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诗朗诵十篇

时间:2023-03-28 23:59:52

长征诗朗诵

长征诗朗诵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标规定:低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由此可知,加强诗词朗读教学,对于学好诗词这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促进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学好诗词,必须重视诗词的朗读教学,声情并茂地读好诗词,对学好诗词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本文就结合的《七律・长征》来谈一谈。

读好诗词是一种学习境界,是一种学习高水平。那么,怎样才能读好诗词呢?

一、分析诗词本身的形式因素

诗从体裁来分有古体诗、近体诗,五言、七言、绝句等,从内容来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言志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词也有不同的词牌。《七律・长征》是七言律诗。七律是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押平声韵,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七律・长征》的四句情况: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气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承接“千山”;颈联承接“万水”;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押n韵。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朗读时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二、理解诗词的意思和内涵

要理解意思,先要结合注释、查工具书认识字词,读通读顺;再理解字词意思;然后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具体情况,把整个诗词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以此来理解诗词的真意,把握诗词的内涵。理解《七律・长征》,首先要认识和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等词;再结合长征过程理解“难”“等闲”“细浪”“泥丸”“暖”“寒”“喜”等词;最后串起来理解。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的创作灵感,于1935年9月28日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即席朗诵了此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了诗词的意思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读准停顿,表现情感。

三、注意运用多种朗读学习方法

可以结合多媒体学习,本诗就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或故事片,或展示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学生对长征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录音示范以让学生一边感悟一边模仿朗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就更加直接,更易模仿,也更有效;当然还可以采用教师教读、引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赛读等朗读形式。

四、选择恰当的展开形式

当学生理解了整个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时,就要选择恰当的展示形式。比如:随堂展示、自由展示、诗歌朗诵会、延伸展示等。最常用的是随堂展示,运用此法时,要注重朗读和吟诵,可以师生合作,可以教师引读、学生跟读,可以师生齐读,师生赛读;而自由展示时,可以加上必要的肢体语言甚至是夸张化的动作,可以摇头晃脑,可以踮脚挥手,再加上抑扬顿挫、满怀激情的语言,必能将感悟到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诗歌朗诵会可以按主题组织,或集中朗诵一次本期诗词;而延伸展示则可以展示同一作者的诗词以增进对作者及其创作风格的理解,也可以是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诗词以增进对同一内容的理解。

总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要学好、读好它,需要发挥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而读好、学好它,则可以更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提高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让我们更加努力地读好诗词,以此促进学好、传承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长征诗朗诵篇2

尊崇文本的价值取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并形成语感,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味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征的资料图片、长征中的故事,创作的有关长征的诗词作品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进艰苦岁月看长征

1.1学生简单交流对长征的印象。

1.2影视回放。

出示课件1:

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的血战湘江片断镜头。

3.教师激情演说:刚才我们看到的便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血战湘江的部分镜头。为了摆脱的“围剿”,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自然界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长征以胜利宣告了红军个个都是英雄好汉!

2揭题入篇,整体感知读长征

2.1揭题,读题,质疑。

2.2初读诗篇,感受节奏和韵律。

读诗的语言,首先要读好诗句的音步和韵脚。请同学们看着屏幕,跟着录音读一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出示课件2:

2.3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读了这首诗,你发现诗篇总体上讲了什么?诗中有两句话总的概括了长征。说说它的意思。教师板书: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提纲契领,为下面的精读探究铺平了道路。】

3品读感悟,激发诗情话长征

3.1提炼关键词,再读总领句。读了总领的两句诗,你觉得句中哪些词语比较关键?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突出它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3.2质疑关键词,引发阅读思考。

3.3合作研读诗句,交流课外资料。自由组合研读小组,阅读诗歌,并将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释句解疑。提倡创新性的阅读。

3.4选择方式,汇报收获。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说。

出示课件3:

导引指向:引导学生表达出长征途中的路难、水长、敌狠,战友间的志坚、义重、情美……

【设计意图:自选角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了语言实践的自主性;导引指向,突出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地位,使课堂探究和感悟不迷失方向。学生在个性化表达中,细数长征中的壮美故事,受到心灵的震憾,使情感得到积淀,达到不写诗无以言的境地。】

3.5聆听伟人声音,引导编写诗句。

(1)播放伟人的声音(的声音《长征》),感受诗人的豪迈。

(2)引入思考,激发创作兴趣。

伟大的诗人在长征胜利的时候,回首风雨历程,挥笔写下了这首激荡人心的不朽诗篇。我们在感受了工农红军气吞日月的气概时,是否也能学着做一回诗人,来做一做诗,歌颂一下红军战士呢?

