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十篇

时间:2023-03-14 04:17:18

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篇1

国有资产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相关制度相对落后,使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各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国有资产;流失;监管;评估

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因此国有企业资产一旦出现流失现象,必然会使国家乃至每一个纳税人的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失,同时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不仅会加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是对社会效率的严重威胁,已经威胁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1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

1.1 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盲目决策和决策失误

由于国家与国有企业的高层是一种委托——的关系。二者的目标并不一致。因此,作为一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很难从国家(即出资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不顾出资人的利益,盲目决策,一旦决策失误,所有损失都可以由国家来“埋单”。这样一来,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大增加,甚至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决策。

1.2 国有企业管理及制度设计不完善

由于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并不完善,甚至个别的国有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导致有关方面对国有资产监管的放松,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少数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一己私利,通过权钱交易,甚至公开侵吞国有资产,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1.3 外部监管不到位,执行不力

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资产的保护意识比较淡漠,对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后果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国有企业资产审计以及评估等相关环节的缺失和执行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审计人员及评估人员在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审计和评估时,没有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企业破产等过程中,甚至出现内外勾结、共同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从而使审计、评估这些重要环节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治理对策

2.1 加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固定资产是整个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其效能,实现保值增值,减少资产流失,不仅是每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物质保障。

(1)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这是解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基础。只有单位负责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提高了,才能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到位,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同时,事业单位要设置固定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岗位,明确分工,确定岗位职责和权限,保证记账人员与财物保管人员职权分离,形成完整的资产管理牵制体系。

(2)增强监管力度,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首先,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完整保存固定资产的请购、审批文件、采购合同以及验收报告等,确保会计账与实物账相符。同时,建立固定资产维护制度和使用人对固定资产的责任制度,要及时发现管理中的漏洞,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对实物的盘亏和人为损坏进行赔偿做出具体规定,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其次,做好固定资产清查作。每年至少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理,对需要修理的要及时进行修理,达到报废年限的,或者虽未达到报废年限,但实际上已损坏无法修复的要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及时消账。最后,规范化考核奖惩办法,量化固定资产管理目标,并组织人员定期跟踪检查,严格考评,对达到规定标准的给予表彰。对违反规定,造成固定资产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经济的或行政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逐步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3)充分利用预算,强化固定资产配置管理。严格固定资产预算制度,每年应根据本单位实际发展需要及资金情况,合理安排固定资产预算,预算批准后,从严掌握。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应会同本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作全盘考虑,从资金来源上加强有效控制,对各部门提出的固定资产购置报告,要综合考虑各部门实际需求状况及目前已占用资产状况等因素。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首先考虑资产在本单位各部门问相互调剂使用,杜绝不必要的浪费行为,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2.2 加强资产评估工作制度建设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是维护国有资产合法权益、推动国有产权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制保障,因此, 应加强对国有资产评估工作的管理。

(1)建立监督制度。在保证中介机构独立执业的情况下,国资监管机构和委托评估主体应加强对重点和重大项目的评估过程的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为有效维护国有资产权益,提高国有资产评估结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中介机构在出具正式资产评估报告前,草案应在企业内部公示一周,自觉接受监督。中介机构对内部公示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调查核实,及时对评估报告作适当的修正,无异议后才能出具正式报告。

(2)建立专家评审制度。设立资产评估专家评审委员会,对重大项目的资产评估,实行专家评审,邀请专家对重大项目资产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内容、取价标、评估依据及评估程序进行综合评审,对评估报告的质量做出评价。通过专家评审,力求实现评估程序更加合法、评估过程更加合规、评估结果更加合理。

(3)强化进场交易制度。不论怎样评估,结果只能作为转让的参考价,并不能准确地代表资产的真实价值,能证明资产真实价值的是市场,只有进场交易,才能充分发现潜在受让方,形成竞争机制,有效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2.3 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层的管理

(1)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评估力度,引入政策评估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的每一项经营决策,都应由相应的政策评估机构站在第三方立场上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凡是因经营决策失误或盲目决策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相应的法律责任应由责任人承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决策及盲目决策,大大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也要在政策评估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汲取教训。

(2)利用激励机制等方式解决国有企业中的腐败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往往不是把追求国有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实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目标,因此,可以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分红、期权授予等方式,使委托人和人的目标相一致。这样腐败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2.4 堵塞国有企业管理和制度设计中的漏洞

(1)建立国有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对国有企业资产要进行认真的登记和记录.实行国有资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认真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2)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自身出发加强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控制,堵塞制度上的漏洞。

(3)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元形资产大量流失。

(4)强化资产管理部门监督职能。关键是要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的保护。同时,要适当赋予资产管理部门一定的权力,从而更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能。此外,加强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必须尽可能地使更多的国有资产实际运营状况在相关部门的掌控之中。

在国有资产监管实践中,主要目标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符合以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状况的,也是国有资产监管要始终坚持的底线。

