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十篇

时间:2023-03-22 07:58:33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篇1

理解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的第一件事,相信就是要厘清对该产业的称谓。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在称谓和范围的界定以及产值衡量标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在欧洲除英国之外的大多数同家称之为文化产业,美国称之为版权产业,澳洲、加拿大也多以版权为产业范围,日本的计划蓝图名为“The Statu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Japan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Their Promotion”,以创意产业为其发展主旋律,北京、广州、台北、韩国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上海、香港、纽西兰则称为创意产业,而在狮城新加坡,它被官方定义为创意产业。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包括创意产业或是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对这两个称谓不甚明了。到底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有何不同呢?

何谓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源自1947年。

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首提“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澳洲经济学家大卫・索罗斯比则提出了著名的__要素――创意(creativity)、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以及知识财产(intellectualpropory)。在他的理解里,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就是文化。譬如音乐、文学、诗词、舞蹈戏剧等等。

然而。技术创新算不算是文化呢?索罗斯比的定义中没有科技也没有制度,因而,他所言之文化产业也就和创意产业内涵不同。

何谓创意产业

最早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一词的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这个小组在2001年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根据这份报告,英国政府把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在“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上,选定了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13项产业。

“创意产业”一词被加拿大、南非和部分亚洲国家所接受,但在欧洲国家及美国却没有立刻被采用,究其因在于美国早已以版权产业代表实质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而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在文化意义上的认同,远远超过了创意。

基于使用新科技与系统,创意产业超脱了传统文化产业,其范围更为广泛也更为复杂。澳洲学者斯图亚特认为创意产业是一个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它涵盖了大量新的经济商业活动,这是媒体、艺术或文化所无法精确描述的。

“The ability to create meaningful newforms”,这是新加坡对创意的定义。而对于创意产业的定义,则是“行业中的群体或个人的创造力和技术,通过知识产权的保障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产业”。因此,依新加坡的理解,如果一个创意无法通过企业行为在市场上出现或者通过企业行为创造就业机会,就称不上是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关系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到底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是很多人都想明白的问题。事实上,在世界范同内众多的就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作出的诠释与界定中,以新加坡所提出的最为明确。

新加坡政府认为,文化是创意的基础与平台,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文化提供创意所需素材(the raw material),而创意是激发想像创造的能力或力量(The power of thinking and ideas)。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关系可以这么理解:创意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

尽管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有许多相似甚至交集重叠之处,但从理论的来源、时间的顺序及使用的专有名词上皆有所不同。文化产业将文化变成商品,而创意产业不仅将创意变成商品,还通过逆向发展将创意融入产品之中,形成品牌经济与体验经济,进而产生高附加价值。创意并不被艺术家所垄断,任何人包括科学家、商人甚至是经济学家,都可以有创意,文化底蕴对创意的产生有加分的作用,但并不是必然条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创意产业衍生于文化产业,它在传统产业上增加文化创意的附加价值,从单一的个人消费需求导向转为服务需求导向。在更广的角度上,创意产业涵盖了文化产业、内容产业、高科技产业等大多数行业。

创意新加坡

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价值发展的创意产业在狮城得以落地开花。过去几十年来一直依靠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投资经济战略为主导的新加坡,正在加速发展以文化艺术、设计和媒体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将创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之一,以立于可持续发展的不败之地。

创意产业与企业商界的关系可以从“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所提的“创意经济就是好点子变成好生意”(创意经济=创意产品×贸易)概念中简单理解。新加坡政府将企业、人才与技术并列为组合新加坡创意产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文化创意产业篇2

随着资本时代的过往和创意时代的来临,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凸显出“创意”或“创造力”的价值,文学产业已然成为其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分支,既蕴含着传播积极思想的社会价值,又显露出文化消费的广阔前景”。[1]此外,文学被公认为是培养和培训“文化创意”能力的主要途径。文学的创作内容及文学活动训练出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是文化创意产业这种以文化因素及主题文化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这一行业所必备的基本范式和技能,从此意义上而言,创意的灵魂来自文学。而且,文学的基本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创意才能,因为人的创意创造力,是科学理性思考和非理性灵感的巧妙融合,很难通过其他学科体系知识获得,只能来自艺术素养。

在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创意无疑已成为其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显著的标志。而文学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不可避免地同经济、文化、科技等融为一体;同时文化产业化运作也必然要求文学以“人类创意思维与文化创造为基础”,以文学创意促动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二、 文学创意

何为文学创意?文化创意研究专家田川流教授在《创意时代的文学创意》中认为:“文学创意,即运用创意思维,以多元和系统的方式从事文学活动与创作,实现对于文学意蕴及其作用的强化,增进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2]由此可见文学创意的实质和内涵:即文学创意,其根本宗旨在于全面提升文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首要任务是大力强化文学作品的时空穿透力和表现力,其重要使命在于深入探究人类内在情感世界和审美理想,而文学与其他艺术在形与质上的交融,也已经成为文学创意的重要构成。文学与影视结合,两者的互动改编,在当今文化创意的新时代,既是进行文学创造的重要活动,同时更是实现文学创意的重要内容。

三、 双赢:文学与影视结合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与影视联姻,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其实更是互利双赢的好事”。[3]对文学创作者而言,影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泛、更亲民的营销传播平台,而文学创意作为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始发端,则通过研发和创意为影视提供脚本或策划资源,并源源不断地为其注入再生的鲜活血液和生命因子。

(一)全面提升文学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文化创意的时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开发,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影视文化的形象性、传播性、及时性、直观性、广泛性等特征,也更有效地展现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品格,极大地提升了文学所表现的文化价值。同时,影视文化的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和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传统高雅文学的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处境,使文学作品以一种更具商品性的产品形态贴近人类生活的方式进入了文化消费市场,进入到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市场轨道,这必然要求它在关注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关注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以童话改编电影为例,影视创作者尤其擅长攫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独有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内涵进行解码和编码,轻轻松松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赢取票房和口碑的影视传奇。例如,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取材于德国格林童话《灰姑娘》的影视作品多达上千部,影视创作者或无意识、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童话结构模式和人物形象满足世人固有的文化期待,或即使有意识地偏离、反拨和超越这一叙事传统,也依然在千奇百怪的叙事中包裹着恒定不变的精神内核。由此,通过影视这根神奇的魔杖,传统文学资源实现了“灰姑娘”式的华丽转身和蜕变,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大众化广泛传播,同时将人类传统而又朴素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价值提升到具有全人类普适性的维度。

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强化了文化消费,将纯文学作品经过影视创作这一再生产的过程,变成符合大众消费兴趣和消费习惯的大众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化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观众为上帝,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强调“经济效益”。此外,创作者们通过研究和设计文学作品的生产和营销,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经济价值。例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文学作品《哈利・波特》,就成功地实现了从最初文学创作到后来文学创意的质的飞越,逐渐开创了以图书销售为中心、集语言翻译、影视改编、文化旅游,衍生产品开发等为一体的的多方联动的营销新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利・波特”已经以其产业意义完全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意义。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默认为“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由此可见,作为文学创意的重要内容,文学与影视的结合体现了人类的思维创造同时展需求的切合,体现了市场经济下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无缝高效对接。