(3)例析炼词炼句。

《长征》这首诗的第五句原先不是这样的。请对照下列两句,感受用词的精妙。

出示课件4:

感受了用词的精妙,你觉得诗中还有哪些句子或者词语写得好,再说一说。

(4)自编诗句交流,激情朗诵评价。

学生编写诗句,可模仿、可自创,不设樊篱,放胆叙写,直抒胸臆。对编写的诗句适时进行词句锤炼。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并让学生把精彩的诗句写上黑板,指导激情朗读。

【设计意图:情动于中形于言。在充分感悟文本之后,引导学生编写诗句,挥洒才情,努力营造一种学生与诗人共舞笔的教学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在编写之前,引导赏析诗人修改作品时炼词炼句的范例,为编写诗句导航。体验、运用和锤炼语言文字,必将使学生对诗歌这一独特文学样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4比赛促读,体验情怀诵长征

4.1分组推荐选手。

4.2合作指点朗诵。小组内选一名代表,全组同学共同辅导,可范读,也可作朗诵技巧的指点。教师参与其中,作适当点拨,强调用心体验。

4.3比赛,多方点评。

4.4教师小结。

4.5集体脱本朗诵。

4.6学唱《长征》。媒体播放歌曲。

【设计意图:朗诵着激扬的文字,使情感得到喷发。古人云:“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学唱《长征》,更使如火的豪情,在歌声中沸腾澎湃。】

5课外自主实践,广搜博采写长征

长征诗朗诵篇3

入夜,望着满天的星斗,我回想起与恩师四十多年的师生之情,也回忆起恩师走过的朗诵之路。一步步是那样的坎坎坷坷,一步步是那样的壮丽辉煌,一步步是那样连接着民族的命运,一步步是那样紧扣着时代的脉搏。他以如火的诗情,唤起了人民的爱国情怀。他每到一处,不仅播撒了朗诵的种子,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伴着室内迎春花淡淡的芳香,我聆听了起来。当朝霞临窗时,我已听了两遍。这些或摇曳着柔肠,或挺立着侠骨,或流溢着憧憬,或振臂着欢呼的朗诵。这一首首充满激情的演绎,彰显着朗诵事业的蓬蓬生机,让我激动不已。诗坛泰斗臧克家的题词又在我耳畔响了起来:“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你为朗诵艺术奋斗了半生,神州大地回荡着你的声音,火热的激情鼓舞了千万人心!”我的心哪,也如沐春风、浴春雨,怎一个“爽”字了得!

激动兴奋之余,写下如是的文字与大家分享。

这些光碟,记录了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著名朗诵艺术家走过的道路,彰显出一位从艺一个甲子的职业朗诵家可贵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五十三个朗诵作品,有他血气方刚青年时代激情四射的朗诵,也有银发飘雪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吟咏。五十多年来,他视朗诵艺术为生命,寒来暑往,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直行进在追梦的路上,无怨无悔。

近半个世纪以来,殷之光先生先后在电视里、舞台上、群众中朗诵了不同内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文学作品400余篇、3000余场。穿越历史的尘迹,许多朗诵作品已很难再找到当时的音像资料。而且,由于历史条件及当时技术设备的限制等原因,有些作品也很难达到现代视频的清晰明朗的视觉效果。如今,从这些现有的可查到的残存音像资料中,选取了质量较好的53篇朗诵作品,整理汇集成此光盘。可以说,这53个节目仅仅是殷之光众多朗诵作品的冰山一角,仅仅是他五十余载朗诵艺术生涯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但是,就是从这小小的缩影中,殷之光先生朗诵艺术的魅力以及他个人的精神世界,可见一斑。

这些光碟,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涌动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内容十分丰富、精彩。光碟分为三盘。A盘的内容是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朗诵作品,如歌颂的《人民万岁》、歌颂的《办公室的灯光》、歌颂刘少奇的《我们称你少奇同志》、歌颂的《梅岭三章》、歌颂左权将军的《一棵树,高高地站着》等。B盘是歌颂英雄人物的朗诵作品,如《有的人》、《焦裕禄告诉我们》、《雷锋之歌》、《写在大地上的忠诚》、《人民科学家郭永怀》等。C盘是古典诗词的朗诵及与著名艺术家虹云、温玉娟、凯丽等人联袂演绎的作品,如《满江红》、《过零丁洋》、《道德经》、《硕鼠》、《木兰山组歌》等。殷之光先生诵尽古今,赞美山川,歌颂祖国与人民,那一腔豪情,醉了人心,也醉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好的岁月。

