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3:35:00

经典著作

经典著作范文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和传播

【正文】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重视并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了更清楚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发行脉络,本文分阶段概述。

一、20世纪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1.最初提到马克思名字和思想片断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

中国人在自己的著述和译著中最初提到马克思名字和思想片断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1902年9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对马克思作了简要介绍:“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今日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此后他在著述中多次谈到马克思及其观点。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第2号刊载了朱执信撰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其中《马尔克》(即马克思)一节,第一次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的生平活动,并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介绍《共产党宣言》,并直接翻译它的部分内容。

辛亥革命以后,在国内的出版物中译介马克思及其原著的内容开始增多。1912年5-7月,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的刊物《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即马克思)之学说》,文中简要地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十项纲领,还有一节介绍“资本论之概略”。1911年天津出版了《唯新人物考》一书,书中有“马格斯”(即马克思)简介。

2.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前,中国的思想界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学说流派。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也是作为国外的一种学说流派传入中国,影响不大。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三天,上海的《民国日报》用较长篇幅报道了十月革命的消息,其中提到列宁及其几项主张;1917年12月28日,我国华南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了《李宁胜利之原因》一文,介绍了列宁的一些思想观点;1918年3月起,《东方》杂志、《劳动》月刊、《晨报》副刊等,都相继介绍了列宁的生平事业。此后,介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章日益增多。

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以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很快接受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1917年冬,受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后,把图书馆变成学习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场所。此后他发起组织了“马尔格士学说研究会”。它是秘密组织,对外以研究马尔萨斯人口论作掩护,把马克思译成与“马尔萨斯”相似的“马尔格士”。

3.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1919年4月6日,即在的前夕,和陈独秀主办的《每周评论》第16号在“名著介绍”栏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最后几段译文,并全文译出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十项纲领。

1919年爆发的,猛烈冲击几千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主义的陈腐观念,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19年5月以后,在主持下,《晨报》副刊的“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了较多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译和马克思原著译文。5月5日,为了纪念马克思101年诞辰,译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著,渊泉译)一文。同年5月9日起至6月1日“马克思研究”专栏又连载了马克思的重要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全译文,标题译为《劳动与资本》。《晨报》在当时是影响较广、发行量较大的报纸。

《新青年》杂志,经过,逐渐变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了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注意,把他主编的第6卷第5、6号编成“马克思主义专号”。写了著名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比较系统、详细的介绍。

在的影响下,北京《国民》杂志、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等重要报刊先后发表了较多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马列原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群众中扩大,一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报刊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这些社团和出版物,虽然思想倾向不同,但都或多或少介绍和宣传过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7月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并于1920年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于1919年在天津组织“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瞿秋白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旬刊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19年下半年,全国各地新创办的、具有宣传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报刊达200多种。这些活动极大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同时也为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4.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传播成为历史的需要

从1920年下半年起,、陈独秀、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建立了早期共产党组织。为了进一步扩大马列主义的影响,他们还创办了革命刊物。例如,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不久,就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共产党》月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介绍有关共产党的知识,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它被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列为必读材料,最高发行量达5000份。

1920年8月,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发行。陈望道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研读过社会主义理论,回国后积极参加进步思想宣传活动。1920年初,他开始秘密翻译《共产党宣言》。他躲在一间破旧的柴草棚里,除了要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还要防备敌人的袭击。他用了三个多月时间译完本书。这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全译本,它的出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共产党宣言》中译单行本第一版印刷1000本,很快赠售一空。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社会主义研究社又于9月出版了第二版。在不到两个月内,《共产党宣言》连续印刷两次,这在马列著作的出版史上是罕见的。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诞辰半个多世纪而没有尽早地在中国传播?二是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能迅速地在中国传播?

第一,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的政策。马克思主义没有尽早传入中国,其原因与相距遥远、文化交流不便等因素有关,但主要与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王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有关。清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禁止自己的臣民与洋人自由接触。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以后,闭关自守的政策失效了,但排斥新事物的传统观念仍然很盛。

第二,封建军阀和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马列著作在中国传播的条件比过去有利。然而,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继续维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马列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仍然遇到重重障碍。封建军阀和反动政府实行的“文化围剿”,对马列著作严格查禁。他们制订了种种统制革命文化的“办法”、“规程”、“条例”来抑制革命书刊的传播。

第三,与工人阶级的成长有关。工人阶级的一定革命觉悟,是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的基础。19世纪中国现代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力量微弱。直到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相互厮杀和掠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和掠夺,使得中国民族资本在速度与规模上有一个空前的发展。1919年前,产业工人增到200万人,仅上海一地就集中了三、四十万产业工人。反帝反封建的,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列主义传播准备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第四,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之时,正是中国人民急于探索民族出路而又深感茫然之际。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给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俄国革命成功是依靠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中国革命也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因此,能够很快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宣传和传播马列著作。

第五,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陈独秀、等人,发起启蒙运动,宣传科学与民主,帮助人民提高觉悟,摆脱封建思想束缚,为后来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同时,1919年爆发的,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起了人们、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从启蒙运动到期间,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支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队伍。

第六,苏联的关心和支持。列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极为关注与俄国毗邻的中国,曾先后写了多篇有关中国问题的著作。俄国革命成功之后,列宁及其领导下建立的共产国际,特别注重对中国进行共产主义宣传。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我国能够很快传播的重要外部原因。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新中国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极其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1.成立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书店,出版发行马列著作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两个月,即在上海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该社成立后,很快就公布了出书计划。计划中确定出版《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以丛书形式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92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又成立了第二个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主要经销马克思主义著作等革命书刊。为了满足各地对上海书店出版物的需要,上海书店又建立了自己的印刷所,接着又在各地建立发行机关。于是在全国主要地区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书店为中心的销售马克思主义著作和革命书报的发行网。在这个时期,出现过多种质量较好的马列著作中译本。据统计,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出版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60多种。

2.多次组织纪念活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多次组织纪念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4周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许多地区都组织了纪念活动。例如,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纪念会,同时编印了《马克思纪念册》;在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在会上发表了演讲;在广东、天津等地也都以各种方式组织了宣传和纪念马克思的活动。陈独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说:“五月五日全国共产党所在地都召开马克思纪念会,分散马克思纪念册两万册。”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北京召开了“国民追悼列宁大会”,会后编印了特刊,并印刷了《列宁纪念册》,其中载有《国家与革命》等重要著作的部分译文。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报刊也都陆续发表了悼念文章和列宁著作中译文。

