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影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6:38:52

不良影响范文篇1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又名赤首乌、名首乌、马肝石、紫乌藤、铁秤砣、红内消等,药性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是一种延年益寿的中药,始载于唐代李翱《何首乌传》,其分为生首乌和制首乌,生首乌能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主治瘰疡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制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

1药理作用

1.1何首乌有补精益肾、养血乌发之效《本草纲目》云"足厥阴,少阴药也","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鬓发,为滋补良药".可见,何首乌是一种滋补良药,在现代补品、乌发产品中也经常出现,是不可缺少的药材之一.

1.2治疗高血脂症何首乌单味及其复方制剂能使血脂显着降低.邢淑慧等临床试用首乌片治疗高胆固醇血症178例,治疗前平均血中胆固醇值为7.05mmol/L,治疗后平均下降1.01mmol/L,显效68例(38.2%),改善42例(23.6%),无效54例(30%),加重14例(7.9%),有效率为61.8%.

1.3抗衰老作用研究表明衰老动物体内积聚大量脂质过氧化产物,并伴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降低.何首乌能通过对抗随年龄增长而引起的对抗自由基的防御酶SOD的减少,增强老年生物体内SOD的活性,以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过氧化脂质的生成,从而清除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以延缓衰老.以何首乌为主药组成的多种中成药广泛用于防治衰老,如七宝美髯丹、首乌延寿丹及何首乌丸等.

1.4心肌保护作用何首乌提取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预防作用,其作用原理可能是何首乌中的某些成分有直接的抗氧化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谷胱甘肽抗氧化剂水平相对降低有弥补作用,从而出现很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1.5保肝作用制首乌可抑制肝脏过氧化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升高对肝脏的损害作用,且何首乌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可以防止脂肪肝和胆固醇的沉积,同时强化肝糖元作用,有利于对肝脏的保护.

2相关不良反应何首乌是滋补良药,常和其他药物配伍应用于临床,但由于种种原因,何首乌近年来被报道出现许多不良反应,以至于被定性为毒性药品.

2.1肝损伤近年报道何首乌的不良反应以肝损伤为主,均由于连续使用何首乌单味制剂或复方制剂,而在不同时间内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大部分都在停药后自愈,或对症治疗后治愈,最严重的死于肝衰竭,在国内尚未发现因何首乌不良反应死亡的病例.

2.2其他不良反应有关报道何首乌还有皮肤过敏性病变、家族性何首乌过敏、药物热、眼部色素沉着、上消化道出血、精神症状等.

不良影响范文篇2

对照组采用温热毛巾热敷法,用脸盆内盛50℃热水若干,将毛巾放入盆中充分湿透后取出拧干至不滴水,敷在膀胱区并适当按摩下腹部,每次约5分钟,反复多次,时间20~30分钟,冬天及时更换盆中热水使其保持50℃左右。

2结果

实验组有效4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导尿率为10%。对照组有效31例,无效17例,有效率为65%,导尿率为35%,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解除尿潴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1,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结果见表1。

不良影响范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高等学校虚拟性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异军突起,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里程碑。当今的互联网己经触及到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对他们严生看日益保刻的影响。

一、互联网—挡不住的诱惑

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人占88.4%,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占86%。由此可见,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之所以迅速赢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其固有的特性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相契合。首先,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即时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效化的个性。其次,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第三,网络的自由性迎合了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互联网上没有国界,没有政府,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交流。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和才华的新舞台,使他们强烈追求个性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得以充分体现。第四,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网络为大学生创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黄金距离:既可以直接交流,又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既实现了交流的需要,又克服了种种困难,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真实情感。第五,上网的时尚性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作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更应该接受新的事物和信息。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新的事物和信息的杰出载体,一个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然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丰富、快捷的资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其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致使许多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了包括网络犯罪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1.对网络的过度迷恋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人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下,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称之社会化。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起点。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促进其成熟。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脱离社会群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个体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由于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再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压力,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甚至患上了“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DA)。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之中,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中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调查表明,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大都不适应环境,他们往往学习兴趣不浓、人际关系受挫、情绪内敛、情感压抑、思维受阻、性情孤僻等。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消极逃避,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川过度依赖网络不仅阻断了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情感渠道,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强化了对现实生活的恐惧,严重弱化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2.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第一,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了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大学生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再加之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淡薄,很容易产生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等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现实世界中很少去做的、不道德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偷看他人邮件、浏览黄色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一些有违道德规范,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第二,网络价值观念模糊。某高校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3%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2%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第三,人格冲突明显。有调查显示,35.6%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他们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上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3.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中自我迷失

网络既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它为人们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因此,在学生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真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网络的自我”。这三个“我”的含义有时相互交织,有时相互冲突。学生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网络一方面为性格不同的各类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外向或更加内向。性格的错位,可能会导致多重人格问题的产生,同时会使大学生出现严重的自我迷失,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4.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致使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低下

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大学生喜欢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的学风,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了浮躁的性格。例如,有的大学生平时做作业或撰写论文时,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这种剿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加剧了学术腐败,导致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同时,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大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大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大量时间,对他们的学业有负面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9省(市、自治区)484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没有藏书,藏书50册以上的人只占36%,藏书500册以上的仅有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大学生网上操作技术娴熟,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文化素质下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网络正在改变着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充分认清网络对当前大学生造成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对策

1.调整学校德育战略,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首先,更新德育观念。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也没有必要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了。大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道德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是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其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其次,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各高校要及时修订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教材,增加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而学校作为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人脑、人心、人情、人理的德育绩效。

第四,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多元化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此情况下,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人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信息的能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并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实现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至少在地区范围内学校之间的德育网络体系的贯通与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2提高网络主体素质

