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留言大全十篇

时间:2023-04-12 00:20:50

经典留言大全

经典留言大全篇1

瑞典是诺贝尔的故乡,科学技术发达,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水平,并且有数所大学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除了学校和专业因素外,去瑞典留学至少还有两点好处:一是瑞典不仅中小学教育免费,连大学一般也不收学费,因此外国留学生可以节省这笔开支;二是瑞典是有名的“福利国家”,外国留学生凡在瑞典学习一年以上者,都自动被登记在册,可享受公费医疗。此外瑞典社会安定,治安状况较好,学习和生活在瑞典会有较多的安全感。

但到瑞典留学也有不利之处:第一,瑞典各高校一般以瑞典语教学,尤其作为本科生,如不懂瑞典语,便不可能入学;第二,瑞典生活费用较高,按瑞典移民局为外国留学生所做的预算,每人每月需开支约6300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10克朗),其中伙食2400克朗,住宿2100克朗,交通费500克朗,其他各种费用1300克朗。

尽管中国学生不怕吃苦,可以节衣缩食,但每月也得开支5000克朗左右。这样数年学下来,将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瑞典有40余所高等院校,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包括斯德哥尔摩大学、乌普萨拉大学、隆德大学、哥德堡大学、于默奥大学和林雪平大学等。这几所大学都设有众多院系,都有数万名学生。瑞典最著名的专科性学院包括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皇家工学院、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查尔摩斯工学院和吕勒奥工业大学等。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是评选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机构,名气很大,我国有不少医药界的学子在那里进修或攻读学位。尽管这几年,中国留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并没有太大变化;特殊的国情使得以瑞典为主的北欧国家依然只给中国留学生留出一条狭窄通道。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这条通道确实给想沐浴西方文化的中国人多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冯颖,25岁,2001年来的瑞典。在北京念完“工业经济”本科后,工作不到一年,她就申请了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环境工程与可持续性基础设施”的研究生,现在已成功拿到学位,正在瑞典找工作。她认为,留学瑞典是个“物超所值”的选择:就她的专业而言,她所在的学校属世界一流;免学费;研究生课程为英语授课;而且她还申请到了奖学金,足以支付每月开销。

在瑞典,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认为这里最吸引他们的是:免学费、英语授课、欧洲名校和极高的签证率。留学瑞典还有许多其他优点:签证超过一年的留学生都可享受当地的高福利(如公费医疗),自然环境优美,当地人外冷内热、善良友好,社会服务机构完备,留学生可以便利地畅游欧洲(瑞典为申根成员国)等等。

据中国驻瑞典使馆教育处介绍,在每年来瑞典留学的近200名中国人中主要以研究生和博士生为主。瑞典也没有类似英联邦国家的语言学校,虽然大学有瑞典语的预科,但近来移民局对来读预科的学生的签证控制颇严,想通过学语言来瑞典可能性很小。

说到学语言,目前看来惟一的可能便是瑞典梅拉达伦学院。这所学院是现在中国留学广告中惟一能看到的瑞典高校,也是中国留学生聚集最多的学校之一。该院国际学生办主任贝里斯特伦先生介绍说,该院专为中国学生设立了5-7年的课程,前2年为语言课程,结束后可直接进入学院进行本科学习,但其前两年的成绩仅适用于该学院,并不通用于其他瑞典高校,且两年的瑞典语学习必须交纳学费,大约每月3500-5400人民币。来自天津的崔蓓如今已学完两年的语言,正要进入下一阶段的本科学习。她说,来这里学习利弊都有。其中最大一个弊端是,因为要读两年预科,会有浪费时间的感觉。尽管前几年每年都有30人左右的中国学生进入该院,但很多通过中介过来的中国人其英语水平及综合学习能力非常差,纯是为出国而非学习而来,来学校后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目前,瑞典移民局已经注意到了此现象,因此尽管该院的这个中国项目依然有效,但控制已严格很多。

瑞典大学实行学分制和学位制。每门课程分数不一,一般为5至10分。一个学生每上课一周可得1分,上完一学期,一般可得20分。一个专业上完需积80分以上,即至少需学两年。达到这个分数线以后,学校会给该学生颁发专业证书,以证明其学历。其后该生如继续学习,在学满120分之后,其中主修课在60分以上,独立的学位论文在10分以上,即可获得学士学位。若积分达到160分以上,其中主修课在80分以上,独立的学位论文在20分以上,即可获得硕士学位。只有积分在160分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攻读博士学位,拿到这一学位一般得学习4年。

中国到瑞典读本科的留学生为数不多。要读本科,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有完整的高中毕业证明材料,主要是毕业证书。但这还常常不够,有些学校的有些专业还有特殊要求,必须先进修一些补充课程才能上,不少专业(如建筑、医学等)需经特殊考试才会录取。二,要有良好的英语水平,TOEFL成绩至少在500-550分之间。三,要能用瑞典语听课、做笔记、读参考书,通过由瑞典当局主持的全国性瑞典文水平考试。要做到这一点,至少需在瑞典专门学习一年瑞典语。四,本科学习时间延续较长,必须提供整个学习期间的经济担保,约30多万克朗,才能拿到瑞典的入境签证和居留许可证。我国高中毕业生很难被瑞典大学录取。

近年来,我国在瑞典学习的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家教委、大专院校和一些科研机构派出的进修生,即公费生。这些人一般根据双边协议在瑞典的大学里深造一两年,然后如期回国。另一类为以攻读学位为目的自费生。这些人一般在国内大学本科毕业,工作了一两年或两三年,本人提出申请,被瑞典大学接收为研究生。

瑞典各高等院校有权独立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它们对外国研究生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录取标准。研究生课程以英语教学,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英文水平,TOEFL成绩至少要在550分以上。多数人要拿到硕士学位需攻读一至两年,不少人在拿到这一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硕士生能否拿到奖学金,完全由有关院校决定,博士生一般都有较优厚的奖学金。?

经典留言大全篇2

[关键词] 典权,肯定说,否定说,存废

作为中国传统之一的典权究竟是否要写入中国未来的民法典是现在中国民法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有支持的,也有否定的。就目前而言,几位较有名望的民法学者都支持将典权保留,而在立法上,三部物权法草案中都对典权制度作了规定:法工委的草案是将典权规定在了第三编用益物权下专设了第十五章为典权;梁慧星草案中对典权的规定是在第六章中;而王利明草案在第三章用益物权中将第五节规定为典权,可见我国民法典设立典权制度几成定局。但是,仍有许多学者认为典权制度不符合现代中国社会形势,反对在民法典中规定典权制度。笔者认为,这些学者对废除典权制度的主张值得商榷。

一、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对立观点

典权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制度,就目前而言是一种习惯法,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得以确认,除此以外,世界各国目前世界上只有韩国1958年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明文确定加以保护。[1]典权是指支付典价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占有他人不动产而享有使用收益权利的一方,为典权人;收取典价而将自己的不动产交典权人占有、使用、收益的一方,为出典人;作为典权客体的不动产,称为典物;典价是典权人为对他人不动产占有、使用、收益而付出的对价。 [2]实际上,典权除了是提供用益外,还具有担保的功能以及融资的功能。对于典权的概念,学理上并无什么分歧,但由于典权自身的特殊属性以及考虑到其繁荣发展应用时期的社会背景,目前存在以下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一)典权制度肯定说之一般理由

几位较有名望的民法学者都支持将典权保留,而在立法上,三部物权法草案中都已对典权制度作了规定。目前流行的支持保留典权制度的理由一般是以下几点:

1.典权是我国独特的不动产物权制度,源远流长,迄今存在,反映了中国物权制度的特色,也符合中国的传统习惯,对于这种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应当加以继承,不能轻言废止。

