起来的;丝织、刺绣、木工引进于鲁国。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谋求发展的可贵精神这些事例被楚人体现的淋漓尽致。[6]雷军创办小米手机,博采众家之长,向同仁堂、海底捞、沃尔玛和Costco学习。一是向同仁堂学习做产品,真材实料、货真价实,有信仰。二是向海底捞学习“口碑”。雷军亲自到海底捞考察,针对海底捞服务员的笑容能够打动人?雷军还为此专门向海底捞的服务员打听。 [7]水落石出,雷军终于找到了什么样的东西才有口碑的答案,对此他很受触动与启发,深深明白只有公司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对客户好的道理。三是向沃尔玛和Costco零售业学习低毛利、高效率。雷军十分认同企业的社会使命就是要赚钱提高效率的道理。他认为,只有低毛利才能逼着你提高运作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优化模式,中间渠道、零售店通通去掉,用最聪明的人简化流程。

重人才,诚信和谐。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发生在荆楚大地,是楚人重才的集中体现。楚人诚信重诺的精神不仅可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庄王伐陈”这一故事中得以体现。而且《史记》记载,“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发生在楚国的结义兄弟左伯桃和羊角哀的故事,也是仁义诚信的典范。雷军很重视人才,小米科技现有员工7500人的规模,其中5000人是服务部门,研发运作部门有2500人。在初创小米时,雷军遇到过缺乏人才的困惑,因为他之前16年只在金山公司工作过,所有的团队都在金山,处于义气,他不能挖金山公司的墙角。幸运的是,他在UCweb担任董事长期间结识了林斌(时任Google 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经常促膝长谈至深夜。有一次,雷军听说他想离开Google 创业,就邀请林斌出任总裁,初步解决了雷军“无米之炊”的局面,小米最初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林斌以前的同事。再比如,雷军说服安卓的产品副总裁和谷歌的全球副总裁虎哥Hugo Barra到小米工作,足足花了三年多的时间。雷军认为,人才是小米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所以,他往往不惜任何代价留住人才。

四、雷军的做人情怀与荆楚文化精神的传承

楚人崇尚武装,楚国十分注重军事装备研究,湖北省博物馆展出一些文物就体现的淋漓尽致。譬如,木制行军床既可以作为行军床,又可折叠作为背包,单从这件文物来看,就能想到当时楚国十分注重军事装备,重视国家军事实力的提升。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战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虽然是和平时代,但是荆楚儿女始终心怀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崇高理想。例如大型连锁百货超市“中百”超市,在一些国际巨头企业(沃尔玛、家乐福)日益发展起来的激烈竞争下,仍然勇往直前,并未退让,不仅市场占有率不低,而且获得了较大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雷军在金山工作时期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8]离开金山后,雷军并没有退休享受人生,而是问自己是否有勇气再来一回?为了不让人生充满遗憾,下定决心去创办一家世界级技术公司。雷军勇于创新、崇尚创业的优良品质正是楚人思想前卫、志在天下的精神再现。

爱国怀乡、感恩父老。雷军也多次谈到,对他而言,只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做发烧友手机,并强调小米是一家有态度、有梦想的公司,更是一家快乐的公司。雷军如是说,事实上,雷军一直也是这么做的。自2010年4月小米科技创办之日刚满三年的时间里,小米手机销售总量为719万台,营业额为126.5亿元,纳税超19亿元的公司。这个惊人的数字引发了世人广泛的关注与惊叹,雷军被称作是中国的“乔布斯”,粉丝更是亲切称其为“雷布斯”。在实现小米传奇,取得创业成功时,雷军一直没有遗忘家乡。为做天使投资,2013年4月20日,由他设立的企业孵化创业咖啡馆在光谷资本大厦开张,创业咖啡馆400多平方米,已有来自武大等创业团队入驻咖啡馆孵化。2016年12月5日,由雷军亲任董事长的仙桃光谷咖啡创投有限公司在仙桃市正式对外营业,它是经其牵线联姻和亲自指导,由武汉光谷咖啡创投有限公司与仙桃市人民政府与合作共建的一个引领发展潮流的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必将为其家乡仙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新的支撑。2015年4月3日,首届沔商大会成立,雷军当选为沔商总会会长,在会上发表了《互联网+助飞实体经济》精彩演讲。在媒体见面会期间,雷军便谦虚地说到,任何人都能模仿小米模式,小米模式是一种简单模式,其最核心的方法就是选用真材实料做产品,提升效率,视用户为朋友,将口碑作为销售目标,就一定能成功。雷军认为,沔阳人敢闯敢拼不服输的性格,加之沔阳人还重视教育,敢于创新,敢于吃苦,因此也走出了许多名人。大会结束后,雷军还参加了设在家乡仙桃的小米之家开业典礼。这些都是他热爱家乡、从未遗忘家乡的具体表现。

尊师重教、感恩母校。2016年10月20日,为了感谢母校的栽培,雷军向其母校武汉大学捐赠了1亿元,主要用于捐建科技楼。早在1997年,雷军就将自己赚来的第一桶金整整60万全部捐给了母校。虽然在众多回馈母校的校友之中,雷军虽算不上是捐钱最多的那一个,但是却是毕业后不到10年在最短时间内回馈母校的人。此后又向母校数次捐款。“感恩母校,金钱不是最重要的,是态度和真诚。”这是雷军一直所认为的。在回答为什么比陈东升学长少捐一元钱时,雷军曾说过,他视母校为家人,之所以有捐赠之举是因为在陈东升学长的正能量感召下而做出的决定。他认为,虽然自身能力有限,但是报答母校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帮助学弟学妹,回馈母校,回馈社会,这是他捐赠的初衷。

五、结语

荆楚文化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楚人的“五种精神”,是楚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雷军在求学中表现出强烈的不甘落后、永立鳌头,敢想敢干、永不言弃的奋斗意识,在创业中展现出锲而不舍、一鸣惊人,开放融合、兼收并蓄,重视人才、诚信和谐的价值追求;在做人中秉承爱国怀乡、感恩父老,尊师重教、感恩母校的品行美德,这些性格气质内涵恰与荆楚文化“五种精神”达成了一种契合与同构,这五种精神传承并且丰富了荆楚文化,值得每一个荆楚儿女学习与弘扬。雷军不仅具有敢闯敢拼不服输的性格,而且具备敢于创新,敢于吃苦的精神,他书写了中国智能手机传奇之美,传递了青春正能量,奏响了时代最强音。学习他奋发图强、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精神;学习他积极进取、不骄不满的姿态;学习他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的品质,他的精神为推动湖北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把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 武,梅珍生.荆楚文化的哲学底蕴[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07-27.

[2]王生铁.楚文化概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武清海.弘扬荆楚文化建设精神家园[N].湖北日报2013-11-03.

[4]蒋 丹.荆楚之地士大夫精神对楚商精神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6,(28).

[5]刘 洋. 金山软件总裁兼CEO雷军:从书生到管理者[N].商务时报,2007 -08 -08.

[6]王海斌,王 红.简论楚文化与楚商精[C].2012年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征文.

荆楚文化篇3

关键词:楚文化;凤鸟;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84-02

一、凤鸟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

荆,荆州,古称郢、江陵,为楚国国都。楚,今湖北、湖南以及河南、陕西、安徽等部分地区。楚国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与其他五国同为秦所灭。楚国艺术发展的时间大致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近500年历史。古代楚地是一片神话、诗歌、美术、音乐、舞蹈等交相辉映,充满着浪漫激情和不羁想象的沃土。

春秋末期的楚国经济繁荣,成为当时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它财力物力雄厚,手工业十分发达,但一直未能形成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楚国艺术品没有中原美术中那么多的“礼”性成分。由于楚人生活在充满神话和巫术的国度,信巫鬼,祭神怪的风气在楚国十分盛行,这种巫术文明与楚人性格中尚武不羁的一面结合,便创造出了以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为主的文化风格。凤鸟形象就是在这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中产生, 并显示出一种强烈的灵动、矫健、逼人之美。

二、凤鸟在楚文化中的体现

在楚文化中,凤受到尊崇的程度是其他文化中难以企及的。楚人对凤的崇拜在他们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中处处可体现。

(一)漆器 战国漆器以楚为盛,多出土于贵族墓葬,较为我们熟知的有《凤鸟虎座鼓架》、《虎座立凤》、《凤形彩漆盒》等,几乎涵盖所有生活用品门类。

(二)绢绣 最能生动体现楚文化浪漫主义精神。在这些绣品中,凤总是居于主要位置,或正或侧,或飞或翔,羽毛缤纷如盛开的花,飘飞的柳。”

(三)帛画 最为我们熟知的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人物龙凤帛画》,采用极为简练的线条描绘了一龙一凤一贵族妇女形象,妇女宽袍广袖,腰肢纤细,体现当时“楚王好细腰”的风尚。