这些光碟中,《可爱的中国》、《办公室的灯光》、《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人民万岁》……几十首朗诵作品,如此整齐地列队,穿越跌宕起伏的时代风云,激荡起亿万人的心灵,无负于世,无虚于世。这些朗诵作品,有的已成为殷之光先生的成名作、代表作,有的已经是朗诵艺苑中的经典,是广大朗诵爱好者鉴赏学习的极好教材。这些朗诵作品之所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动人心弦,让人百听不厌,就是因为朗诵者动了真情、抒了真意。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千变万化,意在其中,是殷之光先生几十年来,敲自己的锣,打自己的鼓,苦苦探寻找出的一条朗诵成功之路。

2006年8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纪念逝世三十周年的朗诵会上,天幕上是耸立的华表,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室外前面是万人敬仰的纪念堂。当雄壮的交响乐响起的时候,一种无限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带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披荆斩棘的件件往事在眼前浮现。殷之光饱含泪花,无限深情地诵出:“你从韶山水田的黄色的阡陌走来……”后面紧紧相连的是20个“你从……走来”的排比句。殷之光朗诵时,没有用慷慨激昂的递进式,相反采用随意赋情、张弛有致、跌宕多姿的表达方式,让现场的万名观众深深地感悟到在整个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之路上,不论是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还是红旗插上天安门城楼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始终都与人民血肉相连,鱼水情深。诗中的5个高呼“人民万岁”,殷之光都按诗意分别用“深沉”、“洪亮”、“穿透乾坤”、“驾驭风云”的语气,把对人民的态度和感情演绎得挥洒自如,淋漓尽致,抒发了一代伟人博大而又豪迈的胸怀!最后“这就是你教给我们的哲学啊”和“这就是你教给我们的真理”两段,殷之光采用泣声的表现方法,把十三亿中华儿女对无限的怀念、深深的爱戴情真意切地表达出来。

又如,1977年,在首都体育馆纪念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文艺晚会上,他与钢琴演奏大师刘诗昆联袂演绎的诗朗诵《办公室的灯光》,更是殷之光先生的朗诵经典。当钢琴伴奏的音乐响起,殷之光真挚感情的娓娓道来、淋漓挥洒: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高亢,像飞瀑直泻;时而低沉,似山泉呜咽……当朗诵结束时,首都体育馆内一万八千观众掌声如潮,整个朗诵过程中响起掌声竟达十八次之多,听者无不潸然泪下。第二天,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电波,这首诗就飞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2008年3月4日,在国家大剧院纪念诞辰110周年大型音乐会上,又再次和从香港专门赶到北京的刘诗昆合作演出这首经典之作。这首诗朗诵成功之处在于,殷之光很好地把握了这首诗的情感线索:对“”刻骨的恨,对无限的崇敬、热爱,再加上舒而如云、疾而如驰的朗诵节奏。

殷之光的朗诵,运用多重和谐的整合,捕捉韵味,讲求波澜,由己达人,声情并茂,生发出他那沁人心脾的魅力。

这些光碟,凸显出殷之光先生炉火纯青的表现力,让人倾倒、陶醉。柔情处,婉转多姿如小桥流水;激情处,气势磅礴如黄钟大吕。尤其是《祖国,我是属于你的》、《山坡上的母亲》、《我永远愿做泥土》等,朗诵的情真意切,让我们潸然泪下,难以忘怀。

2009年9月20日,在北京交通大学,那首描写恋乡恋土的中国青年深情倾诉爱国情怀的《祖国,我是属于你的》的朗诵,引爆了莘莘学子的十多次雷鸣般的掌声。2009年12月2日,在武汉政协礼堂,殷之光用朴实的语言、朴实的感情,从心底里缓缓流出,朗诵了歌颂一位普普通通的郊区农村干部何洪仿的诗《我愿永远做泥土》,叩响了人们的心扉,传达了正能量。2008年5月8日,在武汉的琴台大剧场朗诵的《山坡上的母亲》,让人荡气回肠。坟茔前,如泣如诉,诉说成长过程中的母子情深,诉说母亲死后自己如水的思念,殷之光,用诗中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符号拨动着听众的心弦。