2.典权为特殊的用益物权制度,能够同时满足典权人占有使用收益不动产的需要,和出典人对于资金的需要,此系其他物权如抵押权所不能替代。

3.新中国成立以来,典权关系由政策和判例法调整,制定民法典时规定典权有利于财产关系的稳定。

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人民私有房屋大量增加,房屋所有人可以通过设立典权获取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待经济情况好转时再赎回,或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使用房屋,而又不愿出卖时,通过设定典权可以避免出租或者委托代管的麻烦,因此有保留典权制度的必要。 [3]

(二)典权制度否定说之一般理由

反对规定典权制度的学者们的主要理由集中在于:

1.典权制度适用的范围过于狭小,不具有作为一项独立物权存在的必要性;这些学者认为,典权尽管是我国固有法的一项内容,体现了我国的民族习惯,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消灭了土地私有制以后,典权已经在显示中极少采用,虽然最高人民法院肯定典权的批复、解答有十多件,但仔细分析大多设定于土地改革之前,尤其土地概归国有和集体所有,就土地设定典权已不可能,就房屋设定典权虽无统计数字,依法院受理案件的情形推论,可以说出典房屋的实例极少。而作为一种融资方法,典权也不如抵押合理。与其将房屋出典而获得典价,不如将房屋设定抵押以获得更多的借款。另外又如我国台湾地区,虽然其民法典对典权作了明文规定,但因市场经济的发达,导致人民观念转变,现实生活中设定典权已经日益稀少。

2.典权与不动产质权和买回极为相似,即使有人拘泥于传统习惯,就房屋设定典权,虽因违背物权法定主义而不能发生物权效力,但仍可通过准用债法关于附买回约款的买卖的规定,而使当事人利益获得保护,不致影响法律关系的稳定,因此废止典权与实际并无害处,而且完全可以用后两种制度代替典权。

3.典权之所以兴起,在于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变卖祖产尤其不动产属于败家子,足以使祖宗蒙羞,并受人耻笑,而现今市场经济发达,人民观念转变,将不动产抵押、出卖以获取资金,为正常的经济行为,因此无保留典权的必要。

4.物权制度与一国民族传统、经济体制关系密切,具有各自特点,因此物权法最具有固有法色彩。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沟通,导致现代各国民法物权制度的趋同,学者称为物权法的国际化趋势。典权制度是我国特有制度,现代各国民法无与之相同者,为适应物权法的国际化趋势,宜废止之。 [4]

二、对否定说的商榷

综观上述否定说的各条理由,其核心问题在于认为典权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在现代,其得以适用的现实基础已不存在。随着物权国际化的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人民观念的转变,典权设定日益稀少,故主张废弃典权。否定说的关键就在于认为在现代社会,传统典权制度的功能能被其他制度所代替,如现代社会中的债法制度、抵押制度,其中的附买回特约之买卖或不动产抵押制度等。但在笔者看来,这个理由的合理性是很值得商榷的:

(一)对典权不具现实存在合理性之质疑

埃利希曾说过:“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于立法,不在于法律科学,也不在于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5] 也就是说,一项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不是要看它法律上有没有规定,也不是要看这项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私有制已被废除,土地典权随之在我国已不再存在,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房屋典权制度也被取消。实际上,比如房屋所有人考虑到房屋暂时闲置,而又不愿意将该房屋出让,且急需资金,在此情况下适用典权制度,是有其现实依据的。

一方面,就我国农村方面而言。现阶段,农民大规模地走出农村,涌入城市,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转移问题,即现在的“民工潮”现象。据初步匡算,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亿人,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并且,在十五计划期间,由于农用耕地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还要产生约600万个剩余劳动力。[6]目前,涌入城市的民工达7800万人。以安徽为例,2001年,安徽省农村劳务输出人数达770万人,已占农村总人口的1/6. [7]在这些涌入城市的农民中,除了一部分短期劳动者外,更多的人是想在城市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机会,他们需要资金投入,而对于本来就不富裕而来城市淘金的农民来说,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进城后而因此闲置的住房。但依据《担保法》第三十七条第(二)项之规定,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村居民因建造自有住宅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占有、使用的权利,其具有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因此我国农村农民的私有住房依法不得设立抵押。那么如果两个当事人之间,其中一方正好想要利用对方闲置的住房,而房主又想取得相当于房屋价值的金钱来作投资,以我国现行制度来看,除典权外,别无其它制度可为利用。因此,设定典权制度对这部分农民来说,必定会成为他们融资方式的首选。

另一方面,就我国城市方面而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人才得以迅速流动起来,出国人数大幅度增加。在这股出国大军中,出国留学、工作的人数占了不小的比例,以申请赴加拿大留学为例,据资料显示,2000年是12000人,2001年已超过20000人,增长趋势迅速。一般来说,凡申请去加拿大读大学本科的学生,需要向签证处提交50至6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证明。而在这部分留学人员中,绝大部分是自费出国留学,自1990年至2003年这13年来,全国共约有30多万人在不同程度地交纳了培养费后获准自费出国留学。国务院于2002年11月1日颁布了一项决定,简化了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自费出国留学的审批手续,[8]这样,今后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将会更多。各国对留学生收取的费用高低不一,但平均算来,出国留学三四年的学费、生活费当在20万至30万元人民币之间,对于一个中国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对于那些有住房因出国而使其闲置又需要出国费用的人来说,虽然中国银行开设了为留学人员提供特殊服务的留学贷款业务,但是利率要按同档次贷款利率执行,两相比较,典权制度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而对于那些虽不急需资金,但因为到外地工作,出国留学、工作,有较长时间不使用房屋,又不愿出售,为的是保存祖业或为将来自己回国后再住的,若采用出租方式,自己则无法管理,这就必须要找代管人,而且还有定期收租、维修房屋之麻烦,而典权可避免这些烦琐之事,因此出典就成为最理想的方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逐步确立,商品房已大量进入市场,私人房产也在迅速增加,这将大大拓宽典权的使用范围。由此可见,尽管目前典权在实践中很少使用,但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发展前景出发,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的房屋典权制度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其适用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二)对典权能为其他制度所代替之质疑

1.典权制度与抵押权制度之比较

抵押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提供担保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法享有的就担保的财产变价并优先受偿的权利。[9]它与典权相比其不同处表现在:

(1)抵押的设定可能导致房屋所有权的转移。在抵押情况下,债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法享有就担保的财产变价并优先受偿。因此如果以房屋设定典权,则在债务到期以后,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担保物权人就有权行使抵押权,处分抵押房屋,将其变卖而优先受偿。房屋变卖,则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但是在设立典权的情况下,典权人享有回赎权,只要典权人没有抛弃回赎权,典物就不会发生所有权的转移。由此可见,典权的设定能够使所有人继续保持对房屋的所有权,这是抵押权所不能代替的。

(2)抵押不利于发挥物的最大用益。设立抵押通常不影响占有,抵押物将由抵押人继续占有;但在设立典权以后,典物将移转占有,即出典人不再占有典物,而应当由典权人行使对典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如果某人的房屋暂时闲置(例如公民因为出国留学,房屋空闲),该公民以其房屋设立抵押,房屋仍然由自己占有,也会造成房屋的闲置,这将有浪费之嫌。但如果将该房屋设立典权,则由典权人行使对该房屋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对该房屋的利用效率。

2.典权与不动产质权制度之比较

不动产质权在法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中有明确的规定。其是以不动产为标的所设定的物权,是指因担保债权,债权人占用债务人或第三人移交的不动产,并就其所卖得价金优先受偿的物权。不动产质权与典权极为近似,但二者亦有许多差别:

(1)不动产质权在性质上属于担保物权,它以担保债权为目的,从属于主债权,不得与其所担保的债权分离而转让或以之设定担保;而典权是用益物权,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物权,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存在,故可以单独转让或设定抵押权。

(2)在不动产质权中,出质人对于原债务仍负有责任。如果质物的价格因各种降低,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出质人仍负有清偿责任;而典权人则不负有此种义务,因此典权更具有稳定性。

