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动画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8:54:50

经典动画片

经典动画片范文篇1

[论文摘要]“搞笑”是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他们不再像老一代的人那样说“可笑”、“好笑”,而是一概用“搞笑”这一词,“搞笑”是宽容里的轻松,是善意下的幽默,在当今所有动画片的制作中,“搞笑”也正在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潮流,就像是调味品,越是优秀的动画片越是少不了它轻灵又洒脱的身影。

经典动画片由于其在内容上的无所不包及形式上的多姿多彩,因此,在影片的风格上,制作商们除了最初的对雄壮与优美、凝重与典雅等等的追求之外,在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速,人们生活压力的日趋沉重。一来为了使动画片看起来更加轻松活泼,幽默诙谐,二来也可能基于一种更大的野心一即在吸引儿童的同时,试图也能像日本和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一样——潜移默化地也达到占领成人这一庞大的利润市场的目的。制作商们于是不约而同地便把不断搞笑也看成了他们努力追求的一种风格。笔者将广受成年人和孩子们喜欢的或者是新版、或者属于迪士尼大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雪公主》、《宝莲灯》、《花木兰》等一些动画片中令人捧腹的地方大致做了一下统计。发现越是经典的动画片。其搞笑的场景出现得便越是频繁,与此同时,其搞笑的手法也相应地越是不拘一格。下面笔者就将这些手法作以简要描述:

一、借助台词来搞笑

主要是通过对众多时尚语言、当红方言和名人名言的巧妙调侃来达到搞笑效果的。

最惹人注目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在这部以凄美爱情为主线的“现代青春偶像剧”里,把现代气息非常浓厚的时尚语言或大众流行的口头禅作为佐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今为古用,其中说得最多、也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是丑角马文才。马文才一副当今高干子弟(而不是旧日纨绔子弟)的样子——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他一副时尚做派,满嘴现代词汇——这可是那些曾经的纨绔子弟所望尘莫及的。“时髦”是马文才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影片把他处理成了一个闪亮眩目的舞台形象。旋转的灯光下,踏着动感十足的摇滚乐节拍,这位花花公子扭着潇洒的街头舞、操一口当今乐坛最流行的rap调。他的自我介绍是边说边唱的:“你不能不知道我是谁我是谁”。言语中句句都在炫耀和张扬。处处都充满了“养老津贴”、“花花世界”、“迷倒妹妹”、“帐单我pay”、“蜡笔小新”之类的词语。与梁山伯祝英台第一次见面,他调侃了“见义勇为。这个词被私塾里的老学究训斥,他暗瞎地在喊的是:“搞定、搞定!”除了这位大活宝。《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中其他的人。包括古典美女祝英台,手拿戒尺、声音苍老得都在发抖的私塾老师、或粗俗或捣蛋的私塾学友,他们的嘴里也在时不时在冒着“白马王子”、“女朋友”、“没水准”、“高血压”、“退货”、“小姐不够用了”、“太伤自尊了”、“爹地”、之类的令人哗然的新词,这一点无疑为动画片赢得了此起彼伏的笑声。其次,是《花木兰》中与木兰形影不离的小壁虎木须和已经修炼成佛了的孙悟空,它们的语言也值得一提,什么“宫爆鸡丁”、“三点式”、“小白脸”、“事儿妈”、“臭流氓”、“面巾纸”、“小宝贝”、“不把他打个满脸桃花,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等等的也是防不胜防,惹得观众动辄捧腹大笑。

二、借助人物的动作与行为来搞笑

动画片为了惹人发笑。同时也可能是为了让观众对剧中的人物过目不忘吧,于是他们不惜对主人公的动作和行为做过份的夸张和渲染,笑是笑过了,但与此同时,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人物原形及故事原形的有意或无意的颠覆和破坏。比如,在动画片中,祝英台和花木兰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富传统色彩的少女形象,就不幸被戏谑了个面目全非。动画片中她们,其现代做派和西方化行为在使人喷饭的同时也让人不禁目瞪口呆:祝英台大胆而开放,路遇梁山伯前,与丫鬟坐在树下对远处过往的男人逐一品头论足,活像个“不良少女”:学堂里,老师在上面提问,她却在众目睽睽之下盯着同桌梁山伯以至痴情得居然走了神:课间邀梁山伯去后山游玩,对呆鹅一样的师兄一次次地挑逗,问人家有没有女朋友、说她感到好幸福、希望时间凝固、雨最好永远也不要停;借表演之机假戏真做给梁山伯深情献吻……花木兰的许多做法和举动与祝英台一比,笔者以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待字闺中时的木兰满院子喊着小狗。小白!”“小白!”然后让小狗代她负责养鸡的可笑做法、与媒婆恶作剧时木兰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国女子罕见的调皮和捣蛋、军中暗恋、战胜匈奴后与皇帝拥抱、久别重逢与父亲的拥抱,甚至连木兰的老祖母,她的身上也都是美国人的幽默:“下次招兵我也要去!”——言外之意是羡慕她孙女从战场上带回来了战利品——一个英俊的女婿……如此等等,笑自然是笑了,可笑过之后,观众的心里总是会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怪异感觉,那就是:疙疙瘩瘩、别别扭扭。

三、借助内涵丰富的细节来搞笑

文艺作品中的细节往往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魅力,它们无不是作家们“呕心沥血培育出来的艺术精灵”。

《白雪公主》里有一个细节堪称经典:白雪公主与小鹿、小松鼠、小鸟、小浣熊、小乌龟、小兔子等大扫除结束,她提议到楼上看看去,于是这一群小动物一呼百应。立即你争我抢地往楼梯上跑。小松鼠、小鸟、小兔子它们都抢先一步,跑在了白雪公主的前面:个头相对大一些的几只小鹿,比较有绅士风度。它们一副保镖的架势。紧紧地护卫在白雪公主的左右;小浣熊和小乌龟也在奋力奔跑,可是它们还是落在了后面。小乌龟爬得最慢,因为它刚上到第一个台阶时就滚了下去,等它缓过神来,再一次上楼时,大部分同伙已经从它的身边刷刷刷挤过去了。小浣熊见小乌龟身体笨重,又不断地摔跤,回头用目光鼓励了乌龟一下,然后自顾自追赶大队伍去了。小乌龟毫不气馁。再一次上楼梯时,它试着一边往上爬,一边用嘴巴死死地咬住楼梯的沿沿,果然,尝试还成功了。小乌龟顾不上高兴,继续哼哧、哼哧地埋头往上爬着。白雪公主她们早已进入了七个小矮人的卧室,看到有七张小床非常可爱,她建议先在这些小床上休息一会,小动物们纷纷响应,不到一分钟。它们便东一个西一个,甜甜地进入了梦乡。楼梯上的小乌龟终于上完了最后一个台阶,它回过头朝下看了一眼,正在为自己的成功而颇感得意的时候。七个小矮人回家的歌声突然惊醒了卧室里的那些小动物,它们一跃而起,仓皇冲出卧室,冲往楼下,还未反应过来的小乌龟依依不舍地刚看了一眼卧室的门便被踩踏、携襄着“帮当”、“帮当”地一溜烟滚下了楼梯。上去用了何等的功夫。可往下滚却是一眨眼的事情!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哈哈大笑。同时,对这个小东西的爱怜、敬意也油然而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个细节也意趣盎然。学堂里排了一出《河伯娶亲》的小戏,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这个戏里分别扮演了未婚女子和未婚男子的角色。被献给河伯的女子——因为一色的是男扮女装,故无不扭扭捏捏、丑态百出——在一个挨一个地上台。可每一个上得台来还未来得及全面亮相,台下的起哄声便一阵响似一阵:嫌太胖了、太瘦了、太丑了,要求“退货、退货”、“换一个、换一个”。这些“女子”又羞又气地往水中跳去:“太伤自尊了,我不活了!”(完全是小品中宋丹丹的口吻,观众一笑)这时。河水居然翻滚着又把她们撂回了岸上,台下一阵呼哨声,笑闹声:“看。连河伯都不愿意要!”(一笑)正当扮演巫婆的演员不知所措、而台下的尖叫声、恐吓声也此起彼伏的时候。祝英台扮演的女子被后台的学友一把给推了出来,只见她飞一样从天而降,婀娜苗条的体态,优美娴雅的姿势,俨然一个俏丽的仙女——刹那间一头秀发如瀑,徐徐荡开,活像一个现代广告中的洗发水代言人,(一笑)但见她长裙飘飘,体态娇弱、神情娇嗔——然而惯性所致。她一个大马爬就绊倒在了舞台中央,全场一片静默,所有的人都同时出现了大脑短路的现象。过了好一会,台下才开始有人在纷纷修理自己的下巴或帮着学友往上推下巴——由于嘴巴张得太大、时间又太长,所以一部分人的下巴都回不去了!(一笑)其他的人也突然醒了一样,他们七嘴八舌地在打问:“戏里真有这么一折吗?”这个出场的方式太独特了!”“这个祝英台他怎么比女人还女人啊?”当然,祝英台扮演的这个女子震撼了台下,也看傻了身后的梁山伯。只见梁山伯一眼不眨地盯着一副女相的祝英台,恍若梦境。缓过气来的祝英台从地上款款地爬起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了梁山伯,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只是接着剧情在演夫妻话别。观众的情绪刚刚平静下来,不料。祝英台一个大胆的亲吻动作又搅动了一场轩然大波。哄笑之声不绝于耳:“我也要一个”“我也要一个!”“帮帮帮”、“帮帮帮”台下一时大乱,到处都是一片恶作剧的亲吻声……

