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分析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1 18:02:25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篇1

一、粤东地区分行存量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1.不良贷款规模: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五级分类)在全省占比大,贷款余额仅占7.08%,而不良贷款占全省的9.83%,高出2.75个百分点。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截止2003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为118.27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1670.85亿元的7.08%,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为24.23亿元,占全省不良贷款额246.06亿元的9.83%;一逾两呆不良贷款为23.61亿元,占同口径全省不良贷款223.52亿元的10.56%。可见,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的占比高于贷款余额的占比,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额比年初下降7.98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4.8%,而同期全省不良贷款下降95.92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8%,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额下降幅度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不良额压缩力度未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2.不良贷款率:粤东地区五个分行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率在全省排名居前,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为不良贷款率为20.49%,不良贷款率比全国X银行系统平均不良贷款率(9.25%)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14.73%的不良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比全省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广州地区(12.51%)高7.98个百分点,比粤西地区(21.23%)低0.74个百分点。同期粤东地区分行一逾两呆不良率为19.96%,比全省同口径不良率(13.37%)高6.59个百分点。可见信贷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3.不良贷款损失可能性:粤东地区五个分行各类不良贷款的损失可能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为22.55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比重为93%,同期全省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为200.98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比重为81.7%,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64个百分点;同期粤东地区分行“双呆”贷款余额为21.49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的91%,全省“双呆”贷款为202.23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的90%。由此可见粤东地区贷款损失的可能性较大。

二、粤东地区分行存量不良贷款的结构分析

截止2003年12月31日,粤东地区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96.1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1.3%;企业类不良贷款22.98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94.8%,企业类贷款不良率23.9%;个人类贷款22.1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8.7%,个人类不良贷款1.25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2%,个人类贷款不良率5.7%。以下结构分析,除特指外,仅对企业类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结构进行分析。

1.不良贷款的行业结构分析:国家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低,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占比高,应加强对其风险控制

(1)不良贷款的行业集中在房地产、其他批发业等19个行业,占81%。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分布在89个行业,不良贷款超3000万元的行业共有19个行业,合计不良贷款18.63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1%,其中不良贷款额超过1亿元的行业共有4类,分别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亿元)、“其他批发业”(3.03亿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5亿元)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亿元),这4类行业不良贷款总额合计11.71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51%。

(2)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不良贷款7.9亿元,占34.4%。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共有7个,分别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36万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4952万元)、“建筑装饰业”(3276万元)、“其他建筑业”(950万元)“房地产管理业”(863万元)、房地产经纪与(827万元)和建造安装业(802万元),这7类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合计7.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34.4%,总体不良率为41.89%,比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高18个百分点。这7类行业的不良贷款情况反映出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信贷质量状况堪忧。

(3)不良贷款余额排前十位的行业不良贷款额15.35亿元,占66.8%。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前10大不良贷款行业的贷款余额为66.75亿元,占全部企业类贷款的69.43%,不良贷款余额为15.35亿元,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的66.81%,不良率为23%,低于企业类不良贷款率0.9个百分点。在10大行业中,各行业的贷款质量差异较大,电力发电、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道路运输业等三个行业不良贷款率较低;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其他批发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零售业、商业经纪与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能源行业等七个行业不良贷款率都超过20%,零售业不良贷款率最高(77.22%)。

表1:粤东地区不良贷款余额排前十位的行业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行业(新)不良贷款额不良额占比不良率贷款余额贷款余额占比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35.9724.91%55.87%102443.76510.66%

其他批发业30349.5513.21%65.96%46011.650284.79%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4951.766.51%22.62%66105.76136.8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32.816.37%22.03%66432.81156.91%

电力发电业7299.763.18%8.15%89590.75949.32%

商业经纪与业6986.833.04%38.57%18112.825021.88%

能源、材料和电子批发业5970.302.60%60.12%9930.2977631.03%

装卸和其他运输服务业5943.82.59%6.27%94843.24759.86%

道路运输业57322.49%3.41%168265.485417.50%

零售业4429.041.93%77.22%5735.6433760.60%

合计153531.8166.81%23.00%667472.2569.43%

(4)国家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低。如电力、电力供应、电信、道路、石油、新闻出版、广播媒体、教育、烟草等9个行业不良率都低于10%,这9类行业全部属于国家垄断行业,且行业现金流量稳定,是我分行重点营销的对象。

(5)贷款规模较小的行业不良贷款率在全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只有少数贷款规模较小的行业其信贷资产质量好。贷款规模较大行业贷款质量普遍较好。

不良率超过70%的信贷质量较差的28个行业贷款余额31624万元,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3%,不良贷款为26307万元,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的11.45%,贷款不良率为83.2%,高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59.3个百分点,其中只有2个行业的贷款规模超过5000万元,有20个行业贷款规模不到1000万元。从这种不良率的行业表现看,说明我分行大部分重点投放的贷款行业信贷质量相对其他行业较好。

贷款规模排名前10位的行业贷款余额71901万元,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74.8%,不良贷款为14766万元,占全部企业存款的6.4%,贷款不良率为20.5%,低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3.4个百分点,如在贷款规模超过5亿元的6个行业中,只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5.87%)不良率高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可见,规模较大行业信贷质量相对较优。

表2:不良率及贷款余额排在前10位的行业不良贷款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不良率前10位行业情况贷款余额10位行业情况

行业贷款规模不良率行业贷款规模不良率

仓储业989100.00%道路运输业1682653.41%

信息、咨询服务业6440100.00%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10244455.87%

渔业554100.00%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948436.27%

人民政协和派512100.00%电力发电业895918.15%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305100.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643322.0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63100.00%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66105822.62%

其他金融活动100100.00%其他批发业4601265.9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0100.00%教育414064.29%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69100.0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579910.6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0100.00%商业经纪与业1811338.57%

2.区域结构分析:汕头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和不良余额均排名首位,汕尾分行贷款余额最少,但不良率78.63%,全省排名第一

(1)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不良额占比小于贷款余额占比,其他三个分行不良额占比高于贷款余额占比

2003年底,汕头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为360679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37.5%,不良贷款为68053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29.62%,排名首位;潮州市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58968为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6.13%,不良贷款为19056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8.28%,不良余额占比最小;汕尾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为45338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4.72%,不良贷款为35647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15.51%。

(2)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全部高于全省企业类贷款不良率(17.24%):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贷款不良率低于粤东地区平均不良率,其他三个分行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汕尾分行不良贷款率高居全省之首。

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8.87%和18.18%,接近全省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17.24%),低于粤东地区23.9%的平均不良率;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在粤东排名第一的分行是汕尾分行78.63%,第二、三名依次为潮州市分行32.32%,揭阳市分行27.37%。

表3:粤东地区各分行企业类贷款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贷款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汕头360679.39137.52%68053.5710529.62%18.87%

梅州314163.28832.68%57111.7954924.86%18.18%

揭阳182270.80618.96%49893.133421.72%27.37%

潮州58967.996.13%19056.228.29%32.32%

汕尾453384.72%35647.415.51%78.63%

合计961419.475100.00%229762.1199100.00%23.90%

3.不良贷款的产品特征:粤东地区五市分行固定资产贷款总体质量较好,流动资金贷款质量较差,其中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低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平均水平

(1)从不良贷款的产品分布看,流动资金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89.4%,固定资产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10.6%

2003年底,流动资金不良贷款余额为20.5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9.4%,固定资产类不良贷款为2.48亿元,占10.6%。前十大信贷产品中,有3类产品的不良贷款占比超过10%,分别是商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6.78亿元(占29.51%)、工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4.45亿元(占19.36%)和房地产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2.75亿元(占11.98%)。

(2)从贷款的不良率看,基本建设贷款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质量较好,技术改造贷款不良率在全省技术改造贷款不良率排名居首

2003年底基本建设贷款余额为38.09亿元,占粤东地区五个分行贷款的39.6%,高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平均占比(21.8%)17.8个百分点,结构比较合理;粤东地区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为2.2%,低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平均不良率(2.99%)0.79个百分点,质量较好。技术改造贷款余额1.59亿元,占粤东地区不良贷款6.94%,不良贷款率为77.8%,高于全省技术改造平均不良率(22.3%)55.8个百分点。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余额6505万元,占全省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余额(38.81亿元)的1.7%,规模较小,但没有不良贷款。

表4:粤东地区信贷品种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余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基本建设贷款380861.3639.61%8376.363.65%2.20%

技术改造贷款20495.902.13%15945.906.94%77.80%

房地产业流动资金贷款65635.326.83%27535.5211.98%41.95%

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38470.454.00%13733.455.98%35.70%

商业流动资金贷款114255.6311.88%67803.1329.51%59.34%

公共企业流动资金贷款52888.205.50%9674.204.21%18.29%

其他流动资金贷款87875.079.14%11892.485.18%13.53%

住房开发贷款7800.000.81%100.000.04%1.28%

工业流动资金贷款146015.7115.19%44479.8519.36%30.46%

其他贷款9603.661.00%6308.062.75%65.68%

其余贷款种类37518.053.90%23913.0510.41%63.74%

合计961419.35100.00%229762.00100.00%23.90%

4.新老帐结构:粤东地区老帐不良贷款消化力度较大,新帐贷款不良贷款占比有所提高,需关注重组贷款质量

截止2003年底,粤东地区五个分行新帐贷款余额为551713万元,余额占比为57.39%;不良贷款额为22068万元,余额占比为9.6%,比年初减少1215万元,占粤东不良贷款下降总额的1.52%;不良率为4%,比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老帐贷款余额为409706万元,余额占比为42.61%;不良贷款额为207694万元,不良余额占比为90.4%,比年初减少78587万元,占粤东不良贷款下降总额的98.48%;不良率为50.7%,比年初下降7.83个百分点。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重组贷款(借新还旧、债务转移、贷款展期)余额181834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8.91%,,不良贷款为56106万元,比年初下降9391万元,贷款不良率为30.85%,比年初下降5.2个百分点。由于重组贷款主要通过重新认定方式使不良贷款下降,且不良率高于贷款平均不良率(23.9%)7个百分点,需加大重组类贷款的回收力度。

