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5:24:03

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范文篇1

关键词:低碳社区;低碳城市;协同发展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不单单是某个国家的难题,已经上升成全球共同应对的难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各个国家都在为此做出努力,中国作为碳排放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2015年中国提交的INDC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不但重申了哥本哈根协议提到的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而且明确提到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60%~65%。这表明了中国对抑制温室气体工作已取得的效果、未来决策与行动以及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以及立场。为早日实现我国的碳减排目标,国家积极出台政策并加大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试点工作,而且低碳试点工作正在我国大范围内展开,我国在低碳方面的工作不可否认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低碳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城市与社区的低碳发展并不顺利,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将从协同发展的视角上探讨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1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的相关涵义

1.1低碳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低碳,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解决或者说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环境问题。2011年李娜提出“低碳社区,就是运用多样的技术手段实现较低的能源消耗、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碳中和的社区,”通俗地讲,就是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包括绿色建筑,生态社区等概念[1]。2014年高健提出“社区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构成模块,建设低碳社区是达成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与基本单元”[2]。根据戴亦欣、付允、汪云林等低碳研究者[3~4]的研究,笔者认为,低碳城市的内涵其实就是以政府为宏观主体,规划制定一系列政策,在城市的发展中做到较低的能源消耗、较少的环境污染、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达到较高的效益与效果,最大程度的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转变公众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1.2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从构成上来说社区属于城市的一方面,是一个小集体,从宏观上看是社会的缩影,它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资源优势。此外,社区是若干群体或组织聚集而成的,因此它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以及较强的影响力等特性。由此可见,在社区中开展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肯定会取得一些效果。而城市是由许许多多的社区组成的,具备社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社区不仅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且还可以自我独立发展,根据唯物辩证法认为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关系,正确的认识方法要求人们不仅仅要研究部分,同时还要考察整体,并且还要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即城市与社区的低碳发展要协同起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我国正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并治理,两者作为国家的分支必然和谐共处,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争取达成国家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社区通过协同平台可以优化、整合、协调低碳资源促进低碳城市的快速发展,期间,城市的低碳发展也会推动低碳社区的建设,两者互利互助,协同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2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未将协同理念应用到低碳建设中。在中国的低碳建设中只是每一部分孤立的发展,未将协同理念应用到低碳建设中,没有处理好由点及面的问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中国虽然在低碳发展相关范畴的探索已形成了最初的成效,但是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相关探究还在摸索的进程中,并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低碳建筑建造与低碳技术开发的方面,低碳城市的建设只是单纯地发展交通、建筑、经济,虽然低碳城市中存在低碳社区试点但往往两者是分开进行的,因此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中社区参与度极其匮乏,两者未能协同一致,此外由于政府缺乏宣传以及正确地引导,导致民众参与意志微弱,造成中国“低碳”转型总是停滞在初始阶段。为此应该认识到社区属于城市的一部分,低碳发展不能只单纯的考虑低碳城市的发展或者低碳社区的发展,应该将两者协同起来,而且当前低碳建设过程中,大量工作更多地是政府在做,而社区居民只是被动地配合,其参与意识不足,参与度不够,此外低碳社区的发展只是每个社区单纯发展,忽略了城市中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2.2低碳发展存在盲目性。低碳发展站在功利的角度上,只是为了完成国家布置的任务,而且低碳发展太过片面,一味追求效率而忽略了效益和效果。对中国来说,经济高速发展带给我们的喜悦已经难以抵消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殆尽带给人们的担忧和紧迫感。尽管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城市在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和社区的实践方面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构思和想法并付诸实践,但必须承认,某些构想的不可实现性、理想化和实践的盲目性、无序性仍然在各个方面显现出来。2.3低碳发展持续性较差。我国的低碳发展只是技术层面上的碳排放量的减少,并没有上升为习惯。一些低碳试点把建设低碳城市或社区单纯解读为城市的“造新城”运动,并过度关注单一建设技术标准,而且只是单纯地注重字面上碳减排的多少,而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协同以及统筹关系,更加忽略了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协调。此外,应该认识到低碳发展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并应该认识到低碳发展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出成绩的,但在中国的实际发展中却发生了与此相悖的状况。许多城市以及社区的建设都呈现出持续性差,后劲不足的现象。

3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

3.1从参与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出发探讨解决路径。在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的协同发展过程中群众是载体,因而要发挥群众的重要作用。作为低碳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低碳社区建设发展的首要动力源于居民,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推动,社区低碳化的发展也将行之不远。要想使得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协同发展并从根源上缓解气候变化的问题,不光靠政府的指导和统筹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应该增强居民的低碳参与意识以及转变其低碳生活模式。由此可以说,居民在我国的低碳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我国低碳社区与低碳城市的协同发展也有着关键影响,而且居民参与低碳建设对我国来说也是当务之急[5]。要把公众的诉求更好的纳入到低碳发展的规划中,坚持低碳发展靠群众路线推进,切实保障普通市民的权益,这样才能够获得低碳发展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政府是城市和社区低碳发展设计规划的制定者,在低碳发展规划的最初制定到工程实施和完成建设的一整条运行轨迹上都扮演着“指南针”的角色,带领和指引着一个城市、社区朝着低碳发展的方向前进,而在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设计理念的实现过程中,公众对于低碳发展的支持则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低碳发展的设计理念实现的内在支撑。作为低碳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当地的群众也更多的为保护和治理环境做出了大量的牺牲和贡献,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随着公众力量的不断凝聚和强大,在低碳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多的倾听来自普通群众的声音,只有更好的按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进行不断改善,坚持生态城的低碳发展和建设走群众路线,才可能真正做到将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发展协同起来,并将建设的设计理念落到实处,产生最佳的效果。3.2政府与社区中自治组织之间要协调沟通好。在我国的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建设中,为了促进两者的沟通与有效信息的传递,也可以设立一个中介组织负责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低碳政策、低碳规划等的讨论和决策以促进两者间的协同发展。在我国低碳发展中应该协调好城市政府和社区中自治组织两者的关系,形成有序发展方式。政府乃一个国家行政权力的标志以及承担者,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同时也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把握着大的宏观方面的整体布局,是城市低碳发展的规划者和建设者,政府在社区低碳化转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总体规划社区建设事务、指导社区组织进行人事管理以及宣传先进的低碳理念[6]。此外,社区中公用场地的兴办和使用只有通过政府的组织以及帮助才能够达成,所以低碳社区的发展只是政府设计和建设中的一环。社区居委会管理社区中零零散散的日常工作,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章程,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与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居委会是低碳社区发展的主要领头者,由此看来政府和居委会虽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从构成方面看来也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在低碳发展过程中两者要随时保持沟通,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有序的发展方式,促进协同发展,避免在社区建设中盲目跟风,早日达成中国制定的低碳目标。此外在低碳发展建设中政府要依法进行,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度,避免光喊口号不落实。3.3建立城市与社区之间的低碳生态联盟。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联盟致力于塑造出中国城市之间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平台,从而共同推进我国城市低碳化历程,形成绿色发展。为促进低碳城市与低碳社区的协同发展可以借鉴这个联盟的做法,可以在城市中成立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低碳联盟。以城市政府中的低碳发展的部门为牵头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宏观方面的事务,负责监督社区中低碳发展的状况,并找出低碳社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鼓励低碳社区发展以加强低碳发展的持续性,此外加强对低碳社区发展过程中的监督,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低碳社区只报喜不报忧的做法,也可以避免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是字面上的减少,并有利于促进城市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使得两者更好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张波.北京市低碳社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2012.

