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汇报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8:08

经典汇报材料

经典汇报材料范文篇1

1.活动背景:苏州吴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而内涵丰富,但是现在的学生似乎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对本地历代文人及诗文、古代文化遗址知之甚少。本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诗文鉴赏等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他们对吴地作家、作品的了解,在文化传承上有所帮助。2.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能够增进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3.活动过程:(1)诗文搜集阶段。①帮助学生明确任务。②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搜集方面技能的培训。③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开展诗文搜集工作,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实地调查要有记录和照片。(2)整理解读阶段。①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诗文及时进行分类整理。②了解涉及到的相关作家的主要生平、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等文学知识。③结合自然景点,指导学生对其中一些诗文进行鉴赏,对鉴赏文章做交流、修改。(3)总结、尝试阶段。①指导学生将诗文、鉴赏文章和照片编写成《石湖诗文选》。②开展“石湖经典诗文朗诵会”活动。③撰写活动总结和心得。4.活动反思:(1)本活动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区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学习石湖地区历代诗文,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限制,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范围和内涵,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增进学生对古代文学、吴地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培养他们对山水田园的审美情趣。(2)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将人文教育本土化。本次活动充分利用石湖地区历代诗文的文化资源,赋予千篇一律的语文教学以浓厚的地方色彩,将人文教育本土化,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3)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探究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二、“解读路名文化,仰望历史名贤”语文实践活动

1.活动背景:苏州国际教育园是苏州市教育的聚集区,园区道路的命名都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南北方向的纵向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的名、字号命名,分别是雪君路、圣陶路、顾公路、希文路、元璙路、文樑路和范蠡路等;东西向的6条横向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诗句命名,分别为一川街、双清街、旅思街、年华街和丛霄街等。为了能将这些珍贵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势在必行,通过活动让学生置身现场,开展研究性实践活动,进行文化体验和体认,从而实现其教育价值。2.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与路名相关的苏州明贤事迹;培养学生文学欣赏水平和景点文化解读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3.活动过程:(1)准备阶段:教师介绍关于国际教育园道路的命名规律和文化内涵。(2)实施阶段: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现场,指导学生路名认知和人物事迹研究,增强对明贤文化的情感体验。②每个小组考察研究一条道路的路名含义,分别介绍以下3方面的内容:人物简介、作品赏析或故事传说、旅游景点链接。③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人物介绍的重点内容,编写汇报提纲,制作PPT,每组介绍不超过6分钟。(3)总结阶段:按照历史人物的时代顺序让学生汇报交流研究成果。①伍员路:伍子胥人物介绍②顾公路:顾野王人物介绍③希文路:范仲淹人物介绍④职能大道:范成大人物介绍⑤圣陶路:叶圣陶人物介绍(4)活动反思:学生根据学习任务,主动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经过筛选、比较、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并做成汇报材料。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由于时间紧,任务复杂,学习任务必须有组长精心组织,需要整个学习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共同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行走姑苏品红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活动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是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苏州这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才辈出,名胜古迹遍布苏州大街小巷每一个角落,且与《红楼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2.活动目标:(1)让学生亲近经典作品《红楼梦》,让经典来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2)让学生了解苏州这座城市过去的繁华,找寻其文化内涵,培养热爱地域文化的精神。(3)通过深入阊门、山塘街、虎丘、苏州园林等实地进行探幽访胜,去感受红楼文字所描绘的姑苏当日的旖旎风光,去身临其境感受经典的魅力。(4)及时书写探访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锻炼思考和表达能力。3.活动过程:(1)前期阅读:基本阅读:请阅读《红楼梦》前五回。拓展阅读:资料一:脂砚斋评、周汝昌校订的八十回本《红楼梦》;资料二:www.guoxue123.com/index1.htm国学导航-专题《汇评脂批石头记》;资料三:《红楼小讲》周汝昌著。(2)实地采风:请在业余时间,自行结伴实地走访游览。建议:可从西中市穿过老阊门,经山塘街、过新民桥,可一直走到虎丘,一路仔细观察,用心品味,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细心体味红楼开篇所写,遥想当日的繁华。3.文字表达: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形成文字。要求:(1)体裁不限,散文、随笔、游记均可。(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重在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要有真情实感,切忌大量复制粘贴别人的文字,并请精选2幅所游之处的照片插入在文稿中,图文并茂者优先。(3)字数在1000左右。评价方式:以征文的方式收集文稿,评出一、二、三等奖项,以资鼓励。(4)成果展示:把获奖文章结集打印,装订成册,分发各参加活动班级共同欣赏,以激发更多学生对经典名作《红楼梦》的热爱,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4.活动成果:评选出多篇佳作:如一等奖《探阊门》、《古城西行漫步游记》、《红楼梦里笙歌寞》、《美丽的城,经典的书》、《忆游山塘怀红楼》等。5.活动反思:(1)活动显示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积累远远不足,课堂调查显示,竟高达95%的学生都没有阅读过《红楼梦》,对部分学生来说经典就意味着是束之高阁不愿亲近的书籍,不禁令人唏嘘。(2)对于职校学生来说,虽然文化课的成绩普遍较低,部分学生对学习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的相对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如何引导他们对经典的深入阅读,是当前职业学校值得深思和关注的话题。(3)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各类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让学生逐渐远离阅读,使学生的精神渐渐成为无根之飘蓬,这无疑是民族的悲哀。因此,建议各学校可以让学有专长的文化课教师,组建经典阅读指导小组,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深入阅读理解经典的机会,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总之,基于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资源而的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基础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意志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超语文能力,学生在活动调控、总结整理和创新思维能力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还培养了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许春丽.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创新教学探究[J].职业,2018(5):42-43.

