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循环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8 17:42:55

低碳循环经济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篇1

1、合理调节资金、配置资源作用。环境金融对于环保、生态、可循环发展的生态企业和项目优先配资的倾向,将会促进资金和资源的绿色流向,对企业发展和企业资金的配置起导向和约束作用。利于我国产业向高效、绿色方向升级。

2、优先管控环境风险作用。经济人具有逐利、驱害的本性,通过这一追求可以有效避免生态金融项目风险,而绿色生态金融项目正好是环境风险极低的投资方向。可以通过投资环境金融,挖掘新商机、走向新征程。

3、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作用。当局通过对环境金融的的政策扶持和舆论导向,可以促进高新生态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推动企业向环保、生态金融创新方面进行投资,规范企业健康经营,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环境金融,对于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力量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我国而言,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和鼓励技术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引导社会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刚性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是对以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战略的反思和补救。环境金融是补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绿色农业、低碳工业、碳金融正是环境金融的具体内容体现。

3、是解决环保筹资难题、调剂资金余缺的重要方式。资金需求量大、筹资难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拦路虎。环保工程如果没有金融搭台难以产生经济价值,对于逐利本性的社会资金来说严重缺乏吸引力。仅仅依靠国家政府维持环保投入常出现资金瓶颈和产业困境。而环境金融的投资能够获取良好收益和政策扶持,这将激励大量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深化环境金融创新的建议

与传统金融相比,环境金融的政策性、产品的先进性、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更高,故加快环境金融创新极具意义且极为迫切。而我国未来环境金融的创新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和政府联合推动。

1、推进生态环境的产权明晰,健全制度政策。环境权利的明晰是环境金融发展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推进生态环境的产权明晰与资产化。首先,应对排污权利和相关自然资源进行明确和界定,以奠定市场机制运行的产权制度基础。其次,应明确规定并处理好环境金融的发展中参与的各主体(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公众)的利益关系。

2、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将绿色环保理念引入信贷政策制定、融入新产品的产品设计中。大力推动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环境信贷创新,创建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加强生态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如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等,逐步构建我国生态金融衍生产品体系。

3、银行业应提高环境责任,适时抓住机遇。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中,应将环保指标列为贷款评级的重要项目,对绿色环保客户进行降息、延期。银行也应多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低碳、有机、节能的生态项目。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篇2

构筑高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快低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建设,重点抓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炭提热、煤焦油催化炼解、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转化项目建设。启动建设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示范区,推进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太阳能发电、顺大集团多晶硅、香港艾德光伏发电、腾飞轻型飞机制造、蒙西LED研发生产项目落地。全面构筑低碳化工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新能源发电产业链,努力形成低碳循环、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全年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投资46.8亿元。

转变农村牧区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进程。通过引进农牧业企业、成立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牧业大户等形式,彻底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将农牧业生产要素向企业、合作组织和大户转移,大力发展公司化农牧业,集中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和沿河百万头只肉羊肉牛养殖基地。以锡尼镇、独贵塔拉镇、巴拉贡镇为重点,加快推进精品移民小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积极构筑和发展适合转移农牧民就业的产业体系,吸纳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完成2507平方公里生态自然恢复区10436人口转移工作。今年重点农牧业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1.3亿元。

突出绿色舒展大气,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城镇。加快重点城镇建设,三年内投资99.5亿元完成锡尼镇3平方公里旧城区拆迁改造任务,今年投资20亿元,完成征拆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建12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扎实推进独贵塔拉新镇区20万平方米二期住宅小区建设及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生态自然、舒展大气、精彩魅力、安全方便、人文厚重、幸福和谐”的宜居宜业新型城镇。今年重点城镇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投资33.2亿元。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在全球的生态安全上做出贡献,使我国的建设更加的美丽,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格局,就要按照党在会议中所提出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在保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打开农业发展的格局、保证生态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就成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和路径。

一、在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下的综合论述

现如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了促进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全球的气候都在逐年变暖,要想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得到实施,对现有的资源提高循环使用率,我们应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实现技术、制度等的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的做到减少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济绿色农业经的发展,它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连同生态的共同发展,对农业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国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明显比联合国的世界土地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传统的农业经济还存在着耗材高、污染高、农业的资源又在过度的消耗问题。要想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采取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才能使我国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才能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乱推乱放造成的水土污染、我国可用的耕地面积又因为解决温饱问题对土地进行的大量严重的破坏而变小,这些都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粮食供应问题在不断的升华,使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于此,要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更好的对我国粮食的安全进行维护,必须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建设我国农业基础的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也出台了很多辅农、惠农及助农的工业化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旧出现了可用耕地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这都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有些农业经济基础的设施使用年头过长,出现老化现象,这更促使农业资源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当薄弱,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青壮年集体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造成了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出现明显的缺口,造成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的短缺;第二,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但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又很明显,我国人均的可耕种的耕地面积比世界人均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低的太多了;第三,我国虽然全方面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从事农业的文化水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上普遍不高;最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本来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上起步就比较晚,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这也使在进行农业经济的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得不到顺利的进行,其服务水平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的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在对我国农村的基础的设施建设中,在更换和检修上,实行大力开展对农业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向农村进行多方位的引流,利用好资源开发新技术,使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国的农业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对我国农业的产业经济结构上。为了使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及出现联动的效应,对基层的农业人员进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灌输、普及,对相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多多进行技术培训和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争取能够培养出一批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方面的人才专家,从中对于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种植小能手进行发掘。最后一方面则是我国对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不管是工业技术化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业的经济在其技术水平、物质基础、信息、物流服务等对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都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在基层更深入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就该包含一系列专门的服务,例如,农产品和其衍生品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拓宽、对于病虫害虫技术性防治的推广、对于现代化农业的耕种方式实现技术化的普及等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粮食食品相对安全上,对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推进,打破原有的农业发展的模式,对新型化农业的经济发展路子进行大量的宣传普及工作,才能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徐代均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龙桥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3]严立冬,刘新勇,孟慧君,罗昆.绿色农业生态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6-377.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篇4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存在,而农业经济又是“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因此重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重要保障,这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决定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而且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而且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尽管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上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较慢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对市场经济缺乏深入认识,不仅第一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较慢,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三)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也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多,农业用地较少,部分农业用地未能获得较好运用。同时,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土地污染、破坏相当严重,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而土地的利用效率却持续下降。若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实施,就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此项方式是进行转换农业发展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有通过构建循环农业发展经济体制,才能充分满足人们对农作物的需求,同时循环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运用,是进行低碳经济转换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方式,利于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实现有效资源的循环运用。