(四)玉器、佩玉 凤纹被大量运用在玉饰中,凤纹中的凤嘴、凤眼、凤翅等都依据自己的意愿做了变形处理,看上去显得非常精巧美丽。

三、楚艺术中凤鸟形象的艺术特色及寓意

(一)艺术特色,即外在形式感的营造

1、精巧的制作工艺。楚国工匠们在进行创作时已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技术为艺术服务,例如在制作漆器上的花纹时,他们采用锥画的方法,用细针在漆膜未完全干燥时刻画图案,所画出的线条比头发丝还细,应用了这种方法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刻画出丰富的内容。

2、精美艳丽的色彩。楚地出土漆器具有丰富而绚丽的色彩,是当时其他质地的器物难以比拟的。据统计,已出土的先秦漆器有红、黑、黄、白、绿、蓝、紫、褐、金、银、桔红、海蓝、暗红等色。运用最多的是黑、红两色。这是因为楚人尚赤,建筑服饰器物均以赤为贵,各地楚墓出土的黑底朱彩漆器就是例证。楚国漆器常以这两种颜色为基调,对比鲜明、强烈,如果再加上描金,就更显得华贵富丽了。丝织物和刺绣也适宜于表现艳丽的色彩。楚墓出土的丝织品颜色有红、黄、绿、蓝、紫、棕、褐、黑及藕色等。

3、巧妙的图案变形。

(1)分解、抽象,再进行夸张、变形。

在描绘图案时,楚人将现实对象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分解抽象出来,通过重复、连续、夸张、对比、象征等二维平面装饰手法的处理,达到夸张绚丽的艺术效果。如凤、龙的爪、啄、首、羽、翎眼等被抽象出来,变形为云,作为艺术品表面的装饰元素。或组合成新的二维图形,如“三头凤”。关于这点,集中体现在云凤纹和花草凤纹两种比较特殊的纹样中。

云凤纹 这种样式广泛存在于漆器当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它似云非云似凤非凤。以云凤纹见多,将凤头、凤尾、凤爪拆开为单独纹样,与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如成群的凤鸟翱翔穿插于云中,又似五彩祥云龙飞凤舞般在空中游动,手法体现出抽象和具象的结合,充满夸张大胆之气,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

花草凤纹 “这种纹样是把凤、花草和几何纹互相糅合,把凤同花草的藤蔓花叶等盘缠在一起互相成为一个整体,”凤的形象既是自身的一部分,又是花草的叶子和藤蔓,它们呈S形翻腾,流畅奔放,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这种源于自然又不受自然对象形态约束的浪漫主义处理手法,具有浓郁的装饰意趣。

(2)分解、组合,再重新造型。

通过对自然对象的分解、组合,再进行创作,产生新的三维造型形式。如鸡头、蛇身、虎头、鹿角、孔雀尾羽上的翎眼,各种佳禽异兽变换成一新的整体。例如虎座凤鸟漆器,便是将鹿角插入凤身,凤看上去跃跃欲飞。(见图1)

4、飘逸、流畅的动态感。楚艺术品中大量应用曲线、弧线,柔美的线条改变了礼器具有的压抑氛围。动态美在漆画、刺绣艺术上表现得更为普遍。那些云纹和凤鸟造型,既奔放又多样,让人从有形的物中得到无穷回味。

(二)内在艺术寓意的营造

历史上表现凤鸟的方式很多,手法也多样,惟独楚人的凤尤其具备灵动、飞扬的特点,这与楚国独特的浪漫主义及巫文化不无相关。

1、凤为灵物,人神交融。楚人认为凤是通天神鸟。在它的引导下,人的灵魂能飞等九天,云游八极,这一观念在大量出国墓葬出图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见证,如《人物龙凤帛画》。

2、以凤喻灵动之美。先秦时期,以凤喻人的惟有楚人。楚人爱凤,在他们心中,凤是真善美的化身。(见图2)以灵动为美的审美观贯穿了楚人的生活,“楚王好细腰”,“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是对线条美、仪态美、韵律美的追求。楚国出土的帛画中的龙凤人禽等都具有着窈窕体态,显得轻盈精致,充满了自由气息。

3、凤寓时代和楚民族。楚国的不断的扩张兼并,对本地民族心理造成一定影响,那轩昂的凤鸟形象也是楚人自信的写照。江陵出土的著名的《风鸟虎座鼓架》(见图3)。春秋战国时期,巴与楚的战争几乎贯穿了巴国的全部历史,公元前689年,巴楚展开了一次战争,双方相持了几个月,结果以巴人的失败告终。这座鼓架虎纹和凤羽色彩艳丽,展翅欲飞的凤鸟置于两只匍匐的虎身上,凤昂首挺胸,似乎在朝天鸣叫,老虎却匍匐着,一无百兽之王之气。

四、从楚文化中凤鸟形象折射出的中国文化的“南北宗”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提出了中国画存在“南北宗”之论,在笔者看来“南北宗”不仅仅存在于绘画界,还广泛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由于地理环境、谋生手段、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中国文化渐渐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意识,也造就了南北文化的差别。

在北方,渐渐发展成一种“史官文化”,即在反映历史时尽量减少神秘色彩,并努力剔去原始神话成分,注重历史的真实。而在南方则以“巫官文化”为主,因此自春秋以来,黄河文明基本都是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核心,重礼仪,重国家社会,以庄重雍容,典重质朴为特征。源于北方的《论语》古朴、浑厚,有现实理性的气息,充分体现了北方文化典重质实的特点。长江文明则以道家“无为”为中心,注重个人感受,以虚灵清丽、神秘浪漫为特征,感性,抒情成分更重。“孕育于南方的《楚辞》、《庄子》、《山海经》充满想象,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辞才铺陈华丽。”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祖。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情感内在本质体现的是个体与社会存在矛盾冲突,冲突带来了感情的迸发。这种感情的迸发在艺术领域里的呈现方式,就是我们看到的独具风采的楚国凤鸟造型,完全不同于北方艺术中的那种理性的、克制的、遵循于礼法的美。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凤鸟形象中。

参考文献:

[1]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2]徐华铮,班昆等著.中国凤凰造型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6.

荆楚文化篇4

[关键词] 旅游资源优势 旅游环境 旅游合作

一、荆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荆州的古迹旅游资源优势

荆州是我国南方保存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墙周长9km,共有6个城门。开元观位于荆州城西门,整个建筑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玄妙观位于城内东北角,现存有玉皇阁和后殿。太晖观位于荆州城西门外,四周松柏常青。楚国国都纪南城遗址,位于荆州古城以北5km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南城周围除古墓群外,还有不少古迹,如庄王台等。此外,荆州古城还有铁女寺、张居正墓等古迹。

2.荆州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一是楚文化资源优势。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之一的楚国在荆州建都达411年之久。楚文化主要有青铜冶铸工艺、丝织工艺和刺绣工艺、漆工艺、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屈原的诗歌、美术和乐舞等。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这里做过“左徒”、“三阊大夫”,写下了《楚辞》、《离骚》等千古绝唱;二是三国文化资源优势。荆州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相争的焦点,历史上关羽曾领兵镇守此地达27年之久,关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忠义”的化身,为海内外华人所接受。

3.荆州周边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是龙泉胜地。在距荆州90km的荆门市象山脚下,有蒙、惠、顺、龙4泉。4泉近旁建有跃渊阁、得月台、听泉亭等;二是莫愁村。楚国的莫愁女能歌善舞,出生在现今钟祥的莫愁村;三是明显陵。明显陵建造在钟祥城北15km处的松柏山上,是嘉靖皇帝父母亲的合葬墓,其规模和气派宏伟,是十分可贵的文化古迹。

二、荆州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1.荆州的旅游特色缺乏

独具特色的旅游是竞争取胜的法宝。荆州虽然有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但全国以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主打品牌的旅游地很多,荆州在开发楚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方面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没有彰显其相对于其他旅游地的独特魅力。

2.荆州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力

一是旅游资源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缺乏中心与主题。二是旅游产品单一,景区景点缺乏吸引力。荆州的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只停留在表层,缺乏有效的挖掘和开发,给人感觉品位不高,与期望差距很大,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无法使荆州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三是旅游宣传促销不够,影响了客源市场拓展。四是对文化文物的保护和维护力度不够。五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六是部分景区景点卫生条件差,管理不善,服务不规范。

