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工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1:27:43

低碳工业

低碳工业范文篇1

关键词:钢铁企业;低碳转型;节能减排;生态工厂

自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降低40%到45%,低碳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题之一。邢台市是冀南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行业是邢台重要的工业支柱,由于其属于“高碳”产业,有着明显的负外部效应,造成了邢台市空气质量连年倒数的局面。此外,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全国钢铁行业经营惨淡,国务院、河北省政府都先后启动了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邢台市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邢台市钢铁企业在环保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艰难转型,是低碳经济背景下邢台工业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1邢台市工业概况

邢台市是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自2013年以来,空气质量连年倒数,环保压力巨大。这与邢台市传统工业高排放、高污染和资源性密切相关。在调结构、治污染的形势下,近年来邢台市第二产业增速放缓,但依旧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如图1所示,2011-2016年,邢台市第三产业比重出现大幅增长,而第二产业比重大致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但2016年,邢台市第二产业占比为46.3%,仍居于三产业的首位,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对邢台国民经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16年,邢台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818.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43.1亿元,增长5.7%,在2011-2016年间,首次实现了工业增加值和增速的双增长局面(见图2)。其中,钢铁深加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和新能源是邢台市的七大优势产业,合计完成增加值44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这些优势产业与钢铁行业相关的就占到了四个,凸显了钢铁在邢台市工业企业中的重要支柱地位。由于钢铁产业上下游相关行业众多,除矿石、能源等上游产业外,还与汽车、航空、建筑和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密切相关,产业链极为复杂。钢铁行业的问题,不仅涉及钢铁企业本身,更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钢铁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邢台工业的发展。在邢台市工信局历年《邢台市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中,钢铁产业都被放在重要位置。2016年,邢台市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521.5万吨、499.5万吨和671.1万吨,增长率分别为5.3%、2.8%和0.5%。与产量增长相对应的是钢铁行业的固定投资继续减少,只有21.1亿元,较上一年度减少了21.7%,可以说邢台钢铁企业正在逐步改变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努力实现低碳转型。目前,邢台市大型的钢铁企业有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钢邢机)、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邢钢)以及德龙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德龙钢铁)。其中,前两家都为始建于1958年的老牌钢铁企业,德龙钢铁则成立于2000年。中钢邢机是产销规模世界第一的轧辊制造领军企业,公司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竞争观念,科研成果在国内轧辊行业中始终名列第一,还制定了中国6米大型焦炉装置的行业制造标准。邢钢是国内外知名的优特钢线材专业化生产企业,其产品大量应用于汽车、桥梁和高端装备的制造,在钢材市场不断萎缩的情况下,邢钢实现了无过剩产能和过剩产品的成绩。德龙钢铁是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主要生产优质碳素结构钢、低合金结构钢、管线用钢、汽车用钢等,产品远销海内外。

2邢台钢铁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2008年以来,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口铁矿石价格飞涨,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人力成本逐年攀升,导致国内钢铁企业生产成本显著提高。而与此同时,钢铁出现了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市场持续低迷,导致了钢铁行业出现了困境,大部分钢铁企业经营惨淡。根据《邢台市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目标要求,2018年压减退出炼铁产能50万吨,2019年压减退出炼铁产能51万吨,2020年压减退出炼钢产能48万吨,到2020年底全市钢铁产能控制在650万吨左右,钢铁冶炼企业3家左右;钢铁装备水平大幅提高,除特钢和符合《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范条件》的铸造高炉外,钢铁行业转炉全部提高到100吨及以上、高炉全部提高到1000立方米及以上。在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邢台钢铁企业又受到了来自环保要求提升的巨大压力。自2013年环保部公布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起,邢台的空气质量一直备受关注,而邢台的钢铁企业也因此被推上风口浪尖。邢台市钢铁企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在双重压力的作用下,有必要向低碳转型的发展模式进行转换。钢铁产业的低碳转型就是要逐步改变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特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转变。钢铁产业的低碳化发展主要包括能源消耗逐渐降低,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碳排放逐步降低等几个方面。从表1可以看到,以2013年为节点,此前邢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逐年增加,而2013年之后,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2013年以来,邢台市工业企业尤其是钢铁企业在减排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实现了一定的成绩。

3邢台钢铁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策略

2017年底,德龙钢铁成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工厂,2018年,德龙钢铁文化园成为河北省首家以生产中钢铁企业打造而成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立足“质量、高端、绿色、生态”的思路,着力打造行业内永久性标杆企业。2018年,作为两家城市钢厂,中钢邢机与邢钢的异地搬迁、全面升级建设工程正式开工,所有工作预计2020年底完成,最终两家企业将建设成为清洁、低碳、绿色、环保和高度智能化制造基地,建设成生产智慧型、高效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既要考虑短期发展,还需要兼顾长远规划,邢台市钢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践行了其低碳转型的发展策略。(1)针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专项治理,短期内实现污染物排放达到或由于国家排放标准。中钢邢机设立了专项资金,开展烟粉尘等专项整治,在2016年,实现了企业年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100%的成绩;2015年,邢钢投资1.1亿元进行粉尘、烟气及污水治理攻关,环保设施运行费用比行业平均水平高70元/吨,排放指标始终优于国家排放标准;德龙钢铁设立专门的环保管理人员,打造了现场管理的高效团队,不断提高公司深度减排治理水平。(2)积极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加强能源循环利用,实现其低碳转型的中期目标。中钢邢机积极推动降本增效与细化过程管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工艺技术管控实现了精细化管理,能管中心功能日趋完善,对余热余能利用进行了技术改造;邢钢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建成各种环保设施151台(套),大部分属于国内首创或行业前列,并实现了环保设施专业化管理,确保了环保管理工作稳定有效;德龙钢铁积极化解落后产能,不断加大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利用循环节能,使企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3)追求环境友好,建设绿色生态工厂,促进企业长远发展,配合区域产业调整。低碳发展除了生产过程的减排,还可以通过绿化来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实现绿色生态工厂或花园式工厂,甚至可以像宝钢集团一样,成为工业景区。中钢邢机和邢钢“退城进园”,进行异地搬迁,升级建设,本身就是城市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两家企业的异地搬迁已经形成了示范效应,一批对于“退城进园”犹豫不决的工业企业,已经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德龙钢铁也积极打造绿色德龙,建设无烟工厂,实现洁净生产,而德龙钢铁文化园是其绿色生态工厂建设的代表。2018年国家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副司长李培到德龙视察,对德龙的环保治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长江以北看德龙,长江以南看宝钢”。(4)通过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现产能的域外转移,也是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目前,邢台的钢铁企业主要以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中东欧等国家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洽谈与对接,其中德龙钢铁在印尼苏拉威西岛投资的350万吨钢铁项目已经在2018年底前投产,实现了产能的域外转移。

4邢台钢铁企业的低碳转型对其他工业企业的启示

邢台钢铁企业在低碳转型中走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道路,基本实现了技术改造、装备升级、质量提升、减排降耗,完成了生态工厂建设。对于邢台市其他工业企业以及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同类企业都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首先,工业企业要明确低碳转型是其必须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并按照阶段逐步落实。短期内,严格执行环保各项要求,实现排放百分比达标;同时积极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将低碳要求落实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并加强能源的循环利用;生态工厂应该成为每一个工业企业的建设目标,在生产之外,打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其次,工业企业低碳转型过程中要有取舍,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区域产业布局。对于与环保要求存在冲突且无法实施改造升级或不具备改造升级价值的企业,要及早退出相关领域,将资源人力转移到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中去。最后,工业企业的低碳转型要有国际视野,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进行产能域外转移。目前国家支持工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这也是现阶段工业企业实现域外发展的重大机遇。

参考文献

[1]刘琳.低碳经济与钢铁行业发展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4):18-19.