【参考文献】

[1]袁谋真,《关于国有资产监管目标问题》,《经济研究参考》, 2010年70期

国有资产流失篇2

第二条与本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资产隶属关系的国有资产流失事项的查处,适用本办法。

前款所称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占有、使用和管理国有资产的单位(以下简称国有单位)在经营活动中或者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致使国有资产及其权益毁损、灭失、减值等的情形。

第三条查处国有资产流失案件,必须全面、客观和公正,并符合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工作的领导、监督和协调。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国资)、国土资源、林业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国资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查处与本级人民政府具有资产隶属关系的国有资产流失事项。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经贸、审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税务、法制、统计、人事、机关事务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国有资产流失的查处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举报国有资产流失事项,受法律保护。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查处国有单位或者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发现该行为涉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应当及时向国资监管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第八条国有单位或者其工作人员的下列行为涉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国资监管部门应当自发现或者接到举报、通报之日起10日内立案,并予以调查:

(一)国有资产产权变动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产权登记或者产权界定的;

(二)违反规定转让国有资产产权的;

(三)在承包或者租赁中,不按规定发包或者出租的;

(四)在经营管理中,损害国有资产权益或者依法对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负有监督制止义务而不履行义务的;

(五)在对外收购、兼并中损害国家利益的;

(六)违反规定提供担保的;

(七)在财务处理时,不按规定将国有资产收益入账或者调减国有资本金及权益的;

(八)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必要时,国资监管部门可以商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协同调查。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予以配合、支持。

第九条国资监管部门发现调查的国有资产流失事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国资监管部门。

国资监管部门对国有资产流失事项的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其共同上一级主管机关指定。

上级国资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直接查处下级国资监管部门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复杂的国有资产流失事项。下级国资监管部门对其管辖的国有资产流失事项,认为需要由上级国资监管部门查处的,可以报请上级国资监管部门决定。

第十条被调查的国有单位和工作人员(以下简称被调查人)认为国资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与其所查处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有关事项公正查处的,有权申请其回避。

国资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自己有前款规定需回避情形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国资监管部门负责人的回避,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国资监管部门负责人决定;其他工作人员的回避由该部门负责人决定。

第十一条国资监管部门调查国有资产流失案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调查人提供与被调查案件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以及其他相关材料;

(二)要求被调查人就与被调查案件相关的事项作出陈述和说明;

(三)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将该证据予以登记保存,并应当自批准登记保存之日起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四)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十二条国资监管部门调查国有资产流失案件,需要进行资产评估、财务审计、有关专门性鉴定或者获得其他专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专门机构。

第十三条国资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办理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泄露查处情况和被调查单位的商业秘密;

(二)接受被调查人的任何报酬、馈赠、福利待遇、宴请以及娱乐、旅游等活动的邀请;

(三)向被调查人报销任何费用;

(四)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四条被调查人应当按照国资监管部门的调查要求如实提供材料和说明情况,不得拒绝、阻碍国资监管部门的调查。

第十五条国资监管部门应当自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查处工作。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查处期限的,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十六条国资监管部门应当分别在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立案和完成查处之日起15日内,将有关立案和查处情况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资监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立案的事项经调查认定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事实或者不属于国有资产流失性质的,国资监管部门应当及时撤销立案,并告知被调查人。

第十八条立案的事项经调查认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事实的,由国资监管部门责令或者提请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责令被调查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挽回损失。

第十九条国资监管部门在调查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中,发现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或者下级人民政府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政策规定的,应当建议本级人民政府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正确把握国有企业改制中对原有资产的合理处置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界限。

国有企业改制涉及的资产处置方案必须符合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实行公开、透明原则,并经有规定权限的政府或者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对国有资产流失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给予下列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以下统称处分):

(一)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10万元以下的,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处分;

(二)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或者流失不足10万元,但占单位国有资产总额的20%以上30%以下的,给予降级、撤职、留用察看的处分;

(三)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100万元以上,或者流失不足100万元,但占单位国有资产总额的30%以上的,给予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的处分。

前款第(二)、(三)项规定的留用察看处分,适用于企业人员,但依法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除外。

第二十二条除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员处分外,国资监管部门可以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建议有关单位或者部门采取任职限制措施,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不得担任国有单位的领导职务或者在其他重要岗位上任职。

第二十三条法律、法规对有关责任人员的处分和任职限制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对国有资产流失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被调查人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国资监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立案、备案、撤案程序的;

(二)违法采取调查措施的;

(三)不履行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监督义务的。

第二十七条国资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或者有其他、、的违法行为的,由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对国资监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或者申请复审。

国有资产流失篇3

一、 国有资产流失与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综述

1. 国有资产流失现状分析

国有资产主要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三大类。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经营性组织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权益。最为典型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就是国有大型企业。一般情况下,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转变资产属性,即通过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另一类是导致国有资产发生损失或减值,即经营不善,或浪费、误用国有资产,使其毁损、流失或贬值。其具体表现形式有:

――国有资产形成账外资产,逃避监管,形成“小金库”或被有关人员占用、私分。处置国有资产不规范,作价过低,或者处置了不应当处置的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浪费。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减值,或者闲置,造成技术上的无形损耗。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或企业重组时,违反有关规定,没有严格进行内部审计或资产评估,对国有资产作价过低,或者非法占有,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国有资产在资产重组或改制时,逃避债务或资产转移手续,或者将优质资产进行剥离并变卖,剩下不良资产来逃避税务、银行的追索。

――国有资产受托经营者为了政绩或其他目的,对国有资产的使用不计成本,违背正常的资产使用方法与保养方法,不正确计提折旧、摊销或合理进行大修理,导致一时的效益虚增,但给国有资产带来加速损耗。

从根本上说,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结果都是类似的,即造成了国家经济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给全民财务造成了不利后果,同时也给国有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简述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在十届人大通过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标志建立起来的。此前,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铺垫,十届人大根据《机构改革方案》批准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从组织机构上实现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相分离。此后,各地方政府也相应设立了各级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设立国资委,其主要问题是解决了国有资产管理“委托――”模式中,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问题。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能,对国有资产管理者实行监管,增强委托人对受托人的激励机制。国资委在组建时提出了“三统一、三结合、三不”原则:即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损害企业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其他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国资委对于国有资产监管的原则本身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在现实条件中,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国有资产,特别是对于传统的如商业局、物资局、交通局或其下属企业通过改制与资产剥离,建立了若干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各级国资委通过人员下派等方法,对这些企业安排关键员工,强化相关监管。理论上也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却与监管原则相左,同时客观上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与经营体系的混淆,不利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落实。

二、 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简析

1. 公有制下国有资产的特性本身存在着寻租空间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说明,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中一是比重大,二是在关键领域处于主导地位。这说明了政府事实上在经济资源方面对国有企业存在着倾斜,以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此同时,国家又必然对其他企业进行各种管制,以维护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如国家对于能源、电信市场等总是不对称开放的。因此,非国有经济必然希望借助国有经济优势获取自身优势,或者通过与国有资产的合作,实现自身利益,从而形成了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法制下的寻租行为是合法合理的,但也有一些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通过不法手段,骗取国有资产,或者利用与国有资产的合作,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信息不对称引起国有资产流失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竞争也体现为信息的竞争。由于国有资产涉及的经济体量大、利益相关者多,国有资产相关方如能够掌握信息优势,变信息不对称为对称,就能够为自身谋取巨大利益。在此条件下,不少国有企业的竞争对手、供货商往往想尽千方百计获取国有企业经济情况。如“力拓间谍门”事件中,胡士泰作为力拓公司首席商业代表,其重要工作内容就是与中国钢铁企业高层人员加强接触,通过利益诱惑等不法手段,获取中国钢铁企业商业秘密,从而在铁矿石定价权中掌握主动权,给中国有关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国家保密局网站登载安徽省淮安市国家保密工作局原局长蒋汝勤文中称,6年里,力拓的商业间谍“迫使中国钢企在近乎讹诈的进口铁矿石价格上多付出7,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沉重代价”,而这相当于“澳洲10%的GDP”。

3.监督体系不健全是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现实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和操作上存在诸多漏洞,而如何加强这些方面的监督,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有的甚至还基本上处于空白。这种监督的不到位和制度的滞后性,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环境。有些国企负责人和国家工作人员乘企业关、停、并、转、包、租、合等改革的时机,利用职权进行贪污犯罪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评估机构恶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但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却处于缺位状态,所谓的厂长经理也只能是名义上的人,企业经营缺乏透明度,职工民主管理流于形式,职工大多处于不知情和无法有效监督的地位,难以发挥民主管理监督的效能。

三、 改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1.加强立法,强化法律管控

认真贯彻落实《国有企业财产监管条例》,把一切应归国家所有的财产都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轨道。《国有企业财产监管条例》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尽快颁布《国有资产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法令,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的法律法规,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运行过程全部纳入法制轨道。

2.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做好监管工作

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负有指导、督查责任。明确国资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的责任。要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能,以管人为先导,作好重大事项的备案与审批工作,适时开展内部审计与离任审计。另一方面,要督促企业健全和完善国企监事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有效运转,避免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此外,国资管理部门还要妥善处理好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之间的关系,避免“越位”现象,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做好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与评价。

3.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资产交易市场

首先,要建立国有资产服务体系,主要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对国有企业资产存量、调整与增量投资管理,产权交易收入管理,融资管理以及股份制企业国有股分红管理等等。使国有资产的变动通过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建立国有资产服务体系,主要负责对资产交易市场提权服务、协调、管理、监督等确保资产科学、合理地流动,达到产权配置优化。其次,应监督改制企业的清产核资,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保证评估质量。

4.堵塞漏洞,加强无形资产的监管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重视对有形资产的监管,却忽略了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问题。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防止国有无形资产流失。国资部门应对无形资产分门别类地制定管理制度,对其转让也应建立制度,以防止国有无形资产向私人转化的现象发生,确定无形资产不受侵占和保值、增值。此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考虑自有品牌与非国有品牌合资时,要关注国有品牌的保有问题,防止国有品牌的边缘化。

