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1:54:48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范文篇1

一、不良贷款现状

所谓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无法收回的的贷款。我国银监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五级分类法对贷款进行分类,即次级贷款类、可疑贷款类、损失贷款类,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684.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6.17%,其中次级贷款余额2183.3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1.06%,可疑贷款余额4623.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2.25%,损失贷款5877.1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2.86%.银监会成立以来,一直把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清收贷款和利用拨备核销贷款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2007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6.17%,在上年末7.09%比例的基础上全年呈持续下降趋势。2007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万亿2,684.2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较之上年末1万亿2,549.2亿元人民币的数据略有攀升。分机构看,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最低,为0.46%;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15%;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是最高的8.05%。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外乎来自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和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1.来自由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

(1)借款人的因素。借款人可能是内部经营不善、产品市场萎缩,也有可能是借款人借改制之机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2)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3)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银行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2.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1)决策失误。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现状及市场形势的判断偏差或失误引起重大信贷决策上的失败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2)信贷人员素质。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3)贷款结构不合理。贷款组合结构性失衡,如贷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贷款过度集中等造成不良贷款的形成。(4)道德因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蓄意营私舞弊、违规违纪、违法犯罪,引起不良贷款的形成。

三、不良贷款的清收办法

银行不良贷款,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近年来我国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不良贷款仍然威胁着金融的安全稳定。。如何采取合理的清收办法化解不良资产一直是银行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银行总行应有管理全行风险贷款的审批决策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如资产保全部具体管理与办理;各分行与支行设有风险贷款化解小组,逐级对风险贷款进行管理。

2.要加强对不良企业的管理

信誉不良的企业一般是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企业,不能正常还本付息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所以,应分类管理,对不同的原因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客观原因主要是在经营上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或经营管理不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的要求等,导致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无力还款;主观原因主要是企业利用非正常经营,故意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以实现其不还或少还贷款的目的,对于这种故意逃废债务行为必须从严,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3.采用法律手段保全资产

以诉讼方式更具有强制力,利用国家机器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利,通过诉讼方式化解风险贷款是否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财产保全工作的成效,一旦保全成功,诉讼案件便可以通过和解方式提前结束,全额收回贷款.金融机构在通过诉讼途径化解风险贷款时,在注重其实体权利的维护是不要忽视了司法程序的规定,导致由于程序上的延迟而丧失了实体权利,即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有些特殊情况下为1年。

4.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方式

运用拍卖方法是最公证、公平,资产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的一种方式。以拍卖的方式拍出,盘活了不良资产,回收了资金,资金风险大大降低。

不良贷款范文篇2

关键词:风险贷款;银行;不良管控

1某银行中西部地区风险贷款的总体情况

根据公开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某银行在中、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不良贷款管理在系统内处于中等水平。中部地区不良率占比在系统内排名中等,西部地区不良贷款规模较大,不良率在系统内排名中等偏后。二是不良贷款的集中度高。从中西部地区一些行指标的表现来看,机构、区域和客户不良集中度比较高,过高的集中度对这些行径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三是不良贷款处置困难。这些行大量的贷款担保方式为房地产抵押,受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影响,不良贷款抵押物的处置难度很大,现实中贷款核销是各行不良贷款“双降”的重要手段。

2不良贷款管理的难点和原因分析

以某银行二级分行为例,从中找出不良贷款管理的难点,并进行原因分析。2.1不良贷款管理的难点该行不良贷款管控困难较多,表现于不良贷款风险暴露的趋势不减,关注类贷款余额较大且呈上升趋势,不良“双降”和控新的压力较大,胜讼后抵押物处置执行难,不良贷款核销受多重因素影响。2.2风险形成的原因(1)贷款违规经营,导致贷款出现不良现象。从该市分行不良贷款形成情况来看,该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到2户法人贷款,而该2户法人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主要都是违规经营所造成。比如某房地产企业贷款,其不良原因是所建住宅已基本售完,但销售房款被开发商全额挪用,致使开发贷到期后无法偿还。(2)贷款资金监控不力,相当部分资金最终流向房地产行业。通过近来对该行的内外部检查情况来看,该行的相当部分贷款最终被用于房地产行业。而目前中、西部地区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导致很多贷款到期无法归还。(3)行业过剩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受影响。受中西部地区当地落后产业和行业结构影响,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比较困难,现金流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占比过高。

3化解风险贷款的对策建议

不良贷款范文篇3

一、积极主张权利,确保贷款的诉讼时效期

在信贷管理中,面对贷款诉讼时效即将届满,由于债务人信用淡薄、恶意逃债,农村信用社在主张权利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贷款诉讼时效的确认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一百四十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多种自救措施,使诉讼时效中断后重新计算,以充分实现信用社的债权。

具体说来,农村信用社一要及时发出贷款到、逾期催收通知书,要求债务人给予确认并写出还款计划;二要及时与债务人进行对帐,形成事实上债务人对债务的默认,诉讼时效就得以延续;三要及时组织、参与与债务人的清欠会谈并参与起草和最终形成清欠会谈纪要;四要及时督促、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人,督促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还款,如果逾期不还,由担保人偿还,使诉讼时效重新计算;五要及时找出第三者来证明曾经向债务人主张过权利并形成的书面材料;六要注重保留为了催收不良贷款而出差的车票、住宿发票、信函、电报等书面证据,以此证明一直在主张权利;七要及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八要取得和保存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证据,如:债务人同意立字据、签订偿还债务的协议或制作备忘录;或者要求债务人去公证机关办理清偿债务的公证等。

从法律意义上讲,债权人未能在诉讼时效内主张权利,其丧失的只是胜诉权,即失去了人民法院凭借国家强制力依法保护其权利的机会,而实体权利并不因此而消灭,只是无法通过诉讼手段来达到清偿债务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盘活、保全信贷资产。

二、多策并举,努力做好依法收贷工作

首先,要认真进行诉讼效益分析,选准起诉对象。诉讼效益分析就是看要依法收回的每笔贷款在扣除其所需要的律师费、诉讼费及其它相关支出后,实际能够收回多少贷款本息,能否实现收支平衡。要选择那些诉讼收效大于诉讼支出,且有能力归还贷款的债务人作为诉讼对象,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其次,要搞好调查取证工作,为案件的胜诉打下基础。依法收贷,必须重视和收集相关证据,除借据、合同、抵押财产、公证书等证据外,其它如企业财务报表、纳税记录等相关证据也必须确凿,无懈可击。在调查取证时,不仅要取回与本案相关的证据,而且还要取回债务人的其他有关债权人的证据。

不良贷款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以下简称“清收工作”)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内完成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大清收工作力度,实现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状况的根本好转,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一年的努力,到2009年6月末,实现全县农村信用社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全部清收处置完毕。

三、工作方式

根据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的不同情况及偿还的可能性,分别采取以现金清偿和以土地、房屋等有效资产置换等方式。

(一)政府直接举债的不良贷款,特别是县财政及各职能部门借款,其清偿方式以现金清偿为主,资产置换为辅。

(二)其他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其清收方式以有效资产置换为主。

(三)公职人员借款应通过纪检监察及人事等行政手段由借款人以现金形式偿还。

四、工作安排

清收工作共分三个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20*年7月下旬)

1.制定清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2.召开清收工作会议。

3.与乡(镇)、经济开发区、生态旅游经济区签订清收责任状。

(二)全面实施阶段(20*年8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

1.20*年9月末前,必保完成不良贷款本金清收处置任务的15%,力争完成20%。

2.20*年12月末前,必保累计完成不良贷款本金清收处置任务的35%,力争完成50%。

3.2009年3月末前,完成不良贷款本金清收处置任务。

4.2009年6月末前,完成不良贷款利息清收处置任务。

(三)总结考核阶段(2009年7月1日至7月20日)

对清收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按照签订责任状的有关规定,对各乡(镇)、经济开发区、生态旅游经济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五、组织领导

此项工作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法库县清收处置农村信用社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政府办、城建局、公安局、财政局、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林业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地税局、工商局、法院、农村信用社等部门组成,负责组织和实施清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办主任和农村信用社理事长担任,副主任由县政府督查室主任和农村信用社主任担任。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农村信用社作为连接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和农村经济的金融主力军,为全县的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农村信用社仍然包袱沉重,不堪重负。突出表现为不良贷款额度大、占比高,其中,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则占有相当大比重。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清收处置不良贷款是打造诚信政府,树立政府形象的需要,是创建良好金融环境的需要,是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需要,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是加快推进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大对清收工作的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精心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部门联动,各司其职。清收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辽政办发〔2004〕103号)和《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中若干纪律的规定》(辽纪发〔2004〕18号)精神,明确工作职责,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部门联动,发挥合力。

