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新政十篇

时间:2023-04-08 00:21:06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1

关键词:自主招生政策;政策信念冲突:倡议联盟框架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61-06

一、自主招生政策的提出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录取的改革探索便一直处于行进之中。无论是考试科目、内容的变化,还是自主命题的放权或文理分科的尝试,均未脱离统一考试的选拔模式。单一的选拔录取机制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又无法适应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选择需求。为此,教育部于2001年以江苏南京地区的6所高校为自主招生试点。2003年至今,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范围和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由2003年的22所增至2010年的80所。自主招生政策既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探索尝试,也是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多途径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积极回应。

二、分析框架:倡议联盟框架的审视

倡议联盟框架是由美国政策学家保罗·萨巴蒂尔和詹金斯一史密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聚焦较长时段政策变迁理论,它将政策执行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结合起来,确定了一个以政策信念作为政治行为的因果驱动力的分析框架。框架涉及的核心概念为政策子系统、倡议联盟和政策信念体系。其中政策子系统是指包含了来自公共及私人组织的、积极关注某一政策问题的行动者,或者那些试图去影响该领域公共政策的活动者和参与者。网倡议联盟是政策子系统中的子集合,是由存在于子系统内部的成员组成的联盟,一个联盟的成员在基本的理念和因果关系上存有共享的信念。这些联盟在子系统内试图将自身信念转化为政策,而联盟之间可能产生合作,也可能存在冲突。政策信念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由根本的、规范性原则理念构成的深层核心信念,是信念主体的基本价值体系:二是由有关实现政策子系统核心价值的基本战略和根本政策立场构成的政策核心信念,它们以在政策领域或政策子系统中实现深层核心信念为目标:三是由各种必要的工具性决策和信息搜索构成的次要政策信念,它们以在特定政策领域实现政策核心信念为目标。吲政策子系统的外部事件和内部结构则是政策信念发生变化甚至冲突的主要动态元素。本文在倡议联盟框架下来分析引起自主招生政策发生变化的内外部因素。

(一)外部系统事件

1.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159.86万升至2011年的675万,毛入学率从10.5%升至2010年的26.5%。对于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而言,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张和“先自招再统招”的双重流程给招生工作带来压力。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和争夺优秀生源,各高校纷纷制定详细的招生计划和具有本校特色的招生方案,不少高校在全国各个省区设立招生办公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招生工作的成本日益增加。

2.扩大办学自的诉求

从1979年以苏步青、李国豪等大学校长为代表的学者在《人民日报》上进行呼吁开始,扩大办学自的呼声就一直没有停止。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享有七个方面的办学自,招生权位列其中。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表明招生权较之过去有所扩大,其蕴含的放权理念无疑是一种进步。

3.学生应考压力加大,农村生源比例下降

在当前形势下,自主招生政策反映的不仅是办学自的明晰与落实问题,更多的是政策目标群体即学生群体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反映和表达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统招前提下的自主招生模式,学生除需要应付自主招生考试外还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范围内统考,应考压力加大。此外,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已连续多年呈下滑趋势。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比重过去20年间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大学2010年农村生源仅占总数的17%,2011年县级以下中学学生只占七分之一左右,大量的农村生源正在悄然流失。

(二)内部系统结构

1.自主招生的政策子系统

除教育部和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外,自主招生政策子系统还包括许多重要行动者,如新闻媒体、教育政策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此外,倡议联盟框架认为还应确认潜在参与者,他们一旦获取有关信息,就会被激活,成为积极参与者,而激活潜在支持者也是各倡议联盟经常使用的战略之一。在自主招生政策中,因具体招生方案的不同会形成和激活不同的潜在参与者,如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直通车计划”中的中学校长群体;清华大学“新百年拔尖计划”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相关领域专家或高级教师群体等。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学生群体是自主招生政策的目标群体,其政策利益理应成为政策利益的核心部分,但是目前学生群体尚且无法对自主招生的政策过程施加主动和直接影响。首先,自主招生政策面向的是尚未或接近成年的中学应届毕业生,因此,我们预设,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学生群体,都无法有效地反映自身利益诉求,往往需要经由其家长表达;其次,倡议联盟框架指出,普通公众不是专家,其知识不够充分,因而不能成为政策子系统中的一部分。同时他们也没有时间或意愿成为政策子系统的积极参与者。但公众观点的改变却是外部事件的一种,在保证它成为外部事件中单独一类的前提下,他们可以对政策子系统参与者可行战略的范围形成实质限制。

2.自主招生的倡议联盟

第一,教育部。自主招生政策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之后发起,进入执行阶段后,高校与学生就自主招生事务才直接发生关系。目前80所自主招生高校中有77所部属院校,这些高校在招生事宜上几乎不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生关系。因此,无论是办学自的“下放”还是“回归”,自主招生政策首先反映的是教育部与部属院校之间的权力再分配关系。

第二,自主招生高校。2006年,5所驻京行业特色型高校实行了自主招生联考,组成自主招生的第一个联盟——“京都”联盟。2009年10月,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五所高校达成联考协议,于2010年1月进行了自主招生选拔的联合笔试,形成“华约”联盟。2010年11月,北京大学联合复旦大学等六所高校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以联考成绩作为录取的参考标准。随后武汉大学等六所高校加入,“北约”联盟形成。同年11月25日,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八所以理工科为优势的高校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随后重庆大学宣布加入,“卓越”联盟形成。到目前为止,80所自主招生高校中共有32所高校以结盟形式组成了“四大联盟”,其余48所高校(包括刚刚退出联盟的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自行独立招考,尚未加入原有联盟或再结成新联盟。

第三,中学校长。从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章程中不难发现,作为重要的潜在参与者,中学校长在自主招生实践中已被激活。2010年,北京大学开始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即面向社会公示,各中学校长以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经实名推荐的学生可成为自主招生的直接候选人。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在最新细则中。北京大学对中学推荐资质和被推荐学生应具备条件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其中,“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5%”、“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等条款引起了争议。截至目前,2012年全国范围内获得资质的中学共计211所,这211位中学校长由此享有“可以推荐学生进北大”的权利。类似地,还有清华大学的“新百年领军计划”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直通车计划”。

第四,专家学者与新闻媒体。在自主招生政策实践中,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因共享基本一致的政策信念(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质疑)成为政策子系统中的重要倡议联盟。其中,除部分专家学者直接参与了自主招生政策方案的讨论和制定外,更多关注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对自主招生实践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展开辩论;而新闻媒体则更多的是站在公众或目标群体的立场成为其利益诉求的表达平台。

三、自主招生政策的信念结构与冲突表现

(一)自主招生政策的信念结构

表1(见下页)呈现了自主招生政策的信念体系。可以发现,以教育部和自主招生高校为主的实施联盟和以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为主的质疑联盟在政策信念的三个层次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在深层核心信念中,实施联盟和质疑联盟在价值取向上基本一致,二者的冲突在于他们对“自主招生”的本质属性和固有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二)自主招生政策的信念冲突

1.自主招生联盟之间的信念冲突

在无法突破现行框架的前提下,各高校在政策核心信念中就“抢占优秀生源”达成一致,但在工具性政策信念上的冲突异常激烈。在争夺优秀生源的利益驱动下,害怕在招生中失去优秀生源的担忧致使许多高校不得不在博弈中选择加盟或成立新联盟。由于四大联盟的成立打破了“生源市场”的原有秩序,实力较强的高校希望通过“强强联合”在优秀生源市场上实现垄断,而实力较弱的高校则希望借助名校强校的“品牌效应”,争求分得一杯羹。2011年7月,分属“北约”和“华约”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抢夺生源而引发了一场口水战。复旦大学声称在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过程中有人假冒本校教师诱骗预录取考生改志愿,矛头暗指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随即发表声明予以回应,表示该校招生工作实施的是“阳光工程”,没有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从冲突中不难看出,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已偏离了其应有轨道,高校之间的竞争出现异化,“唯优秀生源”的信念占据主导。

此外,一些高校在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之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已展开了招生改革探索,甚至已经形成初步的制度措施。然而在高校联盟成立后,这些高校原本的招生改革措施只能作罢,重新调整。这不利于高校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也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2.教育部与自主招生高校之间的信念冲突

尽管教育部与自主招生高校共同组成了实施联盟,且两者在政策信念体系就部分信念达成了一致(自主招生权逐步交由高校行使),但政策实践的运行轨迹还是清晰地将教育部与高校之间的“自主招生权力”博弈逻辑显现出来。2009年教育部取消了生源良好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超过5%”的限制,并允许自主招生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高校对特别优秀考生不设高考成绩下限。然而两年后,教育部将这些宽松政策全部收回,不仅重申“5%”的限制,还首次为高校自主选拔候选人数设置了“原则上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的上限。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法人实体,高校既是接受国家委托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又是一种具有特殊属性的学术型组织。从高校自的法律性质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自兼具了公权力和私权力的“双界性”复合特征,也为高校在公、私两个领域行使权力提供了法律基础。当高校在公法领域履行职务时。如果缺乏合理的自律和他律机制,高校存在以私权名义规避公法原则的约束及责任的可能性。在具体的自主招生事务范围内,自主招生权力是政府赋予高校的公权力,一旦没有对各方权力主体的利益诉求进行详细和明确的界定、分类和约束,在缺乏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的条件下,高校在行使该公权力时完全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实可能,从而通过扩大政策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来谋取自身利益,这种自由裁量空间在缺乏合理的权力规制以及政策核心信念不明晰的情况下势必导致高校抢夺优秀生源的恶性竞争和结盟联考的小高考趋同现象。部分高校还有可能经不住诱惑而走上逐利的道路。甚至可能会不惜以牺牲或侵犯公共利益为代价满足一己私欲。因此,对于教育部与高校之间在自法权属性和权力分配这一政策核心信念中的冲突和博弈,只有在建立明确的法权规限、责任划分,吸纳更多的权力主体参与以及接受公开监督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地调适。

3.政策子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冲突

由于招生自的扩大,具体方案的出台和外部系统事件的相互作用使农村学生及其家庭、中学校长等群体成为自主招生政策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以媒体记者和专家学者为代表的质疑联盟加入到政策信念的大辩论中,高校之间争夺优秀生源的恶性竞争甚至已触及深层核心——平等的受教育权的冲突。虽然自主招生政策直接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群体,但却忽略了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固有差异性、公平竞争性和机会均等性。基于此,部分高校在招生方案中均制定了针对贫困学生和农村生源的计划。教育部在2012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工作部署中亦作出回应,指出应向农村地区学校及考生适当倾斜。

其次,自主招生联考引发了公众、媒体和专家的广泛质疑,联考在各高校旨在垄断优秀生源的“掐尖”信念引导下逐渐演变成“小高考”。以新闻媒体为代表的质疑联盟宣称“教育部有意拆散自主招生联考”,以表达他们对现行自主招生考试的质疑并试图向教育部和高校施加压力。教育部主动出面澄清所谓“拆散自主招生联考”的传言,并指出“部分试点高校将继续探索完善自主考核中的笔试部分联考”。这实际上表达了对自主招生联考形式的认可。此外,许多高三学生及家长甚至高中教师都对自主招生的考试时间和模式表示质疑和反对,认为自主招生的考试时间打乱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节奏和秩序。对此教育部强调:为减少对中学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高校考核时间安排在2012年春节国家规定的全国放假日之后。实际上,公众与高校信念冲突的根源并不在于考试时间,而在于现行自主招生被限定在学生仍要参加范围内统一高考的框架内。

