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0-30 17:25:20

经典案例教学

经典案例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经典案例分析;PBL教学法;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应用效果

口腔修复科临床上要求医务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一般来说,口腔修复科室类型复杂,患者症状差异较大,治疗通常需要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1]。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我国口腔修复科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而为了使口腔修复科的临床教学质量能够提高,需要让学生在临床进行实习,以培养更多的口腔修复科室的临床专业人员[2]。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际口腔修复的教学中来,如此一来更好地在口腔修复的教学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起高效课堂[3]。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PBL教学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充分利用PBL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PBL教学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双向共识的课程理念认知、多元兼顾的教学内容设置、客观实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构建口腔修复科教学模式改革。在PBL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地位,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交流,以推动他们自行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理解口腔修复科的重要性,明确口腔修复与自身健康的关系。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对“以学生为本”这个概念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4]。在学生的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案例分析和专业技能是教学目标的关键。基于经典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过于强调主题的基础和课堂教学的指导形式,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然后以学生为中心,并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教育。从理论角度看,PBL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独立思考的模式,进一步发挥自身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对最终实施非常有利,最终在口腔修复科的临床实践中实施[5]。本文为了经典案例分析联合PBL教学法在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照组采用经典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经典案例分析联合PBL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探究两组的教学效果、教学满意度和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从我院口腔修复学的本科生中选取两个班,将这两个班级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有50名学生,实验组有50名学生。在对照组中,男生22名,女生28名,年龄在19到20岁之间,平均年龄(19.13±0.49)岁;实验组中,男生25名,女生25名,年龄19到20岁之间,平均年龄(19.31±0.46)岁。对比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学生均被告知该实验,并自愿进行研究签署同意书。纳入标准:两个班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进度相同。排除教学课程和教学进度不相同的班级。(二)方法对照组采用经典案例分析教学模式:(1)教师指导操作的全过程以标准、规范、常规的速度进行经典案例分析演示。在重难点的地方进行分解演示并用语言说明操作要点,使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学习操作的过程。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模拟操作,教师指出错误并给予改正。操作结束后,教师再次总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最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教师要加强检查,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及时解决问题。(2)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演练,让其进行治疗配合。按照治疗配合的方法,首先对患者的口腔情况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治疗计划,教师需要仔细观察此过程。在治疗配合后,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评价治疗配合的效果[6]。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将实验组的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5个人。各小组在PBL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最初将全体病例作为分析对象,在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并让学生对搜索到的信息在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教师讲解之前,学生需要积极联系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书籍、网络和其他资源,查询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促使学生通过提问和回答加深记忆。实验实施一个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PBL教学模式的效果。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学生接受PBL教学模式的程度。并通过调查问卷的信息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下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评估该教学模式的效果[7]。(三)观察指标(1)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以参加教学研究的学生为对象实施问卷调查,主要收集关于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喜欢该教学方式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2)综合测评:采取考核的方式为对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临床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分为笔试部分和面试部分。笔试部分主要决定学生的理论分数,面试部分主要测试学生的临床反应能力等其他实践能力。(3)系统分析:采用系统性评价和荟萃分析,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95%的信赖极限,综合不同教学模式描述口腔修复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差异。(四)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2.0处理数据,对教学评价和教学满意度用χ2检验,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学生期末成绩用配对t检验验证,两组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二、结果

(一)学生期末成绩比较实验组学生的期末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二)教学评价比较实验组教学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三)教学满意度比较实验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3。

三、讨论

经典案例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三维设计软件;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1三维设计软件在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课程地位