首先,德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积极能动地去开创高校网络德育新阵地。目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渐多元化,传统思想教育的封闭性受到网络社会开放性的极大挑战和冲击。由于受到网络技术水平或英语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教育工作者多年以来形成的信息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方式甚至超过教育者。面对网络德育这一时代新课题,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正视现实,既要接受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认清网络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又要不断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开创网络德育的新阵地。

其次,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作为网络德育的受教育主体—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是高科技网络技术的拥有者。如果他们违背道德准则,其危害性往往更大。一方面,应不断充实德育的内容,除了重视对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和科学精神熏陶,培养他们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不断提升其品德修养水平。

3.加强网络传播管理,优化网络环境

首先,加强网络立法。道德原则和舆论能够在道义上约束和规范人的举止,却不能惩罚超越道德界限的不良行为,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行为应当由法律来规范。但就目前来看,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主要散见于《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法律滞后于网络化的进程,难以适应规范网上信息及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实际需要,无法体现法律对网络犯罪的威慑力。我们应积极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的做法,以“防止青少年信息污染,维护青少年网上安全”为原则,制定涉及信息、审查、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处理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特别法律文本,因此要尽快修订、补充、完善相关的法律内容,以便于青少年网络权益的保护和使用的管理。在条件成熟时,建议出台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专项法规。

其次,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控制有害信息传播。相对于网络立法、道德自律而言,技术控制是最客观的手段。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人口,最大限度地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努力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不良影响范文篇4

论文摘要摘要:初中生极其轻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出发,提出通过“加强健康的网络教育,创建绿色网络环境,转移初中生的注重力”的方式来减少网络对初中生的负面影响,以期为初中生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网络的出现,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了新的舞台。然而,网络也是把双刃剑,鲜花和毒草并存。初中生作为一个非凡群体,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尤其轻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提出一些减少网络对初中生不良影响的方案,以期为初中生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1加强健康的网络教育

加强对初中生的认知教育和德育教育。让他们知道,互联网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以外同样有很多出色、有趣的事物,互联网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同时教育他们分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并引导其分清网上的善恶。

1.1学校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初中生接受的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因而对初中生进行健康的网络教育,学校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但学校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网络教育呢?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进行引导摘要:

1.1.1开设网络文化课

对初中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针对性地加强对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关怀和思索力的培养练习,以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省、选择、判定能力和批判意识。同时加强对初中生进行网络道德、网络规范教育,注重初中生网上心理的健康教育。宣传正面典型,发挥榜样功能,引导初中生用好网络,创新创业。同时也不回避负面事例,而是借助其负面所带来的伤害,“动之以情”地来劝导各位处于网络十字路口的初中生。

1.1.2开展熟悉网络传媒的课余活动

对网络的好坏进行讨论分析,并将各种各样的事例作为评判的论据。让初中生熟悉到网络的确是把双面刀。从而让他们自己去深思其中可能存在的得失。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自己的“行走”方向。

1.1.3利用校园内一切资源进行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起校园网这一资源,在校园网内开设健康上网宣传板块、论坛,大力宣传网络方面的健康知识,并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用真诚而亲切的语言让他们从心底接受这些信息内容。除了利用学校的网络外,也可以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设施对初中生进行网络文化的健康宣传教育。

1.2家长的引导

(1)指定互联网规则。明确地让孩子了解什么样的网站是适合初中生访问或可接受的,让孩子知道使用互联网有什么样的规则。

(2)制定家庭政策。列出在浏览网络时应该或不该做的事情。

(3)将计算机安置在所有家庭成员都可以使用的地方,而不是放在孩子的房间里。这样可以方便地了解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情况。

(4)安装一套互联网平安产品,对孩子浏览的网站加以限制。

(5)经常留意孩子接收和发出的电子邮件,浏览的网页,了解他们的网友。

(6)最后,在上网新问题上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尽量做好他们的良师益友。

1.3社会的关注

初中生是祖国的明天,因而社会对于初中生的健康发展也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对于初中生健康上网的引导,社会又应该如何去做呢?可以借助众多的传播媒介,用正面的典型事例教初中生如何去利用好网络,宣传网络有用的方面。同时用反面的事例让初中生意识到网络里也存在血的痛苦,并教导其如何去注重网络陷阱等不良信息的攻击。

2创建绿色网络环境

2.1学校方面

2.1.1清理掉校园网内的垃圾信息

为初中生创建绿色的网络环境,学校应该清理掉本校校园网内的垃圾,保证内部网络信息的平安、健康,定时的对校园网内的内容,尤其是校园BBS上的内容进行清理、优化、过滤。碰到不良的传播信息时不只做简单的批评和删除处理,而是以诚恳而友善的态度和信息的者和接受者进行对话,并在对话过程中对其进行诚恳的教育。

2.1.2对初中生访问的网站做一些必要的限制

优化好了校园网内的资源,下一步就该将目光聚焦到初中生访问的校外资源上。虽然校园外的网络资源是不受学校控制的,但学校可以在技术上对初中生能访问的校外网站进行一些限制,屏蔽掉那些布满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网站。

2.1.3宣传“为初中生创建绿色网络环境”

作为国家的教育机构,学校提出的有关初中生的教育新问题是最能广泛地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的。因而学校应充分利用起这一说话分量的优势,倡导社会各界为初中生创建绿色网络环境贡献出能提供的力量。

2.2社会方面

初中生是祖国的明天,因而为了社会健康而稳定的发展,社会对于创建初中生绿色网络环境起着重要的功能。在所有的宣传中,社会公益宣传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因而社会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进行宣传是尤为重要的。各相关部门可通过众多的媒介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来关注初中生健康上网这一新问题,并对其健康环境的创建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可以利用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

3转移初中生的注重力

3.1学校应积极开展转移初中生注重力的活动

3.1.1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长期举办各种喜好小组

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喜好,举办各种特色培训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有益的团体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视线从网络中转移出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学生之间的友情。