[2]刘芳.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行业发展策略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1):4.

低碳工业范文篇2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河南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工业领域作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主阵地,“双碳”目标下既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减排挑战。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双重目标,这不仅是服务全国“双碳”目标的自觉担当,也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坚实支撑的必然要求。

一、充分把握“双碳”目标下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

实现“双碳”目标,势必要求经济社会转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这将深刻重塑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为工业领域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带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重塑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工业竞争新优势。

(一)新型电力系统将加快构建

“双碳”目标约束下,能源行业需要兼顾低碳转型、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等多重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将加快步伐。河南受“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禀赋制约,实现“双碳”目标迫切需要一体推进减煤、稳油、增气、强新、引电。当前,西部四川、青海、新疆等地正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这将为河南破解新能源消纳问题、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带来良好机遇。

(二)绿色低碳产业将加速壮大

“双碳”目标引领下,新的社会需求将被激发和创造,河南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以及传统支柱产业都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比如,当前技术条件下,河南风、光发电经济还有约6700万千瓦的可开发空间,这将是增量新能源和经济增长点的潜力所在。再如,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将加快由基础材料向新材料转型升级,这将是河南稳住发展基本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所在。

(三)绿色产品消费将加大需求

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各类绿色产品需求将日益增长,将带动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影响绿色标准和规则制订。尤其是,能源、交通、建筑等高排放领域绿色消费潜力被不断释放,在形成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也将倒逼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各领域进行低碳转型。对产业门类齐全、内需市场广阔的河南而言,绿色需求将成为牵引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四)绿色低碳技术将加快探索

绿色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这些共性支撑技术的创新,将为各领域减排提供持续支持,也将为河南工业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带来有益技术探索。

(五)绿色转型投资将加紧布局

实现“双碳”目标将新增大量投资需求,尤其是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众多行业领域。根据央行估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投资需求在百万亿元级别,但当前绿色金融规模仅为15万亿元左右,缺口相当大。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绿色低碳领域,将为河南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体系、建设低碳交通和发展低碳建筑等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保障。

二、深刻认识

长期以来河南工业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河南工业绿色发展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绿色产业不断壮大、节能降碳成效明显、绿色制造体系初步构建,但总体尚未完全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能源结构严重偏煤是主要瓶颈

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使得河南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大、路径依赖强。但短时间内煤炭仍将占据能源结构主体地位,而随着河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对电力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碳排放将不可避免地保持增长态势,从而加剧降碳压力,使得河南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形势格外严峻。

(二)产业结构底盘较重是主要掣肘

尽管近年来河南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也较快,但产业结构偏重的总体格局仍未改变。而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交织,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当前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三成,能耗占比却接近九成。这种高碳依赖型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挑战。

(三)空间布局“聚而不群”是重要制约

目前,河南工业发展总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聚而不群”的格局,产业集群化、现代化水平较低,能效利用水平不高。2020年,河南全省规上工业大约七成由不同市县的171个产业集聚区承载,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也不利于构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导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四)科技创新支撑不力是关键因素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采取更陡峭的路径。而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也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若储能技术不能实现重大突破,新能源占比越高意味着电力系统的波动性越大,不仅对“双碳”目标实现构成挑战,也会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冲击。

(五)绿色金融供给不足是普遍因素

就全国范围而言,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结构性供给不足,严重制约着绿色金融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等功能。一是绿色金融融资占比较低、结构过于单一。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绿色信贷占社融贷款存量规模的比重仅为6.97%,但占绿色金融产品存量规模的比重高达90%。二是绿色金融资金投放结构难以满足工业低碳转型需求。2020年,我国绿色债券募集资金超过80%用于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投向工业脱碳的比重几乎为零。三是绿色信贷内部服务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现有绿色信贷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企业,服务领域主要是节能减排、清洁能源。

三、努力找准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突破点

“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资源能源高效率利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多重目标兼顾在一个框架下,统筹协调好短期经济复苏、中期结构调整、长期发展转型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窗口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要充分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中找准结合点和突破点,从技术创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政策保障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支持,努力实现绿色低碳经济整体跃升,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展现河南担当、贡献河南力量。

(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打造绿色低碳技术高地

当前河南正在全力建设全国创新高地,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是其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低碳技术高地。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聚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创新链等资源,建立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共设研发基金等手段,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先进地区创新资源,建立市场化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供需互动机制,开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二是加快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攻关。围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发展领域,采用择优委托、赛马制、揭榜挂帅等研发组织模式,着力突破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装置等技术瓶颈。重点针对钢铁、化工、有色等高碳行业,研发氧气高炉、氢能冶炼和新型低碳工艺等节能增效技术。三是加强前沿绿色技术研发。加强氢能与储能等领域前沿技术研究,提前布局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分解与利用等负碳技术应用研究,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聚焦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排放控制问题,持续开展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突破以煤为基础的能源清洁化生产与利用技术、高端材料制造技术。四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转移转化。完善全链条转移转化机制,培育壮大绿色技术创新检测、评价、认证和交易等中介机构,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市场化绿色技术交易综合性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绿色技术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争取设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

(二)以协同推进为方向,构建低碳优势产业格局

目前,能源转型“先立后破”、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等要求,为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留下了政策切口和时间窗口。要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增绿、增长,加快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高碳产业的依赖性。一是加快推动能源产业战略性调整。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省情,科学处理发展和减排、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并据此着力推动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焦化等煤炭依赖行业实现全链条优势重塑、价值跃升及行业间发展耦合。同时,前瞻布局新型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研发和一体化布局,探索由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高碳能源体系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二是加快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新的投资方向和经济增长点,也是引领绿色低碳转型的“排头兵”。要以产业链思维、生态圈理念加快推动发展,尤其是通过做大做强一批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等举措,引导产业向具有发展基础和较大潜力的重点区域集中布局,推动形成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三是提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和服务业是服务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产业,也是国家大力发展、区域激励竞争的焦点产业。要立足需求潜力大的市场优势,聚焦节能环保装备、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领域优势,着力提升河南环保特色装备和服务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基地。

