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能力十篇

时间:2023-04-08 05:13:09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篇1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当前,推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塑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培育新型协会组织,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和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自主创新,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推进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采购人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要求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引导企业创制和采用先进技术标准。重点扶持重要标准研究项目,对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对企业申请和取得国内外专利、建立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预测预警研究给予资助。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建议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自主创新能力篇2

关键词: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研究与开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模仿创新。原始创新是指通过完全自主的研究与开发,创造出从未有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已有的技术的集成(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模仿创新是指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创造出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是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实现。

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更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三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形式,适宜于具有不同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创新主体。一般地说,与技术基础与目标技术的差距愈大,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愈大,所需要投入资金愈大,而获得引进技术相对容易(因技术输出阻力小),进而实现模仿创新的可能性愈大,资金投入量也较小。因此,对科技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必须对其所辖地区总体技术水平有一个准确把握,明确创新激励导向,以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具体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合理选择技术创新策略。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选择必须符合企业实际。技术创新通常有率先型策略、追随型策略、吸纳型策略、合作型策略、创新孵化型策略、能力移植型策略、产业协作型策略等。以上不同类型的策略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模仿创新三种自主创新类型的适用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重视技术扩散的效用。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企业的技术进步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关联就是技术扩散。社会总体技术进步必须依靠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是技术的传播过程,是创新技术采用者通过各种途径从扩散源处获得创新技术,同时获得技术能量补充,然后通过消化吸收进而再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创新技术的采用都会获得技术进步,技术扩散面愈广,社会总体技术进步程度愈高。因此,技术扩散必定促使社会总体技术进步。

加强对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研究的必要性

税收政策是指税收国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或经济目的,通过制定倾斜性的税收政策法规来豁免或减少经济行为或经济结果的税收负担措施。

当前,世界呈多极化发展的新格局,世界各国都不断谋求在高技术、尤其在高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这些国家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运用税收经济杠杆调整产业,促进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谋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各国共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十一五”以及更长时间内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刚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至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到运用税收政策激励自主创新。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税收政策功能作用深刻的认识,预示着税收政策将在更多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自主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科学地设计政策措施、实施范围和实施步骤,使政策切实可行,并落到实处。

我国运用税收政策激励自主创新的现状及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自主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对推动高科技产业化,特别是外资和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纵观整体税制结构和我国自主创新税收政策,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激励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制订的立法层次不高

激励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在各种税的税法、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中的规定都不是很多,且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更多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依据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以通知、规定等形式下达的,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况且,这种通知、规定由于不能广泛、有效的进行宣传,而有些税收政策的条款规定过于简单,弹性甚大,给税收政策的操作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效用的发挥。

(二)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方式欠科学

1.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单一。目前,我国激励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主要是采用税收直接减免,优惠方式单一。税收直接减免固然有操作简便,易为纳税双方把握等优点,但它属于短期行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缺乏有效持续的激励。况且,税收直接减免作为一种投资后的鼓励,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效用不显著,且容易引发税收流失。

2.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偏小,且有失公平。尤其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例如,我国为了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活动,对盈利的工业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发生数增长达到10%(含)以上,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在税前扣除外,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税所得额。我们认为,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规定研究开发费用的增长幅度是必要的,也符合多数国家的做法。然而,这种优惠只限于盈利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大大缩小了优惠范围,对于非盈利企业或盈利但研究开发费用的增长未比上年超过10%的企业,显然是有失公平,容易引发人们误解为税收歧视,并可能会导致其陷入“亏损─不能得到税收优惠─缺乏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亏损加剧”的恶性循环。

3.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对象针对性不强。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是以企业为主而不是以具体的项目为对象。这种税收优惠规定使得一些企业的非技术性收入也享受了税收优惠待遇,造成税收优惠泛滥,而且使得一些经济主体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项目或行为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造成税收优惠政策缺位,最终降低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