三、荆州加快旅游发展的途径探讨

1.加快荆州的旅游资源开发

一是荆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围绕“一核、两轴、三辐射”的框架来进行。“一核”就是把荆州古城建设成为一个较为封闭的旅游社区,增加实景表演区、关公文化祭祀区、文物博展区、三国风俗展示区、三国故事浏览区等内容。“两轴”就是把荆州古城区域与具有现代气息的沙市区域同步建设,把沙市区域建设成为与古城区域相呼应的现代都市旅游区和滨江绿色文化旅游区。“三辐射”就是以荆州古城的旅游景点为核心,辐射带动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和红色旅游区、石首长江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区、松滋滤水生态旅游区等三个旅游景区的发展;二是加大荆州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重点开发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等旅游产品,努力形成特色。可以考虑建设楚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开发楚人衣食行、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等表演活动,演奏楚乐、仿古宫中演出,来展示楚文化。同时建设三国文化城,通过开发三国古战场实景、三国风俗表演等项目,来展示三国文化;三是加大荆州的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的开发。通过开发湖泊休闲项目(包括渔猎捕捞、采莲、潜水、划船、垂钓、游泳等),山地休闲项目(包括山林探险、采摘野花野果、种植纪念树、林区自行车旅游等),乡村休闲项目(包括劳动技能学习、参与乡间劳作、饲养家禽家畜等)来吸引游客。

2.加快荆州的旅游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景区景点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使景区景点有一个优美、洁净、便捷的环境。二是加大旅游景点建设。要提升现有旅游景区景点的档次和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娱乐项目。三是针对游客的需求趋向,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主线,开发建设一批新景点,推出新的旅游线路。四是建立和完善荆州的旅游饭店体系。要按照合理布局、结构优化的原则,加快建立以星级宾馆为主体,普通饭店为补充的旅游饭店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3.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要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土地征用、相关规费收取、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方面放开搞活,给予优惠;二是优化经营环境。要重点解决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小摊小贩尾随兜售、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等问题,规范经营秩序。三是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要积极营造亲和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4.加强荆州的古城古迹保护

一是降低荆州古城内的建筑及人口密度。保护古城需要疏散城内人口,可以考虑在城外开辟生态居住区,将城内居民逐一迁出;二是加强荆州古城墙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要对文物古迹进行全面整理,强化管理,使文物的保护能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破损的文物进行认真的修缮。

5.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

荆州应以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为重点,深挖三国、荆楚文化内涵,利用武汉、宜昌等地的客源优势,借助“武汉城市圈轨道”和沪蓉高速铁路的建设机遇,加大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与邻近城市共同推出文化游,考古游,探索游,采风游,朝拜游,山水风光游,休闲游等,来吸引外地游客。以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荆楚文化篇5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荆州举办的历届端午龙舟赛进行分析,对荆州龙舟竞渡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探讨了龙舟竞渡对荆州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端午龙舟竞渡已成为荆州市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综合平台,对弘扬荆楚文化,促进荆州地区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和对外互动交流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端午龙舟赛 龙舟竞渡 城市发展

龙舟运动是我国几千年来,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民间竞渡,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科学、艺术、文学、体育的智慧[1]。

屈原是楚国的象征,荆州有最深厚的楚国文化,并且有传统龙舟的最佳赛场,是最盛行龙舟赛的地方。端午时节赛龙舟,早已成为屈原故里荆州的一大标志性民俗体育活动。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2]。从2000年开始,荆州市已在九龙渊上成功举办了8届龙舟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搜集相关研究书籍、文献、学术论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访谈法

围绕着“2014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和荆州龙舟竞渡的发展”这一访谈主题和范围,走访了荆州市体育局的管理龙舟比赛事务的管理人员、龙舟赛裁判、教练员、运动员,并与当地民众、地方群众体育管理人员、民俗学家,把握研究方向和掌握实际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荆州市于2000年举办了荆州国际龙舟节,并在2000年-2002年间连续3年举办了龙舟节赛事,现场观看的观众分别为20万、15万和20万。但从2003年开始,伴随着荆州发展思路从“旅游兴市”向“工业兴市”的转变,之前持续3年的龙舟节没能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传统。官方举办的龙舟节停办,而荆州地区作为开展龙舟竞渡活动的传统区域,县、镇、乡、村自发组织的龙舟比赛仍然每年都时有出现,如荆州的监利,石首和洪湖等县市自发组织的龙舟比赛活动相对比较活跃[3]。

2010年荆州龙舟赛是暌违8年后,荆州重启龙舟赛的首届赛事。荆州恢复龙舟赛,既符合实际,又顺民意。2013年荆州举办首届湖北省龙舟公开赛。2014荆州举办中国龙舟公开赛(湖北・荆州站),自此,荆州的龙舟赛事由小规模的普通城市赛事演变为全国性的大型赛事。荆州市与国家体育总局签订了三年的协议,明、后两年,都将继续在荆州举办“中国龙舟公开赛”。

(一)龙舟竞渡与荆楚文化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弘扬爱国奋进的民族精神而开展的龙舟竞渡活动,形成于楚,更盛行于楚;龙舟文化,已成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几乎每年端午节这天,荆州的民间都有赛龙舟传统。

端午赛龙舟不仅体现在龙舟竞渡的力争上游上,还体现在龙舟背后的龙舟文化上。增加屈原祭祀仪式,可让观赛的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端午文化的源远流长。历届龙舟赛都有精彩的开幕式表演,既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又具有突出鲜明的现代气息,既展示荆州儿女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精神,又展现楚文化的内容[4]。

(二)龙舟竞渡与荆州旅游

龙舟竞渡的发展,让荆州旅游迎来了新时代。荆州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遥引八方游客。2012年端午小长假,37万人次游荆州,端午节体验民俗风情,古城荆州感受龙舟魅力。节庆活动给力旅游,中心城区游客超5万人次。

龙舟赛也带来了荆州旅游的亲和力,使之有了很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因为龙舟文化的魅力,再加上楚文化的魅力,不同地域的人来到荆州。它作为城市营销、城市名片的一部分,推介城市风光、促进旅游,龙舟节确立了国家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

(三)龙舟竞渡与荆州经济

主办方组织龙舟赛,建设景观码头、设置龙舟景点、展示龙舟文化、打造龙舟产业,以龙舟竞赛为平台,诚邀海内外各界人士来荆参赛,扩大赛事影响力,塑造荆州群众体育品牌,同时也对荆州引进外资、推动经贸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组委会精心筹划赛事的广告招商,将龙舟赛的独家冠名权,参赛龙舟队的冠名权,文娱晚会冠名,赛场广告位以及指定用品等进行招商招租,征集协办单位等。荆州市招商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招商引资客方到位资金3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较2008年增长92.8%,增长超过150亿元;2011年一季度,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62.5亿元,同比增长58.9%。

三、结语

近年来,龙舟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荆州体育事业发展。龙舟竞渡对弘扬荆楚文化、更好地宣传荆州、推介荆州、展示荆州,丰富广大市民体育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把荆州的招商引资、旅游产业、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载入一个新航道。荆州是最盛行龙舟赛的地方,我们要利用这样的优势,通过这种文化体育盛会,打造享誉国内外的荆州体育品牌。

参考文献:

[1] 刘德琼.从第6届全国“民运会”看龙舟技术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5):118-121.

[2] 孔繁敏.从龙舟赛艇发展看中西体育文化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8(9):85-87.

荆楚文化篇6

“上网工程”是2004年3月初,荆楚网与湖北省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全省新闻宣传战线的信息化工程项目。“上网工程”以湖北省重点新闻网站“荆楚网”为平台,以全省各市、州、县宣传部或者新闻媒体及宣传文化部门为主体,由荆楚网提供技术支持来帮助全省各市、州、县建立能够每日当地或者本部门新闻、提供当地或本部门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新闻网页。截至2005年12月,荆楚网先后建设并开通了“赤壁网”、“楚都宜城网”、“三峡长阳网”、“恩施网”、“中国仙桃网”等25个新闻网页。

自每个地方新闻网页开通以来,它们担负了向本地网民和外地网民服务的任务,提供了大量丰富实用的当地新闻和资讯,成为每个地区进行对内对外宣传的窗口。该项目的实施既有利于推进宣传战线的信息化进程,建设和巩固互联网舆论阵地,也有利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

双赢诉求

地方新闻宣传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是面对网络建设竞争对手众多以及服务对象过于分散的状况,荆楚网如何击败其他的技术团队挤进地方新闻资讯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行列之中,对荆楚网提出了挑战。为此,荆楚网创造性地提出了与省委宣传部联合打造“上网工程”,通过该工程找到了双方的利益均衡点,找到了双方价值统一的最佳通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上网工程”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荆楚网能够得到省委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的关键原因,在“上网工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市、州、县新闻网页均作为各地新闻的第四媒体,是当地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是当地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对地方的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重点扶持宣传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也有利于网上信息传播的有效引导和管理。这一工程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正是荆楚网致力于上网工程的追求所在。

