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节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04 11:47:56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篇1

1、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2、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3、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4、剪裁得体。笔墨集中,详略有致。语言简洁,概括性强。主题积极、开头简洁、结尾有力之外,善用悬念,使情节曲折引人。材料典型。

5、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6、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7、…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8、故事虽平凡,感情却真挚、充沛、感人。

9、你是一个聪慧敏感的孩子,你也曾有一个快乐的家庭,你也爱你的家,可是当你的家庭出现不愉快的事后,你就不爱它了吗?用你的聪慧,用你的爱去召唤家庭的和睦幸福吧!

10、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1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12、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13、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法,把自己当时紧张、害怕的心理真切而又细致地表现了出来。

14、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15、结尾以…点明中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16、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17、本文写出了真情实感。很充分、很具体,另外,采用边叙述边抒情的写法,很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18、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19、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20、我国近代戏曲理论家吴悔曾说过:“各人有各人之情景,就本人身上,挥发出来,悲欢有主,啼哭有根,张三之冠,李四万万戴不上去。”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写什么人物,就要把自己变成什么人物,从那个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性格等去体味、去揣摩、去进入角色,切不可用自己的学生腔去套别人。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请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细心琢磨、推敲,让人物进入角色。

21、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22、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23、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4、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25、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26、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27、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8、心理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和当时的特定情境。另外,开头的几句环境描写并非闲笔,而是为情节发展做铺垫。结尾点出主题,对小读者有警示作用。

29、你的作文能对秋天的田野进行细致的描写,说明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可是秋天是多么美的季节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老师真希望在你的文章中能感受到那一个美丽而充满诗情的秋天!

30、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31、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32、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33、当老师打开你的作文本时,总能听到一阵哭泣,原来是标点符号,因为你太不重视他们了。你想想,当老师也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而轻视你的作文时,你不是也会哭吗?

34、你是一个多么重情的孩子啊!你多么善于感悟生活中的情,尽管你对作文有些胆怯,但你却把握了作文的真谛——我笔写我情。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老师一定非常喜欢你的。

35、这篇作文的题目立得好,内容也真实、具体,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成功。无论是感觉描写,

36、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37、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38、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39、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40、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41、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42、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

43、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44、在你的笔下,秋天是多么美啊!老师从你的作文中看到了那高远而深蓝的天空,看到了金黄的稻田、南飞的北雁和那飘零的黄叶,这一切,无不让我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神奇。我多么想对秋天说:秋天啊!化腐朽为神奇的秋天,你使学生的作文多么优美啊!

45、,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46、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7、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48、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篇2

下面以解答《大师》后面的试题(参见本期文章《小说阅读实战演练》)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

一、着眼情节,理线索,清思路

考生解答小说阅读表现手法题,首先要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清小说的行文思路,然后通过精读全文,抓住关键句段,具体把握小说的构思特点。

《大师》阅读训练第1题的A项与第2题,考查的是小说情节安排的方法。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线索,即能够串联起众多材料的中心人物或主要事件.它是贯穿整个小说的一条红线),然后通过细读全文,找出能够串联起众多材料的主线来。

第1题的A项为:“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的表述,实际上,已故民间绘画大师秋溪谷是一个未出场的人物.对他的刻画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直接描写的是享有盛誉的画坛名家黄云山.文章是通过描写黄云山对待秋小峦前后不同的情感态度来组织材料的,因此小说的线索应该是: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秋小峦的感情变化。

第2题“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考查小说的结构特点。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满室芬芳”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然后分析其在小说结构上的特点与作用。“满室芬芳”既是黄云山净手、焚香的行为的结果,又是对黄云山净手、焚香的原因的揭示。从这两个方面人手,考生便可以把握“满室芬芳”的意思:“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檀香之味,深层意思是M屋都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对“满室芬芳”的作用,考生可以从结构特点上来理解,结合上下文,从内容、情节、感情三个方面作答。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

