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7:36:41

民俗艺术

民俗艺术范文篇1

传承是民俗文化传统维护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民族特色保持的最可靠的路径,民俗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有机部分,自然也以传承为其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的接受与传播。它一般以时间为标杆,以同地域、同种族的前后传习为主要运动模式,同时也因文化触染和交流认同而具有跨地域、跨种族的传承可能。民俗艺术传承的对象与领域包括作品、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调、工具、方法、场域、审美、信仰等诸多方面,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承相接、相沿相习。人作为主体和传承的第一要素,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也是延续文化艺术传统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民俗艺术的传承体现为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间的相互运动,其中,主体是人,客体为民俗艺术作品,中介是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信仰观念、艺术市场和其他的动态过程。主体决定着客体的存废与发展,也决定着中介的有效与无用。民俗艺术的传承主体是长期生活在一定民俗氛围中的民众,其中的从艺者和从业者,以及研究者和爱好者构成了传承人的浩荡队伍,不断推动着民俗艺术的持续传承。就传承人的身份性质来说,他们有直接传承人和间接传承人的区别,但共同汇成了传承大军,展现着艺术传承中的主体阵容。

(一)直接传承人

民俗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指民俗艺术的从艺者们,他们承继着历史的传统和前人的技艺与经验,坚持着地域的特色和行业的规约,延续着各自艺术门类的功用和门派的风格,不间断地从事艺术的创作、展演与生产,尤其是以带徒、演示、教习等方式培养后辈,使民俗艺术的品类和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延绵不绝。民俗艺术有民俗造型艺术与民俗表演艺术的门类区分,它们在传承方式与传承规律方面也有所区别,它们的直接传承人或从艺者的传承活动自然也各具特点。拿民俗造型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来说,坚持从艺,坚持制作传统产品并创新题材和工艺,以满足俗民社会的文化与生活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传承。同时,撑持作坊,带徒传艺,培养行业的继承人更是传承的基本方式。民俗造物艺术涉及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艺术产品的设计、工艺流程的制定、工具的使用、技术手段的运用、行业信仰和行规的遵守、行话的掌握、民间知识和风俗习惯的深入了解、民俗审美的领悟、产品功用的开拓、艺术市场的把握等方面。此类传承主要在作坊、工场等空间展开,围绕民俗艺术品的制作流程,通过眼观、耳听、嘴问、手动、心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技术要领、基本方法,领悟民俗传统和文化精神。直接传承人既是从业者,也是授业者,构成民俗艺术传承、发展的主要因素。拿民俗表演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来说,他们从事民间小戏、木偶戏、皮影戏、傩戏、讲经宣卷、唱山歌、讲故事、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杂耍、吆喝等表演,主要以语言、动作构成民俗艺术的要素,以过程性为其展演特点。与民俗造型艺术有形的物质形态相对照,民俗表演艺术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主要存在方式。民俗表演艺术的直接传承人未必都是专门的从业者,他们可能是农民,也可能是市民,不少人另有职业,从事民俗艺术的表演乃出于兴致和对民俗氛围的热衷,大多不作为谋生的手段。他们不论是常年的表演,还是季节性、节日性或伴随某生产环节的自娱性表演,总因民俗艺术的应用与传布,成为实际的传承人。他们也带徒传艺,但更多的是在观赏、模仿、参与和教习中培养自己的后继者。直接传承人既亲自参与民俗艺术活动或民俗艺术品的制作,又以带徒、教习的方式传授他人,在传统的延续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间接传承人

民俗艺术的“间接传承人”指民俗艺术的非从业者或非专业人员,但他们与民俗艺术的传承、保护密切相关,他们关心、热爱、参与、学习、研究、推介民俗艺术,从而强化了民俗艺术的存在,推进了民俗艺术的传承。民俗艺术的“间接传承人”包括民俗艺术的收藏者、研究者、工作者、出版者和爱好者们,这些人员或机构所组成的庞大阵营构成了民俗艺术传承主体的重要方面。他们从各自的关注点出发,为民俗艺术的传承创造了条件,虽不直接介入民俗艺术的生产过程和传习活动,但为其传承构成了良好的主体背景,成为间接的传承因素。民俗艺术的收藏者们以木版年画、纸马、泥人、剪纸、风筝、皮影、红木雕件、木雕构件、玉石雕刻、紫砂茶壶、拴马石、油灯、玩具、饰品等民俗艺术作品为收藏专题,他们的收藏与展示扩大了这些民俗艺术品类的影响和传播,荟萃了各地域的相关信息,促进了文化艺术市场的活跃,并带动了这些民俗艺术品的生产,从而推动了民俗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除了个人收藏者的单一品类的收藏,一些民俗博物馆、民俗艺术馆的多品类的征集、陈列与收藏,往往与地域文化、馆址氛围相联系,也为民俗艺术的传承营造了背景。民俗艺术的研究者们以民俗艺术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踏查、走访座谈、作品采集、文献审读、现场体验、活动记录、市场观察、统计分析等,对某一民俗艺术类型做出历史的、功能的、审美的、价值的、应用的、市场的,以及其他理论与实践范畴的研究。或者,他们从宏观的理论出发,对民俗艺术志、民俗艺术史、民俗艺术论做出学科性质的理论阐发。这些研究成果将推进民俗艺术的创作实践,帮助人们深刻认识民俗艺术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规律,并引导民俗艺术的传承、发展、保护和应用。研究者们以理论层次的介入,使他们实际上已成为重要的间接传承人。

民俗艺术工作者指民俗博物馆和民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民俗艺术行业和产业的管理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民俗艺术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他们既不是民俗艺术的直接生产者和展演者,也不从事民俗艺术的传授和讲习,但他们以民俗艺术为工作重点,或者说,他们的日常工作围绕民俗艺术而展开。他们的管理工作使他们介入民俗艺术的传承,也客观地融入了传承主体,成为又一支间接的力量。

民俗艺术出版者指涉及民俗艺术书刊的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以民俗艺术研究的论文、调查报告、专著、图册、杂志、丛书、光盘等为工作对象,以文字成果和音像制品介入了民俗艺术的当代传承。至于民俗艺术的爱好者们,人多面广,散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主要构成是普通的农民和市民。他们坚持贴年画、玩花灯、逛庙会、看社戏、放风筝、唱山歌、打社火、扭秧歌、贴窗花等,并用木雕、竹雕、石雕、刺绣、编织等民俗工艺品装饰居室和环境。由于他们的广泛参与,民俗艺术活动才长盛不衰;由于他们的喜好,民俗艺术品才得以在生活中广泛应用,长期承传。民俗艺术的爱好者,是享用者,也是参与者,他们也构成了民俗艺术传承的主体基础。直接传承人和间接传承人同作为民俗艺术传承的主体,存在着交叉联系的关系,他们对于民俗艺术的传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凸显了艺术传承与发展中的人的因素,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民俗艺术传承的时空要素

民俗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要素,时间与空间构成了它的传承条件和背景。任何艺术形式都是时间的艺术过程,不存在亘古不变的形态,其盛衰消长正是从时间的向度所识得。在内容方面,时间的投影则更为清晰,题材、主题、思想、心理、情感等莫不与时迁化,因俗异变。至于空间,作为艺术创造、展示、传承、传播、应用的场所,制约着艺术的发展,并构成艺术地方性、区域性和国别性的重要因素。时间与空间的联系与思考,是宇宙观形成的基础。艺术包括民俗艺术是一定时间与空间的产物,本身就包含着宇宙哲学的成分,故而使艺术传承问题也带有哲学思考的意义。