1.县政府办、农村信用社是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各乡(镇)、经济开发区、生态旅游经济区及其各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清收工作,提供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的基础数据及借款人信息资料,统计汇总清收进度并及时通报清收工作进展情况。负责定期向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汇报工作;负责县调度会的组织;负责协调解决全县清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县城建局负责减半征收农信社清收的房屋所有权登记费、变更登记费、抵押登记费。

3.县公安局负责加大对企业个人逃废债涉嫌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对恶意逃废债务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立案、迅速侦破。

4.县财政局负责督促各乡(镇)、经济开发区、生态旅游经济区下属财政部门直接举债不良贷款的清收;负责办理农村信用社接收有关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过户审批手续;负责办理农村信用社接收企业国有资产的更名过户手续。

5.县监察局、县人事局负责严厉查处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违纪的行为,对组织不力、工作消极、影响和阻碍清收工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对拖欠或担保造成不良贷款的国家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要配合有关部门督促其限期归还;对逾期不还的,要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对恶意拖欠贷款和逃废债务的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要从严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6.县审计局负责协助清收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贷款。

7.县林业局负责办理抵债的林权变更手续。

8.县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根据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负责协助办理抵债土地的过户更名手续,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免收土地登记费和权属调查费。

9.县地税局负责农村信用社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按照税收政策相关规定和程序免征闲置房产的房产税、闲置土地的土地使用税和抵债土地的土地增值税。

10.县工商局负责免收企业注册登记费,包括开业注册登记费、变更登记费、年度检验费、抵押登记费。

11.县法院继续做好涉及农村信用社贷款诉讼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依据相关规定减半或暂缓征收农村信用社依法清收不良贷款过程中发生的诉讼、执行、保全等相关费用。

(三)明确奖惩,强化考核。此项工作列入对乡(镇)、经济开发区、生态旅游经济区及其各部门的工作考评。对于按进度完成清收任务的地区,由农村信用社给予奖励,用于奖励有功人员。其中,以现金清收的,按清收额的0.5%予以奖励;以土地、房屋等有效资产清收的,按清收额的0.25%予以奖励。

不良贷款范文篇5

第一条为了切实加强全县农村信用社诉讼保全资产的管理,规范诉讼程序,提高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县农村信用社为保全资产所涉及的借款合同纠纷等民事诉讼案件及相关法律事务。

第三条诉讼保全的原则:集体研究、责任到人、严格操作、逐级监控、分级协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全资产。

第二章诉讼保全的组织与职责

第四条县联社成立诉讼保全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诉委会),由联社主任任诉委会主任,分管资产管理工作的副主任任诉委会副主任,资产、业务部门负责人、熟知法律业务的骨干、联社法律顾问为成员。

基层信用社要成立诉讼保全小组。

第五条联社诉委会、信用社诉讼保全小组负责研究决策属本级管理的资产诉讼保全方案,全面管理、协调、监督辖内诉讼保全案件的办法,确定诉讼几负责人和经办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处罚意见等。

第六条严格落实诉讼案件管理责任制。标的额在10万元以下的诉讼案件,原则上由信用社信贷主任为负责人;标的额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诉讼案件,原则上由信用社主任为负责人;标的额在5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的诉讼案件,原则上由联社分管主任为负责人;标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案件,原则上由联社主任为负责人。

第七条案件负责人负责对诉讼案件的诉前准备、起诉、调解、执行、和解和资产过付等诉讼的全过程的协调和监督,案件负责人可根据案情确定案件具体经办人,案件经办人负责所经办案件具体事项的办理。

第八条案件负责人与经办人因协调不力、工作失误或违规操作等人为因素导致损害信用社合法权益后果发生的,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章诉讼保全的一般规定

第九条资产(信贷)管理人员经过诉前分析后拟起诉的案件,应收集、整理《借款凭证》、《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相关证据材料及其他证明材料,将全部材料交联社法律顾问研究,由法律顾问制作《法律意见书》,并尽快将《法律意见书》交诉委会审查。

《法律意见书》应明确诉讼主体、诉讼请求(包括和解方案)、诉讼事实与理由、诉讼适用的法律、胜诉的可能性及执行能力的大小等内容。

第十条诉委会对法律顾问提交的《法律意见书》,必须在三日内进行审查。经论证同意起诉的案件,诉委会签署《同意起诉意见书》,确定案件负责人、经办人;对不同意起诉的案件,诉委会要签署《不予起诉意见书》,提出处理意见,《不予起诉意见书》一份交债权信用社,一份诉委会存档。

第十一条对证据的取得与提交、诉前保全、庭审、上诉、执行、申诉、再审等程序,必须坚持有利于保全信用社资产、维护信用社合法权益的原则,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向人民法院申请的诉讼请求要合法、全面,凡涉及信用社担保物权的债权,应同时请求人民法院裁判信用社有权行使抵押(质押)权。

第十三条案件若存在证据有灭失的客观可能性或证据在将来有难以取得的苦恼情形的,案件经办人应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

第十四条案件起诉后,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擅自撤诉或解除查封。对确需撤诉或解除查封的,应有联社诉委会研究决定,并按诉讼案件备案的权限备案同意后方可办理。

第十五条案件经办人员在庭审过程中要积极进行陈述和答辩,不得作对案情不利的陈述或答辩,不得出示和提供对维护信用社合法权益不利的证据。

第十六条对方当事人有主动和解的意向,且和解意见与该案件《法律意见书》中的“和解方案”规定比较一致,案件经办人报请案件负责人同意后,可以在法庭的主持下调解结案。

对涉及担保物权的案件原则上不得调解结案。

第十七条案件经办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信用社申请执行的期限为自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六个月。

第十八条对在案件执行过程中达成的和解协议的,案件经办人要督促对方当事人及时履行和解协议,否则,案件经办人要在法定期限内重新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案件执行中止的,案件经办人要在法定期限内重新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第十九条在案件执行过程中需达成和解协议的,和解协议需与该案件《法律意见书》中的“和解方案”规定比较一致,案件经办人报请案件负责人同意后,方可签订。

第二十条案件执行中收回的现金,案件经办人必须及时足额入帐,严禁挪作他用。

对法院准备裁定抵债或执行和解协议中有以资抵债条款的,案件经办人需经联社资产管理部门按照信用社以资抵债规定,对拟抵债资产进行考察、审批和上报备案同意后,方可同意法院下达抵债裁定和签订以资抵债和解协议。

第四章诉讼案件的分级管理与协调

第二十一条对全部诉讼案件实行分级备案制度。

基层信用社自行办理的诉讼案件,应在起诉前向县联社备案。

在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的一审、二审、申诉、再审的案件和信用社为被告的案件,由县联社诉委会审查后上报市办事处备案。

在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的一审、二审、申诉、再审的案件和信用社为被告的案件,由市办事处审查后上报省联社备案。

所有诉讼案件必须经备案同意后,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二条诉讼案件备案时应提交《诉讼案件备案表》、《法律意见书》及诉讼文书、证据材料的复印件。

第二十三条未按程序备案而擅自起诉的案件,一律不得列支诉讼费用。

第二十四条对由于行政干预、人情关系等因素难以执行的案件,联社法律顾问可以形成《需协调疑难案件情况报告单》上报市办事处,申请市办事处协调市中级法院提级执行。

第五章法律事务指导与服务

第二十五条信用社实行法律顾问聘任制和诉讼人委托制,聘任的规律顾问和委托的诉讼人要报上级管理部门备案。

信用社对案件拟实行风险的,要逐案按备案权限报上级管理部门审批。

第二十六条信用社的法律顾问或诉讼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取得律师执业资格满4年;

(二)具有金融诉讼案件的工作经验,熟悉金融业务;

(三)无违规处罚记录;

(四)思想端正,信誉良好;

(五)在司法机关有一定影响。

第二十七条若发现信用社法律顾问或案件诉讼人在信用社诉讼案件的过程中,因玩忽职守、工作失误或与对方当事人恶意串通等原因导致案件败诉,损害信用社权益的,应立即解除聘任或委托,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经济、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联社资产管理部门要积极做好各基层信用社的诉讼事务的管理、备案和服务,联社法律顾问对提交的需提起诉讼的案件,要及时进行研究论证,并向联社诉委会提出切实可行的诉讼方案。