[2]高健.社区低碳化与城市低碳社区的建设[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3]张征华.城市低碳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南昌市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3.

[4]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2~17.

[5]章丹.公众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政府推进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低碳城市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城市;合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科技引领

加快推进合肥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强化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还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完成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的重要职责。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伴随着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国际社会开始进行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低碳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发展路径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与此相适应,城市低碳发展的相应规划或计划逐步成为我国各地政府工作的重点,低碳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我国学者对低碳城市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金石认为,低碳城市应是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仍能处于较低水平的城市[1]。赵涛等基于能源—经济—环境(3E)—社会(1S)综合系统的视角,认为低碳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基础,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能源消耗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城市碳汇能力等方式,最终实现城市发展中3E1S系统的高度耦合、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2]。付允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辛章平等把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低碳城市的核心内容,并把低碳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4]。戴亦欣认为低碳城市以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前提,转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达到碳排放减少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5]。学术界对低碳城市内涵的研究逐步拓展和深化,初期的低碳城市强调经济方面的生产和消费,后来又考虑社会生活和治理。世界自然基金会对低碳城市的定义是: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其基本内涵包括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6]。对于低碳城市的特征,学者们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李增福从政府的视角认为低碳城市包括发展目标、区域规划、政策法规、资金投向四个方面的特征[7];单晓刚从规划角度认为低碳城市的基本框架包括规划理论创新、专项研究、指标体系、制度建设、实施机制等方面[8];朱婧等提出低碳城市的特征应包括化石能源消费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与废弃物的排放,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向低碳化,政府要将低碳意识融入城市发展的政策选择、行动规划、工程实施等方面[9]。总之,低碳城市内涵及特征的探索和认识越来越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共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内容:低碳理念应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行为遵循,低碳能源结构要求城市经济增长不能以化石能源作为唯一源泉,低碳技术可以降低各种废弃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政策是政府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等。

二、合肥市低碳城市建设探索

(一)注重顶层设计,高标准谋划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提出低碳转型发展理念;“十二五”时期首次将万元二氧化碳下降比例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将低碳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低碳城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写进《合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至今,合肥市在诸多领域出台了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对降低合肥碳排放,实现低碳转型升级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时期,在人均GDP能耗、人均碳排放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分别低15%和12%),人均GDP增长率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与此同时,全市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由2010年的4161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5421万吨,年均增长5.4%,略低于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单位GDP碳排放下降了近40%,年均下降10%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下降水平。(二)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进程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框架,并呈现出从加工制造业向技术集约化转变的趋势,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过渡阶段。2016年,合肥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3∶50.8∶44.9[10],成功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科学发展新路径,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保持国内领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约23%,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优化能源结构,清洁能源规模不断扩大合肥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域内无油无气、缺电少煤,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仅有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几类,属于能源输入城市。2015年,合肥市能源消费总量为2103.20万吨标准煤。大力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合肥市充分利用“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工程和“十三五”建成中海油气源,在能源领域有序推进煤改气、油改气,同时在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工业燃料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15年,全市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4.6亿立方米,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8.4%。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达到6%。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已实现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浅层地能等)发电装机规模约74.4万千瓦,约占全市总发电装机规模的18.2%,年发电量13.07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47%。(四)提升创新能力,科技引领力度加大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功能进一步加强,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实力雄厚,科技孵化基地众多。合肥市加大了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和低碳产业技术转化力度。2015年,合肥成为部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技术先进,基础雄厚,为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合肥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已成功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中,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中列出安凯汽车63款,在国内客车企业中名列前茅;国轩高科形成了年产10亿安时的电芯生产线及配套的电池承租生产能力,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2015年12月,合肥市被列入安徽省首批低碳产品试点。此外,全市拥有符合《低碳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代表企业40余家,工业总产值约147亿元。(五)环境保护全面展开,“四大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十二五”以来,合肥市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持续推进,相关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了水环境综合治理、绿色森林增长、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四大专项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2011年安徽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了合肥市的内湖,为综合治理巢湖,改善巢湖水质,保护河湖环境,修复流域生态,支撑可持续发展,合肥市污水处理能力达125万吨/日,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8%,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率先基本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巢湖湖区没有发生蓝藻大面积爆发现象,蓝藻水华的密度和频次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全湖平均水质由2012年的V类好转为IV类,巢湖流域15个国家及省考核断面11个达标,东半湖为轻度污染,西半湖为中度污染,东、西半湖及全湖营养状态均为轻度富营养状态[11],全湖富营养状态进一步好转。2014年7月,巢湖流域生态保护被列入国家5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第一批)之列,获得正式批复。开展绿色森林增长工程。合肥市开展造林绿化、水源生态林建设和巢湖岸边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和湿地公园建设。2014年,合肥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63%提高到2016年的26.8%,森林蓄积量达700万立方米。新增滨湖湿地公园、蜀峰湾公园等5个城市公园,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9平方米。湿地保有量为118200公顷,建有部级滨湖湿地公园、省级龙栖地湿地公园共2个湿地公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6年,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的天数为55天,良好198天,优良率为69.1%。全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83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年均浓度下降9.8%;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年均浓度下降13.6%。完成省政府年度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11]。开展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2016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其中建成垃圾焚烧处理规模达到2000吨/日;合肥市餐厨垃圾处理厂一期200吨/日项目已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二期200吨/日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同时,按照安徽省住建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合肥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广养殖废弃物综合防治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2014年5月,合肥市在省内率先出台《全面加强畜禽规模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启动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2016年,对38家规模养殖场进行场舍环境改造,新建预处理池145立方米、厌氧发酵池3795立方米、沼液储池1850立方米。