3.1.2积极组织并开展对网络的讨论活动

开展对网络传媒的讨论活动,让初中生在和同学的友好交流活动中更加清楚的熟悉网络这一传播媒体并深思其中的种种利弊,从而使其在对和错的对比中健康的成长。

3.2家庭应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

3.2.1尊重孩子的认知

平等地和孩子相处,让孩子将父母当成好朋友。事实证实,尊重孩子认知的家庭里,孩子一般都愿意将心里的故事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也愿意向父母求助。

3.2.2积极参和孩子的活动

参和到孩子感喜好的活动中,这样既能增加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又转移了孩子对网络的注重力,减小了孩子沉迷于网络的可能性。在处理初中生和网络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疏导,调适学生心态,使互联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结语

只要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通力为学生打造绿色、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就一定能引导初中生摆脱网络传媒的种种负面影响,让祖国的花朵在网络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不良影响范文篇5

一、多媒体教学有直观性,却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而语文教学则强调对学生想象力的挖掘。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在阅读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完成对文本意境、形象、情感的再创造。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喜欢将文本中景物、人物乃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都一一呈现给学生,学生固然得到了直观的感受,但学生对人、物、景的印象都定格在了特定的画面上,自身的想象力、创造性、形象思维就遭到了扼杀。比如,在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把诗的意境以画面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那么,诗作留给学生的将只是一幅定格的画面,使得“一千个读者”眼前只剩下了“一个哈姆雷特”。相反,如果教师运用语言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首先映现出绿水、白鹭、粉红的桃花、青的箬笠、绿的蓑衣,江边垂钓的老翁,得到的是视觉上色彩带来的静态美感。进一步启发,学生还可以想象到飞翔的白鹭、流动的江水、随风摇摆的桃花,跃动的鳜鱼,给人以动态的美感。甚至于在教师的进一步启发下,学生耳边仿佛听到淙淙的流水声,鸥鹭的欢鸣,甚至鳜鱼跃出水面溅起水花的声音,这就构成了一幅声、色、态俱全的立体的灵动的画面。它一方面带给了学生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一举多得,比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固定画面不知要好多少倍。

二、多媒体用画面代替了语言表述,弱化了学生感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本身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的一种传承文明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和自己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使师生之间达到心相契、语相通,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然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画面代替了语言表述,录音代替了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读,敲击键盘代替了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板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演示者与观众的关系。这样就使学生丧失了感受语言美的机会。以教读《长亭送别》为例,如果在课前老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铺垫好张生、崔莺莺离别的背景,紧接着给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文字,让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分析鉴赏此段文字,并用语言表述出来,那么,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课堂,通过文本获得信息,汲取营养,是语文课最本质的东西。教师只有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感受能力和应用能力上下功夫,才是回归了语文课堂的根本。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对文本的阅读与挖掘,客观上收到喧宾夺主的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着实给语文课带来了“生机”。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像,一会儿看电视剧片断,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如同没有学过。画面取代了读文训练,使学生几乎脱离了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过程,根本谈不上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的培养与训练。朱熹论读书时要求“虚心涵泳,切之体察”,意思是说学问的长进,需要静思凝想,潜心体会,更要深入到语言文字的背后,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价值判断以及人文精神。而多媒体的滥用,却起到了喧宾夺主的效果。公务员之家

不良影响范文篇6

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特点。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关系就像石头丢入水中,在水面形成一圈圈波纹,被波纹所推及的就产生“关系”。人们出于功利的考虑,便形成了所说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理念对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公共管理中的特殊主义取向盛行,致使法律、规则因人而异。这导致我国公共管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阻碍了我国政府的进一步改革。

一、“熟人社会”背景下公共管理改革的困境

(一)政府“全能主义”导致权力膨胀和公众的依赖心理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的“政府包揽”观念和民众的“臣民”心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于特定的个人或团体而不受他人的干涉,因此掌权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支配自己管理范围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政府包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在想方设法接近政府管理人员的时候会有意创设所谓的“关系”,想尽办法“混入”管理者的“熟人圈”内。于是管理者凭借手中大量的职权转变成受贿者,为通过不正当手段成为“熟人”的“陌生人”(竞争者)提供政策支持和政治保障。

(二)“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导致服务意识缺失

在腐败社会中,公共权力发生了异化,它不再服从于公共利益,而是致命于金钱,蜕变成掌权者谋取个人权力的得力工具。“那些把担任公职看作是横征暴敛的良机或看作是以权谋私、泽及亲友的人是公共利益的绊脚石,也有损于公职工作的效率和为全民服务的目的。”公民也习惯于服从政府的管理,甚至依赖政府和官员替自己做主,使得某些掌握公共管理权力的管理者更容易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行政人员是“特别负责任的公民”,应“一切以公众的福利为重”。但是行政主体往往会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从而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共权力经常用来满足私利。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来说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市场化意味着自己部分权力领域的失守和稀缺资源的流失,这又为进一步利用“熟人关系”提供了便利。

(三)民主、法制、权力监督管理机制的欠缺

熟人社会是不需要民主和法治的。因为一旦按照民主的程序和法治的原则办事,熟人社会的熟人关系、潜规则等就会成为多余。我国公共管理中“熟人社会”现象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健全的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监督主体的监督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监管权限不明,监督缺位,监督职能重叠与交叉的现象多有发生,阻碍了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熟人社会”背景下公共管理改革模式的选择

(一)由政府单中心模式转为多元化、扁平化的公共管理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其他部门与等级制度分道扬镳,新公共管理学派也开始关注公共管理当中“等级制度的没落”问题,提出以“集思广益的协商”模式取代“命令控制”模式是一种必然趋势。世纪之交,在美国举办的“再造政府”全球论坛上有人断言:“21世纪的政府很可能会将更多的政策制定权和管理职责移交给政府治理的较低层次。”目前,我国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多呈现出政府单中心的倾向,政府总揽一切权力,形成“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全能型政府”的观念要随着私营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发展而逐步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政府更多地承担公共服务等有限的职能。

