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策划十篇

时间:2023-03-19 21:26:28

危机公关策划

危机公关策划篇1

众所周知,对危机事件的公关处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积极预防,严防危机来临;二危机一旦发生,就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危机,尽量避免重大损失。广义地讲,危机公关是指从公共关系角度对危机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本文并不力求对危机公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论述,而只是对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公关处理进行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从逻辑上说明解决危机公关策划的基本思路。

本文所谈危机公关策划的基本思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明确问题,包括问题的提出、阐释和分析;二解决问题,即如何紧紧围绕问题来策划,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问题

危机一旦发生,所谓的“问题”就来了。问题出现的形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环境直接向组织提出问题,如案例一(“霞飞被暴光之后”)。二是由于问题的存在,致使某种事态发生,需要从危机事件中找出问题所在,如案例二(“大亚湾不是切尔诺贝利”)。无论是何种情况,问题往往不是危机事件发生本身。危机事件是各种信息相互交错的综合表现,它只是某种现象,并不会告诉你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问题的明确界定是人脑对来自危机事件的信息加工,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发现的问题肯定也不一样。“问题”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清晰地表达。案例一、二的事实告诉我们,从危机事件本身到问题的明确化不是一个简单、直接、很容易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很伤脑筋的信息处理过程。另外,只有明确了问题,才能保证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下文将以案例一、二为事实依据,具体说明在明确问题方面存在的情况。

从案例一的材料来看,“霞飞”的问题是由新闻界直接提出来的。因为其部分产品的外包装上没有厂址、保质期、生产日期和批号,所以外包装不合格。因为产品外包装不合格,所以被管理部门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产品不合格问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组织形象问题——不利于“霞飞”的社会舆论正在扩散。所以说,“霞飞”的问题应完整地表述为:由于部分产品的外包装不合格而导致产品不合格,产品不合格导致企业被暴光,引发企业形象危机。问题的实质是企业形象危机,而其前沿问题是产品的外包装不合格。

由于问题是由外界提出来的,“霞飞”需要做的就是证实一下暴光的内容是否属实。如果情况属实,就针对问题采取解决办法。通过解决部分产品的外包装问题,解决企业形象危机。如果情况不属实,那么通过传播将问题澄清,即可挽救企业形象。看上去,问题并不复杂。可是由于对“不合格产品”的理解存在问题,“霞飞”不相信被暴光的事实,不愿意承认问题的存在,因而又请上海市技术监督部门突击抽查、检测,事实证明,多此一举。因为重新检测的结果与暴光的内容是一致的。至此,“霞飞”应该清楚其面对的问题了。可是厂方对问题的表述却出乎公众的意料:只强调其产品的内在质量是合格的,根本不把产品外包装不合格当问题来对待。外包装不合格的产品是否是合格产品呢?当然不是,即使内在质量合格。在产品外包装上没有厂址,谁能保证产品不是假冒的呢?无保质期、生产日期和批号,谁能保证产品不是过期的伪劣产品呢?化妆品作为与人的卫生健康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外包装无保质期、生产日期,将意味着什么?厂方将注意重心只放在产品内在质量的合格上,而对其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难道消费者买的只是被包装起来的化妆品本身吗?产品的外包装承担着对消费者的法律责任。

“霞飞”按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开展公关工作。首先沟通“上头”,寻求理解和支持。令人费解的是“霞飞”需要社会理解它什么,支持它什么。难道理解和支持它产品外包装不合格吗?中国化妆品协会为其呼吁,甚至高层领导为其批示,好象厂方是冤枉的。厂方真的被冤枉了吗?没有!中国公关协会也在厂方公关部经理的求援下出面说话了,该协会支持的中华国产精品推展会在《经济日报》声明,该化妆品不是伪劣产品。不是吗?外包装不合格如何证明产品的内在质量呢?

针对暴光事件,“霞飞”是这样向客户解释的:对化妆品的管理,轻工部和卫生部各有一套标准,两部的有些标准不尽一致。外包装不合格是因为执行了轻工部的标准,没有执行卫生部的标准。好象产品不合格不是因为厂方自己做得不够完善,而是管理机构的标准不一致造成的。这是不是推卸责任呢?按照材料所写,厂方的公关效果很好。果真如此吗?如果真是那样,就只能说明,中间商要么素质太差,对伪劣产品缺乏识别能力,要么缺乏对消费者负责的职业道德,明知外包装不合格还当作合格产品来采购。厂方自始至终回避产品外包装不合格的问题,当然也没有提出解决外包装问题的有效方案。厂方如此不敢正视问题,甚至是掩盖问题,推卸责任,实在让人感到公关工作任重而道远。

如果说厂方在努力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话,那么厂方把问题找偏了,对问题的分析也没有体现公关原则。厂方所理解的问题是社会舆论对其不利,所以厂方全部的解决办法都是为了遏制对其不利的舆论的进一步传播。无论是求助于行业管理机构、与首都新闻界沟通,还是面对客户的自我辩解,都是围绕着厂方所理解的问题而展开的。我们不仅要问,外包装不合格的问题呢?从材料本身来看,没有一个步骤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可见,这个问题对于厂家而言,是多么无足轻重!不解决外包装问题,能阻止对其不利的舆论进一步传播吗?新闻界提出的外包装问题没有解决,记者们会听信厂方的辩解吗?厂方以前曾经获得的历次大奖能抵消外包装不合格的影响吗?对于厂方而言,外包装问题才是其面对的最直接、最关键的问题。若这个问题解决了,影响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舆论问题自然解决。在公众面前承认缺点、改正缺点比强词夺理的辩解更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由此可见,问题的提出、分析和理解不单单是个逻辑的、理智的问题,更是个情感的、心灵的问题。公关人员不仅需要发达的大脑,而且需要对公众负责的灵魂。

但是,公关问题的提出并不都象案例一那样直接、简单。对于某些案例而言,只有层层深入分析,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才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根本性的出发点。

从案例二的材料来看,大亚湾核电站建设面临的问题是百万香港人的反对。香港人为什么反对在大亚湾建核电站?是不是香港人在普遍的意义上反对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不是。香港人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造成的心理冲击而导致的对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不放心,即大亚湾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会危及香港人的人身安全。笼统地看,这就是大亚湾核电站面对的问题。但是继续深入分析,才知道这还不是问题的实质和核心。核电站的事故原因,一般而言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设施本身的技术质量问题;二是人员操作的规范问题。那么,香港人反对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设施本身的技术质量问题吗?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那么它是不是问题的核心呢?不是。问题的核心是人员操作的规范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才是最让人不放心的问题。已有的美国三里岛和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都是由于人员操作不慎造成的。顺而推之,香港人关心核电站人员素质、操作水平、规范化等问题会远远胜过关心核电站的设施质量问题。所以说大亚湾核电站建设面对的问题核心是人员素质、操作规范化的问题。

案例二的材料关于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是有道理的:一是我们对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缺乏宣传,致使香港公众不了解有关情况而产生了误解;二是客观上受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冲击波的影响使人们产生了“核恐怖”心理。但是问题的分析过于笼统,这样不利于寻找更为确切、具体而又有效的解决办法。

由上述分析来看,问题的提出、确立需要明晰化、具体化,必须找到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不够具体、透彻是不利于有效地策划、解决问题的。

二、解决问题

明确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公关工作的目的所在。危机公关策划的有效性表现在解决问题上。公关不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公关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如果公关工作不能解决组织面对的形象问题,那么公关工作就是无效的、多余的,是没有理由存在的。公关组织的形象主要取决于其工作的有效性,即解决问题的力度。

首先看案例一。从材料介绍的情况看,“霞飞”的公关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可是令人疑惑的是,全部材料都没有显示出厂方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所以结论自然是,厂方自始至终没有解决产品的外包装问题,厂方也不可能解决由此引发的企业形象问题。也许有人会说,外包装的问题不应该由公关部来解决。实际的外包装问题不是由公关部来解决的,但是公关部必须敦促有关部门解决产品的外包装问题,并将问题解决的情况尽快向外界传播。所以说,外包装这个关键问题不解决,公关部的辩解是没有任何力量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公关宣传工作的前提。可见,公关工作不只是宣传,它必须从塑造形象和信息传播角度介入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果我是厂方的公关部经理,会向厂方提出如下建议:

①将厂方库存的化妆品所有外包装,按轻工部和卫生部双重标准处理好,保证再出厂的产品一定完全合格;

②通过销售网络,将正在销售中的外包装不合格产品统统收回,按技术的严格操作,确定这些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批号等,重新包装,使之合乎标准;

③通过销售网点告知消费者,其购买的本厂外包装不合格的化妆品以旧换新,厂方以内外都合格的产品换取外包装不合格的产品。收回的产品,视不同情况,加以妥善处理,以确保公众利益不受损失;

