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7 17:37:31

实验动物研究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篇1

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人类疾病的调查和防治研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国内外公认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实验动物水平应当与科学研究的水平相匹配。因此,人们愈来愈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问题。但是,医学研究论文中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描述的状况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验动物应用的情况,也反映了科研论文的规范化程度[1],并进而影响论文的质量和交流。作者通过对《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应用生理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1~1996年各期刊载的呼吸系统疾病论文为例进行调查,并随机抽检了《RespirationPhysiology》、《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AmericanReviewofRespiratoryDisease》及《AmericanJournal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中应用实验动物的文章。填写问卷,依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10种杂志文献中呼吸疾病所占数量有明显差异,平均占总量的12.93%。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呼吸疾病占80.31%,《中华内科杂志》中占11.57%,《中华肿瘤杂志》中占10.1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占9.55%,比例较高。《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占7.96%,《中华医学杂志》中占4.81%。《中国应用生理杂志》中占5.54%。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占3.73%,《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占2.31%,《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中占2.53%,比例较小。

2.约有1/4的研究论文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研究工作的,几乎涉及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主要以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肺癌为主。几种杂志不平衡,《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所占比例高达75.25%,《中国应用生理杂志》所占70.27%,比例较高,《第四军医大学学报》为62.07%,《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48.00%,《中华医学杂志》为32.76%,《解放军医学杂志》为18.52%,《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13.15%。而《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肿瘤杂志》较少,分别为7.74%和8.60%。这与各杂志刊文的侧重点有关。

3.理想的动物模型应是规范化的,能够准确地重复再现。为此,应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力求一致性。影响复制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动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动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营养、气候、理化、居住因素。因此,研究论文中对这些因素均应描述。调查中发现文章标题作为研究核心,有39.08%的文章没有注明实验动物的种名,有些文章应用了不规范的俗名,如“大白鼠”、“小白鼠”等。24.43%的文章没有交代实验动物的品系、品种。57.47%的文章既不记叙实验动物的来源,也不交代其遗传背景。性别、年龄和体重因素,分别有31.32%、99.13%和13.79%的文章无记叙。一些文章实验动物的数目偏少,不足以达到统计学的要求。有11.78%的文章甚至未提实验动物的数目。当然,近交系动物可以突破统计学上的要求,但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数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动物实验的条件:98.56%的文章根本不提及饲养方式,99.14%的文章对实验环境未记叙,仅有1篇文章(占0.29%)提到了实验动物的合格证。有5篇文章是应用裸鼠进行的实验,其中仅1篇提及动物实验条件。

5.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为不影响实验结果和操作者安全,以及减少动物模型处理因素的干扰作用,对实验动物进行恰当处理是必要的。调查中发现,57.76%的文章未记述麻醉剂,72.41%的文章未记述处死方式。有较多的文章写着“处死后……”,但未谈如何处死。有86.78%的文章叙述了施加实验因素时所采用的方式,有61.49%的文章记述了所用动物模型的制法或依据,考虑到了采用不同的模型处理的结果会完全不同,如何实施实验因素的方式是应当记叙的,但该调查中发现竟有13.22%的文章未谈及。

6.动物实验设计的问题:动物实验设计也应当参照并遵守临床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2]:随机化、重复、对照。根据实验动物的情况,有时还应当在最后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调查发现,45.40%的实验未随机分组,19.54%的实验未设对照,全部文章均未使用双盲法或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因此,在实验设计上尚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实验动物;固定资产;管理;资产处置

背景:S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机构职责为全国各类高校、科研机构、药企提供实验动物模型及动物实验检测,充分发挥其科研公益服务性质。中心资产管理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规定,遵守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三号文件精神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医疗的发达科技的进步以及全民大健康的主题将实验动物这个角色从幕后推上公众的焦点视野,这对实验动物行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实验动物行业单位加快发展业务步伐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内部特别是固定资产的管理。20*1年,中心对固定资产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梳理自查,发现存在问题如下。

一、管理层对固定资产关注重视度不够

管理意识淡薄,重资金,轻资产情况普遍存在。中心领导班子关注业务发展,在营销,成本,人员配比、科研技术、动物模型引进繁育等给予大量的投入支持,日常管理容易忽视固定资产的监督,导致管理执行脱节,出现制度落后没有及时更新,执行制度流于形式等表现。领导班子直接指派资产管理员1名做资产清查、编制报表工作、以及资产入账及监督工作,平时鲜少询问,账面与实物均由资产管理员自行处理。

二、沟通不畅,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资产购入时,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系统环节没有流转至资产管理员,仅靠购置发票、合同及出货单等通知给资产管理员入账,资产管理员单凭掌握的单据材料登账录入资产卡片;资产使用中发生维修维护虽有维修维护申请记录,但不流转通知资产管理员;资产的跨科室调拨没有调拨单;存在资产使用人资产处置报废时对固定资产认定不强,不知道是固定资产而当废品随意处置变卖情况时有发生;已经报废过的资产随意放置无人处理等,造成固定资产跟踪管理存在极大的困难。资产使用与资产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特别是屏障设施更新改造涉及资产转移,各楼层间搬迁等均没有走流程通知资产管理部门,导致部门间信息传递失效,资产管理部门往往疲于处理。

三、实验动物饲养环境特殊性给资产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

中心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定期更新改造,各楼层实验动物搬迁转移没有报批走账面转移流程。因实验动物高度的环境属性要求,定时定点消毒清洗实验动物笼具笼盒,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使原来用的固定资产标签热敏纸更快脱落遗失或模糊,同类型同批量固定资产难以一一辨别,多次重打标签不仅增加工作量,效益不高,对日常的清查盘点也增加了难度。

四、信息系统落后,数据分化不统一

在历年预算分配中,由于重视度不够,固定资产资本性支出方面零预算。导致固定资产标签打印机一直沿用老旧的斑马打印机,没有购置高效管理固定资产的标签打印机及相关盘点设备,且因信息系统的不统一,导致中心账面上存在财务账套固定资产系统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两套系统,往往需要财务人员及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采购,资产信息更新及资产报废等做双重工作,出现增加工作量且效益不高等问题。

五、资产管理、使用人员对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保管责任不清

资产管理员负责日常资产登记入账和对招标采购固定资产项目进行验收,办理新增资产的登记及验收入库,建立资产实物明细账、资产管理台账和档案。处理固定资产的处置报废等申请及后续上缴非税收入等手续。20*9年执行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应用指南,及时对账面上资产使用年限,资产类别重新梳理,但对个别资产执行折旧年限没有结合资产实际情况,均按照最低年限统一折旧。资产使用科室及使用人往往只是日常使用固定资产,但对其处置报废转移等流转不负责不自觉上报,觉得资产的转移盘点处置是资产管理员的责任,存在部分使用人缺乏配合管理意识、推脱扯皮推诿情况时有出现,导致出现管理混乱和资产浪费。[1]

六、资产处置审批流程过于冗长

由于资产处置无论金额大小,均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一方面造成有急需清理的固定资产因批复文件迟迟未下达故一直闲置存放,拖延了业务进度发展,降低效率,且容易造成无人管理挤占公共资源现象;一方面也给上级主管部门资产管理形成工作压力。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高度关注并对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一系列优化,建议如下:

(一)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增强内部控制,防范资产流失风险

第一,进一步加强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维护资产安全与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明确管理职责,层层落实管理责任,从单位—部门—使用者三个层面去开展管理。(1)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依据《政府会计制度》国有资产的有关法规和政策,执行固定资产管理规定,审批资产的购置、转移、调拨、处置,完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协调解决涉及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等工作。从管理层角度将固定资产的管控联动带活,严加抓紧抓实。(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贯彻执行固定资产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统筹资产清查,监管固定资产移交和处置报废工作;负责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更新维护,管理固定资产标签工作;统计汇总上报数据及资产情况。(3)落实资产管理员制度。各部门指定1名有责任心的人员作为兼职“资产管理员”并相对固定,负责本部门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跟踪工作,包括固定资产购置、转移、处置、存放等情况,确保资产使用登记情况与事实相符。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因工作调动、退休等各种原因离职离岗的,要及时重新指定人员,并报资产管理办公室。(4)建立离任继任资产移交制。各部门人员调动或离职离岗时,必须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确保离任者人走账清,继任者接手资产清楚明白。第二,进一步完善中心固定资产处置工作流程,资产管理领导小组下增设固定资产技术鉴定小组。主要对固定资产的外观、材质、技术性能参数、使用效果是否符合标准等进行初步技术鉴定;相关资产鉴定情况由财务统一汇总后报经组长确认。超20万以上(资产原值)资产需要出具专业技术专家论证的第三方鉴定报告后,方可走资产处置报废流程。