经典汇报材料范文篇2

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当下很多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经历如下环节:一是教师课堂讲解,二是学生课外阅读,三是助教带领学生小班讨论,四是学生课后撰写总结。相较而言,经典阅读是整个过程的基础,每个环节的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实现经典阅读的良好效果,教师和学生理所当然地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此,助教带领学生小班讨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辅助环节,它的目的是协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经典的研究和学习。但是,这个环节并不因其“辅助”性质而减少重要性,它起着督促、检查、深化和评价学生阅读经典的重要作用。

2讨论课的前提条件

讨论课的顺利开展需要某些前提条件:第一,确定班级人数。一般而言,讨论课的学生数量应该限定在20位左右。道理很简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助教必须能够有效地掌控讨论的过程,同时必须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表现,这些工作能否做好,都取决于助教对学生的熟悉程度。人数过多,不免影响讨论课的成效。第二,确定时间和地点。讨论课的时间以2个小时左右为宜,时间太短的话讨论不容易充分展开,时间太长的话参与者容易疲倦。讨论课的地点以小型圆桌会议室或讨论室为好。如果在普通教室中开展讨论课,应该调整桌椅,至少保证参与者能够面对面。这样容易营造参与者之间的团体感和平等感。第三,布置讨论主题和讨论材料,这一般是主讲老师的任务,但是助教和学生在获知讨论主题和讨论材料之后,也要做好审题工作。有时候也要跟主讲老师进行协调沟通,进一步弄清讨论主题的具体含义,以及讨论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学生普遍反映讨论主题不易理解,或者阅读材料过多过难,就应该及时向主讲老师反映,以便做出适当的调整。第四,公布评价方式。助教应该预先公布评价方式,并且尽量细化评价方式,以便学生明了应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比如,可以从讨论课的出勤、发言的次数、发言的质量、论文的质量等各方面进行评价,明确各环节所占分值。助教在讨论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记录每位学生的发言次数和发言质量,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

3讨论课的组织方式

讨论课有多种组织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第一种组织方式:轮流发言。这是最简单朴素的方法,具体而言,先让每位学生分别发言,发言之后让其他学生对其发言提问质疑,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讨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有时候要根据讨论时间充裕与否进行调整,如果时间比较紧,就可以让多位学生连续作主题发言,之后让其他学生针对这几个发言一起互动问答。这种方式虽然简单朴素,但也有明显的优点,能够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机会,促使他们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它的缺点是,主题发言过多导致时间不够。第二种组织方式:世界咖啡。借鉴著名的世界咖啡(WorldCafe)讨论交流方式,或许可以克服轮流发言时间不足的缺点。这种方式的大致流程如下:首先,由助教说明讨论主题和讨论方式;其次,全体成员分小组讨论,比如20人分成4至5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第一次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束之后,除组长外,每个小组的其他成员离开本组,加入新的小组进行第二次讨论;第二次讨论结束之后,全体成员又回到原来的小组,进行第三次讨论;第三次讨论结束之后,每组组长向所有人汇报最终结果。这种讨论方式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能让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有助于引发新的思考。但是,无论采取何种讨论方式,要想取得较好的讨论成效,前提都是参与者在讨论之前认真准备。否则,时间总是不够,积极性不高的参与者还会因为没有强制的发言任务而怠惰。因此,进一步改进世界咖啡讨论方式,加入预先准备的环节是必要的。第三种组织方式:预讨论法。世界咖啡讨论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小组讨论。但是,通识教育讨论课不同于一般会议讨论,往往涉及大量的经典文本,需要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能达到讨论的效果。所谓“预讨论法”,就是将小组内部讨论环节转移至正式讨论课之前进行,让学生在课下组成4至5人的小组预先准备和讨论,之后在正式讨论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按序汇报和互动。这种方式可以更加节约时间,不仅每组的主题发言会更加充分,还可以留出大量时间让组外学生提问或驳斥。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针对讨论主题的不同方面进行准备。小组成员之间需要更多的配合,这就促使成员之间有更多课外交流。第四种组织方式:辩论会形式。预讨论之后的正式讨论课,效果往往更好,大多数小组分工会比较合理,各人所讲的内容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复和资料的堆砌,主题发言的层次会变得更加清晰,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角度上会挖掘得比较深。但是如果仅仅在预讨论的基础上,让各小组汇报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针对这些讨论结果提问或反驳,讨论的主题还是过于分散。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集中归纳各组讨论的主题,最后形成正反辩论题来解决。如此一来,整堂讨论课就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小组汇报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提问或反驳,第二阶段是助教总结出讨论中呈现的问题,设置辩论题,让学生自由辩论,这种辩论不必以小组为单位,而是可以让每个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观点。由于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很大的共性,下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说明讨论主题的设置或辩论主题的设置:第一章:说不尽的圆明园(圆明园应不应该重建?)第二章:江南造船厂的前世今生(如何看待曾国藩的功过是非?)第三章:改良与革命的竞赛(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第四章:五四时期家庭和婚姻的变革(孝道的利和弊哪个更大?)第五章:红军长征的故事(反围剿胜利的原因主要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第六章:抗日英雄的故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各自作用是什么?)第七章:国民党溃败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军事方面还是政经方面?)