国有资产流失篇4

我国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经济,而国有资产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公有制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审计机关在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监督过程中发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为普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接下通过对国有资产流失途径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审计单位的审计监督对策,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

国有资产;流失治理;审计监督

一、引言

我国目前拥有规模高达117万亿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数额较大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且仍保持不低的比例持续增长,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也频繁发生。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家机关或企业领导人通过各种手段将国有资产权益、国有产权以及由其产生的国有收益转化为非国有资产权益、非国有产权和非国有收益,甚至是通过损毁国有资产或使国有资产消失的方式造成其流失。其流失渠道和流失形式多种多样,使企业以及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使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受到严重危害,使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旨在加强国有资产流失的治理以及国家审计监督,所以我们应当深入剖析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方式,通过审计监督以及其他方式治理国有资产流失现状,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坚强保障。

二、国有资产流失现状

(一)盲目投资海外项目且境外央企资产审计不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积极贯彻“走出去”的战略,尤其是央企成为了中国境外投资的主力军,并且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有资产将进入海外市场,然而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第一,投标体系较为随意,一些国有企业为了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制定低价中标的策略,无法获得正常利润,浪费大量国有资产;第二,央企的国外资产基本为进行过国家审计,国外资产的被侵蚀风险逐渐增大,但是并未建立系统的境外资产监督审计机制,导致境外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第三,境外资产腐败贪污现象严重且难于防范。

(二)设立关联企业,无偿占用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由于监管不力以及为定期进行严格的财务收支审计监督,某些国有企业领导人或者国家机关领导人将可挪用的国有资产借给个人或者直接利益相关人设立的公司,并将国有企业或机关单位的相关业务交由设立的公司做,然而这些业务的定价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这就使得其将国有资产转移到与自己相关的私企进行运作,等大量的国有资产注入私企使得私企盈利以后将钱归还,这个过程中由于通货膨胀使得国有资产变相贬值,这种占用国有资产的行为使得国有资产流失且此类现象较为广泛。

(三)管理层决策失误或短期行为严重由于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不同,会导致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无法达到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发展最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层为了自己在位时争取更多业绩,短期行为极其严重,为了短期利益的获得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比如宜宾市几乎每一位领导上任均会对没有问题的路面进行一次路面翻新或者是市政工程建设且极其奢华,以表现自己有所作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国有企业管理者或机关领导人没有切实保护国有资产的意识,也没有严格的国有资产流失权责制度,导致国有资产处置的随意和浪费;三是国企管理者在进行决策过程中较为盲目,缺乏系统的考评,急于求成,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在诸如并购的过程中对无形资产不进行评估或低值评估,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四)国家工作人员现象对直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一是国企领导人或机关单位领导人利用权力和职务之便,伙同财务人员做假账,直接侵吞国有资产;二是在国有资产运行的项目上虚开发票,将国有资产转入自己账下;三是利用权力收受贿赂,然后随意处置国有资产进行不良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国有企业和机关单位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对于公共物品的购买预算价格红线,对于未使用的公款虚开发票收入囊中;五是对于公款吃喝的情况还没有根除,仍然存在公款吃喝,开假发票等现象发生。

三、加强国有资产流失治理与国家审计监督

(一)建立完善的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对于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的流失治理以及审计监督,应当从一下几点入手。第一,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制度,将抽查式、委派式、自查式等手段综合使用实现对境外资产系统化且常态化的审计监督;第二,建立境外国有资产的运行管理公司,提高境外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率和加强其投资管理效率,并在投资竞标前后派国家审计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超低价投标等现象的出现;第三,发挥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优势并进行不断的实际操作,加强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防止国有资产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流失;第四,在境外设立国家审计人员以及纪检人员,定期进行境外资产的审计和监督,防止境外国有资产被大量贪污的现象发生。

(二)防止国有资产被无偿占用国有企业或机关单位可以轻松的利用个人职务之便对国有资产进行挪用处置,这就需要加强相关的审计监督程序。一是将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闲置国有资产进行详尽的分类,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清点,并将清点结果上报国家审计机关,保证账目的使用透明;二是对于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机关领导的主要关系网进行登记,对与其存在利益合作关系的人员进行登记,从源头上警醒和避免其利用职权之便挪用国有资产;三是对于国有资产的每一笔投入,应该事先通过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然后对此投资对象的获益者进行详细的排查,避免其是领导人的利益相关者,并且审计单位在此项目或公司运行的过程中不定期的进行审计监督。

(三)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为促进国有资产长期的保值增值,首先,在国有企业中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不要停留比如市政建设等表面,而应该更多的关注企业和机关单位经济效益的获得,健全考评机制,促进国有资产用到实处;其次,对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激励和奖惩制度,对于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行问责惩罚,对于国有资产获得的收益进行分红,对于较大程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者实行股权激励;再次,在国有资产进行投资之前,应该进行全面的评估,聘请国家评估机构和审计机构进行科学的评估后再进行投资;最后,加强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审计,促使其加强国有资产的保护意识。

