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探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9:54:33

现状探讨

现状探讨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生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文化理想教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新一代初中生是我们未来社会的顶梁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的年龄段,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教授学生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善良正直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以及教授学生一些文化科学知识更是当今任务的重中之重。生物作为初中的重要的一科,其教育现状并不值得乐观,所以我们需要对初中生物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促进初中生物的教育改革以及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初中生物教学现状调查

很多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强调重点知识,而忽视了课本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才是一切灵感的来源,如果脱离了生活,那么这些知识点就会变得空洞乏味,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与实验操作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就必须与生物实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结果。这样使得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强迫学生们去学习,不管学生乐不乐意去学习,对学习感不感兴趣。逐渐使学生失去对生物的兴趣,虽然这样可以在应试教育下获得高分,我们实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获得高分,而是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讨论学习感受生物,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只会讲重点,学生们就只会划重点。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觉得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只需要背背应付考试就好了。这样想法就严重阻碍了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推行[2]。生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生物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去发展。同时大部分的生物教师都是自己在台上喋喋不休的,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听的进去,是否有兴趣在听,自己讲自己的,讲完之后再给学生们划重点,就让学生们背和做题,这样就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对生物失去兴趣,如此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课行为,不给学生们独立探讨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很难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这样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从中很难得到收获。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课行为,不给学生们独立探讨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很难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这样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从中很难得到收获。同时,教师的权威也让学生不敢提出质疑,不懂的问题也不敢去问。

2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灌输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在开家长会的过程中给家长讲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不要单纯的以应付考试而去学习生物,我们要让学生们去理解生物的深刻内涵。去理解生物、尊重生物,为学生们的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要是想彻底的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运用学校存在的多媒体等多种高科技产品,教师要留足够的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建立小组合作、互相学习的模式,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有趣的课件,从而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物的重视性。生物教学是一门艺术,模式是多种多样和灵活多变的,可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和选择,但不管何种模式,其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是生物,任何科目的学习我们都需要结合生活,因为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生物学生们可以把丰富的生活经验运用到生物学习之中,这样会使这些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活化以及富有感染力,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变得更深刻,对知识点记得更牢固。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概括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主动交出“主权”,解除教师的“霸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探究、学习。让学生去自主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我是课堂主人”的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让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学生才会更好的进行学习,促进地理学科的长久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束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生物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工程,只有拥有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保证自己在社会的浪潮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说,对初中生物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发展完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3]。我们需要对初中生物课堂进行探讨和研究,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找出让学生更好学习的有效方法。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道路很漫长,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慢慢进行探索,我们一定要坚持改进,找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课堂模式。

作者:郭拉弟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156-162.

现状探讨范文篇2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局限性;途径;对策

一、我国财务分析指标的现行状况

我国财务分析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

(一)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偿债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企业能够转化为偿债的资产的数量。这一数量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二是企业资产的变现速度,变现速度越快,偿债能力越强。

(二)营运能力分析指标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1】。营运能力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与成本这两个因素。

(四)发展能力分析指标

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的增长、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待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概括了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和偿债能力,是企业实力的综合能力。

发展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平均资本增长率。

二、我国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指标的数据于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将制约着财务分析指标。

(一)报表信息并未完全反映企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

众所周知,列入报表的仅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在报表中或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爱会计惯例的制约并未在报表中得以体现,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二)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

受历史成本惯例的制约,财务报表只报告已发生或已执行的经济交易事项的信息,而不报告未发生或未执行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缺少企业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因此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历史成本惯例使会计信息在通货膨胀面前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坚持历史成本惯例,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相加,会使信息使用者不知晓他所面对的会计信息的实际含义,也就很难对其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决策有实质性参考价值。

(三)企业会计政策运用上有差异使企业自身的历史与未来对比、企业与企业间的对比没有现实的意义

由于会计政策的差异问题的存在,企业在不同会计年度间采用不同会计方法以及不同企业以不同会计方法为基础形成的信息具有极大的不可比性。

(四)会计信息的人为操纵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不诚信行为的存在使企业对外形成财务报告之前,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编号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进而粉饰报表,以达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不一样,误导了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决策。

三、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途径与对策

(一)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

从国内外目前的理论和实践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定量指标和定性说明企业背景及各种预测的资料外,还应增加以下几种非财务分析指标: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经营业绩,表明在同类产品中企业产品的占有份额。企业产品占有份额高,市场占有率就高,说明企业的市场营销做得好,产品受消费者所喜爱,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处于主动地位。调查表明,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中雄居榜首。

2.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另一方面是指产品在售后阶段符合客户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它可以通过废品率和顾客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加以综合反映。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企业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

(二)充分利用现金流量信息,注重现金流动负债比

企业的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偿还债务最直接的保证。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过流动负债,表明企业即使不动用其他资产,仅以当期产生的现金流量就能够满足偿还债务的需要,因此,在分析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时,既要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更应关注现金流动负债比【3】。现金流动负债比等于年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年末流动负债。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由于现金是偿付债务的最主要手段,若缺少现金,可能会使企业因无法偿付债务而被迫宣告破产清算。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指标比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更为严格,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充实部分财务指标内容,提高财务分析指标的准确程度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指标公式中分母的净资产中,实收资本(股本)反映的是账面价值而非市场价值。一般地,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账面价值与其市场价值数额相差很大,因此根据两种不同的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自然也会相差甚远。由于市场价值反映现时价值,账面价值仅仅是历史数据,所以根据账面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股东资本的现时收益率,而根据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更能真实地衡量出股东资本现时的使用效益【5】。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和运用。因此,净资产用市场价值代替账面价值,真正地衡量出股东资本现时的使用效益,对股东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意义更为重要。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的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分子销售成本不能正确反映一定时期存货总周转额,因为并不是所有存货流转时都用销售成本核算。主要表现在:企业销售原材料;债务重组过程中用原材料抵债;在建工程领用产品;用存货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换入其他资产;企业存货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存货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将存货捐赠等。以上业务都涉及存货的流转,但不增加存货周转总额。可见以销售成本作为存货的流转总额,常常会导致流转额低估,从而低估存货的周转速度。虽然原材料的销售、用原材料投资、在建军工程领用存货、非货币性交易、以及存货抵债等到不属于企业的主营业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非常灵活,此类业务在企业时有发生。存货的周转速度加快,而存货周转率指标却不能做出正确反映,会影响管理者对存货使用效率的判断,使之不能准确制定存货的储备额,严重的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6】。因此,在计算存货周转总额时,把销售成本中不能包含的周转额加以汇总,并计算销售成本与汇总额的和,作为存货周转总额。

3.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中的对外投资形成投资收益,不能形成主营业务收入,因此,总资产中的对外投资与主营业务收入并无直接关系,应把它从总资产中剔除。另外,企业的营业总资产不仅会带来主营业务收入,而且会带来其他业务收入,应予以加上。这样分子为营业收入净额,分母为扣除投资后的营业总资产,计算出的结果更为准确。

(四)增加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以反映净收益的质量

通常讲,每股净利(税后利润/总股本)和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净资产)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常用指标。每股净利指标只是表明股本的获利能力,它未能反映出企业其他资本项目如资本公积等的获利能力。衡量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指标应首推净资产收益率,它直接反映了所有者权益的单位净利。但无论是每股净利,还是净资产收益率,都只是从数量上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而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指标,则是从质量方面对企业和获利能力作进一步的说明。由于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企业收入中,大多包含应收账款等债权资产,如果这些资产的质量不高,难以如期变现,势必导致企业净利润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如果这些资产是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人为形成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净利润对投资者来说是“陷井”而不是“陷饼”。净利润现金含量比率反映了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可用以衡量企业收益的质量。该比率大于1,则说明企业销售回款情况良好,收益质量高;若该比率小于1,甚至出现负数,则在判断企业获利能力时,必须慎而又慎。

【参考文献】

[1]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唐文彬,韩之俊.关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修正[J].上海会计,2002,(2).