目前,武汉市内的新闻单位都已实现了网络化采编和传播,其宣传口形成了一家省重点新闻网站(荆楚网)、一份报纸网络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汉网)以及武汉市委宣传部网站(长江网)三家主要网站互补的繁荣局面。但是,地方的市、州、县的新闻单位都还没有实现信息化传播。在荆楚网合作共建的“中国仙桃网”开通之前,仙桃市没有一个权威的互联网宣传平台,仅有一些信息不全、内容更新不及时的个人网站。

鉴于此,湖北省政府于2005年7月25日正式了《湖北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全面推动全省的信息化进程,将宣传战线的信息化工作列为全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网工程适时的出现,成为省委宣传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对荆楚网来说,要开展面向“集体用户”的上网服务也必须寻找具体的区域或者部门作为切入口。同时荆楚网适时看到了宣传部门实现信息化的迫切需求,并与省委宣传部多次交流,省委宣传部做了细致的调研工作后,决定利用省里最大的外宣平台荆楚网,打造“上网工程”,荆楚网作为技术提供方和平台支持方来帮助湖北省的市(州)县的地方宣传部门提供网络解决方案,在双赢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条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降低风险的合作发展之路。

克服障碍

尽管“上网工程”在理论上有着众多的双赢的均衡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不少不利因素阻碍。要达到几方互利互惠、实现各方的价值取向,必须克服以下以下一些个障碍。

第一,地方各级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阻碍上网工程的推进。由于地市各级领导对互联网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参差不齐,导致新闻网页的建设并不顺利。赤壁、宜城和长阳三个县市之所以能够率先与荆楚网合作完成“上网工程”,这与这些县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不无关系。相反,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互联网宣传的认识还不够,导致上网工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举步维艰,因此,提高党政领导对互联网宣传工作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互联网管理混乱导致宣传部建立新闻网页缺乏具体的政策依据和操作办法。目前,地级市、县在互联网管理体制上不够明确,单位网站或者个人网站随意登载新闻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干脆以政务网为新闻平台,不再支持宣传部门建立网页。从“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的任务艰巨性来看,必须明确新闻网页为市、州、县的第四媒体的主体地位,才能为各地宣传部门建立新闻网页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依据,推动上网工程的良性发展。

第三,贫困偏远地区的信息化步履维艰。互联网能够为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宣传文化事业提供崭新的发展平台,可以有效的填补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所存在的数字鸿沟。但是,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也成为地方信息化建设的障碍,需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市、州、县的新闻网页建设,促进市、州、县的信息化建设。

深层思考

目前,“上网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是,纵观“上网工程”的建设情况,在新闻网页自身的内容建设、荆楚网的资源整合以及政府支持等方面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将双赢的工程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现已完成的新闻网页内容建设需进一步拓展,栏目信息需不断完善和充实。更重要的是,新闻网页作为本地的信息集散地,要逐渐丰富与本地网民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资讯。地方性新闻网站对当地资讯的获取具有巨大的地缘优势,而且本地网民是地方性新闻网页的主要网民,他们对本地资讯有着长久的高度的兴趣。只有新闻网页的内容建设达到一定的程度,培育了一定数量的受众群和创造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才能实现前面所谈到的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盈利模式。

目前,荆楚网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只是停留在“面向集体用户的上网服务”的层面,还没有将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到荆楚网中,新闻部门和资讯部门对地方新闻网页资源的利用也不平衡。例如,新闻部门已经采取了将市、州、县新闻网页上的头条新闻调出来置于荆楚网首页进行突出显示的做法,这种思路有助于将深埋在地市新闻网页中的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提升显示,并为首页制造更多的亮点。

荆楚文化篇7

熊家冢堪比秦始皇陵

想当年,楚国辉煌的时候,秦国还没那么强大呢。但是如今,全世界都知道了陕西的秦兵马俑,知道了当年的秦国有多“牛”。楚国曾经的辉煌也绝不逊色于秦,只是人们对楚国的了解相对要少,而荆州地区大面积的楚墓群,迟早能给人们补上这一课。

熊家冢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楚国高级贵族基地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基地,它的名字叫了两千年。自古以来,谁都知道这里是楚国一个大人物的墓地,但是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完全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民间流传着令人兴奋的说法:熊家冢墓是楚庄王墓葬,其规模可与秦皇陵一比高下……

熊家冢位于荆州市附近,从市区开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在当地村民的眼中,这里是理所当然的“风水宝地”。当地很多老人把逝去后葬在这里作为最好的“人生归宿”。正在墓区的围墙外农田里劳作的一位村民说,正是看好这块“风水宝地”,很多村民愿把先人的祖坟与熊家冢比邻。

来到现场,一圈长长的围墙,圈起了124亩的墓区。虽然还没有完全挖掘,但是占地如此气派的墓地,墓主人的身份肯定是非常尊贵的。错落有致的墓区内一块平地上突兀起一个巨大土堆。考古专家确认这个土堆即是楚墓的主墓室所在。虽然这里现在还看不到什么,但是站在冢顶,一望千里的视野令人心胸顿开。

民间一直相信,如此规模巨大的墓葬应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牛”的国君楚庄王之墓。但是专家不这样认为,他们说熊家冢墓主是楚庄王的可能性不大。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卒于公元前591年,即楚庄王应下葬于距今约2600年的春秋时期。而考古人员此前对熊家冢楚墓的多坎勘探表明,熊家冢墓应该是战国楚墓,距今约2300年或2400年左右。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从楚灵王到楚怀王共11位楚王。专家认为,根据墓葬方位、国王死亡原因、死亡后的国家形势,墓葬保存情况及在大规模人殉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等,至少可以排除9位国王。剩下的2位,根据熊家冢墓的方位与文献记载的楚昭王墓的方位完全一致,楚昭王生前的表现使他赢得了爱戴,具备隆葬资格,楚昭王将死时“国人皆将为之死”。而入殉众多的情况正好与熊家冢墓相吻合。据此,专家将熊家冢墓主锁定在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楚王――楚昭王熊珍身上。而熊家冢主墓北侧的陪葬墓墓主则被推定为楚昭王的爱姬,楚惠王的生母、越王勾践之女一一越姬。

墓地由主墓,陪葬墓,车马坑、殉葬墓,祭祀坑以及主墓的附属建筑等部分构成。主墓与陪葬墓的西边有一座大型车马坑和30余座小型车马坑;主墓南边和陪葬墓北边,分别排列着几十座形制、方向、间距、规模大体一致的殉葬墓:主墓西、南边有很密集的方形或圆形祭祀坑,并发现了大量当时的地面建筑遗迹。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楚国的社会性质、陵墓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经过半年的发掘,截至目前,熊家冢墓已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以及4具殉人的遗迹。玉器雕刻精美,包括玉璜、玉璧,玛瑙环、水晶珠等,有的上面饰有龙形花纹、漩涡纹、网纹等。经分析,考古人员确认排葬坑实为殉葬墓。

由于熊家冢楚墓规模宏大,一目了然,而且周围居民稀少,从古至今就是盗墓者的光顾对象,不仅墓葬内留下了不少早期盗洞,近百年来被盗墓贼用各种手段盗掘也不下30次,其中位于东部头厢部位的早期盗洞可能已将椁盖板凿穿,盗墓贼可能已进入椁室。几处深达椁室的盗洞,完全破坏了墓葬的密封环境,加重了墓内随葬文物腐蚀、锈烂的程度。另外,熊家冢的车马坑也遭过盗掘。由于上世纪修排灌渠时坑上的封土几乎被取走殆尽,车马坑被农民辟为稻田。1994年,该车马坑遭盗掘,破坏相当严重。

但庆幸的是,考古专家认为,主墓被盗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墓主的级别相当高,所以墓葬的保护措施也相当好。目前挖掘的几个殉葬墓都保存的比较完好,主墓比殉葬墓要深14米多,且有类似“水泥”一样的东西密封,初步推测保存是比较完好的。专家们分析。就目前发掘情况来看,主墓一旦打开,相信会有很多的惊喜,至少在国内也是比较罕见的。

2000多年前,如今“鱼米之乡”的荆楚被当时的周王室和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邦,始终受到歧视和打压。正是这种逆境造就了楚人的独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熊渠立其三子为王到楚庄王称霸中原的近三百年间,楚国在反抗周王朝的压迫和歧视中走出了一条强国之路。然而后期的楚国君臣却热衷享乐奢华,渐渐失去了独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楚怀王利令智昏,为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即使到了亡国前夕,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居然也把斗富比阔的豪奢之风推向顶峰。他相楚20多年,主宰楚国朝政大权,其门客个个衣着光鲜,浑身珠光宝气,连穿的鞋子都缀满珍珠。直到130多年后,司马迁考察“春申君故居”,仍惊叹其宫殿的豪华壮丽。