四、借助思想观念及人物性格上的错位来搞笑

财大气粗的马太尉有一段关于“爱情”的宏论曾让不少成人发出“嗤”的一笑。这是在他目睹了祝英台宁可以死赴坟前践约也不愿嫁给豪门做马家“贵妇”的情景之后而发的一段感慨,他劝他的儿子说:“难道你还看不出英台对山伯的爱吗?那种勇气、决心、快乐和满足的眼神,他们是那样的深爱着对方,像这样的爱是再也找不到了!”谁相信历史上这些作威作福的权贵们还会后悔得这么快并说出这么感人的话来呢?毕竟。他不是我们这个开明时代善于反省的高级干部啊!所以,观众体会得更多的可能是,如此纯粹的爱情观居然从这么一个刽子手的嘴里说了出来。这简直就是一出荒诞剧嘛!同样,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之所以被我们中国的古人推崇、今人爱戴。是因为我们从这个女子的身上不但能看到一种震人发馈的“孝心”,而且还能看到一种震人发馈的“忠心”,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对她的“代父从军”却有了另外一番诠释:“……我替父从军,也许并不是为了我爹爹,也许只是为了证明我自己有本事,以后照镜子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巾帼英雄……”就这样。花木兰成了一个个性解放、一心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西方女权主义者。显然,她已经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而成了美国文化的产物了。《宝莲灯》里的孙悟空,也一反《西游记》里那个猴性十足、好抱打不平、爱惹是生非的形象,表面看,他的确心如止水。一口一个“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副跳出轮回而修成正果的架势。实际上,当屡屡看到他那有点装模作样的面孔、腔调以及做派时,观众们都会忍不住会心地一笑。

五、借助现代化技术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搞笑。

经典动画片范文篇2

主要是通过对众多时尚语言、当红方言和名人名言的巧妙调侃来达到搞笑效果的。

最惹人注目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在这部以凄美爱情为主线的“现代青春偶像剧”里,把现代气息非常浓厚的时尚语言或大众流行的口头禅作为佐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今为古用,其中说得最多、也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是丑角马文才。马文才一副当今高干子弟(而不是旧日纨绔子弟)的样子——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他一副时尚做派,满嘴现代词汇——这可是那些曾经的纨绔子弟所望尘莫及的。“时髦”是马文才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影片把他处理成了一个闪亮眩目的舞台形象。旋转的灯光下,踏着动感十足的摇滚乐节拍,这位花花公子扭着潇洒的街头舞、操一口当今乐坛最流行的rap调。他的自我介绍是边说边唱的:“你不能不知道我是谁我是谁”。言语中句句都在炫耀和张扬。处处都充满了“养老津贴”、“花花世界”、“迷倒妹妹”、“帐单我pay”、“蜡笔小新”之类的词语。与梁山伯祝英台第一次见面,他调侃了“见义勇为。这个词被私塾里的老学究训斥,他暗瞎地在喊的是:“搞定、搞定!”除了这位大活宝。《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动画片中其他的人。包括古典美女祝英台,手拿戒尺、声音苍老得都在发抖的私塾老师、或粗俗或捣蛋的私塾学友,他们的嘴里也在时不时在冒着“白马王子”、“女朋友”、“没水准”、“高血压”、“退货”、“小姐不够用了”、“太伤自尊了”、“爹地”、之类的令人哗然的新词,这一点无疑为动画片赢得了此起彼伏的笑声。其次,是《花木兰》中与木兰形影不离的小壁虎木须和已经修炼成佛了的孙悟空,它们的语言也值得一提,什么“宫爆鸡丁”、“三点式”、“小白脸”、“事儿妈”、“臭流氓”、“面巾纸”、“小宝贝”、“不把他打个满脸桃花,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等等的也是防不胜防,惹得观众动辄捧腹大笑。

二、借助人物的动作与行为来搞笑

动画片为了惹人发笑。同时也可能是为了让观众对剧中的人物过目不忘吧,于是他们不惜对主人公的动作和行为做过份的夸张和渲染,笑是笑过了,但与此同时,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人物原形及故事原形的有意或无意的颠覆和破坏。比如,在动画片中,祝英台和花木兰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富传统色彩的少女形象,就不幸被戏谑了个面目全非。动画片中她们,其现代做派和西方化行为在使人喷饭的同时也让人不禁目瞪口呆:祝英台大胆而开放,路遇梁山伯前,与丫鬟坐在树下对远处过往的男人逐一品头论足,活像个“不良少女”:学堂里,老师在上面提问,她却在众目睽睽之下盯着同桌梁山伯以至痴情得居然走了神:课间邀梁山伯去后山游玩,对呆鹅一样的师兄一次次地挑逗,问人家有没有女朋友、说她感到好幸福、希望时间凝固、雨最好永远也不要停;借表演之机假戏真做给梁山伯深情献吻……花木兰的许多做法和举动与祝英台一比,笔者以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待字闺中时的木兰满院子喊着小狗。小白!”“小白!”然后让小狗代她负责养鸡的可笑做法、与媒婆恶作剧时木兰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国女子罕见的调皮和捣蛋、军中暗恋、战胜匈奴后与皇帝拥抱、久别重逢与父亲的拥抱,甚至连木兰的老祖母,她的身上也都是美国人的幽默:“下次招兵我也要去!”——言外之意是羡慕她孙女从战场上带回来了战利品——一个英俊的女婿……如此等等,笑自然是笑了,可笑过之后,观众的心里总是会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怪异感觉,那就是:疙疙瘩瘩、别别扭扭。

三、借助内涵丰富的细节来搞笑

文艺作品中的细节往往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魅力,它们无不是作家们“呕心沥血培育出来的艺术精灵”。