朗诵重要的自然在于“情”,在于情之升华,情之跌宕,情之表现。殷之光的朗诵是以“情”撞击听众的心灵。

这些光碟的53个节目中,收录了9个《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不同的版本。他带着王怀让的这首诗,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朗诵了3000多场,而且每场都反响热烈。这在中国的朗诵史上是个奇迹。每场演出所到之处,殷之光都受到领导、群众的热烈欢迎。在此收录的9个朗诵节目,就是最好的证明。殷之光深知,创新是朗诵的生命线。要想一个作品常演常新,就要锐意创新,不能墨守成规。1986年在湖南大学,他把《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诗句,根据地域、背景、观众的不同做了小小的改动。把“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型”改成“湘江流水是我沸腾的血型”;把“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改成“岳麓山是我站立的脚跟”;把“中国得分”改成“中国女排得分”,顿时,亲切感、时代感拉近了听众与朗诵家的距离,数千名大学生观众沸腾了,掌声此起彼伏。2013年12月,在南京紫金大剧场,殷之光朗诵这首诗时,把“黄河流水”改成“长江流水”;把“泰山”改成“紫金山”,把“把中国的通信卫星送上蓝天”改成“把嫦娥三号送上祖先们梦里也没有到过的广寒宫”后,也取得同样的效果,台下群情振奋,掌声经久不息。

再者,从时间的向度来看,这首诗纵横二十余载,贯穿着殷之光的一生,见证着他朗诵艺术生涯的峥嵘岁月。从第一个版本1986年在湖南大学朗诵会上充满青春活力、洋溢着飞扬激情的朗诵画面,一直到第七个版本2012年在河北泥河湾大型文艺晚会上坐着轮椅,虽略显苍老,但依然神采奕奕、满怀激情的朗诵场景,这难道不是一位人民老艺术家数十年始终如一朗诵生涯的真实写照吗,这难道不令人由衷的感慨吗!

2012年,在宁波《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广场演出会上,殷之光站在一面硕大的战鼓前,双手擂动,在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鼓点声中朗诵岳飞的名篇《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是殷之光创造的新的朗诵形式:击鼓配乐诗朗诵。

声如洪钟,激情似火。八十岁高龄,虽已是银发如雪,但在朗诵的征途上却还有着他奋进年轻的脚步。他毅然不遗余力地在追梦的路上。

这些光碟,不仅有殷之光的个人朗诵节目,还有与著名表演艺术家杨青、温玉娟、凯丽、虹云、杜宁林等联袂表演的双人朗诵节目,而且演绎得那样珠联璧合,那样的相得益彰,那样的精彩万分!

这些光碟,诵出了殷之光先生的澎湃激情,诵出了他人生的梦想追求,也诵出了他的气节和操守。

长征诗朗诵篇4

关键词:朗读教学;诗歌文本;叙事文本;童话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95-01

朗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主要方式,也是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教学项目。朗读课文实质上就是小学生语言实践的方式,只要学生多次朗读,就能将课文的词汇、语言吸收,以此提高个人的语言能力。因此,本文对朗读教学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朗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将诗歌类文本、叙事类文本、说明类文本以及童话类文本作为切入点,并探讨提高小学生对这类课文朗读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朗读教学的开展现状

朗读是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育中主要的教学任务,尤其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但在朗读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朗读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通常只在课堂的开场阶段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但接下来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讲解,并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评价,这就无法体现朗读教学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小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只是随着大家一起念课本,尽管嘴上出声,但在朗诵中没有加入情感,也就难以提高个人的朗读水平。因此,要想从实质上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转变朗读教学的开展模式。

二、不同文本的朗读教学方法

1、诗歌类文本

就诗歌类文本来讲,其主要包括古诗词以及儿歌两种类型。其中,儿歌类文章内容较为浅显、语言较为通俗,教师应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在朗诵《草原赞歌》一文时,教师应让小学生了解草原赞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表达内容,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进行朗读。而古诗词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教师应对学生情感理解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朗读《月夜忆舍弟》一文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诗人对兄弟的思念情感,并通过讲解以及体验式朗读,引导学生用深沉的语调进行朗读。

2、叙事类文本

就叙事类文本来讲,写人、写景以及写事的课文基本均是叙事类课文。对于内容简单、语言优美以及故事有趣的文章而言,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视角,营造欢快的朗诵环境,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朗读。例如,在朗诵《草原的早晨》一文时,教师可将草原早晨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融入到草原早晨的情境中,以此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进行朗读。对于因事明理以及节奏简朴的文章而言,学生不宜用夸张的语气进行朗读。例如,在朗读《日月潭》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然的语气进行朗诵,重点观察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对于言语、情感都较为复杂的文章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思想情感以及理性思考的体验进行朗读,以此提高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朗读《夸父追日》一文时,教师应让小学生了解夸父追日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夸父追日精神的思考,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激昂的语调。