三、合肥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难点

低碳城市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能源消耗

目前而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的转型时期,受深化改革的影响,“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显得愈加明显。其在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相应地给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发展的困境。针对于这样的问题存在,我国需要主动地去加强对全球环境的认识水平,建立全球战略大纲,为新一轮的经济建设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活动一方面能够具备较为稳定的进步速度;另一方面,也能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以此来全面推进城市规划活动的开展,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1对城市规划的概念定义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建设也从传统地追求速度与广度,向着对绿色、智慧内容的追求,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创新精神,也让城市规划活动的开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治理内容会针对于城镇的空间分布与统筹安排来将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对能源消耗与水资源短缺等具体内容的解决,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因为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交通日益拥堵,而城市本身带有的文化特征日渐磨灭。所以,其需要从科学理论出发,来确保城市规划建设内容可以满足城市规划设计需求,将低碳城市建设作为核心点,确保农村与绿色交通项目得以落实到位,以此来完成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2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定义

就低碳城市来说,其指的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降低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使其可以处于城市发展的较低水平线上,以此来改善温室效应,实现低碳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当然,低碳城市既包括了经济建设活动,也包括了社会发展。前者,是为了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要让经济产出得以保障;后者,主要是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城市经济活动带来新的商机与就业机会。

3城市规划中对低碳城市建设活动的阻碍因素表现

总的来说,低碳城市这一概念作为城市规划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诸多实践活动中都有所表现,也相应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其也存在着一些改进点,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加强重视。1)碳核算模式存在不足之处,其信息内容缺乏可靠性。碳核算信息是城市低碳建设活动的开展基础,其将生产活动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搜集、整理,形成对所需误差内容的计算,从消费活动的边界内容出发,将存在的误差有效避免。其还能对社会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带来积极影响,使得社会大众主动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去,但是,在我国因核算项目的开展水平较低,导致这样的工作成效无效而产出需求尚未能满足社会情况。2)低碳城市的概念较为复杂,未能做到统一表现。学术界在对低碳城市建设理论进行分析的时候,尚未能提出较为统一的标准。因此,相关学者的研究活动,主要是从城市的能源结构出发,将其与城市碳排放量、城市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等相结合,来完成对整个学术探究活动的开展。其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首先,低碳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表现,通过对矛盾内容的处理,来确保二者得以实现共同发展;其次,低碳城市的内容定义,需要将生产建设活动、城市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进行融合探讨,将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内容,来增强其完整性与影响力。3)因地制宜的管理概念未能有效落实,缺乏建设性。许多城市在对低碳项目进行推广的时候,仅仅是对新能源产业引进,但受其技术门槛的限制,而缺乏可行性,比如,光伏产业、风电项目等。这些项目内容因为结构相近,且缺乏创新性,而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就无法帮助传统产业完成转型任务,经济社会的稳定性也就无从谈起。

4城市规划活动对低碳城市建设理论的补充

1)让企业提高低碳生产建设的开展水平。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将经营利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使得二者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同时,企业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主动地转变经营管理模式,降低生产能耗与成本,确保低碳建设能够在整体生产运营活动中被有效地体现出来。2)政府行政改革对低碳内容的追求。政府在低碳项目中,应当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促使企业可以将低碳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的时候,需将产业调整与基础社会建设项目相结合,提高排放标准,加大惩治力度。3)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运用,提高对金融财政的使用水平。低碳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也就需要金融中介机构开设相关的金融项目。转变目前我国的单一业务模式,将社会资金与外国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切实地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到位。

5结语

我们认为,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城市规划理论为指引,将扶持重点转向研发和销售环节。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围绕发展低碳核心技术,调整充实各级科技计划来推动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发挥城市内各级低碳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端人才和设施富集优势,引导其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研发、储备与转让,积极招揽低碳核心技术人才和专门人才,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

作者:李前进 张招招 单位:霸州市城乡规划局 河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闫文静,史怀昱,王伟哲,等.陕西省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6):1069-1074.

[2]邱鹏.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新路径———瑞典经验借鉴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10):167-170.

低碳城市范文篇4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设计;策略

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全球经济体的不断扩张,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不断的增大,对于地球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过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对于环境方面造成了较大影响,所以发展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社会各方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在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引入低碳理念,能够有效改变传统过于粗放的城市建设思维,能够确保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加的关注环保建设,更加的节约能源,这对于推动我国城市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低碳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低碳城市的介绍

低碳理念是近些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破坏而受到极大关注的理念,尤其是对于我国的部分城市来说,低碳直接决定着城市是否能够可持续性的发展。所谓的“低碳城市”就是指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在确保高质量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措施来降低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方式。低碳城市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1)低碳城市的建设并不意味着牺牲发展来换取环保,而是要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进行充分的融合,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模式;(2)低碳城市的建设最为本质的措施是依靠人们消费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同时要进行更加有效的城市治理。尤其是有关城市治理方面,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在进行探索,从而能够为今后的低碳城市建设提出更加有效、实践性更强的治理模式。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策略分析

所谓的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就是指在原有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造、建设,对于城市的交通、整体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等进行必要的优化,从而形成城市各个结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

2.1提倡绿色出行,对城市布局进行优化

(1)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优化,使其更加的均衡。在已有城区范围内最大程度将出行区域设立在交通线的两侧,从而有效降低出行次数,同时能够缩短出行距离。(2)要在市民当中大力宣传,积极提倡绿色出行的交通方式,例如步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利用共享交通工具等等。只有在城市交通体系处在比较良性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城市的功能,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3)根据相关专家的建议,可以从空间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可以将城市整体向着小街区的模式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将城市的公共交通向着走廊式的模式进行规划设计,这样就会增加绿色交通的支撑作用,并且在对交通进行科学合理布局的情况下就能够有效的降低交通碳排放量。

2.2对于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在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布局规划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最为普遍的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加大的问题。所以说是否能够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实施城市整体结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深入仔细的分析、评估不同空间布局形态能够产生的碳排放情况,据此来选择最为优秀的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方案。特别是对城市不同功能区(包括居民区、工业区、高新技术园区、娱乐区、美食区等)进行规划设计时,因为不同的功能区存在着比较大的空间布局差异,所以在对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实际功能进行,以此来保证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3大力提倡节能型建筑设计