(3)在标的物的使用上,不动产质权人仅得依质物的原来用法而为使用收益,不得擅自改变质物的用途;而典权人则可以在不妨碍典物原状的范围内,对典物自由使用收益,可改变典物的用途,也可就典物出租或设定抵押。

(4)在危险负担上,质物因不可抗力而灭失时,由出质人负担其危险,债务人仍须负清偿责任,质权人不负危险负担的责任。而典物因不可抗力而灭失时,由典权人与出典人共同负担其危险,即典权与回赎权均归于消灭。出典人大多是经济上的弱者,对典物危险负担的设置符合我国民众几千年来所遵循的扶危济贫的道德观念。此外,作为弱者一方的出典人在典物价值减少情况下,他可以抛弃回赎权;若典物价值上涨,其如无能力回赎,则又有找贴的权利。因此典权制度有不动产质权所不能体现的福利保障功能。

3.典权与买回合同之比较

所谓“买回”,是指在不动产买卖合同中,双方附有买回的特别规定,到一定期限以后,出卖人将已经受领的价金或已约定的价金买回已出卖的不动产。买回与典权制度中的回赎权极为相似。王利明认为,以买回代替典权中的回赎,不利于对出典人的保护。主要原因在于:

(1)出典人在出典后典物的所有权并未移转,典权人只是取得了典物的占有使用权。但在买回关系中,要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这就是说,在出卖人买回标的物之前,标的物所有权已移转给买受人,出卖人因对出卖标的物已丧失了所有权,他买回其标的物乃是重新取得所有权。所以,以买回代替典权,实际上否定了出典人的所有权。

(2)典权在性质上是一种物权,可以对抗第三人。典权关系中所包含的回赎权,不是约定的,而是法定的权利。出典人可以行使,也可以抛弃该项权利。出典人回赎的目的,是要消灭典权对所有权的限制,一旦回赎,典权关系消灭。而买回权则在性质上是一种债权,只能在买卖当事人间发生效力,不能对抗第三人,权利内容也完全由当事人约定。如果以买回代替典权,实际上将出典人的物权转化为债权,这当然不利于对出典人的保护。[10]

(三)典权与租赁及买卖之比较

1、与租赁之比较

与典权相比较,租赁有一些不利之处在于:第一,在出租的情况下,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间形成合同关系,房屋虽然由承租人占有,但出租人仍然要负有修缮等义务;而典权关系中,除非是因为不可抗力使典物发生了毁损灭失,需要修缮或重建的,在此情况下典权人有权要求出典人返还适当的修缮费用,但在其他的一般情况下出典人并不负有修缮义务。可见出典减少了出典人日常维护的典物的麻烦。第二,租赁期通常较短,在租期届满以后,出租人还要寻找新的承租人,会产生一定的麻烦;但是在将房屋出典以后,出典人将房屋交付给出典人以后,房屋就由典权人长期占有,出典人也不必再去寻找新的典权人。第三,承租人交付租金通常是分期分批交付,而不是一次性交付,这样当事人也难免为租金的支付发生争议;而出典以后,典权人一次性地交付典价,这样当事人就一般不会为典价发生争议;第四,承租人通过租赁而对房屋享有的权利是有限的,例如,承租人不得擅自转租,租赁的房屋必须要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未经出租人同意,不得将租赁权整体转让。但是,在房屋出典的情况下,典权人则对典物享有较为广泛的权利,对典权人在典权存续期间,有权将典物出典给他人,也有权将典物出租或将典物转让给他人,还可以将典权设定抵押权。这些权利显然不是租赁权所能包括的。

2、与买卖之比较

与买房相比,对于承典人而言,购买现房的价款比典价要高得多,买受人可能一时凑不够足够的资金买房,更何况,因为对房价的市场行情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买受人难以确定房价将上涨还是下跌,因此,买房的风险也比较大。而当事人又急需房住,在此情况下,采用承典的办法是可行的。

由上可见,典权制度有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制度,或许在立法例上有类似制度存在,但他们仍有区别,不能为其他制度所替代。我们在设置民法典中的规定时,一方面要象“水到渠成”般注意总结社会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总结为制度,设置适合于社会生活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修渠引水”的立法精神,设置科学的条款制度,利于社会生活。因此物权法规定典权制度,多增加一种交易、融资途径供人们选择采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法律秩序有益而无害。典权制度作为我国的独特物权制度,其发源已久,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完善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不可轻易言弃。如在我国物权法中好好利用加以规定,必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作用。

三、对肯定说的补充

上文所提及的典权制度肯定说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还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尚有两点补充之处:

第一,一般理论认为,典权制度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中国传统重视祖宗遗留财产尤其是不动产,出卖祖宗遗留不动产称为“败家”,出卖祖宗遗留财产的子孙,被称为“败家子”,将为人所不齿。因此,产生折衷办法,称为“典”。即将不动产出典与人,以获得相当于卖价的金额,解决急需资金,而在日后又可以原价赎回,因此可以避免出卖祖产“败家”的恶名。其实现在,这仍然能够成为设立典权的理由。除去前文所提及的外出打工,出国留学之例外,还比如有的人家子孙辈都已迁往外地居住,并且放弃继承父辈留在家乡的不动产,但不愿意将其一卖了之,而又想保留这些财产。则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典,既保留住了所有权,又能将物之功效发挥出来,并且出典人不需要像房屋出租一样劳神打点。就该种情况而言,出典是最符合具有效率的一种制度方法。因此,设置典权是可行的。

第二,虽然一般通说认为典权是属于用益物权,但除此之外,学说上还有担保物权说以及折衷说(认为典权既不是纯粹的用益物权,也不是纯粹的担保物权,而是兼有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性质的特种物权,又称特种物权说)。据此有人认为连典权的性质都还未定下来,因此法理上无法找到在用益物权部分规定典权制度的理由。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这样的说法是荒谬的。首先典权的性质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通说,我们是制定民法典,物权法,而不是编写民法或者物权法教科书,依据这个通说我们就以可以将其在实践中应用了。学术上的争执讨论终究是学理上的,毕竟与现实运用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其次,具有性质属性争论的制度不只典权制度一项,比如对知识产权是否置于民法典中民法学界一直争论不断,但是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规范却是不争的事实。类似的,民法典中对典权制度的规范也是必然的。

四、余论

总上所述,典权制度有必要,有可能在我国民法典中给予规定。但是我们绝不能直接照抄照搬传统典权制度,而是肯定要根据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给予一定调整与修改,制定出符合现代社会的有中国特色的典权制度。

注释:

[1]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第294页。

[2]参见王全弟,陈建宏,高贤升:《典权制度比较研究》,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李婉丽:《中国典权法律制度研究》,见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卷,第446—447页。

[4]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物权法课题组:《关于制定中物权法的基本思路》,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2期;以及王利明:《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514页。

[5](美)弗里得曼:《法律与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6] 阳忠恕:《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J],《中国就业》2002.3.

[7]徐乐义:《“民工潮”与农村“第三次改革”》[J],《中国就业》2002.3.

[8]《国家取消自费留学高等教育培养费》[J],《出国就业》2003.6.