(三)现行增值税制中的税额抵扣不彻底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高新技术产业比一般加工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其无形资产和开发过程中的智力投入占高新技术产品成本的绝大部份,但这些投入,以及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这就导致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负担偏重。显然,这种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适时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妨碍企业技术装备进步。更重要的是,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重复征税。况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时,不能实行彻底退税,从而削弱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挫伤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四)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存在功能缺陷

现行企业所得税制都实行33%的比例税率(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率为30%,地方所得税税率3%),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税收优惠条款多,实际执行差异甚大,造成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负不尽公平合理。例如,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至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对新办内资高科技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只能二年内减免企业所得税。事实上,许多高科技企业是难以享受到这项税收优惠。因为高科技项目从研究开发、批量生产,到开辟市场,其周期一般较长,大多要超过二年。另一方面,我国执行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功能缺陷。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尽相同,其弊病越来越为明显。在区内有些企业,并不是高新技术企业但也能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而某些区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却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五)需要税收政策扶持的领域存在着政策真空

1.税收政策设计没有考虑到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风险。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然而,在税收政策设计上却忽略了其风险性。事实上,高新技术产业在自主创新中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开发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而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只是对企业技术开发的新产品所带来的利润予以一定的税收减免,对企业用于科研开发的投资以及开发过程中可能的失败,在税收政策上没有给予更多的考虑。

2.激励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缺位,高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我国的投资规模是有所减缓,但总量还是在不断的加大。相对来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明显不足,自我发展资金积累能力低,在技术密集程度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OECD成员因高技术产业研发投资强度超过20%,而2001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仅为5.1%,各个领域均比发达国家落后很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2002年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投入研发资金约为137亿元(16.5亿美元),不及一家跨国公司。

运用税收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

在国家刚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年至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到运用税收政策激励自主创新。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税收政策功能作用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预示着税收政策将在更多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自主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科学地设计政策措施,实施范围和实施步骤,使政策切实可行,并落在实处。

(一)加快税收法制建设

我国现行的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是通过对一些税收法规的某些条款进行修订、补充形成的,散见于各类税收单行法规或税收文件之中,且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长期稳定性。为此,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国家应制定《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法》,从总体上考虑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的财税政策,制定专门的《财政激励自主创新政策法规》、《税收激励自主创新政策法规》。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研究和判定予以鼓励的自主创新及产业标准;明确财税优惠政策的目标和具体受益对象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方式;加强对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的管理与分析评估。

(二)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对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给予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即不应按所有制性质,也不应按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定优惠标准。即不论内外资企业,也不论企业是否有盈利,对符合自主创新企业条件的研究与开发,在初始年度都实行据实税前列支。

2.加大企业对自主创新投入的税收优惠。为了激励企业对自主创新投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可以考虑按近几年来的平均数计算增长基数,从激励企业对自主创新投入持续增长的目的出发,只要近5年的平均投入比为每年增长10%以上,均可按150%的比例扣除,当年不能全部扣除的余额结转下年抵扣,办法可参照企业所得税亏损弥补的做法。

3.实行加速折旧办法。明确规定用于自主创新活动的新设备、新工具可以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办法;还可考虑对技术先进的环保设备、国产软件的购置和风险资本的投资实行“期初扣除”的折旧方式,允许在投资当年能扣除50%-100%,以利于提高投资回收速度,促进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形式。

4.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企业的税收政策体系。为了与世贸组织规划相适应,需注意实现税收优惠范围内特定高新技术产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从支持产品向支持竞争前技术研究转变,使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重,改变过去以区域为标准确定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范围的做法。

(三)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增值税转型

我国已在东北地区试行增值税转型并取得一定成就与经验,可以考虑在高新技术产业试行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即在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中,可对购进固定资产支出额进行抵扣,也可充分考虑高新技术研究投入巨大而原材料消耗少的行业特点,同时允许抵扣外购的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和技术设备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金,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加入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企业研制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开发的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创汇且对本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新产品,其缴纳的增值税可依据不同情况给予一定“先征后退”的照顾。

(四)建立规避投资风险的税收政策体系

高风险是制约企业扩大自主创新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应在税收法规中制订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并允许费用列支。即允许企业特别是有科技发展前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并规定科技开发准备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对逾期不用或挪作他用的,应补缴税款并给予一定的处罚。

