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9:50:26

危机感

危机感范文篇1

[摘要]在开放竞争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今天,我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问题值得思考。中国民族再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强烈呼唤,但从国际保险业和我国原保险业发展角度审视,在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其市场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正确认识并树立危机感是我国再保险业前进的动力。要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就要逐步实现市场商业化、竞争效率化、需求多样化、服务全面化、管理精细化。

[关键词]再保险业,开放竞争,转型与发展

一、加快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需求或潜在需求角度看,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再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保险呼唤再保险的发展。

1.从自然基础看,自然灾害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巨灾风险逐渐增加,导致单一风险责任不断增大,这些风险责任可能引起的巨灾风险,单靠一家保险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必须通过共保或分保来分散风险。

2.从保险业务增长看,我国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0.0%左右。保险业务规模的增大导致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资本和准备金不足,尤其是单一风险责任加大与责任准备金相对不足两者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客观上需要再保险作为风险选择与化解的重要途径。按我国目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以及我国《保险法》的要求,保险业务发展必将引起再保险需求量的上升。

3.从保险经营的法定业务向商业业务的调整和转化看,法定分保业务的调整将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商业再保险保障增加。

4.从供给角度看,2005年,我国直接保险巾场的保费收入约4929亿元,而再保险商业分保保费收入为200多亿元,只占直接保险保费收入的5%左右;而在国外发达保险与再保险市场上,这一比例一般为20%,说明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于保险业发展.

(二)再保险业的振兴是民族保险业功能转变和扩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再保险业务经营特点,决定其本身具有开放性,一般而言,外资公司进入这一市场的成本大大低于进入直接承保市场的成本。因此,我国再保险市场必将首先成为中外公司争夺的战略要地。再保险业务的竞争没有缓冲地带。再保险的全球产业与国际化特性已经对我国再保险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在我国,中资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偏少,主要受到“双重约束”,一是资本金约束,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立再保险公司资本金底线为2亿元或3亿元,这样的资本金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再保险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为30亿元,但至2001年,实收资本只有13亿元,资本公积为3.15亿元。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是39亿元,2004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及下属再保、直保子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05.95亿元。在国内的中资再保险公司中,其注册资本金与自留保费比已经达到1:5。而外国的再保险公司,如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权益性资产,2004年分别为114亿美元和94.7亿美元,他们的当年保费收入分别是131.7亿美元和119亿美元,自留保费占资本金的比例也远远低于我国规定的1:4,因此,它们的承保潜能十分巨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再保险公司的设立和运作,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这对我国再保险公司主体的经营和设立,构成了经济上的一大约束。二是技术性约束,由于再保险业务的运作十分复杂,需要比原保险公司更高的技术支撑,这是我国再保险公司既有主体或新增主体目前存在的技术性约束。

(三)再保险巾场的重构与发展,是完善保险市场建设的内在需要

原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与保险中介市场共同构筑完整的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不能脱离原保险市场和中介市场的超速发展,同时再保险市场发展也不能严重滞后于原保险市场的发展,,原保险市场发展需要再保险市场的配套发展,再保险市场自身问题也需要再保险市场重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强烈要求,

再保险市场重构的重要内容与建设内容之一,是减少再保险市场存在的不对称信息及其危害。再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再保险市场自身存在的因素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二是我国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自身发展的不完善造成的不对称信息。再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再保险巾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导致保险风险不能得到化解;导致再保险经济关系扭曲,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资源配置将会流失,不利于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影响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前景,

(四)专业再保险市场主体的建没与发展,是再保险与原保险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供给方主体,既可以是专业再保险人,也可以是原保险人。但是,从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看,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应当以专业再保险人为土体,这主要是因为:

1.由专业再保险人承保再保险业务,可以避免原保险人商业机密的泄漏。在进行再保险业务时,原保险人应将相关的商业信息向承保的再保险方递交,在合同再保险方式下尤为如此。若承保再保险方为其他的原保险人,则有可能存在竞争关系造成商业泄密,对原保险人会产生较大的损失,

2.因为专业再保险人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所以原保险人向专业再保险人投保再保险,不仅可以获得保障还可以获得相关的培训和业务技术指导。

二、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十五”期间,我国保险与再保险业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再保险业务联系,再保险的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不断扩大,业务险种不断增多。

2.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从2003年起,先后有5家外国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再保险市场主体单一的局面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增进了合作与竞争,提高了市场效率,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结构。

3.再保险公司的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业务意识和技术支持力度有所增强。随着法定分保的减少,商业再保险保费和管理在不断增强。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

4.国有再保险(集团)公司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再集团已经走出由于法定分保业务取消带来的经营困境,3家主营业务子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再保险公司成功完成了股份制改革,通过私募的方式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二次改制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国内再保险市场中确立了业务主渠道地位,为中再集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5.再保险监管体系建设逐步与国际化接轨,再保险运行规则初步形成,再保险监管法规体系初步确立。《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的颁布施行,标志着监管制度方面的突破,我国再保险业的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二)中国再保险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再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较少,截止到2005年底,取得经营牌照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主要为中国再保险集团、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

2.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参与主体有缺失一一缺少再保险经纪人,尤其是通晓国际规则的我国自己的再保险经纪人。

3.再保险市场的相关制度,如评级体制和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4.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法定再保险业务减少,但商业再保险业务比例低、规模小,尚未形成完全的再保险商业化运作。

5.从我国再保险市场上的业务交易量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再保险市场上的交易量和再保险交易量占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等两方面比较,我国再保险的交易规模较小。

6.国际化程度不高,原保险人直接与国外再保险人进行业务交易的比例太小,并且分出业务居多,分入业务较少

7.对再保险的管理制度尚需要不断完善,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再保险业务的再保险法规及相关细则,对于再保险国际业务的往来方面的管理还存在空白。

8.再保险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再保险监管机构仅为财险监管的一个处,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并且,将再保险的监管放人财险监管,尽管财险再保险的比例较高,但是,仅以此对再保险进行监管,寿险再保险会受到影响,再保险的国际化监管特性难以体现,以致于再保险的其他的创新受到制约。

从国际层面看,国际再保险业及其市场呈现出的态势,间接影响和增加了我国再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压力,表现在:

1.对再保险实行周期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保险承保周期是指市场上强市情况和弱市情况反复出现的现象。这种强市和弱市的判断指标一般采用保险价格、利润和保险产品供给等数据。在保险强市时,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变小,然而价格走高,并且利润上升。在保险弱市的时候,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较宽,但是价格走低,利润变薄。根据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研究,保险市场坚挺及市场疲软的周期为7年。而对于再保险的供需双方来说,就像保单条款的管理一样,对周期振幅的管理也是一个主要的挑战。周期性管理,也成为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普尔认为,周期管理能力是再保险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示器,是公司财务稳定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通过观察经营较好的25%分位点以上的再保险公司的周期管理策略,可以发现,他们经营好不是因为保费的大量增长,而是维持一个低速的保费增长,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保费规模还可能下降;也不是因为在经营范围和地点的选择上的一些具有激进性的管理。好的周期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利润,还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

2.定价方法正日益成熟,再保险公司在承保和定价的过程中变得愈加明智。建立在目标回报率基础上的定价方法成为产业化的标准。再保险精算作用愈来愈大,精算方法日趋成熟与完善,相比之下,我国再保险业显得薄弱。

3.对再保险市场透明度要求不断增加,推动着各家再保险公司加强公司管理、提高专业水平、强化承保规则、增加财务透明度、增强合同可靠性和加强情况公布等各种议程的进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再保险业比其他产业所要求的市场透明度更高。随着再保险市场透明度增加的变革不断深化,再保险市场发生了—些变化:美国和欧洲对再保险公司相关财务情况的监控进一步加强;国际保险监管组织作为全球保险业的新兴管理者将再保险透明度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程度;IFRS要求更高程度的信息公布,这将大大加强公众对再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理解。很多再保险公司能够紧跟市场透明度增加的趋势,自愿扩大续保时期后的信息范围,并允许透露其周期状态。

三、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的措施

(一)市场商业化

中国再保险业已于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实行商业运作。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对外开放过渡期的终结,再保险市场也开始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随着法定再保险的全面取消,商业再保险成为再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来源。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法定再保险总量明显下降,商业再保险业务增长稳定。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达到58.16%。有数据显示,2005年9月末,全国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159.14亿元,同比增长12.31%。其中法定分保费收入66.59亿元,同比减少36.04%,占总分保费收入的41.84%,其市场份额首次低于商业分保。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赔款支出85.26亿元,同比增长1.79%。中国再保险公司业已将白身的发展日标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再保险公司,而要实现这一战略日标,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则、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的商业再保险业务将占据决定性的地位,这应当从战略上加以重视与考虑。

(二)竞争效率化

随着我国再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主体多个主体竞争的格局。目前,名列全球再保险三强的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和科隆再保险公司已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并开展业务,世界最大的保险社团英国劳合社也在2005年获准在华筹建—家全资再保险公司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市场格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竞争主体中,既有跨国公司的金融集团,也有专业再保险公司,其经营策略各异,市场定位不同,未来中国再保险巾场竞争异常激烈,所以,追求再保险的竞争与效率,培育再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经营的特色成为再保险公司新时期发展的上旋律。

(三)需求多样化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的逐步接轨,国内行家保险公司将逐步按照国际管理准则控制自己自留风险,从而分出更多的承保风险,这势必激发再保险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根据詹姆斯·R·加文(jamesRGarven)和拉姆·特安特·J(Lamm-TennantJ.)(1999)研究结果表明:原保险产品不同导致的风险等级与再保险需求存在正向关系。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由于各原保险公司专业技术的欠缺和资本金的相对不足,进入保险市场首先经营小额风险的保单,比如汽车保险、小额人身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由于这些保单本身的风险比较小,同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小,对再保险的需求不明显;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保险市场中大额风险保单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比如大型企业财产保险、船舶保险、飞机保险、卫星保险以及自然灾害保险等等,原保险公司单独承接此类保单的能力不足,这部分保单的再保险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从而导致的再保险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为再保险发展提供了好的商机。

(四)服务全面化

开放的再保险市场对再保险公司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比原保险公司更全面地对每—类型风险的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据此向原保险公司提供厘定费率或改进风险管理和经营策略的建议,或者根据原保险公司的经营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提供灵活的再保险保障。加强服务、拓展服务、服务增值将成为竞争的重要内容。培育通晓国内外业务的再保险经纪人也是未来再保险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管理精细化

随着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可以起到对再保险销售商与客户的交易过程进行重新架构,重新配置工作流程与员工服务、快速提供客户服务信息的反馈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更能运用在再保险交易、精算成本等工作上,产生巨大的效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再保险市场的经营效率,对于相关的数据搜集、整理,内部管理控制,外部信息反馈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卓志.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体系构建[J].保险研究,1996,(3).

[2]卓志.国际再保险市场及其发展趋势[R].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产保险监管部课题,2003.

[3]刘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5]张国威.中国再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危害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

[6]魏华林.中国保险市场开放与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危机感范文篇2

[摘要]在开放竞争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今天,我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问题值得思考。中国民族再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强烈呼唤,但从国际保险业和我国原保险业发展角度审视,在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其市场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正确认识并树立危机感是我国再保险业前进的动力。要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就要逐步实现市场商业化、竞争效率化、需求多样化、服务全面化、管理精细化。

[关键词]再保险业,开放竞争,转型与发展

一、加快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需求或潜在需求角度看,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再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保险呼唤再保险的发展。

1.从自然基础看,自然灾害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巨灾风险逐渐增加,导致单一风险责任不断增大,这些风险责任可能引起的巨灾风险,单靠一家保险公司是无法承受的,必须通过共保或分保来分散风险。

2.从保险业务增长看,我国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0.0%左右。保险业务规模的增大导致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资本和准备金不足,尤其是单一风险责任加大与责任准备金相对不足两者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客观上需要再保险作为风险选择与化解的重要途径。按我国目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以及我国《保险法》的要求,保险业务发展必将引起再保险需求量的上升。

3.从保险经营的法定业务向商业业务的调整和转化看,法定分保业务的调整将导致保险公司风险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商业再保险保障增加。

4.从供给角度看,2005年,我国直接保险巾场的保费收入约4929亿元,而再保险商业分保保费收入为200多亿元,只占直接保险保费收入的5%左右;而在国外发达保险与再保险市场上,这一比例一般为20%,说明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于保险业发展.