从新老帐贷款的类别看,1998年底以前发生的老信贷业务不良贷款余额为149136万元,占比64.91%,不良率为86%;1999年发放不良贷款余额14606.18万元,占比6.36%,不良率为36.92%;2000年以来发放的不良贷款额66019.01万元,占比28.73%,不良率为8.82%;另外,超额借新还旧和新贷款债务转移两类贷款不良率达到100%,应加强对办理这两类贷款的贷前调查,对化解风险的有效进行详细评估。

表5:粤东地区贷款新老帐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余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1998年底以前发生的老信贷业务173636.8118.06%149136.8164.91%85.89%

1999年当年发生的老信贷业务39566.184.12%14606.186.36%36.92%

超额借新还旧442.000.05%442.000.19%100.00%

回收再贷93632.469.74%3601.361.57%3.85%

老贷款借新还旧87481.599.10%36426.7115.85%41.64%

老贷款债务转移6992.000.73%946.000.41%13.53%

老贷款展期7955.000.83%2535.001.10%31.87%

其他新信贷业务472307.6349.13%5869.332.55%1.24%

新贷款借新还旧76035.687.91%16128.607.02%21.21%

新贷款债务转移33.000.00%33.000.01%100.00%

新贷款展期3337.000.35%37.000.02%1.11%

合计961419.35100.00%229762.00100.00%23.90%

5.贷款方式结构:抵押贷款是主要的贷款方式,占全部贷款的37.13%,质押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质量较好,信用贷款不良率排名居全省首位

2003年底,粤东地区企业类贷款中抵押贷款占比最高,达37.13%,不良率为30.14%,;保证贷款占比排名第二,为25.33%,不良率也排名第二位,为35.18%。信用贷款不良率为43.36%,不良率排名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57%)37.7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汕尾市分行信用贷款额为23603万元,不良率高达97%所致,目前汕尾市分行信用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已经达到47.26%,远远高于省分行信用贷款余额占比控制在8%以内的要求。票据贴现贷款没有不良贷款,余额为6505万元,比年初增加4859万元,增加195%,增加速度较快,但规模仍然较小,余额仅占企业类贷款0.68%;质押贷款余额为287922万元,占比为29.95%,不良率仅为2.66%,质量较好。质押贷款主要投向公路行业,贷款余额为218520万元,占76%,没有不良贷款,担保方式是以路桥收费权作为质押。

表6:粤东地区企业类贷款方式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占比不良额占比不良率

抵押35694937.13%10757146.82%30.14%

质押28792229.95%76683.34%2.66%

保证24355625.33%8569337.30%35.18%

信用664876.92%2883012.55%43.36%

票据贴现65050.68%0.00%0.00%

合计961419100.00%229762100.00%23.90%

6.贷款规模结构:5000万元以上贷款规模大、质量好;芝麻户贷款质量差

2003年12月底,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只有20户,占贷款户数的0.6%,但贷款余额为43.9亿元,占全部企业类贷款45.7%,不良贷款率仅为5.5%。粤东地区五个分行100万元(含)以下贷款客户2318户,占客户总数的74%,贷款余额为48989万元,不良贷款额41060万元,不良率为83.85%。100万元以下客户由于金额小,笔数多,工作量大。100万元至300万元区间贷款客户357户,占客户总数的11.4%,贷款余额为69107万元,不良贷款47819万元,不良率为69.19%,同样也存在笔数多,质量差等特点。

表7:企业类客户贷款规模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区间客户数贷款总额不良贷款不良率

5000万元以上20439142.524132.55.5%

1000万元至5000元(含)582465874539418.4%

500万元至1000万元(含)881149893591531.2%

100万元至500万元(含)6431117308326174.5%

100万元(含)以下2318489714106083.85%

三、对盘活回收存量不良贷款的建议

1.推行不良贷款集中经营,加大力度处置存量不良贷款

实践证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这就是所谓的“冰棍”效应。加大力度处置存量不良贷款,首先要摸清底数,集中经营。省分行决定在粤东地区成立不良资产粤东经营小组,对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管理、分帐核算、专业化经营。其次要因户施策,分类清收。对于有还款能力但缺乏还款意愿,恶意拖欠贷款本息的“钉子户”、“赖债户”,通过变卖抵押物或追究保证人的连带清偿责任等法律手段依法清收;对于办理了资产抵押的贷款,企业已无法回生的,采取以物抵债,挽回部分贷款损失;对有一定的有效资产或保证人具有担保能力的,采取改变抵押或变换借款主体、追索保证人等办法,降低贷款风险;对能正常生产经营、能正常付息、发展前景较好的,但因自有资金不足,贷款成为铺底资金的企业进行贷款重组,采取收回再贷、借新还旧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余额。第三要做好贷款核销工作,逐步消化不良贷款。

2.提高不良贷款的现金回收比例

从粤东地区五个分行2003年不良贷款处置情况看,2003年,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减少7.98亿元,其中现金回收为1.76亿元,占22%,现金回收比例仍然不太高。今后,要将现金回收作为不良贷款处置、管理的首要目标加以关注,坚决破除重利息收入、轻本金回收,重增量控制、轻存量消化,重核销认定、轻回收再贷等观念和操作习惯,确实提高不良贷款盘活的实际效果。

3.债务重组是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

债务重组盘活不良贷款包含以下几种形式:债务转移、借新还旧、转贷、修改债务偿还条款、发行可转换债券、减免利息、租赁融资、追加贷款、追加调整担保与抵押等等。从2003年粤东地区不良贷款回收盘活成果看,债务转移和以物抵债共盘活3910万元,仅占2003年不良贷款下降额5%,须加大债务重组手段的直接运用,。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对我分行盘活不良贷款意义重大。目前,由于我分行不良贷款在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上差异性较大,各种信贷产品的不良状况又千差万别,同一客户的不良贷款又有不同的贷款方式、期限和品种等特点。因此,新一轮不良贷款回收盘活,必须综合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夺取胜利。

债务重组中要做到:(1)X银行作为债权人时,应坚持将贷款本息的回收作为贷款重组的主要目标,重组要以增强借款人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出发点,从而使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得到提高。(2)在重组手段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债权人的优势地位,而不是委曲求全,由企业牵着鼻子走。(3)建立自身的重组分类项目库和重组方案库,对重大项目的债务重组方案,必须综合考虑,进行多种设计,从中择优;对其他项目可进行分类,直接从方案库中选择对应方案,提高处理效率。

4.抵债资产的变现能力是决定“以物抵债”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的特点可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不良贷款是采取了抵押或质押。运用“以物抵债”是取得货币资金的一种重要债务重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对提高不良贷款现金回收比率具有积极意义。实际上,在实施“以物抵债”时,资产的认定收取阶段就考虑抵债资产的变现价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者并重。

抵债资产收取时,宜尽量接受易保管、易变现的抵债物,同时在估价上要做到:一是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被动接受情况;二是防止因评估机构评估不客观,且缺乏制约和救济机制造成的资产高估风险,尽可能确定一些规模大、信誉好的评估机构作为评估定点单位;三是在法律诉讼手段收回不良贷款过程中,要防止抵债资产的价格被法院提高。

收取抵债资产之后,(1)应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管理,适度投入维护性费用,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并尽快进入处置变现环节。(2)抵债资产进入变现环节前,必须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进而确定处置底价。(3)所有抵债资产处置方案未经审批,一律不得处置,处置资产时尽量采用公开竞卖形式,防止场外交易和防范相关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

5.加大对单户贷款金额300万元以下贷款的退出力度

截止2003年12月底,粤东地区分行贷款芝麻户情况较为严重,贷款质量差,单户300万元以下贷款金额为118073万元,不良贷款为88879万元,平均不良率为75.3%。对300万元以下贷款客户,应采取包括现金回收、呆帐核销、以物抵债、诉讼催收等强力手段加快退出。

各分行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退出芝麻户贷款。对金额100万元以下贷款或者核准未通过的芝麻户贷款原则上按100%比率退出;对于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贷款应实行有序退出,其中正常贷款到期原则退出比率不少于10%,不良贷款退出比率不少于40%。

6.加大通过法律诉讼回收不良贷款的力度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篇2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个全面、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直到1995年才在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第56条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于每一年度终了三个月内,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公布其上一年度的经营业绩和审计报告,至于公布的格式及公布的对象、范围、地点等均未作明确说明。为满足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需要,2000年11月证监会陆续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与格式特别规定》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第2号和第7号要求上市银行在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中披露银行可能存在的信贷风险,并就不良贷款率、重组贷款和贷款风险集中度等有关指标予以明确。同时要求上市银行对信用风险因素能够做出定量分析的,应进行定量分析,不能做出定量分析的,应进行定性描述。由于第1号、第2号和第7号披露规则均是在2000年年底前的,对各类风险的分类和定义描述仍然停留在原有阶段,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最新要求不尽一致。

2002年5月,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该办法是在考虑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上制定的。办法针对银行资产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因素提出了比较系统和规范的披露标准,其中关于信用风险披露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披露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暴露、信贷质量和收益的情况,包括产生信用风险的业务活动、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政策、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资产风险分类的程序和、信用风险分布情况、信用风险集中程度、逾期贷款的账龄分析、贷款重组、资产收益率等情况”。条款基本涵盖了第1号、第2号和第7号披露规则中的有关要求。因此,本文将主要以《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关于信用风险披露要求为标准,对四家上市银行的信用风险披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四家银行信用风险披露情况分析

随着贷款五级分类法的推广和运用,有关信用风险的监管要求和手段也日益具体和完善。从各上市银行的年报来看,有关信用风险的披露相比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而言更为丰富和具体,在披露手段上也遵从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信用风险总体情况披露。从四家上市银行的总体披露情况来看,各行对信用业务活动的内容界定、风险管理和控制政策、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划分等内容做了较为详细的披露,披露方式以定性披露为主。各行对信用业务活动的内容基本界定为各类贷款业务和票据贴现、同业拆借、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担保函等贷款性质的业务;各行对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划分基本为信贷审批、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三分的组织架构;关于风险管理和控制政策,各行也主要从建立审贷分离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体系、统一授信制度、加强对分支机构资产质量考核和风险责任人制度、加强对不良资产的重点监控与管理等方面明确了信用风险防范措施。除了招商银行披露正在积极建设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之外,其他银行没有披露有关措施,这说明尽管各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不断趋于系统全面,但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信贷资产质量披露。在信贷资产分类程序和方法方面,各行均明确了1999年(含以前)使用的期限法(通常称为“一逾两呆”分类)和2000年后的“资产五级分类法”,但对五级分类的具体判定标准和程序却缺乏详细披露。从信贷资产质量来看,从2000至2003年,浦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按“五级分类”口径)逐年下降,分别为10.3%、8.11%、5.53%和2.7%,民生银行也从2000年的5.72%降至2003年的1.6%,招商银行从2000年的16.59%降至2003年的4.18%.单从比率来看,可以说四家上市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非常乐观。