(一)建立农业种养结合模式

在该模式中,沼气是重要的枢纽,通过食物链的加环技术可以将种植业、加工业以及养殖业结合在一起,之后再利用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以往单一形式的种植和废物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从而加强能量在农业系统中的利用,并且实现耗能低、高产量以及高效率的生产目的。在农业种养结合模式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分别为“牧—沼—粮”、“猪—沼—菜”、“牛—沼—果园”。在我国南部一些地区,农民就利用自身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选择了“猪—沼—茶”模式,通过对土地、果园、树木以及采摘管理等进行改革,体现出了茶叶的独特风格,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关注。该种植模式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从而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生态系统整合模式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单程线性的结构模式,具体为资源—产品—排放污染,而且该结构模式中,两高一低的特点非常明显,即耗能高、污染排放高、物质和能源利用低。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都是毫无限制地进行生态资源的利用,加快了一些没有使用价值的污染物的产生,如果将其排放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肯定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进而阻碍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生态系统整合模式就是在创建资源—产品—再利用循环机制的基础上,确保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平衡。在生态系统整合模式中,主要包括森林覆被、山地耕养结合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地貌特征都不尽相同,而且有的地区地貌非常复杂,因此,在促进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时,可以选择适合的地区来推进,从而充分发挥低碳循环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建立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模式

1.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应用

我们可以将牛粪、秸秆等一些副产物作为食用菌生产的基础材料,拓展农业生态产业链,从而实现副产物、食用菌、菌糠、肥料以及大田作物的循环利用,促进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比如,砀山县在生产砀山梨时,修剪果树后的枝条以及废弃的果渣,都可以在砀山梨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以及梨园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还能生产出品质较高的食用菌产品,实现了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

2.沼气制造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农作物来进行沼气的制造,对其进行加工,就能充分发挥农作物的作用。比如,加工处理秸秆,对其进行利用,进一步实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以及能源化的作用,避免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建设低碳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进而实现低碳循环农业的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经济的现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结束语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篇5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的营销管理研究吕琨(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摘要:在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产消费的基本时代背景下,旅游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销管理中低碳思维意识和相关措施机制对于提高旅游经济的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的问题,即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发展战略规划和意图的关注和支持,旅游景点中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还尚未得到有效构建,以及旅游景点内部低碳管理和对外宣传的力度措施缺乏力度等,最后提出了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加强和提高低碳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研究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陕南;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循环工业;生态旅游业

在党的报告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40“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1]40被列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1]40的重要途径,成为了我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42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党的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由此可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代表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实践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引导着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质量和水平上持续优化和提升。陕南地区北依秦岭,南倚巴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基于突出的生态意义,实现该区域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成为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兼顾陕南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并被专家学者关注。张田英[3]、马靖[4]、李天芳[5]等宏观描述了陕南采取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的必要性,分析了陕南实施循环经济产业模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研究成果一致强调了做好陕南地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陕南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也提供了诸多有益建议,但在如何从地方主要产业的生态发展着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框架及相关实施路径等问题上仍留下了有待继续探讨的空间。因此,本文结合陕南地区发展实际,分析了该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建构进程中以升级现代农业、强化循环工业、凝练生态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生态化路径及其成效。

1升级现代农业:筑牢陕南循环经济压舱石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区,兼具南方亚热带稻作农业和北方暖温带旱作农业(小麦、玉米种植等)特征,是我国传统农业区之一。汉中盆地盛产水稻、油菜、柑橘等亚热带农作物,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安康、商洛虽地处秦巴山区,但桐油、蚕桑、冬桃、核桃、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同样蜚声国内,兼具种植历史久远和生产规模较大双重优势,具有较高的农业经济价值。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古代社会,陕南农业和特色种植业一直是地方经济的基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区位交通的局限,陕南农业科技升级缓慢,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直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通畅了农业信息交流,才使陕南升级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技术条件日益成熟。其中,循环发展理念就是这一时期引入的促使陕南启动现代农业升级的重要思想资源。升级现代农业的主要技术路线基于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理念———“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对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6]类似现代农业升级技术路线与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高度统一,着重强调绿色环保的属性,全面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鉴于陕南生态系统、生态作用以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陕南现代农业的升级重点不在于农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而在于原始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加工全链条的开发和优秀品牌的打造。陕南农业基础最为雄厚的汉中市,在近十年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大力扶持有机稻米、绿色稻米基地、“双低”油菜基地建设,用先进加工技术规模化生产“胚芽米”和“低芥酸菜籽油”,形成“汉谷源”“芳祥”“定军春”“建兴”等多个较有影响的绿色粮油品牌。以“汉白猪”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不仅积极致力于部级标准化示范猪场建设,更与以上海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集种植、饲料、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环保健康”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力求建立生猪养殖循环产业样本。汉中在推广种植紫色玉米及紫玉米花青素萃取和相关生物食疗、理疗产品方面取得突破,成为了传统农业依托现代科技产出绿色高附加值大健康产品的代表。正因为有诸如上述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的良好成绩,如今汉中市不仅巩固了国内优质粮油产区的地位,也成为陕西循环经济产业领域向稳向好的发展。汉中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打造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7]是实现农业生态化升级过程中一体两面、内外呼应的重要途径。鉴于农业生态化在陕南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以汉中为代表的陕南现代农业更注重有效发挥循环经济的压舱石作用。对陕南循环经济未来发展而言,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扩展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工作仍须持续深入,以确保陕南循环经济体系的基础更加坚固稳定。

