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调查十篇

时间:2023-04-03 00:15:43

现状调查篇1

关键词:昆明调 受众群体 传承 历史与现状

在全球经济、文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许多古老的各类文化都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的消失或者即将要消失。为了保护这些即将失去的古老的文化传统,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32届大会上还为此制定和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特别要求对各国和各地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并要求建立一个由专家和各会员代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协调有关工作。

在全球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这样悠久的历史使得古人为我们中华儿女留下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政府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也十分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视。例如近几年保护和传承颇有成效的昆曲、中国古琴艺术、苏绣等。

云南省拥有26个民族,占全国民族总数的大半,因此云南省文化比较丰富多样。这样多样的文化也留下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部级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云南就有75项,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其中包括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即将消失困境的“昆明调”。

一、何为“昆明调”

“昆明调”泛指流行于昆明滇池流域、呈贡、晋宁周边的各种山歌调子。内容丰富多样,有涉及家乡美景、男女恋爱、游玩趣闻、儿歌等,反映了人们对养育自己一方水土的热爱,抒发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情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耍山调、猜调、赶马调等。它们的曲调悠扬、节奏明快、情感真挚、语言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极富地方特色。“昆明调”除了在农作时、男女恋爱和各种仪式活动中传唱外,还有大型的山歌会,比如跑马山歌会、观音山调子会等进行赛歌,评选山歌王、歌后。它于200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以此促进人们对“昆明调”的保护力度。

二、调查“昆明调”的受众人群

虽然政府和社会加大了对“昆明调”的保护力度,然而,必须面临的现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明调”还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对“昆明调”的熟悉程度日益降低。

为了能够充分说明这一情况,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居住地的群众,基于他们对“昆明调”的认知程度进行统计。

通过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普通民众对于“昆明调”的熟悉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走访青年人群时发现,对于青年民众来说,昆明调基本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九成多的青年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昆明调。而对于中年人群的调查中,只有极少部分的中年人听说过昆明调。但是对于昆明调中的几个比较著名的调子,例如“耍山调”和“猜调”等,大部分的中年人都表示以前有听过,并且有一部分人还能哼出几句。

这样的问题似乎也存在于老年人群当中,他们对于“昆明调”的了解程度相比前两类人群所占的比例要大,但也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知道“昆明调”。在城市中, 一般需要到公园里,寻找各种喜欢聚在一起唱调子的老人口中,才能听到关于“昆明调”的种种信息。也许他们并不是很清楚“昆明调”包含的是哪些调子,但是只要说起“昆明调”的这些代表作,大部分老人都能够随口的唱上几句。并且大部分听过“昆明调”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农村生活经历。许多曾听过“昆明调”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表示只要搬到城市后就很少能够听到“昆明调”的旋律了,慢慢的自己也就也就不再唱那些调子了。

三、“昆明调”的现状分析

根据以上对这三类不同年龄人群的走访调查,“昆明调”主要流行于老年群众中,中年和年轻人等其它人群知之甚少,有些人群对于“昆明调”较为陌生。而在“昆明调”流行的老年人群中,也是存在着群体差异,大部分喜爱唱调子的老年人,要么是城市中的“老昆明人”要么是以前生活在村子里的人,并且生活在村子里喜爱“昆明调”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老人,儿时就在村子里听到父辈在劳作时、歌会时和各种各样的场合里唱调子,耳濡目染的也开始喜欢上听调子,并从父辈那里习得一些。成年后有一部分人为了生计迁移到城市谋生,便没有很多的机会能再听到以往熟悉的调子。

另外,随着广播传媒的逐渐发展,因此带动了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慢慢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也开始觉得“昆明调”是有一点落后于时代的音乐,导致经常听“昆明调”的人也越来越少,使得现在的中年人和青年人几乎都不了解“昆明调”。

之后笔者也询问调查了几个不同地方的“昆明调”民间传承人,关于它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几大问题:传承方式、传承手段、传承目的和唱调子的场所等等。从老一辈的传承人口中得知关于“昆明调”的历史状况,在传承方式上一般都是老辈人的口传心授,在传承手段上并没有其它音乐教学方式和谱例,都是通过模仿老一辈人的音高音调习得,之后又教不会唱的人,所以在这过程中曲调和歌词就发生了一些改变,掺入了各个不同演唱者的感情和喜好。在传承目的上,这些人首先是因为从小就听惯了这些调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它们,自愿去学习和歌唱。他们有时在山野田间劳作时可以通过山歌和调子来打发无聊的农活时光,有时在村子或者寨子里每年大型的歌会上,通过唱歌比赛大展身手,一般唱得好的比较容易夺得异性的青睐。因为拥有这么多的场所供“昆明调”流传,这些山歌小调深深的融入了他们所有的生活,因此在他们那个年代属于自觉传承。

可现在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变化,“昆明调”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作用。本来这些山歌调子目的是在田野耕作间大家为了打发时间、举办大型庆典、祭祀或者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感情时用。而现在因为社会的发展,农民没有了农田,逐步迁入到城市,也不再举办这些祭祀庆典。手机、电脑和电视等进入了家家户户融入到人们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感情的方式也不再只是通过对歌,所以也不再需要山歌小调,它们也就失去了产生时的作用。目前在城里还能听到“昆明调”的场合恐怕只有在公园里唱调子的老人口中和政府机构举办的调子比赛上才能见到。而当今社会复杂多样的娱乐方式也造就了喜爱它的人群的稀少。因此传承中的这些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现在的年轻人在生活中也不在需要和喜爱“昆明调”,能主动跟随老一辈学习的年轻人也非常的少。因此这些年政府加大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保护这些文化,政府对传承人进行了一定的经济帮助,想让他们能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但是因为“昆明调”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目的,因此现在学习“昆明调”的人可能极大部分只是为了保护它们,使它们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这种非自觉的传承方式也许可以让“昆明调”得以保存。

四、“昆明调”的保护措施

为了防止“昆明调”出现人死艺亡的局面,政府加大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明调”的保护力度,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在2012年11月,云南省文化厅特拨款人民币20万元专项保护经费到官渡区文化馆,专项用于昆明调调研、建档、归档、传承保护工作。通过开展保护工作,达到以下几点目标:第一:通过开展整合昆明调流行的广泛地区,挖掘和记录民间优秀歌手、民间优秀的民歌曲调,并进行规范化建档、归档。第二:确定《昆明调的保护与传承》课题。召开学术研讨会,并把学术成果结集编辑《昆明调・官渡研讨会文集》。第三:举办昆明调(民歌)・官渡大奖赛,促进昆明调的传承和发展。

并且电视传媒栏目也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云南电视台策划拍摄的《俏花灯》节目。虽然这个节目目前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但是还是服务了一些民间艺人和喜爱唱调子的群众,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和相互交流欣赏的舞台。又如于2007年由云南电视台《街头巷尾》节目,云南音乐出版社联合出品的专辑《老昆明童谣》也对昆明的老调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次对“昆明调”的现状调查,不难看出“昆明调”的传承与发展前路是十分困难的,这些年政府和媒体也在不断的加大对“昆明调”的宣传和保护,也许通过这些措施“昆明调”能够传承下去,至少也能让“昆明调”的资料得以永久保存,不会因为老艺人的逝世而灭亡。

参考资料:

[1] 匡翼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25)

[2] 郭亚茹,李雨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20)

[3] 普丽春,沈静.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4] 普丽春.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现状调查篇2