(三)以数字协同为引领,实现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近年来,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推进、深度融合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要把数字经济的新优势转化成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能,以“绿色基础数据+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努力实现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一是提升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感知。推动主要用能设备、制造工序等环节开展数字化改造、上云用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能源资源、污染物排放等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检测等,通过数字化转型带动绿色化提升。二是深挖数字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潜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打造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以数据为驱动提升端到端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从而实现各环节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三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供应链体系,从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打造再生资源碳减排应用平台。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加快推进再生资源管理云平台建设,收集、监测再生资源回收、分拣、转运、加工利用、集中处理等全流程数据,助力再生资源融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四)以绿色产品为基础,培育低碳供需协同优势

充分发挥消费领域降碳力量,通过引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建设绿色产品与服务标准等,加快形成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消费拉力,推动绿色消费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一是鼓励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将绿色消费作为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打造绿色消费场景,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等领域消费,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学习陕西做法,鼓励采取消费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引导绿色消费。借鉴湖南做法,倡导优先使用工业绿色设计产品,鼓励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二是探索建设绿色低碳标识制度体系。借鉴能效标识标准体系经验,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建立绿色低碳标识认证体系,以绿色低碳标识拓展绿色低碳产品市场空间。充分发挥绿色低碳标识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联合效应,提高绿色低碳标识品牌竞争力,助力绿色低碳标识产品走向世界。三是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持续推进绿色食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着力构建工业领域贯通起始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产业链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与工具,开发推广高性能、轻量化的低碳环保产品,以绿色生产引领绿色消费。

(五)以财税金融为手段,提供绿色转型资金保障

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绿色产品制造和消费等领域,以市场化原则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以金融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构建绿色低碳转型新格局。一是综合运用财税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对新能源配套设施的建设、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绿色建材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应用、绿色产品消费等方面的金融产品,提高财政支持绿色工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降低绿色债券的发行门槛。鼓励金融机构或者企业拓展绿色融资渠道,尤其是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中长期绿色债券,并简化发行绿色债券的审批程序,并以贴息、补助、绿色业务奖励等模式给予发行主体专项财政激励,以降低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三是创新金融支持工具。借鉴北京“京绿通”做法,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央行再贴现资金加大对定向绿色企业票据的融资支持,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借鉴广东、内蒙古等地经验,进一步推动环境权益市场建设,实现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等权益的价值变现和便捷交易,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通知[EB/0L].

[2]煤炭清洁利用“卡脖子”问题亟须突破[N].中国经济时报,2021-12-21.

[3]朱民,等.构建全球领先的碳中和转型金融(上)[J].中国金融,2021(24).

[4]孙靓.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五个着力点[N].学习时报,2021-09-01.

[5]曹方,等.碳达峰碳中和亟须加快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撑体系[N].中国电子报,2021-08-17.

低碳工业范文篇3

工业是经济的主体,要发展的低碳经济,关键是加快低碳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走科技先导、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道路,我区的低碳工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昆山等先进地区比,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比,我区低碳工业在产业培育、政策扶持、技术研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我区低碳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一是节能降耗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到2012年,全区累计已投入6000万元节能降耗专项扶持资金,其效益已十分明显,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比2005年下降18.5%,能耗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二是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区已经累计投入24.06亿元用于污水管网建设,投入3亿元用于12家热电企业完成脱硫改造,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2012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3天,占有效监测天数(359天)的81.61%,比上年增加41天,为十年来最高。三是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不断提速。我区传统产业以“九大产业升级规划”为抓手,以技术改造、装备和产品升级为重点,转型升级力度不断加大,低碳生产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印染行业的中水回用、纺织行业的变频技术应用,为传统产业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型树立了典型。四是新兴低碳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区以新能源产业为重点的低碳产业发展迅猛,呈现出起点高、产业链完善、发展潜力大等特点。2012年,全区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完成投入11.16亿元,其中超亿元在建项目4个,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实施。

虽然我区的低碳工业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传统工业经济向低碳工业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区又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据分析,我区在发展低碳工业中尚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1.产业规划和引导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尚未制定低碳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我区还没有明确的发展低碳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产品,没有专门的引进低碳产业优惠政策,在项目的选择、引进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缺少低碳生产技术发展的有效引导机制。当前,我区低碳技术研发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有限,企业应用低碳技术和发展低碳生产还处在一个自发状态,在低碳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未能形成较为有效的引导协作机制和配套体系,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2.政策扶持体系尚待整合。一是现有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合力。近年来,我区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高新产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如何将现有政策体系与低碳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有机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尚未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落实。二是政策导向力度偏弱。对新能源、电子商务等低碳产业领域,我区尚未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与、鄞州等地区相比,我区在技术创新、高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明显偏弱。

3.转型升级力度有待加强。我区工业经济以传统制造加工业为主,资源、能源消耗大,效率低。产业升级力度不大。我区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上游、价值链高端升级的比例不高,如我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机械汽配行业,目前仍以基础零部件加工为主,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的系统集成产品较少。产品低碳化转型慢。主导工业产品仍然以纺织品、化纤等高能耗产品为主,产品单位能耗较高,企业忽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环节,加上企业工艺管理标准粗放,使产品结构优化远远滞后于装备升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4.低碳产业比重偏低。与机械汽配、纺织化纤等传统产业相比,我区在高新产业、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投入力度偏弱,产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比重只有13%左右,明显低于滨江、余杭等地区。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的资金偏少,产品开发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市场应变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加上企业自主拥有的各类科技人才明显不足,尤其是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科技队伍的稳定性不够。新兴产业平台建设滞后。把2012年确定为“新兴产业培育年”,计划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在新兴产业平台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从和两大工业发展平台新实施的项目看,高新项目比重不高,化工、钢铁等产业比重不低,存在低碳产业比重偏低,引进培育力度偏弱的现象。

二、加快我区低碳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工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推进等各个领域,而且更需要在统一认识、营造氛围,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政策扶持、严格准入等环节上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发展低碳工业的浓厚氛围。目前,我区工业经济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依赖石化能源资源的消耗,碳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已经影响到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而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要在全区上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和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区经发局为低碳工业发展的主管部门。

2.制定总体规划,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快制定《区低碳经济实施意见》,细化低碳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一是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要制定发展低碳工业的专项规划,提出远、中、近期的发展目标,实施的重点产业、重点区域以及保障措施,设定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要对重点传统行业的低碳转型制定发展规划,引导一批有条件、能转型的企业向低碳产业、低碳产品转型;三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区科技创新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

3.强化政策扶持,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制定专门的低碳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资源倾斜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出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产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高新产业发展、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支持企业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的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信誉结合起来。二是加大对低碳产品应用的扶持力度。当前,应该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经济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技术研究相关工作。