(二)修订更新相关制度管理办法,规范固定资产报废的“放管服”

资产处置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履行审批手续的,不得处置。房屋建筑物、土地和车辆的处置,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等三类事项,按规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审核,其他资产处置按以下权限进行分级审批:(1)对资产单位(对应一张资产卡片,下同)账面价值100万元(不含)以下的资产处置事项,由单位自行处置,报上级部门备案。(2)资产单位账面价值100万元(含)-300万元(不含)的资产处置事项,由上级部门审批。报财政部门备案。(3)资产单位账面价值300万元(含)以上的资产处置事项,报上级部门初审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由省政府审批。

(三)建立内部管理绩效体系,形成固定资产管理考核目标

定期总结中心资产管理在制度制定、基础管理、配置使用和处置流程管理以及信息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情况,重点反映提高资产运行绩效、加强调剂共享情况、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各项举措。将中心资产绩效自评及执行完成度纳入个人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范围。绩效目标可以包括单位资产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资产存量盘活和共享共用情况、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固定资产管理绩效目标精细化。细化模块要有具体负责人,实施“四定”管理方式,也就是资产定号、保管定人、管理定户、责任定人,管理过程要实现“线上+线下”双登记、双备案。做到精细化不流于表面,实现资产管理的精细化划分,增加各部门、各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障中心正常运转,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及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改革等方面所发挥积极作用。

(四)完善固定资产实物清查管理

单位资产清查,应当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立项后组织实施。经过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确认资产损益,并按照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实物标签淘汰不合时宜的热敏标签,调整预算,购置三防标签打印机,并配备资产盘点手持仪,将数据导入手持仪,资产清查时分配各部门资产管理员手持仪器扫码清盘。对于批量且规格相同、经常需要清洗消毒固定资产,采用钻钉不锈钢标识牌(资产编号唯一)进行资产标签的认定,各使用处室建立资产台账,明确资产责任,同时将资产账实相符纳入部门经营目标考核绩效业绩。[2]

(五)加强各系统信息联动,形成大数据支持网

利用办公内网、财务软件、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仓库管理软件、实验动物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构成实验动物行业管理信息数据大平台,实时监控和管理固定资产的动态,形成全覆盖全范围信息系统大数据网,深入挖掘资产数据价值。加强科室间协作,打破沟通壁垒,能够对资产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

(六)定期培训,增强业务素质

定期培训,增强人员业务素质,搭建资产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时修订制度更新,必要时可聘请行业内专家对实验动物设施设备使用性能状态、使用年限等进行技术参数评估及调剂嵌合,提升资产利用效能,增强管理团队的干事韧劲及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玉民.聚焦问题加强联动提升基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3).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功能学科实验;医学实验教学;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医药人才的关键环节[1]。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实验内容有机融合成的综合性实验体系,是医学实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2-3]。医学功能学科实验通过动物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机体生理功能、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及其规律,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提升手术操作技能,实验动物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2]。功能学科实验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缺乏关爱、实验操作野蛮粗暴、甚至还存在非必要伤害实验动物等不规范行为,与实验动物伦理严重不符。本文就如何在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激发学生尊重关爱实验动物、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进行思考和探究。

1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RexBurc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科学研究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得到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者广泛认同[4]。1989年Fraser又丰富了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的内涵,认为其本质为动物福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5]。实验动物伦理是人类从道德层面衡量实验动物的内在价值和地位,是人类对待实验动物以及动物实验研究应遵循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原则理论[6]。实验动物伦理既是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既关系着科研人员和科学事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也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认可度和接纳度。在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有时无可替代,实验动物难免经受痛苦,我们应尽可能将实验动物的痛苦降到最低,并让实验动物价值最大发挥。部分学生坚持动物权利,反对甚至抵制动物实验,严格意义上这属于极端保护主义,不同于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本质上是倡导尊重实验动物,善待动物和敬畏生命[7],并规定实验动物应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表达天性、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等五项基本福利。通过加强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和监管的法制化、标准化教育,厘清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伦理的关系,辩证理性对待实验动物和保障动物福利,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树立科研底线思维,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伦理的要求开展动物实验,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善待、敬畏生命与关心关爱患者的意识。

2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2.1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强化生命伦理意识

实验动物是疾病研究的重要对象和模型,为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作为动物实验的受益者,人类应当敬畏生命、尊重实验动物、保障动物基本福利。通过实验动物获取知识和锻炼技能,医学生们逐步成长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他们的伦理观和生命观不仅会影响对实验动物的态度,还会影响今后医疗服务的态度。研究显示,部分学生实验动物伦理观念欠缺,对实验动物福利缺乏正确认知,甚至可能给实验动物造成非必要的痛苦和伤害,违背了实验动物伦理的基本原则[8],生命观和医学人文精神亟待加强。医学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动物伦理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同情心和仁慈心的培养,又能提升道德观和伦理观,做到善待动物、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2.2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保证结果科学可靠

动物福利与动物心理和生理健康密切相关,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影响[9]。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就要保证实验动物身心健康、生活舒适、没有痛苦和疾病。实验动物一旦紧张、恐惧或应激,实验结果可能不可靠甚至错误。实验结果不理想,实验动物的价值和意义未充分发挥,甚至还需重复实验而造成额外的浪费和牺牲。只有保障实验动物福利,才可以获取科学、准确、可靠实验结果。通过科技伦理理念的融入,可帮助同学树立科技伦理的意识,为今后开展实验动物相关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3强化严谨规范操作,提升实验操作技能

医学实验教学是提升医学专业技能重要路径之一。不熟练、不规范的实验操作会造成实验动物不必要的惊恐、疼痛甚至损伤。麻醉药的种类、用量、使用方式及麻醉深度的不恰当,会引起实验动物疼痛、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激惹动物、暴力抓取、在实验动物面前处死同类动物、处死过程不干脆不果断、未完全处死的动物扔进尸体暂存冰箱等都属于不规范的行为,应严格摒弃。实验动物饲养、运输和暂存等环节的环境不清洁、温度不适宜、食物和饮水不恰当、垫料不舒适清洁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实验动物不必要的惊恐或应激,违背了动物福利的原则和要求。应严谨规范操作,提升操作技能,保障动物福利。

2.4实验动物用量较大,价值意义利用不够

据统计,2015年全球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数量达到1.921亿只[10],我国实验动物使用数量持续增长。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使用的实验动物种类繁多,数量较大。然而,其中有些是简单重复性的验证操作,一定程度上造成实验动物不必要的浪费,还有些实验动物仅仅开展了很小的局部实验,可洗脱后再次利用。诸如此类,实验动物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可遵循实验动物伦理原则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来减少实验动物用量。教学内容的设置未严格遵循实验动物福利“3R”原则,存在滥用实验动物和重复动物实验的现象[11]。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动物伦理教育,强化医学生人文素养和生命观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动物伦理意识,对培养有理想、有温度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动物伦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我校医学功能学科实验课程开设多项动物实验,涉及家兔、小鼠、豚鼠、牛蛙等实验动物,每年家兔用量近2000只,小鼠超过1000只。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学生总体能遵守动物伦理的规范和要求,但偶尔也有学生存在不理解动物福利内涵和违反实验动物福利的行为,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实验动物福利的法制化、标准化等相关教育。