2.制订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风险投资公司将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并对其实行较低的所得税税率;对法人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利润减半征收所得税,对居民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收入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将资金投入高新技术获得的利润若再用于高新技术投资的,不论其经济性质和所有制形式,都退还其用于投资部分利润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

(五)健全税收优惠体制

众所周知,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说到底也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因此,税收政策应推动包括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教育的发展,制定鼓励民间办学、社会捐资办学的税收政策,对社会各界向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捐赠准许不受最高捐赠限额的限制。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鼓励企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的税收政策。同时,税收优惠政策适度向个人倾斜,进一步修订个人所得税政策。在基础扣除方面,充分考虑现代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因素,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等,鼓励个人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多种途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六)依靠关税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运用进出口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逐步从对进口整机设备的优惠,转变到对国内企业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产品、装备所需的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的优惠上来;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国内制造业的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研究提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相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逐步缩小内外资企业在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上的差距,利用进口税收政策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环境保护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领域中去;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对国家鼓励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的投资;鼓励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将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并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自主创新能力篇3

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体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常采用让学生独立探索和小组讨论形式,但在时间安排上显得过于仓促,学生尚未进入角色就一现即逝。这样既达不到主体的充分参与,也达不到探究解决问题的目的。强调主体的自主学习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探究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探索。

一方面,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反复比较、猜测,广泛地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另一方面,我们要增加学生探究的空间,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抓住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个关键,为学生提供了平行四边形纸片和相应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进行试验,并对实验提出要求:“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认为最好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为什么?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怎样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你想要的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分析,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给学生一个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机会――合作

在教学分数化有限小数时,我出示了一组题目1/16、5/9、7/15、5/8、1/30化成小数。(学生在计算到5/9时有的抓耳挠腮,有的不由自主地叫起来:“无法除尽”。)我接着问:“在这些最简分数中,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在计算时有什么规律可循,请同学们分组探究。”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运算中探索。不一会儿有几个学生要求发言。有的学生说看一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肯定跟分母有关,有的学生补充说分母中有因数2的最简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但1/30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我再一次组织学生讨论、探索,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通过5/8和5/9,1/16和1/30等运算,又有了新的结论。有一位学生认为只要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就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个小组讨论后认为:一个最简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如没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还有其它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有一位同学举着手站起来回答说:“我在分解质因数时,还发现分母中含有质因数2和5的,只要看质因数个数的多少,有几个质因数则这个分数就能化成几位小数。如1/8分母8=2×2×2分母中有3个质因数2,所以1/8就能化成三位小数。这位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学生再一次兴奋,有的学生在小声议论,有的学生在埋头运算,想从中再得到验证。通过学生再一次的小组合作探索得出:当分母中既含有质因数2,又含有质因数5时,只要看所含质因数个数多的那个数,有几个,就能化成几位小数。如1/20,因为20=2×2×5,质因数2有两个,比质因数5的个数多,就取质因数2的个数,所以能化成两位小数。再如11/500,因为500=2×2×5×5×5,所以11/500能化成三位小数。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互相补充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实际上就是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当出现了不同观点时,就促使学生想找到共同点,为使彼此都信服,于是讨论就产生了。同时,学生的发现是教学以外的,是我在备课时没想到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与分析,找到了分数化有限小数的方法与特征,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鼓励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

1.增加自信――敢质疑

当前,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回答问题、不敢提出问题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得愈加明显。而我们要把质疑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要我们处处留意学生的创造空间,学生的表现往往会出乎意料。如在教《用字母表示数》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同学们,你们能自己创造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吗?这个环节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创造,自由设想。在汇报时,真是五花八门、多彩多样。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空间,不但使学生运用了新知,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自由的思维空间里,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开发了内在的潜力,发展了智力。

2.点拨训练――善质疑

自主创新能力篇4

【关键词】创新教学 自主创新能力 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 创新教学观念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要从传统教学的某些误区走出来。传统教学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传播知识,为了突出语文,强化新语文教育,就必须灌输,而灌输就必须讲,传授应试的技巧、窍门也必须讲,于是教师就满堂灌,拖时间,抢时间,占用节假日。因此,教师确立新课改理念是新课改成功的前提。

