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十篇

时间:2023-03-22 02:27:13

不良资产处置

不良资产处置篇1

处理好与债务人的关系

债务人(担保人)是AMC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对人,其还款意愿和对债务处理所持的态度,是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债务人(担保人)对AMC不良贷款处置的配合程度,还会直接影响处置成本的大小。若债务人(担保人)具有较好的还款意愿和积极的债务处理态度,就容易在不良资产处置方案上达成共识,容易通过债务重组(以债务减免为主)方式解决,有利于达到处置双方“共赢”的目标,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共资源的最佳配置。否则,AMC就只能采取法律诉讼、债权转让等强制性或不得已的处置方式,从而延长处置过程,错失最佳处置时机,增加处置成本,并最终影响到处置回收效果。因此,AMC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为了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正确处理好与债务人(担保人)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AMC要主动地向债务人(担保人)宣传党和国家成立AMC的宗旨和相关处置政策,使债务人(担保人)消除顾虑,以积极的态度配合AMC共同做好不良贷款的处置及善后工作,使企业达到了结历史债务、轻装上阵的目的。另一方面,AMC要切实纠正社会上一些债务人(担保人)错误地认为AMC是清算核销公司的片面认识,对有偿债能力而恶意逃废债的行为,应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坚决抵制和有力打击,以重塑社会信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有统计资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宏观经济和企业方面的原因约占70%-80%,银行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约占20%-30%。也就是说,有近80%不良贷款的形成与政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AMC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也表明,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能否取得各级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是决定处置成败和处置效率高低的关键。特别是国有企业不良贷款的处理过程中,若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和协调,将有利于兼顾金融债权人受偿、职工安置(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三方面的利益,能够实现金融债权人、政府和债务企业“多赢”的处置目标。这不仅有利于AMC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提高处置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能从源头上抑制资产处置中的寻租行为,有效地防范和避免处置中的道德风险。同时,AMC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良资产处置交易市场的培育、不良资产处置中介市场的规范管理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支持,AMC的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同时,AMC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为掌握债务人经营状况和资产(抵押)情况,也离不开政府所属的工商、土管、房管等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处理好与受案人民法院的关系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机制不完善、信用管理缺失,反映到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主要体现在债务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十分突出。AMC六年来的处置实践表明,AMC所处置与管理的项目中约有80%为涉诉项目,也就是说,AMC的绝大部分项目是通过法律这一最后的手段进行处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法院对AMC不良资产处置的支持程度和执行力度,直接决定着国有资产能否有效保全或“合法流失”,成为AMC不良资产处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离开了人民法院的支持和配合,AMC的不良资产处置就无从谈起。因此,AMC必须处理好与受案人民法院的关系,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AMC应主动向受案人民法院汇报案情,积极提供财产线索,配合人民法院做好执行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工作,取得人民法院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不断提高司法效率,加大执行力度,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等不良信用行为,共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塑社会信用秩序。

处理好与债权剥离银行的关系

AMC必须处理好与原债权剥离银行关系的理由有三:一是目前AMC的下属机构只设到省会(首府)城市一级,而债权剥离银行却遍布全省(区、市)各地,AMC的管理半径过长,无法对每个债务人(担保人)的经营状况和财产线索信息动态变化做到实时掌握,而原债权剥离银行大多在债务人所在地,又直接经办过贷款发放,对债务人(担保人)借款的过程,导致不良的原因,以及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产线索动态变化情况更为了解,是AMC不良资产处置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二是不良贷款债权从原贷款银行剥离后,AMC在债权管理处置过程中,在诉讼、执行主体变更,质押权人变更,抵债资产过户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原剥离银行的配合与协调。三是由于不良贷款并不是AMC造成的,所以无论从责任还是道义上说,剥离银行都有义务配合AMC做好资产处置工作,绝不能“一剥了之”,甩手不管。特别是在不良资产的剥离交接过程中,原债权银行应继续做好剥离项目的维权工作,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导致国有资产的人为流失。因此,处理好与债权剥离银行的关系,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对AMC顺利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降低处置成本,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处理好与市场投资者的关系

AMC与市场投资者既是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良资产销售过程中批发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处置合作关系,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日益壮大的、本土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没有多层次的市场参与主体,AMC就无法有效地处置中国庞大的金融不良资产,中国的金融危机就无法有效化解。AMC要处理好与市场投资者的处置合作关系,当前应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AMC应树立不良资产处置中“双赢” (甚至“多赢”)的处置理念。不断完善不良资产打包批发的定价机制,在资产包的定

价上,要防止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批发前要有市场询价过程,使资产定价贴近市场实际,给投资者预留一定的盈利空间。如果AMC一味盲目地追求处置回收率,所批发的资产定价偏高,使投资者的资产收购成本过高,盈利空间很小,甚至一进入该市场就亏损,会使投资者从该市场中退出,也容易导致AMC今后批发处置持续失败,不利于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和投资主体的培育。二是AMC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应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既要做好资产批发处置的售前服务,也要高度重视批发处置成交后的售后服务。比如应主动协助投资者进行执行主体变更、产权过户、接受投资者的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等,减少投资者资产处置工作的障碍,要防止目前多数AMC“一卖了之”的倾向。三是AMC要加强与投资者的双向沟通和信息交流,充分听取投资者对AMC资产处置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不良资产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完善产品功能,丰富产品交易结构,积极尝试不良资产信托分层出售,委托处置等创新处置方式,满足市场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

不良资产处置篇2

Abstrct:It is a new area to dispose the NPLs in use of foreign capitals.We should provide a perfectly legal environment for that.There are five kinds of collaborations with foreign companies.And there are also ten main legal problems.We should solve the legal problems we are facing as quickly as possible.

关键词:外资 不良资产 处置 法律问题

Key words: Foreign capitals NPLs Disposal Legal problems

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领域和方式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吸收和利用外资参与处置不良资产就是一块全新的领域。有效吸引和利用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培养专业人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促进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为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累经验,其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以往吸收和利用外资的经验表明,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有效吸引外资的重要保证。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的实践表明,法律环境的不完善正日益成为制约资产处置进度和效果的问题之一,能否为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事实上已成为法治进程中面临的一个考验。为了规范吸收外资参与资产处置,外经贸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制订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明确了国家鼓励吸收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但《暂行规定》并没能,也因为其法律位阶较低而不可能有效地解决吸收和利用外资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吸收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不同于传统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存在着特殊性。因此,为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有必要很好地研究、解决在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问题。

从法律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资产的财产权形态包括: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及相关担保权益;股权;拥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的实物资产;拥有处分权的知识产权。吸收和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不仅可以采取传统的“引进来”的方式,将外商外资引进,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进行合作;还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其拥有的资产投到境外,在当地利用外资,进行合作,这除了要遵循当地有关的法律规定外,还要遵守中国有关到国外进行投资的规定。具体利用外资进行合作的方式有:(一)、将股权、债权及相关担保权益直接向外商出售或转让;受让者成为新的股东、债权人及担保权享有者。(二)、向外商转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实物资产。(三)、在原企业基础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外商组建外商投资企业。(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不良资产出资,与外商组建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和为处置资产提供相关服务的公司,或外商设立独资的服务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不良资产出资,与外商组建合资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

在吸收、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法律问题:

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限制问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赋

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中,没有“对外投资”的业务。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对外投资行为尚无法律依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不良资产向境外进行投资后,由于其对不良资产掌握的信息较多,对不良资产所处的环境较熟悉,可能需要再委托给资产管理公司以委托人的名义进行清收和处置工作,并收取费用,但对资产管理公司能否从事此项业务,并无明确规定。为了促进利用外资工作,需要对此加以明确。