三维设计软件是建筑装饰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如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样,它是帮助教师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即使多媒体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式的课堂,然而这种立体感依然存在于人的感官上,与建筑装饰工程专业强调的立体感,还有本质的差别。应用三维设计软件,制作3DMAX效果图模型,让学生真正的看到像照片一样真实的设计效果图。三维设计软件在建筑装饰工程专业课程中是辅助性的工具。通过三维设计软件,特别是三维设计中的3DMAX把课程中抽象的理论性知识,通过更加具体形象的模式更加直观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空间立体式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三维设计软件是教师教学、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媒体,它的本质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三维设计软件在建筑装饰工程专业课程中具有桥梁的作用。通过三维设计软件,把建筑装饰工程专业课程的知识与实际的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连接了起来。一是通过3DMAX效果图制作技术,学生能在课堂上观察到更加具象的装饰施工的情况,以及工程完成之后的效果,三维设计中的3DMAX技术是对现实建筑装饰工程室内外环境的高度模仿。在这个过程中,三维设计软件是建筑装饰知识和知识在实际应用效果之间的桥梁。二是通过三维设计软件能把存在思维中的构思具体的展现出来,并且能过根据模型知道思维构思的不合理、不科学之处,经过反复的演变修改,使设计更趋完美。在这个过程中三维设计软件是思维构思和具体形式的桥梁。三是思维与思维沟通的桥梁,在建筑装饰工程专业课程中有关设计方案的交流,实际上是思维与思维的而一种交流,语言的表达或是平面设计多难以展现设计者的构思,应用三维设计软件,把设计者的设计方案以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大程度的接近实际,充分显现出设计者的构思,这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有益,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造灵思。三维设计软件把经典搬进课堂。原先对建筑装饰工程的经典案例的欣赏基本上有两种形式:欣赏经典的摄影和到实地去考察。对摄影的欣赏使得经典的呈现出死板的平面形式,无法领略到整体效果。实地考察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时间,成本十分大。而三维设计软件可以把经典搬进课堂,应用3DMAX技术制作出像照片一样真实的经典案例现场,使得对经典的欣赏变得生动灵活起来,同时这种方式的欣赏也无需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2在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三维设计软件的应用

2.1在艺术造型训练课程中的应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教学的方法。从建筑装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上而言,艺术造型训练课程是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能为本专业学生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艺术造型训练课程的设置目的而言,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艺术造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艺术理念、艺术构思通过造型实践落实贯彻到作品中,在实际锻炼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和艺术素养。在艺术造型训练课程中教学中应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教学,可以立足于这两点,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利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案例讲解,培养学生最造型艺术的敏感性,同时通过大量的经典案例的展示,提高学生造型艺术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今后学生的实际实践提高灵感和素材。二是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对学生进行造型设计训练。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也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把学到的艺术造型课程中的理论通过实际的造型设计融会贯通。同时,这个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查漏,哪些知识欠缺,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在设计的作品中体现的十分明显,教师可以通过点评的方式提出建议,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的方式加以补救。2.2在建筑装饰制图课程中应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教学的方法建筑装饰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绘制图。纸的能力和空间表达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建筑装饰设计、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图之间相互转化的空间表达能力以及根据空间尺寸绘制装饰透视图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两种能力额培养主要靠老师的讲和学生的想来实现,实践证明教学收效不是很理想,甚至可以说对学生空间表达能力的培养,已成了制约培养建筑装饰工程专业人才的结症之一。而三维设计软件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使得这一结症渐渐得到破解。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下面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空间表达能力和装饰透视能力:一是利用三维设计软件,让学生把二维平面图转化为三维立体图,采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进行图纸设计和设计效果之间的联系能力。二是利用三维立体图让设计图、施工图等图纸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加强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三是在教学过程,指导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经典的三维立体图,让学生根据这个立体图来绘制,各种装饰工程实际中需要的二维图纸,从而提高学生绘制装饰透视图的能力。

总之,三维设计软件在建筑装饰工程的课程中是一个教学工具。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也具有桥梁的作用,它能把经典案例以立体的形式搬进课堂。根据三维设计软件的地位和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应用该软件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该软件进行案例讲解、设计训练、以及二维平面图纸和三维立体图纸之间的转化等。

作者:黎瑜婷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经典案例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行政案例;公文;写作教学;应用文

