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5:45: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俗艺术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俗艺术研究

傩舞艺术特征及民俗文化内涵研究

【摘要】审美视野下的傩舞既属于艺术研究的范畴,又属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范畴,因此,本文重点分为三个部分,即傩舞的审美功能、艺术特征和民俗文化内涵,对山西古老傩舞的历史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审美;傩舞;民俗文化

“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主要内容为驱鬼辟邪,艺术形式的外显为面具、音乐和舞蹈,是一种古老神秘的祭祀仪式。傩舞属于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会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之间举行活动,2006年,傩舞已经被纳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山西傩舞的审美功能

与其他艺术形式同样,傩舞艺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不断改变的,属于融合了舞蹈、音乐、服装和体态于一体的民俗舞蹈艺术,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极高。从审美视野分析,山西傩舞是美的艺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和多彩形象表达人类的健康美感,总之,从审美角度分析,山西傩舞有以下几种审美功能。(一)社会美。艺术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傩舞能够与人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其社会美的内涵不言而喻。我国原始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在自然中获取食物,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猎物就会与社会产生关系,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会产生社会关系,从而产生社会美。山西傩舞的核心内容是驱鬼祈福,作为祭祀功能使用,因此,此种舞蹈类型也有社会性质。美来源于生活,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密切联系,总而言之,傩舞可以促进社会实践,当时的人类能够通过此种民俗舞蹈的激发,促使自身生产能力和劳动力得到提升,所以具有社会美。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傩舞具有社会交往功能,即通过表演傩舞,能够拉近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也能够在傩舞表演的过程中更加和谐,因此傩舞具有社会美。(二)生活美。山西傩舞属于祭祀舞蹈,是古代傩仪式中的一部分。古代人有很多祭祀活动,此类祭祀活动与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形式有关,属于在原始社会生活方式指导下产生的舞蹈艺术形式,古人期望通过祭祀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希望获得与自然对抗的能力。由此可见,祭祀活动是原始时期人类的精神支柱,祭祀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宗教行为,而傩舞是将祭祀活动与舞蹈结合产生的特殊民俗舞蹈形式,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精神,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美。在审美视野下分析,傩舞属于我国古代人民重要的生活行为,人们能够通过表演傩舞获得快乐,而在欣赏傩舞的过程中人们身心愉悦,生活也得到了满足,从艺术层面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形态,即在闲暇时的祭祀活动中起舞,获得轻松的生活体验,产生生活美。(三)形式美。形式美主要是指在构成事物以外材料的自然属性,即色、形、声,与他们的组合规律配合呈现出的审美特点。从傩舞与形式美的概念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傩舞表演中处处透着形式美。山西傩舞的形式美具体表现在其面具、服饰、音乐以及舞蹈动作当中,面具是傩舞的重要元素,不仅内涵丰富、层次分明,还具有普通面具所不具备的作用,如:傩舞面具可以作为表演者的装饰,还能够作为神的象征,体现着舞蹈艺术与宗教元素的结合。除此之外,傩舞的另一个特点是服装,傩舞的服装十分有特点,且各个地区的傩舞服饰皆有不同。总而言之,傩舞的服饰呈现多元化特点,不仅体现在其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当中,在色彩搭配和装饰等细节方面也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充满形式美[1]。

二、审美视野下山西傩舞的艺术特征

查看全文

民俗文化下饽饽艺术形式及内涵研究

摘要:胶东饽饽历史悠久,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饽饽种类众多、形态逼真,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被用于庆祝、祈愿、馈赠等民俗活动中。本文以民俗文化为背景,对胶东饽饽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探究胶东饽饽艺术形式下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胶东饽饽;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文化内涵

1研究背景

(1)地理特征背景。胶东半岛主要包括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地处中国华北平原东北部沿海地区,山东省东部,多丘陵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胶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合生长小麦,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胶东半岛的居民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因此胶东饽饽慢慢的形成,并且在胶东的饮食结构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2)民俗文化背景。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胶东居民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扬,非常重视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用胶东饽饽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除此之外,胶东居民对人生成长历程的每个重要阶段也非常重视,胶东饽饽就成为这些重要场合的必备品。