关键词:农村;农民;幸福度;金融理财;文化;教育

一、农民生活现状

1.百分百幸福度

在对于幸福程度的调查中,50%的人选择非常幸福,另50%选择比较幸福,可以说幸福程度是100%。但是一些数据资料显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幸福程度要比农村居民低许多,这是城乡之间的差别,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而幸福度却普遍比农村居民差。

2.农民收入提高

在接受调查村民中,有60%的人年总收入达到了两万元以上,有些村民年收入余额也已经达到2万元以上(如下图)。调查中,有一位教师说到,在20年前的工资仅为几十元左右,而现在是千元左右,这是成百倍的增长。这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很多。

3.理财意识萌芽

理财方面,当农民手有余钱时,虽然90%的人选择存到银行或者信用社,但依然有人选择进行投资,这反映出农民理财意识的提高。据问卷统计,80%的人听说过股票、基金或者债券,但90%的人没买过。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民手头的血汗钱依然有限,因此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的方式。这也反映了中国农民理财意识仍处于萌芽状态,有待进一步提高。

4.文化活动丰富

据调查,村里经常在农闲时组织一些文娱活动。比如扭秧歌、看露天电影、唱戏等。这些都得到许多人的喜爱,参加或者去观看,他们认为这样很好,既热闹又娱乐。各个村之间还会进行相应的比赛,这也更加激起了村民的兴趣。这些活动可以说是老少皆宜,在扭秧歌的队伍中,既有中年妇女,也有老年人,还能看到七八岁的小孩子幼稚而又喜庆的笑脸。

5.教育观念提高

据调查,村民非常重视和支持子女的教育问题。村里大部分适龄儿童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果有失学现象也是因为学生厌学。我们调查的村民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文化程度较低,但在调查过程中,每当问到孩子的学习状况,他们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能考上大学。同时,100%的人选择会让子女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不管学费再高,也要想办法。在高中毕业后让孩子升学还是就业问题中,只有一名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这反映了村民教育意识的提高,对教育的关注程度的提升。

二、不足和建议

下面我们综合各方面总结一下我们发现的农村中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也希望能够对农村将来的发展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

1.争取开发沼气,使用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养鸡专业户、种蘑菇专业户。因此,村里可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一个沼气池,用来煮饭、照明等,以改变多半农户家用桔梗烧火做饭的现状。这样,可以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改善土壤,使农业生产系统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沼气工程三结合的循环利用型生态工程。同时,村里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争取能使用沼气。

2.要适当修建休闲场所

虽然村里有一定的文化娱乐活动,但却没有专门的休闲场所。现在村民除了几个比较固定的农忙时间外,其他时间还是比较空闲的,村民最通常的休闲方式就是聚在一起打牌或者聊天,如果建立一个专门的休闲场所,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在空闲时间去强身健体,尽享锻炼的乐趣。

3.要修建和完善道路设施

村里有进村公路,但是许多胡同小巷则依旧是土路,坑洼不平。在平常还勉强可以通过,但是在雨天时,道路就会变得泥泞,出行会不方便。村里人对这一点也是深有体会,调查问卷中提到的目前最希望政府帮忙做的事是什么,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修建道路改善交通,足可以看出村民对道路完善的迫切。

4.要先富带动后富,缩小贫富差距

我们问过村委会中的会计人员,村里一共有1100多户人,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大概800元左右,不是很高,但是根据我们的统计发现,有些家庭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7000元以上,这是近10倍的差距。可见村里也是有贫富差距的存在。村委会应该组织村民听取这些首先致富的村民的经验,先富带动后富,带动全村人民的共同发展。

三、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看到了农村30年来的巨大进步。无论是经济上总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政治上的平等,如投票选举,还是文化教育上的进步,包括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效。同时,在这些可喜的成就下,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对改善农民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资料:

现状调查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阜阳市;现状调查;研究

中国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正在逐步发展与完善,大部分地区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特殊教育的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得到提升。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态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往的消极应对转变为现如今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双重支持。虽然从整体上来看,特殊教育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凸显,尤其是部分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甚至在其周边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本文通过对阜阳市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多次走访与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与学校教师、同学多次沟通的方式,全面真实地展示出阜阳市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而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研究思路

“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现状问卷调查”由学校负责人转交给学校的各位教师填写,每人一份,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选择特教的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有无规划等内容。考虑到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身体状况,调查部分主要利用简单手语对其进行“与教师、家长沟通情况”及“与其他学生沟通情况”两部分问答。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回收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2010统计分析。“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现状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

三、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5年3月展开,具体面向的是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学生的主要类型分为聋哑、培智与盲班三大类。此次调查共发放4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8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88.37%。学校学生总数307人,其中聋哑学生27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9.90%;培智学生2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7.82%;盲班学生7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28%。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聋哑教师、培智教师以及盲班教师等各类教师都比较齐全,是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中规模及办学都比较成熟的学校之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5年,是阜阳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特殊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是安徽省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骨干特殊教育学校之一。通过对校园的观察发现,学校的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学生的生活水平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水平相近。笔者通过沟通与实地观察发现,阜阳市特殊教育水平基本达到要求,但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则较为欠缺。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残疾,使他(她)们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特殊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特殊儿童时要有更多的耐心与责任感。关爱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前提,也是特殊教育的基础。因此,通过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与研究,笔者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阜阳市的特殊教育情况,并且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小组成员多次前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沟通后发现:该校学生以聋哑学生居多,教师课堂教授内容以手语表达和生活常识为主;部分家长长期租住于学校周围,照顾孩子;该学校高年级学生相对较少,中低年级学生相对较多。下面根据调查的情况与数据分析,主要从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与分析。

(一)学生方面

通过与学校负责人交谈,了解到如下信息:该校的上课方式是上10天课、中间休息4天,以此类推,直到放假;该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懂简单的手语,他们之间的交流大部分都是靠手语。在去特殊教育学校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陌生人的到访并不特别关注,很少有学生与笔者主动沟通,多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或是一个人独处。大部分学生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导致在交流时缺乏自信、不太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由此可见,生活技能的培养是特殊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方面

笔者多次前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都会与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以及一线教师的生活与教学情况。表1是对教师所做问卷调查中部分问题的分析结果。1.教师的性别、年龄及学历的结构分析。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与性别分布情况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男教师与女教师的合理搭配会使在校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笔者根据小组的调查与自编的教师部分问题统计表做出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男教师为10人,女教师为28人,即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男女比例较正常水平稍显失衡,学校中男教师的人数较少,应该在招聘教师时对男教师多加考虑,使学校男女教师的比例基本趋于正常,这样更加有利于特殊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发展。通过“阜阳市特殊教育教师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5岁,其比重为79%;教师的学历水平主要为专、本科,其比重为94.7%。一个学校的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会促进学校的教育水平发展。通过分析表1可知,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较多,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及生活的进步。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主要为专、本科,其学历水平相对于东部发达城市来说偏低。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应该多招聘专业性强的教师,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普通教育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的相关素养。2.教师专业化程度及选择特教工作的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这份职业正在逐渐地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而特殊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相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要求更高。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中,教师选择该工作的原因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负责的、热爱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异常巨大,这样的教师不仅会对学生更加负责任,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教师对于工作的态度,以及整个学校的发展状况。从表1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专业,其比重达到97.4%,师范专业中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只有15人,其比重仅为39.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师范专业,但是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教师是否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教育和生活技能的指导等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笔者发现,教师选择特殊教育工作的原因占比重最多的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愿意为特殊儿童服务和没有更好的选择。通过访谈得知,没有更好的选择即迫不得已,这种情况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且不利于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发展。