3.1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强化意识严格管理

为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非常重视实验动物相关法律建设,制定了系列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1988年科技部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并于2011年、2013年和2017年三次修订[12],2006年科技部颁布《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13]和《估价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14],2018年出台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GB/T35892-2018)国家标准[15],此外,我国还先后颁布了《动物检疫管理办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国内贸易部饲料管理办法》等系列法律法规。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系列管理办法,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实验动物管理办法》[16],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印发了《上海市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17]。另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福利通则》(标准号:GB/T42011-2022),并于2022年12月30日开始实施[18]。根据国家实验动物保护的相关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实验动物相关的管理办法,例如《复旦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审查流程》、《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申请书》、《复旦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从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实验动物申请和使用等不同角度规范实验动物使用的要求和流程,建立健全动物福利监督管理的架构和制度,尤其强化伦理审查的独立性和规范性,以切实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伦理。

3.2课程融入动物伦理,系统阐述内涵要义

功能学科实验总论部分设置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相关内容,通过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和监管相关制度、流程和要求的讲解,构建法制化、标准化的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通过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案例、不规范行为以及实验动物伦理审查流程和意义等具体内容,讲解《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动物保护相关法规以及3R原则等动物福利伦理相关内涵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规范人道的实验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及动物使用观念,启迪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实验动物的意义,厚植科技伦理的意识,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提高职业伦理素养。

3.3优化实验内容设置,减少用量减轻痛苦

3R原则不否定动物实验的必要性,最大程度尊重实验动物,是解决动物实验伦理冲突的可行方案。功能学科实验可按3R原则,统筹优化实验项目,科学设计实验内容,注重各实验项目的衔接,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用量、提高利用效率、规避不必要的痛苦、焦虑和伤害[7]。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实验,按照实验室为单位来分组设计实验,既满足LD50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要求,又极大减少实验动物用量。心律失常和离体肠实验都是以豚鼠为研究对象,将两个实验并行安排,用心律失常后的豚鼠提供离体肠实验的肠段,减少豚鼠用量。运用图片、视频、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讲解动物实验设计与优化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并将动物福利与伦理有机融入[19]。

3.4有效融合现代技术,合理替代实验动物

融合现代技术,用低知觉、无知觉的材料代替知觉生物,或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可有效减少知觉生物、高等动物使用量[20]。动物替代常见方法有:(1)体外替代技术,目前最主要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2)低等物种替代高等物种,如昆虫替代脊椎动物;(3)免疫学技术,如酶联免疫分析等;(4)物理化学方法,如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技术观察动物体内肿瘤进展。(5)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动物的生理活动和疾病模型[20-21]。计算机模拟技术、信息技术、3D细胞模型、类器官等技术都可减少实验动物用量,保障实验结果准确性。与动物实验相比,替代技术实验条件易控制、重复性好,还可减少动物使用,规避伦理问题。虽然,实验动物替代可一定程度减少动物用量,但不能完全避免动物使用,替代不是不用,而是优化和减少,提高实验动物福利。

3.5规范实验流程环节,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规范功能学科实验的课前预习、预实验、实验操作和善后处理等全过程,有机融入动物伦理,提升实践操作技能。(1)实验课前,通过在线课程、微课、虚拟仿真系统等网络资源预习实验内容,理解实验原理、方法、操作技能和要点,以更好操作和应对实验中各种情况。(2)预实验既可提高实验成功率,又为动物处理、试剂浓度、给药方式等提供参考。(3)功能学科实验总论后设置了手术操作训练和仪器设备使用两次操作训练,锻炼和提升实验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成功率,减少实验失败和实验动物浪费。(4)规范、科学实验动物善后处理,强化规范操作和技能提升,家兔、大鼠、豚鼠等实验动物注射或者吸入安乐死药物,小鼠、乳鼠等小动物采用深度麻醉状态下颈椎脱臼法,实验动物均会无痛苦地快速死亡。

3.6强化教师示范引领,规范动物伦理实践

将动物伦理知识和内涵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全环节。教师严谨认真的态度、深入细致的讲解、科学规范的操作,以及对实验动物的关爱方法和技术手段,明显减轻实验动物的恐惧和痛苦,还充分展现实验动物伦理的理念和内涵。教师通过示教引领具体阐述动物伦理的方式方法,规范动物伦理的操作实践,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关心关爱实验动物、敬畏尊重生命。

3.7加强动物伦理宣传,营造善待动物氛围

定期组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相关活动,包括讲座、征文、竞赛等,以公众号、视频号、宣传栏、校园横幅等方式加大宣传,在实验室内张贴动物福利与伦理宣传单,营造浓厚的尊重、善待实验动物的氛围。校园内树立实验动物纪念碑,每年4月24日世界实验动物日这周举办系列实验动物相关活动,4月24日当天举行隆重的实验动物日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向牺牲的实验动物默哀和敬献鲜花,祭奠为人类健康事业无私奉献的实验动物,在学生心中根植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的种子。

4展望

尊重和善待动物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和必然要求,善待实验动物、保障动物福利,也是医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必备素养。将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有机融入到功能学科实验课程,把实验动物法制化、标准化管理与医学人文、立德树人有机结合,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生命观教育厚植于心,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严格落实实验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的内涵和要求。通过构建法制化、标准化的意识,牢固树立科研底线思维,恪守科技伦理规范和要求,科学规矩地开展科学研究。医学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动物伦理教育,既强化了医学生善待敬畏生命与关心关爱患者的温度、情怀教育,又为未来的医学科技人才厚植了法制化、标准化底线思维理念和科技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利生,童学红,梁雪,等.动物福利背景下两栖类动物机能实验的改进[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7):63-64.

[2]刘行海,买文丽,刘红,等.微课在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39(3):160-161.

[3]饶玉良,严钰锋.课程思政在医学功能学科实验“缺氧”教学中的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4):593-597.

[4]张琼,郭果毅,刘婷,等.药理学教学中动物实验伦理教育的思考[J].智慧健康,2019,5(2):39-40,48.

[5]FraserAF.福利和福祉[J].兽医记录,1989,125(12):332-333.

[6]黄术兵.中西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发展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0,41(17):33-38.

[7]郇长超,陈鹏翔,郭停停,等.动物福利在动物传染病实验教学中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5(49):382-384.

[8]饶木艳,杨岳颖,周俊俊,等.医学生对动物福利认知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137-139.

[9]高晴,戚晓红,袁艺标.医学实验教学中动物伦理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6(20):13-14.

[10]魏欣,徐维平.替代动物的实验伦理规范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22,39(3):1-5.

[11]丁煌,黄姗姗,刘慧萍,等.实验动物伦理教育对医学生医学素养形成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1,20(2):157-159.

[12]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实验动物管理条例[EB/OL].[2017-03-0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EB/OL].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EB/OL].

[15]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EB/OL].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研究生;人文教育;标准化;动手能力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拔尖人才的社会责任,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诸多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对推动生物科学发展和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州大学医学部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由来已久。本文作者多年工作在教学一线,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但也存在亟需深入思考和各方重视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合格的研究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确的道德观。特别是学习实验动物学课程的研究生大都为生物医学类专业,更应注意培养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对“珍爱生命”的理解,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育人育德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需坚持“传道授业”和“价值引领”相统一[1]。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生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难以避免地涌入校园[2]。另一方面,研究生的生源专业背景差异大、年龄跨度大,某些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对实验动物的敬畏之心。教师需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在传授实验动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引导和人文教育,努力引领研究生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高知人才[3-4]。动物实验对生物医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动物作为疾病模型和治疗新策略的受试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牺牲,理应被善待和尊重。但个别研究生由于欠缺实验动物伦理学知识,对实验动物态度冷漠,实验操作时手法粗暴,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知识的讲授,向学生渗透动物康乐(well-being)和3R理论(减少、替代、优化),使研究生熟知动物实验伦理审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动物实验伦理审查的要点,强调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让动物在康乐状态下生存;采用镇痛镇静、及时止血、实验结束后对动物施行“安死术”等措施减少动物的痛苦;引导研究生科学设计学位论文的动物实验内容,提高动物利用率,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甚至滥用实验动物,使更多学生懂得敬畏和善待实验动物,逐步形成关爱生命、敬重生命的自觉性。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呈现出更多的多样化特征,如年龄构成的多样化、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有工作经历生源特质的多样化、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和学术型或专业型等学位类型多样化等等[5],但作为研究生,都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对研究生实验动物学理论课的教学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多样化,课程内容除较强普适性的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知识点外,结合学科前沿,加大了有关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等内容的传授[6],重点突出基因修饰模型的构建、保种、繁育管理以及各类免疫缺陷模型的应用等内容,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课题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奇思妙想落到实处需要实践和操作,在科研团队中研究生往往工作在第一线,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动物是活体,相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实验动物学课程学习对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更高。在实验动物学的整个课程教学中实验课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因学生人数众多,受限于实验室条件和教学经费及师资短缺等,研究生动物实验技能的培训只能做到浅尝辄止,实验课教学长期以来无法切实开展。不少学生因欠缺动物实验相关操作实践,动手能力不佳,在独立开展实验动物相关科研工作时常常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有鉴于此,我们提出要确立实验动物学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切实加强实验课教学,开展针对大鼠小鼠的各种实际操作培训,另一方面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对动物实验涉及的基本技术进行整合和系统分类,通过信息平台和教学平台分享给学生,展示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强调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帮助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技术难点,提高他们的感官认知和对技术要领的领悟力,有效缓解了研究生在操作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我们近年来对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的调整,重新编排了教材,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感和实用性。