2研究现状

胶东饽饽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胶东民俗文化的产物,胶东饽饽的艺术形式以及它的文化内涵成为很多文化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薛昊在《古老民俗的传承之美———胶东面塑艺术诠释》一文中写道: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薛洁在《胶东面塑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探析》中提到胶东面塑种类繁多,其题材包含了独特的乡土审美意识和强烈的民俗文化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与研究价值。除此之外,很多山东籍、胶东籍的大学生、研究生都在为研究与传承胶东传统文化而努力着。

查看全文

民俗艺术传播过程中的生态特色

作者:李颖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一、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传播生态”是美国传播学者大卫•阿什德(DavidL.Altheide)提出的一个概念。“传播生态是指情景中的传播过程”,“所有远距离的传播都包含某种媒介或某种形式的技术,他们给讯息以形式”〔1〕。也就是说只要有传播活动,必定有媒介或者说技术的参与。传播生态是指社会传播行为发生的整体系统环境,它包括人自身的因素、信息技术媒介的特性、传播的开放性和易接近、易获取性、易交流性等,在这个互动传播过程中就会形成“传播生态环境”,并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传播生态有时也被称为媒介生态。

民俗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的形态,它以其固有的模式得以传承,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得到延续,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就在每个人的身边。特别是在与外来艺术文化的交流、对话与碰撞中,民俗艺术就会更加凸显出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显示出民俗艺术自身的力量及其影响力,以及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性。民俗艺术由于其自身特质之所在,在其保护愈来愈得到关注和重视的情况下,其传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民俗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播,只有在传播中才能永葆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命力不仅在于保护层面,更应让其广为流传。

民俗艺术作为“传承性的民间艺术,往往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广泛应用”〔2〕。“‘传承’、‘传统’和‘群体性’作为民俗艺术的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3〕作为艺术学的分支学科,民俗艺术学“愈来愈受到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艺术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中和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实践中,民俗艺术学理论的构建已成为十分急迫的任务”〔4〕。以传播生态视域切入对民俗艺术的研究,可拓展民俗艺术理论研究的视野,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论,把传播生态首先看作是一种视角,对媒介、信息及传播活动过程与关系进行可持续的生命关照;其次,民俗艺术中的传播生态也是一个领域,它可将传播学、生态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拓展交叉研究领域。

对于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要立足于对民俗艺术生存状态与发展变迁的思考,将传播生态理论运用到民俗艺术的题材、主题、特征、性质、价值、功能、传承、变迁等方面的分析中去,研究传播与民俗艺术间的共生、互动关系,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民俗艺术传播过程中的生态特色与魅力;通过传播生态这个研究视域,考察民俗艺术传播中媒介表述、干预和构筑民俗艺术及生活之关系,进而探询审美、气象、文化、科技、受众诸生态因子对民俗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因此,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论,有其价值所在:其一,传播生态关注民俗艺术传播过程和互动中的各种关系;其二,传播生态研究为民俗艺术传播中的话题提供一个空间和关系的基础,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联系;其三,民俗艺术的传播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变动的,当今民俗生活和民俗艺术均处于“媒介环境”中,传媒日益成为民俗艺术变迁过程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传播生态研究考察民俗艺术生长的环境及对人们的影响,揭示传播与民俗艺术变迁不可分割之密切关系。

查看全文

民俗艺术继承要素

一、民俗艺术传承的主体要素

传承是民俗文化传统维护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民族特色保持的最可靠的路径,民俗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有机部分,自然也以传承为其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的接受与传播。它一般以时间为标杆,以同地域、同种族的前后传习为主要运动模式,同时也因文化触染和交流认同而具有跨地域、跨种族的传承可能。民俗艺术传承的对象与领域包括作品、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调、工具、方法、场域、审美、信仰等诸多方面,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承相接、相沿相习。人作为主体和传承的第一要素,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也是延续文化艺术传统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民俗艺术的传承体现为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间的相互运动,其中,主体是人,客体为民俗艺术作品,中介是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信仰观念、艺术市场和其他的动态过程。主体决定着客体的存废与发展,也决定着中介的有效与无用。民俗艺术的传承主体是长期生活在一定民俗氛围中的民众,其中的从艺者和从业者,以及研究者和爱好者构成了传承人的浩荡队伍,不断推动着民俗艺术的持续传承。就传承人的身份性质来说,他们有直接传承人和间接传承人的区别,但共同汇成了传承大军,展现着艺术传承中的主体阵容。