(二)强化文学表现力与时空穿透力

文学创意的核心在于“创造与追求体现了人类意识的文学精神,包括对于文学意象、意蕴及其意境的追求”。显然,文学与影视完美结合,不仅带来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和强烈的视听审美愉悦,而且极大地扩展了文学视野,增强了静态文字的张力和表现力,通过追加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聚焦于人文主义关怀和人性真善美等普世价值观的影像呈现。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跨文化影视改编,更是促进了文学与其他人类文化的融合,使影视创作在不经意间便跨越了不同语言和文化认知的鸿沟,呈现出穿越时空的美感,经久不衰,愈久弥新,成为全人类永恒的经典。众多文学作品的跨文化影视改编都不约而同地注重文化本土性和文化国际化的双重编码,既保持本土文化的地域性,又兼有世界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强烈地表现了影视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和全人类语言”的特质,能轻而易举地消除“文化折扣”,既突破自身区域文化的桎梏又得到其他文化的认同,极易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文化产品。通过将语言文字艺术性地“翻译”成声与画、光与色、动与静、快与慢的影像,不仅能使观众轻松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审美感受,更能使人产生深层次的感悟和理性的思考。以美国好莱坞改编自中国文学作品《木兰辞》的电影《花木兰1》《花木兰2》为例,影片突破了文学作品中单一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直白的文学叙事模式,以影视叙事突出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展现“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个人奋斗”的个人主义精神,既展现了美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又迎合了全世界普遍流行的价值追求。由此,改编自文学的影视作品通过文字和影像的双重呈现借助极具时空穿透力的普适性的文化价值观,轻松实现了历时的综合和空间共时的延展,赋予千年的历史和传统的观念以独立、弥新、永恒和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三)深入探究人类内在情感世界和审美理想

影视是文学的再创造,文学的影视创意更能从多重纬度透视探索人类的感情世界和审美理想。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改编,通过语言艺术形式到影像艺术形态的转换,是文学创意者立足于当今时代的体认所进行的文学再创造和重新诠释,在一定程度上能遵循原著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神采,寻求引发和启动观众感情共鸣和思想震撼的意蕴内涵,更深刻地探索人类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从文学作品到影视艺术创作,既能鲜明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又能全面满足引导观众的审美风向,是审美的创造劳动和真正实现审美精神价值的活动。文学作品是运用民族性语言和文字进行的创作,固然能充分利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特点和优势,但影视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和全人类语言”的特质,却被公认为能更容易地使影片所展现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实现跨越民族、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全球性广泛传播。纵观近年来美国的影视创作,从童话改编为好莱坞影片的传奇比比皆是,例如改编自格林童话的《小红帽》的动画电影《小红帽后现代版》,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思维认知的固有模式,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颠覆性的创造,赋予人物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精神的性格特质,传递着符合当代社会观念的现代精神的精神内核,与时俱进地探索了现代人类的情感世界和文化信仰,塑造着一种符合当代文化潮流的精神品格。由此,人类的感情世界和审美理想通过静态黑白文字的书写和动态色彩影像的呈现实现了交互式共融,使读者兼观影者在文字阅读和影像观赏的双重互动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想认知和审美思考,既顺应了由于大众文化愉悦原则所形成的强烈追求现实心理的满足和日常生活的愉悦,又重申了影视文化引导重视人文价值的关怀和表达深刻思想意蕴、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

(四)广泛拓展文学与其他艺术形与质的交融

文学对艺术的影响重大而深远,能否从其他艺术形态中吸收营养已成为任何一种艺术能否获得生命动力的决定因素。在当今这样一个众多艺术形式相互交往、对话和融合的创意时代,对多种多样的其它艺术元素的借鉴和融合应当成为文学创意的重要任务。文学以其在艺术样式中长期主导或中心的地位,以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富有创造力的创作群体,以其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一如既往地展现出超凡脱俗的魅力和跨越时空的旺盛生命力。文学与音乐,将诗与歌完美融合,让文学随“歌”而“唱”,随“唱”而“读”,成为一种“读的歌曲”,是一种智慧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学的创意。文学与美术,如漫画、插画和连环画等对文字的入侵,不仅将形象呈现于眼前,而且将其诉诸于想象,不仅表现空间存在而且表现时间过程,用光影的交织丰富了文学的意想,增加了文学充满灵动的美感。尤其是文学与影视的结合,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和生存空间,而且还创造出了洋溢着生命力的具有交叉意义的分支艺术样式和艺术创作,创造出了文学和艺术交融的结晶。首先,文学与影视的融合,不仅最大深度地地挖掘了影视文化的思想内涵,加强了文化传播的思想力度,而且最大广度地扩展了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其次,对多样化艺术样式的基本语言和表现元素的融合和吸收,给文学创意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命力。再次,文学与众多艺术样式的深度融合,生成了洋溢着鲜活生命力的新颖的艺术样式和作品,如电影文学、电视文学、戏剧文学、音乐文学等,形成文学与艺术的契合、互动和杂糅。总之,影视能通过大量吸取文学特质将文学艺术的特性化合为自身的新质,将深刻的意蕴思想以立体的多视角艺术全方位呈现,已然是受益于以文学为母本、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二次创作。

结语

在以创意为特征、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文学创意被公认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门类,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点,其所构建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长效的作用机制”。[4]纵观文化产业先进发达的英美两国,强大的文学创意正是其文化产业枝繁叶茂的真正根基,被喻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发动机。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文学创意,要求我们密切聚焦于现有的文学思维和创造能否适应创意时展的要求,文学创意如何适应文化产业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需求,文学在国内外的创意市场如何继续拓展和全面激活,以及文学创意工作者如何在坚持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同时,在探求文学市场效应和体现文学社会公益性的同时,肩负起促进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和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尚光一.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中的文学产业发展――以严歌苓作品产业开发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18.

[2]田川流.创意时代的文学创意[N].文艺报,2009-08-18(3).

文化创意产业篇3

关键词:广西新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战略选择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广西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站在时展的新起点,认真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十分重要。

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发展优势以及发展措施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广西新发展战略体系中,知识经济是实现发展总目标应选择的战略重点;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广西在知识经济时代占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缩短乃至赶上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重要契机的观点。

一、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深入认识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向民族文化的延伸、向民族地区的拓展,也是创意产业追求文化异质性的必然结果。

从20世纪末创意产业的概念面世起,人们就将其视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但随着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研究者发现,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产业概念、产业属性和产业分类。它既有为消费者生产休闲娱乐等精神产品的一面,也有与生产、管理和服务耦合导致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一面。不能简单地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等同概念加以理解,或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是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产业范围、产业运行状态和驱动力基础。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由产业链来决定的,而是由价值链定律来完成。在价值链的连接中,创意产业始终处于文化产业的上游,借助于新技术分配利润的特权参与利润分配,而不是通过生产来获取更多利润的特权。对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及属性之认识的突破,有助于我们在广西新发展中,以新的理念去建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寻找着力点。

二、从时代背景的特点看广西新发展

当前,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后工业时代。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这些时代背景,对广西构建经济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后工业时代的广西新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一个与传统的工业文明不同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在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成为主要经济成分。创意人力资本代替传统的劳动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生产目标从无限制的开掘自然资源转向文化资源。文化的资本化和产业化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崭新课题。在此大的时代背景下,广西新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山地特色文化和海洋新文化资源变成巨大的文化资本。以此为竞争基础,高起点构建经济体系,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

(二)科学发展语境下的广西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广西新发展,必须处理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以及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广西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要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机遇,通过14+4产业的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不失时机地抢占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发展的高地,未雨绸缪、捷足先登,不失为扭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广西经济之战略举措。从另一角度看,目前广西工业结构中,很多企业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环境危害或潜在危害较大。而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度低、对环境危害小、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还是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提高的关键。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有赖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共同增强、平衡发展。文化创意作为文化发展的新兴驱动力,在提高区域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的前锋作用。广西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旋律中的广西新发展

现代经济理论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线走向小康后,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就会强烈凸显。2009年,我国人均GDP仍达到3600美元左右。人们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之后,有“钱”和有“闲”追求高质量生活。在消费中,体验式的文化消费比重肯定会逐步加大。而能够满足人们这种消费的,只能是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现在开始,距离2020年只有十年的时间。广西要实现发展新跨越,就应在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这样才能满足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广西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功的产业范例和品牌,以及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的市场拓展优势。

(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依山而居、临海而生,以壮族为首的12个民族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创造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山地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海洋新文化。可以说,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山江海三位一体、多根、多源、与时俱进、包容汇合的山与海结合的新型文化态式。这些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不可重复性、不可复制性以及异质性、植根性是广西文化创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基础。