[3]刘新华.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缺陷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1,(8).

现状探讨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全球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发展对于企业物流的整体运作水平和效率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物流需求也进一步朝着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要求企业加快对物流运作整体模式的不断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企业经营的发展需求。

1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物流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物流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企业物流与以往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例如企业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式进一步优化,企业物流运作的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企业物流组织机构结构不断完善,物流在企业长远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物流运作还是存在不少亟待改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中小企业物流组织机构仍不尽合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对于物流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这在各中小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由于长期的重生产、轻物流,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未能在企业组织结构中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企业日常物流运作往往由销售部门或生产部门等部门代为行使,即使有的企业设置了仓储或运输管理部门,但其与企业生产经营并未能紧密整合,由此导致许多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1.2物流运作理念滞后,成本较高。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物流运作方面的理念仍比较滞后,对于企业物流日常管理及运作缺乏长线规划与布局,管理方式和手段上比较粗放,在配送网络与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建设不足,由此也使得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总体水平在国际上来看仍比较高,许多企业每年仅花在运输上的费用就已经占到整个物流总成本的75%以上[2],难以有效推动企业提高市场竞争水平。1.3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明显落后。随着物流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纷纷开启了企业自身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从而力求不断提升企业物流运作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但当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足,尤其是许多中小企业尚未能建立起完善系统的物流信息系统,影响了企业物流运作的现代化升级与改造。

2新时期我国企业物流运作提升的对策思考

为有效提升企业的物流运作与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我国企业应着重从当前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对照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的先进做法,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物流运作水平,具体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2.1更新物流运作理念,降低物流运作成本。理念是行动的先导[3]。企业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发展首先要从观念入手,这要求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现代物流理念的更新,一方面要努力突破传统的自办物流的传统观念,努力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强与其他第三方物流平台加强战略合作,在物流运作与管理过程中争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支持和配合,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在物流方面的投入和资金压力,降低风险,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意识到物流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努力加强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建设。2.2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物流部门建设,推进企业物流体系建设。现代企业对外发展需要企业内部具有完善的物流管理部门来统一负责、规划物流运作的相关业务[4],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进一步从人员队伍、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来进一步统筹企业内部的物流运作包括采购、库存管理、仓储设施以及信息管理、物流运输等等相关业务,首先要大力加强对物流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从业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之能够适应新时期企业物流运作的现实需要,其次要推动企业物流内部相关制度建设,保证企业物流运作及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从制度入手加强对相关人员及整个部门的考核力度,这是推进企业物流运作的一个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通过建立专门的物流部门来建立企业内部大物流,对整个物流从原材料采购、商品存储、运输以及交付等全过程实现统一管理,努力形成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一体化。2.3强化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物流运作效率。随着现代物流的持续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已经大势所趋,为有效提升企业物流运作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改进物流过程,完善物流服务过程和水平,企业要进一步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与自身企业长远发展相适应的内部物流信息化系统,这不仅包括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为物流运作提供电子化管理,也包括了物流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平台和服务。为此,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物流运作的专项投入,支持和推动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化建设。

3总结

总之,从我国大型企业以及国外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企业物流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物流运作整体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以及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还需要各企业积极从自身物流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入手,努力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自身物流运作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君暖.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22):45.

[2]邵晴.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0):18-19.

[3]孙建刚,李延安.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07(4):13-15.

现状探讨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乡村文化;乡村教育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在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极影响。这里我以我县乡镇小学为观察对象,谈谈存在的问题,供同行们一起商讨。

一、亲子教育的严重缺失

亲子教育,它是家长对孩子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它的操作者是家长,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其他人。在农村,原来只是留守儿童亲子缺失,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还是得到父母的关爱。自实行“撤点并校”政策,就更加剧了亲子教育的恶化。每次到乡镇小学,每当看到较小的孩子排队打饭,端着饭菜混在一起的饭碗散落在食堂四周就餐时,我的心情总是难于平静。学前班开始就到离家几里甚至几十里之外的中心校寄宿就读,6、7岁的孩子,平心而论,这个年龄段的她们,饭烫了都会哭鼻子啊,他们正是该在父母怀里撒娇,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处于幼年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和爱护,不管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照顾和关心多么好,都不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不能够从中体会到亲情的温暖,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遗憾。孩子一周回来一两天,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农村的家庭疏远,让本就薄弱的家庭教育雪上加霜。对这些孩子而言,爱和亲情成了日常生活中时常牵挂担忧远离的东西,导致家庭情感疏离。

二、村小的衰落

最直观的表现,首先是学校数量急剧减少。那些利用扶贫资金新修或扩建的农村小学,有的才使用,现如今杂草重生,有的成了仓库间、养鸡场,更多的是空置、废弃,就是原来学校大门上写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几个大字也模糊不清,变成灰白的空墙。尤其对于偏远山区的村落,乡村学校往往是村落中唯一带有文化韵味的标志性建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点,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代表,是当地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村民来说,家中的读书郎,村中的小学堂,不仅能增加乡村生活的人文韵味,更寄托着他们对乡村美好未来的一种希望和向往。在乡村学校被撤并前,一个村子里有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有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还有学校教师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互动,正是基于学校之上的这些活动,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进而构建了彼此熟悉的社会关系网络。傍晚的乡村,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村民们互相串门,教师在茶余饭后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表现,村子里一派融洽和谐的气氛。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被撤并了,许多孩子不得不选择住校上学,从此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乡间的自然野趣、民间的故事传说、丰富的节日活动和热闹的气氛、村民间的熟识与亲切感都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乡村社会文化对他们来说逐渐变得疏远与陌生,原本贫乏单调的农村生活越发没有生气、寂寞,更显得冷清。

三、辍学率大幅度提升

虽然国家对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家长们为孩子置办的住宿设备,加上伙食费、来回的路费等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河北省教育厅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透露,小学辍学率退至十年前,辍学主体迁移至低年级。近四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从2008年辍学生63.3万人,辍学率5.99‰,到2011年辍学生已经达到88.3万人,辍学率8.8‰,这与1997年、1998年、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尽管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实施了十余年的“撤点并校”政策被叫停,但木已成舟,校点基本上没有回复。安全问题、心理烦躁日显突出伴随而来的是孩子容易出现精神危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其心智尚不完善,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过早的寄宿,会引起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诸多不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亲情关系的疏远,常常引发感情脆弱、焦虑自闭、自信心缺失、攻击性强等心理问题,过早地寄宿,违反了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

四、给教师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原意是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中心校的教学质量。但一些调整后的中心校教学质量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因班额增加,人数增多,教师工作量加重,住宿及后勤配套设施一时难以跟上,食堂炊事员、寝室宿管员、校医等后勤人员也没有及时调配,教师教学和安全监管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以上这些情况是我们到乡镇中学培训、听课、调研的所见所闻。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实在是令人担忧。那么,在乡村被改变时,乡村小学要如何改变,才能重新获得与乡村的联系,才能重与乡村建立新的“内在联系”中汲取营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撤校并点”一方面改变了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也成为推动改变了乡村变化的新的力量。但新的集中小学是不是能与其生存的环境重新发展出“内在联系”还不清楚,这也是值得探讨的。当上学路不再是村里的那条小路,当上学路不再连接日夜生活的乡村、家庭和同样为亲人邻居的老师同学时,新的上学路将把孩子们引向何方?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政策法规处处长高学贵曾提出:中国未来的农村到底会怎样?一方面大量的农民进城,后又有农民返乡,农民到底怎么样走,未来农村还有没有人,还要不要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未来是什么内容?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重申教育的基本价值,强调坚持就近入学、公平优先、探索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保障农村教育的各种投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他们,共同探讨办学的模式,使农村小学教育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文萍 单位: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教师进修学校