另外。由于招生工作的压力和成本的增加,许多高校将成本转嫁给学生,本来学业负担就很重的学生还要应付精神紧张、往返路费、食宿费用和考试费用等压力。同时,为了规避诚信风险,许多高校选择提前考试日期或同时考试,从而限制了学生进行自由公平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作为自主招生录取重要手段之一的签订预录取协议的做法在实践中约束了高校,却无法约束学生。学生的毁约行为从侧面反映出预录取协议对高校的不公平。毋庸讳言,任何一项教育政策的核心信念中所蕴含的公平应当对所有人都适用。一方的公平并不能以对另一方的不公平为代价。因此,只有继续完善制度设计,才能保障教育公平这一政策核心信念在自主招生实践中真正实现。

四、结语

分析中不难看出,学生利益没有得到有效反映。尽管公众很难直接进入政策子系统,但正是由于公众(在此指学生及其家庭)的民生利益成为目标群体利益。它所蕴含的信念体系才更应被倡议联盟关注,并将其反映在政策信念体系的深层核心层次中。无论是自主招生的内涵还是定位,也无论是该政策所追求的科学性、公平性还是导向性,自主招生政策归根结底面向的是学生群体,如何准确、合理、完整地设计和反映出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才是评价自主招生政策效果的关键所在。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2

【导语】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招生委员会、卫生局,各地、州、市招生委员会、卫生局,南疆军区和兵团军事部参谋部、政治工作部、保障部,各军分区(警备区)参谋部、政治工作部、保障部,联勤各分部: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生工作条例》(政干〔2007〕389号)、《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工作实施细则》(政干发〔2008〕19号)、《关于严格规范军队院校招收青年学生和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工作的通知》(政干〔2015〕64号)、《关于做好2018年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工作的通知》(军训〔2018〕97号),以及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关于做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新招委〔2018〕2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和军队院校招生实际,现就做好自治区2018年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自治区和新疆军区成立自治区军队院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招生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自治区教育考试院院长担任,副主任由新疆军区招生办公室主任担任,工作人员由自治区教育考试院高招处、新疆军区参谋部训练处、政治工作部干部处、保障部卫生处有关人员组成。办公室主要负责军队院校招生的政治考核、面试、体检、录取的领导协调工作。各地、州、市招生委员会和军分区(警备区)参谋部、政治工作部、保障部也应成立相应机构,根据自治区军队院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和要求,组织领导本地、州、市招生办公室、人武部并协助军队院校招生人员开展有关工作。各地、州、市招生办公室负责通知考生并配合相关部门对考生进行政治考核、面试、体检,同时要派出领队到军检点负责配合军检点开展工作。伊犁、喀什、巴音郭楞军分区和乌鲁木齐警备区,解放军第11、12、273医院和23临床部要分别组织当地面试、体检工作人员培训。各县(市、区)人武部作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在军队院校招生工作中主要负责引导、动员符合条件的考生报考军队院校;负责对本县(市、区)报考军队院校考生进行政治考核;办理军队院校录取考生的有关入伍手续;按照《军队院校生长干部学员分流安置办法》(政联〔2014〕4号)等规定,会同有关院校和地方招生部门,共同做好军队院校入学复查不合格考生的移交安置工作。二、报考条件(一)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普通高中应、往届毕业生。(二)未婚,年龄不低于17周岁、不超过20周岁(截止今年8月31日)。(三)参加由军队组织的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结论均为合格。(四)军队院校飞行、机要、刑侦、艺术等专业招生如有特殊要求,须报全军招生办公室核准,并在本校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三、政治考核建立政治考核责任制,严格执行考核标准程序,坚持谁考核、谁签字、谁负责,确保考核结论准确。政治考核严格按照教育部、公安部、军委政治工作部有关规定执行,考核内容不得由考生、考生家长自行填写。(一)报考军队院校考生的政治考核工作由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指导各级政治部门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会同县级招生办公室、考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和所在中学具体实施。考生户籍所在地与其就读的普通中学、教育机构或工作单位等不在同一区域的,政治考核工作由考生报考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武装部负责,考生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武装部配合。(二)政治考核对象为志愿报考军队院校考生,报考军队院校考生政治考核的内容按照《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和军队院校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政联〔2001〕1号),标准按照征集公民服现役政治考核的规定和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的有关政治条件执行,其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现实表现、宗教信仰、报考动机、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政治考核工作定于6月16日至18日进行,报考军队院校考生全部参加。县(市、区)人武部会同县(市、区)招生办公室、公安部门组成考核组,由县(市、区)人武部领导担任考核组组长,具体组织政治考核。作出考核结论后,考核组组长签字负责。考核结束后,县(市、区)人武部及时将考核结论通知考生所在中学,对考核结论有异议的,考核组应及时组织复审。政治考核合格者,自带《政治考核表》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军检点进行面试、体检。四、军检军检包括面试和体检。其中面试由新疆军区参谋部指导相关军分区(警备区)具体组织实施,体检由军区保障部指导相关医院具体组织实施,各地、州、市招生办公室配合。乌鲁木齐点、喀什点、巴州点、伊宁点军检工作均定于6月20日至6月24日进行,军检工作人员6月19日前到达各军检点。全疆共设4个军检点,分别是:“乌鲁木齐点”:承担乌鲁木齐市(20日-22日13:00),昌吉州、吐鲁番市、哈密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及乌鲁木齐市未参加军检考生(22日13:00-24日)的军检工作,军检在乌鲁木齐市第23临床部。“喀什点”:承担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及克州考生的军检工作,军检在喀什市解放军第12医院。“巴州点”:承担巴州地区考生的军检工作,军检在库尔勒市解放军第273医院。“伊宁点”:承担伊犁州、博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奎屯市考生的军检工作,军检在伊宁市解放军第11医院。各军检点设面试组、监督复议组和复检仲裁组。面试组由当地军分区(警备区)副参谋长带1名团职、2名营职干部组成;监督复议组由当地军分区(警备区)参谋长(参谋长不在位的,指派1名其他分区领导)及1名纪检干事、当地招生考试机构、医疗机构各1名负责人员共同组织实施。复检仲裁组由主检医师、各科室主任组成,主要负责对申请复检考生实施复检。面试组负责人、参加本军检点的考生所属各地招生办公室负责同志组成军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考生军检的组织协调工作,面试组负责人任组长。考生所在地、州、市招生办公室应专门派工作人员赴军检现场,负责本地、州、市考生的管理和协调。新疆军区和相关承检医院要严格遵守面试体检政策规定,落实主检医生负责制。考生军检时,携带县(市、区)招生办公室介绍信、身份证、准考证、2张近期两寸免冠正面黑白照片。没有参加政治考核及政治考核不合格的考生,不得参加军检。军检工作人员差旅费由本人所在单位负责;考生往返路费、食宿费由本人自理。军检先进行面试再进行体检。面试主要考察了解考生的报考动机和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体能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面试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面试不合格的考生不再进行后续军检项目,面试淘汰比例应严格控制在20%以内。面试结果要当场告知考生,面试不合格的,应向考生说明原因,考生如对面试结果有异议并提出复议申请的,监督复议组应立即组织复议,并将复议结果告知考生,复议结论为最终结论,考生必须服从。组织面试的负责人要在面试结论上签字负责。面试组负责收集考生《政治考核表》、《面试表》,汇总整理参加政治考核、面试考生名单。在监督复议组的监督下,会同体检信息系统人员将考生政治考核、面试结论录入体检信息系统。体检工作由4个体检点军检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由体检医院具体实施。体检医生应选派政治思想好、作风正派、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主检医师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担任,且具备相应的专业执业资格,熟悉《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办法》(军后卫〔2016〕305号)。体检使用《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信息系统》组织实施,自治区教育考试院、相关军分区(警备区)和体检医院要指定技术人员,参加体检信息系统安装和试检,对接系统运行、使用和数据录入导出格式、流程等内容。自治区教育考试院于6月17日前向新疆军区保障部卫生处提供必要格式的考生数据,新疆军区保障部卫生处负责发放至各体检医院。各体检医院要指定1名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体检系统使用和管理,并负责接收考生数据、报送军检电子数据。考生军检数据信息要严格按照军地有关保密规定处理,严禁泄露、传播或更改。军检结论为合格、不合格两种,其中合格区分指挥专业合格、装甲专业合格、测绘专业合格、雷达专业合格、潜水专业合格、空降专业合格、防化专业合格、医疗专业合格、油料专业合格、潜艇专业合格、特种作战专业合格、水面舰艇专业合格、音乐专业合格、舞蹈专业合格、其他专业合格等。体检结论由主检医师署名负责,如有错检、漏检,要追究主检医师的责任;发现弄虚作假等舞弊行为,要对有关责任人严肃查处,考生取消录取和入学资格,并向全疆通报。严禁擅自降低军检标准,严禁无关人员干预军检工作或进入军检现场,坚决禁止打招呼、递条子等干扰军检工作现象,不得向考生及家长收取军检费用。对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中的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执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由违规行为人员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取消考试工作人员资格、撤销招生考试工作职务,并给予调离现工作岗位、开除公职等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一)在出具、审定考生的报名资格证件、证明、体检、档案等材料(包括有关政策性加分所需的证明材料等)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二)在招生考试中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不按录取规定招收学生,或擅自招收不符合录取标准的学生,致使招生工作受到重大损失;(三)参与社会中介机构或个人非法招生活动;(四)以任何名义和理由,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费用;(五)其它破坏招生考试工作的行为。有上述行为之一的社会其他人员,建议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参照本条处理。军检各项目结论应当场告知考生本人。如有异议,考生可现场提出复议申请,由监督复议组现场复议,对复议结果仍持异议的,可向新疆军区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诉(0991-4989458,联系人:郭参谋)。对当场不能作出结论的血常规、尿液、血清艾滋病毒抗体等体检项目,应于考生体检结束后2天内向社会公布检查结论,考生可持身份证、准考证自行到体检医院查询检测情况,体检医院应在核对相关证件后向考生本人告知体检结论。6月25日前,体检医院必须向各地、州、市招生办公室提供全部考生体检结果。各地、州、市招生办公室负责将体检结果通知相关学校和考生本人,考生对体检结论有异议的,可在体检结果公布3日内申请复检,对已复议的项目,除申诉后正式受理的外,不再组织复检。需复检的考生要向地、州、市招生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各地、州、市招生办公室出具介绍信,考生携带县(市、区)招生办公室介绍信、身份证、准考证、2张近期两寸免冠正面黑白照片于6月29日上午9:30到初检医院进行复检,由复检仲裁组组织复检,复检结果作为最终结论,一经上报,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无权更改。6月30日前,体检医院向各地、州、市招生办公室提供复检考生体检结果。6月30日前,各体检医院指定专人将考生军检电子数据信息(刻录成光盘形式)报送新疆军区保障部卫生处汇总审核。新疆军区保障部卫生处于7月1日前向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和新疆军区招生办公室提供所有合格考生军检电子数据信息。军检电子数据信息传送和使用过程中,严禁任何人更改数据内容,否则将依法从严追究责任。五、录取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录取工作,在新疆军区招生办公室的协助下,坚持招生信息公开,严格落实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制度,及时向广大考生公布招生政策、章程、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由各军队院校招生办公室会同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共同组织实施。军队院校招生在本科提前批次投档录取。自治区教育考试院根据政治考核、面试、体检合格考生数据信息,依据考生志愿和分数按院校招生计划数量的110%由高分到低分投档(投档数量按四舍五入取整)。总分成绩相同的依次比较单科成绩,其中文科专业比较顺序为语文、数学、外语,理科专业比较顺序为数学、语文、外语。除同分考生外,不得超比例投档。政治考核、面试、体检结论为不合格考生,不得投档录取。现役军人子女、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在投档比例范围内优先录取。未被军队院校录取的考生,继续参加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录取。上线考生不足时,自治区教育考试院会同新疆军区招生办公室在网上公布未完成计划,公开征集上线合格考生,并按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和计划缺额数量的100%向招生院校投档。录取结束一周内,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向新疆军区招生办公室提供军队院校录取考生报名数据库、录取数据库及录取考生名册(加盖公章)。军队院校招生计划原则上不作调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由招生院校逐级向全军招生办公室提出计划调整申请,全军招生办公室商教育部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各省份生源情况,签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招生计划调整通知单》,相关省级招生办公室据此作出相应调整。录取过程中,招生院校与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如对考生退档意见不一致时,由招生院校填写《退档申请单》,详细说明退档理由和政策依据,自治区教育考试院提出复审意见。若双方意见仍存在分歧,由全军招生办公室会同教育部有关部门作出最终裁定。六、享受待遇军队院校在新生入校3个月内进行政治复审和身体复查。经复审、复查合格者,军队院校学员即取得学籍和军籍,享受部队供给制学员待遇,发放津贴费,学习和生活费用由军队承担,其家庭享受军属待遇;学员学习期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德、智、军、体等方面考核合格,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授予相应学位。毕业后,由院校根据全军下达的分配计划,统一分配到军队系统。七、严格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阳光招生工程,加大招生信息公开力度,切实做到招生政策公开、招生章程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军检程序公开、军检结果公开、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录取新生复查结果公开,确保军队院校招生工作全程公开透明。八、管理与监督军地各级招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军队院校招生工作,加强全程监督,严肃查处问题,严格责任追究,让招生纪律成为“高压线”。各级招生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军队关于招生工作各项政策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维护考生利益,确保招生质量。军队院校必须按时完成审档工作,不得无故拖延录取时间,确保考生电子档案正常流转和录取工作顺利进行。新疆军区纪委指导各级纪检部门,对招生工作实施全程监督。(一)军地各级招生部门应严格落实监管机制,畅通来信来电、网络举报渠道,织密群众监督之网,让招生工作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下进行。(二)全军招生办公室会同教育部有关部门视情组成联合巡视组,检查督导各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省军区招生办公室和招生院校的有关工作。对招生中的违规违纪问题,一经核实即严肃惩处当事人,并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三)各级招生部门要制定更具体招生工作检查监督实施办法,加强关键工作环节和重要节点监督检查,严禁简化程序、虚化过程、迁就照顾、降格以求,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确保招生质量稳步提升。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3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高考;天津市自主考试形式;质疑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基本上都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国家统一计划、组织和实施,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考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日益显露,使得许多高考偏科的学生或者平时成绩一直都很优秀而高考却落榜的学生无法进入高校深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给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一、自主招生的含义