北京大学的《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在1924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6周年出版了“马克斯纪念专号”,发表了《马克斯年谱》等四篇文章。1925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了“五月第一周特刊”,发表任弼时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07周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概略》一文,号召青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北方党的《政治生活》也发表过纪念性的社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原理。

1926年一些地区举行了纪念巴黎公社45周年的活动。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成立了纪念巴黎公社筹备会,出版了《巴黎公社纪念册》。《新青年》也发表了纪念文章。

3.大革命失败后白区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况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继续进行革命斗争。1930年底,国民党在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对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文化也进行了“围剿”。仅1931年被查禁的进步书刊就有228种。1936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央取缔社会科学反动书训一览》,查禁676种社会科学书刊中,开列自1929年至1935年间以“共产党刊罪名”而被查禁的有近500种,包括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国民党反动派还采取野蛮的法西斯手段迫害文化出版界的进步人士。他们派遣特务威胁、追捕著译者和出版者,甚至利用暴徒袭击和捣毁神州国光社、良友图书公司等文化机构。

广大文化出版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方式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了摆脱敌人查封,在翻译出版马克思著作时,常常变换译著者的姓名,有时把书的封面加以伪装。出版机构经常使用托名。有时出版机构遭到破坏,就再建立新的出版机构,继续出版马克思著作等革命进步书籍。1927年,长江书店先后在汉口和上海被国民党封闭,1928年他们就在上海建立地下出版社——无产阶级书店,1929年无产阶级书店被封闭,他们又成立了华兴书局。

当时的上海是白色恐怖最严重的一个地区。然而,在国民党《出版法施行细则二十五条》以后的两个多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就出版了郭沫若翻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单行本。《资本论》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也是在上海出版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仅上海一个地区就出版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50多种。

4.革命根据地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况

在此期间,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与国民党统治区完全不同。在这里,党中央和政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工作。尽管物质条件极其困难,但在党的领导下,这里的文化出版工作者仍然想方设法,用土纸、油印、石印、木板印来印制出版了多种马克思主义著作。由于战斗频繁,翻译有困难,中央苏区就组织力量,大量重印马克思主义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国统区出版和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达到100多种。

5.抗战期间中共组织和领导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况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当时延安是党中央领导抗日战争的中心,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3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党中央于这一天在延安建立了党的第一所马列学院,学院中有一部分同志专门从事马列著作翻译工作,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编译马列著作的机构。不久,党中央又在延安建立了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统一领导党的出版发行工作,中央出版发行部出版的马列著作开始用“解放社”名称。

解放社成立不久就同时出版了革命导师的言论汇编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列宁主义》。这两套书学习使用比较方便,受到了广大干部的欢迎。解放社先后出版多种单行本,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新译本(成仿吾、徐冰译)、《法兰西内战》(吴黎平、刘云译)、《马恩通信选集》(柯柏年、艾思奇等译)、《哥达纲领批判》(何思敬、徐冰译)、《拿破仑第三政变记》(柯柏年译,1940年)等书。

1941年5月,解放社为纪念马克思诞辰还自己选编并出版了《论马恩列斯》等书。当时,延安的印刷条件很差,没有必要的印刷机器设备,印刷用纸也十分短缺。解放社印刷马列著作尽可能用最好的纸张,但是有时保证不了,就用自制的通草纸。

此外,解放社还出版过著名的多卷本“两大选集”和“两大丛书”,其中《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包括12种著作;《列宁选集》原计划出版20卷,后来实际出版了16卷。令人注目的是,解放社在该书出版“序言”中指出:出版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广大的革命战士和一般先进读者,根据列宁本人底基本著作去掌握列宁学说,以提高自己的政治与理论的水准。原因是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谋求解放底武器——理论与策略。唯有正确地掌握着这一武器,中国革命底胜利,才会有充分地保证。”从这段序言,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争取革命斗争的胜利联系起来。

抗日战争期间,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日本侵略者占领区,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地下组织,领导着马列著作的出版和传播工作。当时的上海,是出版马列著作的一个重点地区。1938年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郭大力、王亚南译的《资本论》三卷本,同年亚东图书馆出版了《劳动价值说易解》、《论犹太人问题》。后来又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1938年上海言行出版社)、《中国问题评论集》(1938年上海珠林书店)、《马恩科学的文学论》;1939年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马恩合著的《资本论通信集》、上海南潮社出版了《法兰西内战》;1940年上海北社出版了《论弱小民族》、《卡尔·马克思——人、思想家、革命者》等书。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其他地区的一些出版机构,也曾出版过多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据统计,抗日战争8年间,我国各地区出版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超过120种。

6.解放战争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和传播工作的组织及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许多地区的出版发行机构都先后出版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出版和传播的工作主要是在解放区进行的。解放社在短短的4年间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译本,其中包括1946年出版的张仲实译的《论民族土地问题》和博古译的《卡尔·马克思》;1948年9月出版的解放社自己选编的《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1948年11月出版的曹葆华译的《土地问题理论》;1948年12月出版的何锡麟译的《论国家》;1949年5月出版的张仲实译的《论民族殖民地问题》;1949年8月出版的曹葆华译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何思敬译《哲学底贫困》等书。

这里应特别谈到的是,1949年2月,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全党的政治理论水平,党中央重新编审了一套干部必读书目,由审批送交西柏坡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这套“干部必读”共计12种,包括《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列宁主义基础》、《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马克思主义著作。从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这一年的时间,“干部必读”印行总数达三百万册。这12种“干部必读”,成为建国初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必备书籍,对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理论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苏联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文本数量显著增多。苏联出版马克思著作中文本工作,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几年里,苏联出版的马克思著作中文本有几十种,几乎包括了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苏联出版的中文本,我们的出版机构全部重印过。苏联提供的中文本,译文水平比较高,印刷质量比较好。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基本上都有了中文本,有多卷本,其中也有单行本,有些重要著作有好几种版本,这就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

新中国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优越条件。1950年1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它是全国性政治书籍出版社,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出版马列著作。1953年成立了中共中央编译局,它是专门从事马列著作编译的机构。从此,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出版和传播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地进行。

为便于读者,本文将新中国成立56年来翻译出版的马列著作分为四类,概述如下:

第一类:全集和补卷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过“三大全集”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和“三大全集”的“补卷”。这些书基本包括了全部的马列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39卷,是中共中央编译局根据1955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并参照德文原著译出的。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开始出版第1卷,至1974年12月出齐39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40—50卷(补卷)。内容包括没有编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9卷的其他著作。第1-50卷共3,200万字,印数达600多万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中央编译局以该全集中文第1版为基础,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俄文)和德文版重新编辑和译校的,全书共60多卷。人民出版社从1995年开始出版第2版,到现在共出版近20卷。按现在的进度,出齐60多卷全集的时间应在2020年以后。

《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1-39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四版译出。共计1,500多万字。人民出版社从1955年开始出版第1卷,到1963年出齐39卷,印数达427万册。《列宁文稿》第1-17卷,是《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1—39卷的补卷。它收入了《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没有收入而在《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共55卷)和《列宁文集》俄文版中收入的文献。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60卷,是1982年中共中央决定出版的我国自己编辑的第一套全集。总字数为《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1-39卷)的两倍多。

《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1—13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俄文版《斯大林全集》译出,共计340.9万字。人民出版社于1953年9月出版第1卷,到1958年6月出齐13卷,印数达650多万册。《斯大林文选》(1934—1952)是《斯大林全集》第1—13卷的补卷,共46.4万字。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出版。

第二类: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选编。收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110篇,书信96封,共180万字。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初版,先后出版6种版本,印数达873.7万部。

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在原版基础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德文版的新版本译校而成,内容有一些调整,首次节选了《资本论》较多的篇章。本选集由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列宁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列宁全集》中文版选编的。收入列宁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205篇,共257.6万字。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初版,先后出版3种版本,1972年为第3版。印数达86.5万部。

新版《列宁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在原版基础上译校而成。本选集由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第3版。全套书320万字。2004年3月第4次印刷。

《斯大林选集》(上、下卷)是中央编译局编译的。收入斯大林1901—1952年临终前的主要著作58篇,共计102万字。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精装本,印数12.5万部。

第三类:选读本

在出版上述选集、文选、文集的同时,有关部门还编选出版了较多的“选读本”。“选读本”将马列重要著作(大部分是整篇著作)分门别类,便于系统地集中地进行研读。“选读本”出版种类较多。这里仅列出近年出版的书目。例如,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资本论〉导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编导读》(文科研究生通用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资本论〉的现代解析》(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资本论》(选编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经典文本导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等。

第四类:单行本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重要著作,除了出版选集之外,为了便于使用,还出版了大批的单行本。主要的马列著作基本上都有了单行本。而且许多单行本还不止有一种译本。例如:《共产党宣言》有3种译本、《自然辩证法》有5种译本。近二三年出版的有: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共产党宣言》(纪念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卡尔·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资本论》(缩译彩图典藏本)等。据不完全统计,马列著作单行本共翻译出版300多种。

第五类:专题文集、言论集

经典著作范文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和传播

【正文】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重视并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了更清楚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发行脉络,本文分阶段概述。

一、20世纪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1.最初提到马克思名字和思想片断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

中国人在自己的著述和译著中最初提到马克思名字和思想片断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1902年9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对马克思作了简要介绍:“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今日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此后他在著述中多次谈到马克思及其观点。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第2号刊载了朱执信撰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其中《马尔克》(即马克思)一节,第一次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的生平活动,并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介绍《共产党宣言》,并直接翻译它的部分内容。

辛亥革命以后,在国内的出版物中译介马克思及其原著的内容开始增多。1912年5-7月,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的刊物《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即马克思)之学说》,文中简要地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十项纲领,还有一节介绍“资本论之概略”。1911年天津出版了《唯新人物考》一书,书中有“马格斯”(即马克思)简介。

2.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前,中国的思想界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学说流派。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也是作为国外的一种学说流派传入中国,影响不大。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三天,上海的《民国日报》用较长篇幅报道了十月革命的消息,其中提到列宁及其几项主张;1917年12月28日,我国华南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了《李宁胜利之原因》一文,介绍了列宁的一些思想观点;1918年3月起,《东方》杂志、《劳动》月刊、《晨报》副刊等,都相继介绍了列宁的生平事业。此后,介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章日益增多。

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以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很快接受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1917年冬,受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后,把图书馆变成学习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场所。此后他发起组织了“马尔格士学说研究会”。它是秘密组织,对外以研究马尔萨斯人口论作掩护,把马克思译成与“马尔萨斯”相似的“马尔格士”。

3.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1919年4月6日,即在的前夕,和陈独秀主办的《每周评论》第16号在“名著介绍”栏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最后几段译文,并全文译出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十项纲领。

1919年爆发的,猛烈冲击几千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主义的陈腐观念,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19年5月以后,在主持下,《晨报》副刊的“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了较多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译和马克思原著译文。5月5日,为了纪念马克思101年诞辰,译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著,渊泉译)一文。同年5月9日起至6月1日“马克思研究”专栏又连载了马克思的重要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全译文,标题译为《劳动与资本》。《晨报》在当时是影响较广、发行量较大的报纸。

《新青年》杂志,经过,逐渐变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了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注意,把他主编的第6卷第5、6号编成“马克思主义专号”。写了著名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比较系统、详细的介绍。

在的影响下,北京《国民》杂志、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等重要报刊先后发表了较多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马列原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群众中扩大,一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报刊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这些社团和出版物,虽然思想倾向不同,但都或多或少介绍和宣传过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7月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并于1920年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于1919年在天津组织“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瞿秋白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旬刊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19年下半年,全国各地新创办的、具有宣传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报刊达200多种。这些活动极大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同时也为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4.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传播成为历史的需要

从1920年下半年起,、陈独秀、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建立了早期共产党组织。为了进一步扩大马列主义的影响,他们还创办了革命刊物。例如,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不久,就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共产党》月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介绍有关共产党的知识,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它被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列为必读材料,最高发行量达5000份。

1920年8月,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发行。陈望道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研读过社会主义理论,回国后积极参加进步思想宣传活动。1920年初,他开始秘密翻译《共产党宣言》。他躲在一间破旧的柴草棚里,除了要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还要防备敌人的袭击。他用了三个多月时间译完本书。这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全译本,它的出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共产党宣言》中译单行本第一版印刷1000本,很快赠售一空。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社会主义研究社又于9月出版了第二版。在不到两个月内,《共产党宣言》连续印刷两次,这在马列著作的出版史上是罕见的。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诞辰半个多世纪而没有尽早地在中国传播?二是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能迅速地在中国传播?