(二)由政府居高临下的管理模式转为平视型公共管理模式

在公共管理改革中必须将公民真正当作公民,使公民能够充分实现法律、政治和社会权利,从而以个体,更以团体、群体的名义和力量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也就是说,改变政府自上而下、居高临下的管理方式,建立平视型公共管理模式。即公民与政府协商合作的新型公共管理关系。从政府方面来说,树立权力公共性观念是当务之急。

不良影响范文篇7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给幼儿带来各种心理伤害,但至今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幼儿教师心理压力过大、滥用话语权等是导致幼儿教师产生“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学会应对压力、提高师德修养等是矫正“语言暴力”的重要举措。

一、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现状及其危害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应免受任何形式的暴力。暴力包括身体的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抵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的一种行为。“语言暴力”属于精神损害的范畴。

目前,针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比较多,也引起了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在幼教领域,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虐待、体罚等身体暴力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和教师行为规范的约束。对于幼儿教师的“语方暴力”行为,由于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差,主诉能力差,自我保护的意识差,不能充分地、准确地、及时地对此类情况予以反映,所以就使得幼教领域的“语言暴力”现象具有了隐蔽性,人们对由此引发的消极后果也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来自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可分为讽刺挖苦型、漫骂侮辱型、粗暴恐吓型三类。

讽刺挖苦型:“你画的什么破画啊,简直就是四不像!”“就你五音不全,还想当歌唱家,门儿也没有!”

漫骂侮辱型:“你怎么这么笨啊,整天跟白痴似的!”“告诉你多少遍了,你就是记不住,没长脑子啊?脑子进水啦?”“我说话你听见没有,没长耳朵啊?”“别给脸不要脸!”

粗暴恐吓型:“别哭了,再哭,把你赶出去!”“别闹了,再闹,把你送园长那儿去!”

如果说体罚对学生的伤害是有形的,具有外显性特点,那么教师的“语言暴力”带来的伤害则是无形的,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正因为这种伤害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容易被人忽视。

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实际上是对孩子进行的一种精神折磨和心理虐待。由于幼儿和教师地位上的差异,作为语言施暴对象的幼儿在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一般不敢反抗,无从发泄,只能将这些情绪积压下来。而在某个时候,这些郁积的不良清绪极有可能演变为对其他幼儿的攻击行为,造成幼儿之间的冲突。教师的否定性语言使缺乏判断力的幼儿变得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甚至自我封闭;也会打击一些幼儿的探索欲和主动性,使幼儿变得缩手缩脚,妨碍他们自主性的发展;也会使一些幼儿失去对某些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的潜力、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语言暴力”造成的精神负担在一些幼儿身上长期得不到排解的话,会给他们带来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使之难以自拔乃至形成心理障碍。

案例1:有一天,涛涛不小心碰倒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向老师告了状。涛涛平常比较顽皮,老师便不问青红皂白地呵斥涛涛:“你好讨厌,老是打人!待会儿不准玩游戏!真不讨人喜欢!”或许涛涛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这种态度,他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后来更爱打人了。问他为什么,他脑袋一歪说:“我就要打!反正老师也不喜欢我。”由此可见,老师反复消极的刺激性语言已经强化了涛涛的攻击性行为。

案例2:丽丽要在前面领做课间操,老师不乐意。在丽丽的一再要求下,老师勉强同意了。在做操的过程中,丽丽做错了几个动作,老师便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训斥丽丽:“你这么笨还要上来领操,羞死人了,下去!”丽丽顿时羞红了脸,低着头走了下去。第二天,丽丽便不肯来幼儿园。她妈妈说,夜里丽丽好像一直在做梦,且不时在喊:“我不做操、我不做操了!”

可见,教师的任何一种“语言暴力”行为都会严重地挫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而一些教师对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没什么感觉,甚至对此习以为常,只顾痛快自己的嘴,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不去考虑其危害性,更不去考虑如何矫正。所以有必要对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二、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

1.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失控是导致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根本原因

幼儿园教师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幼儿园教师一进大门,就是一个活动连着另外一个活动,她们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几乎没有可以停下来、松弛一下神经的时间。

现在,社会、家长和幼儿园管理层都希望幼儿教师既要细致周到地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又要能歌善舞;既要心灵手巧会制作教具、学具,又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既要会开发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又要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等等。这样,各层面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太高、期望太多,使劝儿教师深感压力大、责任重。

幼儿由于年龄太小,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尤其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旦身体受伤,往往会引起家长的强烈不满,所以教师特别担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每个班都会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容易扰乱秩序;幼儿的智商也参差不齐,有的接受能力较差。这是教师每日都必须面对并要加以解决的难题。这一过程常常使教师穷于应付,疲惫不堪。有时,它还会使教师体验到一种强烈的自我挫败感,从而引发教师的情绪波动,进而出现言语失当的情况。

幼儿教育改革的内容、方式和步伐对他们也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幼儿教师职业的不稳定性、社会地位低、管理层评价不公、办公条件差、待遇差等实际问题也给教师带来了许多烦恼。凡此种种,均能导致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加剧,使紧张、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郁结在胸。人的心理压力和积蓄起来的不满情绪是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释放以求得心理平衡的,当教师们感到不堪重负、心力交瘁时,当教师缺乏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时,幼儿自然就成了教师的出气筒,教师“语言暴力”现象随之产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被某种恶劣的情绪左右时,他就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包括对他人的语言性的攻击和身体攻击。