教学创新是新语文课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教育现代化所提出的时代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过去成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是新语文课焕发生命力的有效保证。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新语文课教学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求规律,发现创新,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推陈出新,敢于对前人的结论与成就提出质疑,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权威。

二 实施和谐教学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并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和谐教学是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教书育人思路,是一种寓教学内容于快乐之中的教学方法,在新语文课教学中实施和谐教学,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展开的良好心理环境和激励因素,它能产生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平等民主、互相信任的教学气氛,使教学效果发挥增效作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则会在师生关系中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使情感减效,导致教学难,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因此,教师需要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启迪。也只有在和谐民主的人文课堂里,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思维的火花才能得以尽情绽放,潜能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新能力。

三 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新语文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找规律、发现创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过程是评价中学语文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1.创新学习设计

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问题的产生通常比结论更重要。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质量。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当学生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对有独立性见解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有意识的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或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个思维结论,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学生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也要有新意和独创性,分析要深刻。 2.创新教学互动

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学习中的合作与竞争,个体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丰富、全面。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过程、整理信息、获得经验的乐趣。教师要参与协商、鼓励和辅导学生讨论和练习过程,但又不包办代替,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四 在创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坚持探索性,让学生主动发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某一概念或原理时,首先应给学生展示一些新颖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积极思考,独立探索,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自觉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坚持整体性,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获取比较全面的认识,从中萌发创新意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分析问题,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势,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知识是系统的、有联系的,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要求学生思路开阔,鼓励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能力,敢于质疑和探索,敢于否定权威。

3.坚持个性化,让学生学有特色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因此,创造总具有鲜明的个性。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保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新,即使这种创新是片面的、偏激的,也不应直斥其妄,而应加以引导,给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标新立异,大胆实践。

4.坚持动态化,让学生参与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在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要求语文课教学必须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

自主创新能力篇5

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来说,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证,首先必须深刻理解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为自主创新提供保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我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创新,使我国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屈辱和“挨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下决心领导人民振兴中华,选择的基本途径就是“创新”。从关于不跟在别人后面爬行的论断,到邓小平关于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自己的路的要求,再到、关于创新的系统论述,集中地表明了这一雄心壮志。在实践中,我们何以能够在经济、科技尚不发达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两弹一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靠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形成的自主创新精神和不断提高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创新,中国就不可能繁荣富强,就不可能在国际上有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基于历史经验的启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所以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同振兴中华的发展目标相比,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只能靠大量消耗资源维持经济增长。显然,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能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充分认识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事关我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只有坚持自主创新,特别是加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才能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才能不受制于人,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夙愿。着眼于中国未来长远的发展,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证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光荣职责。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监督检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得到正确的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纪委的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在今天,关注大局,就要关注自主创新;服务大局,就要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属于上层建筑,必须自觉地适应经济基础发生的新变化,积极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服务。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纪检监察机关的同志必须深刻认识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和要求,围绕加强宏观调控、做好“三农”工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自主创新等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服务和保证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服务和保证,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新课题。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弄清楚影响自主创新的问题所在,提供服务和保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和引导人们大胆创新,努力为全民创新营造有利的环境。但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仍然存在着某些严重影响自主创新的不利因素。对此,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予以解决。

加强思想教育,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思想舆论氛围。端正思想认识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之所以在自主创新方面建树不大,首先是因为思想认识的局限。有的认为,现在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的国界已经打破,什么样的高新技术都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我们没有必要花费很大力气搞自主创新。还有的认为,自主创新当然要搞,但是现在还很落后,不具备条件,讲自主创新为时过早,等等。这些错误的认识不纠正,自主创新就难以实现。因此,要加强自主创新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积极营造尊重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振奋精神状态入手,加大自主创新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以尊重、支持创新为荣的理念,不断端正和提高党员干部对自主创新重大意义的认识。