二、着眼人物,明手法,析效果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解答小说阅读中有关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题,考生首先要找出相关文字.分析属于哪一类描写方法.再分析具体内容与表达效果。

《大师》阅读训练第1题的D项和E项、第3题、第5题,考查的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一题的D项“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E项“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都是先概括刻画人物的方法,再明确其作用,两项表述都是切合文本的,因而是正确的。

第3题“有人认为‘大师’是指秋溪谷。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小说写秋溪谷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要求找出能说明秋溪谷是“大师”的文字。考生通读全文,可以归纳出:秋小峦对其父秋溪谷临终遗言的转述,表现出秋溪谷对绘画的执著精神与对自身绘画水平的自信态度:秋溪谷画作的用纸与画作数量,表现出他生前生活窘困但豁达乐观、淡泊名利的品质;黄云山对画作的恭敬态度、认真鉴赏与真诚评价,表现出秋溪谷画作的技艺高超。通过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把握“有人认为‘大师’是指秋溪谷”的要点,并明确这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此题参考答案为:认为“大师”是秋溪谷的原因是秋溪谷画艺卓绝,对艺术追求无限执著:一生清贫,却乐观豁达、淡泊名利。他艺高品更高,堪称大师。小说描写秋溪谷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秋溪谷虽未出场,但通过他的画、秋小峦的言行、黄云山的态度,其形象已跃然而出。

第5题考查分析小说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考生应该结合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特定动作、神态细节的丰富内涵,如第一问的神态“叹”、第二问的动作“恸哭”,各有丰富的内涵。然后,分析其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此题参考答案为:①秋溪谷画艺卓绝,可惜已不在人世,令人感叹;秋溪谷一生清贫,却豁达乐观、淡泊名利,黄云山自叹不如。②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为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没有看到自己的画作在北京的美术馆展出而遗憾,父亲追求艺术一生艰辛,他的努力被认可得太晚了。

三、着眼艺术技巧,辨类别,析意图

小说的表现手法有烘托、对比、象征(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讽刺等不同类别的艺术技巧。考生要善于辨别试题考查的是哪一类表现手法,注意分析其不同的特点与使用意图。

《大师》阅读训练第4题“小说中黄云山对秋小峦的前后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写”,考查小说对比的表现手法。考生首先要找出对比点,然后分析其特点与作用。细读原文,找出黄云山对秋小峦的前后不同态度的相关文字.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通过分析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其写作意图及作用。

从文中看。黄云山对秋小峦先是不耐烦和冷淡的:对秋小峦的敲门,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猛一下把门打开了”:对秋小峦的造访.他很淡然地问“你找谁”;秋小峦转述父亲的遗嘱,要请他对其绘画作品“法眼一鉴”,方可“闭目于九泉”,他“有些犹豫”,并不情愿,未置可否;秋小峦说其父19年前亲自登门拜访黄云山未果,曾留下一封信,他也只是“呵”了一声,“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篇3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注重单篇文章的同时,更加注重单元的整体性。这样使教学趋向多元性,突破了传统的程式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不同方式的阅读,获得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优化阅读教学,以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 整体分析法

整体分析法,是从整体上对选文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全貌。目前,教师一般以单元为教学突破点,围绕单元主题处理各种教学内容。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取了《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三篇文章。这三篇课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祖国美丽的风景。因此,教师在讲授该单元时,先从整体上对本单元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本单元的课文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单篇课文的学习。这样,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有的放矢,把握本单元的重难点,掌握一些写景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便是“串讲指导式”的教学策略。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即“先示范后指导式”的整体阅读教学策略。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写景的文章,那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生:在《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以及北大荒秋天的丰收景象。

师:对的,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描写了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饱满丰硕的豆荚、挺拔黑红的高粱,是一片金黄九月的丰收之景、怡人之景,说明北大荒不但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那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师:非常正确。那《拉萨的天空》和《西湖》又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思路进行思考。

……

这样,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单元课文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在接下来的单元学习中,学生便能立足于单元课文的总特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脉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对单元内的课文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元内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组合在一起的,具有相似性和联系性。这就为教师开展比较阅读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学时,便可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时,便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大荒的秋天》,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拉萨的天空》。同学们发现这两篇课文有什么异同吗?