2.不对等的师幼关系促使幼儿教师滥用话语权

从行为学上来看,人们的交往行为一般是依据交往对象的特征、对交往对象的预期而随时调整的。当交往对象在各方面处于优势时,他就会注意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使之失控或失范;当交往对象在各方面处于劣势,交往结果不会对交往主体产生实质性影响时,交往主体往往就较少控制其行为,其行为就有一定的随意性。师幼交往中教师的交往对象—幼儿是很不成熟、不谙世事、无足够的力量与智慧与教师抗衡的未成年人,这样的交往对象明显处于劣势,师幼交往结果不会对幼儿教师产生明显的实质性影响,这种互动形式无意识中影响了幼儿教师控制其负面情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任由其负面情绪患意泛滥,任由其不文明语言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语言暴力”现象随即产生了。

在师幼关系中,教师明显属于强势的一方,掌握着保教活动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保教活动内容方式的选择、进程的控制以及对幼儿各种行为表现的评判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拥有主要话语权的优势方。所谓话语权,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力。话语具有客观而强大的力量,它一旦产生,就由不得听话者的意愿,它会如同暴力那样强制性地迫使听话者接受o;。面对年幼天真的儿童,教师的“话语权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很容易造成教师对话语权的滥用,在幼儿群体中建立自己的话语霸权,为教师“语言暴力”行为提供机会和土壤。

3.教育观念落后和法制观念淡薄助长了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

文化传统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也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积,它不仅作用于教育的过去,而且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教育的当前乃至未来。长期以来,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师道尊严”的思想一直深人人心,这一观念已积淀成一种顽固的集体无意识。一些人认为幼儿必须无条件地尊敬老师,而小小的孩童,惜懂无知,所以谈不上有什么独立人格与尊严。与此同时,社会普遍认为教师对幼儿握有严加管教的大权,在家长甚至在一些教育管理者眼里,只要不打孩子,不搞体罚和变相体罚即可,至于讽刺两句,骂上几声,也无不可,无关大碍,其动机无非是“恨铁不成钢”。即使伤害了幼儿,也不必大惊小怪,上纲上线。这种落后的思想和错误的认识为教师的“语言暴力”的滋生提供了环境。

其次,不少幼儿教师法律观念不强,对一些法律条文置若阁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巧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一些教师片面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无视儿童的权益和独立人格,并在行为上表现为强烈的“自以为是”的倾向,在保教过程中常常淡化或漠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法律观念淡薄,这些都助长了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

4.教师个人修养不够,进一步导致“语言暴力”的蔓延

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加强个人的学习和提高个人的素质,使个人学识修养不够深厚,人格不够健全。这样,自然对幼儿缺乏足够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在对幼儿进行保教的过程中,不能以平等或平常的心态处理与幼儿的关系,总想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往往从个人的喜好、情趣出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话非常随意,不顾及幼儿的感受,不考虑对幼儿可能带来什么伤害,随口对幼儿进行粗暴的呵斥或尖刻的挖苦。

三、营造和谐的话语环境,消除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巧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教师应时刻铭记《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的有关条文,树立法律观念,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教师对幼儿虽有教育的权力,但不能因为自己年龄大、知识多而在幼儿面前自命不凡,更不能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的话当做长官命令,要求幼儿绝对服从。教师要认识到,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与成年人一样,享有充分的生存权、发展权,他在人格上与成人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他们的年龄小,而无视甚至侮辱他们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尊重和爱都是相互的。教师不能只要求幼儿单方面地尊重自己,不能因为幼儿年纪小,无知幼稚,不懂事,就不予以尊重。一旦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说话就不会随心所欲,就能够做到出言谨慎,三思而后行。

2.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真心热爱每一个孩子

热爱幼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幼儿。”幼儿的智力、性格千差万别,但有些教师只喜欢聪明伶俐、乖巧听话的孩子,对反应迟钝、活动过度或比较顽劣的孩子则另眼相待,流露出厌烦的情绪,这是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教师应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悦纳每一个孩子。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爱应当是无私的、公正的,不能以“貌”取人,以“智”取人。应该爱每一位幼儿。只要心中充满对幼儿的爱,并有良好的修养和完善的人格,就会克服情绪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偏激,教师说话才不会无所顾忌。公务员之家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体谅的话可以温暖幼儿的心,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给予他们向上的力量。教师对幼儿要多一些宽容和大度,多一些热情和友善,尤其是在幼儿“屡教不改”时,更要保持冷静和克制,调整好心态,把握住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舌头,别让“语言暴力”刺伤了幼儿的心灵。

3.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学会应对压力,调适好不良情绪

“语言暴力”往往是在重压之下情绪失控造成的,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斥责辱骂时表明他已被负面情绪所左右。在这种时候,所说出来的话,由于失去理智,通常不会对孩子的教育有好的效果,只会起到负面作用。

教师主动地应对压力与调控自己的情绪,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敏锐地体察自己的情绪,一旦发现自己被不良清绪控制,就应马上设法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先来一个深呼吸,或暂时回避一下,把自己从当时的情境中抽离出来。这样教师的感受可能会改变,处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会更理性、更妥当。第二,评估压力情景。教师觉察到自己内心有压力时,首先要正视它,反思发生了什么问题,同时寻找问题的来源:是由于工作繁重带来了身体的疲惫和情绪的烦乱,还是幼儿的哭闹、捣乱、任性让自己束手无策?第三,利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进行有效的压力调节和情绪调控。在压力面前,心理不健康者往往会采取一些不科学、不恰当的应对措施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如否认、退缩、逃避、压抑、逆反、攻击或过度自责等。这样对待,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健康者会主动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合理地宣泄、转移注意力、改变目标、幽默放松、行为升华等。

4.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

不良影响范文篇8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中学阶段学生视力状况,研究产生屈光不正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用单纯随机方法,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农村与市区中学各两所,对所有在校生进行屈光测定,并测定教室照度、采光系数与采光角,镇写户外活动时问与每天学习时间。结果城市中学近视人数和眼数均高于农村(x=86.40,P<0.001),随着学龄的增长,视力不良状况亦逐渐加重,呈正相关关来r=0.927,p<0.01)。男女性别问无差别。高中阶段明显高于初中阶段(x2=21.04,P<0.01)。结论影响近视发生的因素有:学习负担重,户外活动少,大气污染与学龄长等。提示预防近视应科学地安排作色时问和充足的户外活动。