《白雪公主》里有一个细节堪称经典:白雪公主与小鹿、小松鼠、小鸟、小浣熊、小乌龟、小兔子等大扫除结束,她提议到楼上看看去,于是这一群小动物一呼百应。立即你争我抢地往楼梯上跑。小松鼠、小鸟、小兔子它们都抢先一步,跑在了白雪公主的前面:个头相对大一些的几只小鹿,比较有绅士风度。它们一副保镖的架势。紧紧地护卫在白雪公主的左右;小浣熊和小乌龟也在奋力奔跑,可是它们还是落在了后面。小乌龟爬得最慢,因为它刚上到第一个台阶时就滚了下去,等它缓过神来,再一次上楼时,大部分同伙已经从它的身边刷刷刷挤过去了。小浣熊见小乌龟身体笨重,又不断地摔跤,回头用目光鼓励了乌龟一下,然后自顾自追赶大队伍去了。小乌龟毫不气馁。再一次上楼梯时,它试着一边往上爬,一边用嘴巴死死地咬住楼梯的沿沿,果然,尝试还成功了。小乌龟顾不上高兴,继续哼哧、哼哧地埋头往上爬着。白雪公主她们早已进入了七个小矮人的卧室,看到有七张小床非常可爱,她建议先在这些小床上休息一会,小动物们纷纷响应,不到一分钟。它们便东一个西一个,甜甜地进入了梦乡。楼梯上的小乌龟终于上完了最后一个台阶,它回过头朝下看了一眼,正在为自己的成功而颇感得意的时候。七个小矮人回家的歌声突然惊醒了卧室里的那些小动物,它们一跃而起,仓皇冲出卧室,冲往楼下,还未反应过来的小乌龟依依不舍地刚看了一眼卧室的门便被踩踏、携襄着“帮当”、“帮当”地一溜烟滚下了楼梯。上去用了何等的功夫。可往下滚却是一眨眼的事情!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哈哈大笑。同时,对这个小东西的爱怜、敬意也油然而生。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个细节也意趣盎然。学堂里排了一出《河伯娶亲》的小戏,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这个戏里分别扮演了未婚女子和未婚男子的角色。被献给河伯的女子——因为一色的是男扮女装,故无不扭扭捏捏、丑态百出——在一个挨一个地上台。可每一个上得台来还未来得及全面亮相,台下的起哄声便一阵响似一阵:嫌太胖了、太瘦了、太丑了,要求“退货、退货”、“换一个、换一个”。这些“女子”又羞又气地往水中跳去:“太伤自尊了,我不活了!”(完全是小品中宋丹丹的口吻,观众一笑)这时。河水居然翻滚着又把她们撂回了岸上,台下一阵呼哨声,笑闹声:“看。连河伯都不愿意要!”(一笑)正当扮演巫婆的演员不知所措、而台下的尖叫声、恐吓声也此起彼伏的时候。祝英台扮演的女子被后台的学友一把给推了出来,只见她飞一样从天而降,婀娜苗条的体态,优美娴雅的姿势,俨然一个俏丽的仙女——刹那间一头秀发如瀑,徐徐荡开,活像一个现代广告中的洗发水代言人,(一笑)但见她长裙飘飘,体态娇弱、神情娇嗔——然而惯性所致。她一个大马爬就绊倒在了舞台中央,全场一片静默,所有的人都同时出现了大脑短路的现象。过了好一会,台下才开始有人在纷纷修理自己的下巴或帮着学友往上推下巴——由于嘴巴张得太大、时间又太长,所以一部分人的下巴都回不去了!(一笑)其他的人也突然醒了一样,他们七嘴八舌地在打问:“戏里真有这么一折吗?”这个出场的方式太独特了!”“这个祝英台他怎么比女人还女人啊?”当然,祝英台扮演的这个女子震撼了台下,也看傻了身后的梁山伯。只见梁山伯一眼不眨地盯着一副女相的祝英台,恍若梦境。缓过气来的祝英台从地上款款地爬起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了梁山伯,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只是接着剧情在演夫妻话别。观众的情绪刚刚平静下来,不料。祝英台一个大胆的亲吻动作又搅动了一场轩然大波。哄笑之声不绝于耳:“我也要一个”“我也要一个!”“帮帮帮”、“帮帮帮”台下一时大乱,到处都是一片恶作剧的亲吻声……

四、借助思想观念及人物性格上的错位来搞笑

财大气粗的马太尉有一段关于“爱情”的宏论曾让不少成人发出“嗤”的一笑。这是在他目睹了祝英台宁可以死赴坟前践约也不愿嫁给豪门做马家“贵妇”的情景之后而发的一段感慨,他劝他的儿子说:“难道你还看不出英台对山伯的爱吗?那种勇气、决心、快乐和满足的眼神,他们是那样的深爱着对方,像这样的爱是再也找不到了!”谁相信历史上这些作威作福的权贵们还会后悔得这么快并说出这么感人的话来呢?毕竟。他不是我们这个开明时代善于反省的高级干部啊!所以,观众体会得更多的可能是,如此纯粹的爱情观居然从这么一个刽子手的嘴里说了出来。这简直就是一出荒诞剧嘛!同样,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之所以被我们中国的古人推崇、今人爱戴。是因为我们从这个女子的身上不但能看到一种震人发馈的“孝心”,而且还能看到一种震人发馈的“忠心”,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对她的“代父从军”却有了另外一番诠释:“……我替父从军,也许并不是为了我爹爹,也许只是为了证明我自己有本事,以后照镜子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巾帼英雄……”就这样。花木兰成了一个个性解放、一心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西方女权主义者。显然,她已经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而成了美国文化的产物了。《宝莲灯》里的孙悟空,也一反《西游记》里那个猴性十足、好抱打不平、爱惹是生非的形象,表面看,他的确心如止水。一口一个“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副跳出轮回而修成正果的架势。实际上,当屡屡看到他那有点装模作样的面孔、腔调以及做派时,观众们都会忍不住会心地一笑。

五、借助现代化技术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搞笑。

经典动画片范文篇3

关键词:经典文学改编视域;中国动画片;国际化

传播中国动画片在经典文学改编的视域之下,开展国际化传播的相关工作,应该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改革相关工作模式,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一、经典文学改编视域下的中国动画片国际化传播问题

(一)过于本土化。近年来,在民族文化急于迎合国外受众审美情趣因素的影响下,动画片国际化传播的发展经常会出现过于本土化的现象,希望利用文化的差异性,在海外受众的心理形成独立的动画片形象。虽然可以将本土的文化传播,但是,却难以受到海外受众的支持,尤其是一些动画片的中国“精致符码”元素,其中蕴含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可将民族元素融入其中,却很难得到国外受众的接受与理解,无法更好的促使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二)国外动画片产业带来的冲击。众所周知,美国的动漫产业是市场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甚至强势基站我国在动画片行业的发展渠道,在此情况下,我国在动画片创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失去自信心,原创的动画片相对较少,甚至会生硬的模仿其他国家作品,批量性的进行翻拍动画片与改编动画片的生产,陷入了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误区。此类问题的出现,虽然可以提升我国动画片的产量,但是,却会导致质量降低,诱发资源浪费问题与同质化的问题,失去国际化传播的重要价值[1]。

二、经典文学改编视域下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措施

经典文学改编的视域之下,应该采用有效措施进行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遵循科学化的工作原则,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模式,满足当前的时展需求。具体措施为:(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再创造措施。经典文学改编的视域之下,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应该重点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再创造处理,将现代战略融入到工作中,合理的采用差异化战略,夯实核心能力。在此期间,应该遵循创意性的原则,将国际化市场中的动画片受众作为基础,在作品中融入鲜明的民族个性风格,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处,并促使其现代化的再创造发展。为使得海外的动画片受众,对中国文化形成全面理解,动画片的作者应该在保留本土文化的同时,寻找出和国际化文化相互整合的契合点,不仅需要挖掘本土资源、展现出本土的文化特色,还需融入各种国际化资源,促使相关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再创造。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能够为动画片的影视艺术创造工作提供丰富文化资源,挖掘我国的传统文化素材,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现代化再创造处理。如:《中华小子》主要是将我国的少林功夫作为切入点,其中的“功夫”又属于国际化中影响力较高的中国文化元素,这部动画片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我国的民族风格与文化内容等融入其中,并合理地进行修改,兼并了国际化与国内的市场受众的动画片鉴赏习惯,这样不仅可以符合国际化市场的定位,还能促使我国动画片在国际领域中良好的传播与发展[2]。(二)我国动画审美元素与国际化市场元素相互整合。我国传统美学概念在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形成独特性审美特点,要想促使动画片产业的良好发展,就应该重点强调美学理念的继承,将中国学派的相关动画创作作为基础,合理的对其进行拓展与延伸,有效的整合我国动画审美元素与国际化市场元素,从而为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帮助[3]。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相关动画片中,就将我国的水墨画艺术元素等进行了创作,呈现出各种形态与特色的意境美,为中国动画片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且在具体的动画片创作工作中,还需按照我国动画审美元素与国际市场元素的特点,将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制定完善的全球化动画片发展战略方案,有效进行文化传播与资本的传播,达到双赢的工作目的。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需充分意识到,我国动画片产业于国际市场中处于弱势局面,甚至会为美国与日本等提供动漫产品的后续加工服务,难以更好地创造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中国动画片。在此情况下,就应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而是要重点强调各种审美文化与国际市场元素的整合,提升我国动画片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促使我国动画片产业的良好发展与进步[4]。

三、结语

经典文学改编的视域之下,我国在动画片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国际化的发展,采用有效措施创作出国际影响力较高的动画片作用,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再创造,并且将我国的动画审美元素和国际化的市场元素相互融合,打破传统工作的局限性,而是以新的理念与方式方法等进行动画片作品的创造,以此增强整体的动画片创造工作效果,在提升其国际化影响力的情况下,促使我国动画片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张唯.《三打白骨精》对经典文学的后现代改编[J].电影文学,2017,35(12)133-239.