二、以债权、股权作为设立公司的出资方式的问题。我国《公司法》及外商投资企业立法中关于出资方式的规定,限制了出资者以债权、股权作为出资方式。债权、股权是财产权的两种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司立法中均允许以债权和股权作为出资方式。越来越多的实践,要求突破有关立法对出资方式的限制。如果我们限制这两种出资方式,则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处置资产时,将面临重重困难。建议在修改《公司法》时,能对出资方式问题做出修改,允许出资者以债权、股权作为对公司的出资方式。

三、 建立合资投资基金的问题。我国现有法律对国内投资者以债权、股

权等财产形式,与外商建立中外合资投资基金的问题,尚无明确规定。现有的规定仅针对证券投资基金或境外产业投资基金,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投资基金法》也迟迟未能出台。立法的滞后限制了资产管理公司对投资基金这一金融工具的运用。建议在正在起草中的《投资基金法》能对此作出相应规定,赋予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中外合资投资基金的资格,并允许其以债权、股权等财产形式作为出资方式,可以设立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使该法尽快出台。

四、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其拥有的债权、股权等财产到境外投资问题。

我国现阶段对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方式也是以传统的实物、资金为主,国家现有的规定也是针对这种情况制订的,但投资者对以债权、股权等财产权形式对外投资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投资水平也必将逐步提高,除了传统的投资形式外,新的投资方式,如债权、股权等,也必将逐步被采用。为了满足对外投资的需要,鼓励、促进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考虑制订和完善相关的规定,允许投资者以债权、股权等财产形式对外投资。这样,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可以以债权和股权等财产权到境外进行投资。

五、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把债权投资于合资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基金后,

涉及到的有关债权转移问题。《合同法》第五章规定了债权转让的问题。该规定规制的是债权人与第三人协商约定债权转让的问题。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出资方式,把债权投资于合资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基金后,债权人也发生变更,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成为新的债权人,原债权人也有义务通知债务人和担保人,但这种因出资而导致债权转移的行为不同于《合同法》规定的债权转让行为。有关法律对此没有规定。建议在《合同法》的司法解释里对此做出扩张解释,明确规定,因出资行为而导致债权转移的,适用《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

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仅适用于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案件,但相关问题也会在境内合资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基金成为债权人后出现,建议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明确境内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也适用于该司法解释。

六、 内债转外债及对外担保问题。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转移至外

国公司,外国公司成为新的债权人后,原来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的内债变成了国外债权人与国内债务人之间的外债。 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主债权转移的,担保权益也同时转移。因此,担保人提供的担保,变成了对外担保。对这种外债如何管理值得研究。

我国现行外债管理制度对外债的定义是:境内机关、团体、企业(包含外商投资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向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外债类型主要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买方信贷、外国企业贷款、发行外币债券、国际金融租赁、延期付款、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以及其他形式的外债。外债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对外借款的管理问题做出规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债转外债后,现行外债管理制度中的一些规定存在许多不足。如现行外债登记制度要求债务人、担保人负责向主管部门进行登记。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债务人人数众多,并且有许多债务人名存实亡,已经人去楼空,资产管理公司根本无法协调债务人、担保人主动进行外债登记工作。《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担保人提供对外担保后,债权人与被担保人如果需要修改所担保的合同,必须取得担保人的同意,并由担保人报外汇局审批,未经担保人同意和外汇局批准的,担保人的担保义务自行解除。这种规定不但与《担保法》的规定不符,有悖法理,而且对内债转外债后国外债权人利益的维护十分不利。

实际上,这种因对境外投资或向境外外商转让债权而“由内转外”导致的外债和对外担保,并没有真正增加国家的整体外债负担规模,不影响国家外汇平衡问题,因而完全不同于现行有关管理规定中所规制的那种因国内企业借用国外贷款、在境外发行债券,并提供相应担保而产生的外债和对外担保。必须对现行外债管理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修改不合理的规定,以适应资产管理公司内债转外债的实际需要。可以允许由转让人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统一进行外债登记,并开立外汇专户,负责外汇登记、汇出等;

七、 外商回收资产后外汇汇出问题。外商成为新的债权人后,其通过自

身处置资产或委托有关合作者处置资产并回收人民币资金,能否及时购汇并保证汇出的问题,应有明确保障。

八、 中外合资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问题。在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资产管

理公司是否为金融机构,存在不同的意见。多数意见认为它仍然是金融机构,因为它从事的也是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工作,与现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任务基本相同。但此种金融机构不属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规制的范围,合资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管理尚无法律依据。建议对合资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与登记、业务范围、监督管理、解散与清算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九、 外商参与处置资产能否享受有关有关优惠政策的问题。为了促进不

良资产处置工作,国家制订了针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有关优惠政策规定。在吸收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外商能否适用相关的优惠政策规定,以及国家能否制订针对鼓励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优惠政策,有待于明确。鉴于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只是处置方式和手段的创新,而其目的,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最大限度地保全国有资产,因此,建议国家可以赋予外商同样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资格。

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境外金融机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对境外金融机构的定义是,指境内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境外中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或者收购的从事存款、贷款、票据贴现、结算、信托投资、金融租赁、担保、保险、证券经营等项业务的机构。从该定义可以看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各种方式在境外设立的处置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不在其中。为了加强对这种新型金融机构的管理,有必要对该规定加以完善。

吸收和利用外资参与处置不良资产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大胆地探索,锐意创新。在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提高对外国企业的吸引力,打消外商的疑虑,增强投资者信心,是促进资产处置工作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空前规模的不良资产处置对我们正在建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和深远。从长远来看,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法治化的进程。立法、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明康主编,《领导干部国际金融知识读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不良资产处置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启示

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表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一直是银行破产和银行危机的主导性原因之一。我国银行体系近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面对即将逼近的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国外银行进入的压力,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加快处理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1.美国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利率波动等影响,美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相当严重,有问题的商业银行多达1400多家。从1980年到1994年,有1295家储蓄和贷款机构破产,1617家联邦保险、银行破产或面临破产,各种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高达7000多亿美元。针对严重的银行危机,美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1)政府措施。作为政府部门的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RTC(重组信托公司)及时推出处理不良资产的整体战略措施。一是公开拍卖和暗盘投标,将其接管的大批破产商业银行的资产出售给民间企业。二是签订资产管理合同,将不良资产委托给民间合格承包商进行处置。三是资产证券化,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进程。四是股本合资,由RTC与民间投资者组成合资公司,共同处理破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和国会还在不良资产的重组过程中注入近20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国会拨款近1000亿美元。

(2)商业银行措施。银行危机出现后,美国的商业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措施,其中之一即有名的好银行坏银行模式。所谓好银行坏银行模式是指把不良资产从一家问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分割出来,由另一家特别成立的专门用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即所谓的“坏银行”)来处理。另外,还有一些投资银行的业务方式,如成立风险贷款抢救部、及时冲销呆账、对收益较好的资产采取拍卖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把分割出来的不良资产逐渐变现。

(3)政策效果评价。经过政府和银行的共同努力,2000多家有问题的储蓄贷款机构得到成功接管,销售资产价值总值4000亿美元,银行的盈利和经营环境有了改善,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储蓄贷款银行系统得到彻底整肃和加强。虽然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尚待解决,但从总体来看,美国在不良资产的处理上是相当成功的,已经从资产质量恶化的困境中走出来。

2.韩国、东南亚国家模式

1997年夏,从泰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经济均遭受重创,尤其是金融系统,银行不良贷款猛增,许多金融机构陷入资金紧缺、无法经营的困境。