[9]梅仲协:《民法要义》[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0页。

经典留言大全篇3

为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到瑞典留学,瑞典高校增加了英文授课的学士学位课程,高中毕业生也将成为瑞典留学的一个新群体。在2002年北欧留学逐渐被大家认知后,就有一些高中毕业生到瑞典去读本科。但那时,只有少数瑞典学校提供英文授课的国际课程。截至2006年6月,已经有近10所大学提供此类课程,专业也从过去的商业管理类扩展到计算机、软件和媒体技术等方面。

留学方案:由于瑞典现在仍然采取免学费政策,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高。除了具备高中毕业(同等或以上)的学历,要求在校期间数学和英文成绩都必须良好,同时还要提供英语成绩证明,如托福(550)或雅思(5.5)的成绩。与芬兰需要进行入学考试的申请不同,申请瑞典大学就读本科课程,不需要参加校方的入学考试,学校将会根据学生提供的申请材料来决定是否录取。而且,签证程序按照正常的留学签证程序进行。现在瑞典签证也是可以选择常规递签和网上签证两种方式,比以往更加便捷。

德国

德国的科技教育质量之高素来为全世界所公认,德国的学位和学历的高含金量也得到世界公认。德国许多大学均有数百年历史,高等教育非常普及,绝大部分大学都位于人文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2004年前,德国公立大学实行免费教育,从2004年开始,由德国北威州率先推出试行收费。此外,从2007年开始,萨克森州等地也将开始试行收费。

北威州收费主要针对以下情形:第一,超过常规学习年限的要交费;第二,读第二学位的要交费。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需要交学费。这是北威州对试行收费的暂行条例,其他几个州现在也在试行有附加条件的收费。但目前得到的消息是萨克森州从2007年下学期开始收费,每学期750欧元,这是普遍收费,即凡是注册入学的人都要交费。

留学方案:目前,留学德国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学历、二是语言。目前在德国大学有三种授课语言的可能性:第一,德语授课;第二,英语授课;第三,英德双语授课。如果是英语或双语授课,第一年主要是用英语,对学生的语言要求是学生获得相应的托福或雅思成绩。托福成绩一般为550分至580分以上,视专业不同,入学的分数高低不一样。如果学生考雅思,成绩应为6分以上,如果是文科,可能要求在6.5分以上,工程类为6分。如果是纯德语授课,学生就要过德语关。作为德语语言考试,德福,即德语海外考试是申请德国大学入学资格的首要条件,想要到德国大学深造的中国学生都要提供德福考试成绩。通过德福考试,学生将获得一份语言证书,德国所有高校都承认德福考试的语言证书。在中国,学生可以到获得授权或官方指定的考点参加考试。

法国

法国作为欧洲大国,低廉的费用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向往。很多人认为去法国读书,语言是个困扰学生的难题。其实,专业的选择也要特别注意。因为,对于中国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尤其是文科类学生,相当一部分专业是不宜甚至不能选择的。

留学方案:赴法留学以下几个专业是高中毕业生不宜就读的:法律、文学、历史、新闻学、传媒学、语言学、心理学。因为以上专业都需要学生对于法国、欧洲的历史、人文和社会情况具有相当的认识,没有这些知识背景,是不可能学好这些知识的。然而,中国学生在国内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即使在法国生活了几年,也不见得在此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另外,要想学好这些专业,法语功底要求太高,中国学生在国内学习的法语只能应付签证;在法国的法语学习也只是语言方面的强化,没有专业基础方面的补习。以往申请这些专业的学生,在签证时遇到

了很大的困难,拒签率大大高于申请其他专业的学生。

韩国

留学政策宽松;申请签证容易;教育质量较高;经济压力较小;就业前景良好;能较轻松融入当地社会环境。

从2006年开始,韩语能力考试将从现行六等级体制变更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而且出题方式也有所变化。据了解,该考试现行的写、词汇语法、听、读四个方面的主、客观性出题方式将改成“词汇语法、听、读”三个方面为客观性试题,“写”为主客观性的综合出题方式。

留学方案:在韩国的地方大学学习语言,语言合格后再转入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进修专业,这是赴韩留学最经济的方案。因为现在各国留学的第一年基本上都是语言,而语言学校的学费又是最昂贵的,所以有的中国学生选择在国内学习语言,但是包括英语在内,在国内学习存在着耗时长,不标准,缺乏语言环境等缺点,特别是韩语,在国内很难在短时间内有长足的进步。所以,选择一些价格相对便宜,入学门槛低,签证好签的韩国地方大学(首都首尔以外的大学)不失为一个经济快捷的留学方式。语言毕业后,再转入你理想中的大学去学习,这样才能够少花钱多办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加坡

经典留言大全篇4

“如美国的学生不会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典一样,中国学生也不会在学校学习‘独立宣言’、‘人权法案’这样的美国政治经典。考这些纯美式的政治经典,就如同让美国学生在考中国大学的时候默写‘八荣八耻’,肯定是输得一塌糊涂。中国留学生面对这样的试题,大概直接就KO掉了。”

这似乎是SAT成心想“整”中国学生的另一条“铁证”了。不过,此君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对于整个美国立足于其上的经典一无所知,还怎么可能了解美国?那还去美国留学干什么?不错,美国学生当然不会学习“三个代表”、“八荣八耻”。但一个美国学生来中国留学,要研究中国,那么不管他同意不同意,对“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等所指为何、在中国社会里起什么作用,至少应该有个基本的了解吧?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SAT在考试中加入这些“经典”内容的分量将有多大,但无疑这是中国学生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最近一年,我辅导了若干在美国读寄宿高中的中国学生,其中有的就读于不比常青藤容易进的名校。这些学生都是因为在历史课上遇到重大危机辗转投到我的门下。

这些学生的经验,反映出一个普遍规律:在美国读寄宿学校,理工科最容易适应。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并不以理工见长,但没有一个在这方面遇到麻烦的。他们首先的障碍,当然还是英语。但比英语更难的,则是历史。具体而言,在历史课中古代史是最容易的。对于古希腊罗马的知识,美国学生强一些,但强不了太多。而且除非在格罗顿(Groton)这种有古典训练传统的学校,一般课程涉及得并不深。中国学生那点关于雅典民主、罗马帝国的知识,大致能应付。现代史则难得多,最难的是美国史。一来在美国学美国史起点高,许多本土文化的知识,对美国学生是常识,上课也不会讲,中国学生则如云里雾里;二来美国史非常细致,分析性很强。就那么二百多年的历史,许多还是当地人自幼习知的常识,课程自然可以集中精力对历史进程进行聚焦式的检讨。中国学生习惯于浮皮潦草地知道点历史的大线索,比如美国独立了,南北战争后废奴了,后来修铁路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了,再后来大萧条了,二战打赢了…… 但是,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内在冲突是什么?中国学生往往茫然无知,甚至根本不知道问题的存在。

经典留言大全篇5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所以,同学们,多读书吧!为了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读书吧!共同阅读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学生,请您阅读!

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1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在我们开始这个话题之前,应该明确——什么是经典?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这是词典上的的解释。就我个人的见解来说,我认为经典就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思想为支撑,以文字为载体,带给世界启迪和感悟的作品。它们可以穿越百年的沧桑,历久弥新;可以纵横相连,构成一个脱离了物质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经典。

然而经典之作的价值体现,是以阅读为基础的。阅读就像是精神的交通线,文字通过阅读向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输能量,再由这些能量引发思考和创造。人类是智慧的,人类发明了文字,以承载生命的长度无法承载的内容。因为,生活毕竟是有限的,就好像我们现在拥有的世界,只是一张课桌,还有窗户大小的一片蓝天。但我们仍然在每一个风霜雨雪的日子里坚守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我们视学校为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精神土壤,是因为书籍深化了空间的价值,其实文化才是学校真正的灵魂。同样的,经典的著作,为你,为我,为每一个人,贮藏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千百年的智慧,像它新生时一样,含着热切的目光注视着你,它等待着你去开启,它愿将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你。或许你没有想过,在金戈铁马、颠沛流离之中,完整保留下来的每一个文字都是莫大的幸运,而只要有心拾起,你就可以拥有这苦难和战火都无法磨灭的东西。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如此想来,阅读是多么珍贵的幸福啊。

请不要狠心地冷落了阅读。我们往往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单纯,一个人的身体里面总有一点荷马,有一点柏拉图,有一点巴尔扎克,有一点康拉德。或多或少,只是比例不太一样。而阅读,就是直击真我,调整精神成分的重要方式。我们愿意用时间和耐心去认识一个新朋友,为什么就不能多用一点时间来认识自己呢?当你突然在某个远离你的世纪中发现了共鸣,你就开始接近真我,并越来越享受这一过程,其实此时已经不比在乎你用了一个下午走完了古人五百年都没有走完的路,因为结果只是副产品。