4.加快平台建设,促进新兴低碳产业集聚。一是加快低碳产业平台建设。对现有国际创业中心、开发区创业中心和五大产业基地等平台,要加大优惠政策、土地供应等扶持力度,扩大载体,完善功能。特别是要筹划建立若干个适合我区发展的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镇街工业功能区投入力度。二是要研究实施项目准入制。通过产业导向、产出效益、技术层次、污染排放等手段,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努力打造高质量的低碳产业发展平台。必须充分借鉴等地区的发展经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以大项目、高尖新项目带动,提高产业平台的项目引进质量,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企业进入,促使低碳产业集聚发展。三是积极推动低碳新兴产业集聚。积极推动LED绿色照明在政府公共工程中的示范应用,支持光伏企业参与“阳光屋顶”计划和电动汽车“十城千辆”的推广应用,培育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低碳能源产业,LED、锂电池等低碳节能产业,占领行业制高点。

低碳工业范文篇4

一、低碳经济下甘肃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依赖性强,能源结构单一。甘肃省主要能源消费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组成,煤炭消费量在总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即为煤炭的能源结构。甘肃省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的比重如:甘肃省煤炭消费占总能源的比重由上表可见,甘肃省工业行业的煤炭消费量在2006-2012年间占能源消费量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只有在2009年略有下降,这可能由于经济危机全体行业缩水。甘肃省能源结构单一,煤炭消耗量所占比重过大,对煤炭的依赖性过大,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碳排放量过大,温室效应现象明显。因此,甘肃省应适当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量。

(二)能源消耗严重。工业是碳排放量的主要排放源,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户。甘肃工业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源长期开采导致的资源的消耗与枯竭,这将导致低碳经济下甘肃工业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地质学家赫伯特提出的“赫伯特曲线”估计2015年左右世界原油生产将达到“峰值”,而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的石油开采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新中国成了之处,我国的石油开采十分有限,年产量仅为12吨,1965年尚能实现自给自足,1978年突破一亿跨入世界产油打过行列,而近几年开采的陆地原油已接近“峰值”,石油资源消耗严重,煤炭的消耗量也已达到30*108吨,早就超过了“十一五”规划中预计的消耗量。因此,能源的严重消耗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仅以甘肃省资源比较丰富的两个地区为例,可见资源的消耗情况堪忧。

二、低碳经济下甘肃省工业发展的机遇

低碳工业范文篇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区政协五十五次主席会议,围绕“加快低碳工业发展”议题开展专题协商议政,今天的主席会议,也是今年区政协举行的第一个专题协商议政活动。

刚才,主席会议成员和有关常委、委员在认真研究和分析我区低碳工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提出来不少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体现了对发展的关心关注和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热情,讲得都非常到位。

下面,在大家讲的基础上,我再简单谈几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全区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工业是经济的主体,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关键就是要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工业”、“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所以,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低碳工业,既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应对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从今天实地考察的转型升级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两家企业发展情况看,应该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理应成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对此,要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向全区各级党员干部讲明讲透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营造低碳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尤其是要引导广大企业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从低碳经济中寻找和捕捉企业发展新机遇,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跨越,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进一步制订规划,明确目标。

加快发展低碳工业,既涉及到加快培育新兴高新产业的问题,也涉及到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问题,所以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非常重要。要抓住正在全面编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一有利契机,抓紧制订发展低碳工业的专项规划,通过进一步确立低碳发展的理念,提出远、中、近期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从而推进全区低碳工业的有序、快速、高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转型。在规划制定方面,在这里我着重提三点建议:一是必须围绕高端做文章。要进一步树立起高端引领的低碳工业发展新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培育和扶持有产业高端环节的企业,努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有上下游产业、特别是有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产业链,努力形成新兴支柱产业,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二是必须围绕集聚做文章。要加快推进国际创业中心、开发区创业中心和五大产业基地等低碳经济研发平台和孵化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新高地;进一步突出江东、临江、空港等主平台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作用,瞄准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方向,以大项目、高新项目带动,促进低碳经济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聚集区。三是必须围绕升级做文章。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装备和产品升级,努力降低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削减COD排放,同时,要坚持有保有压,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从而促进传统优势企业向低碳化转型升级。

三、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扶持。

这方面刚才委员们提的比较多,我认为,目前的扶持政策不是没有,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就高新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实际上这些政策中都包含了扶持低碳工业发展的内容。所以现在关键在于:一是要对现有扶持政策进行整合。要将扶持低碳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进行系统疏理、研究整合、规范完善,形成单独、系统、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从而使政策形成合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体现发展低碳工业上的大气魄、大手笔,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与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低碳工业的加快发展。三是要提升政策的导向力度。要突出重点,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低碳产业的关健领域,对技术创新、高新产业发展等关健环节实行重点扶持,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努力使我区的低碳工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低碳工业范文篇6

本文作者:张跃超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平顶山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高消耗产业比重太大平顶山市是我国第三大产煤基地和焦煤生产基地。通过河南省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目前平顶山市煤炭工业已形成以国有重点煤矿为主体、国有地方煤矿为骨干的开发格局,集煤炭、电力、化工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在平顶山市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和服务业的规模较小,在全市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低,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大,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居高不下,主要产业部门都属于煤炭、煤化工、煤电等,资源依赖性极强,这些产业具有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综合效益低的问题突出,这些产业长期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庞大沉淀资本,使平顶山市产业转型的退出成本非常大。平顶山对煤炭生产和消费依赖程度大,而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一些优质能源和清洁能源消耗比例偏低,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这四个高能耗行业。(二)技术水平落后,科研能力不足这些行业的科研投入和科研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行业。据统计,目前平顶山市限额以上煤炭及煤化工工业企业已安装使用的设备中,技术状况达到国际水平的只占16.8%,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28%左右,其余的55%以上仅为国内一般水平和国内落后水平。由于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这显然不利于进行低碳技术开发和利用。2011年,平顶山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低于全省平均1个多百分点。除个别大企业(集团)外,绝大多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三)投资比例不协调首先从三次产业投资总体结构看,表现出“二三一”投资结构,2011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分别占4.2%、59.3%、36.5%,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导向没能显现,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一、三产投资严重不足,投资结构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导向没能显现;其次是受矿产资源优势影响,平顶山市投资项目的主体大多集中在能源原材料行业,由于缺乏比较优势,其他行业吸引投资相对困难,这就造成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愈来愈得到强化,火电、煤炭、建材、黑色、有色、化工六大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逐年升高,显然不利于低碳产业和行业的开发。(四)煤炭资源规划不合理平顶山市经过几年的大力整顿,关掉了一批小煤窑,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煤炭价格的走俏,小煤窑有死扶复燃的情况出现。小煤窑对于平顶山市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十分之大,例如因煤窑缺乏相应的较高水平的开采技术,使得小煤矿的回采率大部分在35%以下,对平顶山市的优质无烟煤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而且小煤窑装备简陋,管理落后,其百万吨的安全事故是正规国有煤矿的4至5倍。目前经过改造的矿山,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平顶山乡镇煤矿724座,国有煤矿14座,矿办小井18座,由此可见小型煤矿比重之大,而且这些煤矿到处分布,郊区每平方公里之内甚至就有几座矿井存在,使得煤炭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布局遭到严重破坏。(五)煤炭为主业的格局短期内无法改变平顶山市含煤面积共1374平方公里,总储量86亿吨,其中国家统配煤矿中平能化集团开发区域的储量共72.6亿吨,占全市总储量的86.53%,煤炭资源分布于平项山的五区六县,资源品种齐全,并且多数矿区煤层埋藏浅、厚煤层多、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层位稳定、煤田规模大,开采条件好。平顶山临近南方缺煤省份,区位优势明显,煤炭长期销往武钢,宝钢,湘铁等大型钢铁公司和一些大型发电企业。多年来,平项山市原煤产量一直在河南省保持第一位。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炭为主业的格局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同时,煤炭、煤化工、煤电等行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平顶山市的主要发展领域,因为作为资源型城市,长期在“以煤养市”状态下形成的经济社会结构难以迅速改变,也不可断然脱离煤炭,在培育出新兴增长点、比较优势产业之前,断然脱离必然会对经济社会产生较大的冲击,未来一段时期必然继续定位煤炭产业为主要发展领域,从而也使得这一领域成为煤炭工业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领域。