由于东南亚各国不良资产的大量累积与各经济体政府直接介入经济运行的行政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危机后各国政府均积极介入不良资产的处理,并迅速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以政府为主导,采取了大体类似的国有化解决框架。主要方式大体有:以政府债券置换银行不良债权;为增加银行资本金进行注资;利用呆账准备金制度注销损失资产;构筑法律政策环境;推进金融机构的整顿与合并;调整企业债务机构等。由于采取的措施较为及时和彻底,仅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后,上述国家都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尤其是韩国和泰国表现得更为明显,金融系统渐趋稳固,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恢复,货币汇率和股市持续反弹,银行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各国也遗留了一些尚待处理的问题,包括如何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以防止再次引发危机;如何改革银行管理制度,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二、国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成立专门机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

成立专门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公司几乎是各国共同的选择,如美国、法国、瑞典、东南亚等国的资产管理公司,日本的桥银行,均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我国也在1999年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理从四大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巨额不统渐趋稳固,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恢复,货币汇率和股市持续反弹,银行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各国也遗留了一些尚待处理的问题,包括如何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以防止再次引发危机;如何改革银行管理制度,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进程

从国际经验来看,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不良资产的处置置于统一的国际市场中,几乎是世界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共同特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也在2001年末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国外金融公司打包出售不良资产,但规模不大。面对逐渐逼近的国外银行的竞争压力和数额庞大的不良资产,开放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引进外资加快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已成为必然之举。

3.在处置手段上实行多元化,多种方式并用

在处置已经存在的银行不良资产时,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多种方式并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对于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资产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拍卖、租赁、销售等不同方法,灵活多样地运用国家赋予的各项政策,提高资本运用水平,促进现金回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

4.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新的经营机制

在解决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的同时,要切实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从源头上根除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从内部来看,要深化银行内部改革,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严格内部监督制;从外部环境看,中央银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依法维护商业银行的经营自。这样,从内外两个方面确保商业银行建立以“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为核心的新的经营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志凌。价值提升与价值止损———不良资产处置技术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恽铭庆。金融不良资产处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良资产处置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不良资产处置篇4

一、健全机构,组织强有力的工作队伍

对不良资产实行集中化、市场化、专业化处置,是资产保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目前不少一级分行成立了“不良资产处置中心”,实行“业务垂直、人员集中、费用独立、绩效挂钩、风险自担”的公司化运作,效果很显著。资产保全人员不仅要具备商业银行的业务经验,还要有资产处置和企业重组等投资银行的专业知识,懂得法律、财务和企业的运作,还必须具有综合的分析决断能力、敏锐的市场意识、严谨的法律运用能力、实干的工作作风,以及不怕吃苦、敢于负责、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银行应将一些多专长、多技术、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优秀人才,配备到不良资产管理和经营岗位,确保最合适的人、最直接的成效。

二、改革绩效机制,提高资产保全人员工作积极性

资产保全工作压力大、难度大、艰苦性和复杂程度高,且往往面临各种威胁和危险,如果没有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会影响清收和处置工作的进展。可明确综合费用与不良贷款压缩额的挂钩系数不得低于一定比例,加大诉讼执行回收等的费用支持力度,增加资产保全部门的增量营销费用,建立专项奖励制度等。一个季度考核和奖励一次较为合适,在确保基本工资的前提下,奖金收入高低与盘活成效直接挂钩。对于难度特别大或者金额较大的项目,可以制定单独的奖励办法。当然,对于清收中发生的懈怠、失误以及其他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应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三、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不良资产的制度体系

在不良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以下内部管理制度:《不良资产管理工作目标及考核办法》、《呆坏账核销管理办法》、《清收不良资产奖惩办法》、《担保物、受偿物管理办法》、《涉及银行债权的企业兼并、破产、重组的操作规定》、《不良资产交接、归档、信息管理办法》、《盘活贷款操作规定》,以及不良资产分类追讨、律师报告、工作总结、资料送审、业务培训、信息调研、工作会议、文件管理、目标考核、人才招聘等一系列制度。

四、加强精细化管理,为优化资产质量奠定基础

依托历史经验数据的积累和内部评级系统的支撑,参照市场同类交易价格,按照公平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解决不良资产的内部移交和成本分摊问题,逐步在公司业务单元、个人银行业务和资产保全业务单元之间形成商业化的不良资产移交、收购机制,以利于明晰不良资产的经营管理责任,合理分摊不良资产的减值损失,有效地促进内生的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对不良资产按照风险级别、资产种类、紧急程度、经济效益和成功概率等因素制订催收、盘活、处置方案,并进行重要性、最优化排序。由于不良资产出现原因复杂,时间跨度长,人员变化多,故还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资料,细分业务与客户,设立信息分析档案库,培训专业队伍,健全规章制度等手段加强基础管理,为做好不良资产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五、超前防范,控制不良资产的发生和损失扩大

通过加强对各行业、产业的分析,加强对信贷需求市场的规划,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差别化评价体系,来细分市场、优选客户。要主动抓住新的市场机遇,积极运用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拓展优质客户,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寻求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新的增长点,在进退有度中实现信贷资产区域、行业、品种和客户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新增贷款的进一步优化。在实际工作中,资产保全部门负责人作为贷款兼职审批人,在担保方式的选择、抵(质)押物价值的确定、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债权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均可提出建议以供决策参考。对一些有劣迹的公司及法人代表新上的贷款项目,可以及早发现。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担保人提出贷款需求时,可以通过落实有关贷前条件,督促担保人代偿,从而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人员也可参与业务部门的市场开发、信贷审批会、债权重组、追讨不良等,及时提供法律支持,避免被动局面的出现。

六、加强与政府、人行等的联系和配合,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强化与地方政府部门联手合作,通过对颁发营业执照、年检及税务登记环节加以控制等多种手段,严厉打击企业逃避银行债务。针对借款人恶意逃债,隐瞒财产,逃避银行监管,银行可以发起公告悬赏,鼓励社会各界知情人举报财产线索。并将其列入“黑名单”,银行同业内部通报,并可考虑由人民银行出面,签订同业公约,禁止为其提供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将有不良行为的企业逐出银行领域,进而逐出市场,净化社会信用环境。

七、采取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盘活企业不良资产

一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于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柱行业项目、经济调整对象以及指令性建设项目,银行可以协助企业争取国家给企业注入部分资本金、税收返还、价格政策、土地政策、企业破产配套政策以及贴息、出口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二是协助企业开辟市场。银行利用自身广泛的客户群体、大量的市场信息和调控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主动牵线搭桥, 帮助企业宣传产品,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开发市场,提高竞争力。

八、采取信贷手段盘活不良资产

一是追加贷款。对于贷款项目可行但超概算项目、企业经营良好还需要扩大再生产的项目、企业出现暂时资金周转困难或者企业进行资本运作需要项目,银行可以考虑按程序审批追加贷款,但需要注意项目风险分析和控制并关注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二是息转本或停息挂账。三是收贷挂钩和提前收回。前者就是把原有贷款的回收以某种形式与其关联贷款的回收发放结合起来,促使企业协助银行催收贷款本息的行为。后者是指银行在借款合同无效、借款人违约等情况下,银行提前回收贷款的行为。

九、主动参与企业的重组改制

银行要主动参与企业的破产、合并、分立、租赁等的全过程,加强对企业转制的动态监控和贷后管理,密切与政府及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力求政府、企业和银行三者在债权债务的处理上意见统一。可参与企业改制方案制定及实施、资产评估、产权转让等,利用银行与企业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等条件,为当地政府和转制企业当好参谋,适时提出有利于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保全银行信贷资产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不同企业的改制方案,分别采取收回贷款、停息挂账、重新签订借款合同等方式,适时办理资产抵押手续,防止企业借改制逃废银行债务。

十、核实贷款担保情况,保全信贷资产

银行信贷人员应该逐一核实担保状况,对不情愿的担保或无力承担担保连带责任的企业和单位,经查实后要及时通知贷款户,限期重新寻找企业和单位进行担保,担保贷款到期未能归还时,应及时使用法律武器来保全资产。