如果对不良贷款率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结果不尽其然。无论是按照“一逾两呆”还是“资产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都是不良贷款额÷全部贷款所得的比率。首先,分析“分母因素”可以发现,深发展、浦发、民生和招商银行的贷款业务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如深发展银行2000—2003年的贷款额分别为145.7亿元、534.65亿元、841.15亿元和1101.2亿元,2001年比2000年增长267%,2002比2000年增长477%,比2001年增长57%,2003年比2001年增长106%,比2002年增长30.9%.即使如此,深发展贷款业务的发展速度在四家银行中仍处于末位,浦发、民生和招商三家银行的业务均以超常规的速度迅速扩张,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张与不良贷款率下降可以说不无关系。其次,从“分子因素”-不良贷款额的绝对值来看,个别银行较上年甚至大幅增长。如深发展2002年按“一逾两呆”口径计算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93.85亿元,比年初增长18.24%;按“五级分类”口径计算的不良贷款合计97.64亿元,增长了19.28%.事实说明,在贷款规模急剧增加的前提下,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贷款的大规模增长是导致不良贷款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却在不断增加,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乐观。各行依靠扩大贷款规模来“稀释”不良贷款率似乎很有效,但并不能掩盖实际蕴涵的巨大风险,而这种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需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关于逾期贷款,除了深发展之外,其他三家银行都对逾期贷款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账龄分析,其中浦发银行对呆滞和呆账贷款均按细化的分类标准予以披露,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划分的标准较粗,且只对呆滞贷款进行了详细披露,对呆账贷款没有披露。对贷款重组以及重组后的逾期贷款,四家银行均进行了相关披露。

(三)贷款风险集中程度披露。关于贷款风险集中程度本文共统计对比了三项指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

从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来看,各上市银行的指标值逐步降低,从2000年的平均值8%左右降为2003年的3%左右,贷款分布行业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力、电信、房地产、公路、运输等方面。随着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和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各行的贷款分布将进一步趋向煤电、高行业。从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来看,各上市银行的这两项比例指标逐步降低,基本符合≤10%和≤50%的要求,但是民生、浦发和招商银行在2000至2003年期间都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其中浦发和招商银行尤为明显。说明,各上市银行单一客户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的集中风险正逐步分散,但依然呈现出不平衡和波动形态,还需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三、相关政策建议

综上分析,当前我国上市银行无论是信用风险制度还是现实披露状况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一方面,上市银行有关风险方面的披露规范有待更新完善,如《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第2号和第7号颁布时间较早,对信用风险的披露要求较为粗线条,还未充分吸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相关风险的最新概念和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尽管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信用风险概念和披露保持一致,对信用风险的披露要求也更为具体,但总体来看,披露要求仍停留在基本阶段,缺乏更为体系化的信用风险披露规定,对信用风险评价标准和信用风险的因素缺乏系统的定量分析要求和标准;另一方面是当前上市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有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国际活跃银行和全球符合标准的大银行加快实施“内部评级法”,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领域逐步放开的背景下,这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管理和管理手段均提出了挑战。

有鉴于此,监管部门首先要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将信用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化、标准化,在考核不良贷款率的基础上,加大不良贷款绝对额的考核和奖惩力度,对不良贷款率下降而不良贷款额上升的银行应认真检查分析原因,防止银行利用新增贷款降低不良率的行为;其次监管部门应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1.毛晓威、巴曙松,《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的演变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进展》,《国际金融》,2001年4月。

2.汤云为、胡奕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巴塞尔原则及对我国的指导意义》,《研究》,2002年3月。

3.《巴塞尔核心原则联络小组成员国贷款分类和准备计提的现行作法的调查报告》,银监会网站。

4.项有志、郭荣丽,《银行监管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改进》,《会计研究》,2002年11月。

5.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2002年5月21日下发。

6.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

7.中国人民银行《股份制银行风险评级指引》,2004年1月下发。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篇3

根据经验数据,一个单位的不良贷款占比数大致相当于其贷款利息收回率数(剔除清收的贷款欠息因素)与100的差额,即不良贷款占比数=100%-贷款利息收回率,其理由是不生息的贷款一般就是不良贷款。因此,我们在分析一个单位的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时,首先应用贷款利息收回率的实际数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计算,然后与五级分类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存在较大偏差,则说明其贷款五级分类数据不实。若计算数据大于五级分类报表反映数字时,则说明在五级分类报表中反映的正常类贷款中,有部分不良贷款没有划分为不良贷款;若计算数据小于五级分类报表反映数字时,则说明有部分正常类贷款划分到了不良贷款。

二、通过贷款逾期、票据业务垫款及欠息清单发现不良贷款

在应用贷款利息收回率匡算出不良贷款的基本状况后,可通过贷款逾期、票据业务垫款、欠息清单发现不良贷款。具体方法是,进入总行资产风U管理系统(ARMs系统)-资产质量监控-月度报表-对公五级逾期情况,查看逾期贷款的整体情况及各时段明细(票据业务垫款的检查也在ARMs系统方法与之类同)。贷款欠息的检查则是要进入信贷管理系统(cMIs系统)进行查找。具体操作是,进入台帐管理一业务查询一清单查询一欠息明细,查看一个行贷款客户的全部欠息情况。另外,还应通过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进一步查看相关客户在其他商业银行的逾期及欠息情况。在对客户贷款逾期、票据业务垫款及欠息状况进行分析时,主要从时间期限上判断,也要将逾期和欠息结合考虑。一般情况下逾期时间在90天以内的贷款风险还相对可控,超过90而且欠息的则初步可以看作属不良贷款,具体认定要结合客户的基本情况、财务和非财务因素、保证措施等等进行综合深入分析。

三、通过列入银行监察名单发现不良贷款

列入银行监察名单客户,是指目前授信业务风险分类仍归为正常类,但授信主体或担保主体出现风险预警信号或存在潜在风险,导致授信业务的风险有增加趋势(可能下调为问题类)而需要予以提示和控制的授信客户。监察名单客户是各行风险管理部门按三层风险过滤模式筛选出来的存在一定风险的客户,应进行重点关注。检查方法是:进入总行资产风险管理系统(ARMs系统),从监察名单模块一客户清单一按业务查询,就可以看到列入监察名单的全部贷款明细情况。按照总行最新规定,其风险类型为风险预警、风险可控两类。在检查时,对风险可控类应做重点检查,全面深入分析风险现状,通过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保证措施等综合分析对还款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而确定是否为不良贷款;对风险预警类客户也要全部进行认真的检查分析,作出准确的判定。

四、通过贷款减值拨备清单发现不良贷款

信贷减值资产是指有客观证据证明不能按原合约条款全额收回到期款项(本金和利息),使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而发生减值或损失的信贷资产。总行要求对公司、企业等单位客户的信贷减值资产,采取逐笔拨备方式,即以合同项下的每一笔凭证为单位,逐项估算损失,逐笔提取拨备。而且,信贷资产考核拨备数据直接根据当期外部审计的减值贷款拨备数据确定。因此,要通过信贷减值资产的审计发现不良贷款,应查看银行计提拨备的比例,并与外部审计减值贷款拨备的计提比例相比较,找出审计前后拨备数差异。具体的检查方法是,进入总行资产风险管理系统(ARMs系统),依次进入信贷资产减值拨备模块一统计查询一评级拨备查询(审计后)/差异情况查询/播按笔查询。对计提拨备比例较高(拨备数25%及其以上),且外部审计要求提取拨备数远大于银行拨备数的贷款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良贷款。

五、通过贷款减持退出清单发现不良贷款减持是指在授信客户出现预警标识并且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危及我行信贷资产安全,但不适宜或不能马上全部退出的情况下而采取的逐步退出的方法。主动退出是指授信客户出现的预警标识将严重危及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应尽早采取抢救措施,争取全面退出,尽可能减少损失。

现在各行授信部门每年都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信贷投向政策及客户的风险度等相关要求,制定减持退出计划,对存量贷款进行结构调整。检查时要对减持计划执行不力的客户进行关注,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借新还旧的客户作深入地检查,首先查看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出现明显的问题,确认是否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经无法保证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其次要了解第二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如保证人生产经营恶化,担保、抵押等未真正落实等其他因素,导致第二还款来源其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从中发现不良贷款线索。

六、通过贷后监控情况发现不良贷款

(一)查看授信审查审批意见的落实情况。第一,放款条件的落实。实施有条件授信时,必须遵循“先落实条件,后实施授信”的原则,授信条件未落实或条件发生变更未重新办理授信决策的,不得实施授信放款。而授信条件一般又是针对关键风险点设置的控制措施,若授信条件未落实就放款,往往会造成很大的信贷风险,引致不良贷款。因此,在授信业务审计时应对放款条件的落实情况进行核查。第二,授信审批要求的落实。授后要求是对放款后授信筻理的要求,虽然不像放款条件那样严格,但也是对风险点的揭示,且往往是对潜在风险点关注的具体要求,理应成为贷后管理的重要内容。这种风险的发展变化可能形成不良贷款,应引起重视。对授信审查审批意见落实情况的检查方法是,进入信贷管理系统(cMIs系统),查找贷审会决议中对客户的有条件授信内容,在放款中心、授信档案中核查放款时相应的落实情况。在定期监控、查访报告及在与客户经理的面谈中了解授信审批要求的落实情况。