第六章诉讼档案管理

第二十九条联社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全县信用社诉讼案件管理台帐及相关档案资料,信用社建立自己的诉讼案件台帐及相关档案资料。

案件档案资料应包括:

(一)《诉讼案件备案表》;

(二)《法律意见书》;

(三)诉讼文书;

(四)法律文书;

(五)案件证据材料复印件;

(六)其他与本案有关的相关资料等。

第三十条联社资产管理部门根据诉讼案件管理台帐,每月至少对信用社未结案件排查一次。对超出法定期限未达到诉讼目标的,要会同联社法律顾问与案件负责人、经办人认真分析原因,查找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加强与法院沟通,达到诉讼目标。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一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给予信用社负责人、经办人警告至记大过处分:

(一)未落实诉讼案件管理责任制的;

(二)诉讼案件应备案而未备案的;

(三)未按规定程序备案同意起诉的案件,擅自列支诉讼费用的;

(四)未严格执行诉讼人报备制的;

(五)未按规定建立诉讼案件台帐和档案的。

第三十二条对因工作失误、保全措施应采取而未采取或采取不及时、玩忽职守等行为,给信用社造成损害的,要承担赔偿责任,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以上处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应起诉而未起诉,致使债务人、担保人隐匿财产、抽逃或转移资产,致使信用社债权难以实现的;

(二)明知债务人或担保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不及时申请采取保全措施,致使债务人或担保人得以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从而导致案件审结后难以执行的;

(三)案件审结后,没有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执行的;

(四)案件负责人、经办人、法律顾问或诉讼人与债务人、担保人内外勾结,致使信用社权益受到损害的;

(五)对拟诉讼案件,诉前未按规定程序审查、备案,盲目起诉的;

(六)擅自撤诉或解除查封的;

(七)未按法院规定的时间参加庭审、超过举证期限或在庭审中作不利于信用社利益的陈述、答辩,给信用社造成不利后果的;

(八)未经批准,擅自与对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或执行和解,损害信用社权益;

(九)执行收回的案件款项不及时足额入帐,挪作他用或据为已有的;

(十)其他违规操作或未尽职守,导致案件败诉或不能执行,损害信用社合法权益的。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仲裁案件可比照本办法规定的原则执行。

不良贷款范文篇6

近几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不良贷款问题再度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如,MartinF.Hellwig(2009)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用抵押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分配不动产风险,这种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造成风险的扩散和加剧。而证券公允价值在担保机制中的顺周期作用在危机时期会进一步在系统中造成向下的连锁恶性反应,即“多米诺骨牌效应”。RishiGoyal和RonaldMcKinnon(2002)则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不良贷款解释成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当时日本对美有巨额国际收支顺差,持有大量美国债券,“广场协议”之后,美元相对日元贬值引发日本资产价格泡沫,从而间接造成日本大量不良贷款。反观现在,中国同样也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我们应该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谨防美元价值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国内关于不良贷款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定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不良贷款成因、不良贷款解决方法、不良贷款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如,周晗菲(2011)将不良贷款生成理论分为:经济基础成因论、银行自身成因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预算软约束理论,认为银行不良贷款源自于经济运行本身的风险、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国有企业的软约束或者是银行自身内部的风险控制等问题。孙亚军(2010)等学者则从其他方面入手,指出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干预,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银行业产权不明等问题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黄友志,戚威等(2009)提出应结合国外的经验,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整改解决其发展的瓶颈。邓少春(2009)认为应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组建股份制形式的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化解、盘活不良贷款,把银行债权变企业股权甚至是不良贷款打包出售、不良贷款证券化。

贾通志(2011)认为应该积极探索处置不良贷款的新出路,清收并盘活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原本只是信用风险,但美国的金融危机表明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何自云(2010)深入研究了不良贷款对中小企业的不良影响,他认为,银行不良贷款容忍度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加重。孙浩然(2011)提醒我们正确看待不良贷款的“双降”,对其内在的隐患提高警惕。谨防因不审慎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扩大、将不良贷款挪用于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以及风险集中等导致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影响银行的有效经营,从而可能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国内对不良贷款的定量分析主要集中在不良贷款警戒率、不良贷款定价模型以及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蔡中华,白学清等(2008)计算得出我国实际不良贷款额,并进而计算出我国实际不良贷款率,再与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比较,分析我国不良贷款的真实风险。谢冰(2009)分析了7个宏观经济因素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得出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会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的结论。综上可见,在定性研究方面,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已经有比较详细的研究,但定量方面的研究则颇显不足,尤其是在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上,大多停留在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如GDP的增长、货币供应量等,没有考虑到借款人自身的因素。借款人贷款数额、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资金成本等都因素都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生成。同时,国内学者对不良贷款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从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两个方面研究它们对不良贷款的影响,并分析不良贷款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研究设计与模型分析

1.测度方法与变量选择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借款人因素进行研究:企业景气指数、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或贷款数额(还款能力)以及贷款利率(资金成本)等,即主要考虑的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违约可能性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强,会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则会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额;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者是贷款利率较高都可能导致违约,从而提高不良贷款的发生额。在剔除了存在自相关以及不显著的指标后,本文选取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两个指标,与不良贷款余额进行计量检验。各变量界定如下:不良贷款余额(亿元):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其本质是银行经营中的一种潜在损失或者成本。按照贷款的“五级分类法”划分,可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将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三种贷款称为不良贷款。金融机构各项信贷供给(亿元):主要指金融机构发放的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中长期贷款以及农村信用社贷款。企业景气指数:又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用纯正数形式表示,以100作为景气指数临界值,其数值范围在0—200之间。

2.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不良贷款数据自2004年开始对外公开,因此,本文的研究时间跨度为2004年第1季度到2011年第3季度,样本对象为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数据为不良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发放的信贷供给以及企业景气指数的季度数据。数据至主要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中国银监会网站以及中国金融年鉴(2004年至2011年)。表1不良贷款余额、信贷供给和企业景气指数。

3.实证分析(1)协整检验为了让变量之间更好的拟合,本文采取了对数的形式。LNNPL、LNEBI、LNCL分别是不良贷款余额、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的对数。首先做回归分析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表2单位根检验结果注:LNNPL、LNEBI、LNCL分别是不良贷款余额、企业景气指数和信贷供给的对数形式通过单位根检验,可看出LNNPL、LNEBI以及LNCL三者的原序列是不平稳的,但是一次差分系列是平稳的,都是一阶单整,可以对他们做协整检验,检验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的关系。表3协整检验结果从协整检验的结果看,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2)自回归检验不良贷款可能受到不良贷款前期余额和前期信贷供给的影响,因此,将其滞后2期值作为自变量;景气指数是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因此,也将其滞后2期值作为自变量,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自回归得出以下结果。LNNPL=0.054LNNPL(-1)+0.239LNNPL(-2)+2.067LNEBI(-1)(0.21)(0.89)(2.47)-0.21LNEBI(-2)+1.12LNCL(-1)-2.106LNCL(-2)+9.581(-0.21)(0.61)(-1.08)(1.87)注:括号中的是t值,5%水平的临界值为1.96从自回归模型的t检验结果可知,前期不良贷款额、前期信贷供给对不良贷款没有显著影响,前期企业景气指数对不良贷款有显著正向影响。(3)格兰杰因果检验为了了解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根据AIC、SC和HQ准则选择滞后阶数为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下:表4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5%的水平上,企业景气指数是不良贷款的格兰杰原因;10%的水平上,信贷供给是不良贷款的格兰杰原因;1%的水平上,企业景气指数是信贷供给的格兰杰原因。这可能是因为企业预期经营状况良好,从而增加了贷款需求,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长,因此,究其原因,不良贷款的产生可能源自于企业家过分乐观的预期,也可能是因为贷款发放后的管理不善。(4)回归分析对不良贷款余额与企业景气指数、信贷供给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LNNPL=18.98+1.40*LNEBI-1.34*LNCL+0.20*D0708(11.39)(4.84)(-24.10)(4.09)R2=0.96F=230.77P=0.00注:括号里的为t值,在5%水平上临界值为1.96其中,LNNPL为不良贷款额的对数;LNEBI为企业景气指数的对数;LNCL为信贷供给的对数;考虑到2007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设置虚拟变量D0708,2007年1季度到2008年4季度为1,其余为0。回归结果表明,括号里面的数值表示的对应截距和解释变量的t值,均大于1.96,回归结果显著。同时R2达到96%,拟合结果较好。不良贷款与企业景气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景气指数每增加(或减少)1%,不良贷款额变动增加(或减少)1.40%。同时,不良贷款与信贷供给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信贷供给每增加(或减少)1%,不良贷款就减少(或增加)1.34%。虚拟变量与不良贷款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2007年~2008年之间,由于某些原因,一个时期内每增加(或减少)1%,不良贷款增加0.20%,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确实对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产生了显著影响。