生1: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课文。

生2: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都很优美。

师:不错,这两篇课文都是优美的写景佳作,读来让我们心旷神怡。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两篇课文在写景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

师:是的,两篇课文虽然都是写景的文章,语言也都很优美,但作者在写景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北大荒的秋天》注重从面上对北大荒进行描绘,而《拉萨的天空》则是以拉萨的天空作为一个集中点进行描绘的,因此,切入点有所不同。但不同之景却表达了作者相似的情感。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表达了作者对美丽风光的喜爱之情。

师:这种情感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两篇课文共有的。但同学们认真体会一下便会发现在相似情感之下还隐藏着作者的别样情感。

……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极大地促进学生判断力的提升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重点阅读法

理解课文除了整体感受和对比阅读外,对课文中的细节进行重点阅读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方法之一。在进行整体内容的把握和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赏析文章的细节,把握文章的重点。如,在《西湖》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师:在文章中,作者用了什么词句对西湖进行描写?

生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生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的漂浮在碧水之上。

……

师:对,大家的回答都非常好。作者通过对细节进行描写,让西湖的景色跃然纸上。

这样,教师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篇4

论文摘要:张恨水是

张恨水是

张恨水因时而动的趋新特点可从他对传统章回体通俗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 现代 性改造中体现出来 ,使之重获生命力。张恨水凭借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吸纳新文学各种必要因素,他认识到旧的通俗小说 艺术 更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主张 “花样无非翻旧套,文章也要顺潮流”。他在作品取材、思想设定上顺应时代潮流,淡化封建士大夫立场,接受个性解放意识和平民精神;在艺术技巧上花样翻新,学习新文学技巧、注重细节描写、性格刻画和景物描写。

张恨水对旧章回体小说现代性改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张恨水小说具有浓郁的反封建色彩。如《春明外史》、《啼笑因缘》从社会一文化角度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罪恶;而《金粉世家》是从宗教一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维系的大家庭制度的衰亡过程及其必然趋势。这些作品的叙述态度是理性的、温和的。张恨水在《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虽然没有对民主自由进行显性的呼唤,但在一系列冷静平和的描写中,透露了他对民主自由的渴望憧憬。在《金粉世家》的女主人公冷清秋身上具有现代女性特征,她可以说是我国20世纪初叶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女性典型。她有林黛玉的才情、孤高和多愁善感。在爱情失落后,她就有脱离金家自力更生的打算,并主动向金燕西提出离婚要求。在遭到拒绝后,她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摆脱金家奢华的大家庭的束缚,最终走上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自食其力的道路。她以卖文、卖字为生,生活虽清苦,却十分清白自在,成为当时许多女性奋斗的一条道路。由此,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全新的现代思想与特征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的熏陶。

张恨水小说思想内容的现代化特征,更在于他紧跟时代选取题材、内容。他主张 “我于小说的取材,是多方面的,意思就是多试一试。其间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者多”。而在创作中他是不肯和时代相脱离的。“至少我是不肯和时代思潮脱节的人。”再加上他的创作是 “叙述人生”,因此,紧跟时代选择创作、题材,是他无法避免的。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篇5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早早地起了床,叫醒了我的几个小伙伴,让她们到我家集合,因为她们是我们秘密基地中的几个重要成员。她们到我家后,我们就轻悄悄地走出了家门。(此段可对小伙伴作简要的介绍与交代,为后面的叙事作必要的铺垫。)

我们向着秘密基地进发,显得格外严肃、谨慎,还时不时地向后看一看,看有没有人跟踪。(此段应抓住小伙伴的期待与急切心情作描绘,为下文的叙述造势。)