(一)时间要素

民俗艺术的传承就是要将民族生活中所共享的传统艺术形式、艺术手段和艺术精神传习下来,这本身就是基于时间因素的考虑,是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相连相贯,是将其沿着时间轴线的线性推展。传承作为承前启后的运动,以既往为对象,以现在为坐标,以未来为愿望,其中的时间构成了传习的脉络和基准。就民俗艺术具体的传承状况说,时间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传统年节、庙会活动和文化节庆等方面,它们一般都有固定而明确的时间限定和岁时特征。与这些节日或活动相联系的民俗艺术,其展示或传习自然就带上了时间的印记。拿传统年节来说,所谓“传统年节”,就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各种民俗节日和节气,主要包括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在这些节日的民俗活动和民俗风物中12有不少民俗艺术的成分,它们也随年节而承传,并成为这些节日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如春节中的门神、年画、门笺、窗花、春联、花灯;除凶纳吉的傩戏、傩舞,以及跳灶王、跳财神的街头舞蹈;带着纸扎的凤凰、麒麟,敲打着锣鼓,挨门逐户的唱春人;跳马灯、跑驴儿、踩高跷、荡湖船、舞龙灯、打莲湘等元宵节的户外表演;灯市、花市等新春艺术市场,等等。它们与新春佳节紧密相联,在艺术审美和功能满足的背后,是对时令的认知和对节日的提示。此外,清明节放风筝、戴杨柳;端午节的龙舟、钟馗图、天师符和端午符;七夕节姑娘们的“陈针巧”、《天河配》的木版年画和剧目、用凤仙花汁染红指甲的美甲风俗;中秋节的《嫦娥奔月》图画、“兔儿爷”的泥塑、木版印制的“太阴星君”的“月光马儿”;重阳节插于重阳糕上的刻纸角旗,赏菊花的活动;冬至节启用的《九九消寒图》和数九的歌谣,等等,都以民俗艺术的应用展示传统节日的岁时特征,突出了这些艺术符号所隐含的时间要素。拿庙会活动来说,所谓“庙会活动”,是指与道教、佛教、民间宗教及其他宗教信仰相联系的祭祀、出巡,以及娱神乐人的仪式和表演,它们有固定的期日、固定的祭祀对象和相对固定的空间,每年周而复始地举办,形成地域性的文化传统。庙会活动除了祭神的香火,还有民俗艺术的表演和展示,在当地民众的心目中,庙会往往具有节日的性质。例如,南京高淳县凤山镇永城村祭祀刘猛将的“大王会”,每年在阴历三月十八日前后举行,它以村民舁神巡游为中心,其行进序列为:长杆牙旗,锣鼓队,巡牌,角旗队,唢呐队,刘猛将军,华盖伞,鸾驾队,祠山大帝,龙头三太子,锣鼓队,大扇,神舆等。其中,面具、魁头、唢呐、锣鼓、华盖、銮驾,以及仪仗等,都具有民俗艺术的性质。此外,江苏姜堰清明节的“溱潼会船”,是以为战死者“添坟”祭扫为主旨的大型的水上庙会。庙会上的“会船”有五种,包括篙子船、划子船、龙船、供船、花船,前两种用来比赛争先,后三种是表演用船。除了这五种“会船”本身具有民俗艺术的性质,舞龙灯、挂纸灯、演小戏、挑花篮等也都是民俗艺术的项目。“会船”的出现在当地成为点画清明时令的标志,并使娱人的功能超越了祭鬼的主题。拿文化节庆来说,这类并非传统的新兴会节活动,往往出于地方文化旅游、商贸活动或其他纪念性、公益性的需要而设立,它们具有岁时性的特点、明确的主题、社会性的公共空间,以及主办人官方的或半官方的色彩。这类文化节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民间艺术博览会、各种文化艺术节,以及与当地物产相联系的梅花节、茶文化节、油菜花节,等等。在这些会节中,少不了民俗艺术的表演、民间工艺品的陈列与展销、民俗艺术作品和民间艺人的评奖等活动,往往借助舞龙灯、舞狮子、威风锣鼓等营造开场气氛。民俗艺术实已渗透在新兴文化节庆之中,具有表现时间要素的符号意义。

(二)空间要素

民俗艺术的传承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展开的,传承空间与传承人、传承机缘、传承路径、传承方式等一起构成了传承的要素。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大到地区、省份和国家,小到具体的场域、场所,对某一民俗艺术类型来说,其传承空间多是寻常可见的有限空间。可以说,任何民俗艺术种类的传承都少不了空间的要素,空间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必要前提。传承空间根据范围和性质,可大致分为“活动空间”、“区划空间”和“文化空间”三种。所谓“活动空间”,指民俗艺术的某一形态或品类的自然传承空间,作为生活或生产的需要的反映,它往往因地制宜地在动态传习中被加以利用。这类活动空间包括作坊、宅院、场馆、广场、街道等。民俗艺术的各个类型对空间的依赖是不相同的。造型类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主要是各种大小不一的作坊、工场,它们以家族式的传承和带徒传承为主,一般规模都不大,常常是独自经营,主要用以满足周围人群的生活需要。不论是羽毛扇的制作、泥人的捏制、风筝的糊扎、彩蛋的描绘、竹器的编织、蓝花布的印染等一般民俗艺术产品的生产,还是刺绣、玉雕、牙雕、漆器、银器、微雕等较精细、贵重的品类,其传承空间大多是狭小的作坊或规模不大的工场。表演类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则主要是田头、场头、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它需要向乡民或市民展示,因此其展演和传承的空间是开放式的。诸如,唱山歌、演小戏、跳马灯、打腰鼓、扭秧歌、舞龙灯等,都需要一个开敞的或可行进的空间,让观者围观或参与。开放的公共空间就成为表演类民俗艺术的一个显著的传承要素。所谓“区划空间”,指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在较大的空间范围里加以认定和类归,一般按行政区划做市别或省别的空间划分,或者按经济与社会结构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划分。例如,民俗艺术中的苏绣主要在苏州地区制作、传承,紫砂工艺品的艺术传承地主要在苏南的宜兴市,泥泥狗出在河南淮阳,唐卡艺术主要传承于青藏地区,二人转盛行于东北,花儿传承于宁夏、甘肃一带,作为“抬阁”类的“水上飘色”流行于广东地区,等等。它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而又较广阔的地区传承,并成为特定的区域性文化符号。至于城乡二元的划分,尽管大多民俗艺术形态具有城乡互动的历史趋向,然亦有局限于或城或乡的传承状况。譬如,在春社或秋成以后唱草台戏,在傩祭、傩仪中搞面具出巡和家家路祭,在田间劳作时唱山歌或赛山歌,除夕日在猪圈、牛棚贴“猪栏之神”、“圈神”、“牛栏之神”一类的版印纸马等,就明显只传承于乡村的空间。此外,办灯会、办花市和办灯市,在元宵节进行提灯踩街游行,端午节邀好友、携酒壶去熙游名胜,中秋节民家纷纷占酒楼玩月,人们按季节不同分别举办诗会、酒会、曲会、赏荷会、蟋蟀会、灯虎会等,则明显是在城市里传承。所谓“文化空间”,指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不受原地传习和自然需要的局限,甚至能突破地域和区划的空间,以及民族的与国别的界限,它以文化同源为背景,以影响型传播为基础,以语言的、文字的、信仰的、工具的等文化圈为范围。所谓“文化圈”,系指具有相同文化因素的区域,作为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概念,它是文化因素聚集和传播的结果,也是文化中心的文化丛扩散的结果。①例如,与中国的婚冠丧祭相联系的礼仪和风俗,使用夏历的岁时节令和年节民俗艺术活动,以土木为结构特点的建筑艺术传统,以稻米为主食的农耕生产与稻作艺术活动,讲究方块字书写与应用的书艺、书道等,均主要传承于汉字文化圈。“文化圈”这一文化空间既是文化传播空间,也是艺术,包括民俗艺术的传承空间。举例说,中国木版年画在汉字文化圈中就多点传承,除在中国的东南西北都有产地外,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也见传承。其中,越南的东湖年画至今仍在印售、传承,题材有老鼠娶亲、鲤鱼图、猛虎图、骑龙乘凤图、渔樵耕读、牛郎织女、富贵荣花、娃抱金蝉图、蛤蟆讲读、母猪图、母鸡图、耕牛图、牧童图、舞龙灯、金玉满堂、游戏图、相扑图等,题材大多来自中国,表明了共同的文化圈属性,及其文化传承空间的通连与宽广。

三、民俗艺术传承的生活要素

民俗艺术的传承有赖于生活需要,它总是在民俗生活的层面上展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文化功能的推进,另一方面,它又受文化惯性和自身传统的驱动。在民间的婚嫁习俗、寿诞礼俗、家居建筑,以及成长礼俗、社会交际、娱乐活动和民间信仰等方面,都有民俗艺术的应用,并在其传承中显现出生活要素的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艺术,民俗艺术传承在日常生活、经济商卖和审美教育等领域中展现着传承的活力。

