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调查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07:17:51

现状调查论文

现状调查论文篇1

关键词:毕业论文;撰写;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477?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6-03

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是需要学生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学生在毕业前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尝试。为深入了解江汉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目前毕业论文的写作状况,提高我院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院毕业论文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1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我院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现状,并分析调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 对象

我院2007级及2008级共415名学生,其中护理专业314名、医学影像专业58名、口腔医学专业43名,均完成了在校期间各门课程的学习。

3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动机及方法、毕业论文的选题类型及数据来源、论文的完成时间及场所、影响论文撰写的主要因素、获教师指导的情况、论文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对教学的建议等。发放问卷415份,收回有效问卷403份,有效回收率为97%。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所得数据。

4 结果

4.1 撰写毕业论文的动机及方法

在对毕业论文的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地完成学校的任务,12.8%的学生认为是检验学习成果,仅有8.5%和1.1%的学生今后有做科研的打算和兴趣驱使。而在论文写作中有17%学生肯定自己是会抄袭的,30.9%的学生还持犹疑态度。

4.2 毕业论文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4.3 影响论文撰写的主要因素

4.4 毕业论文的选题类型及数据来源

在选题方面仅有23.4%的学生会选本专业科研论文,30.9%的学生对所选课题略有研究,27.7%的学生认为该题目好写,而只有22.3%和19.1%的学生是从图书馆、实习调研中获取研究数据。

4.5 获得指导教师指导的情况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有52.1%的学生是由指导老师指导的,有21.3%学生受到老师5次以上指导,还有38.3%的学生既有指导老师指导,又有其他老师共同指导。

4.6 学生对教学的建议

5 讨论

5.1 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从表1、2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未能全面认识毕业论文对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及影响今后的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虽然专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目前仍存在争议,但是毕业论文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看,它能使学生树立科研精神,形成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以及成就意识[1]。

5.2 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从表3、4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与写作能力,所以第一需花较多的时间去选题,第二较难确定合适的选题,第三获取数据、分析资料的能力较差,第四写作水平仍处于总结、回顾分析为主导的阶段。从实际看,科研是专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医学专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在临床工作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2]。

5.3 改进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

表5显示,我院参与毕业论文指导的老师工作态度端正、责任心较强,能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高,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请教老师。但由于论文写作到第三学年毕业实习前才布置,学生因在医院实习而无法回校,而指导教师也大多不忍心要求学生回校见面,所以多以邮件、电话的形式相互联系,使指导工作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因此,在表6中学生就要求增加与导师沟通的时间、提前训练写作技巧、开展学术活动、订阅论文期刊等。

6 建议

毕业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6.1 调整课程结构

笔者认为将毕业论文的教学从最后一学年提前到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提早布置论文写作任务,增加《科研设计》、《文献检索》等课程,在写作类课程中融入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开展专题讲座、学习交流活动或学科竞赛等。既能让学生较早地接触毕业论文的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和规范,加强思想认识,培养科研兴趣,锻炼写作能力;又能大大减轻学生和教师的工作压力;还能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现问题,查阅大量的资料,选择合适的课题,并有充足的时间科学地进行科研设计、实验研究及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书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6.2 完善指导方式

利用我院良好的院校合作基础如分校、实习基地及教学医院等,提前向他们毕业论文题目类型及要求等信息,不仅可以共同设计毕业论文选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更可以请实习带教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样既能够让相关医疗单位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对所需人才进行设计定位,又能够使毕业论文选题更贴近医学临床实践并增强其科学性和吸引力[4],还能够通过毕业论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医疗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并熟悉实际工作中科研工作的开展方法,更能够让学生尽快确定合适选题,顺利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培养计划。

6.3 丰富论文形式

专科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将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模式,向应用性、实用性方面转变。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可丰富论文形式,如学生可以自己的实习医院为背景撰写调研报告,结合实习期间的所见病患编写大病历、病案分析;还可以丰富论文内容,如既可涉及临床也可涉及专科护理、健康宣教、医德伦理、卫生法规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或实习单位的科研活动、社会调查和学科知识竞赛等,以提交学年论文或其他毕业实践的报告来抵免毕业论文的学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或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建宙,周歧江,李壮.医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初步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5):831-832.

[2]张景龙.成人教育护理专科生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的分析[J].护理研究,20,(05):295-296.

[3]赵旦峰,李刚.论科学选题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09-I10.

现状调查论文篇2

[关键词]SCI论文;医院;价值定位;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b)-0162-03

Investig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value cognition of SCI papers in hospitals

LUO Juan1 JIANG Pan1 LI Sun-fei1 WU Ying-chao2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the 150th Hospital of PLA in Henan Province,Luoyang 471031,China;2.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the 150th Hospital of PLA in Henan Province,Luoyang 471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SCI fever" and explore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in in hospital.Methods Through 18 medical units of telephone survey,whether SCI was list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and reward.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ttitude of SCI as evalueting indicato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medical papers and the medical level,and cogni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among 221 medical technicians in 4 hospitals.Results In 18 medical units,SCI was list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and reward.In 221 questionnaires,50.7% of the staff wrote SIC papers,which was prepared for title and assessment;59.3% thought that SCI was reasonable but not only,49.7% of the staff did not know the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of SCI.Conclus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CI in the hospital has excessive deification,blind worship,distort the essence of value and so on.The stat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hospital should trea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CI scientifically,and made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combine of research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the combine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the combine of achievement and transform.

[Key words]SCI papers;Hospital;Value orientation;Evaluation index

《科W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享誉全球的文献检索工具[1],其作用是帮助科技人员查阅最新科技文献,跟踪最新学术前沿,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然而,近年来相关文献[2-3]纷纷报道我国科技领域逐渐把SCI泛化、异化,以SCI收录论文数量来衡量单位或个人科研学术水平的高低,并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SCI热潮”。就连国外Nature杂志也报道SCI在中国学术界存在不良现象和弊病[4]。本文就SCI在医院的价值定位进行相关调查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其一,选择河南和山东14所医院、2所疗养院、2所卫生研究机构为单位调查对象,采用电话咨询所在单位是否将SCI论文列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是否对SCI论文有重奖措施。其二,选择上述两省4所三甲医院221名医疗技术人员为个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SCI论文的看法、对SCI论文引入评价指标(职称、学术、奖励)的看法、对SCI论文收录数量与医疗水平关系的认知、SCI论文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

2结果

2.1单位调查结果与分析

18所医疗单位均将SCI论文定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在奖励措施上,18所医疗单位在2013年前全部有经济奖励。之后,14所医院取消了经济奖励,而是在职称晋升上加大了分值,说明纯洁学术风气正在医院兴起,4所医疗单位仍有经济奖励。

2.2个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4所三甲医院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回收率92.1%。其中,本科42人,硕士141人,博士38人,分别占19.0%、63.8%、17.2%;医类152人,药类21人,技类48人,分别占68.8%、9.5%、21.7%。

2.2.1对SCI论文的看法 从选项统计看,“为职称晋升做准备”占50.7%,与单位调查中“SIC论文列入职称晋升指标”相符,说明被调查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背负着单位指标的压力。其次是“为医院科研做贡献”占12.7%、“为临床服务”占7.7%、“提升自己能力”占4.6%,其他为多选次数占24.3%。

2.2.2对SCI引入评价指标的看法 从选项统计看,选择“有合理性但不是唯一”占59.3%,说明多数被调查人员能理性看待SCI。其次是“不合理”占13.2%,“合理”占7.2%,“不做评判”占4.5%,其他为多选次数占15.8%。

2.2.3对SCI论文数量与医疗技术水平关系的认知 从选项统计看,“SCI论文数量不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45.2%,“SCI论文数量与技术无关”占39.3%,f明多数被调查人员明白SCI论文与临床实践的区别。其次是“SCI论文数量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6.8%,“SCI论文数量多技术越好”占4.2%,其他为多选次数占4.5%。

2.2.4对SCI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 从选择统计看,“不知道”占49.7%,说明多数人对SCI的认知还停留在只是发文,没有理解其实践转化的意义。“没有转化”占19.9%,说明SCI论文并没有完全运用于临床实践。其次是“转化”占17.3%,“个别转化”占13.1%。

3讨论

3.1 SCI论文在医院价值认知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其实,“SCI热”之现象是全球性的,并逐渐蔓延和加剧[5]。但是,在SCI论文价值认知上,国外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刻意将SCI论文设定为指标,而是更加注重通过SIC论文对某种疾病、某项研究的评估,注重其实践转化[6]。本次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以下问题。

