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21 07:19:47

企业信息化制度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抓住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已日益成为企业界和管理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1.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经验和科学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开始注意企业文化。

同时,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将依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平均减少管理环节达到3个之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基于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以及柔性组织将会应运而生。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新晨

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2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构建

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得信息技术逐步的被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这就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必然的联系在一起,为了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构建,对于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下面将先对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所发生的变化展开有关的论述。

一、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所发生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被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同时,必然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将对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所发生几个主要的变化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内部控制由局部的控制转变为对整体的控制

在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仅仅是针对企业的内部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或是资源的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有关的审计控制。而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发生了改变,由局部的控制转变为对整体的控制。这是因为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对企业整体进行相关的控制,即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整体的业务流程进行控制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与资源共享。这与传统的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不仅是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实施控制,而且还能够对企业与客户或者是监管部门之间的控制活动进行协调。由此可见,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企业的内部控制由局部的控制转为整体的控制对于企业整体的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二)内部控制由事后的控制转变为实时的控制

在传统的内部控制中,企业一般是在某项活动结束后,组织专业的审计人员对活动进行审核,从而对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但是这种内部控制制度只能够对企业进行活动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但是这些问题却很难避免。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内部控制难以及时的掌握活动的信息,对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补救,而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控制管理,就能够使企业随时的掌握企业进行活动时的情况,及时的发现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补救。

除此之外,信息化的环境还为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是因为在企业的内部实施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后,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同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及时的掌握和了解企业各个部门运行状况,针对不同的运行状况,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企业中的每个人员都能够及时的了解企业的运营状态。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可以由事后控制转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共同控制,这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的进行改进,促使企业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内部控制由外在的控制转变为自我的控制

在传统的内部控制活动中,对企业内部所实施的控制,是由企业的管理者发出指令,一级监督一级进行完成的。但是这种外在的控制,却不利于管理者与员工进行自我管理与创造。而在信息化的环境中,由于企业的信息在企业的内部实现了共享,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下级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其实际的操作以及控制管理活动都能够被企业中的员工进行及时的掌握,为了避免管理者在实行监督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就需要管理者进行自我控制。

除此之外,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企业中的员工不必时时刻刻向上级汇报工作或是接收上级的指令,只需要按照计算机上的操作要求完成相关的操作后,就能够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这就需要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实现自我控制与管理,这样才能够使企业中的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企业中的创造性工作中,同时还能够有机会了解到企业整体运营情况与发展动态,并及时的掌握企业所的最新信息。由此可见,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企业内部控制由外在的控制转为内部的控制,有利于企业员工提高自我责任意识,并积极的发挥创造能力。

二、如何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信息化的环境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应当如何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呢?

(一)在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对于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对企业而言,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能够将企业的所有信息与业务同时集中的展示出来,这样就使得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对这些信息与业务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及时发现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加强控制管理,从而促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先构建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才能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是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

(二)在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对企业内部信息的监管

除了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也是促使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企业所有的信息与业务活动都输入到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因此对企业内部实施有效的控制就要依赖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在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的同时,加强对企业内部信息的监管,这样才能够创建一个安全的内部信息系统,从而促使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促使企业中的管理者重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促使企业中的管理者重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也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构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影响因素。这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立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有效的实施。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就会导致,企业中的一些员工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与建立信息系统的技术人员有关,其他的工作人员不需要过多的参与进来。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企业内部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企业中所有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全体的员工都积极的参与到内控系统的建立中来,才能够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所有的员工中得到有效的实施,才能够促使企业的建立有效的内控信息系统,进而构建完善而又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由此可见,企业中的管理者重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对于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促使企业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束语

现今的社会中,企业逐步实现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是一个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构建更加的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只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监管,才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琦.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分析与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

[2]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10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3

关键词:管理信息;内部控制;影响与作用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完善的内部控制对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有效实现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障。

因此,为了合理保障公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性,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公司各项考核政策、规定的贯彻执行,评价公司的经济效益,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企业相关内部管理制度为依据,结合业务费用控制、销售合同控制、等方面着手建立一个基本的内部控制框架系统,以计算机程序为运作载体,充分利用数据库软件数据共享的强大功能,实现各控制模块的信息共享,实时有效的监控企业当期经营目标的实施状况与完成进度,从而为企业领导层提供和反馈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意外风险。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管理信息化虽然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但是在对其内涵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单纯强调技术的概念会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引入误区。企业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更是企业流程再造,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得以调动的一个过程。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相应的组织保障,并且使企业管理的内容发生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企业管理信息化强调“人本”理念。

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信息管理的反馈控制理论认为,管理过程就是从信息输入到输出、经过反馈和修正、再形成新的信息输入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每次循环的延续时间就是管理周期,延续时间的长短则反映了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要缩短管理周期、提高管理效率,离不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管理活动做得好,内部控制有效,企业就能够实现它的目标,企业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从而保证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如果内部控制无效,企业的目标难以实现,企业将失去竞争能力,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可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美国注协将内部控制确定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方面。

1.信息化对财务控制环境的影响

控制环境是对企业财务内控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包括员工品质与知识结构,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与授予权力和责任的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等。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将发生以下主要变化:要求财务人员树立信息意识,更新控制观念。

(1)财务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实施财务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臃肿的财务组织结构进行瘦身,这将使企业财务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快速沟通,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在信息化环境中,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减少,但责任更加明确,效率更高。

(2)财务内部控制的方式和管理观念将发生改变。在信息化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了财务管理的能力。信息经济要求并引导着企业财务组织从机械式向有机式并最终向虚拟组织发展演变,要求企业的财务主管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发现内聚力和构造组织,既要有利于创造、革新、加快速度,又能在不断磨合中加强内部控制和向心力。