二、结果分析

从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良贷款和企业景气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李宏瑾(2008)曾说明的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一致。通常我们会认为经济的繁荣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利润和更强的还款能力,从而伴随着不良贷款的下降。然而,根据收益与风险相对应的原则,经济越好,不良贷款率就应该越高。经济繁荣时,企业扩大融资来扩大生产,银行放松警惕扩大信贷,不良贷款额就会上升。相反在经济萧条时,银行紧缩银根,对贷款人的信用水平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不良贷款与信贷供给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与通常我们所认为的信贷扩张会引起不良贷款增加的结果相悖。我国自2004年以来,不良贷款额总体上持续下降,尤其是在2008年第三季度之后,不良贷款急速下降,而信贷数量一直保持上升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赵洪丹、丁志国和赵宣凯(2009)认为不良贷款额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在统计局里显示的不良贷款是经注资、剥离、清收之后才登记上去的,因此数量明显比实际的少。同时,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分母数值,即信贷供给,从而降低了不良贷款率。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不良贷款率在2008年第4季度之后急速下降,因此出现“双降”现象。但实际上不良贷款是从银行的账面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真正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处理实际上非常的少,这也证明了为什么在我国不良贷款与信贷总额是负相关关系。最后,D0708虚拟变量与不良贷款是正相关关系,表示在2007年初到2008年末之间,不良贷款显著上升。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受到重创,经济陷入了低迷状态。

三、不良贷款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

不良贷款的隐患在于可能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指的是整个金融体系崩溃或丧失功能的或然性。与单个金融机构风险或个体风险相比,它具有复杂性、突发性、传染快、波及广、危害大五个基本特征。然而,目前我国对于不良贷款的系统性影响还不够重视,研究不良贷款也仅是停留在成因、解决方法与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所爆发的系统性影响之下,有必要对不良贷款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进行研究。第一,从导致不良贷款的原因来看,价格泡沫是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典型特征。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加大投资并扩大信贷供给,一度导致经济过热,其中最显著的是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升和物价的大幅度上涨。2009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高出贷款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及新增额占比均提高明显,占比达五分之一左右。目前,我国购房者的月供占收入比、空置率、房价收入比等均超出国际警戒线。随着国家严厉调控房地产政策的频出,房地产信贷风险不容忽视。同时,通货膨胀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也是多元和复杂的。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再加上“价格黏性”的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及时转嫁生产成本,处境困难。其次通货膨胀背景条件下,存款资金回报率相对降低,引发“存款搬家”现象。“搬家”的存款流向资本市场,易引发资产泡沫。为追求利润,在可贷资金减少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采取冒险性的经营活动,加剧风险。从银行方面来看,过度追求利差和内部风险控制的不完善,使道德风险扩大,产生更多不良贷款。第二,金融的同质化会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就金融系统整体而言,金融的同质化风险是众多不同的市场微观主体基于同一制度规则要求、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模式或认知模型预期而采取相同或类似的行为,这类行为的作用力方向基本一致,不能彼此抵消,形成金融系统内部的正反馈环,强化了放大作用,在正的一面会催化金融泡沫膨胀,在负的一面会加剧金融危机冲击的恶性循环,两方面都使系统缺乏收敛性,不利于保持金融稳定。目前我国存在五种金融同质化风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取消历史成本计量时所存在的差异性,加剧了市场波动;监管部门设定某些规则要求也会导致金融的同质化风险,如评级机构。大多数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相同或类似的计算机模型导致了同质化风险;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失效,金融高管的薪酬激励发生扭曲,导致追逐短期利益的冒险行为普遍化;在评级市场高度垄断的情况下,金融系统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时高度依赖外部信用评级,主要评级机构的行为失当会导致和加剧同质化风险。第三,银行系统自身长期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这种积累性金融风险的一个最明显和最突出的外部表现特征是我国银行系统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不良资产,并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历史包袱和棘手难题。从近几年来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了显著的下降,尤其在2008年底以后。但是实际不良资产仍然存在,只是部分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或者由政府处理。同时,历史经验也表明,每轮宏观调控后都是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上升的高峰期,由于CPI指数的不断攀高,2008年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紧缩政策及信贷规模控制的严格到位,投资、出口乃至整个GDP增长将逐步降温等因素,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出现反弹。实际上,信用风险与系统性风险之间并没有完全的界限,有一个灰色地带,一旦信用风险无法控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同时金融体系的传导性会影响金融的稳定性,是银行倒闭,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

不良贷款范文篇7

第一条为规范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加大不良贷款清收、盘活、保全力度,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的对象是指四级分类的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及其表内外应收未收利息。

第三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遵循因地制宜、规范管理、有效运作,严格考核、绩效挂钩的原则。

第二章不良贷款清收管理标准

第四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包括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保全和以资抵债。

第五条不良贷款清收是指不良贷款本息以货币资金净收回。清收的标准为:

(一)以现金、银行存款收回不良贷款本息。

(二)票据兑付或贴现后、有价证券变现后收回不良贷款本息。

(三)抵债资产以租赁、拍卖、变卖等方式获取货币收入,冲减不良贷款本息。

(四)确需自用的抵债资产,按信用社购建固定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经折价入账冲减不良贷款本息。

第六条不良贷款盘活是指通过债务重组、注入资金等方式;增强债务主体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盘活的标准为(必须同时符合):

(一)债务主体合格,借贷关系因此正常。

(二)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有净利润或较以前亏损大幅下降。

(三)借款人按时支付当期利息,落实贷款本金及原欠利息还款计划并按期偿付。如有新增贷款,必须按期还本付息。

(四)有足值有效的抵押、保证担保。

(五)贷款形态由不良转为正常。

第七条不良贷款保全是指在债权或第二还款来源已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情况下,重新落实债权或第二还款来源。保全的标准为:

(一)原悬空或有法律纠纷的贷款重新落实了合格的承贷主体。

(二)原担保手续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贷款或原不符合条件的信用贷款重新办理了合法有效的担保手续。

(三)已失去诉讼时效的贷款重新恢复了诉讼时效。

第八条不良贷款以资抵债是指在依法收贷过程中,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借款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有效的资产,用于抵偿贷款本金和利息。以资抵债的标准按《xxx县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不良贷款清收管理组织实施

第九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采取责任清收、岗位清收和集中清收相结合,以岗位清收为主的方式进行。责任清收是指能够确定具体责任人,并负有终身清收责任的贷款;岗位清收是指信贷人员对包片辖区内负有岗位清收责任的贷款;集中清收是指信用社以分社为单位或将清收管理人员划分若干小组对负有清收责任的贷款。

第十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人员主要是指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或造成不良贷款的主观责任人。

第十一条清收管理权限:

(一)抵债资产的接收和处置权限按《xx县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二)依法起诉权限由联社按照法律事务授权范围执行。

(三)盘活不良贷款,按照信贷授权和信贷管理规定执行。

(四)呆账贷款核销审批按国家税务总局[2002]年第4号令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在不良贷款清收管理过程中,对有弄虚作假、违规操作、造成信贷资产流失等行为的工作人员,按照《xxx县农村信用社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办法》给予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不良贷款清收管理措施

第十三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以资产损失量最小化为目标,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力求实效。

第十四条依法催收和保全信贷资产。依法收贷适用于债权债务关系明晰、诉讼时效有效、借款人确有可执行财产的不良贷款。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可以采取以下法律措施,对不良贷款进行催收:

(一)无担保人的借款,贷款人应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二)有担保人的主债权,贷款人应向人民法院起诉借款人、保证人。

(三)贷款人可行使代位权、撤销权、抵销权和不安抗辩权。

(四)贷款人可向人民法院依法申请借款人破产。

(五)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贷款人应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借款人、保证人的财产或申请生效的法律文书(如:支付令、判决书、调解书等)。