(二)成功的产业范例及知名品牌

近年来,广西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特色、有实力的文化品牌,有的品牌甚至成为我国创意产业的旗帜。

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品牌,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为代表的会展文化品牌、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演出文化品牌,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文化品牌,以乐满地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品牌。特别是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不仅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以《印象·刘三姐》创意理念的相似演出已在全国形成了“印象系列”,并首度输出国外。

(三)市场拓展的优势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广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定位应是“立足华南、面向东盟、辐射大西南”。

广西是华南、西南与东盟交汇处,是中华文化圈和东 南亚文化圈的交汇点,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广西壮、侗语民族有与东南亚国家泰、岱族、侬族、老族、掸族等20多个“同源异族”的民族关系;主要分布在北部湾的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越族)更是跨境而居的同源民族。东南亚地区有着对广西民族文化内在的认同性。同时,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作为中国的窗口与东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时期。对于民族文化而言,只有为区域之外的文化所认同和接受,并与其它地域文化竞争,才能降低“文化折扣”、凸显文化的软实力。发展面向东盟的创意产业,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及文化背景的优势,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广西分别与云南、贵州两省接壤,北部湾是大西南唯一的出海通道。随着北部湾港口经济的发展,以及西南地区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广西与西南地区的经贸合作将更加密切。经济合作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大西南有着广袤的面积和众多的人口。培育大西南市场,是广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广西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重要着力点

从创造性产业发展的方法论思想出发,广西应着力从以下诸方面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一)创建集群式与辐射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一,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集群式产业发展模式经实践证明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成功模式,其代表形式创意基地或产业园区是创意企业发展的更高组织形式。目前,国内外已建立了许多文化创意园区,而广西仅有桂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俯拾即是的局面实不相称。所以,根据民族文化的区域根植性,广西应有规划、有重点地创办创意产业园区。比如,在北部湾地区建立以海洋文化为重点、面向东盟的产业园区;在桂西、桂西北建立以少数民族山地文化为重点,面向东盟、辐射西南的产业园区。

第二,创建辐射式发展模式,实现集聚效应向其他产业的辐射和渗透。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突破单一的文化产业领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影响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已经是一种趋势。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是在产业关联的基础上通过创意渗透于一、二、三产业或依托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而实现的。产业的“集群效应”也会带来很多的溢出效应。集群效应及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使得产业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创意、知识、技术、信息及资金的集聚区。利用创意产业园区的优势,打破围墙界限,将创新意识、创意理念向整个社会辐射和扩散,实现民族文化创意与其它产业的耦合,其作用和意义不亚于创意园区本身。集聚发展模式与辐射式发展模式相结合,使创意向整个经济活动渗透,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创意经济,更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更加顺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广西在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利用园区的集聚优势,将注入民族文化因子的创意向全社会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辐射,通过产业耦合,打造民族品牌,提升社会经济的量与质。创意产业融入农业,使农业的产业属性发生转化,淡化农业的种植功能,增强观光、旅游、生态功能,形成复合型农业新业态、新型创意旅游农业;创意与旅游业耦合,形成民族旅游创意产业;创意向传统制造业渗透可形成衍生创意产品。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

从学科专业的关联性来看,广西高等教育对发展创意类专业有一定基础,但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更没有构建起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创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强势与文化强势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特别是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有一种特殊的战略需求。因此,广西应鼓励各高校大胆整合各种学术资源,建构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新兴学科专业。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应创造条件率先设立培养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学科专业,如“文化创意学”等,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三)建立引“人才”与引“创意”结合的企业运作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是综合的。但在所有这些人才中,能够在相应领域、相应题材中创造出巅峰文化产品的巅峰人才最为难能可贵。这种特殊人才固然在本土培养是上策,但运用利益原则将其引进,或引进其“创意”也不能视为下策。毕竟,这种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广西要加速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只有跳出传统思维,大胆利用区内外人力、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才能大有作为。政府和企业应更新人才观念,对特殊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不来人才,可以引进“创意”;就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引进“创意”。

国内外几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运作模式值得借鉴。

一是好莱坞的运作模式。美国的好莱坞是现代电影工业的典型。它并不拥有自己的编导演人员,但有一个核心团队负责管理和创意项目策划,再根据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金和人员来拍摄,这样既避免了过重的负担,又能采用世界最优秀的创作人员。二是《印象·刘三姐》的运作模式。《印象·刘三姐》是公认的民族文化创意精品。然而,在项目的主创团队中,多数精英人才并不来自广西本土。引入这些国内乃至国际名家、大师以及他们的创意,就使得项目从一开始就在高水平、高层次上运作,为出名品、出精品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是实现广西新发展总目标的战略重点。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广西在知识经济时代占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功的产业范例和知名品牌,以及市场拓展优势。广西只有发展彰显“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才能体现文化的异质性和不可替代性,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从而缩短乃至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广西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应突出创新思维,着力创建集群式与辐射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引“人才”与引“创意”结合、引“资”与引“智”结合的企业运作模式,探索一条符合时展要求、具有广西特点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奚建华,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现实走向与逻辑路径[J],浙江学刊,2007,(6)

[2]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

[3]梅瓶,英国创意阶层形成和发展[D],中国美术学院,2009

[4]叶舒宪,迎接文化产业的新时代需要文化自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16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9-12-11],http://china.com.cn

[6]徐仲伟,周兴茂,谈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发展在广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广西社会科学院,2008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9]丁智才,滕志朋,文化创新与北部湾经济区民族文化产业开发[J],今日南国,2009,(11)

文化创意产业篇4

风起云涌的圈地运动

从“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名词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就赋予了这个产业过多的经济色彩,加之媒体的吹捧,文化创意产业沦为争相热炒的概念和政绩工程追逐的新目标。长期以来单纯依赖GDP增长的发展模式让我们的官员对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有一种天生的喜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样不能例外。在很多人看来,要把“文化创意”这个“隐性”产业演变为“显性”产业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建造规模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吸引企业入驻。于是,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纷纷上马,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演变成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惊人,官方承认的是1300个,但实际上可能远远不止这些。最近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时表示,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数量已逾万家,其中,仅上海市市级的文化产业园区就有100多个,北京市市级的有30个,区级至少上百个。另据报道,山东有40余处省级产业基地,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下30个,深圳已建、在建和规划待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不下54个。在这上万个文化产业园区中,“真正能称得上是‘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只有不到5%”。园区占地面积不小(一些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往往以平方公里为单位进行跑马圈地),入驻的文化企业却寥寥无几,投入与产出形成鲜明的反差。据悉,上海目前授牌的、未授牌的文化产业园区总共约有300家,数量不少,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产值上却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还不到。

伤不起的地产化

由于过分偏重硬件建设和短期利益,文化创意产业地产化的趋势正在加剧。这集中体现在各种“以文化之名行地产之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以及“文化地产”的崛起。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缺乏高质量的创意企业和创意产品,文化产业园区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空壳”,甚至沦落为一个看似漂亮的房地产项目。“文化+地产”模式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进行地产开发,并以地产或物业收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这种模式促成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因而在全国被不断复制。但与此同时也带来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大,住宅用地获批难度越来越大,而以国家扶持产业的名义申报用地,获批的几率则要大得多。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不少地产商将目光聚焦到这一待开垦的处女地……于是,新一波的文化地产投资浪潮开始涌现,形形的“文化地产”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有太多的地产商以文化创意产业之名进行创意地产开发,好一点的可能会把创意进行到销售结束,差一点的就直接把售楼处挂上创意园区的牌子。用文化圈地,已成为地产商新的生存法则。2009年4月,曾有媒体爆出“北岸1292”以“文化创意产业”名义租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就是一例。投资“文化地产”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假借文化之名,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或是进行其它商业活动,那跟“文化”还有多大关系呢?