④对于由于外包装不合格问题给顾客造成的损失,必须予以赔偿,令顾客满意;

⑤召开记者招待会,通过新闻界向消费公众就暴光的问题表示诚恳的道歉和改正的决心,以求得公众的谅解。将以上前四个步骤执行的情况和结果,通过新闻界加以传播,以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这样,随着外包装问题的解决及其广泛的传播,厂方产品不合格的形象就不攻自破,并且会给公众留下正视错误、勇于改错的良好印象。

其次从案例二的内容来看,也有同样的问题。由于决策者把问题理解为宣传不足,所以为了解决问题设计了六个方面的对策,都是围绕着宣传而展开的。好象只要宣传得好,就能扭转乾坤。不可否认,宣传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当我们没有解决公众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宣传就是空洞乏力的。宣传的力量在于提供真相,可是在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公告真相就是对已存在的问题作不必要的重复。既然“大亚湾不是切尔诺贝利”,即大亚湾不会出现由于人员操作不慎造成核泄漏,香港人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就必须解决人员操作的问题。可见问题的实质不是设施质量问题,而是技术操作问题。材料中的对策没有一项是针对人员操作问题的。所以说,公关人员将问题找偏了,当然也不会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既然如此,应该在对策中加入第七项:加强员工技术培训,使之达到国际标准,并且通过严格的措施保证其操作规范化,接受国际原子能权威机构的监督。只有通过这第七项对策,大亚湾核电站才能在更高程度上保证杜绝核事故的发生,让香港人真正放心。

综上所述,危机公关策划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解决问题的程度是有差别的。我们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解决形象问题的力度。解决问题固然需要新颖的方式,但是,如果公关问题是由实际问题而引起的,那么新颖的方式必须围绕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个中心来策划,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公关形象问题。不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花样繁多的宣传活动,就是徒有其表的公关策划。这种策划充其量只有艺术性,没有科学性。应该摈弃!不解决化妆品外包装问题,你能宣传自己的产品是合格的吗?不解决核电站的人员操作问题,你能宣传本核电站对香港人是安全的吗?

从公共关系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两大步骤:一是信息落实;二是信息传播。所谓信息落实,就是使以信息方式存在的问题获得实际上的解决,即解决实际问题。所谓信息传播,就是将信息落实的情况向公众传达。信息落实是基础,信息传播是必要手段。如果你想更有效地解决组织面临的公关问题,必须遵循这个基本思路,步步落实,从而完善地解决问题。仅有信息传播或信息落实都是片面的,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没有信息传播,社会组织难以在更大的范围里塑造形象;没有信息落实,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达到塑造良好形象的目的。如果说信息传播是“务虚”,那么信息落实就是“务实”。正如西方公关专家所言,PR=DO GOOD +TELL THEM.公关人员必须懂得什么是最根本的,应该从根本处着手解决问题,因为那是最有效的。

危机公关策划要求,在问题与问题的解决方案之间建立起必然的、直接的、根本性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间接的、表面的联系。必须从问题提出的信息分析入手,找到问题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实质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和办法。

通过从根本上明确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矫正形象、塑造形象的目的。这就是危机公关策划的基本思路。

注:

危机公关策划篇2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复杂度提高,我国家族企业面临更加多变的运营环境,会遭遇更多危机。危机管理对家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危机管理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家族企业危机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家族企业 危机 危机管理

一、引言

家族企业是最古老的企业组织形态之一。钱德勒(1987)将家族企业定义为:“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或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级人员的选拔方面”。笔者认为:家族企业所有权掌握在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手中,是家族企业的核心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家族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也应看到:随着家族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复杂性的提高,其运营风险加大,导致企业危机四伏。这会直接影响企业运营,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家族企业危机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对国内外危机管理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家族企业危机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提出了解决对策。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为避免、减轻或消除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害,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处理等措施来解决危机的一系列动态管理过程。

(一)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于欧美。莱特纳(1915)在《企业危险论》首次提出了危险管理;马歇尔(1921)在《企业管理》提出危险负担管理的意见和危机处理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企业竞争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欧美、日本等国家一些学者开始重视企业危机管理阶段研究,并开始探讨建立企业危机预警机制等问题。

伯奇和古斯等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三阶段模型:把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和危机后三个大阶段,每一个大阶段中又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史蒂文•芬克于(1986年)在《危机管理:对付突发事件的计划》提出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把危机分为:潜伏期、爆发期、长期危机期和解决期四个阶段。Gonzalez-Herres和Pratt(1995)建立了四阶段危机管理模型:问题管理阶段、计划阻止危机发生阶段、危机阶段、后危机阶段。

国际上从事与预警管理相关的研究,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和企业危机管理研究。企业预警管理理论所确立的研究主线,是对经营失败、管理失误的“成因机理――发展过程――预警控制”的机理性、过程性分析,所追求的目标是建立一套新的企业管理结构和新的组织方法。

(二)国内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我国对危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且较零散,特别是对其作为决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进行实证性研究尚属空白。由于危机管理理论主要来自西方,因此,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对于国内学者研究中国国情下的危机管理至关重要。比如,有台湾学者就调查了台湾500强企业的实际公关从业人员,研究中国(台湾)背景下的危机沟通策略模型。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世界的经济动态紧密相连,从SARS到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内有关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持续升温,陈加奎(2006)在总结评述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把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系统性的划分为三个学派:企业危机管理过程学派、技术学派和职能学派,并结合我国古代危机管理思想,对民营企业危机管理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三)相关述评

结合国内外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和我国市场经济实情,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系统性研究。我国危机管理研究尚不系统,多数停留于国外理论的简单介绍,结合我国实际特别是我国民营家族企业现实研究较少,且侧重于危机管理理论静态研究,缺乏动态研究。

2.缺少对我国家族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从国内外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综述看,多从企业宏观角度研究危机管理,却极少有关家族企业危机研究文献。鉴于地域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家族企业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因此,若能从家族企业研究企业危机管理,应该能有创新突破。

3.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研究。

三、我国家族企业危机成因分析

我国家族企业危机既有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又有潜在危机和现实危机。在本文中,笔者将我国家族企业危机诱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客观因素

1.外部环境变化,如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战争,重大工伤事故、经济危机、交通事故等可能带来的危机。

2.公共关系危机,如外界媒体对家族企业具有负面影响的报道以及系列报道,可能会损害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影响其产品的销售,使企业的发展面临危机。

3.市场运作危机。在经济市场中,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越来越多,引发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在企业市场运作中遇到的危机主要有产品危机,品牌危机,价格危机和信誉危机等。

(二)主观因素

1.传承危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性是其显著的特征,一些没有建立完善的传承制度的家族企业容易发生这种危机。

2.人力资源危机。家族企业在发展初期实行家族制管理,但当家族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就需要引进外部人力资源来共同管理,然而,有的家族企业虽引进了职业经理人,但由于我国经理人市场不发达,社会信用缺失,又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危机。

3.财务危机。由家族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而产生的危机,如对现金管理不合理,造成资金闲置或短缺;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等。

四、我国家族企业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果家族企业对出现的危机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给其带来的将是巨大的损失或毁灭性的打击。笔者认为,家族企业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可集中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问题

目前国内家族企业在对危机管理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导致企业危机意识薄弱,并最终影响企业危机管理水平的提升。大多数家族企业管理者缺乏危机管理理念,或危机管理思想落后,企业危机管理仅停留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层次上,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家族企业的发展。

(二)战略问题

战略对于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及其重要的,但不少家族企业缺乏明确的危机战略规划,以致在发生危机时手足无措。即使有些企业有自己的危机战略规划,但在阶段性的目标达到以后,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沉醉于过去的成绩和满足,而忽略企业总体目标和中长期危机战略规划。此外,家族企业的集权式、家长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危机战略规划失误。

(三)组织问题

首先,有些家族企业缺乏有效的科学危机管理机制,包括制定危机管理制度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其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短期繁荣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但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有良好企业文化支撑。但目前我国家族企业普遍缺乏将危机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的观念,我国家族企业普遍短命原因由此可见。

(四)策略问题

家族企业在危机策略处理上问题重重,如企业在面对发生重大事故的引起的媒体曝光和法律纠纷时,不能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从而引发公关危机;缺乏专门的危机管理人才,没有形成结构优化、高效能干的危机管理团队,普遍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危机处理方法匮乏,不成熟。

五、我国家族企业应对危机的主要对策

危机管理是家族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笔者借鉴企业危机管理五力模型、企业公关危机处理5S原则等,针对我国家族企业危机管理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家族企业危机管理进行修正。

(一)家族企业危机管理宏观管理对策

宏观管理对策指从企业危机心理和培养危机文化出发,逐步培养企业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和防范机制,从而为企业制定和实施危机战略规划打好基础。