对无效担保贷款,补办有关手续,重新确定担保方式和签订担保合同。对已失去诉讼时效或超过保证期限的贷款,向债务人、保证人主张债权,重新恢复诉讼时效或延续保证期限。

第十五条借助社会力量清收。

(一)对逃废悬空信用社债权严重,诚信极差的企(事)业单位,可通过人民银行、新闻媒体,采取联合制裁、黑名单、公告、公开曝光等方式清收。

(二)对从事社会公共事业、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的企业不良贷款,以及因逃废悬空信用社债权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可借助行政力量清收。

(三)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农户、城镇居民的不良贷款,可委托其他机构、人员清收。

第十六条资产重组。可推进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使困难企业恢复偿还信用社贷款的能力。

(一)参与企业兼并与收购,帮助企业寻找兼并与收购对象。

(二)发挥信用社的信贷作用,在特定条件下向兼并企业发放“过桥”贷款和并购后的流动资金补充贷款。

(三)开展创新服务,为企业资产重组的提供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业务。

资产重组时,债权人要与债务人协商一致,就原债务合同签订变更合同;同时,就变更后的债务合同与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签订新的保证、抵押、质押合同,需要变更抵押、质押登记的应当变更登记,以落实担保责任。

第十七条以资抵债。对现有抵债资产,采用租赁、拍卖和变卖等方式,加快处置步伐。债务人无货币清偿能力,现有财产又暂时难以变现的,可与债务人达成协议或经司法机关、仲裁机构裁决,形成生效法律文书,以企业有效资产办理以资抵债手续。抵债资产按照《xxx县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接收、管理、处置和帐务处理。

第十八条呆账核销。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呆账贷款,履行规定的申报审批手续后核销。

第五章不良贷款清收管理考核奖励

第十九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计划是指不良贷款本息清收、盘活、保全(含以资抵债)计划。

第二十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奖励分为社内奖励和社外奖励两部分。以单人清收,按标准奖励;多人清收(含社内、社外共同清收),按标准奖励小组,再以个人清收、盘活额占该笔贷款清收、盘活额的比例计算个人应得奖励。

第二十一条社内奖励:

(一)奖励对象:社内不良贷款清收人员清收管理计划内不良贷款实行工效挂钩,完成计划给予单项奖励。

(二)奖励标准:

1.清收1992年底以前的贷款,最高按实收利息的30‰兑现奖励;

2.清收1993—1997年度的贷款,最高按实收利息的25‰兑现奖励;

3.清收1998—2000年度的贷款,最高按实收利息的12‰兑现奖励;

4.清收已核销呆账贷款本息,最高按贷款本息金额的15‰兑现奖励;

5.盘活不良贷款按1—4款标准的50%兑现奖励;

6.责任清收人员清收责任贷款,不适用本办法奖励政策。

第二十二条社外奖励:

(一)奖励对象:社外人员、机构协助清收不良贷款,按清收额扣减清收费用后的比例,给予奖励。

(二)奖励渠道:在“×支出”账户据实列支。

(三)奖励标准:按社内人员清收不良贷款奖励标准执行。

不良贷款范文篇8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一直以来,不良贷款问题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市场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由于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不良贷款消化难度大、成本高的现实,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上捉襟见肘,这一点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明显。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存贷款规模不大,依靠自身力量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又有限,一旦贷款无法正常回收形成不良,这势必给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减弱对县域经济乃至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拨改贷”政策的逐步实施,国企不再得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是有相当影响的。

第二,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

我国的投资体制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拨款和贷款)”的模式,银行只作为一个现成的贷款人。一旦投资结果使得贷款到期无力归还,形成不良,对项目有决策权的部门一般不承担经济责任,而银行被动提供贷款资金,却承担了项目投资的全部经济责任。

第三,会计核算处理上的弊害。

流动资金贷款原是填补国企自有资金不足、由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但“短贷长用”的现象经常出现,相应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一直为“借新还旧”。随着短期贷款到期申请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经批准展期后的贷款,如到期无力还款,次日起即属逾期贷款等规定的出台,堵住了没完没了的展期,贷款的逾期情况得到了真实反映,这是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通货膨胀造成企业虚盈实亏,影响资金周转。

第五,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仍有混同不清。

第六,经济转制、结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带来贷款风险。

第七,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借机逃废银行债务。

第八,银行经营管理不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强,人员素质不高。

第九,利率调整,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大。

有几次存贷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很大,最终也导致处理不良贷款存量的财力被削弱。这主要包括存贷款利率倒挂、存贷款利率风险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与中长期贷款利率不对称三个方面因素。自1996年以来连续调低贷款利率,而按储蓄存款章程规定,各种不同存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均以存入日的挂牌利率为准,由于1996年之前存入的定期存款利率较高,甚至几倍于贷款利率,使得商业银行提存的“应付利息”全部付罄,余额变成了红字(超额),这些巨额的亏损只能由商业银行被迫承受,造成存款进来利率高、贷款利率负担低的不平衡的局面。上述九个方面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一个有效风险定价机制,整个风险的价格完全在政府的管制下;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的失衡,这一点在本文第三部分会进一步分析。

二、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瓶颈分析

本节选择苏南地区某一县级城市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从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消化情况两个方面来分析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以某市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可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从2002年1月到2003年6月的18个月内,该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绝对数从3.11亿元减少至1.65亿元,消化不良贷款1.46亿元,占2002年年初的46.95%,成绩明显。

第二,在过去的18个月内,该银行的贷款业务发展非常快,贷款余额绝对数大幅度提高,月度间增长速度较高,尤其是进入2003年度后,月均增幅达到16.54%,2003年6月增幅更是接近30%,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不良贷款余额绝对数持续下降和贷款余额绝对数持续快速上升的双重作用下,该行不良贷款率也呈现快速下降的特征,从2002年初的37.42%回落到2003年6月末的6.02%.但即便如此,该行的不良贷款率在当地的金融机构中仍属较高水平。

第四,通过尝试运用回归分析,发现不良贷款下降率和贷款增长率间并不完全具备线性关系,可见,该行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仅是该行不良贷款率快速下降的一个因素,另一因素为核销,仅2003年初该行核销的不良贷款即超过一亿元。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行不良贷款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实属正常,而不良贷款绝对数的下降则更多的依赖核销。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这是以贷款余额快速增长为代价。而从不良贷款的消化手段来看,核销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依旧占有主导地位,进一步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展开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难度和成本均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新增贷款中势必出现新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余额必然相应出现反复,这一点在进入2003年度已经有所反映,不良贷款的消化正在逐步走入“瓶颈”。一方面,贷款增长速度和贷款余额不断增加,虽然新增贷款最终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很低,但由于基数较大,形成不良贷款的绝对数依旧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核销按部就班进行,极有可能出现核销数和新增数相抵,使得不良贷款率表面下降,绝对数不变的“困境”。下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框架构思。

三、内部人控制和层级控制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多级决策,一级经营,法人是惟一的受托人(假定这种体制合理),各级分支机构是人,人应为法人利益勤恳工作。但由于层次多、政令传递速度慢、管理路径长、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不能对下级行绩效进行及时甄别的问题依旧存在;掌握着本机构实际控制权的各分支机构也远没有树立统一的法人观念,在自身利益驱动下,有着强烈的自主性和不规范性。“内部人控制”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结构特点下,又衍生出了“层级控制”现象,这是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直接原因。

行政选拔机制,较好的职位锁定性,为“层级控制”奠定了组织基础,它不仅嵌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也给通过“寻租”行为获取经营权提供了可能,经营者只要同上一级委托者搞好关系,即可一直垄断职位。经营业绩好坏、管理水平高低,不是获取职位、保留职位的惟一依据,甚至不是主要依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否也无人考察。信息不对称,各种监管软弱或无力,以经济处罚为主的监管手段根本无伤经营者个人利益。无约束的权力难以抵制诱惑,无约束的权力难以拒绝错误,无约束权力难以不为所欲为,经营者完全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和法人的信用,来为小集团甚至自己谋取最大利益。所以,道德风险,层出不穷:“寻租”活动,也就成为必然。集中反映在信贷经营活动中,就是粗放经营、违规经营、绕规模贷款、关系贷款、越权贷款、反程序和减程序贷款、将不该转贷或展期的贷款转贷或展期来虚降不良率、利用五级分类定性比重大的特点来主观意。分类、考虑个人或小集团与地方关系,发放“首长”贷款、为了年底虚增存款,突击放贷、为了抢占份额,向上邀功而放贷,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贷款风险不能防范,内控机制破坏殆尽。