2强化循环工业:建好陕南循环经济主阵地

生态效率在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资源利用效率及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表征指标,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指标[8]。这一指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循环工业的发展水平。较于陕北、关中地区,陕南工业发展相对落后,但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一带一路”的实施和不断深入,陕南工业经济的发展得到有力驱动。在此过程中,陕南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生态化进程显现出后发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综合开发与利用等循环工业领域发展得尤其迅速,循环工业已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陕南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商洛市矿产资源丰富,铁、钒、钛、钾长石等矿产储量位居陕西省前列。矿产开发在支撑商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尾矿处理的巨大压力———“商洛市有尾矿库130座,库内尾矿存量1.25亿吨,其中37座为大宗尾矿资源,存量1.02亿吨,大量的尾矿堆积成为商洛市生态和安全‘双隐患’”[9]。随着循环工业理念的深入和相关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商洛尾矿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尾矿资源化途径不断拓展。2016年底,商洛“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矿产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6.5%,65%,70%,年消纳利用尾矿(含矿山废石)能力1000万吨。尾矿作为二次资源被普遍接受并开发利用,形成较好的发展势头。”[9]2017年初,商洛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81家,已形成以有价组分回收和建材产品及配料为主的两大门类27种产品。”[9]近年来,随着以新能源材料及制品、尾矿建材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加速,商洛境内百余座尾矿库更成为了潜在经济价值逾千亿元的经济库存。此外,商洛与以天士力为代表的国内著名生物医药企业积极开展经济战略合作,在以丹参为代表(商洛丹参药源基地为全国首家通过GAP认证)的道地中药材及现代植物药绿色工业化和国际化领域开拓地方循环经济增长点,成为了推动市内省级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现商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新引擎。经过“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努力,陕南循环工业建设已颇具规模。就其代表指征之一的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而言,陕南全域已建成“部级高新区1个、经开区1个,省级高新区4个、经开区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55个,各类园区成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最具活力的增长极。”[10]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如,“陕南绿色、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还未完全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10],“大部分园区传统产业多且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多以初加工产品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也存在低水平、低产出、重复建设的现象,园区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能力有待加强。”[10]就陕南工业发展的前进方向而言,今后应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二是要做好工业企业供给侧改革、形成现代工业产品高端规模效应。在新型材料、新能源、绿色装备制造、特色生物资源及农产品加工等循环工业建设领域都要深入贯彻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继续依托先进科技、抓紧研发应用,朝着低碳循环、智能精细的方向不断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工业产业生态集群优势,真正建好陕南循环经济主阵地。

3做强生态旅游:彰显陕南循环经济新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蓬勃兴起,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为避免在此过程中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提倡旅游业发展与循环经济建设相结合,推动了传统旅游向生态旅游的转变。其主要路径即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思想,把旅游业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联系紧密的整体,来实现旅游经济数量、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实现GDP的‘绿化’”[11]。这一转变使得旅游业在循环经济体系中具有了全新的风貌。陕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滋生出了优美的生态景观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具备旅游业发展的先天优势。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南旅游产业一直是地方政府积极扶持的经济增长点,始终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陕南三市景区数量已形成较显著规模(商洛有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5处、3A级景区20处,汉中有4A级景区7处、3A级景区15处,安康有4A级景区8处、3A级景区11处),旅游产业年总收入逾600亿元,对推动区域经济总量增长贡献可观[12]。但与此规模效应形成落差的是,陕南旅游产业对循环发展理念的贯彻及实践相对滞后,“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旅游发展效率不高(主要由于环境质量和资源质量发展水平较低)[12]。在此情形下,加快凝练形成更加符合循环发展规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必然成为汉中、商洛、安康三地旅游产业生态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所“凝练”的核心内涵在于:以陕南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为统领,坚持在此前提下开展合乎生态发展规律的产业规划。而相关规划应坚持的主要路径原则上至少有三条:一是明确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在发展要求上的一致性———“采用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向生态化发展”[13]。二是在具体规划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对循环经济理念和方法的全面应用———“从各个环节、细节入手,预测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可能性损害,提前做足保护工作。”[14]三是以循环经济思维积极融合陕南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两大特色———“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和谐自然生态与文化区域新形象和全新的区域经济新机制。”[15]当前陕南旅游业的发展仍需要政府、景区、企业和社会加大相关工作的实施力度。但值得肯定的是,陕南倡导生态旅游的意识起步较早。这从商洛、安康、汉中长期不懈推广且产生了全国影响力的城市旅游宣传语中可以见出。无论是“秦岭最美是商洛”“汉水秦巴秀·自在安康游”,还是“两汉三国·真美汉中”,都体现出了陕南树立地方生态旅游良好形象的决心。在此氛围下,陕南旅游产业生态化进程理应得到激励与促动,并通过生态旅游发展效率的提升而使地方循环经济新风貌得以名副其实的彰显。