4讨论组织者的角色定位

无论是教师还是助教,在组织讨论课的时候都最好不要过分发挥自己的观点,而是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助教对讨论主题可以不熟悉甚至很陌生。助教必须在讨论的过程中控制讨论课局面,让学生围绕主题发言,把不必要的离题引领回来,鼓励不发言或少发言的学生多发言,适当打断发言次数频繁却内容空洞的学生。这些只是最基本层面的工作。助教还要善于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的真正含义,让各个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的共同的本质话题显现出来,展示讨论主题的深层含义。如果可能的话,助教应该结合具体的例子给予深入浅出的说明。所有这些工作应该建立在正确把握主讲教师的讲课意图之上,甚至所举的例子也可以借鉴主讲老师。如此复杂的工作要在学生发言的间隙适当地总结提出,这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助教一定要对相关知识具有足够的积累和思考,最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讨论课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讨论主题的丰富含义,最终将这种理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化为对具体的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和术语之上。这当然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可见做好助教工作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此外,助教在讨论结束之后,要对讨论课进行简短的小结。讨论课上每位同学的表现也都要仔细地记录下来。总之,讨论课的组织者应该在引导讨论时把握恰当的分寸,既不应该过于干预,也不应该放任自流。

5以读书会补充讨论课

讨论课的根本盲点,是无法落实阅读任务。根据调查问卷和平时经验,学生普遍认为文献阅读、教师课堂讲授、讨论交流与发言、论文写作四个方面都给他们很多收益,其中最获益的是文献阅读和教师课堂讲授。这很符合大学生初步接触经典的实际情况,毫无疑问,对他们而言,最迫切的任务是阅读经典原著和理解课堂讲解,但是完全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还存在一些困难,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没能花更多时间阅读文本,最大的原因是“选课太多,挤不出来时间来”,还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感到“原文较难理解,频频受挫”。对于文献阅读量较大的人文类课程来说,这些情况具有很大的共性,直接或间接导致学生觉得自己在“掌握阅读原典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方面相对较弱。读书会将通识教育的三种角色“教师、助教、学生”融为一体,在同一时间达成多种学习目的。特别是非研究性大学,缺少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缺少助教的合适人选,以读书会补充讨论课更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甘阳.文明国家大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经典汇报材料范文篇3

关键词:首页图版;支架式教学;有效性

一、首页图版与美术教材的关系

浙美版教材在每册的扉页都设计了高清放大的首页图版,作品的选择兼具经典性与印刷的精美性,初中阶段教材的首页图版均为传统艺术精品,例如初一教材选择了元代《鹰桧图》、元代《富春山居图》,初二教材选择了唐代《簪花仕女图》、晋代《兰亭序》,初三教材选择了北魏《龙门石窟》、吐蕃王朝藏《布达拉宫》,被遴选的这些作品旨在直观呈现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这些首页图版与所属教材的一个隐性的关联——它们均为当册教材中涉及到传统文化艺术单元课业的一个缩影或典型案例。例如《鹰桧图》是七年级上册《鸟语花香》中花鸟画的例子。而《富春山居图》则是七年级下册《诗情画意》和《树石画法》的集大成的代表作。同理,八年级下册《兰亭序》是《中国书法》一课的经典杰作,而九年级的《龙门石窟》与当册教材中涉及到雕塑的内容有紧密关系,《布达拉宫》又与《中国传统民居》有无法割舍的联系。可见,首页图版的选择一定是和当册教材的内容有无法割舍的关联的。它们出现在教材的第一页,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预期,即这个学期学的新知识有和首页图版有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首页图版与每册教材都有紧密的关联,但它们相对又是独立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几乎每册教材遴选的首页图版由于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内涵和意义会比一般的教材选图多很多,所以,是否可以将首页图版作为一个单独的课业拎出来与学生分享探究,将其作为一个个案与学生讨论,避免欣赏课或技法课对作品的理解浅薄甚至不到位。具体而言课本使用了如此大的篇幅,而现实教学中,因为作品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过早过多的讲解,妨碍学生独特审美见解的产生;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体验、评析。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愿意看?怎样帮助学生看懂,如何在美术核心素养取向下唤起学生对这些古代经典作品的情怀,成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支架式教学与美术教学结合的可能性

尹少淳先生在谈教学应该怎么做时说了基本的教学路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1]。可见,在新时期美术教学将以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作为课题教学的出发点,教学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的,不再是为了灌输刻板的知识而存在,因此,如何围绕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成了教师在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在美术教学时教师对传统素材的解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点的距离,因此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研究的脚手架。要入境、入味、入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实际上,这背后隐含的正是“支架式教学方法”。而所谓的支架式教学是受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提供不同学习支架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的指导成分逐渐减少,学生的责任逐渐增强,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要想帮助学生欣赏作品,就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和示范,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学习支架。经过其他学科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支架式教学是有效且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因为支撑它的正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在于三点:其一,它符合核心素养的理念,即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对问题情境的研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脚手架解决问题。其二,它符合教育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即学生从现有水平到即将达到的新水平,通过攀爬教师设置的脚手架是可以实现的,而在该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做过多的干涉。其三,与传统填鸭式教学不同的是,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是通过自主地处理一些辅助材料从而达到知识的进阶,这从根本上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标理念。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课堂教学实例论证支架式教学在首页图版教学中的运用是可行且有效的