(三)学生家长方面

笔者最近几次前往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总是发现,在校园不少地方都有学生的家长,通过与这些学生家长的聊天,得知她们基本上都会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都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在多次观察后发现,第一,大部分学生家长都只会简单的手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思想变得比以前更复杂,这时候就出现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困难的情况,使得家长和特殊儿童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第二,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聋哑学生,在生活中只能通过手语与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内心的焦虑,需要家长给孩子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因此,笔者认为,特殊教育不仅要从学生教育入手,还应该给家长普及一定的知识,努力帮助特殊儿童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五、建议

通过这段时间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沟通、与特殊教育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聊天可以发现: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整体的办学条件及办学规模在安徽省内是比较好的,但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还是较为缓慢,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及途经来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教育与培养特殊儿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下面根据这段时间的观察及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师结构

通过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可以发现,一所学校的教师结构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要。优化教师结构,不仅要优化学校教师的性别,更要优化教师的年龄层次结构。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中,男女教师的比例要适当,这样有利于特殊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位西方管理学家指出:人员队伍形成的合理完整的年龄结构,往往是事业成功的最有利条件。一所学校中的教师年龄结构往往会影响到学校教学的发展情况,所以应该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使学校的教师结构由“老马识途”的老年教师、“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奋发有为”的青年教师这三类教师按合理的比例组成,让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各尽其能,以便为特殊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观察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还可以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这三者之间的沟通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其在校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其以后的成长。

(二)鼓励高校对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各类特教教师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要培养各类康复人才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特殊教育学校不仅要多吸收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要为学校招收各类康复师,以为特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康复训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使学校能够更好地教育特殊儿童,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多让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三)鼓励各地区加大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

通过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个地区对特殊教育的关注程度影响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地不断增多,体现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但是,特殊教育财政投入的地区差异较大,所以各地区都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以确保不同地区的特殊儿童都能够得到较好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根据特殊儿童教育的实际需求,形成预算,上报财政部门,争取经费,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教育与指导特殊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各地区都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当地的特殊教育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9):3-7,13.

[2]王雁,王志强,朱楠,等.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分布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5-33.

[3]任锦刚.浅谈小学教导主任分课的艺术性[J].陕西教育:行动版,2011(12):18.

现状调查篇4

缺少火灾调查专职机构。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火灾发生后,因民事经济纠纷而引发的火灾重新认定的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然而,目前在各级消防机构中缺少负责火灾调查的专门机构,火灾调查力量薄弱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机构设置上迫切需要在各级消防机构设置火灾调查职能处(科),并逐步确保这项工作得到持续有效地开展。

缺少火灾调查专业队伍。火灾调查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性工作,对工作人员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又是一项经验积累的工作,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过程。目前,消防机构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或学习的人员比例不足总数的5%,现有的火灾调查人员多数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习火灾调查专业知识,致使各单位从事火灾调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火灾调查又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不易出成绩,所以很多消防监督人员不愿从事这项工作。

任务量过重。根据《中国消防年鉴》统计,随着火灾案件多发地区的消防部队工作量逐年加大、火灾调查程序的繁琐使消防大队、支队难以承受过多的工作负荷,于是出现得过且过的局面,消防大队和公安派出所所负责的三级管理单位划分界限含糊,相互推诿。甚至出现案件无人受理的情况。在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经常会用借助法律或媒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使人民消防部队的形象受到一定的损害。

保障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火灾调查专项经费得不到落实,并成为火灾调查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送检一个最常见的金相分析,至少需要1000元的鉴定费用,尚不包括交通费用等经费。由于经费未落实,每办理一个案件就要从其他业务经费中列支,结果使本已紧张的经费更加捉襟见肘,进而造成有的单位能不立案则不立案或尽量少立案的现象,甚至向当事人索要有关费用。其次,缺乏必要的装备设施。除传统火灾现场勘查器材外,目前大多单位未配备必要的专业照相、通讯设备以及警械装备。必要的专业、设施不到位,同样影响火灾调查的正常进行。

火灾调查组织工作不够严密。根据公安部第37号令第10条要求“火灾调查人员应当按照公安消防监督人员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取得岗位资格”,但目前公安消防机构中只有极少数单位设有火灾调查专门机构或专职调查人员编制,多数基层消防科(大队)的火调兼职人员也只有一个人,而火灾数量日益增加,对火灾调查工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的机构、人员都无法满足现实火灾调查工作的需求。由此可见,火调工作的组织和人员保证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已经严重阻碍了火调专业队伍的建设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对承办消防行政案件,特别是消防刑事案件,十分不利。在火灾调查工作的制度保证方面,目前只有一般的法律文书的法制审核要求和重大处罚集体讨论的规定,基层消防机构由于人员少、火灾多的原因,多数火灾都是大家共同调查,虽然每个办案人员都签了字,但最后出了问题无法追究具体办案人员的责任。

现状调查篇5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集体场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有坚实的安全防范工作做保障,否则,不仅会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甚至会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

一、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

该乡共有中小学7所,笔者通过对这7所学校的实地查看,以及对相关负责人的走访,对该乡中小学安全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硬件

1、校园建筑设施

全乡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建筑总面积23080平方米,危房703平方米,d级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3.05%。建淮中心小学、万圩中心小学、蚌山中心小学共维修校舍面积521平方米,新建校舍283平方米,共计投入28万元。投入9万元维修三河尖初级中学校舍300平方米,投入7.56万元维修正和希望小学校舍252平方米。并规划投入26.08万元为三河尖乡直小学新建校舍567平方米。就总体而言,校舍安全状况较前些年有了明显的改观。目前多数学校已经告别了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校园建筑造成的安全隐患正在逐步减少。

2、操场改造

操场是学生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在校园安全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河尖乡直小学新建了水泥地面的篮球场,并新建了环行跑道。新的操场使得学生的活动及体育锻炼多了些安全保障。但是,部分学校的操场还存在安全隐患:篮球架是用石头压住固定在地面,看上去似乎摇摇欲坠;操场凸凹不平,有些地方还堆积有建筑垃圾。

3、消防设施

安全有效的消防设施是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教育系统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对消防器材进行维修和更新,仅今年上半年就添置灭火器1000个,维修灭火器300个。现在各基层单位的灭火器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消防部门的规定。该乡唯一一所寄宿制学校—三河尖乡初级中学,校园学生宿舍都装有应急灯和安全通道指示牌,。但是有的学校楼房由于建筑年代比较久远,所以没有消防栓,而且因水压不够,建消防井也不起作用,消防隐患比较大,目前采取的硬件措施是增加灭火器数量。

4、电路改造

该乡对所有学校的电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废除了过去的老线路,同时更新了各种电气设备,消除了过去老线路的各种安全隐患。但是,各种用电器数量猛增,用电量大大增加,所以也要求我们不能放松警惕。通过实地查看,笔者发现有些学校的墙壁上的日光灯的开关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急需改进。

5、学校饮食安全

三河尖乡初级中学有在校生1756人,其中在校就餐的学生占多数,学校新建了学生餐厅,采取私人承包的方式进行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饮食卫生,经常就卫生问题召开承包者座谈会,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对餐厅的食品卫生进行不定期检查。目前,该餐厅未发生一起学生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