(四)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财政的监督机构,对于治理国有资产流失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应该加强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首先,审计单位在每一笔预算下拨之前,进行科学全面的财务收支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写,并提前文件责令相关行政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其次,在审计过程中对于发票的详尽科目进行详细的盘问,杜绝虚开发票乱开发票现象的发生,并且要严格杜绝利用公款进行非公务的吃喝;再次,加强对于相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国有资产的直接负责人涉及的每一笔资产进行详尽的审计监督,避免其贪污公款;最后,严格遵照审计结果,对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人进行惩治,严重者依法治理。国有资产的流失事关民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以促进国有资产流失治理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流失篇5

国企人力资源危机严重

国企最经常面临而且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首要危机,是人力资源危机。调查指出,59.8%的国企存在人力资源危机,35.1%的国企认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外商独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面临人力资源危机的比例降至41.1%和52.4%,人力资源危机造成严重影响在外企和私企分别降至27.4%和34.3%。

国企人力资源危机的重要表现形式

员工流失和管理人员流失是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30.5%的国企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员工离职率高所造成的危机,而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中高层管理人才意外离职所导致的危机的国企比例高达42%,有同样遭遇的外企和私营企业的比例分别只有25.3%和32.9%。中高层管理人才的流失是国企人力资源危机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高流失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机制不完善,企业本身不成熟,企业战略、组织能力、企业文化等的不匹配。对国企的中高层管理人才来说,企业很难真正实现按经营业绩来对他们给付报酬。

国企管理人员危机识别能力较弱

在本次调查中,研究人员列出了19种危机情况,如果不能及时针对这些情况采取措施处理,就有可能对企业造成危害。

国企管理人员的危机识别能力最低,只有24.1%的国企管理人员具备中等或者较高的危机识别能力,低于合资(34.8%)、外资(25.2%)和私营企业(29.4%)。

国企对中高层管理人才意外离职措施不到位

数据表明,外企对于管理人才的意外离职所采取的措施系统性更强,而国企的应对措施更多的是一种临时性的应急行为。在外企中,有27.4%的企业在平时就注重接班人的培养,一旦有主要管理人员意外离职,可由接班人直接接任,不会对企业的生产运营造成重大影响。而在国企中,有18.4%企业对管理人员意外离职持不在意态度,并且由上级领导指派接班人。临时应急性地由上级领导指派管理人员的行为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新任管理者对于企业的适应还是企业员工对于新任管理者的适应都需要时间,并且企业战略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

国企中的“一高两低”现象值得深思

“一高两低”指:高人力资源危机,低危机识别能力和低效的危机应对措施。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是正常且必需的,关键在于流动的频率以及流入的是否是企业想要的人、流出的是否是企业想留的人。中国最缺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更不是市场,而是人才,特别是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带领中国企业前进的领军人才。

国有资产流失篇6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对策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各地区为振兴地方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

由于市场的暂时过热,加上“区域利益”的驱动,从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及企业经营者的获利信心,最终导致决策失误。二是决策不民主,一言堂。为使企业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企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某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间,厂长一个决策,投资6000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成了一堆费铁;后又投资1亿元从美国引进纸箱生产线,因产品无市场,到目前为止设备仍无法启动。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把原来国家拨给的土地,不计价折合成国家股份划作自己企业的法人股,对国有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品牌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则不予评估或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一部分人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估计,仅1997年国家应得的收益流失约3亿元以上。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的升值率(有关部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亿元。

(五)、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拍脑袋定盘子,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某冷冻厂投资2000万元建立两个万吨冷库,其利用率仅有13%,每年折旧及贷款利息共400万元,企业每年亏损200万元。此外,企业资产流失与管理不善有直接联系,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大量的帐外国有资产。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推算: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帐外固定资产净值约147.6亿元。

(六)、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这部分早在历年财政预算中支出的资金,财政不可能、也无法归还金融部门,实际上是财政侵食了金融资产;二是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自1981年到1998年全国发行国库券累计511.3亿元,银行认购167.4亿元占32.7%;三是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项。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让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这三项合计,财政蚕食金融性国有资产达1100亿元(《资本经营论》114页)。

(七)、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

会计改革之前,无形资产在我国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时至今日,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帐,企业的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帐外。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严重。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惊人,流失量之大,已形成严重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

(一)、从宏观方面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科学的,可量度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指标体系,由企业的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等主要内容组成。二是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指标实行逐步考核的办法。三是建立一个确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在认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责任状,并报同级计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四是建立一个严格、合理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考核及奖惩方法体系。以所列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的诸项主要内容为依据,到期由上述诸部门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科学的考核。这种考核是从企业的规模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业绩,兑现奖惩,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年度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由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的事例不少,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