[2]杜莹杰,杨婕.文学经典改编剧的海外传播研究[J].中国电视,2019,396(02):73-78.

[3]安红.《海蒂和爷爷》:温暖你,治愈我[J].青春期健康,2019,11(15):88-89.

经典动画片范文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影视动画审美趣味变迁

动画的英文Animation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为灵魂,动词animare是赋予生命,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般地活动。动画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连动的系列漫画图像”。将二维的漫画加以改编就可以制作成二维的动画,从美国迪斯尼等公司最先把“连环画”制作成“动画片”开始。动画发展至今,出现了Flash动画、3D动画、全息动画等。影视动画是由许多静止的画面串联起来连续播放的过程(以每秒16帧或以上去播放,使人的眼睛对连续的动作产生错觉),俗称“动画片”。据“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调查显示:喜欢日本动漫的人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在中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有19个是“外国人”,国内只剩下一个“孙悟空”。在孩子们心目中极具分量的史努比、米老鼠、HelloKitty、皮卡丘、机器猫等形象,仅所列这5位,每年就能从中国卡通市场上“掠走”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动画产品的繁荣,影视动画内容、形式的多样化,都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中小学生动画审美取向出现“崇洋媚外”的倾向,而动画片伴随着孩子们成长。与他们“形影不离”,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导致中小学生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取向的迁移。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

一、从传统走向奇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当代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偏离传统,追求华而不实、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的事物。20世纪初,人们崇尚雅致朴素,洋娃娃式的形象美,六、七十年代人们追求“崇高、优美、典雅、高贵、静穆”的美,而如今“80后”、“90后”的学生更多的是追求审美猎奇。“爽、酷、飙、新奇”这些词经常挂在嘴边,他们常用这些标准对事物做出“美”或“不美”的判断。影视动画之所以被广大中小学生所喜爱,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影视动画区别于漫画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灵动性,它把原本静止呆板的二维漫画、三维漫画变换成连贯运动的“四维空间”画面,符合中小学生“酷”、“新奇”的审美要求。随着人们胎教意识的不断提高,很多准妈妈会不定期的收看动画片对胎儿进行教育,因此,可以说很多中小学生打从娘胎起就已经不同程度的接触到了“动画片”。他们热衷于动画里的故事充满神奇和传奇色彩,动画世界里的人物有些有着平凡的出身,却承担着不平凡的使命,从其发型,服饰,配饰,行为举止,语言等都彰显张扬的个性。现今影视动画作品丰富多彩,充斥着中小学生的眼球,他们对其趋之若鹜,全盘接收,缺乏辨别好坏和提炼精华的能力。中小学生生长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刚从传统的文化氛围里解脱出来,急于模仿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以凸显自己的个性(如COSPLAY:角色扮演)(图1)。小学生只买《迪迦奥特曼》的玩具、背包、书籍,中学生攀比MICKEY、SNOOPY、BEFFYBOOP的背包、衣物、皮带、电子产品等(米奇、史努比是知名的品牌,均取自动画形象),甚至成年人也崇尚和追求这些动画产品,无形中养成一种风气。他们认为拥有这些产品就是一种“时髦”。有些影视动画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个性”、“奇装异服”是一种美。“血腥、残暴”也是一种美。由于影视动画作品种类繁多,中小学生各自喜欢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但是诸如《蜡笔小新》(图2)、《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的口头禅和玩味的形象,大部分的学生都耳熟能详,而对于本国的动画和其隐含的历史典故、文化精髓知之甚少,他们喜爱和选择的服饰、配饰、文具用品,自身形象、个性的表达都受到外来动画人物的影响,为什么?

二、原因分析

中国动画界这些年来经典之作越来越少,动画产业滞后,亟待发展。近几年。日本、欧美动漫风靡全球。充斥着中国的市场。日本加大动漫输出战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出道以来,其制作的影视动画引领了整个世界的动漫潮流。如果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短片特别奖1962年的《大闹天空》是天马行空之作,那么之后给中国影视动画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的日本、欧美动画可谓妙趣横生、玄幻空灵。宫崎骏的影视动画作品画面精美空灵,情景氛围渲染浓厚,宫崎骏对动画人物的描写情感真实,对事物的描绘笔赋客观,其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而从1926年万氏兄弟绘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如今获得1999年中国第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2000年,中国年度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2001年,中国第9届电影童牛奖“优秀美术片奖”;2001年,阿根廷首届马德普拉塔儿童及少年影片电影节特别奖的《宝莲灯》,其内容始终脱离不了“斩妖除魔——申张正义——解救人质——完美团员”的套路模式。继《宝莲灯》之后,中国动画经典之作“凤毛麟角”。国产动画匮乏。充斥中小学生眼球的几乎都是外来动画,日本、欧美动画几乎垄断他们的视野。中小学生其目所及尽是外来精美有趣的动画片,导致了他们审美趣味的“崇洋媚外”。

虽然于2006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建议,并且首批资金已发放成功。2008年2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限制播出境外动画片。这些举措给了国产动画以生存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中国的影视动画业依然没有明显的进步。最主要的原因一些人士认为是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缺乏动漫创作精英人才,现今人群喜好“洋文化”,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笔者认为:

原因之一:国产动画受众群定位的偏颇

影视动画制作新的趋势不再只是偏向于少年儿童,观看动画片已经不是儿童的专利。影视动画作品逐渐面向大众人群。真正经典的影视动画作品,并非如泡沫剧般只是“昙花一现”,应该是“经久不衰”、“老少皆宜”并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作用的。正如宫崎骏所说的“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票房收入。而是年轻的影迷们会不会在20年或30年后还会把这些作品再拿给他们的孩子看。”睿智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在创作作品时就已经把它的观众有预测的界定为几代人,并且这种“远见”正在实现,据调查,《千与千寻》、《风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也深受成年人喜爱,据笔者了解。现在3-5岁的儿童也对这些影片甚为着迷,真正实现了“老少皆宜”。而在2006年的《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中依然局限的把目光主要集中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原因之二:忽视课堂审美指导

中国缺乏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有关动漫知识和缺乏充分利用经典影视动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高度重视,缺乏从“娃娃抓起”的强烈意识。如今很多中小学校使用的美术教材都有动漫的内容。然而有些教师的对此内容是无意识的教学。只因为教学的偶然“慵懒”而播放动画片给学生自行观赏,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也就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审美鉴赏提示,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难形成自己的系统思想,难以实现正确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动画创作的精英人才亦并非一日成才,中国动画公司和企业的创作者大多来自高校尚待“锻炼磨刀”的毕业生,或是为谋得一份良好职业而半路出道学习动画制作的人,不可否认这其中不无真正热爱动画的人,但是大多数制作者都缺少动画的文化底蕴。因此有意识的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对动画的兴趣。提高其审美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反思与建议