3、童话类文本

就童话类文本来讲,其故事通常较为虚构,并具有奇特大胆、手法多样以及超现实性等特征。教师应帮助小学生掌握语感,引导小学生融入故事的情境中进行朗读。与此同时,根据故事情节给学生安排角色,并让学生以一种口语化的语气以及亲切的态度进行朗读。例如,在朗读《大树和小草》一文时,教师可将学生定为为大树以及小草,并让学生体会大树的情感以及小草的情感,以此培养学生们的语感。

4、说明类文本

就说明类文本来讲,其通常介绍科学领域、天文领域以及地理领域等知识。在进行说明类文本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科学性,让学生以朴实的情感以及自然的语气进行朗读。例如,在朗读《白颊长臂猿》一文时,教师应对长臂猿的形态以及性格进行介绍,让学生在了解长臂猿习性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以及逻辑顺序的了解,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生动的语气进行朗诵。

综上所述,要想增强小学生朗诵水平,教师应从诗歌类文本、叙事类文本以及童话类文本三方面展开研究。对诗歌类文本而言,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融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朗诵;对叙事类文本而言,教师应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依照课文内容选用相应的语调进行朗读;对于童话类文本而言,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理解童话寓意以便更好地朗读。总而言之,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依照课文的类型选取对应的教学方式,并激发学生对课文朗诵的兴趣,让学生自行对课文进行体会,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与课文产生共鸣,以此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 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2] 葛东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周刊,2015(32):172.

长征诗朗诵篇5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诗歌运用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用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写法,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让学生学会深情地诵读、细腻地品读、优美地解读、丰富的联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朗读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着歌曲《乡愁四韵》(罗大佑),教师深情地朗诵古诗《泊船瓜州》(宋/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古代诗人们对故土的思念,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写下了这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当代中国台湾,也有位诗人写下了他纠结于内心40余年的思乡之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余光中的《乡愁》吧!

(二)诵读

1.赏读。教师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2.学生小声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同时提出要求: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并尝试标记诗的节奏和重音。(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3.教读。教师示范朗读并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

4.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5.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6.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三)研读、赏析

1.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找找哪些词可以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板书)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乡愁?(课件展示)

国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

3.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在这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思乡之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离哀思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峡相隔忧思

4.学生思考、讨论:“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请你归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请你解析诗人的乡愁。(板书)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妻子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四)联读

学生活动:我们感受了余光中的乡愁,可古今中外思乡之诗词佳句很多,请同学们找一找,忆一忆。如: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席慕容《乡愁》

(五)学生再次诵读

(六)课堂小结

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长征诗朗诵篇6

指导员,我啥都舍得,我啥都不要,只要一张入党表。

指导员,苦我舍得吃,力我舍得使,汗我舍得淌,血我舍得流;背包可以扔掉,性命可以拼掉,名字可要给我写上入党表!

指导员,如果我在火线立功了,如果我在火线牺牲了,我啥都不要,只要一张入党表。

指导员,云梯抬起了,刺刀举起了,手榴弹掂起了,信号弹快射的了,马上就要,中锋了,指导员啊指导员,请你快把我名字写上入党袁……

这是一首描写解放战争的诗,这首诗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对党的忠诚。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带有一点川味,但是在重庆沙坪坝区学生的大小集会上,每次我朗诵这首诗,总会受到青年学生的热情欢迎f

曾任中共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央委员、全国妇联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的黄启躁同志,刚解放时在重庆沙坪坝树人中学读书,任该校团总支书记。她在2000年3月8日给我的信中说:“我深知您任团区委副书记时,对我们这些团干部是多么关爱,而您杰出的口才和鼓动性,特别是您朗诵的《入党表》,给了团员、青年们多大的激励。这几乎成了团区委召开的每次大会最精彩的结束。因为有时您不朗诵《入党表》,大家就在下面要求,甚至有节奏地呼喊‘入党表’!‘入党表’!于是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才走得到路。这些美好的回忆,不少树人同学在写给我的信中都还多次提到。”

《入党表》这首诗的确给了团员、青年们较大的激励。据当年团区委组织部的同志说,他们在审查入团申请书时,发现许多青年学生提到《入党表》这首诗给他们的鼓舞。1950年下半年掀起参军的热潮,也有不少青年学生提到《入党表》这首诗激发了他们参军报国的热情。