缺乏引擎的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意人才和文化积累是其核心资源。创意人才好比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没有这个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就转不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传统产业,不能以工业化的思维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将创意人才的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去对待。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缺乏市场化的发展环境,加上特殊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人才与从业的教育与培育机制,真正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比较稀缺。目前尽管各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但是在短期内人才短缺与产业发展的矛盾依然会很突出。据统计,我国仅影视、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就达到15万人和10万人左右,而目前我国的动漫人才不到1万人,创意型高端人才更为紧缺。再以软件人才为例,据调查,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扩大到42.5万人左右。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严重不足。创意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瓶颈。

投机带来的资产泡沫

文化创意产业篇5

摘要:

茶与文化创意产业巧妙融合,已然成为苏州茶业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从苏州旅游、茶馆、演艺业、展会等方面阐述了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苏州的特点,在政策扶持、资源深挖、人才共育等方面寻求有效对策,以期助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快速、长效发展。

关键词:

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对策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被提升到了21世纪新兴战略产业的高度。2014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6.5%。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格局

苏州文化创意产业致力于向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2013年,苏州已拥有7个部级、11个省级以及39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涵盖了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影视、动漫等多家企业,初步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全覆盖,初显了产业集群效应。然而,发展的背后也透露出不少问题。目前,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由于一拥而上的建设,带来了品质参差不齐、缺乏标杆企业示范、缺少特色的运营模式,最终导致产能弱小,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

二、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升温,苏州的茶文化产业复苏势头迅猛,与茶相关的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具体表现为茶文化旅游、茶艺馆、茶博物馆、茶博会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初具规模化发展苏州太湖旅游产业协会依托其自身优势,将吴中太湖自然山水景观与茶文化有机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茶文化体验之旅,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苏州每年春季的“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已然成为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活动与形式,并在当地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随着苏州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列入苏州吴中区“非遗”名录,苏州茶文化旅游又新添亮点,深挖苏州虎丘———山塘街线寻找苏州“三花”文化旅游线,苏州平江路上苏州好风光土特产店成为许多游客慕名前往之地。

(二)茶馆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苏州的茶馆先后经历了多次的洗牌重组。最初的茶馆多以亲民价格、单一茶品的“清茶馆”和听评弹说书的“书茶馆”等传统茶馆为主,之后兴起了以自助茶点为特色的杭派茶馆,再到现如今多元化发展的茶艺馆,创新的经营模式和内容成为这一时期茶馆的特色。苏州现有的茶馆,在设计与功能上都越发重视文化特色,不同文化主题的茶艺,如禅茶茶艺、文士茶艺、商务茶艺等,纷纷出现在各大茶馆和茶文化展会活动中,处处彰显现代的苏式慢生活节奏。众多茶馆中,苏州旺山“挹翠轩”茶馆是最具苏州特色的中式清饮茶苑,因绝佳的环境和深厚的隐士文化有机融合而形成苏城独具特色的茶馆,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十佳特色茶馆荣誉。此外,2014年8月,苏州斜塘老街开设第一家公益茶馆“施斌茶馆”,以茶为载体,为茶客们免费开设评弹讲座、免费培训苏州话,旨在传承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苏州茶馆的新星。这些正是苏州茶馆走向茶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尝试。

(三)茶文化演艺业初试牛刀苏州根据自身的文化优势,曾先后邀请国内知名的明星刘亦菲和苏州籍明星韩雪担任苏州吴中区旅游形象大使,成为地产碧螺春茶品牌代言人,同时还邀请国内著名导演张晓春拍摄吴中旅游形象片,强强合作,扩大了苏州茶文化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苏州茶文化的软实力。目前,在茶为主题的演艺业方面首推福建,起步早、影响力大,主要作品有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以及乌龙茶动画片《乌龙小子》,这些已然成为了当地茶文化演艺的代表作。

(四)具备一定规模的茶文化展示场所2010年10月,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作为苏州地区首家茶博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由东山茶厂投资建造,是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博物馆。馆内系统性展示了苏州碧螺春茶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文化。此外,展馆还配套有以太湖水产为主的餐饮“得福楼”,以度假休闲为主的宾馆“碧螺山庄”,以品茶观景为主的茶馆“紫金堂”等。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地产碧螺春茶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此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博览中心也成为苏州茶文化展会的重要场所。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的平台以及一流的展会环境、专业的展会服务,该博览中心已成为苏州展示茶文化的新窗口。

(五)举办丰富的茶会展活动在茶会展和茶活动方面,苏州正不断地做大做强。2012年,苏州举办首届茶博会,展会活动主要集展示、鉴赏、交流、交易于一体,旨在通过大型展会以茶会友,促进苏州茶文化的发展。如今茶博会已然成为常态,定期举办,成为推动苏州茶叶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推手。

三、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总体来说,苏州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萌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茶文化创意产业意识尚显薄弱以往苏州茶产业主要固守于传统产业方式的发展,相关协会、行业只把文化作为单纯的营销工具,流于表象,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普遍的深刻认识。因此,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意识的普及工作亟待加强。在苏州的茶业界,“三万昌”是百年老字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世纪末,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苏州三万昌茶叶有限公司把“三万昌”金字招牌重新树立,加快店铺连锁经营建设。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曾经辉煌的“三万昌”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原有的茶叶门店经营和传统茶楼的发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面对“茶产业文化化”的发展形势,苏州茶企逐步意识到唯有将茶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方能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市场变化,成为业内的万年青。

(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苏州碧螺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积累和沉淀意蕴之深远可以肩比杭州龙井茶文化,碧螺春茶早已融入苏州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苏州的茶文化资源不止于此,尚有许多资源未被挖据与利用起来,例如方兴未艾的苏州地产碧螺红茶以及其衍生茶产品,还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苏州茶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可为空间。

(三)茶文化创意高素质人才短缺茶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发展的产业形态,它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苏州各大院校对茶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偏向于茶文化基础知识及茶馆经营管理等方面,而针对茶产品设计、策划等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导致传统产业的人才已不能满足茶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需要。近年来,苏州许多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了茶学专业或茶相关课程,为苏州市场输送着具备茶知识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正不断壮大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

四、助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倡导茶文化消费2014年,苏州成为拥有5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巨大的消费市场给茶文化消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开展具有特色的茶事活动,积极创建茶文化消费氛围: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茶事活动,如“武林斗茶”擂台赛、茶学专题研讨、专题茶展会等;在全市的基础教育中增设与茶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聘请茶专业人士给中小学生开设茶艺课外活动课,在苏州各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公益性的少儿茶艺体验活动,从娃娃抓起,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并走进茶的世界,崇尚中国茶文化。

(二)构筑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苏州的茶企业、茶叶店数量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茶业城纷纷出现,苏州茶产业正在不断升级,试图改变原有的小而分散的格局。目前,苏州建有大龙港茶城(2000年)、美地茶园(2006年)、港龙国际茶城(2011年)以及天荼茶城(2013年)四个初具规模化的茶叶专业市场,并在长三角地区打响了品牌。应对“茶文化产业化”的市场趋势,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苏州大龙港茶叶市场转型更名为大龙港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其经营项目集茶叶茶具、茶文化交流及培训、茶工艺品设计、仓储物流及茶相关产业为一体,积极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充分挖掘,巧妙利用苏州茶文化资源茶文化资源是茶文化产品的创作来源,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苏州茶文化产业集聚区。苏州除了知名的碧螺春茶之外,一些养在深闺的名茶如茉莉花茶、虎丘白云茶及相应的文化等还有待挖掘与利用。利用现代传媒的推广力,加强对地方产茶历史文化的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苏州茶俗文化,复苏苏州传统的茉莉花茶制茶工艺,大胆革新碧螺春红茶制茶工艺。同时,巧妙地将茶与苏作工艺有机融合,打造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产品,丰富苏州的茶文化市场。

(四)培养人才推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未来,苏州高校培养的专业学生必将成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我们可以依托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打破院校间的限制,将茶文化相关课程推广为国际教育园区网络共享课程,从而普及茶文化专业知识。同时,依据市场变化,与时俱进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推动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罡.关于苏州高职教育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夏良玉,官玉琴.论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闽茶文化产业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3]李令群,谢向英.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武夷学院学报,2014,(1).