(3)人力资源政策趋向人本化。信息化社会中企业信息网的建立大大降低了企业获取有形资源的成本,资金和其他生产资料相对丰裕,与此相对,信息人才成为稀缺资源,相应的管理重点也由物转向人,尤其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2.信息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财务管理的范围扩大:除了完成传统的会计业务、财务管理外,还集成了管理及财务的相关功能,如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理财、财务信息查询等等;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方法。所以我们应树立信息意识,更新控制观念,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防范风险的工具,与业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一个控制良好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具有更大的潜力来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企业活动严格按照商业规则进行。

3.信息化对财务控制活动的影响

控制活动是企业为了保证指令得到实施而制定并执行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针对实现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而采取的必要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

(1)财务管理由单一目标向多目标发展。在信息时代,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上升,这使得财务管理的目标需要重新定位。既要考虑股东财富,又要关注股东以外的相关利益主体,使得财务管理目标由以往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单一目标向多目标发展。

(2)控制重点多样性。信息技术的引用增强了财务控制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高效性,加强了财务内部控制的预防、检查与纠正的功能。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共同控制为主,控制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相适应。

4.信息化对信息与沟通的影响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管理实现了会计和业务的一体化处理,使会计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变为事中的动态核算,财务信息需求者可以获取实时信息。这样,财务内部控制可以由顺序化向并行化发展,使企业的财务、制造、销售等人员并肩工作,共同控制企业的物流和信息流。同时,开放的财务信息系统为内部财务人员及外部的顾客、供应商等提供了开放的沟通管理管道,有利于内外部沟通的进行,使得企业的财务清楚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各自的责任,随时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生效情况,并可以从外部信息中获悉关于本企业内部控制功能的重要信息。

5.信息化对财务监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了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财务内部控制,而它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 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失效,又由于人们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和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容易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加大。所以在信息环境下,更应注意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的时候及时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企业完善管理的内部问题,是企业运用控制理论,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加强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管,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和完整,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我国的企业管理必须引入或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东北电业管理局第三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4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世纪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占全国GDP的%左右。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亿元,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亿元,较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年提高.%。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缺少信息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人计算机拥有量由年的.台提高到年的.台,增长.%;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的.%提高到年的.%,增长.%。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年的.%增加到年的.%,增长.%;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年比年增长了.%。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信息(.%)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

  

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发展对策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5

关键词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

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制造企业能否更快地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制造企业最终能否改变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弱势地位。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无论是对于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占有率,信息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1]。构建信息保障体系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论文百事通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仍存在部分问题,阻碍着我国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因此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

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起着巨大作用,现如今,信息已成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信息服务作为前提保障,充分的企业竞争信息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信息价值链的形成能更好的为企业基础创新服务[2]。

1.1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硬件基础

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对与制造业相关的环境、政策及市场需求等信息进行检索、收集、整理、分类、建档,从而建立的为本企业服务的保障体系。现阶段网络是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方式,以网络为基础的硬件设施为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1.2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文化氛围

1.2.1塑造信息文化。制造企业信息文化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元素。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对制造企业具有积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功能。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制约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加强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1.2.2培养信息人才。在员工层面,制造企业必须加大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信息管理方面人才的比例,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知识教育;在劳资层面,应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在实施透明化的同时保证严格执行,提高员工在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在领导层面,应重视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设立制造企业首席信息官,负责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配套建设。在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中增大信息部分投资以及构建信息检索体制也是其关键因素。

2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构建的现状

我国制造业起步较晚,主要依靠丰富的资源进行生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2.1制造企业信息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制造企业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已形成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4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接近德国。在面临全球化竞争压力时,我国制造企业多数开始认真思索出路,逐渐意识到信息在技术创新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逐步引进信息搜索人才,进行专业信息检索,以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据调查显示,80%的制造企业认为开展电子商务有助于产品宣传,7%的企业认为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

2.2制造企业逐步建立信息保障体系

随着信息保障在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及全球化,我国制造企业开始着手建立信息保障体系[3]。据世资讯于2008年4月对全国25个省市的百余家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92.5%建设了企业内部网,76.3%建设了财务管理软件,73.8%建设了企业外部网站,36.5%建设了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28.8%建设了客服中心系统。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则因其规模小、资金不足、研发力量弱,主要通过建立联合信息保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来进行技术创新。据调查表明,现今多数制造企业已通过创建本公司的网站实现自身信息程度增值,并提高对外宣传力度。

3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制造企业信息意识淡薄,存在信息障碍

据统计,目前国内大约有250万家制造企业,其中有97%为中小型企业,他们对信息化的介入程度不高,信息意识淡薄,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足10%,并且大多数量以独立的形式部署和实施。我国现有的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信息障碍,即无法获取相关信息,缺乏对新技术趋向的机会意识和把握。我国制造企业缺乏信息文化氛围,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够明确或仅有制度而没有执行,更没有在物质、制度、精神层次上形成本企业固有的信息文化氛围。

3.2制造企业信息化投入少,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尽管我国制造企业在信息保障体系构建方面已有所提高,但据对国家重点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仅占企业总资产的0.3%,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8%的水平相比差距甚远,而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更低。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配置了电脑,但约75%的企业电脑应用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和人事管理等基本信息处理方面,企业内部Internet建设相对较薄弱,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

3.3制造企业信息人才缺乏,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人力资源短缺,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多数企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企业管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和适时性得不到保证,一些重要数据也未能实现自动采集和生成,企业管理基础薄弱。

3.4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分散,信息传播体制不完善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现今我国制造企业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随着行业协作的加深,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逐渐增多、合作方式和伙伴类型日益复杂,这类问题显得更为明显,时刻束缚着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而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也令客户数量倍增,客户类型多样,信息分散导致企业失去做决策的最佳时机。