同志曾对我们说:“我们党成立以后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三座大山,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任务完成得很好,第二个任务却受到许多干扰,特别是10年浩劫,由于没有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没完没了地搞政治运动,斗来斗去,伤害了许多人,特别是伤害了很多知识分子,使党的形象也受到损害。1955年开展的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就是一个大冤案。我因为解放前读过所谓“胡风分子”的作品,曾经认识罗洛、方然,就被隔离审查达半年之久。《入党表》的作者胡征,当时也被列为审查对象。我并不认识胡征,《入党表》这首诗我是在重庆的文学杂志上读到的,因为我经常朗诵它,于是又多了一大“罪状”。不过,我并不认为这首诗有什么问题,也没有就朗诵这首诗作过检查。尽管在运动后期给我作了“组织上无问题”的结论,“”中造反派又以我为“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小爬虫”为由,把我关进“牛棚”长达11个月。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耀邦同志大刀阔斧冤假错案,这一切已成为历史的一页被翻过了。

从1950年到1966年我一直在共青团工作。这期间,特别是五十年代初期,团干部与广大青年团员的关系十分密切。近10年来,常有一些当时的青年来看我,他们都已是70岁以上的老人了,有的白发苍苍,有的步履蹒跚,见到我们这些老团干部十分热情,滔滔不绝地讲述那“火红年代”,多数人会提到《入党表》这首诗。有一位叫江朝余的团员,当年是树人中学学生会主席,退休前是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他在土壤改良上卓有贡献,被誉为“土神”。这位老团员在60年后,居然能背出《入党表》的主要片断,比我记得的还多(前面的全文是从我女儿春节前替我买的胡征的《七月的战争》一书里抄录的)。最近,江朝余寄来他写的《往事》(征求意见稿),开始第一章即写明“一首激情诗,使他从年轻学子走上了党和国家的召唤之路”,“听着《人党表》成长”。“这首诗,再一次更加强烈地震撼了江朝余。他暗自下决心,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江朝余在西北农学院读二年级时,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在一次欢迎新生的会上,他“满怀激情地朗诵了那首叫他永生牢记的《入党表》。”“他的朗诵不仅激起全场青年人热血沸腾,也激励和鼓舞着江朝余从一个纯真的少年走向风华正茂的青年中坚。”(该书使用的是第三人称。)

长征诗朗诵篇7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

一、诵读的作用

诵读是传统教学中的经典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才能充分体现诵读的意义和价值,尤其对古诗文来说,更应该多诵读,通过读,去品味文章的内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在理解读熟后再背诵,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而且在诵读中得到美的愉悦和享受。

诵读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阶段,由于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于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这种减少,年级越高越是严重。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文体特征,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语文需要诵读,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是需要大力提倡和训练的,语文课没有了诵读就好比百灵鸟哑了歌喉,会失去语文味的。朗读,是语文这桌大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诵读的方法,诵读有很多种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示范朗读,轻声读,高声读,接力读,分角色读等。学生通过诵读,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出感情,读出问题。在读中真正领悟学习的乐趣,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二、诵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对于古诗文来说,应该是先读后讲,多读少讲,多背精讲,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为主,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为辅,一堂古诗文课,应该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除课堂外,早自习也是语文诵读的最佳时间,通过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听录音范读。总之一句话,要灵活,有效,充分利用早自习每一分钟来诵读。此外,要多形式,多方法,长期不懈的培养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课堂上要给出学生朗读的时间,课外要给学生朗读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在朗读中体味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受到艺术的感染,滋润学生心灵,以显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要加强教师的范读。朗读并不是老师可以放手不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教师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等于将文本的情调和情思传递给学生,学生很快对文本产生了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把自己置于文章中。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原本相距太远,而老师琅琅上口的诵读,在无形中把这两者的距离给拉近了:对于这两者的沟通,诵读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具备朗读的示范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结合学生做出高水平 的示范,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特级教师韩军在教学杜甫名作《登高》时,他是这样的指导学生范读的: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之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这样的诵读,把握住了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获得的信息。