2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对实验动物知识的渴求,必须借助各种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工具,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讲解实验动物屏障设施时,可通过制作微视频、三维动画等,介绍屏障设施的布局、环境控制原理、人员进出要求等,比单纯的图片更有画面感,加深对屏障设施功能和控制要求的理解;在动物实验操作部分,通过制作每个操作的微视频,结合解剖图谱和文字,深入讲解每一个操作要点和难点,使研究生对动物实验操作有全面的了解,同时选择优秀的网络资源,将相关材料等通过QQ、微信和在线大学等进行分享,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培训,使研究生动手能力普遍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验动物基本概念讲解中就某些关键概念,如近交系,单独做一个关于近交系小鼠培育历史的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和微视频,使学生对近交系小鼠概念的了解更加深入。另外,为提高研究生对实验动物课程的兴趣,加深动物实验对医学生物学科研重要性的认知,我校每年都围绕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方向邀请校内或校外著名教授做一个专题讲座,充分提高大家对实验动物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采用一系列教学手段和方式,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效果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3实验设计应规范可行

实验动物的使用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探索的必要条件,实验动物数据是否准确、稳定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借鉴性[7-8]。研究生在进行课题设计和实施时若不注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往往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可重复性,不但使学术价值大打折扣,降低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还可能造成对研究团队声誉的负面影响。研究生在设计课题时应认真思考如何获取稳定准确的动物实验数据,牢记“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标准的动物实验是科研实验的基本要求”[9]。实验动物标准化包括实验动物生产条件的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动物实验规范化等部分。研究生须特别注意实验动物的选择和饲养环境以及操作的规范性。需根据实验动物的遗传特性结合各自的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品种或品系;利用来源明确的实验动物进行分批实验时,要注意使用周龄相同的动物,否则容易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须注意温度、湿度、光照等稳定的饲养环境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还需关注动物饮食和饲养区域的设施设备等的标准化;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需注意提升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注重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因为实验动物是活体,对不同的操作产生的应激也不同,动物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如取材时间点和取材部位的偏差、静脉注射、灌胃等操作的熟练度,均可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还需指出的是,前面探讨的实验动物福利也是获得稳定、可靠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因为在激惹、恐惧和紧张状态下的实验动物应激反应与正常状态不同,会造成实验数据偏差。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只有懂得选择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在动物实验中准确使用标准化动物,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可靠科研数据。在课堂教学时,我们根据生物医学类研究生特点,专门布置动物实验设计课后作业,要求每5人一组,设计一个动物实验,从动物选用、分组、实验方法、处死方法、控制偏离等角度分步描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课程总成绩。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研究生教育位于整个教育链的高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有使命感、有家国情怀、有担当的研究生,培养掌握本专业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实验动物是支撑我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要素,是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10]。在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中需努力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让研究生懂得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标准的动物实验,获取稳定、准确的实验数据,为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国际地位,以及科教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俊云,郭健.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69-70.

[2]贾冬玲,宁若男.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可行性对策[J].科教文汇,2020(494):84-86.

[3]郭昊.医学研究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状况调查[J].医学与哲学,2020,41(4):24-27.

[4]高晴,戚晓红,袁艺标.医学实验教学中动物伦理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3-14.

[5]王传毅,杨佳乐,刘惠琴.研究生教育学之学科建设:路径、进展与方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53-59.

[6]肖春兰,盛雅洁,王禹斌,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9,39(6):496-498.

[7]秦川,孔琪,钱军,等.实验动物科学技术是生命科学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条件[J].科技导报,2017,35(11):10-14.

[8]侯豹,蔡维维,黄术兵,等.实验动物数据准确稳定和可靠性获得影响因素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3):2091-2093.

[9]李波,沈培清,郑红,等.与医科学生谈实验动物标准化[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18(5):74-77.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依照《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和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四条实验动物管理,应当遵循合理规划、资源共享、程序规范的原则。

第五条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主管本省实验动物工作。

省卫生、教育、农业、林业、水利、质量技术监督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实验动物管理有关工作。

第六条实验动物许可证分为生产许可证和使用许可证。

生产实验动物应当依照《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使用实验动物应当依照《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未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实验动物的生产和使用。

第七条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全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

申请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条件,向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符合发放条件的,予以发放;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发放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八条实验动物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

已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换发申请。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换发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换发条件的,予以换发;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换发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实验动物管理,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进行实验动物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当经过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

第十一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组织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保证从业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对患有传染性疾病、不宜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换。

第十二条实验动物按照国家标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十三条生产、使用实验动物的环境设施,应当符合等级标准要求。

第十四条实验动物种子应当来源于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或者国家认可的种源单位,并保证遗传背景明确。

第十五条本省鼓励和支持培育实验动物新品种、新品系。

为补充实验动物种源、开发新品种品系或者科学研究,需要捕捉野生动物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第十六条生产、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据国家标准,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检测。各项作业过程和检测数据应当有真实、完整、准确的记录。

第十七条运输实验动物应当符合等级标准要求。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和等级的实验动物,不得在同一运输器具内混合装运。

第十八条使用实验动物,应当遵守优化、减少、替代的原则。根据实验目的,使用相应等级的实验动物。

不同品种、不同等级和互有干扰的实验动物,不得在同一实验单元使用。

第十九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制定实验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实验动物发生传染性疾病时,应当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等有效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并及时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实验动物尸体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一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关爱实验动物,维护动物福利,不得戏弄、虐待实验动物。动物实验中和实验结束时,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下,应当避免或者减轻给实验动物造成不安和疼痛。

第二十二条对实验动物进行基因修饰研究,应当执行国家有关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

使用实验动物开展病原体感染、染毒和放射性实验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实验动物的进出口管理,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十三条科技成果鉴定、产品检定检验以及其他科研和实验,应当使用合格的实验动物而未使用,或者注明使用实验动物实际并未使用的,所得出的鉴定意见、实验结果无效。

第二十四条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对在实验动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实验动物工作的监督管理,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并向社会公布。

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公布被许可的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单位和个人的有关信息,便于公众查询和监督。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实验动物生产、使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受理、核实公众举报,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未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擅自生产、使用实验动物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有违法所得的,对单位处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一)违反制定的实验动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

(二)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环境设施不符合等级标准要求的;

(三)实验动物种子来源不清,遗传背景不明确的;

(四)未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检测,或者未对作业过程和检测数据进行记录的;

(五)实验动物发生传染性疾病,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疫情蔓延的;