积极参与改革,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制定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保护机制。

全面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治环境。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执纪执法,针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运用、管理各个环节,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和版权、专利、标准、商标的保护。坚决查办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纪违法行为,对情节严重的恶意事件,要加大惩处力度;坚持打击与防范、日常执法与专项整治、重点整治与营造环境相结合,努力形成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监管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建立公开、有效的交易机制;提高企业和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努力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保护公平竞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目标,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完善。要督促有关部门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共享和利用,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全面、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规操作的,要采取经济处罚、取消资质等措施,增加其违规成本和风险;通过各执纪执法机关的密切合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为企业和科技部门自主创新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优质服务。要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开展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和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要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检查,着手做好清理、取消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行政审批事项工作,把该下放给企业的权力下放给企业,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对政府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的监管,推广网上审批和评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提高科技经费的利用效率;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构建严密的科技经费监管体系,严格预算管理,强化过程监管,防止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完善科技成果的评审和评估制度,强化对评审过程的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政府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监督。

严明党的纪律,确保自主创新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企业或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坚决贯彻落实这项重大决策,必须有党的纪律作保证。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保证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部署的落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

充分保障人才在自主创新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纪检监察机关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证,就要在促进人才特别是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凝聚、使用、保护方面下功夫。

深刻认识人才成长的规律,打好人才培养的基础。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但直接取得创新成果的往往是少数创新型人才。人才与非人才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掌握了某个领域或专业的系统知识;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能够通过创造性劳动取得创造性成果。一般地说,任何人才都不是天生的,都要在才能创造期之前经历才能萌发期和才能培养期。因此,要注重人才在进入创造期之前的培养,抓好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这两个关键环节。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上学难”、“乱收费”的问题,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存在着某些不正之风,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的健康成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教育和科研方面不正之风的整治,使人才的培养少走弯路。

自主创新能力篇6

今后一个时期,大连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转变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国际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推进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把大连市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第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主要结合点,是科技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充分激活各类科技资源,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和机制,拓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途径和办法,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以产品开发求生存、以技术创新谋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要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机遇,围绕“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设,着力抓好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要改进完善现有的成果评价、职称评聘办法,提高科技成果的含金量。要积极探索有利于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第二,推进科技人才工作的创新,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要建立公平竞争、合理流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存量,做好资源整合。为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法制环境,广泛吸引各方面有专长的人来大连市发展创业,贡献聪明才智;要着眼于未来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选拔各行业、各学科带头人,使他们尽快走上关键岗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快出成果,多作贡献。要积极推进知识和技术的资本化,尽快完善科技人员分配制度,使其收入体现劳动创造的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总之,要努力使大连成为优秀人才的汇集地,人才生根开花的沃土,人才大有作为的舞台。

第三,推进环境建设的创新,完善落实政策法规。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既需要科技成果,需要资本,还需要企业。金融家、企业家、科学家三者的结合,才能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应进一步完善创新的支持体系,实现科技和生产的紧密结合。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过渡。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切实搞好科技研发、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科技融资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科技投入上,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克服公共科技资源在部门、地区、产学研之间分割,以及创新要素缺乏互动机制等突出问题。注意搞好统筹规划,组织引导,保证前期的投入,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效率。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导向、激励性政策,加大对成果孵化、创新投资、人才中介等重要环节的扶持力度,制定、落实、促进和保护创新的法规、制度,更好地为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企业诊断、技术评估、技术产权交易、信息咨询、企业策划等综合服务。

第四,加强扶持和引导,做大做强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具有民营企业的体制和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是我市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依托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大连市民营科技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今后要把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抓好抓实。一是进一步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要进一步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用好用活市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专项资金,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创新、国内外经济合作等专项服务。同时,要吸引外地民营科技企业到大连创业,在大连形成万商云集、万众创业的氛围。二是继续扶优扶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扩大经营规模,力争在3至5年内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扶强做大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辐射整个行业,吸引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催生企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使民营科技企业的改革发展与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与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现代化农业,发展以解决就业为主的城市家庭加工业等都市工业相配套。