(一)日常生活要素

民俗艺术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传习的,它服务、美化和补充着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完全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之中。拿婚嫁礼俗来说,其中的艺术品类和传统装饰,就体现了古今相贯、雅俗交融的传承规律和生活逻辑。婚礼中始终以红色为基本色调:新娘涂口红、搽胭脂、着红装、顶红盖头,新房的门窗贴剪纸的红双喜,室内使用红窗帘、红桌围,洞房内燃着一对大红的龙凤烛,行交杯酒礼用的葫芦杯一律漆成红色,众人让小叔子戳开窗纸来“听房”取乐的工具是十把红漆筷,等等。红色成为婚庆礼俗中的主色调,也是相关民俗艺术的基本用色。此外,新娘用的凤冠霞帔、迎亲用的花轿、喜堂中挂着“和合”图的中堂画,以及伴随着婚礼仪式不时唱响的喜歌,诸如《进门歌》、《坐床歌》、《撒帐歌》、《戳窗歌》等,也都是不同形态的民俗艺术。它们渲染了婚礼的喜庆气氛,强化了辟凶就吉的心理追求,寄托了传宗接代、早生多育的愿望,突出了“永结同心”、“百年好合”的生活主题。拿家居建筑来说,门饰、瓦饰、脊饰、顶饰、砖雕、石刻、壁画、花墙、漏窗、门窗木雕、地面花街、室内摆饰等,其图样大多取自民俗艺术的传统题材,同时又满足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的需要。例如,苏中地区的瓦屋脊饰,有“金鸡报晓”、“双狮盘球”、“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福在眼前”、“长青富贵”等吉祥图样,表达了太平、富贵、祥瑞、久长的生活愿望。再例如,山西常家庄园的影壁、花墙的砖雕,有吉祥语词、祥物的单独使用,更有它们的组合、迭加运用。除了“福”字“、寿”字、“禄”字等吉祥文字,以及日月、祥云、瑞兽、祥禽、名花、珍果、宝物、器用等的单用,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祥物的组合运用,并由某些固定的搭配而形成名称不一的吉祥寓意。例如,鹿、鹤刻在一起,叫做“六合同春”;松树、仙鹤同图,叫做“松鹤延年”;喜鹊在梅枝上,叫做“喜上眉梢”;鲤鱼、龙门同图,叫做“鱼跳龙门”。此外,还有“三星在户”、“太平有象”、“多子多福”、“室上大吉”、“锦上添花”、“麒麟送滋”、“瓜瓞绵绵”等,使建筑带上了福善嘉庆的信息。

(二)经济商卖要素

经济商卖活动虽以效益、利润为追求,但它能通过市场和商品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在一些方面注意民俗艺术的应用,不仅在装修、促销等方面可借助民俗艺术来美化环境,创造气氛,同时也能以耳熟能详的传统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从而产生彼此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最终促进商卖的兴隆。例如,不少店堂的装修,尤其是茶馆、酒楼、饭店等处,普遍选用古旧木雕窗扇或仿古木雕作品装饰墙面,也用皮影、剪纸、面具、风筝、刺绣、竹刻、木版年画等作品做室内装饰,还用中国结、蓝印花布、农民画、拼贴画、扇面、雨伞、独轮车、石磨盘、老油灯、蓑衣、斗笠、红辣椒、玉米棒、升斗、大秤杆、古井栏、小石桥等民俗艺术品和旧时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能反映主题背景的公用实物和特色农产品作为文化符号,装点店面和环境。经济商卖活动一方面借取了民俗艺术的成果来带动营销,同时又为民俗艺术的应用注入了商机,使装修用的民俗艺术构件和产品的生产在近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因此形成相关的产业和产业链。此外,商业活动中的民俗艺术的表演也逐步增多,一些标榜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民俗餐馆和景区的旅游饭店,常见有民俗歌舞的表演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有的还到游客的餐桌前以民歌演唱或说吉祥话以劝客饮酒,使民俗艺术表演成为商业活动的一个部分。另外,民俗艺术的一些技艺在商业活动中扩大了演示的空间,例如,当场表演人物剪影,捏泥像,雕木像,表演编草虫、打绳结、塑面人、吹糖塑等,加上舞龙、舞狮等室外的开场表演,民俗艺术在当今的商业活动中有了广泛的应用。这既反映了民俗艺术的坚韧活力,又表明它对经济商卖要素的接纳和化用。

(三)审美教育要素

民俗艺术范文篇2

一、淮阳泥塑的艺术特点

淮阳泥塑俗称“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传统庙会上泥玩具的总称。泥泥狗的传统题材相当广泛,涉及狗、鸟、兽、猴、蛇、蛙、虫、鱼等数百种。老艺人说泥狗子是人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传下来的,都是伏羲的臣民,泥泥狗也就成了神圣吉祥之物,所以这种泥玩不同于一般的玩具,而是被当作祭祀伏羲和女娲的一种圣物,消灾去病,祈保平安。泥泥狗的捏塑、饰绘的实质与祭祖、娱神、祈子和禳灾等功利目的紧密连接在一起,反映生命意识又带有娱乐实用性,因此,泥泥狗伴随着远古的宗教祭祀和美好的愿望代代传承下来。

(一)用色鲜艳、对比强烈

淮阳“泥泥狗”的用色属于民间色彩范畴。传说,伏羲以五色分大地五行称为正色,其中黑色是东方最具象征意义的色彩,代表着神圣、尊贵、神秘、本原、正统、忠诚等深刻的内涵。黑色又称玄,老子设想的玄牝能够生育万物,还有玄鸟可以降而福之,象征着春天来临和生育,所以“泥泥狗”所有的底色都采用黑色,以黑色的沉稳庄重衬托其他亮丽的色彩,颜料中的黑是采用锅底灰加骨胶熬制而成,其它颜料如大红、大绿、中黄、鲜蓝等均为土质颜料调配而成,还有的加入蛋黄进行调配,白色在其它对比较强的色彩中主要起穿插调和协调作用。

(二)线条自然、装饰淳朴

“泥泥狗”用色很有特点,设色随意,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风格,除底色是平涂外,其他装饰都采用点和线两种手法。在线型上沿用传统的花草纹、线形纹、类篮纹、马蹄纹、花朵纹、太阳纹等装饰,花草纹继承唐代花草纹的传统特点,形象鲜明,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随机应变,伸展自如。线形纹的选择和运用没有定式,在具体的绘制过程中富于变化,往往根据表现对象不同做随机处理,手法细腻流畅。在绘制线条时,手工艺人的灵感和经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用高粱杆削掉一面蘸一下颜料画一组线条,随着画笔蘸料的不同会出现相似而又富于变化的效果,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也许正是如此才使其看起来富于乡土气息。

(三)造型夸张、外形鲜活

“泥泥狗”十分注重对象本质特征的夸张,借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风貌、情感气质,达到“传神”的目的。这种夸张来源于特定的表现内容和审美的需要,几乎囊括了远古时期的各种动物形象,借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动物或者是多种动物的组合在一起,主要特点是人兽同体,或多种动物结合来表达一种寓意,构成形式极为抽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面猴”和“人头狗”。“人面猴”造型逼真,是一种半人半猿早期人类的形象,夸大头部和眼睛,眼睛画成圆圈,嘴部突出,四肢短小,身体直立,躯体较长,无一般猴的顽皮神态。“人头狗”人面狗身,头戴官帽,小头、小耳、长尾,身上有虎皮纹样。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简约中寓复杂,在整体造型与装饰上,没有蓄意雕琢的痕迹,显得天然质朴。

二、淮阳泥塑中的民俗底蕴

河南淮阳地区民间风俗孕育和发展了“泥泥狗”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又充实和丰富了民间风俗内容。它整体感觉古朴纯真、艳而不俗,手法简洁概括,造型怪诞神秘。由于民间对祖先崇拜而带来的原始情感和深厚的原始神秘心理,使淮阳“泥泥狗”这一民间艺术品连绵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淳风之美的体现和物化,可以窥视到原始先民的思想习俗。

(一)祈福纳祥

“泥泥狗”既是祭祀活动的象征物,也是太昊陵二月庙会的泥玩具,同时也是当地人朝祖、还愿时最有代表性、最能满足心态活动的吉祥物,人们把愿望都转承到这一物体上,希望它能把一切愿望都传达给保护神,通过一些除恶扬善的神话和英雄,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淮阳“泥泥狗”用暗示和象征手法,巧妙地表达“吉祥如意”“种族繁衍”“生命崇拜”等寓意,在淮阳的人祖庙会上,赶庙会的人争相购买“泥泥狗”这类的泥玩具,把它们看作是神物带回家去,供在“人祖”前的香案上或家里的神龛上,取其多子、增福之意,具有浓浓的人情意味,形象地表达出劳动人民长久延续、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征服自然、追求生命、憧憬幸福的情感。