(二)软件

1、组织机构

健全高效的组织机构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关键,乡教育办公室成立了以办公室主任为组长的安全防范工作小组,同时要求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的安全防范工作小组,负责校园安全工作。各学校专门配备了保卫人员,负责日常校园安全事务,每天都会安排值班老师巡查校园安全状况,为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作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该乡各学校的教师都能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安全方面的教育,各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校园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交警大队或是派出所民警宣传安全知识、普及法制教育,并且通过黑板报、读报栏做宣传工作,使得安全意识深入广大师生员工内心。

二、 对该乡校园安全问题的思索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取得的成绩:校园危险建筑正在不断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宽敞、平坦的操场成为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安全地带;一排排的灭火器成为校园安全的守护神;日光灯、各种教学电器设备走进了教室,让孩子们享受到了科技乐趣;学校的餐厅也总能吃上放心饭;各个学校针对安全工作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宣传教育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

但是,与成绩同在的是校园安全防范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硬件方面的安全隐患还是很常见的,年久失修的房屋,操场上固定不到位的体育器材,不符合要求的消防设施,的日光灯开关等等都是校园隐型杀手。软件方面,各组织机构对安全问题存在侥幸心理,不够重视。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使得安全成为人人乐于关心的话题,安全意识深入每个人内心。

现状调查篇6

素质教育提倡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其主体性最直接的体现。

目前,聋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也在努力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中 “满堂灌”的教学现象越来越少,但“热热闹闹,摆花架子”的教学现象却依然存在。为了了解聋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状况,笔者对本校聋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概况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聋部一年级至九年级共59名聋生,其中男生34名,女生25名,有插班生6人。一至三年级平均年龄是9岁,四至六年级平均年龄为12岁,七至九年级平均年龄为16岁。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及访谈法,另外还设计了一份问卷。四至九年级学生采取自主填写方式,一至三年级学生由班主任老师向学生解释、询问后进行填写。因调查前作了有关说明,打消了被调查者的顾虑,调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参与时间

根据调查所得平均结果,以及对学生积极参与的平均时间的定量分析,笔者对学生在一天内的参与情况进行了推算。(见表一)

由上表可知,一天之内,学生因不参与而浪费的时间就达2节课。好学生、中等生、后进生在课堂参与的时间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后进生与好学生相比,一天之内相当于要少上2 节课。尽管后进生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通过以上对课堂参与时间的分析可以看到,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后进生将会不断产生,而且,他们与好学生甚至与中等生的差距还会不断拉大。

2.参与态度

笔者主要采用对学生和任课老师进行访谈的方法,从课堂中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和消极参与的人数比例上进行了定量分析。(见表二)

由上表可知,主动参与的人数占整个班级总人数的比例相对较少,在老师的要求和提问下的被动参与的比例相对较高,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处在教学的“边缘”,充当“陪客”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远远不能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对部分学生实行教学上。

3.参与度不够的原因

在此项调查中,笔者设计了以下调查问卷,以调查出相应人数占聋一年级至九年级总人数的比例。(见表三)

由此可见,学生参与度不够,有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有教师的教学因素。其中“怕同学嘲笑”、“认为回答错是丢脸的事”的人数比例较高,这与聋生的自尊心强、畏难等心理因素有关。“怕老师责难”、 “老师老不叫我,脆不举手”等人数比例相对较低,但也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没有能够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

结论与对策

1.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参与热情

一进课堂,教师就必须进入“引导”角色,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亲切的表情,专注的倾听,赞赏的眼神,热情的鼓励最能沟通师生心灵,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时,不用“错”或“对”进行简单的评判,应积极引导,多欣赏多激励。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要耐心地给予期待性评价。

2.改变教学模式,提供参与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参与模式和途径。比如变问答式为启发式,变讨论式为发现式-探究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上,还表现为内在的思维上。问答式、集体讨论式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流于形式,使得大部分课堂参与时间成了对学生发展没有多大价值的无效参与时间。而启发式、发现式-探究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才是实质性的参与。

3.了解学生差异,增加参与机会

课堂教学中,必须尽量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而全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类、分层地对待,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两类学生的参与:一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二是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这两类学生最容易被忽视,而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如果长期使他们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将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4.教给学习方法,养成参与习惯

现状调查篇7

【关键词】 青少年性教育; 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sex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LIU Yang, ZHONG Ziyu

Chongqin Population Control and Family Planning training Center, Chongqin 40002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reflects the status quo of sex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with an ai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x education. 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on 222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y were administered with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were also performed on educators for adolescents. The surve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dolescents have inadequate access to sex knowledge. Most of them don’t know the important sexual knowledge which could provide a guidance and protection for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still in its preliminary stage and lack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A majority of families don't give any sex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Therefo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e sex education in China lags behi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ivilization progress and calls for the concern and efforts in sex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Key words】 adolescent sex education; status quo survey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但人们常常忽略了青少年同时又处在性意识觉醒、情窦初开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不仅需要特别的关爱,而且更需要适宜的性教育。为了客观地反映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唤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助推青少年性教育正常开展,我们对重庆市区几所中学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走访了教育界人士,现将获取的信息分析总结如下。

1 调查对象

调查总人数222人,均为在校学生。年龄在13~18岁之间,性别男女各半。考虑到抽样的代表性和复盖面,调查对象分布在重庆市的4个行政区的4所中学(均为城区学校)。每所学校调查1个年级中的1个班,共调查了4个班,分属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4个年级。调查班级的确定除考虑年级分布外,未设其他条件。

2 问卷设计

我们设计了14个问题,主要包括:(1)学生对性知识的兴趣和态度;(2)学生已知晓哪些性知识;(3)已知性知识的来源;(4)学校性教育现状等4个方面的内容。采用单项选择题型为提问形式。

3 调查结果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3.1 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完整

在调查对象中有62.7%的高中生已知的性知识来源于传媒(含网络、影视、课外书刊),仅有22%的人的性知识来自相关课程或老师,性知识由家长告知的人不足13%。这说明家庭和学校这两条获取性知识的主渠道不畅通。

3.2 学生已知的性知识不充分

学生已知的性知识主要限于青春期生理现象,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保护意义的那部分性知识知晓的人不多。如:(1)76.1%的初中生不知道“人流”的危害性;(2)67.3%的初中生和45.5%的高中生对避孕知识一无所知;(3)61.1%的初中生和53.6%的高中生不知道怎样预防性病;(4)64.6%的初中生和48.2%的高中生不知道女孩如何防范犯。

3.3 学校性教育有待完善和加强

存在的问题:(1)教材内容粗浅局限。据悉,现行的中学课程只有初中的《健康教育》课本含有少量的性教育内容,其余课程几乎与性知识和性教育无涉。笔者仔细研读了初中的3本《健康教育》,发现许多该让青少年知晓的重要内容却没有写入;(2)对承担性教育的教师没有一定的资质要求,就是说,教师不够“专业”;(3)授课教师思想不够解放,这一点在学生对问卷的回答中显露无遣。我们在问卷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对《健康教育》中性知识的讲解情况是”后面列了3个备选答案。学生回答的结果有36.3%的学生答“A、老师能坦然面对,表达直白,讲解清楚,不回避核心内容和敏感问题”;有20.6%的学生答“B、老师表达含蓄隐讳,欲言又止,或旁敲侧击,不触及核心内容和敏感问题”;有42.6%的学生答“C、老师不讲解,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关内容”。