三、支架式教学在首页图版中的应用举例

(一)《富春山居图》——学习任务单支架的运用。新课标要求学生面对美术作品时能够“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进行欣赏与评述”。对于山区、农村学校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这些新课标中提到的方法能被有效运用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学习资源,且面对的是一个较小的问题切入口,也即有一个明确的讨论方向,而不是泛泛而谈,那样会导致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山区农村学校学生美术基础参差不齐的学情,在设计学生深入赏析作品的教学环节时设计了分组学习任务单,搭建学习支架,要求学生小组抽签选取赏析的各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下是各组学习单内容:1.画家生平,成画背景,用语言汇报研究结果(建议方法: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研读画后落款)。2.此画与桐庐的关系,采用了什么构图方法,它和西方的单点透视有什么不同?谈谈感受,可以采用语言和音乐等形式汇报。(建议方法: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用教师提供桐庐风景图片对比《富春山居图》)。3.全画只用了水墨表现,分析作者是怎么使用墨的。使用PPT的形式或水墨演示汇报(建议方法:用水墨尝试表现教师提供的局部图片;放大高清图片,截取局部对比)。(建议方法:观察高仿作品,拍照;放大高清图片,截取局部对比)。5.分析水面变化,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展示由近及远水墨临摹作品(建议方法:用水墨工具演示水的变化)。6.分析山石的画法与桐庐当地风景的关系。语言汇报,水墨演示(建议方法:百度了解山石皴法)。7.找出此图中建筑分析其特色(建议方法:观察高仿作品,截取局部)。8.找出画中人物,根据人物动态,配上成语或诗句。(建议方法:观察高仿作品,截取局部对比)。考虑到学生能力,教师展示学生汇报范例式学习支架,用PPT和水墨演示汇报部分欣赏结果,对学生欣赏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而课堂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脚手架上攀爬富春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刻意灌输任何知识,学生在课堂总结中汇报的内容均为小组合作取得,教师抛下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现了新时期美术教学核心素养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该支架将一个庞杂的欣赏体系有效分解成各个更有针对性的局部,由于切入点小,小组探讨和研究时才容易产生深度思考,这也是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泛泛而谈的讲解更为进步之处。(二)《千里江山图》——学习工具支架的运用。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提升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见解。本节课通过欣赏《千里江山图》,明确欣赏中国画的一些角度和方法,尝试超轻黏土创作立体山水,体验色彩和山石形体的关系,欣赏和评价中国山水画。下面是课堂教学过程:1.进入新课,学习欣赏方法。(1)《千里江山图》色彩有何特点?是如何敷色的?(2)看下面的图,山有哪些形状?(造型)(3)画卷中的山、水是如何布局的?(4)这样布局的《千里江山图》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四个问题支架,由色彩到结构到布局最后到意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欣赏中国山水画。)2.学以致用,用超轻黏土创作立体青绿山水。(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用超轻黏土创作青绿山水。(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评、互评作品。(教师为学生提供工具支架,学以致用,动手创作,相互评价鉴赏,既是巩固理解前面所学的知识,也是培养和提高评价、鉴赏、创新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整堂课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引导,从知识到实践再到知识,学生通过学习鉴赏、动手创作、评价作品,切身感受和体验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魅力。(3)《布达拉宫》——学习背景支架的运用A、西藏萨迦派村庄的平面屋顶B、布达拉宫屋顶C、北京故宫屋顶D、布达拉宫由于布达拉宫这座建筑及其背景文化和现代的初中生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都距离过远,因此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架帮助学生最直观地体会布达拉宫建筑的特色之处,并通过该特色深究背后的文化内涵。而比起讲故事的方法,更直观的方式是通过四张图片构建起汉藏建筑风格差异的背景支架,例如出示四张图片,A是传统藏族建筑风格,用边玛墙配上平面屋顶。B是布达拉宫的屋顶,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歇山顶样式。C是北京故宫的屋顶,和布达拉宫的屋顶极为相似。D是课本上的图片,布达拉宫用边玛墙配上了中国传统屋顶样式。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分析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异同,让学生自己捕捉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总结出:明明是藏族传统建筑的布达拉宫并没有像其它传统藏族建筑一样用了平面屋顶,而是代之以中国传统的歇山顶。当结论得出的同时教师顺势引导反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为何布达拉宫会用汉族建筑风格的屋顶?此时再提供第二个支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形式可以是微课或短视频。此种将两个支架组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比起教师干巴巴地对着书本上的图片讲故事,效果无疑会好很多。