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自主招生是高校在教育部及其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从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出发,独立自主地拟订招生计划和组织选拔录取的招生制度。

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不同,不是以高考分数为唯一参照的招生录取制度。高校可以录取那些文体特长生;优秀学生干部;在几个学科大赛中获得奖励者;在科技创新、文学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甚至在某方面特别突出的“偏才”或“奇才”。这些偏科的学生如果参加全国统考,肯定会被高校拒之门外。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体现出“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科学人才观。另外,高校自主招生相比全国统一高考,它还具有其他的优势:① 降低分数线录取。② 提供一个互相了解的平台。③ 自主招生在时间上安排合理。④ 创新能力。⑤ 招生范围扩大,实行双向选择。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给高考改革带来一定的活力,但是高校自主招生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也正是这样,公众才会对高校自主招生存在质疑。

二、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存在质疑

自从2003年自主招生开始,公众对该政策的出台就一直议论纷纷。尽管高校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缺憾,为许多考生提供了更多进入大学的机会,但是高校在招生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能出现诸多腐败与不公平问题,公众对高校在招生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做到公正、公平、诚信和择优录取提出了质疑。

(一)高校自主招生在权钱交易上存在质疑

比如说,有些高校教师利用自主招生的机会,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招收一些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还有些高校教师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用自主招生的机会巴结一些领导,招收一些领导的儿女进入高校学习,以换取自己职位的升迁。那些真正需要借助高校自主招生这个平台而进入高校深造的学生却被无情的拒之门外。

(二)高校自主招生在公平与诚信上存在质疑

在地区差异上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如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学生占的比重远远大于农村和偏远地区学生的比重。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滋生腐败、弄虚作假的现象,学生、中学、高校都容易发生诚信危机。此外,有些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发生“另攀高枝”的现象。

(三)高校自主招生在生源上存在质疑

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高校都希望能招收到优秀生源。许多高校不仅面向全国招收高三的优秀学生,而且还把目光聚集到高一、高二的优秀学生身上。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原本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现在却演变成了争抢优秀生源的大战。高校出台这样变味的自主招生政策,不但会造成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而且还会给高中教学、学生家长增添繁重的学业和经济负担。

三、我市高职自主招生形式

天津市自2009年开始实行部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天津市首批12所高职院校参加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分别是:天津职业大学,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试行自主招生试点由院校自主规定报考资格,自主组织专业考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目的是为了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合高职院校培养需要,适合学生成才发展的选拔模式。自主考试分为:综合能力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两部分,考生须取得本年度普通高考报名资格,同时符合试点招生院校相关规定条件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自愿参加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报名参加考试。院校方面:制定自主招生的章程,其主要内容包括:院校全称,办学校址,专业情况,各专业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要求,身体健康状况要求,专业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入学标准,录取办法,照顾政策要求,学费标准,咨询渠道等。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制定本学院的工作方案、工作时间进度表、安全保密承诺书等一系列说明材料。

例1:学院工作方案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自主招生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监督,院校自主的原则

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天津市招生考试院关于自主招生工作的一系列文件要求,深刻领会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本次自主招生工作。

2、坚持依法治招,公平公开的原则

要一丝不苟的执行《招生章程》中的各项条款,向社会公开一切需要公开的程序,真正体现招考的公平、透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坚持分工负责,集体领导的原则

要建立高效严密的组织机构,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安排部署周密的工作计划,健全严谨的安全保密措施,落实行之有效的组织纪律。

(二)建立学院自主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学院建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纪检领导、主管教学和招生领导组成的招生领导小组,下设四个自主招生工作小组,具体任务分工及职责如下:

1、试卷命题组:

主要任务:负责自主招生考试的《专业技能考试大纲》的制定,负责考试命题库(试卷)建立。

主要负责人(系主任担任2、考务组:

主要任务:负责自主招生考试试卷的印制、保密管理。负责考试场地的布置以及监考人员的安排。

主要负责人(教务处主任担任):

3、评卷组:

主要任务:负责组织自主招生考试试卷的阅卷工作。

主要负责人(系主任担任):

4、录检组:

主要任务:负责考生资质的审核、校内接待、宣传资料的组织印刷发放。按照《招生章程》中的录取原则组织录取工作。负责与招生考试院协调录取数据信息、向社会及考生公布成绩和录取结果、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等。

主要负责人(招办主任担任):

另外,日常与上级部门(考试院、教委)业务联系由招办负责;领取接送试卷由教务处和招办负责。

(三)建立安全保密制度,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学院要求,凡是参与本次自主招生工作的人员,都要向学院签署“安全保密承诺书”,确保工作的规范性、严肃性。

例2:考试大纲

天津市自主招生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素质 考试大纲

(一)自主招生专业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招生设置共个专业。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报考两个志愿专业。

本次考试是面向报考我院八个自主招生专业的考生进行的专业基础技能测试。主要考核考生对相关专业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操作技能的熟悉程度。选拔出具有专业学习潜能、毕业后能从事相关岗位的普通高校合格新生。

(二)考试项目及主要形式

本次考试采取面试与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其中面试考试满分为60分,操作考试满分为90分,总分为150分。考生除必须参加面试考试外,还应根据自己报考的第一志愿专业,参加一项专业素质考试。(见表1)

四、高校自主招生摆脱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民主管理,实行透明化操作高校应建立健全自主招生的组织机构和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的程序。高校的招生录取是一项非常认真严肃的事业,关系到学生、中学、高校、政府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人的利益,在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工作中,高校应该向全社会公开自主招生的整个过程,这样能使自主招生的过程处于公开、透明状态中。

(二)建立公平与诚信制度,创造良好的招生环境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高校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考虑的生源大都是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生,有的甚至只有重点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去申请参加自主考试,这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有些优秀的学生因经济条件不好,不得不放弃参加自主招生。因此,高校应该考虑给那些贫困学生在经济上提供一定的帮助,让他们也能享受自主招生带来的好处。同时,高校应该建立诚信制度,加强中学以及学生的诚信教育,使中学推荐的学生是名符其实的优秀生或有特长的学生。对那些弄虚作假的中学采取取消推荐自主招生资格的惩罚,而对滥竽充数的学生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罚。

(三)建立明确的法律或法规,依法自主招生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自主招生也不能是随心所欲的,想招什么样的学生就招什么样的学生。政府应该建立相关法律或法规,规范高校的自主招生,尤其是对扰乱正常的中学教学秩序的做法要严格取缔。

(四)学校的自主招生接受社会监督,高校对招生方式有选择权

自主招生程序首先由高校招生简章,学生报名申请,高校组织考核,制定考试方式,学生参加高考,成绩达到所报学校录取规定便被录取。

综上所述,虽然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有着种种困惑,高校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高校自主招生的这条路必定会布满荆棘和障碍,还可能出现与先前预期相反的结果,但是高校只有正确地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参考资料:

[1]唐滢.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6.