平顶山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一)近期规划在平顶山,煤化工、机电两大产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大,影响力深远,因此应该确定为后续主导产业;同时,煤炭、电力、农产品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盐业等影响力也较大,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属于高污染、高消耗产业,也不能断然脱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持续投入和发展。1.重点发展化工、机电装备业产品平顶山市要重点发展化工、机电装备业产品,使其成为继能源产业之后的战略主导产业。依托现有化学工业基础的人才、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形成以煤化、盐化、生物化工、尼龙66盐、化学纤维、工程塑料等产品为主体的化学工业结构。煤的气化、液化,符合国家能源战略的需要,要作为平顶山煤资源转化的战略取向,扎扎实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2.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平顶山市不乏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应该充分挖掘这些企业的潜力,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平高电器为平顶山市装备制造业的主体,扩大输变电设备、环保设备等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开发,这些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要着力培育和发展,但这些主导产品系列不够完善,产业链条还不够长,要加快做强做大的步伐,把平顶山打造成中原电器城;强力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易成新材料公司作为先驱,该企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光伏硅刃料生产企业,利用公司的品牌技术和优势,加快光电转换率的技术攻关,提高光电产品的使用寿命;以圣光集团为主体,加快医药产业的发展,充分开发山区中草药的利用潜力,通过全省18地市的全方位布局,打造省级医药流通产业园;继续增加对海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对焦炭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煤焦油进行深加工投资,其技术可生产出工业萘、轻油、粗酚等市场紧缺的30余种煤化工产品,是国家鼓励和提倡的“三高三低”(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高、附加值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项目,具有重大低碳发展潜力。3.巩固提高优势产业,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升级换代产品煤炭、农产品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电力,是全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产品发展方向、符合市场选择预期、提升产业技术档次的要求,做好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创名优产品、培育大型企业三项工作。加快化学化工、旅游、商业、金融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机电一体化设备、生物制品等产品,逐步将纳米技术应用到生产之中,纳米材料应作为平顶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产业之一努力推进。(二)中长期规划在原有支柱产业领域开拓低碳经济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摆脱对原有资源的依赖,依靠自身积累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低碳替代产业。1.抓住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作为中原经济区九大城市之一的平顶山面临着进入国家发展规划的良好机遇。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实现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式发展,在产业互动中发展、壮大,进而成长为优势产业。一方面要依托工业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美容美发、家政等居民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社会化养老等服务行业,利用尧山、汝瓷等地域特色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改造提升民生性服务业,不断培育促其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2.产业升级调整平顶山市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适当限制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要管好那些存在严重污染浪费的小煤窑、小洗煤、小选煤、小焦化等的整治,杜绝安全隐患,彻底控制污染源;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推动新兴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安排电力、动力、热力企业的布局4。可以通过将各县各区的煤炭企业进行全面整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以原煤和共伴生矿物为基础的产业链,通过与电力、化工、建材等产业联营,利用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建材等方式,充分利用煤矸石中的热能;同时取消小锅炉,利用余热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要逐渐完善城市功能,健全社会低碳产业体系平顶山市已经进入煤炭生产成熟期,正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机遇,而低碳发展也将为城市转型提供必要产业支撑和环境保障。要坚持高位谋划,明确发展目标,在城市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上积极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中,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衔接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将从根本上促进我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低碳工业范文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业园区;发展思路

1、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主要指的是在可持续化的发展理念之下,通过对制度、机制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以及对产业的转型和新能源的开发应用等等多种手段,最大化的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建设,以此实现我国建设发展中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双赢态势。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化理念的指导,保证社会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也要在此发展基础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最终保证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保护发展的双赢。

2、低碳经济下我国工业园区所存在的问题

2.1工业园区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我国大多数的工业园区在建设发展的初期没有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对其未来发展没有做出更多的分析讨论,进而造成后期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存在滞后的现象,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最终导致出新产业链的断裂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等等问题。于此同时,有的工业园区对于自身内部各个产业功能的分布没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将其混在了一起,进而导致工业园区低下的土地利用率,失去了高效的竞争力,有关工作人员的居住条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使得工业园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2.2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工业园区的发展中一般使用的都是政企合一的发展模式,而在工业园区的发展前期阶段,政企合一的发展模式不能对工业园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导致后期工业园区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限制,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率,最终使得工业园区的发展进度得到放缓,给工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2.3工业园区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目前很多工业园区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这也就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水源污染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几类污染当中最为严重的是空气污染,特别是那些能耗高且技术含量低的工业当中更为严重。造成水源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工业废水,部分工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排放到了园区当中,严重影响了园区的环境;另一种的住宅水污染,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没有对园区的居民进行严格的管理,再加上地下水管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严重影响着自来水的水质。噪音污染主要是由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一味地赶进度而部分日夜地加班,机械设备发出的噪音会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3、低碳经济下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

3.1科学规划、保持可持续发展

想要实现我国工业园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思路作为整个园区的总体发展指导思想,从而创建一个非常和谐的生态经济园区。在对园区进行规划的时候应该对经济、生态以及生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大多数工业园区都具有比较完备的生活系统,下面将对各个系统的具体规划思路进行简要的阐述。3.1.1供电系统。为了有效降低园区的用电能耗,减小园区的电负荷,可以加大对太阳能或者是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电能的节约利用,同时也促进了对新型能源的利用。3.1.2供排水系统。在对园区供排水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充分结合企业具体的生产需求;其次还应该对企业的排水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还应该对园区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有效降低供排水系统对园区所造成的污染。

3.2发展循环经济,采取绿色经济模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了达到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使其达到低碳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并在整个过程采取合理的经济模式,从而能够有机的融合资源,对于能源进行再次利用,并构建一个新的产业链。循环经济具有很多优势,不仅消耗低,同时能够多次进行重复利用,为了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园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对于生产粗放、能源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的单位需要对其进行整顿,并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其转型。并整改过程中还需要加大政策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做好污染治理,从而能够达到节能排放的作用。