3.1.1以SCI论文论英雄 国内多数医疗机构把SCI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医院之间的竞争、个人进步的评价,都与SCI紧紧捆绑,把SCI论文列为“刚性指标”[7]。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能看病、能解决疑难病症的医生,只是没有SCI收录的论文,在职称晋升中被甩在后面,严重挫伤了积极性。这种以SCI论文论英雄,必然在医院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3.1.2对SCI基本概念的认识不足 不少医院盲目“崇拜”SCI,对其发展历史、收录特点、评价方法并不了解。本次调查中的某院对全院科主任进行考评,把SCI列为评价指标,结果管理、信息、情报、工程等科主任排在末尾。这就暴露医院管理者对SCI基本概念认识不足。SCI是一种文献检索工具,收录的重点是自然科学,也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信息学、情报学、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

3.1.3 SCI价值本质的扭曲 2013年前多数医院对SCI论文给予经济奖励,吴咸中院士报道有的医院SCI论文可得到几万乃至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年终奖励[8]。此外,也有根据影响因子系数进行奖励,如影响因子系数0.3奖励3000元,系数1奖励1万元,以此类推。这种诱惑式奖励条件,扭曲了SCI的科学价值定位,把医务人员引向金钱的误区,最终导致医院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价值观的滑坡。

3.1.4优质论文相继外流 国家自然基金成果都是以论文形式呈现,各类基金成果对SCI收录的论文给予优先,加之各医院优厚的奖励条件,导致优质论文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花钱资助的研究成果被外国人享受,受益的首先不是中国人[9],导致国内核心期刊高质量论文组稿困难,影响力较低,最终使国家科技实力受到影响。

3.1.5由SCI论文引发的学术造假 在国内把SCI论文过度化的影响下,带来的是SCI产业链,出现了一批打着知识创新的网站,明码标价提供从、翻译、刊用“一条龙”服务。于是,造假、剽窃成风,学术腐败、欺骗泛滥成灾。有报道2009年国内销售额达10亿元[10]。试想,脱离了临床实践的论文,谈何促进医学创新的发展。

3.2 SCI的价值定位

3.2.1充分肯定SCI在医院的作用价值 其一,我国科研成果产出形式之一是,所以,医院SCI论文产生得越多,科研成果获奖率相对就高,对医院科研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二,把论文投向被SCI收录的国外医学期刊,既可得到国际专家对论文的指导,也有助于英文写作水平的提高[11],对提升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其三,在同等条件下选拔人才,必须有一套评价系统为依据,以体现公平公正,SCI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具有合理性。

3.2.2 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 国家应积极推进科技政策导向的改制,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不能将SCI论文成为逐利的工具,作为衡量医务人员的砝码。提倡开展医疗绩效评价方式,SCI要有,但临床实践、业务能力和医疗安全不能忽视,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医务人员为临床服务的积极性。

3.2.3科学了解和评价SCI 2014年,韩启德、吴孟超、吴咸中等33名国内著名医学专家联合倡议“正确对待SCI,盲目热衷有弊病”[12]。其实,SCI自身也存在弱点和缺陷,如影响因子就是造成评价偏倚和失真的例子。影响因子是指该期刊被引用情况的相对均值,并不是某篇论文的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为4,并不代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为4。因此,在正确了解和认识SCI的同时,取其精华,融合本国特色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机制回归本源。

3.2.4遏制由SCI引发的学术造假 2014年某网站报道了《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国际期刊进行抄袭调查,结果所调查的百人名单中,96篇来自中国[13]。当然,学术不端的行为并非我国特例,国外学者报道2047篇被撤销论文中,抄袭和伪造占撤销论文总量的67%[14]。上述现象应该引起我国科技领域的深思和注意。首先,医院要加强科研的规范化管理,遵循科研伦理,注重医务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其次,政府要整顿网络,取缔论文中介组织,坚决遏制学术造假的不良风气。

3.2.5明确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 SCI论文的终极目标不是奖励刺激,而是能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医疗实践,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解决疑难病例,为人类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如果只是为了SCI论文去科研、去提升职称,就是混淆了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因此,SCI论文在医院的价值定位关键在于将研究成果进行医疗实践转化,提高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治和预防水平。

“SCI之父”Garfield博士曾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用这个标准衡量科研人T,或以收录论文数量评价科学研究不合适[15]。虽然SCI对促进我国科研学术、衡量医务人员学术水平具有参照价值,但是国家科技领域应注重政策导向宣传,医院也要辩证看待SCI利弊,制订出科研与临床绩效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成果与转化相结合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多维性的评价体系。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反腐倡廉的深入,医疗机构正在逐步整顿,通过调查笔者看到不少医院取消了对SCI论文的重金奖励,而是更加注重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以SCI论英雄”的局面必将得到改善,医院的学术风气也将逐渐正本清源。

[参考文献]

[1]Garfield E,Pudovkin AI,Istomin VS.Why do we need Algorithmic Historiography?[J].Am Soc Inf Sci Technol,2003,54(5):400-412.

[2]殷忠勇.告别SCI崇拜:重塑文化自信和变革评价制度[J].医学与哲学,2015,36(1):10-14.

[3]姜莹.SCI论文过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2):91-92.

[4]Lai DY.Rule on papers puts China′s PhDs at risk[J].Nature,2011,476(7359):152.

[5]刘雪立.SCI及影响因子用于科研绩效评价的局限性[J].眼科新进展,2008,28(9):654.

[6]张超杰,肖蔷,张志功.SCI论文在医疗领域价值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7):1-6.

[7]何权瀛.泛化或异化SCI评估体系的利弊思辨[J].医学与哲学,2014,35(7):10-12.

[8]吴咸中.临床医生必须深深扎根于临床[J].医学与哲学,2015,36(1):3.

[9]杨勇,栾嘉,冷怀明.以学术影响力为中心的办刊策略――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5):532-536.

[10]杜治政.正确评估当前医院、学校的SCI热[J].医学与哲学,2014,35(6):1-5.

[11]潘丽萍,刘雪华,贾红彦,等.SCI论文研读报告应用于医学科研型研究生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病案,2016, 17(4):79-82.

[12]余运西,孟小捷.33位知名专家倡议正确对待SCI[N].健康报,2014-10-26(3).

[13]秦慧娟.基于SCI论文撤销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31-39.

现状调查论文篇3

关键词:汽车工业上海口岸物流发展对策

汽车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我国政府的支持。我国国民经济十五发展纲要中把“发展经济型轿车”和“提高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列为十五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上海市政府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都把汽车工业列为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九五”期汽车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十五”前两年增速达20%。上海市规划到2005年汽车工业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整车生产能力达120万辆,形成全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2020年整车生产能力达300万辆,跻身世界前10强。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上海工业的龙头产业。整个汽车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同样为汽车物流和汽车滚装码头装卸及其延伸业务开展的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上海口岸汽车物流背景分析

1.上海具有良好的综合经济环境

上海正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及周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港的经济腹地——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上海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的汽车工业通过和德国大众及美国通用的合资,引进了国际先进汽车工业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上海大众”生产汽车34.7万辆,“上海通用”生产汽车19万辆,整车销售、生产量占全国轿车产量的20%以上,已经形成了一大批面向全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整车和零部件已形成出口态势。

3.上海具有良好的港口和集疏运条件

上海港是我国大陆最大的港口。2004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总量达3.7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455万TEU,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十五期间,上海有着更大的发展机遇。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规划中已经把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列为我国十五交通建设的首要任务。举世瞩目的洋山深水港建设工程已经初见成效,一期工程已竣工运营。良好的港口条件,加上长江黄金水道和公路铁路等良好的集疏运条件,为在上海投资汽车滾装码头和汽车物流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4.长江三角洲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

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上海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随着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和配额的取消,上海及周边地区居民购买进口汽车的量将会有一个快速增长,汽车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

5.上海市政府的积极推动

上海市历届政府十分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2001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决策,旨在抓住我国加入WTO后,汽车消费面临高速增长的机遇,利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核心优势,大力发展汽车贸易,尽快融入全球汽车贸易的新格局。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届时美国的通用、福特,德国大众、法国雷诺和日本丰田等国际著名汽车企业的在华营销总部将落户上海国际汽车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目标是通过10年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汽车贸易的核心市场和重要的汽车集散地。同时,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将推动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届时也会为上海汽车物流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汽车城的集聚效应不断凸显,目前已形成年产40多万辆轿车的能力,汽车产业年产值最高猛增到400亿元。2005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787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2%。为汽车物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使物流企业迅速崛起。