自主创新能力篇7

据介绍,本次的报告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体系,一个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另一个是城市品牌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其中,自主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包括四个一级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以及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从结果来看,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城市品牌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五个一级指标:资源评价指标、产业评价指标、企业评价指标、政府评价指标以及城市特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下选择了25个与建设城市品牌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二级指标,比如在资源评价指标下面就包括区位优势、能源利用率、在校大学生占人口比重等。报告依据这一指标体系报告评选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参考性排名。

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践来看,有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为什么此次报告选择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呢,姚景源表示,这是从我国目前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出发的。一方面,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的物资短缺时代转变为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步入小康,开始出现对品牌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高能耗、低附加值导致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经常出现价格战,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靠加工赚取微薄利润的产业链低端。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必须通过自主创新,走品牌发展之路。

从企业竞争来讲,包括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三个层次,其中价格竞争是最低层次的竞争,而品牌竞争也就是企业文化竞争却有更丰富的内涵。

自主创新能力篇8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3-0036-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自主创新的投入,为此,本文主要针对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其优劣势所在,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对于区域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这一概念,一般理解为某一地区自主创新投入的力度,包括政府投入和非政府投入,通常被看作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部分。

主成分分析方法作为统计学中一种对于多元问题的数据处理方法,已在综合指标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里运用该方法对31个省级区域的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一)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张于、张义梁在2007年第5期(经济与管理研究)上发表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章中将一国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投入能力、扩散能力、支撑保障能力及产出能力,分别描述了自主创新的不同模块及其功能。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投入能力作保障。此外,根据本文所建指标体系,获取全部数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客观制约因素。因此,本文仅对其中的自主创新投入能力模块进行分析。选取R&D投入总量(亿)、R&D强度、政府R&D资金投入占地区GDP的比重、R&D人员(万人/年)、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力5项指标作为评价地区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的评价,分析过程中依次用X1、X2、X3、X4、X5表示。其中R&D投入总量、R&D人员(万人/年)及政府R&D资金投入占地区GDP的比重数据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R&D强度是指当年该地区R&D投入占该地区同一年度GDP的比重,其数据与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力数据分别是结合(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与(中国统计年鉴2006)经计算得到。

(二)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结果

将上述所收集的2005年31个省市5项指标数据,根据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应用SPSS12.0进行因子分析,可计算出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与各指标变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等。从表1可以看到,各变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变量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5,适合用因子分析方法。

由表2可以看到,取两个公因子,其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7.757%,即提取2个公共因子替代原来5个指标,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7.757%,超过一般要求的85%。前2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充分概括,损失的只占12.243%,所以认为该方法合理可行,最后结果确定提取2个公共因子。

从表3可以看到,第一个公共因子在变量X1、X3、X4荷载比较大,承载信息都在80%以上,这个因子体现了一个地区R&D人力、物力投入规模、财政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可控因素的信息,总体上反映了某一地区政府、企业及其他科研机构对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对自主创新投入的力度,可定义为“主观可控因子”(方差贡献率,为74.808%)。第二个因子主要承载了变量X2、X5的信息,因为有该地区GDP及该地区从业人员作分母,因此,这一因子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某地区自主创新投入的大环境,其相对难以控制,因此可定义为“环境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2.948%)。

由以上两个公因子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即“主观可控因子”承载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是关键性因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在不断健全,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作用。因此,对于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而言,某一地区的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府支持,同时自主创新意识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主因子即“环境因子”对于自主创新的投入有重要影响。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作为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大环境也直接影响着一地区的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各地区的发展,一定要走和谐发展之路,不能顾此失彼。

1 各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得分情况,北京得分超过江苏、广东和上海,成为自主创新投入能力最强的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北京在第二个公共因子――环境因子上得分大大超过其他省、市、自治区。说明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一个良好的自主创新投入环境,从原始数据也可以看出北京2005年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数为19人,排在第2位的福建为9人,远远高于其他省、市、自治区,足以说明北京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人才优势。