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草丛,我们的秘密基地便到了。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由于是春天,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显得格外鲜艳,草也显得很精神,独具生命的活力。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的另一边有着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不是很深,却格外清澈。池塘里有黄豆大的小鱼,也有米粒大的小鱼,有的鱼甚至更小。这里不仅有鱼,还有如斗笠般大小的荷叶,小鱼们在荷叶间嬉戏、玩耍,似乎快乐极了。(此段未能从基地由来入手,紧扣“秘密”一语展开描绘,因此无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们先玩捉迷藏,玩累了,便坐在草地上唱歌。春风拂过,带着花儿,草儿轻轻移动,像是给我们伴舞一样。后来索性到池塘边或池塘里玩,每当我们的身体伸入水中时,鱼儿们就会很亲昵地亲吻我们的肌肤,它们不会害怕我们,我们也不会伤害它们。(此段细节描写欠生动,未能写出“我”和“我”的小伙伴之间的深情厚谊,使得文章的情味不浓。)

――《早晨》

【病因诊断】

一、文章铺垫不到位,情味大打折扣。“秘密基地”是如何发现的,为何要秘密前往,在去的过程中小伙伴们的表现如何……文章对此一笔带过,未能为后文绘景作有力的铺垫,使得文章的情味大打折扣,缺乏强烈的感染力。

二、扣题不紧,描写不细,中心不鲜明。写景要调动多种感官来立体呈现。文中关于自己与小伙伴们游玩的细节描写也太少,特别是互相嬉戏的场景描写不足,使得文章的中心表达受损。

【化蝶之作】

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早早地起了床,叫醒“死党”林如颖,催促“睡仙”张秋菊,喊起“小灵通”余李智,并火速串联这些私密成员,组成“快乐专班”悄然潜行,如一支秘密行动队,向“秘密基地”飞速进发。(此段加上简要人物介绍后,为后面的叙事作必要的铺垫。)

其实,我们所说的秘密基地只不过是一片有花有草有水的林地,对于儿时的我们充满着无穷的诱惑罢了。由于是春天,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显得格外美丽,草也愈发显得精神,充满了张扬的野性。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的另一边有着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不是很深,却格外清澈。池塘里有黄豆大的小鱼,也有米粒大的小鱼,这里不仅有鱼,还有如斗笠般大小的荷叶。小鱼们在荷叶间嬉戏、玩耍,快乐极了。(此段从“秘密基地”由来入手,紧扣“秘密”一语展开描绘,鲜明凸显其与众不同,以此来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我们先玩捉迷藏,玩累了,便坐在草地上唱歌,春风拂过,带着花儿草儿轻轻移动,像是给我们伴舞一样。回过头来,我发现“死党”林如颖把采摘下的野花编成花环,戴在秋菊妹妹的头上,让秋菊妹妹宛若仙女,惊艳非凡。(增补细节,叙事简洁,描绘生动,写出“我”和小伙伴之间的深情厚谊,使得文章的情感表达愈发浓郁。)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篇6

一、明确教学目标,领会“读写结合”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的能力,即是小学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阅读和写作就好比蜜蜂采蜜和酿蜜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戏剧小说、童话故事、科学文献等,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经过吸收消化,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实现读到写的过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认真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策略,主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使得学生自觉形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学习行为,才能不断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提高教学质量。

二、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读写教学

1.按照教材整体要求,设计读写教学。教师应当把握教材的重点,对课文进行深入教学,包括课文描写的事物或人物,以及表达的思想,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充分领悟课文的思想脉络、课文结构、修饰手法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比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写到:“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了黄金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作者将秋天各种果实成熟的现象用生动形象的句子描绘出来,将秋天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出来,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领悟秋天赋予人们怎样的感受,设计读写教学方案可以为:要求学生学生画出作者描绘的春天,模仿作者的修饰手法描写夏天,让学生说说秋天的特色等,通过读、画、想、说、写、练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

2.根据学期时间,设计读写教学。读写教学应该贯穿小学语文的整个学期,教师应当进行有效规划,安排科学完整的读写教学计划,通过多次阅读,反复写作,通过课堂培养和课外练习相结合,增加学生阅读积累量,丰富视野,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寒假读写练习,比如,针对性的安排学生阅读杨红樱的《五3班的“坏”小子》,要求学生特别关注文章的选材和语言风格,并要求学生写写本班富有个性的人、鲜活动人的事。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