1行政案例与公文写作的相关内涵

行政案例是企业执行管理活动中,对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典型事件通过文字进行客观的叙述,以还原事件的真相。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公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进行传达指令和政策的规范性文体,是企业行政管理中所形成的规范性的书面公务。在写作教学中,常见的公文为一般行政公文,主要包括命令、决定、公告、通知等15种体裁在内的公文,而且每种公文的结构和格式也各不相同,为不同的行政管理项目服务。在不断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的今天,融合行政案例开展公文写作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成为每个公文写作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企业行政案例在公文写作教学中作用与价值

2.1促进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形成。在公文写作教学中融入行政案例,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结合企业行政管理活动,通过行政案例,提高学生参与写作教学的积极性,学生担任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学生角色,而是一个企业行政管理者,对企业相关公文进行撰写,从企业、员工等多种角度进行观察和考虑问题,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2.2行政案例有利于提高学生公文写作水平。公文写作是为了满足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具有实际意义。把行政案例应用到公文写作教学中,让学生模拟真实企业环境,延伸案例之外的信息,丰富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更真实、客观,有利于学生提高公文写作水平。2.3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公文写作不同于其他的写作,它是一种应用型极强的文书写作,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还要求有严谨的思维逻辑,熟悉法律政策,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水平,敏锐的嗅觉,能够掌握最新的行业政策动态和信息,引入行政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照搬套用公文教学模式,使公文写作密切联系行政管理实际,发挥行政管理的各项职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

3企业行政案例在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3.1选择经典和有价值的案例,为公文写作教学提供保障。选择经典和有价值的案例是公文写作教学的关键。经典和有价值的案例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案例反映的是行政公务活动中真实客观的公文;第二,在行政案例公文写作教学中,行政案例记叙的是行政事件之后,对所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合的过程,教师对该行政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第三,有针对性地选择行政公文案例,对待不同体裁公文的行政案例要引用恰当,并能够及时处理公文写作中出现的格式、结构、语病等问题;第四,对引入的行政案例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突出矛盾和冲突,并且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具有可鉴赏性。企业行政案例在公文写作教学中,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的个人经历,可以是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活动获得行政案例资料,还可以是查阅文献资料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渠道,都应该选择经典和有价值的案例,为公文写作教学提供保障。3.2创新公文写作教学方法,巧妙地将企业案例融入到公文写作教学中。公文写作作为应用型学科,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对公文写作的兴趣不浓,若此时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知识理论讲授教学模式,那么学生会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因此,创新公文写作教学方法成为提高公文写作教学质量的关键。巧妙地将企业行政案例应用在公文写作教学课堂中,形成学生对相关工作和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学生对15种公文写作的格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学会并应用,巧妙应用有代表性的行政案例,通过多媒体或者情景模拟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握几种基本的和常用的公文格式,突出重点与难点,强化对知识的理解。3.3仔细揣摩公文写作技巧,善于运用企业行政案例,强化公文写作训练。公文写作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进行知识储备,因此,对学生来说,仅仅靠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是不够的,还应该进行相关的公文实际操作能力训练。教师若想要学生把掌握的公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那么就必须引导学生对教师引用的经典行政案例,进行仿写训练,仔细揣摩公文写作技巧,强化公文写作训练,通过深层次领悟而促使写作水平得到提高。3.4针对企业案例总结反思公文教学,深化公文写作教学。在进行行政案例公文教学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企业案例,对所写公文进行反思和总结,旨在强化学生的公文应用写作能力。行政公文由于具有规范性和法律性,因此在实际写作中,必须要经过多次反复的修改和确认无误,使公文结构和内容科学、合理、合法,注重语言的逻辑性,符合现代企业行政公务活动要求。例如,总结反思行政案例公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拟写相关公文,进行每组之间评价和总结,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后,形成统一的意见,由每组代表对对方小组的公文的结构、内容和语病、语法等方面进行评价,各小组发言后,教师做最后的归纳总结,深化公文写作教学。

4总结

总而言之,公文写作是一门实战型课程,在事业、企业和各大机关单位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作为公文写作教师,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应该深刻认识到行政案例在公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融合企业行政案例,积极探索企业行政案例在公文写作教学的应用,促进学生创造性写作思维的形成,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公文写作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鲍庆忠,谈公文写作教学中的“作业教学法”[J],智库时代,2018年.