2 广东虽然总分排名位居第3位,但其在第一因子上的得分为2.41926,且第一因子的贡献率为74.808%,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这说明广州对于自主创新投入能力有足够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影响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的“主观因素”上占有很大优势。从得分上看,上海、浙江在此方面优势与广州不相上下。

3 对于西部及中东部地区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地区,如河北、广西、甘肃、青海等省份,其因子得分很低,在每个主因子上也显示不出优势,这说明其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自主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因此,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而单一强调自主创新的提高。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1 中国的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较强的省、市、自治区有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其均为经济发展重地,也是中国的科技发展强省,这里汇集了全国大部分的科技中心、科研院所,著名大学,因此,获取国家科技资源多,汇集了全国的科技精英,具有一流的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和投入环境。

2 政府应继续保持对自主创新的支持。现阶段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还依赖于政府的继续支持,这包括直接财政拨款和间接的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从而增强自主创新投入能力,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3 注重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对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布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直接地影响着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的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篇9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机制

当今国家的竞争优势已从过去以资源和成本优势为主转向以技术优势为主,科技实力是各国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中国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方兴未艾。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概念的界定,常晓清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企业以获取首创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迅速使之商品化为宗旨,以自我为主发展与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创新资源为途径,为持续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1];施培公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当用于表征国家创新特征时,是指一国不依赖他国技术,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进行创新的活动[2];谭贤楚认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是:企业主要通过自身的自主性努力,有效运用企业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3]。不难看出,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先开发、新市场的率先开拓是自主创新的三个特性。

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着一系列瓶颈约束。第一表现在自主创新的国际竞争力薄弱。根据2007年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举办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报告会”一份报告表明,中国发明专利的优势领域主要是饮料、中药和食品,而发达国家在中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则主要集中于高技术领域;第二表现在中国企业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第三表现在关键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200%。有研究将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高层领导的支持;研发部门,生产部门与营销部门的合作;技术带头人;合理的体制等。而外部因素则包括:得到消费者或供应商的合作与支持;政府的支持;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大学的合作;获得咨询服务以及与其他公司的合作[4]。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障碍进行研究,内部障碍包括企业家精神不足、缺乏技术开发人才和创新组织管理人才、创新资金不足、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研发组织结构不健全等,外部障碍包括促进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激励与导向功能不强、要素市场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功能薄弱,各创新主体间缺乏互动与合作等[5]。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

著名经济学家Denning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对本国经济发展最重要贡献来自于国内具有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发展[6]。

1.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决策机制

首先,制定引导国家创新能力的创新战略。国家要引导企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妥善处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整合政府创新资源,形成扶持自主创新的合力,在政府采购、财税政策、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形成有益机制;聚焦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确定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带动其他行和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体系,中国企业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中介机构等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对科技发展的全方位和持久性的激励和支持,对重大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中的主力军作用,从宏观和整体上控制本国科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通过政府补贴、设立技术标准和特别开发区、开办孵化器等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支持。最后,建设高层信息决策机制。高层领导的创新倾向是影响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担任政府科技创新决策的领导应该具备创新主动性和前瞻性的企业家素质。中国应建立由国家最高领导挂帅的高层次的科技领导体制,成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由多方高级权威组成国家科技决策班子,实施民主决策机制。

2.积极建设完善研发机制

首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加强研发经费投入,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推动力量。中国应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补助资金、对经认定的部级和省市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与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给予资助。同时要逐步实现研究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让企业成为应用性研究的投资主体。其次,重视预先研发。政府要重视预先研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投入要有所侧重,把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根本,作为保持创新大国技术优势的源泉,作为后发国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型的、结构复杂、靠全国相关单位的大协作进行研制或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项目,更要重视预先研究,加大对先期技术开发,科学地验证新思路、新技术、新理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减小研制的风险,缩短研制的周期。最后,强调创造性研发。随着创新活动的日益系统化以及在管理领域的不断延伸,新的企业模式必须转向强调人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更多员工更广泛的员工参与到创新研发活动中,将个体与团队创新结合、企业家创新与研发人员创新结合、社会影响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结合,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改进、降低成本、结构重组、运用新的管理方法等活动,以转化成可实现企业价值增加或价值创造的成果。