3.3鼓励企业节能减排,进行节能型园区建设

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选择一些地碳的材料,尤其是一些材料的加工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其要求也是非常高。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应用新型材料,从而能够有效的确保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保障整体的安全,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使用新技术,例如净化工业用水,对此需要添加净水设施,然后进行植物的浇灌。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够降低污染,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控制水资源。2)不断的进行设备修护,确保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对于一些旧的设备需要及时进行更新,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3)在应用过程中使用节能减排方案,并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从而能够确保节能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在工业园区内部进行低碳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工业园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很多优势,不仅技术密度高,同时方便进行管理,因此在进行工业园区建设的时候实行低碳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需要重点加强研究。

作者:章劲 单位:湖北既济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晓静.青岛市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

低碳工业范文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化学工业;发展前景;分析探讨

低碳经济是对环境保护类经济形态体制的总称,由低碳发展和低碳产业等多种形式组成。加大发展低碳经济力度,可以使能源使用效率更高,人员结构更完善更优良,也可以使工业产业得到良性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既有技术创新层面的,又有对经济发展的美好畅想。将低碳经济融入化学工业的生产中,是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保障,也是人类工业化文明的目标使然。

1在化学工业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目的

1.1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不断革新技术、改变制度,对企业进行合理化转型,并切实落实新能源开发工作,重视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尽量少消耗或不消耗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以此来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发展形式,保证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杜绝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思想,把能源的环保工作落到实处,以此来保证人们生活环境的绿色健康,使人类社会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1.2在化学工业中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污染小、耗能低的健康化发展体系为最终发展目标,对化学产业体系和能源系统、技术都进行低碳发展,在加大其可循环使用的频率和效率的同时,创新出一批耗能小、可再生的环保型能源,这些能源可以代替传统能源,更具清洁性和健康性,降低能源消耗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副作用,保证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长治久安。

2化学工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低碳型经济,积极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将化学工业融入于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对绿色化学的构建有利于多学科的良性融合,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开阔了环保型广袤空间。但是由于各民族间的社会背景不同,所以各国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时,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者应看清化学工业给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也要认识到这一发展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结合实际,致力于对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再造,为长治久安发展创造良机。2.1化学工业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开发方式相比,低碳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转变,是能源和减排技术创新,将化学工业与低碳经济发展相融合,无疑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也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机遇,起到良好的社会保障作用。在化学工业上注重发展低碳经济,既可以创新化工产业的科学技术,推动该技术的进步,又是响应国家号召实现节能减排的真实体现,使化工产业的发展更加文明环保,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在化工产业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污染源,所以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者应跟紧时展,牢牢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积极承担起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科学开发新生能源,以环保可降解性资源代替污染性资源,有效控制污染源,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2.2化学工业带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低碳经济产业的基础是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技术革新、产业结构优化,还需要人类传统思想观念改变。近些年人类经济社会得到良好发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家园带来一定伤害,引发臭氧层破坏等多种问题,导致全球变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时刻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均已开始重视对化学工业的低碳经济发展,这既是一场持久战,又是一场争夺战。同样,我国如何在保证人们现有生活水平不被降低的同时,积极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构建绿色文明的生态家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除此之外,在工业电力系统上,我国现今火力发电依然是主要产电形式,而火力又代表高耗能高碳化,火力的大量使用无疑会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人口多、能源少、耗能大、资金不足等问题都是化学工业带给低碳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提高化学工业水平,做好二次循环利用工作刻不容缓。

3化学工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做法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重视程度的加强,相关工作人员提出绿色化学这一新兴学科。绿色化学,是资源耗能大、剩余可利用资源减少、人们生产生活环境污染性加强条件下所产生的必然产物。为改善国民生计,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人开始致力于对绿色化学工业的构造中。化学工业融入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既遵循了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又是对节能减排、节约共享,长期发展等诸多良好思想的实践性传承,可以说化学工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此,笔者对该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提出几点畅想。3.1深入研究,创新化学工业模式。随着资源耗能的加快和生活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已清楚地市场与运行认识到传统化学工业模式带来的弊端和不利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并创新化学工业模式的工作应运而生。新型化学工业模式应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为基本理念,注重对新生环保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深入研究其元素构成和对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保证绿色化学创建工作得以真正落实。3.2改良工艺,对传统化学进行绿色改造。化学工业产业的发展与化学反应是密不可分的,而在某些化学元素的反应中,很大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是可以被环保性能源替代的。在对化学元素的开采和利用上,相关工厂和工作部门应注重对工艺的改良,既要摒弃传统的耗能是化学元素提炼方式,又要以新兴的绿色化思想构建绿色环保型体制。相关部门应派遣专业人员对有害化学反应进行严格检查,把控好对人体身体健康有害性资源的使用情况,并鼓励专业人员对传统化学工艺进行有效改良,以新兴环保能源代替传统有害能源。3.3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我们都知道某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而有一些资源只能靠少使用和循环使用得以短暂维持。我们应该深知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应该受到全人类的节约使用,也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得到良好保护。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相关工作人员应注重对能源循环利用的研发,以此来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良好发展,落实对能源的回收和再生循环使用工作。3.4利用现代技术,发展绿色工业。当今时代的发展非常迅速的,网络系统的良好构建,使人们不踏出家门便能知道很多事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在网络上了解到当今时代的前沿技术和先进思想,为此在对低碳能源的落实工作中,除了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循环利用外,还应该注重对各领域各学科的良好融合,并通过这种融合做到现代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此来提升绿色工业的产业质量。

4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时代的来临,工业产业化的突破为人类的美好幸福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助力作用。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地域广,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工业产业的良好发展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转变的基础和保障。将化学工业与低碳经济相联系,是对现有不可再生能源的有力保护,对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又是对开发新型环保能源必要性的畅想。在保证人们现今生活水平不被降低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这既是一场于全人类都有利的革新,又是大趋势下环境战略的必要性转移。

参考文献:

[1]史献平.化学工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化学工业,2010(07).

[2]李晓燕.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研究[D].四川大学,2011.

[3]宁秀军.安徽化学工业低碳发展探讨[J].安徽化工,2015(05).

[4]姚玥.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6.