二、上海口岸汽车物流现状分析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总产值年年攀新高,1990年468.1亿元,1995年2,042.7亿元,2000年已增长到3,677.5亿元。按物流成本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5%计算,2000年汽车物流市场容量是551.625亿元,2003年汽车物流市场容量734.213亿元,到2005年预计将达到888.397亿元。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汽车进出口业务必将迅速增长,汽车物流业市场也将进一步放大,为汽车滚装物流提供强大的业务支撑。同时,中国现代汽车物流发展的过程已进入从整车物流为主、向零部件入厂物流以及零部件售后物流方向延伸,形成了一主两重(以整车物流为主,以零部件入厂╱售后物流为重)的现代汽车物流的新格局。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地处沿海与长江的“T”型交汇处,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具有发展汽车物流的优势。下面就具体分析上海口岸整车物流的状况。

1.上海口岸整车物流现状及分析

目前全国主要汽车滚装码头布局为上海、天津、大连和广州四个沿海港口口岸。2005全国共进口汽车16万1千辆,其中上海口岸30000辆,占全国的比例为18%。

上海口岸内贸汽车滚装运输主要由一家内贸船公司承担,这家船公司2003年完成内贸车辆运输8万辆,2004年完成8万7千辆,2005年预计完成55000辆。而上海口岸专业滚装海通码头内贸汽车滚装运输2005年完成29000辆。

(1)外贸整车物流

加入世贸组织3年以来,我国汽车整车进口净增10万多辆。但是随着国内汽车产量大幅增长、可以提供的新车型越来越多、价格不断趋于合理,进口汽车所占份额不断下降。在进口汽车中轿车占三分之二左右,目前进口轿车在国内市场所占的比例从3年前的6%下降到5%。进口轿车档次越来越高,排量越来越大,基本上是国内不能生产的车型。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累计进口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16.1万辆,增长2.6%。进口汽车占国内汽车市场份额为3.37%,比2004年降低了0.42个百分点。在所有进口车型中,除轿车进口保持一定的增幅外,其他车型进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从上海口岸的情况来看,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对我国进口汽车的贸易量产生较大影响,2005年,经由上海口岸进口的汽车高达29000辆。2005年上半年受“落地完税”政策即将出台的影响,全国进口车市场出现回落,预计全年的进口车量将少于往年。但由于进口车消费群体的增加,可以预见2007年经上海口岸外贸进口汽车将达到5万辆,2010年将达6万辆。

与进口相比,汽车出口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上海口岸的情况看,2004年汽车外贸出口国家为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和中东地区,出口车辆超过15000辆。出口厂商主要有奇瑞、吉利、江淮、江铃等华东地区整车厂商。从上汽集团的情况看,2005年上半年整车出口共完成1195辆,其中上海大众除去年签订的POLO继续出口澳大利亚,今年又开辟了新的市场,50辆GOL出口哈萨克斯坦,并且通过香港公司开拓伊拉克市场,目前已有2辆桑塔纳作为样车参加重建伊拉克商品展;上海通用78辆君威出口菲律宾;赛宝车75辆出口南美及中北美国家;上汽通用五菱继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取得了出口888辆的好成绩。在上汽集团的发展规划中,2007年要达到生产自主品牌5万辆的目标。此外,国家商务部为促进中国汽车出口取得较快发展,初步意向是在全国建立10个汽车和零部件出口基地,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极有可能成为国家出口基地。以上因素都为上海口岸整车出口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预计2006年上海口岸外贸整车出口将达到36000辆,2007年将超过4万辆。

(2)内贸整车物流

上海口岸2004年通过水路运输的内贸车辆高达8.7万辆,而且随着国内汽车消费的增长,各汽车生产厂商为降低汽车的物流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将倾向于船舶运输。

2004年国内其他汽车生产商销往江浙沪地区的车辆已超过20万辆,考虑到主要的汽车生产厂都分布在沿海沿江一带,随着水路运输技术条件的改善,相关基础设施的到位,大部分厂商将优先考虑采用水路运输车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各大汽车生产商都扩大产能。进出上海的车辆将有明显增长。预计2006年进出上海的车辆将超过30万辆,2007年将近50万辆,2010年将超过60万辆。具体内贸整车物流业务量预测及分析见下表。

三、上海口岸汽车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口岸物流是中国物流领域的新生事物,它不是传统的口岸运输、仓储等物流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口岸物流一体化为特点的综合物流服务网络,涉及到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物流管理的多个部门。上海口岸汽车物流在通关环境、信息技术化支持、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遇到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相比于天津、广州等同类口岸,上海口岸外贸整车通关周期较长,对上海口岸外贸进口车量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

2.上海口岸汽车物流信息化水平低,除了少数企业已经使用信息系统外,总体还处于基础阶段。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交流,除了极少数应用了EDI系统,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真加电话的传统方式。数据交换、商业合同等多以纸面介质为主,辅以EMAIL进行。

3.口岸物流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这导致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的有限,汽车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上海口岸汽车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1.增强政府政策支持和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应根据口岸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来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或给以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公路、港口、铁路和航空等运输基础设施和物流中心的建设。同时政府通过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发展口岸物流的经济和市场环境,并通过管理创新和通关改革来切实促进口岸汽车物流的发展。

2.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市场体制,提高汽车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推广使用如客户关系管理(CRM)、车辆监控系统(包括GPS、GIS等)、企业资源管理(ERP)、射频技术RDIF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汽车物流供应链各环节提供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存储的集成的信息服务。另外要使汽车物流活动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由汽车物流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即信息查询、交易、货物送达等。供应商将货物存入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由物流企业代为与买方在网上达成购销合同,待买方款到由配送中心发货,并将贷款支付给卖方。从而将交易与物流结合在一起,简化商务环节。

现状调查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全美大学生学习参与度调查;NSSE;大学生学习评估;CLA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29-02

[作者简介]康秀平 1981― ,女,河北衡水人,硕士,衡水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质量监控。

自20世纪初期,各国研究者就展开了针对大学生发展的各种讨论,其中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大学生发展的因素分析。研究大学生发展状况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调查问卷向学生本人询问实际情况。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均开展了许多调查,收集大学生在校学习及发展的信息。相对而言,美国的大学生发展调查研究比较成熟,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开展的大学生发展调查虽然规模不同但也各有成效,我国近几年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也已起步。

一、国内大学生发展调查现状

中国有关大学生发展调查的实证研究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2007年清华大学引进全美大学生学习参与度调查 NSSE ,并邀请27所院校联合组建NSSE-China项目团队,项目发展至今已经扩展为“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 2007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自2006年开始每年都进行“首都高校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参考了美国的NSSE调查、UCLA的CSS调查及日本东京大学的CRUMP调查等。北京师范大学的周作宇于2001年引进美国的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CSEQ ,开展“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由杜智持的课题组自2002年起,在北京市高校开展了针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即“北京市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二、国外大学生发展调查现状

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均开展了许多调查以收集大学生在校学习及发展的信息。以美国为例,到目前为止已存在多个针对大学生群体、以了解本校教育现状为目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大学生发展调查,如NSSE、大学生学习评估 CLA 、CSEQ、CIRP等。这些调查有的关注大学生发展的输入特征,有的关注产出特征,也有的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经验。在研究大学生发展状况方面影响最广的全国性研究主要是NSSE和CLA。澳大利亚主要实施的是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 CEQ ,它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作为增值评价的手段,通过调查大学生课程学习体验了解大学生整体的学习发展状况。

三、国内外大学生发展现状调查比较分析

一 调查总对比分析

国内在理论研究方面较少着笔于理论分析,大都是在现有的国外理论之上进行理论综述。在实证研究方面的重复性较高,大都是以国外调查为基础,在对原问卷进行部分修改和文化适应处理之后开展调查,研究的同质性强,调查目标不清晰,大都是为了调查而调查,而未能立足于现实情况系统分析和设计问卷。在调查内容方面,主要针对大学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而对于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不足,特别是对大学生发展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发展收获的影响机制缺乏深入研究。

国外在实证研究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影响较大的几项调查都各有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输入、过程、产出方面分别进行调研,建立了完善的可比较的数据库系统,并随着调研的发展不断更新问卷与调查方式。但是,目前仍未有研究对现有调查进行系统分析。

二 调查要素对比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调查的深入分析发现,各种调查都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调查阶段。大部分调查都是针对过程阶段实施,以输入变量为依托,注重对发展过程与发展成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其中CLA侧重对大学生发展成果的调查,试图从输出阶段创建全面的大学生发展评价指标。