民俗艺术范文篇3

根据汉字形成资料的论述,可以将民俗艺术文字分为形象字和意向字2种构成方式,民俗艺术文字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一种语言的图画。

1民俗艺术文字符号的形象性

1)节外生枝。中国民俗艺术文字的形象性表现,通过在文字中添加图形或将笔画的延伸点与图形连接起来,进而突破文字中原有的寓意来表达更新的意境。这种表现方法就如同树枝中发出新枝结出果实或者扎下根须,在表现本意的过程中传达新的信息。

2)万物融形。汉字取于自然万物,在汉字的运用过程中逐渐地将汉字的形象本源特征表现出来,在字的书写过程中,将世间万物逐渐融入到文字的笔画中,使自然万物与汉字的笔画联系起来,生动形象,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形式。在民间,蝌蚪文、龟书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从而将形象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3)图画结体。汉字最初是象形形式,最后发展到了符号化的结字,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各类人都喜欢通过汉字作为本体来进行创作,从而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画在处理过程中寓意非常明确,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风格。

4)围合适形。汉字本身的形体是方块,其特点是简洁大方宜组合,但在方块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围合适形就是通过改变而使文字在适合的范围内进行重新结体,从而在字数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笔画的组合、穿插达到协调统一。文字因适形表现出的结体之美,是汉字围合适形变化过程中美的呈现。

5)添生图形。汉字是可以传达感情的,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含义,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能工巧匠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汉字加以美化,使图画与汉字完美结合起来表现其特定的含义。

2民俗艺术文字符号的意象性

1)借口共生。汉字的意向性是通过抽象的符号或者笔画的巧妙组合来表现新的意念,众所周知,世间万物皆有相似之形,通过找出其中相互联系的形态来表现其中的意念。如春景长安,通过汉字的借笔和减省将4个字完全地融入到一起(如招财进宝4个字,给人一个很好的视觉效果。在中国民俗艺术文字中,还有一些一形多用或者公用的代表吉祥的图形,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祈福。

2)咒符再造。从艺术角度来看,意象文字不仅仅表现在文字所要表现的对象上,还表现出人们的审美观及精神寄托,更加赋予了生活本身哲理性,更加趋向于艺术表现。在民俗艺术文字表现中,也会有一些似画非画同时表现出文字的形式手法,这是中国文字艺术的又一个表现形式。

3)巧意文字。汉字所呈现出的面貌是非常多样的,既可以传达意念又可以会意意念,这种感受是非常微妙的,有时会通过汉字的形体或者读音来进行组合产生出新的解读,其中泰山石碑上的“虫二”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中国民俗艺术文字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貌,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特点,并以其特有的含义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1以吉祥符号为主题的广告设计

人的祸福吉凶以及自然环境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敬畏,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平安的祈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了历代人们非常敬重的一个话题。中国民俗艺术长盛不衰,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与人们的民俗习惯紧密相关,并通过这种表现形式来达到心理上的安慰。

1)龙的符号。自古以来,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物被人们所敬重,中国是龙的国度,龙是人们独创的精神产物,在中国人民的观念中,龙代表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具有一定的神力,是一种超越自然能量的象征。在中国,龙成为了民族的象征,是神圣的、吉祥的、有威严的,是中华民族中非常吉祥的一个符号,并通过文化交流等形式被众多华人带到海外,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也逐渐地被世界很多国家所认可。历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不仅仅代表一种神圣感,还表现出对皇帝的一种敬畏,并为皇帝赋予了一种神圣的力量。在现代广告设计中,龙也逐渐被引入进来,通过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将这种符号表现出来。中国上下几千年,龙的形象逐渐渗透到各个方面,并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现。“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这些熟悉的图案都被运用到各行各业,象征富贵吉祥、幸福和谐。而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这一符号不仅仅是一个图案,更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中华儿女在世界舞台的标志。

2)中国结。“中国结”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传统智慧的结晶,通过一根红绳的缠绕不仅表现出其造型之美,还用来表现一种幸福、吉祥的夙愿。而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中国结经常被加入进来,并经过民族特色的设计创意,将美好祥和的夙愿表现出来,其中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佛教八宝中“盘长”的造型引入进来,从而表达出联通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中国结”是对中国文化中和合文化的最完美诠释,其中代表幸福、爱情、友谊,它几乎能将所有美好的含义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中国人民的心理。

3)福禄寿喜。以福禄寿喜为主题的民俗艺术品在人类民俗艺术中构成了一幅鸿篇巨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生伊利装饰中都被运用到,这一主题代表了人们的心理,同时代表了特定的含义,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就是通过象征等方式,将所要表达的心理、含义表达出来,以局部代表整体。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福禄寿喜被作为吉祥的图案,被运用到各个方面并加以传承。比如中国移动就选择了福禄寿喜等元素,将一种美好的祝愿表现出来,“福如东海、恭喜发财”,很多这类词语被运用到生活中,来代表人们心中祈求的美好祝愿,这不仅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还提高了其商业宣传的效果,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也是一种好的传播形式。民俗艺术中吉祥图案元素,已经成为现代广告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以寓意联想为主题的广告设计

在广告设计中,经常会运用到通过某种事物来象征美好的寓意,在其寓意表现过程中,人们通过不断观察、揣摩并加以改造,由事物逐渐将其中的事理表现出来,在表现过程中,除了表现其外部特征外,还会包含民间文俗等各种形式。在运用寓意手法过程中,不仅将其中的美学特色表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将其中美好的寓意在人们之间进行传承与发扬。在民俗艺术中,经常会遇到通过运用寓意联想,或者通过谐音等方式来对理想的事件进行预示,从而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将其中的画面表现出来,将人们的理想、愿望等寓于一个新的形象当中,唤醒人们的共鸣。例如,石榴、葡萄等这些都可以拿来寓意多子;桃、龟、松等都可以拿来寓意长寿;鸳鸯拿来寓意夫妻关系和谐、恩爱;兰、竹等可以拿来寓意人清高的素养等,各类表现形式都是通过其寓意联想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的。当人们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看到这些元素时,自然就会想到他们所代表的含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设计,又让人们看到了现代设计中传统民俗艺术的应用。“鱼”和“水”的图案,将中国的繁荣和收获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自古至今,人们往往会用鲤鱼跳龙门来表现梦想的实现,另一个方面,“鱼”还有着年年有余的含义,在贝贝头部纹路还运用了新时期时代的图案。贝贝的性格温柔,水上运动一流,和奥运五环中的蓝色相照应,同时还表现出了广阔的胸怀。其图形符号直观形象,反映出了事物本身的面貌,进而表达出了人们的情感与追求,而且图案没有语言的限制,使得这一形象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图案符号形态丰富且富有价值,这也就使图案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表现形式往往是从民俗活动演变而来,在保留本土习性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图案符号承载了人们对幸福吉祥的追求,真正地表现出了生命力,但在运用过程中应把握其精神实质,将真正的涵养表现出来。

三、结语

民俗艺术范文篇4

【关键词】审美;傩舞;民俗文化

“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主要内容为驱鬼辟邪,艺术形式的外显为面具、音乐和舞蹈,是一种古老神秘的祭祀仪式。傩舞属于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会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之间举行活动,2006年,傩舞已经被纳入我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山西傩舞的审美功能