低碳工业范文篇9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后,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庄贵阳(2005)、何建坤(2009)、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牛文元(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朱有志(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新理念,是一种发展新模式,是一个规制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规则,也是一个涉及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涉及到能源利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等多方面内容。在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进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即将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低碳经济逐渐优化,表现为CO2排放增长速度放缓、CO2排放量减少、空气中CO2含量降低。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具有以下特征:(1)以低碳发展为着力点,实现生态发展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使用结构,降低碳强度,减少碳排放,保证全球气温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以装备制造业为重要载体,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特征明显,而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耗能效率。(3)以技术创新和交流为动力,降低碳排放量。以低碳技术促进制造业、电热、交通、建筑等部门实现低排放目标,开发和推广能源技术和CCS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终端用能设备效率。(4)以社会经济利益为原则,促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基础与现实问题

(一)历史条件: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挑战

1.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将对能源产生强劲的需求。2008年,国际能源署的报告表明,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翻一番多:2005年为17.42亿吨标准油,而2030年将达到38.19亿吨标准油,年均增长率为3.2%。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2010年之后不久,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①

2.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主体是工业,而低技术水平发展的工业又增加了高碳经济特征。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万亿元,出口规模处于世界第一,制造业总量位居全球第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由于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低下,对资源和能源的依存度逐年增高,原料和原材料的利用率较低,因此,经济发展不仅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而且造成了环境恶化。

3.以煤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了碳排放降低难度。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中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一次性能源煤炭消费为主的国家。五十多年来,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消费的绝对消费量不断上升,其所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到2007年煤炭仍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9.5%。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这使得“高碳”的统治地位难以动摇,增加了碳排放降低的难度。

4.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要资金、技术作为强有力支撑。新兴的低碳经济的重点是依靠能源技术创新与资金支持,推动强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利用清洁低碳能源,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要在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碳排量降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始终面临巨大的技术和资金挑战。

(二)现实基础:资源、环境与人口

1.资源短缺时代下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显得非常突出。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对各种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幅上升,资源供给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能源和大宗矿产的需求压力尤为突出。

2.我国面临着是“消除”还是“优化”城乡二元结构这个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压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现代化进程的迟滞与延缓更加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城乡关系由正常到失衡和不协调发展,以致城乡经济流通渠道狭窄、滞塞,城乡差距逐步扩大。

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所处的世界经济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深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中国积极加入一体化进程,引进外资,促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和享受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利益,为世界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然而,就在中国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这些国家摒弃了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发展目标,将发展的目光转移到人类生存环境、能源问题、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并且支持和发展绿色贸易,中国正面临着一个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市场。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国别问题,碳排放量正在急剧增加,见图1。低碳经济已影响到世界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国际间经济、政治、外交、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重大事项的共识,其核心内容是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三)变化趋势:低碳经济下的工业化道路

1.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中国有可能不需要经过许多西方国家曾经经历过的高消耗资源、高污染排放过程,而是直接进入绿色发展阶段,也不必等到达到较高收入时再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生态开发转向生态建设,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

2.中国工业化的低碳经济趋势。从工业化进程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工业化实现的过程,也是人们收入及财富增加的过程,在人们分享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碳排放量也在增加。例如,英国、美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均碳排放量远高于后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与韩国。如果仅从年均排放量看,英国、美国碳排放量则低于日本与韩国,故人均碳排放量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碳排放情况。

3.中国工业化的技术创新要求。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依靠信息化和技术进步来推动工业化。通过技术进步,使工业化在生产能力和规模上上档次,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要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4.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分工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赢得新一轮经济增长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②

(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低碳经济发展实现路径的选择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资金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实现路径的选择存在差异,见表1。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工业化进程已经完成,国家综合实力强,其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以替代为主要手段实施碳减排战略;而以中国、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差异较大,民众低碳意识、认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目前其碳排放也处于库兹涅茨“倒U型”的上升通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选择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工业化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偏低、大多数人生活水平还较低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资金与技术障碍,但也具有后发优势。中国应以低碳经济发展为契机,以“低碳装备”为主要实现路径,调整发展过程和发展内容,优化经济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走文明发展之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虽然目前低碳经济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但以往研究往往都是从各个领域多角度进行分析,对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的选取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国际能源署(IEA)《2009年二氧化碳报告》主要从居民、工业、交通、热电、其他(商业、公共服务、其他能源)几个方面分析碳排放量,从碳源部门角度显示其评价思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从能源需求角度探讨了碳排放情景,涉及到工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朱有志(2009)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从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碳交易与合作五个方面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林香娣(2010)、付加锋等(2010)初步探讨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以及如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探讨了指标无量纲方法,但并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为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2011)。本文在深刻理解低碳经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以“装备”(装备制造业和装备思想)为低碳经济主要实现路径,参考学习其它研究成果,从三个维度———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维度(本质维度)、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维度(目标维度)和低碳经济发展贡献维度(关联维度)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低碳指标体系,在每个维度下按照一定的准则,分别筛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指标,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④,具体见表2—表4。上面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设计,对于各指标的具体标准及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低碳工业范文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全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融合发展

一、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1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由于经济低碳化,提倡和鼓励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低碳经济”一经产生便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关注。美国学者Willey等从低碳经济低排放的目标出发,指出综合利用农场和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强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重要性。Willey等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汇经济方面以及碳交易制度层面,这是世界上较早从理论角度研究碳汇经济的文献。

碳排放权的可交易性为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提供了理论依据。Streetesky和Lynch、Yan和Yang就研究了国际贸易与碳排量之间的关系。Yan和Yang还特别阐明了碳排量在国际贸易中的转移机制。这样一来,对于中国来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也承载了更多的碳排量。为此,如何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减少碳排量便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

如果说Willey等人是站在发达国家立场上研究低碳经济的话,那么,RedgweU等人则是更多的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上研究低碳经济的。Redgwell等人以能源消费结构为突破口,指出了中国和印度两大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对未来世界的影响,特别是批评了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还为发展中国家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离不开能源政策的导向。Foxon等人就是从能源政策人手,认为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制度与管理的改革与嬗变。因此,建议发展和实现低碳经济必须从经济、制度以及管理层面进行协同创新,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无论是英、美、法、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局部的区域性自然资源消耗都不足以影响全球气候,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则不同,它们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全球生态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说这一地区就是地球的最大碳汇场所。因此,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delaTone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格外有意义。delaTone等人分析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生态压力和环境压力,指出这一地区必须走低碳同时高速增长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否则,到2080年,该地区由于高碳经济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占到这一地区GDP的11.26%,这无疑是个庞大的数字。

2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自从“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学术界也立即给予了高度关注。崔大鹏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强调了国际气候合作的必要性和机理;潘家华等研究了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路径;2006年,英国政府的《斯特恩报告》出版后,作为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的陈迎等对该报告作了一个通俗的解读,并且预测了未来世界气候谈判的走向。

在国内,庄贵阳首先为我们解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强调向低碳经济转型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在发展中寻求减排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王军在总结归纳低碳经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途径和政策选择,特别突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学者都在研究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问题的话,那么,谢来辉则是从当前中国经济态势——“碳锁定”角度来探索“解锁”之路的学者。他在界定了什么是“碳锁定”之后,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解除“碳锁定”,并提出了解除“碳锁定”的有效措施。这是我国学者针对我们的传统制造业要进行低碳化升级作出的理性判断。

3低碳经济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通过对自然的善实现对人的善,是真正的“善举经济”。也就是说,低碳经济从善待自然界的角度出发,以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为目标,以能源可持续利用为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增加碳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低碳管制等措施实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减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供给。低碳经济是确保自然、人、能源、环境、经济五大系统的和谐“善举经济”。

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凭空进行,它要借助于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这样一来,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融合发展就是必然趋势。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融合发展也可以称之为产业结构升级低碳化,或者称为产碳融合发展。由于后一种说法尚未普遍化,因此前一种说法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产业结构升级低碳化就是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推进之间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