[4]郭莉.闽台茶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新亮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J].当代旅游,2012,(4).

[5]毛雪莉.浅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10).

[6]曹瑞阳,李中斌.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创意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文化创意产业篇6

本刊记者在报道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通过总结多方意见,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希望能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挑战和困难提出一些预见。

区域规划亟待加强

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单纯的硬性产品制造行业,其具有媒体属性,所以如果发展得好对其他经济部门有巨大的“溢出效果”,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经济部门有投资的意外收益。因其行业的真正本质在于“创意”,也就是要有创造性和革新的属性。这种特点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绝对不会被领导人的意志所决定,因为这个产业的命脉在于原创思想和对原创思想的应用。

但是原创思想必须在庞大的多元的艺术人才的聚集区域才会形成,至少在一个地区才会真正形成为艺术和创意产品服务的“创意人才市场”。英国的经验已经表明,在英国有超过10个城市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但是只有格拉斯哥(Glasgow)和盖茨赫德(Gateshead)真正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回报。文化创意产业如果规划同质化,不仅不会带来收益,还可能导致区域内的竞争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看一下中国目前的发展就知道同质化规划有多么严重:以文化交流中心、主题公园、文化商业街区、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区、艺术家村等为业态的文化产业园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天津、重庆等城市。从这些文化产业园的业态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基本是招商型聚集区而不是平台型聚集区。它们大多只是建筑形态的延伸,主要的目的是将投资商、销售商、游客等吸引到园区中。由于没有专业性的各种工作室,也缺乏产业链,缺乏艺术家的经纪服务,缺乏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所以它们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园。再比如几乎各大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动漫和网游,一时间全国各地“群雄纷起”,纷纷建起动漫网游基地,但实际情况却是国内有竞争力的动漫和网游企业屈指可数。这样的同质化导致了资源利用的分散与浪费。所以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应让本地特色不断显现,在具体发展路径和发展理念上也应出现一定的区分。

知识产权保护亟需强化

知识产权体系是决定文化创意产业成败的关键。

即使在英国,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依然面临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难题。以音乐行业为例,有超过80%的音乐下载没有付费,10%的网络用户使用Bitorrent等软件进行内容的盗版链接和下载。英国互动娱乐协会UKIE负责人接受BBC采访时表示,英国游戏业每年因盗版损失至少14.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51亿),英国正版游戏与盗版游戏之间的比例约为1:4(即每卖出一份正版游戏,同时就有4份盗版游戏被卖出)。英国下议院曾以189票对47票通过的Digital Economy Bill(数字经济法),赋予英国当局封锁盗版网站的权力。2011年英国甚至宣布计划将所谓的格式转移立法,作为对国家版权法全面检查的一部分,以使之适应数字技术和反盗版战争。

反观中国,盗版的猛烈程度令人揪心:软件方面,中国紧跟美国之后,盗版损害金额全球排名第三,高达77亿美元(美国为95亿美元)。在设计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寨”产品(廉价仿造品)生产和集散地。路透社曾经指出,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日益猖獗,并逐步向价值链上游和高科技领域蔓延,从最初的图书、DVD发展到游戏、软件、工艺设计等。

为了应对版权保护的难题,同时为了保护尚在起步中的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底,国家版权局将《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送审稿正式呈报国务院,这表明国家在著作权立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2012年7月至10月底,国家版权局、公安部等开展了第八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 2012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1次会议通过《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但是这些问题都回到中国法律的一个原点:“执行难”。其中的原因诸如地方保护主义蔓延、司法不独立、公民的法治意识淡薄等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是这些问题至今仍无法根治。

2013年3月22日,《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该计划明确了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和84条具体措施。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司长黄庆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中国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希望政府能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强化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布局、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做出具体实效。

受实体经济波动影响大

的确,在新经济领域中,文化创意产业因其自身的创意特色被各行业所关注。但正因为很多创意需要和实体经济对接,因此与实体经济的协作和资源整合成为这个行业特有的合作模式。即使在英国,行业观察家也发现了在一些部门,如广告、设计和建筑设计,特别是软件业的周期性波动都非常大。

相关研究者通过对比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明显波动不是单纯由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决定的,而是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属性有关。比如在英国,设计业占整个英国制造业的41%。在行业初始阶段,设计业尚且可以获得大量订单,但是由于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围攻下不断转移,英国的整个设计业也就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并且直接导致了设计业的萎靡。

相比之下,现在的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济形势:2012年末,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中国经济仍面临加速下滑风险。企业库存继续攀升至 2004 年4 月有汇丰 PMI 数据以来的历史高点,就业指数也为三年多来低点,企业经营压力仍在加大。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制造业已经从中国大陆向东南亚、印度等国家转移;而由于西方国家整体经济的下滑,中国的加工制造业一方面订单减少,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在扶持自己国家进行制造业的升级以改变原来那种行业分包的形式。这些新的特点迫使中国也必须进行制造业的升级。

而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过程中,汇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数控技术、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3D打印和柔性电子技术方面的新技术趋势对整个制造业的影响巨大。与设计业相关性非常大的机械设备制造行业、电子制造、玩具、服装等都可能面临着较大的变化。另外在企业责任、产业协作、节能环保和用户体验等具体行业要求下,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设计行业面临的行业压力都会更大。虽然文化创意行业包含的板块众多,但其行业的融合特性却应该让行业内人士特别关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波动也可能比英国更为剧烈。

文化和技术的集成亟待重视

集成创新不仅是一种创新方法,也是各种技术转移类型所必不可少的工具。

根据统计,目前中国的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分类:一是以历史文化、王府文化、饮食文化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二是以移动多媒体、小剧场、微电影为代表的新兴文化资源,三是以动漫游戏城,文化街等为代表的创意文化资源、还有一些城市具有以外国使领馆、外资企业与机构、外国留学生和游客为代表的外国文化资源。

从文化资源的利用势能来分析,新兴文化资源的发展最为迅速。这一方面是因为新兴文化资源较好地利用了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电商和传统媒体的包装下,可以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快速传播,建立品牌和口碑效应。其他资源属于在地资源,影响的范围和辐射的产业都较小,所以,未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方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服务业研发及产业化专项规划首次将数字内容动漫游戏服务纳入重点支持领域,并首次由文化部负责向国家发改委推荐重点项目。这项规划主要针对的就是文化和技术的集成,特别是目前中国数字内容产业亟需推动发展。而由文化部来进行推荐项目,那么文化创意产业中一些特别需要技术集成的核心业务,比如网络服务产业、数字游戏产业、电脑动画产业、移动内容产业、数字影音应用产业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和科技支撑体系都会得到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篇7

位于新北市最南端的莺歌镇是台湾陶瓷业发展的历史缩影,保存了完整的制陶技术传承。早期的莺歌陶瓷因质量优良而受到消费者肯定,后来却因原料取得成本高、工资上扬、环保问题及地价上涨等因素,营运成本不断上升,加上国外市场饱和,技术瓶颈等问题,从1995年开始大幅衰退。然而,在政府相关计划、政策的推动下,加上莺歌的陶瓷业者富于创造及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因应时空的变迁,在生产方式及经营形态上做了积极的调整,将莺歌陶瓷发展的故事、乡土情怀及工艺美学赋予历史人文的意义;并透过工艺美学传承经验的累积,将莺歌陶瓷品牌转化成为现代精致陶瓷工艺的代名词。如今的莺歌陶瓷老街共有一百多家陶瓷商店,宛如一座生活陶瓷博物馆,有各具特色的精致艺术中心、大宗餐具专卖店,还有经营好几代的老莺歌陶瓷世家,及工厂直营商店,另外还有陶艺家工作室,令人随处可以与艺术对话。每间店铺陈设的风格、商品各异,是寻赏精美陶艺的好去处。在此可找到各式实用的生活器皿和创意陶器,货色齐全、价格合理,风格古朴与新意兼具。