满城尽看谢家桥

2007年深秋,全荆州的人都在为一件事牵肠挂肚,那就是谢家桥墓的挖掘。荆州的有限电视几乎全天实况转播,荆州人把电视频道全锁定在了谢家桥墓挖掘的实况转播。无论小卖部,还是小餐厅,人们都在关心这件事,几乎所有荆州人都知道最新挖掘出了什么宝贝。

据说这个墓的发现很侥幸,一个农民挖鱼塘,不小心就碰到了这个墓,所以荆州遍地楚墓的说法一点不假。

这个墓也曾遭盗墓分子破坏,所以荆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对荆州谢家桥一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墓室分为主棺、头厢、足厢及东西边厢,目前,除主棺外,四个厢室的文物已全部清理完毕。因为现场条件有限,墓葬主棺将运往博物馆再进行清理。

已出土的文物令考古专家兴奋不已,也令普通百姓津津乐道:四层丝绸棺罩,丝绸的色泽和图案十分清晰;漆木器色泽鲜亮如新,漆盒、漆卮、漆樽、漆盘、耳杯等应有尽有:铜甑,竹筒,陶壶等制品完好无损:板栗、花椒,稻穗等千年前的植物竟然保存完好:内棺两头靠挡板位置,发现形似玉佩的雕花木块,雕花上面有卷云一般的纹饰,中间两个圆环,像两条龙缠绕。此外还发现了20多件汉代初期的铁制农具,捆扎完好的漆耳杯,5件大的丝囊香袋、古瑟等也相继出土。

在清理足厢时,考古人员还发掘了大量木俑,这些木俑或坐或立,或男或女,栩栩如生,有些佩戴的假发和服饰依旧保存完好,有的木俑鼻子、眼睛清晰可见,有的戴着斗笠。同时出土的还有马,车等冥器,以及皮革做的车棚等物。专家说,车马和上面的木俑,共同组成了一列出行的车马“仪仗队”,供墓主人在阴间驱使,也象征着墓主人生前出行时有相当大的排场。这些冥器的出现,进一步印证了 墓主人的显赫身份。只是谁也不能轻易断定墓主人身份。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的吴主任说,从现有出土文物来看,可以判断该墓是西汉早期墓,年代要早于曾出土西汉古尸的凤凰山168号古墓。

我们对出土文物的保护也产生了兴趣。出土的金属文物如青铜器等遇到空气和水,会进一步锈化,怎样防止呢?荆州市博物馆馆长王明钦介绍说,有些金属锈含有活性氯离子,使文物发生锈蚀,导致通体酥解,金属文物在其长期作用下,器物会全部矿化。对此,考古人员将采用封闭保护的方法,控制其不继续锈化。对于锈蚀严重的,将采用生物技术去锈。

文物从墓葬中取出到脱水有一个时间过程,脱水时间最快得半年左右。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受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文物极易生霉。王馆长说,现在一般采用以下办法防霉:对处理文物所用材料、工具、器物等,事先进行消毒,或用12%甲醛水浸泡24小时,或用灭菌王浸泡也可:对未经清洗文物,可用75%的乙醇溶液处理,也可用其它化学药物进行灭菌处理。

荆州地区出土文物中多漆器、木器、竹简、丝绸,目前荆州博物馆人员脱水处理以及古代织绣品的保养等方面研究独到,我们在荆州博物馆中看到很多早先出土的青铜、丝绸、玉,漆器等,均保存完好。其中一具千年古尸也静静地躺在玻璃罩子中,面目虽有点模糊,但实在令人惊叹。

千年城墙 铁打荆州

见过古城,但是没见过荆州这样完整的古城。与江苏南京、山西平遥等其它几座古城墙相比,荆州古城墙的特点一是规模较大,周长11.28公里:二是城垣保持得相对完整。它整整环城一周,没有缺口,翁城,藏兵洞完好无损。专家说,历代城墙遗迹的出土证实,荆州城墙是中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演变为砖城的唯一古城墙。

荆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修城墙很下功夫,可谓机关算尽。城墙通高9米,设有1567个城垛,28座敌楼炮台,其中藏兵洞4孔,敌楼3座,炮台21座。各种建构设计,处处体现着古代战争的功能特点,而且城墙中机关处处。比如藏兵洞洞壁厚实,洞中有孔,孔中有眼,眼中了望,孔中射箭,箭孔可以启闭,也可多面施放暗箭,可置攻城之敌于猝不及防;而瓮城设计,则为的是适时放敌入内,给敌人造成已经进城的错觉,之后“关门打狗”。

古城的修建很讲究质量,小北门西段夯筑于明成化年间,是一段200米的干打垒石灰糯米辅助墙,虽经500余年,现用手触摸,仍坚如混凝土。故而荆州古城素有“铁打荆州”之称。其匪夷所思的工艺技巧,即令当今的建筑工程学家也是惊叹不已。

1997年,古城东南角因暴雨坍塌,文博考古工作者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深埋基脚的2000多年历史,被层层掀开:宋代砖墙,五代砖墙,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垣……挖掘发现,古城的修筑史最早可前溯至西汉景帝时期所夯筑的土城:土城上面,覆盖的是五代时南平国主高季兴加筑的砖城。

千百年间,荆州古城墙曾四度平毁、十次大修,历尽战火洗礼,饱经时代沧桑。现在的砖城,是清顺治三年,依明代旧基重建。但到民国时期,城墙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

荆楚文化篇8

“山水啤酒”首届荆楚方言艺术大赛是在湖北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由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青岛山水啤酒独家冠名,武汉热线联合举办,武汉、宜昌、十堰、襄樊、荆州、咸宁、黄冈、黄石、随州、恩施、 荆门、天门、孝感、麻城、仙桃、鄂州、神农架等多家电视台及有关公司协办的一场大型电视赛事。

XX年由湖北选送的小品《招聘》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让全国观众品尝到了一盘独具荆楚风味的文化菜肴,成为街头巷尾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了挖掘湖北方言所特有的艺术潜质,保护方言这种非物质性文化,让湖北方言艺术走向全国,“湖北音•荆楚情”方言电视大赛将以独特的姿态登陆荆楚大地。

大赛主题: 荆楚方言 想说就说 说出新感觉 秀出山水情

主办单位:湖北经视频道

独家冠名:青岛山水啤酒

网络支持:武汉热线

协办单位:广埠屯资讯广场 武汉统领汽车销售公司(力帆汽车) 武汉群众艺术馆 麦当劳 长江经济广播电台 一源科技 武商量贩

大赛核心内容:

“山水啤酒”首届荆楚方言艺术大赛是湖北省XX年最具关注力、最为火爆的区域性赛事。大赛通过海选将选秀活动遍及荆楚大地,进入复试的优秀选手,我们将邀请著名艺术家给予指导培训,决赛冠、亚、季军及优秀获奖选手将参与湖北电视经济频道方言系列电视剧的拍摄。

“山水啤酒”首届荆楚方言艺术大赛流程(暂定):

(1) 全省七大赛区共决选出140名选手

(2) 地方赛区获胜选手进行巧妙设计的pk淘汰赛

(3) 淘汰赛获胜选手进行半决赛

(4) 半决赛获胜选手进行集训

(5) 11月15号进行总决赛(电视现场直播待定)

大赛创新亮点:

亮点一:覆盖面广——真正的平民娱乐运动,创造荆楚大地颠覆性娱乐赛事。

只要你年满十八周岁,无论你是男是女,无论你学历高低,无论你高矮胖瘦、无论你是说是唱……只要你道的方言,只要你有料,你就可以来参加!打造真正平民娱乐运动,创造颠覆性娱乐赛事。“湖北音•荆楚情”电视方言大赛,只要你来,你就有可能成为荆楚方言新星!