(二)、从微观方面讲,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对保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其不断增值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应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有:

1.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财务指标包括国有资产流失率、增值率、资产利润率及负债率等。指标的考核采取企业自查、重点抽查与年终审计相结合的办法。企业要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结果及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重点抽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根据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对经营完成国有资产增值考核指标的,予以奖励;没有完成资产增值考核指标予以处罚,并终止、甚至终身取消其经营国有资产的资格;对以弄虚作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者,必须坚决追究经营者的责任,除令其赔偿外,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产权管理的法律责任制度。当前,要加速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有关法规,通过建立法规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责任,规范企业的行为。其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再次,强化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职代会要把资产保值与增值列入重要的议事内容,并通过选举参加监事会与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监督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民主选举厂长,以便强化对其经营活动的民主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记录、实行国有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如果企业内部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应对其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按其占有国有资产的数量收取占用费,同时,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4.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企业的利润分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方法、程度进行,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对于股份制企业,不能以各种借口,对国家股不配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开发、购入、使用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篇7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各地区为振兴地方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

由于市场的暂时过热,加上“区域利益”的驱动,从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及企业经营者的获利信心,最终导致决策失误。二是决策不民主,一言堂。为使企业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企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某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间,厂长一个决策,投资6000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成了一堆费铁;后又投资1亿元从美国引进纸箱生产线,因产品无市场,到目前为止设备仍无法启动。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把原来国家拨给的土地,不计价折合成国家股份划作自己企业的法人股,对国有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品牌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则不予评估或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一部分人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估计,仅1997年国家应得的收益流失约3亿元以上。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的升值率(有关部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亿元。

(五)、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拍脑袋定盘子,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某冷冻厂投资2000万元建立两个万吨冷库,其利用率仅有13%,每年折旧及贷款利息共400万元,企业每年亏损200万元。此外,企业资产流失与管理不善有直接联系,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大量的帐外国有资产。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推算: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帐外固定资产净值约147.6亿元。

(六)、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这部分早在历年财政预算中支出的资金,财政不可能、也无法归还金融部门,实际上是财政侵食了金融资产;二是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自1981年到1998年全国发行国库券累计511.3亿元,银行认购167.4亿元占32.7%;三是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项。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让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这三项合计,财政蚕食金融性国有资产达1100亿元(《资本经营论》114页)。

(七)、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

会计改革之前,无形资产在我国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时至今日,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帐,企业的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帐外。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严重。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惊人,流失量之大,已形成严重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

(一)、从宏观方面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科学的,可量度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指标体系,由企业的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等主要内容组成。二是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指标实行逐步考核的办法。三是建立一个确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在认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责任状,并报同级计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四是建立一个严格、合理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考核及奖惩方法体系。以所列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的诸项主要内容为依据,到期由上述诸部门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科学的考核。这种考核是从企业的规模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业绩,兑现奖惩,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年度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由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的事例不少,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

(二)、从微观方面讲,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对保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其不断增值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应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有:

1.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财务指标包括国有资产流失率、增值率、资产利润率及负债率等。指标的考核采取企业自查、重点抽查与年终审计相结合的办法。企业要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结果及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重点抽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根据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对经营完成国有资产增值考核指标的,予以奖励;没有完成资产增值考核指标则予以处罚,并终止、甚至终身取消其经营国有资产的资格;对以弄虚作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者,必须坚决追究经营者的责任,除令其赔偿外,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产权管理的法律责任制度。当前,要加速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有关法规,通过建立法规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责任,规范企业的行为。其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再次,强化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职代会要把资产保值与增值列入重要的议事内容,并通过选举参加监事会与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监督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民主选举厂长,以便强化对其经营活动的民主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记录、实行国有资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如果企业内部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应对其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按其占有国有资产的数量收取占用费,同时,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4.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企业的利润分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方法、程度进行,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对于股份制企业,不能以各种借口,对国家股不配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开发、购入、使用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篇8

渠道:决策失误导致流失;在破产中、改制中、中外合资合作中流失;由于经营不善、

财政性蚕食造成流失以及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造成流失。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提

出了宏观和微观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7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 

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 ―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

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

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

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

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

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

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 ;各地区为振兴地方

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

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

由于市场的暂时过热,加上“区域利益”的驱动,从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门领导 

及企业经营者的获利信心,最终导致决策失误。二是决策不民主,一言堂。为使企业能

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企

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法人

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某电视机厂,是我国

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间,厂长一个决策,投资6000万元与日本

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

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成了一堆费铁;后又投资1 亿

元从美国引进纸箱生产线,因产品无市场,到目前为止设备仍无法启动。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

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

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

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

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

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

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

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

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

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 

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

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

计其市场升值部分。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把原来国家拨给的土地,不计价折合成国家股

份划作自己企业的法人股,对国有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品牌等极具价值和增值

潜力的无形资产,则不予评估或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二是将公

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一部分人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在改制

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在红利分配 

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国

家体改委与财政部估计,仅1997年国家应得的收益流失约3 亿元以上。四是改制企业发

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

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 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 的升值率(有关部