四、支架式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通过两个年级的实践教学研究,笔者进一步验证了支架式教学方法在美术教材首页图版教学中运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合理性在于支架式教学将课堂的主人翁还给了学生,这符合新课标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有效性则体现在以下学生呈现出的研究成果中。首先是《富春山居图》的案例,笔者选取了若干个小组的研究成果。第一组学生根据研究结果汇报:这幅图让我们现代之人了解到古代人们生活方式,还可以在线欣赏古代美丽的风景。《富春山居图》身世经历沧桑,笔墨之间饱含着作者对风景独特的见解与作者的情绪,给人以美感,给以后的文学绘画立了标杆。第五组ipad截取的图片第八组画中人物,学生对人物的分析配上文字内容的成果整体分析:《富春山居图》中有不少人物,他们隐藏了山石、树中,虽然大部分人物都没有五官,但在看画时都可以感受到人们在干什么、想什么,生活悠然自得。其次是《千里江山图》的案例。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了教具和工具材料——超轻泥土与水粉颜料等。同样是在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组内学生动手合理分工捏出各个山石——主峰、从峰造型,再上色,以这样的方式体验青绿山水画的着色方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中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制作,共同完成作业,对青绿山水色彩规律有了深入理解。下图为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实践的过程。最后一个案例是《布达拉宫》。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背景支架上主动寻找到了四张图片中的联系,发现了布达拉宫这座经典建筑在风格上矛盾(或者说奇怪)的地方——这明明是一座藏族重要的民族建筑,却在建筑上融合藏族风格和汉族建筑风格。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第二个背景支架——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史实便可顺利化解刚才的疑问。也即是说,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第一个背景支架——四张建筑物的图片——中发现了问题:布达拉宫建筑风格的不统一性,同时又通过教师提供的第二个背景支架顺利解决了问题。获得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最终的价值追求。可见,通过学习背景支架的使用,全班学生对布达拉宫的汉藏交流融合的建筑风格有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效果的呈现又契合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旨——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以上三个美术教材首页图版的教学实践,笔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某种学习支架——它可以是1.学习任务单支架,2.学习工具支架,3.学习背景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带着问题进入绘画、建筑、雕塑、设计的世界,学生才可能变成学习的主人翁,在疑惑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教师则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支架式学习,可以慢慢形成自己关于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种特定的路径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攀爬美术经典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让经典美术作品活过来并召唤学生。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3月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经典汇报材料范文篇4

一、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年第$期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经典汇报材料范文篇5

一、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年第$期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经典汇报材料范文篇6

一、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很少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他们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

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年第$期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

经典汇报材料范文篇7

关键词:影视剧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方法

一、《影视鉴赏》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鉴赏

《影视鉴赏》教学中,在鉴赏影视剧中情节、品味影视剧语言的基础上,不应忽影视人物形象的鉴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一)欣赏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教师要让学生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以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人物进行剖析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课前给学生预习课件,课件部分布置学生看一段电视剧《红楼梦》的视频,教师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专家学者在影视评论上发表的关于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人物的看法有哪些?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总结出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为课上鉴赏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林黛玉这一人物打下基础。其次,教师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们结合所收集的材料各抒己见,领会同一人物性格的多侧面,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教师要关注所教影视作品评论的前沿动态,可以引导学生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内地)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例如学生们关注到,近几年来网络等各种现代传媒对古典名著中的经典形象的再认识、再评价问题比较耐人寻味。我们看到新版《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贤良得不得了,《西游记》之翻版《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俗得不能再俗,而网络版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则小性的要命。经过现代人的再认识,经典形象已被阐释的五花八门、大变特变,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提问学生,对此现象该如何认识评价呢?再次把分析的焦点放在《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上,因为对林黛玉的争议由来已久。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人物的资料,专家学者在影视评论上发表的相关看法,每组选派代表以ppt的形式上台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讲到,一直以来,对林黛玉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不过传统上还是褒多贬少,即便是贬,也多是一种抬高式的贬、一种变相的褒。可近几年来,情况却有了很大变化,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调查数据越来越显示出林黛玉人气指数的下滑,尤其不受男性的欢迎,相比之下,薛宝钗的受欢迎指数却在明显飙升,人们在讲述这种情感偏向的理由时确实也头头是道、句句有理。总之,林黛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绝非一成不变了,人们在评价她时渗入了更为自我、更为现代的因素,这使经典林黛玉形象碎裂翻版为各式各样的现代版形象。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时发现,表面上这是对传统经典形象的反叛、颠覆,而实际上却不然,它是现代人借反叛和颠覆来确证自我的一种方式,现代人赋经典形象一种调侃、嘲笑、荒诞的言行方式为的是借经典形象之尸还自我之魂,以作心灵的独白,说出自己内心深处也许是最真实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加以直白痛快的表露的想法,他们的评价也不是对经典艺术形象林黛玉的评价,而是对他们生存于其中的现实的评价,评价的是自己以及与自己发生现实关系的相关人等,这就内在的决定了人们对于林黛玉的认识问题会出现矛盾。

(二)欣赏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教学中,每组选派代表以ppt的形式上台进行汇报讲解时,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例如,学生介绍林黛玉的性格时,更多的人所能够想到的依然是那个泣泪葬花的林黛玉;那个冰肌玉骨的林黛玉;那个为情而生、为爱而死的林黛玉;那个永远惹人怜、惹人敬又惹人爱的林黛玉;那个魅力永恒的林黛玉;这犹以1987年版电视剧版的林黛玉形象为最。提及《红楼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形象系列,而在形象系列中,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林黛玉,由此可见林黛玉的魅力,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提出林黛玉的魅力究竟何在呢?这是需要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播放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让学生深入思考的。有的学生说到,在我看来,就是她以“两弯次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向人们提示着一种另类人生的存在,一种令人琢磨不尽、回味无穷的人生,也就是一种艺术的人生。教师顺势讲解,艺术人生中的人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现实世界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的三重人格本我、自我、超我很难处于和谐的状态,三者矛盾冲突斗争的最终结果通常是本我在现实中的被束缚、被压抑,自我对本我的束缚是必要的,但过度的束缚甚至是压抑则容易导致人性的异化,尤其是自然本性的被遮蔽,自然本性被遮蔽,人就很难再用“童心”去思考、去生活,人于异化的、孤独的生存状态中孤独在熙熙攘攘、喧喧闹闹的人群中,努力地适应着种种的辛俗与无奈。探索并寻求人最美好、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是艺术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艺术的宿命追求,所以,艺术会努力探索人生困境的各种出路。置身在艺术的精神家园中,人仿佛戴上了一副美彩的眼镜,戴着这样的眼镜去看现实,现实会因暂时的陌生化、距离化而美丽。在艺术世界中,精神与想象可以自由地驰骋,一切尽在潇洒、放达中,这种人生虽然没有人可以证明它的真实性存在,可也没有人能够证明它的非真实性。我们所戴的这副眼镜,就是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具体到今天,主要指各种影视音像等电子传媒技术为我们营造的艺术空间、艺术氛围,我们称之为戏里,而戏外则是指我们的现实人生。戏里戏外是两种人生、两个境地,人的心灵自由地穿梭于其间,不断地变换着观察他人的视角。