[2]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公室.自主招生改革理论与实践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46-47.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4

一、高水平大学本科招生项目

管理中的问题

现代项目管理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其典型运用是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在80年代之前,项目管理主要集中在国防领域,在此之后开始广泛运用于航天和工业工程等多个领域。它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完成效率,因此在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之后,软件开发、通讯、计算机、建筑、制药、房地产销售、金融等各个行业都开始应用项目管理理论。毕星、翟丽主编的《项目管理》一书定义“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的的管理方法体系”[2](213)。“通过提升项目管理能力,进行多项目管理方式,保证目的战略的有效实施”[3](77)。随着项目内容和管理实践的丰富,项目管理的内涵不断充实,边界不断被突破,项目管理遂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维,并在实践和总结中逐步完善,发展为以项目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

目前的项目管理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军事和经济生产领域,而高水平大学招生的项目管理既不同于

经济生产领域的项目管理,也不同于普通层次高校的招生。高校招生要先设定目标,根据目标对象的区域范围,确定组织形式、工作团队和人员规模,项目的计划和实施均与普通项目管理相似。不同的是,经济生活领域的基本对象是物质产品,而高校招生的对象则是人,这就增加了项目目标的复杂性,因为单一的数字指标很难量化招生项目的实施质量。再者,高水平大学的招生与一般性高校的招生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幅提高,容纳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背景之下,部分一般性高校和办学层次较低的高校出现了招生困难的现象,这部分高校的招生以完成生源数量为目标,因此项目管理的目标设定相对简单。除此之外,“项目管理在不同企业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以及开展的顺利程度千差万别”[4],而高水平大学本科招生项目管理的实施要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也因此出现了各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完善、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理论体系指导

目前我国高水平大学招生已经实现了招生方式多样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但是管理方式却沿袭了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完善,缺乏对各招生项目的规律研究,各种管理模式并存。

尽管我国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是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巨大,高等教育规模因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于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渊源、管理理念和学科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高校之间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各高校均高度重视招生工作,把生源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招生模式,却普遍存在“圈地心态”,以各种方式吸引优秀考生,如允诺“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等优惠条件。这一方面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拉高了生源的整体质量,同时也透支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加之学生在无竞争压力的环境下学习,容易产生惰性,多阶段学习也导致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和同质化等因素,反而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各高校在圈定生源的同时,仍然以传统的高考成绩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多元化的招生方式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形式上的制度创新,大多没有触及到招生改革的本质。多元化招生改革的本质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招生方式选拔高素质考生,或选拔符合现代培养标准的人才。笔者认为,招生改革的关键是管理创新,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以合理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模式选拔人才。目前,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管理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总结和理论提高,导致高校招生管理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

我国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管理理念存在以下误区:没有以完整的项目管理理论对各种招生方式形成观照,招生领域尚没有系统地引入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招生管理机制,对有些国际惯例和机制作用的理解片面;其二,我国的项目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未能确立管理者的主体性地位;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未能真正以市场经济的视角,站在国际竞争的高度评价与培养高水平大学的竞争力。

(二)招生过程中对程序、进度和监督等要素的管理不均衡,管理技术落后

作为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考生对自主招生的考核过分重视,容易导致招生工作部门把考核流程的重点放在监督可控性上。此外,高校招生部门在项目管理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不够,定量分析缺乏统计工具的使用,定性分析深度不够,管理技术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建设针对性不够,目前用于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的信息系统未能为项目管理提供高效、快捷、安全的管理界面和应用平台。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及重要作用在招生项目管理中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各高校主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不足,信息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

(三)项目管理组织模式不够科学

目前,就我国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管理模式来说,无论是高考前实施的自主选拔录取,还是在高考后实施的综合评价录取,考核内容的拟定、程序的设计和评委的构成均由高校自身完成。考核内容的信度缺乏科学论证,有很强的随机性,其风格与内容直接取决于命题者的学科背景、个人好恶和素质诉求,过分依赖招生部门对管理过程的整体控制。招生主管部门的主观目的和参与人员的实际实施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命题人员容易出现专注于自身目标,追求个体价值诉求而忽视对象知识结构,以个人想象命制考核内容,对考生的年龄、阅历和能力没有全面的认识,出现了试题内容新意有余、信度不足的现象。部分考核内容与考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水平并没有必然性的联系,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对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的管理是以国家招生政策为依据,以学校招生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涉及多学科、跨部门以及需要大量人、财、物投入和综合协调管理的活动。招生主管部门在高水平大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受人员数量及招生自身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的制约,招生行政主管部门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从招生宣传到录取实施的全部环节,需要抽调各学院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多元化招生项目决定了招生对象特点的多元化,因此协调各学科领域的专家,设置各专业背景的分量,组织科学有序的招生流程成为项目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水平大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应逐渐成为科技文化创新的主体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但事实上,对名利最大化的追求和招生成本最小化的经济考量,也往往导致高校招生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倾向,如高校以考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这对普通层次高校是适用的,但于高水平大学而言,它要承担更多的功能使命,有更高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以考生的高考平均分数和高考状元数量作为炫耀的资本,以及缺乏多元评价录取改革的措施是高水平大学缺乏招生创新的重要表现。

我国高水平大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源质量,招收创新能力和学习潜力巨大的考生。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学科特长、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各不相同,各高校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建立优秀生源基地、设定高额奖学金等,而且还在各省区常驻区域招生负责人。目前我国高水平大学招生普遍采用招生组长负责制和二级学院负责制,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形式。他们通过宣传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科研特长,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获得学生信任,在高考之前锁定优秀考生,使其在高考之前就确保被学校录取,或者在填报志愿期间与优秀学生接触,通过签订预录取通知书,争取更多优质生源。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组建招生宣传小组,分省包干,招生组长即宣传组长,主要负责平时招生的咨询以及暑期招生的宣传工作。平时宣传和考试录取充分结合,固定人员在特定的区域招生,能够保证宣传和招生录取的连续性,方便对招生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但是为了防止招生腐败的发生,招生宣传小组和组长都在任期结束后到其他省份轮换。杰·加尔布雷斯和爱德·劳勒认为:“长远来看,除了组织和管理能力,不存在能够长久保持的优势”[5],所有的优势都会随着条件的转换而发生变化,而组织管理能力是单位的核心竞争力。项目管理的应用有利于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组织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树立过程管理理念,充分认识目标实现是管理组织的存在必要性,也有利于招生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

(四)项目管理主体缺乏创造性

现行的高水平大学招生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理方式。尽管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管理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招生管理体制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框架之内,这种招生管理体制对我国高水平大学的人才选拔不能形成有力支持。在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教育产业属性从属于人才培养和科技孵化功能,使得高水平大学具有了介于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之间的半公共产品性质。高水平大学的功能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它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不能成为营利性机构。当下,我国高水平大学经费来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学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小,校友捐赠尚不能构成高校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水平大学的这种公共特性还表现在社会效益性,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纯粹市场机制和纯粹市场行为都不利于人才选拔。尽管我国的现行高校招生体制具有效率高、公信力强的特点,但是行政主导下的管理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是政府价值偏好。政府价值以短时间内的明显效果作为衡量绩效的基本依据,每届政府都要建构属于自己的管理方式,彰显政绩,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再者是意识形态刚性。政府的工作性质本身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所有的政府行为都不能超越自己的意识形态属性。但是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相对较弱,它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基本功能,政府主导下的招生体制必然带有意识形态刚性,这种刚性进一步弱化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功能。第三是行政管理的必然产物——官僚政治。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封建思维根深蒂固,致使政府机构带有浓重的官僚政治气息。这些局限性容易造成创新乏力、政策失败、制度无效等现象,而高水平大学作为招生工作的主体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招生方式单一,在现有的招生格局下,无法形成有效的制度突破。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一直实行择优录取的原则。但关键是,现行选拔制度下的“优秀”标准尚无法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招生体制也不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总之,高水平大学自身功能属性和人才基本属性与现行招生体制的吻合度不够也是我国高水平大学招生的弱点之一。

二、改进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管理的思考

高水平大学招生采取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不是一种管理方法的简单引入,而是整个管理模式的变革。总体而言,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管理模式是目标管理和动态化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实行可分解的目标管理

科学地界定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的目标,并将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总目标根据招生方式和生源地域分解为多级子目标,建构层次分明的高水平大学招生项目目标体系,通过目标控制促进各子项目的进行。高校要根据各地域的生源质量状况和学校的品牌知名度等制定招生计划。各地域的招生名额分配的整体目标是提高学校招收的生源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集中项目实施目标,要根据总体目标建立适合各项目自身特点的运行机制,及时调整项目实施的设置和资源分配,项目实施过程是检验项目论证与规划目标能否实现的过程。

(二)推行动态化过程管理

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高水平大学的招生需要各行政部门、二级学院的通力协作,其招生流程贯穿各组织部门。一方面,高校不可能设置专门的机构派驻工作组到各个地域,那样容易造成高校人员的冗余和效率低下。因此在招生宣传时,需要根据情况抽调各行政部门、二级学院人员组成招生工作组,到各地域宣传,参加咨询活动,预录优秀考生。另一方面,各种招生类型如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特长生等形式都需要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临时建构组织,而传统的职能组织通常满足不了横向协调需求,因此需要建立项目组织围绕专一任务进行决策和运作。由于传统招生方式的单一化,高水平大学招生管理的传统模式注重集中管理,忽视对招生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而招生工作是细节性工作,涉及到每一个考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单个考生的利益损害与其他考生不相抵触,出现问题不会导致连锁反应,考生权益容易被忽略。这不像工程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那样,在管理中出现漏洞,容易产生连锁反应。招生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必须对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和监督,控制项目的执行情况,掌握项目实施过程的动态信息,督促项目的正常运行。在动态化过程管理中,需要根据项目实施的内部发展规律与特点,在项目的实施节点进行阶段性评估。

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的主要原理之一是把既定时间和既定任务委托给项目负责人,其有权制定计划、分配资源,对项目进行协调和控制。项目负责人可因需要临时赋予权力,因为他行使着大部分传统部门组织以外的职能。项目负责人必须了解项目技术逻辑方面的复杂性,能够综合各种不同专业观点考虑问题。招生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特定招生项目及其招生区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评估”等五个维度的动态过程管理,形成项目管理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格局,旨在实现生源质量提升的特定目标。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高校招生项目同样也由许多部分组成,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执行中有许多未知因素和不确定性,需要将不同行政部门、二级学院的人员有效地组织起来。

(三)采取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首先要实施机动灵活而又富有弹性的计划管理,对招生计划和招生流程要实行双重调控。由于现行的招生流程是学生先报考,而后高校根据招生计划和学生的报考情况招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高校在实施录取工作前需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考生的报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准确掌握考生的报考情况,并及时调整招生名额。如果生源质量整体较高,可适当增加招生指标,如果志愿填报人数和分数层次都不甚理想,则有可能在过程中调减招生指标。因此有必要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控,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确保高水平大学招生质量的稳定性。其次,充分利用远程网上录取手段,使各项招生条件要素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程序化、自动化和高效化。高校将招生条件、录取原则、专业分配要求以及计划调整结果等要素输入录取系统中,系统进行程序化自动录取,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四)明晰项目管理主体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末,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基本上采用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招生管理也是计划经济调控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仍未摆脱粗放式发展的局面,招生管理同样如此。在以高考为唯一招考方式的传统管理模式下,各级招生部门的行政指令是推动招生工作的核心力量。高校的招生主体地位并不明确,自主性不强,学校的招生仅仅是政府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性与创造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多元化招生格局形成之后,在高校内部,主要负责部门是招生办公室。在招生工作集中时期,各行政部门和院系可以打破单位的界限,优化组合,人员流动已经突破了单位范围,其管理按照招生项目的活动需要展开。但是,如何使这个庞大的工作队伍在脱离了原单位之后能够各司其职且协调一致,是项目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招生项目主体的决策水平和执行力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按照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对招生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是必要的。

政府和高校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作用彼此无法替代,但主要问题是各自的职责定位存在误区。政府兼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于一身,而高校的主体性不足。高水平大学招生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是,招生项目管理中的主体不清,政府对高校招生项目过程管得过死,高校自主办学的空间不足。两者需要厘清责任,调整各自职能。政府不再从事具体的管理职能,改而从战略全局的角度,采取现代管理手段和调节杠杆,进行宏观管理。高校则应加强对招生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针对不同的招生项目设计不同的招生方案。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在计划、组织、监督、控制等环节,把具体的招生项目精细化,形成从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到实践创新并发挥项目管理综合效益的完整链条,以有效的项目协调管理提高高水平大学招生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巍,高卫东,张敏。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现代大学教育,2013(1):43?50.