十一、实施推动诉讼工作新做法、新策略

为求得诉讼实效,银行应加强与司法协作,积极探索并实践不同的策略:一是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贷款诉讼管理制度。二是强化律师队伍,调动律师积极性。三是针对重点支行、重点客户开展工作,在重视程度、人员配置、工作分工上,有效加强执行工作的力量,力争显著有效地回收资产。四是探索寻找贷款诉讼最佳切入时点,尝试一笔贷款在进人次级的时候采取诉讼手段,以便企业有资产可供执行。五是注重银行权利,通过行使代位权、抵(质)押权、追索保证人来保全资产。六是做好诉前法律文书完整性和有效性的认真审查、有无可供执行财产的调查、分析及保全工作,避免盲目诉讼,善于运用小标的诉讼、申请支付令和还款协议公证等手段以相对小的诉讼成本取得较好的债权实现效果。七是对行政干预的执行案件,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执行和解方案,或者认真考虑债务人或执行法院提出的执行和解方案,通过给予债务人一定的债务减免达成和解,从而实现对债权的迅速回收,并避免使执行工作陷人僵持状态。八是在年中或年底临近时,执行法院的工作力度相对平时要大,因此对于具备执行条件的案件,应当请求法院迅速执行。九是在诉讼过程要灵活机动,相机抉择,注意债权转让、债务重组、债务对冲等非诉讼手段的使用,力求以最经济、最有效手段回收不良资产。

十二、研究建立不良资产营销机制,积极探索快速有效的变现方式

一般情况下,银行处理贷款抵押物主要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由于拍卖行由司法机关指定,事前公告信息不够详尽,难以刺激购买者的兴趣,造成竟投稀落,成交价格严重低于市场正常水平,银行受偿程度普遍不足。因此,处置时不妨尝试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事前介入抵押物转让程序。通过非诉讼方式直接委托中介机构(如房地产交易商)处理抵押物。对中介机构拍卖价格过低要及时行使异议权。对于部分定价过低、拍卖时无法变现的抵押物,也可考虑用以物抵债等方式处理。此外,通过事先签订抵押物处分协议,贷款到期借款人不能偿还时,不用与借款人协商即可直接自行拍卖抵押物偿还贷款。

2、网上公开拍卖。建立抵偿物分类科学、贴近市场的信息共享、统一的处理和估价网络,免费提供查询,配以必要的咨询、融资方案设计,以促成企业间的以抵偿物为标的的资产置换、收购等行为。如果国内买主不多可以探索找国外境外买主;单个出售困难可以高低搭配“捆绑”出售,实现快处置、少损失。

3、举办不良资产交易洽谈会变卖。也可将较为集中、便于公开出售的商品房,结合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合理作价予以销售,对暂时难以变现的网点门市房,以招标的方式(承租人要有担保或抵押措施),对外经营出租,对回收的大型酒楼等采取托管的方式经营,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偿债物处理变现。

4、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一是把某些抵债资产形式上划给或移交资产管理公司,利用资产管理公司的有关优惠政策,处置抵债资产,降低有关费用。二是与第二方合作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委托专业中合机构对“烂尾楼”和半截子工程进行改造和出售。三是将不良资产外包给资产管理公司经营处置,若银行后来有更好的办法处置,还可以回购。

5、租赁、资产置换、以物放贷。对手续不完善暂时难以出售的抵债资产,可以采取租赁或承包等形式,进行出租或承包,用租金和承包费来抵偿贷款本息;对原债务人有其他易变现的有效资产的,可以运用资产置换的方法;对仍有经营能力的原债务人可积极采取回购或以物放贷的办法等等。

6、在处置的实际工作中,有三点要注意。一是要注意通过法律手段控制并取得企业出租和经营所得的现金流收益,甚至可通过法律对抵押的资产收回,自己对外出租;二是对许多诉讼案件,要与上级行的关系,通过上级行与上级法院来处置抵押资产,而在同级法院往往效果不好,因为当地政府的干扰因素太大;三是不良资产不因人事变动而搁置。不良资产的处置离不开基层行的协调配合,应把收回不良资产的比例当作基层行领导政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十三、在充分运用传统清收处置手段的基础上,遵循市场化处置的原则

灵活运用“集中诉讼”、“连带诉讼”、“申请仲裁”等方法,完善“招标收贷”、“责任收贷”等手段,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内,积极探索运用债务重组、资产推介、转让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加强不良资产的整合分类,利用国内外的社会中介力量,探索多样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开拓“市场化、批量化、证券化、科技化”的资产处置新局面。对个贷等业务量多但金额小的项目,可以采取委外催收方式,委托银行系统外的合法机构,运用诉讼以外的其他合法方式回收指定的逾期贷款本息并支付一定报酬,从而有效降低银行的催收成本。

十四、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向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争取不良资产经营盘活处置的相关政策和手段,努力创造有利于不良资产经营盘活处置的外部政策环境

如商业银行在收取和处置抵债资产以及其它的不良资产经营处置过程中,适当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政策;适当调整放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权限,如减免部分利息或“债务打折”;允许商业银行用市场化或商业化运作方式盘活处置不良资产,如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过程中的阶段性持股等;允许开拓我国的民间资本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引入国外投资者;建立债权交易市场,增强债权的流动性等,以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置。

十五、探索具有投资银行性质的不良资产风险化解新方式

不良资产处置篇5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信货资产 债务处置

经济落后地区由干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处置不良资产困难重重,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高效、快速处置下良资产的“瓶颈’,直接制约着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对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一、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伯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银行政府职能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二是由于政府干预,对重夏建设、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发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亏损严重,贷款难以归还,形成银行相应的下良资产:四是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自办经济实体等形成的不良资产:五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快速转变,使决策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六是信用观念淡薄,企业还款意识差.敢于借债盲目扩张,借款不还。

    二、经济落后地区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里难点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筹资调节空间狭窄二这些地区由于区位偏僻,资源匾乏,目前仍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工业形势非常严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低劣,机制不活.发展缓慢,债台高筑。尤其是县级区域,没有主导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财政长期人不敷出,工资拖欠间题非常严重、财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自我调节空间狭窄,绝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80%是银行贷款,流动资金10090靠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甚至到了离开银行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大部分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渍务包袱沉重、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关闭、停产,破产,企业筹资还款不现实.由此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

    (二)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环境不佳:由于企业长期的稠负荷运行,负债率极高.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更为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银企资金洪应关系造成了银行信用关系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国有企业用国家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头脑中根本没有银行的钱是存款公众的债权,应该偿还的概念。时至今日,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影响仍有很强的惯性.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恶意逃废债,甩脱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放纵企业逃废债。有少数企业以欠账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以重组改制为名,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债务。如河南省周口地区电机厂利用企业分立,将一个企业分为三,两个新开炉灶.厂址厂房.机器设备都划了过去,工行债务却保留在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连方.公地点都是租用新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4001万元而大量的欠债势必造成社会的信用危机成为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侄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津措施的不配套.影响着收购债权的落实.集中表现在:一是在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多有断层,如对企业借改制,悬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处罚规定;三是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破产等方面的文件法规的下一致性,影响债权的落实;三是在祛律执行的结果上效率低下:四是在落后地区以权代法的行仍时有发主以上这些困素的存在,成为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难点。

    (三)收购资产质量低、处置变现回收困难:在我们接收的资产中、90%是信用贷款、有政府关停文件、且已过诉讼时效、因此处置变现几乎为零。极少数存在的企业也是名存实亡,债权质量极差。大部分无抵押、无担保,回收困难。部分有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贷款也是后来银行完善贷款手续时补办的,未过评估了带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抵押物的状况有两.点令人堪忧: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如河南内乡县地毯厂以部分厂房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5公里的山坡上;同一县的化工厂以生产车间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40公里的山沟里、有的房产位置是古代遗址.被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得用于开发、这些都为处置带来极大的瘴碍。二是抵押物价值严重不实、普遍较低.当年补办手续时估价过高.经自然损耗。严重贬值。部分抵押物因企业欠职工集资款.被用于抵消债务.变现极难。一些机器设备。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陈旧老化,且专用性强,市场价值极低、难以变现。