对于城市来说,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之一,为了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就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设计,采用节能型建筑设计技术已经成为了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1)建筑墙体方面的节能设计。采用节能环保型的墙体是建筑节能设计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现阶段来看,建筑节能设计采用的都是高效保温墙,此种墙体主要的原料就是火力发电厂当中排放出的粉煤灰,之后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进行加工而成。此种墙体的节能保温性能非常卓越,可以将其当成建筑物的护墙。通过此种环保节能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垃圾的排放,对于环保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复合节能墙体也是非常重要的节能设计。一般情况下,复合节能墙体主要是由传统的墙体材料和绝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复合组成。在房屋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用此种墙体结构,能够实现墙体良好的保温功能,进而实现房屋建筑节能设计。(2)窗户方面的节能设计。对于建筑窗墙比进行有效控制。所谓的建筑窗墙比就是指建筑窗口洞口的面积和建筑立面单元面积之间的比值。按照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来说,不同朝向的建筑窗墙比是不同的,例如北向的窗墙比在20%以内、东向和西向的窗墙比在30%以内、南向的窗墙比在35%以内;同时要保证建筑外窗的气密性,防止冷空气渗透。例如可以通过聚乙烯泡沫或者密封膏等形成弹性密封性材料,可以用此材料对门窗框以及墙体的缝隙实施密封;另外,在门内填充岩棉板来加强绝热性能。建筑窗户玻璃可以采用中空玻璃,同时要降低能够开启的窗扇面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固定玻璃和固定窗扇的面积。除此之外,在窗户设计过程中进行窗型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保证满足房屋空间采光以及通气方面的需求,同时要按照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加窗户的数量。

2.4要大力推动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利用

要大力推动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利用,加强城市能源多样性发展。城市设计中要充分重视无碳能源能源的利用,要将无碳能源和高热值密集能源进行协调发展,以此为依据来确定低碳城市设计策略以及所要实施的相应技术路线。要大力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例如“碳中和”技术,充分发挥清洁生产技术的优势。从目前来看,城市进行低碳经济建设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进行清洁生产以及低碳技术,一定程度上对高碳能源进行限制就可以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另外,也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绿化率、提升湿地面积等方式来提升城市整体的“碳汇”能力,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碳汇潜力,从而将城市当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碳含量较高的气体储存到生物碳库当中去。另外,太阳能的利用也是节能的重要方式。可以在建筑的顶层装设太阳能发电设备,从而将太阳能转化成为电能,再通过导线和配电设备进行连接输送到房屋建筑施工现场,这样就能够满足建设过程中的动力用电以及照明用电的需求。同时可以充分应用太阳辐射的热能来满足建筑物供热方面的需求。另外,对于建筑物的采光系统来说也可以采用太阳能技术进行,会对建筑物的节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南北地区环境差异较大,对于太阳能的使用也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对于北方较冷地区来说可以采用太阳能来供暖,对于南方相对温暖的地区来说可以采用太阳能进行通风。总而言之,太阳能技术安全无污染,设备安装相对简单,是非常值得在房屋建筑中推广的环保节能技术。

3结束语

总的来说,低碳城市设计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不同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为我们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

作者:尹伊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海艳,董卫.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设计初探———以武汉解放大道西段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1(02):15~17.

[2]简华荣.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策略[J].中华建设,2013(05):18~19.

低碳城市范文篇5

1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势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其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建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1世纪初,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10上升到2010年的第2,已经超过了日本。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的多种问题和机遇也集中显现。

1.1问题

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相比,我们的发展有相似的过程,即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人均能耗的强度也在同步上升。有资料称,一个国家要完成工业化过程,人均CO2排放量基本都要超过200t,当城市化基本完成,进入后工业化及信息化社会后,人均能耗则进入微增并相对平衡时期。目前,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在我国出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比重为9.5%,而钢材消耗量占世界消耗量比重的47%,水泥消耗量占世界消耗量的60%以上。而我国近百年来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1.1℃,高温、干旱、强降水、冰雹、雪灾、沙尘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中国能源研究会公布,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t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所以,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偏高,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中国人均能耗从1978到2007年由0.5t标准煤上升到2t标准煤。近几年,由于高能耗产业的快速增长,能源与原材料的过度利用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城市空气污染、水环境恶化、交通噪音严重、城市固体垃圾日益增多等问题难以解决,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框架中的核心问题。

1.2优势

首先,我国政府大力扶持低碳模式,先后制定了许多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在最近推出《“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t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t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t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t标准煤。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t和2086.4万t,比2010年的2551.7万t、2267.8万t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t和2046.2万t,比2010年的264.4万t、2273.6万t分别下降10%。同时在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出了具体部署,并对“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十二五”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十二五”各地区氨氮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十二五”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十二五”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做出了具体规定。在法律法规方面先后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其次,我国城市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并不是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产物,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建立新企业、新设备的成本要比传统工业国家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更低;再加上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降低碳减排成本。因此,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另外,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有较大的可塑性、鲜明的地域性、浓郁的民族性。悠久的历史,为我国城市留下了众多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适应多种自然环境、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许多城市根据各自的特征,提出了彰显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设构想,制定了低碳规则,安排了相关项目,确定了实践区,分重点、分层次地将地域文化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协调起来,形成了一个既有个性特点、又符合低碳要求的城市建设统一体。于是园林城市、太阳城市、山水城市、文化名城等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一切都是低碳经济时代城市建设的要求所在。

2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建设,其内涵和特征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低排放。其具体的对策与措施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2.1树立低碳观念,进行政策制度创新和科学的城市规划

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建设是政府、公民、市场共同协作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策制度创新和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关键。首先,政府应该通过立法机关制定保障低碳排放的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制订一整套控制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同时制定一系列细化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部门规章与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政府还应该制定碳减排的目标体系,包括短期、过渡期、年度目标及长期目标等完整的目标体系。在碳排放标准下,政府从区域结构、产业、建筑、能源结构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具体的规划。城市区域规划主要从交通系统、城市布局、绿色建筑、土地利用、无缝物流、市政设施等方面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定规划时,必须要有科学的、民主的决策程序,要有专家和民众的参与,要有公开公示与公众监督,以充分保证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远见性。规划一旦固定下来,就具有了法律效力,不可以因领导变化而随意更改。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对城市规划的遵从,就是对科学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对低碳城市和历史负责的态度。

2.2构建碳交易市场,用市场机制引导低碳城市建设投资

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减排。但目前技术创新的成本高昂,远低于市场追逐的基本回报率。在技术市场化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方面除了政府采用传统的财税政策积极开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采用市场化机制来引导企业、银行、民间、基金等社会资金投资。于是碳交易就应运而生。碳交易是低碳交易体系的简称,其运行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即在政府强制规划和法规的约束下,规定各城市、各行业低碳指标,并根据一定的交易规则,通过市场化的交易手段将环境绩效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使城市建设以最低的成本达标。一种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即通过项目的合作,买方向卖方提供资金或技术支持,获得减排额度,CDM即是这种排放机制。根据我国国情,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碳交易对策在设计时应当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充分认识碳交易市场在引领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充分认识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战略意义,要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因为碳交易是建立在高度发达信用体系之上的,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3)利用CDM机制的经验,提高城市对碳资产的管理能力,鼓励构建碳交易机构和碳交易区域市场。因为没有众多的交易机构和区域市场,就不可能有未来统一的国内市场。

(4)构建信息平台。因为低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低碳信息咨询、低碳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培训教育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城市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投资生产市场,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交易市场。