4制造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制发展策略

4.1塑造信息文化,强化制造企业信息意识

制造企业信息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元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应加强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建设企业信息文化,从物质层次上说,应提高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建设的水平,制造企业应配置装备计算机、电话、传真机、网络、多媒体等基本现代化设备,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发挥信息的效用,实现信息的价值,并重视现代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就制度层次而言,企业应设立企业信息文化领导小组和企业信息化工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本企业的信息工作,并由此建立信息汇报制度、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内外协商,交流控制,企业员工信息化培训等标准化管理措施,强化制造企业信息意识。

4.2制定政策保障,加大信息设施投资力度

首先国家应制定有利于企业融资的金融政策,尽快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修改已有法规中与信息时代不适应的部分,尽快同国际法规接轨[4]。同时适当削减计算机软硬件关税,以减少企业购置费用,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其次,制造企业自身也应在信息体系构建方面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及资金,争取实现外部融资,资源共享,保障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4.3培养信息人才,促进企业信息化

要实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制造企业必须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招聘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知识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树立信息观念,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形成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新的精神观念,增强实践企业信息文化的自觉性,使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企业信息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机和谐统一[5]。同时制造企业应更重视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文化建设,设立制造企业首席信息官,主要负责制造企业信息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及其配套建设。新晨

4.4构建信息检索体系,完善信息传播机制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我国制造企业现有的信息体系不足以保障信息的及时供给,这就要求加快制造企业信息体系的重构,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检索体系,完善企业发展的信息传播机制[6]。要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需求,一方面企业自身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寻求自主创新信息需求的自我满足。大型企业可通过建立内部信息机构来提高信息能力,逐步完善制造企业信息传播机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规模小、研发力量弱,企业间可以建立联合信息保障系统,通过信息的共享达到预期目的,或经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获得最新的、适用的科研成果,或进入专业数据库进行检索,与其他图书情报机构合作,共建企业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级政府及信息机构加强针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5参考文献

[1]吉家凡,张红霞,张建媛,等.企业自主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8,28(7):135-137.

[2]赵文鹏.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与信息化[J].中国设备工程,2004(5):14-16.

[3]李玲,王淼.以信息化为支撑促进制造企业转型与创新[J].科技成果纵横,2007(4):33-35.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化 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我国地方经济的主体力量,税收的重要来源,就业的主渠道,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度低等问题。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有效实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保证。

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前提和核心,对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它的本质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全面创新、变革与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信息化的方式已为企业所知,但仍有部分企业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尚未着手建设。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意识薄弱或者目的不明确。

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出于成本考虑,普遍认为本企业没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必要,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会计记账。即便是已经初步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认为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这些仅仅是会计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的目标。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且制度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许多制度形同虚设。而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在企业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3、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存在问题。

(1)数据的备份问题,按照电算化相关法规中有关规定,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数据的备份,且要双重备份,并分人分地保存。但实际执行中很多企业不能坚持定期备份,使得电脑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数据的丢失。

(2)一些会计信息化下新增的重要会计控制工作无人负责,如会计凭证审核、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等,导致凭证的处理缺乏监督,档案收集不全,系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会计信息化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完全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部分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忽视会计岗位之间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互相牵制的内控基本要求,会计人员身兼多职,会计数据安全性存在威胁。企业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侵入企业内部财务系统,侵呑企业财产,或进行会计造假。

(4)部分企业对会计电子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会计电子档案不能及时归档,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符合要求。

(5)未制定相应的会计电子档案保管制度,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甚至企业会计信息泄密。

4、中小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需要精通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专业理论的人才。目前精通会计专业理论的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对会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会计专业理论比较贫乏。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5、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仅是对手工系统的简单替代。

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功能结构了解仅限于账务处理部分,不能完全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结构与性能,造成功能使用的单一化,未发挥其应有的成本控制、预算管理、财务分析与管理决策等作用,存在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功能。

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1、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政府要大力兴办中小企业社会服务机构,逐步引导建立由政府、中介服务体系和厂商共同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在管理、财务、法律、战略等方面给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形成一个完善、诚信、高效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给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和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企业领导应该从长远利益着想,树立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提高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保障的观念,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

3、建立会计信息化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防范会计信息化安全风险。

面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计算机设备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积极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技术、身份识别技术等安全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

4、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信息技术水平。

地方会计管理部门在会计人员后续内容中,应加强会计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培养一支具备较高计算机技术水平与会计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先进实用的培训菜单,并做好深入中小企业开展会计服务工作,从整体上提升当地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保障体制研究”(2010d051)、湖北省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运用研究”(hbkj2008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我省实施办法执行情况的报告,湖北省人大网 2008-12-10

[2] 郁玉环 陈芳德 小企业会计问题研究[j] 会计之友2008(4)

[3] 张玉红.基于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 2008(1)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对的是更大的环境变化和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等生存风险,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就使得企业可以及时辨认、分析和管理这些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规避高风险领域,以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的增加,虽然不同的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以及其所涉及的范围有所不同,但基本都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组织支撑、人员配备等内控体系的建设上进行极力完善,即便如此,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环境基础薄弱

虽然企业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受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个人能力以及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制订的内控制度落实不足,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另外,由于企业内信息“壁垒”的存在,导致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使得内控机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事前防控不足

内部控制从其本质上来说首先应该做到过程控制,其次是事后监督。很多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但由于制度落实不足、信息沟通不到位,导致对过程失控甚至不控。虽然设置有内审部门,但定期的内审只能是发现问题并责令改正,其作用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虽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当前的内部控制来说无法起到事先防控的作用。

(3)控制程度不够

这里提到的内部控制程度包括控制力度、控制深度和控制广度,以及基础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由于企业环境、企业文化、行业差异、信息壁垒、地理位置限制等客观条件的存在,以及受企业成本制约,使得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想做到”和“能做到”存在差异,让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处于“尴尬”的局面。