(一)直接传承人

民俗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指民俗艺术的从艺者们,他们承继着历史的传统和前人的技艺与经验,坚持着地域的特色和行业的规约,延续着各自艺术门类的功用和门派的风格,不间断地从事艺术的创作、展演与生产,尤其是以带徒、演示、教习等方式培养后辈,使民俗艺术的品类和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延绵不绝。民俗艺术有民俗造型艺术与民俗表演艺术的门类区分,它们在传承方式与传承规律方面也有所区别,它们的直接传承人或从艺者的传承活动自然也各具特点。拿民俗造型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来说,坚持从艺,坚持制作传统产品并创新题材和工艺,以满足俗民社会的文化与生活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传承。同时,撑持作坊,带徒传艺,培养行业的继承人更是传承的基本方式。民俗造物艺术涉及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艺术产品的设计、工艺流程的制定、工具的使用、技术手段的运用、行业信仰和行规的遵守、行话的掌握、民间知识和风俗习惯的深入了解、民俗审美的领悟、产品功用的开拓、艺术市场的把握等方面。此类传承主要在作坊、工场等空间展开,围绕民俗艺术品的制作流程,通过眼观、耳听、嘴问、手动、心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技术要领、基本方法,领悟民俗传统和文化精神。直接传承人既是从业者,也是授业者,构成民俗艺术传承、发展的主要因素。拿民俗表演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来说,他们从事民间小戏、木偶戏、皮影戏、傩戏、讲经宣卷、唱山歌、讲故事、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杂耍、吆喝等表演,主要以语言、动作构成民俗艺术的要素,以过程性为其展演特点。与民俗造型艺术有形的物质形态相对照,民俗表演艺术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主要存在方式。民俗表演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未必都是专门的从业者,他们可能是农民,也可能是市民,不少人另有职业,从事民俗艺术的表演乃出于兴致和对民俗氛围的热衷,大多不作为谋生的手段。他们不论是常年的表演,还是季节性、节日性或伴随某生产环节的自娱性表演,总因民俗艺术的应用与传布,成为实际的传承人。他们也带徒传艺,但更多的是在观赏、模仿、参与和教习中培养自己的后继者。直接传承人既亲自参与民俗艺术活动或民俗艺术品的制作,又以带徒、教习的方式传授他人,在传统的延续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间接传承人

民俗艺术的“间接传承人”指民俗艺术的非从业者或非专业人员,但他们与民俗艺术的传承、保护密切相关,他们关心、热爱、参与、学习、研究、推介民俗艺术,从而强化了民俗艺术的存在,推进了民俗艺术的传承。民俗艺术的“间接传承人”包括民俗艺术的收藏者、研究者、工作者、出版者和爱好者们,这些人员或机构所组成的庞大阵营构成了民俗艺术传承主体的重要方面。他们从各自的关注点出发,为民俗艺术的传承创造了条件,虽不直接介入民俗艺术的生产过程和传习活动,但为其传承构成了良好的主体背景,成为间接的传承因素。民俗艺术的收藏者们以木版年画、纸马、泥人、剪纸、风筝、皮影、红木雕件、木雕构件、玉石雕刻、紫砂茶壶、拴马石、油灯、玩具、饰品等民俗艺术作品为收藏专题,他们的收藏与展示扩大了这些民俗艺术品类的影响和传播,荟萃了各地域的相关信息,促进了文化艺术市场的活跃,并带动了这些民俗艺术品的生产,从而推动了民俗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除了个人收藏者的单一品类的收藏,一些民俗博物馆、民俗艺术馆的多品类的征集、陈列与收藏,往往与地域文化、馆址氛围相联系,也为民俗艺术的传承营造了背景。民俗艺术的研究者们以民俗艺术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踏查、走访座谈、作品采集、文献审读、现场体验、活动记录、市场观察、统计分析等,对某一民俗艺术类型做出历史的、功能的、审美的、价值的、应用的、市场的,以及其他理论与实践范畴的研究。或者,他们从宏观的理论出发,对民俗艺术志、民俗艺术史、民俗艺术论做出学科性质的理论阐发。这些研究成果将推进民俗艺术的创作实践,帮助人们深刻认识民俗艺术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规律,并引导民俗艺术的传承、发展、保护和应用。研究者们以理论层次的介入,使他们实际上已成为重要的间接传承人。