1.树立危机观念,培养危机意识。首先树立全员危机意识,要求领导积极参与强化危机意识的活动,可通过演讲、安全生产教育、图片展览和组织观看相关影片等方法来进行;其次,要树立超前全面的危机意识,企业要注重培养全员的忧患意识,诚信意识,沟通意识,等,再次,家族企业应积极把危机意识融和到企业文化中去,在企业文化培养中深化危机意识。

2.建立危机预警和防范机制。首先要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危机信息搜集和反馈网络。其次,经常进行自我诊断,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客观评价企业形象,找出薄弱环节,做到有效防范危机。再次,充分利用好本企业各种资源,为危机的预警和防范做好后备工作。

3.做好战略规划。危机战略管理包括四大环节: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反馈。在进行战略分析时,要分析企业自身和所在宏观环境中两方面的情况,如政府政策,企业所在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文化风俗等;在制定和实施阶段,要制定企业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并将其以企业制度固定下来;在战略反馈阶段,要对企业危机管理结果进行评价,利用评价过程所获得的信息修改和完善企业危机战略。

(二)家族企业危机管理微观管理对策

微观管理对策指家族企业在宏观管理指导下,通过危机管理组织的组建,设立危机快速反应中心和危机管理计划修正完成企业日常危机管理的程序和步骤。

1.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内部成员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危机处理的进程和结果。危机管理小组的成员应包括以下人员:领导者,公关专业人员,律师,新闻发言人等。危机管理小组要起到以下主要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外联络;二是为媒介准备材料;三是加强对外界的传播沟通。

2.设立危机快速反应中心。危机快速反应中心是在危机管理小组基础上建立的,其主要功能是在危机发生时能及时进行协调沟通,包括企业各部门之间,危机管理小组与各部门之间,危机管理小组与外界媒体和大众之间等,及时掌握信息源,避免错误信息的。危机过后,要与广大公众全面沟通,针对企业形象的受损程度展开相应的公关活动,以最大程度减少公关危机对企业声誉的破坏。

3.危机管理计划修正。企业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应积极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正危机管理计划,避免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并使处理此类事件的程序和制度更加完善和高效。

参考文献:

[1][澳]罗伯特•希斯,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8-19.

[2]周永生,蒋容华,赵瑞峰.企业危机管理(ECM)的评述与展望.系统工程.2003.21(6):19-23.

[3]王满仓,佘镜怀,王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4(3):80-83.

[4]于文博.基于企业危机理论的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研究.2007.6.

危机公关策划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危机干预政策;竞争法;冲突;协调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90-02

一、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干预政策回顾

(一)调整宏观调控目标

进入2008年上半年,由于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金融领域的影响开始显现,出口持续出现下滑势头,经济增长开始放缓。7月中国政府调整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房地产、钢铁、汽车等一些重要支柱产业开始受到冲击,经济运行更为困难,据此国家又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目标。

(二)推出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不利影响,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并提出了未来两年内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

(三)出台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为了缓冲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防止中国经济加速下滑,确保2009年国家GDP增速“保八”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在2009年1月14日率先通过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之后的一个月内陆续出台了涉及汽车、纺织、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颓势。该规划的政策目标主要为两方面:短期的目标是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渡过难关,确保重点行业当前的稳定运行。

(四)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新版图

继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备受关注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政策开始显现新的特点,国家前所未有地陆续出台九大重要经济区的发展规划,标志着这些区域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振兴正逐步成为保增长的新手段。

二、危机干预政策与竞争法之间的冲突

(一)与竞争法的立法理念上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1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这说明我国反垄断法立法的直接目的是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率,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规定:“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这体现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理念是通过保护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善意经营者的利益,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二者都强调对市场竞争秩序的保护。而危机干预政策从产生之初的指导理念就是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人为地纠正市场偏差实现经济复苏,因而忽视了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性和竞争性,这是与竞争法理念相冲突的。

(二)与竞争法的法律程序上的冲突

我国反垄断法第9条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履行下列职责: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这表明有关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相关政策需要经过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审查和评估。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提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但是,这项投资计划并未经我国反垄断主管机关的审查和评估,这使得它对市场内公平自由的竞争秩序的扭曲完全没有受到反垄断法的约束和限制,这是与竞争法上程序正当性要求相悖的。

(三)与竞争法的法律内容上的冲突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在此次危机应对政策中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主要包括了钢铁、汽车、石化等这些对市场具有绝对支配力的产业,过度的对其保护可能会产生逆向效应,出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形;其次是地方保护严重,行政性垄断过强。为帮助企业解决市场需求萎缩问题,在扩内需保增长的掩护下,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措施鼓励优先购买本地产品。这实质上是一种设置地区壁垒限制市场竞争的地方保护行为。

(四)与竞争法的具体执法上的冲突

一方面,在此次金融危机应对过程当中出现了诸多以克服行业不景气或实施政府产业政策为借口的限制竞争活动,如钢铁、煤炭等行业进行联合限产保价,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向全国各省市区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大型钢铁企业下发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以及2009年4月国内五大航空公司同时采用新的运价体系进行变相联合涨价等。另一方面,在经营者集中控制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执法放松。如2009年5月爆出的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已半年有余,但却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电信改革方案为实施依据作为辩词而拒绝反垄断申报。

三、危机干预政策与竞争法之间的协调与完善

通过以上对危机干预政策与竞争法律制度之间冲突的分析,本文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应当从危机干预政策中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这两个层面入手。

(一)危机干预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竞争法的基本法律要求

危机公关策划篇4

一、供电企业危机理念的深化

危机是企业生存的一种常态。特别是对于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供电企业来说,由于自身发展力度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都在不断增加.因此,企业一个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危机。

作为传统的高危行业,供电企业在企业管理的一些领域,如: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危机意识可以说相当强。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上产品的相对垄断和“无形性”,处于供求关系强势地位的供电企业对于社会关系、公共事务的处理往往不是主动型和进取型的,危机意识还比较淡薄.所以,对于供电企业来说,需要将危机理念进一步拓展、延伸和深化,并加人到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的整体建设中。

危机理念包含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公众意识和沟通意识,其核心是危机意识。供电企业要培养全员的危机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心灵深处,成为员工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觉地防微杜渐,时刻警觉任何细小的隐患和潜在的危机,在危机爆发时,能够临危不乱,应对自如。

二、供电企业相关的危机成因分析

1.供电企业的危机态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正不断加大;相应的公共关系也趋于复杂和多样化;特别是越来越高涨的公众(消费者)主权意识和效果越来越明显的舆论监督,都在推动着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公用事业单位和企业。由于电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几乎所有的公众都是供电企业的用户和消费者,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不可避免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2.供电企业的危机种类

危机的具体种类,主要可分为: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危机、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危机、与技术相关的危机以及与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相关的危机。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目前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危机,即供电策略、供电服务、供用关系、供电质量和一些非企业因素等,具体又可以划分为(见表)。

当然,就像美国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所形容的“危机就像普通的感冒病毒一样,种类繁多,难以一列举”。而且,许多危机往往小是单一因素引起的,有可能是多种原因组合而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危机的成因更趋于复杂化、多样化,新的危机形式也会不断出现。就拿上述的电能质量引发的危机来说,随着一些事故和用户投诉的出现,又增设了谐波、三相不平衡度以及电压波动和闪变这些新的内容。如对于一些高新科技企业,每发生一次电压波动,就可能引起生产设备停机或工作异常,从而造成产品报废,有时造成的经济损失一次都会在几百万元以上。各类危机都需要供电企业密切关注、认真识别和科学分析。

三、危机处理的过程控制

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不规则性。面对危机,面对可能的情况,如新闻曝光、政府批评、公众质疑等,供电企业应正视问题,迅速做出反应,查明原因,快速启动应急处理机制,积极采取措施,尽力挽回损失。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应该特别注意。首先是准确判断,正确归因。对危机产生的机理进行快速、科学的分析,判断是由于何种原因造成的,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做好了,能更好、更快地抓住危机的脉络,为正确处理打下基础,并减少浪费时问的可能性。其次是危机处理中注意一些基本原则的运用与掌握。主要指1)公开性原则。企业面临危机时,不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过错,都应在危机涉及的范围内,向公众公开事件的真相,公布事件的原因、结果及自己的态度。公开既包括危机实情及时、全面甚至是超前的透明,也包括解决危机的决策情况的透明。否则,供电企业就有可能被误解,由此产生的错误信息和不利猜测等会对企业形象造成严重影响。2)真实性原则。面临危机时,向各方面公众如实反映和汇报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的后果,正在采取和将要采取的补救措施,不隐瞒真相,不推委责任。3)及时沟通与协调原则。这是危机联系和运作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武器。许多危机的发生是由于沟通不足,企业透明度差造成的:协调是一种高水平的艺术,如缺电危机,需要协调电力生产与调度的关系,协调本地与异地关系,需要协调供求双方的关系,需要协调政府,媒体以及更多方面的关系,将负面影响缩至最小。4)公众利益第一原则,作为开放环境中的企业,企业的运作是在与公众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保持与公众广泛、密切的联系,使公众在了解知晓的基础上对企业产生好感、信任,进而形成稳固的良好关系,是企业顺利发展的主要条件。