第一,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的政策。马克思主义没有尽早传入中国,其原因与相距遥远、文化交流不便等因素有关,但主要与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王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有关。清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禁止自己的臣民与洋人自由接触。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以后,闭关自守的政策失效了,但排斥新事物的传统观念仍然很盛。

第二,封建军阀和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马列著作在中国传播的条件比过去有利。然而,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继续维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马列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仍然遇到重重障碍。封建军阀和反动政府实行的“文化围剿”,对马列著作严格查禁。他们制订了种种统制革命文化的“办法”、“规程”、“条例”来抑制革命书刊的传播。

第三,与工人阶级的成长有关。工人阶级的一定革命觉悟,是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的基础。19世纪中国现代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力量微弱。直到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相互厮杀和掠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和掠夺,使得中国民族资本在速度与规模上有一个空前的发展。1919年前,产业工人增到200万人,仅上海一地就集中了三、四十万产业工人。反帝反封建的,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列主义传播准备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第四,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之时,正是中国人民急于探索民族出路而又深感茫然之际。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给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俄国革命成功是依靠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中国革命也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因此,能够很快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宣传和传播马列著作。

第五,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陈独秀、等人,发起启蒙运动,宣传科学与民主,帮助人民提高觉悟,摆脱封建思想束缚,为后来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同时,1919年爆发的,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起了人们、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从启蒙运动到期间,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支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队伍。

第六,苏联的关心和支持。列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极为关注与俄国毗邻的中国,曾先后写了多篇有关中国问题的著作。俄国革命成功之后,列宁及其领导下建立的共产国际,特别注重对中国进行共产主义宣传。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我国能够很快传播的重要外部原因。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新中国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极其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1.成立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书店,出版发行马列著作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两个月,即在上海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该社成立后,很快就公布了出书计划。计划中确定出版《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以丛书形式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92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又成立了第二个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主要经销马克思主义著作等革命书刊。为了满足各地对上海书店出版物的需要,上海书店又建立了自己的印刷所,接着又在各地建立发行机关。于是在全国主要地区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书店为中心的销售马克思主义著作和革命书报的发行网。在这个时期,出现过多种质量较好的马列著作中译本。据统计,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出版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60多种。

2.多次组织纪念活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多次组织纪念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4周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许多地区都组织了纪念活动。例如,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纪念会,同时编印了《马克思纪念册》;在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在会上发表了演讲;在广东、天津等地也都以各种方式组织了宣传和纪念马克思的活动。陈独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说:“五月五日全国共产党所在地都召开马克思纪念会,分散马克思纪念册两万册。”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北京召开了“国民追悼列宁大会”,会后编印了特刊,并印刷了《列宁纪念册》,其中载有《国家与革命》等重要著作的部分译文。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报刊也都陆续发表了悼念文章和列宁著作中译文。

北京大学的《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在1924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6周年出版了“马克斯纪念专号”,发表了《马克斯年谱》等四篇文章。1925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了“五月第一周特刊”,发表任弼时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07周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概略》一文,号召青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北方党的《政治生活》也发表过纪念性的社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原理。

1926年一些地区举行了纪念巴黎公社45周年的活动。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成立了纪念巴黎公社筹备会,出版了《巴黎公社纪念册》。《新青年》也发表了纪念文章

3.大革命失败后白区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况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继续进行革命斗争。1930年底,国民党在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对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文化也进行了“围剿”。仅1931年被查禁的进步书刊就有228种。1936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央取缔社会科学反动书训一览》,查禁676种社会科学书刊中,开列自1929年至1935年间以“共产党刊罪名”而被查禁的有近500种,包括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国民党反动派还采取野蛮的法西斯手段迫害文化出版界的进步人士。他们派遣特务威胁、追捕著译者和出版者,甚至利用暴徒袭击和捣毁神州国光社、良友图书公司等文化机构。

广大文化出版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方式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了摆脱敌人查封,在翻译出版马克思著作时,常常变换译著者的姓名,有时把书的封面加以伪装。出版机构经常使用托名。有时出版机构遭到破坏,就再建立新的出版机构,继续出版马克思著作等革命进步书籍。1927年,长江书店先后在汉口和上海被国民党封闭,1928年他们就在上海建立地下出版社——无产阶级书店,1929年无产阶级书店被封闭,他们又成立了华兴书局。

当时的上海是白色恐怖最严重的一个地区。然而,在国民党《出版法施行细则二十五条》以后的两个多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就出版了郭沫若翻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单行本。《资本论》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也是在上海出版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仅上海一个地区就出版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50多种。

4.革命根据地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况

在此期间,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与国民党统治区完全不同。在这里,党中央和政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工作。尽管物质条件极其困难,但在党的领导下,这里的文化出版工作者仍然想方设法,用土纸、油印、石印、木板印来印制出版了多种马克思主义著作。由于战斗频繁,翻译有困难,中央苏区就组织力量,大量重印马克思主义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国统区出版和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达到100多种。

5.抗战期间中共组织和领导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况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当时延安是党中央领导抗日战争的中心,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3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党中央于这一天在延安建立了党的第一所马列学院,学院中有一部分同志专门从事马列著作翻译工作,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编译马列著作的机构。不久,党中央又在延安建立了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统一领导党的出版发行工作,中央出版发行部出版的马列著作开始用“解放社”名称。

解放社成立不久就同时出版了革命导师的言论汇编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列宁主义》。这两套书学习使用比较方便,受到了广大干部的欢迎。解放社先后出版多种单行本,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新译本(成仿吾、徐冰译)、《法兰西内战》(吴黎平、刘云译)、《马恩通信选集》(柯柏年、艾思奇等译)、《哥达纲领批判》(何思敬、徐冰译)、《拿破仑第三政变记》(柯柏年译,1940年)等书。

1941年5月,解放社为纪念马克思诞辰还自己选编并出版了《论马恩列斯》等书。当时,延安的印刷条件很差,没有必要的印刷机器设备,印刷用纸也十分短缺。解放社印刷马列著作尽可能用最好的纸张,但是有时保证不了,就用自制的通草纸。