以上我说的,很大程度上过于理想化了。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说出了一个现实“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少得惊人,一个普通的美国高中生,一学年要阅读15个剧本、36部长篇小说,还要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各种文学流派。而中国孩子一学年读两部长篇小说的人不多,而且读的书普遍品质不高,青少年远离经典已成为普遍现象。”我们必须明白,畅销书和经典是不能划等号的。一本流行小说和一本经典名著,前者是生命的燃烧,而后者是文化的积累。书也是需要选择的,合上那些封面华丽而内容贫瘠的书,仔细回想,那些文字给你留下了什么,还是只是像风一样穿过无所事事的几个小时,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留给自己的。反思过后,依然由你自己选择。

旅途之中,风雨会过去,浮华会过去,甚至记忆会过去,生命也会过去,而只有智慧可以永恒。让我们拥抱经典,感悟生命。谢谢。

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滋润人生。中国的经典诗文,博大精深,已存高远,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了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杨疃中学隆重举行经典诗文集体背诵比赛。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的发展,我们的中华经典诗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极大兴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研究学习中华经典诗文,开始想深刻的了解中国,而我们学习中华经典诗文注重的是传承祖国的民族文化。不学习祖国的经典诗文会使我们离祖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由于我们平时积累少,有些同学在引经据典时常常出错或者根本不会;有些同学把很多历史典故都张冠李戴。这种情况让老师很痛心。因此深入学习祖国的经典诗文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应成为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文明使者,让中华经典诗文走进每个学校,走进每个班级,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同学们,老师们!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时短暂的,但是,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就是要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这次经典诗文集体诵读比赛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送走炎炎的夏日,迎来炫彩的金秋,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学校“读诗书而知礼,颂经典以明德”的经典诵读活动。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中华民族的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异彩纷呈的经典古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学校通过本次活动,来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让同学们在诵读经典的活动中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悟祖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建设书香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读诗书而知礼,通过诵经典来明德。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开始,但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活动,就是要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这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书既能积累知识,又能丰富情感,更能给我的课外生活带来无限生机。周日的午后,终于从作业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此时,伸个懒腰,信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然后全身放松在宽大柔软的沙发上,酌句品读,是多么惬意舒心的事呀。这当中,更能令我深醉、痴迷的莫过于《格兰特船长的女儿》这本书了,是它将我从平实的生活中一步步领入科幻的世界,是它使我更加热爱科学和生活。

其实,爱上这本书也属偶然,一次在我百无聊赖、心烦意乱时,随手在书架上抽到了它,开始只是胡乱的翻了几页,然而就是那么草草的读了几行,便由然而然地被其深深吸引住了。也正是这本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不释手”,什么是“废寝忘食”了。

《格兰特船长的女儿》页数虽然不多,却总能让我流连其中;文字虽然朴实,却总能让我感受到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文化魅力。它不像《红楼梦》那么古朴精粹,也比不上《西游记》的局案悬高,但通过对船长格里那凡携一船勇士和一双儿女去寻觅他们父亲格兰特船长的精彩描述,我在百书中对它情有独钟。从一个珍贵的漂流瓶到一个严峻的使命,从草原红狼的突袭到一个流窜犯的阴谋,变幻莫测的情节、脍炙人口的言语、引人入胜的情景……读这本书,就如同在观看一部叫座大片,让我拍案、叫我泪沾。书中自有真情在,我从《格兰特船长的女儿》中看到了格里那凡爵士的刚毅果敢,读到了巴加内尔的严谨风趣,领悟到了麦克那布斯少校的机智多谋,小罗伯尔的勇敢坚定……

《格兰特船长的女儿》为我敞开了科幻的大门,为我打开了文学之窗,在浓浓书香和郁郁书情的陪伴下,我享受阅读,阅读享受。

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5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山河小学六一班的鲁鹏。首先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学校“诵读千古美文营造书香校园”的经典诵读演讲赛。“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进校门,便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读书声那么清脆,那么洪亮,回荡在整个校园里……

这,便是我们每天晨诵午读的样子。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形式多样,每天的晨诵午读至少也有二十分钟,使我们诵读中华经典,使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中流淌,使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学生人格的脊梁。学校领导通过创建“书香校园”影响学生进而营造“书香家庭”,在不久的将来创建一个“书香国家”!为此校领导非常注意经典诵读氛围的创设。每周五下午,还有师生共读活动。在学校中您处处见华夏经典文化——楼梯台阶上,门窗上有宣扬儒家文化的经典语句;教学区、墙壁上有宣扬古典文化的版图……

对于这宝贵的晨诵午读时间,同学们十分喜欢。有的时候同学们也会感到经典文章难懂,但是老师会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讲解,还会加入生动的事例。学校还组织了读背小组、帮扶小组,形式多种多样,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在快乐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快乐。这样同学们就越来越喜欢诵读了。走过岁月的长河,往事悠悠,仿佛就在昨天。我们品唐诗宋词,我们诵优美的诗歌,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知识要靠积累,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记忆力训练是智能开发的重要手段。只有使同学们通过读、诵、背,去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我们学校根据大家的年龄特点,给每个年级提出了诵读篇目建议,使我们在朗朗书声中成长!

经典留言大全篇6

关键词:留学生 汉语学习 焦虑 状况 应对方法

焦虑是一种人类心理生活普遍存在现象,由于社会变迁与时代进步,人们所面临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让人们出现焦虑的程度及机会更为强烈,语言学习焦虑为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里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会对课堂语言学习产生一种有关信仰、自我意识、行为与感情明显焦虑的情绪,在外语教学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智力与学习能力方面,后期研究侧重于动机与态度等情感因素上,现在更多研究者注意力更为关注焦虑情感变量,并对其应对方法进了探讨。

一、研究方法

对345名留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间均已在4个月以上,有315名留学生完成了有效的问卷调查,在有效问卷调查的留学生里,年龄最小者为18岁,年龄最大为54岁,其平均年龄是24岁,这些留学生当中,欧美留学生为45名,东南亚留学生为31名,韩国留学生为121名,蒙古国留学生23名,日本留学生95名。所使用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问卷主要包含FLCAS焦虑量表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当中的焦虑应付方法量表,FLCAS量表主要是由郝诺维茨在1986年所设计,并被证明具有很高效度与信度,已被广泛应用,其内容主要由33个问题所组成,考察了学生外语课堂中的考试焦虑、交际畏惧与负评价恐惧等。问卷调查里,把外语一词换成了汉语;而汉语学习焦虑的应对方法量表是依据部分学生预测,并参考有关学者应对方法量表进行设计的,此量表一共有20道题,主要包含问题解决、回避、求助、忍耐、幻想与其他六类应付因素。在量表里主要有5个备选答案,即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基本不用、完全不用与不确定,对于积极成熟应对方法给予1-5分的计数,而消极不成熟应对方法给予相反计数,并且留学生得分情况越高,其积极成熟应付方法就越多。

二、汉语学习的焦虑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其FLCAS量表的最高分数是140,最低分数是43,平均分数是89.45,低于80分留学生是低焦虑组,在80-99之间的留学生是中焦虑组,在99分以上的留学生是高焦虑组,高焦虑组与低焦虑组留学生均是84名,各占26.7%,而中焦虑组的留学生是147名,占到了总数的46.7%,其分组结果跟统计学中的低高中组分别为27%、27%与46%比例基本相近,这说明了分组还是比较科学的。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有26.7%左右的学生为低焦虑情绪,但有接近一半留学生具有中等程度焦虑,并且有1/4以上留学生具有很强烈的焦虑情绪,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多数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当中,存在一定程度焦虑的情绪,应该引起重视。在汉语学习过程里,留学生的应对方式量表最高分是88分,最低分是47分,其平均分是66.23分,要比理论平均分稍高一些,在这里平均分数为66分,比66平均分要高的留学生是157名,比平均分低的留学生为148名,运用积极成熟应对方式的留学生要比运用消极不成熟应对方式留学生多一些。FLCAS焦虑量表与应对方式量表间的总分主要呈现负相关,可以看出留学生越焦虑,应对方法也就越消极及不成熟。