[2] 毕星,翟丽.项目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13.

[3] VanDerMerweAP.ProjectManagementandBusinessDevelopment:IntegratingStrategy,Structure,ProcesssandProjec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2002(20):77.

[4] 朱方伟,孙秀霞,杨筱恬.战略项目管理情景对项目权力配置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4):39.

[5] 焦慧,施平.项目管理模式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科研管理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5):44.

Abstract:Thispaperisbasedonthetheoryofprojectmanagement,accordingtoahighlevelofpracticalundergraduateenrollmentmanagementandpersonneltrainingrequirementsforthemanagementofhigh-levelundergraduateadmissions.Theempiricalanalysisindicatesthatmanyproblemsarefoundinahighlevelofuniversityenrollmentmanagement,including:lackofsystematic,comprehensive,targetedguidancesystemofprojectmanagementtheory,theadmissionsprocessmanagementprogram,scheduleandsuperviseotherelementsarenotbalanced,backwardtechnologymanagement,projectmanagement,organizationalmodelisnotenoughscience,theprojectmanagementofthemainlackofcreativity,asinglemeansofidentificationoftalent,etc.Thepaperproposesstrategiestosolvetheproblems:theintroductionofbiodegradabletargetmanagement,implementationofthe“planning,organization,coordination,control,evaluation”ofdynamicprocessmanagementinfivedimensions,formprojectsystematicmanagement,procedures,standardizedandinstitutionalizedpattern,adoptmodernmanagementmethodsandmanagementtechniques,clearprojectmanagementandothersubjects.

KeyWords:high-leveluniversities;projectmanagement;enrollmentinnovation

[编辑:苏慧]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5

高校自主招生的现状

从2003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校招生自,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

当年进入试点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全国重点大学,选拔的对象则主要是重点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有特长的学生,人数是招生高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

经过几年的试行,到2008年,自主招生高校已扩大到68所,自主招生范围则从重点中学向一般高中扩散,对象扩大到所有的考生,非应届生也可以报名参加自主选拔录取测试,有的高校甚至基本不设自主招生的具体门槛。

自主招生是指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若干分录取。

自主招生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类是高校拿出招生计划总数的5%通过测试确定入选考生名单,参加全国统考,录取可享受一定条件的优惠。

第二类是复旦、上海交大在上海地区实行的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

第三类是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生参加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高校自主招生采取的形式并不相同,但都经历了由单纯的学校推荐到学校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过程,自主招生也逐渐走向成熟。

自主招生试点的积极作用

1.扩大地方高校办学自的需要

高校招生自是高校依据教育法的规定而享有的一项法定权力,在性质上属于公共权力的范畴,是高校的办学自之一。高校自主招生的实质是国家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和主动性,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和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统一招生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要求,自主招生试点有助于高等学校全面考核中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德、智、体情况,不同的学校就可以根据各自的特色、专业培养的需要,选拔出具有较好的专业适应性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2.创造了以“统一高考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体系

当前高考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能会进不了理想的大学。而自主招生则相反,采取了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可以将具有各种潜能的学生招进高校。自主招生试点作为我国现行招生制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是我国高考改革一项新举措。

3.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实际结果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高校招生以高考分数为最终录取标准的制度没有改变,也就是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不纯粹以高考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指标,考生的个性特长、人格品质、协调能力、创新精神,都是自主招生所关注的,如果高校招生不再以分数为唯一录取标准,采取多元的录取标准,整个社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4.推行高校自主招生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实行自主招生是改革“大一统”高考体制的有益尝试。多年来,统一高考体制为我国高等学校选拔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人才,对于促进人才成长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推动高教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统一高考制度的“统一性”,导致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适合培养的人才。而自主招生使招生形式变得灵活多样,改进了传统的选拔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和选拔录取方式趋于多元化,便于综合考虑考生德智体美发展情况及获奖、特长等因素,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利于高校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面向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为社会所欢迎的专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自主招生存在问题分析

1.自主招生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不能满足高校招收特长生的需求

由于自主招生政策录取的弹性,自主招生的本意应该是录取那些按照平时成绩肯定考不上所要报考的大学,但是本身却有一定的潜能、特长、综合素质比较高,将来进入高校肯定会有好的发展的学生。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绝大多数被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的高考分数都达到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2.自主招生中,由于不同学校所选取的考试内容不同、方式不同,抹杀了高招中的可比性问题

由于不具有可比性,录取谁不录取谁就成为一件相当繁琐的事情,这往往成为高校自主招生被人们诟病的地方。

3.名额投放扩大了地区差异,重点大学招生本地化,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在计划体制下,名牌高校在本地招生一般不超过 30%,另外的名额是根据各省份的用人需求进行计划安排的。高校招生自扩大后,许多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希望这些名牌高校能吸收更多的本地生源,以提高地方的人才层次。这对于一些没有全国知名度很高大学的省份就不太公平了。

4.自主招生成本高收效低

对高校而言,自主选拔招生是“新事物”,没有经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组织考试。从命题到组织笔试、面试,考生要经过中学推荐或自荐、直至高校考核、录取,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外,高校还要承担考生自主选择可能带来的成本和风险,造成高校的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

5.自主招生中体现出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的不公平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中,由于地区间、城乡间差距的客观存在,农村子女与城镇子女相比,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自主招生无形中剥夺了众多优秀的农村学生通过这一渠道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

结语

高校招考的公平性是指能力相同或相近的青年,无论其出身、收入、地域、种族及性别,都享有同等的高等学校入学机会。

公平作为公共政策的灵魂,是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的效率更要服务于公平,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共识和手段。

很显然,考试本身已经无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所以教育公平需要借政策之手。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

公众对自主招生的质疑不是因为这种高校人才纳入体系本身存在明显的缺陷,而是因为对它的公正、公平存在疑虑。许多老百姓很担心扩大高校招生自会给人为因素大开方便之门,学校有了一个5%的名额,就等于多了一个的机会,担心自主招生会被人情因素“异化”而成为教育腐败滋生的温床。

教育公平与招生制度密切相关,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应充分关注传统的高校招生制度下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而不是以新的教育不公平代替旧的不公平。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试点高校要提早将相关政策和方案向考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公布,试点的学校应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慎重态度,从严要求,规范操作,对高校自主招生中的违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彻底查处,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

同时要全过程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广泛监督。被推荐的自主招生名单应在所在中学张榜公示,并设立责疑制度,被录取的自主招生名单应由高校向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汇报并在当地媒体公布,最后录取的情况也应通过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以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杨东平.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教育公平[N].光明日报,2006-07-05.

[2]朱慧,夏标泉.对高校自主招生试点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

[3]宗俊峰,王燕.关于自主招生政策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4).

[4]吴向明.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4(3).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6

据此,教育部已经完成制订的考试招生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教育部还将陆续出台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

总体方案的部分政策细节,包括逐步取消学校级别、施行校长职级制、外语考试交由社会机构承办、高中每一名学生将拥有自己独立的课表、品学兼优的高职生将能够升入大学三年级等等,都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探索招考相对分离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2013年12月5日表示,这个总体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后,最迟于2014年底前,由各省(区、市)出台本地区实施办法;2017年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刘利民强调,促进教育公平是重要的价值取向,必须努力建立一个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的新机制。

此后一段时间,许多教育界人士、家长和学生围绕着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小学低年级取消英语课程,推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评价综合素质,实行外语社会化一年多次考、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降低英语考试的分值,高考减少科目且不分文理科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些改革着眼于公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领域,试图对一些被普遍认为的弊端做出改变,获得了公众的赞许。

以往许多“回应公众关切”的教改,比如,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有关部门出台过减负令。但如何把民意有效地纳入决策程序,并建立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否则,看似力度很大的教改措施,就可能因为未触及实质性问题,难以落到实处。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都明确了教育改革的任务,包括扩大学校办学自。而现实中的改革如何落实,值得进一步观察。

总体方案提出的文理分科、低年级小学英语课程等问题,原本与“教招考一体化”和“管评办一体化”的机制关联。前者,即我国实行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导致中学教育完全围绕考试科目转;后者,使中学没有办学自,皆追求行政业绩。“教招考一体化”和“管评办一体化”造成很多问题,很难简单地通过一声令下的方式加以解决。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决定》中的这段话,清晰地描述了以高考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打破计划录取模式,实行招考相对分离的改革蓝图。

要实现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落脚点就不能只落在考试改革方面,统一考试、减少科目、一年多次考,都须与改革集中录取制度相结合。

我国过去20年的高考改革,一直在高考科目上“转悠”,从7门、6门一步步到“3+X”,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原因在于高校在录取时还是按单一的分数从高到低结合志愿投档录取,录取中分分计较。可见,如果只是减少考试科目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改革效果。此外,推进一年多次考,要匹配一年多次录取才有效。否则,多次考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进行排序录取,仍在为一次性集中录取服务,这反而可能增加学生的焦虑。

站在改革的角度看,实行招考相对分离后,政府就只有宏观管理的责任,考试变为社会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招生由学校依法自主,学生则可以多次选择考试。实施这一招考模式,中学即可获得自主教学的空间。

会不会制造新的不公平

高招改革的每个动作都牵动人心。公众担心此次总体方案会不会制造新的不公平,比如,舍弃分分计较,实行综合评价,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会不会更难进入名校?虽然高校招生唯分数录取的做法饱受诟病,可这毕竟能给大家看得见的分数公平。高招改革只有以公平公正为目标和出发点,才可能消除公众的担心。

而一直以来存在的高考的地区不公平,恰恰出自高校招生录取实行考生按户籍报名、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的模式。这一模式把各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各省级行政区域,使高招录取指标成为被切分的蛋糕。于是,高招录取中产生了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等诸多问题。

至于公众尤其担心的可能滋生腐败的高校自主招生,为何被指是“变异的” “畸形的”?其一,教育行政部门只给高校有限的自,把自主招生和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使自主招生只对5%的考生提供录取优惠,相当于高考加分;其二,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选择权并没有增加,自主招生反而成为高校抢生源的一种手段;其三,高校内部行政化严重,其行政权力掌握了自主招生权,可以通过签预录取协议、追加录取名额等自设的“暗门”,实现权钱交易。

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一方面是把行政部门掌握的招生投档权交给高校,另一方面是把选择权交给考生。这样,一名考生可能获得多份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再选择大学。这样的机制不仅能遏制行政权力对招生事务的干预,还会使高校背负竞争的压力,增加透明、公开招生的紧迫感。

国外高校对自主招生早已运用自如,我国引进后却被斥为“掐尖儿”,令人深思。自主招生自身需要建立在新型的政府管理学校模式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为此,应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制定大学章程,完善校长任命制度。

而目前的自主招生,既没有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又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在自主招生领域由招办主任一个人说了算的腐败,与此前高考滥加分的腐败,性质相同,很难避免。

显然,必须把教育改革的着力点集中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上来,探索并总结经验,把办学自落实到高校,同时建立健全机制确保自不被滥用。这样,才能让各方归位,维护考生权利,造福所有学生,达到推动教育公平的目的。