查看全文

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对于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品位,提升其宣传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这里分析了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对于提升广告设计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俗艺术元素;广告设计;应用

在现代社会,大众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广告宣传的影响。从另一方面讲,现代人的消费需求标准更高了,人们在消费的同时,不仅重视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很重视消费品的文化价值。在进行广告设计中,如果可以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在设计中有效地应用民俗艺术元素,提升广告设计品味和质量,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实现广告的功效。现代社会,广告作为产品宣传的重要手段,要能够通过民俗艺术元素的融入设计,使消费者不仅能够了解产品信息,同时能够使消费者感受到广告设计的艺术性,获得审美体验,满足消费者感知民俗文化,欣赏品味民俗文化的内在需求。要能够通过应用民俗艺术元素,不断提升广告设计的品味,为宣传新产品的良好形象提供支持。

一、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民俗艺术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融入了历代人精神文化思想的一种艺术展现,这种艺术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依然没有消失,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是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种艺术应当受到现代社会的尊崇和重视,现代人也应该通过各种新式对民俗艺术进行保护,使其能够渊源流传下去。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历代人民精神文化的肯定。目前,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可以有效地通过广告形式传播民俗艺术文化,同时,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对于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内容,有效触动人们内心对民俗文化的亲切感觉,提升广告的宣传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这种广告设计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尚未形成,广告设计中民俗艺术元素的应用还没有受到广告人的足够重视。第二,广告设计在汲取民俗艺术元素开展设计方面的经验不丰富,应该是处于简单的学习模仿阶段,对民俗艺术的内涵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刻,不能实现产品功能与民俗艺术元素审美的有效结合,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的应用效果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比如,我们都知道剪纸艺术这种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剪影符号承载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能够表现出吉祥、祈福等美好的文化意蕴。但这种艺术形式在广告设计中并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民俗艺术元素的广告应用不多,及时在某些广告设计中应用了剪纸艺术元素,但其内涵在广告设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作为广告人要能够积极提升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积极利用民俗艺术元素进行广告设计,以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广告作品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广告设计的水平,有效凸显广告设计的效果与功用。

二、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应用策略

查看全文

五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摘要:民俗美术有着悠久的中国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但如今许多民俗美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有的民俗美术种类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局面,这对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遗憾和资源浪费。“五谷艺术”就是民俗美术的一种。针对河北农业大学关于“五谷艺术”所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对民俗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对“五谷艺术”创新展开思考。

关键词:“五谷艺术”;民俗美术;民间艺术

民俗美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美术。古人通过民俗美术来表达自身的愿望与信仰,因此,民俗美术也最能反映当地的风俗习惯,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另外,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源远流长,民俗美术在不断的发展与融合中,也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能够展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五谷艺术”属民间艺术的一种,最初起源于盛唐,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很成熟了。关于粮食画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五谷艺术”的寓意是庆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但“五谷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代表着美好寓意。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但是如今许多民间艺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有的艺术种类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局面,这对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遗憾和资源浪费。作为21世纪的知识分子,应力所能及地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使民俗美术能良性地传承发展下去,发挥自身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民俗美术发展现状

(一)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举全国之力为经济的腾飞和国家的现代化而奋斗。但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重物质而轻精神、重经济而轻文化现象。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方便、快捷。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民俗美术面临着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的问题。

查看全文

传统民俗艺术在包装设计的应用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包装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行业。作为商品的载体,包装设计如何既能突出商品特征,又给人创新的感觉成为人们逐渐思考的问题。包装设计如果可以传播文化,运用到传统的民俗艺术,从这方面着手,我们便看到了设计的新局面,更加肯定的去研究包装设计与民俗艺术的关系。这二者的融合,将会开创出整个包装设计行业的一个新局面。

关键词:民俗艺术;现代包装;发展;设计

一、现代包装设计的概述

(一)包装设计的含义

包装设计,顾名思义是“运用合适的包装材料,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及消费者的喜好等相关因素,通过特殊的工艺,对产品进行容器结构造型和包装美化。”它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也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方式。