第二,调查方式。国外的CSEQ、CEQ、NSSE以及国内的四大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随机抽样向大学生发放纸质或电子版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这种调查方式样本量丰富,且具有代表性,也是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时采用的最主要的调查方式。而CLA虽保留了原来的调查方式,采用直接测量的手段,虽然费时但极具代表性,以最真实的数据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出全面的评估,对于输出阶段的大学生发展成果调查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第三,调查主体。各种调查都是由研究高等教育的机构或高等院校组织实施的,具有高度的学术权威与影响力。同时,它们接受上一级政府机构或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监督,数据分析科学有效。以高等院校为依托设计的调查指标框架更具说服力,可以从大学生发展的角度对高度教育质量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估。

第四,理论基础。调查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大学生发展理论和院校影响理论,设立评价指标框架。大学生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理论、“学生努力质量”理论、“高校学生学习范式转变”理论、智力与道德发展理论、学习策略理论等;院校影响理论主要包括“环境―经验―发展”模型、有效教育实践五项原则 EEP 等。

第五,调查对象。大部分调查以本科在校生为主,涉及面较广,能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其中,NSSE主要针对大一和大四的学生进行,通过两个年级学生发展状况的对比,评估学生参与有效教育实践的投入状况,以及学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并以大学生发展的视角深入了解大学生动态发展的过程。CEQ主要侧重对毕业生进行调查,测量毕业生对学校提供课程及教学服务的感知,用于课程质量评估与改进。毕业生对学校的各项服务都有较为深刻的体验,课程认知较为系统全面,能更有效地进行衡量与评估。国内的“首都高校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与“北京市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以北京地区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北京不同类型高校学生成长的现状和学习生活方面的参与程度进行调查,并对大学生的群体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三 调查指标对比分析

国内外的七大调查工具都产生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社会背景下,以大学生为主体调查其发展状况。同时,依据大学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探索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七大调查工具的各项评价指标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借鉴、共同作用。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针对不同群体的调查导致调查目的与调查指标不尽相同。七大调查工具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为共同的价值取向,涉及的主要调查指标包括学生的背景信息、高校组织特征、学生参与经历、学生的发展和收获等。各大调查工具基于不同的调查目的,所涉及的调查内容与调查指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每项调查的评价指标都有其侧重的维度,各项指标的选取都具有独特性。

四、结论

虽然各调查基于不同调查目的在各领域内的发展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但是却缺乏针对中国现有国情、国内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全过程进行的调查。其中,NSSE和CSEQ已经出现汉化版本,分别为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和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相比其他工具,这两种调查工具能较好地适应我国大学生的特点。CEQ侧重学生的课程体验,涉及面相对较窄,无法完整地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CLA作为一种直接测量方式,采用主观题进行测量,无法收集数据进行客观分析,较难在国内开展实施。

基于以上情况分析,我国急需在吸收借鉴各种调查工具精华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特点,设计一套能全面衡量大学生发展状况的问卷。在引进外国问卷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汉化问题,还要仔细考量相关题目的内容与我国学生实际情况的匹配度,再进行适当的取舍。

参考文献:

现状调查论文篇5

【关键词】:亚健康;分布特点;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047-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又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等,是指人们表现在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属于中医“未病学”理论的内涵。众多现象表明,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学习、工作效率。因此,笔者开展专项调研分析,旨在为该地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参与调查者均为2007年1-12月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各类人员,调查涉及单位达40个。体检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内外(妇)科情况及三大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胸透、心电图、B超等。

1.2亚健康诊断参考标准[1]

①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②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③尽管有明确的具有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35~55岁;③同意接受调查。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患有心脑血管、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③患非重大疾病但需用药维持者;④不愿合作者。

1.5调查方法

依据相关文献中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的分类为标准[1],自行制定调查问卷,将各证候症状分列于表格。设置专门地点,先由被调查者如实完成自填部分,再由医师完成访谈部分,现场回收问卷,经专家审核确定是否合格,剔除不合格表。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保留亚健康状态者资料。由专人负责建立数据库,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1.6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软件编制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被调查人群人口学资料基本情况、亚健康人群主要症状分布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男女间平均年龄之间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定性变量的分析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以中医临床症状为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判别结果考核。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发出调查问卷710份,回收有效问卷693份,有效问卷97.6%,符合亚健康标准的有330份问卷。亚健康发生率为47.6%。男性233人,占总人数70.6%,女性97人,占总人数29.4%,男女比例为2.4:1,男性高于女性。发生亚健康的年龄特征是男性平均年龄(42.3±5.8)岁;女性平均年龄(40.9±4.7)岁。超重及肥胖共147人,占总人数的51.2%。已婚246人,占总人数74.5%,离婚20人,占总人数6.1%,未婚18人,占总人数5.5%,丧偶7人,缺失39人。

2.2中医临床症状调查情况

2.2.1被调查者病因的调查情况,见表1。

表1被调查者病因的调查结果

调查

项目 总调查人群人数(%)

总人数 男 女

病因 禀赋不足 74(22.4) 47(20.2) 27(27.8)

年迈体弱 3(0.9) 3(1.3) 0(0.0)

频繁外感内伤 23(7.0) 16(6.9) 7(7.2)

吸烟 87(26.4) 73(31.3) 14(14.4)*

环境污染 51(15.5) 40(17.2) 11(11.3)

情志不遂 149(45.2) 114(48.9) 35(36.1)*

劳欲过度 104(31.5) 64(27.5) 40(41.2)*

饮食不节 192(58.2) 124(53.2) 68(70.1)*

病因调查结果中,饮食不节占比例最大,共192人,占58.2%,其次是情志不遂149人,占45.2%,劳欲过度104人,占31.5%,吸烟87人,占26.4,禀赋不足74人,占22.4%,环境污染51人,占15.5%,频繁外感内伤、年迈体弱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7.0%、0.9%。

不同性别间在体质特征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吸烟、情志不遂、劳欲过度、饮食不节四病因男女间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吸烟、情志不遂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劳欲过度、饮食不节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2.2.2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

综合分析专家诊断与聚类分析各中医证型分布,两者基本一致。据此将亚健康人群330人分为肝脾不调证、肺脾气虚、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肝郁化火、肝肾阴虚、痰热内扰八种证型。

2.2.3亚健康人群不同中医证候涉及脏腑的情况,见表2。

表2亚健康人群不同中医证候涉及脏腑的情况

涉及脏腑 人次 百分比(%)

脾 206 62.4

肝 206 62.4

胃 74 22.4

肺 37 11.2

心 21 6.4

肾 20 6.1

由上表可知,不同中医证候所涉及脏腑中肝、脾是频数最多的两脏,均有206人次,约占62.4%。

3讨论

3.1南海地区亚健康状态分布特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地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为47.6%,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型为肝脾不调证、肺脾气虚、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肝郁化火、肝肾阴虚、痰热内扰八种证型,其中不同中医证候所涉及脏腑中以肝、脾居多。其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①中青年阶段:年龄集中在36.2~48.1岁;②肥胖者;③已婚者。不同性别的体质特征分布情况存在差异。

3.2南海地区亚健康状态主要成因分析

3.2.1情志因素

该地区处于珠江三角洲腹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和居处环境的污染等,人们承受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人们首先在心理方面出现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等表现,而在情感方面则表现为冷漠、无助、孤独、空虚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这种压力所导致的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即中医理论的“情志失调”。中医理论认为,“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也稳定有序。”[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肝……在志为怒”。《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上”。这说明怒会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所以“怒伤肝”。因此,若发生情志失调,必影响“肝主疏泄”之功能,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出现各种亚健康状态的症状。

3.2.2饮食因素

由于该地区地处华南湿地,若嗜食辛辣刺激或肥甘厚腻之品,加上饮食不定时,即 “饮食不节”,易致湿困脾阳,脾失健运,从而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如身体疲劳、脘腹不适等。

3.2.3起居失常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其阴阳消长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现代人多数起居失常,如睡眠时间不足,干预了阴阳的正常消长,随之而来出现失眠、困倦、肌肉酸楚、关节疼痛、性机能减退等亚健康状态。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佛山市南海地区人群亚健康的形成是多因素的结果,通过对其分布特点及成因等开展研,为该地区在临床针对各种亚健康人群开展有效的中医药预防亚健康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参考文献