2.3创造全新的绿色建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18亿m2,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筑能耗迅速增长。所谓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70%。我国既有的近400亿m2建筑,仅有1%为节能建筑,其余无论从建筑围护结构还是采暖空调系统来衡量,均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是由于我国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采暖用能的2/3白白跑掉。而每年的新建建筑中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还不足1亿m2,建筑耗能总量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超过27%,逐渐接近三成。每年新建建筑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毁掉良田0.8万hm2。

物耗水平相较发达国家,钢材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kg,污水回用率仅为25%。因此,创造低碳建筑,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势在必行。为了创造全新的绿色建筑,当前必须抓好立项、设计、节能、效率、适用、循环、智能等七大环节。一是立项。立项要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科学决策,严格控制重复建设和扩大建设规模。因为建筑规模扩大,建筑材料消耗多,能源也就消耗多,碳排放也就多。二是设计。面对全球能源环境问题,不少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如低能耗建筑、零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等,它们本质上都要求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在建筑设计时,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如外界气流、雨水、湖泊和绿化、地形等)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采取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主要方法为: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水面、假山、围墙);合理设计建筑形体(包括建筑整体体量和建筑朝向的确定),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合理的建筑形体设计是充分利用建筑室外微环境来改善建筑室内微环境的关键部分,主要通过建筑各部件的结构构造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得以实现。还要改变追求奢侈、豪华的设计风格,走简约、朴实的设计之道。在满足功能适用的前提下,尽量将平面布局做到紧凑,提高建筑面积有效使用率。在住宅中控制套型面积标准,重点发展中小套型住房。三是节能。理想的节能建筑应在最少的能量消耗下满足以下3点,

(1)能够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控制接收或阻止太阳辐射;

(2)能够在不同季节保持室内的舒适性;

(3)能够使室内实现必要的通风换气。目前,建筑节能的途径主要包括: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

在这三个方面,高新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建筑节能也采用一些传统技术,但这些传统技术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在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人类还在寻求开发利用新能源以适应人口增加和能源枯竭的现实,而新能源有效的开发利用必定要以高科技为依托。如在建筑上不仅能利用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热水器还要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且将光电产品与建筑构件合为一体,如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使耗能变成产能。四是效率。建筑节能要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为了维持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在寒冷的季节需要取暖以提高室内的温度,在炎热的季节需要制冷以降低室内的温度,干燥时需要加湿,潮湿时需要抽湿,而这些往往都需要消耗能源才能实现。从节能的角度讲,应提高供暖(制冷)系统的效率,它包括设备本身的效率、管网传送的效率、用户端的计量以及室内环境的控制装置的效率等。五是适用。城市建筑物的寿命应在50~100年,但是现在有许多建筑物在它生命期未尽之时就早早地被拆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适用了。建筑物不到生命期就被拆了,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浪费。绿色建筑应该具有再利用的特点,使建筑空间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六是循环。循环要求城市建筑物所造用的材料和构件在其寿命结束时能够再循环和再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和建筑物所有者或使用者,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建筑物维护管理,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对符合城市规划和工程建筑标准,在合理使用寿命内的建筑物,除为公共利益需要外,城市人民政府不得决定拆除。”这条主要针对大拆大建。一方面对老建筑要管理好,利用好,做到物尽其用。另一方面,新建筑的安全使用期应当再延长。在当今的科技条件下,延长城市建筑生命周期,应该是可行的。七是智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通过对建筑物的4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建筑智能化结构是由三大系统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2.4提倡城市绿色消费

低碳城市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环保;生态环境

现代社会在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发展,但在社会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居住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并且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更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近些年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之中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低碳城市的建设,以期能实现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1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施低碳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在功能方面越来越强大,同时城市也成为了人类和自然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以及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在目前阶段一些城市之中单纯的追求城市经济方面的发展,使得国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沙尘暴、雾霾等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以及自然环境。所以在城市不断的发展过程,城市发展出了要注重经济建设之外,还要充分的认识到城市之中各种资源的科学利用,并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将低碳作为核心技术,从而做到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最终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国内的城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城市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要充分的认识到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果不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那么在未来一定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而现阶段低碳化的发展模式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方案,通过落实低碳化的城市建设就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证人和自然环境达到生态平衡。最后,城市之中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再仅仅影响当地环境,并在不断积累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而城市在导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城市低碳化建设的研究,并且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些低碳联盟以及低碳公约,以期能促进城市低碳化建设的开进。

2城市规划变革的内容

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城市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必须要认识到城市的规模扩张不能是无限的,必须要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自然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城市重要的物质基础,为城市的活动提供支持。城市规划变革的另一个关键内容在于空间形态的生态边界。以往的空城市规划着重考虑人们的经济性与可行性,而对于生态则没有过多的考虑。由于人们只注重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忽略了自然的协调,因此在城市规划变革中,必然要强调生态与人的相协调统一。在确定城市的边界时,要依照自然的特点,实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地发展战略,实现与自然边界的有机结合。

3城市在低碳化规划中主要的变革

3.1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低碳化

城市低碳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体系,需要城市之中各个行业、各个方面通力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的建设效果,在现阶段的城市低碳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城市之中建筑物方面、交通运输方面的低碳建设。在大量的调查以及研究之后,发展在城市之中的建筑行业每年消耗的能源极为巨大,并且也会影响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城市之中的低碳建设,也就需要建筑行业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更多的现代技术以及现代材料,实现建筑业的低碳环保,对于城市之中的新建建筑物,有关部门要加大审查力度,坚决杜绝违反规定、能源消耗巨大的建筑物出现在城市之中,同时好要积极的提倡在城市建筑物建设中实施绿色理念,另外,对于已存在的建筑物,还可以实施适当的改造工程,比如在老旧建筑物之中,实施保温工程的建设,通过现代新型保温材料、保温技术的运用,提升建筑物的保温效果,这样不仅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同时还能使建筑物在冬季取暖、夏季空调制冷阶段降低能源消耗量。其次,有关部门在推行低碳规划的时候,还要充分的注意到各个行业在低碳建设中的重要作作用,比如在目前的社会之中交通运输行业也对低碳建设有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的在社会上普及低碳环保工程的重要性,并且城市发展之中提倡自信车一类的绿色出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交通运输方面,管理人员还可以运用现达的科技,建设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首先在城市交通行业之中实现绿色环保,使用电力公交或者天然气公交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3.2建设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

要加快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应明确低碳城市的概念,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容量,不能硬搬西方城市发展模式,而以科学的方法界定城市发展,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与能源,使经济、社会、环境得到综合发展,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推动城市的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城市。粗放型的社会经济增长发展必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难以实现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因此在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通过低碳产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改变现有对资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模式,转以绿色产业、绿色消费为导向的产业为中心,提高城市发展的新活力。在此城市经济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控制性指标及引导性政策,引导市民、企业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为目标,推动城市发展向低碳能源技术、经济及社会消费方式的方向发展。

3.3在低碳模式下的城市规划需要具有前瞻性

目前城市发展速度以及科技发展速度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在开展绿色低碳类型城市规划的时候,还要具有前瞻性。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城市的面积在不断的变大,所以有关部门要能预见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前做好准备以及应对措施,使低碳化的城市建设能全面的得到落实。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需在长期探索中进行不断完善。进行规划过程中,需注重以城市自身情况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等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化方案,同时需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始终,进而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实现城市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作者:龚为花 单位:乐昌市城乡规划设计室

参考文献

[1]周岚,于春.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J].国际城市规划,2011(1).