(二)包装设计的现状和特点

查看全文

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

【摘要】江苏民间音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把文化传承和现代数字技术进行融合,对江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数字技术对江苏民间音乐的乐谱、音频、影像进行整理和挖掘,形成数字化的数据,通过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平台进行存储、展示和传播,可以传承江苏民间特色音乐,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探讨了运用数字化媒体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遗产的方式,以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传承江苏民间音乐及民俗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苏;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模式

一、江苏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

江苏民间音乐是江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裁包括民歌、小调、民歌和儿歌,题材涉及生活、劳动、爱情、风俗、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方言语调、群体人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江苏民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民歌有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有时,即使是相邻的地区,如相邻的县、村,其所流行的民歌也会有不同的音乐特色。《茉莉花》《大九连环》《紫竹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江苏民歌,江苏民歌的演奏乐器主要是二胡、笛子,也就是江南丝竹,比较著名的曲目有《云庆》《三落》等,江苏也有悲调的歌曲如《孟姜女》等。最负盛名的南京民歌有《采红菱》《五月栽秧》,苏州民歌有《姑苏风光》《知心客》等。无锡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绣荷包》和《无锡景》,扬州民歌著名的有《茉莉花》《鲜花调》《杨柳青》《扬州清曲》和《扬州小调》等,江苏不同地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民间音乐文化的题材和形式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具有旋律之美和韵味之美,体现了江苏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江苏民间音乐文化鲜明的艺术特色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灵感来源。作曲家从中寻找灵感,汲取音乐元素,通过专业的作曲技术,将其旋律特征、个性化音色、独特的语汇和精神气质与当代创作理念和表演形式相结合,赋予民族音乐以新的艺术生命力,在音乐民族化的背景下表现传统音乐艺术的特色,展现其文化价值。将民族或地域传统音乐艺术融入创作,既是对当前专业音乐创作的有效补充,也是对传统音乐艺术的一种传承。

二、数字化技术对保护民间音乐艺术的意义

把民间艺术数字化是保护民间艺术的一种先进手段。数字工程应对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采用不同的技术,保护民间艺术的完整性。江苏民间音乐艺术的保存可以先通过视频进行记录,然后对视频进行合理剪辑,再对视频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保存,提高视频质量和内容完整性,然后通过特定的渠道进行网络存储、拷贝和传播,同时,原始文件要做好备份,以避免在传阅和学习的过程中丢失资料,在文件被破坏时可以提供备选方案。采用数字技术把音频与视频相结合,对江苏民间音乐进行保护,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保护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要,数字保护正在取代传统的保护手段,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方式。通过新媒体视频平台、三维信息采集、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和相关网络修复技术等,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综合数字化系统,可以更好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查看全文

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认识与实践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思想,同时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和高超卓越的技艺。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正如靳之林先生所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中华农耕文化多样性的活态遗存,决定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文化具有启迪后代人思想的根性精神元素。高校美术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的目的:一是在于引导学生从艺术学的视角去认知民间美术丰富多样的形态,吸取民间美术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二是加深学生对民族自身的文化记忆,树立本土文化价值观,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中国民间美术课程在当今中国美术教育系统中,越发凸显出它重要的价值与地位。目前,各相关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以下是笔者结合日常民间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对课程做出的几点思考与认识。

一、深化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从综合性的概念来看,民间文化大致包括了民俗、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门类。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其形态从形成之初就带着浓郁的民俗特征,并伴随着民俗的演变而发生变化。民间美术适应于风俗、礼仪、节令、娱乐等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形成了各不相同、多种多样的造型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是民俗的一部分,是以实物面目出现的民俗现象。[1]在教学中,既要以艺术学的视角对民间美术的艺术本体进行具体研究,也要注重结合民俗学的理论针对民间美术作品展开深入考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联系的理解与认知。(一)理解民俗是民间美术学习的基础对民间美术与民俗之间关系的理解基于下列认识: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民俗的各种形象;民间美术的内容也受到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美术丰富了民俗活动,加强了民俗的功用,扩大了民俗的影响与传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民间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常识知之甚少,相较于西洋美术内容的教学情况看,后者更为学生所熟知。其客观原因在于: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传统民间文化主要根植于广大的农村社会。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因早已远离“乡土”,已经失去了理解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民俗的兴趣,开展各种途径,如文献阅读、视频媒介及田野考察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民间美术的学习来说,是把握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形式规律的根本基础。(二)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是民间美术学习的前提结合民间美术现象了解中国传统民间风俗习惯,是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记忆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了解各个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是把握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的前提条件。虽然民间风俗习惯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项目,但是通过分析研究民间美术所反映出的风俗习惯,可以具体形象地看到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和历史发展的概貌。其次,诸如民间美术创作表现最为活跃的年画、剪纸、花灯纸扎、社火花会的戏具等都是在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不了解这些节日活动的风俗习惯,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就落入了无本之源,无法真正理解其创作观念、造型与色彩体系。(三)要将民间美术置于民间文化的整体中来考察从古至今,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和一些传承性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围绕着民俗这个中心来进行。民俗文化具体表现在民众的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它是以语言、行为、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民间美术与上述各类型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呈现自身的特点。各种民俗现象,包括民间美术在内,都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所以,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不能将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作为孤立的个体看待,要作为由特定的民俗文化而联系起来的民间文化去整体考察。在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知,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是民俗的物化与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民间美术作品中认识各个民族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理解民间文化艺术不同形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用艺术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视角认识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规范田野调查作业的方法