经典动画片范文篇5

论文摘要:中国影视动画艺术历史悠久,在辉煌时期的动画片创作形式多样,民族特色浓郁,制作技术精湛,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国际动画艺术界享有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学派”美誉。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得到进一步发展,电视动画片也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开始滞后。面对中国动画在国际中的尴尬境地,国产动画该何去何从?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基础上创新,增强中国动画产业的竞争力,抢回国内市场,并且以一种文化战略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现在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进人21世纪,经济全球化潮流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在世界动画艺术的舞台中,中国动画同样经受着全球化大浪的冲击。它从20世纪20年代初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0年的漫长历程,但其前后的历史风貌却有着巨大的变化,从享有“中国动画学派”美誉到现在与“动画大国”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点,我们只有站在整个动画历史发展视野下,通过比较中国动画在萌芽阶段、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和如今低迷期发展,再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动画在国际动画中的变迁,来探析中国动画的发展之路。

一、中国动画的五个发展阶段

1.1922-1945年是中国动画的萌芽和探索时期。1926年,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万氏兄弟创作了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41年万氏兄弟又推出中国动画第一部也是亚洲第一部90分钟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2.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这时期中国动画人开始认真考虑中国动画创作民族化的问题,致力于动画技艺和艺术手法的提高。1955年木偶片《神笔》是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1956年《骄傲的将军》民族特色十足,人物造型借鉴京剧脸谱,人物动作设计有京戏之风,画面与中国戏曲音乐完美结合,洋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这两部动画电影是“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为当时的民族风格探索起到极大的指引作用。

3.1957-1965年是中国动画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民族风格和技术日趋成熟。创作形式多样,有木偶、水墨、剪纸、折纸、皮影动画等。佳作也多,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在国内外获得较高荣誉,并赢得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美誉。1958年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研制成功。1961年《金色的海螺》吸纳了民间窗花和皮影戏的艺术特色,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1960年到1964年,历时4年时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片的经典之作,在艺术风格、造型、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表达出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曾在44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国外媒体更是好评如潮,将中国动画的成就推向了高峰。

4.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这后十年,是中国动画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这一时期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已有的民族化、艺术化、多样化,传统人物性格塑造、故事脚本编法、制作技术上都更进一步。1979年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叱闹海》问世,是中国美术电影创作又一个高峰的动画长片,深受国内外好评。1983年将中国水墨画与剪纸动画集于一身的水墨剪纸动画《鹏蚌相争》也颇具特色,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水墨动画作品悠远深长的画面氛围把中国水墨画所特有的含蓄练达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1980年《三个和尚》在发展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外国现代漫画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细腻、简洁生动,人物造型也极具特色。获丹麦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还有其他大量优秀的动画长短影片,如《金猴降妖》《天书奇谭》《雪孩子》《九色鹿》《蝴蝶泉》《女蜗补天》《山水情》《南郭先生》《火童》等在民族风格的探索方面都有突出的尝试,在国际上也都屡次获奖,赢得无数荣耀。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金猴降妖》在以往的民族风格基础上结合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形式更具多样化,也因此获奖众多。但是从其影响力来看,它已经无法与《大闹天宫》《哪吁闹海》相比。这部动画片,似乎在宣告着从1926年的《大闹画室》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美术电影所逐渐形成的“中国动画学派”民族风格将要走向尾声。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电视的普及与发展,系列动画片开始出现,大量优秀的动画系列片,如《葫芦兄弟》《通遏大王历险记》《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开始成为动画界的新宠,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许多动画角色造型让人铭记于心。迄今为止,中国动画电影共获得60多个国际奖项,20世纪80年代时在国际上还备受推崇,但从1991年以来,中国动画片日渐与国际电影奖项无缘。5.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中国动画在开拓中转折,发展出现瓶颈。90年代后,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动画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国外动画片生产厂进人中国,加工潮席卷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动画创作人才。加上美日动画的冲击,市场化操作的缺乏,从而导致动画人才的流失和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动画要想再次步入国际动画的轨道,将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在这一段中国动画低谷时期,中国电影人依旧坚持着对中国新动画的探索。1999年,《宝莲灯》制作完成,投人、产出基本持平,在当时被称为奇迹。在《宝莲灯》之后,中国民族动画已经开始向商业动画转型。影院动画有2004年《梁山伯与祝英台》、2005年《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勇闯天下》、2006年《魔比斯环》、2007年《勇士》《闪闪的红星》、2008年中国第一部武侠动画电影《风云决》、2008年《葫芦兄弟》电影版等。动画系列片有2002年《我为歌狂》、2003年《隋唐英雄传》、2004年《快乐东西》、2005年《梦里人》、2006年《精灵世纪》、2007年国内首部大型武侠三维动画连续剧《秦时明月》等。

二、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有很多明显的弊端。在此笔者仅从动画片创作新思维的角度,谈谈以下看法:

第一,剧情是一部影片的灵魂,提高故事剧本创作水平,注重故事内涵、人物情感,来强化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气质和民族信仰,体现出民族特色。如美日两国动画都善于反映人类共性的题材,像《海底总动员》中的父子情、《料理鼠王》中的美食之情、《萤火虫之墓》中的兄妹情、《千年女优》中的男女之情,而中国的动画片主要承担起传统教育儿童的作用。美日动画常吸纳其他民族元素,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但越能保持其独有的民族气质。比如美国动画融合中国文化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希腊文化的《大力士》、古埃及文化的《埃及王子》,这些动画依旧渗透着美国民族自信、外露、乐观的性格。日本动画同样如此,混合着欧洲乡土和现代气息的《天空之城》,融合东方风格以及未来文明的《攻壳机动队》,都有着日本式的细腻柔和、情感丰富的风格。

剧情创作要用新创意,要与时俱进、国际化,把现代性融人创作中,不能老搬用经典寓言或童话。我们来看看美国皮克斯动画题材选择上的创新,从1995年《玩具总动员》开始摆脱传统动画中“王子”“骑士”创作元素,转向多元化的原创题材,对迪士尼动画的霸主地位是有力一击。反观国内动画《大闹天宫》《封神榜传奇》《西游记》到《宝莲灯》都是套用已有故事,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局限性,剧情薄弱,题材陈旧。在国际化、多元化的今天,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题材,各国人民需要有更多题材和形式的创意以达成共鸣。这些动画片也在某一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影视的发展和中华文化,我们希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印象,不仅仅是中国人穿着长袍、清一色中山服,叼着大烟斗,而是一个现代崭新的中国。公务员之家:

第二,动画角色造型要有原创性,角色要富有个性及表演性。人们对中国经典动画形象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20世纪60一80年代动画电影中的孙悟空、哪叱、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阿凡提、舒克和贝塔等中,这些造型具有“中国制造”特质。让我们比较一下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动画造型,《宝莲灯》中沉香与《哪叱闹海》中的哪叱是否相似?《好猫咪咪》《黑猫警长》《蓝猫》,这三只猫的造型是否有相似之处?《宝莲灯》之后,也有很多仿日美风格的动画作品,比如《我为歌狂》《精灵世纪》《魔比斯环》《象棋王》《风云决》等作品,民族化特征不够,失去原有特色,显示不出自己动画的独特魅力。原创性是有共性和个性的,两者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再看美国动画角色从最初的米老鼠、唐老鸭到众多让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形象,都是深人人心、让人难以忘记的。日本动画大师手家治虫笔下《西游记》的小悟空形象和中国孙悟空在表现性上截然不同,现代感十足,体现了不同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动画要成长壮大,在各种文化圈层边际变得模糊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努力开阔自己视野,在传统元素上再创造,增强我国动画原创性,千万不要盲目跟风,一味摹仿美日造型风格和样式,才能拓展出一种新的适合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之路。

中国动画强调教育功能,在角色性格塑造上单一,缺少变化;表演性上动作和表情的过渡不够细腻,肢体语言不丰富;对话趣味性苍白,不能带给人轻松之感。世界经典动画中,人物、动物个性鲜明,形象的动作表现手法和表情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经典动画片范文篇6

关键词:中国动画民族原创性动画创作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独立门类,动画业已在全球娱乐经济中呼风唤雨。它集影视、音像、印刷、旅游、广告、教育、服装、玩具、文具、网络、电子娱乐等众多产业于一体,在当代经济格局中堪称举足轻重。加之动画的受众层面广泛,既是儿童的挚爱,也是青少年的朋友,既是很多上班族的消遣内容、也是父母高度关注的荧屏“家教”,在各个年龄层都有与之难以割舍的忠实观众,其影响非同小可。因而,动画产业的现状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