4结语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第二次来到陕西考察。此次考察过程中,总书记亲赴位于陕南的商洛市柞水县和安康市平利县,就秦岭生态保护和秦巴山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标志着陕南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陕南循环经济建设的新阶段。5月13日,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工作座谈会在安康市召开。陕西省委主要领导在会议讲话中一致强调深入学习贯彻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性,明确了陕南以绿色循环发展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目标任务。陕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必将不断取得循环经济建设新进展,迈上生态宜居、产业兴盛、社会和谐的历史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党的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2-11-08)[2021-01-16].

[3]张田英.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382-1383,1388.

[4]马靖.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思考[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3(3):28.

[5]李天芳.我国贫困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以陕南为例[J].生态经济,2020,36(10):78-84.

[6]刘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2):101-102.

[7]张剑华.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探索[J].现代农业,2017(9):57-58.

[8]诸大建,邱寿丰.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1-6.

[9]陕西省商洛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循环经济发展[EB/OL].(2017-02-03)[2021-01-16].

[10]加速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的“陕南模式”[N].各界导报,2020-11-12(3).

[11]胡珑川.循环经济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文化,2011(10):158-159.

[12]张雪,王怡,赵毅.陕南生态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7(6):19-23.

[13]施桃红.循环经济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创新,2015(24):25,29.

[14]张丹辉,易丰,王艳丽.循环经济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1-72.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BPEIR模型;特尔菲法;综合评价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系的日渐成熟,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随之而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农业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难题。随着循环经济战略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建设方向。党的十八大会议报告明确提出,今后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增强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效率。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而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要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助推我国农业新发展的发展意见。利用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政府及社会各层面达成普遍共识。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念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早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提出,它强调代内之间和代际之间的公平公正性,最初给予的定义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社会生活需要,又不可以以损害后代子孙生存环境作为代价。后来可持续发展这一经济理论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并逐渐渗透至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我国于1995年正式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纳入到国家基本战略层面,并且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业领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利用、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机会的稳定增长以及粮食供给的充足性和安全性。2、循环经济。我国最早使用“循环经济”一词的是刘庆山(1994年),其后学术界及各行各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学者们说法不一,本研究综合各派界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指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将物质流从传统的单向流动转变为新型的双向或多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少的资源及能源投入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环境污染,在有效提高生态效率的同时,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3、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一种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生产实践,以实现节能减排、高效利用作为主要目标,注重经济增长、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的协同进步,最终实现废弃物再利用、节能生产以及低碳循环高效的综合利用一体化的经济发展目标。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个集经济、生态和社会于一体的综合化系统,具备以下三大特征:一是经济化特征,即将传统农业的线性流动模式升级为往复流动的循环模式,通过降低农业发展的物质能量投入和延长该投入在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流通过程,来达到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的目的;二是生态化特征,即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节能减排和低碳循环,在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的同时,达到缓解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目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增长;三是社会化特征,即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在自然规律框架内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能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三、实证研究———以黄淮平原农业地区为例