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 亿元。

(五)、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

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拍脑袋

定盘子,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

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某冷冻厂投资2000万元建立两个万

吨冷库,其利用率仅有13% ,每年折旧及贷款利息共400 万元,企业每年亏损200 万元。

此外,企业资产流失与管理不善有直接联系,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大量的帐外国有资产。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推算: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帐外固定资产净值约147.6 亿元。

(六)、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向银行

透支。这部分早在历年财政预算中支出的资金,财政不可能、也无法归还金融部门,实

际上是财政侵食了金融资产;二是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自1981年到1998年全国发行

国库券累计511.3 亿元,银行认购167.4 亿元占32.7% ;三是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

项。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让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这三项合计,财政蚕食金融性国有资

产达1100亿元(《资本经营论》114 页)。

(七)、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

会计改革之前,无形资产在我国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时至今日,很多企业的

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帐,企业的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

帐外。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

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严重。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惊人,流失量之大,已形成严重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

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

(一)、从宏观方面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科学的,可量度的国有

资产经营责任指标体系,由企业的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等主

要内容组成。二是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

运用具体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指标实行逐步考

核的办法。三是建立一个确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在认真

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国有资产

经营目标责任状,并报同级计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四是建立一个严格、合理 

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考核及奖惩方法体系。以所列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的诸项主要内容为

依据,到期由上述诸部门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科学的考核。这种考

核是从企业的规模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业绩,兑现奖惩,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

年度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由

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的事例不

少,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

(二)、从微观方面讲,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对保持国有资产

的安全完整,促进其不断增值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应通

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

方法,主要有:

1.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财务指标包括国有资产流失率、 

增值率、资产利润率及负债率等。指标的考核采取企业自查、重点抽查与年终审计相结

合的办法。企业要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结果及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重

点抽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根据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结果,兑

现奖惩。对经营完成国有资产增值考核指标的,予以奖励;没有完成资产增值考核指标

则予以处罚,并终止、甚至终身取消其经营国有资产的资格;对以弄虚作假或其他不正

当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者,必须坚决追究经营者的责任,除令其赔偿外,给予行政 

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产权管理的法律责任制度。当

前,要加速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有关法规,通过建立法规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责

任,规范企业的行为。其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再次,

强化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职代会要把资产保值与增值列入重要

的议事内容,并通过选举参加监事会与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监

督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民主选举厂长,以便强化对其经营活动的民主监督,确保国

有资产保值增值。 3.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记录、实行国有

资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如果企业内部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应对其占用的国有资产

进行登记,按其占有国有资产的数量收取占用费,同时,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4.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企业的利润分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方法、程度

进行,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对于股份制企业,不能以各种借口,对国家股不配

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

理力度,加强对开发、购入、使用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6.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

果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

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

7.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看家理财的本领。会计人员是国有资产的

直接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如果由于其业务素质不高,使国有

资产在核算时发生损失,是万万不该的。所以,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熟

国有资产流失篇9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 原因 管理对策

一、引言

经几年来,我国对于国有资产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国有资产的总体规模呈上升趋势,实现了保值和增值的两大目标。但与此同时,在整体情况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国有资产流失指的是发生在国有资产从投入到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上资源闲置浪费现象,若不加以控制其危害越来越大。为此,文章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管理提出了几点拙见。

二、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和原因分析

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有很多种,其主要的表现方式也不同,主要流失的渠道为三个方面,其一我国很多的企业为了追求表面成绩和账面利润不惜一切代价,在财务操作上不规范而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其二当前我国存在部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较为混乱的现象,经常不按照正规程序办事,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其三就是随着我国各行各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国有企业也都开始象股份制改革,但是在改革当中,不能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导致国有资产出现大量流失的情况。针对上述种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应该如何加以管控,首先要找出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

1、经营管理政策方面的原因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应该具备科学的法人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要进行监督和约束,不然企业内部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关,部分企业当中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低,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在经营决策上不能切中要点,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2、资产评估

近年来,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法制建设,但是对于资产评估方面来说,总体的法制体系还有待完善,加上垄断行业和评估机构管理不力、乱收费等现象都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

3、监督制度不健全,保护不力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主力军,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程,近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点出现了偏移,过多重视形式上的改革,这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虽然自放大了,但是重视形式上的改革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创新的内容并不多,与之相应的约束管理机制也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一个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对齐进行管控,导致了国有企业资产出现流失的情况。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造成了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

4、产权政策方面的原因

在国有企业当中,对于资产产权的界定若出现不平的情况,那么对于产权的界定将毫无意义,产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必然出现的产物,产权市场不完善、与之相关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很容易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国有资产流失的管理对策研究

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原因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的找出相关的控制措施,结合笔者自身的所见所闻,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国有资产流失进行管控。