此外,解放社还出版过著名的多卷本“两大选集”和“两大丛书”,其中《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包括12种著作;《列宁选集》原计划出版20卷,后来实际出版了16卷。令人注目的是,解放社在该书出版“序言”中指出:出版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广大的革命战士和一般先进读者,根据列宁本人底基本著作去掌握列宁学说,以提高自己的政治与理论的水准。原因是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谋求解放底武器——理论与策略。唯有正确地掌握着这一武器,中国革命底胜利,才会有充分地保证。”从这段序言,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争取革命斗争的胜利联系起来。

抗日战争期间,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日本侵略者占领区,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地下组织,领导着马列著作的出版和传播工作。当时的上海,是出版马列著作的一个重点地区。1938年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郭大力、王亚南译的《资本论》三卷本,同年亚东图书馆出版了《劳动价值说易解》、《论犹太人问题》。后来又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1938年上海言行出版社)、《中国问题评论集》(1938年上海珠林书店)、《马恩科学的文学论》;1939年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马恩合著的《资本论通信集》、上海南潮社出版了《法兰西内战》;1940年上海北社出版了《论弱小民族》、《卡尔·马克思——人、思想家、革命者》等书。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其他地区的一些出版机构,也曾出版过多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据统计,抗日战争8年间,我国各地区出版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超过120种。

6.解放战争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和传播工作的组织及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许多地区的出版发行机构都先后出版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出版和传播的工作主要是在解放区进行的。解放社在短短的4年间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译本,其中包括1946年出版的张仲实译的《论民族土地问题》和博古译的《卡尔·马克思》;1948年9月出版的解放社自己选编的《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1948年11月出版的曹葆华译的《土地问题理论》;1948年12月出版的何锡麟译的《论国家》;1949年5月出版的张仲实译的《论民族殖民地问题》;1949年8月出版的曹葆华译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何思敬译《哲学底贫困》等书。

这里应特别谈到的是,1949年2月,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全党的政治理论水平,党中央重新编审了一套干部必读书目,由审批送交西柏坡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这套“干部必读”共计12种,包括《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列宁主义基础》、《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马克思主义著作。从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这一年的时间,“干部必读”印行总数达三百万册。这12种“干部必读”,成为建国初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必备书籍,对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理论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苏联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文本数量显著增多。苏联出版马克思著作中文本工作,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几年里,苏联出版的马克思著作中文本有几十种,几乎包括了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苏联出版的中文本,我们的出版机构全部重印过。苏联提供的中文本,译文水平比较高,印刷质量比较好。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基本上都有了中文本,有多卷本,其中也有单行本,有些重要著作有好几种版本,这就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

新中国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优越条件。1950年1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它是全国性政治书籍出版社,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出版马列著作。1953年成立了中共中央编译局,它是专门从事马列著作编译的机构。从此,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出版和传播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地进行。

为便于读者,本文将新中国成立56年来翻译出版的马列著作分为四类,概述如下:

第一类:全集和补卷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过“三大全集”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和“三大全集”的“补卷”。这些书基本包括了全部的马列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39卷,是中共中央编译局根据1955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并参照德文原著译出的。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开始出版第1卷,至1974年12月出齐39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40—50卷(补卷)。内容包括没有编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9卷的其他著作。第1-50卷共3,200万字,印数达600多万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中央编译局以该全集中文第1版为基础,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俄文)和德文版重新编辑和译校的,全书共60多卷。人民出版社从1995年开始出版第2版,到现在共出版近20卷。按现在的进度,出齐60多卷全集的时间应在2020年以后。

《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1-39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四版译出。共计1,500多万字。人民出版社从1955年开始出版第1卷,到1963年出齐39卷,印数达427万册。《列宁文稿》第1-17卷,是《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1—39卷的补卷。它收入了《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没有收入而在《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共55卷)和《列宁文集》俄文版中收入的文献。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60卷,是1982年中共中央决定出版的我国自己编辑的第一套全集。总字数为《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1-39卷)的两倍多。

《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1—13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俄文版《斯大林全集》译出,共计340.9万字。人民出版社于1953年9月出版第1卷,到1958年6月出齐13卷,印数达650多万册。《斯大林文选》(1934—1952)是《斯大林全集》第1—13卷的补卷,共46.4万字。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出版。

第二类: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选编。收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110篇,书信96封,共180万字。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初版,先后出版6种版本,印数达873.7万部。

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在原版基础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德文版的新版本译校而成,内容有一些调整,首次节选了《资本论》较多的篇章。本选集由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列宁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列宁全集》中文版选编的。收入列宁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205篇,共257.6万字。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初版,先后出版3种版本,1972年为第3版。印数达86.5万部。

新版《列宁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在原版基础上译校而成。本选集由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第3版。全套书320万字。2004年3月第4次印刷。

《斯大林选集》(上、下卷)是中央编译局编译的。收入斯大林1901—1952年临终前的主要著作58篇,共计102万字。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精装本,印数12.5万部。

第三类:选读本

在出版上述选集、文选、文集的同时,有关部门还编选出版了较多的“选读本”。“选读本”将马列重要著作(大部分是整篇著作)分门别类,便于系统地集中地进行研读。“选读本”出版种类较多。这里仅列出近年出版的书目。例如,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资本论〉导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编导读》(文科研究生通用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资本论〉的现代解析》(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资本论》(选编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经典文本导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等。

第四类:单行本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重要著作,除了出版选集之外,为了便于使用,还出版了大批的单行本。主要的马列著作基本上都有了单行本。而且许多单行本还不止有一种译本。例如:《共产党宣言》有3种译本、《自然辩证法》有5种译本。近二三年出版的有: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共产党宣言》(纪念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卡尔·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资本论》(缩译彩图典藏本)等。据不完全统计,马列著作单行本共翻译出版300多种。

第五类:专题文集、言论集

经典著作范文篇3

马克思逝世已126年了,列宁去世也有80多年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生产方式、人们的沟通、交往方式乃至整个人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意识与今天的社会已有很大的区别。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理论,必须回到十九世纪自由竟争资本主义时代,联系当时的生产力状况、阶级关系及其矛盾与冲突、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等来读解、领悟经典著作的语境、主旨及意向。当然我们不排除创始人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得出的个别结论及某些对未来社会的假设推论没有被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精神。不参照历史,拿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比照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能弄懂原著,学不好经典著作的精髓的。