1.善读文章,以读带写。通过多次反复阅读文章,深刻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方式、结构、手法等,通过仿写、续写、改写、扩写、改写等方式,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不但对课文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相关课外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比如,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创新仿写,在“黄河象”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重新猜想黄河象落水的故事,让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写作。

2.以写促读,丰富阅读知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利用写来促进读,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升。比如,教师通过设计话题作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选题,并拟定提纲,再根据提纲广泛收集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和材料,不断丰富自己的文章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读写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把握教学方法,在读的教学中穿插写,在写的教学中穿插读。比如,“桥”这一课中,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暴雨、洪水的词句,要求学生练习描写下雨场景下树木、风、鸟儿等各种事物的句子,在读中穿插写,通过学写句子,加深了学生对暴雨的理解和领会,使得读写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多元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多元化,使教学内容以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喜爱的一种动物”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录像《猫》,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篇7

谁说得更有意味,不是这里想探讨的问题。这里只想借此引出一个话题,描写,是作家的看家本领;精妙的描写,是作家的重要追求;绝妙的描写,更为作家们所津津乐道。就像格非与博尔赫斯的句子。其实,在我们的知识储仓中,描写绝妙的名句还有许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描写对作家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只有描写才能真正使文章生动起来,形象起来,使文章如生活本身一样多姿多彩,如世界本身一样千姿万态。一言以蔽之,只有描写才能使文章“活”起来。因此,没有哪一个作家不重视描写。也正因为此,我们读书,就要去揣摩作家们的描写,去揣摩那些描写的精妙处、绝妙处;我们作文,也要学着使用描写,用描写来使自己的文章美妙起来。

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揣摩描写、使用描写,这里我们选取大家常感困惑的几个地方作一点闸释。

先说比喻在描写中的意义。比喻使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他作家表达的情感更加鲜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妙的描写几乎都含有精妙的比喻。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用“特产”来比喻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让读者想起品尝过的各地特产:贵州的茅台、新疆的哈密瓜、新郑的大枣……它在突出“悲凉”这一“北国的秋”的重要特征的同时,也将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深爱、深味彰显无遗。再如他说:“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以“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喻“北国的秋”,不仅将“北国的秋”味浓烈、隽永的特征呈现出来了,而且将作者对“北国的秋”的爱推向了更深广的境界。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每个读者心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就是“瓦尔登湖”,梭罗的这一比喻借助读者的想象将瓦尔登湖在风景中“最美”的特征推向了极致,无以复加。接着,他又用“眼睛”来喻瓦尔登湖,同样是借助读者的想象将瓦尔登湖明澈、灵秀、深邃等特征推向了极致。

比喻体现作家的想象力,绝妙的比喻是作家奇特想象力的产物,所以它往往能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回味无穷的韵味,正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此,比喻是多数作家们最爱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且往往是在最难状写的地方获得最大的描写效果。如“愁”难写吧,贺铸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之,李煜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之;“月色”下的“光与影”难写吧,朱自清以“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比之。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篇8

我已经好几年没跟父亲一起过中秋节了。

父亲不善言辞,我是理解的。我也从不奢望父亲会对我说一些温柔的话,我只是默默地体会着躲藏在父亲不善言辞背后的无尽关爱,默默地体会着父亲那平静表面掩盖下的真情。可如今,父亲连背影也不留给我,我怎么才能够更深刻地读懂他呢?