4 讨论

4.1 如何看待“性”,什么是性知识和性教育

我们讨论性教育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性教育。因为“性”、“性知识”和“性教育”这些字眼除见于少数专业书刊外,在一般传媒中很少出现,普通大众并不知道其内涵是什么,甚至有可能把严肃的知识与“色情”类的东西混为一谈。

性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雌雄间的生物学差异,即性别;二是雌雄共同参与,彼此互动的性活动,即。性是一种生命现象,是异性间亲和力的本质。在人类,性是爱情的原始动因,因此性与婚姻、家庭直接相关。同时,心理学家还认为性与人格、人的气质、情绪、愉悦和幸福感密切相关。可以说性关乎每一个社会成员。

性知识是人类剖析自我、认识自我的知识。

那么,什么是“性教育”呢?根据马晓年教授主编《性健康蓝皮书》[1]和王应雄教授主编《生殖健康学》[2]这两本书对性教育内容的表述,笔者将性教育的内容综合概括为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法律教育和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涵盖了大量的具体内容。如性知识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保健及性价值观(对性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态度);青少年性自我保护教育包括过早和无防护的严重危害、性病预防知识、女孩如何防范犯等内容。

4.2 对青少年性教育现状的评估

根据综合问卷调查和走访部分教育界人士获得的信息,我们认为国内青少年性教育滞后于当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学校性教育处在起步探索阶段,阻力大,尚无成熟模式和成功经验;绝大多数家庭性教育还是空白;教育界、家长与性学专家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尚缺乏共识。

一些家长不但自己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而且对学校开展性教育持负面评价,不支持学校进行性教育。他们的心态是深怕把孩子“点醒了”,教育出问题来了,于是想用“封锁”信息的办法防止孩子出问题。很多家长不懂得生命的本能是“堵”不住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封锁不住的。只有正面疏导才是防止孩子出问题的最佳办法。

教育界对青少年性教育虽不反对,但重视不够,推动不给力。其原因主要是怕分散了时间和精力,影响应试课程的教学。

纵观世界各国,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国内的性教育滞后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性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瑞典的性教育始于40年代;就连一向被人们认为比较保守的英国也在1980年制定了有关性教育的法律,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有推行学校性教育的义务。

4.3 原因分析

国内性教育滞后的直接原因是家长、教育界和社会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呢?笔者分析原因有三:(1)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的错误性价值观。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性教育在国内属于“”,而这个“”是历史上那些封建卫道士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划定的,是不科学的,反人性的。错误的性观念是戴在人们思想上的紧箍咒,至今仍束缚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一些人谈性色变,他们认为研究性问题的人都不是正经人,把性当作“邪念”、“肮脏”、“下流”的代名词。(2)历史原因。由于国家长期欠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匮乏,政府和民众首先把精力用于解决人的第一需要――温饱问题,无顾及人的其他需求。(3)学校一直以应试教育为目标,非考试的教育内容受重视的程度不言而喻。

4.4 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于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如前所述,性知识是人类剖析自我,认识自我的知识,自然也是人类整个知识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当然不应该给青少年留下知识盲区。青少年身心健康需要性教育。儿童期进行与年龄相宜的性教育对培育和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青少年学习必要的性知识可排解和消除由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和萌动而产生的种种烦恼与困扰。如女孩月经初期、男孩遗精常可引起孩子焦虑、羞耻,乃至恐惧和不安。性道德和法律教育有利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性犯罪。过早,非意愿怀孕,性病发病率上升等现象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现实强烈呼唤性教育。2010年12月4日的《重庆时报》第5版报道一个14岁女孩已怀孕36周,读完这篇报道再讨论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已显得多余,近年类似个例媒体时有报道。现实生活中这类让人揪心的典型例证比任何空洞的讨论都更有说服力――女孩在性问题上的自我保护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总之,青少年性教育不论是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道德朔造,还是对增强女孩在性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都是十分有益的和非常必要的。

5 对策与呼吁

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性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认为青少年性教育要有效进驻学校这块阵地,政府的角色是不可缺位的。因为任何事情只有政府推动才是最强有力的,才能形成机制,驶入正轨。我们呼吁家长在孩子性教育问题上思想要解放,态度要开明。当然,我们也理解家长面对孩子讲性问题感到难为情,开不了口,这在情理之中。对此,提几点建议供关注孩子性教育的家长参考:(1)向老师求助,支持学校开展性教育。(2)男孩由父亲出面,女孩由母亲出面相对容易开口。(3)教育内容、表达方式、沟通技巧都需要斟酌考量,怎么办?多看点有关性教育的书刊,或许可以得到启示和帮助。我们呼吁有名望的性学专家、学者以及关注青少年性教育的有识之士多在大众媒体上撰写文章为青少年性教育鼓与呼,为青少年性教育正名,使其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彻底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境地。

倘若我们的工作能唤起更多人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关注,对推动青少年性教育有所助益,则甚感欣慰,这便是我们做这项调查和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马晓年主编.性健康蓝皮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71-272.

现状调查篇8

关键词:农民;政治需求;表达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26-02

北河村隶属四川省南部县,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北河村人口约1 900多人,其中18周岁以上的居民约1 300人,人均收入不足2 000元。之所以选择北河村,一是因为该村属于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村落(耕地多为沙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旱地作物,农民收入除了来自传统的种植业外,非农收入主要靠男子外出搞副业,以及少量的家畜养殖如牛羊等),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西北部农村的农民生活状况。二是因为2005年政府在该村征地修公路,由于农民利益补偿没有得到满足,补偿款又被乡干部部分截留,于是“受骗的”农民或者迁怒于施工队,采用阻碍施工破坏施工设施等抵制手段;或者把矛头指向村干部和乡政府,进行群体上访,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农民对乡干部有不满和牢骚。文中有关该村的资料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获得。这次调查将村民分为农业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当地俗称“搞副业”)、村干部和高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在2 500元以上)。在8个村民小组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100%。这次调查中涉及村干部4人,人均收入在2 500元以上的村民8人,其余28人都是普通村民(在家以农业为生的4人,其余都是一边务农一边在城区里“搞副业”)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对选举政治的冷漠

该村村委会选举都是有乡政府指定候选人,然后进行村民大会投票选举,得票数最高者当选。在问卷调查中(见表1),有25%的村民经常参与投票,可见村民参与投票活动是比较低的。当问及“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你了解吗?”有

表1  农民参与投票活动的情况调查

77.5%的村民表示听过名字,但具体是怎么样的就不清楚了;有21%的的村民表示不知道,只有少数村干部对这部法律有所了解。

王某(北河村4组,46岁,村小组长):“从区到乡到村很多情况都很不公平,那些干部名义上是选的,实际这些经一层一级的提名都是事先弄好的。像去年我们在乡上的选举,两个里选一个,一个是弄好的,另外掺了一个谁都看不惯的私营企业老板,让你明白应选谁选哪个,选来选去还是他们,老百姓说了没有用的。说的不好听,基层买官卖官严重,哪个有钱哪个当。基层一个样子,上头的精神是好的,到了下面做不到,选举也是搞搞形式。几年一次,先在下面做工作,要求选那几个;老百姓也可以自己提名,但老百姓的10人提名是没有用的,上头弄好的要是达不到选上的目的,甚至可以重选。关键是要有真正的选举,不能走过场,你说村里选出的村长也没有支书权力大,支书不是选的但他说了算。”