现状调查论文篇6

相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政治学的实证研究十分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问题的日渐尖锐和村民自治的强力推进,政治学界逐步重视起对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产生了不少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拓展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化政治学界对中国农村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研究也已引起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密切关注,对国家相关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前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最大成效最好的,无疑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张厚安就提出“理论务农”,深入到山东、湖北、湖南等省作农村政治调研,并以这些调研成果为基础写作出版了“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丛书”。[1]1990年代中期,在张厚安、徐勇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2]此书由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徐勇和项继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河南南街、山东向高和甘肃方家泉村治实证研究》,分获1998和1999年国家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徐勇主持的村级治理个案调查报告集《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3]出版。2001年由徐勇和吴毅主编的《乡土中国的选举》[4]也已出版。于建嶸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5]和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6]均为长期村庄调查的实证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的乡村政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引起国家有关政策部门的重视。目前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成果已成为国内乡村政治研究领域被引用最多的研究机构。 民政部及与民政部关系密切的一些专家的实证研究也有很大影响,尤以在1990年代初连续三年以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的名义编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集,收集了最初有关乡村政治调查的众多成果,至1990年代中期,由中国社会出版社连续三年推出由王振耀主编的白皮书,在政治学界和政策部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村民自治研究最为权威的文本。出于工作调研的目的,李学举、王振耀等人编著的《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7]亦收入大量的调查报告。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的一些专家参与了民政部的调研,其中原中央党校王仲田和民政部詹成付主编的《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8],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的《中国村民自治前沿》[9],也有丰富的个案调查。民政部基层政权司每年还编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是乡村政治研究的基础资料。

此外,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比较持久、时间比较长、规模比较大的一些成果如王沪宁主持的村落家族文化研究,收录了十五个个案村的调查;[10]张乐天对浙江海宁一个村庄长达数年的调查,写作了《人民公社制度研究》[11];辛秋水以文化扶贫和村民自治实验为题,在安徽大别山区农村作了为期十余年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验,肖唐镖则以江西宗族背景和村级治理的相关性为题,组织十数位研究人员在数十个村开展了长达经年的个案调查,调查成果也已出版[12]。较早一些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成果如张立荣先生以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为基础撰写著的《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13]最近的调研成果如中央编译局荣敬本教授等人以对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的调查为基础写作的《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4],《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5],李凡等人对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研究[16],毛丹写作的《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17],张静写作的《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18],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19],卢福营写作的《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20],深圳大学黄卫平先生等人以对深圳市大鹏镇选举制度改革的调查为基础撰著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21],白钢主编的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22],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23],在学术界都有一些影响。转贴于

至于一些以个案调查为基础撰写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近年更是骤然增加,说明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深入的阶段。

二、个案调查的基础价值

总的来讲,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大都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特别是以个案村的调查为基础。通过个案调查来获得调查资料与思想灵感,成为这种研究的主要特点。同时,当前个案研究大多处于描述阶段,政策性考察较多,学术深度和理论建构稍嫌不足。

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非均衡的背景下,农村地区间的政治社会发展状态亦十分不同,没有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调查经验,不可能对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有一个真切的判断。因此,个案调查的价值首先在于积累不同地区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真实可靠的农村政治形貌及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景象。 个案调查的价值其次在于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的直观资料,走出书斋和既有文字理论的框架,从活生生的农村社会中获取体验,获得灵感源泉。第二手的文字描述无论如何精致生动,总只是第二手资料,总是将活生生的全景的社区农村政治依描写者本人的裁剪而成不完整的文字。直观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中,每一句话的音容笑貌,每一笔收入的山形地貌,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都构成调查者凭借自己个人灵感进行全面想象和深入挖掘的充分条件。以活生生的生活来建构调查者的理论和政策文本,大致不会离题太远。尤其是调查者可以将自己构建的理论文本与自己在农村调查中的直接感受时时结合起来,就不至于让理论信马由缰地走得太远。 个案调查的价值还在于有可能将一个社会文本构建成一个关于社区发展的全面文本。不是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等学科进行分界,而是以社区发展为基础,追问现状背后的为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真正将乡村社会的性质与表现出来的政治发展形貌结合起来,理解中国国情中来自乡土社会中的有着若干年代历史的那一部分。可以认为,个案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个案本身的典型性,而在于这个个案本身是否可以建立起其外在形貌与内在结构之间的因果联系,可否在乡土性质与政治发展和国家制度三者并不对称的互动中建立起理论上的勾连。首先关注个案本身的内在解释力,然后再考虑其典型性,以个案调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思考,并以此思考为基础来建构起具有个案材料解释力度的理论框架,然后将此理论框架予以扩展,看到底可以扩展到多大范围、多少村庄。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诸多个案调查来形成诸多具有类的理论特征的分析框架,最终就为构建中国乡村政治的总体形貌和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的理论框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政治的政策对策,就会颇具深度和前瞻性。 这里,可以提出一种叫做个案式思考的东西,即在个案调查时,以个案村为文本,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个案村材料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而不去管这个个案中哪些材料是独特的,哪些材料是普遍的。以这个个案某些或许独特的材料建构起来的框架,可能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这些分析框架如果具有个案的解释力,就足以获得在若干理论中的价值并可以在以后的比较中判定那些是真正独特的,那些是普遍的,及如何建构一个可以容纳一定特殊性的普遍分析框架了。

从对当前已有乡村政治个案研究的现状看,总的来讲,各种类型的个案材料都已有一些,积累个案的工作虽说做得依然不够,却也有相当成绩,现在最为不足的是,相当部分个案研究过于关注政策层面的问题,试图以个案村的情况来推导出重大的政策结论,而不大重视借用个案调查所获得的直观与灵感来建构理论框架。本来,王沪宁写作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不仅有一些个案,而且试图以个案来进行理论思考,遗憾的是,王沪宁本人并未亲自参加个案调查(更不用说参与全部个案调查。真正的灵感理应来自全部的个案调查),缺乏来自乡土社会的活生生的灵气。徐勇主持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研究具有与王沪宁同样的问题。 如何在个案研究中将个案调查的灵感与虎虎生气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是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三、从个案调查到区域研究

个案调查具有经验的直观全面性和产生灵感的基础,但个案研究亦有其局限性,尤其可能无法分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以偏概全,导致对乡村政治发展及其相关经济社会文化基础的判断失误。

区域研究既可以填补单纯个案研究的不足,又可以避免大而全式研究的肤浅。首先以对个案材料的解剖来掌握一个“麻雀”,然后以这个解剖获得的经验(解剖本身的经验和从解剖中学到的关于“麻雀”结构的知识)为基础,展开对区域农村的全面实证研究,既可以走由村到乡到县的上行路线,也可以走由村到村再到村的平行路线,这种或上行或平行的调查扩展,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对农村社会了解的全面性,而且可以在区域范围内验证个案研究的结论,防止以偏概全。区域性调查从某种意义上将个案调查的深度和灵气与面上调查的广度和可信性结合起来,做到深度个案材料与广度区域调查之间的互相补充。

总的来讲,当前政治学界在区域性乡村政治研究领域缺乏自觉。辛秋水是以安徽大别山区来展开自己实证研究的,问题是辛秋水过于关注政策问题和枝节性的技术问题,不仅忽视了理论提炼与建构,而且忽视了区域性调查在提供个案深度报告和区域广度报告结合上资料本身的价值。肖唐镖以江西农村宗族与村级治理的关系为基础来展开自己的区域实证研究,虽然他的绝大多数调研成果还没有发表出来,但通过他既有面上统计又有个案深入描写的一些报告,可以为学术界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建立在这些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的概括,基本上可以将江西这一大的行政区域关于村级治理与宗族关系状况描绘清楚。肖唐镖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提升的自觉,忽视了将个案调查资料与大胆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的最有可能产生原创性分析框架机会的把握。一手资料成为理论工作者们的二手资料,个案调查中最为宝贵的由切身的农村政治体验而触发理论建构的灵感,被人为地割断。

我们近年来力图以湖北荆门这一传统的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展开区域性调查。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在1999年上半年在全市深度访谈了40多位村支部书记,整理有近百万字的“村支部书记访谈录”,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特别是村级治理的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访谈。二是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下半年,在全市观察了三十多个村的村委会选举,并对其中多数村进行了回访,建构了一些关于选举与村级治理的调查文本。三是2001年上半年在全市进行的口述史访谈,整理有数十万字的资料。四是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乡村组织及其财政状况的调查。总的来讲,这些访谈和调查可以大致勾勒出荆门这一农村区域村一级政治发展的现状和这一政治现状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其主要优势在于,不仅反复细致地调查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现状,而且努力追求这些现状得以存在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实质上是试图将个案调查和区域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的努力结合起来,不是在政策问题上,而是在学术研究上,为当前农村社会进行定性,我们最重要的研究思路是理解当前农村政治发展现状诸如村民选举、村级治理得以如此发生的背后的村庄性质。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建构的领域。通过这些努力,就有可能不仅为学术界提供有深度且可信的关于区域性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大量一手资料,而且为政治学界提供解释荆门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因为以直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可能有肤浅的地方,却大致充满了来自乡土的灵气与活力。我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素养不足,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的时间太短。