虽然我国农业目前总体发展趋势较好,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带形成鲜明对比: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大多保持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人口、资源、环境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东部地区发展态势相对较好,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压力相对较轻。由于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循环经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选择了农业发展情况相对较好的黄淮平原地区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黄淮平原位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以江苏徐州为中心,主要包括河南省东部(周口、商丘等地)、山东省西部、安徽省北部(亳州、淮北等地)、江苏淮河以北区域。黄淮平原位于整个华北平原的南部,同时也是整个华北平原地带土壤最肥沃、海拔最低的平原地带,区域内农业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为主。实证研究将以黄淮平原区域内的小麦粮食生产作为数据研究基础,运用BPEIR模型并结合Delphi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下述数据来源于1999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自然资源数据库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统计数据)。1、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结合所掌握的数据资料,在构建体系模型时将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统一的原则;二是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三是可比性与可靠性相统一的原则;四是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一项原则是从研究的整体性考虑,由于指标体系本身就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时,势必要综合考虑系统内的每一个层面,尽可能的将各种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都囊括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其特征和状况有更为准确的把握,而在研究中选择具有代表性指标则主要是为了在进行子系统研究时该指标能够具有更强的实用性。第二项原则主要考虑的是实践性,即在选择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的同时,又能真正表达或表现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内涵的因素指标,从而保证在处理分析时各指标因素都可以被理解,实证研究活动能够真正得以进行。第三项原则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即保证指标评价结果能够在横向上和纵向上进行比较,相关理论定义和指标的统计口径能够保持一致,从而尽可能的确保统计数据的可靠性。第四项原则主要考虑的是内在联系性,即确保每一层次、每一环节的指标因素都存在内在的联系,并且每一个单向指标均能够在总体目标下充分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层面。在实证研究部分,我们还专门引入了特尔菲法来配合BPEIR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本研究将以黄淮平原农业区域为例,以山东省的菏泽、安徽省的淮北、河南省的商丘、江苏省的徐州这四个地级市为主,共筛选出了五大类指标以及十六个单向的因素指标,来具体的进行实证研究,详见表1。将上述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表1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处理:第一,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到正面作用的指标,假若该类数据指标的数值越大,那么,就代表着该指标因素对应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第二,对农业循环经济产生负面作用的数据指标,假若该类指标的数值越小,也就意味着比较有利于区域内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标准化处理上,如下所示:正作用指标处理:C+i=CimaxCij负作用指标处理:Z_i=minCijCi其中,表示的是从原始数据中选择的正作用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出的数值,表示的是从原始数据中选择的负作用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出了数值;此外,Ci表示的是某大类指标中的某单项指标的原始值;而maxCij和minCij分别指的是,当年第i单项指标中的最大数值和最小数值。在针对评价指标的计算上,本研究考虑到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为了能够清楚认识到实际发展状况,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因此我们专门采用了加权函数法来进行计算处理。计算公式如下:Sj=ni=1ΣZi•WiS=nj=1ΣZi•Wj在上述计算公式中,Zi表示的是统计表格中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此外,Wi和Wj分别表示的是统计表格中各单项因素指标和类指标所相对应的权重;Sj和S,前者指的是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分类指数,后者代表的是综合指数。在指标评价上,Sj和S的数值越大,那么,就充分表示黄淮平原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分类水平高、综合水平高。2、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结果及问题深度挖掘。首先来看资源产出指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与测算结果显示,2014年的指标值是2000年的3.8倍,这充分表明黄淮平原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在提升;其次是农业各类资源的消耗指标,从2000年到2014年,该区域内的农业节水灌溉比重不断提高,化肥施用强度年平均提升幅度在5%左右;在资源利用指标评价上,该区域的增长趋势也比较快,2014年是2000年的2.6倍;在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评价层面上,总体指数不断增长,这表明该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在发展观念上有所转变,在发展经济和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对资源和环境的管控力度;而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评价上,也是呈现为不断增长的基本态势,与2000年相比,增幅近3倍。通过指标对比,可以看到当前黄淮平原地区在农业(以小麦为主)产业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总结归纳如下:①农作物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值不高。根据资料显示,2012年-2014年该区域内(包括山东菏泽、江苏徐州、安徽淮北、河南商丘等地)的小麦产量平均为6420kg/hm2,亩产量超过了420kg,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一个高水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当地的地质土壤、气候条件。但是,小麦生产科技水平较低,该区域小麦生产一直没有参与国家和省级粮食增产科技专项活动,该区域的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领域也严重落后于周边地区,如浙江和江苏南部及山东东部等地。②区域内产业化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和质量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优质小麦生产开始推广并大面积种植,黄淮地区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也朝着产业化经营方向进展,然而该区域的产业化利益保障机制却没有跟上产业化经营的步调,目前在机制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③小麦秸秆资源存在大量浪费。焚烧小麦秸秆的现象虽然近两年因为行政手段的干预和宣传教育的影响有缓解的迹象,但是不良行为的多年积淀还是导致了现阶段有不少肥沃的土地被破坏。事实上,小麦秸秆资源是一种可再利用的宝贵资源,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磷、钾等营养元素,通过科学技术完全可以对其实现再利用。3、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运用。针对黄淮平原区域农业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可以进一步运用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精髓,采用“低投入、高产出、低损耗、高利用”的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模式,促进该区域农业经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看到,黄淮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资源比较丰富,气候也相当适宜,目前只是因为受限于技术、资本、人才方面的差异,才导致当前黄淮平原区域农业资源减量投入。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发展优势,在以下方面开展具体工作:一是由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行政政策和农业发展扶持政策,通过现代科技、科学手段的运用,降低农业发展的物质能量投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当地的各县市可以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多元化宣传平台,加大农科教宣传力度,将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向社会民众进行辐散式的逐步渗透,通过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或示范基地等形式,完成从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的过渡;三是构筑政、校、企合作的科技研发模式,引进国内外农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关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积极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由各乡镇政府聘请或委派一些农业技术人员,对各乡镇、村庄农户加强农业技术指导,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开展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培训,为该区域的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四是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对农业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托国家政策资金扶持的同时,多元化、多方向地招募民间资本参与,构建农业发展良好的金融投资氛围,为农业增长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篇8

关键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乡村振兴

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所谓绿色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兼顾生态、环境和资源等要素,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形态。绿色经济以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落脚点。

1潍坊市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

1.1绿色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潍坊市绿色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2013年,由国家统计局、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等相关单位联合《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测评城市中,潍坊市位居前十名,绿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潍坊市重视水系绿化,完成潍河、弥河、虞河等17条河道的生态修复工作,新增水系绿化20多万亩,建成水系绿色廊道和生态保护体系。潍坊市积极创建“国家公交都市”,推进绿色智能公交体系建设,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和纯天然气公交车累计占车辆总数的76.69%。潍坊市以新旧动能转换战略为重要契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生物基新材料等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1.2循环经济发展亮点频出。循环经济是按照资源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废物排放资源化原则,以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过程,其目标是以最小的发展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013年,潍坊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立项创建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潍坊市印发了《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引导企业对垃圾和下脚料进行深度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减少和转化污染物排放,打造潍坊发展升级版。昌邑市实现城乡垃圾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管理,走在全国前列;滨海区探索出了“一水六用、动脉扩张、静脉串联、动态循环”的特色循环经济新模式,被确定为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海化集团被确定为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潍柴动力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发动机再制造试点企业。2018年1月,潍坊市成为全国首个正式通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验收的城市。1.3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是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的产业。潍坊市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主导产品为高效节能电动机、低排放燃气发动机及再制造柴油机、LED照明产品和污染治理设备等,城乡生活垃圾生态化利用技术全国领先。潍坊市按照“一主多副”的园区布局,建成潍坊节能环保产业园、诸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高密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三个园区,依托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潍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已形成以国建高创、雷诺特动力、绿特空调等企业为龙头的节能设备产业,以泰北环保、爱普环保等企业为龙头的环保设备制造产业,以大洋泊车、银河泊车等企业为龙头的智能泊车产业链,园区内组建了节能环保产业服务联盟。诸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开元公司的高效节能电动机和金昊三扬和贝特尔的固液分离污水处理环保装备以及宏基工贸新型保温建材为引领,发展节能环保企业39家。高密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豪迈科技高效换热器、恒涛节能环保锅炉设备和蓝天环保污水换热设备为引领,发展节能环保企业23家。1.4制造业绿色步伐较快。绿色制造,又称面向环境的制造,是兼顾资源效益和环境影响的现代化制造模式。随着“互联网+”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呈现出深度融合趋势,绿色制造已成为生产方式变革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潍坊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绿色制造优势明显,全力打造国际动力城、光电城、健康城和VR科技城,涌现了潍柴集团、歌尔集团、盛瑞传动等一大批绿色制造领域的骨干龙头企业群和“隐形冠军”企业群,为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现代新城注入“绿色、智能”的全新动力。2017年8月,工信部公布全国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潍柴动力入选全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18年2月,工信部公布全国第二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潍坊高新区获批部级绿色园区。