[2]刘伟,“互联网+”视阈下公文写作课堂多元发展展望[J],秘书之友,2018年.

[3]候芸,公文写作教学培养大学生写作能力研究[J],青春岁月,2017年.

经典案例教学范文篇4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互动和反思,这两特点区别于传统案例教学。传统教学本质上是单项的知识输送,表现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而案例教学则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讨论等互动方式,集思广益,形成不同认识和看法。最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并不看重最终的结果,而侧重于反思,其不追求传统案例教学的一元化和标准化,而是希望通过此种互动式讨论,达到对问题的全新认识,侧重于对传统有理由的合理挑战,这是案例教学的重点之所在。

(二)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主体上、方法上、方式上、特征上、目的、重点和答案上都有明显不同。在主体上,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而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方法上,传统教学以讲授知识点为主,而案例教学以案例为主,围绕该案例进行扩展。在方式上,传统教学着重于知识点的记忆,而案例教学则是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思考,小心求证。在特征上,传统教学侧重于以理论讲解,而案例教学主要以案论理。在目的上,传统教学就是将知识点的传授,而案例教学则是通过大胆思考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重点上,传统教学重点在于教授是什么,即将知识点铺成出来,讲授事实,而案例教学则不同,主要是针对案例提出疑问,即这个案例中不同主体为何有该种行为,侧重于追根溯源。在最终答案上区别更大,传统教学的重点侧重于知识点的讲授,通过记忆来实现知识点的获得,因而最终考核或者考试的答案仍然是唯一确定的,这既符合该讲课方式的特点,也最终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但是案例教学则不同,其答案不具有唯一确定性,是多元开放的,答案的多元开放性的标准是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通过答案的多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进行有益思考。

(三)案例教学中教学双方角色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法学教学中,体现为教师逐一讲授法学原理,通过相关例子来讲授其知识点,整个课堂以教师为轴心,教师承担了课前准备、课堂讲授和课后检测等工作,学生就如生产线上的工人,按照既定程序来完成作业。但是案例教学却使得学生和教师的角色慢慢发生着转变。在案例教学当中,课堂的核心角色是学生而非教师,这是一个重大的就是转变,在课堂开始前,学生已经投入到此种教学当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来广泛阅读和收集信息,进而进行信息的筛选,以事实为依据,来分析问题,然后通过课前的讨论,形成一个预解决方案。在课堂当中,通过和其他同学和教师的探讨,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解决方案。在课后,通过教师点评或者在讨论中得到启发,来修正其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掘其智力。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成本不断降低。由于法学本身的特点,传统法学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面收效甚微。面对此种情况,在法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案例教学具有生动具体和直观易学特点,这与枯燥的传统的教学而言,能够更方便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案例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相长。

(二)明确学习目的

案例教学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案例教学开始前,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来获得关于该案例的思考,为课堂讨论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对该案例的一些基本的看法,进而可以更有效地在课堂上开展学习。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习得基本法学知识,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推进法学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的学习的目的,不仅是通过该案例直击该案例反映的核心争议,更重要是通过对该核心争议的学习与讨论,实现对该争议的不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形成基本认知、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和课后的查缺,实现整个法学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案例教学核心之所在。

(三)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发起者,作为发起者,其个人能力、责任意识都会对案例教学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自己认知范围内选取案例,事实上,案例的选取非常能够反映教师的水平,一般的教师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重复地选取大部分教师都会选取的案例,这主要是其研究和视野的限制。在案例的选取上,以经典案例为基础,往往有些教师仅仅是拿国内的著名案例进行讨论,其价值几许,不得而知,还应该通过选取同时期其他法域的案例,进行类型讨论和比较,这有利于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解决国际纠纷和参与国际竞争。当然,这对教师的外语水平、科研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案例的分析也必然渗透着教师的实务经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同时还具备丰富司法实践经验。因此,通过案例教学的开展,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能促使教师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转化为理论。