重申“小升初”禁择、禁考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2013年12月8日在长春说,教育部将在近期出台一系列指导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的意见,要求做好19个重点大城市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的工作,包括不允许拿各种等级证书来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

《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义务教育中的区域、城乡、校际差异,使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基本一致。

现实中的义务教育均衡与就近免试入学的关系已发生了颠倒: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以就近免试入学来“倒推”义务教育均衡。此次教育部明确要求“有关地区完善相关政策,跨区择校学生要低于1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个大城市的教育部门势必将在限制学生择校、禁止公办校、民办校举办入学测试上“狠下功夫”。

不言而喻,这些“功夫”只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表面文章。最重要的是,禁择、禁考都可能得不到执行。如果有几千名学生慕名申请一所办学质量很好、只招200名学生的学校,该校不举办笔试、面试,也不能看证书,那以何种方式筛选学生?面对家长“禁考会加剧‘条子’‘票子’满天飞的质疑”,教育部明确“招生过程要邀请家长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并称这一点极为关键。有网友留言,教育部门所有官员都能带头公开子女求学信息,才是关键的关键。

总之,就近免试入学应是义务教育均衡的结果。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彻底扭转由政府部门主导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

让招生信息公开落到实处

教育部网站2013年12月9日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公开程序和内容,提高信息公开时效,做到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

教育部自2004年启动“阳光高考工程”以来,年年强调高校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并在2010年颁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然而高校招生腐败仍不断有新的案例出现。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招生问题“涉案数亿元”已被调查。

以往对信息公开的要求笼统而粗放,即使校方公示的信息不全面、不充分,主管部门和公众也无可奈何。此次,教育部对高校信息公开内容细化到“十公开”,既便于高校执行信息公开的规定,也有利于教育部门追究校方不按规定公开信息的责任。

比如,在特别引人关注的“考生资格公开”方面,通知要求:公示的考生资格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所在中学(或单位)、享受照顾政策类别、资格条件、所参加的特殊类型招生测试项目等。其中,高校还应公示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入选考生的笔试、面试等测试成绩及享受的录取优惠政策(如加分分值)。而此前,高校只是象征性地公示考号、姓名、性别、毕业省份、学校、文综或理综、语种7项,公众根本无法监督,问责更无从谈起。

其实,高校对于自主招生考生的笔试、面试的信息公开过程,正是向公众宣传本校办学理念及招生标准的过程。其中,对那些笔试成绩不高,高校却给予了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校方更需要向公众公示录取原因。如此公示,自主招生才会赢得公众的信任,社会才会逐渐接受多元的评价理念。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7

关键词:自主招生政策制定;渐进调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57-06

恰如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一样。作为大学选拔人才重要机能的高考制度既有来自大学本身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也有来自大学外部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基于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作用,高考制度的变革自然就蕴涵着教育系统内外的各种复杂性、多元性、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也正因为如此,高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的制定不是一个基于确定性的逻辑前提,不是用程序化和模式化作业方式寻求相关方案最优化的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背景、政治发展水平、技术手段制约、各类主体需求和现实可能性等多种因素基础上的一个渐进调适过程。自主招生是高考制度改革尤其是高校招生录取改革的组成部分,是扩大高校办学自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力求自主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本文拟对这一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中心的招生政策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透视政策的渐进调适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两种不同政策的制定过程观

政策制定是一个“科学―理性”的过程,还是一个渐进调适的过程,或者是其他模型?在不同时期,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

坚持“科学-理性”过程观的学者认为,政策制定是在“分析-实证”方法及价值中立取向指导下所作的最佳解决问题方案的理性抉择,强调从确定性的逻辑前提出发去推演一切,主张政策制定由理性决定,面对问题,先澄清目的、价值或目标,并加以必要排列或组织,然后列出各种政策手段,审查可能产生的重要后果,再对后果和目的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为相符的政策。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科学之初就在其著作《政策科学:范畴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中指出,政策科学的目标就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它必须使用分析模型、数学公式和实证数据建立可检验的理论。从二次世界大战到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非常流行用“科学一理性”的过程观看待、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但是,现实的政策活动更多的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的,一般较难完全满足“科学一理性”抉择所要求的各种条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理性”决策模式常常将决策者引入歧途。随着人类政策实践活动的丰富和政策认识视野的开阔,上世纪80年代以后,“科学一理性”的政策分析方法便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比如,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西瑟在考察了理性选择的作用后就指出,“理性选择的功利方法不仅受到了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政策变化的挑战,而且受到了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描述它偏爱的机构――美国国会的挑战”。以逻辑性、程序化和模式化作业方式去寻求政策方案最优化未必就是十分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政策实践活动中蕴涵各种复杂性、多元性、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对于把理性运用于社会和政策问题切勿抱过高期望”。随后,超越固有的“科学―理性”思维,逐渐成为政策制定的一种新追求。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当代西方著名学者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则认为,政策制定是渐进调适的过程。如果决策选择中连续变化较小,那么原有决策确定的价值目标就更容易一步一步地得到实现。林德布洛姆教授同意H・西蒙有限理性的观点,不过,他提出了有限性来源不只是人类心智的认知能力。他认为,有限性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这个过程本质上是“连续有限比较”(SUC.cessive limited comparison)和“渐进调适”(muddlingthrough)。“在现实生活中决策问题一般不是简单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适宜采用连续有限比较的方法,即从现状出发,逐步、小幅度、部分地实现预期目标,决策过程能够被决策者掌控,并且能够不断重复”。作为社会行动的一种立场和方法,渐进主义(incrementalism)主张将现存的现实看做一种备选,并通过对现存的现实做细微调整,或对现存的现实会带来可能的后果做更大的调整,从而将与此相关可能所获得的和所做出的进行比较。就政策制定而言,林德布洛姆教授认为,处理复杂政策问题时仅仅“根据界定的目标,对各种选项进行全盘评价”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相反,应当“依据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形势,对已有政策进行适当的增加、补充”;“决策过程既是策略运用的过程,也是用相互调适取代全面分析的过程”。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政策制定中渐进主义模式的特点可简单地概括为:1)当已经获知现行政策不能解决问题时,立法和行政管理者采取的补救行动将倾向于渐进主义,即对政策做出较小调整而不是全面改变,他们将基于已知的基础,谨慎地进行试验并因此作出必要的移动,而不是通过迈出大步子进入一个未知的境地。2)决策者应清楚地知道,许多问题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或者说这样的问题毕竟是微乎其微的。这是因为,原有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出现,所以决策应当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3)政策通常是运行于多方面的权力网络中的,并且通常是产生于对政策有影响的机构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极少有政策仅仅是由某些个人或某一个机构制定的。4)当要制定的政策与决策参与者利益相关时,不同党派和利益群体的决策者将通过谈判、交易和妥协等方式相互做出必要的调整。5)最后形成的政策更多的是一个妥协性政策,它并非是最好的政策,却能获得多数机构或组织的同意。在大多数多元化民主国家中,寻求意见的一致通常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在社会处于稳定阶段,渐进主义模式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多个利益群体的互相作用,体现了切合实际和稳妥可靠的特点,并因此在实现政策改变的复杂现象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模式或理论体现了保守主义的倾向,并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将渐进调适决策方法斥之为“安于现状”。然而,“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不像个英雄人物,但却是个正在同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他来说是硕大无比的宇宙进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可以认为,渐进主义的“安于现状”充分体现于它对决策评估中不合理标准的守持和对当前利益的强调,有其“非科学”和“非理性”的一面,但是,渐进主义的模式或方法并非完全对立于“科学-理性”主义的模式或方法,调适并非完全排斥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的渐进调适过程本身就含有理性。因此,尽管渐进主义者反对将决策看做是一个广博、周全理性决定的过程,但渐进调适本身不缺乏“过程理性”。

二、自主招生政策制定的渐进调适过程

一个高校如果缺乏好生源,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久而久之必然会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此意义上说,“扩大高校办学自”首先应当是让学校拥有一定的招生自,并因此让学校招到自己满意的学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伴随着理想的高考方式年复一年地被人们想起,讨论的议题越来越多,体现自主性的相关考试模式与方法也渐次生成,并于实践中不断得到调适。

1977年,中共中央决定改变“”期间高校招生不考试的做法,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79年,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在12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给高等学校一点自”的文章。在文章中苏步青说:“如果让我这个校长在复旦大学作主的话,在招生考试和教学方面,就不一定完全按照全国统一规定来办。这样,说不定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效果。”邓旭初说:“要想把大学办好,得给大学以适当的自。全面铺开,容易搞乱,可否先试点?”李国豪校长说:“现在学校没有什么主动权。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可以说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残余。”刘佛年则提议:“是否可以联合招生,或允许他们自招一部分学生,这样可以让某些专业更加适应有专业特点的学生。”1982年,中国遗传学奠基人、著名科学家谈家祯先生在10月4日《文汇报》发表了关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的呼吁文章。当年,教育部开始尝试给个别高校一定的招生自,允许它们进行单独招考试点。1984年,除了实施统一高考制度外,教育部开始实行保送生制度,由确定的中学推荐、保荐绩优生或特长生,经高校考核,免予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保送生政策并没有体现高校更多的自,这种制度本质上是高校按照国家既定标准招收优秀生源的一种方式。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改变高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的办法,将招生计划分为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培养招生和自费培养招生三种办法。当年,国家教委还发出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试招中学保送生工作的通知》。1986年,国家教委继续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试招中学保送生的意见》。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七五”期间改革规划要点》。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作为一项渐进生成的政策,上世纪80年代保送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招生自,体现了高考方式的微小变化,在政策上“走了一小步”,但它毕竟只是在初始的和浅层的意义上体现招生的自主性,与人们期望的、深层意义的和理想的自主招生方式还有着非常大的距离,招生政策变化仍有待于人们在“走一步,看一步”中不断修正或补充。

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上世纪90年代,社会各界对理想的高考方式更加期待,寄希望于通过修正或补充已有的制度产生内涵更丰富、更有价值的自主招生政策。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校办学自作出了规定,学校可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制订招生方案,自主调节不同系科的招生比例。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学[1999]3号),文件指出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要主动适应时代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提出要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文件明确了高考改革要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强调通过这三个原则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该文件还指出了高考形式改革:“一次性全国统考暂时不变,积极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由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社会涉及面大,关乎广大考生直接利益,影响着教学活动,所以文件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既要态度积极、满腔热忱,又要头脑冷静、步骤稳妥”。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文件要求切实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包括招生、专业设置等方面),每年举办两次高校招生考试试点,扩大学校招生自和考生选择机会,提出了“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的意见。从这一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并因此使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迅猛增长。