2、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

(1)企业的信息化环境

所谓的企业的信息化环境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构建的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是对企业各个业务过程进行优化和重构,通过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形成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通过企业信息化环境的营造,能最大程度地让信息处于一个动态获知过程中,它能够使得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参与者之间实现信息平衡以及及时获取,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

传统的内部控制在执行度以及有效性的体现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影响。随着信息化环境的建立,针对传统内部控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提出了挑战,从而也驱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1)内控执行度得到加强

在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由于缺乏控制的手段,“有章不循”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企业制度和执行两张皮,内部控制效率低下,许多内部控制措施不能够被落实。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相关流程和规则被固化下来,执行过程中的“遗忘”,“特殊处理”,“管理后置”(先办理后补管理手续)等现象被有效避免;在内部控制相关规则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整相关管理软件达到及时落地的目的,大大缩短了“宣贯”、“并行过渡”的过程;同时,通过对内部控制要求的电子化,使执行者可以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自己的执行环节上,确保执行质量。

2)信息对接更加合理

在传统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这将直接导致信息出现滞后以及失真,这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说带来的风险和隐患不言而喻。信息化环境的营造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信息化环境本质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所形成的一个良好、全面的企业信息环境,也就是说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信息都会为信息系统以数据形式进行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各职能领域在处理本领域业务时可直接承接上游业务的数据和结果,避免(减少)人为干预所造成的主观或客观错误的出现,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从企业整体的业务控制来看,各环节只需关注各自负责的领域,各司其职,确保各自领域的信息质量,从而达到企业整体控制的目的。

3)风险预测更加科学

企业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些风险因素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环境的营造可以使企业在信息获取的及时和准确上提供有力的支持。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企业搭建了适合于自己的信息化环境之后,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数据的积累,使企业可以完整获得企业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各项数据;通过建立趋势模型,借助IT的大数据运算能力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达到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的目的。从而让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存在(可能出现)的高风险因素,使得企业及时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干预成为可能。

4)内控效率得到提升

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最凸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效率的提升。

从执行效率来看,由于信息化环境中对信息的权限有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充分体现了“各负其责”,这就使得各个部门在业务交叠过程中不但省去了大量的繁琐步骤,而且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得到了保障;同时由于信息化环境中的网络存在“无边界”的特点,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控制结点的执行可以作到及时和无障碍,从而促使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都能够以最简便的方式存在。

从管理效率来看,前面提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数据积累、大数据分析等,使企业能及时对企业风险进行辅助预测(企业风险的管理是内部控制的目的和出发点),使得传统的金字塔决策模式得以改善,更多的管理角色能够参与到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管理中来,而且基于数据的内部控制更加准确和全面,从而使内部控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特点

1)内部控制更加精细和广泛。信息化环境的建立,不仅使企业打破行业壁垒,打破职能分工壁垒,以及突破地理位置限制成为可能,更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更深入的管理。特别是对集团化经营、全球化经营的企业,企业的多业态和跨地区经营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常处于“鞭长莫及”的窘境。企业信息化环境的建立不但化解了地理位置的局限,而且为内部控制的精细化以及统一化提供了手段。

2)企业的内部控制趋向于智能化发展。与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相比,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企业内部控制呈现出过程控制规范化、风险预警自动化、决策辅助智能化的特点。借助信息化环境的建立,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固化的同时,企业过程控制的要求也一并被固化,起到了规范执行过程的作用;在实现管理流程的同时,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要求,加入(监控)控制环节,依据事先预制的风险模型,通过对生产经营数据的抓取和分析,及时感知风险并发出预警,实现了风险预警的自动化。

3)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持续优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着制度好建、执行难做的尴尬,管理人员大部分精力放在宣贯、推行、督促、检查工作上,对内部控制工作的优化和改进基本无暇顾及。企业信息化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重点解决了“执行难”的问题,由于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进行可以依据大量的软件以及系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控制的可执行性和及时性。信息化环境的存在,不但使企业内部控制有了“落地”的工具,而且让企业管理人员真正回归到内部控制工作的“裁判员”的角色,此时他们将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效果评估以及优化、改进,运用戴明环的PDCA效应,持续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以辅助企业的发展。

4、信息化环境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变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的必由之路,随着企业信息化环境的完善,对企业内部控制来说既带来了优势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需要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企业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无疑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巨大的好处,同时也对内部控制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信息的集中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说又带来了新的风险,“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不言而喻,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需要考虑IT风险的评估和应对,信息系统安全、IT内部审计等需要纳入企业内部控制范畴。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需要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将导致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失效。因此,随着流程的再造,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重新识别管控点,并进行同步的调整和完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管控点固化在业务流程之中,使企业信息化环境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必要的保证。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8

【摘要】当前中国小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制度应用存在不足。本文对小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系统自身运行成本及系统内部控制实施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建立社会化共享管理信息服务中心、调整不相适应性、将管理经验嵌入管理信息系统中、平衡设计实施的成本效益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小微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一、引言

小微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有小微企业超过千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小微企业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及相关内部控制可以将管理制度程序化为系统设计,实现复杂的管理制度简明化、提升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所以小微企业应用管理信息水平决定全国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和普及程度。常丹丹(2010)对128 家太原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调查中发现,42% 不重视内部控制管理,69% 没有进行风险评估,60% 没有对内部控制实施和执行进行监督,78% 不对内部控制进行定期评估改进。小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应用及完善程度不高,严重制约小微企业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现状,需要通过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来促进企业规范管理。

本文对小微企业如何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展开研究。

二、小微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1.小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性特点。

小微企业大多创立不久,大多数正处于管理者直接控制或少数进入指挥管理阶段,这决定了小微企业的管理任务主要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关注重点是市场和产品,而不是管理规范化、管理经验的积累、管理信息化及内部控制的建设;管理者的关注重点是快速的决策,而不是对少数员工的监督。