现状探讨范文篇5

【关键词】临床药学;现状;发展;建议

临床药学是以患者为核心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与机体相互作用和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其目的是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临床药师是一种依托于临床药学,以药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具备一定的医学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直接参与临床实践,促进药物安全合理应用的职业,起源于国外[1,2],在中国算是一种新兴职业。现将我院临床药学的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我院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1.1临床药学工作发展概况。我院自2012年起正式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在医院的重视下,临床药师队伍在几年的时间内逐渐壮大,现主要在甲乳肛肠外科、肝胆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肾病学科、内分泌科等临床科室开展工作。1.2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情况。1.2.1常规工作。我院临床药师开展的临床药学工作包括参与查房,医嘱审核,讨论药物治疗方案,药学监护,药物咨询,用药指导,药学会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上报,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处方点评,在临床做药学讲座,书写药历,编写《药讯》,参与全院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开设药物咨询门诊,药物及基因检测等。1.2.2工作亮点。1.2.2.1药学会诊。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临床实践中。药学会诊是临床药学诸多工作内容中的一项,其最能反映临床药师的临床实践能力,我院开展的药学会诊主要是抗感染药物的会诊。为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我院还制定了新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制度》,其中规定“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组中2人会诊,其中临床会诊医师主导,临床药师必须参与指导”,凸显了临床药师在会诊中的重要作用。自2017年5月开展抗感染药物会诊以来,截止到2019年6月份,共计会诊1300余人次。药学会诊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患者临床感染的治愈率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了临床医师的高度认可。1.2.2.2全院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为促进全院合理用药,自2017年起,我院开展了由医务部主导、临床药师参与的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活动。该项整治活动每月进行集中检查2次,检查期间,运行病历全覆盖。临床药师对不合理医嘱及时记录并上报医务部,医务部及时公布并督促临床科室及时整改。通过全院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我院合理用药管理,确保了合理用药,保障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了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1.2.2.3药物咨询门诊。仅仅在药房设立咨询窗口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开设药学门诊意义重大,也是药学部继续深入服务临床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我院开设了“药物咨询门诊”,直接为患者提供用药教育、用药咨询等专业化药学服务,从而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防止患者用药错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最终提高患者的自我用药管理水平,优化治疗效果。作为新开展的项目,药物咨询门诊在基层医院开设较少,从目前各方面的反馈情况来看,我院药物咨询门诊的开设极大方便了广大患者,让更多的患者接受到了专业药学服务,有效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广受好评。1.2.2.4药物基因检测。精准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新模式,个体化用药更是精准医学在临床应用的重要体现[3]。我院自2015年开始开展药物基因检测项目,临床药师根据患者药物基因检测结果,再结合其基本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用药方案。现主要开展的药物基因检测包括有5种药物、1种肿瘤方案和2种风险评估。我院药物基因检测项目在基层医院中开展较早,药物基因检测意义重大,对医师而言能提供更多的药物选择和更好的药物疗效;对患者而言能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2临床药学面临的问题

临床药学稳步前行,不断在探索新的工作模式[4],但道路并不平坦。通过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笔者感触颇深。现在总结几点不仅是我院亦是其他医院临床药学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5-9]。2.1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较晚。药师参加临床工作在国外开始于18世纪,但还未发展成为临床药学,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国外医学刊物中开始出现了临床药学和临床药师这两个专有名词,而我国开始发展临床药学要晚数十年[1,2]。1982年,国家卫生部在《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及医院药剂工作条例》中列入了临床药学的相关内容,若以此为标志,国内临床药学的发展已有30余年时间。2002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文,提出要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建立临床药师制度。我院自2012起正式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虽起步晚,但在基层医院中相对较早。2.2临床科室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认可度低。临床药师参与的处方点评和全院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有相应的惩罚机制,临床科室对临床药师提出的建议有时并不予采纳或怨言颇多,认为临床药师的工作就是给临床挑毛病,对临床药师误会颇深。2.3公众对临床药师的认知度不高。公众对药师的印象停留在不是在药房卖药的就是在医院窗口发药的;只有少部分患者和家属在药学查房时能准确称呼“药师”或“临床药师”。由于公众对临床药师的认知度低,在工作过程中,患者及家属缺乏信任。2.4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临床药师人才培养落后了数十年。当前我国毕业于正规临床药学专业的临床药师数量较少,还远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故我国大部分临床药师是药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而我国的传统药学教育存在缺少临床实践的弊端,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药学人员虽然通过1年或半年时间的临床药师培训,但因培训时间短,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不合理仍然存在,进入临床开展工作后,较难适应临床的要求。2.5临床药师的自身局限性。由于临床医师的专业化发展,医生对非本专业药物掌握的不够全面,有时对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感到困难,故医生最想听取的就是临床药师对非本专业药物的意见,而临床药师培训时亦为专业化培训,其对本专业药物较熟悉,但对非本专业的药物亦欠缺了解。

3发展临床药学的建议

3.1提升临床药师本身的职业素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药师,学识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只有深入了解药物及患者病情,才能参与临床治疗的讨论,从而给出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案。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全面发展,除了自己本专业方面的药学知识,必要的医学知识、非本专业的药学知识和新药相关信息的储备都必不可少。能经得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询问,才能树立威信,否则得不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可,也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临床药师。3.2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临床药师应重视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与其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只有在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下,临床药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3.3提高临床药学的宣传力度。公众对临床药学认知度不够与宣传力度小不无关系,我们应加强宣传力度,使公众对临床药学及临床药师的概念及作用有所了解,认知度提高,从而使临床药师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3.4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让患者安全、合理及有效地用药是我国开展药学工作的重点目标。临床药学工作已经从最初的较表面化的基础工作逐步发展到越来越深入临床,临床药师成为医务人员及患者用药的重要参与者。药学会诊、全院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药物咨询门诊及药物基因检测是我们深入临床工作的工作模式,为了更好地服务临床,服务患者,应继续探索新的工作模式。我院的临床药学工作经过数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查房、讨论药物治疗方案、药学监护、药物咨询、用药指导等日常工作的开展使临床药师参与到临床治疗工作中去,而药学会诊、全院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药物咨询门诊及药物基因检测让临床药师的工作进一步深入。

总之,临床药学是新兴学科,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前行,临床药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应持续改进与完善,最终达到更好地为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KIMBERLYKSCARSI,EMILYAPRINZ,HANNAHKSUYDER,等.美国临床药学的发展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5,26(26):3601-3611.

[2]张晓玲,毛德莉,邹明华.国内外临床药师的差距浅析[J].西部医学,2007,19(6):1169-1170.

[3]黄晓晖,周国华.精准医学时代下临床药学监护模式新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32(5):455-461.

[4]李瑞奇,刘耀华,罗石任.临床药学开展医嘱审核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9,12(3中):165-166.

[5]孙新爱,周玉霞.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必要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225-226.

[6]李芳,霍雅玉.浅析临床药学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9,6(24):171.