三、汉语学习方法

1.留学生常用学习方法

学生遇到不明白地方,会自己查找字典,这是留学生最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并将字典当作求助工具书,对字典进行查阅是非常方便的,又比较明了,可随时解答留学生的疑惑,也有些留学生担心给同学或者老师产生不好印象,就不敢过问别人问题,从而求助字典,问题得到解答之后,也会感到放心与轻松,降低了焦虑情绪;对大多数留学生而言,考试是件令人担忧及可怕的事情,为了避免面对不好成绩,留学生应该经常预习与复习课文,对于出现问题要主动解决,通过预习及复习,可有效辅助他们掌握所学内容,当准备工作做得好时,他们也就会有信心学好汉语了,焦虑感相应也会下降;有些留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害怕说错话,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存在这种情况留学生,可采取小组学习方法进行汉语言经验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还能促进学生运用汉语来交流,从而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增强汉语学习印象与记忆;对于留学生来说,下课后,教师很难找寻得到,家人无法帮助,大多数留学生愿意与同学课后聊天,对汉语学习经验进行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可加深留学生间互帮互助感情,相互依赖与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学生间主动使用汉语交流的能力。并且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选择一些汉语性的歌曲来倾听与学唱,这些歌曲可以是流行的中国歌曲,自己国家翻译而来的歌曲,或者经典儿歌等,也可以选择一些自身喜欢的中国电影来看,通过这些学习手段,可以放松自身学习压力与焦虑感,在自身所营造的汉语学习氛围里,有效提高汉语学习水平,汉语水平提高了,焦虑情绪自然会降低。

2.教师教学方法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应该抱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汉语直接教授者是汉语教师,汉语教师在教授的过程,要注意态度亲和性,与学生间建立良好师生情,获得学生信任,降低留学生焦虑状况,同时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暗示法、语言团体学习法、交际法、自然法与语法翻译法等来实施教学,要注意不同国家留学生,所选择教学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像日韩留学生教学时,使用交际法与直接法就可能增加学生焦虑情景,运用团体汉语学习法效果就相对要好一些,让全班留学生围坐在一起,打破原有学生-黑板教学方法,这种全班围坐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获得安全感,心理得到放松,降低了焦虑情绪,让学生与教师间能相互倾听、理解与信任,从而一起完成学习任务。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可以采取多种学习方法来放松学习情绪,降低焦虑感,像歌曲、电影与游戏等形式,在汉语学习的时候,可倾听自己国家翻译成汉语歌曲,或者耳熟能详的流行中国歌曲,以及非常经典的儿歌,通过歌曲放松汉语学习,有很多留学生非常喜欢中国电影,通过电影来学习汉语也是种不错的方法,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喜欢游戏,当人们心情烦闷的时候,玩游戏能够放松心情,让人们身心得到休息,在汉语学习时,可设置一些汉语游戏,来增加学生学习汉语新奇与兴趣,从而营造出良好学习氛围。

4.结束语

在调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学习过程里,大多数留学生在遇到问题,出现担心、焦虑与不安情况时,经常采用的是积极成熟应对方法,尤其是向朋友求助与字典求助是最常用方法,对于消极、不成熟方法应用是比较少的,这说明留学生承受能力较好,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较为成熟。我们应该正视留学生的汉语焦虑状况,寻找更多更好的应对方法,降低他们的焦虑,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瑞芳 杨伊生 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与HSK考试成绩的相关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1,02

[2]曹晓玉 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0,06

经典留言大全篇7

文化归化异化文化负载词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论研究中发轫的文化转向也开启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化、政治、权力关系、主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重心,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析和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忠实”与“通顺”等无休无止的争论。文化研究学派在90年代后主导了翻译研究的潮流。其中,韦努蒂在讨论译者隐身的现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开始要解决“翻译对原作中原语语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译作对原作文本差异的保留多少的问题”(Steiner 2001:148)。虽然韦努蒂倡导的“异化”主要用于从弱势文化向英美强势文化译入时英语的翻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种最常见的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进行个案对比,从而对此类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使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丰富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障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从而充满恒久的魅力,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国。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时文化也有历时文化。所谓共时文化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成书时的中国文化,所谓历时文化就是书中涉及与赖以为背景的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时的中国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医药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各种宗教文化等。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至少有三大障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文化。就语言材料而言,《红楼梦》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严格的说,是用浅近的古代汉语写成的,夹杂着古代汉语成分。尽管如此,它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从而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另外,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也是翻译的一大障碍。《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手法出神入化,有时候成为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该书采用对称结构,一干多枝的情节布局,前文伏笔、后文交代的连接方式,人物姓名、语言、诗词歌赋都与情节相关联等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演绎历史事实。从而创下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法纷繁复杂之最。其次,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的姓氏排行、雅名俗称、言谈举止、诗词歌赋、社会交往甚至活动空间都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暗示了人物必然要走向悲剧结局的命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深厚的文化蕴涵无疑成为翻译的最大障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扛之作。《红楼梦》同样涉及了成书时中国清代的历史文化,也涉及清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清代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化虽然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但其本身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完全消融。另外,《红楼梦》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虽从印度引入但已经本土化了的佛教文化等。还有对《红楼梦》成书期的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文化研究。康、雍、乾虽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但由于当时西方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洗礼,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红楼梦》全书和书中的许多描写都要结合这些情况来理解。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时,译者必须面对以上所述的诸多翻译障碍。而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采用也将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

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翻译策略分析:归化与异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当今文化派翻译理论视角下,呈现出新的面貌。无疑,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根据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的淡化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2004:43-44)韦努蒂把归化看作是英美的主导翻译传统。韦努蒂认为归化是一种对原文文本的种族中心主义删减以符合欧美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所以极力反对归化策略。(Venuti 1995:20)奈达可以说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感受应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Nida,1993:121)。

另一方面,韦努蒂极力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毫无疑问,文化派眼中的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因为异化的概念以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韦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根据韦努蒂的理论,《翻译学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 2004:59)。韦努蒂认为采用异化策略将呈现“在当今的世界事物格局中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互相认可”。因为异化翻译将挑战欧美主流文化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倾向与排挤翻译文本中的“他者”。把异化翻译看作是一种使目标语种族多样性的手段,韦努蒂认为它具有“保留原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送到国外”的作用。这种策略涉及的不仅是摆脱了对目标语语言和文本限制的绝对遵从,而且可以选择不流畅的、不透明的风格,以目标语的古文来再现原文的真实。这些方法的使用将会给目标语读者一种“异域的阅读体验”(Venuti,1995:20)。

可以看出无论归化还是异化,以韦努蒂为代表的文化派已经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差异处理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把对文化差异的削弱或保留看成是文化侵略或对文化侵略的抵制。尽管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的讨论是针对弱势文化向欧美强势文化翻译过程。但这种基于文化因素的划分和界定无疑会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因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负载着向不同文化传播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采用不同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将深深影响这种文化交际的最终结果。

四、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本身。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哲学、社会学内涵更是弥足珍贵的。另外现代西方译论尤其是近年来的功能目的论、交际功能论、文化学派给我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鉴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1)翻译的目的;(2)译文的目标读者群:是普通的国外读者还是西方的精英读者;(3)交际功能。运用异化策略翻译无疑会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要考虑到此种策略可能给普通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但保留文化的特性应是此类翻译的主要目的,因此异化的使用应多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A\].中国翻译,2002,(9).