低碳城市范文篇7

1低碳城市与保定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根据这一要求,众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2个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建设“太阳能之城”和“中国电谷”为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低碳保定,就是保定市要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2保定市物流业现状

2.1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与物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如信息路网、物流装备等基础性建设仍处在较低水平,物流的内构与外延建设仍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的需求。部分物流设施设备尚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之间协调性差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化现象。在仓储方面,大多数仓储企业的仓库设施简陋、机械化程度低,没有现代化的立体仓库,远远落后于先进水平。在信息方面,目前尚未建立公共型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也没有建立起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用户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定物流业的发展。

2.2物流服务水平低。保定市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发达地区相比,保定市物流企业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能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以及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设计能力差,物流增值服务少。

2.3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保定有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新能源,第二产业是汽车,第三个产业是纺织服装箱包业。工业企业中大多采取手工作业方式,很少采取高层货架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在物流外包方面,外包物流在总体上还处于补充地位,物流功能剥离还存在较大困难。在商业系统方面,商业配送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仍然沿用过去的进货方式,与生产厂家还没有形成信息联网和科学规范的物流运转,只在某些品种上实行了新的营销方式,缺乏大型连锁经营方式。

2.4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现有的物流企业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与储运上,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还没有能够为物流需求企业提供整合服务的物流企业,不能满足工商企业对物流一体化物流服务的需求。高效低耗的物流体系尚未建立,尚未形成高效运转的核心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物流企业在低碳物流践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定市的物流企业尚未整合企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缺乏通过高效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和包装等物流活动,在加大节能减排的创新力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未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3保定市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3.1低碳运输方面。运输是物流活动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而运输形成的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运输是保定市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虽然运量小,但运输成本高,对能源消耗大,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保定市是交通运输部10个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低碳型交通基础设施,切实提升低碳建设理念,合理使用低碳建设和运营管理技术、设施、设备、材料、工艺等;推广应用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合理提升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的拥有比例,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技术。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重点探索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的合理路径,优化城市公交、客运班线的线网布局和站场布局,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低碳化交通体系方面,要搞好主城区和卫星城内部的城市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加快都市区各组团之间快捷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完成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现有城市交通体系评估,开展低碳化交通整合方案设计。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利用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

3.2保定市物流信息平台方面。整合现有网络设施和资源,加强各类物流信息的沟通衔接。应用国际通行的信息标准和规范,逐步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保定物流信息网,通过互联网实现物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对接,支撑物流发展对信息的综合需求。基于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有利于制定运输优化策略。例如浙江传化物流基地,交易大厅里的电子屏上滚动着货运来往信息,4000多辆货车与480家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的逾5000条运输需求信息实现了快速对接,有效减少了货车的空驶率,每年降低物流成本约30亿元,并能减少碳排放14万吨。依托物流公用信息平台以及GPS定位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物流资源的集约化配置,车辆回程配载状况也将有所改善,从而提高车辆实载率,提升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社会运输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工商企业强化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改变传统运输、货代、仓储、加工、整理、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鼓励工业企业产品进行集装箱化包装运输,改进包装方式,提高竞争力,促进物流基本功能的有机整合。积极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尤其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要创造条件在工业企业聚集区域建立向企业提供专业、优质服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引导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联盟,促进部分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对原辅材料、特别是大宗原辅材料进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缩短物品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沟通环节,提高了物流效率,控制物流运输的空车运输频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业节能、低碳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节能低碳技术综合普及率仍然比较低。

3.4构建逆向物流体系。倡导低碳物流首先要从物流管理环节考虑,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低碳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低碳化。保定市作为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生产企业中规模企业有170多家,这些工业项目物流运输的托盘和集装箱,以及接受客户的退货、包装容器、原材料边角废料、零部件加工中的缺陷在制品等的销售方面物品实体的反向流动都会给保定市带来较大的物流量,合理规划逆向物流,引导和约束生产者、消费者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促进逆向物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在节约资源的同时降低这些物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5广泛应用节能新技术。围绕低碳高效性产业发展,实施企业创新工程,打造技术先导型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推动风力、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工程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及垃圾发电项目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普及应用新型节能技术,重点改造提升电力热力、纺织化纤、建材等能耗较高的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保定市作为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倾力打造“中国电谷”这一城市品牌,“太阳能之城”的建设,便是保定市走出的一条低碳能源之路。我国目前唯一的五星级太阳能酒店———保定电谷锦江国际酒店,该酒店的玻璃幕墙,就是一个太阳能发电系统,这座20多层的大酒店就是一座发电厂,年发电量26万度,可替代104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5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3吨,减少烟尘排放量1.8吨。此外,在保定市区主要交通路口,太阳能智能型交通信号灯和太阳能路灯随处可见,园林、景区里的景观灯、草坪灯都是利用太阳能发电照明。

3.6低碳物流园区的建设。保定市培育的10大物流园区为“保定•中国电谷”建设服务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物流园区,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服务的汽车产业物流园区,高阳纺织品物流园区,以服务县域特色经济为主的白沟小商品、安国中药材、雄县革塑、定州蔬菜、容城服装、高阳农机配件和保定市农副产品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建设,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树立环保意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物流园区在规划之初就要立足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角度,在物流园区的布局和配置上注意各种污染物的治理工作,并且鼓励多式联运、合理配置运力,从而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占地规模较大、噪声污染严重、对周围景观具有不利影响的物流中心应尽量远离人类活动比较集中与交通拥挤的城市中心区,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采取措施,把对环境的负面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城市范文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提高环境清洁度为宗旨的经济。“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率先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针对气候变化对各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在国际气候制度层面,国际社会建立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等相关机制,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在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度下,许多国家已经积极展开减排行动,扭转传统经济对于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在低碳排放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重要成员和能源消费大国,积极支持和参与应对国际气候变暖行动,大力提倡和发展低碳经济。