二、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应把握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里的“精”就是基本的、根本的、本质的原则和精髓;这里的“用”就是实际的工作和任务,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我们应领悟其思想的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理论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马列主义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工作的理论指南。但是,千百万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实践者不能都去读马列的经典著作,那些长篇巨著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研读的,对于广大干部和群众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和把握马列主义中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站在广大民众的立场上立论说话的,是最基本的立场;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客观的实际事实出发来认识研究分析问题;根本的方法就是辨证的方法,要全面而系统的、历史而逻辑的、对立统一的分析问题。从经典著作中抽象出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列主义的精髓,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地位。今天我们还在读马列,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她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到、邓小平,其中的思想核心理论一以贯之,都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不断将基本原则思想同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本土化和具体化,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静止地把他看成是一段历史理论,而应动态地把她看成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今天我国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就是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论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就会形成一种源与流的整体概念。

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

从本质上讲,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的重要品质和特征。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产党人在不断续写着共产党宣言的篇章。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未停息过。共产主义运动有过低潮、曲折和挫折,但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亮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坚持了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列主义思想品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升马列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今天的实践。

2002年5月31日在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时讲话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前工作最直接的指导思想,思想是20世纪中叶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她解决了在生产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社会革命并取得革命成功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发、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个理论能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间题;“三个代表”就是进人21世纪以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近一二十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典著作范文篇4

许多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而忽视其内在的文化品格。其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意识形态,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科学理论。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信仰,而且把它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方法来接受。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普鲁士。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因病逝世。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2月共同起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引言中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公务员之家

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之后被译成了更多的版本问世。至今,在全国发现中文第一版本《共产党宣言》只有11本,浙江两本,上虞一本。在建党80周年前夕,上虞市档案馆珍藏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让身为上虞人的我,倍感自豪。

经典著作范文篇5

一、目标要求

通过组织全办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促使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工作习惯和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范围对象

学习的主体是全办党员干部。鼓励非党员干部参与学习中来。

三、方法措施

学习要以研读经典原文为主,通过党员干部个人学习、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做到入心入脑见实效。

1、干部个人自学。党员干部每人每年要精读3本经典著作,并记入工作日志,做好读书笔记。每半年要撰写1篇心得体会文章,办党支部将择优推荐到县委组织部。

2、单位集中领学。充分利用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集中学习、全体机关干部集中学习等载体,每季度开展1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代表性篇目的集中学习(参考书目附后),通过研读、联合其他单位邀请专家辅导、看辅导录像等多种形式开展理论学习,深化对经典著作的认识与理解。

3、革命传统践学。积极借助我县红色现场教学示范基地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到基地,采用现场教学、模拟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锤炼党性,坚定理想信念。

4、交流研讨促学。办党支部每季度要召开1次学习经典著作心得交流会,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学习经典著作专题讨论,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刻反思,运用阅读著作中阐述的基本原理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和本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把党员干部读经典著作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紧密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本项活动深入开展。

2、制定学习计划。要结合县委县政府十五项重点工作及本办年度主要工作,参照《经典学习篇目》,拟定本办学习、交流工作计划,并与办干部年度学习计划、办党支部年度学习相结合,组织开展学习。

3、提升学习效果。切实增强阅读学习经典著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基本方法,提高战略思维与能力素质。

经典著作范文篇6

一、目标要求

按照习提出的学原著要“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的要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促使全镇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工作习惯和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范围对象

学习的主体是全镇党员干部,重点抓好镇党委班子成员和各党(总)支部书记的学习。

三、方法措施

学习经典著作要以研读原文为主,通过党员干部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做到入心入脑见实效。

1、干部个人自学。机关党员干部与镇直单位党员干部每人每年要精读3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各村党总支班子成员每人每年要精读1本,并记入工作日志,做好读书笔记。半年要撰写1篇心得体会文章,由镇党委向上级组织部门推荐,并在先锋网、党政机关综合办公平台等媒体择优刊发。

2、支部集中领学。充分利用支部、党小组集中学习等载体,每季度组织1次集中学习,通过精选代表性篇目研读、邀请专家辅导、看辅导录像等多种形式开展理论学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认识与理解。

3、交流研讨促学。各党(总)支部每季度召开1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交流会,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专题讨论,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刻反思,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阐述的基本原理来正确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和本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镇机关支部结合干部讲学、交流会等活动,安排学习典型代表讲授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学以致用情况。

四、有关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一系列的范畴、论断和原理,是一个多层次、统一的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长期坚持,把其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

1、加强组织领导。各党(总)支部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党员干部学经典著作得以深入开展。

2、提升学习效果。要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服务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战略思维与领导能力。

经典著作范文篇7

一、目标任务

按照习提出的学原著要“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的要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促使局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工作习惯和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司法行政工作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二、学习安排

学习经典著作要以研读原文为主,通过党员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做到入心入脑见实效。

1、个人自学。普通党员干部每人每年要精读3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记入工作日志,做好读书笔记,半年要撰写1篇心得体会,由局党组择优推荐到县委宣传部。

2、集中学习。充分利用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支部集中学习、周一集中学习等载体,每季度组织1次集中学习,通过精选代表性篇目研读、制定学习计划、看辅导录像等多种形式开展理论学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认识与理解。

3、交流研讨。每季度召开1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交流会,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专题讨论,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刻反思,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阐述的基本原理来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举办专题报告会。创新专题学习教育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相关专家、领导进行专题辅导讲座。

三、有关要求

1、局办公室要尽快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参考书目配齐,配备专门读书笔记本,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经典著作范文篇8

关键词:读书交流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及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1]。可长期以来,大学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于理论讲解,而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指导比较欠缺。当代社会,由于网络文化和快餐知识的日渐侵袭,大学生逐渐淡漠了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但经典阅读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却有着深远的影响。重读经典,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实践中,可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奏响时代主旋律,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的适用性分析以及笔者教学经验的分享,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探析。

一、读书交流会在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系统地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何让大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使他们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过了历史的熏陶和时间的筛选,超越了时空和文化的局限,具有恒久不变的艺术魅力和精神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和交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所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知道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帮助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大学生迈向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了途径,对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品味,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内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通过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创造读书交流会的展示机会,迎合了当代大学生乐于表现的特性,营造人人爱读原著的良好氛围,胜于教师在课堂中苦口婆心的理论说教与原理灌输;再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创设适宜的交流情境,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分享阅读的感受,自觉提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积极性。