亮点二:强势媒体支持

湖北经视是本地著名的电视媒体,覆盖面广,直接覆盖半径为120公里,传播范围在省内东至黄梅,西抵宜昌,北接十堰,南连通城,基本上覆盖了湖北省人口最密集的富庶地区。目前湖北经视《经视人家》、《经视直播》收视率基本在6个点,最高冲达13个点,是同时段武汉相关电视频道收视率的总和。

武汉热线是武汉市重点新闻网站和对外宣传窗口。现有25个频道和一个东湖社区,新闻和信息日更新量3000条以上。于XX年8月完成了ipiv平台,真正实现了宽带网络实时在线视频互动交流。

友情支持媒体

中国新闻社湖北分社、长江日报、湖北广播电视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湖北电视台、长江经济广播电台、宜昌电视台、荆州电视台、黄冈电视台、咸宁电视台、仙桃电视台、黄石电视台等

亮点三:多渠道、高互动将荆楚“全民娱乐进行到底”

七大分赛区异彩纷呈:武汉 仙桃 黄冈 宜昌 咸宁 襄樊 荆州

电视宣传片不间断播放

XX0张宣传海报终端粘贴

短信参与高频率互动

传播价值:

“山水啤酒”首届方言艺术大赛既是强大的电视赛事活动,更是绝佳的传播机会:

湖北经视将在黄金时段播出(直播或录播),适时新闻跟踪进行赛事相关报道及花絮插播;

荆楚文化篇9

前言:

中部崛起战略犹如一把紧绷的弓箭,引领湖北成为中部区域发展的中心。湖北“一带两圈”战略提出要把荆州打造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 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渔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

古城垣保存完整。荆州明代古城垣为部级文保单位。它巍峨屹立在滔滔长江北岸,是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古代城垣,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也是在全国现存的古城中,素有水乡特色的古城。它的砖城、土城、水城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自由式的布局形态,构成了既雄伟壮观又婉约秀美的古城风貌,充分展示了荆楚文化淳朴浪漫的特点和个性。城内现有的历史遗址及文化景点众多;如三国公园、博物馆、开元观、铁女寺、玄妙观、关庙及球场街、三国文化街的形成、荆州宾馆的改造及部级的科研基地荆州市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可供挖掘的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荆州城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文物古迹丰富,早在远古时代即是中华民族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心,三国文化中心;屈原、宋玉、孙叔敖、张居正等历史名人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可供挖掘.

荆州的旅游资源既独特又深厚,然而由于历史久远,这些文化景点大多被埋在地下而难见游客,既使是尚存于地上的景点,也因其破损严重而难形成旅游景点。可谓:地下的多,地上的少;传说文字多,实物景点少。历史文化传承尚在挖掘之中。景点古迹零散,规模不大,没有相应的项目而难以留住游客。如现有古城在寅宾门和拱极门分别设有售票点,但各自为政,城上游线难以环通,且相距较远,彼此孤立。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功能不完善。旅游品牌的宣传、开发与荆州的旅游资源严重不符。未能从整体上形成形象和品牌效应。旅游产品单一. 娱乐性旅游产品开发较少,特别是大众娱乐参与性项目比较缺乏。旅游发展滞后,仍然处于初级的观光旅游阶段。

1、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1.1项目背景

玄妙观盆景园区域有着丰富的资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妙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现存的三天门、玉皇阁和玄武阁,具有唐代建筑的典型格式。元代又称为“九老仙都宫”,从建筑到碑刻、牌匾等均为极其珍贵的文物。其道观的香火不断,传说神奇。盆景园,目前环境优雅,桩景丰富。然两处人文与自然的旅游景观目前均处于闲置状态,特别是玄妙观,由于拆迁未能完成,观东美食街无法启动观内的环境无法提升和展示,两处景点相对孤立,没有形成完整的景区概念,令人扼腕。荆州古城文化旅游景区目前按规划确定为五个大的片区:一是以博物馆三国公园为主的文博区,建设尚未启动;二是以东门城楼,张居正街为主的东门景区,目前仅为观光型旅游项目,游客仅为匆匆过客;三是以关庙为主的南门关庙片区,仅关帝庙可供参观游览,片区改造与建设尚未启动;四是以原三监狱地块的主题公园项目,条件虽好,但任未进入实施阶段;五是以玄妙观盆景园为主体的“九老仙都”景区,目前以初具备建设条件—中核集团运作的观东美食街准备启动,同时结合古城疏散规划,改造玄妙观与盆景园之间的行政及部分住宅用地,整合为文化旅游项目,这种积极主动的投资将极大推进该景区的建设,从而使“九老仙都”景区的完善成为可能。古城的旅游发展需要从片区的改造整体提升入手,逐渐形成多个景区的游览体系,从而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荆州市旅游的层次与品位。国内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桂林阳光100、南京夫子庙、成都宽窄巷子、青岛劈柴院。通过该片区的整治与景区的建设,为其他景区的完善与提升提供市场的模式,将有利于古城整体旅游业的发展。

1.2基址现状分析

用地范围内现状交通:人民路、屈原路两大南北主干道与内环北路、荆北路两条东西大道共同围成了项目规划范围。

玄妙观:玄妙观现状用地面积是0.7公顷。控制用地面积为0.9公顷。现状主轴建筑较为明显,但风化严重;四周空间环境模糊压抑;临时民房长期侵占观内东侧用地,民房拥挤破烂不堪,破坏景区环境,严重影响整体格局。

改造景区内:房子陈旧,外观没有特色,居民围墙纵跨建筑群之间,打乱了建筑景观的立面效果;观外周边居民乱建乱盖,侵占道路现象严重,压迫地块空间;从新北门到玄妙观大门口,都没有特色景观节点;内北环路口北边的城墙坡环境凌乱,缺乏有序规划与整理。

结论:玄妙观残破不堪,景区建筑体系风貌不一,整体空间极具压迫。修复重建迫在眉睫。

1.3优劣势条件分析

1.3.1优势条件

资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楚文化,千年古城墙,千年古观,道家养生文化,兼具南北园林建筑风格的盆景园,以及丰富的水文资源。

名人:元顺帝曾封当时玄妙观内主持道人唐洞天为第九仙,于1339年御赐“九老仙都宫”匾额。玉皇阁右前方,有“中兴路九老仙都宫记”石碑一座。记述九老仙都宫营建始末及玄妙观主持唐洞云的家世、生平事迹。风情:盆景园:位于玄妙观西侧,师法古建,博采众长,兼具南北园林建筑艺术风格,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度,又有南方水乡园林的玲珑秀美。民俗:北门,古时宦者迁官调职,皆从此门出。送行时,即在此折柳话别,故名柳门。节庆:松甲山,在城墙北面,新北门附近,紧靠城墙,传说关羽检查军情时曾在此松甲,该区块历史上建有关公祠,以用于祭拜关公。

区位:荆州是长江中游重要交通枢纽,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玄妙观区块在荆州古城两大南北主干道之间靠近北城墙的位置,交通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市场:荆州具有一定的市场认知度,旅游型商业、地产业发展存在市场空白点。

战略: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整体考虑北荆州与荆州城市品牌塑造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

1.3.2劣势条件

资源:土地资源的使用压力大,文化资源转化为独创性产品难度大。

区位:区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不成系统,品牌力不强;荆州的旅游产业开发滞后。

市场:旅游市场开发运营混乱,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战略:缺乏足够的资金,运作体制上存在不确定因素。

1.3.3机遇

资源:古城墙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玄妙观是国家重点文物,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古城墙与仙宫御观,整个项目的文化价值巨大。

区位:古城作为荆州市总体规划中的“一心、两轴、五片区”的布局结构中的重要片区;武汉城市圈及“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的发展建设。

市场:湖北的旅游产业面临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机。

战略:提出“申遗工程”,打造荆州旅游的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建设鄂中旅游休闲博览园,永久落户一个国家性博览会带动整个业态的大发展。

1.3.4挑战

资源:旅游开发与商业发展。如何把握保护和利用的平衡。

区位:如何把玄妙观区块打造成为进入荆州古城的首个城市形象区。

市场:如何成为鄂中南旅游产业中心,成为荆州乃至区域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典范。

战略:如何找准整体定位,使玄妙观项目能够带动荆州旅游业态的提升,使得古镇居民能够分享整个产业增长的效益,从而真正良性发展。

2、项目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

2.1指导思想

规划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荆楚文化为主题,民俗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为核心,人文体验与高科技娱乐相结合,融食、住、行、游、购、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仙都景区文化体验中心及展示中心。

2.2规划原则

1、资源整合、景点互动。

2、改善环境、提升品位。

3、完善功能,充实文化内涵。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

5、尊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充分展示荆州特色。

通过建设力争创国家AAAAA级景区。

2.3规划目标

以玄妙观及古城墙为核心区,沿交通干道天然分割的北荆州区块整体打造的价值极大。因为整个区块的区位条件相对来说在古城整体规划中所受限制较小,既可以打造荆州城市品牌形象区,也能兼顾保护与开放,更能带动旅游业和服务业的系统发展。规划沿用历史“九老仙都”的概念,以此为主题打造荆州古城北部区域“仙都景区”。

1、是荆州城市品牌的核心形象展示区,荆州历史文化的传承演绎区。

2、建成荆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典范,打造荆州文化旅游业的特色亮点区,是区域现代服务业的高地。

3、荆州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古城墙、三国、民俗、养生、水景等)及老荆州生活方式的最佳体验区,打造北荆州5A旅游景区。

4、最终实现的北荆州建设构想,将充分发挥片区交通区位优势,整合人文资源优势,建成鄂中生态旅游休闲博览园(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鄂中旅游休闲文化风情园),从而打造荆州成为鄂中休闲旅游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引领区域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腾飞。