[7]姚东宁,黄元楷,席晓宇,等.我国二级医院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二):临床药学服务开展现状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9,54(2):150-157.

[8]林华.我院临床药学和专科临床药师的发展与提高[J].中国药房,2010,21(18):1636-1640.

现状探讨范文篇6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病案;办学层次;入职资格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医疗领域的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整个医疗行业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病案管理的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病案信息管理方向)的发展大大落后于一般临床专业的发展。对此,文章将从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发展缓慢原因及发展对策三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发展缓慢,以期能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

1.1整体水平偏低

近些年,尽管医学院校的许多专业发展迅速,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医院学校的学生核心专业就是临床和护理专业,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属于非重点专业,因此学校领导,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建设这个专业,这就从源头上遏制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在许多专科学校,能坚持办这个专业就已经不错了,不可能做为一个重要专业来发展,因此招生的人数有限[1]。本科学校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医学院校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过来的,而且本科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没有病案这个方向,培养的人才基本上是针对医院信息科、医研所和图书馆,与病案管理相差太远。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受整个社会氛围或观念的影响,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不愿意就读这个专业,认为没有前途[2]。所以最后录取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属于调剂生,专业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理想,与医院的需求之间存在对接缺口。

1.2学生就业专业对口较难

一方面,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医院越来越认识到病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更倾向于招聘专业的人才来从事病案科的工作,同时,因为医院评审的硬性要求,医院的病案科也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病案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工作的国际化,病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学历要求等也越来越高,需要学校提供较多的高层次的病案管理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学历基本上是专科及以下层次,无法提供医院需要的病案人才。因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医院一直在招聘病案人才,却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医院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医学院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的学生就业却很困难,很难进到大医院的病案科从事专业工作。而这种就业情况一方面继续影响学校领导对该专业的发展投入,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报考该专业,继而形成一个非良性的循环,导致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1.3师资水平较低

由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其病案方向更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加之大部分学校对此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在专科及以下层次,因此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较少,师资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在职教师的构成如下:一部分是公共卫生或预防专业转行过来,一部分是计算机或图书情报专业转行过来,还有一部分是管理专业转行过来,属于拼凑型师资队伍,真正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出身的老师少之又少,更别说是博士毕业的专业老师。师资的不到位对于专业的发展是个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2.1观念上不够重视

从管理决策层到基层单位(包括医院和医学院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病案管理工作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从卫生领域的管理层来说,一直强调临床科室而相对忽略病案科室的功能,没有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让医院和公众都认识到病案工作在医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无形引导下,医学院校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不够重视,也没有加大力度来发展这个新兴的专业,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发展需求。而对于医院来说,从表面上看,医院的主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病案工作似乎远离临床第一线,没有对医院做多大贡献,因而病案科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老、弱、病、残的收容科室,其本身对于医疗发展的重要功能几乎被忽略了。

2.2医院门槛设置过高

近些年,随着医疗教育的迅速发展,医院对医疗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在人才招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不同科室不同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几乎是一刀切地以本科作为起点。这对于临床一线的专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专业现在普遍的是研究生教育,但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因为目前在全国的高校中几乎没有开设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又何来的毕业生呢?而医疗的评审对于每个科室人员的学历要求是有一定比例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医院就招收临床、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学生来做病案工作,而这几个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这无形中又造成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挤压。

2.3学生的学历层次偏低

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中国刚起步发展时,定位在中专层次。近些年,随着整个医疗领域的迅速发展,不少大专的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此专业,但本科医学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开设此专业的极少,更不要谈博士研究生教育。因此培养的学生集中于专科及以下的学历层次。但与这种培养情况相反的是,医院招聘的条件却一直在提高。在过去,这不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但今天,学生就业全靠市场调节,这就出现了供与求不符合的情况,供与求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而就业不足又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4病案管理人员入职资格过低

医院中的许多部门比如临床、护理等都有自己的入职资格,如医师资格、护士职业资格等,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这些行业的专业性,跨专业的人是不可能来从事临床或护理工作的。而病案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业的入职资格限制,这就造成了医学其它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来报考病案科室,但实际上病案管理不是没有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相反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非专业的人员来做病案工作,短期内不能独立工作,且由于没有系统学过病案的知识,无法将病案在现代医疗中的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影响病案工作在社会中的正确评价。

2.5病案管理人员职称发展有局限性

病案管理人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职称系列可晋升的,而医院中员工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称的高低。因而,不能晋升的病案管理人员收入较低,影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还没入行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未来以后,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较,也更加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专业感情不稳定[3]。当然,在经过许多病案人的努力下,现在的病案管理人员已有职称晋升途径——病案管理技师系列。虽然最近几年有副高的级别,但仍然无正高的级别,且不少医院给病案科的高级职称数量少。这也是影响病案职业进而影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6专业教师的职业热情不高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医学院校属于非重点专业,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部分学校因为就业率等问题隔年招生,导致该专业的专业教师对该专业的发展信心不足,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上明显有许多不利因素,难以出科研成果。教师的收入偏低,职业前景渺茫,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

3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针对病案科室规定入职人员的专业限制,真正做到专业人士做专业工作,而不是让许多找不到工作的其它医学专业来做病案工作,从政策上确保病案工作的专业性;二是教育部专业设置委员会明确设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不只是作为大专专业,也可在本科中设置此专业,随着病案的进一步发展,可开设病案管理的研究生教育等更高层次的教育,进一步完善该专业的发展层次[4];三是医学院校根据政策的指引,与时俱进地设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作好专业宣传,搞好招生工作,培养医院所需要的病案管理人才。

3.2设立行业入职资格考试

让学生在毕业前可以考取本专业的专业资格,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性;又为学生就业增加竞争的能力,排除不相关专业对该专业就业的挤压,让专业的人做病案管理。把病案管理工作做成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提升病案管理的地位。把病案的功能充分发挥、利用起来,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

3.3定期举办病案管理大赛

在全国的大专院校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主要考察该专业学生对病案管理的基本、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各院校可根据大赛来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病案工作的实际需求来教授学生病案管理的相关技能,以做到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这个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激励医学院校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办好、办成社会需求认可的专业。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选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去国外优秀的大学进修,学习国外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也可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国外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5];二是短期内可组织专业教师去国内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办学较好的学校进行交流访问,借鉴成功做法,改变他们对专业的一些传统看法;三是定期召开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术会议,让同一个行业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专业的交流,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同行的合作;四是选拔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实践进修。

作者:代清霞 单位: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

参考文献:

[1]阮焕立.高职高专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2):1228-1230.

[2]王继林.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5(12):103-104.

[3]陈浩,杨威,王德斌,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现况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7):800-803.