二、读书交流会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庞大而深刻,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现实矛盾。如何缓解这一现实矛盾,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学思考与探讨,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大学生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而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则不能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更不能充分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所在。将读书交流会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和交流,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帮助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之间通过多元信息互动交流,构架起经典著作与教材体系之间的桥梁,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全面的认知,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更受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分享活动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步骤:11.教学准备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教师必须在平等、友好、民主的氛围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交流会的动员工作,精心挑选与准备阅读材料,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首先,可以引导大学生选读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读原著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才能全面理解教材体系中理论观点的来龙去脉。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记,让他们感受伟人生活的风云时代,体会伟人的日常生活,走进伟人的思想境界,领略伟人的宽广胸怀,从而受到感染和鼓舞。读伟人传记能为大学生确定人生目标时以启迪和指导,伟人的人生经历将给大学生们带来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再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只包含马恩列斯等原著,还包括阐述、解读或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经典作品。大学生在读原著感觉比较深奥时,可以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以拓展思维,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22.教学组织阶段一堂成功的读书交流会,需要师生共同精心策划与组织。首先,教学时间的选择。一般选择在教学周期的中间阶段,此阶段的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教师的课外阅读推荐,能够精读一至两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已经撰写了相关的读书笔记。其次,教师最好选择两位学生助教担任主持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都是大班教学,一般为2~4个小班合成,学生人数比较多,为使活动顺利进行,需要得力的学生助手来辅助教师进行班级活动。同时,由学生做主持人,相互之间比较了解,能够缓解同学们上台展示的紧张感,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再次,组织各班学习委员对班级每位同学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况进行登记。教师一般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周就可以要求学生在学期内自行选择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精读,可以摘抄书中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做好读书笔记;也可以阅读相关参考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在对阅读材料充分熟悉的基础上再进行读书交流会,使学生在交流会上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能够进行思维碰撞、情感共鸣。最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对活动流程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明确主题,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分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感受。33.读书交流课堂展示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与组织,如何在读书交流课堂展示环节创设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氛围,打开学生心扉,为学生深度交流、碰撞思维、展示才华提供一个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首先,在各班学习委员的协助下,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精读的那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带到课堂中,全部交上来集中在讲台上。通过集中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传记以及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等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与分享交流的欲望。其次,进入随机选书分享环节。主持人在同学们所带来的书籍中,随机抽取一本大家最感兴趣的书籍,请带来这本书的同学上台来介绍与推荐这本书,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给出推荐这本书的理由。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机提问,推荐书的同学必须认真回答。第一位上台推荐的同学由主持人随机抽取之后,下一本推荐的书由上一名同学在介绍书籍之前随机选取,并且请该同学做好准备。此环节可以很好地检验每位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阅读情况,也能够让学生之间分享阅读感受,产生思维的碰撞与观点的交流。在此环节中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一大本读书笔记,让其他同学啧啧称赞;也有同学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提出了一些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感的新观点,得到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让读书交流会的现场气氛高潮迭起。再次,进入自由交流环节。在随机环节中没有被抽到的同学可以带着自己的书籍本着自愿原则参加这个环节。有些同学准备非常充分,可是没有被随机抽到,或者对前面同学介绍的书籍有情感共鸣,都可以在此环节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开放的情境中互相分享阅读感受,激发内心深处的感悟与思考,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发展。44.教学总结与评估反馈每一位上台介绍与推荐书籍的同学姓名及其所推荐的书籍名称全部由主持人写在黑板上,教师对学生的总体阅读情况进行总结与点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介绍,如《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资本论》等,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组怎样从马克思主义的原作中提炼出理论观点,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传记的介绍,如《马克思传》《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列宁传》《传》《邓小平传》等,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理论形成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对《走进马克思》《青年们,读马克思吧!》《马克思靠谱》等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点评,让学生认识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必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教师进行教学总结之后,主持人在每个班级随机抽取几名同学,秉着公正的原则进行大众投票,选出本次“我们阅会吧”读书交流会中最值得推荐的五本书。教师可以对推荐这五本书的学生进行平时成绩分数奖励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书籍奖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持续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兴趣。同时,这五本书也可以在班上进行巡展,或者进行“以书换书”的活动,以扩大每位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这样的拓展与延伸,形成持续的读书展示与交流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天天讨论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享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乐趣。

三、读书交流会课堂教学实践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每一个学生终身去学习与研究。习指出:“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2]通过读书交流会活动,搭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之间源与流之间的桥梁,使广大学生不仅知其流,更能溯其源,更进一步洞彻真理的要义,汲取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华,达到理论学习与经典感悟的全面提升,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经典著作范文篇9

一、范围对象

学习的主体是全局党员干部,重点是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特别要抓好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

党外干部也应当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经典著作学习。

二、活动内容

1、学经典,提高理论素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党员干部每人每年至少研读3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并做好读书笔记,撰写1篇署名文章。每个月组织1次集中学习,通过精选代表性篇目研读、邀请专家辅导、看辅导录像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典学习。

2、讲经典,搞好学用结合。注重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刻反思,提炼总结学习体会和学以致用情况。每季度召开1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交流会,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专题讨论。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讲1次党课。

3、考经典,确保取得实效。要把学经典情况纳入干部个人年度考核的范围,在考察谈话、交流谈心中要注意询问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方面的知识。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至少要向1名领导班子成员、领导班子成员每月至少向1名党员干部了解学习情况,并填写《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谈心谈话登记表》。每半年组织开展1次互查互比,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抽查学习笔记1次,主要负责同志对学习情况讲评1次,比成绩、找差距、抓重点。

三、有关要求

1、局办公室要尽快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参考书目配齐,配备专门读书笔记本,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经典著作范文篇10

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效性,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研究的成果众多,大多数学者普遍都认为,欲避免出现大学生的“学”与“行”出现“隔海两相望”的尴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改进当前教育教学模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种教育渠道并用,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产生“共鸣”,最终促使学生把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避免上述尴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体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大类。关于上述两个概念的界定,学者们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本文沿用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晓庆老师和聊城大学夏立军老师的观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要形式有:课堂教育、专题理论讲座、政治形势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网络等)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课堂等载体相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一定的媒介和切点。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调研后发现,以经典著作为支点,对大学生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深刻的意义。