三、案例教学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信息摄入量小

和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课堂教学中,专业信息摄入量较小,学者指出,案例教学在同等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相对较小。在同等教学时间内,传统教学通过集中讲授知识点,表现模式为讲授-接受和反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在老师通过一节课堂上将要讲授的知识点通过各种形式讲授给学生,然后学生通过笔记、理解等方式获得接受,然后在考试中得到反馈,而案例教学重点不在讲授,而是以该案例来锻炼学生的能力,表现模式为案例-讨论和反馈,和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案例教学不是通过在特定的时间内大量讲授或者铺设知识,而是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互动式讨论,因而在同等时间内,获得的专业知识必然相对较少。

(二)缺乏系统性

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局限在一个知识点上,整个学期下来,学生知识获得了零零散散的知识点,对于整个法学知识的构建作用有限。法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各个知识点学习,来不断构建和完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实践中的案例教学由于在案例选取、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课程时间的限制,在教学结束后,所获得的知识点无所依托,其零散状态会很快丢失。法学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系统理论的学习和构建,而在实践当中,教师的案例教学由于没有依附点和前后连贯性,是其缺乏系统性。

(三)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本应当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却异化为老师处于主讲地位。在具体教学方法上,过于重视教师的中心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准备往往不太深入,而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在课堂组织和参与方面,都往往是教师沦为主体又转化为传统的教学,这种忽视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得案例教学与传统法学并无二致。笔者认为,传统法学教学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个体,不加区别地进行知识的倾倒,使得学生没有动力去获取知识或者参与学习讨论当中,但是同样,虽然我国高校法学院引入了案例教学,但是本质还是简单地以案说案,没有将学生拉入到案例讨论和学习当中,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

四、案例教学的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以经典案例入手

法学案例不计其数,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成为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方面。通过对不同的法律关系作出规范,我国整个法律被划分了相应的法律部门,包括刑法、民商法、行政法和诉讼法等。教师在进行法学教学时,需要根据其课程性质,选取经典案例进行教学,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经典案例,不仅是指学生在生活中有所耳闻,更重要的是该案例的发生在某个领域引起了普遍的讨论。因而,笔者认为,在法学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选取经典案例作为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以经典案例为靶心,直接就将要讨论的核心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学生可以针对该案例,收集国内外资料来分析案件,往往会使得讨论的中心能够得到极大的深化,学生也能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和引导

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组织和引导,通过合理的组织,可以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实现师生角色关系的转换,从而实现案例教学收到较好的结果。在组织和领导中,老师应当明确知悉自身的角色定位,即学生应当是整个案例教学的主体,而自己更多的是作为辅助者,促使其完成主要任务。教师通过选取经典案例,为学生选择了可切入的剧本,然后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提供相应的信息、互动、衔接等支持。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当中

经典案例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西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着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的课程,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生活科技化、社会世俗化、交往虚拟化以及家庭环境多样化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加之西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他们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汉族同学有很大差别。因此,如何结合西藏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丰富教材内容,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的需要,是切实提高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基本前提,也是思政课最终能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的关键。

一、将透视着时代特征的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多,他们普遍关心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热点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但是,由于其思想不成熟,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加上某些媒体的误导致使不少学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恼中。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达赖集团借由西方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国家的一些事端,有机地融进课堂教学之中,并借由分析社会热点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予科学的阐释,还原客观事实的真相,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理性判断,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如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这一热点问题为例,通过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来认识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实质,引导学生树立始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想信念。此外,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可以通过开展新闻评述、信息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把课本所学理论用于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加适应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多元化思潮和多样化的热点问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导向。