(三)欣赏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内地)电视剧中的人物进行剖析

例如,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戏里的林黛玉及戏外的林黛玉式的人物予以探析,可以纵深向度剖析其原因,它是人性异化及人格分裂倾向的一种外在投射,也是现实与艺术相结盟共同探索人生困境的一种隐性的倾向性表现,由此可以洞悉为什么会对戏里戏外的人物持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前文讲各种媒体的调查数据均表明林黛玉的受欢迎程度明显越来越不如薛宝钗了,而且他们将自己情感偏向的理由又讲述的头头是道、句句有理。在他们看来林黛玉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很有种“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味道。确实,林黛玉很不好养,养活娇弱多病而又多愁善感的她既需要耗巨资来买药医病又需要进行不断的感情投资,而且还要具备超常的观察力、理解力和忍耐力,即使是这样也不见得能养活。相比之下,薛宝钗就不同了,她温婉贤淑、知书达礼,喜怒不形于色,对人讲话轻声细语,对宝玉也是谆谆教导,不温不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又天生一副富贵的好模样,这样的人谁不会喜欢、不愿与之相处呢?这样看来,林黛玉受非议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偏偏为什么对林黛玉的非议又会引起诸多人的不满呢?到底是谁出了差错?谁都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把林黛玉置放在什么样的关系网中,是现实世界还是艺术世界,又是以什么样的心理关注她。如果我们把她放在现实世界中,自然会得出“她是一个尖酸刻薄的女子”的结论,因为她是作为我们对立的他者而存在的,而且是与多数人相异的他者而存在的,她的超凡脱俗会被当作不入主流、不合群,她的锐气、才气会被看成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当然她的娇弱也不会被我们看作是阴柔的病态美,而是一个花钱的无底洞,相比之下,薛宝钗的顺性随和倒容易使人对其产生好感。可是,当我们把林黛玉置放在艺术世界中时,我们发现她较之于薛宝钗更有味道,她不像薛宝钗那样如平水一湖,静而无韵,她是仙子,是集日月山川灵秀于一身的仙子,是绝美的化身。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看作了林黛玉或是林黛玉的某个侧影,此时林黛玉对我们来讲不是他者,而是自我或自我某方面的化身,林黛玉所具备的正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具备却又极其渴望拥有的,林黛玉的一颦一笑就是在演绎我们的某种人生境界,演绎我们的某种人性,借她我们看到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更提升了自己。她的泣血洒泪让我们感同身受,唤起我们灵魂深处早该发泄的痛。林黛玉的个性让我们感到生命的尊严与存活的锐气,林黛玉的才气让我们感到生命因智慧而产生的骄傲,林黛玉的为爱而生为情而死让我们感到情感追求的无价,这是对在现实情感面前畏缩的一种反拨。正因为我们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林黛玉与艺术世界中的林黛玉分开,林黛玉的经典形象才未在人们心目中被彻底颠覆,反而更加的彻骨难忘。

二、《影视鉴赏》教学中如何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达到拓展大学生知识面

在《影视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对戏里的人物及戏外的同类型式的人物予以探析,在寻找差异的过程中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来解读“影视”这一被大众广为接受的文化现象,以达到拓展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必须而且只能以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为常态,但是人又不能只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因为他更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性存在,精神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促使他去努力探求如何超越现实,同时现实世界中诸多需要去回避、去掩饰的问题也促使他去探求如何超越现实。这就决定了有必要把自己暂时放逐到艺术世界中去,作短暂的精神流浪,在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平衡一下自己、关注一下别人,以一种特殊的心理,一种有别于现实常规心理的特殊心理。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四川:重庆出版社,2003.