我国民族动画市场和产业形势至今不容乐观:走俏全球的日本片、美国片在国内市场畅行无阻——占据了我们的市场份额,带动了日美动画衍生产品营销,并已经连续培养了几代“进口片”的忠实观众,且这种状况仍在继续。长期遭受夹击的民族动画业,在种种因素综合困扰之下,处境相当尴尬。

一、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

中国动画曾有过不凡的表现:在迪斯尼拍出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不久,1941年9月万氏兄弟就在上海成功推出了当时亚洲第一长动画片《铁扇公主》。该片不仅受到国人的欢迎,而且还轰动了南洋和日本。虽然在造型风格和动作表演等方面不无迪斯尼的痕迹,但取材于中国神话故事的《铁扇公主》打破了美国卡通在中国影院的垄断局面,开创了中国自己摄制动画长片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是国产动画片两个闪光的时代。在1985年以前,国产动画在国际上已经赢得了不可低估的声誉——包括《大闹天宫》、《牧笛》、《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鹿铃》和《鹬蚌相争》在内的29部动画片曾44次获得伦敦电影节、戛纳电影节、西柏林电影节、莫斯科电影节以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等多项奖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动画片都坚持不懈地追求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使作品充满了鲜明的中国气派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国外动画片乘虚而入,日本动画更是铺天盖地席卷中国,对国内动画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处在国门开放和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国产动画片逐渐失去了与美、日动画抗衡的能力。放眼望去,几乎叫得响的当代动画片中没有一部是中国内地创作的。有关人士统计前国内动画市场的90%以上被国外动画占据,而超过80%的青少年最为推崇的是日本动画。尽管很多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也承认,诸如《大闹天m》、《哪吒闹海》、《舒克和贝塔》、《九色鹿》等国产动画片不管从技术还是传达的理念上有甚多可取之处,但总的说来,国产动画还是不敌国外动画,国外动画片以绝对的优势高居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榜首,以至于有人戏言,目前中国的儿童是“头戴克赛帽,金刚怀里抱,晚间看老鼠,一休陪睡觉”。这话虽然不免有自嘲和夸张之处,却揭示出中国动画产业现状的冰山一角。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面对全球化和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国产动画片没来得及作任何准备广阔的市场就被美日强势文化所占领。90年代末以来,美、日充足的资金和成熟的制作更使得中国动画领地成为了他们的加工和消费大市场。

二、民族原创性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关键

看我们自己的动画产业,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相同的观点,我们缺少的是自己的原创产品与品牌形象。

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并已经成为青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重视的现象。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现如今,你要是在马路边随便问一个小朋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形象是什么?从小新、奥特曼、变形金刚、米老鼠和唐老鸭,到史努比、加菲猫、流川枫等等一大串,就是不喊我们的“名字”。再看看这些新生代的动画从业人员(包括即将从业的学生),他们笔下的动画形象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美、日人物的翻版: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飘逸修长直至遮住眼睛的秀发(多半再加一点有别于黑色的颜色),男生强健有力、女生娇小玲珑……

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出现了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各种生活领域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更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动画形象必然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传统艺术形象在造型语言的背后深深地传递出传统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尺度。本土文化确立了一种和谐相生的文化生态关系,这恰是现代动画艺术语言所要借鉴的资源和植根生存的土壤。

于是,有一部分人就大胆地宣称: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或经典名著,才是国产动画突围的捷径。我们看了《花木兰》在全球的气势之后,或许真的会赞成这一点。

三、走出动画创作的误区

3.1只有电脑动画才叫动画

纵观近百年来动画的发展过程,其每一次艺术上的飞跃,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赖于科技发展的成就。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动画中的运用,更使动画获得了空前的普及和发展,使过去认为十分困难的表现形式变得容易,更是拓展了动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领域,使动画工作者轻易地进入了三维空间的世界。在应用高科技方面,好莱坞的梦工厂走在了前列,创造了电影史上多个奇迹《怪物史莱克》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电影大奖;续集《怪物史莱克2》在2004年高居北美票房排行榜榜首,创造了又一个票房神话。一系列命名为总动员的动画影片(《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公仔总动员》等)在全球掀起了一场CG(computergraphic)总动员。如今,似乎只有电脑动画才叫动画,无论是市面上卖的教材还是各种媒体、论坛都能看见两个字——CG。CG动画成了这个时代最时髦的词语,三维电脑动画大当其道,传统二维动画所占比重逐渐减小,甚至很多动画学院开设的二维课程也都被缩减到很小的比例,各种电脑动画培训班也层出不穷,似乎离开电脑我们就不会做动画了。其实,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电脑动画技术并不是“捷径”与“速成”的代名词。《玩具总动员》历时4年完成,而且制作成本高达1亿美元,一点也不比传统手绘动画片节约时间和成本。这种观点的形成与现在中国动画人的浮躁心理有很大关系,在外国动画的强大压力下,我们的创作心态显得极为焦躁。虽然我们有再创国产动画辉煌的雄心壮志,但是技术上的差距尤其是国外现代动画制作手段的迅猛发展,让中国动画人感到了沉重的压力。

不可否认,CG技术给动画带来的改变,为动画制作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虽然技术对于动画是如此的重要,但技术永远是为提高动画艺术服务的。一旦技术的运用超过动画艺术本身,那只会丧失动画作为艺术的内涵。电脑技术就像少林寺72绝技,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动画制作者的个人修养正是那些高深莫测的“佛经”,越是高明的外在武功就越需要深厚功力作为基础。如果我们以为沉迷于外在武功招式而忽略了内功的修炼,最终结果就会走火入魔。《最终幻想》就是最好的例子。纯粹的高科技展示,观众也会厌烦的。当2005年7月底美国迪士尼决定停止生产手绘动画,选择走纯电脑技术这条路的时候,好莱坞著名导演、迪士尼的忠实追随者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动画故事本身成了电子革命时代的副产品,那么动画片产业将会彻底崩溃。”

中国动画要以现代技术为依托,转化观念,突破思维定势,充分拓展想象创造能力,做真出有民族内核的高品质动画。

3.2对日美动画的过度模仿

动画片制作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东西,从动画的制作到发行以及产业模式,虽然日美动画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始终带着别人的影子,是没有出路的。在《宝莲灯》中,小猴子、噶妹的造型都是美国化的。小猴子带有明显的好莱坞印迹,虽然活泼可爱但是毕竟还是别人的。《我为歌狂》也带有浓重的日本动画风格。但毕竟这也是一种进步,一种尝试,是值得表扬的。做得比较成功的例子也有:蔡智忠的漫画人物造型是模仿日本人的:几米的漫画受法国漫画家桑贝的影响很大,风格相似,但内容是本土化的,反映了现代社会城市里小人物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加上成功的商业宣传,在国内风靡开。这就涉及到“民族化”中如何“化”的问题,学的是方法,用在自己身上。当然在“民族化”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模仿的问题,这是任何学习借鉴都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正常的。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更宽容的对待“影子问题”,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尽快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中国动画还要从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发展民族风格,这也是中国动画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并致力在做的。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就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一批经典动画片如木偶片《神笔马良》、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阿凡提的故事》、这些经典动画片对中国动画甚至世界动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新的时代,中国动画要继续挖掘传统民族艺术与动画结合的发展潜力,在民族艺术风格动画的创作上再创辉煌。不仅如此,动画艺术还要不断开辟发展空间,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加强它在影视中的应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轻松十分”栏目就本土风格动画结合电视形式推出的一个成功尝试:用动画形式来展现经典的相声和小品,不但突破了舞台艺术的局限性,还拓展了动画的样式,甚至吸引了一些年轻观众对传统相声的关注。这样的动画不论从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是“中国式”的,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另外中国动画要注重走商业化道路,动画和电影一样要取得蓬勃发展,商业化不可避免。商业化和个性化的艺术探索都要重视,不能舍弃任何一个。