四、稳步构筑危机

管理系统危机当中的及时反应,沉着应对并非即兴工作,而是企业长期注意危机管理建设的结果,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的危机事件,供电企业应努力将其纳入管理体系之中,形成独特的危机管理系统。危机管理系统是企业对危机进行防范、处理、控制的内在驱动力、约束力和调节力的总和。我们常说的帕累托法则也适用于危机管理,企业在危机管理上做出20%的努力,将对企业的稳定发展作出80%的价值贡献。现实中,将危机意识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仅仅依靠领导者和员工对危机的清醒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对危机有备无患,必须使危机管理制度化,长期化和规范化。

1.建立良好的声誉管理系统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声誉,将其视为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为此,供电企业必须使其制度体系和经营结构有别于传统模式,以适应建立声誉的工作,保证企业运营的顺利进行,创造宽松的改革和社会环境。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声誉管理系统,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公众方面。供电企业的声誉取决于它能否很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当企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密切关注时,这一点变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日益成熟的市场,企业和每一个用户平等的、主动的,诚实的交流和沟通,将是提高对方危机承受心理和承受能力的最有效办法。(2)政府方面。供电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加强与政府中的行业主管机构的联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一个可以和政府部门对话和交心的平台,营造好企业的政府资源。在化解危机时,同样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直接指导,比如今年夏季覆盖全国许多地区的缺电危机,就离不开上至国务院及有关部委、下至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全力的配合,才使各种由于缺电引发的不利因素降至很低的程度。(3)媒体方面。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是供电企业取得社会舆论支持,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首要任务。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将企业的正面行为传达到公众的眼中和耳中,杜绝失实的报道。在化解危机时,不要把新闻媒体当作敌人,应该尽量争取成为媒体的盟友,这是许多企业经历危机后最深刻的教训。(4)其他方面.我们的企业还应加强与其他公用事业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沟通,这对供电行业的美誉度提高至关重要。

2.危机的预防与预警系统的建立“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

这是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的名言。就生成规律而言,绝大多数危机都不是一蹴而就瞬间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微小隐患、孕育生长、成熟开放、突然爆发到逐渐平稳的发展过程,所以对危机发生前微小隐患的防范预防显得十分重要。对供电企业来说,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之外,几乎所有人为原因造成的危机都是可以预防的。

危机管理机制中的防范作用主要是通过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勺完善来体现的。危机预警系统的建设,应成为企业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

在危机预警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决策利警报子系统)中,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收集工作,实时跟踪环境变化动态,分析辨别问题和隐患,寻找企业的薄弱方面。比如加强对各类投诉的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从中寻找到危机的来源,向决策者和各部门提供客观的,有价值的信息。还有就是从相关的“热点危机”中寻找教训,比如今夏席卷美加以及欧洲的大停电,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电网的安全运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到更好的危机预案。作为一种长效管理机制,供电企业可以参照在安全管理中的好方法,如将供电系统内的各类危机以危机快报或简报(涉及各种危机的实例)的形式进行交流,将别人的教训改造成自己的经验,这样做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制定科学的危机管理计划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减轻危机对企业的潜在危害,纷纷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无论企业怎么设计危机管理计划,都要从思考所有可能的对企业造成危机的情况出发,提前作好准备。供电企业通过科学地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可以明确危机所需资源的最佳配置,以最佳的方式获得,可以减少危机事件管理中出现的不合理行为和缺乏全局观念的行为,使危机管理行为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保证危机管理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当企业面临危机时,它能告诉管理者从何人手,如何做。供电企业在对每年的台风抢修、夏季迎峰度夏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计划,但涉及的危机范围和广度都还不够。还需要制定更科学、更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如对危机管理小组的职能、危机管理所需的资源储备、沟通政策、媒体协调、危机协控、以及危机后重建等等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当然,危机管理计划是给管理者提供对付危机的“通用”方法,而不是处理所有危机细节的完全手册,还应特别注意计划的可行性、条理性、灵活性、发展性和时效性以及具体的执行和对执行情况的检查。

4.其他相关方面

供电企业应及时组建相应的危机管理小组,加强相关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一批法律人才、危机旨理人才,加强危机应急队伍的建设。在企业培训体系中加入危机理论与运用的培训,以及进行各种化解危机的模拟演练等;同时,企业要加强对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的学习和理解:如常见的《电力法》、《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仲裁法》、《民事诉讼法》等等,这对提高企业的危机管理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五、建立危机评价系统,化“危”为“机”

危机公关策划篇5

[关键词] 酒店公关管理 公关策划 

 

公共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后,迅速传播和发展,其应用效果在酒店业中表现明显。

一、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主要现状 

经笔者调查,我国现代酒店对公共关系管理,常见的几种看法是:一是种认为酒店公关就是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要搞好酒店的“表面礼仪”工作;二是种认为酒店公关就是酒店公关部门的人员到外“攻关”——请客、送礼来走后门、拉客户。三是种是有人认为,酒店公关就是宣传促销、促销商品等。当然,更多人是正确把握了公共关系的概念、本质,认为:公关是营销的一种手段,酒店公关由酒店营销部门负责就可以了。

二、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成因分析 

首先,我们从公共关系的含义来看,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想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具体而言,一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组织形象;二是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影响公众;三是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理论上讲,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从运作上讲,公共关系又是一种艺术。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其次,从酒店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来看,首先是酒店公共关系具有传播性职能,包括:采集信息,监测环境;组织宣传,创造气氛;交往沟通,协调关系;教育引导,服务社会等。其次是酒店公共关系具有决策性职能,主要体现在:咨询建议,决策参谋;发现问题,加强管理;防患未然,危机处理;创造效益,寻求发展等等。第三,从酒店营销工作本身来看,酒店营销不仅是酒店营销部门的工作,更应当是酒店所有员工共同的责任。同样,尽管公关是营销的一种手段,酒店公关通常由酒店营销部门负责,但是酒店公关却是每一位酒店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创新思路 

1.以人为本,强化酒店公关人员素质。要搞好酒店的公关工作,在树立公关意识的前提下,我认为酒店公关人员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因为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最终公关工作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是酒店公关的内因。所以酒店公关人员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关工作成败的关键。 

对酒店公关人员而言,他们不仅应必备公关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会策划、实施等较高素质。由于这些高素质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因而对酒店管理者来说,从制度上进行策划和调控,不断强化酒店公关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善于把握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公关媒体是公关主体和公关客体沟通交流的桥梁,媒体畅通,就意味着信息在他们之间可以共享。如果在某地的一定时间段内,某一种媒体效果良好,形成公关主体应用媒体的首选、公关客体选择媒体信息必不可少的参考,那么这种情况就形成了某种媒体效应。在此基础上,若又有名人介入,则其知名度通过名人光环就会更加灿烂,因而就可能会形成名人效应。 

对酒店公关人员而言,善于在众多媒体中选择具有“媒体效应”的媒体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对酒店公关人员来说,利用名人效应更是事半功倍。所以,要搞好酒店公关,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策划、灵活操作,才能较好地把握公关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 

3.准确影响主要公众。一般而言,每项营销活动都要找准对象。就酒店公关而言,找准主要公关公众极其重要,否则,公关活动就会对牛弹琴。因此,公关工作特别是具体酒店的公关活动更要准确地影响主要公众,影响关键公众,尤其是影响他们的决策。只有这样,才可以说酒店的公关活动有效果。而这一切都必须精心策划,用心运作。 