二、关于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全球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与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质是一致的。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具有保护全球气候的责任和政治意愿。同时,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在国际气候制度构建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也面临着未来国际贸易中以气候变化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选择必须要融入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浪潮。吉林市作为典型的高碳型老工业基地城市,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是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是城市发展责任感的体现。第二,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是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尽快扩大经济规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是吉林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重要任务。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入的同时,充分考虑、吸收、消化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开发利用新型替代能源和技术,避免对常规产业和技术的简单复制,避免投资回报期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培育新的低碳型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提升产业与技术在全球低碳化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必由之路。第三,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节能减排,解决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吉林市要实现工业城市与山水生态城市属性的有机结合,必须解决目前严重依赖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和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吉林市具备大规模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生物质能等“零碳”能源的优越条件,现有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空间巨大。发展低碳经济,是有效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促进节能减排的根本出路。第四,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强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机遇。当前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入了崭新时期,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进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利用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超前认识,超前部署,超前投资,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和推广先进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及产业,将为未来在区域和国际低碳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创造先行者机遇。

三、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从吉林市情况看,2010年3月19日,“吉林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成果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吉林市低碳经济城市试点工作的正式开始。10年来,虽然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仍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一,吉林市已经率先推动新能源发展。吉林市是国内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基地,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全市拥有270万千瓦的水电装机容量,形成水火并举的电力格局;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太阳能光电池、风力发电等工程持续稳步推进;农村户用小沼气和规模化养殖场集中式沼气工程全面铺开,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第二,吉林市建筑节能工作已全面完成。实施了新建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全面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材料,开展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实施了太阳能示范、冷暖地热源泵应用示范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第三,吉林市大力倡导绿色交通。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交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了城区公交车辆、出租车油改气工程;致力于发展小排量轻微型汽车,积极倡导使用小排量汽车。第四,加强环境建设和植树造林取得良好成效。多年来吉林市坚持不懈地抓天然林、水源涵养林工程和植树造林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调节区域气候,增强碳汇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吉林市作国家老工业基地城市,历史形成的以重化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使得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压力大,任务艰巨。因此,吉林市要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要做好“减法”,继续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同时,作为经济总量小的欠发达城市,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更要千方百计做好“加法”,把低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大力培育,这既是加快发展的选择,也是面向未来的选择。第一,低碳能源领域。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低碳能源。一是进一步推进松花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利用,建设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二是加快热电企业扩能改造,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项目;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生物质能源、风电、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第二,低碳交通领域。搞好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交通顺畅。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车辆、船舶,鼓励使用能耗低、能效高、排放少的节能环保型车辆。大力度推进全市公交车辆、出租车辆等的天然气改造和新能源汽车更新。第三,低碳建筑领域。在新建建筑方面,加快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型门窗、供热制冷、照明等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其次,加快对旧有建筑的进行节能改造,实行50%以上的节能标准。第四,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低碳转型领域。要加快淘汰石化、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

五、吉林市低碳经济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低碳城市范文篇9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融资;路径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这就需要资金的鼓励与支持,而资金的来源就需要社会方面的融资,资金在城市低碳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城市低碳发展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大力支持,它在城市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武汉城市圈低碳发展融资的主要问题

武汉正在处于城市建设高度发展的阶段,而且武汉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经济辐射整个中部地区,但是武汉在城市建设发面存在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低碳发展发面,低碳发展方面有存在一些不足。(一)低碳产业发展和融资的动力不够。现在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和融资方面的动力严重不足,它们的城市发展方式还处在传统的高能耗阶段,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投资相对较少。这些城市为了达到自己政绩目标的实现,一味的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暂时的优秀政绩是用高能耗来换取的。我们必须在经济的发展与低碳环保之间做出一定的选择。大多数量众多的城市在经济发展发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其资源数量、种类和使用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它在低碳发展和融资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在现在城市发展情况下,很多城市总是想用耗费时间短、发展快且容易发展的产业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低碳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城市在低碳建设方面的新技术要求高、回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需要不断进行资金的投入,配套产业的辅助与支持。在以为现代城市低碳发展为时过早的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还在大力发展重工业,会使低碳产业得投资规模有所下降,环境还会继续恶化,城市最终会逐渐衰败。即使有些城市也在开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学习与实践,但其总是建设一些高浪费地效应的建设,该建设期结束以后,相配套的低碳设施和产业也会随之闲置,投资得不到长远科学的回报,大量的资金可环境遭到浪费和破坏。(二)公共财政压力影响低碳融资总量。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在低碳发展及融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在大多数城市的低碳发展的时候,政府的财政投资起主要作用,财政在城市垃圾处理、绿化维护、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投资尤其大,从全球城市低碳发展的近况来看,政府在城市低碳发展的投入相对较大。在经济发达,城市建设先进的大城市还好,资金投入相对较多,很多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偏远城市,经济落后,财政收入较低,对城市低碳发展的投入也就随之减少,在2014年度全国各大城市低碳发展的评估报告指出,到2015年年底,中小城市的人口比重占全国的80%左右,但是其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8%,地方性的财政收入只能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44.01%左右,地方性人均财政收入比较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问题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如果只依靠城市的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来发展的话,城市低碳发展会很难有所建树,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城市圈的低碳发展。(三)融资方式较少。现在我们周围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城市低碳发展的大范围投资,同时,我国许多城市的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建立有助于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的绿色信贷制度,但从银行现在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各大商业银行从放款的安全性、信贷收益性和资金的流动性方面来考虑,现阶段银行对城市低碳发展的这种投资周期比较长,而且经济效益比较缓慢且比较低。随着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容量的承载力会越来越小,节能减排的标准会越来越高,随着沿海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不断地向中西部等欠发达的地区转移,说明城市低碳发展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不能合理促进城市低碳发展。有些商业银行对那些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城市低碳发展建设项目的投入相对较低,而是更加趋向于对那些得到快速利润回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一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相对紧缺,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创新比较困难,那些高新科技、没有污染或者污染很少的的产业很少入驻该城市,银行或其它一些投资机构对城市低碳融资的投入极少。城市在现有的资本市场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表现较好的的上市公司数量更是少的可怜。这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方面,它的融资总量和融资结构都不是很好,都不进合理。(四)融资工具与创新较少。近几年来,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发展,各国和各大城市建立了碳交易市场和相关的机制,这两年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得到不断的壮大,特别是在碳期权、碳期货等方面,衍生出许多有助于低碳发展的金融产品,促进了城市低碳发展的融资规模。低碳经济这几年方兴未艾,我国也开始建立碳交易试点,不过一般都是区域性的,现在许多城市在碳交易市场里的实际操作与项目开发还不够成熟,这样就使得城市具备碳金融工具使用与开发的诸多条件很少,甚至是没有。现在有些城市的低碳发展融资的投资机构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些投资融资机构还不健全,城市低碳发展的投资分析技术还有待提高,对城市低碳发展的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风险对比与规避风险的技术还不完善,融资路径与创新需要改进。城市低碳发展的融资路径的开拓离不开政府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更加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投入和政策制度的保障。而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法律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有些时候,地方和单位都会出现2018年第12期下旬刊(总第71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2,2018(CumulativetyNO.718)TimesFinance严重的地方性保护,真正的低碳发展路线得不到规范、严格、公平的执行,许多企业单位在低碳发展方面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企业单位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还是主要走传统的发展道路。城市低碳发展的融资是新时代的产物,它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而且与之相关的金融机构和实际管理操作人才较少。