基于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的管理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明显重视不够。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将公司管理中多年积累形成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文化,通过数据技术显性为管理信息系统中固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很显然,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一个长期与企业的管理特点紧密联系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对于刚成立的小微企业来说非常困难。小微企业应通过形成有效的企业文化、规范管理流程、相关制度建设来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内部控制建设,这在小微企业的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

2.小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本高。

管理信息系统一直向集成化、多业务领域、用户自主化及开放化方向发展。这增加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对管理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产生更多需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者和使用者完全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和环境下,必然导致软件系统在流程、管理理念及流程上,与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如果运行不当,小微企业在设计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体系时,会产生一系列新增的运行成本和风险。如会增加管理环节和跨度,管理者对业务的管理更加间接化;不相融职务岗位分离及增设内部审计岗位,在小微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提高了运行的经济成本,对员工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小微企业原本对人力资源缺乏吸引力的背景下,增加了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培训压力;系统决策程序和制度更加刚性化,导致面对外界频繁的环境变化缺乏弹性,对内外部环境的反映表现迟缓;应用后小微企业的运营流程相应地发生改变,产生新的运营风险;小微过度依赖系统,会增加重复业务的同一风险集中暴发可能性。

运行成本和管理风险的增加,对小微企业既难以承受又不经济。小微企业的积极性被打击,更有甚者认为小微企业不具备设计和应用的条件,也不具备应用的需求。笔者认为,这是影响小微企业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要成因。但小微企业仍然非常必要引入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只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出调整。

3.小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环境不成熟。

根据COSO 框架,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决定要素。范春英(2011)研究发现中小企业所处客观环境、内部控制自身成本、执行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对决策时效性的影响,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应用不足。当前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实施环境都影响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制约:(1)中国处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还不完善,小微企业与其它企业竞争力并不完全决定于企业实力和管理水平,受到诸多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小微企业是否应用了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在外部竞争效益上没有明显体现。(2)市场化管理服务水平的限制。调研发现,中小企业业务多元化,管理信息系统在与财务及业务相结合的管理过程中,使小微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服务需求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小微企业势单力薄,必然要求由管理服务提供商来提供服务。事实上当前小微企业接受到的市场化管理服务主要为记账。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它管理咨询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低下,无力提供高水平、个性化的管理信息化服务。(3)管理软件提供商服务急待规范。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于2014 年1月6 日起施行。当前管理信息化软件提供商的管理软件急需规范化,小微企业是管理软件提供商的小客户、零散客户,得到优质服务的机会非常有限。

当前小微企业的内部环境制约(由于小微企业管理层和业务层混淆不清,根本没有公司治理):(1)小微企业管理者对制度设计和实施的认知水平。王竹云(2012)认为,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建设水平。随着创业人群的高知识化,相较改革开放初期及90 年代的创业者,当前小微企业的管理者主体为1980 年以后出生的人群,对管理管理信息化及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有着足够的认知。但当前大学对管理信息化的专业实践教育,滞后于社会实际管理信息化需求,所以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职业化不足,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的普及程度还远没达到应有认知水平。(2)小微企业管理者“ 短平快”普遍创业心态。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 年,法律制度不规范导致的法律风险、市场环境不稳定、创业者缺乏长远投资意识,都导致小微企业管理者易产生“短平快”的创业心态。所以没有足够的兴趣,长远地将管理经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设计实施自已企业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相关内部控制制度。(3)社会契约精神的缺失。当前社会契约精神缺失,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职业精神缺乏,进而导致小微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约束下,独立忠诚地完成工作产生不信任。王竹云(2012)发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手段为交叉审核,即事后审查。小微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前、事中控制作用没有得到认可和发挥,对员工在内部控制制度约束下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任用和信任,被通过事必躬亲、任用亲友、严密监督、事后审查等手段替代。

三、小微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发展对策

1.建立市场化的共享性管理信息服务中心。

小微企业建立和加入管理信息化共享性服务中心,是解决规模较小、实施成本承受力低、与服务商议价能力弱的有效途径。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在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小微企业自愿加入,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可以组成近似“团购”的方式,共同寻求更专业的管理软件提供商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获得一体化服务。这使小微企业在共享高质量低成本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及相关内控制度设计服务同时,管理软件提供商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集中化管理零散客户,提供更深入的管理服务。

管理信息化共享中心的建立,单独依赖分散的小微企业自发形成是非常困难的。在市场化运作和自愿原则下,各级政府的小微企业服务机构、小微企业联合会、协会等都可以发挥推动作用。这些部门在集中关注小微企业融资难以外,可以利用信息优势推动小微企业管理信息化共享中心的成立。在提高小微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放贷资金安全和投资收益提供了制度保障。

管理信息化共享中心在技术方面,可以应用远程访问云管理服务平台技术,将安装系统和会计资料存储都在远程服务提供商的终端上进行。在小微企业管理信息服务需要更集中化、专业化、低成本化的需求下,云服务平台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2.建立与小微企业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小微企业设计和运用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后,管理者最强烈的不适应感来自:被束缚、业务操作繁文缛节、决策反映变的迟缓及员工相互推诿。员工的不适感来自:不被信任感、工作繁琐、劳动量增加及员工冲突的增加。上述管理者和员工的不适感,部分是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自身带来的成本和管理环节增加人为弊端。但更多是因为购买的商品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内部固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公司的业务及管理特点不相适应导致,后者是可以克服的。毛基业、王伟(2012)发现,公司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后认知不适应,主要应从氛围调适、认知调适、技术调适和组织调适四个方面努力。