(二)再保险业的振兴是民族保险业功能转变和扩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再保险业务经营特点,决定其本身具有开放性,一般而言,外资公司进入这一市场的成本大大低于进入直接承保市场的成本。因此,我国再保险市场必将首先成为中外公司争夺的战略要地。再保险业务的竞争没有缓冲地带。再保险的全球产业与国际化特性已经对我国再保险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在我国,中资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偏少,主要受到“双重约束”,一是资本金约束,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设立再保险公司资本金底线为2亿元或3亿元,这样的资本金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再保险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为30亿元,但至2001年,实收资本只有13亿元,资本公积为3.15亿元。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是39亿元,2004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及下属再保、直保子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05.95亿元。在国内的中资再保险公司中,其注册资本金与自留保费比已经达到1:5。而外国的再保险公司,如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权益性资产,2004年分别为114亿美元和94.7亿美元,他们的当年保费收入分别是131.7亿美元和119亿美元,自留保费占资本金的比例也远远低于我国规定的1:4,因此,它们的承保潜能十分巨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再保险公司的设立和运作,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这对我国再保险公司主体的经营和设立,构成了经济上的一大约束。二是技术性约束,由于再保险业务的运作十分复杂,需要比原保险公司更高的技术支撑,这是我国再保险公司既有主体或新增主体目前存在的技术性约束。

(三)再保险巾场的重构与发展,是完善保险市场建设的内在需要

原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与保险中介市场共同构筑完整的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不能脱离原保险市场和中介市场的超速发展,同时再保险市场发展也不能严重滞后于原保险市场的发展,,原保险市场发展需要再保险市场的配套发展,再保险市场自身问题也需要再保险市场重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强烈要求,

再保险市场重构的重要内容与建设内容之一,是减少再保险市场存在的不对称信息及其危害。再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再保险市场自身存在的因素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二是我国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自身发展的不完善造成的不对称信息。再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再保险巾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导致保险风险不能得到化解;导致再保险经济关系扭曲,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资源配置将会流失,不利于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影响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前景,

(四)专业再保险市场主体的建没与发展,是再保险与原保险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供给方主体,既可以是专业再保险人,也可以是原保险人。但是,从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看,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应当以专业再保险人为土体,这主要是因为:

1.由专业再保险人承保再保险业务,可以避免原保险人商业机密的泄漏。在进行再保险业务时,原保险人应将相关的商业信息向承保的再保险方递交,在合同再保险方式下尤为如此。若承保再保险方为其他的原保险人,则有可能存在竞争关系造成商业泄密,对原保险人会产生较大的损失,

2.因为专业再保险人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所以原保险人向专业再保险人投保再保险,不仅可以获得保障还可以获得相关的培训和业务技术指导。

二、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十五”期间,我国保险与再保险业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再保险业务联系,再保险的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不断扩大,业务险种不断增多。

2.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从2003年起,先后有5家外国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再保险市场主体单一的局面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增进了合作与竞争,提高了市场效率,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结构。

3.再保险公司的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业务意识和技术支持力度有所增强。随着法定分保的减少,商业再保险保费和管理在不断增强。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

4.国有再保险(集团)公司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再集团已经走出由于法定分保业务取消带来的经营困境,3家主营业务子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再保险公司成功完成了股份制改革,通过私募的方式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二次改制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国内再保险市场中确立了业务主渠道地位,为中再集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5.再保险监管体系建设逐步与国际化接轨,再保险运行规则初步形成,再保险监管法规体系初步确立。《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的颁布施行,标志着监管制度方面的突破,我国再保险业的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二)中国再保险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再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较少,截止到2005年底,取得经营牌照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主要为中国再保险集团、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

2.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参与主体有缺失一一缺少再保险经纪人,尤其是通晓国际规则的我国自己的再保险经纪人。

3.再保险市场的相关制度,如评级体制和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4.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法定再保险业务减少,但商业再保险业务比例低、规模小,尚未形成完全的再保险商业化运作。

5.从我国再保险市场上的业务交易量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再保险市场上的交易量和再保险交易量占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等两方面比较,我国再保险的交易规模较小。

6.国际化程度不高,原保险人直接与国外再保险人进行业务交易的比例太小,并且分出业务居多,分入业务较少

7.对再保险的管理制度尚需要不断完善,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再保险业务的再保险法规及相关细则,对于再保险国际业务的往来方面的管理还存在空白。

8.再保险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再保险监管机构仅为财险监管的一个处,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并且,将再保险的监管放人财险监管,尽管财险再保险的比例较高,但是,仅以此对再保险进行监管,寿险再保险会受到影响,再保险的国际化监管特性难以体现,以致于再保险的其他的创新受到制约。

从国际层面看,国际再保险业及其市场呈现出的态势,间接影响和增加了我国再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压力,表现在:

1.对再保险实行周期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保险承保周期是指市场上强市情况和弱市情况反复出现的现象。这种强市和弱市的判断指标一般采用保险价格、利润和保险产品供给等数据。在保险强市时,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变小,然而价格走高,并且利润上升。在保险弱市的时候,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较宽,但是价格走低,利润变薄。根据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研究,保险市场坚挺及市场疲软的周期为7年。而对于再保险的供需双方来说,就像保单条款的管理一样,对周期振幅的管理也是一个主要的挑战。周期性管理,也成为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普尔认为,周期管理能力是再保险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示器,是公司财务稳定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通过观察经营较好的25%分位点以上的再保险公司的周期管理策略,可以发现,他们经营好不是因为保费的大量增长,而是维持一个低速的保费增长,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保费规模还可能下降;也不是因为在经营范围和地点的选择上的一些具有激进性的管理。好的周期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利润,还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

2.定价方法正日益成熟,再保险公司在承保和定价的过程中变得愈加明智。建立在目标回报率基础上的定价方法成为产业化的标准。再保险精算作用愈来愈大,精算方法日趋成熟与完善,相比之下,我国再保险业显得薄弱。

3.对再保险市场透明度要求不断增加,推动着各家再保险公司加强公司管理、提高专业水平、强化承保规则、增加财务透明度、增强合同可靠性和加强情况公布等各种议程的进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再保险业比其他产业所要求的市场透明度更高。随着再保险市场透明度增加的变革不断深化,再保险市场发生了—些变化:美国和欧洲对再保险公司相关财务情况的监控进一步加强;国际保险监管组织作为全球保险业的新兴管理者将再保险透明度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程度;IFRS要求更高程度的信息公布,这将大大加强公众对再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理解。很多再保险公司能够紧跟市场透明度增加的趋势,自愿扩大续保时期后的信息范围,并允许透露其周期状态。

三、促进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改革的措施

(一)市场商业化

中国再保险业已于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实行商业运作。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对外开放过渡期的终结,再保险市场也开始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随着法定再保险的全面取消,商业再保险成为再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来源。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法定再保险总量明显下降,商业再保险业务增长稳定。2005年,商业分保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法定分保,达到58.16%。有数据显示,2005年9月末,全国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159.14亿元,同比增长12.31%。其中法定分保费收入66.59亿元,同比减少36.04%,占总分保费收入的41.84%,其市场份额首次低于商业分保。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赔款支出85.26亿元,同比增长1.79%。中国再保险公司业已将白身的发展日标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再保险公司,而要实现这一战略日标,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则、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的商业再保险业务将占据决定性的地位,这应当从战略上加以重视与考虑。