二、将经典案例、经典影视融入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即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应将经典案例、经典影视融入课堂教学,选择“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或者是“能够反映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主要矛盾、并能够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典型案例。”尤其是带有西藏特色的能够引起藏族大学生共鸣的案例或影视经典。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这一内容时,可以穿插播放一些历史上西藏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的相关影视资料。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保证所选择案例的时代性和典型性,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的主导性。教师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讲解,传授案例分析、讨论技能,其间可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以期培养学生案例学习技能,通过案例深化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待学生逐渐适应后,教师可将教学模式调整为:教师提出课前自学要求,提供案例材料,提出较复杂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为了防止冷场,教师也可请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案例讨论情况,并归纳总结,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

三、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融入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内容丰富、自成体系而又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内容,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正如指出,“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例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崇尚“仁爱”的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认为:“家相爱,交相利”。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处理个人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修身养性、交友处事、仁爱孝悌等许多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人的传统人格养成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尤其要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为了避免将道德教育沦为空洞说教的德育,必须将蕴含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经典名篇融入课堂,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充德,“知”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道德知识把握与个体道德品行发展之间有非常密切关系。针对教学内容主可以选择《论语》、《颜氏家训》、《萨迦格言》、《史记》等这些经典著作的部分篇章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四、将社会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经典案例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市场营销;中职教学

一、前言

中职市场营销中实践教学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引起了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实践教学被忽视原因包括课堂组织压力大以及实践意识薄弱等方面。本文通过系统的分析,结合中职教学现状,就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如何推进实践教学做出策略性思考。

二、将实践教学融入中职市场营销课程的现状及意义

在当前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市场营销课程本身就不是单纯的理论性课程,但在教学中,受制于院校教学的故固有思路,教师往往只关注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为学生细致的讲述市场营销理论、为他们介绍经典的案例,却唯独缺少了与之相配合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理论的突出,反而会使学生感觉市场营销课程的枯燥,摸不到具体的操作门道,在校外因缺乏实践经验而处处碰壁,违背了职业教学的要求。中职院校学生年龄普遍偏低,社会经验不足,学习基础也相对薄弱,在院校中不加紧实践经验的积累,会使他们对走出校门或者是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1]。在分析过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对市场营销教学带来的影响后,实践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重要性也就逐渐现象出来了。在中职市场营销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的部分,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而丰满,也能使学生在吸收理论的同时增加感性的体验。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悟增加,更能从更为全面的角度认识市场营销、提高综合素质[2]。

三、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践教学

(一)演示教学

演示教学是当前市场营销课程中较为常见,并且操作相对简单的实践环节。借助于多媒体等设备,在讲解课程之前或者讲解课程之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并且分析讲解给学生听,就是演示教学。演示教学不需要学生真正的进行操作,而是通过思考以及对知识的主观体验,形成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等,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认识,与教师及同学产生交流。例如在讲解营销策略时,教师可以将几个公司的营销手段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营销手段的利弊不同等。

(二)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也是运用于课堂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市场营销场景。尽管模拟教学与实际还是稍有差异,但能够适应课堂教学,也能使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起到了实践教学的作用,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的发展。相对于演示教学,模拟教学能够使学生更为真切的理解课程内涵。在开展课程之前运用模拟教学,例如使学生分别扮演促销者和顾客,能够使学生在模拟中切实体味到一些消费者心理变化等方面的情况;在课程开展之后运用,可以使学生通过总结亦步亦趋的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模拟场景得出的意想不到的内容,最终对课程进行消化与补充。

(三)案例教学

在市场营销教材中出现的经典案例如同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一样——多、经典、更新慢。市场营销是一门紧随时展、更新速度快科目,对于案例教学的实践实际上要求的会更高。由于教材编纂与审核本身就存在滞后性,在教学中,课本中的案例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加之教材在选择与编排上借鉴了许多外国的教学理论与经典案例,在案例选择上也有许多是从国外的经典案例的引用,这些案例尽管在市场营销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与中国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甚至差距很大,因此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把握。综合上述分析,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进行案例讲解,而案例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教材中筛选出来的教学案例;另一个是教师根据搜集来的国内外市场最新动态,进行更新的案例。案例教学不仅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学中对教材补充的一种形式。