另一经典是法蓝瓷。台湾是法蓝瓷的故乡,法蓝瓷秉承“仁”的理念,以西方新艺术的流畅线条,完美地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的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经典而不失时尚,富于创新而又韵味十足。在这里,瓷器不再是呆板单调的瓶瓶罐罐,也不再是博物馆里阳春白雪的古玩,而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精致的摆件、一套华丽的餐具或一盏优雅的茶杯,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情趣的时尚艺术品。

此外,台湾艺术家在表演艺术领域的创意也令人惊艳。它们既吸收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养分,又结合了最新的时尚元素和观众审美趣味,从而让传统文化的光芒再度绽放。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这个本已走进博物馆的传统艺术重新吸引了大批时尚青年;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以西方现代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如书法、写意等形式,开创了一种世界舞蹈新美学。

梁漱溟先生说: “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法,那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文化创意产业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具有永恒的产业生命力。台湾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坚持“生活美学”的发展宗旨,强调对生活的体验,注重对“人心”的关注与反思。如台湾的夜市十分引人入胜,置身其中,最吸引人的,其实并不是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令人垂涎欲滴的小食品或灯红酒绿的小环境,而是让人身心愉悦的整体氛围。夜市的存在,让告别了工作的劳累的消费者,卸去包袱,搁置负担,抛弃烦恼,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体验生命的美好。

以文化创意的方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健康的生态,往往比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有价值。台湾在城市建设和社区营造方面都始终坚持这一目标。自1994年以来,台湾发起了社区总体营造运动,颇有成果。如九份、内湾等地,通过合理的社区营造,成为台湾旅游观光的重要据点。如曾因侯效贤导演的电影《悲情城市》而走红的九份,如今因为丰富的人文氛围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的核心在于发现和还原其中的故事,不仅让很多废弃的遗迹因为它的历史和故事重焕光彩,而且保留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核和人文情怀,让整个城市焕发出人文主义的光辉。

文化创意产业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关联性;趋势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概念,它缘起于社会产业的高度市场化,科技力量在各个领域的深层渗透也加速推进了这一产业的发生与发展。它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在自身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同其他产业发生着深刻、广泛与复杂的联系。小到一个行业结构的调整,大到一个国家经济的运行,都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有人将文化创意产业简称为创意产业,这种称呼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是正确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英国最早提出了“Culture Industry”,随后,这一概念迅速传遍已经发展或是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几年的时间内就被全球所接受,并纳入到各自国家的发展产业之中。我国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是上海,随后,北京、香港、台湾开始接受。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源于个体创造力或文化积累、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并促使整个行业的提升”。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多个产业领域落地开花,很多行业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重视并融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最早加入这一产业的是电影、电视、广播、音乐等视觉听觉艺术,他们一改循规蹈矩的模式,将文化创业运用的风生水起,为其他行业的加入打出了成功的范本。

2.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是文化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这与其国情和特殊的发展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早在上世纪40年代国外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时,我国尚未萌发产业意识。文化被认为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直到本世纪初,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才将文化定义为产业,并将其作出具体的细分。主体层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包含了一切视觉、听觉文化事业和出版传媒事业;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部分,包括了互联网文化、线上线下服务、其他休闲交往方式等等;相关层看似离核心最为遥远,但是其发展潜力最大,包括一切文化产业用品的生产、制造与销售。

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产业基本等同于文化产出,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悄然对产业结构发生着优化的影响。

3.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支持是数字技术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文化与创意。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常常是本质保护,形式上矛盾。这使得文化或多少受到限制,在传统中面临消亡。创意产业试图用新的技术去扭转这个局面,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在早已发展成熟的传统产业中注入数字技术。从新整合与挖掘传统产业的深层含义,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欧盟“INFO2000计划”中,内容产业的范围非常广大,一切可以传播的信息与内容都囊括其中。纸媒、网媒、APP被数字技术包装成为高度商品化的东西被大众所消费。这种被称为内容产品的产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交往与沟通的方式,而这一切皆源于数字技术和各种“文化资源”的融合。可以说,是数字内容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新的时代内涵。

4.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变得更加丰富,或者说,让她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它极大压缩了以往高新技术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如果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够很快的予以转化,那也就不能称其为创意,它深入渗透,优化调整发展而来的经济模式。知识与经济都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也都在重视人力资源方面不分伯仲,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经济运行新模式。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

1.文化创意产业助推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强大的渗透与融合功能,它打破了传统的行业限制,将科学、研发、制造、服务、销售全部融合在一起,使其能够更加满足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在产品档次上也提高了一个台阶,使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再是一句空口号,只有产业结构优化到位,产业升级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各个产业的主动融合,也使得发展需要的资源更为集中,用最少的成本可以办成更多的事情,走一条高能低耗的发展道路,打破传统产业的桎梏,破除升级改造可能带来的技术停滞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中,主要是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比较大,因此,传统产业经营要素会不断被丰富,形成对产品的技术、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等等硬件方面的渗透;另外,文化创意产业又更侧重于文化与观念的影响,会在传统行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之中更加重视企业、品牌与产品的含金量,不断增加文化比重,提高行业竞争的软实力,形成对传统产业在“软实力”上的整合与提升。

基于这样的前提,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不单单是在生产要素、生产效率上做文章了,还要在资源的利用与配置上创建机制,发挥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持久、全面而深入的积极作用。

2.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文化意产业是这样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发生作用的: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尚不发达时,人们受到来自于产品的影响与制约,而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发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我意识和思想就开始发生作用。我们正是处于这种物质高度发达且持续加速的阶段,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上发生作用,同时引导并创造出新的需求,培育出新的需求模式,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起到的作用远超于一般想象。它把生产要素与大众需求直接联系在一起,减少一切中间环节可能带来的干扰。为此,重视生产过程中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抓住大众需求,保持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当今产业早已摆脱了资源配置的困窘之态,消费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企业的给予,要想在市场上利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的产业之间内部投入与外部产出的关系都不一样,但是要想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一定是第一位的,理想的产业结构,应当是每个产业所需要的投入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而产出又刚好能满足其他产业的投入和最终消费的需求,没有不足也不过剩。最终,产业结构的优化会使得经济格局成为恰好和适宜的,人们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消费者的需求完全可以改组产业的结构,甚至带领新的模式的发生与出现,所谓的蝴蝶效应,在经济结构产业格局的优化与升级上同样是有效用的。

3.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会重新调整中心城市的发展格局

中心城市在各方面的资源都比较丰富,这也使得它可以吸引到相对丰富的文化要素,并将其紧紧附着于自身,把文化创意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并推动新的生活方式,引导新的文化现象,培育新的文化习俗。中心城市承担了文化制高点的作用,也就必须要承担传播与辐射的作用,中心城市以强势之姿深入到非中心城市,添补文化“洼地”,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二三线城市的影响力。因此,中心城市的作用无可取代。

中心城市具备强大的组织、协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力,可以把创意人才、信息、资金和创新意识等相关的资源集中起来,构成众多独立又相关的文化创意企业,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组织,共同协调组织发展,使城市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协调和管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还相对落后,如果这一制度不相应的跟上的话,很可能造成创业企业的早夭。

另外,中心城市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积淀已久的社会形象。它使得文化创意产品从精神层面上满足消费者成为一种可能。因此,也就更加看重这张名片。在中心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把打造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企业紧密叠加在城市的大伞之下,形成无可取代的资源优势。特别提出的是,中心城市要善于运用这些资源,给自己的城市制造一行独特的名片,不要搞千城一面,这本身也是在倡导文化创意。