4.把握关键性问题,正确处理公关危机。一个酒店遇到公关危机事件的时候,是指那种突然发生,公众舆论反映强烈的、威胁到酒店整体形象和声誉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时。作为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和公关部门,必须把握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作为当事方,酒店应迅速反映,隔离危机。与此同时,应快速收集信息,启动酒店“应急”方案。二是应对酒店危机中的公众进行分析。无论是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媒体、内部员工、政府公众、广大消费者,还是相关团体等,作为酒店公关部门都应认真客观分析,以期做到有的放矢,使舆论向有利于酒店的方面发展。三是酒店在危机事件中应采取有效地媒介策略。公关之父艾维•李的公关思想核心是“说真话”。因而,我认为酒店在危机中,作为公关部门应让酒店与公众间的真实信息渠道畅通,避免更多误解和流言的产生。最后是酒店也应认真自查,寻找危机的根源,从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提高全员公关意识,努力打造全员公关效应。作为酒店经营管理者,要想酒店每一员工在思想上都树立公关意识、从行为上为酒店公关,必须:一要从酒店管理制度上进行策划,在酒店管理活动上精心落实。譬如说,新进员工必须参加公关培训;每年对老员工,搞一次公关检查与测试,不合格者必须停工学习,通过测试才能重新上岗等。二要从酒店文化上进行策划,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作为酒店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有无得到保障,而且更要关心员工是否对酒店信任、是否对酒店有信心和依恋感,从而将个人利益与酒店利益结合起来,促使员工以酒店为家,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归宿感。三要从酒店对客服务工作上进行策划,强化员工公关行为及其效应。鼓励员工将公关思想付诸实际工作,打击公关行为副面影响,树立全员公关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郭海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谈公关人员素质 [j].探索与评论,2003(05) 

[2]孙杰军:酒店公关策划探析[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第5卷第6期 

[3]王燕星:公关危机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从三鹿集团遭遇的公关危机谈起 [j].中国乡镇企业,2004(07) 

[4]杨俊:公关危机新探 [j],秘书,2009(02) 

[5]张培:浅析“全员公关思想”在酒店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09(24):207 

危机公关策划篇6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 事业单位改革 人力资源危机

改革开放启动以来,我国迈进了一个大国城市化的时代进程之中。近三十五年,我国农村人口已从改革初期的约70%下降到目前的约35%,新城市拔起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整个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城市有限的空间里汇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资源和大型社会组织,相继出现的是一系列人口剧增、住房、交通、市政设施、环境卫生问题。城市规划设计是为这些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的重要社会智囊,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城市要发展,规划是龙头”。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2011年3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和10个配套文件,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5号文件明确指出,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未来将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进行事业单位的全面改革。

我国城市规划行业,作为国家、地方政府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其性质以科研事业单位居多。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新形势、新特点,思考和研究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如何适应改革要求,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是目前各单位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就事业单位本身而言,它又是专业性人才密集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藉此,思考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是应对当前形势的特别有效之举。本文试以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为例,分析事业单位改革历程中,出现的人力资源危机原因、类型及形成机理,以期找到危机的解决之道。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及走向

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此情境下,中央5号文件印发,全面部署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5号文件对我国目前事业单位改革实践具有指导性纲领作用,堪称是首次将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整体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马凯,2012)。

科学的事业单位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成功的基础。在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摸底、规范清理的基础上,5号文件依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把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公益服务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三大类。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根据职能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再细分为两类: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从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单个行业分析,目前多数属于差额拨款性质。实际生产经营中,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是偏应用型科研机构,主要通过向政府、企业提供服务获得收入,市场化程度较高。现有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可能方向有三个:整体转制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部分转制为企业,其余转制为公益二类。

二、组织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回顾

近几年有关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的哪些特征和表现是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员工对于组织变革的不同反映,和其阻碍或者推动变革的真正原因;组织变革对人力资源的影响、人力资源的应对策略;组织变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外部环境变化因素。

Piderit(2000)指出,要密切关注员工不同时刻对变革的反应,理解员工对变革的理解非常关键,这有助于实现组织要改变员工对变革的矛盾心态和员工需要尽量减少这种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平衡。Holman(2000)认为,高参与度和系统方式可以带来更好的业绩。

孟晓斌等(2008)探讨了基于多层次(个体、团队和组织整体)下企业动态能力培养,对于组织变革成功具有关键作用。张鑫、刘洪(2008)提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能动性的、起主导作用的特殊生产要素,参与组织变革并与之协同变革才能保障组织变革获得成功。赵娅(2011)在对国内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后,提出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可能是朝向细节化、定量化和信息化发展,以促进组织变革。刘钢、何丹薇(2012)分析了组织变革和竞争对手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四类挑战——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部门综合协调能力、中高层管理者的选任和对竞争对手的时刻关注,构建了基于动态竞争战略的人力资源策略响应机制。唐杰、石冠峰(2012)从认知和行为两个维度出发,探析了员工应对组织变革可能使用四种策略,具体为直接面对、计划面对、躲避和空想应对。

三、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改革中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形式

1、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特点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融合科技、文化与经济多种知识于一体的高技术含量工作。相比于传统的工商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具有本行业的鲜明特色:一是战略性。规划设计成果是设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意,它以特定的人员和人群为核心展开,需要单位从战略高度对人力资源进行长期的、全面的计划。二是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动力更依赖于单位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建设以员工能力和组织能力为导向。三是开放性。员工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首要智力资本,可以在合作伙伴、客户乃至竞争对手间相互流动。四是具有强势企业文化内涵。对于高级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注重人文关怀,以营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团队文化。五是全员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多以项目方式实施,需要团队间“传帮带”,相互学习、交流,密切配合。

2、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形式

引发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危机的主要因素,包括宏观改革政策、城市规划行业发展态势及单位自身发展战略等。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看,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力资源危机有:一是组织层面上,可能发生危机有组织结构危机、人事制度危机、薪酬体系危机和人才流失危机。二是个人层面上,可能出现的危机有员工心理危机、工作效率危机、个人发展危机。

四、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改革中人力资源危机的形成原因和机理

正如前文所述,事业单位改革将会给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带来组织和个人层面的双重人力资源危机。在分析人力资源可能面临的危机情形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危机背后的成因,以为解决危机找到出路和方向。本文尝试对现有理论和实践加以提炼、总结,得出了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危机分析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讨论以上列举出的七种人力资源危机的形成原因,文章从外部宏观政策、组织环境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三个方面着手,明确各种原因如何导致危机产生。

1、外部宏观政策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来说,目前最为重要的宏观政策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事业单位本身一向被认为是“铁饭碗”,而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可能会让一部分“事业人”转为手捧“瓷饭碗”。在改革的不确定时期,“事业人”面临关于自身前途和职业生涯忧虑,无疑将会在心理上受到不小的冲击。这可能引起“前路犹未可知,何来心情工作”等消极情绪在事业单位蔓延。转型时期,年轻员工与老员工对待改革的态度往往迥异,年轻员工对于事业单位是否改制为企业,可能因为工作忙碌无暇顾及或者关注度较低;而事业单位的老员工可能已经是单位技术骨干或领导层,因年龄原因期望稳定、不太愿意放弃事业单位身份,所以改革中心理波动或精神压力会较大。Piderit研究证实,变革中要关注不同员工的反应,这会对变革成功十分关键。

2、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主要包含行业竞争环境、组织构型、组织战略和企业文化四个要素。从行业竞争视角来看,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处于变革的历史时期,部分传统单位正收缩规模、部分强者则逆势扩张,行业发展两极分化已现端倪,未来行业“马太效应“仍将加剧,行业市场化趋势明显。事业单位改革出台后,已有不少事业单位人才出现大量流失现象。外资设计机构或民营设计机构经营灵活、管理理念先进、发展空间大、薪酬高等优势已吸引了不少事业单位设计人才流进,事业单位人才流失危机凸显。从组织构型来看,目前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多以群体领导、纪委监督形式,自上而下设计的矩阵式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优点在于运营便捷、协作方便、项目质量有保证,但也存在结构缺陷——所有者缺位、领导者权责易重叠并产生冲突。从组织战略视角来看,现有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面临“留守公益事业”或“转企改制”两难选择,单位战略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这一时期战略调整如若不能顺利执行,将引起员工效率危机。从企业文化视角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原先企业文化如果未融合自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等构成要素,将难以面对改革的大环境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3、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事业单位改革给事业单位带来的危机主要有两方面:人事制度危机和薪酬体系危机。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与政府组织相似,人事选聘选用上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的人力资源工作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体制。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还可以引入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现将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相协调耦合,解决组织中员工发展问题。

五、结语

本文具体阐述了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改革及其他内外部因素可能造成的人力资源危机,分析其形成机理。未来研究可以在本文基础上,从改革政策、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切入,探寻人力资源危机的破解之道。我们知道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改革大幕已然拉开,但它不仅仅只会给这一行业发展带来困难和挑战。如果这次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危机公关策划篇7

香港政府应急管理的经验,是随着危机事件的频繁出现而逐渐丰富起来的。

强烈的危机意识

香港特区政府很重视平时对市民的危机教育,通过全民的危机教育、如何应对灾难的培训和实地演习等活动,大力提高全民危机意识,使应急管理成为全民的事业,使得市民在危机状态下能够做到主动配合政府的行动。

港的危机教育有五个特点:

一是树立常备不懈观念,教育市民绷紧危机这根弦,平时就做好应对危机的物资和心理准备。政府要求每个家庭平时应备有下列用品以备不时之需:微型收音机及后备电池,电筒及电池,哨子,小型急救药箱,数瓶蒸溜水或矿泉水,饼干。政府出版发放了 趋吉避凶简易守则 ,告诫市民在天灾或严重的意外威胁下,要避免惊惶失措的行为,有效保护生命和财产。

二是注重对一般紧急事故应变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比如,出现暴雨天气怎么办?红色暴雨警告表示暴雨已经或将会导致道路严重水浸和交通挤塞,学生应留在家中,如已上学,则应留在校内,直到情况许可才回家,在空旷地方工作的人士应该暂停户外作业,直至天气情况许可为止。黑色暴雨警告发出后,应留在家中或到安全地方暂避,直至暴雨过去及交通情况改善为止。如果居住的地方受到危险斜坡或悬垂的大石威胁,便应暂时离开居所,到临时庇护中心暂时栖身,直至大雨减弱或停顿后再作打算。再如,遇到可疑物体怎么办?政府出版的小册子 香港安居乐土:反恐防患,早有准备》告诉了正确的做法:保持冷静;考虑疏散;打开门窗;拨“999”。不正确的做法:触碰物体;遮盖物件;置之不理。

三是从学校抓起。教育学生科学认识和应对危机。香港在中学开设了应急知识普及讲座,其中要学习 居安思危:勿忘香港的天然灾害》一节,课后还要做包括了大量科学认知和危机应对的练习。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997年8月飓风“维克托”袭港,九龙一处山坡因不堪雨水冲刷,大量山泥倾泻路面,造成交通大堵塞。题中给出了事件的详细资料、山泥倾泻平面图、山泥倾泻地点的典型剖面图,要求学生解答以下问题:降雨量与山泥倾泻的发生有何关系?山泥倾泻带来什么影响?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治山泥倾泻灾害,试列出你所理解的一些方法? 五是有关公营部门和企业也承担危机教育的责任。2004年1月5日,香港地铁尖沙咀至金钟车站之间发生了一起列车纵火事件。香港地铁公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4分钟内对1 200名乘客进行安全疏散,主要是因为香港地铁公司定期举行各种公众教育活动,定期与各紧急服务部门进行演习,使广大乘客有了应急响应、处置意识和技能,使员工掌握了紧急事故来临时的应变及疏散程序等。

规范的应急程序

香港的紧急应变系统为三级制,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别,启动不同的应急管理程序。

第一级应变措施,又称“紧急服务”。提供服务的主要是保安局下的警务处和消防处。两个处均设有自己的指挥控制中心,昼夜有人值班,随时接听市民拨打的“999”紧急求助电话,并根据情况采取适当行动。当事态威胁到市民的生命财产以及公众安全,需要报告政府总部以调动更多资源投入救援行动的时候,便是第二级应变措施实施的开始。警务处或消防处按规定需要把事故知会政府总部,便须通知保安局值班主任,隶属保安局的政府总部紧急事故支持组(急援组)会密切监察事态发展,负责协调保安局值班主任的工作。当突发意外明显向着对市民生命财产及公众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方向发展,并超越救援部门在一般运作情况下所能应付的水平时,便会采取第三级应变措施。政府总部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持中心(简称紧急监援中心)接到保安局长或指定的保安局高级人员的指示后,便会采取行动。

高效的应急处理机构

为了高效统领整个香港应急资源的协同运作,香港设置了几个核心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这是一套全面与专业相结合的较为协调、高效处理危机的机构。

最高决策机构:行政长官保安事 务委员会(保安事务委员会)。其成员 除行政长官外,还包括政府总部和警 务处的高级顾问。如果事情非常严 重,且持续一段时间,波及的范围较 广,会严重影响或有可能影响香港的 安全,该委员会便召开会议进行决 策。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公营机构将根 据它的号令在全港展开处置行动。

执行机构:在实行第一级应变措 施时,主要的执行机构是警察总部指 挥及控制中心和消防通讯中心。前者 简称“警总中心”,是警务处的主要指 挥部门。它会根据行政长官保安事务 委员会的决策,指挥全港保安部门的 行动,并负责随时将事态发展报告保 。安局及政府高层。消防通讯中心防处的中央指挥及控制中心,负责接 听紧急求助电话,并根据情况迅速调 动消防处的资源展开救援。在实行第 二级应变措施时,主要的执行机构是 紧急事故支持组。在实行第三级应变 措施时,主要的执行机构是政府总部 的

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持中心。

咨询机构:保安控制委员会。保安局和警方代表组成,长官保安事务委员会提供意见,是智囊团。

协调机构:有关民众安全的政府救援工作委员会。这类机构主要有资讯政策委员会、食物管制委员会、石油供应分配委员会等,它们负责协调政府内策划推行保安事务委员会所定的保安政策,同时在各部门、公用事业和保安事务委员会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信息机构:联合新闻中心。由新闻处管理,在发生紧急事故,以致府统筹人身份24小时消息和应对媒体。该利用计算机与传媒及主要政府部门保持联系,成为通讯中枢,负责收发重要消息。

完善的应急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管理最重要的是未雨

绸缪,不打无准备之战。香港的应变系统是要据应急计划来管理的。香港政府从立法的角度对应急管理形成了制度性的设计,制定了两套纲举目张的应对突发意久的计划,详列了处理紧急情况的政策、原则和行动安排。它作为香港基本的战略指导,并不断在训练中加以修改、完善。

一套是普通类计划,包括空难应变计划、挽救失事飞机应变计划、天变应变计划、海空搜索及救政策训令、大亚湾应变计划、境外紧急行动等六个分计划。2005年制订的香港境外紧急应变行动计划规定处置的流程是:在香港以外地区有事故发生保安局紧急事故支援组及入境处协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组监察情况和事后发展启动应变计划向市民交待政府正领导及指挥各方面的应变行动成立并派遣评估小组一成立应变小组派遣应变小组展开应变行动一应变行动逐步缩小规模,直至结束应变小组撤离。明确规定不同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在各种不同的灾难情况下所承担的责任。

另一套是机密类计划,由为核动战舰访港期间公众安全而制定的应变计划、针对恐怖主义的应对措施、内部保安事故应变计划,还有生物、化学、辐射及核子剂袭击事件应变计划等五个分计划构成。

根据这些计划,各个公共部门和企业也分别制订自己的预案。如地铁公司制定了香港地铁车站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对紧急疏散、非紧急疏散、设备故障和事故与人群管理四种情况作了详细说明。

专业化的应急队伍

香港的应急队伍由公务员组成的主力队伍和志愿人员组成的辅助队伍构成。

由公务员组成的正规队伍分为三个部门。一是直接处置紧急事务的部门,主要有警务处、消防处、海事处、政府飞行服务队等组成。二是负责现场支持的部门,主要有房屋署、环境保护署、政府新闻处、民政事务总署、运输署、社会福利署、食物环境卫生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工务部门。三是负责后勤支持的部门,主要有渔农自然护理署、民航处、卫生署、教育统筹局、环境保护署、政府物流服务署。

志愿人员组成的辅助队伍。当出现危机事件时,志愿人员组成的辅助队伍能提供大量受过训练的专门人员处理事件,使正规队员能专注处理本身的职务,不致对日常的工作造成太大的影响。属于辅助队的主要有民众安全服务队、医疗辅助队、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政府飞行服务队辅助队员组和香港红十字会等,他们平时都作好应急准备,如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通过全港医院血库提供全天24小时紧急供应服务。 加大危机教育力度,提高社会预防、处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就应急管理活动来说,可以分为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处在潜伏期的危机,主要是依靠预防管理。将危机教育体系建设纳入城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通过全方位的危机教育,让公众了解危机、懂得预防手段,指导公众在不同危机情境下的行动,是香港应急管理提供的重要启示。

借鉴香港经验,危机教育可以从以下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危机教育。用各种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和教育,使其了解各种危机发生的过程,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协助设计家庭应变计划,训练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增强危机应对能力。第二个层面是学校的危机教育。在中小学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设简单的基础课,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基本应变常识;在高等院校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请有关专家学者开专题讲座等。第三个层面是政府官员和公共管理人员的危机教育。第四个层面是社会的危机教育。内地城市的地震、消防、环保、卫生防疫等部门应该把宣传普及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以社区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为主体,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定期开展针对某种危机的训练和演习等等,在全社会形成应急管理的“预防文化”。

建立权威性、强势性的危机管理机构

危机管理需要动员和统一调配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资源,这就要求突破和超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不一致,组建统一的指挥系统。与其他国际先锋城市一样,香港的危机管理体制完成了从临时性、部门型、非权威性危机管理体制到常设性、综合型、权威性体制的转变,构建了适应这一关键需求的有效的指挥系统。这种有效性,来源于危机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强势性。