2潍坊市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近海海洋生态恶化。近些年来,潍坊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经由潍坊入海的弥河、蒲河、围滩河、潍河等河流入海口水质常年为劣V类,污染严重。由于污水管网不完善,沿河的大量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无法达到标准的水质要求。潍坊北部海域每年通过海水养殖、船舶运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行为产生的污染物达10万多吨,每年接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陆源废水多达2亿多吨,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滨海经济开发区不作为、假作为,2018年耗资4700余万元使用药剂治理污染的围滩河道治污工程,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回头看”典型案例予以通报。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2.2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产生的农药、化肥、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等,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透、农田排水等方式对水、土壤和大气造成的污染。潍坊的现代农业和畜牧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农业生产活动中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质量下降,通过雨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水和河流,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二是多数农村养殖户养殖设施简陋,产生的畜禽粪便处理随意,还有一些养殖户把养殖场所直接建在河床附近,废液直接排入沟河,造成水体污染;三是农村缺乏垃圾处理设备和技术,多数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倾倒垃圾现象普遍。2.3产业结构对绿色经济发展造成制约。2017年,潍坊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为8.4:45.6:4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持平。2018年,青岛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2:40.4:56.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因此,就产业结构来看,潍坊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依然是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属于传统型的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集约化水平较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展方式相对粗放。2.4绿色经济发展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5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通报了全省17市2016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结果,该结果由山东省统计局依据《山东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测算标准计算得出。结果显示,潍坊市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9位,其中资源利用指数第4位,环境治理指数第9位,环境质量指数第12位,生态保护指数第15位,增长质量指数第5位,绿色生活指数第7位。潍坊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与烟台、青岛、威海等市相比差距较大,与淄博、济南、东营、济宁和泰安相比也存在一定劣势。

3推动潍坊市绿色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

3.1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习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就潍坊市而言,政府制定政策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之前,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发展理念和意识深入市民心中,成为公众的优先选择和自觉行动;企业在生产活动中要坚持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市民在进行生产生活时,要将绿色根治在心中,提升自身的绿色发展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3.2重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要多渠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一是要在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有序推广杀虫灯、性诱剂、诱虫板、生物农药等绿色控害技术;二是实施规范化养殖,加强对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进技术创新,实行养殖污染物的有效处理和再利用;三是完善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全覆盖,解决好资金和垃圾处理两个关键问题。3.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要抓住新旧动能转换重要契机,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坚持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五化”协同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全市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产业与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二是加快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及节能环保服务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三是大力开展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鼓励企业创新研发绿色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减轻资源环境压力。3.4绿色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农业农村改革一直是潍坊最亮丽的名片,“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等新经验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新形势下,把绿色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努力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能够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潍坊力量。首先,要做大生态农业,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以农业生产环境净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为抓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进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二是要补齐生态短板,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主攻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三是发展生态旅游,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卜华.绿色发展的地方实践研究——潍坊探索全覆盖式绿色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7(19).

[2]刘曙光.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城市[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6(5).

[3]周庆翔.潍坊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1).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汉中循环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对策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本文就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汉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及措施等问题谈几点看法。

1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20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它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整个大的系统环境内,在资源的投入、产品的生产、产品的消费及其废弃物的排放一系列的过程中,把传统的纯粹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所以必须要以新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必须改变过去的“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于90年代中期,1998年我国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的中心地位:即减量化(Reduce)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再利用(Ruse)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再循环(Recycle)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开采环节,更重视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更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更重视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更重视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循,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在社会消费环节,更重视绿色消费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汉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事实上已经从单纯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要素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经济要素。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已经非常短缺,拥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目标。第二,生态环境本身对生产生活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天然的生态环境对生产排放废弃物的吸纳能力已经饱和,甚至超载,要继续利用它进行生产必须再生产出新的环境容量,需要人类投入资源进行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这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即从生活的角度看它是目标,从生产的角度看,它已经变成生产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十分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受到破坏。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比重的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当天然的生态环境资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使人类健康受到威胁,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这是自然循环过程极限和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人类生理极限所决定的。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和修复。