在商品化软件的选择上,赵颖(2013)以MB公司为例,研究了公司如何在国内各服务商之间选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商,发现公司应选择适合自身管理特点的本土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另外研究发现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司实施组织的不匹配,是不适感来源的主要原因。在小微企业内部管理中,不适感调适的关键作用在管理者自身:(1)管理者可以通过与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提供商沟通,以重要性为原则,对重点业务环节、高风险领域、频繁的资金流动、易发生舞弊的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设计。同时管理者要根据企业的规模简化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部分不必要内控操作措施,如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等业务的管理信息化内控。要杜绝简单生硬地将软件内置的内部控制制度强行套用于小微企业。(2)改变管理者狭隘认识,研究发现,许多管理者狭隘地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只是应用于会计部门。小微企业管理应当积极向其它业务领域推广管理信息系统,取得每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3)Liu(2011)研究发现,员工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的有用性和用户体验,会随着管理者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改变,管理者的沟通作用非常明显。小微企业管理者应调动全员参与,系统地实施和调试,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地通过全员的沟通、培训、管理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内控意识,调动全员参与完善顶层设计,努力缓解员工不适感和抵触情绪。(4)管理者不断发现管理中的新问题,向管理服务提供商寻求帮助,不断地调整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控中的具体措施,达到调适和化解管理冲突的目的。

3.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

内部控制信息化是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理念、规范、措施、制度体系固化到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常态化、刚性化、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优化内控制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控与小微企业组织接轨的过程,也是通过系统的应用小微企业管理技术及相关内控体系自身变革的过程。经过不断地发现管理信息风险,编制风险系统清单和内控措施对照图,升级系统将小微企业在创立和发展中管理改进形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固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到内部控制过程中。小微企业在调动全员参加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失效风险,小微企业规模发展过程与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部控制升级的过程保持同步,二者是一个要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改进的内控制度嵌入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

4.平衡内部控制设计实施成本效益。

小微企业设计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控要评估成本效益。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控中的核心思想——制衡原则与保留操作痕迹,都会增加岗位和工作记录成本。不断的内控重新评估和改进也在增加成本,这对小微企业的负担增加特别明显。设计和实施中必须保证小微企业业务运行的原有高效性,顾及小微企业管理成本的承受力,防止出现投入成本比效益大的情况。

与小微企业规模相适应,初始设计时可以只将企业重点业务纳入系纳控制体系,超前一步的预防控制可以将风险防范前移,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小微企业管理者要注意将不同控制目标、控制措施重叠、过度控制、控制措施不足等,综合分析,分清主次、削减重复内控、补全关键内控,以实现成本节约。小微企业要在实用原则下,时刻地关注业务、面向过程、基于控制、度量驱动等基本理念因地制宜,在设计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内控时与小微企业的业务范围、风险水平、风险范围、企业规模、生命周期、内外环境、竞争程度相适应,平衡好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 常丹丹.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

[2] 张荣海. 基于信息化(erp) 环境下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探析[J], 财会研究,2007(5).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9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 信息化 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企业财务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进行记录、统计、汇总、分析。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企业财务管理也逐步实现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精确度和真实度。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处于萌芽阶段,其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善。本文就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完善企业管理的必要措施等方面展开探析。

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各业务单位比较分散,对重复性高的作业不便于做到标准统一

由于集团内部各业务单位较多且地理位置较为分散,极易出现各单位财务管理标准执行不统一、对相同或者类似的作业要求不同的情况。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虽然通过建章立制对财务管理要求进行规范和要求,但是难免出现制度理解上的差异。由于企业工作性质的复杂性、财务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集团无法精确统一每个业务单位、每项具体工作的标准。例如,对集团内部财务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由于各业务单位对制度的理解不同、核算口径和管理要求不同,就会导致集团统计出来的历史数据没有可比性,从而无法实现加强成本管控、确保效益目标,也就失去了对公司未来经营战略的指导意义。集团各下属单位业务的繁琐性决定了企业工作开展的复杂性。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能细致到方方面面,导致其业务范围工作的开展较为分散;由于其工作标准不能及时获得统一,导致财务无法在公司战略执行和资源配置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财务数据不便于收集、存储、分析应用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下,是通过人工进行填制、统计、计算和分析财务历史数据工作的。但对于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多业务类别的财务数据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收集,人们往往都是通过纸质档案记录的方式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存储,通过人工计算或经验分析的方式对企业内部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这都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并且信息整合的精确度也不高。

(1)对于传统的财务数据收集,主要是通过财务工作人员对企业各业务单位、各部门信息进行逐一采集,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统一标准和口径进行归集,按照公司管理要求和战略需要汇总成可使用的有效数据。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数”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现有数据跟不上即时管理决策需要。而临时抱佛脚地突击统计数据,不仅耗时耗力,也使得管理决策的效率、质量大打折扣。

(2)对于传统的企业财务信息存储,主要是通过财务人员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人工记录,将所有财务信息按照财务管理要求和会计准则进行处理后,以纸质档案的形式进行保存。在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动下,我们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未来数据资源将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资产。因此,企业需要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更新构建良好的数据库,在数据要素分类、组织结构层级、数据时间等维度体现精细化、标准化、可扩展的特性,为高效、高质量地开展数据检索、整合、挖掘、分析工作提供条件。

(3)对于传统的企业财务分析应用,财务人员的传统观念是财务数据及相关业务数据只是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记录符号,或者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现有数据和历史数据间进行简单对比。新的时代对财务数据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财务数据分析作为记录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数据,不能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但是它却成了企业发展成长的催化剂,辅助经营管理决策,间接推动企业业绩增长。

数据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财务部门拥有的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日常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我们不仅要收集财务数据资源,还需要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充分挖掘这些数据资源中所蕴藏的价值,为企业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化。