唐朝刘知几先生在《史通•叙事》中将“经典”界定为“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现代汉语》将“经典”解释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如经典著作”。因此经典著作是经过时间洗礼、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权威著作,由于其创造力强,内功精深,厚积薄发,高度浓缩,因此不容易老化。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能撑其学科架构的经典著作,否则就很难形成学科体系。其实无论是自然学科专业的经典著作还是人文社科经典其内容深处都体现着人们对其时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在终极目标的意义上对人进行教化和影响是必然的,会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洗礼,甚至会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改变一部分人的人生轨迹,这就是其教化功能,因此其势必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其实这一点在中国早期的经典著作中业已彰显:不管是经典伦理专著(如《大学》、《中庸》等)、中医药经典(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还是文学经典(《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都具备浓郁的人伦文化特色,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敬畏,对太平政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读者认真品味这些优秀作品后,这些思想往往会深深镌刻在其内心深处,对其以后的生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往往比纯粹的伦理道德宣讲更能扣动人们的心弦。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先生,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作品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不管是从经典作品的思想性看,还是从先哲们的经验来看,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经典阅读,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效性提高,起到积极作用。课题组为了验证经典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选取一个教学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与另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教学(简称“比较班”),在“实验班”正式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前,给学生推荐了十几本经典作品,要求学生至少认真品读其中两本以上(其中包括文学作品,如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并撰写读书心得作为期中考试成绩。同时在其在校的两年时间里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调查是隐性的,主要通过当面聊天交流、QQ聊天、E-mail、动态观察等形式进行)发现,“试验班”的学生在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对社会的认知与“比较班”是有差别的,甚至“试验班”的个别同学说路遥及其作品给他带来极大的震撼,甚至改变了其对生活的态度。而事实是,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似乎生活更加急促,使得大量的快餐文化也融入了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生活之中;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文化日趋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占用了他们的大量时间,经典著作正在逐步淡出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视野,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似乎忽视了引导大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没有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二、正面引导,以经典阅读启迪大学生的心智

尽管前文所述,可能少数学生阅读过几本经典著作后就认为对自己的性格培养有积极影响,但这不能代表全部,因为人的思想转变是一个缓慢过程,这就决定了经典著作对人的影响只能是潜移默化,不能立竿见影,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做的只是培养大学生的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引导大学生科学阅读,这是实现阅读目标、取得阅读效果的桥梁和手段。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阅读方法、内容的引导,真正做到为大学生授之以渔,促使大学生从“苦读”到“乐读”。当今中国,社会浮躁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现实,同时,面对当前各类文学作品芜杂同在,良莠并存,让人似雾里看花;尤其是快餐文化的井喷,网络的恶意炒作,则进一步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课题组对某高校图书馆《白手打天下100招》、《熟男淑女》、《打造黄金人脉》等这类图书的流通情况进行过调查,发现此类图书的借阅次数较之其它经典著作(含该校专业经典)高出数倍,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大学生们的这种心理,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大学生们正常成长,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予以引导,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做事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端正心态、修身养德的书籍。通过阅读,使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让学生用书籍启迪心灵,这也是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时内心相当脆弱、缺乏自信、不堪一击,精神慰藉和鼓励对于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励志类经典著作,借鉴书中的事例,也许就会使学生对与有自己相似经历的事例思考,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心里豁然开朗。同时多此类经典,可使大学生可以从书中学习,到生活中实践,能够起到很好的鼓舞斗志的作用,让大学生觉得人生有意义、生命更精彩,帮助大学生扫除心中烦恼,缓解心理压力,以帮助大学生重新树立信心。由于部分高校过分强调高校面向市场(诚然,高校应该面向市场,但不能走极端),使得当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来取舍阅读内容,非但对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类经典著作不感兴趣,而且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阅读的状况也令人堪忧:课题组对两个不同城市的五所高校(本科院校3所:1所师范类院校、1所工科类院校、1所医学类院校,高职高专院校2所:1所工科院校、一所医学类院校)15个不同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调查发现:不足20%的同学表示认真读过两本以上本专业的经典著作,近40%的同学表示曾经浏览读过一本,超过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读过。课题组同时对这些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向学生强调阅读专业经典著作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即使要求学生阅读专业经典著作,也只是单纯地从本专业的角度加以分析,而忽视其人文关怀,显然这已然违背了科学的初衷和本意,因为不管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都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在其深处都折射着人们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反思的深厚沉淀。以中医药为例,绝大部分中医药专著都与传统伦理道德紧密相连,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的伦理思想、人文关怀更是为世代后人所称颂。其实纵观历史,绝大部分著名自然科学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同时在哲学、伦理等人文社科领域也很有建树,如亚里士多德、牛顿、笛卡尔、爱因斯坦、罗素等等。事实证明,只有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否则就会出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批判的恶果。因此,因此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阅读的兴趣需要所有教师共同努力,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在有意识(但看起来又是“无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排斥它。

三、举重若轻,以“树人情怀”促进大学生阅读经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早为世人所公认的道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则更加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关注和引导。因此,这里探讨的以经典阅读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站在这样的逻辑起点上:不能过分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而是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对民族、社会、国家负责的长远战略。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来共同努力:政府、社会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人们体会到经典带来的震撼力。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开始此项工作,如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自2009年起精心策划、打造了三届“新安读书月”活动,活动旨在推动全民读书,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活动以“阅读•分享•进步”为主题,通过举办名家讲座、开展“年度十本好书评选”活动等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这种活动真正切实地让人感觉到: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的人在社会竞争中才能处于优势地位。对于学校则要尽量避免过分强调专业课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不是说专业课不重要,这里说的是不要过分强调),因为不管是专业课程教育也好,还是其它非专业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罢,归根到底是“为中华民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核心问题而服务。如果所有学校从这一层面理解高等教育,就能促进家庭转换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惯性”理解,从而还原高校紧张而又宽松、专业而又人文的本来面目,才能让学生有时间去阅读经典著作、有兴趣去品味经典著作,最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能达到全面、自由发展。这对学校和所有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量: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阅读氛围,丰富馆藏图书,鼓励甚至奖励那些愿意阅读经典的学生,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师引导大学生对阅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文化比较。比如近年来部分大学提出了“书香校园”的口号,努力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让学生亲近书籍,在阅读中实现与大师的对话,为学生精神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使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用阅读让“学生的精神亮丽起来”。

作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枢纽关节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广泛涉猎,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目,选取那些思想和艺术价值上乘、在题材上与大学生思想接近的作品,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心得。这样就会是大学生在阅读中形成高尚的情操与“自立自主”精神,完成“智慧的生成”与“德行的养成”的过程,从而有力地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好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