由于中学生的视力发育还不完善,且他们的学生任务繁重,用眼时间相对较长,同时许多学校又受到应试教育、教舍、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使学生的视力障碍问题愈显严重。目前学生的视力问题最严重的是屈光不正。了解和掌握影响学生视力障碍的因素,为预防屈光不正,减少发病人数,降低近视度数,并为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共对1670名城乡中学生3340只眼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按单纯随机方法选择新乡地区四所具有代表意义的农村和市区中学,对其所有在册学生进行视力测定,共测定有效人数1670例3340只眼,其中男834例,女836例。年龄n~18a,平均14.46a。在所测学生中,有其它眼部疾病而影响视力者,不作为有效例数。

1.2方法调查测试前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使用统一的5米“E”字形对数视力表(上海医疗器械厂),箱内装有2只30瓦日光灯管,表面照度达到1ooolx以上。表面无反光,光线均匀。统一标准和方法,受检者与视力表相距sm,检查远视力(包括裸眼视力和近视者的矫正视力),先右后左,每个视标停留3~55,每一行缺口的4个方向都检到。4.0~4.5行以下的视标不能认错1个,4.6~5.0行视标允许认错1个,5.。以上允许认错2个,否则按其上一行视标的视力记录。统一在用眼2h后马上进行视力测定。由专业人员边测定边检查有无眼疾,并及时填写调查表。测量和记录教室的采光系数、采光角以及教室的照度。对所有被测人员的视力只计算裸眼远视力。

1.3视力分度标准5.0及其以上者为视力正常;4.9及其以下者为屈光不正性视力不良。4.9-4.7为轻度,4.6~4.4为中度,4.3以下为重度视力不良。

1.4资料统计检查记录以眼为单位,结果用才检验,并计算相关回归结果。

2结果

3340只眼中,视力在4.9及其以下的不良视力788只眼,近视率为23.59%,其中城市高于农村(X2=86.40,P<0.001),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女生近视率略高于男生,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近视率与学龄呈正相关关系(r=0.927,p<0.001),见表3。近视率与学习负担呈正相关关系,与户外活动呈负相关,同时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室内照度和采光系数关系不明显。矫正后的视力均有所提高。

3讨论

学生视力下降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用眼不卫生是导致这种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令人忧虑。资料显示,城市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这与国内资料基本一致。其原因与学业负担有明显的关系,学业负担愈重,视力下降愈严重。资料还显示,城市中学生每天户外活动包括上学、放学路上等,绝大多数不超过2h,近视的学生一般在lh左右,时间低于农村中学学生。有资料显示,女:男为1,0.965,经丫检验,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文献报道稍有差异[a1。农村地区中学生视力状况较城市中学生好的另一个原因是:空气清新、建筑密度较低、远眺机会多、视力能有充分的调整和休息。农村中学的校舍近些年来有较大的改善,但照度还与城市平均相差42lx,采光系数小于城市,采光角稍大于城市,但农村中学生的近视人数少于城市,近视程度也低,这与户外活动时间长有密切关系。

则会加重视力的下降。特别是初三年级与高三年级,视力不良率均显著增高,说明学生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学习时间长,负担重致使近视发生率明显增加。分别与低年级比较,初中部r=128.71,p<0.001),高中部,X2=10.78,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除此外,尚有诸如遗传因素、大气污染等。由此再次提醒校医、教师与家长,减轻学生负担,增泌体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吴宝珍.1985年-1990年大同市中小学生疾病监测报告.中国校医2992;6(6):6-17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1):42

孙苏.天津113中学1981一1988年学生视力不良动态分析.中国校医1992;6(5),24-24

不良影响范文篇9

家庭暴力的伤害造成了一大批问题青少年,他们往往性格怪异,对人、对事冷漠,对各种公益活动认识偏颇,甚至仇视家庭和社会。他们从与父母进行言语对抗发展到行动对抗,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制造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暴力的界定及现状

在我国,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以婚姻,血缘和法律关系为基础而构成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以暴力、胁迫、摧残、折磨或其它手段侵害家庭成员身体、精神和性等人身权利的强暴行为。家庭暴力不仅是家庭的问题,也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伤害很大,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三、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和特殊时期,心理尚未成熟,性格没有定型,周围环境和刺激对他们的生长发育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其状况如何必然影响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家庭暴力是一种极为负面的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十分不利。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青少年受到的不仅仅是皮肉上的痛苦,更严重的是心灵上的创伤与扭曲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

(一)家庭暴力是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产生的“催化剂”

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以及其提供的不良示范都会给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家庭暴力造成青少年严重的心理创伤

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父母之间因不和产生的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情绪低落,导致抑郁、急躁、易怒、自卑,生活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下滑;情绪波动大,事不如意,易采取过激行为;且容易把家庭施暴的恶习传承下去。二是因家庭暴力导致家庭破裂(包括父母离婚或其中一方被伤害致死)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对家庭环境的依赖很大,健全、合理的家庭结构是家庭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而家庭暴力是导致家庭解体和角色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直接针对青少年的家庭暴力给他们造成的心理伤害。这种家庭暴力不管是显性的,即“棍棒式的强制”,还是隐性的,即“温柔的强制”,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严重的,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仇恨父母、社会等不良的心理意识。