现状探讨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货币资金收入与支出业务是公司关键活动之一,公司能否健康正常有序运行,取决于公司是否建立严格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文章通过对SM公司的货币资金收入与支出业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计方案。确保真实有效的货币资金收入与支出业务,防止发生员工串通舞弊。销售业务中的内部控制确保了货币资金收入与支出业务过程中的授权、审核等环节能够按照相应的规范执行,防止构成虚假货币资金收入与支出业务,进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运行。通过对SM公司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这对于类似具有一些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却没有规范销售与收款业务内部控制的公司,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一、货币资金内控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不够全面具体

公司并没有建立完整的货币资金监管制度,目前对货币资金关注的程度仅仅局限于安全保管资金,并没有对资金的流入环节、流出环节做进一步细化与规范,具体表现为:1.内控制度缺乏全面性,公司仅对现金、银行存款、承兑等使用和保管方面提出制度要求,但是对于收款窗口的现金、刷卡、代金券等具体实施细节没有详细规定与细化,实际操作流程中存在关键控制点未被识别与关注的情况。2.内部控制缺乏深度性,目前仅仅关注现金与银行存款的账实是否一致,未关注现金与银行存款的收支细节管控;在实际工作中出纳仅仅关注所支付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忽视审批的真实性及审批环节的流程控制。3.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机制。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职务分工不清

不相容职位未分离,对于出纳原则上是管钱不管账,公司存在的情况是既操作资金的流转,同时负责记账,可能存在着账面科目银行卡与实际使用银行卡不符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一个会计科目下实际存在好几个银行卡的情况,这都存在舞弊的风险。操作系统在权限范围设置时存在弊端,在一定程度上给出纳设置权限,但是存在个别出纳享受既登记凭证,又记账的权限,原则上负责登记凭证的出纳人员,不应享有记账与反结账的权限,这样造成在结账后存在返账修改的舞弊行为。

(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节需要完善

1.现金收入与支出环节存在的问题(1)现金收入环节对已取得的货币收入未及时入账,和核对银行流水与操作系统账务处理时,发现部分银行流水未记账的情况。收据管理不完善。没有专人负责收据的分发与收回,没有设置岗位对收据进行抽查审核,收据的存根联不连号。收款核算流程存在弊端,商城当天结算的小票收入并不是当日入账,而是先传递到销售内勤人员核对,时间周期大约2~3天,这造成不能及时入账,无法核对当日收入与操作系统账务处理是否一致。(2)货币资金支出环节并未严格执行货币资金支出业务的规定程序:有的付款手续并未完备,在核对凭证时,发现付款凭证后未付相关的付款手续等。2.银行收入与支出环节存在的问题(1)银行账户管理未定期去公司的基本户银行户调取公司相关银行账户信息,不能及时发现公司的不正常账户。目前通过去基本户调取相关信息并一一排查,存在未在银行备案的账户,这样将影响公司税务信用等级评价指标;发现存在开立未使用的账户,了解到是为给银行帮忙,做任务,后期并未及时注销此类账户,造成此类账户由于长时间不用变成僵尸户,对公司开立新的账户,公司注销账户都造成了影响。发现存在非财务人员去银行开立本公司账户的例子,经向银行了解,账户预留的印鉴非公司真正的印鉴,盗用公司的信息开立账户的嫌疑。(2)银行付款审核发现公司的银行转账业务缺乏第二方或第三方审核通过的权限设置,每个出纳每个盾可以转账的资金无规定额度,这样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发现在支付服务费时仅仅由资金经理批准,未经相关主管审核,经理无法了解每一个具体业务,每一笔服务费是否准确,这样如果申请人计算错误服务费,经理其实也是发现不了的。

(四)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需改进

没有制定本部门的自我监督的管理办法,也未将监督结果与员工的考核联系起来。并未设置内部监督机构,公司应该定期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进行全面审查、核实业务涉及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检查授权权限审批手续是否严格按照公司的相关制度执行,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交叉的情况。没有制定公司内部员工举报激励机制,员工投诉平台,即使员工发现问题,也不知道该通过何种渠道向领导反映问题。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优化设计

针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总体设计的薄弱环节,我们应该完善公司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监督控制和推进财务信息化等方面,做一些探索和改进,通过各项管理措施的实施,形成较为全面的资金管控机制。

(一)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

一方面,实施组织机构控制是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设置与职务分工的有效控制,主要体现在不相容职位分离和组织机构相互控制方面。填制发票岗位与复核发票岗位应该分离;记录应收账款岗位与复核应收账款岗位应该分离等;接受顾客订单岗位和审核订单岗位应该分离;编制发货通知单岗位与发出货物岗位应该分离;办理退货岗位与记录退货账务处理岗位相分离。

(二)完善货币资金职务分工控制

职务分工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性控制,直接决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职务分工要求不兼容的职务应该分离,各个岗位有其明确的职责,以便各个岗位之间能形成有效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机制。现金的收入、支出和保管只限于现金出纳人员负责办理,非现金出纳不得经管现金。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岗,不得登记现金及银行日记账,可以根据需要登记现金、银行备查账。银行票据保管人员不得兼任财务专用章保管人员;银行制单盾、复核盾须有两人保管。

(三)优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活动

1.货币资金收入环节核对货币资金是否账实相符,规范收据管理办法,将收据的发放、回收专门控制起来,领取收据时注明领用人员姓名及收据编号,出纳人员领用新的空白收据需用已经用完的收据换取,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出纳人员需留存收据存根联以备后期审核,并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核对,及时发现其中的舞弊。改进收款核算流程,前文已经介绍,当天结算的小票收入并不是当日入账,不能及时核对当日的收入与账面收入是否一致,因此建议核算中心对此核算流程经过详细的了解与考量后改变核算流程。2.货币资金支出环节应该严格执行货币资金支出业务的规定流程: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审核相关的付款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公司制定的审批权限,及时登记货币资金日记账。3.货币资金保管环节严格在规定的范围内支付现金,超过规定范围的,通过银行划转进行结算。现金出纳与银行出纳每天下班前向部长报当日资金日报,同时核对货币资金收支结存数,确保账实相符。如果账实不符,于当天查出原因。月度终了,由出纳与核算会计对其负责的银行账户核对各银行存款余额,如果存在未达账项,应当编制余额调节表,如果调节不符,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收款窗口收到银行承兑汇票时,应及时交给现金出纳,现金出纳对承兑汇票要登记备查账,逐笔登记票据号码、金额、到期日等信息,以保证票据在有效期内正常兑现。银行承兑汇票应在每月终了与备查账和应收票据明细账进行核对,保证账票一致。原则上只收取第一手的银行承兑汇票,对于多手承兑汇票,要求上手背书公司必须和集团公司存在业务往来,且应收账款余额为借方余额。原则上公司不收取商业承兑汇票。4.建立监督机制严格的检查监督是保证控制制度有效落实的有力保障,公司的监督机制可以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进行。内部监督方面:公司设置内部监督机构,公司应该定期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进行全面审查、核实业务涉及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检查授权权限审批手续是否严格按照公司的相关制度执行,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交叉的情况;制定公司内部员工举报激励机制,公司员工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向公司直接投诉,可以设置专门的电话沟通渠道,或者建立特定的投诉邮箱,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向经理反映问题,在经过调查后,给予举报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部监督方面: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公司可以通过审计部对公司的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评估、分析,针对内部控制现状提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指导公司如何完善该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

三、结语

对论文所涉及的货币资金收支流程进行细心观察,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法,直接了解内部控制管理现状,财务部门的岗位分工;指出该公司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相容职位没有分离,缺乏监督管理部门、风险管理滞后。由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仅仅研究的是内部控制活动中的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并没有涵盖内部控制的所有内容,也没有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所以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公司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可以在财务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些信息系统在工作中具体应用,并将工作中所需的信息加以整合和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现状探讨范文篇8