(二)竞争效率化

随着我国再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主体多个主体竞争的格局。目前,名列全球再保险三强的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和科隆再保险公司已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并开展业务,世界最大的保险社团英国劳合社也在2005年获准在华筹建—家全资再保险公司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市场格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改变。随着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竞争主体中,既有跨国公司的金融集团,也有专业再保险公司,其经营策略各异,市场定位不同,未来中国再保险巾场竞争异常激烈,所以,追求再保险的竞争与效率,培育再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经营的特色成为再保险公司新时期发展的上旋律。

(三)需求多样化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的逐步接轨,国内行家保险公司将逐步按照国际管理准则控制自己自留风险,从而分出更多的承保风险,这势必激发再保险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根据詹姆斯·R·加文(jamesRGarven)和拉姆·特安特·J(Lamm-TennantJ.)(1999)研究结果表明:原保险产品不同导致的风险等级与再保险需求存在正向关系。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由于各原保险公司专业技术的欠缺和资本金的相对不足,进入保险市场首先经营小额风险的保单,比如汽车保险、小额人身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由于这些保单本身的风险比较小,同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小,对再保险的需求不明显;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保险市场中大额风险保单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比如大型企业财产保险、船舶保险、飞机保险、卫星保险以及自然灾害保险等等,原保险公司单独承接此类保单的能力不足,这部分保单的再保险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从而导致的再保险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为再保险发展提供了好的商机。

(四)服务全面化

开放的再保险市场对再保险公司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比原保险公司更全面地对每—类型风险的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据此向原保险公司提供厘定费率或改进风险管理和经营策略的建议,或者根据原保险公司的经营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提供灵活的再保险保障。加强服务、拓展服务、服务增值将成为竞争的重要内容。培育通晓国内外业务的再保险经纪人也是未来再保险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管理精细化

随着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可以起到对再保险销售商与客户的交易过程进行重新架构,重新配置工作流程与员工服务、快速提供客户服务信息的反馈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更能运用在再保险交易、精算成本等工作上,产生巨大的效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再保险市场的经营效率,对于相关的数据搜集、整理,内部管理控制,外部信息反馈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卓志.中国再保险市场的体系构建[J].保险研究,1996,(3).

[2]卓志.国际再保险市场及其发展趋势[R].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产保险监管部课题,2003.

[3]刘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5]张国威.中国再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其危害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

[6]魏华林.中国保险市场开放与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7]戴凤举.论我国再保险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保险研究,2000,(5).

危机感范文篇3

一、做正确的事情,更要正确地做事情

决策是追求目标的学问,是要“做正确的事情”。执行是追求结果的学问,是要“正确地做事情”。这两个关键环节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只有都做好了,领导工作才是完整的。领导者只有像重视决策一样重视执行,才能促使执行者提升执行力。

如何才能正确地做事情?从执行层面上讲,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凡是决定了的就是对的。对此,不能作形而上学的理解。它并不等于说不让提意见。只要具备法定的条件,也允许说“不”。它真正的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凡是已经按照决策程序决定了的,就应按要求去做,且正确地去做,而不是反复讨论方向的正确与否,不然就没有执行力可言。二是即使决策是错的,除非通过一种合适的决策方式来终止它,否则就要进行到底。执行到底然后再总结出决策错了的原因,接下去再修改决策的程序或决策的内容,而不是自行终止这个过程。所以,“不停止执行”被认为是行政的基本原则。

二、适度授权比合理分工更重要

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一不小心就会犯两种错误:把分工负责与适度授权等同起来,或者习惯于分工而不愿授权。这都有碍于部属执行力的有效提升。

授权与分工不同。分工是领导者吩咐部属去做某项属于部属职责范围内的正常任务,授权则是领导者按照一定规范程序和原则标准将其所属部分职责权限让渡给部属去行使。对部属来说,合理分工只是执行的起点或者执行本身,是“分内”的工作,按部就班地执行就行了,所以,它最多能维持执行力,并不能提升执行力。授权却是“额外”的工作,这种权力与责任的“增量”意味着更多的信任感、荣誉感、成就感。领导者适度授权,给部属压担子、分权责,就能有效地激励部属提升执行力,并使之真正得到锻炼。

现代领导科学研究认为,适度授权的工作范围是:高层领导为60%~85%,中层领导为50%~75%,基层领导为35%~50%。面对这么大的授权范围,或称提升执行力的空间,为什么有的领导者却不愿意授权呢?大致原因有:过分自信而不屑授权,权力欲过强而不愿意授权,畏惧后来者居上而不敢授权。这些行为都是不健康的或是有害的。要知道,授权不仅有益于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也有助于提升部属的执行力。

三、有效的沟通才能有效提升执行力

执行离不开沟通。执行就是领导者和执行者之间的沟通互动过程:领导者要知道部属干得怎么样,部属要知道领导者怎样评判和对待执行的效果。

沟通并非都有效。有时,执行者“早请示晚汇报”或长篇大论式地报告,让领导者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不真实的或者是有水分的;有的领导者尽管大张旗鼓地作动员报告,但是部属的执行力度仍然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部属会因利弊得失对信息加以过滤,领导者会因个人好恶对信息进行选择;执行效果的衡量标准和奖惩措施失去客观公正性。

有效的沟通才能提升执行力。首先,领导者要有意识地教育部属用清楚、简洁、量化的方式把执行信息传达给你,并以备忘录的形式写出来。其内容包括:实绩和建议。它的好处是:让信息能更有效地传递,实现无障碍沟通;让部属通过对执行的成功积累和回顾,锻炼执行能力。其次,领导者要把备忘录作为部属职务或级别升迁的主要参考依据。它是提升部属执行力的最好的驱动力。这对领导者和执行者同样重要。

四、越有危机感就越能提升执行力

危机感是自己制造出来的。领导者、执行者及其赖以存在的组织的危机感,不能在出现了危机的时候才有,而是在安定、顺利、处在上升发展阶段的时候就应该有,正所谓“居安思危”。所以,危机感本身是一种预见、一种防范、一种潜在的执行力。

越有危机感,执行力就越强。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社会,就不难发现存在这样的执行逻辑:越是优秀的组织,就越强调危机感;越是强调危机感的组织,执行力就越强。强调危机感,不仅仅在于把居安思危当做对部属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更在于把它转化为方法或机制,在决策和执行中体现出来。居安思危的有效表征是建立危机处理和预警系统,在危难到来之际,有所防备,能顺利化解,有解决危机事件的能力。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如果你想让你的组织永远具备创造力和执行力,那么,你就永远要强调危机感、制造危机感。

