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认识与实践

时间:2022-06-27 08:54:30

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认识与实践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思想,同时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和高超卓越的技艺。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正如靳之林先生所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中华农耕文化多样性的活态遗存,决定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文化具有启迪后代人思想的根性精神元素。高校美术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的目的:一是在于引导学生从艺术学的视角去认知民间美术丰富多样的形态,吸取民间美术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二是加深学生对民族自身的文化记忆,树立本土文化价值观,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中国民间美术课程在当今中国美术教育系统中,越发凸显出它重要的价值与地位。目前,各相关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以下是笔者结合日常民间美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对课程做出的几点思考与认识。

一、深化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从综合性的概念来看,民间文化大致包括了民俗、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门类。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其形态从形成之初就带着浓郁的民俗特征,并伴随着民俗的演变而发生变化。民间美术适应于风俗、礼仪、节令、娱乐等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形成了各不相同、多种多样的造型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是民俗的一部分,是以实物面目出现的民俗现象。[1]在教学中,既要以艺术学的视角对民间美术的艺术本体进行具体研究,也要注重结合民俗学的理论针对民间美术作品展开深入考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联系的理解与认知。(一)理解民俗是民间美术学习的基础对民间美术与民俗之间关系的理解基于下列认识: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民俗的各种形象;民间美术的内容也受到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美术丰富了民俗活动,加强了民俗的功用,扩大了民俗的影响与传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民间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常识知之甚少,相较于西洋美术内容的教学情况看,后者更为学生所熟知。其客观原因在于:历史上,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传统民间文化主要根植于广大的农村社会。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因早已远离“乡土”,已经失去了理解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民俗的兴趣,开展各种途径,如文献阅读、视频媒介及田野考察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民间美术的学习来说,是把握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形式规律的根本基础。(二)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是民间美术学习的前提结合民间美术现象了解中国传统民间风俗习惯,是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记忆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了解各个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是把握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的前提条件。虽然民间风俗习惯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项目,但是通过分析研究民间美术所反映出的风俗习惯,可以具体形象地看到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和历史发展的概貌。其次,诸如民间美术创作表现最为活跃的年画、剪纸、花灯纸扎、社火花会的戏具等都是在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不了解这些节日活动的风俗习惯,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就落入了无本之源,无法真正理解其创作观念、造型与色彩体系。(三)要将民间美术置于民间文化的整体中来考察从古至今,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和一些传承性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围绕着民俗这个中心来进行。民俗文化具体表现在民众的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它是以语言、行为、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民间美术与上述各类型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呈现自身的特点。各种民俗现象,包括民间美术在内,都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所以,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不能将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作为孤立的个体看待,要作为由特定的民俗文化而联系起来的民间文化去整体考察。在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知,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是民俗的物化与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民间美术作品中认识各个民族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民间风俗,理解民间文化艺术不同形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用艺术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视角认识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规范田野调查作业的方法

“学习民间艺术必须经常到民间去,而主要不是在民间美术展览会和图书馆中学。民间美术的课堂在民间,老师也在民间,一句话:在民间学民间。”[2]2田野调查是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们走向“田野”,通过调查、研究、整理民间美术活动,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民间美术文化产生的土壤,掌握民间美术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发掘民间美术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民间文化意义。(一)田野调查教学的现状从笔者所了解的各校现实教学情况来看,集中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由于课程短,无法安排田野调查;二是将艺术采风、写生等同于田野调查。前者属于教学计划的制定问题,解决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在寒、暑期利用社会实践进行田野调查的作业,特别是在寒假,因为临近春节,是民间艺术活动的高频期,又因大部分学生返乡,恰是进行田野调查的好时机;后者则属于操作性的问题,是对于田野调查认识论上必须要厘清的错误观念,否则田野调查的研究价值无法完整体现。(二)田野调查与“采风”的区别“采风”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代。当时的统治者设立专门的机构收集各诸侯国的民歌、民谣,以体察民风、民情,了解民众对统治者的意见,以及时改进统治策略。至今,我们所说的“采风”则开始扩展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的艺术行为和活动。其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搜集艺术创作素材;二是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三是培养创作的灵感。[3]艺术采风强调对自然景观、民间艺术的感悟,以“悟”为主,以采集民间艺术的“形”为主;田野调查则是用科学的调研方法,不仅要采集民间艺术的“形”,还要了解其“意”,更要观察背后的“人”。在了解民间美术制作工艺的同时,要更多地把重点转向对艺人的采访。通过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才能开展对民间美术的分析与研究,才能保持研究的鲜活性、客观性。如果以“采风”的观念从事田野调查活动,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611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4]9。所以,在民间美术教学中,要介绍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运用科学的手段参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到最后写作田野调查报告的完整过程,进而通过这样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民间美术研究能力。