2.家庭暴力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缺陷

不良的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的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家庭如果存在暴力,是无法给青少年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教育,它给青少年提供了一种不良的行为示范,对青少年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二,从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来说,存在家庭暴力倾向的家庭成员其本人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家庭教育者,不可能给青少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不和,心情不好,在时间上和心境上也不可能给青少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三,在家庭教育上采取暴力行为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在家庭暴力中有些是直接针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有些父母对青少年的学习成材的期望过高,又不切合实际。其四,家庭暴力造成的家庭结构缺陷也可能导致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陷。青少年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结构对其非常重要。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少应该包括父母双方的共同参与,缺少任何一方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缺陷。

3.家庭暴力的不良示范作用

家庭暴力的不良示范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心理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是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良好的榜样作用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材,而父母的不良行为的熏陶则容易导致青少年行为不端甚至违法犯罪。青少年分辨是非能力弱,受暗示性强,而且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是青少年模仿的主要对象。家庭暴力行为是给青少年的一种攻击性示范。青少年长期目睹父母打闹或受到父母打骂,很容易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打架、斗殴,并常以暴力的方式对待他人。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并会逐渐形成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并不计后果,这种心理特征很容易形成不良心理意识并恶化为犯罪心理。

(二)家庭暴力是影响青少年良好个性形成的“腐蚀剂”

个性缺陷,又称个性不健全。几乎所有的犯罪青少年都在个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家庭暴力对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十分不利,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偏离、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三个方面。

1.造成认知偏离

所谓认知,是指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吸纳、辨识的心理活动。而认知结构是指人对客观世界进行察觉,形成内部观念的系统。人的认知结构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在动态中不断地积淀出静态的、相对稳定的成分,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生活在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中的青少年,长期耳濡目染家庭的暴力行为,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纪观等。首先,家庭暴力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阴暗的世界观。其次是形成极端唯我化和病态化的人生观。再次是形成扭曲的道德观。

2.造成情感障碍

青少年正处在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进行各种不同情感的体验,经历各种情感冲突,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个体情感的社会化。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环境,家庭环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情感的发展。、家庭暴力无形中营造了一种紧张的家庭气氛,使青少年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抚爱,造成情感方面的种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级社会情感的缺乏。在家庭暴力的影响下,青少年的社会性情感方面常常是歪曲的,至少是发育迟缓的,要比正常青少年的社会情感的成熟程度要低。二是情绪的不稳定。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所带来的恐惧之中,表现出易激怒、焦虑、烦躁等特点,很容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刺激和生活琐事中的冲突爆发激情,导致冲动性行为的发生。三是情感冷漠。在家庭暴力长期的和反复的强刺激下,可能逐渐从紧张焦虑转变为情感冷漠,对周围事物麻木,缺乏同情心。此外,严重的情感障碍还表现为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等。家庭暴力造成的青少年情感障碍,使青少年内心被一些消极的情绪和情感所充盈。

3.造成人格障碍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家庭暴力造成青少年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一是攻击型人格障碍。青少年在家庭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这是攻击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其次,青少年对家长的攻击行为的模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家庭暴力造成家庭破裂,青少年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三是逃避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自卑心理。家庭暴力的负面影响给青少年造成多方面的自卑,比如说自身不良的学习状况、不良的人际关系、不良的社会适应等。父母对青少年要求过高,无端打骂,不尊重其人格,很容易导致青少年这种人格障碍。

不良影响范文篇10

关键词:中介机构;失信;不良影响

近期上市公司业绩爆雷事件一个接一个,如獐子岛的扇贝“饿死”了、乐视网计提100多亿亏损其实际控制人破产、航天通信子公司智慧海派业绩造假等。2018年是上市公司业绩爆雷的高发期,截止2019年1月,A股共有41家企业业绩亏损超过20亿。上市公司业绩造假频频发生,其主要原因除了企业治理存在严重问题外,会计、审计、金融、证券等中介机构丧失“客观、公正、独立”性,作出不公正客观的审计意见是重要的推手。社会中介机构是独立于企业之外,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客观、公正、独立的提供各种咨询、鉴证、监督、决策支持等服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服务是政府、企业、债权人、投资者等服务使用者在监督、决策、交易等经济活动的依据,是政府、投资者与企业之间构建信用关系的桥梁。近年来,社会中介机构失信情况频繁发生,影响国家经济的有序发展,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危害社会诚信。

1社会中介机构失信的表现

①一部分证券类中介机构未尽职履行其法定职责,出具的中介意见的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甚至一部分中介机构与上市企业成为合谋者,协助上市企业虚假“包装”,骗取上市资格,达到上市“圈钱”的目的;粉饰报表、虚构业绩、披露虚假信息,抬高股价,达到大股东溢价提现目的。②会计审计类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对非上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报表审计未履行法定职责,协助企业粉饰报表,虚增业绩或对此类行为视而不见,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书。③金融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经过粉饰和虚假的报表把关不严,企业过度借款,导致虚增企业资产负债率,加大企业债务风险。④工程类中介机构与委托方或施工方串通舞弊,增加工程建设成本和企业管理成本。