(六)未按照规定对实验动物尸体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

第二十九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3R原则;实验设计;应用

3R原则适用范围很广,比如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或是兽医学,最直接的就是实验室的动物实验。然而目前,3R原则是否可以成功应用于实验室,仍然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十年前欧盟每年用于研究和药物检测的实验动物大约1200万只,美国每年至少1700~2200万只[1]。而最近几年每年全球实验动物使用量预计至少在一亿以上。然而,这还仅仅是保守估计,因为很难准确统计出所有用于实验的动物数量,大部分国家不会将相关数据公布出来。从现有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过去几十年里,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数量有增无减。合理应用3R原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3R原则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和推广至关重要。

13R原则

3R原则是1959年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RexBurch在经典著作《仁慈试验技术原理》提出的[2]。3R原则中的“R”分别是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优化)。作为实验动物伦理法则,应用于任何与动物实验相关的科学研究、实验教学及其他领域中。旨在倡导研究者在工作中用其他实验方法或实验材料取代实验动物,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把实验动物的使用量降到最低,改善或者降低实验动物承受的痛苦。第一个“R”,replacement(替代),分为绝对替代和相对替代。绝对替代是最理想的结果,比如通过计算机建立虚拟模型来替代活体动物和动物来源的细胞、组织、器官,完全取代实验动物。而相对替代,则是指使用动物来源的,已经建立好的细胞系,或者用低疼痛感的模式动物(单细胞动物)替代哺乳动物。第二个“R”,reduction(减少),指在不影响实验数据的“质”和“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和实验的精确度。“减少”不单是指在原有的实验上减少使用实验动物的数量,除此之外,还有一层“相反”的含义,就是增加单个小实验的动物使用量,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可以有效减少整个实验设计所需的动物数总量。最后,第三个“R”,refinement(优化),指通过任何途径来避免或减少实验动物现有的或潜在的精神紧张、痛苦和不良反应,提高实验动物福利。Russell和Burch把对动物的伤害分为必然伤害和偶然伤害。必然伤害是指实验设计带给实验动物的伤害,偶然伤害则是由于操作不当对实验动物造成的意外伤害。

23R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3R原则在实验设计部分的应用至关重要,因为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从根本上决定了实验动物的“最少”使用量和实验动物承受的“最低”痛苦。“最少”和“最低”是指在理想状态下,没有因实验操作不当造成实验动物意外的死亡和不必要的伤害。实验设计的目的,通常是验证假设,一般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某个特异性指标来验证假设。无论是通过何种方法验证假设,3R原则都应该始终贯穿其中,即与实验设计和分析紧密相连,尽量用模式动物替代哺乳动物,或者在实验教学中,用模拟实验替代动物实验;减少对实验结果价值很少甚至没有价值的实验动物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优化实验方法,以避免或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精神紧张和伤害的时间,以改善实验动物福利[3]。如何在保证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遵循3R原则,在实验设计阶段,把实验动物使用量降到最低,把实验动物承受的痛苦降到最低,是每一个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案期间必须思考的问题。2.1减少实验中所需要的动物数量。2.1.1判断适当的样本大小。理想情况下,如果不考虑伦理,资金,时间,人力物力或其他方面的成本,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检测全部目标人群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者真理。显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在保证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估算最少的样本量。不能少于“必要的数量”,也不能过多。这个数字无论过多还是过少,对实验结论和实验动物都是不负责的表现。理论上,“必要的数量”(样本量)取决于实验设计,统计的变量类型(连续型变量,分类型变量等)。检验水准、检验功效、总体标准差、容许误差都是决定样本含量的要素。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越复杂,精密度准确度要求越高,需要估计的未知变量越多,样本就越大,计算也越复杂。2.1.2采用高效的设计方案。为了增加实验的检验功效,研究者可以增加样本量,减少现有实验的变异,采用替代措施,在解答相同研究假设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标准化)效应量。比如应用区组化设计消除个体变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者在嵌套设计中,采用因素组合而不是一次测试一个因素,这样可以从相同数量的动物中收集更多信息,并且每个因素组合可以设计有相对较少数量的动物。2.2使用其他手段替代动物实验。在实验设计中应用绝对替代,必须保证获得的数据与其所替代的基于动物实验所获得的一样可靠、有效。如果失去这个前提,特别是在医学模型设计或者毒理学试验中,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关于相对替代,英国1986年制定的《动物(科学方案)法令》(《实验动物法》)对动物物种以及物种的发育阶段进行分级,作为实验设计中相对替代的选择原则。替代方案合理性的评估指标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相当于预测效度,而可靠性是指实验的重现性。2.3优化现有实验,减少动物受到的痛苦和伤害。Russell和Burch把“优化”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由实验设计本身给实验动物带来的痛苦,一种是针对由于疏忽大意给实验动物带来的意外伤害。第一种一般是建立模拟人类某种疾病的动物模型,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尽可能在设计实验时,降低由疾病造成的实验动物痛苦的时间,减轻伤害的程度。比如,美国动物伦理委员会规定,荷瘤小鼠的肿瘤最大直径不能超过2cm,违反动物伦理要求,再有贡献的研究数据也会被撤销,甚至研究结论也会遭到质疑。2015年,一篇4年前发表于《Nature》的文章引起了争议,原因就是研究人员使小鼠肿瘤体积超过了规定大小。最后文章虽然没有被撤稿,但有关小鼠的实验数据被撤销。除此之外,实验动物在过程中的恐惧和痛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干扰,增加实验的变异性/偏差[4]。优化实验设计,注重实验动物福利,不仅是伦理要求,也是对实验结果的一种负责。

3结语

动物实验广泛存在于基础研究(教学),临床药物研究以及兽医研究中。每年为此贡献出生命的实验动物数量相当庞大。一项科学研究,想要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必须有扎实的统计数据做保证,设计不佳的实验和不充分的统计分析,会造成实验动物不必要的损失,违背实验动物伦理学的3R原则。想要在实验中成功应用3R原则,关键在于收集数据前反复思考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而3R原则的应用也可以起到改进实验研究的目的。比如,合理、可靠、高效的实验方案;清晰、明确的观察指标;实验中对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视。将实验动物的使用减到最少,对实验动物的伤害降到最低,是我们一直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PeterSinger.动物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31-34,36.

[2]RussellWMS,BurchRL.ThePrinciplesofHumaneExperimentalTechnique[M].London:Methuen,1959.

[3]白晶.动物实验3R原则的伦理论证[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5):48-50.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篇7

关键词医学功能学科实验;医学实验教学;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医药人才的关键环节[1]。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实验内容有机融合成的综合性实验体系,是医学实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2-3]。医学功能学科实验通过动物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机体生理功能、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及其规律,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提升手术操作技能,实验动物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2]。功能学科实验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缺乏关爱、实验操作野蛮粗暴、甚至还存在非必要伤害实验动物等不规范行为,与实验动物伦理严重不符。本文就如何在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激发学生尊重关爱实验动物、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进行思考和探究。

1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RexBurc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科学研究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得到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者广泛认同[4]。1989年Fraser又丰富了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的内涵,认为其本质为动物福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5]。实验动物伦理是人类从道德层面衡量实验动物的内在价值和地位,是人类对待实验动物以及动物实验研究应遵循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原则理论[6]。实验动物伦理既是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既关系着科研人员和科学事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也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认可度和接纳度。在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有时无可替代,实验动物难免经受痛苦,我们应尽可能将实验动物的痛苦降到最低,并让实验动物价值最大发挥。部分学生坚持动物权利,反对甚至抵制动物实验,严格意义上这属于极端保护主义,不同于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本质上是倡导尊重实验动物,善待动物和敬畏生命[7],并规定实验动物应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表达天性、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等五项基本福利。通过加强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和监管的法制化、标准化教育,厘清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伦理的关系,辩证理性对待实验动物和保障动物福利,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树立科研底线思维,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伦理的要求开展动物实验,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善待、敬畏生命与关心关爱患者的意识。

2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2.1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强化生命伦理意识

实验动物是疾病研究的重要对象和模型,为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作为动物实验的受益者,人类应当敬畏生命、尊重实验动物、保障动物基本福利。通过实验动物获取知识和锻炼技能,医学生们逐步成长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他们的伦理观和生命观不仅会影响对实验动物的态度,还会影响今后医疗服务的态度。研究显示,部分学生实验动物伦理观念欠缺,对实验动物福利缺乏正确认知,甚至可能给实验动物造成非必要的痛苦和伤害,违背了实验动物伦理的基本原则[8],生命观和医学人文精神亟待加强。医学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动物伦理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同情心和仁慈心的培养,又能提升道德观和伦理观,做到善待动物、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2.2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保证结果科学可靠