(二)查看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贷款用途的偏离时常蕴含着较大的贷款风险。如借款人将贷款挪用进入资本市场等,也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之一。在检查贷款用途时,要结合授信业务具体情况,包括业务过程的描述、结算方式等进行分析。同时应有相应的购销合同、订单、中标通知或批件、设计方案等作为印证依据,确认用途的真实、合理及合法合规。检查方法是,深入营业网点,从核心帐务系统查看借款人历史交易明细,了解贷款资金的具体用途去向。或运用IDEA审计软件辅助进行贷款用途搜索检查。

(三)查看信贷备忘录及贷后查访报告。不定期监控是客户经理通过对授信客户经常性的查访,时刻关注与授信客户及相关的授信业务有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作为记录不定期监控情况的贷后查访报告及信贷备忘录,是审计检查人员了解客户经营情况及风险信号的主要依据,要在检查时进行了解分析,尤其是对信贷备忘录所揭示的问题要关注。要对所述问题的严重程度结合实际经营状况深入分析,看是否已经构成较大风险,形成不良贷款。检查方法是,进入信贷管理系统(cMIs系统)授信材料查询打印(选择流程种类)信贷备忘录/贷后查访报告。

(四)查看担保措施的落实及变化情况。第一,保证、抵(质)押手续的合法有效性。核实保证人的担保资格及抵(质)押物的权属,审查合同及抵(质)押手续的合规性、合法性。第二,担保、抵(质)押的价值及实现质押、抵押权的可行性。在分析担保情况时,应区分不同的担保方式。首先,应分析授信客户采取的是何种担保方式,承担担保责任的主体是什么,以及担保人的评级情况及变化。如果采取的担保方式有评估价值的,则应同时对作出评估的机构(评估事务所)进行分析,包括其评估资质、评估结论认定的依据和采用的评估方法等。在当前,尤其应关注汇率变动、房地产及大宗商品价格下调、对抵(质)押物价值的影响。其次,对担保能力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应结合对应的财务指标,如:年销售收入、总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所有者权益、权益回报率、现金流量总结表中的重要数据及历史现金流量等。再次,对担保人的担保意愿进行分析,担保人的资信情况,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意愿代偿贷款。通过上述两方面的检查分析,认定第二还款来源的代偿能力及意愿,进而参考其他因素综合判断是否会形成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篇4

浦发银行公共关系部总经理高峡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虽然不良贷款有所增长,但从全行业整体情况看,其不良贷款率为0.58%,处行业内较低水平。

但多家券商分析师仍对浦发银行的资产质量抱有担忧。不仅不良贷款增长超预期,业务特色不显著,其不良贷款集中于浙江的事实更是折射出浦发银行在中小企业业务上的竞争劣势。

不良率快速攀升

平心而论,浦发银行0.58%的不良率水平在股份制银行中处于低位。但该行去年三季度不良率在0.40%见底后,就持续上升,迄今不良贷款率已增加了近一半,这在上市银行中并不多见。

与此同时,其不良贷款也从去年三季度末的51.74亿元,劲升到今年三季度末的87.22亿元,涨幅达70%。

在10月11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浦发银行副行长穆矢表示,该行截至8月末不良贷款余额较中报的76.87亿元略增约1亿元,不良贷款率与6月末的0.53%持平。穆矢预计,不良率的峰值就在三季度,如外部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至年底,浦发银行不良率将争取控制在0.6%以内。

但短短20天后,到10月31日三季报公布,其不良率已经达到0.58%,浦发管理层也把全年不良率控制目标从0.6%改为了0.7%,称这是年初董事会给公司经营层下达的风险偏好指标。浦发管理层还表示,对商业银行来说,太低的不良率不利于业务发展,在经济下行期,1%~2%的不良率是很正常的。

高峡表示,由于原来的不良贷款基数较低,因此显得增幅稍大,但实际上,不论是当前的不良贷款余额绝对值,还是占比,都在同业中仍处于优良水平。

不过,业界担心的是,其不良贷款还会持续增加。

浙江成重灾区折射浦发短板

浦发银行不良率升高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温州及其周边浙江局部地区的区域性风险增加。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温州分行不良贷款余额27.28亿元、较年初增加20.24亿元,增量占全行不良贷款增量的70%;不良率为5.42%,较年初上升3.94个百分点。其中其中小企业不良率达7.19%,较年初上升4.68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方面,9月末温州分行关注类贷款余额37.37亿元,较年初增加19.93亿元,增量占全行关注类增量的59.02%,关注类贷款比率为7.43%,较年初上升3.76个百分点。

据报道,截至9月末,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为3.27%。而浦发银行温州分行的不良率为5.42%,已经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如果再算上杭州和宁波这两家分行的不良贷款增量,那么以上三家浙江省内分行的不良贷款占到了浦发银行全行不良贷款增量的94%。在客户结构上,民营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占92%。

华泰证券银行业分析师许国玉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这一方面是浦发银行的不良率较低,所以数字上对不良贷款的增长反映得更为敏感。而另一方面,浦发银行是传统的对公银行,其风控文化更多针对的是大中企业的贷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浦发银行在进入浙江省内城市时,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上遇到了宁波银行等本地行和民生银行等擅长中小企业业务的股份制行的激烈竞争。与这些银行相比,浦发银行的总部经济比较保守,不但在贷款业务上没得到好的定价权和利润,反而在经济下滑周期中套住了,因此,其净息差也比较低。而像宁波银行、民生银行等则已经在小企业贷款方面实现了快进快出,也有比较高的定价权,即使出现不良贷款,也能被早期收益覆盖。

资产质量隐忧受关注

与不良贷款率相对应的指标为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截至9月末,浦发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385.36%,同比下降91.69个百分点;拨贷比为2.22%,同比提高0.29个百分点,较年初升0.03个百分点。

高峡对此表示,看一家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要把上述指标结合起来看。在不良率很低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稍有增加,就会导致拨备覆盖率的大幅下降。而浦发银行的拨贷比已达到2.2%以上,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但一位银行业人士坦言,只要浦发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所增加,其净资产马上就会减少,这正是其股价一直低于每股净资产的原因之一。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质量

一 、引言

随着中国进入WTO承诺的兑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2006年我国迎来银行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已不再是独家经营的局面,但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重大金融案件频发,这充分表明商业银行业内部控制体制机制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措施随意化、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被动化,监督检查表面化,内部控制结果评价不统一,内部控制持续改进动力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未从根本上得到建立,对此,银监会经过长时间酝酿并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借鉴国际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于2007年7月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虽然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出台五年多,但对《指引》实施效果的研究甚少,实证研究至今未有。《指引》的出台旨在促进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预防重大金融案件的发生,为银行等机构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但其政策效果未得到过实证方面的检验,本文从内部控制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影响的角度,在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的分析检验《指引》的实施效果,以验证《指引》的有效性,为未来内部控制制度政策的修正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James Roth和Donald Espersen(2004)根据实证研究提出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将内部控制的目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认定、内部控制的流程及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执行起到了引导作用。由于该模型的应用是针对上市公司设计的,故对于会计事务所而言,使用该模型仍存在不少困难。

(二)国内文献 朱荣恩、应唯、袁敏(2003)在分析美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和演进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对我国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和政策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可以用法律来进行约束规定,以增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采取强制性披露增加企业内部控制的透明度;并且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使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内容和范围有法律依据;设计一套科学的行动指南,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和空间时间的范围及注册会计师审核与管理层评价的一致性。陈汉文、徐臻真、吴益兵、李荣(2005)对美国公众公司监管委员会第2号审计准则、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美国证交易委员会的内部控制规则做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从中梳理出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强制性披露规定和监管方面提供有益借鉴之处。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内部控制框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构上,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没有从企业管理当局和监管当局两者均衡的角度来研究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不足。黄寿昌和杨胜雄(2006)通过2006年至2008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更具有盈余信息,并且进一步检验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运行机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但同时更加具体到一个行业,再采用衡量银行业特有的会计科目为变量来研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使研究更具行业特征和实践意义,同时为为监管部门和银行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2007年7月3日,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旨在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并于颁布之日开始实施。由于本文集中研究银行业这一单一行业,减少了干扰因素,以从银行业特有的会计科目的改变来分析会计报告质量的变化。GAO(1994)的报告又指出有证据表明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包含大量不存在损失风险分析的补充拨备,使用这种不合理的补充拨备隐藏着贷款组合质量的关键变化,同时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信度。王林(2009)根据经济周期性预估,提出了与经济周期相匹配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想法。由于滞后性的存在,该想法考虑逆经济周期因素来计提拨备,建立具有前瞻性的拨备制度。在此制度下,经济繁荣期,银行的每笔每期贷款都要考虑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不良贷款。完整地实施反周期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也需要会计准则方面以及税法方面的相应调整。这种逆周期性的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强调加强宏观系统性风险管理的重要创新,将能够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系统风险的管理能力,并结合微观与宏观层面进一步地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综上分析,《指引》从资产质量的预警机制、不良贷款和贷款质量的真实性和前瞻性来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结合理论分析部分的内部控制与贷款损失的有效性分析,本文认为《指引》出台后,提升了受监管银行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然后作用于财务报告质量,在此可以通过信号机制作用,将贷款损失准备的有效性替代财务报告质量。因此,贷款损失准备有效性提升可以定义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下一期贷款损失核销的相关度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银行贷款风险;影响因素

一、银行对企业管理问题评估工作不足

(一)银行在贷款评估前对企业管理评估的弱化或者缺失

在我国,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贷款之前,都会对该企业所要投资的项目进行一定的评估,银行所要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原材料、技术能力、工艺设备、环境保护、市场环境、投资风险、组织以及经济等方面。而在实际进行评估时绝大多数银行都是按部就班的按照企业提供项目的相关可行性书面研究报告,而企业为了能够为本企业创造更大的机会,使可行性报告顺利的通过论证,在这方面动了一些手脚使得这其中有一些信息缺乏真实性。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负责该项目的管理者、项目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和程序等很多信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因此,银行之中的项目评估报告中的信息也不是全面的。这种,没有管理评估内容的评估报告是一个不完整的银行评估报告,这种报告是否能够作为参考仍然有待商榷。如果利用这种银行贷款评估报告作为今后贷款的凭证和依据,会给银行今后的贷款带来极高的危险性。而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却往往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企业生产经营因素,就是企业的管理者。他是企业运行的执行者,也是终结者,没有他企业无法正常运行下去。