汉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秦巴生物多样性、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其逐步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汉中最大的优势资源是生态条件比较好。生物资源南北兼有,极为丰富,林业资源居陕西省之首,森林覆盖率为西部第二,是阻挡风沙南下和西南酸雨北上的重要屏障,被专家称为调节西部空气、气候的重要“肺叶”。汉中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水资源总量219.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汉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地。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率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环境的破坏也带来资源的枯竭,所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的“两低一高”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就成为汉中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工业经济是汉中市强市富民的重要支撑,既要发展工业又要进行环境保护,他们的结合点应该是走绿色的低碳循环经济之路。

3汉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3.1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完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园的试点工作。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

3.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有些新建项目污染治理设备放在那不用,等到检查时才使用。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及企业,用清洁生产改造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新能源工业。目前,汉中市共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38个,总投资30亿元。先后申报实施了汉钢集团高炉煤气回收利用、中材汉江水泥7.5兆瓦低温余热发电、汉川机床大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汉中燎原航空机电系统节能工程、洋县盛华硅钙电炉改造、陕西胜隆能源甲醇汽油等重大项目;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积极建设以“绿色粮油”和“猪、药、茶、菜”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及生态观光农业基地。

3.3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满足物质、精神文化需要,消费各种低碳、绿色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活动方式的总和。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引导我国居民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的习惯,减少日常“便利消费”,比如目前一次性筷子仍大量使用,所以尤其是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同时要淡化“面子消费”意识,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对面子工程、面子应酬等进行约束和限制。还要逐步戒除“奢侈消费”的偏好,如出行方面尽量少用私家车,饮食方面多食用低碳食品等等。绿色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与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和重复使用办公用品,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政府部门和单位通过早期采用、购买最新先进技术与产品等措施,为其他部门树立榜样。如率先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尽可能将办公大楼建设或改造成节能型建筑,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政府内部日常管理的节能细则。

3.4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具有很大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被称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旅游产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一次投入多次重复使用,旅游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基本的物质消费满足以后,就会渴望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这给全世界的旅游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活力。汉中作为国内比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必然迎来旅游的大发展。汉中发展旅游业又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人文景观也较丰富,这为打造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交通的快速发展给汉中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西汉高速的开通为西安、成都等大都市人们来汉中旅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未来宝鸡巴中高速公路、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及西安成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为汉中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所以加快汉中旅游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参考文献:

[1]桂丽.构建和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2]何晓斌,芦雪花.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河南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工业领域作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主阵地,“双碳”目标下既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减排挑战。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双重目标,这不仅是服务全国“双碳”目标的自觉担当,也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坚实支撑的必然要求。

一、充分把握“双碳”目标下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

实现“双碳”目标,势必要求经济社会转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这将深刻重塑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为工业领域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带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重塑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工业竞争新优势。

(一)新型电力系统将加快构建

“双碳”目标约束下,能源行业需要兼顾低碳转型、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等多重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将加快步伐。河南受“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禀赋制约,实现“双碳”目标迫切需要一体推进减煤、稳油、增气、强新、引电。当前,西部四川、青海、新疆等地正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这将为河南破解新能源消纳问题、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带来良好机遇。

(二)绿色低碳产业将加速壮大

“双碳”目标引领下,新的社会需求将被激发和创造,河南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以及传统支柱产业都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比如,当前技术条件下,河南风、光发电经济还有约6700万千瓦的可开发空间,这将是增量新能源和经济增长点的潜力所在。再如,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将加快由基础材料向新材料转型升级,这将是河南稳住发展基本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所在。

(三)绿色产品消费将加大需求

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各类绿色产品需求将日益增长,将带动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影响绿色标准和规则制订。尤其是,能源、交通、建筑等高排放领域绿色消费潜力被不断释放,在形成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也将倒逼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各领域进行低碳转型。对产业门类齐全、内需市场广阔的河南而言,绿色需求将成为牵引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四)绿色低碳技术将加快探索

绿色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这些共性支撑技术的创新,将为各领域减排提供持续支持,也将为河南工业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带来有益技术探索。

(五)绿色转型投资将加紧布局

实现“双碳”目标将新增大量投资需求,尤其是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众多行业领域。根据央行估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投资需求在百万亿元级别,但当前绿色金融规模仅为15万亿元左右,缺口相当大。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绿色低碳领域,将为河南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体系、建设低碳交通和发展低碳建筑等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保障。

二、深刻认识

长期以来河南工业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河南工业绿色发展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绿色产业不断壮大、节能降碳成效明显、绿色制造体系初步构建,但总体尚未完全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能源结构严重偏煤是主要瓶颈

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使得河南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大、路径依赖强。但短时间内煤炭仍将占据能源结构主体地位,而随着河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对电力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碳排放将不可避免地保持增长态势,从而加剧降碳压力,使得河南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形势格外严峻。

(二)产业结构底盘较重是主要掣肘

尽管近年来河南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也较快,但产业结构偏重的总体格局仍未改变。而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交织,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当前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三成,能耗占比却接近九成。这种高碳依赖型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挑战。

(三)空间布局“聚而不群”是重要制约

目前,河南工业发展总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聚而不群”的格局,产业集群化、现代化水平较低,能效利用水平不高。2020年,河南全省规上工业大约七成由不同市县的171个产业集聚区承载,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也不利于构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导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四)科技创新支撑不力是关键因素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采取更陡峭的路径。而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也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若储能技术不能实现重大突破,新能源占比越高意味着电力系统的波动性越大,不仅对“双碳”目标实现构成挑战,也会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冲击。