在新旧世纪转换之际,世界上许多高校都在招生中呈现了越来越多元化的入学方式和越来越多样化的选拔方式。基于这种背景,我国仍固守的统一高考模式不仅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批评,而且也受到普通民众越来越多的非议。顺乎国际潮流与国内民意,高等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自然更加关注高考招生方式的改革,部分学校渐渐萌发了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获得自主招生权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的实践,首先发端于江苏省的三所高校。2001年,东南、南理工、南航等三所大学向教育部提出了要求改革招生方式、选拔优秀生源的申请,希望能够进行自主招生工作试点。他们的申请得到了教育部批准,并因此可以自主确定同批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的调档比例和要求,不过,三所高校的自主招生仅仅限于在江苏省范围内。2002年,江苏省南大、中国药大、河海大学等三所知名高校也通过自愿申报加入到了自主招生行列。当年,教育部召开了自主招生座谈会,对江苏试点高校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也是在这一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跨入了大众化阶段。2003年2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03]2号),文件要求试点学校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要根据选拔创新人才和加强专业培养的需要,积极探索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要求招生以统一考试为主,辅之以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录取方式,突出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的要求,要求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服务,社会进行有效监督。文件提出了“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控制在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并作为‘预留计划’的一部分在招生来源计划之外由试点学校及有关省级招办单独公布,并报我部备案”,确定了北大、人大、清华、北师大等22所名校为自主选拔招生试点校。

从此,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序幕。2004年增加了大连理工、东北大学、西安交大、武汉大学、华中师大和华南理工等6所自主招生高校,此类高校共计28所;2005年增加了北京交大、北京林大、北京科大、天津大学等14所自主招生高校,此类高校共计42所;2006年增加了江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财大等11所自主招生高校,此类高校共计53所;2007年增加了北京理工、中央财经等6所自主招生高校,此类高校共计59所;2008年增加了北航、华电、中国石油(北京)等9所自主招生高校,此类高校共计68所;2009年增加了吉林大学、合肥工大、苏州大学等8所自主招生高校,此类高校共计76所。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展开讨论,7月底,《纲要》正式印发、颁布。纲要指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提出“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随后,2010年又增加了云南大学等4所自主招生高校,此类高校共计80所。2013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本科高校已达95所,其中77所本科院校面向全国招生,贵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18所本科院校只面向本省招生。

以上过程表明,对自主招生方式的追求一开始就与高校办学自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因而也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高校自主办学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在多种力量作用下,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越来越多,不仅有“985”和“211”类本科高校,而且也有地方的一些知名本科院校;自主招生的范围不仅有面向全国的,而且也有面向相关省市或区域的。高考制度改革是以渐进的方式不断推进的,在“走一步,看一步”中,改革的重心由“扩大”转向“落实”。在这些变化中,明显体现了“按部就班,积小为大,稳中求变”的政策原则,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是非常谨慎的,这将有助于降低改革的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自主招生政策渐进调适过程中的话语分析

自主招生政策的话语是政策渐进调适过程中与政策相关的语言表述,是政策参与者向他人传递并被理解、认同、遵从或引发议论的符号信息。自主招生政策的话语活动是政策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文化现象,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政策话语信息的发出、传递、理解和回应,交流着彼此之间的价值观和利益需求。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在自主招生政策渐进调适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话语。比如:谁在说话?为什么说?为谁说?说什么?怎样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形成自主招生政策的话语系统、话语领域或话语空间,由此也可以认为,在特定的知识、特定的权力结构下,自主招生政策本身就可以被看成是围绕相关议题形成的各种话语,通过辩论、商议及说服等方式实现渐进调适的过程。比如,围绕自主招生资格的议题,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学生(或者具备哪些条件的学生)才能获得自主招生对象的资格?围绕这一话语,学生作为话语客体逐渐被划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高分平庸之辈,一个是有特长的学生。这两类群体是相互竞争的,谁应该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格,或者谁才是自主招生真正的受益人,这些问题引发多方辩论和商讨。不同的利益主体都试图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力求劝服对方,也正因为如此,相应的话语会持续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共政策是由议论构成的,而不是自我定义的现象(a self-definingphenomenon)”。在任何一项政策的渐进调适过程中,话语批判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诚如Gialldomenic0 Ma.jone所言,“政治家早已一清二楚,但社会学家却每每忘记公共政策是由语言所组成的,无论是以文字或说话方式来表达,争辩始终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核心”。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高等教育也不可能脱离市场的制约。在现实条件下,高校必须考虑满足自己顾客的各种不同需要,寻求自己的办学特色。这种思考最终引发了高校对自主选择学生和自主办学的话语。高校的专家、领导通过各种媒介宣称学校自主办学的需求和主张,他们在知识生产中的权威地位不仅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有效陈述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使社会普通公众将高校的需求和主张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实予以接受,因此,在社会上形成了有利于自主招生的积极评议,促进了官方对高校自主办学需求和主张的话语认可和权力赋予,也促进了中国教育政策形成中以研究为核心的一个特点,即以“政府机构为主体,以专家咨询为依托,以社会参与为保障,以高层决策为终审”的特点。被赋予自主招生权限的高校,可以通过专家教授与考生在笔试、面试等环节的话语过程对学生个性和能力进行最直接的评判。这一环节,主要是作为话语主体的老师对作为话语客体的学生进行最直接的观察、查问与检验。学生对于高校不再只是分数符号,而且是一个更为具体的可见个体,这将有助于学校判别和挑选自己的培养对象。

高校外部的话语也影响着自主招生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过程。这些话语议论涉及到关于改革高考录取制度、实施自主招生等是否必要、是否可取的评议,也涉及到招生政策的具体含义、环节和评价:“中国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不利于个体社会化,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良性流动。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多元传承。……高考制度设计应以人为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高等专业教育选拔有专业培养潜质的人才服务”;“中国高考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高考不改,应试教育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观”;“统考不但阻碍学生个性发展,而且腐败是自主招生的10倍。……自主招生是可以做到很公平的”。尤其是在网络、通讯等现代媒体非常发达的今天,学者表达他们关于自主招生政策议论的途径非常多,他们的议论传递了他们对自主招生政策的理解和理念,但是他们自己的政策理念并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教育的变革,而是要通过政府机构间接地影响政策的制(修)定。因此,关于自主招生政策局限性的一些评议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有人指出,“呈现素质教育理念缺失、教育功利色彩依然浓厚”“与高考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的自主招生方式带来诸多问题”,如“导致自主招生成为大学抢生源的手段(包括联考成为集团圈地抢生源),增加了学生的考试成本却没有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有人说,当前自主招生模式不尽合理,应当向香港学习,“最好放到统考之后进行”。有人对招生简章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提出了质疑。一名来自农村的中学校长曾经说道:“农村学生大多纯朴,富有爱心……学校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直到老人把感谢信寄到学校我们才知道,这样做好事不留名的学生难道综合素质不高吗?”

有人对自主招生加多少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安徽省人大代表方书莲曾建议高校自主招生应减少加分。“我认为,对自主招生考生,高考录取时同等条件优先录取、优先择专业或可获得5分或15分不等的优惠比较合适”。考虑到当前的自主招生演变成争抢优秀生源的大战,不但造成了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会给高中教学、学生家长增添繁重的学业和经济负担。她还建议,督促招生学校出台报名条件中的“优秀毕业生”“特殊人才”“量化细则”。由于高校自主招生时间提前,自主测试内容变难,不少高中只能被动地加快教学进度,加大教学难度,这自然加重了师生的负担,他们普遍感到压力突然变大了。为了能考到自己满意的学校,也为了能获得加分的机会,不少学生想方设法(甚至通过欺骗的手段)获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并根据相关学校的要求东奔西跑,到处应试,不少好高校报名的人数多得难以计数。但是,即使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并被相关高校预录取,他们也还得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这样看来,所谓的自主招生其实是“缺乏对教育的理解,缺少自身的教育价值取向,无助于教育改革,也无法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

正因为如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先生曾强烈建议,要进一步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具体说有三条:1)高校招生(包括自主招生)应逐步走向社会。高中阶段三年的学习课程要分三年加以落实,不得为迎合高校招生需求加快教学进度,不得违背教学规律加重学生课业负担。2)申请自主招生的高校,应科学理解教育本质,应引领教育改革,应有甄别选择学生的科学方法,相关程序要报请审批,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3)为避免生源大战,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在有关招生部门划定各校录取分数线之后进行。政策制定是意见分歧对政策议题所取得的政治妥协的结果,无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和建议都会导致自主招生政策自身的渐进调适。由此也印证了林德布洛姆的观点,即政策由政治方式决定而不是由全面分析所决定的,是其参与者相互施加权力、控制或影响力的过程。“所有参与者在政治相互作用中,在某种程度上都扮演着党派角色,每个参与者都坚持着相应的观点和利益”,直接决策者是权力运用中的主要角色,但受制于其他力量。

通过上述话语分析不难发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舆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制定产生影响。由于公共参与讨论的机制尚未完善,也由于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不同的话语议论的作用目前还不能被充分发挥。例如,一般老百姓关于自主招生政策的意见或建议还不能得到有效的重视,即使教育专家、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的建言有时也更多的是在“两会”期间才能被正式聆听。教育政策是结构与能动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自主招生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或问题,制度决策的主体只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理解百姓心声,并善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将民意纳入决策程序,就不难找到合理和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为此,应当注意搭建更多的平台,畅通更多的渠道,围绕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和协商,这将有利于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政策在新的层面上实现渐进调适,并逐渐走向完善。

四、影响自主招生政策的联盟因素

自主招生联盟是指自主招生过程中具有共同信念体系的政策行动者群体或政策共同体。如前所述,高校招生制度的渐进演变是高等教育对系统内部变化和系统外部环境的主动调节和适应的直接反映。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相应的联盟自然就是对这种调节和适应的顺应。影响自主招生政策联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来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和宣传媒体等因素无疑是值得高度关注的联盟因素。

教育部是自主招生考试联盟中最高决策者,因为它负责政策的颁布和解释。继2003年的文件频布之后,教育部办公厅2005年12月26日《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5]15号)。该文件要求各试点高校要高度重视自主招生工作,结合本校及专业特色和要求“建立健全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拓宽人才选拔渠道”。2007年11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了《关于做好2008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7]11号)。该文件要求积极探索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模式,通过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选拔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潜质及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各试点高校要高度重视,结合本校办学目标和专业特色,精心组织,严格实施,确保制度措施、经费支持、监督保障落实到位”。2008年1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做好2009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8]16号)。该文件再一次强调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是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选拔各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要求各试点高校高度重视,通过人才选拔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上述文件中,无论是关于办学自的“下放”还是“回归”,政策本身都反映了教育部与自主招生院校之间的权力再分配关系。事实上,根据教育部的文件,不少高校拥有了一定的招生自,在实施招生事务中,这些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自然就可以避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而与学生直接发生关系。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单位,主要负责选拔自己满意的学生,承担着自主招生的具体事务,是自主招生考试联盟中非常重要的成员。不少高校在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之后常常希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有些学校甚至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应的方案或措施。但是由于其他学校联盟的成立会打破既有的“生源市场”及招生秩序,为了“强强联合”、防范被“边缘化”或者主动“攀上高枝”,不少高校往往愿意放弃自己具有个性的自主招生方案,而加盟相应的组织,并在各自的联盟内就“抢占优秀生源”等核心“分利”目标达成一致意见。目前,4大自主招生联盟分别是“北约”“华约”“卓越”和“京都”。“北约”联盟有北大、北航等11所综合性大学,主要以文、理、医、工见长,他们在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华约”联盟由清华和人大等7所办学层次、水平相近的高校组成。这些高校采取通用测试、特色测试和面试的模式进行自主选拔。通用测试由高校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进行,成绩在7校内互认;特色测试成绩可在7校间彼此参考。“卓越”联盟由北京理工、哈工大等9所高校组成,它们在自主选拔录取中采用了联合初试、自主选拔等方式。“京都”联盟包括北京科大、北京交大等5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5校笔试联考始于2006年。然而,高校联盟本身是否能较好地反映自主招生政策的真实意图?是否能最理想地发挥自主选拔优质生源政策的效用?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考生及其家庭根本利益?高校联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负面效应,比如,会不会像一些当今被批判的“分利集团”一样――不关心国家高等教育总收益的增加,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寻租”从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收益中多分几杯羹?在实践中,联盟内的相关成员不得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为了进行更大胆的高考改革探索(比如,把自主招生放在高考之后进行,根据高考成绩划定面试线,再向面试者发放录取意向书),有些高校选择了退出原来的联盟。2011年,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选择“单飞”,退出了原来的“北约”联盟。这事实上也就预示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反思自主招生的本义了。