在企业中的流动资金贷款之中,银行一般主要对营业收入、生产成本、资产、盈利情况以及企业的清偿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同时,银行还会对企业的抵押和保证等一些担保记录是否都认真的落实实行进行调查。而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管理者所带领的管理队伍、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制度是否健全分析的较少,即使进行分析也只局限于表面,有的银行在这方面甚至没有涉及。银行贷款最终的利用者是企业,而如果使用者在利用自己的资金,自己却没有足够的了解对方,那贷款无疑是一种冒险。如果不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银行贷款是否能够按照计划使用和归还仍然是一个问题,难以预测。如果企业管理者不具备经营能力或者是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障碍,银行贷款就会存在巨大风险。

(二)银行对企业在贷款应用中企业管理情况监督缺失

银行贷款申请通过,贷款下发之后,资金的运用状况银行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时资产的负责和使用者会由企业进行控制。而银行贷款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是否安全关键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我国银行的信贷人员对于贷款之后企业的管理情况监督缺失,对贷款企业的监督力度较差,管理水平降低,这使得银行对于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不清楚。事实上造成这一原因不仅仅只是银行的失职,企业在这方面也有一部分原因。企业在贷款下发后管理者就很少再去银行与工作人员沟通,企业的管理情况自然也就没有说明。银行在日常监督管理时也只是走访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是担保抵押情况,面对的是一些报表和工作人员,对于企业实际管理水平难以掌握,对企业的管理知识方面严重缺乏。例如企业出现难以清偿贷款时,银行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只是对产品、国家政策、原料或者是生产技术进行分析,几乎没有往管理方面去想。而企业也将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指向外界环境,自己似乎是一个受害者。而银行也自然的忽视了企业管理的最要原因,最后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出现。

二、企业管理问题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

(一)企业管理水平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

对于一个企业了来说,管理能力的高低能够通过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管理创造性的强弱、上下级命令执行的效率等诸多方面反映出来。这里所说的企业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性、发展甚至是生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的安全状况,同时也是引起银行不良资产的关键。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或者是经过国有企业转变体制形成的民营等一些企业中,受到诸多原因的影响,致使在很多方面的管理并不完善,甚至有些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企业的管理机制仍然处于刚刚建立的原始时期,面对现代化管理制度的今天更是无法适用。在管理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会经常性的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和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管理死角,给了很多人可乘之机,钻了企业缺陷的空子,私自占据或者是变卖、挪用企业资产,使企业生产经营受到破坏,给企业造成损失。除此之外,我国很多的金融企业内部也经常出现不按照企业规定执行任务、执行力度不够、执行时见人行事的不良现象,这对企业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只能起到负面作用。这样使得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成了一种形式,为有机可乘的人找借口带来了便利。长此以往,企业的管理就会行为一种摆设,使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度。

现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包括管理混乱,而我国的众多金融企业中就存在管理不当导致的员工分工不明确,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掺杂现象等。这样直接导致管理的效率下降,对于很多事件都无人问津,对于一些追究责任的问题无法落实到人头上,这样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最终会面对走向衰败的结局。总而言之,企业如果管理能力差、缺乏创新性就会使企业缺乏活水,企业在现代化的市场中缺乏竞争优势,使得企业的发展落后,最终退出市场。而这样的结果就会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按期清还,导致很多贷款成为了不良资产,造成资产的损失十分严重。

(二)企业管理者对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

1.企业管理者缺乏经营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体制也会随之变化,市场的变化就明显增加了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要求难度。为了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技能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很多金融企业中,企业高层管理者自身具备的能力较差或者是具备的能力比较局限,使得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商品落伍等问题时都显得束手无策,企业难以正常生产营运下去。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这些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绝大多数都是政府等单位指派或者是由研究所的有关领导人兼任该职务。可以看出,这些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从政或者是科研等一些行业,即便是他们在某一方面独领,但是在企业的管理方面不仅仅要具备着这些,还需要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这个能力他们却有待提高。并且,当他们就任该职务时,会给企业的其他管理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企业会在一段时期有一定的“动荡”,甚至有的企业会出现企业经营倒退的现象。除此之外,对于这些高层管理者不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一塌糊涂,面对企业突发的危机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不但会停滞不前,还可能出现倒退的情况。

2.企业管理者背离实际,迅速膨胀企业规模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是自己创业,白手起家的,他们在创业期间非常有实力,从小的企业开始用心经营,加快发展速度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像这样的企业比较容易取得银行的信任,在面对贷款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甚至贷款的金额较大。这样不但不会帮助企业发展可能还会带来弊端,使企业管理者再面对发展问题时容易决策失误,在超出自己企业承受范围进行各方面的投资,在市场中迷失方向。这样需要巨大的资金,使得企业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业绩严重下滑,得不偿失,甚至会出现倒闭的现象。而企业投资的那些新项目由于受到资金、政策、人才或者只技术等方面的影响成为了半吊子工程,最终停滞下来。这会导致银行贷款难以得到清偿,企业自身以及投资的项目都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贷款收回的风险增加。

3.企业管理者存在道德问题

在我国的银行不良资产的生产项目之中,很多技术、项目或者是项目这些环节都是按照规定进行没有存在什么问题,但是银行贷款在最后还是会形成不良资产,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管理者存在道德问题。在很多企业,企业管理者会将企业资产占为己有,私自设立小金库,滥用企业资产肆意挥霍,吃喝玩乐来满足自己的意愿和欲望,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底线丧失。对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企业是否能够正常的经营,企业将走怎样的经营道路从不将其看做自己的本职工作,。除此之外,这样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单单自己做害群之马,还经常性的与他人结党营私。有些人员为了避免惹上麻烦就上行下效,导致整个企业的管理出现了完全瘫痪的状态。长此以往,企业很快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企业也只是一个空壳子,资产也会被掏空,资不抵债,银行贷款难以偿还。有的管理人员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故意贷款卷款潜逃,导致贷款无法按期清偿。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经营作为一个综合体,它存在风险性是必然的,主要是企业怎样解决危机与风险,对于一个具有健全的管理能力的企业来说面对风险也是一种机遇。而银行贷款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因素,管理因素又是一个企业自身的问题,一旦企业内部出现问题,无论外界环境多么优越都对企业都于事无补,这也说明了一个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对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时应该先从企业管理方面着手,同时在企业管理方面银行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从而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佳.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J] 知识经济2012(15):85-87.

[2] 杨晓琪.新经济背景下银行结算风险之初探 [J] 科学与财富.2010(10): 101-102 .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篇7

1.金融机构在信用报告解读和判断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以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借款人信用行为事实为基础,公平、公正的提供信用产品――个人信用报告,为金融机构有效防范信贷资金风险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但部分基层金融机构单纯的将个人信用报告中有无不良记录作为放贷的必要条件,显然是不科学的,容易导致纠纷产生。

(1)将个人信用报告作为判断个人信用好坏的决定标准,仅凭一两次逾期记录即拒贷。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在具体业务操作时,往往忽视了借款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恶意和非恶意行为不能区别对待,存在“一刀切”现象。如部分借款人由于外出等特殊情况,贻误了当月还款时限,虽然事后其能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归还贷款,但其个人信用报告上却因此留下了不良(逾期)记录。而金融机构内部规定,只要从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出个人信用报告中有不良记录即予以拒贷,导致部分当事人心理上难以接受。

案例一:A客户2007年初向乙银行申请贷款时,却被告知有两次逾期的不良记录而被拒贷。经了解,原来2003年9月A客户在甲银行办理了住房贷款,后由于银行两次调息又没有及时通知他。A客户于2005年1月和2006年2月接到银行告知后才在存入原定款项后次日各补存欠款20元,甲银行也明确指出这两次逾期还款并非客户个人责任。但A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和信用卡申请却无法得到批准。

(2)对逾期次数和透支时间实行“一刀切”,信贷操作政策僵化。一些金融机构错误的将个人信用报告中的记录理解为“个人信用评价指标”,并制定出累计逾期次数或最高逾期期数超过一定次数即拒绝办理新信贷业务的信贷政策,信贷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僵化。

如工商银行目前对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上规定:对个人贷款客户,信用报告中存在不良记录的,拒绝发放贷款。明确规定借款人信用卡最近24个月还款非正常月份12个月的禁入,6个月关注;个人消费贷款当前违约6次禁入,3次关注;个人住房贷款当前违约12次禁入,6次关注;最近3个月所有贷款记录最差状态,3个月禁入,2个月关注。

而建设银行规定:申请贷款的借款人须符合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的条件。不良记录是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的借款人(共同还款人)、抵押人(共有权人)已有的下列银行贷款信息记录:(1)分期还款拖欠贷款本金或利息连续3期(含)或累计6期(含)以上的;(2)到期一次还款拖欠贷款本金或利息时间在90天(含)以上的。如经调查,客户确因非恶意原因造成欠款的,须由客户欠款所在贷款行出具书面情况说明。

案例二:B客户2004年3月在甲银行办理信用卡一张并正常使用,透支后均在30天内予以还款。2006年3月当B客户到甲银行申请按揭贷款时,被告知因个人信用报告中存在透支180天以上记录而无法贷款。后经查明:2004年6月B客户在朋友说服下在乙银行办理贷记卡一张,由于其从未使用,也不知要交年费,乙银行也从未向其催收,故而造成欠交两年的年费共20元记录。而根据甲银行内部信贷政策规定:只要信用卡最近24个月还款状态显示为“7”(透支180天以上),即予拒贷,即使所欠金额很少或此前在该行保持有良好信用记录。

(3)金融机构服务、宣传意识不到位,将拒贷原因推向个人征信系统。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在贷后管理中,对借款人产生的逾期记录,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告知,以至有的借款人还款截止时,个人信用报告上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不良记录,当事人却始终认为自己行为是守信的,而一旦发现本人的信用报告出现不良记录后,往往认为此类不良行为是由于金融机构没有及时告知所造成,自己是受害者,强烈要求金融机构修改不良记录,而金融机构又无权限予以修改,极易激化矛盾。