2社会中介机构失信的危害

①社会中介机构本是联系企业与投资之间信用的桥梁,由于社会中介机构失信或介服务质量不高,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无法形成良好信用关系,造成投资者丧失直接投资信心和直接投资兴趣,使投资渠道变少或投资渠道不畅通,导致居民财富向投机经济转移,实体经济发展受阻,炒房、炒股、资本运作等投机经济盛行,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财富不断增加。居民财富的构成有居民储蓄(含现金、银行存款、理财类金融产品)、不动产(住宅等固定资产)、金融类产品(股票、债券、基金)、直接对企业投资、民间借贷等,我国现阶段居民剩余财富的流向主要集中在不动产、储蓄、金融产品、直接投资。20世纪八十年代,居民财富较少,主要以储蓄为主,一部分转移至工业企业投资、商业投资等直接投资。20世纪九十年代,居民财富逐渐增加,股票市场的兴起,一部分财富转移至股票市场,但主要还是以储蓄为主,直接投资为辅。进入21世纪初,中国逐渐从温饱转入小康,居民财富大幅度增加,为增加投资回报率,居民财富大幅度向股票市场转移,形成股市牛市,上证指数一度飙升至6000多点,股票市值大大超过企业价值,促使一些企业通过粉饰报表和提供虚假报表,达到上市目的。上市公司也通过粉饰报表,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由于股票市值大大超过企业价值,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减持套现获得财富大大超过企业的价值,因此公司上市成为一部分企业圈钱的手段。社会中介机构未发挥其应有客观、公正、独立”审计、监督、鉴证服务,成为一些企业的帮凶,造成买股票不用看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企业业绩、企业价值和企业投资前景,投资股票变成炒股票,普通股票投资者损失惨重后,丧失投资股票的信心。居民对股票市场、企业直接投资失去信心,投资渠道少,风险大,居民财富大幅度向不动产转移,造成大部分的居民储蓄涌入房地产,房地产价格年年上升。据海通证券估算,截至2018年末我国居民的总资产规模达465万亿人民币。其中房地产规模约占70%,金融资产规模约占30%。具体到金融资产构成,存款占据50%以上份额,随后则为保险、银行代客理财、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信托计划权益、债券,占比分别为13.8%,13.1%、6.3%、5.2%、4.6%和0.6%。当前,一方面是企业缺乏资金,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一方面普通老百姓的储蓄资金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当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评估、资信评级、法律意见等相关中介服务失去诚信或提供中介服务质量不高,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无法形成良好信用关系,造成投资者丧失直接投资信心和直接投资兴趣,使投资渠道变少或投资渠道不畅通,造成资金大量流向楼市、股市(炒股),从而使楼市、股市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投机经济),投资股票变成炒股,购买住房变成炒房。②造价审核、监理等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不高或与施工方串通舞弊,增加工程造价成本和业主管理成本。工程建设是一项周期长、专业性强、管理难度较大的工程,大部分工程建设单位不具备相关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即使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其专业人员配备也不齐全,所以大部分工程建设单位依赖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工程建设。参与工程建设的中介机构一方面承担技术支持,确保工程质量;一方面承担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信用关系的桥梁。社会中介机构与施工单位串通舞弊,常见的手段有工程设计与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勾结进行指向性设计,招标机构和建设单位采用明招暗定的方式进行招标,工程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串通虚增工程量和偷工减料,工程结算或造价审核机构与施工单位串通虚增工程价款等。总之,工程建设中表面上经过一系列规范的程序和流程,实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社会中介机构串通舞弊的行为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中介机构未能履行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工程建设中为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一些工程建设较多的企业或比较大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备较为完备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但为符合工程建设规范又需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造成工作重合和增加管理成本。③会计、审计、金融等中介机构助力企业粉饰报表,企业业绩管理难度增加,资产负债率虚高,增加企业风险。企业报表粉饰的目的在于业绩考核、融资、偷逃税等,由于税收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企业偷逃税的空间越来越小,企业报表粉饰的目的主要集中于业绩考核和融资。1)企业融资方式分为权益性融资和债权性融资,权益性融资分为吸收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当前,由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无法形成良好信用关系,造成投资者丧失直接投资信心和直接投资兴趣,直接融资难度加大,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是债权性融资和发行股票。在企业债权性融资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一般要求企业提供经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而中介机构在会计报表中把关不严,或与企业合谋,粉饰报表或编制虚假报表,骗取银行贷款,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贷款申请或发行债权的过程中比较常见,主要是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信用评级较高。因此造成一些企业过度负债,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或虚高,增加企业债务风险。2)国资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提供年度审计报告,一些国有企业为业绩考核,粉饰报表以达到业绩考核或政治目的。而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中介机构选择权在企业,因此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企业会计报表审计程序流于形式,职业怀疑不足,甚至对一些粉饰报表行为出谋划策。对国有企业业绩考核难度增加。

3中介机构舞弊和中介服务质量不高的原因

①中介机构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不完善,中介机构监管部门多而分散,中介机构违法违规的违法成本不高,中介机构腐败风险和腐败成本低,造成中介机构舞弊频繁发生。②国资监管部门、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等行政机关的监管依赖中介机构较多,企业对大部分中介服务的需求是被动需求而不是主动需求,因此企业对中介业务服务的质量要求不高,当委托人即服务购买方对服务质量没有主动性要求,从而导致服务购买方对中介机构的选择考虑服务质量的因素不多,只需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即可。如企业年度报表需经会计、审计中介机构审计,企业年度税收清缴需经过税务审计,企业招投标需经过招标中介,企业工程建设需要监理中介等。有些中介机构主要中介服务大部分工作由实习生、工作年限不高或水平不高的人员完成,难以保证服务质量。③中介机构承担审计责任,企业承担会计责任和业务真实性责任,一些中介机构与企业串通,助力企业进行报表粉饰,从而规避审计责任。中介机构在审计中会计核算形式上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而审计人员职业怀疑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又无法界定,从而为中介机构逃避审计责任提供形式上的理由。

4治理社会中介失信的对策

①完善中介机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建设,增加中介失信成本。一是建议制定一部专门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法律,从法律规范社会中介机构从业行为,加大中介失信成本,二是加大中介服务失信的经济惩罚和行业准入及人员失信惩处。三是完善行业规范和执业规范,明确中介机构的责任和违法成本,规范中介机构执业。②社会中介服务受益人和中介服务购买人应当统一,一些承担国家机关监管职能的中介服务如国有企业会计报表审计服务,主要是为国资管理部门监管企业的一种手段及国有企业业绩管理的一种行为,因此国资管理部门应当承担国有企业会计报表审计服务的购买和中介机构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学华.我国证券中介机构的诚信规制[D].河北大学,2015.

[2]黄靓亮.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诚信义务研究[D].复旦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