1、强化法制建设

对于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问题应该给于充分的重视,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纳入到法制管理当中,按照事情的严重程度追求一定的法律责任。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对资产负责任的教育,认识到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性,并与个人的责任联系起来,一旦发生资产流失应该考虑适当给于一定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分等。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是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有力措施,企业领导应该要带头给于高度重视,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全方面的监督,这样一来有利于相互制约,提高资本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对国有企业实行财务和资产的统一管理,可以规范企业兼并、、收购、破产以及优势企业重组上市等经济行为。

3、加强产权交易管理

在上文论述中提到了产权关系不明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原因之一。因此,针对性的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评估管理方式进行改善是非常有效的,加强对产权的转让、企业整合、出售等等产权变更的管理力度,除此之外还应该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约束体系,强化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力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的管控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了企业内部的各方各面,企业首先应该重视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积极探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有针对性的找出相应的管控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国有资产流失,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文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5

[2]方竹兰.论朗咸平药方不能治愈国有资产流失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樊瑞.国有企业公司改建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和防范措施[J].江苏商业会,1999;10

国有资产流失篇10

渠道:决策失误导致流失;在破产中、改制中、中外合资合作中流失;由于经营不善、

财政性蚕食造成流失以及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造成流失。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提

出了宏观和微观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7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

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

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

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

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

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

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

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各地区为振兴地方

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

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

由于市场的暂时过热,加上“区域利益”的驱动,从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门领导

及企业经营者的获利信心,最终导致决策失误。二是决策不民主,一言堂。为使企业能

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企

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法人

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某电视机厂,是我国

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间,厂长一个决策,投资6000万元与日本

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

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成了一堆费铁;后又投资1亿

元从美国引进纸箱生产线,因产品无市场,到目前为止设备仍无法启动。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

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

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

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

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

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

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

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

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

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

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

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

计其市场升值部分。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把原来国家拨给的土地,不计价折合成国家股

份划作自己企业的法人股,对国有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品牌等极具价值和增值

潜力的无形资产,则不予评估或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二是将公

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一部分人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在改制

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在红利分配

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国

家体改委与财政部估计,仅1997年国家应得的收益流失约3亿元以上。四是改制企业发

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

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的升值率(有关部

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亿元。

(五)、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

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拍脑袋

定盘子,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

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某冷冻厂投资2000万元建立两个万

吨冷库,其利用率仅有13%,每年折旧及贷款利息共400万元,企业每年亏损200万元。

此外,企业资产流失与管理不善有直接联系,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大量的帐外国有资产。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推算: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帐外固定资产净值约147.6亿元。

(六)、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向银行

透支。这部分早在历年财政预算中支出的资金,财政不可能、也无法归还金融部门,实

际上是财政侵食了金融资产;二是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自1981年到1998年全国发行

国库券累计511.3亿元,银行认购167.4亿元占32.7%;三是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

项。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让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这三项合计,财政蚕食金融性国有资

产达1100亿元(《资本经营论》114页)。

(七)、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

会计改革之前,无形资产在我国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时至今日,很多企业的

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帐,企业的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

帐外。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

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严重。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惊人,流失量之大,已形成严重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

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

(一)、从宏观方面讲,应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科学的,可量度的国有

资产经营责任指标体系,由企业的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等主

要内容组成。二是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

运用具体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指标实行逐步考

核的办法。三是建立一个确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在认真

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国有资产

经营目标责任状,并报同级计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四是建立一个严格、合理

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考核及奖惩方法体系。以所列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的诸项主要内容为

依据,到期由上述诸部门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科学的考核。这种考

核是从企业的规模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业绩,兑现奖惩,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

年度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由

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的事例不

少,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

(二)、从微观方面讲,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对保持国有资产

的安全完整,促进其不断增值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应通

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

方法,主要有:

1.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财务指标包括国有资产流失率、

增值率、资产利润率及负债率等。指标的考核采取企业自查、重点抽查与年终审计相结

合的办法。企业要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结果及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重

点抽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根据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结果,兑

现奖惩。对经营完成国有资产增值考核指标的,予以奖励;没有完成资产增值考核指标

则予以处罚,并终止、甚至终身取消其经营国有资产的资格;对以弄虚作假或其他不正

当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者,必须坚决追究经营者的责任,除令其赔偿外,给予行政

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产权管理的法律责任制度。当

前,要加速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有关法规,通过建立法规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责

任,规范企业的行为。其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再次,

强化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职代会要把资产保值与增值列入重要

的议事内容,并通过选举参加监事会与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监

督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民主选举厂长,以便强化对其经营活动的民主监督,确保国

有资产保值增值。3.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记录、实行国有

资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如果企业内部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应对其占用的国有资产

进行登记,按其占有国有资产的数量收取占用费,同时,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4.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企业的利润分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方法、程度

进行,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对于股份制企业,不能以各种借口,对国家股不配

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版权所有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

理力度,加强对开发、购入、使用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6.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

果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

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

7.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看家理财的本领。会计人员是国有资产的

直接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如果由于其业务素质不高,使国有

资产在核算时发生损失,是万万不该的。所以,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