2.4发展定位

(1)“大荆州”“新荆州”的入口核心形象区、“文化荆州”的品牌展示区。

(2)荆州的生态型绿色无烟产业的培育实践区,荆州旅游富民工程的示范区。

(3)荆州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之一,荆州古城首个国际性旅游综合体开发运营项目。

2.5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荆州城内北侧,西靠人民路,东抵屈原路,北依荆州古城墙,南临荆北路。规划范围内三国文化、道家养生文化、兼具南北园林建筑风格的盆景园以及丰富的水文资源构成该片区独特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

3、规划布局及功能内容安排

3.1规划布局

规划布局为:“两横三纵,三圈四区、一核两片”。

以玄妙观长生街区块为中轴,长生街,人民路、屈原路为南北纵向三纵,内环北路,荆北路为横向,玄妙观为核心文化区逐步扩散,分三期建设八仙园景区、盆景园景区、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玄妙观景区、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荷香莲趣景区、远安门广场、古城墙文化展示区、老荆州民俗观光旅游区、鄂中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园区。形成文化圈,商业圈,产业圈的整体辐射布局。同时以玄妙观、古城墙、盆景园及周边地块为核心,构成区块景观主体。以该景观核心区为中轴建设周边两片,形成全区块统一且布置有序的整体景观。

3.2功能内容安排

规划将仙都景区一期划分为功能景区:

3.2.1八仙园景区

八仙园位于荆州古城内新北门东侧,占地面积1.05公顷。设置关公亭,拴马桩,入口牌坊,“松甲山”导向景石,松甲山,八仙雕塑,八仙主题景观墙,图腾柱等,营造出富有浓郁神话色彩的景观环境,与仙都景区的文化背景互为映衬,共同构成旅游景观区。

3.2.2盆景园景区

盆景园占地面积2.27公顷。将现有盆景园与其他功能区连通,提升盆景园环境品质,完善盆景茶艺,环湖游览,水面垂钓等功能。与其他功能区整合,共同构成一个旅游综合体。

3.2.3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

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位于玄妙观与盆景园之间,占地面积1.29公顷。结合古城疏散规划对现状区文物局、区建设局及部分居民楼进行搬迁,推进人口外迁,建设文化及旅游项目。规划采用民间戏曲表演与餐饮娱乐休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该区共由四大功能内容组成,一为民俗馆,以展示荆楚民俗文化及生产生活器具场景为内容,开展民间歌舞,民间戏曲表演活动,如马山民歌,挑担围鼓等非物质文化展示等,构建地方民俗特色氛围;二为民艺馆,以民间传统工艺展示及参与式活动为内容,开展商业与旅游活动;三为民匠馆,以民间工匠及历史上的名家巨匠为展示内容,开展表演及游客参与活动;四为游客接待中心,作为景区接待、展示、休息、住宿等,按AAAA景区接待中心要求布置相关功能。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建筑与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建筑风格相协调,采用四合院布局方式,展示地方建筑风采。

3.2.4玄妙观景区

玄妙观位于荆州城内北城垣边,占地面积1.44公顷,其中与中核盛华(荆州)置业有限公司协调用地0.3公顷,用于绿化环境建设。始建于唐,重建于明,现保存有玉皇阁、三天门、紫皇殿等明代建筑及元代大书法家所书的“九老仙都宫”碑记。1980年按原建筑主轴线复建了山门。规划按照《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要求,拆除观内东侧的全部民房,恢复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和视觉完整。对于西侧的围墙也进行拆除,并将盆景园与玄妙观两景点融为一体,道观、景、园相映成趣,将原本分开的游览路线合二为一,保证了游览线路的连续性,增加了游览空间的环境质量。玄妙观内在纵轴线西侧“九老仙都宫”碑的对称位置规划与之协调的硬质环境,在保护区内广植树木,形成古朴寂静的环境,确保其历史文化环境的完整和高品质。

通过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的建设,将占据观内用地的建筑拆迁,完善玄妙观的格局,同时增添道教文化活动内容,维修维护历史遗存建筑,改善绿化,道路及场地环境。规划将盆景园水系引入到玄妙观内,使水系延伸,从而使水与道观建筑产生共鸣。玄妙观景区加设垂花门,九仙雕塑,讲经坛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活动,将古迹游览与游客互动节目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

3.2.5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

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占地面积1.77公顷。规划希望通过该区的建设打破荆州沿街餐饮早餐摊点的行为,集中开展,早点夜市餐饮活动。长生街集餐饮、娱乐、休闲、参与式活动为一体,集中展示荆州特色美食,引进国内品牌商家,以提升街区品位,同时也创造一处旅游食坊,为景区游览提供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的“吃、游、购、娱”四个方面的服务。

规划布局采用传统民居街道布局方式,在退让出文物保护用地空间的前提下,合理解决消防、环保等问题,建筑相互错落,高低搭配,风格统一,采用民居做法,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调,点缀栗红色建筑配件,形成古色古香的街道。

3.2.6荷香莲趣景区

荷香莲趣景区位于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东侧,北门污水泵站至区建委宿舍区之间,占地面积1.27公顷。规划设置有水榭,木栈道,荷香亭,埠头,景墙等景观小品设施。景区植物以夏季植物景观为主,借助大面积水面形成荷花池,沿生态驳岸点缀大小置石,使整体感官更具灵气。

3.2.7远安门广场

远安门广场位于小北门以西,占地面积0.256公顷。规划设计充分提炼荆楚建筑元素,以传统民居中马头墙为设计母体,创造性的设计出以建筑元素为雕塑主体的景观小品,高度5.5米,并配合其设置城墙历史文化墙,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营造出浓郁的荆楚文化气息。

3.2.8古城墙文化展示区

古城墙文化展示区位于八仙园东侧,沿荆州古城墙带状分布至小北门,占地面积2.894公顷。该景区与古城墙互为掩映,结合空间上做减法,文化意境上则做加法的原则,充分挖掘、显露城市文化,突出古城墙魅力。规划通过带状绿地展示具有楚韵风格的趣味雕塑及滨河植物景观为主题,使游人亦行亦游,可动可静,充分感受与体验深厚的荆楚文化艺术韵味及古城墙内环道美景。

4、植物景观

4.1树种选择

(1)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本地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

(2)遵循生态化、景观化、自然乡土化、生物多样化的设计原则,结合各个景区、主次景观节点,分为疏林草地、滨河绿地、片林区。

(3)突出仙都景区氛围,做到乔、灌木相结合,地被与四季花卉相结合。使植物与景观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4)仙都景区古典庭院较多,植物种植应充分结合庭院的历史内涵与空间尺度,营造出与之相符的植物景观与历史氛围。如在树木品种、姿态、季相、高度等方面的选择上,都要与建筑、环境相称,要以绿化设计的立意为前提。

4.2植物意境

绿化尽量做到三五成群, 不大片成林。以移栽种植名木古树为主,适当种植乔木类植物, 如银杏、罗汉松、野粟树、国槐、水杉、垂柳、池杉、草坪为基调;以香樟、合欢、重阳木、枇杷、白玉兰、柑桔、桂花、花桃、郁李、梅花等为骨干树种;以乌桕、鸡爪槭、枫香、红叶李、樱花、海棠、栀子花、南迎春、石榴、慈竹、南天竹等为配色树种,营造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植物景观。

5、道路交通及游线组织

5.1出入口设置

仙都景区一期设主要出入口六处,分别位于新北门、小北门以及位于荆北路上盆景园、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玄妙观、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等的出入口为主要出入口。在荆北路上各景区主要出入口处,设置相应规模的地上停车场以及地下停车场。

5.2道路规划

便捷的交通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仙都景区交通组织以景区内横纵交错的游览步道为纽带,串联各个景区。各景区内以步行游览为主,结合城市道路充分考虑特种车辆的交通。

道路等级分三级:

一级:城市道路,宽度满足规划要求。

二级:消防通道4.0米以上。功能上除满足消防要求,同时兼顾游览需求。

三级:步行道2.0-4.0米,用于各景区间连接用路,供游人林间穿越,漫步休闲。

5.3游线规划

仙都景区游览以荆楚文化为主题,民俗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为核心,通过建筑、庭院、园林为载体,展示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俗、工艺等。仙都景区主要游线分为:

——道教文化之旅:八仙园以及玄妙观观光游。

——荆楚民俗文化体验之旅: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以及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体验游。

——休闲之旅:盆景园、古城墙文化展示区、荷香莲趣景区、远安门广场轻松休闲生态游。

5.4演艺活动安排

5.4.1关公巡城演艺活动

关公巡城仪式—登新北门城楼—关公耍大刀表演(观景台)--小北门下城楼仪式—马术表演(内环道)—关公进长生街仪式—与游客互动表演(长生街)--关公进城仪式(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关公主题折子戏。