3.要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文本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不同。如古代诗歌必须放慢语速,节奏和停顿要鲜明,重音要清晰。诵读时要留出头脑中形成的文本画面的缓冲时间。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诵读此诗,每句以三拍为节奏,每拍后要适度拖长字音,不能断音。第二句后要稍长。前二句中在描写送别的场景,要在诵读时展开想象,“拧薄扒嗲唷薄靶隆弊忠重读。后二名直抒胸臆,表现依依惜别的深情。第三名是全诗抒情的高潮,“更”字为最强音,要读得深沉有力,读出万千情谊和祝福浓缩在“一杯酒”中的感喟。第四名语调回落。“无故人”三字要逐步放慢语速,读出不忍分手的无奈和伤感,读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抒情性的文本的诵读要注意感情的收放自如,平淡而不缺乏激情,热烈而不失去深沉,一句话,是一个调子,一种语气。诵读要通过语气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共21个“也”字,这些“也”字语气各不相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要读出陈述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要读出感叹语气。

另外可以运用配乐朗诵,反复吟诵的方法,通过充满激情的诵读,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4.要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是在读中品味的,而读诗的过程,同样也是语感培养的过程,著名老师刘丹在教诗歌时,课堂中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吟诵:“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是营造氛围,酝酿情绪,唤起期待;“大家跟读”DD这是模仿借鉴,尝试诵读,初步感悟;“同学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DD这是深入思考、认真品味;“全体同学,自由朗读”------这是亲近文本,整体把握:“师配乐朗读”DD这是诵读引领,方法示范;“生配乐。分角色朗读”DD这是深层品读,个性感悟,积累语感……这样的诵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无疑是成功,是到位的,很有操作性。

长征诗朗诵篇8

关键词:诵读;古诗教学;运用;情境;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11-0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凝聚民族精神,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

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奉献了浩如烟海的典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难以估量的奉献。诗词无疑是这当中一朵奇葩,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精神联系的纽带。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古诗教学提出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各年级段对于古诗教学都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的体验。

1."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几点作用

1.1 领略古诗的音韵美。我们每个中国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接触古诗。古诗的所呈现的文化基因,深深流淌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是我们喜爱古诗的源泉。 古诗的创作最为严谨,音乐性鲜明突出。音调铿锵,音节优美,气韵流转。古诗押韵的特征让学生乐于接受古诗的学习。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音韵美,容易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1.2 感悟古诗的格律美。小学阶段所选诗体多为五言和七言近体诗。在诵读过程中,注重节奏,才能表现出古诗的内涵和韵致。五言为"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七言为"二二三"或"二二一二"节奏。学生的理解和领悟水平有限,教师在指导诵读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感悟古诗的语言节奏,读出古诗的气势。

1.3 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古诗用简洁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是我们喜爱古诗重要的原因。诗歌彰显的意境依靠语言是难以描绘的,通过反复诵读,和诗人心灵想通,和诗人思想交流,才能领略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1.4 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思想的凝结,蕴含诗人真挚的情感。梁实秋先生在回忆老师朗诵时说:"咬牙切齿,声震屋瓦""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学生"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的体会到文章的美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诵读训练,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情感,接受美的熏陶。

2."诵读"指导的几点建议

2.1 创设诵读古诗的情境。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悠远。班班通为我们学习古诗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诵读意境的创设,乐曲是最佳的选择。诵读《静夜思》,播放古筝名曲《汉宫秋月》,让学生在轻松舒缓的气氛中进行诵读,领略月夜下诗人难以入眠,思乡的情怀。诵读《清明》,选择钢琴曲《雨的印记》,渲染忧伤阴郁的氛围,理解诗人的情感。配乐诵读容易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效果明显。乐曲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诗歌的意境选择适合的音乐,让二者相互交融,产生最佳的效果。

2.2 加强诵读训练的指导。古诗语言格律整齐,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极富韵味。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对于诗歌格律,平仄,押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应通过范读,播放诗歌朗诵视频来引领学生诵读,感受诗歌语言的博大精深。制作诗歌诵读微课让学生提前学习,在模仿中提高诵读水平。诵读中要加强学生语感的训练,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分层次,有重点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2.3 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有着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即使肤浅,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表达出来。以此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孩子的想象空间是无比丰富的,诗歌的意境是悠远绵长的。引导学生大胆的展开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在通过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把它表达出来,无拘无束,让学生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2.4 分学段指导诵读。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各学段的任务目标要求都不一样。在诵读过程,要根据不同阶段年龄特点,分学段指导。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背诵记忆阶段;三、四年级为第二学段,背诵欣赏阶段;五、六年级为第三学段,背诵模仿学习阶段。第一学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古诗为主。第二学段则在此基础上表达出诗作的情感。第三学段应要求诵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5 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古诗在语言上的差别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让孩子们长期保持诵读古诗的兴趣,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把古诗编成课本剧演出,改编成故事讲述,诵读古诗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诵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长征诗朗诵篇9

艺术就像一颗耀眼的钻石,闪烁这璀璨的光芒,它又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的吸引着我.