[2]鲁枢元.文艺的心理阐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5]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M].高峰强等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经典汇报材料范文篇8

一、前四个月工作情况

一是树立精品意识,认真做好文字材料起草工作。四个月中,我们调研组参与起草的文字材料共31篇(调研组独立起草22篇),13万多字,其中领导讲话7篇,工作汇报5篇,经验介绍5篇、调研文章4篇,其他材料10篇。

二是树立超前意识,主动为县委领导服务。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主动为县委领导提供服务。其中为**书记提供文字材料、资料7篇,其中有1篇近期有希望在《**经济与社会》上刊发,有2篇已形成初稿,待领导把关后,准备往省市级报刊上投稿。同时我们还为**书记分管部门起草了8篇文字材料。

三是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办公室开展的活动。调研组同志的大局意识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办公室组织的各种活动,认真配合其他组室开展工作。年初以来,调研组同志参与县委全委(扩大)会议、30万吨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签约仪式等多次大型活动。办公室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我们组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任劳任怨,按时完成任务。

四是树立和谐意识,强化组室管理。按照办公室规章制度要求全组同志认真遵守工作纪律。树立节约意识,在材料修改上,基本上是在微机上直接进行,必要的修改稿用纸背面打印。注重学习提高,前四个月组内同志有重点、有针对性搜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每人的学习笔记都在3万字以上。注重团结,组内同志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相互补台而不拆台,创造了文明交往、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一是调研职能作用发挥不突出。所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总结性、经验性,没有问题分析型、超前决策参考型的文章。

二是文字材料起草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我们的综合素质上看,与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还有一定差距,还需付出更大努力,进一步提高文稿质量。

三是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意识还不够强。

三、下步打算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调研组将按照办公室的要求部署,把每一项工作都作为锻炼提高的机会,特别是在提高写作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寻求突破。

1、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要开展决策性调研、对策性调研、典型性调研。特别是对那些重大的、可以预见的、带有战略意义的、影响或决定全局的重要课题,要超前进行调研。后八个月,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等全县中心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利用一至两周时间到乡村、社区、企业走访调查,形成调研成果,供县委领导参考。调查开展前,要针对调查的内容选择调查方式、拟定调查的方案。还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以及业务知识。尤其要在还要搜集整理本县有代表性的经验做法、问题分析和外地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问题教训,准备不定期以《调研专送》或《调研与参考》等形式送交县委领导参阅。

2、提高文字综合能力。重点研究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经验材料、调研文章的写作,特别是要把县委的中心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突出出来。组织全组同志开展互帮互评活动。每个月每人分别确定1个小课题或研究一个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资料,主笔撰写文稿,其他两人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形成初稿后,集体讨论修改,送交主管主任审阅。每个月明确1人准备一种常用公文的相关材料,撰写发言稿,讲解有关知识,并剖析一篇经典、实用案例。全年要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2篇文稿。

3、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树立办公室“一盘棋思想”全组同志要尽最大努力,积极主动参与办公室的办事办会活动,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环节,提高与领导、与部门的交往沟通能力、协调落实能力,达到全面锻炼的目的。特别是要在参加各种会议的时候注意学习领导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经典汇报材料范文篇9

大家好!

我叫,毕业于大学,目前在办公室工作。

首先,我要感谢供电局给了我这样一个锻炼自我,不断学习和不断成长的机会。实习的这一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我的人生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个刚刚踏出校门的学生转变为一名员工,局给予我的东西太多太多,锻炼的机会、学习的机会、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人生的历练……这些人生当中最需要和最重要的东西,都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成为我生命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年7月10日,我正式加入供电局这个先进的集体。我被分配到农电工作部进行实习,在这里,我开始对地区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了解,对供电所的工作也有了感性上的认识。年9月,我参加了电网公司组织的新员工培训班,此次培训让我对电网公司有了一个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培训期间,我有幸参加了电网公司培训点组织的演讲比赛初赛,并最终作为供电局的代表参加了省公司在酒店举行的汇报演讲。这一段培训的日子,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网人的光荣,也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电人的责任。

年11月7日,我到局办公室开始学习,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我的工作学习情况汇报如下,不足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扎实做好文秘工作。牢牢树立“办公室工作无小事”的意识,从小事做起,认真学习公文处理、各类公文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认真起草各类通知、专题报告和领导的讲话材料,截止年9月底,共完成文字量20万余字。领导交办的事项做到“交给我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及时汇报”,认真学习做好各类综合性会议包括写作和印制会议资料、会场布置等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

另外,截止年8月30日,我总共在《电力报》、《电力行业信息》和《供电》报上刊登稿件十四篇,其中,《电力报》四篇,《电力行业信息》两篇,《供电》报八篇。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办公室的同事们,感谢主任和主任,给了我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要感谢新闻中心的主任、主任,给了我许多写作上的建议和帮助,在此衷心的表示感谢!

二、切实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一是积极上报企业中有价值、高质量的信息。从年4月至10月,共上报电网公司和市委市政府政务信息16期,其中包括供电局安全生产、电网建设、优质服务、节能降耗、迎峰度夏以及保供电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反映电网为地方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及电网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下功夫整合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和提供信息,共编发《电力信息快报》和《内参》8期。

三、认真做好提案建议的办理工作。今年以来,共办理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协市二届二次会议的建议和提案3件,按照提案建议的办理规定,通过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了解电网建设的实际情况之后,及时与代表和委员进行面商,并达成了一致。另外,共办理市长热线来电交办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有关事项7件。同时协助做好合同备案管理工作,共完成经济合同备案485份,上报省公司合同备案471份。

四、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积极参加局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争取通过这些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一年来,我参加了“年‘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供电局‘三个文化’大家谈”、“供电局‘歌颂劳动情系南网’综艺节目展演”、“供电局南网方略暨南网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并担任主持人,参加“市首届青年学习节开幕式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会’”和“供电局年中秋小品晚会”、参加“供电局‘展我口才秀我风采’主持人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各位领导给我提供了这些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培养了我对待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也锻炼了自己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尤其是对待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和有经验的秘书比还有一定差距,材料上还在基本格式上徘徊,内容上缺少纵深挖掘的延伸,坚持学习还不够,自觉日常工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工作的主动性不够,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典汇报材料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验;数学素养;数学思维