内地城市的危机管理体制正在实现从临时性、部门型、非权威性危机管理体制到常设性、综合型、权威性体制的转变。有些城市已经开始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仍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决策机构缺乏权威性。内地很多城市设立了处置紧急事件委员会,将其作为全市最高的危机管理机构,但这个机构的权威性与香港的行政长官保安事务委员会不可同et而语。而香港的行政长官保安事务委员会是一个常设的实体机构,行政长官作为香港危机最高领导人的作用就是通过这个机构发挥出来,因此,它在危机管理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在各级政府中有权威,在被指挥对象心目中有权威,在广大市民中有权

威,从而成为政府对危机进行全面管理的中枢和心脏。

二是执行机构缺乏强制性。在危机处置实践中,内地城市的危机管理机构还不能像香港紧急监援中心那样,较好地履行统一指挥的职责。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职能有四个:一是宏观调控,二是市场监管,三是社会安全,四是公共服务。各地的危机管理机构是履行社会安全职能的机构,同时也承担了部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恐怕是政府部门中独一无二的。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政府资源向危机管理机构倾斜。

建立起运作规范、分工不分家的城市应急系统

香港的应对计划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地对政府应急危机管理做出了规范。一旦危机发生,政府可以马上找到相应的法定解决途径,从而保证应急管理有条不紊、及时有效。除此以外,对公共部门也作了具体的规范,确保在统一的政府指挥体系下,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效协调,使损失和危害降至最低。

香港的经验,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一是管理层次力求精简。通过以下三个措施,来达到限制涉及的部门和机构数目,从而达到限制应对系统内管理层次的目的:首先,明确应急管理的主要部门。应急管理几乎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关,但是,应该有主要的管理部门,香港就把警务处和消防处列为主要部门。其次,授予紧急事故现场的有关人员必要的权力和责任,救援工作尽可能由最接近现场的救援部门指挥。再次,明确各个阶段应急管理的重点任务。比如善后阶段,香港规定民政事务总署通过辖下18个民政事务处,统筹有关部门展开的善后工作,包括安排灾民入住临时庇护中心、登记灾民、分发膳食、救济品和现金援助。

二是各职能机关对于彼此的职责、计划、工作流程要熟知,特别是彼此的抢险救灾计划、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要十分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香港规定,现场救援工作主要由消防处负责,海事处统筹调派现场各救援单位的工作,警方则负责支持。

三是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作。香港的应急系统存在着一个协作机制,即部门联络主任制度,该机制以资源共享、信息情报共享为基础。当紧急监援中心开始运作时,各主要决策局和部门的联络主任会按需要到紧急监援中心集中,他们均详细了解本身职责,因此能够在涉及其知识范围内的特别事件上向紧急监援中心提供专业意见,也可以判断所属部门哪些资料有助该中心的工作,以及该中心哪些资料对所属部门有帮助。

危机公关策划篇8

1.危机预防

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出色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危机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然而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企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2)引入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以前,人们总是在危机发生时建立一个危机管理小组来协调和控制危机及其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小组是临时组建的,不具备行使一些特定任务所必备的各种技能,同时用来挑选小组成员也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第二部分是决策系统,第三部分是运作系统。

信息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工作,由信息整合部、信息对外交流部和咨询管理部组成。信息整合部对外派出信息侦察兵来收集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评估鉴定;信息对外交流部负责应付公众、媒体、利益团体和危机之外的人,咨询管理部主要负责分析危机的影响和危机管理造成大众及相关利益集团对企业组织的看法,并提出改善的建议,把一些重要信息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

决策系统由危机管理者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他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进行决策,一般由首席危机管理者,如公司的经营决策层担任,也可由中级或基层管理者担任,但是这时必须由高级决策层授予其较大的权限。

运作系统由部门联络部和实战部组成,其中部门联络部负责联络公司内部受危机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响的部门,是正常经营地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的联系纽带,而实战部则负责将危机管理者的策略计划翻译成实战的反应策略和计划,并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这种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不管应付何种类型、规模与性质的危机,都清楚地限定了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和目标。将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和提供给外部团体的信息分开,减少了误解和对抗,降低了对企业信誉所造成的影响。

(3)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及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危机监测。指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搜集有关企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危机预测和预报。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危机监视与预测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企业进行危机预控和处理危机的基础与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收集和整理信息,选择适宜的方法作出判断,以赢得危机处理的时间。三是危机预控。指企业应针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2.危机处理

危机预防管理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或程度减到最低值,而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那么企业亲临危机时如何应对呢?笔者以为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计划,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当然不能照本宣科,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

(2)应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想取得长远利益,企业从危机爆发到危机化解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的短期利益,拿出实际行动表明公司解决危机的诚意,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弥补损失,这样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形象。

(3)开辟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危机发生后,应尽快调查事情原因,弄清真相,尽可能地把完整情况告诉新闻媒体,避免公众的各种无端猜疑。诚心诚意才是企业面对危机最好的策略。企业应掌握宣传报道的主动权,通过召开新闻会,使用互联网、电话、传真等形式向公众告知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公司目前和未来的应对措施等内容,信息应具体、准确:随时接受媒体和有关公众的访问,以低姿态、富有同情心和亲和力的态度来表达歉意、表明立场。

(4)选择适当的危机处理策略,如危机中止策略、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排除策略、危机利用策略。

隔离策略,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连锁效应,一种危机爆发常常引发另一危机,为此,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应设法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隔离在最小范围内,避免殃及其他非相关生产经营部门。

中止策略就是要根据危机发展趋势,主动承担危机造成的损失,如停止销售、收回产品,关闭有关工厂,部门等。

消除策略。需要企业根据既定的危机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善于利用正面材料,冲淡危机的负面影响,如通过新闻界传达企业对危机后果的关切,采取的措施等,并随时接受媒体的访问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利用策略。这一策略是变“危机”为“生机”的重要一环,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能昭示出一个优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只要采取诚实、坦率、负责的态度,就有可能将危机化为生机。处理得当,就会收到坏事变好事的效果。

(5)充分发挥公证或权威性的机构对解决危机的作用。利用权威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处理危机时,最好邀请公证机构或权威人士辅助调查,以赢取公众的信任,这往往对企业危机的处理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如雀巢公司的“奶粉风波”恶化后,成立了一个由10人组成的专门小组,监督该公司执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情况,小组人员中有著名医学家、教授、大众领袖乃至国际政策专家,此举大大加强了公司在公众心中的可信性。

3.危机总结

危机总结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应对危机管理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

(1)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系统的调查分析。

(2)评价。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危机公关策划篇9

1.危机预防

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出色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危机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然而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企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2)引入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以前,人们总是在危机发生时建立一个危机管理小组来协调和控制危机及其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小组是临时组建的,不具备行使一些特定任务所必备的各种技能,同时用来挑选小组成员也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第二部分是决策系统,第三部分是运作系统。

信息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工作,由信息整合部、信息对外交流部和咨询管理部组成。信息整合部对外派出信息侦察兵来收集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评估鉴定;信息对外交流部负责应付公众、媒体、利益团体和危机之外的人,咨询管理部主要负责分析危机的影响和危机管理造成大众及相关利益集团对企业组织的看法,并提出改善的建议,把一些重要信息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

决策系统由危机管理者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他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进行决策,一般由首席危机管理者,如公司的经营决策层担任,也可由中级或基层管理者担任,但是这时必须由高级决策层授予其较大的权限。

运作系统由部门联络部和实战部组成,其中部门联络部负责联络公司内部受危机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响的部门,是正常经营地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的联系纽带,而实战部则负责将危机管理者的策略计划翻译成实战的反应策略和计划,并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这种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不管应付何种类型、规模与性质的危机,都清楚地限定了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和目标。将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和提供给外部团体的信息分开,减少了误解和对抗,降低了对企业信誉所造成的影响。

(3)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及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危机监测。指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搜集有关企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危机预测和预报。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危机监视与预测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企业进行危机预控和处理危机的基础与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收集和整理信息,选择适宜的方法作出判断,以赢得危机处理的时间。三是危机预控。指企业应针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2.危机处理

危机预防管理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或程度减到最低值,而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那么企业亲临危机时如何应对呢?笔者以为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计划,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当然不能照本宣科,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

(2)应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想取得长远利益,企业从危机爆发到危机化解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的短期利益,拿出实际行动表明公司解决危机的诚意,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弥补损失,这样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形象。