徐某(北河村1组,52岁,村民):“像选举呀,在农村也搞了几年了,什么乡呀、市呀的选举我们根本不问,我们问了干什么呢?没有意思的,他们有的替自己选的,有的要规定选上的,要选他不选就不行什么的。还是村委会那个选举,我们还知道点,对我们来说选什么有一样的,选不选都一样,公社(当地的叫法)说了算,与其参加这些事情,还不如出去搞副业,多挣点钱,多干点地里的活,选举这事情,有脑子的村里人也关心,村里老师什么的也关心,但对于选出来的人还是不知道,有脑子也没用。”

很明显,一个村民如果不知道《村组法》,不知道自己在选举过程以及在村民自治运行中所拥有的权利,没有认识到选举的意义,那么,他对选举所采取的态度必然是选择放弃,或是随大流。对于在问卷中涉及的村干部选举以及村民对于选举的态度、对于村干部的评价等问题,村民们呈现出两种态度:一是冷漠,二是不满和对抗。具有冷漠情绪的村民占大多数,对于乡人大和乡政府的工作更是没有政治认知和想要去了解和认知它的愿望,仿佛乡人大和乡政府在农民心中遥不可及。

二、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强于对政治的需求

表2

村民最关心的事情 %

虽然绝大多数农民关心国家大事(调查发现: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数比例高达72.3%,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占26.6%,还有1.1%的人表示感到非常厌倦。对是否经常同其他人议论国家大事问题的调查,回答“是的”比例占29.1%,“不是的”占33.6%,“偶尔的”占37.3%),但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自身的经济利益。比如说,如何才能尽快地解决农业用水、生活吃水问题,如何让子女上好学,以及社会治安等等问题(见表2)。而对于选举、村民自治等问题没有一个村民列举。

2009年,政府征地修公路,由于农民利益补偿没有得到满足,补偿款又部部分截留,于是“受骗的”农民向乡政府讨说法。在讨说法无果的情况下部分农民迁怒于施工队,采用阻碍施工破坏施工设施等抵制手段。然而,在坚持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这些农民遭到了一群“不明身份人员“的袭击,造成十几名村民受伤。在这样的局面下,有部分村民选择了放弃,还有部分村民选择了继续上访(告到了省政府),直到问题有了一个说法为止。从村民集体上访和参与打架的行为来看,如果真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他们会采取各种行动,包括制度与非制度、理性和非理性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利益。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在政治生活和人生态度上(信仰和价值)更多的是关心公共产品,而对自己与国家政治过程的关系很少有认识,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冷漠。

三、高收入农民比较关注权利的获得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收入高的农民比较关注选举和权利的获得,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候选人而当选干部。这部分农民由于收入高,他们借助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而获得了较大的利益,从而也成为了农村“政治对话中力量最强的集团,并且也往往是对自治和民主的政治需求最强烈的集团” 。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和能力使他们有能力过问政治;二是他们所从事的市场活动需要稳定的政治规则来降低不确定性,以保证投资获利的稳定预期。而对于广大普通村民来说,他们没有投资能力,采取搭富人阶层(高收入农民)“便车”的办法“坐享其成”。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当前西北农村,广大农民的政治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其政治需求是从经济利益出发的,蒙胧地感觉到了政治权力与利益的关系,最终不自觉地追求社会正义和政治权利。可见,“如果民主与自己的利益相关,农民就会热心参与;如果民主之是一项在上级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他们就不感兴趣。”在访谈中,有村民表示,在第一届村委会选举时村民们对选举村委会热情极高,选举的几天,村子里人来人往,活动频繁,有谋划策略的(一般是不管两头,只攻中间),有打探消息的,有游说的,有负责送烟送酒的,还有负责骂人的(用一个没人敢惹的“大王爷”,威胁给其他候选人投票的村民),甚至一个候选人的老婆成了最忙的人。村民们所以有如此之高的热情,原因就在于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务,谁当村长都与他们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绝大多数农民之所以热情参与村委会主任的选举,是希望自己选举出的村委会主任能代表他们审查村里的账务,农民要求直接控制自己的权威机构具有公正性)。然而,在最近的选举中他们则表现出政治冷漠。

农民需求表达是农民实现、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环节,农民利益问题又牵动着“三农”问题的要害,这就决定了农民需求表达在维护农民利益有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幸的是,现实社会农民政治需求表达处于困境,这种困境具有极大危害性。

1.扩大农民的非制度化参与,不利于社会稳定

非制度化参与,是指采取不符合国家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所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而进行的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如农民越级上访、围攻基层政府、暴力抗议等,这些行为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

2.损害党和政府在农民阶层中的形象

形象问题也是执政基础,无论需求表达失真\需求表达与实现脱节还是无奈选择不予表达,都直接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造成党群关系紧张,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并且危害到基层乃至国家政权的群众基础。

3.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由于农民政治利益得不到保障,农民需求表达陷于困境,使得农民丧失生产积极性和进取性,使农村的生产力解放进程受阻。由于农民利益是社会经济化发展的动因,农村经济的受挫也就必然反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来,新农村建设也就是空谈。

公民的民主参政需求从根本上源于个体利益意识的觉醒和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农民政治需求及其表达实现机制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也将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3] 程同顺.农民究竟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利益[J].乡镇论坛,1996,(11).

[4] 应尧刚.论当代农民利益及其表达机制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

[5] 徐士兵.对农民群体利益表达渠道的认识和设想[J].湖北社会科学,1999,(2).

[6] 于建嶸.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①98%的村民选择列举水资源,可见该村农民对国家尽快改变该地区缺水现状的期望。原因是该地区处于干旱地区,水资源成为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列举率在第二位的是农村教育,高达83%。这一数据反映了农民对国家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负起更多责任的强烈要求。

③社会治安位于第三位,列举率达到了71%。反映了农民希望政府对日益恶化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加强管理的需求。

现状调查篇9

一、村级组织的权力配置与干部

目前,农村有三个国家认可的体制性组织,其中党支部和村委会(简称两委)几乎在所有村庄都存在。其他村集体经济管理组织大多名存实亡,其职能由两委代行。村干部包括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以及依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选产生的村党支部成员。村委会的向下延伸是村民小组,行政村一般由若干村民小组构成,村民小组长由本小组的村民选出。根据我们对9省121个村庄的调查统计,2003年平均每个行政村包含3.4个自然村,下设7.7个村民小组,每村平均428户、1517人,党员人数为40.6人,党支部成员3.8人,村委会成员4.4人。扣除两委交叉任职,实际村干部6人,其中妇女干部0.9人。

按规定,党支部是村民自治的核心领导,村委会是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组织,村民代表大会是决策机构。现阶段,村公共权力一般掌握在村干部手里,并且视个人能力形成权威人物,多为村支书或村主任。在实际调查中,我们所走访过的村庄,讨论决定村中的事务大多是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大多数村认为村支书是一把手,对村中重大事务有决定权。

在“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下,村支书既要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拥护,又要得到乡镇领导的支持,才能在村支书的位置上站住脚。乡镇党委对村支书人选在推选前是有意向性的,但不能完全忽视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在村庄中,如果村支书任期时间增长,表明他们基本上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上级党委的支持,可以认为村党支部是稳定的。

我们调查了已离任的177名村支书,任职最短的不到1年,最长的为23年,平均任职时间为4.8年。现任的121名村支书中(1名未应答),最短的任职不到1年,最长的已任职31年,平均任职时间为8年。从上任的过程看,离任支书中50%是由上级指定的,46.1%是党员选的。而现任支书中,30%是上级指定的,66.7%是由党员选的。现任村支书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平均年龄为41岁。在任村支书之前,比例最高的职业是村干部,为61.7%;次高的比例是本村农业劳动者,为14.2%;而私营业主、县乡干部的比例较小,合计为6.7%。此外,现任村主任接受正规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7年,复转军人的比例为20.4%。现任村主任中,党员的比重为71.8%,而且两委大多交叉任职,有一些村主任兼任村支书,即“一肩挑”。可见,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比较稳固的。