五、作出表率能引领执行力方向

对于领导者来说,你想要什么样的执行力,你就要亲自给执行者作出表率。这样,执行者就会按照你引领的方向往前走。

怎样作表率?并不是说你一定要事必躬亲,而是要注意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重点。如果你处于领导位置,你本人对时间的安排和分配比任何发言都能体现哪些是你那个单位的工作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单位一把手的时间分配往哪个方面倾斜,单位的工作重点就在哪里,执行者就应往哪个方面努力。这就是表率的作用。如果你将你的注意力和精力都花在了最不应该花的地方,结果就会本末倒置,使执行偏离正确的方向。

六、执行力能奖励出来,也能淘汰出来

在执行中,领导者乐于运用奖励手段对执行者进行激励。奖励有两个好处:能把你要求做的变成部属愿意做的,或者能把表现不错的变成最好的。所以,执行力是能够奖励出来的。聪明的领导者应有两个执行理念:第一,找到优秀的中层管理人员,给他们足够的资源和权力,让他们去充分发挥;第二,提拔和奖励那些埋头苦干和善于创新的优秀部属,让他们带动更多的人更好地去执行。

在执行中,领导者不要轻易对执行者实施淘汰,因为淘汰意味着:领导者不得不做执行者不高兴的事情,或者把表现最差的选出来。但这样做也有好处,即更多人的执行力会被激发出来。有头脑的领导者要学会衡量得失,毫不迟疑地更换不称职的中层管理者和部属。失去优秀的部属是一种遗憾,但不淘汰平庸的部属会带来更大的遗憾。有时候,执行力是淘汰出来的,没有淘汰就没有执行能力。《公务员法》中关于坚持监督约束和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用奖励和淘汰来提升执行力。

七、凡是希望部属做的就要检查

执行失去了检查,执行力就失去了保障。凡是不希望部属做的要检查,凡是希望部属做的就更要检查。后者对提升部属的执行力更为重要。在实践中,有的领导者往往把它忽视了,因此就有了这样的标准:“别出事儿就行。”

危机感范文篇4

危机感压力的影响

在临床管理中,需对护士施加危机感压力,“适者生存”的名言对与有忧患意识,有危机感的人,才会奋发上进,不断伸展自己。护士长在对护士的教育中,应向护士宣传目前护理发展动态,现代护理理念,对现代护士要求的社会信息,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学习,有过硬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完善自已的品质,看清自己的位置,有压力去学习,发展自已,才能有生存空间,否则不努力提高自己将会被逃汰,由此,将压力危机感变为工作动力。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我院护理质量实行千分制考核与科室奖金挂钩,所以要将质量考核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联系,教育护士从护理质量向社会与经济意识转变,让护理功能由被动变为是否自觉实践“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这一行为准则的最客观的检验。护理的结果就是护理质量上去了,一是患者满意,不但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还挽救了整个家庭,受到社会肯定。这是社会效益。二是患者就诊率增加了经济效益,这是利。每一个护士有责任维护护理组的名和利,个人的护理行为不但影响到整个护理组的形象,还影响经济收入。

危机感范文篇5

本文作者:黄玉荣工作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外语教学部

两者之间凸显了“主动发展”和“被动发展”的区别。要消除英语教师的角色危机感,首先要完成角色转换。如今,英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和灌输者,不再是传统理解中的“教书匠”,而是教学活动的思考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同时又是研究成果的执行者。除此之外,教师在由旧角色向新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有些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缺乏系统的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有些英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缺乏系统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有些教师对自己的发展目标不很明确等。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以专业发展为切入点,重视自己的自主专业发展。然而,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激活自主发展的意识,明确自主发展的途径。

英语教师能否正确应对角色危机,关键要看其对自主专业发展的态度和具体的实践情况。态度决定着意识,意识反过来影响着行动。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角色危机,要把危机感当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的动力,而非压力,这样才能真正地化“危”为“机”,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当然,问题的解决最终要取决于其解决途径。解决教师角色危机,实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途径很多,如听专家报告或讲座、观摩学习、教学反思、校本培训、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做访问学者等。但笔者认为,成功的自主专业发展需要重点考虑以下途径:自主学习、职业认同、深入思考和反思、构建学习共同体。(1)自主学习。英语教师要进行自主专业发展,自主学习首当其冲。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王红菊、梁荣芹,2005)首先,教师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个人教学实践知识等,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所教授学科或领域出现的创新理论知识,掌握其前沿动态。其次,教师要适应这个信息爆炸、科技发展的时代所需要的主要教学辅助手段,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计算机和多媒体应用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实施能力。如今,多媒体是高校教育教学最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如果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会使用word和PPT,而对建立网站、使用BBS论坛、撰写Blog、MicroBlog教学日志、利用AltaVista、Lycos、Excite等网络检索工具等操作技能很生疏或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这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内心也必定会产生紧张、与时代脱节等心理压力,毫无疑问,他们的角色危机感也会接踵而至。笔者认为,这是造成有些教师产生角色危机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信息检索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已经刻不容缓。(2)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从内心深处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获得乐趣(李壮成,2010)。教师职业认同的高低和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紧密相连。职业认同是角色认知的基础和关键。教师的职业认同高,才会承认自己作为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也才会对教育职业产生较高的期望值,而角色认知水平也相应提高。当角色危机出现时,也会产生通过激励自己不断进行自主专业发展来应对危机的动力。高校英语教师要提升职业认同,提高角色认知水平,消除角色危机感,首先要强化自己的职业认识。客观正确地认识教师角色在社会不同群体的所有角色中的性质、地位、职责和意义。通过职业认同的提高,提升自己的角色认知水平,实现自主专业发展。其次,英语教师要强化职业信念。职业信念是教师应对角色危机感,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精神食粮。所谓信念,是指“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刘鑫,2010)。教师的角色危机感和其教育信念息息相关。教育信念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角色发展,也关系到学生、学校、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对教育事业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抱有确信无疑的态度,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实现。(3)深入思考和反思。在国内关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研究中,大多数教师和学者一致认为,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定义来看,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而反思主要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可见,我们可以认为,思考包括反思,反思是思考的一部分。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英语教师的教育思考分为三种,即,教学前的思考、教学中的思考和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前的思考,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结果等进行的预测、期望和设计,以便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课前的备课,教案的撰写,每课前心理的梳理等都属于教学前的思考。教学中的思考,顾名思义,是指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思考,是实践中的思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又具有重复性。有些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可能仅仅凭借以前的经验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做有意识的思考。这种习惯做法是经验型教师的常规表现,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教师也很难实现自主专业发展。教学后的反思,是教师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对自己先前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诊断、总结,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遗憾之处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有针对性的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效能逐渐趋向于合理,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最好最快地发展。总之,教师的教学思考和反思是教师的研究基础,没有思考和反思,就很难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4)构建学习共同体。迈克尔•富兰说:“合作对于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与人交往,我们能学到多少东西是有局限的。合作的能力不论在小范围还是大范围内,在后现代社会正在成为十分需要的能力之一。只要他思想开放(即提倡探索),个人的力量与有效的合作相结合将变得更为巨大(”迈克尔•富兰,2000)。组建学习共同体是实现合作的重要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旨在发挥团体力量,使团体效力大于个体总和的效力,加快个人发展速度。在此,笔者把学习共同体分为两类:师—师学习共同体和师—生学习共同体。前者指英语教师之间组成的学习团队,而后者指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组成的学习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以使教学经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商讨,通过共享他们的教学资源、教学技巧等达到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效果。除了教学实践的互助,教师学习共同体还会兼顾教师的心理成长,有角色危机感的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共同体释放自己的压力,解放自己的封闭思维,使自己的心理发展“豁然开朗”,最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也是完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关键。师生学习共同体则以师生合作为核心。“自主学习”一词是近几年教育领域尤其讨论的热点。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英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构建学习共同体,这样教师就可以第一时间获悉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是什么,了解到他们的学习现状、学习阶段,然后教师才可以调整和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当然,师生通过相互沟通,双方在心理上会共同进步,逐渐从挫折感、危机感中走出来。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共同体的创建途径上,教师学习共同体和师生学习共同体首先可以在学校或课堂上直接创建,即,教师之间直接组建学习团队,师生之间直接组成课堂学习组织。这种共同体的组建方式可以使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实现直接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其次,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依托校园网和局域网等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QQ、MSN、E-mail、MicroBlog、Blog等网络交流方式的功能,实现彼此之间及时、便利、自由、开放的交流。