关键词:福柯;知识考古学;谱系学;主体;组织经营;知识管理

一、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

福柯早期的博士毕业论文加以修整后的作品《疯癫与文明》[2]是一部描述疯子的历史,更具体的说,是描述在历史中人们是如何对待疯癫之人,界限(正常人与疯子)与越界的问题。因为疯癫之人自身不善于表达,所以描述疯子的历史,并非主流,而是边缘性的知识。而在文艺复兴时代,倡导理性至上,政治经济学为名家学者趋之若鹜的主流兴盛学科。但福柯认为有些知识是被剥夺和压制的。特殊的、局部的、区域性的知识都可能被压制,比如精神病患的知识。福柯意识到知识被压抑的存在,所以他要用这种被压制的知识,来对抗批判主流知识。再者,有些知识是边缘知识,福柯关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某种知识,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福柯不关心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是关注达尔文所处的时代背景知识,通过尝试让主体消弭来回到真实状态,充分了解个体受到的限制,透过边缘知识,来进行考古。福柯在乎的不是某一特殊的文本,而是这一对象发掘场所的整体结构。根据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的SECI理论模型[3],比喻和类比是将隐形知识外显化的重要手段。因此,知识考古学在本文中,可以被通俗的解释为,比如对于一个捡到的陶瓷,要把这周围掘地三尺,来考察陶瓷所处的当时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条件的研究。康德认为限制条件是先验的,但是福柯认为这些限制是不断变化的。通过知识考古学,了解到不同年代的知识底色,发现不同年代的局限。所以知识考古学就是一种局部言谈分析的方法学,透过一个年代所处于边缘的知识,来分析一个年代的规律与局限。绕开权威,通过历史的边缘性知识的判断,来避免本源性的一些谬误。而谱系学是冷僻知识和热门知识结合的一种产物。通过关注没有被关注的,小写的,边缘的历史,把被压抑的知识解放出来,关注的是局部的,非连续的,对抗的知识,不是追求历史的同质性,研究的是历史的异质性,认为历史是断裂的,不是连续的,不是一定有因果关系的[4]。如果福柯去了解文艺复兴,他不会选择去看米开朗琪罗等大家的历史,而是去观察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疯癫者的历史,通过这个边缘知识,去发现那个时代的事实。谱系学不认为事情有终极的规律和原则等待我们去发现,而是不断生成的、断裂的、强调不同质,不规律的过程。

二、《疯癫与文明》

如上所述,这是一部关于疯子的历史。在中世纪,麻风病从东方波斯传来,福柯引用“愚人船”,来描述文艺复兴时代的麻风病和其他疯癫者的流放方式。船在宗教里有特殊的含义,一般是道德之船,或者是丰富的想象力源泉的代表。教会在维护统治体系的时候,船代表着天堂,彼岸和救赎[1]。麻风病人通过乘船通往天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福柯解读为“我思故我不疯”:疯癫不能思考,意味着疯癫者不存在。在崇尚“理性至上”的文艺复兴时代,劳动者与懒散或者其他疯癫忧郁症躁狂症等原因无法劳动的人就划分了道德的两边,“总医院”禁闭异己———疯子、乞丐、无业者。监禁合法,成为脱离法律的道德堡垒,因为法律只针对正常人,一旦把他们化为异己,法律已不适用。在18世纪的欧洲兴盛的是政治经济学,正统文化需要确定什么是“我们”,能够劳动在那个时候成为正常。有时候人们还会去展览疯癫者,把疯癫者赋予兽性。这样通过展览疯癫,表明“正常”人的权力已经控制了疯癫和异己。《疯癫与文明》代表着福柯对文艺复兴时期理性至上的批判,对把疯癫者划分为异己、禁闭疯癫、展览疯癫的批判。在现代社会,疯癫非罪化。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后,心理学开始出现。相对以前治疗疯癫都是从身体上治疗,而现在选择把疯癫患者关进精神病院。父权形象开始出现,这意味着像疯癫者的父亲一样,去看管治疗他们。通过缄默(要求病人安静)、镜像认识(要求他们自己去认识到自己是疯癫的)、审判(通过检验方式不断告诉他们他们是疯子)等只是从身体控制转变为心理控制的方式来表明现代社会的“温和”实际上并非是一种进步[5]。

三、《规训与惩罚》

它是《疯癫与文明》的姐妹篇,前者是关于疯癫者的历史,关注的是如何看待疯狂,如何定义疯狂,研究政治经济学(权力)如何生产知识以及对理性的批判。后者是关于犯人的历史,关注定义犯人之后,权力如何运行,法律如何对待犯人,揭示权力通过什么方式影响个体,即权力与主体的关系[6][7]。二战后哲学领域开始出现身体和语言的回归,反对笛卡尔二分法,认为心灵无法脱离身体而存在,要透过身体来产生作用,所以监狱惩罚是通过限制自由作用于身体。所以,福柯在本书的重点是关注权力与身体的三种冲突:惩罚、规训与制度性安排。封建国王时代,权力与身体的冲突就是通过惩罚来展示,通过一套体系,往往包括仪式和表扬,体现王权维持权力的手段。资本主义兴起的近代和后现代,酷刑慢慢淡出历史,所有的惩罚都逐渐走向人道主义,而司法的审判范围在逐渐扩大,把先前违反道德的主体也纳入法律的管辖范围,不同专家代表不同技术参与定罪,量刑不仅仅是对身体惩罚,而是更加倾向于对各种权力的剥夺[7]。边沁的圆形监狱[8]已经被应用到学校、部队、医院等,监狱这套系统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权力的运行———监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身体和权力的冲突,从过去酷刑的坚硬得对抗与服从,变成无时无刻柔软得服从[10]。《谍影重重5》里面的铁网计划、无时无刻地监控、公司的指纹打卡系统、角落里的监控摄像头等等,这种观看和监视代表了权力的体现,从酷刑惩罚变成无时无刻地凝视和纪律。凝视已经成为一种支配式语言,观看者的凝视实则为一种主宰,而身体会屈从凝视的力量,人类主体可以预知在有无摄像头时的行为差异,这种被观看代表了主体进入了被主宰的领域[9]。消费主义亦是一种柔软的权力,不仅控制身体行为,更控制精神思想,通过更科学的设计,时间上不断地重复,像货币一样的符号,生产关于罪和规训的知识,让顺服的思想根深蒂固,多少人消费只是为了别人的目光。宣传经济学利用圆形监狱的方法在社会构建一套管教体系,各种绩效管理工具(例如KIP,OKR)就是层级监视的体现,个体成为某种符号,进入了某个排行榜,层层监视让权力不再是一个个体,不再是国王,不再是主教,而是一套系统,像毛细血管一样的权力,这样的权力没有主体,好似权力监视是自然存在的,让每个人像机器一样工作,而并不知晓反抗的对象。又如英美的陪审团制度,不再是一个裁判或法官来判罪,而是让个体感觉是整个社会在判定有罪,如果是整个社会都觉得我有罪,还能反抗什么呢?以圆形监狱为代表的控制体系是要求改造个体,犯罪变成了一个错误,改造并不是消灭罪犯,而是通过改造成为权力系统要求的服从纪律的居民。通过对时间、空间、连续的动作行为的安排设计使其称为毛细血管网络中的一个个驯服的肉体[11]。

四、组织知识管理的反思

现状探讨范文篇9

关键词:农机;质量监督;投诉

1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的法律法规依据

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农机消费维权也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2004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规定:根据农机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部门可以组织对在用的特定种类农机产品质量进行调查;2008年农业部实施《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职责,对投诉机构设置、投诉受理调解和投诉信息报送等做出细化规定;2009年颁布施行的《农业机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使用操作过程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产品质量和维修质量问题的,当事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2010年,原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和工信部联合修订新“农机三包规定”,成为受理调解农机质量投诉的政策依据。

2我区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现状

新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系统由区、地(州)、县(市)三级投诉监督机构组成。农机质量投诉受理处理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就近处理、首问负责、无偿服务”的原则,采取调查、调解的方式进行。据2022年初统计,自治区现有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监督机构共110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4个,县级95个,所有机构的联系电话等信息已在新疆农机网予以公布。各级投诉监督机构逐步建立投诉工作规范,依法开展投诉咨询、受理和处理等工作[2]。