    三、经济落后地区资产处的对策

    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快速处置这些资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而这些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来说,债务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使得国有企业既不因负债沉重而只想逃废债务,又能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二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伏.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值务友财务状况继续恶化、防止现有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防止现有债务入逃废债务。

(一)宣传政策、促使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要让政府和企业真正认识到,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一是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深化改革二是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为此、要积极宣传金融资产管理公可的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注意克服片面从企业部门的利益出发.处理债权诉讼和破产案件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二要强化银行贷款是公众储蓄的理念、把改制企业对金融值权的落实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防止债权的流失。

不良资产处置篇6

本文是论述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问题,因此首先要对银行不良资产做出包括概念、特征以及种类在内的概述: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与特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打造出一种中国银行、农行、工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一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相互促进分工合作的金融体制。对于商业银行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金融企业,是整个金融体制中的主体。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盈利性的组织机构,主要是通过吸收存款之后发放贷款的方式来实现盈利的。商业银行盈利的过程其实也是资产的回笼与发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使得银行处于非正常经营的状态,导致其发放出去的贷款并没有达到银行盈利的目的,比如一些贷款没有给银行带来利息收入或者本金无回的情况,这些都是不符合贷款“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 三性原则的,其本质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一种追加,①这些贷款被称为不良资产。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不良资产其实就是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产生的不良资产中的不良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不良资产的类型特殊;其二,清理不良资产的条件缺乏;其三,不良资产的资料完备性差;其四,不良资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

(二)不良贷款的种类

对于不良资产的分类,综合来看国际上目前存在三种分类制度。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在不良资产分类方面的研究较发达国家要晚一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各种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我国所适用的不良资产分类制度在逐渐的与国际接轨。我国不良资产的分类经历个一个从无资产分类标准到“一逾两呆”分类标准再到五级分类与“一逾两呆”并存运用的转变。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到就是年代才开始对银行的资产进行分类,并将不良资产中的不良贷款以发还贷款期限为标准分类为逾期贷款、呆帐贷款、呆滞贷款三种类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一逾二呆”。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世界各个国家背景文化、制度、市场成熟度和法律法规制度都各不相同,导致不同国家的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他们都有复杂的共同点,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也错综复杂,由内外因共同作用而成,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资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产物

入世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是世界有目共睹的,在取得发展的同时各方面都会相应的出现很多问题,不良资产的形成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产物之一。在经济一片繁荣的背景下造成不良资产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面对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实现由计划到市场的过度以及加入WTO后的各种压力,政府理所当然的将经济增长的速度放在国家工作的首要地位,经济规模在一定时间内迅速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通货膨胀。其二,企业为求得发展的需要。企业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为了求得生存必须有一定的资本,这使它们在求发展的道路上不折手段去拢资,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借贷显然是一条捷径,很多时候会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二)不良资产的产生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原因造成

不良资产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其中银行内部原因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不注重监管体制建立。我国很多时候只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相关保障体系的建立,在金融行业也不例外的缺乏相应的监管机构。这种监管包括贷款发放前和发放后的监管,贷款前的风险监管主要是对借贷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和企业实力调查,降低贷款风险。

三、对于不良资产处置相关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信用体制建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信用被赋予了特有的经济内涵,是市场经济的试金石,市场经济的有序和有效运行离不开信用机制,信用体现从而成为了衡量市场经济成熟度和完善度的标志。然而,信用的实现最主要是靠个人的自觉履行,依靠内在约束与自律,所以,信用体系的建立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存在一定难度。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自建设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很不健全,信用体系的建立还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也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建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迫在眉睫。

(二)优化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环境

由于市场环境对于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不良资产大规模存在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和手段落后与单一,优化不良资产的市场环境,建立发达的资本市场,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的处置手段势在必行。

(三)完善关于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体系

对于不良资产的大部分案件,也都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和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但是对于资产管理公司的接管以前就已经过了诉讼时效的债务,就无法适用法律来保障从而出现法律漏洞,因此要对资产管理公司接手之前的债务问题作出法律规定,使这些债务问题能够适用目前的法律。另外,债权人应该积极行使权力,及时作出有效的时效中断保障权利。

四、结语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资产现在已经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影响我国金融行业健康运行的重大隐患。因此寻找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有效方法迫在眉睫。

不良资产处置篇7

自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后,除通过债转股方式处理不良资产之外,更多的是通过诉讼手段来处置不良资产、实现债权。仅以我院为例,2000年受理的以资产管理公司为诉讼主体的案件有16件,涉及金额达39388.91万元。另据初步统计,由银行作为诉讼主体参与诉讼,目前处于审理、执行阶段但尚未完全实现债权的存量案件,仅上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的已高达至少二千件。由于我国在不良资产管理的立法方面尚有欠缺,《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中也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因此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下,积极探索解决司法实践中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诉讼方法,更好地保护国有资产,对促进有中国特色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笔者结合办案的体会,就当前资产管理公司涉讼案件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提出思考。

一、诉讼主体问题

1、资产管理公司按照总额转让形式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能否作为原告起诉债务人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不良资产时所采用的方式主要两种,即逐笔转让和总额转让。前者是按照帐面的借款逐笔与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这种方式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逐笔通知债务人进行确认,而经过债务人确认的转让,一般不会发生诉讼主体资格之异议。但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有银行的债权,涉及的贷款金额有一万多亿,债务人近一百万户,如果要求全部进行逐笔转让,逐笔确认,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特别在农业银行转让的债权中,很大一部分是采用总额转让的形式,即按照债务人或者按照借款阶段,以帐面债权总额不分具体笔数进行转让,这样资产管理公司通知债务人也不可能逐笔进行确认。于是就出现债务人对转让债权中总额转让不予确认的情况。此时,资产管理公司就面临着对没被确认的债权是否具有诉权,是否能基于总额转让协议起诉没有确认的债务人。对此笔者认为,只要总额转让协议成立,应当承认资产管理公司具有诉讼主体资格,这是因为在当前还存在着大量债务人恶意逃废债务的情况下,给予资产管理公司诉权,可以通过实体审查,以司法手段解决债务人恶意逃避拖欠国家债务,有利于国家的正当利益和支持资产管理公司正常运行。

2、判决生效进入执行阶段后,银行将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新的债权人,能否依据判决提起强制执行的申请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债务人已对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权转让表示确认,但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不是案件的原告,提出强制执行的申请,使一些法院在执行程序中难以操作。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银行作为强制执行申请人向法院递交执行申请的同时,将债权转让协议一并递交法院,由法院将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执行申请人进行立案。

3、银行起诉后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资产转让协议后,资产管理公司是否可替代银行承受原告的诉讼地位