5.4.2八仙游园演艺活动

八仙游园仪式—八仙趣逛八仙园—八仙入盆景园区—八仙祈福仪式(与游客互动)—八仙品茗—八仙过海—八仙游民俗园(在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与游客互动)—八仙遇九仙(玄妙观景区)

5.4.3民俗曲艺表演活动

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民间戏曲表演活动,如:荆河戏,荆州花鼓戏,湖北汉剧,楚剧等。

玄妙观景区:道家经典乐曲赏析。

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马山民歌,挑担围鼓。

6、建筑及小品特色

6.1建筑、小品特色

1、建筑特色:仙都景区主体建筑由长生街民俗观光区和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两大部分组成。是以玄妙观作为背景,打造传统仿古商业步行街。

长生街民俗观光区位于玄妙观东侧,由一条8米宽的步行主道路将街区划分为两部分,建筑风格上采用了明末清初传统民居联排商铺带状布局而成,总建筑面积为16915m2(不含地下车库),二至三层。长生街由地下和地上两个空间组成。地下大型停车场,与西侧停车场环通,地上二至三层的传统民居商铺。建筑形式上主要采用了民居中的硬山屋顶,烽火马头墙,入户前院,错落有致的墙面等传统手法,体现了民居建筑古朴的感觉。

主道路东侧为三层院落围合式建筑,中间院落有景门进入。巷子最宽处为6米,最窄处为3米,时收时放,在建筑空间形态上形成挤压于释放上的交替,再现传统街巷宽与窄的空间肌理,同时随着自然光的照射,形成“龙潭一线天”强烈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了街区的空间形态和民居传统布局的独特魅力。

内环路以南局部三层的快捷酒店,硬山交错屋顶,入户前院,山墙面采用了徽派最具有代表性的马头墙,既能与整体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又能表现其独特的烽火山墙,求存同异,略带变化,增强建筑大屋面的塑形效果,丰富了山墙立面的感染力。

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位于玄妙观西侧,由民居大型四合院中轴、片状布局,总建筑面积为16625m2(不含地下车库),三至四层,地下停车场于其环通,地上商业、住宿、表演等综合性民居组成,建筑形式上不仅采用了硬山屋顶和徽派马头墙的组合,还增设了主轴线上的歇山大屋面,展现了强烈的商业气息。建筑材料上,灰色仿古外墙砖,栗色油漆木撑斗、装饰线条,黑色筒瓦,地面上仿古青石板,古韵十足,再现昔日荆州古镇太平盛世的生活原貌。

6.2小品特色:所有小品的设计均以自然化、乡土化、生态化为指导原则,掩藏或点缀在林中,选取用石、木等材料,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如在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设些石井.石磨盘可点缀景致,营造古朴典雅的民俗民风气氛。

6.3景观道路特色:道路铺装设计采用传统手法。例如:消防通道采用青石板按人字型或水平错缝型进行铺装;步行道可采用青石板与卵石混搭路面。

7、建设时序

仙都景区的建设本着“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一期:首先完成八仙园景区、盆景园景区、荆楚民俗文化活动区、玄妙观景区、长生街民俗观光街区、荷香莲趣景区、远安门广场、古城墙文化展示区等景区工程建设,确定仙都景区一期的范围线。

二期及二期启动区:完成鄂中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

三期及三期启动区:完成老荆州民俗观光旅游区以及鄂中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

规划期望通过三期建设,使仙都景区成为以荆楚文化为主题,民俗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为核心,人文体验与高科技娱乐相结合,融食、住、行、游、购、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仙都景区文化体验中心及展示中心,旅游休闲胜地。

荆楚文化篇10

关键词:虎座鸟架鼓; 征服猛兽; 不畏 ;自卑;

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包括百度百科以及许多专业人士都认为这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的精神。“虎座鸟架鼓”,因其富涵的历史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含量,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而且在第23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上,“虎座鸟架鼓”与罗马尼亚出土的“古古丹尼”陶罐组成了邮政联盟大会上联合发行的《漆器与陶器》特种邮票的“魅力双姝”。至此,虎座鸟架鼓开始由地下来到地上,由国内的一个文物走向世界,并且变成了一个国际符号。但面对已经走出国们的虎座鸟架鼓的形象,以及象征意义笔者认为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这关系到世人对楚文化,楚人的心理,以及中华文化的理解。

笔者认为虎座鸟架鼓不仅没有表现楚人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的精神而且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楚人的自卑心理。本文试从虎座鸟架鼓的来历与组织结构以及楚人的历史迁移,楚人的生活地域来,楚人的文化来看驳虎座鸟架鼓象征楚人征服猛兽、不畏的精神以及虎座鸟架鼓从另外一个方面表现出的楚人自卑心理。

从虎座鸟架鼓的来源看,关于虎坐鸟架鼓的来历有一段历史渊源,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和位于现在四川一代的巴人连年征战,巴人崇尚老虎,而楚人崇尚凤,各自以虎和凤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楚人虽然不能每次战争都打能赢巴人,但是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都渴望能战胜巴人,从而来稳定自己的边疆,所以他们制作了这种虎坐鸟架鼓,寓意着楚人可以把巴人踩在脚下,巴人要以楚人马首是瞻。在虎座鸟架鼓这件艺术品里凤代表着楚人,虎在这里并不是像人们日常解释的那样代表猛兽而是代表巴人。鼓在这里是楚人的一种乐器。经过后来的演变就演成了今天的虎座鸟架鼓。在这里虎座鸟架既有音乐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人与巴人早期的战争生活,以及楚人渴望战胜巴人的强烈愿望。

从楚国的历史迁移来看,楚国长期的迁移为楚国的自卑心理埋下了隐患。楚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童书业先生举甲骨卜辞有“扫楚”字眼为证,表明楚民族在商代就以“楚”称着于世。根据考古学界发掘和研究证明,原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序列文化,在夏、商之际发生极大的动荡,主要表现在陶器制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影响”,“说明此时有一支来自黄河中游的力量,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直抵长江北岸”。这一论证与上述有关文献记载是相吻合的,说明北来之芈姓季连部与原来荆楚地区先民相融合,终于形成号称“荆楚”、“楚蛮”的民族,这就是后来对一统中国和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楚族。但楚究竟来源于何地到现在都没有定论,楚国的归宿感一直是早期楚国人的一块心病。楚国早期的范围并不在现在所谓的荆楚,而在北方,关于最后楚国为什么会南迁,一直没有定论,但在争论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值得怀疑的即早期楚国经常牵移,他们没有固定的领土,经常受到外族或者其它政治势力的威胁。所以他们一路迁移,希望能找到一个长久之地,为楚人找到真正的归宿,楚人在寻找真正归宿的过程中,在自强奋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加强。

从楚文化的来源与发展来看。楚文化是在长期同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巾形成的,它在初兴起时与中原文化相比,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的边缘文化。楚人在文化上与中原同源,楚人的远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先祖蓖黎亦曾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自熊绎受封,建立楚围,就已经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当时楚是江汉间小国,在文化上与中原不一致,受到北人的轻视,北方诸侯常以文明者自居。《诗经・小雅・采杞》中说:“蠢尔荆蛮,大邦为仇。”《礼记・曲礼下》云:“东夷、北狄、两戎、南蛮,虽大日子。”《春秋》亦云:“用夷礼,故日子。”而《国语・晋语》称:“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时凶“楚为荆蛮”而“故不与盟。”《孟子・滕文公》云:“南蛮,鸟舌之人,非先王之道。”《春秋公羊传》又云:“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诗经・商颂》日:“维汝荆夷,居国南乡。”《左传・成公四年》载:“楚虽大,非我族也。”《史记・楚世家》载,楚武王伐随时云:“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人敝甲,欲观中国之政。”楚文王亦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围之号谥。”由此可知,楚人自先秦起就被称为“荆蛮”、“楚蛮”、“蛮夷”,这种民族特性对文化心理影响深远。处于边缘的文化使得楚人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自卑情绪。并在虎座鸟架鼓中表现出来了。

从楚人生活的地域上来看,由于地域上楚国处于中原的, 文化上又源于中原,具有从属性, 楚人内心充满了自卑。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之下,楚人开始反思自身的处境,奋发图强,试图改变处境。据灵王时楚臣析父的说法: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露蓝萎,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史记・楚・世家)。勤勉于事,坚忍不拔,楚人在极度艰苦的南方 生存了下来,北边面临着中原诸国的威胁,西有巴人,南有越人, 东有夷人,三苗为顽民,在狭缝中求生存的经历,使楚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孤危的处境。在同西边的巴人长期的斗争中,虎座鸟架鼓应运而生。

从虎座鸟架鼓的来源,从楚国的历史迁移,楚文化的来源与发展,楚人生活的地域等方面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楚人在骨子里是充满自卑的,而且在虎座鸟架鼓这一特殊文物中表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参见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版)。

[2](俞伟超《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