二、村委会民主选举和其他民主制度的运行

目前,村庄的政治发展主要体现在健全组织和制度建设上,其中有效的民主制度包括民主选举和权力制约,这两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

村委会的直选:公平、公正、公开和廉洁的选举机制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村民自治的首要条件是由村民直选村委会。我们调查了121个村最近一次选举的时间,在2000年或2001年的占30.2%,在2002年的占34.5%,在2003年或2004年的占30.2%。95%的村委会在近4年中进行了换届选举。

选举的领导机构为“村选举委员会”或“村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按规定应由村民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推举产生。事实上,大多数选举委员会成员是由乡(镇)领导、村党支部以及村民小组长或村民代表推荐产生的。我们调查了121村庄最近两次的村选举委员会的构成情况(见表1),两届选举委员会人员结构基本一致。大多数的村庄选举是由乡镇下派的包村干部或村党支书领导的。当问到选举是否由上届村主任负责,约10%的村回答是,90%的村回答否。

从最近两次村委会选举候选人提名过程的频数分布(见表2)可以看出:尽管一些村庄候选人的提名过程没有依法进行,但最近一次的选举还是比前一次有了不小的进步,不合法的提名方式,如党支部研究提名、村委会提名、村民小组长提名、党员提名和其他提名,只占15.8%。

关于参选率和投票方式。在我们调查的4334个农户中,年满18岁的有13202人,最近一次选举的参选率达到88%。另外,最近一次选举中候选人发表演说的村庄占到51.3%,比再前一次选举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我们列出了两次选举的投票方式频数分布(见表3),可以看到多数村的投票方式存在不规范、不合法的地方。采用每人一票,在选举大会上固定票箱投票方式的村庄,在两次先后选举中分别占31.4%和40.5%。

除了候选人提名过程、参选率、投票方式之外,委托投票率也是判别选举质量的重要参数。本次调查数据表明,最近一次选举11648名选举人中,不是自己写选票的占33%,包括不在家和当时在家但由他人的。这些选票的情况,47.3%由户主,32.1%由其他家庭成员,16.1%由村(组)干部,4.5%由他人。村(组)干部的选票,在全部选票中占到5.4%。

其他民主制度: 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制度体现了村民自治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精神。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由若干自然村组成,召开全体村民会议确属不容易,所以大部分村庄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

据本次调查统计,121个行政村中,95%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平均每个村民代表会议有34人,每12户推荐1名代表。绝大多数村民代表会议的主席由村主任或村支书担任,其中58.6%由村主任担任,35.3%由村支书担任,由其他村干部担任的占2.6%,由其他村民担任的占2.6%。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的村庄,2003年有76.5%召开过2次至5次代表会议,14.7%召开过6次以上的会议;7个村庄(占6.1%)仅开过1次代表会议,3个村庄(占2.6%)未开过会。问及村民代表会议是否曾改变过村委会决定,8.6%的村回答是,91.4%的村回答否。根据对农户的调查,2003年4334个农户共参加了村里或村民小组召开的会议7521户次,平均每个农户1.74次。我们统计了参加会议内容分类频数,其中涉及最多的是农业税、一事一议款、以资代劳等收费性事务,因这一类事项开会占23%;村民参加第二多的会是关于民主选举的,占17.3%;列在第三、第四的是安排灌溉和村财务开支,占13.2%和12.5%;土地调整的会议占6.5%。

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中一项重要内容。村务(财务)公开是民主监督的重点,我们所调查的村庄几乎都按要求设置了村务公开广告栏,按季度定期公布村委会的收支项目。问及村民是否能检查村财务账目,89%的村回答是,11%的村回答否。事实上,不能查帐的村应远高于这个数字。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实行村财乡管的村,在乡政府很难查到账目,村干部即使是对拨款修路等公益事业的收支详情也是尽量回避。

村规民约是村庄根据当地民情制订的约束村民行为的准则。91%的调查村庄制订了村规民约。问及村规民约在约束村民行为方面是否有效,一半村庄认为比较有效,另一半认为效果一般或没效果。

三、公共事务管理和公益事业建设现状堪忧

从狭义上讲,村治内容指村级组织对涉及村民利益事项的处理活动。这些活动可分为两类:协调管理类,除了组织本身的运行成本无需大的投资投劳,是存量协调;投资建设类,需要组织人力、投入资金,是增量建设。

公共事务管理:过去在农民看来,村干部的作用就是替乡镇政府“要钱、要粮、要命(计划生育)”。现在情况已经有所变化,中央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取消了农民的“两税”和“两工”,并实行对农民的直补政策,另外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多年,工作难度已经很小了。虽然现行法规政策,对村级组织的职能安排几乎面面俱到,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实际上村庄公共事务管理主要集中于三类事项:调整承包地;安排农田灌溉;调解民事纠纷。

土地是农村中的最大资源,农地管理制度和村级治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村级组织运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财产问题。

据我们对4334个农户的调查,1991年~2003年,有72%的农户承包地发生了变化,平均每个农户调整土地1.14次。土地调整的第一原因是国家政策,这里指的是“二轮承包”,占38.8%。第二原因是人口变动,占30%,这样的调整主要发生在纯农区,是否调整主要根据村民小组大部分农户的意见,报村一级批准,在村民小组内部进行。第三原因是耕地征占,占13%,过去13年间51.2%的村庄被征用过土地。此外,我们在样本村调查了1993年和2003年关于土地流转的规则,绝大多数村庄对于土地在农户之间的流转不干涉。1993年,76.9%的村庄允许土地自由流转;2003年,允许的比重上升为86.8%。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应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同时《农业法》规定,村委会不得干涉农民自主安排的生产经营项目,不得强迫农民购买指定的生产资料或者按指定的渠道销售农产品。对于绝大部分村庄而言,本村的生产是指农业生产。根据我们对121村4334个农户的调查,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如种子、化肥的购买,耕种、植保、农技,农产品销售等,基本是农户自己决策和处理,自行解决的比例都在87%~95%之间。唯有农田灌溉需要村级组织承担较多的协调工作,有41.3%的农户需村、组集体协调安排农田灌溉事项。

村委会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调解村庄内的民事纠纷。我们所调查的121个村庄,2003年有105个村庄发生了民事纠纷,合计723起,平均每个村庄发生近6起。按照引发纠纷的事因进行分类,因农地引发的纠纷最多,占33%;其次是宅基地纠纷,占26.8%;再次是赡养老人引发的纠纷,占17%;用水纠纷占9.8%。根据对农户的调查,发生民事纠纷时,大多数村民是找村干部(包括村调解主任、村委会成员、村民小组长和村支书)来调解,占75.2%;找邻里或家人、亲戚来调解的,占16.8%;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的,占8%,这里包括不找任何人调解。

公益事业建设:村庄中公益事业建设最能反映村庄治理的成效。我们对这121个村庄在1991年~2003年间所做的公益事业进行了调查。过去13年中,121个村庄共实施了597项公益事业,平均每个村庄4.93件,投资额为92万元。从公益事业项目资金的来源看,主要有三大块:政府投资,占全部来源的51.7%;集体收入的支出,平均村集体对公益事业投资18.7万元,占20.4%;村民集资款,包括自愿集资和组织摊派,平均每村集资17.6万元,占19.2%。