实践中对于这种情况,一般的审理思路是法院以银行已不再是债权人为由驳回银行的起诉或由银行撤诉,再由资产管理公司另行起诉。应该认为,这样的审理思路符合债务案件的一般审理原则,但在审理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这样的特殊案件中,无疑会带来许多程序上的麻烦且增加诉讼成本。对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有所创新,实践中有所突破。一般认为,诉权是当事人的一种权利,起诉、撤诉是当事人处分权利的具体表现。当事人既然在诉讼中能够行使撤诉等权利,那么也能够在诉讼中因实体权利转移,将已行使的诉权一并随实体权利的转移而转移,从而实现诉讼中的诉权转移。这是因为诉权的基础权利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请求权转移,诉权应当也可以一并转移。事实上,诉讼中的诉权转移在《民诉法》中也有类似规定,例如原告在诉讼中死亡,继承人可以承受已死亡人的诉权成为案件的原告。这其中,继承人虽不是案件的最初原告,但由于原告死亡事件的发生,引起了诉讼法律关系的变化,使继承人承受为案件原告。当然,继承人承受死亡人诉权成为案件的原告,法律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参照这一法律精神,将在诉讼过程中因资产管理公司受让银行债权,从而作为承受方成为本案的原告,也不失为是一种实践中的尝试。对此做法,最高法院在2000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已有表述(见此次会议中李国光副院长的讲话),因此银行在诉讼中将债权转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就可以原告的资格参与诉讼,这样不仅不损害债务人的权利,而且有利于银行脱离诉讼的缠绕,有利于调动资产管理公司追讨债务的积极性。当然这样做必须符合二个条件,一是资产管理公司提出申请;二是经法院审查许可。具体做法可以是发生债权转移后,法院裁定中止诉讼,通知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应及时向法院提出申请,并提供债权转让协议证明自己的诉讼权利,经法院批准后以受让人身份替代银行取得原告地位。

4、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的办事处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总部都设在北京,在全国一些重大城市设立一些办事处。因此,对于办事处能否成为独立的诉讼主体在审判实践中也发生争议,有人提出办事处不应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应以总公司名义起诉。但按照《民诉法》第49条的规定和最高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规定,依法成立具备一定的财产和组织机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非法人组织机构,在其所能承担的范围内也可以成为诉讼主体。实践中,一般只要从工商局领取了营业执照的即可以成为相关案件的诉讼主体。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的办事处,是根据国务院有关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的文件规定,在各地设立并经当地工商局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其性质属于“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显然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二、担保效力问题

1、担保人不签收债权转让通知,担保是否有效

实践中,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后,向债务人、保证人分别发出债权转让通知,在收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一般均书面表示确认,而担保人大多则不签收转让通知,并在诉讼中以债权转让未经其同意为由要求免除担保责任。我国《担保法》第22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人在原保证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根据此项规定,若保证合同中无有关债权人应将债权转让通知保证人的特别约定,则适用无须通知担保人原则,即债权人只需将债权让与通知主债务人,即对保证人发生法律效力。这不同于主合同的变更而对保证人适用书面通知有效原则。对资产管理公司涉讼案件中的担保人以上述理由要求免除担保责任的,法院可按照《担保法》规定的原则,对担保人的这一抗辩不予支持。

2、最高额抵押中的单个具体债权转让,抵押权能否随之转让

在国务院国办发(1996)66号文件规定的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权中,许多贷款设置最高额抵押担保,而《担保法》第6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因此,按照该条规定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许多债权项下的最高额抵押合同将无效,抵押人将因此而免责,这使原本就回收困难的贷款债权将失去最后的保障。毋庸置疑,这种以抵押权限制债权人的转让权利,具有不合理性。最高额抵押权对于主债权并没有严格的从属性,一般认为如果抵押权所担保的主合同债权额已经确定,这时发生主债权转移的,抵押权可随之转移,而如果被担保的债权额没有确定,这时发生其中被担保的单个具体债权转移的,抵押权并不必然随主合同债权的移转而移转。这样一来,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受让的最高额抵押担保下的具体单个债权提起的诉讼,就无法提出实现抵押权的诉请。目前,理论界有人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探索1,认为结合《担保法》第59条,61条的规定仅指最高额抵押担保的“一定期间”尚未结束时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一定期间”之后的主合同债权与一般抵押债权并无不同,完全可以转让。为此,笔者认为,从民商法平等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应该是正确的。首先,对于最高额抵押担保的“一定期间”已过的主合同债权,由于主合同债权已经确定,最高额抵押已转化为普通抵押,此抵押权亦转化为普通抵押权,因而主合同债权完全可以转让,没有理由对此加以禁止;其次,如果禁止转让最高额抵押担保的“一定期间”已过的主合同债权,不仅不利于银行将不良贷款剥离至资产管理公司,也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贷款的保全和处置。

三、管辖和诉讼时效问题

1、债权转让以后发生的诉讼能否依旧适用合同履行地原则进行管辖

在资产管理公司涉讼的借款案件中,案件性质由原来特定主体之间的借贷关系,转变为普通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原先适用借贷纠纷案件管辖地的确定原则即合同履行地原则(由贷款经办行所在地法院管辖),就面临适用上的问题。这是因为,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银行贷款涉及到全国各地的银行,从省市到区县,如果仍按照上述原则,资产管理公司势必四处出击,到全国各地的法院去起诉,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即便能够做到也必将大大增加国家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本。因此,从诉讼的“两便原则”和程序效率原则考虑,笔者认为应对资产管理公司涉讼案件进行集中审理,指定由一些债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的中级法院管辖。

不良资产处置篇8

关键词:银行不良资产;结构效益;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141-03

1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展

1.1 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性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加之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约束,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贷款这一资产项目,所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主要根据自2002年1月1日起执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即把银行贷款划分为正常(pass)、关注(other assets especially mentioned)、次级(substandard)、可疑(doubtful)和损失(loss)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

1.2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数量及处置进度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是指传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河北省分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河北分支机构,由于河北经济增长能力相对较弱,河北省域商业银行近年来不良资产负担相对较重。

(1)不良资产总量及不良资产率偏大

如表1所示,2003-2006年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额度由1401亿元减至566亿元,呈逐年下降趋势,反映出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剥离不良资产的成果,但是相对全国水平,不良资产总量仍然很庞大,2003年至2006年河北省域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全国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5.7%、5.27%、6.6%和4.8%,除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以外,全国31个省份将近5%-6%的不良资产都存在于河北省域商业银行系统中,显然所占比例偏高;而且河北省2006年的不良资产比率高达11.54%,已超出10%的国际警戒线。

(2)不良资产处置速度较低。

如表2所示,2003年至2006年间,各年末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比年初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不良资产余额和占比保持了“双降”趋势,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削减金额越来越少,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小,不良资产的化解速度趋缓,处置不良资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2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评价

2.1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分类

河北省域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基本类似,其中以中国建设银行河北分行最为典型,现以建行为例详述。《中国建设银行河北分行公司类不良贷款经营管理操作流程》列示了如下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1)贷款重组是指对构成贷款的各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主要包括变更借款人、调整担保方式、借新还旧等方式。

(2)法律手段追索是指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向法院、强制执行等法律手段,保护信贷资产安全,清收不良资产的一种手段。

(3)以资抵债是指债权到期或债权虽未到期,但债务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问题,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且担保人也无力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经银企双方或三方协商同意或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依法裁定,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以资产折价抵偿债权的行为。

(4)减免表外欠息是指对企业经营困难、无足额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较强的客户形成的不良贷款,采取减免其部分或全部表外欠息方式清收不良贷款的一种方法。

(5)呆账核销是指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核认定的,确实无法收回的利用信贷资金发放的本外币贷款,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审查批准,进行冲销。

近年来,河北省域各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处置不良贷款,取得积极成果: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对存量抵债资产进行了统一公开拍卖,全年全省共组织拍卖会82次,拍卖处置抵债资产23602万元,实现收回现金10124万元;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运用诉讼终结、还款免息等各种手段清转处置不良贷款68.17亿元,其中核销呆账贷款10.76亿元,通过减免表外欠息方式收回不良贷款9528万元;同年该行举行了不良资产拍卖推介会,将以资抵债的不良资产,包括房产、地产、交通工具、厂房、机器设备、商品物资等,进行了拍卖,会上共推介了15个项目,拟出让金额54.6亿元,最终有12个项目拍卖成功。