(四)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通常不是在课堂中完成的,而是学生根据需要分成几个小组,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实例分析等。实训教学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最为复杂、但意义重大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实训教学,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更为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在实训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切入点。通常情况下,实训教学会在假期或者教学进行一个阶段以后展开。作为学校,能够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实训基地,联系相应的企业,是中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结论

市场营销课程近年来在各院校受到重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中职院校,在理论教学、学生基础等方面已经处于劣势,尤其要关注到实践教学,以实践为基础,拉升教学发展的质量,促进自身改革与被认可。

作者:刘子超 单位:江苏省新沂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经典案例教学范文篇7

文学作品解读要基于文学阅读。阅读要先于解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文学经典,真实朴素地阅读。〔美〕哈罗德•布鲁姆在他那本《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里提到阅读第一个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就是强调读者要去掉学院派的套话和框架,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已有的成见去阅读。我国学者赖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既定框架,或者带着有色眼镜,或者分心走神,雾里看花,阅读就可能失真。”刘勰在《知音第四十八》也提倡“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真实阅读。直接面对经典,原汁原味、真实朴素的阅读,是进入有助于文学经典解读审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状态。“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学生直接面对外国文学名篇佳作,清除一切干扰、原汁原味地阅读,就能形成鲜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切实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和快感。比如,在狄更斯长篇小说《远大前程》的解读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课前先阅读小说。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同学们纷纷反映虽然这部经典故事情节单一,但仍很喜欢阅读。一位同学感觉狄更斯这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自传体小说,以主人公性格匹普的视角观察和阐释世界,道德感比较模糊。另一位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印象颇深,感觉狄更斯描写人物对话时很能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让人物说各自个性化的语言。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小说是用反讽来写的,用匹普的命运对社会给人远大前程的可能性已消失的批判与反讽,形成小说特定的修辞效果。此外,有的同学认为初读作品给自己最大感触的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对法律所持的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童话色彩浓厚的小说……从学生诸多的反应来看,这部经典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原初印象和感受,恰恰是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诸多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这些真实阅读产生的兴奋点与原初印象,无疑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意蕴与表现形式打下良好基础。可见,阅读中整体鲜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贵,学生已被文质兼美经典的永恒魅力所深深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这是消除对外国经典阅读隔膜的最好途径,也是珍惜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解读教学良好开端。温儒敏先生在《多读书,方能气质博雅》一文中也说过:“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获取整体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读者转向,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常常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我们依然经常看到教师既不注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不关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作品艺术特色。教师从头到尾一一讲来,面面俱到。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解读自然失去兴趣,甚至厌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真正唤起,难怪乎布鲁姆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到的那种阅读乐趣。”鉴于此,在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阅读期待,唤起他们对探寻经典意蕴和表现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比如,在“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普希金诗歌给你总体印象与感受是怎样的?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普希金的抒情诗,对诗人传奇的爱情及生平有所了解,初步鉴赏品位过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语言质朴优美的抒情诗。教师巧妙唤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令其渴望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阅读期待中。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被激发以后,教师再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诗人传奇的爱情经历和不平凡的生平,初步感悟到诗人浪漫热情、善良纯真、忧郁率真的诗性素质和血气方刚、奔放自由的天性;通过播放诗人抒情诗杰作《致凯恩》《致恰达耶夫》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朗诵音像视频,让学生初步体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抒情诗风格,对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被深深唤起,就为解读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良好的基础。布鲁姆说“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使得经典解读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新鲜感切入文本解读,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才能形成对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