动物福利与动物心理和生理健康密切相关,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影响[9]。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就要保证实验动物身心健康、生活舒适、没有痛苦和疾病。实验动物一旦紧张、恐惧或应激,实验结果可能不可靠甚至错误。实验结果不理想,实验动物的价值和意义未充分发挥,甚至还需重复实验而造成额外的浪费和牺牲。只有保障实验动物福利,才可以获取科学、准确、可靠实验结果。通过科技伦理理念的融入,可帮助同学树立科技伦理的意识,为今后开展实验动物相关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3强化严谨规范操作,提升实验操作技能

医学实验教学是提升医学专业技能重要路径之一。不熟练、不规范的实验操作会造成实验动物不必要的惊恐、疼痛甚至损伤。麻醉药的种类、用量、使用方式及麻醉深度的不恰当,会引起实验动物疼痛、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激惹动物、暴力抓取、在实验动物面前处死同类动物、处死过程不干脆不果断、未完全处死的动物扔进尸体暂存冰箱等都属于不规范的行为,应严格摒弃。实验动物饲养、运输和暂存等环节的环境不清洁、温度不适宜、食物和饮水不恰当、垫料不舒适清洁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实验动物不必要的惊恐或应激,违背了动物福利的原则和要求。应严谨规范操作,提升操作技能,保障动物福利。

2.4实验动物用量较大,价值意义利用不够

据统计,2015年全球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数量达到1.921亿只[10],我国实验动物使用数量持续增长。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使用的实验动物种类繁多,数量较大。然而,其中有些是简单重复性的验证操作,一定程度上造成实验动物不必要的浪费,还有些实验动物仅仅开展了很小的局部实验,可洗脱后再次利用。诸如此类,实验动物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可遵循实验动物伦理原则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来减少实验动物用量。教学内容的设置未严格遵循实验动物福利“3R”原则,存在滥用实验动物和重复动物实验的现象[11]。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动物伦理教育,强化医学生人文素养和生命观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动物伦理意识,对培养有理想、有温度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动物伦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我校医学功能学科实验课程开设多项动物实验,涉及家兔、小鼠、豚鼠、牛蛙等实验动物,每年家兔用量近2000只,小鼠超过1000只。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学生总体能遵守动物伦理的规范和要求,但偶尔也有学生存在不理解动物福利内涵和违反实验动物福利的行为,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实验动物福利的法制化、标准化等相关教育。

3.1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强化意识严格管理

为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非常重视实验动物相关法律建设,制定了系列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1988年科技部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并于2011年、2013年和2017年三次修订[12],2006年科技部颁布《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13]和《估价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14],2018年出台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GB/T35892-2018)国家标准[15],此外,我国还先后颁布了《动物检疫管理办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国内贸易部饲料管理办法》等系列法律法规。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系列管理办法,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实验动物管理办法》[16],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印发了《上海市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17]。另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福利通则》(标准号:GB/T42011-2022),并于2022年12月30日开始实施[18]。根据国家实验动物保护的相关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实验动物相关的管理办法,例如《复旦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审查流程》、《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申请书》、《复旦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从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实验动物申请和使用等不同角度规范实验动物使用的要求和流程,建立健全动物福利监督管理的架构和制度,尤其强化伦理审查的独立性和规范性,以切实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伦理。

3.2课程融入动物伦理,系统阐述内涵要义

功能学科实验总论部分设置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相关内容,通过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和监管相关制度、流程和要求的讲解,构建法制化、标准化的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通过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案例、不规范行为以及实验动物伦理审查流程和意义等具体内容,讲解《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动物保护相关法规以及3R原则等动物福利伦理相关内涵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规范人道的实验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及动物使用观念,启迪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实验动物的意义,厚植科技伦理的意识,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提高职业伦理素养。3.3优化实验内容设置,减少用量减轻痛苦3R原则不否定动物实验的必要性,最大程度尊重实验动物,是解决动物实验伦理冲突的可行方案。功能学科实验可按3R原则,统筹优化实验项目,科学设计实验内容,注重各实验项目的衔接,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用量、提高利用效率、规避不必要的痛苦、焦虑和伤害[7]。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实验,按照实验室为单位来分组设计实验,既满足LD50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要求,又极大减少实验动物用量。心律失常和离体肠实验都是以豚鼠为研究对象,将两个实验并行安排,用心律失常后的豚鼠提供离体肠实验的肠段,减少豚鼠用量。运用图片、视频、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讲解动物实验设计与优化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并将动物福利与伦理有机融入[19]。

3.4有效融合现代技术,合理替代实验动物

融合现代技术,用低知觉、无知觉的材料代替知觉生物,或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可有效减少知觉生物、高等动物使用量[20]。动物替代常见方法有:(1)体外替代技术,目前最主要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2)低等物种替代高等物种,如昆虫替代脊椎动物;(3)免疫学技术,如酶联免疫分析等;(4)物理化学方法,如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技术观察动物体内肿瘤进展。(5)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动物的生理活动和疾病模型[20-21]。计算机模拟技术、信息技术、3D细胞模型、类器官等技术都可减少实验动物用量,保障实验结果准确性。与动物实验相比,替代技术实验条件易控制、重复性好,还可减少动物使用,规避伦理问题。虽然,实验动物替代可一定程度减少动物用量,但不能完全避免动物使用,替代不是不用,而是优化和减少,提高实验动物福利。

3.5规范实验流程环节,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规范功能学科实验的课前预习、预实验、实验操作和善后处理等全过程,有机融入动物伦理,提升实践操作技能。(1)实验课前,通过在线课程、微课、虚拟仿真系统等网络资源预习实验内容,理解实验原理、方法、操作技能和要点,以更好操作和应对实验中各种情况。(2)预实验既可提高实验成功率,又为动物处理、试剂浓度、给药方式等提供参考。(3)功能学科实验总论后设置了手术操作训练和仪器设备使用两次操作训练,锻炼和提升实验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成功率,减少实验失败和实验动物浪费。(4)规范、科学实验动物善后处理,强化规范操作和技能提升,家兔、大鼠、豚鼠等实验动物注射或者吸入安乐死药物,小鼠、乳鼠等小动物采用深度麻醉状态下颈椎脱臼法,实验动物均会无痛苦地快速死亡。

3.6强化教师示范引领,规范动物伦理实践

将动物伦理知识和内涵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全环节。教师严谨认真的态度、深入细致的讲解、科学规范的操作,以及对实验动物的关爱方法和技术手段,明显减轻实验动物的恐惧和痛苦,还充分展现实验动物伦理的理念和内涵。教师通过示教引领具体阐述动物伦理的方式方法,规范动物伦理的操作实践,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关心关爱实验动物、敬畏尊重生命。

3.7加强动物伦理宣传,营造善待动物氛围

定期组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相关活动,包括讲座、征文、竞赛等,以公众号、视频号、宣传栏、校园横幅等方式加大宣传,在实验室内张贴动物福利与伦理宣传单,营造浓厚的尊重、善待实验动物的氛围。校园内树立实验动物纪念碑,每年4月24日世界实验动物日这周举办系列实验动物相关活动,4月24日当天举行隆重的实验动物日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向牺牲的实验动物默哀和敬献鲜花,祭奠为人类健康事业无私奉献的实验动物,在学生心中根植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的种子。

4展望

尊重和善待动物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和必然要求,善待实验动物、保障动物福利,也是医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必备素养。将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有机融入到功能学科实验课程,把实验动物法制化、标准化管理与医学人文、立德树人有机结合,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生命观教育厚植于心,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严格落实实验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的内涵和要求。通过构建法制化、标准化的意识,牢固树立科研底线思维,恪守科技伦理规范和要求,科学规矩地开展科学研究。医学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动物伦理教育,既强化了医学生善待敬畏生命与关心关爱患者的温度、情怀教育,又为未来的医学科技人才厚植了法制化、标准化底线思维理念和科技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利生,童学红,梁雪,等.动物福利背景下两栖类动物机能实验的改进[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7):63-64.