3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的主要作用

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是农机化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化质量监管的有效手段,直接关系到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主要作用体现在:(1)维护农机用户和农机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受理农机质量投诉。坚持公正立场,严格工作程序,遵守工作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依法依规调解处理。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全部受理,支持用户合理诉求;对恶意投诉和无理要求坚决抵制,努力促成当事双方达成协议、解决问题,化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2)督促农机企业落实三包责任。在投诉案件处理中,严格按照“农机三包规定”进行责任判定,督促生产、销售和维修服务企业依法依规履行相应义务,承担修理、更换和退货责任。对拒不履行三包责任的,农业农村部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监督企业严格履行三包责任,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3)维护农机市场秩序。结合农机投诉监督和开展“农机3·15”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服务活动,宣传政策法规、消费警示、普及识假辨假方法,引导用户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自觉抵制农机销售和服务中的侵权行为;强化农机生产、销售和维修服务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推动构建公开、公平诚信的发展环境,维护农机市场秩序。(4)保证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紧密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开展投诉监督工作,通过落实农机质量投诉信息报送制度,收集农机产品质量状况信息并汇总分析,对投诉反映集中的产品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督导和质量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促进产品质量改进,切实发挥投诉监督的作用。将投诉次数较多的农机产品纳入农机质量调查工作范围。2020年我区开展了棉花收获机质量调查,各机型的总体满意指数平均值为70.21,调查结果为满意,但是综合评价临界于满意和一般之间,可见总体质量有待加强;2021年,开展了小麦播种机质量调查,各机型总体满意指数平均值为83.51,调查结果为满意(其中满意分值区间为70~85)。2022年,全国开展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的质量调查工作,共有9省参加全国联动,此次质量调查包括田间调查和用户调查,从用户使用评价和现场作业质量两方面总体评价,目前正在有序开展中。

4存在的问题

(1)投诉机构主体责任缺失。一些地方对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的职能定位认识模糊,投诉监督工作没有得到重视,造成法定职责落实不到位、投诉渠道不畅通。近两年,我区地、县级投诉监督工作基本没有正常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是“零投诉”,“零”投诉并不意味着本地区、市县农业农村局农机质量工作抓的好,而恰恰说明投诉监督机构还未开展实质性工作,仅有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进行质量投诉工作。一些本应属地受理处理的投诉案件,直接投诉至自治区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站,投诉“属地管理、就近处理”不能全面落实,属地管理的法定职责没有落实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和市县农业农村局对农机质量投诉工作重视不够,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履行职责不到位,工作人员对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缺乏责任心。(2)农机质量投诉并不是因为农机管理部门的机构改革而自动消失,而是随着农业机械使用量的变化、操作人员的使用水平、企业售后服务能力、新机具使用、农机维修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为了确保在新形势下推动农机化高效优质发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不但不应该削弱还应进一步加强。但目前情况下,由于机构调整,人员变化频繁,许多非专业人员从事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个别机构认识不到位,不清楚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的重要性;职责承担部门不统一,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3)管理制度需完善,投诉监督效力待强化。2008年实施的《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发展需要,在投诉受理职责分工、投诉受理条件设置投诉处理方式、投诉信息报送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明确、完善,对二手机投诉、网购机投诉和网络群体投诉等情况缺乏相应规定,对拒不配合调解或拒不承担三包责任的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4)用户依法维权意识弱,投诉监督宣传需加强。由于一些购机者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农机三包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当出现质量问题产生纠纷后,因缺少购机发票、三包凭证和维修记录等必要的维权证明,造成投诉受理难,也给投诉监督工作带来困难。

5改进举措

(1)逐步健全完善制度规范。适时修订《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完善投诉监督管理对象和流程,解决管理盲点,充分发挥质量投诉监督结果对责任企业的惩戒作用,建立农机企业“负面清单”,通过有效整治措施,提升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农机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积极探索投诉监督与质量调查、试验鉴定的联动互促机制[1],不断提高质量监督效力。研究建立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标准,提高工作规范性。(2)不断加强投诉监督体系建设。推进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常态化纳入地方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内容,加强基层投诉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依法强化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农机化质量工作职责。加强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建立岗位轮训制度,不断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健全建强县级投诉监督机构。(3)加大农机消费宣传力度。近年,以保障春耕生产,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依法维护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的“3·15”宣传活动每年都在组织进行,当前农机产品市场主要问题已经由“假”转为“劣”,旨在严厉打击市场上制售伪劣农机坑农害农行为,以净化农机市场,确保农民消费者用上放心农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在现场设立购机补贴等政策咨询服务台,发放维权指导资料,指导消费者识别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公布投诉方式方法和投诉电话等并现场受理质量投诉。组织各地(州)同时重点查处经销“三无”产品的农机企业和不认真履行农机“三包”服务承诺的情况。(4)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在新疆土地规模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农机用户对农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纷纷采用大型农机作业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粮食种植效益。2021年全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48%,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59%。全区农机总动力达2466万kW,完成机耕面积478.20万hm2、机播面积465.53万hm2、机收面积370.80万hm2。而目前国产农机的可靠性和舒适度均欠佳,我区合作社购买的农机较大部分为进口农机,虽然购机成本较高,但是使用寿命长,综合性价比仍较高。而通过农机质量监督和质量调查工作可以对市场上用户反映意见较大的产品进行调查,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向社会公开,并同时约谈农机企业,对质量欠佳或问题产品进行改进升级。引入各类农机产品质量排行榜,加大排行榜的宣传力度,在农机行业中形成竞争之风,给榜单中劣质农机生产者予以警醒。

参考文献:

[1]苏日娜.顺应改革大势推动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督新发展[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9(4):15,22.

现状探讨范文篇10

关键词:老年护理现状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也正席卷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注重人口数量到注重人口质量)的体现[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论文网)我国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综述如下。

1人口老龄化现状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60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10.23%,65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6.96%[2]。预计2000~2025年,老年人口会占到总人口的19.3%。2025~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2%。

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2年达到6亿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21%[1]。中国甚至于全世界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几率增加,就诊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人也常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焦虑、忧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3]。

3老年护理的现状

3.1老年护理的概念

3.1.1传统观念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4]。

3.1.2新的观念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5]。

3.1.3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在德国没有统一的概念,其特点是尊重老年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个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与献身精神[6]。

3.2国内外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史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家居护理组织,以后家居护理在荷兰各地相继建立起来[1]。德国的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1900年老年护理成为一种正式职业[6]。英国1859年开始地段访问护理,19世纪末创建教区护理和家庭护理,1967年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养护院。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护理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7]。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据医疗保险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万,根据市民政局调查数据,上海市有95%的街道(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每月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6万[8]。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

3.3老龄化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3.3.1传统老年歧视观的改变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1991年第46届联大提出了老年人“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尊严”四大原则。明确指出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符合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康复,老年人有权利对照顾的方式和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选择,老年人应当享有人道关怀、远离歧视,过着尊严、健康的生活。老年歧视观念的积极、正向转变,强烈要求老年护理执业者改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从歧视、忽视老年人,提供低质量的护理,转变为尊重、重视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老年护理,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