总的来讲,区域性调查必须以个案为基础,兼顾典型性和广泛性,将深度调查与广泛调查结合起来。这种调查的另一个主要之处是应该将调查者亲身获得的关于农村社会的灵感,在农村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的问题意识,与关于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和构成这种状况原因的背后理由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调查材料的可靠性与理论建构的启示性相结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可靠且有深度的关于某一区域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及这一状况背后的经济社会状况)的材料,而且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富于乡土灵气的具有启示性的分析架构。不仅如此,以区域性材料为基础建构的分析框架,即使不具有对全国农村发展状况的解释力,也可以对那些试图解释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大理论构成冲击。转贴于

当前具有区域农村实证研究意识的政治学人太少,是当前乡村政治研究中的薄弱之处。如何扩大对区域农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将实证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从区域调查到分类研究

区域性的农村实证研究不仅是指行政区划的地域,而且指具有相同特质的区域,比如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省一些农村地区的宗族复兴和宗族对村级治理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虽然福建可以算作东部地区而其他省份都是中部地区。再比如,湖北省江汉平原的一些农村比如荆门市的传统势力,与资料反映出来的东北农村的情况十分类似。阎云翔在黑龙江下岬村作的农村人情调查,生活在荆门的人可能倍感亲切,因为荆门农村的情况与他细致描绘出来的调查村的情况简直毫无二致。[24]

不过,区域性调查首先必须大致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进行,至于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这应是分类研究的功夫。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撰著“中国农村基层政权丛书”时,便有意识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进行实证调研,1990年代中期出版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中的实证调查保持了这一特点。至2000年出版《中国农村村级治理》一书中所收录的个案,则明确以东、中、西部的三分,收录一些典型个案,试图以东、中、西部三种类型区域农村的典型个案,来反映出当代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的总体形貌。现在看来,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得了大部分的成功: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农村个案资料,引起了国内乡村政治研究人士的充分关注。但是,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无力说明其个案的典型性,且无力以个案来表达他们看到的就是中国农村社会的总体形貌,因为他们越过了一道不能也不该越过的坎,这就是区域调查本身,个案的深度唯有与小的行政区域的面上调查相结合,才具有比较可靠的说服力。当然,仅仅依靠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他们也无力以区域调查为基础来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状况的总体形貌。 更成问题的是,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可能无力说明他们为什么要以东、中、西部来划分中国农村政治的类型。东、中、西部首先只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后来用以部分描述经济发展状况。当然,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的还会有政治、社会发展状况,但是,这不过是说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只是以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一种基础:经济发展状况来予分类的,这种分类方式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分类,虽然经济发展状况可能构成政治发展状况最为重要的基础。王沪宁在《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的前言中说他收入收中的十五个个案是随机抽取的,但也如他讲的,在他们在进行调查时,对调查对象的地理分布有初步的安排,想使它们位置分布得广一些,并具有多种特色:如沿海地区和边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实质上也是一个东、中、西部地区的三分。事实上,几乎所有以个案为基础来建构关于当前中国乡村政治总体形貌的研究都会面临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和王沪宁同样的困境,他们无力以个案的深入描述作为他们总体结论的基础,因为其中缺乏了区域性调研这一重要的中间层次。 区域调研这一中间层次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从政治发展状况本身与构成这种政治发展状况的或经济的、或社会的、或文化的基础来建构区域政治的形貌,诸多如此区域性的建构,可能为分类研究乡村政治发展本身及其诸种基础提供材料与框架。比如,以乡村政治发展本身作为分类标准,以村民自治实施状况为例,可以分成规范型的与非规范型的村民自治。[25]或更精细如欧博文的“四模型”说,即从村民参与和完成国家任务两个向度,将村民委员会和相关组织分为四种理想模型:达标的示范村、瘫痪村、专制村、失控村。[26]以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如前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这样三种类型,或者直接划分为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与欠发达农村地区两种类型;以经济体制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个体私营经济主导型、集体经济发达型和农业生产为主导型三种类型;以地理区位划分,可以划分为城郊农村、平原农村和边远山区等;以社会发展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分为宗族势力强盛型与宗族势力衰落型,或人际联系紧密型与人际联系松散型;以文化状况这一基础来划分,可以分作传统文化发达型与传统文化断裂型,或农村文化素质总体较高与总体素质较差型,宗教(广义的信仰)活动密集型和宗教活动很少型;从交通传媒等方面,也可以作多种划分。 当然,作分类研究并不是要求所有研究都以这些繁多的方式进行分类,展开研究,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在作区域性调查研究时,却可以将这些基础性的因素综合考虑进乡村政治发展状况的类型中去,并力图以这些复杂多样的分类基础来构建与乡村政治发展之间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当然,这要以个案调查的灵感为基础进行多样化的构建。最终,这些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关于区域性乡村政治发展的类型,便在建构起自己的同时,向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的区域展示了自己,比较了自己,这种展示和比较,就可能为构建总体的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状况的理论提供基础。 要强调个案调查的灵感到区域调查的广度,及以个案调查和区域调查为基础的区域性政治理论建构,然后将这些区域性建构与其他区域性建构进行比较,最好是一个区域性政治理论建构者可以亲自到其他类型区域进行由个案到区域到区域政治理论新的建构的努力,这样,他就会富于个案调查的灵气,比较研究的敏感,区域研究的普遍等诸多优越的方面,他这时也就有可能建构一种更为广泛的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的理论,配合以诸多其他类型的从个案到区域再到区域性理论建构的众多努力,关于中国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成果,就不仅会具有广泛的政策建设力,深厚的本土功力,而且会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了。 当前在关于乡村政治发展的对策与学术方面,实质上大都是以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实证资料(比如电视报纸的报道,农村生活的经验,参加过发达地区农村的某次考察甚或参观)为基础来提出的,这其中有着众多截然对立的主张。问题并不在于这些主张之间的截然对立,而在于持这些截然对立主张的一方或双方对自己主张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来自哪里?可能来自道听途说的一些流言,或者某种新闻报道,或者某次亲自到发达地区农村作过的有限考察或者到贫困地区进行了一次扶贫活动。比如竟然有人对村民自治作如下评价:“也有一些同道对农村基层的‘群众自治’赞不绝口,殊不知它的真实运行机制是‘群众专政’的延续,它的理想模型也不过是英美政治民主化、行政专业化之前19世纪地方自治的低级版本的拙劣翻版”。[27]显然,如果不建立起关于农村政治研究的全面形貌的理论构建,这种低层次但惑众的且自信的主张与见解自然会存在下去,这样存在下去的低层次主张,不仅毒化了学术研究的气氛,而且损害了政策研究的效力。

五、结语

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应该说是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大趋势。但在当前,学术界必须对从个案到区域再到分类研究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基础的个案与区域研究层面加以关怀。没有个案调查的深度、灵感和问题意识,没有区域性研究的广度和构建特征,就谈不上进行分类研究。同时,没有分类比较研究,不仅可能造成理论建构的片面性,而且也可能丧失对乡村政治研究的敏感性。换句话说,在当前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同时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不可轻视任何一方。

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也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进路。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最佳方式也许就是从个案调查开始,然后展开区域性的理论构建,最后过渡到分类研究。当然,这个研究进程只是总体的进路,在具体展开过程中,交互进行也有好处,总体方向是如此的。

--------------------------------------------------------------------------------

[1] 参见张厚安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 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

[3] 徐勇:《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选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于建嶸:《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

[7] 李学举、王振耀等编著:《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8] 王仲田、詹成付主编:《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 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中国村民自治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 参见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 张乐天著:《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2] 肖唐镖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 张立荣著:《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5] 荣敬本等:《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6] 李凡等:《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17] 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8]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 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0]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21] 黄卫平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 已出版的如史卫民、雷兢旋:《直接选举——县(区)级人大代表选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 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 阎云翔的调查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礼物的流动》,三联书店 2000年版。

[25] 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39─148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现状调查论文篇7

主题班会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追踪——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的调研——以某省部分高校为例

一例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成功转化

基于高校类型差异的辅导员专业发展现状调

免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学习投入对比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木桶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以鲁东大学为例

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阈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高校校院辅导员团队分层建设探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进程(2005-2010)——基于期刊数据库文献的题名检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沿革与思考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状况分析——以某省部分高校为例

社会支持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论辅导员的教育权力

辅导员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与和谐校园建设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以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大学业生职业适应性探析

后金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观及其引导

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的分析——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原则和方法