与其他艺术形式同样,傩舞艺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不断改变的,属于融合了舞蹈、音乐、服装和体态于一体的民俗舞蹈艺术,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极高。从审美视野分析,山西傩舞是美的艺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和多彩形象表达人类的健康美感,总之,从审美角度分析,山西傩舞有以下几种审美功能。(一)社会美。艺术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傩舞能够与人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其社会美的内涵不言而喻。我国原始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在自然中获取食物,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猎物就会与社会产生关系,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会产生社会关系,从而产生社会美。山西傩舞的核心内容是驱鬼祈福,作为祭祀功能使用,因此,此种舞蹈类型也有社会性质。美来源于生活,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密切联系,总而言之,傩舞可以促进社会实践,当时的人类能够通过此种民俗舞蹈的激发,促使自身生产能力和劳动力得到提升,所以具有社会美。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傩舞具有社会交往功能,即通过表演傩舞,能够拉近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也能够在傩舞表演的过程中更加和谐,因此傩舞具有社会美。(二)生活美。山西傩舞属于祭祀舞蹈,是古代傩仪式中的一部分。古代人有很多祭祀活动,此类祭祀活动与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形式有关,属于在原始社会生活方式指导下产生的舞蹈艺术形式,古人期望通过祭祀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希望获得与自然对抗的能力。由此可见,祭祀活动是原始时期人类的精神支柱,祭祀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宗教行为,而傩舞是将祭祀活动与舞蹈结合产生的特殊民俗舞蹈形式,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精神,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美。在审美视野下分析,傩舞属于我国古代人民重要的生活行为,人们能够通过表演傩舞获得快乐,而在欣赏傩舞的过程中人们身心愉悦,生活也得到了满足,从艺术层面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形态,即在闲暇时的祭祀活动中起舞,获得轻松的生活体验,产生生活美。(三)形式美。形式美主要是指在构成事物以外材料的自然属性,即色、形、声,与他们的组合规律配合呈现出的审美特点。从傩舞与形式美的概念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傩舞表演中处处透着形式美。山西傩舞的形式美具体表现在其面具、服饰、音乐以及舞蹈动作当中,面具是傩舞的重要元素,不仅内涵丰富、层次分明,还具有普通面具所不具备的作用,如:傩舞面具可以作为表演者的装饰,还能够作为神的象征,体现着舞蹈艺术与宗教元素的结合。除此之外,傩舞的另一个特点是服装,傩舞的服装十分有特点,且各个地区的傩舞服饰皆有不同。总而言之,傩舞的服饰呈现多元化特点,不仅体现在其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当中,在色彩搭配和装饰等细节方面也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充满形式美[1]。

二、审美视野下山西傩舞的艺术特征

(一)人体拟态。古代山西地区的居民语言能力和社会形态都处于低级阶段,且没有形成文字,因此,当时人们普遍使用人体拟态语言进行交流。此种文化特质显现在了傩舞艺术中,江西傩舞的动作不仅能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劳动情况直观地使用拟态方式体现出来,还能对当时的植物形态进行拟态。典型的舞蹈作品例子有《扮凤仙娘》《开路郎君舞》等,其中《扮凤仙娘》中,舞蹈表演者需要戴雪服面具和女式头帕,并在两鬓处各插一面当作耳环使用的白旗,同时身着民族服饰、手持凤仙旗,用舞蹈动作模拟洗脸、梳头等一系列生活化、柔美的动作,表现当时女性的生活日常,极具美感;而《开路郎君舞》的舞蹈表演者则要用青丝帕包头,穿民族服饰,手持大刀、长棍等兵器,在音乐的配合下做出模拟挖土、扫路等动作,表演过程中需要精神饱满,表现当时人们为使道路畅通无阻进行修路工作时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形象的舞蹈动作拟态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傩面拟神。众所周知,傩舞的显著艺术特征是戴面具表演,当下许多人对“傩”文化的理解都是来自于傩面具。在当时人们的思维中,神明无处不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也表明,面具是傩仪式中为了祭祀和驱邪产生的道具。面具文化来源于当时社会对头颅的信仰崇拜,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存留在头颅中,因此傩面具就成了人们信仰神明的对象。傩舞表演者头戴面具,直接缩短了当时社会人们与神明之间的距离。我国的傩面具文化源远流长,又有悠久的艺术历史,傩舞面具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正神面具,另一类是山神面具,最后一类是世俗面具。傩舞艺术作品中面具特点鲜明的有《八郎舞》《土地舞》及《跳香舞》等。在《八郎舞》当中,舞蹈表演形象八郎戴的面具叫作“半截脸子”,即表演者上半部分脸上戴面具,下半部分是表演者的脸,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带此面具,手持利刃,采用绕供桌独舞的方式进行舞蹈。《土地舞》当中,舞者在表演时戴的面具形象是精神抖擞的白胡老人形象,表演的神明为“土地神”。而在《跳香舞》中每个表演者戴的面具都代表一位神明,面具各不相同,手持物品也不相同。(三)以舞叙事。傩舞本身属于用舞蹈叙事的艺术形式,此艺术特点也是在历史长河中傩舞能够不断传承的主要原因。山西地区在古代处于半封建的状态,文化中含有许多原始社会的风气,由于语言落后,当地的人们传达情感会在傩舞中进行叙事,即通过舞蹈动作详细地用艺术语言描绘当时山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例如《迁徙舞》当中,傩舞表演者会手持不同道具进行表演,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山西人民在迁徙路上的表现。该舞蹈作品的主要动作是上身前倾,同时甩身体同一侧的手脚,以胯作为动力点,利用肢体语言表现人类在迁徙过程中的动作。(四)音乐特征。山西傩舞具有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大致分为用道具伴奏、打击乐伴奏、乐户班伴奏三种。用道具作为伴奏的傩舞作品可以以《喜乐》为例,在傩舞表演的过程中使用的主要道具是扇鼓,在表演过程中不仅是乐器伴奏,还会由表演者敲击进行伴奏,浑然交响,能够形成独特的伴奏效果[2]。

三、审美视野下山西傩舞的民俗文化内涵

傩舞被称为舞蹈历史上的活化石,属于宗教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从审美视角下分析,傩舞的特点突出,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傩舞对民俗生活的体现。傩舞普遍在民间开地、开业、婚庆或祈福等庆典仪式上表演,有祈求平安顺遂的含义,且傩舞的动作一般来源于生活,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傩舞在表演过程中使用的音乐和唱腔都充满民俗气息,在大众中的接受程度较高。在演出时,表演者需要戴上面具,此特点也是傩舞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之一,傩舞面具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动物、鬼神和英雄人物三个阶段,体现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社会性也不断增强。傩舞产生于距今至少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具有悠久的民俗文化历史内涵,属于古代祭祀驱鬼的舞蹈。从中国开始存在文字记载开始,关于傩的记录就出现了,在殷墟的甲骨卜辞中提到“寇”字,是指在室内使用古兵器击鬼之形。同时在甲骨文中关于舞也有记载,是一人头戴面具的形象,以上迹象都表明在殷商时期就有头戴面具进行驱鬼祭祀的傩舞。傩舞是在上古时期就存在的宗教表演,是我国人类最早发挥精神力量的表现,即使用祭祀手段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发出挑战。傩文化融合了上古传说,如用傩驱逐鬼神之子的神话、神荼郁垒缚鬼饲虎神话等,此类与傩融合的神话折射了中国古代多彩的历史文化现象。傩文化中还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因素,一方面是吸收了儒道文化的神灵体系,壮大傩坛威力;另一方面是借用了儒道文化的礼仪制度丰富了傩文化本身的驱鬼祈福仪式。除此之外,傩文化还融合了儒道文化的思想内容,赋予了傩舞娱乐功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傩舞是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经过岁月的磨砺留存下来的艺术形式,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人们,在山西民俗文化体系中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传承,推动傩舞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岳雅男.山西寿阳傩舞“爱社”的艺术形态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9.

民俗艺术范文篇5

图形化的形式符号是构成广告设计形式的重要元素,图形的表现形式、图形的新颖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告作品的成败。图形是通过一种视觉化的形式来向人们传递信息,让人们以此来了解产品的某些属性,这在广告设计创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民俗化艺术符号在当代广告设计的运用,会使广告设计作品,具有了文化性的内涵,图形化的表现形式,也不再是一种空洞化的展现,而是具有了一种图形形式的独特性,这是利用传统意义之下的民俗符号,因此它能在作品中穿华为一种吉祥寓意的符号意义,把这种传统意义之下的符号运用到广告设计作品中,这也会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一种象征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吉祥化的艺术表现符号,是一种具有传统意义的符号形式,它具有一种吉祥寓意的特点,传递着人们的心愿,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取向以及形式美感的表达。如龙的图形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民俗性的呈现,而龙这种吉祥符号在当代广告设计中也是应用广泛的,不管是在一些广告宣传还是在一些品牌形象方面都是随处可见,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也是一种形式感极强的表现形式,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要手法。在当代广告设计中,对民俗艺术符号的运用,这种独特的创意赋予了作品不同的民族特色,这种具有文化的形式美感在当下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图所示是一副企业LOGO的设计作品,利用的局势吉祥符号龙的符号进行创意,形式感简洁、清晰,具有独特的表现内涵,整体作品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有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形式美的表现也是非常完整的。再如中国结也是民族意义的象征性的符号,它有着独特的造型和色彩,也是民俗色彩的代表,中国红的颜色运用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以红色为主色系,有着独特的个性,是一种文化性的象征。在当代广告设计中,常常运用这一种中国传统元素来表现其独特的意义,进行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意,中国结的这种独特元素与现代设计形式相结合,会产生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着不同的内涵和审美意味,这种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图所示是一副对民俗艺术符号中国结的运用,赋予了整幅作品不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极强,形式感具有中国传统的表现性和寓意性,符号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形式之间的有机结合,充分的体现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再如一些吉祥猪悟的形式符号也是属于中国传统民俗符号,在当代一些商业广告中也常常运用一些吉祥的植物来代表着作品不同的内涵与意义,这些元素符号呈现在画面上是具有独特的含义,同样对于这些元素的运用,怎样在作品版面中去编排,采用什么类型的形式这些问题也是能够体现出企业的文化,也会诠释着产品不同的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符号就是传统绘画中的水墨元素的运用,体现着极强的中国传统意味,形式感也是比较具有感染力的。