4.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产业结构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产业链条的建立,一个发育良好的产业链包括了原料供应、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加工制造、品牌建设、销售网络、市场开发等一系列市场行为的。城市的出现本身就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城市的发展必将带动工业化的深入,因此制造行业所依赖的公共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交通通讯、人力资源等都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行重新洗牌。文化创意产业体现的是智力资源的多寡,是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的最好检验,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所以以人才为基准去进行企业建设,这条路是正确的。更何况,没有长时间的改造,人才的积累是不可能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人才建设应该是与企业的品牌塑造同步进行的,它需要国家、所在城市、企业三方共同发力,尤其要耐得住长时间内都没有实际成效的现实,要相信培育的过程虽然很难,但一旦体制成熟,机制完善,其所发挥的长效机制是谁也不能取代的。而其形成的较高的准入门槛,使其他城市、企业难以赶超,最终形成强大的、稳固的市场垄断,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此优化的产业结构,会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发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内涵O为丰富,外延极为广泛的趋势性产业,其与产业之间紧密的关联性,对产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最终会体现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鲍枫,沈颂东.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分析[J].当代传播,2013(01).

[2]刘学文,王铁军,鲍枫.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2(10).

[3]熊澄宇.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J].求是,2012(07).

[4]方立峰,王颖晖.文化产业生态位内涵与空间格局构建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5]张炜,姚海棠.试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11(03).

[6]张济荣,张梦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就业增长贡献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5).

[7]韩顺法.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8]周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扩散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文化创意产业篇9

1、文化产业科技融合度低文化产业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与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科技的改革不仅推动着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当前,以网络信息和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文化创新丰富、竞争力强的新兴文化产业,就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在不断强劲的政策推动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动漫游戏、电子出版、数字媒体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相继兴起,并逐渐起到了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但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我国的数字文化产业比重偏低,而且缺乏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以美国好莱坞的影片与我国商业影片对比为例,两者在主题内容上和人物情感表现方面不相上下,甚至我国的影片在细节内容上的表达还优于好莱坞影片,但好莱坞的影片票房却远远超于我国,其关键问题在于高科技的运用不仅将观众带入影片中,而且还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单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单一逐渐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但效果不明显。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样都是高风险产业,在其产业成长的前期主要是成本的投入,其收益主要来自后期的文化项目的衍生收益,这种收益极其不稳定,因此很难合理地评估文化产业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同时,文化产业的资产形态和结构与其他产业也不同,文化产业拥有的主要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而较少拥有可以用来向银行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在当前文化产业融资配套体系不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仍将许多信贷资金阻止在门外。文化产业缺少银行等各类融资渠道的信贷支持,只能从国家财政进行融资,融资渠道单一。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在科技领域,协同创新使得科技领域的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合理配置。在教育领域,英美一流大学重视教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引领功能远远高于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在文化领域,世界闻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好莱坞电影、巴黎的时尚设计、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游戏等等都是协同创新模式的典范。协同创新已成为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传统文化产业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随着高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已逐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传统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式微。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产业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艺术养分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大大增强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符合当前文化消费需求和代表未来文化消费倾向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因此,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不仅加速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更创造出了许多新兴文化业态,推动着文化产业快速、高效地发展。当前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是融资难问题。虽然近年我国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但效果仍不明显。

因此,采取一系列手段促进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是突破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之一。文化产业是“内容+载体”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产业链条长等特点,与当代科技和较多产业存在极强的耦合关系,具有融合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因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和文化与资本的融合,同时还要实现文化与旅游嫁接,文化创意与经济的对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延伸拓展文化创意产业链,提高文化附加值,衍生开发与创造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要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同时也应实现产学研等各种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目的在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相互合作,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入手,凝聚各种力量,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组合。因此,任何文化行业的发展都不应偏离协同合作的道路,不能孤军奋战。从国际趋势来看,当前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是当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世界闻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好莱坞电影,巴黎的时尚设计,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游戏等等都是协同创新模式的典范。中国的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要“走出去”,走向世界,与国际市场接轨,必须走协同创新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各方力量,着力打造中国的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最终赢得国际市场。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路径分析

1、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在长期行政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条块分割现象明显。广电、新闻、信息、文化等各行业之间以及中央、省、地、县等各地区之间壁垒严重,各行业各地区自我封闭,独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首先要求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一家主管”,而是融合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尤其是中小型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的扶持力度,积极完善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支撑、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还应积极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协调机制和渠道,打破地区或行业壁垒,引导区域内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创新要素的融合整合,并积极引导建立区域内各种专业协作组织,协调解决跨区域产业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技术、经济、财务和法律问题,从而多维度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文化产业协同创新。

2、加快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的大进步和大发展,技术的改革,都无一例外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科技不仅丰富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增强了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由此,必须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打下牢固基础。首先,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现代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围绕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和企业集团,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其次,加快建立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针对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应集中各方力量加强研究开发,形成我们的技术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篇10

1民俗文化故事在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原住居民在长期生活生产过程中由当地独有的生存经历、文化背景、精神思想所产生的生活习俗与行为价值指向。一种民俗文化的产生背后往往有着多彩多姿的传说故事。地域民俗文化及其背后故事的传承与保护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软资产,城市的精神灵魂。民俗故事给本土文化增添乡情,赋予丰富的情感寄托,挖掘民俗文化故事资源来激发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文化体验与展现的重要手段,在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上起到共生发展的作用。城市依靠创意文化产业推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依靠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达到提升城市品位气质、美化形象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新加坡与鱼尾狮、哥本哈根与美人鱼、雅典与雅典娜、广州与五羊,这些城市都与一段或壮烈、或凄美、或传奇的民俗传说故事紧密相连而闻名于世界。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是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题材,美丽的传说故事也为城市的创意文化带来了无限的创作元素。例如,每个游玩过济州岛的人都会带回几个济州岛的守护神——石头老人。地域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故事为产业转化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与资本保障,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本与源。因此,民俗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承在各个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中置于十分重要的发展地位。然而民俗文化作为软资产,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承落地,利用创意文化产业丰富的业态形式为载体将文化故事进行融合、再生、落地来实现无形资本转化成有价资产的最有效的推广方式。无形资产的人文历史故事、民俗传说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在文创创意产业项目的开发中通过现代化行销商品化运作能更好地维系民俗文化与现代工业之间的纽带。

2杭州民俗文化故事传承特点

杭州,浙江省省会,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之都、休闲之都、南宋皇城,千百年来城市的变迁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数不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资源,文化积淀厚实。身处长三角腹地的杭州,地域文化中虽没有云南、贵州、四川等边远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不像湖南、湖北、陕西地处中原腹地,有着厚实楚汉文化、秦唐文化等民族发展历史民俗文化,看似处于民俗文化的沙漠地,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历史民俗文化不同,杭州却有着其吴越文化、南宋皇家文化、市井文化所影响下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衍生出的数量众多的古老丰富的民间传说、民俗文化典故,但是杭州民俗典故的传承受到特殊地域、历史、人文的影响有其特殊的发展特点。

(1)以“一湖、一江”为中心内核进行传颂。杭州的民俗文化故事总量巨大,分散于杭州市八个区、三个县级市、两个县内。但杭州的民俗故事、民间传说三分之二的题材集中与杭州市内,围绕着一湖、一江(西湖、钱塘江)而展开传颂。《明珠西湖》《断桥相会》《金牛湖》《运木古井》《苏堤》《六和填江》《钱王射潮》等著名的民俗故事都与西湖、钱塘江以及周边的各个景点密不可分,可见西湖、钱塘江是千百年来孕育杭州民俗的文化发祥地。