同时,“层级控制”对法人治理有着天然的抵制对抗、内耗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控制。不可否认,国有商业银行;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得到各级经营者不同程度的抵制或将其异化,使内控机制建而不立、有名无实、政令不通、执行不一、各行其是等是典型的外在表现。任何措施的有效性都是建立在上传下行、切实执行的基础上,没有有效的贯彻执行,几级空文则会使这些措施和其机构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其可信度、权威性与日俱下,而这个基础就是健全的内控机制。

在这个怪圈作用下,信贷管理遭灾最重:如高风险审查,起码应包括三个方面,高风险行业、企业、品种,但实际上许多经营者只在高风险行业审查上敷衍了几天,最后都以不了了之。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00年建行贷款中仍有15%投向高风险行业。同样,原意为了提高贷款透明度和科学性、防范风险、提高效率、抑制违规和不规范而大力推行的客户信用评级工作也被一些机构经营者界定为对经营者放贷随意化的一种束缚而遭到冷遇和抵制,评级工作形式化、实用化、随意化。要不是规定了未评级、授信的客户信贷权限上收一级,则效果也许更差。

由此可见,由于经营者在限制其行为、与其意志和利益相悖的规范、程序、制度、政令及一切内控制度上的不合作,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就形同虚设,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和层级控制尤其明显。内部人控制和层级控制把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不明的危害性完全暴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直接原因。不可否认,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有其外在原因,但不称职的银行经营者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剥离和核销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消化不良贷款的主要方法。不良贷款消化之后,不应忽视其产生的根基,即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及其衍生的层级控制问题,只有从体制、机制上强化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和内控制度建设,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不良贷款的再次产生。

四、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框架构思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虽然当前基层商业银行(包括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化解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面临着更大难题,就是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经清收到了临界点,剩余部分的不良贷款不符合核销标准,再加上银行自身制度上的“瓶颈”制约,依靠自身清收难度和成本相当大。如何面对这一难点问题,进一步挖掘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潜力,使不良贷款消化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直至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基层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本文提出的办法是实行公司化模式,走不良贷款专业清收道路。

提出这一想法的主要理由,一是在于传统的分层(分级)责任清收模式的局限性。这一模式更多的采取行政管理的手段,采取层层下达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完不成任务就扣工资,并且与考核和晋升挂钩等等,行政管理色彩较浓。这种做法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收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收贷难度大,同样是一行(农信社)职工,投入产出比的差距,使收贷者偏爱易收部分。对那些难度大的则不去理会,这样难免出现挑肥拣瘦的现象,这一传统的收贷模式不适于临界点不良贷款的清收;二是临界点不良贷款特性的制约。这部分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复杂,甚至是一笔一个样,多是人走楼空、破产关门的企业。个人贷款则是困难户、钉子户、赖皮户居多,同时存在户数多、平均金额小、点多面广等问题。收贷难度比一般不良贷款清收难度要大得多。单靠行政管理手段去强行压任务,逼迫式工作,难以奏效;三是形势要求改革清收机制。迫于各自上级行(社)的层层考核压力,以及风险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化解仍是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不良贷款占用过高,化解精力大,成本不断增加,而效果差,与目前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竞争日益加剧,而竞争的着力点在于新业务的开拓和市场的扩大,形成一对矛盾。再把过多精力放在临界点不良贷款清收上,意义并不大,新的形势需要基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传统的清收模式。

诸多制约因素,表现出临界点不良贷款清收的巨大挑战性,基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实行公司化清收模式,一改传统的责任清收模式,也就成为当前比较客观而现实的选择。建议成立清收公司,实行不良贷款公司化管理,把不良贷款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经营和运作,通过机制的改变,最大限度地激发清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不良贷款“双降”的目标。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在基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内部成立不良贷款清收公司,作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专业清收单位,实行商业化管理。公司经营产品为呆坏账不良贷款,通过清收公司不良贷款的公司化运作。最大限度地挖掘清收潜力,促进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直至达到规定的占比。第二,建立不良贷款清收比例收益机制,为公司化运作提供政策空间。本着“早活化,早受益;多盘活,多收益”的原则,根据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分别确定收益系数,难度越高,收益相应增加,清收越多,收益越高。

第三,实行公开招标,确定最低化解额度。对公司经理人选本着“自愿、公开、透明、双赢”的原则,向本行(社)员工进行公开竞聘,在确定保底清收任务的基础上,双方签订聘任合同,在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授权范围内,对不良资产进行运作。

第四,实行即收即缴,即缴即奖制。即当天收回的贷款最迟于一个工作日内上划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严格按照既定的奖励标准当场兑现现金。

不良贷款范文篇9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存在的问题。1.市场化处置程度较低,缺少创新型工具。就现阶段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行为方式和手段来看,2017年以前以现金回收、清收、资产重构及核销等方式为核心的处置模式较为盛行。2017年,商业银行全方位建立了入股置换新方法,但从整体来看,采用市场化方式处置不良贷款的工具和手段仍然较少。常规性处置方式主要是以物抵债或呆账核销。常规性处置方式常常带有大量资金投入、人力投入,且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如以物抵债的方式虽然可以获得部分资金的偿还,但抵债物所有权或处分权的确定及变现仍然需要耗费商业银行大量时间成本;在运用贷款呆账核销处置方式时,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增加银行运营成本,为银行带来负担。2.资金变现存在困难,回收时间过长。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具体操作来看,现阶段采用的处置方式具有开展进度慢、回收时间过长的缺陷。在实际处置的过程当中,抵物资产多以房产、汽车等为主,变现能力相对较差,且现金回款时间过长,严重阻碍了不良贷款回收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所有权的确定工作需要较长周期,抵债资产确权程序又相对复杂,这些都是导致资金回收时间过长的主要原因。采用资产重组的方式也存在类似问题,因为在资产重组前需要进行充分考察、方案设计等准备工作,待企业达到盈利指标后,才能阶段性地收回贷款资金,这种方式不仅资金回收周期长,并且前期资金投入数量较多。(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1.粗放式管理,监管制度落实不到位。商业银行在不断改革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对不良贷款的处置水平处于上升阶段,但是管理质量仍然较为粗放,存在监管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其一,对不良贷款的监督管理范围较小,且落实也不够准确到位。在处置不良贷款工作中,时常出现诉讼失效、债务人不明去向的情况,造成处置工作难以开展。其二,处置工作不能针对具体不良贷款信息开展,对相关信息收集、整合、处理的分析力度不够,难以准确归纳处置重点安排后续工作。其三,不良贷款处置情况的内部信息披露存在缺陷,部分领导人员对不良贷款具体处置情况不够了解,导致领导、责任人等不能实质性发挥自身职能。其四,对市场化信息敏感度不足,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市场信息,进而难以根据市场信息的实际变化构建更加符合外部情况的处置方案。2.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和追责制度存在问题。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制度是处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但商业银行在面对现实性责任认定工作时,普遍缺乏合理的辨识性,差异化和针对性,从而造成相关责任人数量不断增长、基数较大。在后续追责时期,由于人数众多,衍生出由于工作强度大、程序复杂等原因造成的敷衍了事情况。很多商业银行在进行处罚时往往以单纯性的罚金方式为主,缺少相关预警机制。责任认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同时也间接地对不良贷款行为形成诱导作用。[1](三)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制约。1.不良贷款评估困难,处置工作存在违规风险。外部环境是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的重要因素。不良贷款是不具备市场公开价值的资产,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然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处置水平相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且缺乏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造成估值准确度低、估值效率低等问题。在市场定位方面,需要通过商业银行、债务人或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贷款进行估值。作为不良贷款转移方的商业银行,以及不良贷款兼并方的资产企业,极易在评估价值问题上出现歧义。商业银行力求争取更高的价格,最大化完成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资产管理企业希望降低评估价格,从而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2]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由于评估体系不完善、议价能力有限,时常出现评估价格过低,导致商业银行经济损失情况的发生。2.相关法律法规欠缺,处置工作难以“有法可依”。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的过程中,还受外部各种环境因素制约,法律法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不良贷款处置问题,我国法律始终缺乏一个系统化、全面化的专项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制约机制。商业银行在落实不良贷款处置环节,往往根据经验和企业内部规定进行,难以实现处置环节上的“有法可依”。当前法律法规也难以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形成有效保护,虽然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确立清算方案,但并没有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此类权利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应该怎样处理。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支付诉讼费、破产费、人员劳务费等费用,这些费用和时间成本有时会超过债务本身。