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迷茫的调查及疏导

大一学生兼职现象分析及引导

理工科新生大学适应性调查及其教育

大学生课外兼职现状调查分析——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独立学院为例

大学生娱乐网络化调查研究

学习型组织理论视阈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高校校院辅导员团队分层建设探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进程(2005-2010)——基于期刊数据库文献的题名检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沿革与思考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状况分析——以某省部分高校为例

社会支持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论辅导员的教育权力

辅导员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与和谐校园建设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以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探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观及其引导

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的分析——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原则和方法

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

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迷茫的调查及疏导

大一学生兼职现象分析及引

理工科新生大学适应性调查及其教育

现状调查论文篇8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英美文学;教学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并反映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提高我校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特对本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07届大三学生(第一学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40人,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首先对学生是否喜爱英美文学这门课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0%不喜欢这门课,70%则比较喜欢。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教材枯燥乏味、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课堂气氛较沉闷。其次对学习英美文学的意义进行了调查。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学课的目标有着明确的说明,即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比较清楚学习英美文学的意义,但也有30%学生认为不清楚。对该门课学习难度大小的调查表明仅有10%学生认为学习难度不大,剩余大部分学生认为难度较大,并指出学后收获甚少。最后学生自答部分显示英美文学学习的最大难题是:学习内容多、内容整体缺乏系统性、主题分散、记忆困难;其次,教材枯燥乏味、课堂气氛较沉闷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

调查结果提醒教师,如果学生体验不到英美文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或体验得不够必将削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必须尽快找到合理而有效的对策。近些年国内学者在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上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五大视角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或改革进行研究,分别为文学批评、教学法、实证研究、跨文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视角。

文学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闫玉敏提倡在文学课上将传统的批评方法、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心理学批评方法、神话与原型的批评方法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作品[1]32-36。然而,文章只是将文学批评方法作为文学课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种教学理念来提倡。随后出现了一些将文学批评理论作为课堂教学指导理念的文章,如有把读者反应理论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与文学文本之间的互动沟通的,也有从女权主义角度指导英美文学教学以建立一个师生平等、互帮互学的教学模式的。然而这些研究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文学课授课内容庞杂、学生记忆困难的问题。

教学法与英美文学教学。“抛锚”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部分,张冰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过程,认为通过教师的“抛锚”,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作品,并在作品的情景中把握作者的意图,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得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2]167。吕洪灵则注意到独白式教学方式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在强调学生“动”的同时也要看到“静”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一味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也要给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3]60-62。

英美文学教学实证研究。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程爱民等学者的带领下,该课题组对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报告,分析总结了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在认识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4]14-18。但是该调查报告尚只发现问题,并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或策略。次年,鲁吉进一步佐证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状况并得出五点看法,即英语专业学生中真正喜欢英美文学的为数不多、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学生感到这门课难学、学校对这门课的忽视和教师的教学手段太过单一[5]10-13。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英美文学教学。刘仪华总结了英美文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四点优势:高效省时,有利于文学能力的培养;丰富的教学活动和乐于互助;逼真理想的语言环境;新增的语言“实用技能”[6]148-149。张显平指出文学语料库的构建与利用是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并提出构建文学语料库应注意文学性、对象性和反馈性三个基本原则[7]132-135。然而,在我国语料库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文学语言基本素材的专业语料库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还需要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去判别和验证。

跨文化交流与英美文学教学。曾洪伟提出应该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打破“自闭症”走向开放,跳出英美文化的圈子,从第三者的立场考辨英美文化与其他民族和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8]87-89。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发展趋势即是逐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不断朝跨文化、实证研究、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强调教学内容输入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也不断注重提高教学输出质量与学生的接收能力。本文针对调查报告突显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归纳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其主要特征,论证该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与应用价值。

3.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

诺思罗普·弗莱是加拿大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也是全球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著作《批评的解剖》的问世标志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重要的西方现代批评流派之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弗莱认为文学是远古神话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某个神话故事按不同的形式和模式进行描述,为了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必须从理解神话入手。

“原型”是弗莱神话批评理论的核心概念。原型可以指在历史、文学、宗教或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具有继承能力的象征、意象、母题或主题模式;记叙神祗故事的神话模式是文学作品中最普遍的模式类型。原型是普遍的象征,它们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 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原型并不容易被识别出来,因为文学作品是“移位的神话”。原始神话和宗教仪式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按照各种模式移位到各具性格的神祗形象上。对弗莱而言,文学作品之间互相连贯的源泉是“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却反复出现、经过不同程度‘移位’的特定原型[9]36。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原型反复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因此对原型的每次不同 “移位”是由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作者本身的写作天赋和个性所决定的。弗莱建议从两个不同的层次看待文学文本:叙事结构的直接表现形式,即表层结构和间接表现形式(原型),即深层结构[10]163。表层结构可以复杂多变,但原型代表的深层结构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文学中的原型人物数量也应该是固定、可数的。在文学创作中,人们利用数量相对固定的原型进行创作。

4.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通过梳理、概括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笔者发现其有三大显著特征,而这三大特征恰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英美文学课堂上出现的主要问题。

趣味性。调查还显示92.5%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课兴趣,也更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强调神话对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就是移位的神话。将英美文学与欧美神话、圣经故事、民间传说等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全面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互文性。弗莱认为原型是文学本身的再现,是传统文本与文本之间一种特定的再生现象。互文性从时间顺序即纵向联系的角度反映出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的某种程度的联系。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人类生活和经验,一些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如爱情、生命、追寻等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有所体现,作者不可能凭空创造出全新的文字或文学,历史文本对现代文本具有借鉴作用,现代文本总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借用或改写历史文本,文本与文本之间交织成密集的网,没有孤立存在的文本存在。基于以上观点和调查数据显示的继以讲故事的方式之后将近55%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上采用对比和串联的方式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有意从某一主题出发,寻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文本让学生进行发散性学习,对比同一主题下不同时代或相同时代不同作家创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甚至对比同一作家相同主题下不同作品的特点,而不是孤立地学习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部作品。根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互文性特征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某一特定主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对比学习中领悟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还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

系统性。弗莱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他仅仅用一个原型单位就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原型纵横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让人不仅从纵向角度看到同一文明下不同文本间存在的互文性,还从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作品间找到相似与相异之处,即横向联系。例如,关于人类诞生的神话或传说,对比中国、印度、英美等国我们既可以找到不同点也可以找到相似点。教师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有意识地将英美文化与其他异质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避免英语专业学生把目光局限在英美文学上而忽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优秀作品。

5.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实际需求;其次综述、评价国内围绕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或改革进行过的研究;进而阐述、归纳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其三大特征;最后结合英美文学教学实践进行论述,以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英美文学课堂不活跃、学习内容杂而乱、学生记忆不牢等问题,提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讲故事、对比、串联的方式系统地进行英美文学教学。

6. 参考文献:

[1]闫玉敏. 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课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2):32-36.

[2]张冰.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选读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67-168.

[3]吕洪灵. 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60-62.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2002(1):14-18.

[5]鲁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10-13.

[6]刘仪华. 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0(4):147-149.

[7]张显平. 构建语料库促进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132-135.

[8]曾洪伟. “自闭症”、比较文学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评论,2007(5):86-87.

现状调查论文篇9

关键词: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调查

近几年来,伴随着“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管理部门和基础教育学校越来越重视一线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们也意识到进行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更直接更迅速地反映了现实教育环境中的教育问题。民办中学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对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和期望。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地处珠三角腹地,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民办学校,在校学生达八千人,是中山和珠海一带的名校,属于较典型的大规模优质民办学校。通过对这所学校教师的走访调查,可以对该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有大致的了解。该校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当前我国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状况

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是中山市某民办中学。选择该校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学校,主要是基于其是一所双语学校,属于较典型的大规模优质民办学校。学校教师队伍庞大,人员结构多元,教师受国际化影响较大,较能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广泛性。而中山市是一所地级市,辐射很多区域,选择该地区的代表性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他民办中学的整体情况。

对问卷进行编码并依次录入相关统计软件(EXCEL2010以及SPSS20.0软件),然后进行量化分析。对于访谈材料,首先把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然后对这些访谈材料进行定性分析。统计显示,该校教师群体里有几乎一半的教师没有曾经参与或正在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曾经参与或正在参与校级课题的教师比例有30%;市级、省级、部级比例依次下降,其中部级最少,仅为1.54%。其中,有24.62%的教师从未发表过论文,有接近一半的教师曾发表过市级论文,省级和部级相对较少,依次为10.00%、18.46%。

(二)科研选题能力

在“科研选题能力”这一项调查中,绝大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主动去发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意识,也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能从自身感兴趣的问题中抽取出研究问题;后三项科研能力显得极为薄弱,不符合的教师比例比较大,这三项科研能力分别是“从各级教育科学规划指南中进行选题”,“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研究”和“从理论文献和对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总结出所提出的课题”。