案例三:C客户参加团购手机时,通过电讯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小额消费信贷合同,由于电讯公司未作特别说明,所以C客户对此贷款并不十分清楚。2004年末,C客户手机丢失,到电讯公司办理了挂失并一次性缴清余款。2006年C客户到丙银行申请按揭贷款时,被告知目前仍有逾期贷款未还而拒绝贷款,虽然C客户声明从未贷过款,但银行工作人员依据个人信用报告内容及内部规定拒绝了。显然丙银行工作人员在信贷政策规定的误导下,表现出服务和宣传意识的缺位,对客户声明不予调查了解,将拒贷原因推向个人征信系统和其内部规定,不仅拒绝了一些潜在的优质客户,而且引发客户与金融机构、人民银行之间的矛盾。

(4)信贷政策规定存在误导倾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错误解读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报告的“假性失真”,无疑会引发异议甚至是法律纠纷。究其原因:一是金融机构采取层层上报数据方式,数据入库周期较长,信息更新迟缓,前后不衔接,期间容易导致异议发生。二是《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中异议处理时效过长,从接到异议申请到处理完毕,最快也要十几个工作日,既影响了金融机构业务开展,也给当事人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个人声誉、经济损失并由此产生法律问题。

案例四:D客户反映,其2004年办理信用卡一张,由于经常出差,其信用卡经常出现透支,但D客户一般都在银行规定的60天宽限期内还款。2007年D客户向另一银行申请按揭贷款时被拒,原因是个人信用报告显示其存在多次违约记录且有时违约时间较长。显然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个人信用报告的解读存在重大错误,将正常透支等同于违约记录。

2.对策建议

(1)科学制定信用报告解读及执行标准。金融机构在具体解读、执行时个人信用报告不能只片面地从字面上理解内容,更不能笼统地硬性规定只要有逾期行为就视同其行为不良,判定其不得再发生新的信贷业务,而应以个人信用报告资料为基础,制定科学的信用报告分析、判断及执行标准,结合产生逾期的原因、归还时间等因素,明确个贷恶意和非恶意违约划分标准,以区分实质不良行为,对非恶意违约者可允许其办理相应的信贷业务。

(2)金融机构应规范个人信贷业务,贷前明确告知借款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不良个人信用记录可能产生的后果,提醒社会公众注重个人信用财富的积累和保护。同时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贷后管理机制,及时关注借款人还款动态,到期前几日可采取短信、电话等温馨方式提醒借款人按时按约还款,避免逾期行为发生。

(3)完善异议处理流程,尽快解决当前个人征信系统数据上报更新及异议处理时效滞后引发的异议问题,建立监督机制,基层人行可设立个人征信异议咨询、举报电话,约束金融机构受理行为,避免个人征信异议不及时受理、推诿等现象的发生。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篇8

一、银企关系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银企关系是国家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内部性联系,资金分配不存在市场交易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银行走向商业化,银企关系发生剧烈变化,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资金周转不畅,不能归还贷款,从而制约银行业务运作。在企业负债中,银行为最大债权人,企业的巨额债务,加上企业偿债能力差,直接激化了银企矛盾。

二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削弱了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因为企业债台高筑或大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倒逼银行不良资产猛增,直接削弱了银行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银行都是责、权、利对等的追求收益最大的理性经济人,银企关系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市场——价格(利率)”机制,在尊重和维护交易规则的基础上,实现其协调和运作。

二、新型银企关系的基本特征

新型银企关系表现为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选择、规范经营、融合生长五大基本特征。

(一)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强调必须承认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是有其自身利益的经济法人,必须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不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是市场的参与者,必须确立其独立自主的经济法人地位。

(二)平等互利

作为市场的成员,企业和银行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作为资金借贷的双方,它们又是互利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和各种服务;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也离不开企业的需求。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并得到银行的各种服务,而银行获得利息及服务费收入。企业和银行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任何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都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三)相互选择

市场活动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这就要求银企之间进行公平、自愿、机会均等的竞争,实现相互选择。银行不再承担对一批固定客户提供贷款的责任,而是选择效益好、信誉高、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基本客户。同时,企业也要选择实力强劲、诚实信用、服务周到的银行作为合作伙伴,以满足对资金和各种服务的需要。

(四)规范经营

市场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经济,各种利益主体在参与市场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其严密而完善的游戏规则,恪守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商业道德,依法规范经营。这是保证市场活动正常进行、避免混乱和无序、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维持他们之间正常关系的前提条件。

(五)融合生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混合生长。这是被历史所证明的市场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限制银行业对工商业的直接投资和经营,强调分业经营,但金融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今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姻,以产业为基础,以金融为核心,多功能、全方位发展的,金融产业集团有助于银企双重效益的实现。

三、银企双向选择机制下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十分注重贷款市场的调查和预测。随着我国贷款市场的变化,贷款管理日益重要,对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不是原先那种按贷款程序操作的操作型,而需要具有较高分析能力的信贷管理人员。

银行放贷时主要对贷款企业进行三方面的财务分析。

(一)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

银行对企业财务分析应在掌握分析依据、把握分析要点的基础上,对贷款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这也是对信贷员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1.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年报中的“重要事项”是银行进行财务分析的依据

审计报告是审计专业人员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具的职业判断。银行可将审计报告作为分析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了解审计报告的类型,掌握不同审计报告的区别,是正确应用审计报告进行财务分析的前提。审计报告有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四种类型。信贷管理人员可通过审计报告中的关键词来判断企业被出具的是哪一类型的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企业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地反映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除……有待确定之外,企业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地反映了……”;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由于……原因,无法发表审计意见”,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企业未能公允的反映……”。如2006年审计人员由于无法查证st天桥来源于青鸟华光投资收益的可收回性,因此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所作的解释,包括公司基本情况、会计政策、税收政策变动、关联交易、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其他事项。银行通过会计报表附注可以客观地判断企业盈利增减变动的真实原因。如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存货管理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如果企业原材料价格一直下降,则“先进先出法”将大幅度拉升成本,导致当期利润的下降,但这并非企业主观行为所导致,而是政策变动所引起的。再如新税法“两税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下调为25%,这将大幅提高部分行业和上市公司的税后净利,同样,当期利润的上升也并不是企业主观努力所致,而是税收政策变化的结果。

年报中“重要事项”主要包括:(1)重大诉讼、仲裁事项。(2)报告期内公司、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受监管部门处罚的情况。(3)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变更,公司董事会换届、改选或半数以上成员变动,公司总经理变更,公司解聘、新聘董事会秘书的情况。(4)报告期内公司收购及出售资产、吸收合并事项的情况。(5)重大关联交易事项。(6)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上的“三分开”情况。(7)托管、承包、租赁情况。(8)市公司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9)其他重大合同(含担保等)及其履行情况等。因为“重要事项”对公司正常持续经营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银行要重点关注。如科龙控股股东变更重要事项,导致顾雏军通过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的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资金;st猴王为其母公司猴王集团提供了3亿元的货款担保重要事项,对st猴王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2.会计报表分析是银行进行财务分析的核心

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十大财务指标,借助于对比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分析方法,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企业成长性。一个具有盈利能力、具备偿债能力、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性企业是银行的首选。

银行还特别关注企业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旨在判断企业有无为取得银行贷款而造假的可能。“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成本费用)”,这一等式揭示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关系。收入与成本费用之差利润并不是一个虚无的数字,它最终要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3.银行对宏观经济状况、行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银行从宏观经济状况、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也是银行信贷分析的重要方面。如果一个企业的运行情况严重脱离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那么,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应受到特别关注。如在水产品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而蓝田股份2000年农副水产品收入约13亿元,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引起信贷分析者的重视。

4.银行对企业进行现场分析

必要时,银行可通过现场调查,判断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现场调查结果是判断会计报表真实程度、确定贷款或投资对象的核心依据。如银广厦2000年度会计报表显示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向一家德国公司销售萃取产品,通过现场调查(因特网),发现其主业是机械产品而非萃取产品,从而得出银广厦虚列收入,有造假行为的结论。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信用分析

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很多因素是不可量化的,银行为了避免贷款风险,保障贷款安全收回,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信用分析。定性信用分析主要是对被分析企业的“性质”要素进行评估的方法,通常可采用5c、5p、5w方法。5c指贷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环境条件condition。5p指贷款人people、借款的purpose、还款能力payment、还款保障protection和贷款展望prospective。5w指银行对贷款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借款人是谁who?为何借款why?借款人以什么作担任what?何时还款when?怎样还款how?

(三)贷款五级分类风险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将贷款按风险程度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其特点是以借款人最终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风险,对五类贷款实行分层控制,银行针对贷款的不同形式,有的放矢地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特别是明确了各项还款来源的主次地位,突出了主营收入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地位。因此,银行特别是信贷管理人员会借助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关注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实际偿还贷款的能力,以加强贷款管理。

四、银企双向选择机制下企业对银行的财务分析

企业衡量银行的优劣和对银行的选择可以通过银行资本充足性、银行表外业务及银行报表三方面进行财务分析。

(一)银行资本充足性财务分析

企业在选择银行时,应着重分析银行财务状况,用从量向质转化的观念去看待银行,即根据资产风险管理原则,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进行分析。按照国际《巴赛尔协议》规定的标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风险资产总额≥4%,或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风险资产总额≥8%。资本充足率过大,说明资本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利润水平;比率过小说明资本量太小,负债或借入资金过大,影响银行信誉。

(二)银行表外业务财务分析

银行表外业务主要指账外资产。有时,银行为了逃避贷款规模控制和比例控制或出于某些原因,将发放的部分贷款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虽然《巴赛尔协议》列举的表外项目有些在我国银行并不存在,但其中一类重要的表外项目,即《巴赛尔协议》所称的“贷款的替代形式”在我国同样面临。如负债的普通担保、银行承兑担保和可为贷款及证券提供担保的备用信用证。担保、承兑和备用信用证对银行来说是或有负债,也可以说是或有资产,《巴赛尔协议》将这类业务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定为100%,可见其风险很大。要真实衡量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将这些表外业务考虑进去。

(三)银行报表分析

针对商业银行的各种报表,企业在确定其所计算的比率和其他指标时,一定要有所指向,这是运用各种数据的前提。如对商业银行的未来趋势分析,企业财务人员应以某个商业银行的历史资料对比该商业银行以往年度的做法,来观察和分析比率指标的变化,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作出鉴定。再如,当某个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结果达不到公平的评价和鉴定该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目的时,还需要把该商业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与该商业银行所属的全行业的平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与全行业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该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从而得出公正的结论。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篇9