(三)企业财务管理者的信息化建设意识不足,没有完善的信息化制度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是购置几台计算机、运用单一的财务软件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采集、归纳、整理,企业财务管理者对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相关意识不足,在企业内部未形成财务管理前后业务链一体化的管理制度。由于多数管理者认为会计核算电算化与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等同的,因此他们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是不全面的,进而导致其忽视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和外部环境管理三方面的整合是构成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仅限于单一功能的初始阶段,并且企业管理人员观念滞后,没有完整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导致企业内部未形成完整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信息化工程的体现。但由于部分企业内部制度改革较为落后,导致其不能及时对内部制度进行调整。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规划。高层管理人员对现代化建设不敏感,导致错失引进信息化财务建设的最佳时机。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者,只有其对信息化建设有充分的意识,才能使企业财务制度的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加强有力的发展。

(四)缺乏信息化管理综合性人才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较短,其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并且企业内部通常缺乏熟悉公司各项业务管理、部门间业务关系并且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在信息化的时代,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具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人才,但这种人才在经济市场中较为少见。企业现有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已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要求。还有部分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管理要求,不能将自身长处充分展现出来,知识结构与技能掌握的老化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从而使部分专业人员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使其不愿打破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一直处于徘徊守旧的状态,导致企业很难找出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数据管理人才团队。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企业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提供人才保障。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必要性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强化企业竞争的综合实力,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实践、信息共享、信息整合的前提,并且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的企业信息,使其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营状态,从而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更好规划与决策。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可以帮助监督企业内外部制度,使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变得简单。二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方式之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信息审核全面化的必要要求。并且财务信息化可以提升数据的精确性。为了优化企业信息资源配置,企业必须要将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进行规范,只有将资源配置统一起来,才能使企业的决策与考核变得完善。企业利润目标、成本控制、都需要详细的相关信息作为依据。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财务信息的归纳存在较大的困难,而计算机技术可以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供便利。由此可见,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策略

(一)转变管理者的信息化观念,完善企业财务制度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范发展是企业平稳发展的前提,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通过企业基础数据、基本业务流程、事物处理信息的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制度整体信息化。转变高层管理者信息化建设的观念,可以使企业业务不断完善,从而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管理者应建立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正确运用信息化技术,从而真正理解、正确掌握信息管理服务、信息经营服务等概念。管理者管理观念的转变可以使其形成科学的办事决策,从而使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得到完善,推动财务管理创新。信息化制度的改进实质上是一个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的转变。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的运行效率,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企业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引进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重视财务人员跨专业的知识整合,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如果企业管理者一味存在守旧思想,那么企业管理制度就不能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而深入到整个企业制度改革中。因此,转变管理者的观念,积极对制度进行信息化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二)企业做好定位,组建适合自己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

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应用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将软件开发与使用作为基础点和发展点。企业的需求是其软件开发的基本方向,企业正确的定位是软件开发的依据。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针对性改善目标。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从而将财务与业务实现一体化。企业的定位是其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构建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由于企业的性质、类型都不尽相同,企业应依据自身经验对自身企业做好定位。只有对自身企业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使信息化改革更加适应自身企业,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长足发展。首先,应通过企业注册信息与企业经营模式判断企业的类型,对自身企业做出较为精确的定位。其次,通过对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经营模式。最后,通过信息化制度具体的运行过程,对信息化制度进行不断完善,进而得出最佳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正确的企业定位是企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前提。通过对企业内部性质定位,可以更深入地完善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经济长远发展。

(三)强化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一般情况下,它将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相融合,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从而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共同发展。但这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对财务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在业务方面也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特征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要广泛精通经济学、财会学、统计学等理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全方位的业务能力。财务人员应不断强化自身财务管理信息化、知识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出自身重要性。企业可以通过构建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并且在培训完成后,要定期后续进行培训,使企业财物人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强化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培训初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增强员工的自觉性。通过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可以强化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的控制能力;通过对业务案例的分析,可以使财务人员的业务经验更加丰富

四、小结

本文主要简述了关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分析。首先,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人才质量、管理者信息化管理意识的分析,阐述了企业财务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充分简述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说明了如何完善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通过综合型人才的培训、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的增强、企业内部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简述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方式。由于个人经历的有限性,不能使所讨论的问题面面俱到,希望广大读者多多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

(作者单位为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工程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萍,张越.企业财务内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代教育,2014 (12):34.

[2] 李草,张卓群.有关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时代教育,2015(09):45-47.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10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国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历史已有大概三十多年,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会计信息对于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重要经济成分,然而中小企业的会计体系并不十分完善,会计记录以及会计核算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改善会计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要求,也是会计工作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者电子手段来完成会计工作。以计算机为基础展开的会计工作与传统手工会计工作相比具有高效率高正确率等特点,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转变工作思维,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手段完成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信息化之所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广主要是因为其内在优势,会计电算化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计电算化大大简化了会计工作,在保证正确记录以及正确核算的前提下把会计人员从繁琐的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其次,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工作从简单的记录核算向综合的分析管理转变,及时的会计工作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最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引进适合自身工作发展的会计信息化设备和软件,可见会计信息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以纸质材料为载体进行相关的记录和核算工作,会计信息化则以计算机为载体,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记录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采用会计信息化之后企业无需再使用大量的纸质材料记录和保存企业的经济业务数据,只需在系统内按照相关规则输入数据并下发指令即可完成,可见会计信息化能够大幅度减轻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会计信息化不仅节约了纸质材料,也节约了储存大量会计数据的空间。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不大,节约成本是中小企业运营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转变会计职能

会计工作是每个企业都需完成的工作,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保存和核算,会计工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一般情况下,大型企业具有专门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负责完成企业的财会工作,大型企业的财会体系比较完善,与大型企业不同的是中小企业也具有财会部门,但是中小企业财会部门的工作体系并不十分完善,甚至一些小企业并不设置会计岗位,而是聘请临时会计完成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包括记录、保存、分析、监督等,会计信息化不仅能够完成对会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核算等工作,还能够利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分析,转变了会计职能,拓宽了会计职能范围。