(2)以南宋皇室、历史名人为题材进行传颂。杭州隋朝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自唐以后杭州进入全国著名城市的行列。自南宋建都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商贾、士大夫随着北宋皇室集中杭州,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皇家的习俗。这给杭州民俗文化故事的创作与传承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如《宋嫂鱼羹》《东坡肉》《叫花鸡》《油炸桧》《西溪留下》《馒头战》《八卦田》《棋盘阵》都与南宋皇家以及此时期的名人士大夫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使得杭州的民俗文化平添了皇气与书卷之气。

(3)以乌托邦式情感寄托为题材进行传颂。杭州地处江南,独特的江南烟雨风情自古给了杭州百姓浓厚的江南人多愁善感,追求自由恋爱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所创作流传最为广泛的杭州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中多以歌颂忠贞不移的情感、人仙共恋的乌托邦式的爱情为最,涌现出了《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苏小小传》《柳浪和莺》这类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传说故事。

3杭州民俗文化故事推广现状

(1)民俗文化故事的社会开发宣传缺乏广度。作为城市文化形象推广的重要名片与手段,目前杭州片面注重依赖于“西湖”“、西溪”等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宣传,忽视对提升城市形象内涵的文化典故的宣传与开发。众多千古传唱反映杭州城市民俗来源、地名来源(如《尉迟恭造寺》《蚕花娘子》《鲁妹造伞》《画扇判案》)的民间传说民俗故事,不仅外地游客不知其存在,本地的居民也鲜有人知。久而久之将形成城市文化品牌宣传的短板,不利于杭州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城市气质的树立。

(2)民俗文化故事传承影响力碎片化。杭州的总体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数量众多,历史背景大多集中与南宋建都的帝王以及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杭州的个别的民俗文化典故,如《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与群众基础,但是目前杭州大多数众民俗文化故事与民间传说未能形成以点带面集团式有序传承与推广,这种零星分散的传播使得杭州民俗文化故事在百姓心中的情感寄托作用不明显,文化故事背后的价值利用率不高,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率不高,不利于杭州民俗文化故事快速形成产业化发展。

(3)民俗文化故事的产业化发展滞后。民俗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并受到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杭州作为全国有名的休闲之都、动漫之都,在对于本土化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故事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其实,杭州有着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氛围,每年的文化博览会、国际动漫节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鲜有优秀的文化创意项目结合杭州本土民俗典故,将《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古井运木》这些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化故事依靠创意文化科技手段转化成城市创意礼品、城市工艺品、创意服饰、创意文化墙体等创意产品加以开发与推广。

4民俗文化故事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再生模式

(1)主题体验式——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是以艺术创意设计产业为核心,通过与其他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进行创意产业发展,这其中包括体验式的观光创意旅游产业。杭州的民俗文化故事在产业推广过程中应根据其得天独厚的南宋御文化、市井文化为依托背景,通过营造民俗历史文化园、历史街区等形式发展主题体验文化活动,依托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集中开发推广,延伸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民俗文化基因得以快速延续,经济利益得以增长。例如,杭州宋城主题公园,作为弘扬南宋文化的体验项目,在宋城的整个园区内能够通过宋河东街、土豪家族、胭脂巷、非来巷、美食街、市井街等主题体验区将与南宋历史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故事进行整合,同时挖掘属于杭州民俗文化共鸣的文化品牌,园区整合影视演艺、旅游产品、工艺品、表演艺术等所有与之相关的文创创意产业及配套资源。形成了一个较为集中独立的展示杭州南宋民俗文化的产业基地,打造一个具有鲜明民俗文化故事体验、传播、交流互动的场所。通过这种主题公园、主题街区以及定期开展宋文化主题活动月,以南宋文化为历史背景,将大量的宋民俗文化故事整理串联,并通过集中式的观光体验公开展示。同时发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融合,完善民俗文化产业链,使得杭州的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民间演艺等传统民俗艺术项目通过现代文化创意商业运行方式得到更好的展示,使其在文化价值层面上得到增长,实现民俗文化增值,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

(2)品牌符号化——民俗形象+科技传媒。民俗文化故事的品牌符号化指的是通过吸取地域本土民俗文化中传播度广、社会影响力大的民俗文化故事内容,结合当地历史、地理、文化风貌,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数码技术、舞美特效技术制作出地域特征鲜明,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数码形象产品。据有民俗特征的数码形象往往能够更加容易触动公众的内心慰藉,触发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例如,1998年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就是通过中国经典民间传说打造出来的数码卡通电影,影片充满着中国元素的组合,不仅展现了中国秀丽淡雅的山水画面以及古老东方的战争场面,描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观念,民风民俗的生活场景以及东方伦理道德关系,影片中陪伴花木兰一同从军的小龙更是让人记忆犹新,影片上映立刻引起了国内观众的共鸣。《花木兰》《梁祝》《功夫熊猫》这些优秀数码产品不仅对本地区乃至国家在民俗文化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带动了创意出版产业、创意影音产业、本土动画工业、互动休闲软件、创意表演艺术、工艺品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仅数码电影进行民俗品牌形象设计,其他艺术创意形式与民俗文化故事相结合同样能够打造出优秀的民俗品牌符号。2004年广西阳朔县请张艺谋导演根据壮族著名的民俗文化故事《刘三姐》制作了世界最大的山水实景晚会《印象•刘三姐》,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入桂林山水中,成功打造了桂林旅游文化的品牌。短短两年多就接待游客110多万人,仅票房收入就达7900多万元。并且迅速带动了多个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地方吸引了大批人员就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已达9.8亿元,一个民俗故事品牌带富了一方水土。通过民俗文化故事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打造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不仅能快速地建立文化符号和成功的形象,还能激活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品牌符号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3)城市软改造——主题构建+整合传播。城市间的竞争已经由经济实力竞争转为文化精神竞争,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本土文化的亮点,塑造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不但能有效提升城市软文化实力,而且还能发挥民俗文化的优势,开展各类连动式、整合式传播营销,把城市的物质发展与城市文化特质相融合,将城市文化的发展产业化,继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不少城市都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故事传说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改造。例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都建有民俗广场、民俗城市雕塑来昭示自己为本土文化发源之地。杭州作为爱情之都在文化的城市体现上也可结合杭州本土民俗文化故事进行归类,可通过《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苏小小传》这些浪漫爱情为主题的民间传说利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进行开发,打造设计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爱情广场、爱情公园,制作城市公共民俗爱情故事雕塑,绘制民俗故事文化墙、改造特色长廊,同时承办国际婚博会、西湖玫瑰婚礼等爱情主题活动。这些利用本土民俗文化故事资源而进行的城市软改造,不但美化了城市,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与区域影响力,同时还通过全方位的整合传播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公共雕塑、会展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伦理道德观念与民俗文化故事碰撞而来的完美火花。

(4)文化资本化——特色营销+创意产品。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得到了各方的重视,除了对原有秀水山川开发之外,各地均大力对民俗文化本身的内生价值与无形文化价值进行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潜力,发挥其资源效益。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被作为单一的产品加以生产,而是在资本的计入之后,当代民俗文化价值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一个产业化的资本运作。例如,风筝是山东潍坊的独有民俗文化,关于风筝的传说故事资源丰富,潍坊除了每年举办国际风筝节绕风筝这一民俗文化大打风筝牌,形成特色产业,设计开发大量与风筝文化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了当地独有的风筝经济产业链,不但通过风筝产业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通过风筝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投资资本,吸引了劳动力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故事元素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思维模式所开发的商品不仅仅是单纯的传统地区旅游纪念品,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地、景、产”与一体多元素地方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形式的城市文化礼品,同时依托文化引入资金形成资本运作将形成新的产业链,文化真正变成经济形成新的“创意美学经济”。杭州已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体系,结合地方本土民俗文化特色,挖掘民俗故事加以利用开发创意产品,将“地方文化”多维的行销手段扩展至“大众文化”,盘活文化创意产业资本。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