2.2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方式的弊端

美国经济学家Jack1Revell曾于1983年在其《Efficiency in the Financial Sector》中将金融体系的效率分为三个标准,即:结构效率、分配效率和操作效率。结构效率反映金融资产按其特点(期限、利率、信贷品种) 分解后重新进行结构组合(包括重新定价、重新分配风险收益) 的效率;分配效率反映的是金融体系以价格机制为基础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能力;操作效率是指金融体系能通过最小成本对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三个标准是评价河北省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合理性的基本依据。

上述五种处置方式理论上可归为三类,即贷款重组、依法追缴和以资抵债,贷款重组实际上是通过变更贷款条件缓解借款人的近期、长期或永久的还款压力,减免表外欠息、呆账核销可归为此类。这三种方式都存在风险收益失衡、非市场化、非规模经济性等缺陷。

(1)风险收益失衡包括两种含义:

一是风险过度集中。从理论上讲,不良资产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标的,其收益体现在银行意愿折扣和一定概率下债务企业还债数额。在三种处置方式中,银行是唯一的处置主体,也是不良资产的唯一投资者,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债务企业会通过各种方法逃废债务,例如河北省中小企业利用破产、分立重组、兼并、股份制、承包和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悬空商业银行债务的现象较为普遍,承德市截至2002年6月末,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达365户,逃废金融机构债务总额9.2亿元;邢台市截至2005年6月末,共有逃废债企业44户,逃废债笔数49笔,逃废债金额1.48亿元。即使通过法律诉讼也难以完全避免,例如廊坊市工商银行截至2001年6月底,共46户贷款户,全部胜诉,其中10户已经剥离,2户已经破产,执行的只有8户,占17%,其余26户由于种种原因执行未果。

二是造成社会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收益次优。上述三种处置方式意味着银行是不良资产的唯一投资者,其他投资者无法持有,它们也无法实现不良资产在银行和其他投资主体之间的流动,这会造成银行资产组合中对不良资产的过度投资和其他投资者资产组合中不良资产的配置不足,影响社会整体的资产配置效率,造成金融体系的结构效率不高。

(2)非市场化降低了金融体系的分配效率。

按照三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政府主导行为。例如,利用贷款重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通常不是银行的内在要求的自愿选择,而是迫于地方政府压力的无奈选择;债务企业重组往往也是地方政府的后台操作,并非企业的战略选择。再者大面积的企业逃废债行为,尤其是在当地法院等机构以地方保护主义的名义给予袒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论是运用以资抵债还是依法追索的方式都无力有效的清收或转化巨额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的处置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如果地方政府对处置不良资产进行不适当的干预,会导致不良资产处置的有失公允。

同时处置不良资产的规范化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产价值的定价,由于缺乏一个规范的资产价值评估机制,致使资产价值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客观判断,势必诱发价值决定中的争议。二是缺少一个开放的、规范的不良资产交易场所,处置不良资产的二级市场培育不够,从而限制了我国不良资产交易进入市场的途径。

(3)规模不经济导致操作效率不高。

实施上述三种处置方式的共同点是处置的单项性和分散性,也就是说各项不良贷款是各自分散、独立进行的,相互间无法根据贷款合约条件进行有效组合,这一方面造成银行单项贷款的处置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资产打包组合的风险收益水平无法有效提升,打包拍卖和资产证券化具备此项优势。

3 不良资产证券化――解决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新举措

3.1 资产证券化概述及其在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的优势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发起人将同质的,缺乏流动性但可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一个特殊目的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由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和信用增级分离与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转化成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发售给投资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目前商业银行内流动性差、但在未来能够产生较稳定的现金流收入的不良资产,转换为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操作过程。其主要操作步骤包括:

(1)寻找可证券化的资产。由发起人对银行的一些不良资产进行组合,并根据历史数据对这些贷款的未来现金流做出预测或提供保障。

(2)成立特殊目的载体。SPV主要负责以这些贷款组合为抵押发行证券。

(3)资产出售。发起人将其拥有的不良资产卖给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和过程,这里必须保证资产的出售是“真实出售”。

(4)信用增级。为了确保发行人按时支付投资者本息,以及在信用质量、偿付的时间性与确定性等方面能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必须采取信用增级手段。如内部信用增级的方式有:划分优先、次级结构、建立利差账户、开立信用证、进行超额抵押等。外部信用增级主要通过金融“担保人”的担保来实现。

(5)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主要考虑资产的信用风险,即通过破产申诉条例与债务限额,资产卖方的破产风险被限制在不影响证券正常偿付的范围内,它是资产证券的投资者选择投资证券的主要依据。

(6)证券发行。SPV委托投资银行,通过证券承销机构的销售渠道销售这些证券,并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自由转让买卖。

(7)获取发行收入。

(8)向原始权益人支付购买价格。

(9)偿还债务。由发起人作为服务机构,管理进行证券化的资产组合,收取原始债务人偿还的本息。

(10)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在每一个规定的证券偿还日,受特殊目的载体的委托,由服务机构按时、足额地向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支付本息。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采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式,使不良资产在法律归属上脱离了商业银行,可以实现批量、规模处置不良资产,使处置时间缩短而回收现金时间提前,有利于缓解不良资产规模与处置进度的困境,从而有效的防止“冰棍效应”,降低了银行资产进一步损失的风险;第二,在供给刚性、需求由少数投资者垄断的不良资产市场中,避免出现出售、拍卖等卖断交易的一次性定价困难,以及银行损失加大的问题。采用不良资产证券化,使发起银行能获得资产升值的剩余索取权,有利于缓解快速处置压力与回收价值之间的矛盾,促进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和不良资产价格发现机制的形成;第三,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转移商业银行持有不良资产的风险。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通过向全社会发行证券的形式筹集资金,可以把集中在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转换成众多投资者手中的债券,从而就能转移并分散不良资产的风险;第四,不良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融资方式。信用增级、评级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等多方的参与,可以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和对债务企业经营状况、各项财务指标等的多项监督,有效遏制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

3.2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受不良资产品质的限制,河北省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实践中没有实施过资产证券化措施。但是应当看到,当前河北省已经具备了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一些有利条件:

(1)我国积极鼓励债券市场发展,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为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鼓励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我国企业融资途径的多元化,引导企业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信用意识,而且构建了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金融环境,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2)法律的不断健全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河北省运用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建立了制度保障。

信托型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方式,其过程是银行将拟处置的不良资产作为信托财产,由SPV作为受托人来管理运作不良资产的证券化。200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出台为特殊目的信托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信托法》中已经明确债权等财产权利可以作为信托财产,对银行作为委托人资格没有禁止性限制,这就使利用信托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成为现实。

(3)国内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为河北省域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韩国等都采用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技术,解决银行危机,化解金融风险。

在我国已经完成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有三例。国内外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为河北省域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积累了经验,河北省可以借鉴它们在资产池设计、信用增级方式以及SPV设立等方面的成功点,再结合自身不良资产的特点,尽快构建出适合河北省域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

4 小结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总量大,比率高,处置速度低”的特点,并且随着新增不良资产的产生,传统的贷款重组、法律手段追索、以资抵债、减免表外欠息、呆账核销等方法,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局限性,因此河北省域商业银行急需构建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加快不良资产的清收。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手段,对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处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北省目前的经济与金融环境以及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为达到更快更好的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赶超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中的实施将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玉林.资产证券化与企业并购: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2]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June,2004.

[3]Jack, Revell. Microeconomic Efficiency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J] . Efficiency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1983..

[4]陈学民.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4):377-378.