(3)开辟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危机发生后,应尽快调查事情原因,弄清真相,尽可能地把完整情况告诉新闻媒体,避免公众的各种无端猜疑。诚心诚意才是企业面对危机最好的策略。企业应掌握宣传报道的主动权,通过召开新闻会,使用互联网、电话、传真等形式向公众告知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公司目前和未来的应对措施等内容,信息应具体、准确:随时接受媒体和有关公众的访问,以低姿态、富有同情心和亲和力的态度来表达歉意、表明立场。

(4)选择适当的危机处理策略,如危机中止策略、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排除策略、危机利用策略。

隔离策略,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连锁效应,一种危机爆发常常引发另一危机,为此,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应设法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隔离在最小范围内,避免殃及其他非相关生产经营部门。

中止策略就是要根据危机发展趋势,主动承担危机造成的损失,如停止销售、收回产品,关闭有关工厂,部门等。

消除策略。需要企业根据既定的危机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善于利用正面材料,冲淡危机的负面影响,如通过新闻界传达企业对危机后果的关切,采取的措施等,并随时接受媒体的访问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利用策略。这一策略是变“危机”为“生机”的重要一环,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能昭示出一个优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只要采取诚实、坦率、负责的态度,就有可能将危机化为生机。处理得当,就会收到坏事变好事的效果。

(5)充分发挥公证或权威性的机构对解决危机的作用。利用权威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处理危机时,最好邀请公证机构或权威人士辅助调查,以赢取公众的信任,这往往对企业危机的处理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如雀巢公司的“奶粉风波”恶化后,成立了一个由10人组成的专门小组,监督该公司执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情况,小组人员中有著名医学家、教授、大众领袖乃至国际政策专家,此举大大加强了公司在公众心中的可信性。

3.危机总结

危机总结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应对危机管理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

(1)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系统的调查分析。

(2)评价。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危机公关策划篇10

关键词:危机战略管理危机管理系统

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一部分,即使企业的产品不出口,在家门口面临的竞争对手仍然是国际化的。在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企业像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抛向了全球竞争的舞台,中国企业遇见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机遇,但同时不可预测性的问题大量增加,市场环境变动更为频繁,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有时足以令企业灭亡,危机不断出现更成为很多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如何在正确危机管理理念基础上提高实际的危机识别和危机处理能力,是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经常面临的危机

一项调查表明,我国超过半数以上的民营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调查人员将正面临1-2种危机的民营企业界定为一般危机状态民营企业,将正面临3-4种危机的民营企业界定为中度危机状态民营企业,将正面临5种以上危机的民营企业界定为高度危机状态民营企业。结果表明,根据这一划分,有超过半数的被访民营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之中,其中40.4%的被访民营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被访民营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更大的危机。我们归纳一下,民营企业通常面临以下的危机:

1、人才资源的危机

据相关调查,有33.7%的被调查民营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民营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甚至有些技术人员离职带来的公司机密的泄漏与产品的仿制。

2、资金断流的危机

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一个瓶颈,而一旦有了融资渠道,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之间的平衡,以及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的失误或者不恰当的多元化的战略带来的资金链的断裂,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3、公共关系的危机

企业发生重大的责任事故引起的法律纠纷,因为媒体对企业行为,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这方面的追究,个别事件引起对企业的猜测和不信任,还有谣言的广泛传播都可能使企业陷入危机。

4、管理决策的危机

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在管理决策上的失误带来危机;或者在企业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由于“路径依赖”和“惰性作用”等原因使企业的操作状态与组织的现实环境和规则发生矛盾、企业的安于现状和企业发展的意愿形成冲突,造成企业行为缓慢、应对危机能力弱化。

5、非关税壁垒等新的游戏规则引发的危机

对于走向国际化的民营企业,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目标国出台的一系列新的规定、标准或政策,都有可能给这些国际化的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比如说新环保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家知道现在环保标准和质量标准越来越严,过去可以被允许的,现在可能不被允许,现有的经营活动突然被列入限制或禁止的范围,也会引起企业危机,还有现有的经营模式被宣布非法,还有所以来的游戏规则被新规则所取代,还有所依赖的技术被淘汰,等等,这些新的法规、新技术、新标准都可能引发企业的危机。

二、进行危机的战略管理

引起民营企业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不少民营企业缺少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在发展初期靠家庭作坊式管理还很有效果,随着企业的壮大,有些民营企业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也缺少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资源和企业环境,便出现决策危机、人力资源危机,特别是对危机的预警意识,更缺少危机出现时的快速反应能力,这些因素加上目前不断变化的外部宏观环境,导致不少民营企业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或者贻误解决的时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甚至让企业走向衰退与灭亡。

那面对这样的现象,面对动态的宏观环境的变化,我们民营企业该如何防范和克服这些危机呢?我们认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已经小有所成的那些“感觉”不错的企业,要把危机管理上升到战略的角度,进行危机的战略管理,这样才能给企业的航行提供保障,也就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防御、处理能力融入战略管理的规划中,企业把危机管理列为公司战略的实施环节,从战略的高度将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和资源列入公司战略管理的体系当中。(见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战略性危机管理体系分为两大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战略性层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司层战略。这个层面是在公司整体战略的指导下,界定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及其范围,最终确定危机防范的措施、流程和组织形态,一般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发生异常变动对公司战略产生的危机、主要竞争对手突然发生对公司有重要影响危机、政府政策发生变动产生的危机等。第二个层面是策略性层面,也就是战略管理中的职能层面,危机管理包括了技术危机管理、品牌危机管理、人力资源危机、质量危机管理等。

一般危机战略管理包括四大环节: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监控。(见下图)

我们要注意企业是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里,企业的战略环境就是由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形成,它是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构成的集群,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企业和战略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与互相制约的关系,由于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企业战略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竞争的范围与合作空间无限扩大,进入了一个无“疆界”的竞争时代,许多产业也正在走向整合,很难界定产业的起点与终点,技术边界也在模糊,但是企业如果想谋求长远,都必须注意在大的生态环境中的和谐共生的问题。企业生命周期的长短依赖于其自身对战略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协同进化能力,企业的使命就是谋求与战略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建立危机管理系统

史蒂文•芬克(StevenFink)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罗伯特•希斯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认为,危机管理包括管理者和主管去考虑如何减少危机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培训员工应对危机局面、如何从危机中很快复原。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基本的危机管理。对此的通用说法是危机管理“PPRR”模式,“PPRR”模式指危机管理四个阶段的工作,即危机前的预防(Prevention)、危机前的准备(Preparation)、危机爆发时的应对(Response)和危机结束期的恢复(Recovery)。

对企业来说要制定危机管理体系的目标和原则,要成立企业危机管理委员会,或成立危机管理小组的企业要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开展企业危机的自测和预防,开展培训和演练,制定危机中的应对措施,制定危机中的改革措施等等。

1、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动态变化的经营环境、新的影响因素的出现也使危机“防不胜防”,因而,在企业的危机管理中必须将事前预防与事中处理并重,在“防”的同时积极应对、科学处理“不胜防”的突发性危机,化危为安、实现振兴是危机管理追求的目标。

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那些可预见的冲突事件或潜在的威胁与风险建立预警机制,根据一些信号要提前预测到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可能存在的诱发危机的因素,准备危机应急预案,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此时危机还处在潜伏状态,企业能够在正常经营状态下有较为充分的时间按照程序化决策的过程展开危机预防工作,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预警的防火墙—“危机教育”、“环境信息监测与评析”、“危机的预测与预报”、“危机的预控与处置”。通过这样的“防火墙”,我们便能够根据“信号”提早觉察到“危机”的到来。

2、扭“危”为“安”

每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都必须面临复杂和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影响。国家新政策、行业新制度的出台,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变化、产品或服务接受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自然条件或生产资源状况的突变、势必影响企业的经营、带来潜在的危机。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预防”危机,还要勇于面对现实,敢于采取恰当的措施,扭“危”为“机”。

在这个阶段,重视媒体作用,与相关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及时沟通是化解危机的有效手段。企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与媒体建立互相双赢的伙伴关系,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和媒体的沟通,要通过高素质的公关部门不断保持和媒体的交流,以取得媒体的认同;二是危机来临时,企业要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通过坦诚来赢得公众谅解。在这个阶段,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准确的决策、面对的困境的不气馁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可以通过努力和媒体的帮助扭转恶劣的局面。

3、危机后的总结和复苏

既使企业采取了有效的危机处理方式,企业的日常经营、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很难一下子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危机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目标就是重塑企业形象,实现企业危机后的振兴。在这个过程要注意通过一系列的公关策划,重塑企业形象,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企业应该统筹进行规划,通过策划使企业从危机中复苏。总之,要尽一切努力避免使你的企业陷入危机;但一旦遇到危机,就要接受它、管理它,并以战略的思路与眼光规划未来。

参考目录:

1、吴启宏.论危机管理与危机沟通[J].现代管理科学,2004(7)

2、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3、佘廉.企业预警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