我从小热爱艺术,可我从来没有胆量登上上帝给我搭建的艺术舞台.直到有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参加了达州市第二届群众艺术节,以一首激情的诗朗诵,赢得了满堂喝彩!

那是去年正月初八的上午,我们一家到中心广场游玩,正赶上热火朝天的群众艺术节.任何人都可以报名,都可不拘形式,一展才艺.我的心动了,但不敢前去报名.正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位农民伯伯走上了舞台.他轻松地从主持人手中接过话筒,用爽朗的达州话大声地朗读起自己创作的诗歌,那浓浓的乡土味,既让人发笑,又让人感动.他朗读完闭,主持人赞赏地说:谢谢你,你不仅是种菜能手,还是个农民诗人呢!’’台下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是一个小姑娘上台演奏钢琴,然后是一位阿姨上台高歌……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一个农民伯伯都有勇气,我为什么不露一手呢?我终于按捺不住,走到主席台报了名.很快轮到我,我快步走向舞台,洒脱地从主持人手中接过话筒.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激情地朗诵声回荡在广场的上空,一部部照相机,摄相机,对着我,一 双双眼睛盯着我,尤其是站在前排的爸爸妈妈使劲地给我鼓掌,我朗诵得更有激情了.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英雄队伍,也感受到红军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的心里充满了无限冲崇敬之情,我的朗诵就是对他们的赞颂!朗诵完毕,全场爆发出雷鸣般掌声,这声音似乎是最响亮的.

长征诗朗诵篇10

[关键词]诵读教学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04

语文诵读教学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参与,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升华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诵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充分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

1.培养语感。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句段,熟读成诵,自然形成语感。诵读既能培养语感,又能提高语言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文章句段的味道和深层含义,循序渐进地琢磨和品味,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感训练。诵读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2.激感态度。优美的诗歌、优秀的散文、动人的故事往往饱含作者的情感,常常引起人们的喜爱和吟诵。有感情地朗读,使其更具魅力。字里行间融感,或情随景而生,或情缘事而发,或情见理而生,此情非机械地见字出声,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爱则声柔气徐,恨则声疾气促,喜则声高气扬,忧则声低气馁。在诵读模仿体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对文本的再创造相生相随。如在指导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在甄别“古仁人之心”异乎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之后,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与点拨,让学生准确、流利诵读,读出课文的深情与意蕴,深刻感触其中的精神和意境。又如师生配乐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回环往复,极富音韵之美。读着诗歌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大家真切地感觉到了诗人深沉的凝望和拳拳的眷恋,也为诗人浓郁而又强烈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3.提升理解能力。诵读是体悟有声语言的学习活动,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口诵”与“心悟”相辅相成。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思维被激活,随着诵读欣赏的深入,心灵与诗人的思想产生碰撞的火花,进而领会诗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其内在联系和一致性,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

4.升华审美情趣。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奇巧美妙的意境,或经典明智的哲理,学生自然受到耳濡目染,其心智与现实生活经验相联系,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美的享受。教师把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心脾的情感熏陶中受到审美教育。如诵读《陋室铭》,我们体验其和谐之音韵,意会其丰富意蕴,进而领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的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学生在有意识地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赏析品味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5.提高写作水平。初中语文教材收录许多经典作品,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学生能通过诵读欣赏,品味其中精妙,在写作上必然会有所借鉴。诵读不仅有利于增加技能、阅历,收获学识、才干,还促成自己的再创造。

二、推进诵读教学开展的几点建议

1.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教师范读能直观地帮助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了配乐朗读,让学生体验其意境、节奏、感情、韵律。学生听得很认真,学得很投入,模仿有成效,体会到诗中牛郎织女幻境般地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古老神话被赋予了新意,深刻感悟了诗歌主题。

2.加强文言文、古诗词曲的诵读。学习文言文、古诗词曲,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训练。这不仅是在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更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经典之作常读常新。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正确、有效地诵读:读准字音,处理好重音、停顿、节奏、语调和语速等,借鉴好的背诵方法和技巧。如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水调歌头》时,识字正音、读准句读、语调,串译全文,笔者适当点拨,播放乐曲《明月几时有》,学生随即诵读数遍,在欢快的诵读中不仅领悟诗词内容,而且几乎背诵出来了。

3.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教师重视诵读教学,并能够正确引导、积极鼓励、有效督促学生坚持诵读,师生经常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诵读、背诵到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听说读写能力将整体提高,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