危机感范文篇6

在建国60周年之际,党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党建问题,做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关注会前报道到会后对全会精神的逐步深入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于党于国的重大意义,感受到党中央对抓好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坚定决心。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认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自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党的组织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有所作为、不辱使命。

一要增强责任感。十七届四中全会赋予了组织部门很重要的职责,任务光荣而艰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应当深刻认识到肩上的担子。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重要职能,但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组织部门归根到底是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服务的,是通过加强党员、干部、人才的培养、选拔、管理服务科学发展的,是为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的。从部门的定位和职责来看,从世情、国情、党情的要求来看,组织部门和组织干部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可以说,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服务功能和组织保障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的效果,影响到党群干群众关系,最终要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面对时代的要求,组织部门和组织干部必须充分认清职责、勇于承担职责、认真履行职责,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投身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找准位置,才能履行好职责,实现好自身价值。

二要增强紧迫感。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系列目标任务,要求明确,标准很高,特别是推进党内民主、选人用人、党风建设和构建城乡党建格局等方面,涉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社会关注度高、工作敏感度高、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期望值高,必须破除常规思维,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抓好落实。作为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必须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以时不待我、奋勇争先的精神投入工作。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五个对照”:对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看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高不高,眼界、思路、胸襟宽不宽;对照基层干部群众对组织部门的满意度,看在推进组织工作、树立部门形象、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上效果好不好;对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看城乡基层党建互助机制是否建立,“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是否落实;对照扩大党内民主的要求,看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民主作风好不好,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对照“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的要求,看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到位不到位。通过对照查摆,找出差距,进一步增强干好工作的紧迫感。

三要增强危机感。近几年来,组织系统通过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等一系列活动,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但是,从中组部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等方面还有不尽满意的地方;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来看,干部群众对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还有更高的期待;从组工干部的工作定位、服务意识、思想观念、创新意识来看,与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组织部门和每名组工干部必须增强危机感,必须时刻有一种知识和本领上的“恐慌”感和“经受考验、应对挑战”的压力感。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部”的要求,始终满怀激情、毫不松懈地加强学习,突出学习政治理论、组工业务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向书本学、向基层学、向实践学,努力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在学习中提高破解党建难题、服务科学发展、科学选人用人、凝聚党建合力的本领。只有时刻充满危机感,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组织、对待工作,始终胸怀若谷、公道正派、平易近人、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做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创新型的部门和干部。

危机感范文篇7

在建国60周年之际,党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党建问题,做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关注会前报道到会后对全会精神的逐步深入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于党于国的重大意义,感受到党中央对抓好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坚定决心。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认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自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党的组织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有所作为、不辱使命。

一要增强责任感。十七届四中全会赋予了组织部门很重要的职责,任务光荣而艰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应当深刻认识到肩上的担子。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重要职能,但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组织部门归根到底是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服务的,是通过加强党员、干部、人才的培养、选拔、管理服务科学发展的,是为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的。从部门的定位和职责来看,从世情、国情、党情的要求来看,组织部门和组织干部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可以说,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服务功能和组织保障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的效果,影响到党群干群众关系,最终要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面对时代的要求,组织部门和组织干部必须充分认清职责、勇于承担职责、认真履行职责,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投身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找准位置,才能履行好职责,实现好自身价值。

二要增强紧迫感。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系列目标任务,要求明确,标准很高,特别是推进党内民主、选人用人、党风建设和构建城乡党建格局等方面,涉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社会关注度高、工作敏感度高、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期望值高,必须破除常规思维,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抓好落实。作为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必须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以时不待我、奋勇争先的精神投入工作。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五个对照”:对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看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高不高,眼界、思路、胸襟宽不宽;对照基层干部群众对组织部门的满意度,看在推进组织工作、树立部门形象、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上效果好不好;对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看城乡基层党建互助机制是否建立,“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是否落实;对照扩大党内民主的要求,看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民主作风好不好,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对照“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的要求,看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到位不到位。通过对照查摆,找出差距,进一步增强干好工作的紧迫感。

三要增强危机感。近几年来,组织系统通过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等一系列活动,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但是,从中组部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等方面还有不尽满意的地方;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来看,干部群众对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还有更高的期待;从组工干部的工作定位、服务意识、思想观念、创新意识来看,与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组织部门和每名组工干部必须增强危机感,必须时刻有一种知识和本领上的“恐慌”感和“经受考验、应对挑战”的压力感。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部”的要求,始终满怀激情、毫不松懈地加强学习,突出学习政治理论、组工业务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向书本学、向基层学、向实践学,努力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在学习中提高破解党建难题、服务科学发展、科学选人用人、凝聚党建合力的本领。只有时刻充满危机感,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组织、对待工作,始终胸怀若谷、公道正派、平易近人、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做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创新型的部门和干部。