三、拓展艺术实践教学的模式

民间美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具体是指选择具体的民间美术类型进行艺术实践操作。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操作,增强民间艺术体验,发现造型规律,学习和掌握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由于中国的民间美术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因此,民间美术课程的艺术实践不能照搬学习西方学院派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规律和方法。民间美术的艺术实践课程兼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针对各个学校不同的学情,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和临摹、创作实践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分析如下:(一)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可操作性和易进入的原则。最好是因地取材,根据学校当地的条件和可利用资源,选择当地代表性的或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民间美术类型作为开展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另外,在内容的选择上,还应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角度选择,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代表类型。第二,从其活态文化的特性的角度考虑,以不同民族重要节日及重要祭祀时间为文化线索选择代表类型。[5](二)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实践教学形式中,除了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以身心实践方式在习俗生活中体验民间文化传统之外,还应拓展以下形式:(1)有条件的学校应争取建立民间美术工作室。通过民俗用品展示、民间美术作品收集以及多媒体资料库的建立,创设具有民间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2)除了将优秀的民间艺人请入课堂外,也可以与当地的民间美术传人、机构建立校外工作坊。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民间美术作品,体会制作过程,通过与艺人零距离的谈艺和交流,学生直接通过民间艺人的传授了解民间美术的传统技艺和传承精神,弥补了民间美术课堂教学的不足。(3)通过走访民间美术工艺品市场,收集、记录、整理民间美术资料。民间美术工艺品市场也可被理解为民间艺术的另一种集中展览形式,学生可以在此见识更多品类的民间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售卖者的交流,了解到作品的相关信息,如制作者、制作工艺与价值。这种实践形式扩大了学生们的眼界,丰富了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三)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实践教学的原则中,应主张学生在学习传统民间美术造型观念、语言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和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文化创意。具体的实施方法有:(1)以临摹为主要手段。通过直接临摹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亲身体验民间美术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从实践中体味民间美术所包含的文化传统、造型规律和艺术语言。(2)以创作设计为主要手段。学生自主选题,通过积累的资料,利用感兴趣的民间美术的样式,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设计创作实践和文化创意。(3)以研究为主要手段。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或者相关资料文献的阅读,针对某一种民间美术类型进行深入调研,结合文字、图片、影像等内容整理设计成为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

四、促进“非遗”知识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作为传统美术的一部分,民间美术一直是第一、二、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第七大类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内容,是值得我们珍视、保护和传承的人类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就发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宣言”中确立了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参与。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的深入重视,“非遗”教育进校园活动得到了持续深入地开展。民间美术课程就是推动这一活动的载体之一,它理应承担起“非遗”教育的职责。对于具体的课程设计,民间美术课程受到学时的影响,不可能完整地阐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内容,所以需要将“非遗”教育灵活地融合进教学设计中。具体的策略有:(一)采用附加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不改变现有的民间美术课程基本结构,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学习作为民间美术的前修课程,布置学生利用课下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如王文章先生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并定期读书汇报会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或者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在课下进行在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教育部精品课程。(二)采用穿插、渗透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在教学中,结合民间美术作品穿插介绍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容。如针对中国民间印染与刺绣的内容,在对这些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作进行讲解的同时,要详细介绍依据“非遗”法规,当地制定了哪些具体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取得了如何的成效及目前的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将民间美术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学的角度分类进行教学,并优先选择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类型进课堂。例如剪纸艺术、民间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类型中的优秀代表。(三)采用与不同“非遗”文化类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盘点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也包括传统音乐、舞蹈、体育、曲艺、戏剧等与传统美术不同的文化类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这些“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举办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参访“非遗”文化传承现场,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和体验的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习;并且安排课余时间,开展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记录、保护的相关活动,增强学生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认识。

五、结语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中华民族本土思维和艺术语言,为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珍贵资源。学习民间美术的任务不仅仅是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或是再现一种传统民间文化的辉煌,而是要重建属于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弘扬民族文化。中国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行为与手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开展自己的教学探索,达到获得最优教学效果的目的。作为教师,要运用好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这一载体,大力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吸取传统文化艺术本源中的活力,找寻到一种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语言方式,并把它贯注到新的创造中去,使他们真正成为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传播者、保护者与传承者。

[参考文献]

[1]彭纲,文艺,徐华颖,等.民间美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2]靳之林.民间美术的整体认识与教学[J].美术研究,1987,(4).

[3]柒万里,俞崧,黄建福.艺术田野调查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

[4]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J].民族艺术,2001,(4).

[5]乔晓光.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杭州:湖南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沈乐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