(三)规范会计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在传统会计工作方式下,会计人员利用纸质材料对会计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存在会计工作不规范的现象,会计工作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手工会计主要是手工记录会计信息,存在记录会计信息不正确的情况;第二,手工记录会计数据,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字迹潦草,难以辨识,会计工作对会计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规范性;第三,传统会计工作主要以纸质材料为载体,在保存会计信息过程中纸质材料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潮湿等环境常常会破坏原始会计信息。采用会计信息化之后,会计人员工作强度低,在系统中导入会计数据时,不易出现错误,并且岗位的合理设置还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审核;会计信息化以计算机为载体,数字和文字都具有固定的格式,非常清晰,不会出现字迹潦草的问题;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人们主要利用硬盘等电子技术保存会计信息,安全便捷。可见会计信息化对于提高中小企业会计工作质量,规范会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信息化不仅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引进会计信息化需要会计工作人员转变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会计信息化具有诸多优势,是改善中小企业会计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中小企业决策能力的动力之一,对于那些已经引进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来说,会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计算机技能,才能够较快地适应会计信息化,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对于那些还未引进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引进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会计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技能以及会计信息化相关知识,才能在将来较快地帮助企业利用会计信息化。可见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财会人员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机遇。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完善

会计信息化能够减轻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财会工作效率,但是中小企业在运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很多中小企业在为引入会计信息化之前,自身会计制度就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会计制度存在一些漏洞,这些存在时间较长的会计制度漏洞在引入会计信息化之后也依然是问题,使会计信息化制度很难达到完善的程度。其次,如果中小企业在引入会计信息化之前的会计制度比较完善,在引入会计信息化之初的会计制度也会存在问题,在传统手工会计向现代以计算机为依托的会计转变之初,会出现既进行手工记账,也进行计算机记账的现象,并且这种并行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在这个时期内,会计工作人员工作负荷较大。再次,一些中小企业在引入会计信息化初期,不能熟练操作会计信息处理软件,会出现会计记录错误、会计核算错误等问题,很容易造成电子会计信息丢失的现象;最后,一些中小企业虽然采用会计信息化,并制定了会计信息化制度,但是仍然按照传统的会计方式进行工作,忽视会计制度,使会计信息化制度形同虚设。除了上述的制度问题之外,很多中小企业坚持使用传统手工会计形式下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二)中小企业领导认识不到位

会计信息化趋势势不可挡,引进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处理会计工作的重要途径,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工作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会计信息化,不能够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中小企业领导是企业的领军人物,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员工思想深深地受到企业领导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买几台计算机供财务部门使用就是实现了会计信息化,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完全利用计算机代替传统手工会计中的纸质材料,不仅没能够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而且采用不合理的方式对待会计信息化,这会影响中小企业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看法,进而不能使企业财会人员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中小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会影响企业领导利用电算化会计结果进行管理决策的功效,另一方面,会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财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缺乏统一的工作规范

虽然我国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历史已经有三十年之多,但是并没有形成非常统一的会计规范。首先,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模和经济业务数量选择适宜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会计信息化软件种类较多,具体设计和结构并不相同,为数量众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制定统一的工作规范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其次,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研发等手段获取会计信息化软件,中小企业有自由进行选择,相关部门很难干涉,这使得出台统一的工作规范成为一件难事。

(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会计信息化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会计信息化主要包括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两大主要内容,很多中小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只具备基础的会计从业资格,并没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背景,导致在使用计算机开展会计工作过程中不能顺利进行。虽然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具备初级的计算机技能但是与会计信息化要求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大的会计工作人员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年龄较大的财会人员已经完全习惯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学习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速度很慢,并且排斥会计信息化。可以发现将计算机技能与会计专业知识结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中小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会计信息化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四、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健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解决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的首要措施,在企业中制度具有非常高的约束力,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应该在引入会计信息化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引入会计信息化初期做好正确的过渡工作,这是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当企业财会人员基本掌握了会计信息化方法之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制度。

(二)加大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

中小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直接影响着财会工作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以及财会人员的工作质量。中小企业领导应该加深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中小企业领导首先应该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并不是仅仅依靠几台电脑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计算机技能与会计知识完美结合。在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加深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进而可以采用正确的方式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

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不仅是中小企业要做的事情也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做的事情,中小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应该积极寻找加强对会计信息化进行管理的措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的方式主要包括:显性化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确保会计工作人员全部按照企业制定的会计信息化制度进行工作,严格遵照正确的工作流程;按照权利制衡的原则选择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进行监督的人员,及时发现利用计算机基础处理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根据调查逐步出台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化规范,避免中小企业引入会计信息化后出现的乱象;定期对引入会计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进行检查,监督中小企业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利用会计信息化。

(四)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是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是导致会计信息化不能发挥其潜力的重要原因,为此应该努力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会计信息化素质,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的途径主要有四个。第一,中小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应该选择具有出色计算机技能和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进行财会工作的最基础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还可以对应聘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等级、会计专业水平以及数学能力进行考查,确保最后进入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信息化素质,能够以较高的速度适应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第二,财会人员素质对提高企业财会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培养会计专业知识,也要培训会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能,以顺利实施会计信息化。第三,对于企业中年龄较大的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单独进行培训,选择适合这些工作人员的培训方式,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中小企业的一大财富,虽然在会计信息化下,这些人员的适应能力比较弱,但是中小企业不能够放弃培训这些会计工作人员。第四,中小企业规模不大,无论是在生产力方面还是生产资料方面,都严格控制成本,中小企业可以从企业外部聘请临时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在利用计算机方式处理会计数据的同时,带领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逐渐适应会计信息化。

五、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会计信息化的含义,为理解会计信息化和下文的分析奠定了基础,随后分析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发现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接着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了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对其认识及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等对策。

[参 考 文 献]

[1]郎东梅.基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5(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