(三)科研方案设计能力

在科研方案设计能力方面,各项指标的符合程度都达到了50%以上,其中超过70%的教师能准确简洁地表述研究的题目,能把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超过60%的教师能准确把握研究内容,能准确地选取研究对象。在“合理安排研究各部分进程”和“设计的方案具有科学性”这两项不符合的比例有点高。总之,关于这项指标的调查,该校教师符合程度都很高。

(四)科研操作能力

关于科研操作能力,66.9%的教师能按照研究设计方案实施研究,68.5%的教师能遵循研究程序进行课题研究,63.1%的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研究设计方案,有50%左右的民办中学教师能创造性的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准确的运用设计方案中提到的研究方法,能准确完成研究设计里的每一步。在科研操作能力这一块,“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准确的运用设计方案中提到的研究方法”这两项对民办中学教师来说还是有些不足。

(五)资料的整理分析与撰写能力

关于资料的整理分析与撰写能力,69.2%的教师能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56.9%的教师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统计结果,53.1%的教师能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处理,51.5%的教师能按照科研规范撰写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有12.3%的教师不能按照科研规范撰写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

(六)评价科研成果的能力

关于评价科研成果的能力,57.7%的教师能把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53.8%的教师能够遵循评价步骤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44.6%的教师能把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39.2%的教师清楚从哪几个方面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相应的,有20.0%的教师不能把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16.2%的教师不清楚从哪几个方面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评价。

(七)影响科研能力的因素

在“制约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中,阻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工作忙没时间”、“考试压力大没时间兼顾”、“掌握专业理论少”、“对实际教学帮助少”、“经费不足”和“怕别人不理解”。在“影响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中,其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对教学工作有助力”、“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评奖职称挂钩”、“领导的重视与促进”和“从众心理”。

二、对调查问卷分析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部分除了变量的调查部分,还包括“教师科研能力现状”与“影响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的调查,一共选取了130位教师进行调查。至于访谈部分,则选取了七位研究对象,分别是一位科研副校长,一位年级主任,五位普通教师。虽然只选取了七名访谈对象,却也覆盖了校长、年级主任、普通教师等各个教师群体,比较有代表力和说服力。

总体而言,问卷调查数据的信度还是比较高的,都是笔者亲自发放问卷,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较高。针对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中,该校教师科研选题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其他能力符合的比例集中在50%左右;关于“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用SPSS分析软件对此部分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科学系统的。

三、调查结论

(一)民办中学教师科研状况

民办中学教师群体中没有参加过课题或没有发表过论文的教师居多,其中接近一半的民办中学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民办中学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其他教师发表过论文但主要是发表在市级期刊杂志上,有一小部分发表在省级期刊杂志上,只有很小一部分民办中学教师在部级期刊杂志上发表过论文。由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可见:民办中学教师科研状况整体不理想,在进行课题研究与两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二)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调查

1、民办中学教师科研选题能力

民办中学教师科研选题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从理论文献和对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从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中进行选题”,“从有关教育观点的争议之处来选题”这三项,与科研选题能力的其他几项相比,显得尤为薄弱。

2、民办中学教师研究方案设计能力

民办中学教师研究方案设计能力总体来说一般,有两项显得很不足,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协调能力有待加强,有很大一部分民办中学教师不能合理安排研究的各部分进程,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高,最后导致的很明显的后果就是民办中学教师设计出来的方案可操作性很低。

3、民办中学教师研究操作能力

民办中学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能力不高。调查研究表明,民办中学教师能创造性的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能力不高。研究数据表明,有高达16、9%的民办中学教师不能创造性的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创造性的运用,就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更加灵活的调整研究设计方案等。

4、民办中学教师资料的整理分析与撰写报告的能力

民办中学教师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科研规范不足。根据调查数据,可见很多民办中学教师不能按照科研规范撰写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有12、3%的民办中学教师不能按照科研规范撰写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

5、民办中学教师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

调查研究表明,有20.0%的民办中学教师不能把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有16.2%的民办中学教师不清楚从哪几个方面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评价,有12.3%的民办中学教师不能够遵循评价步骤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些数据都表明民办中学教师评价科研成果的能力是比较薄弱的。

(三)影响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

根据调查所得,总体而言,在制约科研能力的各项发展因素中,阻力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工作忙没时间“、”考试压力大没时间兼顾“、”掌握专业理论少“、“对实际教学帮助少”、“经费不足和怕别人不理解”。依据教龄的不同,阻力个别项排序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变化不是很大。在影响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中,其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对教学工作有助力”、“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评奖职称挂钩”、“领导的重视与促进”、“从众心理”。依据教龄的不同,会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教龄小于等于五年的初入职教师与教龄大于20年的老教师。

(四)访谈记录信息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编访谈问题进行访谈,有四个问题,分别对民办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状况、造成民办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的原因、促进民办中学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措施、民办中学科研管理需要改善的方面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记录显示,受访教师普遍认为民办中学科研状况不是很好,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多,造成民办中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有几点:1、民办学校功利性发展制约。民办学校要生存,教学质量取决定因素。因此对成绩的要求更高,会注重短期效应。2、教师认识程度不高。老师科研导向取决于学校评价制度。在质量决定生存的境况下,老师同样会注重学生成绩――分数。至于分数从何而来,很少思考。因此分数成为课堂的主产品,而不是鲜活的人。民办学校的课堂风格,很多都是以经验型为主,创新活力不够。原因在于老师在严格的考评制度中,忙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用于科研时间少。其次是不敢创新,输不起,可能一次成绩下降,带来的是奖金、福利的影响。3、学校支持力度小。民办学校老师流动性大,学校在科研投入较小。一边要你跑得快,但又不给你吃饱。怕在投入科研后,出了几位名师,然后,一拍屁股另谋高就了,学校投入打水漂。很多民办学校都都此顾虑,因此在科研这方面投入较少。4、学生流动性大。科研需要一个稳定的对象,需要一个稳定的周期。民办学校学生流动性相对较大,在科研时,这种变化将影响研究结果,不利于一种周期性研究。而关于民办中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建议,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从建立完善的科研奖励机制,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等方面综合改善民办中学科研管理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现状调查论文篇10

一、调研目的

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运用课程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所需的专业素养,更好服务于自身工作。

二、调研内容

学生根据现有所学理论知识基础,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既可在教师给定的选题范围内开展调研,也可以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自行确定调研课题,以便更加有效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调研课题根据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选题分别如下:

(一)《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1、当代青少年社会责任感调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参观纪念场馆、观看陈列展览、瞻仰历史遗址、寻访革命先烈、聆听“五老”讲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一系列方式,调研当代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现状,探讨行之有效地思政教育途径,深入教育和积极引导青少年爱国、爱党、爱社会,肩负时代使命,敢于担当,建设美好中国。

2、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结合自身工作和行业特点,分析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调研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写出调研报告。

3、所在家乡青少年精神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当地青少年精神生活状况的调研,了解青少年精神生活基本情况,针对调研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培养,敢于担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4、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模式调研。江西革命老区在国家支持和自身努力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提高,但仍居全国较后水平。通过对生产生活条件、产业结构、教育卫生、地方财力、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入调研,为老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面临挑战调查。对自己所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及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调查,调查中可采取查看文献、走访、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或选择当地一个或两个有的村庄开展相关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亦可对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变化、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城乡结合部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治安问题、征地款项的发放使用、劳动力安置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以你的家乡为例,从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社会面貌及百姓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建国70周年社会变迁的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3、城乡居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调查,了解、分析当地居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状况,分析近几年来普法教育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并思考对策。

4、结合所在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进红色文化的创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新时期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查研究,可以通过走访、谈话、问卷调查等随机形式在你所选乡村或社区了解基层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状况、党内民主发展状况,了解农村和社区党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及存在问题。

三、调研要求

1、所有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选题范围,必须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2、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选题列出调查计划书(包括调查对象、方法、内容及时间安排),作好调查笔记。

3、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调查体会。调查报告字数3000字左右。

调查报告要求语言简练、明确;叙述清楚、明白;资料数据真实、可靠;结论有理、有据。

四、组织实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以5人为宜)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每人独立提交调查报告。

五、成绩考核

社会实践成绩采用百分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为三档,评分标准如下:

A档:80~100:全面完成社会实践各项工作,选题适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实践方法正确,实践计划设计合理,实践记录完整;调查报告语言简练准确;叙述清楚明白;资料数据真实可靠;结论有理有据,字数不少于2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