1引言

小学数学实验就是以数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在物质器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数学化的实践操作,探索数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精准记忆数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对数学知识加以正确运用,从而令小学数学学习成效得到明显改善,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种情况下,对小学数学实验的开发与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经典数学实验的优化

小学数学知识丰富,其中不乏经典数学实验,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良性辅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科学选择经典数学实验并加以优化,以切实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经历数学实验过程经典数学实验的优化,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参与数学实验的过程中令其经历整个过程,切实满足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的学习需求。要引导学生对数学实验进行仔细观察、规范操作和深入讨论,并积极与同学展开交流,令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实验的趣味性,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如在对“圆锥的体积”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对经典数学实验加以优化,将圆锥形模型展示出来,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木工师傅在制作圆锥形模型时,需要找寻哪种形状的材料?待学生回答后,再次提出问题: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经典数学实验,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并推导圆锥体积公式。通过经典数学实验的优化开展,有助于强化学生在数学实验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并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规律的掌握,这就能够为学生提升数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科学选择数学实验形式个人实验、小组实验等都是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实验形式。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结合教学需求,科学选择数学实验形式,确保数学实验的适用性,能够真正意义上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数学实验形式选择必须要坚持目的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也就是说要明确数学实验的最终目的,发挥实验的服务作用来推进数学教学,并且要在相同实验效果的条件下通过实验形式选择来控制成本。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时,可通过课件对图形变化过程进行演示,之后让学生开展个人实验,尝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数学实验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明显强化,空间想象力被激发,能够结合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参与数学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规律,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强化。

3新数学实验的设计

小学数学知识系统且复杂,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经典数学实验优化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新数学实验进行设计,确保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保持高度相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强化直观体验,深度理解数学概念在全面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尊重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密切关注其思维发展,科学设计新数学实验。在学生参与数学实验过程中,其直观体验得以强化,这就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令小学数学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新数学实验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数学实验材料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令抽象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化展现,促进学生掌握数学运算方法,了解数学规律,为数学知识正确运用打下良好基础。如在讲解“质数、合数”相关知识时,可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数学实验材料来设计数学实验,让学生将10以内数的因数规范地写出来,通过分类的方式揭示质数与合数。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质数与合数的内涵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的形式,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好数个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小正方形来拼接大正方形或者大长方形。由于学生思维方式以及智力水平等存在一定差异,所拼接出的效果也各有不同。通过总结数学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就能够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准确揭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强化,并且在直观体验数学实验过程中,将抽象思考渗透于直观实验操作中,助于强化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思路的整合和数学知识水平的提升。动静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自我认知与管理能力有限,参与数学学习的深浅度往往会影响其数学学习成效。而通过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能够对小学生形成强烈吸引,促使其积极参与数学实验,真正意义上实现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深度探索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激发学生在数学实验过程中的成就动机,促使学生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便于学生正确感知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维。数学教师在设计新实验的过程中,要注重数学实验资源的协调配合,找准数学实验基本思路,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实验的空间,从而令数学实验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如在“简易方程”教学过程中,数学实验的开展需要找准思路,引导学生依据天平图写出式子,加以整理后让学生对式子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就分类进行思考,确定分类标准,并依据分类结果来揭示方程特征。在此种数学实验活动中,无论是任务难度还是操作材料,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验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数学实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教学成效显著。

4数学小实验的挖掘

所谓数学小实验,就是以激发学生兴趣或者激活相关经验为目的的一种实验活动,并不承载重要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等。数学小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验,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并且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简便性,不受教学条件限制,在日常数学教学中也具备适用性。发现问题小学数学实验的开发与教学,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合理化创设。在数学小实验挖掘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疑问设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保证数学小实验组织的恰当性和有效性。比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小棒围成三角形,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让学生在数学实验操作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并且无形中发现问题: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教师随即提出问题: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在长度上有什么关系?围绕这一问题,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并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助于顺利推进课堂教学。丰富经验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数学知识储备,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对数学新知识进行探索。数学小实验的开展要保证灵活性和精简性,要确保能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小实验获得一定经验并形成某种认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突破难点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抽象性,部分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尤其是学生在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数学小实验的科学化应用,要基于复杂数学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数学技巧,以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注重教学策略的优化选择,以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并注重学生在数学小实验中的活动体验,确保数学小实验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内在支持。促进感悟数学小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无论是探索数学新知识,还是解决数学问题,都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特殊性,科学应用数学小实验。从这一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思想的感悟,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不断强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自行解决数学问题,密切观察学生实验表现,并找准契机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就数学小实验具体现象进行思考,强化学生在数学小实验中的感悟。通过数学小实验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形成独有的数学思维,感知数学学科魅力,并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这有助于营造优良的数学课堂氛围,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推进,要基于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通过数学课堂的优化设计,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空间,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和合理化利用,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强化和数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雷素芬.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滴水实验”数学实验课的教学策略与解读[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17(12):21-22.

[2]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08(6):35.

[3]田万会,李星.小学数学智慧教学策略例谈[J].教育革新,2016(1):66.

[4]薛燕萍.“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8(5):65.

[5]于殿臣,于殿钦.浅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