二、国外低碳发展融资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环境恶化和可再生资源的减少,许多国家为了自身及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开发城市低碳经济,新技术在不断的升级与革新,高能源消费,高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老步伐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思路,这严重阻碍了城市低碳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外各大低碳经济发展不错的国家进行研究与理解,得到以下几点城市低碳发展在融资方面的经验教训:(一)发达国家制度模式引以为鉴。发达国家在城市低碳发展方面建立了许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在立法立规方面经过多年的应用与实践,这些制度越来越完善,被执行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应该认真从中学习和借鉴。(二)政府公共财政投资。许多国家的政府财政在城市低碳发展方面投入比例非常大,从税收等公共财政方面对城市低碳发展建设实行优惠及减免,进而促进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现城市低碳发展融资的作用。(三)新技术革命为本。西方许多国家在城市低碳发展的建设中,把通过各种途径筹集的大量资金投放到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面,而这些得到革新的技术又促进了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四)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在发达国家,一些政府从多面使用财政的手段,通过财政对低碳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投入与全面细致的补贴,通过发展绿色信贷,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方面的资金支持即时到位,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绿色贷款机制,低碳产业和低碳企业比高碳产业和高碳企业可以享受更加方便快捷、贷款额度大、贷款利息低等更加优惠的条件,从而使城市在低碳发展的时候有充裕的资金可以及时投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建设低碳发展的和谐可持续城市。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开始比较晚,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低碳发展方面处于弱势,经验教训没有其他发达国家的丰富,在经济总量和资金投入方面也略显不足,所以,我们在发展低碳城市的同时还要借鉴国外先进可持续的经验,展开多角度的合作,促进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

三、武汉城市圈低碳发展的融资路径选择

低碳城市范文篇10

1低碳城市评价研究与实践

1.1低碳城市评价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时代背景下,低碳城市研究是各国政府与专家都非常关注的重点,我国在低碳城市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夏垫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1];辛章平等认为低碳城市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认为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2];戴亦欣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3]。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低碳城市即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这其中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是碳生产率的提高。碳生产率是指单位碳排放所产出的GDP,这是一个正向指标,低碳城市要求在单位碳排放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另一个涵义是指在争取环境保护和低能源消耗的前提下,社会的教育、经济、医疗、社会公平等各个从人文角度出发的指标的发展不受到阻碍。

1.2我国低碳城市评价实践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其主要的三大碳排放源为城市的建筑、交通和生产。城市发展要达到真正的低碳式发展,必须做到三方面内容:一是节能减排。首先是要加大宣传,使得低碳环保深入人心,其次要促进低碳技术的广泛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逐步加大,超过甚至取代化石能源。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精深加工产业、第三产业等低碳排放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要地位。2011年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专家委员会研究完成了《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十个方面组成,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这部评价体系在很多方面给出了具体评价低碳城市建设成果的指导意见,具有三个主要特色:①较为突破的参考了媒体传播的力量;②将公众意识类列为重要的评价指标;③若发生严重违反低碳经济发展的事件,该城市将会被一票否决。但是城市低碳化建设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依靠一种统一的宏观的指标体系来指导低碳城市的发展,开展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研究有助于我国林业资源型低碳城市更好地发展。

2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特点

林业资源型城市一般来讲既是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功能。林业资源型城市相对于煤炭类、石油类等特色城市的发展,污染明显较小。与此同时,这些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上具有众多优势。

2.1区域经济优势

虽然林业资源型城市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金与人才缺乏等原因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单一,发展缓慢,但是当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与国际完全接轨之时,林业资源型城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依托自己丰富的资源优势,逐步建立了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区域经济体系。这是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机遇和主要优势。

2.2森林资源优势

林业资源型城市都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建立和不断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研究表明,森林资源是世界上巨大的二氧化碳储存库。只要林业资源型城市真正做好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并进行合理的森林采伐,就可以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吸收和保存二氧化碳的巨大作用,为低碳城市建设做出特殊的贡献。

2.3再生能源优势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化石性能源和可再生的生物性能源。而化石性能源使用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所以低碳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薪炭材是具有林业特色的、具有广阔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林业资源型城市在薪炭材利用上大有可为,当然这种利用是建立在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双重支持下的能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

2.4人口变化优势

由于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林业资源型城市人口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劳动力减少等弊端被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弥补,而这种人口减少却带来了林业资源型城市发展能源消耗的相对减少。由于林业资源型城市比较偏僻、物资运输中的能源消耗较大、人口减少速度较快等原因,这一因素变化给林业资源型城市带来的变化还是巨大的。

3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构想与框架

3.1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构想

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应该充分考虑林业特点,一般城市低碳发展可能主要考虑低碳排放一个方面,而林业资源型城市应该考虑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个大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低碳排放是在保证生产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使得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在全地区广泛应用,实现相对的低碳排放。第二个层面:碳吸收就是充分发挥林业特点,做好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合理经营以增加森林碳储存。

3.2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框架

低碳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以及民众对于低碳发展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基于以上观点和构想,对于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应该从低碳环境(媒体宣传、公众认知、低碳政策、低碳规划、低碳计划实施、经济总产值、人均产值、人口密度及变化)、低碳排放(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能源)、碳吸收(森林资源覆被率、森林资源面积、森林资源蓄积、森林资源固碳量、森林资源固碳量变化)、低碳否决事件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见图1)。

4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①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必须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全面系统地反映该城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现状和低碳排放以及森林资源碳汇贡献。②可行性。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包括的内容众多,并且由于技术上数据收集的困难和指标本身的特点,在选取指标时,要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易于明确、易于考核的指标,从而减少指标体系的信息冗余度,保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③特殊性。由于城市的资源类型具有多样性,因此,建立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林业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其主要资源、环境特点及问题,力图充分发挥其环境资源优势。④规范性。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到已有相关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性,这些已有的低碳评价相关的指标体系,不仅仅是众多专家多方研究的心血结晶,更是全国上下都应该遵循的公认的规范的评价标准。⑤导向性。低碳城市建设是集过程性和目标性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在对其进行经济评价时,必须考虑其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选择的指标体系既要能反映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又要具有检测性、预警性,对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性。

4.2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