发展经济学认为,后发国家的低碳经济同样要在工业化过程中完成。从产业革命的发展历程看,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亦是工业化的演进过程。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也可以视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产业结构升级低碳化就是整合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三重任务的复杂综合过程。工业化前期主要是解决产业结构地位不协调的问题;工业化中期主要是攻克产业结构低知识化的难关;至于工业化后期则是主要破解高碳经济以及前两阶段发展过程中增长副产品的净化难题。

总之,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支撑的,这些理论为不同模式的低碳经济实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主要发达国家低碳发展策略

1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有资料显示,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而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到总排放量的77%。这说明,发达国家对过去高碳经济引起的气候变化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也应当承担更多的减少当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义务。

如果我们再从历史的维度来考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气候造成的影响的话,那么,也应该是发达国家该对气候变暖负更多的责任,因为他们的工业化都是高碳排放的工业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英国、美国、日本的低碳经济策略既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要求的举措,也是他们对过去大量高碳工业化模式进行的校正和对后起工业化国家面临恶劣环境的补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完全依靠低碳经济完成其自身工业化历史使命的。因此,曾经依靠高碳经济首先完成工业化使命的国家,应该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2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英国政府在2003年2月4日了能源白皮书(俄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英国2050年构建低碳经济的目标和任务,即着力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低碳技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构建有益于环境、可持续、可靠的和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力争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力图使英国在低碳经济方面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

具体做法是:第一,2007年3月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到2020年将英国CO2的排放量降低26%~32%。第二,通过发展近海风能与生物质能及主动和被动式太阳能来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三,促进国内外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协助提高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并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确保每个家庭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分的能源服务。另外,早在2002年英国就正式实施排放交易机制,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国内实行排放市场交易的国家。

美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是提出了“低碳路径”。具体来讲,就是以薪能源技术开发和碳交易市场建立为支撑,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奥巴马政府已明确提出,准备在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加强中近期行动,以实现205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比2000年减少80%的长期目标。事实上,美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也由来已久?1990年美国实施了《清洁空气法》,2005年通过了《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发展低碳经济,法律先行是美国的成功经验。正是在《清空气法》和《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发电计划”。布什总统还曾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提出要进行“先进能源计划”,强调增加可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的投入。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美国还积极发展“氢经济”,拟定并实施了“总统氢燃料计划”。与低碳经济相比,“氢经济”成为无碳排放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形式。

与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相比,日本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策略是“低碳社会”。日本攻府对“低碳社会”概念的解释是:在低排放、气候安全条件下的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见,日本政府试图通过一场由日本引领的世界范围内的“低碳革命”来实现日本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持日本的竞争力。早在2007年6月,日本内阁通过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正式将“低碳社会”作为2050年的重点发展目标,并于2008年7月通过《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低碳战略是以低碳能源子战略作为支撑的。日本在低碳能源方面特别强调核电和太阳能的作用。在核电站建设方面,日本计划兴建的13座核电站中,将有9座在2017年之前投入使用。在太阳能方面,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计划在未来3-5年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这两项措施的实施,能够确保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由此看来,日本的“低碳社会”是以低碳能源为基础的。

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低碳化转向战略

1中国政府对低碳经济作出的责任性响应

虽然中国是后起工业化国家,但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却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由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源于气候变化,因此,任何防止气候变暖的方案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性规划。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家方案。2007年9月8日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国家主席针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问题提出4项建议,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这是中国政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区域经济单元在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08年10月,中国又首次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09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宣布了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降低碳排放强度。这是中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具体量化指标。上述纲领性文件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方面的国际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前所述,我国之所以要将工业化过程中的三重任务整合到低碳经济中来,是因为我们正在承受源自气候变暖的压力、能源危机的压力和资源危机的压力。加之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又面临着世界范围内多方面激烈竞争带来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因此,无论从空间维度还是从时间维度,都不允许中国像英国那样走自然演进式的工业化道路。我们必须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可持续、低碳式的产业结构升级之路。

2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推进的融合路径

就目前来看,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中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总体素质如信息化与知识化以及网络化与智能化程度不高、高污染与高能耗及高排放严重等主要问题,产业结构升级低碳化就是要朝地位协调化、结构知识化、排放低碳化方向努力。具体来讲,就是要想方设法提高第一次产业的碳汇转化率;就是要千方百计推动第二次产业内源性自主创新与外源性技术扩散,把高加工度化、高知识密集化、高附加值化与低碳化始终贯穿在新型工业化的始终;就是要竭尽全力在生活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与人力资本型服务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与健康)三个方面增加产值份额且拓展就业空间,使之成为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管制的输出源。

产业结构升级低碳化包括这样四个方面:一是要将碳汇理念融入到第一次产业中,大力发展碳汇产业。根据美国学者Willey等人的研究成果,种植业与林业是重要的碳汇产业。种植业是季节性碳汇产业,林业是长期性碳汇产业。中国是农业大国,又处在农作物适宜生长的地带,在植树造林和现代化农业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因而,我国大力发展种植业和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从低碳经济的角度看,发展种植业和林业,就是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是在提高碳转化率;就是在恢复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平衡生态系统。而且,发达的碳汇产业还会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碳交易制度的实施创造极为宽松的环境。这样一来,可以为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完成工业化三重任务争取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是要将低碳能源融合到能源工业结构调整中,使能源结构低碳化或无碳化。能源结构包括能源生产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有研究表明:中国能源生产结构在演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适度性低,有可调整的空间与可能。而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偏离低碳化的问题,能源消费高碳化急需改变。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煤炭消费量27.4亿吨,比上年增长3.0%;原油消费量为3.6亿吨,比上年增长5.1%。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军”,煤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在煤、石油、天然气这三类化石能源中,天然气的排碳量最少。因此,在已有化石能源中,要以勘探、开采、开发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为中心,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加大对这方面的各项支持力度。

在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这两者的比较中,我们支持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的开发与利用,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在开发风能方面,由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海岸线很长,可以学习英国发展近海风能。但是,在我国人口密集的省份要慎重发展核能。因为核电站建立过程中的核废料辐射性极强,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在人口稀疏的省份可以考虑发展核能的问题。生物质能的发展也要考虑粮食安全问题,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发展生物质能。公务员之家

为了使中国能源生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低碳化升级,根据前文Redwell和Foxon等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还必须改革能源生产管理制度和能源消费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低碳能源生产和高效利用能源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三是要将低碳技术与低碳工艺融合到传统工业体系之中。正如谢来辉所指出的那样,要利用已有低碳技术突破传统工业的技术锁定,把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产业改造成低污染或无污染、低能耗、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低碳工业。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建筑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飞机技术等。以清洁煤技术为例,如前所述,目前美国的清洁煤技术最先进,他们的“清洁煤发电技术”由来已久,我国要在学习美国清洁煤发电技术的基础上,切实提高煤炭的深加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