[5]张超英.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效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不良资产处置篇9

关键词:不良资产;原因;原则;管理与处置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开放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不良资产。如果不及时进行会计管理与处置,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仅影响到企业资金周转和正常运营,为企业带来负担;同时其潜在风险很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企业不良资产的会计管理与处置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企业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经营管理环境恶劣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同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如资产担保方面的法律、金融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不完善等,许多企业在进行资产担保时习惯钻法律空子,进行违规操作,虽然表面上给企业带来了收入,但是担保资产健康性无法准确地掌握,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形成不良资产。

(二)企业经营和治理方式不当

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企业股东或投资者创造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制度不严、约束性不强等问题,许多投资都没有及时到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权不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企业产权不清,很多资产没有得到落实,企业股东或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实现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无法对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实现监督,使得企业的运营效率非常低下,经济效益不高,财务负担很重,资产负债率相当高,当企业无法进行偿还时,对于其债权企业就形成了不良资产。

(三)金融机构存在管理漏洞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的经营和资金管理的制度存在漏洞。许多的国有企业贷款受到政府的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存在财务负担并相当严重的情况下,很多金融机构依然为其注入相当多的资金;而且加上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四)企业对于往来款项管理不到位

企业在进行往来款项操作时,没有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在企业经营中,没有对资金来往的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盲目的让对方企业拖欠资金,会计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够,催款不及时;而且进行虚假做账,虚报资产;企业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于资金流动和企业经济活动监督力度不够,企业内部出现舞弊、违法行为,给企业带来了不良资产。

二、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原则

(一)公开透明化

企业对于不良资产的会计管理和处置的信息、过程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化,使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和处置接受多方面的监督,尽量避免其道德风险,实现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和处置的有效性。

(二)专业化

因为不良资产的数额庞大、种类众多,既包括实物资产,也包括权益资产,有单项的资产,也有组合的资产,还有相关的责任人;它的处置涉及到银行、会计、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内容非常的繁琐复杂,因此需要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参与处置。

(三)市场化

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的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不够,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在企业对不良资产进行会计管理和处置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经济市场化的导向,通过公开公平的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公平地处置,通过经济市场真实地体现企业资产的真实价格,保护好企业的资产。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

很大部分的不良资产都是国有企业在进行体制改革中形成的,与国有企业有很大联系。国有企业对这些不良资产的会计管理和处置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企业在进行这些不良资产的会计管理和处置时,要以人为本,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既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实现其社会效益,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多方面的最大共赢。

三、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措施

(一)债权实物化

所谓单纯的债权实物化就是以物抵债,但是以物抵债的处置方法其本身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损失最小化与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目标并没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进行债券实物化,不仅要包括以物抵债,而且应该作为企业的不良资产处置计划选择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既能实现对前面托管风险的有效化解,更能体现出其应用的优势,这里的以物抵债具有相当大难以化解的风险,即便能够化解,其化解成本却非常高,直接用抵债资产转让或者出售比较难以保证不良资产处置的损失最小化,主要是因为抵债的资产单独转让或者出售实现的仅仅是资产清算价值,无法体现资产经营价值。

(二)实物资产实现股权化

债权实物化的目的最初是为了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规避与化解企业的金融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来实现对员工、社会及国家负责,创造共赢的局面。但是债权实物化这一经济行为的风险和收益并存,一方面可以化解进行以物抵债和一般债转股的风险;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因此可以通过相应的司法途径来实现企业实物资产股权化,能够有效控制新企业,建立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可以更容易地进行经营管理与发展。一般的债转股可以从账面上实现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但是这种情况下的财务状况改善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提高企业效益。企业通过进行债转股,可以不用再给银行支付利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企业亏损或者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

(三)建设完善的资本市场

企业在进行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和处置时,要借助重组不良资产的工作,促进企业资本市场的建设。不断加快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保证企业产权的安全顺畅流通,依据相关的法人治理的结构规范,加速对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使企业产权明晰化;依据经济市场法则与交易内在要求来培育和建设完善的资本市场。同时要建立企业不良资产重组基金,设立专门的资金来重组有盘活希望的企业不良资产和改造企业股份。完善经济市场体系,培养与拓展潜在购买群体,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尽快使企业摆脱不良的局面,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其他相关措施

企业在进行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和处置前,要对企业不良资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对处置的资产实现充分、完善的调查分析,仔细了解贷款企业的性质、贷款方式、额度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等情况,遵循企业回收率最大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要积极借助和利用社会力量,实现对企业不良资产的集中处置,加强和企业、企业行业、企业产品、资产相关联的不良资产的整合与集约化处置的力度,企业要加快与之相关的资产选择、资产调研、整合与处置方式、市场定位等进度,形成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优化企业不良资产重组、优化企业不良资产整合方案、优化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新型的企业不良资产处置体制,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做好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和处置,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强.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21).

2.樊艺峰.浅析企业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处置[J].现代经济信息,2010(15).

3.刘广华.浅析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及会计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不良资产处置篇10

关键词:企业 不良资产 会计管理 处置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各类企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有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不良资产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并认真落实之。

二、企业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不良资产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实践中依然难以根除,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债权实物化策略。所谓债权实物化,简单的说就是以物抵债,但该种处置方式并不利于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同时也不利于实现损失的最小化之目标。在此所说的债权实物化,不仅包含着以上以物抵债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当前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方案设计与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实践中可以看到,该步骤设计不仅可以化解前者的托管风险,而且是托管该步骤优势继续下去的最佳结果。所谓债权实物化,主要是指以物抵债,而这一处置模式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就是让企业的不良资产损失最小,并尽可能地实现债权之目标。这里所讲的债权物化,不仅包括平时所说的以物抵债,而且它是当前我国企业不良资产处置规划方案选择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该步骤设计能否发挥作用,对于化解当前企业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债权实物化中的以物抵债,主要是指以物抵债自身固有的一种风险,而这种风险是很难化解的,即便可以化解,其所耗费的成本也会比较的高。

2.实物股权化。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债权实物化主要是为了增加不良资产的活力,防范和化解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风险问题,从而有效地救活存在严重资产不良的企业,以期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通过该种模式,可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生存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可通过司法手段将企业的实物资产股权化,此时便可对新生的企业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从实践来看,实物股权化策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非常有利,对于防止企业产生赖账效果更加的明显。将债权转变成股权,可有效地从账面上对当前企业的财务进行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善不代表企业的生产效益有了真正的好转;企业通过债转股,可不再继续为银行支付利息,因此运营成本降低,这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非常有利。

3.全面加强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建设。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过程中,应当重视不良资产的优化与重组,全面推进现代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加快产权制度的有效改革,不断促进产权的快速流通。实践中,笔者建议严格按照法人治理结构之要求,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明晰产权。其次,建立企业不良资产管理与重组基金,可将该部分资金专门应用于存在着盘活希望的企业重组与改造。最后,建立和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实践中我们应当不断培育潜在的购买群体,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从而促使企业尽早从当前的困境中走出来。

4.其他的应对策略。除以上有效措施外,企业应当全面调查尚未处置的不良资产,同时合理地选取资产处置方法和方式;积极利用当前国内外一些可利用资源,进行集中和批量管理与处置。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与政策,对管理者的行为进一步规范。

实践中可通过立法形式,借助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对经营者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以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自觉地、负责地以及积极地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对项目加强预测与分析。实践证明,项目投资会对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生产规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项目投资时,应当先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研究,然后对其经济性进行评估,在经过充分论证与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以保证资金应用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第三,对采购工作加强管理。在试验阶段对材料、包装结构进行采购时,一定要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实际状况为基础来确定,绝不可在实验阶段就以正常生产经营标准实施采购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购物资只要能够有效满足实验之需即可。相反,若在实验阶段便大批量的进行采购,实验失败时便会造成企业货物的大量堆积,占用企业的大量成本。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良资产问题如果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思想重视,尤其要对企业的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措施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因企业不良资产而给企业造成的各种风险问题,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艺峰.浅析企业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处置[J].现代经济信息,2010(15)

[2]彭雨春.浅谈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理[J].活力,2009(21)

[3]刘广华.浅析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及会计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4]田翠红.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