危机感范文篇8

摘要:目的:青年护士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她们能否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本文通过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探析青年护士健康成长相关因素,为青年护士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仁济医院临床第一线青年护士就职业态度、价值观取向、生活经济状况与需求、对医院及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结论:探析青年护士健康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定目标地系统培养,是医学模式的转变与21世纪培养全能护士的需要。关键词:青年护士健康发展探析对策青年时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青年护士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她们能否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因而通过管理者角度用整体观念来探析身体、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走进青年护士内心世界,找出青年护士健康成长相关因素,创造更有利于青年护士健康发展的氛围。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2000年10月对全院35岁以下青年护士共546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未婚%,已婚%,调查对象年龄结构。(见表1)表1调查对象年龄结构(n=546)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价值观取向、职业态度、生活经济状况与需求、对医院及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四个方面设计问卷,共有问题21题。发出问卷551张,回收546张,回收率99%,有效率100%。2.结果:2.1价值观方面(见表2、表3)表2有关价值观态度(n=546)结果显示:当问及“希望得到大专文凭的目的”时,有81%的青年护士选择掌握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有76%的青年护士选择不损害集体利益情况下,同时兼顾个人利益。分别有48%及49%的青年护士选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多奉献、少索取及多奉献、多索取。表3不同年龄青年护士人生观态度结果显示:当问及“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时,青年护士依次选择是有一个温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识,收入可观、生活富有,事业成功、受人尊敬。有67%的23岁-27岁青年护士选择有一个温暖的家。2.2职业态度方面(见表4)表4不同年龄青年护士职业态度结果显示:青年护士同时有职业自豪感和危机感,100%的33岁-35岁青年护士有职业危机感。2.3生活、经济状况及需求(见表5)表5生活、经济状况及需求(n=546)结果显示:当问及“最欣赏的生活方式”有48%青年护士选择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有79%青年护士不满足现有收入但收支平衡。有69%的青年护士希望党组织在政治上多关心。2.4对医院及护理部的参与意识方面(见表6)表6对医院及护理部的参与意识(n=546)结果显示:77%青年护士认为护士长竞聘形式好。当问及“卫生制度改革对医院造成影响,您对仁济未来可否有信心”时,有86%青年护士表示乐观。[NextPage]3.讨论3.1青年护士将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价值意识充分融合。(见表2、3)当今时代的发展使青年护士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淡化,但她们并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形成了集时代特点和职业特质的新世纪青年女性的价值观念。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年护士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追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奉献与索取的统一,并且认为个人价值与知识层次有关,将掌握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作为提高学历的目的。同时不同年龄的青年护士将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依次选择是有一个温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识,事业成功、受人尊敬,特别是23岁-32岁的护士,正处于婚恋阶段,面临新的小家庭生活,而28岁-32岁青年护士,往往孩子年幼需要照顾。如何帮助她们正确处理婚姻恋爱、家庭、工作、三者的关系是此阶段青年护士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3.2青年护士有职业自豪感和危机感并存的现象。(见表4)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社会地位的提高,使青年护士不再为自己的职业自卑。但学科的发展对护士的要求相应提高,学历要求的提高、人事制度的改革、大批外地护士的涌入,使青年护士明显的感到职业危机。特别是33岁-35岁的护士,担心自己只有中专学历可能会被淘汰,危机感明显加重。如何将危机感转化为青年护士健康发展道路上的积极因素成为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问题。3.3追求个性化精神生活,渴望得到关心理解。(见表5)数据表明: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是大多数青年护士欣赏的生活方式,虽然不满足现有收入但收支平衡,平时她们关注时事,喜欢时尚,渴望党组织、护理部多给予关心理解。由此说明,护理管理者必须注重青年护士的精神世界,营造适合她们健康发展的心理氛围。3.4青年护士爱院、爱护理,参与管理的意识强。(见表6)青年护士热爱医院、热爱护理,并有较强的参与管理意识。护理管理者应让青年护士感到自己是医院的主人,把个人的发展与医院、护理学科发展紧密相连。4.对策4.1培养青年护士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通过组织新护士参观院史展览,开展入党启蒙教育,举办“畅谈梦想”二十岁护士生日晚会,使新护士在从学校走上社会、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加强责任意识,为青年护士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护理管理者要在青年护士中创导温暖的家庭生活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人生态度,使她们从沉湎于小家庭的传统女性思想中走出来,担负起对家庭、对病人、对医院、对护理事业的责任。用工作本身吸引青年护士,鼓励青年护士参与病房管理,协助护士长工作。将责任意识贯穿在青年护士成长的全过程,是青年护士实现岗位奉献,岗位成材的关键。4.2激发青年护士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满足青年渴望成材的愿望。护理部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先挑选一批青年护理骨干,并通过医院、护理部优秀青年擂台赛,使一批优秀青年护士脱颖而出。其中部分青年护士通过护士长竞聘,走上护士长岗位。事业的成功,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与肯定,使青年护士在成长过程中,以更饱满的姿态应对护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4.3引导青年护士的创新意识,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青年读书会成为共同学习、相互倾诉的交流空间。5-12天使护理网站是一批年轻护士把护理带入浩翰的internet无限空间。走上讲台宣读论文、申报课题、担任大型健康教育讲座的讲师,又为青年护士提供了锻炼成长的发展空间。引导青年护士的创新意识,及时了解护理前沿动态,增强向新护理领域探索自觉性,为青年护士留有发展空间,迎接挑战,创造未来。4.4强化管理者内部服务意识[2]。青年护士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管理者的支持、帮助和正取引导。党组织、护士长定时与青年护士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重视合理需求。常常有青年护士因贪玩、减肥等原因,养成不良的生活方式,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管理者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护士长逢年过节给青年护士家属寄贺卡、送祝福,使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5.小结青年护士成长的过程是连续的过程,也是管理者对其进行培养塑造的关键时期。护理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的发展性和连续性,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定目标系统培养。为青年护士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具有知识、技能、爱心的21世纪的新型护理人才。

危机感范文篇9

一、危机意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之一

危机意识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之一。而对于危机意识,古人早就作过“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论述。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一切生物的生存过程都是时刻在防范危机并与危机作斗争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胜出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能否警觉身边已经存在的种种危机并化解危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就不可能重视危机管理,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危机未发生或正在发生时预防或采取措施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使企业尽快的摆脱危机。这对于企业维护已有的公共关系工作成果和防止自身组织形象受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危机意识不强,危机管理尚未完全实施。因此,把树立和培育企业危机意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来加以运用和推广,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现状