3.3动画生产一厢情愿

从一项对动画受众观看动画的目的的最新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观众收看动画片的目的是为了寻开心,占到总数的40.8%;18.1%的观众是为了愉悦情感、放松心情:16.5%的观众是为了寻求新奇:仅8.0%的观众是为了受到教育。调查结果与我国动画片普遍存在的“寓教于乐,却有教不乐”的实际情况截然相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传者内容与受众需求脱节,必然导致受众的逃避和放弃的心理。

动画片是大众文化、大众艺术,对动画片的接受与认同的惟一参照系就是观众。在文化产品(尤其是动画片)放任自流,日、美产品大举入侵的情况下,观众作为动画这个文化商品的“上帝”,自然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进行选择。国产片也好,外国片也好,不管内容、形式如何,最终必然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此,对动画企业与创作者来说,除技术、艺术与内容等动画片本体研究以外,动画片受众的客体研究也应该进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相关日程。而且,动画片不仅仅是给儿童看的,他的受众包括各个年龄层,由于不同年龄层受众的不同需求,喜欢的动画片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研究不同年龄层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做出他们想看的动画片。对于儿童来说,寓教于乐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痕迹不能太重,量好能不留痕迹。毕竟,说教味太浓了就会显得做作。在迎合观众口味的同时,还要作适当的引导,中国动画才能健康地成长。公务员之家

四、关于中国动画创作发展走向

一方面必须正视我国整个动画产业的不成熟,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与动画强国(美国、日本)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必须遵循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确定我国动画的发展方向,任何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战略设想,不仅不会引导我们走出中国特色的动画事业之路,反而有损于我们整个韬光养晦的创作心态。

经典动画片范文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动画造型设计

很多人都非常喜爱动画这种利用特殊手法向观众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形式,同时我国的动画更结合了本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动画领域具有独到的中国特色。我国动画事业受传统视觉元素的影响非常大,在人物、场景、色彩、线条等都充斥着中国特色,传统视觉元素因此也成为了我国动画作品的标志。在动画市场被美、日等国家大部分占领的背景下,我国动画行业面临着发展的关键时期,该如何利用传统视觉元素进一步发展动画事业是所有动画人都该严肃考虑的事情,因此对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应用所进行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内涵

我国的动画事业要想再一次得到发展必须从基础抓起,因为对一部优秀动画作品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前期制作,所以在前期的策划和造型设计上对动画作品进行强化是我国动画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我们都知道在一部动画作品中造型设计非常重要,如过能够在造型设计的过程中结合我国的动画特色,应用传统视觉元素进行动画造型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动画作品质量。所谓传统视觉元素指的就是具有我国传统文化韵味的中国元素,这其中包括语言、符号、形象等一系列构成,通过这些构成的组合能够极大体现出我国独有的精神特色和文化底蕴。如果一部动画作品可以将很好的利用传统视觉元素,那么在播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观众收获良好的视觉体验,更能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早年的动画作品《葫芦娃》、《阿凡提》以及近年广获好评的《大圣归来》等,都在造型设计上对传统视觉元素有非常好的利用,因此在我国动画事业未来发展的道路中,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传统视觉元素应用到造型设计中。

二、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作用

传统视觉元素不仅仅是为观众提供简单的视觉体验,而要向观众传递民族精神、国家情怀等优秀传统文化结晶,这在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也正是因为应用传统视觉元素才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同时对传统视觉元素的运用使动画作品成为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而我国的动画造型也因此得以进入世界动画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在过去,我国曾因为在动画造型设计中对传统视觉元素的利用而创造了很多经典动画作品,比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等都利用了传统视觉元素结合故事进行创作,并且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除了要具有观赏性以外,更要有思想内涵和民族特色,我国目前动画事业的发展无法和美、日等国家相比的主要原因不是在视觉体验上,而是在视觉体验之外无法让观众体会到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要深刻认识传统视觉元素对动画造型设计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和《哪吒闹海》、《大闹天空》等一样的经典动画作品,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收获全方位的体验。

三、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笔者已经对传统视觉元素的内涵和作用做了详细阐述,接下来将从绘画形式、民间艺术以及图符和装饰这几个方面对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一)对绘画形式的应用。在所有的传统的视觉元素中,最被动画人承认和接受的就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我国早期动画作品对传统绘画的应用尤为广泛,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应用我国传统水墨画艺术进行造型设计,其创作灵感来自于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这种创作方式改变了以往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手法,使整篇作品充满了灵气,为水墨动画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另外还有一部优秀的水墨动画作品《牧笛》,其灵感来自于李可染先生的牧牛图,整篇作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给观众提供了非常舒适的情感享受。这两部水墨动画作品的出现解决了我国利用水墨画创作动画作品的难题,使我国动画作品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在传统的水墨画艺术以外,还有通过版画手法创作的动画作品,例如漫画家张光宇先生为《大闹天宫》做的造型设计就是通过版画和脸谱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了经典的脸谱孙悟空形象,时至今日依然被国内外动画人一致评为我国动画史上的经典形象。通过传统绘画进行动画造型设计的例子还有很多,而在当代动画创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对传统绘画进行利用还需要所有动画人对此仔细考量。(二)对民间艺术的应用。应用传统视觉元素进行动画造型设计就是要对传统文化有很好的利用,因此无论是登上殿堂的国画艺术还是只流传于市井民间的艺术都可以被充分利用。例如《聪明的鸭子》这部动画作品就是虞哲光先生利用折纸艺术在1960年创作的,这也是我国首次出现利用折纸进行造型设计的动画作品,其中充满了活泼、灵动的韵味,完全贴合当时儿童的心理特点,随后虞哲光先生还创作了《一颗大白菜》、《鳄鱼、巫婆、小女孩》等多部优秀的折纸动画,极大丰富了我国动画作品的创作形式。除了折纸动画以外还有利用民间布偶艺术创作的动画作品,例如1964年获得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优秀奖的《掌中戏》,以及《阿凡提》、《神笔马良》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布偶动画作品。以上的动画作品都是利用民间艺术设计的动画造型,而民间艺术也赋予了动画作品特有的艺术气息,形成了一部部经典的动画作品。我国民间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也为动画造型设计提供了很多方式,笔者认为当前动画造型设计应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同时更多结合民间传统艺术,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经典的动画形象。(三)图符和装饰的应用。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始终对美好有着极大向往,因此无论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代表着吉祥、平安的图符,虽然图符的形象不同,但是在大体上去却能够概括我国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共同向往。这些图案数量巨大且寓意极其丰富,无论是阳春白雪、帝王将相、风花雪月、鬼怪侠客等都可以是动画造型设计中能够应用的宝贵素材。在21实际的今天,代表美好向往的图符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很多行业都对这图符有了应用,比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取材于代表着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其中的红色更代表了热情与活力,并且其标志上下是相对的心形设计,代表着将人们的心连接在一起,可以说中国联通的标志充满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意味。又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其造型设计就来自于我国传统的瑞兽、神鹿、祥云等代表着吉祥如意的图案,并且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还创作了福娃的动画片并且广受好评。在当今的动画造型设计中也可以对我国传统的图符和装饰做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笔者介绍的传统绘画以及民间艺术,定能实现我国动画事业的再一次飞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出了很多优秀文化,为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提供了大量创作元素。因此在进行动画造型设计的时候要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利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并以此推动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沃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4.

[2]贺雅楠.中国传统文化在动漫产品中的应用与传播[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3]张玉琴.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3.

[4]全宁.传统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的融合[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1).