二、以情感为主体的广告设计表现形式

民俗艺术符号也是一种情感符号的表现,因而在当代广告设计作品中也常会以情动人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从而大打动消费者,赋予产品不同的蛇形,图形符号是构成文化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成广告设计作品的主体行使,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一些公益广告作品,往往都是以情感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呈现主题,它主要是抓住消费者心理对情感的寄托,从而达到宣传的力度,这种独特的创意形式,总是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手法来深入内心,体现主题内容。在当代广告设计中也会采用一种寓意联想的表现手法,是为了是整幅设计作品具有别样的内涵,带有一种启发性的意义,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把一种具有寓意的元素符号运用到视觉艺术设计作品中,能够诠释一种独特的内涵。设计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设计师进行设计创作室,应该具有自身的风格,从而体现一种独特性,同时又能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的传达与视觉表现的效果。如靳代强是著名的香港设计师,是对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充分的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设计作品,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他主张把中国传统元素与文化融入到当代设计中,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自己本身的独特性,这种具有个性化的表达也总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三、民俗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当代创意广告设计中,要学会对文字的充分运用,图形和文字是构成广告设计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设计作品是,要合理的运用文字,合理的编排文字,使文字作为广告设计作品的切入点,往往会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文字在广告设计作品中,主要是一种说明性的表现和一种装饰性的表达,因而这会使广告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从而达到一种特殊广告形式的呈现。文字的合理表达主要有;文字间的组合变化形式,这种表现手法就有很强的表现性和装饰性,文字间的变形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独特的设计形式,具有了自身的艺术个性,文字间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在版面的编排形式,通过不同的编排形式来体现不同的主题内容,因而设计师对文字进行巧妙的组合编排,能够更好地传达作品信息。

四、色彩性民俗艺术符号的运用表现形式

色彩在任何作品中都是重要的表现手法,同样的当代广告设计中对色彩的合理搭配与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中,红色是民族文化色彩的象征,是完全符合人的视觉审美,民俗化的艺术色彩,在广告设计中尤其独特性与民族性,但这些性质理念也会随着人们的设计观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对民俗色彩在广告设计运用尤为需要运用的是传统色彩体系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是它们本民族所体现的特色,这种多样性的变化也赋予不同民族之间色彩的不同观念与喜好。中国传统颜色是红色,对红色的运用,是一种对中华民族的表达,具有象征性与独特性。如图所示是一副中国工商银行的LOGO和广告设计作品,利用的就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红色为主色,视觉冲击力很强,有着的特的视觉感染力,形式感整体统一,简单大方,能够简单明了的体现出主题内容。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性意义,色彩的不同呈现表达着不同的内涵,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创造力,通过对色彩的合理运用创作出摄于自己的设计风格,体现着自身的设计个性,因而设计师要合理运用中国传统的色彩,这是对于当代设计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也体现着不同民族之间设计的文化修养。

民俗艺术范文篇6

民俗文化,通俗的来讲就是民间文化,包含了普通民众生活中所形成的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因此,其表现的各种形式都贴近民间生活。《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其后所制成的民歌形成为诗经中的《风》。而“风”是指当时国君依靠巡守之人深入民间所进行的民俗风情考察。因此,从这一点看,民俗文化贴近于民众生活是有历史依据的。现代社会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式上与古代有所差别,但依然不失为研究古代民间风俗生活的重要依据。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民俗在城市逐渐失去了成长的土壤,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得到完整的保留,因此发展新农村民俗文化有利于重塑国人精神信仰。

二、民俗文化创新形式

(一)建立民俗旅游产业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长久以来生活习俗、生活文化的体现,蕴含着当地丰富的社会内容。正是因为民俗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民俗旅游成为民俗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国当代所开发的本土民俗文化旅游已取得有卓著的成绩,例如杭州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台湾九族文化村等,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民俗旅游内容广泛,通过民俗文化旅游,可以整合新农村建设资源,可以产生立体经济效益。既有旅游效益,又可带动当地民俗特产消费。旅游项目所产生的影响力可以带动当地饮食、住宿、就业、招商和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二)注重民俗文化创新形式

毋庸置疑的是,当代民俗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形式。但从长远来看,文化创新的意义并非体现在文化本身,更体现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而同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因此,依靠传统的民俗文化传统形式显然很难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民俗文化形式的创新应当具备时代性特色,以传统民俗文化为精髓,结合现代人审美状态,探索传统艺术与现在审美交融点,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民俗文化新形式,以此带动新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注重民俗文化创新产品设计

因为民俗文化的局限性,很多民俗文化局限于地域因素得不到更好的扩大,因此,以新农村民俗文化为基础,设计发展具有民俗风情的创新产品设计为民俗文化创新开辟了新的土壤。民俗文化创新产品包含广泛,几乎涵盖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市场。其主要形式包括:食品、日用品、装饰品、保健品等。由于旅游的季节性缘故,不能形成长久稳定效益,相应的,开发民俗文化创新产品可以不受地域、季节等限制,取得长期、稳定的效益。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立民俗文化品牌,推广民俗文化创新产品,可以成为继旅游产业的另一大经济来源,对于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有着现实意义。

三、民俗文化创新思维

(一)坚持以弘扬民俗文化精神为基础

新农村发展必须引现代化城市建设为戒,以独特文化创新为建设立足点,建设成为具有乡村民俗特色的经济带。从这点出发,在创新民俗文化形成的同时,坚持弘扬民俗文化是营造民俗文化产业园的基础,只有坚持民俗文化传统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但继承民俗文化传统并非一味的传承延续,需要从民俗传统文化中筛选斟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积极向上、符合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精神,扩大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创造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契机。

(二)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民俗文化创新内容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而从民俗文化自身来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形式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以此适应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创新并非仅仅表现在内容创新上,它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形式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而现代文化流行速度快,民俗文化创新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因此,如何抓住现代民众的生活、审美习惯,及时抓住机遇,把握商机才是民俗文化创新的方向。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创新又并非盲目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利用地区文化建设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新农村建设从地区上来看虽然是小规模发展,但从国家宏观战略定位却有着极不平凡的功用和意义,因此,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创新观念对于新农村民俗文化创新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特色引导,树立品牌意识

美国著名名品牌专家拉里•赖特所说:“未来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和投资者都必须认识到,只有品牌才是公司最珍贵的资产,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是拥有具备市场优势的品牌”。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企业的品牌形象发挥着核心竞争的作用,对于产品如此,对于文化特色依然如此。新农村民俗文化创新工程从长远来看是一个综合程度较高的产业,涵盖行业广泛。树立品牌意识无疑对民俗文化的弘扬传播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衍生产业的业绩增长。

四、民俗文化发展制度创新

(一)建立相关民俗艺术形式的规范制度法规

新农村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根据民俗风情开发民俗旅游品或特产食品已经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经济来源。因为民俗艺术形式多样,难以制定整体的行业制度规章,因此,根据地方民俗特色,针对相应民俗文化形式盈利各部门关联的行业制度是必要的。相关规章制度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各法规制度的制定须遵循新农村民俗文化发展总体战略。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相关制度规章必须从大局着手,着眼未来方能具备时效性。二是保护整体利益。新农村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所形成的积极效益必定是整体规划所产生的效益,因此,相关政策在扶持优势产业的同时应当平衡各行业发展,使全民共享新农村成果。三是切实保证各规章制度顺利执行。法规政策制定的同时应当建立督导机制,落实各项法规政策的实施情况,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切实维护民俗创新经济共同利益。