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涉及司法环境、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与银企关系等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着该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产生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资金流入,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类资金的需求;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推动经济与金融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能够不断强化社会诚信意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自治州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加强行政和司法环境建设,努力创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州直行政辖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尚未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县市、各相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自治州经济金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信贷结构调整,合理配置经济金融资源,提高经济金融运行效率;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努力营造社会和谐、金融服务优良、支持经济有力、良性互动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自治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总体目标:建立由州政府主导,中国人民银行**州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牵头,州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共同推动的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工作机制。从20**年开始,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把自治州建设成为金融生态良好区域,以增强地方经济吸引外部资源的能力,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一是国家金融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辖区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相协调,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逐步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的状况;二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以信用征信、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得到完善,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企业信用水平显著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良好的信用环境得以构建;三是搭建起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平台,建立政、银、企合作协调机制,银企关系融洽;四是金融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执法效率明显提高,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得到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五是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保持合理水平,为自治州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措施

(一)切实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县市要紧紧围绕自治州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州、科教兴州、优势资源转换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把握地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研究和制订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业政策、重大建设项目时,应征求金融部门的意见,以对重大产业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科学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确保出台的区域产业政策与国家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相符合。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研究制订各项有利于自治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各县市、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涉及金融业务事项的办事效率,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1.整合各类信用资源,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工商、税务、司法、海关、环保、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人行征集州直企业、个人的非银行信用信息,将政府各职能部门产生的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以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及时纳入人行的征信系统,为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平台。

2.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活动,普及信用知识,不断推动信用评价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学习金融知识,培育和提高信用意识,维护金融权益,共同创建“和谐**”。积极引导社会公众主动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减少现金使用,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有效缓解银行排队现象。在乡村广泛开展“信用户”评定和“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对“信用户”和“信用村镇”的信贷需求给予优先满足;在城市大力开展创建“信用社区”活动,积极建立“小额担保机制+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的联动机制。

3.全力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人行要依托企业征信系统,积极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工作,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经贸等部门要给予积极配合。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为金融机构管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依据,为企业经济交往提供服务,为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供信息平台。

4.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多渠道、多方位增加信用担保基金,充实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扩大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范围;通过开展再担保和联保等业务,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能力;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问题。

5.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运作”的要求,规范发展会计(审计)师事务所、房产、土地评估等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效率,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建立对涉及金融活动的中介机构的业务监测体系和中介机构不良记录信息共享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定期在金融机构内部进行通报,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促其退出市场,逐步提高中介服务的公信力。

6.推动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探索内外部信用评级结合的有效途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和《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借鉴内地开展信用评级工作的先进经验,加强协调和宣传,积极开展奎屯市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遵循政府推动、人行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调动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补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不足,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的协调机制。由政府或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定期组织召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座谈会和银企洽谈会,加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银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协调经济运行中涉及资金融通、金融服务、信用环境、债权维护等方面的问题。金融机构要主动向企业介绍金融改革发展情况、信贷政策、金融新产品等情况,使企业及时了解信贷政策、信贷审批管理程序、新的金融产品等信息;企业向金融机构提供包括行业情况、企业内部管理等各方面信息,提高企业财务透明度,让金融机构充分了解企业,以增强互信,不断密切银企关系。

(四)进一步改善司法环境,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司法部门要依法维护金融债权,自觉加大对金融机构信贷纠纷案件的受理、审理和执行力度。严厉打击金融诈骗、金融盗窃抢劫、挪用侵占金融财产、逃废金融债务等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坚决打击地下钱庄、制贩假币及其他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大金融案件审判力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使用简易诉讼程序,提高金融维权诉讼案件的执行率。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同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配合做好企业破产、改制工作,协助债权银行加大对各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其法人代表的行为公开曝光,进行严厉打击;规范国有企业改制行为,保证债权银行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依法落实金融债权。

(五)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人行要结合辖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研究制订出台区域性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促进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治州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行的政策性指导意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突出重点,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自治州发展战略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同时,还要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贫困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使有效信贷投入逐年增加。密切关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认真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工作,通过金融改革,健全金融机构内控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增强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找准市场定位,突出经营特色,满足社会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州政府分管金融的副州长任组长,州宣传、纪检监察、发展计划、经贸、财政、工商、税务、检察院、法院、公安、海关、环保、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金融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研究解决和组织协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行,协助领导小组做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日常组织、协调等工作。

人行要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立区域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反洗钱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司法部门要加强执法环境建设,增强公平、公正执法意识,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对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力度,提高执结率;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积极向金融部门提供相关信息,督促企业依法守信经营;发展计划、财政、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为金融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诚信教育,引导企业诚信守法;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促其合规经营与公平竞争;各金融机构要以防范风险为立足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宣传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对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有效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建立健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机制

(一)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联席会议由**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召开,原则上每年召开1--2次,或成员单位提议经组长同意召开。会议主要研究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工作措施,协调各成员单位解决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分析辖区经济金融形势,认真落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快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二)建立信息互通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确定各自联系部门和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和协调事宜,建立综合信息互通制度,实现经济金融政策、经济金融统计数据、辖区经济金融重大情况等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要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同时,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州直金融生态环境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见附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各县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及时通报考核评价结果,全力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附件:**州直金融生态环境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客观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增强辖区对金融资源尤其是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结合《关于加强**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州直辖区各县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评价。

第三条评价原则

以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全面评价各县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情况。

第四条评价办法

由**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各项评分规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出分值。

第五条评价期限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每年进行1次。

第六条评价指标

(一)基本指标: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占不良贷款余额比例、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个数占贷款企业比例、欠税企业占应纳税企业比例、贷款违约率、贷款利息实收率、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比、信用农户占比、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破产企业金融债务受偿率等10项指标。

(二)动态指标:年度贷款变化情况、新增不良贷款变化情况、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下降幅度、新增逃废债企业、金融及洗钱案件等5项指标。

(三)其他指标: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情况。包括是否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目标;是否围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及企业信用体系是否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是否出台协助清收银行不良贷款的措施等4项指标。

第七条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基本指标评价为75分、动态指标评价为20分、其他指标评价为5分。

(一)基本指标(75分)

1.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报告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报告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0%。

其中,不良贷款余额=(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或(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根据州直辖区金融机构实际口径统计(下同)。

2.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占不良贷款余额比例=(报告期企业逃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报告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00%。

3.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个数占贷款企业比例=(报告期逃废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个数/报告期在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总数)×100%。

4.欠税企业占应纳税企业比例=(报告期欠税企业个数/报告期应纳税企业总数)×100%。

5.贷款违约率=(报告期贷款违约笔数/报告期贷款发放笔数)×100%。

6.贷款利息实收率=[(报告期当年实收利息-收回上年累计欠息)/(报告期当年新增表内欠息+报告期当年实收利息-收回上年累计欠息)]×100%。

7.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比=(报告期当地的A级以上信用企业个数/报告期当地受评企业总数)×100%。

8.信用农户占比=(报告期当地的信用农户数/报告期当地农户总数)×100%。

9.金融维权胜诉案件执结率=(报告期已执行的金融维权案件胜诉数/报告期金融维权案件胜诉数)×100%。

10.破产企业金融债务受偿率=(报告期破产企业偿还金融债务数额/报告期破产企业所欠金融债务数额)×100%

说明:第1--5项分值计算按(100%-实际比例)×权数;第6--10项分值计算按实际比例×权数;如果第7、8项尚未开展,该项不得分。为充分考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因政策性剥离等因素造成不良贷款非正常减少,各项贷款和不良贷款余额均采用可比口径统计。

**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指标考核评价表

序号指标名称指标权数实际比例分数指标提供单位

1不良贷款余额占比(%)15银监部门

2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占不良贷款余额比例(%)10金融机构

3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个数占贷款企业比例(%)10金融机构

4欠税企业占应纳税企业比例(%)10税务部门

5贷款违约率(%)5金融机构

6贷款利息实收率(%)5金融机构

7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比(%)5金融机构

8信用农户占比(%)5农村信用社

9金融维权胜诉案件执结率(%)5各级法院

10破产企业金融债务受偿率(%)5各级法院

总分75

(二)动态指标(20分)

11.年度贷款变化情况。当年贷款增幅增长(或降低)百分点=报告期期末各项贷款增幅-报告期期初各项贷款增幅。

当年贷款每增长1个百分点,加0.5分,最高加分不超过5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0.5分,最高扣分不超过5分(由人行提供)。

12.新增不良贷款变化情况。当年新增不良贷款降低(或增长)百分点=(报告期末不良贷款余额-上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上年末不良贷款余额×100%。

当年新增不良贷款每降低1个百分点,加0.5分,最高加分不超过5分;每增长1个百分点,扣0.5分,最高扣分不超过5分(由银监部门提供)。

13.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下降幅度。当年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下降百分点=报告期期末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期初不良贷款余额占比。

当年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每减少1个百分点,加1分,最高加分不超过10分;每增加1个百分点,扣1分,最高扣分不超过10分(由银监部门提供)。

14.新增逃废债企业。新增逃废债企业1家扣1分(由金融机构提供)。

15.金融及洗钱案件。确认1例金融及洗钱案件扣1分(由公安部门提供)。

(三)其他指标(5分)

16.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加0.5分(由各县市政府提供)。

17.举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系列宣传活动加0.5分(由人行提供)。

18.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创建活动加1.5分(由农村信用社提供),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1.5分(由人行提供)。

19.当地政府出台协助清收银行不良贷款的措施加1分(由各县市政府提供)。

第八条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按照**州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将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划分标准是:

(一)A级为优质金融生态区。综合评价得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金融外部环境良好,金融运行健康平稳,无系统性金融风险,无违法金融业务活动,金融债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信用环境根本改善,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

(二)B级为合格金融生态区。综合评价得分在80分(含80分)--90分之间,金融外部环境较好,金融秩序较好,金融资产质量较高,社会信用环境有较大程度改善,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

(三)C级为次级金融生态区。综合评价得分在65分(含65分)--80分之间,金融外部环境一般,社会信用环境有一定程度改善,金融运行存在潜在风险隐患,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般。