“学习民间艺术必须经常到民间去,而主要不是在民间美术展览会和图书馆中学。民间美术的课堂在民间,老师也在民间,一句话:在民间学民间。”[2]2田野调查是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们走向“田野”,通过调查、研究、整理民间美术活动,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民间美术文化产生的土壤,掌握民间美术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发掘民间美术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民间文化意义。(一)田野调查教学的现状从笔者所了解的各校现实教学情况来看,集中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由于课程短,无法安排田野调查;二是将艺术采风、写生等同于田野调查。前者属于教学计划的制定问题,解决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在寒、暑期利用社会实践进行田野调查的作业,特别是在寒假,因为临近春节,是民间艺术活动的高频期,又因大部分学生返乡,恰是进行田野调查的好时机;后者则属于操作性的问题,是对于田野调查认识论上必须要厘清的错误观念,否则田野调查的研究价值无法完整体现。(二)田野调查与“采风”的区别“采风”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代。当时的统治者设立专门的机构收集各诸侯国的民歌、民谣,以体察民风、民情,了解民众对统治者的意见,以及时改进统治策略。至今,我们所说的“采风”则开始扩展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的艺术行为和活动。其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搜集艺术创作素材;二是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三是培养创作的灵感。[3]艺术采风强调对自然景观、民间艺术的感悟,以“悟”为主,以采集民间艺术的“形”为主;田野调查则是用科学的调研方法,不仅要采集民间艺术的“形”,还要了解其“意”,更要观察背后的“人”。在了解民间美术制作工艺的同时,要更多地把重点转向对艺人的采访。通过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才能开展对民间美术的分析与研究,才能保持研究的鲜活性、客观性。如果以“采风”的观念从事田野调查活动,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611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4]9。所以,在民间美术教学中,要介绍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运用科学的手段参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写作田野调查报告的完整过程,进而通过这样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民间美术研究能力。

三、拓展艺术实践教学的模式

查看全文

广告设计中民俗艺术元素的应用

摘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与传统艺术元素相关的广告作品开始逐渐呈现出来.从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价值及应用现状中进行分析,探索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在广告的设计成品与当前的发展规律中可以预见到,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在未来将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民俗艺术元素;广告设计;应用探索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广告在设计时都会以国外的设计风格作为参考,缺乏一定的民族特点,导致传统文化表现的不充分.现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设计现代广告的过程中,也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在内,尽量以民族精神和历史发展进程为根本,在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从而设计出具有民族特点的现代广告,这样才符合当前广告设计的需求.

1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与广告设计的价值

把民俗艺术元素融入到广告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还能把我国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出来.在民俗艺术元素中可以找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语言,另外,根据民俗艺术元素和现代广告设计的关系中,可以探索出民俗艺术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设计应用,从而使设计出来的广告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底蕴.通常情况下,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在广告设计中所使用的色彩和造型,这不仅仅只体现在设计的描述上,还必须要了解并掌握民俗艺术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对于当今时代的设计师来说,如果在设计中可以很好的把民俗艺术元素中的审美意境体现出来,并科学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则完全可以达到扩大设计思维空间的目的.另外,把民俗艺术元素融入到广告设计中,应从感官、认知等方面开始入手,然后再使用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对广告作品加以设计.

2与广告设计相关的民俗艺术元素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