经典留言大全篇8

假期中,有闲暇时便捧起书来读,读后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专科毕业,对于《论语》也是知只甚少,想学也无从学起。于是在我的心中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着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

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经典留言大全篇9

关键词 句法层面 语义层面 言域义 行域义 知域义

一、引言

目前,已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句法和语义进行过比较详细探讨的只有两篇专题性的 论文:汤晓玲的《谈现代汉语的一个短语“不客气”》以及潘忆燕的《辨析“不客气”与“别客 气”》。前者比较了“不客气”与“别客气”的语用差异,分析了“不”和“别”的差异及自主形容词 “客气”等能动意义显现的方式,最后揭示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后者首先是指出“不客气”除了作 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貌用语之外,还有两个语义内涵—毫不留情的与对人态度不热情、不 友好、很冷淡;然后又从使用频率、句法功能、语义内涵、适用语体、语言运用几方面概括分析 了“不客气”和“别客气”的差异。这两篇着述对“不客气”和“别客气”的句法和语义分析,在观 察和描写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解释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通过检索整个北京大学汉 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下简称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共632428846字节)发现:该 语料库含有“别客气”的例句只有140多个,而含有“不客气”的例句却多达1200多个,两者的 使用频率相差甚大。就此现象,本文拟结合“行、知、言”三域理论以及更广泛的语料从句法和语 义两个层面来进行较深人的探讨和解析.

二、从“行域、知域、言域”看“别客气”和“不客气” 沈家煊(2003)在分析复句时,比照sweetser(1990)区分的三个层次:“eontent”、“ePistemie n10dality’’和“sPeechacts”提出了“行、知、言”三域的观点。此外,沈家煊(2008)又指出:语言世 界内部也存在相应的三个世界—行域、知域、言域。三域之间不仅有并行关系,还有引申关 系。行域义是最基本的,由此引申出虚化的知域义,再进一步虚化得出言域义。语言世界内部之 所以也有一个言语世界,归根到底是由于语言具备的两个特性:一是语言可以用来指称或陈述 语言自身,这是语言的“自反性’,(reflexivity);二是语言的力量,即提问、请求、许诺等所谓“语力” (illoeutiona钾foree)可以出自言说行为本身.

我们试图在本部分通过借鉴沈先生的理论,再结合具体例句来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 语义异同进行探讨.

1.言域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词典》)对“客气”释义为:①(形容词)对人谦让、有礼 貌;②(动词)说客气的话,做出客气的动作。“别客气”中的“别”的用法和意义,应是《词典》中 “别4”的第l条:(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跟“不要”的意思相同。“不客气”中的“不”的用法和意 义,应是《词典》中“不”的第8条:(副词)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客套话)。从《词典》中的释义 来看,“别”和“不”都有“不要”之义,所以“别客气”和“不客气”都可用于对别人说出感谢话后 的委婉劝阻。如: (1)甲:谢谢你! 乙:别客气/不客气.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是可以通用的,表述功能上,它们都是客套话,意义上也大体相当。按照沈家 煊先生的“三个世界”—行域、知域、言域理论,上例中的“别客气”和“不客气”都是礼貌用 语,应属于言域,因为它们既不是对对方做出感谢的行为后而报以回应性的劝阻行为,也不是 对对方是否真心感谢的可能性的推断,而是劝阻对方不要说感谢性质的话,它们的“语力”是 “劝阻”,所以属于言域。在“言域”中“别客气”和“不客气”的意义是一致的,都是“不要说客气 的话”之义.

但是同样都是礼貌用语,“不客气”和“别客气”也还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 除了作为一种礼节性话语,说话人如果还有意表示一种劝说或劝阻他人不用讲礼貌、谦让的意 思时,只能用“别客气”,而不能用“不客气”。如: (2)上面,一个稚座,很幽静的一个地方,女士优先一般要请女士点菜,菜单给她 了,我当时还跟她说,我说你随意,别妄气,你就点吧①.

(3)哪里哪里,你们是稀客,平日请都请不到的,别姿立,吃一点水果,吃一点水 果.

以上各例中的“别客气”都是用于言域,除了作为一种礼节性话语外,还有意表示了一种劝说或 劝阻他人不用讲礼貌、谦让的意思。这种用于言域义的“别客气”,是不能用“不客气”替换的.

在北大语料库中,虽然使用“不客气”的例句(1200多例)是“别客气”(140多例)的近9倍, 但是,用于“言域”的“不客气”却远没有“别客气”多,这充分说明在回答别人感谢性的话语时, 书面作品中在对“别客气”和“不客气”的选用上主要是使用“别客气”。然而根据我们20的年3 月对安徽大学100名师生(南方和北方各50人)的口语问卷调查显示,使用“别客气”和“不客 气”的频率大约各占50%,这说明在口语中用作礼貌用语的“不客气”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书 面语.

有趣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19%)“不”字的第8条释义是“(方)不用;不要(限用于 某些客套话):一谢I一送I一客气。”这说明“不客气”原是来自方言的。而《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2005)已经不再标出“(方)”字,这说明“不客气”已经完全进人普通话。北大语料库所收的 现代汉语语料中,现代作品部分占了一定比例,当代部分绝大多数是2005年以前的,因此难 以反映2005年以后的情况。我们调查的结果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都显示“不客气”的较 强大的渗透力,有赶超“别客气”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不”字的发音较之“别”字更容易的缘 故.

2.行域 “别客气”是不能用于行域的,因为它的唯一的语力是“劝阻”,这是典型的言域义。请看 “不客气”用于行域的例子: (4)王盗鱼地讲,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

(5)如果王妾立地说,我们在兰州的印象比在西安好.

(6)这是说我呢,你们都是和尚,只有我是道士,本来想听听你说些什么,既然说 我窃法,那我也就玉妾呈了,不妨和你较量较量.

(7)有些事该批评的就是要批评;调皮捣蛋而又屡教不改的,还要“炒鱿鱼”,即便 是亲戚朋友也不客气! 以上各例中的“不客气”都是用于行域,是“不留情面(不讲情面)”的意思,在例(4)、(5)中是作 状语,是表示不留情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例(6)、(7)中是作谓语,是表示不留情面地做出 自己的行为。用于行域义的“不客气”中的“客气”是作动词用,“留情面(讲情面)”的意思,“不 客气”中的“不”是作副词,用在动词“客气”前面表示否定.

3.知域 因为“别客气”的唯一的语力是“劝阻”,这是典型的言域义,所以它也是不能用于知域的.

请看“不客气”用于知域的例子: (8)这一回,端纳显得有些玉妾立,主要是指责的错误政策导致事变的发 生,支持张学良的政治主张.

(9)蒋鼎文是手下的一员大将,任中央军前敌总指挥,对张学良颇王妾鱼.