[2]刘行海,买文丽,刘红,等.微课在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39(3):160-161.

[3]饶玉良,严钰锋.课程思政在医学功能学科实验“缺氧”教学中的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4):

[4]张琼,郭果毅,刘婷,等.药理学教学中动物实验伦理教育的思考[J].智慧健康,2019,5(2):39-40,48.

[5]FraserAF.福利和福祉[J].兽医记录,1989,125(12):332-333.

[6]黄术兵.中西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发展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0,41(17):33-38..

[7]郇长超,陈鹏翔,郭停停,等.动物福利在动物传染病实验教学中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5(49):382-384.

[8]饶木艳,杨岳颖,周俊俊,等.医学生对动物福利认知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40(1):137-139.

[9]高晴,戚晓红,袁艺标.医学实验教学中动物伦理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6(20):

[10]魏欣,徐维平.替代动物的实验伦理规范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22,39(3):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篇8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受到控制,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根据对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实验动物分为普通级、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和无菌级。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与实验动物有关的科学研究、生产、应用等活动及其管理与监督,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应从其规定。

第四条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应当协调统一,加强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市场规范,有利于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生产和使用。

第五条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组织、监督本办法的实施和依法审核、发放《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卫生、教育、农业、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

第六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障生物安全,防止环境污染,严格按照规定生产、使用实验动物,禁止将使用后的实验动物流入消费市场。

第七条从事实验动物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根据遗传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设施等有关标准,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检测,并对各项作业过程和检测数据作好完整、准确的记录。

第八条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环境设施应当符合不同等级实验动物标准要求。

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实验动物,应当按照相应的标准,在不同的环境设施中分别管理,使用合格的饲料、笼具、垫料等用品。

第九条依法成立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每年应对饲育的实验动物及环境设施按实验动物国家标准进行质量监测,保证检测数据的公正性、科学性、准确性。

第十条为补充种源、开发实验动物新品种或者科学研究需要捕捉野生动物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有关手续,并及时将动物名称、特征、数量及照片等有关资料报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对必须进行预防接种的实验动物,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预防接种。

根据实验要求,用于特殊科学实验的实验动物,可以不预防接种,但必须通过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并报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备案。

第十二条实验动物发生传染性疾病及人畜共患病时,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报告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蔓延。重大动物疫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第十三条生产实验动物的单位和个人,供应或者出售实验动物,应当提供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书。

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使用相应等级标准的实验动物及实验设施。

严禁使用遗传背景不清、质量不合格的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检定检验和生产产品。

第十四条申报科研课题、鉴定科研成果、进行检定检验和以实验动物为原料或者载体生产产品,应当把应用合格的实验动物和使用相应等级的动物实验环境设施作为必要的条件。

应用不合格的实验动物或在不合格的实验环境设施中取得的动物实验结果无效,科研项目不得鉴定、评奖,生产的产品不得出售。

第十五条开展病原体感染、化学染毒和放射性等动物实验,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实验动物尸体及废弃物等,必须按照实验动物技术规范,严格消毒、封闭包装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进行病原体感染实验,应当对实验所接触的用品、用具等进行封闭包装和无害化处理,并对环境、场所等进行严格消毒。

第十六条从市外引入实验动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实验动物技术规范进行隔离检疫,并取得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发放的动物防疫合格证明,同时进行质量检测;从国外引入实验动物,应持有供应方提供的动物种系名称、遗传背景、质量状况及生物学特性等有关资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七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

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当采取预防措施,保证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每年组织从业人员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身体检查,及时调换不宜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

第十八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关爱实验动物,维护动物福利,不得戏弄、虐待实验动物。在符合科学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减轻被处置动物的痛苦。鼓励开展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研究和使用。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将实验后的实验动物流入消费市场,由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者市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十三条第一、二款,第十七条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三款,第十五条第二、三款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处30000元罚款。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实验动物,是指用于各种动物实验或者作为生物制剂原料的啮齿(小鼠、大鼠、地鼠、豚鼠等)、兔、犬、猫和非人灵长类等常用动物及用于科学实验和检测的其他动物。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一切实验动物及与实验动物相关的笼器具、饲料、垫料、设备等一切支撑条件的研究、生产领域。

第四条*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是本市实验动物管理的主管部门。

市科委可委托有关部门从事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用于实验动物的建筑设施应当合理布局,其空间组合、内外环境条件、设备设施、日常管理等,均须符合所需的科学要求,逐步做到标准化、系列化。

第六条一切用于实验动物的饲育器具、设备、实验动物的饮水和饲料的配制、成形、包装、运送、灭菌与保存,应当符合各类、各系、各级实验动物所需要的标准,确保卫生和营养要求。

第七条实验动物的保种、繁育方法必须符合各类、各系、各级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遗传学标准,并持有微生物学、遗传学监测控制报告和繁育记录。

应用实验动物进行实验、安全评价和药品检定或者制作生物制品等的单位,也必须具备相应的饲养条件。

第八条实验动物的引入和输出,除必须符合国家动植物检疫规定外,还须符合实验动物的特定需要与技术要求,并持有必要的证明和记录。

第九条各实验动物机构应当由单位技术部门领导,并对机构内部的总体管理、经费使用、人才培养、繁育规划、统计核算、工作方式、操作规程、监控分析、设备维修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每年应当进行一次检查总结。

第十条各实验动物机构,应当向市科委申请单项或者多项实验动物认可合格证。市科委对单项或者多项实验动物认可合格证的管理实行年检制度。

第十一条市科委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经常对各实验动物机构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第十二条凡使用未经认可合格的实验动物者,有关部门应当停止对其研究项目继续拨款,研究结果不予承认,检定或者评价报告视为无效,药品、生物制品或者其他产品均属不合格。

第十三条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市科委及有关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责令限期改正。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的,应当立即纠正;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对发生疫情不报,或者因防护措施不力而造成疫病扩散和人员致伤、中毒、患病等严重损害的实验动物机构和个人,应当追究其行政或者经济责任。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而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实验动物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实验动物房;洁净空调;风管布置;自动控制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又是医药产业,卫生保健产业和相关产品质量检验的支撑条件。《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14925-2010中定义实验动物为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1]。这样定义是为了保证科学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而实验动物环境因素的稳定性和标准化,对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实验结果都具有重要影响。最常使用的是SPF级动物(SpecificPathogenFree,无特定病原体级实验动物),它既排除病原体的干扰,价格又低于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被广泛应用和肯定。实验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尤其是一些近交系动物和免疫缺陷动物,要求更严格的环境条件。目前国标对实验动物所处环境(温湿度、氨浓度、静压差、空气洁净度、噪声、照度动物笼具处气流速度等)指标均有严格控制。主要有以下指标:1)温湿度热湿环境对动物自身热平衡和生理反应影响很大,动物通过新陈代谢同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雌性动物性周期紊乱,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低湿环境下大鼠、小鼠的哺乳母鼠经常发生拒哺或吃仔鼠的现象,仔鼠也常发育不良。所以实验的动物只有在舒适的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育和用于实验[2]。《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14925-2010中规定实验动物生产间的环境指标如下:2)氨浓度动物粪尿等排泄物发酵分解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很多,氨是这些污染物中浓度最高的一种,长期处于高浓度氨的作用下,实验动物呼吸道黏膜可出现慢性炎症,使这些动物失去作为实验动物的应用价值。氨有恶臭对人和动物有直接毒害。所有的动物设施中室内氨浓度应低于14mg/m3。3)静压差每个房间的功能往往不一样要求各异、饲育动物密度和品质不一样,为避免实验动物交叉感染和相互干扰,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压差梯度保护屏障环境的洁净,形成合理气流组织,并能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物的目的。屏障环境内相通区域的最小静压差≥10Pa。隔离环境内隔离设备内外静压差≥50Pa。4)空气洁净度空气中颗粒物对实验动物和人员的健康有直接影响。环境指标恒定,动物质量才有保证。动物实验结果会出现一致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洁净度要求如上表1。由于屏障环境的特殊性,加上我国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建设起步晚、历史短、经验少,又处于实验动物蓬勃发展黄金时期,显然在专业化、标准化和准确化等方面有许多地方亟需我们不断进取。所以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探讨在洁净动物房工艺布局合理的前提下,采用相对独立风管布置、结合空调控制方法,SPF级实验动物房获得压差控制,实现设计目标(使用安全、经济合理、维护方便、运行稳定)。