3.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组织机制

首先,积极培养和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成为国内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对科学技术有执著追求的、能进行国际交往的新型创新人才,形成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建立国家和地方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有效机制,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其次,努力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为人才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自由的研究氛围非常重要。企业应该提供能够让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事业的心情舒畅、气氛宽松、管理灵活的科研环境;对研究成败提供很大的自由度,让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带有功利思想,不急于求成,不怕研究失败,能更加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鼓励并激发创新性的工作方式及团队合作;为员工的发明创造提供优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生活。最后,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社会价值观。作为其基础的国家自主创新力的持续生成和不断增强是不能仅仅依靠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的独立开发和偶然创新的,必须将“自主创新”泛化为全民的共同价值理念;激发敢于冒险和追求成功的进取心,倡导风险偏好和成功欲望,形成大众性的自主创新氛围。

4.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首先,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形成科研产业链。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重要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四者的互动,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形式。其次,促进产学研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该构成一个协调发展的协同,更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产学研协同,就要利用各方的优势,对各方的工作进行协调、管理,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各方的经济利益与战略目标。最后,推动产学研协同成果转化。中国应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国家科学技术的推广机构,还可以在新产品售卖出现销售问题时由国家加强购买,以促使创新成果迅速应用于实践,创造社会价值并为创新主体带来利益,激发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黎娜,龚建立,温瑞珺,常晓青.创新模型选择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5-7.

[2]施培公.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创新的长远战略[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9-11.

[3]谭贤楚,叶明.自主创新: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主导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78.

[4]高健.美国的科技教育与经济创新[J].经济论坛,2002,(11):36-38.

自主创新能力篇10

1.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我国学术界针对我国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发展特定阶段提出的概念,近几年,对我国创新的情况进行反思以后,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外很难找到对应或等同的概念,相似的概念有内生创新,内生创新是相对于模仿创新、外部引进技术创新的模式,是指系统内自发的行为。

陈劲(1994)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其涵义是“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及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1]。从这以后,自主创新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自主创新展开了研究,对其进行了各种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陈佳洱关于自主创新的定义比较认可。陈佳洱指出自主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强调原始性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二是强调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强调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自主创新,就是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积极跟踪、关注和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2]。

2.我国自主创新现状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在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亟待改进的方面。按照这种模式、路径,我国经济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转向内涵式、集约式的新模式是必然选择。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2)研发能力不足。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之所以不足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创新体系不完善,国家产业自主创新的社会基础尚未形成。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总投入所占GDP的比重是很小的,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增强。2009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统计显示,2007年TOP100企业的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8%,其中五分之一的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不超过2%。技术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在职工中的比例由2000年的5%上升的2007年的10%,取得了较大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于研发人才的重视不够,将注意力过多的集中于生产和销售部门,以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的思考

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我认为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的的问题。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建设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以企业为主体。当前我国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不能充分反映要素价格。行政垄断和区域壁垒依然存在,导致企业花费大量精力寻租,争项目争资源,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金融市场建设滞后,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没有完全放开。金融市场资源无法充分流动,创业板规模较小,导致企业只能更多的依靠政府。

必须采取措施打破行业垄断,保证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政府也要鼓励自主创新企业,扶持企业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一是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二是企业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各类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研发、申请以及实施,对做出重大成果的企业个人给予鼓励。三是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联盟,发挥技术联盟在推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四是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对优秀的项目实施资助免费等政策。

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要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倡创新精神,鼓励社会中的小发明,小创新,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同时要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对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提供良好保障,倡导平等自由的学术探索精神。

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与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同时还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参与。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仅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还包括对市场需求、商机感知机敏的管理人才。要加强企业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在高校建设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以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梓芊,高祥峰.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对策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S2)

[2]苏科宣,凡石. 聚焦江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 江苏科技信息. 2005(06)

[3]侯日红,何光湘. 提升韶关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04)

[4]杨水旸,李俊奎. 江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江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经验与对策(四)[J]. 江苏科技信息.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