二、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策略

(一)不良贷款处置认知层面的优化策略。1.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重视度,全方位、深层次感悟不良贷款问题的严重性。为优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认识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的危害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其一,不良贷款严重威胁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为其带来各种风险,存在经营隐患。其二,不良贷款具有双面性,要对不良贷款予以合理认识,提高全体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警惕性,全面增强债务清收力度。同时,还要以平静、理智的心态面对不可避免的不良贷款现象。[3]此外,还应充分认识不良贷款产生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明确不良贷款产生不是单方面的银行内部问题,也不是外部环境单独引发,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不良贷款产生的内部原因在于银行管理问题、银行体制问题和行政问题以及人力资源问题等多个方面,如法人治理结构、银行运行机制、银行人员综合素质等;外部环境主要是被服务主体的特殊性质、法律的不完善、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转变传统处理思路,优化处置管理理念。首先,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充分认识不良贷款属于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视为具有特殊性质的金融资产加以重视。银行应提高对不良贷款处置管理工作的重视度,采用具有前瞻性、普适性、针对性的科学处置策略,不能仅凭处置部门的单方面力量,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需要形成一个密度极高的处置共同体,以联动、共享、相互配合的方式完成处置工作。[4]其次,不良贷款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金融资产,处置工作要有较高的时效性。商业银行应尽量避免因工作效率低,导致不良贷款处置工作错过最佳时机的情形。商业银行必须精准把握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开展时机,有效避免不良贷款的深层恶化,进而减轻不良贷款的清收难度。(二)内控机制建设层面的优化策略。1.立足于数据时代,全面建设信息化银行。在信息化、数据化时代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利用时代优势,发挥信息化技术驱动银行发展的功能,着力构建信息化综合平台。建立有效、快速、稳定、共享的新型交流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整合客户信息,实现预警信息的开放式共享,扭转传统模式下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各种风险问题。一方面,建设科学化不良贷款计算机管理系统,完善不良贷款监督管理控制机制,使风险系统与其他部门形成紧密链接和无缝全程对接,有效防范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检测及时性差、债务人不知去向等风险问题。此外,该管理系统还应具备不良贷款信息的整合、处理、分析功能,智能化判定风险程度与清收难度,对不良贷款实施按种类划分和科学排序,并依据分类结果落实处置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信息披露功能,对不良贷款进行信息披露,使银行领导、债务清收责任人真实掌握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的进展情况,从而拟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处置计划。2.完善银行内控机制,打造高质量风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的过程中,需要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为切入点,对不良贷款形成防范作用,从增量、余额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实现贷款工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将不良贷款行为扼杀于起点,从贷款调查、信用评级、贷时审查等工作到贷后管理、征信检测,对客户风险情况变化做出提前预警,有效规避信贷风险的发生。第二,强化不良贷款双向管控与问责制度管理,切实落实责任人义务与责任,以责任终身制严格要求责任人,履行违规必罚、失职必问的基本原则。[5](三)金融创新层面的优化策略。1.充分利用风险缓解工具,创新清收手段。从商业银行现行不良贷款处置模式来看,普遍将清收与核销作为主要处置手段,市场化措施、工具利用率较低。商业银行应建立全新市场机制,充分展现市场供求、产品设计、商品定位等工作的重要价值,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能,利用不良资产证券化与多功能金融衍生工具。以美国众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为例,大多数金融机构不受传统处置方式的制约,能够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创造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工具、新方法。[6]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树立一种“以创新求发展”理念,将证券化不良资产、市场化风险缓解工具、债券转股权以及“互联网+”的不良贷款处置方法引入清收工作。2.致力于金融创新,转变传统盈利模式。随着各行各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传统信贷业务以赚取息差收入为主要手段的盈利模式,逐渐对商业银行利润形成压缩作用。同时,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又进一步为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带来更大风险。鉴于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整改传统盈利模式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强化金融创新,拓展延伸中间业务,提升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水平,从而对不良资产的产生形成防御作用。

三、结语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处置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针对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强化不良贷款处置的认知、完善内控机制、致力于金融创新三个层面对不量贷款的处置提出了优化策略,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更有效的不良贷款处置方案,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维持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营。

参考文献:

[1]杨珩.当前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6,(12):36-37.

[2]于宝亮,樊友丹,鲁晏辰.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国际经验与我国商业银行实践[J].新金融,2017,(3):58-63.

[3]高湘桂.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的作用[J].金融经济,2018,(2):39-40.

[4]杜尔玏.新一轮不良资产的形成机理、清收障碍与处置创新[J].求是学刊,2018,(3):74-81.

[5]宋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研究——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J].福建金融,2018,(9):52-57.

不良贷款范文篇10

关键词:不良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贷款处置;金融风险;债务重组;盘活存量资产

一、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及形成原因

(一)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升的态势,截至2015年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年初增加3437亿元,同比增加4194亿元,连续16个季度增加,不良贷款率1.59%,较年初提高0.34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4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速加快(如图1所示);从不良贷款余额构成情况来看,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余额及比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如图2所示)。商业银行当前账面上的不良贷款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的贷款质量,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延长贷款期限、允许借款人借新还旧等手段推迟不良贷款在账面上的反映,寄希望于通过未来经济的好转来解决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贷款大多会在关注类贷款中反映,但随着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未来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及部分正常贷款会迁移为不良贷款。截至9月末,反映商业银行潜在风险的关注类贷款余额达到28130亿元,占比3.77%,同比大幅上升9771亿元和0.98个百分点,表明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仍有下行压力。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很多,既有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因,也有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原因;既有增量的原因,也有存量消化不足的原因。1.前期信贷疯狂增长的风险开始暴露。前期信贷扩张过快,降低了放贷的标准,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贷款的增长和不良贷款的形成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贷款在发放的当年并不会出现违约,通常在贷款发放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才会出现违约,我国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在2009年末同比大幅增长31.74%,而银行的不良贷款从2012年开始逐渐走高。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前期贷款快速增长的最终影响必然是后期不良贷款的上升。2.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恶性循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有着一定的关系,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信用风险增大,信贷市场上违约率明显增加,同时资产价格下跌导致贷款抵押品价值下降,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多,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下降。为了满足监管要求,银行可以选择增加资本金或者减少贷款发放来改善监管指标,但在外部经济环境不利、内部资产负债表恶化的背景下,银行通过增加资本金改善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变得较为困难,减少贷款发放成为银行首选的方式,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其放贷能力,因此,银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往往呈现出“惜贷”的行为。银行收紧信贷将导致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利率上升,实体经济资金紧张,借贷成本的提高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造成实体经济进一步下滑,银行和实体经济之间呈现出“恶性循环”(如图3所示),因此,只要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没有根本改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会出现根本性好转,并且金融系统风险也将在这一循环中不断加大。3.不良贷款处置滞后影响消化进程。银行的不良贷款除了自身核销外,主要通过转让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者省区内设立或授权的少数资产管理公司的手段来处理,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争议较大,过低的价格使得银行出售不良资产的意愿较低,同时过高的不良资产处置成本也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买的意愿不高。不良贷款处置滞后影响了不良贷款的消化进程。

二、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

经验及其发挥的作用维持金融系统稳定,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是央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当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贷款聚集到影响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时候,央行有必要对不良贷款进行逆周期调节。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央行在金融危机时期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持有和运营至下一个经济周期,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再将这些资产出售,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减少资产损失,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成本。处置不良贷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化的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机构来完成,各国普遍将不良贷款交由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如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RTC)、韩国的资产管理公司(KAMCO)、马来西亚的资产管理公司(Danaharta)等都是为处理不良贷款而成立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这种专业的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逆周期管理不良贷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1999年设立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业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自成立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历多次大规模的接收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贷款,为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并且每次收购和处置不良贷款的资金来源、剥离对象、收购价格及性质等各不相同。