经典动画片范文篇8

关键词:动漫专业;通识教育;教育对策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人格及远见卓识,在教育中备受关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注重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1]。这些规划纲要的发展理念和建设目标,对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方向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通识教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的热点。

2动漫专业现状

由于国家对高职院校以及动漫产业的大力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但我国动漫市场存在以下问题:①限制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原创性;②动漫作品及动漫衍生产品得不到合理开发与推广。动漫市场存在的这些问题,跟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不无关系:强调熟练软件使用,弱化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即创意与表现能力的培养),学生不懂艺术,创作的剧本或造型设计缺少艺术性,毫无创造性。艺术修养是“对于各种艺术形态的认知、分析、判断、情意与创作,这些艺术形态包含设计美感的人类活动及其产品”以及“个人对于艺术的解析、判断与表现能力的综合体。”[2]艺术修养体现在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四个方面。

3通识教育对策

合理设置通识教育内容,强化动漫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能有效改善动漫专业存在的问题。动漫专业通识教育内容,除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之外,可以增加以下内容:1)阅读东、西方文化经典,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往往凝聚着许多小说家、歌手和音乐人的血汗,而我国动画延续日式风格,无法得到社会认同。如何提升动漫学生见识及创新能力是关键。创新人才应该拥有宽广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能通专结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独立的人格。通过经典阅读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温故而知新,经典常读也会常新,在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一座智慧沟通桥梁。美国的约瑟夫•斯科特•李曾经说过:世界经典如《对话录》、《论语》,“它教导学生处处思考和感受人类关心的那些具有深刻意涵和基础性事物,跨越众多的学科、文明和时代——不是简单地重现过去,而且也想象未来”。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如孔孟之道、孙子兵法、造纸术……中国文化有数千年的思想与经验,动漫专业学生应当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学习民族文化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在学习我国古文明的同时,吸收西方经典文化,坚持中学与西学并重,吸取东、西方文化精髓,拓宽学生见识,熔铸调和创造出新文化。我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艺术家们都极其注重学习中文和西文,有着深厚的国学和西学根底。他们尊崇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国际文化交流,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在中西文化互补方面起表率作用。在教学方式上,除了采用集中式的小班上课或讲座方式来完成东、西方文化经典教学外,由于高职学生自由学习时间较充裕,也可采取课余时间阅读经典书籍及撰写发表读书报告方式来实现。如:要求学生在指定的阅读书目(分政治类、哲学类、历史类、经济与法律类、文学类、科学类、人生修养类7大模块)中任选至少3本出自不同模块(与所学专业最不相关)的著作进行自学精读、并撰写3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读书报告通过小组交流评比、带班教师审阅评定等方式考核。2)通过动画剧本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剧本创意能力动画是视听艺术,相对于文字类型的艺术而言,它更容易让全世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动画剧本是一部动画片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动画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动画剧本[3],而动画剧本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创意,创意是表达情感、阐述主题、表现创造者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由于教育模式对创造性思维的抹杀、传统思维习惯的制约、动画人对动画艺术理解的狭隘、动画片受众定位的低龄化和国外加工行业的薪资诱惑等原因,导致目前中国动画剧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创意。中国动画要想打开国内市场,走进国际市场,拥有既传统又现代、既本土化又全球化的特色,首先要给予重视的就是找寻动画剧本的创意。建议《大学语文》课程跟动漫专业相关知识做整合,改成《动画剧本创作》,以培养学生动画剧本创作的实践能力及创作技巧。在教学实施中,通过实例分析优秀动画片段,从动画片的观众定位、市场需求及剧本创作规律多方位进行解析。这样,通过深入剖析作品内部的创作思路及组接方法,达成开阔学生视野和有效培养创意能力的目标,为后续动画创作奠定坚实基础。3)通过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教育,缩短学生就业距离采取以下四种形式的通识教育,来缩短学生就业距离,培养学生诚信品质:(1)开展社会调查。明确的社会调查主题,深入动漫行业现场,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开展动漫行业社会调查,然后撰写20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2)对动漫行业典型人物进行访谈。典型人物访谈侧重对其个人成长与奋斗经历的了解与认识,并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撰写2000字左右的访谈报告。(3)从事公益服务。参加院系(学园)青年志愿者组织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或者其他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或其他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至少3小时。(4)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开展专业入学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明白专业发展方向;在学生离校前的一个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两门课程,让学生做好就业规划。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们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日益提高,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理念层出不穷,各个专业既高度分化又日趋综合。面对时代的挑战,高校教育唯有强化通识基础,融合不同专业知识,才能培养出高规格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经典动画片范文篇9

中国动画曾在世界动画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页,充分说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全面了解中国动画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动画创作大有效益。既可从中借鉴优良传统,学到它的精华,还可找出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更具民族性的发展道路。

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美术电影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赏。至1986年有29部影片在国内获奖37次,31部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国外舆论界赞扬中国美术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认为它的艺术风格已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史上)。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年)是中国动画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等,尤其是《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

1957—1968年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加成熟和完美,同时开辟了新的表现形式,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并一举成功。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开创了发展剪纸片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如《牧笛》,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据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动画片。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上做了新一次尝试。1984年的《金猴降妖》将“民族英雄”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现代音乐相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

中国动画在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这种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来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寓教于乐,力求表现温情世界。内容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得到了儿童家庭观众的喜爱。

在我国动画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剪纸片发挥了他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色彩明快,造型独特。在造型上巧妙的运用了剪纸的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特性,把猪八戒的贪吃笨拙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中国水墨画,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五代的时候就开始有画水墨人物画,到明、清时期,又有更大的发展,经诸家各派的不断演变,而独具一格。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墨动画片,继承了这种优异的传统艺术,笔墨豪放、意境优美、格调抒情、气韵生动。如《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水墨动画片问世之后,受到国内外一致赞美。

从题材上,我国动画片也在不断挖掘动画的民族特色,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古典故事、民间传说、寓言都是丰富的题材。1964年的《大闹天宫》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这部动画影片,可谓经典中经典,即使现在看来也依然是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超级大片。以及《鹬蚌相争》加之水墨表现更加深入人心。还如《镜花缘》根于中国古典白话而改编。《女娲补天》则是一部选自中国成语典故的动画片,以独特的艺术观点将女娲补天这段故事制成的生动的动画片。

在表现形式上同样也能看到我国动画的民族性,如:在一些动画中采用传统的皮影为表现形式,在音乐上运用了京剧的语言,力求生动表现动画的主题。再如前面所提到民间剪纸的形式、水墨形式、工笔画的形式等。动画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集工艺性、审美性、技术性、功能性、时尚性等于一身。挖掘动画的民族性因而要从不同方面去寻找。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以此来证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聪明才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就应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作品。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认为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经典动画片范文篇10

中国动画曾在世界动画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页,充分说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全面了解中国动画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动画创作大有效益。既可从中借鉴优良传统,学到它的精华,还可找出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更具民族性的发展道路。

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美术电影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赏。至1986年有29部影片在国内获奖37次,31部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国外舆论界赞扬中国美术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认为它的艺术风格已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史上)。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年)是中国动画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等,尤其是《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

1957—1968年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加成熟和完美,同时开辟了新的表现形式,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并一举成功。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开创了发展剪纸片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如《牧笛》,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据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动画片。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上做了新一次尝试。1984年的《金猴降妖》将“民族英雄”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现代音乐相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

中国动画在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这种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来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寓教于乐,力求表现温情世界。内容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得到了儿童家庭观众的喜爱。

在我国动画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剪纸片发挥了他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色彩明快,造型独特。在造型上巧妙的运用了剪纸的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特性,把猪八戒的贪吃笨拙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中国水墨画,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五代的时候就开始有画水墨人物画,到明、清时期,又有更大的发展,经诸家各派的不断演变,而独具一格。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墨动画片,继承了这种优异的传统艺术,笔墨豪放、意境优美、格调抒情、气韵生动。如《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水墨动画片问世之后,受到国内外一致赞美。

从题材上,我国动画片也在不断挖掘动画的民族特色,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古典故事、民间传说、寓言都是丰富的题材。1964年的《大闹天宫》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这部动画影片,可谓经典中经典,即使现在看来也依然是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超级大片。以及《鹬蚌相争》加之水墨表现更加深入人心。还如《镜花缘》根于中国古典白话而改编。《女娲补天》则是一部选自中国成语典故的动画片,以独特的艺术观点将女娲补天这段故事制成的生动的动画片。

在表现形式上同样也能看到我国动画的民族性,如:在一些动画中采用传统的皮影为表现形式,在音乐上运用了京剧的语言,力求生动表现动画的主题。再如前面所提到民间剪纸的形式、水墨形式、工笔画的形式等。动画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集工艺性、审美性、技术性、功能性、时尚性等于一身。挖掘动画的民族性因而要从不同方面去寻找。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以此来证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聪明才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就应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作品。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认为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得到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