三、涵咏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重视读者接受的阅读理论具有一个共同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着多种解释与分析的可能性。外国文学经典常常在表层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结构,需要读者深入寻幽探微,才能体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说“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经典解读教学要高度珍视学生阅读独特体验与感悟。温儒敏先生说“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还可能破坏那种‘涵咏’的美好感觉,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伊瑟尔在强调读者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作品的制约作用,指出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特体验,也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创设开放对话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涵咏品味,比较升华,建构生成作品的意义。比如,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悲剧形象?让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然后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录像《王子复仇记》,加深对剧情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一方面反复细读作品,积累体验与感受;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比较,从中受到启发,升华成理性的体会,并撰写成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在课堂上做报告展示。在课堂上,让同学做报告,并组织全班同学提问讨论,搭建合作探究、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教师再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适当引入或补充介绍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用适宜的阅读鉴赏和批评方法去鉴赏解读。譬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学、知人论世、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俄底浦斯情结”、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元视角去解读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比如,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鉴赏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反复阅读,涵咏品味和合作探究,学生就可以深入领悟哈姆莱特形象丰厚内涵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此外,教师还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比如,专题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等,让学生逐渐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上升到理解与领会、鉴赏与评论的层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又提升自己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全审美人格。

四、名师的榜样作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温儒敏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先要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小学阶段是文学教育的初始阶段。语文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童年阶段,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体验是以直觉和感性鉴赏为主,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入职时就应该具有高尚的阅读品位和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鉴赏评析能力,同时还要熟悉小学的文学教育。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因而应关怀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经典解读教学中,要将学科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未来教师们具备任教所需学科知识涵养和专业化素养。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小学名师鲜活的经典解读的教学范例,让学生零距离地与小学名师们进行对话,目睹名师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学生在感性观摩中不仅吸纳名师们先进教学理念,领略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能感受他们博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非常注重经典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必须明白:一流教育从经典训练开始”。她系列成功的名著导读课课堂教学案例,比如《丑小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在注重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原汁原味直接阅读原著译文,重视学生对文学课文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想象力和文学感悟力方面,都是小学文学教育的范例。窦桂梅老师爱读经典,她曾说“要有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要有让经典以经典的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心。”她的名著导读课就像她本人所期待那样,文学课上出了“文学的味道”,上出了文化的味道。在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童话名篇《丑小鸭》的经典导读课堂教学案例中。她大胆超越教材,引入原著译文,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阅读,与经典对话。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安徒生的拟人童话《丑小鸭》。这篇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其中《丑小鸭》的译文有近7000字,但你知道吗?在课本里被压缩不到500字了。

经典案例教学范文篇8

一、应用真实的情境抛出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接触到高中数学知识时,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背后代表什么意义,不能寻找到学习的要点,从而不愿意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抛描教学法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数学教师要给出一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迅速理解这一节课他们要探索什么知识.如果教师用过于抽象的问题令学生思考函数模型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一概念知识,从而不愿意思考数学问题.现在教师给出直观的图形,学生参看图形便能了解到“矩形面积=长×宽=速率×时间=路程”,即领悟到数学模型的意思就是要给出解决数学模型的规律.这张图片,就是教师抛出的“锚”,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抛出的第二个锚,即在学生领悟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路程=速率×时间”这一模型应如何建立.

二、应用综合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有时会比较复杂,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有时会有学习挫折感,从而不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用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克服学习障碍.同上例,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的问题.三、抛出经典的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用?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教师可以一道经典习题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愿意积极拓展相关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学问题、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教师要提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总之,抛锚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为:抛出什么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怎样让学生拓展问题?教师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就能优化抛锚教学法的效果,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抛出经典的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经典案例教学范文篇9

教经典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要求学生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然后召开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会”。

2.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其中的一篇文章为自己阅读了关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就是非常生动的,以课文为辐射源展开的多重阅读形式。课内与课外,原有认知与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教技能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

经典案例教学范文篇10

教经典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要求学生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然后召开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会”。

2.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其中的一篇文章为自己阅读了关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就是非常生动的,以课文为辐射源展开的多重阅读形式。课内与课外,原有认知与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教技能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