(二)以多种渠道提高文化输出能力,扩大民俗艺术的品牌影响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不仅仅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且生活节奏也愈来愈快,面对各式各样的产品信息,大众往往容易选择熟悉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古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以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速度来看,产品营销宣传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产品品质。民俗文化最重要的商品一是旅游业、二是民俗产品。因为地区因素是影响新农村经济收入的关键。因此,联合宣传策略是一种投入小、效益好的宣传模式。联合宣传往往能够集中资源提升民俗文化所在地整个地区的文化形象,并以此影响力为辐射,加深观众对当地特产的认可度。宣传方式主要有广告宣传、文化选产、公共关系宣传等。广告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平面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着重建立新农村民俗文化积极形象也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利砝码。而扩大与潜在顾客的了解和信任,通过专题研究、参观访问、舆论调查等加强地区民俗文化与顾客的互动,建立亲民文化等。综合利用多种宣传方式,营造民俗文化良好形象,能够迅速且长久使新农村民俗文化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民俗文化版权保护机制

民俗艺术范文篇7

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

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民俗艺术范文篇8

关键词:民俗艺术元素;广告设计;应用

在现代社会,大众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广告宣传的影响。从另一方面讲,现代人的消费需求标准更高了,人们在消费的同时,不仅重视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很重视消费品的文化价值。在进行广告设计中,如果可以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在设计中有效地应用民俗艺术元素,提升广告设计品味和质量,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实现广告的功效。现代社会,广告作为产品宣传的重要手段,要能够通过民俗艺术元素的融入设计,使消费者不仅能够了解产品信息,同时能够使消费者感受到广告设计的艺术性,获得审美体验,满足消费者感知民俗文化,欣赏品味民俗文化的内在需求。要能够通过应用民俗艺术元素,不断提升广告设计的品味,为宣传新产品的良好形象提供支持。

一、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民俗艺术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融入了历代人精神文化思想的一种艺术展现,这种艺术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依然没有消失,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是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种艺术应当受到现代社会的尊崇和重视,现代人也应该通过各种新式对民俗艺术进行保护,使其能够渊源流传下去。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历代人民精神文化的肯定。目前,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可以有效地通过广告形式传播民俗艺术文化,同时,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对于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内容,有效触动人们内心对民俗文化的亲切感觉,提升广告的宣传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这种广告设计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尚未形成,广告设计中民俗艺术元素的应用还没有受到广告人的足够重视。第二,广告设计在汲取民俗艺术元素开展设计方面的经验不丰富,应该是处于简单的学习模仿阶段,对民俗艺术的内涵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刻,不能实现产品功能与民俗艺术元素审美的有效结合,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的应用效果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比如,我们都知道剪纸艺术这种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剪影符号承载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能够表现出吉祥、祈福等美好的文化意蕴。但这种艺术形式在广告设计中并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民俗艺术元素的广告应用不多,及时在某些广告设计中应用了剪纸艺术元素,但其内涵在广告设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作为广告人要能够积极提升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积极利用民俗艺术元素进行广告设计,以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广告作品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广告设计的水平,有效凸显广告设计的效果与功用。

二、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应用策略

1、立足消费情感的需求,合理应用民俗艺术元素,提升广告设计内涵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其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是不同的。产生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艺术,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是不同的。在广告设计中,设计者要能够研究其广告宣传品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研究这些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情感。在研究消费者心理情感的基础上,有效地引用适当民俗艺术元素进行广告设计,这样,才能提升广告文化设计的内涵,才能使消费者在消费中能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情感,这样,才能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另外,广告具有时代性特点,在应用民俗艺术元素进行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要能够对传统的民俗艺术元素进行创新应用,使其能够展现出时代性来。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民俗艺术融入到广告设计中,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富于广告宣传以更为生动的表现力,是使用者在接触作品,感受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特定的情感,这样,广告设计的内涵与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延伸与挖掘。另外,在广告设计中,要能够积极利用现代技术信息手段,对其中蕴含的美术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化的处理,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广告设计的新意,有效地达到情感传播的效果。

2、利用民俗艺术元素构成独特的意境,对消费者视觉和心理形成刺激与影响

在广告设计中,有效地利用民俗艺术元素,进行设计,需要对民俗艺术元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利用民俗艺术元素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境,对消费者视觉和心理形成刺激和影响,这样的广告设计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比如,水井坊电视广告(金狮篇)设计,这种广告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就很独特,意蕴丰富,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刺激。这个广告作品是以雄狮为图腾进行设计的,通过水墨渲染出日晷和祥云,对广告意境进行表现。这个广告设计作品,内容庄重醒目,图片的处理具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其意境创设与广告设计内容有效结合,应用中国的民俗艺术元素有效地拓展了广告的内涵,意蕴,是颇具民族特色的广告作品,这种广告作品设计能够是消费者在欣赏广告的时候,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意境美,从而带个消费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创新广告的发展趋势

在广告创新过程中,要能够重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作为广告设计者要能够积极把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创新广告设计方法,同时,通过这种应用,使民俗艺术得到进一步得到传承,获得升华。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广告设计方式、内容已成为广告界非常重视的问题。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受到很多广告设计者的重视,广告融入民俗艺术元素已成为广告创新设计的重要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业广告设计,已经成颇具市场潜力的设计手段,用户通过这种设计语言,了解作品所要传统的信息和内涵。相信,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于广告设计在未来将成为广告设计的新方向,将为广告设计注入诸如新的发展动力。我们要充分研究民俗艺术元素的文化内容,能够与广告产品进行有效对接,使民俗艺术元素的艺术设计符号能够与广告设计的理念相适应,使二者能够保持高度一致,这将是创新性广告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曾扬君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明伦,钟声标.中国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0(08)

民俗艺术范文篇9

关键词:民俗艺术元素;广告设计;应用探索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广告在设计时都会以国外的设计风格作为参考,缺乏一定的民族特点,导致传统文化表现的不充分.现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设计现代广告的过程中,也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在内,尽量以民族精神和历史发展进程为根本,在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从而设计出具有民族特点的现代广告,这样才符合当前广告设计的需求.

1民俗艺术元素应用与广告设计的价值

把民俗艺术元素融入到广告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还能把我国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出来.在民俗艺术元素中可以找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语言,另外,根据民俗艺术元素和现代广告设计的关系中,可以探索出民俗艺术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设计应用,从而使设计出来的广告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底蕴.通常情况下,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在广告设计中所使用的色彩和造型,这不仅仅只体现在设计的描述上,还必须要了解并掌握民俗艺术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对于当今时代的设计师来说,如果在设计中可以很好的把民俗艺术元素中的审美意境体现出来,并科学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则完全可以达到扩大设计思维空间的目的.另外,把民俗艺术元素融入到广告设计中,应从感官、认知等方面开始入手,然后再使用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对广告作品加以设计.

2与广告设计相关的民俗艺术元素分析

中国的民俗艺术元素在色彩与造型中比较注重主观寓意,并不注重表现形式,它主要依靠色彩与造型的创造,用较为普通的民俗审美元素来创造,这主要是根据感知的客观而进行的创作.这种创作方式与目前广告设计中的商业诉求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具体来说,在中国的民俗艺术元素的创作中和现代商业广告的设计中,在其风格、特点中就很容易找到相同之处.中国民俗艺术元素在色彩与造型中的创造上通常都是采用象征寓意的做法.比如,在中国民俗艺术元素的色彩选择上,红色则代表着喜庆,黄色则代表着富贵;而在造型的创造中,圆形通常代表着和谐、圆满.这些颜色与形状不仅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同时在中国民俗艺术元素中还具有良好的审美价值.而现代广告设计也有它自身的含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它与民俗艺术元素是共通的,唯独缺少一些具有民俗艺术元素中的灵感以及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一种造型与色彩都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民俗艺术元素的风格,下面我们就从色彩与造型这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2.1中国民族文化色彩元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当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色彩,比如红色、蓝色、白色等等.民间的艺人在颜色较为浓烈的色调中,都会选用黑色来间隔,这样可以给视觉带来良好的冲击效果.对于商业广告设计来说,黑色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黑色与白色是最为典型的色彩,白色可以给人带来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在设计商业广告过程中,白色是使用最多的色彩颜色之一.我国历史中使用最早的颜色就是红色,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红色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通常情况下,在民俗活动中如果有喜庆的寓意,则通常选用红色,高中状元、结婚庆典都会用红色的物品来做代表.比较典型的中国新年更是把红色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在广告设计过程中,红色的色调较为鲜明,所以通常可表现为祝贺、愤怒等情感较为鲜明的类型.