(五)绿色金融供给不足是普遍因素

就全国范围而言,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结构性供给不足,严重制约着绿色金融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等功能。一是绿色金融融资占比较低、结构过于单一。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绿色信贷占社融贷款存量规模的比重仅为6.97%,但占绿色金融产品存量规模的比重高达90%。二是绿色金融资金投放结构难以满足工业低碳转型需求。2020年,我国绿色债券募集资金超过80%用于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投向工业脱碳的比重几乎为零。三是绿色信贷内部服务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现有绿色信贷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企业,服务领域主要是节能减排、清洁能源。

三、努力找准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突破点

“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资源能源高效率利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多重目标兼顾在一个框架下,统筹协调好短期经济复苏、中期结构调整、长期发展转型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窗口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要充分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中找准结合点和突破点,从技术创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政策保障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支持,努力实现绿色低碳经济整体跃升,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展现河南担当、贡献河南力量。

(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打造绿色低碳技术高地

当前河南正在全力建设全国创新高地,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是其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低碳技术高地。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聚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创新链等资源,建立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共设研发基金等手段,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先进地区创新资源,建立市场化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供需互动机制,开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二是加快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攻关。围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发展领域,采用择优委托、赛马制、揭榜挂帅等研发组织模式,着力突破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装置等技术瓶颈。重点针对钢铁、化工、有色等高碳行业,研发氧气高炉、氢能冶炼和新型低碳工艺等节能增效技术。三是加强前沿绿色技术研发。加强氢能与储能等领域前沿技术研究,提前布局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分解与利用等负碳技术应用研究,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聚焦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排放控制问题,持续开展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突破以煤为基础的能源清洁化生产与利用技术、高端材料制造技术。四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转移转化。完善全链条转移转化机制,培育壮大绿色技术创新检测、评价、认证和交易等中介机构,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市场化绿色技术交易综合性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绿色技术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争取设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

(二)以协同推进为方向,构建低碳优势产业格局

目前,能源转型“先立后破”、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等要求,为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留下了政策切口和时间窗口。要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增绿、增长,加快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高碳产业的依赖性。一是加快推动能源产业战略性调整。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省情,科学处理发展和减排、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并据此着力推动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焦化等煤炭依赖行业实现全链条优势重塑、价值跃升及行业间发展耦合。同时,前瞻布局新型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研发和一体化布局,探索由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高碳能源体系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二是加快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新的投资方向和经济增长点,也是引领绿色低碳转型的“排头兵”。要以产业链思维、生态圈理念加快推动发展,尤其是通过做大做强一批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等举措,引导产业向具有发展基础和较大潜力的重点区域集中布局,推动形成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三是提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和服务业是服务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产业,也是国家大力发展、区域激励竞争的焦点产业。要立足需求潜力大的市场优势,聚焦节能环保装备、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领域优势,着力提升河南环保特色装备和服务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基地。

(三)以数字协同为引领,实现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近年来,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推进、深度融合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要把数字经济的新优势转化成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能,以“绿色基础数据+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努力实现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一是提升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感知。推动主要用能设备、制造工序等环节开展数字化改造、上云用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能源资源、污染物排放等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检测等,通过数字化转型带动绿色化提升。二是深挖数字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潜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打造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以数据为驱动提升端到端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从而实现各环节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三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供应链体系,从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打造再生资源碳减排应用平台。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加快推进再生资源管理云平台建设,收集、监测再生资源回收、分拣、转运、加工利用、集中处理等全流程数据,助力再生资源融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四)以绿色产品为基础,培育低碳供需协同优势

充分发挥消费领域降碳力量,通过引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建设绿色产品与服务标准等,加快形成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消费拉力,推动绿色消费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一是鼓励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将绿色消费作为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打造绿色消费场景,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等领域消费,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学习陕西做法,鼓励采取消费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引导绿色消费。借鉴湖南做法,倡导优先使用工业绿色设计产品,鼓励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二是探索建设绿色低碳标识制度体系。借鉴能效标识标准体系经验,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建立绿色低碳标识认证体系,以绿色低碳标识拓展绿色低碳产品市场空间。充分发挥绿色低碳标识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联合效应,提高绿色低碳标识品牌竞争力,助力绿色低碳标识产品走向世界。三是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持续推进绿色食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着力构建工业领域贯通起始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产业链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与工具,开发推广高性能、轻量化的低碳环保产品,以绿色生产引领绿色消费。

(五)以财税金融为手段,提供绿色转型资金保障

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绿色产品制造和消费等领域,以市场化原则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以金融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构建绿色低碳转型新格局。一是综合运用财税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对新能源配套设施的建设、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绿色建材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应用、绿色产品消费等方面的金融产品,提高财政支持绿色工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降低绿色债券的发行门槛。鼓励金融机构或者企业拓展绿色融资渠道,尤其是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中长期绿色债券,并简化发行绿色债券的审批程序,并以贴息、补助、绿色业务奖励等模式给予发行主体专项财政激励,以降低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三是创新金融支持工具。借鉴北京“京绿通”做法,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央行再贴现资金加大对定向绿色企业票据的融资支持,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借鉴广东、内蒙古等地经验,进一步推动环境权益市场建设,实现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等权益的价值变现和便捷交易,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通知[EB/0L].

[2]煤炭清洁利用“卡脖子”问题亟须突破[N].中国经济时报,2021-12-21.

[3]朱民,等.构建全球领先的碳中和转型金融(上)[J].中国金融,2021(24).

[4]孙靓.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五个着力点[N].学习时报,2021-09-01.

[5]曹方,等.碳达峰碳中和亟须加快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撑体系[N].中国电子报,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