(四)D级为弱质金融生态区。综合评价得分在50分(含50分)--65分之间,金融外部环境欠佳,社会信用环境无明显改善,金融运行存在一定风险隐患,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弱化。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篇10

省分行巡察办:

根据省分行党委的统一部署,依据《中国XX银行XX省分行巡查工作暂行办法》、《中国XX银行XX省分行巡查工作规划(2018-02020年)》的要求,我们赴省分行风险管理处党支部巡察组(以下简称巡察组)一行4人,于2020年11月9日至11月13日对省分行风险管理处党支部开展了巡察。巡察组按照“六个围绕、一个加强”的总要求,聚焦党的建设、履职担当、队伍建设、巡视整改等重点,对风险管理处党支部2018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政治体检。现将巡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巡察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

巡察组进驻省分行风险管理处后,通过召开巡察工作动员会,组织对党支部书记的民主作风、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及问卷调查,发放测评、问卷调查表各5份;听取风险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对巡察情况的汇报;与风险管理处员工进行了个别谈话,共计4人次;走访了省分行党委办、纪委办、组织部、信审处、信贷处、内控合规处等部门;调阅了风险管理处党支部会议记录、党员学习笔记、处室工作总结等有关材料,抽查了部分不良贷款核销材料和部分贷款担保审查,对政策执行情况和基础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核查。通过多途径、多视角的检查与审视,对风险管理处党支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行党委的决策部署、党的政治建设、从严管党治行、基础管理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巡查。

二、对省分行风险管理处总体评价

省分处风险管理处分设于2018年12月,原与信贷管理处合署办公,目前风险管理处共有在编员工5人,设立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6人。2018年以来,风险管理处能坚持党建统领,贯彻落实省分行党委决策部署,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为主抓手,风险管理条线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发展。一是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根本改观,不良贷款大幅下降。2018年至2020年10月,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贷款10.94亿元。截至2020年10月末,不良贷款余额0.41亿元,比2018年初减少9.28亿元;不良贷款率0.02%,比2018年下降0.6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企业4户,比2018年初减少42户。预计年内将基本消化处置完毕存量不良贷款,为我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全面风险管理得到有力推进。紧密结合本行实际,2018年-2020年连续制定出台了省分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指导意见》、《全面风险管理“转理念 守底线 提素质”专题活动实施方案》,有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018年以来未发生信访举报和案件线索,从民主测评和员工谈话的情况看,对风险管理处党支部班子民主作风测评满意率达100%;从部门征求意见看,对风险管理处党支部班的评价较好。巡察期间,巡察组未收到信访举报,未发现涉及党支部书记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

三、巡察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党建统领的作用发挥不足,党支部党建工作流于形式。

1、党建责任意识发挥不充分。风险管理处党支部对党建工作的统领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日常工作中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现象。2018年以来,部门处室会议研究业务多,对党建工作如何抓落实研究不多,并且未发现相关廉政教育方面的内容和计划。

2、党建基础性工作不扎实。一是“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管理处党支部2019年第一季度,没有按规定上党课。“三会一课”记录内容不全,记录本上参加党员的签名由记录人或写“全体党员”,没有按规定由参加党员本人签名。党支部议事程序不规范,党支部贯彻落实的计划总结措施情况、指定专人纪检人选、年度的党员民主测评等重要事项没有报经党员大会讨论通过(没有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二是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不严格。党员自学、集中学习少个人读书笔记。三是发展党员程序执行不严格。2018年11月20日,处室员工XXX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于次年11月按期转为正式党员,经查没有相关党员大会讨论、表决等记录,不符合党员发展的基本程序。四是党支部年度考核不符合要求。党支部没有按规定开展“基层党支部工作量化考核”,党支部书记没有按规定向全体党员开展公开述职。五是党支部专项活动开展不到位。没有按规定每月基本固定日期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2020年仅7月1日开展过1次。

(二)党支部履行职能,传达贯彻落实监管部门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不到位。

1、未及时对不良贷款进行总结分析。XX银保监局对我行2019年度监管意见中指出“未针对历史自营性贷款不良率较高的情况,系统梳理总结引发不良的制度、机制、流程等深层次问题”。风险管理处作为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责部门,没有及时对2012年以来不良贷款高发频发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直到2020年4月才形成正式报告报送XX银保监局。

2、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线上融资服务专项工作机制建立滞后。2020年2月6日,XX银保监局下发《中国银保监会XX监管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企业恢复生产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运用XX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线上服务功能,建立线上融资服务专项工作机制。风险管理处作为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工作的牵头部门,研究该项工作不及时,与省分行相关部门协商后,直至7月27日才正式印发《关于建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专项工作机制的意见》,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线上融资服务专项工作机制建立滞后。

3、省金融服务平台运用数据存在虚报。2020年2月至7月20日期间,我行通过XX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受理订单52笔,同意授信19笔,授信金额14.06亿元。经XX省银监局检查发现,其中向XX县应急备用水厂及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项目授信3.5亿、向XX县辉埠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授信8.5亿元等授信业务实际未通过XX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进行,未督促基层行及省分行相关部门加强对授信订单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三)对条线基础管理工作的督导和对党建联系行的指导与服务不到位。

1.基层行上报的风险条线非现场监管系统数据屡次存在差错,未及时审核发现。经核查,2018年-2020年共发生8次风险条线非现场监管系统数据错误,被总行锁定并申请解锁修改。其中:2018年2次,主要是XX市分行;2019年2次,主要是XX市分行和XX市分行;2020年3次,主要是省分行营业部、XX市分行和XX市分行各1次。

2、对基层行押品重评开展工作督导不到位。经查询cm2006管理系统押品重评预警模块,截止2020年10月底,全省共有145笔押品超过相应押品重评周期,未及时督导基层行开展押品重评工作。

3、部分市分行未及时与评估机构签订合作协议。2020年综合大检查中经非现场检查发现,共有8家市级分行均未及时与合作的评估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中国XXX银行信贷评估类中介机构管理细则》的规定不符。

4、对党建联系行的指导与服务不到位。2018-2020年,风险管理处党建联系行分别为XX支行、XX支行,经核查,未发现有相关联系记录和材料,期间未深入联系行开展调查研究,未能及时了解、解决联系行遇到的问题,对党建联系行的指导与服务不到位。

(四)对基层行的工作督办落实不到位。

1、未持续跟进风险贷款督办工作。如2020年1月17日风险管理处针对XX粮油工业有限公司风险贷款下发督办函,对XX分行风险化解工作提出相关要求,XX分行接到督办函后,自2020年1月至3月共上报六期相关风险处置工作动态。目前XX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的贷款仍处于风险贷款状态,但后续至今XX分行未上报相关风险贷款的工作动态报告,风险处也未下发相关跟进督办函。

2、对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督办不到位。如2020年10月27日,针对XX有限公司年初收回200万元不良贷款后,清收处置工作后续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风险管理处对XX牧业有限公司剩余470万元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工作提出督办,要求XX分行核实保证人工程款结算款时间和额度,分析判断保证人年内代偿可能性,若年内难以实现全额现金清收,要求立即启动呆账核销程序。但XX分行至今未上报与督办函要求相符的工作报告。

(五)部门人员部分岗位未及时按规定轮换,岗位风险防控不到位。

根据《中国XXX银行全面加强干部员工轮岗工作规定》文件精神,检查处内人员岗位轮换情况,通过查看岗位职责、系统操作、相关资料及找处内人员谈话了解,从2018年12月28日发送省分行人力资源处《轮岗报告》,XX原来的工作岗位为不良贷款管理岗和综合岗,调整后工作岗位应为贷款担保管理岗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岗;XX原来的工作岗位为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岗和贷款担保管理岗,调整后的工作岗位应为不良贷款管理岗和综合岗。经核查XX只有综合岗、全面风险岗调整给XX,不良贷款管理岗、风险监测分析综合岗仍由XX分管一直至今;XX的担保管理岗、风险分类管理岗、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岗、1104报表审核岗均未变,分管一直至今。上述情况与上报人力资源处轮岗计划不一致。

四、总行巡视及主题教育期间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1、总行巡视整改情况。涉及风险管理处问题1条,为“省分行对担保公司准入资格审核把关不严”,已整改。我行严格按照总行相关办法加强对担保公司准入审核,并提交省分行风控会审议通过后上报总行,持续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截至目前,我行准入并开展合作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均符合总行办法规定的准入条件。

2、主题教育查找问题整改情况。涉及风险管理处问题1条,为“贷款风险防控压力不小,上半年部分地区、部分机构不良贷款清收成效不大”,已整改。2019年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贷款3.63亿元,完成省分行党委年初既定目标,当年新发生不良贷款实现当年全额清收。2020年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进一步加大,预计年内将实现基本消化处置完毕存量不良贷款的目标,完成总行下达的不良贷款处置任务。

五、意见建议

风险管理处党支部要充分运用好此次巡察成果,继续围绕省分行党委决策部署开展各项工作,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巡察发现问题整改工作。

(一)全面增强从严管党治行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工作,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强化全面从严管党治行的“全体意识”,层层压实责任,有效确保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统筹协调。

(二)进一步健全党的建设管理体系,增强党建工作影响深度、力度和履盖面。扎实开展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政治生日”等活动,确保组织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对条线工作的指导和督办力度,及时落实监管部门和上级行的相关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全处要牢固定树立为基层行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条线工作的指导力度,勤下基层帮助解决其“急难愁盼”问题,提高条线基础管理水平。同时要落实党建联系行制度,加强对党建联系行的指导与服务力度。

(四)提高对不良贷款问责的精准度。不良贷款审计报告确认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不良贷款的材料,提出初步问责意见,便于有关部门对不良贷款的问责提高精准度。

(五)加强风险贷款的前瞻性研判力度,深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今年新冠疫情的发生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将是长期性,针对我行不良贷款年底将基本出清的情况,要提早对我行存量贷款及后续投放贷款的风险进行前瞻性的研判,运用各种工具加强监测和分析力度,重点关注中长期、产业化龙头企业、PPP项目等贷款风险状况,特别关注政府隐性债务纳入政府债务系统及后续清理情况、企业和地方政府受新冠肺炎影响对我行资产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