(一)危机管理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不少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认为企业危机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对危机管理没有必要设一常设机构,导致企业常常因没有健全的危机预警系统,而使其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企业发生危机前必然会隐约显现出许多征兆,决策者与管理者如果把危机意识纳入企业战略决策中,就不难从平时的蛛丝马迹中透视到企业的生存危机。企业危机管理应着重防患于未然,要求企业平时就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强化职工的危机意识,尽可能将危机遏止在潜伏期,做到防微杜渐。总之,企业必须预先制定科学、周密的危机应变策略,针对危机可能发生的性质、概率、时间、方式等等来决定处置危机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使企业处变不惊,掌握控制危机的主动权。

(二)、社会责任感不强,公关意识淡薄

责任是处理危机的第一要义。在我国,处理危机措施不力的事件数不胜数,如20世纪90年生的三株口服液事件等。很多危机在开始时并不严重,但由于公司对待公关危机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当使得危机越陷越深。目前,许多企业在常态时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与媒体的合作主要是常规的、表层的合作,缺乏积极有效的深层次合作;当企业处于危机状态时,或者是比较消极被动地应对媒体的报道,或者是对于媒体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的反应,导致与媒体间关系紧张,最终使得公司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缺乏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决策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而我国相当多企业决策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一般管理人员危机意识淡薄,有很多甚至企业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在危机发生后如何进行处理,这种观念常常使企业置于没有健全的危机预警的系统中。一旦发生危机,只能采取以大规模的人力和物力紧急动员的方式解决危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使企业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四)、缺乏专业的危机信息管理人才

当前我国的危机管理尚处于起始阶段,普遍存在信息人员不懂管理,管理人员不懂技术的状况,加上缺乏严格的教育和培训。危机管理处在依靠在实践中摸索出经验的非专业人士来执行的状态中,信息方法匮乏,管理手段不够成熟,管理很随意又缺乏专业性。

三、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领导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

这是培养企业危机意识的首要前提和核心所在。多少企业的事实表明,领导的才能、智慧和品格对于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领导可以救活一个企业,一个无能的领导也可以“吃”掉一个企业。可见领导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发挥得好坏,与领导者是否具有危机意识息息相关。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首先使危机意识根植于领导的头脑观念中,其次才能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进而把危机管理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转化为企业致胜的优势。

(二)培养全员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

《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因此,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全员危机意识是谋求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首先要对企业危机有个透彻而深层的认识。在危机发生前就培养员工危机意识并训练危机反应能力,提高全员危机管理的自觉性,一旦企业发现危急信号,就能快速反应。

(三)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

企业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外部环境时刻息息相通,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企业的危机预警系统应包括三个方面:

1.组建高效的危机管理小组。成立具有较高领导职位和较高专业素质的人士组成的危机管理小组,并制定或审核危机处理方案。

2.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和处理,全面清晰地预测各种危机情况。捕捉危机征兆,为处理各项潜在危机制定对策方案,尽可能确保危机不发生。

3.建立自我诊断制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

(四)危机管理中有效的媒体策略

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介的双刃剑属性越来越明显,媒介既是化解危机的利器,同时是引发、恶化危机的源头。应对媒介的黑白脸,企业需制定出并实施良好的媒体策略,当发生危机时,就能正确引导媒体舆论导向,处理好危机。

危机中的媒介管理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和使用。这就要求企业应做到:

第一,建立和谐的媒体关系,构建企业防火墙。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说:“一个得不到新闻界信任和好感的企业,是不可能大有发展的。能得到新闻界的信赖,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财富。”

其次,设置媒体议程,掌握话语权。在危机处理中,企业应主动出击,设置媒介议程,进而影响公众议程,以形成有利于企业的舆论。

第三,及时准确地向媒介信息,让企业成为媒介的主要信息源。信息要全面、真实,不要掩盖事实真相。要以真诚的态度赢得媒介的同情与支持。可以防止其它信源的消息传播,使不确的消息减少传播的机会,从而主导舆论。

总而言之,在危机管理中企业要根据媒体环境、危机传播的特点、各媒体对于危机可能的反应及公众的特定心理等制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媒体策略。

四、结论

培养和强化危机意识应注意把握“度”。任何一件事如做得超过了其内在的“度”,就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企业:

危机感范文篇10

应该说,近两年来,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步伐在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以新产品开发为例,2005年,百家企业共实现新产品产值458.33亿元,在2004年增长90.7%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5.0%。百家企业研发的多种新产品,如武钢的高牌号取向硅钢、东汽的各类新型汽车、青山船厂的特种船舶、武烟的系列产品、金龙泉集团的“金龙泉”啤酒、长飞的光纤、华工科技的激光产品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以企业投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为例,据对百家大企业中78家本土企业的调查,2004年这些企业共投入的研发经费11.45亿元,仅占其销售总额的0.6%。其中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超过10%的有3家,达到4%的只有1家,有13家在1%至2%之间,39家在1%以下,另有22家的投入为零。据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与研究:

第一,导致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因然有创新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因素,但创新意识淡薄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以获取近期的经济回报。尤其当一些行业出现高速增长机遇、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时,企业甚至更倾向于迅速扩大产量,占领市场空间,来获取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如果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难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愿望,则自主创新的局面就难以打开。事实上,凡是优秀的企业,都是生存忧患意识强,想尽办法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因为忧患意识是责任感、危机感、事业心的体现,只有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去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困难。例如华为公司,其老总在他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写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到,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10余年来我天天思考的就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正是由于时时有一种危机感,华为公司才不断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每年将公司员工的18%、销售额的10%以上用于自主创新,从而在短短10余年时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一流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又如武钢,在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中,它既没有鞍钢可开采百年的自有矿山,也没有宝钢进口铁矿石运输的近距离优势,时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但正是因为武钢将这种压力转变为自主创新的动力,才创造出了不亚于宝钢、鞍钢的效益。因此,百家企业要改变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首先就必须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紧迫感,改变观念、树立信心、迎难而上。

第二,百家企业要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科学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将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起来。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从头开始,什么都由自己干。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况且在现阶段,企业要一下子从内部产生大量自有技术是不可能的。对于百家企业的大多数而言,为了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成本,应当紧紧依托国内外两个技术源头,通过购买与合作,从企业外部引入技术。要加强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保持引进技术资金投入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合理比例,是引进吸收后再创新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韩国、日本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比例分别为1:5及1:8,而据经济普查数据,我国及××大中型工业企业还不足1:0.07。因此,大幅度提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经费投入,对于尽快实现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单项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许多创新都是在现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而产生的。因此,要大力整合现有技术,由以单一技术突破为主向单一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相结合转变,加速集成创新,也是企业后来居上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