(一)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

1999年成立之初,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对口收购原则,以账面价值收购对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收购的资金来源于人民银行再贷款以及向原剥离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由于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主要由经济体制转轨的原因造成,这次不良贷款剥离的性质属于政策性剥离,财政部通过债权处置现金回收率和费用率(两率)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并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部债权资产在2006年年末处置完毕。2006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均超额完成了考核目标。2004~2005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国有银行改制过程中第二次收购银行的不良贷款(见表1)。2004年,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剥离中行和建行可疑类不良贷款2787亿元,信达资产公司最终中标,后经协商将中标的全部建行可疑资产包整体转让给东方资产公司;2005年6月,在人民银行、财政部和银监会组织下,采取分包竞价转让的方式剥离工商银行可疑类不良贷款4590亿元。此次收购的资金来源为人民银行再贷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不良贷款在性质上属于商业化收购,按国家有关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政策性不良贷款处置和商业化收购不良贷款收购过程中实行分账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不良贷款成本中包括收购成本、资金成本和管理处置成本等,面临着商业化收购不良贷款成本收益的盈亏考量。在此期间,中行、建行和工商银行除了商业化剥离可疑类不良贷款外,还合计剥离了数千亿的损失类和呆账类贷款,财政部按照对口原则委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这部分业务在性质上属于政策性范畴,相关资产管理公司圆满完成委托处置考核责任目标。2007年以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始收购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机构投放的不良贷款包,涉及金额千亿元,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发行金融债等市场化方式筹集。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中发挥的作用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债务重组、投资投行等技术,基于广泛的机构网络和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等优势,在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中对银行、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发挥重大作用。首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可以改善银行流动性、资本充足等经营状况,并提高强不良贷款的流动性。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和剥离数以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贷款,有力地支持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在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发挥了托管、救助、并购重组商业银行等积极作用,例如长城公司收购德阳银行等。其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强大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在金融体系中的发挥着显著重要的“金融稳定器”功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专门的逆周期管理工具和金融救助机构,其在成立之初的核心功能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充当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器”、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和金融危机的“救火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逆周期金融技术,在经济下行即逆周期阶段,通过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并进行重组、整理,帮助银行恢复流动性,缓释金融风险;在经济上行即顺周期、资产价格上升阶段,通过出售资产实现价值,最大限度地提升资产价值、减少资产损失。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均完成了商业化转型,设立或收购了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附属机构,增强了不良贷款综合处置能力,有力地提高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最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盘活存量资产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存量入手,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贷款,运用重组、并购、投资等处置技术,解决银行不良贷款及问题企业。商业化改革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为具有资产经营管理、银行、证券、信托、租赁、投资、基金、期货、置业、PE等综合金融业务的现代金融控股集团,具有强大的存量资产盘活能力。借助综合金融技术及盘活存量资产能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能力打破实体经济与银行体系之间的“恶性循环”,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调整经济结构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可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改善其资产负债状况,增强其放贷的意愿和能力,释放流动性,助推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综合金融优势,结合不良贷款处置的专业技能,对问题企业或危机项目进行关闭清算或并购重组,对于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通过开展财务顾问、投融资服务,助其调整经营方向和策略、加强改革和内部管理,摆脱困境、提高其盈利能力。十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有效恢复经济信心,将“恶性循环”引向“良性循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三、及时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困境

(一)及时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必要性

当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在可控范围内,但已经影响到银行业的发展,尽管其贷款规模和净利润在不断扩大,但增速已经随着经济的放缓而下滑(如图4、图5所示)。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越及时、越主动,不良贷款重组的难度也就越小,成本也越低,反之其难度会加大、成本也会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就越深。美国储贷机构的不良贷款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全面暴露,但美国政府却没有及时处理,而是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措施,问题暴露初期储贷机构的亏损只有100亿美元,到1995年美国重组信托公司花费了7年的时间,以875亿美元的成本处理了4025亿美元的不良贷款,这种拖延措施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反而加大了后期解决的难度和成本。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寄希望于银行通过自身的盈利来消化不良贷款,对不良贷款的性质和严重性估计不足,在实体经济与不良贷款陷入恶性循环后,才开始重视不良贷款的处置,但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不仅加剧了纳税人的负担,也推迟了经济的复苏。欧洲银行管理局执行董事亚当•法卡斯曾指出,处理不良贷款的关键,是要尽快采取行动,杜绝拖延。在经济新常态下,及时处理银行不断出现的不良贷款,可以有效缓释金融系统中聚集的风险,降低处理的难度和成本。

(二)金融资产管理大规模收购银行不良贷款面临的困境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有着专业的不良贷款处置技能和优势,并且其不良贷款收购、管理、处置行为对于防止金融风险和稳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面商业的背景下,面临当前银行不断增加的不良贷款,其收购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其资金是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金融债等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的价格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并且负债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5年,面对市场和股东压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市场化资金进行商业化收购的不良贷款需要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否则将会面临亏损和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而以提升价值为目的的不良贷款收购、管理和处置需要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完成,在经济不景气中收购的不良贷款,其价格会在经济景气周期中得到提升,待经济周期好转后再逐渐处置不良贷款,才能实现盈利,有效减少经济波动造成的社会成本。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大概需要经历10年左右的时间,长期资产和短期负债之间的错配限制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大规模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的行为,以市场化方式筹集的资金开展的不良贷款收购和处置起不到逆周期调节和降低社会成本的作用,大规模的银行不良贷款收购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参与,更需要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的方式探析

为克服以往交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商业化交易原则,不良贷款的收购和处置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一)一次性买断收购模式

这种交易模式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全面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不良贷款收购价格,依靠央行再贷款或长期专项金融债提供的资金支持,以现金的方式一次性买断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处置的收益或亏损风险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部承担。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次性买断收购的优点体现为交易方式简单,交易双方权责明确,可以有效的避免各种纠纷。其缺点在于交易双方对不良贷款的收购价格难以达成一致意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了盈利,必然对不良贷款进行较大的打折收购,而过低的收购价格对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优化资产负债表的作用有限,此外大规模的开展不良贷款收购势必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评估定价能力提出挑战,交易双方在信息上的不对称增加了交易实现的难度。

(二)组建合作经营公司的收购模式

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共同出资组建一家新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从商业银行以市场价格购买的不良贷款转售给该合作经营公司,公司的资金来源由商业银行提供,新成立的公司委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特别服务商进行资产处置,处置回收的现金在支付费用和偿还负债后,剩余回收额以出资人的股权比例为基础,按照协议规定,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间进行分配。在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贷款的价格认定出现较大差异,以现金买断式的收购谈判难度较大时,利用这种合作处置、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可以促成收购交易。此外,在风险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降低一次性买断风险和出资额,商业银行可减少一次性卖断资产被大幅压价的损失。该种收购模式下新组建的合作经营公司能否获得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是关键,商业银行可以将对新公司的贷款做抵押向央行申请再贷款或定向金融工具,但需要央行在政策上支持这种收购模式。

(三)保底条款加盈利分成收购模式

该种交易模式首先以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评估测算作为交易定价基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订立收购合同,明确界定相应的保底条款和盈利分成条款,然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靠央行再贷款或长期专项金融债提供的资金按照认可的商业银行定价支付相应的价款,最后通过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处置完成后,若回收的现金高于交易双方的协议价格,则高出的部分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间按比例分成,若最终处置回收额低于双方的协议价格,则商业银行按保底条款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补偿。该种交易模式由于保底条款的存在,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了其参与银行不良贷款收购的积极性,同时盈利分成条款将正向激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最大化的提升不良贷款处置价值;对于银行而言,由于交易价格以其评估测算为主,可以有效提高不良贷款的出售价格,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该种模式规避了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障碍,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当然,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该种交易模式中承担的风险较小,其业务的盈利空间也比较小,并且这种交易方式的成立需要建立在商业银行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任基础上,相信后者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实施不良贷款最大化处置方案。上述三种商业化不良资产收购模式在收购主体、收购对价、收购资金来源和处置后的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从而派生出不同的交易结构。从理论上讲这些交易结构符合市场化的原则,均可采用,但由于各自呈现出不同的优缺点,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可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根据具体的情况协商选择。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交易模式,从制度安排上讲,当前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大规模剥离应当由政府提供支持,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收购、管理和处置,在业务性质上属于商业性,在收购方式上应当采取招标竞价或价格协商等市场化方式,在资金来源上可以由央行以再贷款形式或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行长期专项金融债、政府予以一定的利息补贴,降低资金成本。

作者:高炜 单位: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国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J].经济研究,2001(2).

[2]周小川.金融危机中关于救助问题的争论[J].金融研究,2012(5).

[3]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J].金融研究,2011(1).

[4]孙国峰.中央银行在逆周期调节中的作用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宏观审慎管理角色[J].新金融评论,2014(6).

[5]沈晓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6]王瑨,乔瑛.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交易方式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