经典留言大全篇10

       题记:我最感兴趣的是人,而不是装置——比尔·盖茨       一中,现在有着发展的最佳机遇:一级达标。这是令人振奋不已的大事。它不仅是连城一中的大事,更是全县人民的大事。为了一中顺利达一级标,政府及社会各界全力支持,不久的将来,一中的教学条件将有极大的改善。      为一中欢欣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最感兴趣的是人,而不是装置。一中在面临最佳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最大的挑战——“人”的挑战。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随着连城一中名气日益响亮,一中的教师、一中的学生都要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要出更高的教学质量,要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作为一中人,我们觉得一中在两方面受到挑战,一是教师的素质;二是学生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中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我们对二个问题的一些思考及由此提出的一些建议。      问题一:优秀教师流失日益严重,教师总体素质下降      这是目前一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二十一世纪,是人才大战日益剧烈的时代。没有人才,发展即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一中优秀教师流失相当严重。从98年起,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近40位一中教师调离一中,其中大都是学科骨干,如教研组长邹春盛、马上年、张敬春、曹桂珍等;副校长童庆根;副校长、教育硕士陈晓辉;……他们或通过公务员考试离开教育部门,或调往经济发达地区,个人发展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是吸引他们并导致流失的两个主要原因。大量人才流失直接导致一中教师整体素质下降。      面对一中日益严重的人才流失,我们认为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力留住人才;二是全力培养人才;三是引进人才。      留住人才的方法很多,如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在物质待遇相对低下的连城,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显得尤为重要。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依次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事业留人既要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感情留人则是满足人受尊敬的需要、友爱的需要,两者都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所以它们能留住人的“心”!      事业留人,就是让优秀教师有用武之地。作为学校,可采用竞聘制让优秀教师获得一些岗位,如中层领导、教研组长等,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在相应的岗位作出更大贡献,这对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是十分有利的,可与教师聘任配合每二年进行一次中层领导岗位的竞聘。情感留人的关键是沟通,通过沟通听听意见,听听教师的牢骚,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沟通方式很多,有公开的,有私下的;有口头的,有书面的;……      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在争取留住人才的同时,我们更应全力培养人才。从目前一中的教师现状看,经验型教师多,科研型教师少;实干型教师多,学者型教师少;一般教师多,名师少。……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从三方面入手:一多培养科研型教师;二是多培养高层次教师;三是多培养名师。      培养科研型教师,学校要压担子,要指导、要跟踪。现在情况却是压担子多,指导少,跟踪少,使许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很不利于教师成长。学校应利用教研教改成绩突出的老师指导、带动、跟踪较无经验的老师,多开展一些教育科研讲座,聘请国内知名教师、教育家为教师开讲座。  培养高层次教师。学校应鼓励教师报考教育硕士,提高学历有利于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化。学校可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给予一定的补助,这应该成为一中今后培养科研型高层次人才的一个主要措施。      培养名师,应全面启动实施“名师工程”。这里的“名师”包含骨干教师。县局在培养骨干教师、名师上也曾努力过,但评估不完善,待遇不落实,跟踪不到位,因而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激励竞争机制。我们一中可以自己推出“名师工程”,让更多的教师逐步成为骨干教师、名师,不仅是县骨干教师、名师,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市、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师,我觉得整个连城这样的名师太少,大多停留在县一级。我们的建议是在广泛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骨干教师、名师的条件(权利和义务、待遇等),然后由学校教研组推荐、个人自荐的形式向学校名师评估小组申请,(没有名额限制,符合条件即可申报),评估小组严格考评后,确定骨干教师、名师名单,我们还设想骨干教师、名师资格有效期为三年,三年后须复评,以形成不断超越,不断竞争的氛围,让更多的教师脱颖而出。名师带动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动一般教师,这样就会人才辈出,不致辞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名师工程”程序图示如下:      引进人才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中作为连城教育的窗口,理应让最优秀的教师进入一中。目前,一中引进人才主要采用公开招聘制。遗憾的是招聘机制还不完善,受的干扰很多,再加上许多学校对本校参加一中招聘的优秀教师采取威胁、打击报复政策(我是参加过招聘的,深知其中甘苦)使得许多优秀教师对招聘望而却步。对目前的招聘制度,我们能提出的是:增加评委人数,评委随机抽取并保密,评委当场亮分。还有就是对打击、报复参加招聘者的校长应进行严肃处理。他们的本意也许是好的,但打击、报复的做法实在是心胸狭窄而有失领导风度的。      问题二:学生正在远离经典,人文素质降低。      这是教育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每位教师的挑战:我们的学生到底还要不要经典?      在中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方式是文学教育。与文学教育密切相关的是语文教育。      可是,不知哪里出问题了,语文受的批判最多,学生的意见也最大。难道学生真的讨厌语文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原因一言难尽,相当复杂。本来最生动、最有趣、最富有诗意的科目是语文,可是现在语文老师却把它上得很枯燥、很单调,因为语文没有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世界。还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现在学生的“剩余时间”基本被其它科目瓜分殆尽,语文在学生眼中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科目,阅读经典已成为一种奢侈。诗意被急功近利的思想蹂躏,诗意被做不完的作业湮没。看看我们学生的课桌,可有谁堂堂正正摆上一本《红楼梦》、《围城》抑或是《巴黎圣母院》?堆满课桌的是教材、教辅,一些花哨时尚的中学生杂志,倒是见得不少的,这些杂志 封面青春是靓女、内文花花绿绿、插画、色彩,令人眼花缭乱,有时翻了半天,目录也没找到,这样杂志,不读也罢。据调查,大多数高中生都在阅读与文化课有关的复习资料、习题集、作文精品等,或者就是武侠、言情小说,很少人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等国内外名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学生离经典越来越远了。      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日益狭小,个性受到压抑,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学生学习缺少诗意,在不少人眼里成为负担!不记得谁说过“诗意地栖居”这句话了,我们觉得我们一中学生的学习也应当是“诗意的学习”!      我们呼唤经典的回归,呼唤诗意的回归。把学生拉回经典,让学生诗意地学习、自由发展、做一个完整的人!梁思成曾经说过“我们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所谓“半个人”,即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者只懂人文、不懂科学的毕业生。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懂科学,却不懂人文的毕业生,正因如此,儿子杀母、刘海洋伤熊、十三岁孩子火烧网吧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技术至上主义的盛行、信息时代的信息崇拜,使人的情感缩减。一中,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应该强化,以保证学生健康地发展。      据上分析,我们的建议是:      一是控制各科作业量,把时间还给学生。这一点是基础和前提,没有较充足的时间读书,谈人文只能是空中楼阁。现在学生的作业量还是偏大,就拿高一来说,学习科目达九科,以每科30分种计,共需270分钟,4个多小时做作业,晚自习三节课也仅150分钟。所以作业量一定要控制,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尽量在课堂上完成。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二十一世纪也是弘扬个性的时代,没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个性只能被埋没。      二是启动“经典诗歌诵读”工程。诗,是经典中的经典,读诗是直抵心灵的阅读,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其独到而辉煌的功效。      诗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经》、《离骚》双峰并峙,高不可攀;此后杰出诗人、作品层出不穷,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观。我国很早就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足见古人对诗之重视程度。      诗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天地:这里有“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的无限亲情;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美爱情;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乡情;也有“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赠我情”的拳拳友情。这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的清丽;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也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壮;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再加上诗具有短小精悍,富有情感,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等特点,所以千百年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熏陶了无数英才伟人!     我们想通过“经典诗歌诵读”工程,弘扬诗教传统,步骤如下:    (1)编写诵读课本。学校可组织语文教师编写诗歌诵读读本,高一、高二、高三各一本。我们的设想是高一为《唐宋名诗诵读读本》,高二为《唐宋名词诵读读本》,高三为《现代新诗诵读读本》。每学期期初发给学生。     2、组织诵读。规定每天早晚用10分钟诵读,还有每节语文课抽3~5分钟诵读。学生爱读谁的诗就读谁的诗。让读诗成为习惯,慢慢地,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意。     3、开展诵读竞赛。分班分年段展开竞赛,竞赛形式要灵活,如擂台赛、男女对抗赛、师生对抗等。每年还可举行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     4、尝试诗歌创作。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诗歌创作。可以开一些诗歌创作讲座,有条件的话,可聘请诗人主讲,效果更好。  步骤图如下:      三是开展“阅读经典”读书活动。      这里的经典不仅仅是文学经典,还可以是哲学、美学、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语文课程说明附录有开出阅读推荐书目,但这个书目有不少缺点,缺点表现在:①太少。涉及的基本上是文学经典,其它领域未列出,这样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②太难。有一些书目太难,如《歌德谈话录》等,对高中生不太适合,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③太窄。历史、科学、哲学等方面著作未列出,现代新经典作品也未涉及。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应加以改变,可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更广泛的书目,供学生自由选择,然后写出读书心得,每期在班上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交流心得,这也很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教育的对象是人,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一定要关注人的发展,处处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学校就充满朝气,充满诗意。我心目中的一中是朝气蓬勃、人才济济,充满诗意的一中。我相信巍巍冠豸山下一颗璀璨的明珠——连城一中,必将走出连城,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打造现代新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