真的很怀念那个中秋,是它洗涤了我“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的幼稚和轻狂。

以前每年的中秋之夜,我们都会坐在门槛上等父亲回来。父亲会带很多好吃的回来,有些东西是我们一年都吃不到的。等待父亲,就成了我们幼小心灵的寄托。直到现在,我还会时常回忆起那些尘封的往事。

记得那年父亲带回来月饼,他分给我们一人一块。我们舍不得吃,都想把这月饼保存起来,可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月饼的“诱惑”。父亲静静地看着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姐姐见父亲没有月饼,就把自己的月饼掰了一块递给父亲,说:“爸,您吃吧!”父亲连忙摆手:“你自个儿吃,我回来之前就吃了好几块哩!”听了父亲的话,我很生气:为什么父亲自己吃好几块却给我们一人一小块?……姐又推托着说给母亲吃,父亲这才接过去,说:“那我等会儿给你妈送过去。”

我们吃完,就去睡觉了。不知什么时候我醒来上厕所,稀里糊涂地听到父母房里的对话:“你吃吧,你看孩子们多孝顺,特意留给你吃的!”“你在外面干活儿累,还是你吃吧。我知道你肯定舍不得吃,那月饼实在太贵了。”“那我们一人吃一点吧。”

透过门缝,我看见母亲拿手指象征性地掰了手指盖大小的月饼。他俩每人吃着不到八分之一块的月饼,似乎很知足,会心地笑了。看到这情景,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我以为父亲刚才对我们说的话是真的,我真的好恨自己。我站在门外,泪水冲出了眼眶,但我又不敢出声,怕打破这温馨的画面。月亮被我哭得更加朦胧了,朦胧中我却清晰地看到了父亲吃月饼的情形。

我终于明白那谎言背后的真相,是不是很多谎言都是因为有爱而变得美丽呢?父亲是永远都不会为女儿一时的不理解而生气的,他愿意毫不吝啬地把一切都给自己的女儿,他也会因女儿的孝顺而感到欣慰。

那个中秋节让我开始读懂父爱。它毫不张扬,因而很容易被人忽略,甚至误解,可它却是那么无私,那么伟大。如今,我们一家人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一起吃月饼赏月了。我真的好想回到过去,回到和父亲一起吃月饼的那个夜晚。

月亮从云层中探出脸来,温柔地照着我,我的心霎时明亮起来。

点评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篇9

意思是兴致。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四时田园杂兴》(题意:四个时节田园的各种兴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分为春夏秋冬四个诗卷,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描写了4个季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一幅田园农作动态图。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中秋节的文章篇10

人教版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三组课文围绕“秋天”这一主题,编排了相应课文。虽然这些课文写了秋天里不同的景、事、物、情,但却都用到了拟人这种修辞方法,不仅使语句变得俏皮生动,还为文章增添(tiān)了许多生气。

比如,《秋天的雨》这篇文章,一句“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作者通过拟(nǐ)人,把秋天想像成了一位开门的使者,写出了秋天来得那么不经意,那么悄无声息,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秋天的清凉和温柔。又如,在写秋天的气味时,写到“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在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方式写了香味,一句“躲在小雨滴里”把甜味、香味变成了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使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香甜,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香味的俏皮可爱。一个拟人化的“躲”字,写出了秋天香味浓郁,需要人们细细品味,“勾住”一词又写出了秋天浓郁的香气,使人舍不得离开。

再如,《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中,作者把大树在风中摇摆的样子,想像成了大树在抖动手臂,将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想像成了黄叶道别的说话声,这样拟人手法的运用,是不是使文章显得更有意境,更耐人寻味?

拟人方法的运用,能使普通的事物变得生机勃勃,富有灵气;使平乏枯燥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儿,富有活力。不信,你也试着运用拟人修辞,去描写一下自己眼中的秋天,相信你也能描绘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灵气的秋天。

【小博士语录】

秋色美如画,

秋声悦似歌。

细观静听秋,

巧用拟人表。

事物富人性,

文章显灵气。

【现场演练】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仙子得到的颜色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节选自陶金鸿《秋天的雨》

在这段话中,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写了秋天的颜色。使用“它把( )给了( )”这个拟人化的句式,将原本平常的颜色写得生动有趣,如同一个色彩大师,在分配着自己手中的色彩,又如同一位神仙在赋予着世间万物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