1工程实例———某实验动物房洁净空调现状及分析

某食品药品检验研究所实验动物房(改造中),地处杭州市,位于其实验楼的13层,总建筑面积1500m2,层高4.70m,包括SPF动物级饲养室,检疫间,实验室及辅助更衣,缓冲和准备间等功能房间。系统是带一次回风的全空气系统,单走道,饲养室净化级别为7级,正压。实际使用中,业主反馈的问题是:房间与走廊之间的压差不能保证最小静压差≥10Pa。每个房间不能保证独立使用和隔离消毒。臭味儿重,臭味儿会顺着楼梯间扩散到其他层。自控系统会出现失灵现象导致房间的环境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为了方便讨论,本文截取组合净化空调机组PAU13-2负责的SPF级实验动物房区域进行讨论,约120m2的面积,送风系统平面布置如图2排风系统平面布置如图1。空调送风风机变频,风量7000m3/h机外余压700Pa,室内采用高效送风口(自带调节阀),送风风管布置呈枝状,各个房间的送风风口有串联现象。走廊送风口与房间送风口公用一根风管设置的。排风机设置在屋面上,排风机变频,另设置一根回风管接回空调机组里,两根风管设置调节阀进行风量调节分配。排风风管布置呈枝状,各个房间的风口有串联现象。室内采用铝合金回风口(自带调节阀),走廊排风与房间排风的风管是串联在一根风管上设置的。单独一个房间多个送风口支管和其余的风管是串联的关系,针对一个房间缺少其主送风管,导致每个房间都不能独立使用控制。相通房间压差不稳,很难保持压力梯度,说明自控系统不灵光。动物房臭味儿重的原因也在于压差梯度失稳和排风系统的不当设置。

2设计改进要点

常规空调多采用手动控制,这样很难实现对环境参数变化的跟踪和实现实时控制。即使调试可以达到在正压洁净环境下运行,但是对过滤器堵塞造成阻力增加、门的开闭、送排风机启停、因灭菌操作关闭阀门等的干扰还是无法克服,容易出现波动。与常规空调相比,由于实验动物房的发展历史不长,实验动物房洁净空调系统在实践中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和引起足够重视。实验动物用洁净空调系统一般每个系统均需要负担多个房间,由于分批饲养或者需求量不稳定等因素,设计时以最大需求量设计总送风量,在部分使用时就减少这一部分送风,即实际是一个变风量空调系统。要求风机变频,各个房间的空调系统可相对独立。要想变风量系统投入使用后真正好用,前期空调设计本身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能过分依赖后期自控装置的调节。针对该实验动物房运行使用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对该洁净空调系统做以下三方面改进:1)风管布置从风管初布置时就创造各个房间能独立控制的基础,有条件的建筑物可以设置维修马道,实现吊顶空间内的无障碍维修及检修、避免踩踏吊顶板确保实验动物饲养环境洁净要求。所以每个房间有独立于其他房间的主送风管道很有必要,回风管管道布置同理。这样各房间送风管是并联关系回风管也是并联关系。若要实现独立的自净消毒、清扫、备用等状态只需要关闭该房间送回风主管上的阀门即可。除了风管布置,还有室内气流组织同样重要。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中,相较于四角回风,两侧回风更有利室内污染物排放[3]。2)风系统末端阀门设置每个房间的送风主管上设置电动密闭阀和双位定风量阀,排风主管道上设置电动密闭调节阀,通过调节风量调节阀满足房间的压差要求。在房间内设有压力传感器,当房间压力与设定压力相差较大时,精确调整房间排风变风量阀,达到要求的房间压力。房间设有房间门位开关,在开门与关门的瞬间,压力变化不作为控制的依据,排风变风量阀不动作。长时间未关门,蜂鸣报警。若室内有IVC笼具盒的饲养室,IVC笼具空调系统宜采用独立的空调系统模式,为保证IVC笼具盒压力恒定,送排风均为定风量,在IVC送排风管上均设置定风量阀和电动密闭阀。IVC系统设置的定风量阀具有响应时间快和风量调节准的特点,从而整个系统简便高效。经实践和对比,实验动物房采用定风量送风、变风量排风这种模式较好。这里所说的送风定风量并非送风量一直不变,当不同工况时需要改变送风量来满足要求。房间送风管道上装双位定风量阀,以调节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换气次数。当该房间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调节减少送风量,此时房间压差会发生变化,控制器根据房间压差的变化保持恒定,以保证与相邻房间的压力梯度不至于紊乱。若房间处于自净状态无人也无动物,关闭该房间主风管上的密闭阀,送风机根据风管上风速传感器调节变频器,改变总送风量。改进后的风管布置如图3、4。3)选择合适自控方式空调自控的任务是对空调室内的被控对象(空气参数)温度、湿度、洁净度、压差等参数自动检测、自动调节及有关信号的报警、连锁保护控制。目前仍有不少实验动物房设计成定风量,这样很难实现对环境参数变化的跟踪和实现实时控制。不同性质不同需求必然要求实验动物房是变风量系统。在变风量控制系统中,排除机组的控制环节后,风系统中只有房间参数控制环节和风机转速控制环节。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该空调系统改造为全新风空调系统。实验动物房控制对象优先级为:洁净度、温湿度、氨浓度。动物房饲养主房间送排风机都是变频风机。洁净室压差控制系统按照送风(新风)、排风的不同控制分类。如何控制好该区域的送排风风量变化,区域压差能够稳定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是控制系统的难点。动物房排风量及送风量的变化采用余风量控制方式,在房间设有压差传感器当房间压力与设定压力相差较大时,调节排风变风量阀,从而稳定形成一定的风量差,保证正确的房间压力。按工况,运行的房间不同,送风量不同,送风机变频控制。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排风机和送风机可靠连锁。风量调节逻辑框如图5。如果设计方案是送排风风管末端均设置变风量阀,送风机变风量排风机同时也变风量控制,理论上也能完成系统控制要求但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般多见的就是定静压控制或者变静压控制。定静压控制简单但大多是经验性设计,然而若是双风管系统无论是在系统调试的难度还是在系统的稳定性上都有待商榷。变静压控制需要条件:带阀位开度传感器并搭配传感器驱动、DDC需要采集阀位信号,且目前算法不够成熟,系统易振荡调试困难。再加上送风变风量排风量也变风量,那么房间压差和换气次数控制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实际中不推荐使用送风量变排风量也变的控制策略。变风量控制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运行。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系统的控制系统。排风机和送风机连锁,正压房间开机时先送风机-排风机。关机顺序为先排风机-送风机。设置备用风机,将气流开关信号作为运行风机的故障报警,并在机房及监控室发出故障报警,提醒维修故障风机。房间控制原理如图6。

3结论

要明确实验动物房的环境要求,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要求是不同的,级别越高控制要求也越严格,并在空调系统设计时逐一体现和达成。前期空调设计时要考虑充分,并为后期的自控创造好条件。风管布置要依据动物房的环境及要求特性进行设计布置,保证每个房间设置主送风管和排风管,这样达到独立使用的目的。风阀设置时不是仅仅依靠调节阀达到流量平衡的目的,而是要考虑实验动物房的特性,合理使用定风量阀门、变风量阀和密闭阀。依据控制策略设置阀门,为后期自控奠定基础。合适的控制方法关乎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的。定送风量保证足够的换气次数,变排风量控制去保证压差控制,送风机排风机均变频,控制运行简便、调试容易、还经济节能。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4925-2010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S].2010

[2]徐龙进.山东省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管理的应用性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