2.2中国民族文化造型元素

具有民俗艺术元素的图案内容较为丰富,它涵盖了动物、人物、花草等题材,大多以象征、比喻等手法来表现出各种吉祥的寓意;再运用抽象的想像、夸张等装饰手法,表现出既完整又平稳的装饰美感,这些民俗艺术元素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化符号.比如象征富裕的“年年有余”,象征繁衍子孙后代的“莲花生子”等等.

3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交替,人类历史的逐渐演变,具有人类精神文明的民俗艺术仍然被完整留存.所谓民俗艺术,主要指在民间形成的不能用、只能欣赏的各种文化技艺.民俗艺术在生活中形成,因此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剪纸艺术,它作为一种民间技艺,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项剪影技术,它所形成的各种符合也是对我国各地区文化生活的一种寓意象征.近几年,我国在广告设计中融入民俗艺术元素,还处在初级模仿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对民俗文化元素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忽略了与设计作品之间的审美协调问题.即便在设计中加入民俗艺术元素,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充分保护了民俗艺术元素,这同时也说明数字技术可以给文化领域带来较大影响,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已经初步形成以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主体的数字资源.目前,广告设计为了适应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提高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以广大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为根本,巧妙的将民俗艺术元素融入到现代广告设计中,这也是每一个广告设计师应尽的时代责任.

4民俗艺术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4.1把民俗艺术元素作为消费情感的切入点

民俗艺术对于民间文化来说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每一地区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民俗文化,因此,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比如民间工艺品、戏曲杂技、舞蹈艺术、剪纸等等,各种民俗艺术中独特的表达形式,都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中具有魅力的文化精华.目前,为了更好的体现出我国民俗文化的设计理念,广告设计师应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的设计手段,以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为根本,注重他们的情感消费需求,根据民俗文化的设计元素,设计出符合广大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文化广告作品,让消费者在广告中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我国的历史民俗文化.因此,广告设计师应该把民俗艺术元素融入到创新领域中,着重突出我国的民俗文化精神,在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同时,给广告作品注入更多的情感表现,此情感表现主要是使用人员在体验广告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

4.2民俗艺术元素在视觉设计中的意境构成

在民俗文化元素中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文化精神.在设计现代广告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构思,才能设计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广告作品,从而形成一种视觉表达语言.在这种视觉语言中,可以体会到广告作品中具有文化特点的民俗意境,最终给人们带来具有风情的审美艺术效果.比如我们在公益广告中常见的皮影表现手法.皮影是中国艺术中较为古老的一种戏曲模式,在民间也可以称为影戏或者羊皮戏,它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特征,能够反映西汉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皮影戏在表演过程中,剧场的灯光、具有人物形象特征的剪影以及所表达的戏剧情节,在广告的设计中都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体现其视觉效果,就需要运用光影随机移动的形式,把剪影的图像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另外,如果把皮影的光影效果和视觉中的通透效果融合在一起,则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满足感,让他们在体验广告作品时可以有一种思乡的情怀.这种设计意境,是在我国传统美学中所追求的一种灵感体现.广告的设计意境并不仅限于某种特定的模式,而是在作品中可以真正的感受到该作品所带来的艺术魅力.比如说水井坊广告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形态,用雄狮作为图腾,在水墨画中渲染出日晷和祥云,这充分体现出了此广告对设计意境的表达方式,从而给该产品带来了较为浓厚的历史情感.把意境和广告设计充分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把民俗文化元素的内涵融入到广告设计作品中,这种创作模式不仅能够体现出我国民族的历史内涵,还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刻意境.

5结语

目前,现代广告在设计中不仅传达的是某种文字或者声音等信息,在数字技术引领文化发展的时代,比如在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体中,现代广告设计开始逐渐扩展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把民俗艺术元素融入到广告设计中,并以更加生动的方式面向公众,让消费者在广告作品中可以真正的体会到我国的民俗文化内涵,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为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剑云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昂.山东省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19.

民俗艺术范文篇10

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着很强的地域亲和力和民众认可度,并深深地融入民族文化基因当中。它们展现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象是丰富多彩的,经常可以把同一思想主题用多种艺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表现。比方说“孝亲”思想是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常见表现主题,以它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民间艺术,既有年画、泥塑、面塑、石雕、木雕、壁画、砖雕等造型艺术,又有越剧、京剧、黄梅戏、目连戏等民间戏剧,还有藤编、草编、漆艺等民间工艺或评书、弹词、莲花等说唱艺术。同样,对于地方民俗来说,“孝亲”思想既可以融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等人生礼仪当中,又是清明祭祖、中秋团圆、重阳敬老、新春庆贺等岁时节庆的重要内容。并且,同一个艺术形象也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段,以“董永”为例,你就会发现既有汉代武梁祠的画像石和三国魏时石棺线画中的民间石刻“董永”的孝子形象,又有《董永遇仙传》《永与七仙女传说》等多种说唱话本,还有怀梆《七姐下凡》《织皇绫》《槐荫送子》,晋剧《槐荫记》,楚剧《百日缘》,黄梅戏《天仙配》等多种民间曲艺形式,还有诸多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河南武陟的孝子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是相当丰富,其中的艺术题材、艺术形式、艺术形象都可以作为高校学生进行相关主题教育的优秀素材。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对高校德育的价值还在于它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其显著特征就是将审美娱乐功能和道德教化功用结合起来。它既可以借助于面具、木偶、脸谱等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造型道具,又可以借助于弹词、评书的诙谐幽默说唱语言,也可以借助于民间传说、故事、神话当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实际展现的是地方民众共有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追求,以特有的艺术方式寓乐寓教于其中。所以在高校德育过程融入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可以改善原有内容空洞乏味、形式僵化生硬的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并且,很多民俗活动或民间艺术简单易上手,趣味性、参与性比较强,可以在德育过程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改变原来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融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思想的锤炼。

二、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在高校德育中应用

(一)选择适合高校德育教育的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形式和内容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受到封建伦理和小农思想影响,其中有些内容和思想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所以,要把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应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首先要甄别它所表现得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社会的公序良俗,比如那些宣扬封建伦理、封建迷信、恶俗趣味、陈规陋习的民俗和民间艺术就不能用来进行高校德育教育。还有些如民间家具、农具、炊具之类的民间生活用具,也不适合用来进行高校德育教育。所以应当选取一些审美趣味性强、可参与性强、容易上手、便于教学的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用于高校德育教育。民间曲艺、民间文学故事、民间说唱、民间手工艺、节庆民俗当中都有相应的优秀的题材和内容可以用于高校德育教育。

(二)发掘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创新思政课堂教育现在高校的德育课堂教学主要借助于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平台,它们在教育内容上,政治教育内容较多,公民道德伦理教育内容较少,同时教育方式上以课堂灌输和道德说教为主,学生互动参与较少,教学不够生动。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可以为德育课堂提供更为生动的教育内容和更加多样的教育手段,不同门类的艺术可以采用不同德育教育形式。对于民间故事、口头文学来说,本身就有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和题材直接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作出讲解和正面引导。对于民间曲艺和民间工艺来说,应该课堂艺术欣赏为主,引导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美德的感染和熏陶。对于民俗活动来说,既要鼓励学生参加健康正常的民俗活动,又要讲解民俗活动由来,使得学生了解这些民俗活动的产生的原因和原来初衷,发挥它们原来移风易俗的道德教育功用。

(三)利用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资源,开辟高校德育第二课堂地方民俗与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可以把德育过程融合在游戏娱玩、展演操作的艺术体验中,这为德育第二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些民间艺术如民间玩具、面具、脸谱、木偶、皮影就可以在学生课外的娱乐玩耍中,完成认知、启蒙、教化的德育教育过程。有些简单易上手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编织、风筝之类就可以举办德育内容为主题的竞赛活动。有些艺术性较强,需要长时间的技能训练的表演类民间艺术如莲花落、越剧、目连戏、小品、相声之类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的形式展开。有些民俗活动如社火、舞龙舞狮、赛龙舟之类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和村镇,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