3.3.2老年护理模式的转变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跨度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老龄化使老年护理的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护理对象从个体老年病人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护理内容从老年疾病的临床护理扩大到全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能力和预防保健,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社会、社区和家庭。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向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模式”。传统医疗护理活动的目标在于诊断、治疗及治愈疾病。病人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是护理活动成效的评判标准[8]。现代老年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已经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老年护理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同时也作为老年护理活动效果评价的一个有效判断标准[9]。

3.3.3对健康需求、老年护理需求的改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人们不仅希望寿命延长,更希望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就随之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有更多患慢性病的机会。据有关调查显示,79.1%的老年人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高血压、听力障碍、慢性支气管炎、气喘等。衰老及疾病使老年患者大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我照顾能力,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10]。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仅仅是治疗,对慢性患者来说更是如此。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起居协助中心、日间照护中心、老人院、宁养院等)。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11]。

3.3.4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老年人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医疗需求高、住院花费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12]。

3.4老年护理各方面的保障

3.4.1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有关政策上海在1998年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以法制的形式规范养老结构的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努力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模式[13]。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类寿命最长的地区,也是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在北欧,瑞典人平均寿命已达80岁以上,位于该地区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政府和卫生行政机构非常重视老年护理服务,不仅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如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14]。

3.4.2老年人医疗护理需要的获得根据老龄委的老年人口数据,

浅探我国老年护理的现状与展望200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人口有17.5万人。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1年对徐汇区3个居委会65岁以上老人的入户调查,有20%左右老人需要不同程度护理[15]。以此推算,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有40万左右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当前老年护理医院卫生机构的设置、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免出现医疗服务的不平衡。虽然城市退休老人有养老金、医疗保险保障,医保政策又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门诊就医不呈现突出问题。但是病员疾病因素及功能减退、加上家庭照护能力的削弱,则需长期住院获得医疗和护理,就会受到经济限制而带来住院困难,有的则产生住院依赖,从而发生住院时间延长或将“养老”并入“医老”现象,病情稳定后不愿转向缺乏医保、医疗护理力量的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的养老造成床位的周转受滞,使本来有限的老年护理机构失去最有效的利用。农村地区老龄化的居高、经济条件与医疗保障的有限,还由于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欠缺的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要更显得望而不及。

在德国,凡需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须先本人或家属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保险公司根据老人身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定出护理级别,进行评估。护理机构(老年护理院或家庭护理中心)根据保险公司提出的护理级别和信息资料查看病人,明确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澳大利亚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备并独具特色的老年医疗保健评估制度,其实质就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进行分级分流,保证真正需要住院护理的老人的需求[16]。

3.4.3老年护理的医护力量卫生人力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上海市卫生局在1998年对护理院中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22个护理院共开设床位1922张,由此得知:医生与床位比为1∶6.2,护士与床位比为1∶6.3,护工与床位比为1∶4.9。而由1997年上海市卫生年鉴资料了解,本市所有医院中医生与床位比为1∶1.9,护士与床位比为1∶2;街道医院医生与床位比为1∶0.93,护士与床位比为1∶2。护理院的病床使用率很高,达103.2%,因此,护理院的医护人员数量比较紧张。医生的学历构成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护士的学历构成以中专为主,医生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5∶13.3。护士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9∶130。护理院医护人员的年龄:医生以20~39、40~49岁组为多,50岁以上的也占了约25%。护士中20~29岁组最多,占了1/3,30~39岁组占了1/4之多。护理院医护人员年龄构成(%)护工来源结构:22个护理院393名护工中,下岗、退休职工占5.3%,外地民工占59.2%,其他占35.5%[17]。

2002年对上海市67所老年护理医院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共有医护人员2293人,其中医师1181人,护士1112人。40岁以下的医技人员占49.38%,护理人员占73.29%。中青年比例较高。学历结构:医技人员中本科学历的为205人,占17.3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占41.40%。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者达970人,占87.23%,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职称结构:医技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占29.85%,医(技)师占45.32%;护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7.65%,护师占39%;护士及以下职称占53.35%,超过护理人员总数的1/2。护理人员中中高级职称比例低。医疗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以核定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4.93,以实际开放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6.54,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6.95,医护之比为1∶0.94。护工概况:62所老年护理医院共有护工1581人,男性占15.75%,女性占84.25%。外地户籍护工占54.92%。年龄在30~49岁的护工占69.70%。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比例达67.05%,护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18]。总之目前护理人员人数和质量,均不能适应老年护理的发展需要。

3.4.4老年护理保险所谓老年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是将因病或衰老而需护理的有关费用由保险系统来支付的一种保险制度。保险人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承担被保险人在医院、康复中心等专门护理机构或家中因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相关护理费用。老年护理保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此后,其他发达国家(如欧洲和日本)相继推出这一保险。这一保险制度之所以在发达国家出现,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人口老龄化。第二,家庭护理功能弱化。第三,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就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日本于2000年4月实施了强制性护理保险,也是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19]。

我国现有的保险体系尚缺乏护理保障,虽然城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它们并未将老年护理费用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而目前的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市场上,老年护理保险基本上仍是空白。因此,老年护理风险尚缺乏保险保障,正虚位以待。在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险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存在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2003年我国参加这一保险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8.43%,计入暂时还保留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医疗保障比例也不过10.8%。在有关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方面,已有少数寿险公司涉足。例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就在上海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中老年人的保险产品——友邦永安保综合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将投保人锁定在50~75周岁的中老年群体;新华人寿也于2002年12月推出名为“美满人生”的老年保险产品。但相对于需求不尽相同的广大老年保险消费者而言,现有的老年商业保险体系存在缺陷,乏善可陈。因此,适时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对完善我国老年保险体系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19]。

3.4.5老年护理教育和专业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老年护理教育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我国1994年才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虽然在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她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奇缺[7]。

1967年美国护理协会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社区开业护士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RCN(RoyalCollegeofNursing)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而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介护福利士从事老年护理工作[7]。

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士助手”,凡年满16岁,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10年教育),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请参加培训,没有入学考试,学生经过为期1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能在德国境内的护理院做老年护士助手”。通过3年法定学时学习和考试,毕业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可在欧盟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护理院、医院和社区家庭护理中心工作。1年半制的老年护士助手的培养主要以老年基础护理教育为主。其课程设置包括4个方面: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其特点是突出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20]。

4老年护理的发展

我国老年护理起步晚,发展滞后,老龄化的到来不同于先进发达国家,他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是“将老未富”。同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弱化。面对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国家经济不富裕、医疗卫生资源缺乏、护理保障空缺的特点,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4.1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14]。

4.2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4.3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系统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确保老有所医日本于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美国1965年通过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贫困医疗补助(medicaid)的立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长期护理、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hospic)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1]。我国须抓紧建立和发展与国情相匹配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4.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8]。

4.5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

,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2001,3.

3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4孙红,郭红,蔡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8-40.

5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59-560.

7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8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04-405.

9王秀华.日本老年护理特色.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74-75.

10陈茜,张晓君.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的专业.西藏医药杂志,2003,24(2):64.

11刘雪琴,李漓,KeelaHerr.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护理的启示.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50-952.

12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5(10):620-622.

13薛迪.加强以家庭为基础的长期保健的发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0(10):12-13.

14姜小鹰.北欧老年护理的发展启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82-83.

15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8:565-568.

16叶露,王娟娟.上海老年护理院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探讨.ChineseHealhResources,2005,8(1):23-24.

17陈雄熊,严非,李悦.上海市老年护理院卫生人员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00,3(1):16-17.

18冯玉林,闫东方.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基本状况的分析与建议.社区卫生保健,2003,2(2):91.

19姚海明,曹惠玲.老年护理保险虚位以待.HinaInsurance,2006,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