所实施的公益事业按5个大项(包括A.交通、能源;B.农业基本建设;C.环境与健康;D.信息、文化、教育;E.其他)16个小项进行分类:

交通、能源类公益事业项目最多,占项目总数的36.2%,村均获得投资34.4万元,占公益事业投资的37.4%。其中,道路、桥梁修建居首位,占项目总数的19.6%;其次是电力设施项目,占15.1%。

位居第二的是信息、文化、教育类的公益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8%,村均获得投资32.2万元,占公益事业投资的35%。其中,学校建设居首位,占项目总数的9.7%;其次是电话通讯事业项目,占9.4%;广播、电视项目占8.4%;村庄文化设施项目最少,仅占0.5%。

位居第三的是涉及村庄环境改造和村民健康的公益项目,占20.1%,村均获得投资11.6万元,占公益事业投资的12.6%。其中,多是饮用水工程,占项目总数的8.1%。

接下来是农业基本建设类的投资项目,占总项目数的14.1%,村均投资11.1万元,占公益事业投资的12.1%。其中,灌溉等水利设施修建占项目总数的10.7%;农田基本建设占3.4%。

四、村级治理四个方面亟待完善

中国的村级治理正处在以强化村委会职能和完善“四个民主”制度为目标的民主化转型期,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还远未达到成熟阶段,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多数村庄保持着一元化的权力结构,主要表现是村党支部的集权和越权。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村民自治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集中决策和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出现了多种村治模式。但是,大多在权力结构特别是分权和制衡上缺乏创新,村级治理中权力结构多元化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在村庄内部,村党支部的权威来源主要是乡镇党委任命与支部推选,村委会的权威来自村民的投票选举,现实中村党支部的集权和越权是村民自治发展的主要障碍。

其次,村级组织自身运行经费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规范。

任何组织都存在的运行成本,对于村级组织的经费问题仍没有明确的规范,只是规定对村干部进行补贴。根据我们的调查,村级组织是稳定的,村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然而对于村级组织在收支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不彻底解决,后患无穷。目前,村的财务开支多是村支书或村主任“一支笔”,这是村庄中领导核心地位的体现。各地在税费改革后,实行了村财乡管,其过程还是不够公开和透明。

再次,民主选举处于发展的中期阶段,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制度惯性。

村民自治的基本制度规范是“四个民主”。第一,关于村委会的选举,大部分的村庄至少在形式上已执行了全体村民直选的法定程序。我们感到村干部和村民对直接选举的要求是清楚的,但相当多的村庄在候选人推荐和投票方式上存在违法现象。第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并不能完全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规范村干部的行为,村民代表会议更像是村两委班子的组织。但是,村两委班子决定的事情还需要村民代表到各个小组去宣传和执行,村民代表毕竟能够更多地参与村务,是连接村级组织和村民的桥梁。

最后,在村级治理中,农村土地制度存在隐患,村庄生活环境和农业基建项目建设滞后。

现状调查篇10

关键词:农村学生 阅读现状 语文教学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这离不开教育。语文学科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方面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将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改善学生的阅读状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极为重要。笔者将搜集的关于农村中小学生阅读现状的资料加以整合,结合自身了解的农村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概括提出了改善措施。

一、阅读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多学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在阅读活动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

缺乏对阅读的重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虽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农村学生仍陷在“题海”里,认为阅读对成绩的影响不大,更注重数理化的学习。大多数学校也并没有加强学生阅读的意识,极少学校开设阅读课,开设了的不一定能够得到落实,有的阅读课因不被重视,经常被其他学科或活动占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阅读自然就重视不起来。

阅读兴趣低。大多数学生主动阅读的意愿不强,迫于学习的压力,即使在课业负担相对较轻的寒暑假,学生也很少阅读。他们认为阅读对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作用不大。在科技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文字阅读逐渐淡化,学生更愿意将电视、网络、手机等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1]。阅读时间少。调查显示,较多农村中小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3小时以下。由于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用在阅读上的时间非常少。此外,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无心也无力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加以干涉,禁止学生读“闲书”,学生的阅读时间受到严格限制。

从查阅的相关资料得知,学生的阅读,80%以上仅限于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和玄幻小说,阅读文学名著、科技类书籍及报刊杂志的很少[2]。一半以上的农村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许多老师也认为农村中学生的阅读量太少,导致学生文学积累与知识面过窄。农村中小学生普遍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一般情况下,阅读的速度较快,没有目的。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思考,做不到读与思相结合。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缺乏词汇和语汇的积累,不注重阅读过程中的背诵记忆,更不愿在阅读之后与同学老师分享阅读感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拼音上还不过关,如平翘舌不分、尖音严重。朗读课文时吐字不清,低年级唱读现象非常严重,中高年级学生朗读时漏字、换字现象比较普遍。

(二)客观方面

阅读资源缺乏。很多农村学校阅读资源缺乏,学校藏书不足,有的学校连图书馆都没有,无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除课本和辅导资料外,仅个别学生有少量课外读物;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没有藏书,极个别家庭中有少量,适合学生看的书几乎没有。学生阅读资源的获取途径非常单一,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阅读资源的非常少。

阅读过程缺乏指导。学生的阅读处于无序状态,盲目阅读,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材料的选择也无从下手。教师大多对于学生阅读的引导及启发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阅读活动的有效深入和全面发展。中学生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正是为个人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阶段。他们的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教师良好的指导。

二、问题分析

针对农村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学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分析发现,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归结起来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

家庭对学生语文学习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多数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不重视孩子学习。一半以上的家长不支持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他们更重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因此用于购买阅读资料的投入比较少,无法为孩子的阅读提高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环境

面对升学压力,一部分教师更看重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农村学校落后的办学条件也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环境。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阅读教学不被重视,相关阅读的课程设置非常少[3]。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生活水平较低,科学文化发展普遍落后,社会风气虽然醇厚,但也有不良因素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光盘及网络的不规范管理,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资料的质量。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三、策略建议

面对农村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农村学生阅读状况的改善刻不容缓,不管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要从自身出发,为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家庭要支持学生的阅读活动

作为家长,要深刻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提高阅读意识,重视并支持学生的阅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要支持教师的阅读教学改革,使教改有强大的后盾。

(二)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创造阅读条件。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制定购书计划并切实践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增加阅读课时,使师生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加大对阅读的时间投入[4]。改革教育理念。学校要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并加以实施,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要重视阅读教学,把阅读教学的着眼点放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三)教师方面

加强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注重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好读书笔记,积累语汇词汇。读与思相结合,阅读后与老师和同学交流阅读体会。指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要让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来阅读。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指向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诵读、朗读和写作的能力。

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阅读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素养,要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自身的阅读鉴赏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以身示范,感染学生。

改革阅读教学。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抓住课改的机会,改革阅读教学。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端正教育思想,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位好课堂角色。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与时俱进,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创新性地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的阅读环境必将得到改善。教师和学生共同致力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不断摸索不断前进。我们相信,农村中小学的阅读状况一定会得到改善。

注释:

[1]刘富德:《农村小学生阅读结构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考试周刊,2011年,第31期。

[2]蒋丽坤:《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9期。

[3]罗端生:《公共图书馆为农村少儿课外阅读服务之探析――对冷水江市农村少年儿童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图书馆,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