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灯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时间:2022-04-25 15:32:41

船灯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船灯舞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发展历程,探索船灯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和路径,旨在为民俗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提供借鉴。研究认为:船灯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提出: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改进技术动作、创新表演模式,激发大学生兴趣;营造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彰显民俗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船灯舞民俗文化;高校;思政教育

“广东省平远县的船灯舞是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代表之一,反映了特定的民俗精神,是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1]随着社会发展,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是人活动的结果,而民俗生活是人活动的过程,二者可以参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2]如何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使得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推广,一直以来都是学者研究的课题。

1船灯舞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分析

平远船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渴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愿望。由于船灯舞民俗文化的形成寓意深刻、娱乐性强,所用道具跟以前客家民众劳动、运输物资的船比较相似,表演动作与劳动动作相似,因此排演就显得简单。所以每逢传统节庆日或是丰收季节、家族喜庆的时候,人们都会自发排演船灯舞,以此来庆祝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3]船灯舞民俗文化的表演形式生动逼真,其特点是:模拟性强、观赏性强。观赏船灯舞表演精神上可以得到满足,还能愉悦身心,放松心情。由于活动的表演需要船外与船内演员有默契和高度的配合,因此,船灯舞的表演者要具备较好的灵敏、协调能力和体能素质,表演船灯舞充分展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船灯舞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

据《平远县志》记载,船灯舞民俗文化已有200多年历史。初始时期的平远船灯民俗文化以歌为主,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演变为以舞为主,动作中形成了拉船、旋船、汇船、跳船、竞船等独特动作,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真实性,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平远船灯。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平远船灯作为客家地区的一大特色文化品牌,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演和制船技巧更加成熟,已从传统的单船表演发展到现在的多船甚至大小船同场表演,也可与其他形式的艺术表演相互融合,更好地适应了现代舞台、广场表演的需要,不仅深受客属地区民众的喜爱,而且在省内外和港澳台地区亦享有盛誉,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艺术价值。目前,平远船灯已成为梅州客家地区民众引以自豪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更是平远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以及维系梓情的重要载体。[3]

3船灯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分析

3.1有利于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

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将其融进思政教育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将船灯舞民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改变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把船灯舞民俗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入高校育人理念当中,作为文化载体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使得民俗文化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来源和文化载体。[5]此外,大学生可以体验民俗文化的氛围和魅力,促进大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发展,[6]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

3.2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在校园文化中增添民俗文化元素对学校特有文化气息的形成,学校亮丽名片的打造具有重大意义,弥补了校园文化活动单一、没有特色的缺点。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师生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养成会产生内化的影响。“船灯舞”的表演,需要两个人在船内和船舱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进退,这一过程需要表演者有较好的沟通、配合、协调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船灯舞民俗文化的表演,无论是对运动者,还是观赏者,都能使他们从中愉悦身心,释放压力,陶冶情操,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另外,平远船灯舞是一项全身心的健身运动,对表演者的协调性、灵敏性、速度和耐力以及意志力都有较好的娱乐健身价值。由于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进取和乐观的状态,则可以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放松心情,调整心态,起到健心的作用,观赏者在观看过程中,想象自己也参与其中,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精神的愉悦。

3.3有利于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久经磨难,通过人们辛勤付出和努力保护形成的,作为精髓文化,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内化为自觉行为。将船灯舞民俗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学生可以更深入、透彻地了解民俗文化,产生民俗文化认同感,逐渐成为传承和发展优秀民俗文化的中坚力量,[7]打破了民俗文化难以推广、难以传播的困境。教师分析民俗文化的来源、内涵、发展历程等,调动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情,并逐渐内化为自觉意识,“主动地走进社会日常生活的深处去发现、体验和传播民俗,运用田野调查、民俗志等民俗学的原理与方法创造性地转换并实现民俗文化传承的思政教育价值”。[8]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大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乐趣和魅力,沉醉于民俗文化的熏陶,体验劳动人民对丰收后的喜悦以及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强化大学生要努力成为植根于民族土壤“有根的一代”的动机。[9]

4船灯舞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

4.1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如何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一直是教育界思考的命题。随着优秀民俗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必须首先对民俗活动有透彻地了解,包括了解民俗文化的由来、内涵、发展历程,以及在高校思政中如何将民俗文化融进来,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对民俗文化加以学习和研究,如梅州市嘉应学院有客家文化研究所,这为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提供了平台。教师要将民俗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民俗文化,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奋斗,真正发挥广师大“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校训精神,为学校培养强综合素质的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另外,深入学习、研究民俗文化,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彰显学校的素质水平,为学校做大做强,迈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技术师范大学创建提供现实依据。

4.2改进技术动作、创新表演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兴趣

将船灯舞民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要创新思政的方式方法,还要创新民俗文化的制作工艺、技术动作、表演模式,能够让大学生喜闻悦见,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参与其中。由于船灯舞民俗文化活动与工艺制作、舞蹈表演、器乐演奏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其形态和意境之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在不改变船灯舞民俗文化基本内涵、历史溯源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创新,不断改进和提高“船灯舞”的装饰、舞姿、配乐和表演模式,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艺术表演相互融合,更好地适应了现代舞台、广场表演的需要,也可以多添加一些适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现代流行元素,以满足现代大学生对美的审视和追求。同时,还要改进一些舞船的动作和套路,使得“船灯舞”活动更新颖有趣,进而推动船灯舞民俗文化在高校更好地推广、传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4.3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彰显民俗文化的育人功能

新颖、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民俗文化活动的欲望和热情。高校可利用每逢过节、欢庆之时,定期举办船灯舞民俗文化表演活动或竞赛活动,从而将民俗文化理念传达到大学生中,使他们认同文化,踊跃参与其中;另外,高校可利用暑期“三下乡”、新生入学的迎新晚会、元旦文艺晚会,以及在社团文化艺术节中,融入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从而带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扩大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通过精彩、直观的表演活动,一方面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船灯舞”这项民俗文化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借此促进“船灯舞”爱好者彼此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的目的,从而使船灯舞民俗文化能够深受大众喜爱。

参考文献:

[1]涂传飞,陈志,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24-33.

[2]杜谆.从零和到共赢: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弈[J].北京社会科学,2015(12):115-120.

[3]吴飞.梅州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平远船灯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2(9):26-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t20171206_320698.html.

[5]吴萧萧.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10):112.

[6]任洁.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研究[J].文化产业,2021(14):133-134.

[7]刘娜,宋立华,刘丽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J].文化产业,2021(14):45-47.

[8]陈宁.民俗文化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8):33-35.

作者:朱小芳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