中学是考生的输出单位,中学生本人是招考联盟中的直接参与者,自主招生的政策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也能引导他们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特长。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多数学生进大学的主要途径还是高考,但是由于担心不报吃亏或者认为有机可乘,许多明显不适合的学生仍然非理性地加入自主招生考试的行列。有的学校甚至有80%的学生都报了名。报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将承担着经济、时间、精力和竞争等方面各种有形与无形的压力。中学教务部门以及高三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年级主任等都是自主招生过程中的潜在参与者,因为他们往往给学生一些建议或者负责相关材料的审查。在中学,自主招生最重要的潜在参与者是相关中学的校长,因为,只有他们可以实名向有关高校推荐优秀学生。经过资质评审,北大的“元培计划”、清华的“新百年领军计划”、人大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复旦的“望道计划”、南开大学的“公能”人才选拔、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选拔等自主招生方案都赋予了相关中学校长的推荐权。这些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承担着诚信的职责,他们“要为将来本校在高校中的口碑负责”。所以如果被发现弄虚作假等情形,他们自身及其所在学校都会被取消推荐资格。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8

工作总结,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那么2020年度的工作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最新招生工作总结范文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2020招生工作总结范文12020年招生工作当中,我们紧紧围绕学校工作要点,开拓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其他形式学历教育为辅的办学思路。在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和精心筹划下,在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下,2019年招生工作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绩。现就我校2019年招生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总结如下:

一、2020年取得的成绩

2019年我校新招各类新生x人,圆满完成了学校年初确定的x人的目标,与去年相比(20_招新生x人),增长了x人,增长率为x%。2020年的目标为x人。增长率为x%。

二、2020年的招生工作措施

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

生源是办学的基础,没有生源学校办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校继续实行了校长、书记“一把手”工程,并由副校长协助校长加强招生工作力度。学校始终把招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全校教职工积极支持电大的招生工作。_校长多次主持招生工作会议,制定招生工作方案、指导宣传计划的实施和落实;灵活运用招生政策,即时调整招生奖励力度,检查招生进展情况。

2.科学调研,开拓生源,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调研,认真做好生源预测,为完成招生计划提供保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学历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更新对于各行各业的从来人员来说势在必行。2019年招生工作结束后,通过对新生各方面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以下行业是2019年招生重点突破的行业:卫生系统—护理学、药学专业、教育系统—学前教育专业、建筑行业—建筑施工和工程造价专业、管理理类、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对今年招生情况统计分析,以上各行业生源丰富,并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1)近三年招生专业分析

专科:

呈上升趋势的有:会计学、建筑施工、工程造价、护理学、市场营销。

较稳定并有潜力可挖的有: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法学、药学、水利水电、物流管理、数控技术。

本科:

呈上升趋势的有:会计、土木、学前、行政、护理。

较稳定并有潜力可挖的有:工商管理、法学、汉语、机械。

(2)有针对性地深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各部门的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为重点行业进行重点宣传提供可靠依据。

3.立体渗透,扩大宣传。

(1)依托媒体进行宣传:开展我为春招献一计活动,共收到x人的金点子;由校领导带四个组到各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招生宣传x天;印简章x份;报纸投递x份;_电视台宣传x天;_报宣传:开放教育,每周两次。共计:x期;_网招生宣传x天;_宣传牌;行政服务中心LED宣示牌和门前固定宣传牌宣传;出租车宣传共计x次x天;_报上宣传一周。

(2)发挥_学员的作用,扩大宣传。在籍学员的宣传才是真正信得过的宣传,其效果和影响力不可低估。

(3)注重服务,以人为本。对于前来咨询和报名的新老学员给以热情的接待和周到的服务,使他们留下良好的印象。

4.及时总结,提出重点。

招生工作结束后,为总结招生工作经验,招生办工作人员对招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分析,找出生源所在行业及生源新的增长点,同时找出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以后招生工作的重点。

三、2019年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专业发展不协调。

虽然今年招的人数较多,但有些专业人数明显偏少,个别专业甚至连开班都很勉强,甚至不能开班。比如开放专科的数控专业,只招收了x名新生,这与我区比较兴旺的机械行业以及各中等职业学校大量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极不成比例,从中显示,招生中的市场还是存在的,但我们的宣传未到位,今后应该做为招生工作的重点进行宣传。

2.面对面宣传不到位。

虽然学校采取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那只是面上的,还是只有深入到人群中面对面的宣传才最有影响力,才最深入人心。

3.抢夺他人生源不理亏。

学校三令五申强调不抢夺他人生源,招生与做人一样要理直气壮,学生来报名首先问清学生与哪位老师联系没有,如已联系,应主动帮学生联系该教师,不要与学生说在哪里报名都一样等这类话。

4.优惠学费不心痛。

学校设置的招生费是招生老师的宣传、车旅、生活接待费等,相当于是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学校每年仅这一笔费用就高达x多万,但有个别招生老师为了抢夺他人已联系的生源不惜少重金来达到目的,这样做看似学校没有损失,其实不然,如果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招生费多少,今后更难开展招生工作。如果遇到较多的集体生源实在要少的话,应该假装请示学校再给优惠。

5.填写表格不规范。

尽管反复要求新生报名表要填写规范,但部分招生老师仍旧将学生的报名表填写得很不规范。

2020招生工作总结范文2一、在思想上,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积极服从与尊重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尽职尽责,积极主动的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在工作能力上,我感觉招生工作是最锻炼人的,在招生的工作中,我吸取往年的经验教训,把好的经验带到工作当中,以更好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注重宣传,面对招生越来越激烈的严峻形势,我把我们学校的招生简章发给我身边朋友,让他们知道我们学校老师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我还通过学生联系到了他们身边的同学,让他们帮我宣传招生,在学校安排我家访和电访时我还让家长帮助我宣传招生,针对家长提出的疑问做了合理的解释,这对于我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我觉得招生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工作的问题和矛盾同教育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回顾过去,通过相关部门和各学校的共同努力,我校招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也清醒地看到招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之,我认为招生是个学习的过程,要多向他人学习,特别要向有经验的招生人员学习,了解在招生过程中的难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心态很重要,如果怕吃苦、怕困难,什么事也做不成,好的心态可以让你走向成功。

2020招生工作总结范文3时光荏苒,伴随金秋的收获,我校的招生工作也接近尾声,详细回顾这一年的招生工作,由于领导的细心栽培和高度信任,我做了很多工作,充实许多也学到很多。在李科长以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努力做到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思想信念和饱满的工作热度,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就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能够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自己工作的一切事业。主动服从与尊重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自觉遵守各项法规与规章制度,与同事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一心为学校的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努力。

二、工作能力及工作作风方面

本人进入学校到招生办工作已有两年的时间,基本熟悉招生的业务和知识,具有一定的交际和公关能力,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分析、研究、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风:具体在工作当中,能严格要求自己,恪尽职守,主动主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团结同志,乐于助人,以高度的责任心,力求做好每一项工作。主动主动创新等等

三、全面完成招生的各项工作任务

1、宣传工作是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沟通学校、招生部门和考生及社会的桥梁,是外界了解我校最直接的途径。

年初我们就可以开始投入简章制作,我通过以往收集的图片配合提供图片材料,

2、负责内蒙古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的部分联系工作及黑龙江省、内蒙古招生资讯的简章编辑及刊登工作。

3、对于我校来说,我个人认为当今诸多形式的医疗卫生对口单位,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药店等,都是医药工作者汇集的地方,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将成为医护工作者的未来就业优势,所以药店就成为我校市区招生宣传的重要一部分。

我和刘洋深入全市各大药店,通过细致周到、热度耐心地讲解,得到了药店工作人员的高度认可,提升了我校知名度。共对70余家诊所药店进行宣传。这一方法的实施,也使我校招生宣传工作又开辟了一项新的途径。

4、设立咨询招生办公室并有老师在招生办值班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

招生老师应该在招生前主动研读父母心理,增强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定期互相交流招生宣传体会。在招生时做好招生咨询和接待工作。为了使咨询、接待工作有更好的效果,招生办的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熟悉招生政策,让父母“带着疑问来,怀揣满意归”。从招生期开始准备开始到招生结束期间放弃节假日,招办始终保证有教师值班并且主动延长上班时间历时近8个月,保证生源“上得来、留得住”。

5、在下社区宣传及值班过程中负责发放绶带,白帘,简章及时回收。

6、迎新工作,作为二校区迎新工作主力,组织协调报名程序,帮助协助的教师做好学生报名的准备工作,例如讲解的方法,报名的程序等等,保证迎新工作的顺利完成。

迎新工作可以依靠我们的老生进行。

7、招生办通过相关方法了解报考高职中专类的考生及辍学在家的学生的联系电话,我们通过拨打电话方法让考生了解我校,为考生提供考试信息并指导学生报考。

8、对生源来源方法、各地区生源数量、各地区生源分布比例等基础数据进行细致统计分析作为20_年招生奖励及科学决策20_年招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年度的主要工作如下:

根据我校的自身情况,效仿省外高校招生的方法,采用设点招生的方法。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动员全系教职工参与招生的宣传工作,把教师切身利益、专业涉及人员的利益同学校发展挂钩,理顺招生工作与学校的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关系。增强教职工的危机感和主人翁认识,激发大家关心、参与招生宣传工作的热度,使全系上下主动关注招生进程,主动出谋献策,共同拓宽生源渠道。

2020招生工作总结范文42020年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学校各科室的通力协作和帮助下,我们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思想自觉性,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效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全体科室人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较好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今年招生人数1080人;完成了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下达给我校的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任务450人,(大石山区250人,非大石山区200人);顶岗实习安置率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8%。现将一年的科室工作总结如下:

生源是办学的基本条件,招生是硬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招生出现了诸多的不利因素,招生市场竞争激烈,生源之争已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招生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搞好招生工作,完成招生任务,我们继续发扬“四千”精神,不畏艰难,克服了重重困难,想尽办法招生。从招生方案的修订、招生简章的精心制作,招生对策、招生的宣传发动,组织生源、新生入学到录取审批等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成立招生工作组,分工落实,确保招生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今年的招生方案,抽调部分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社会关系多、有招生能力的教职工组成招生工作组,任务到人,分片负责,大家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为完成招生工作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广泛宣传,扩大知名度:我们精心制作了20_年的招生简章,在全区14个市教育局出版的招生指南上刊登;

在广西日报上刊登学校的招生信息;今年我们共印制发放招生简章、宣传资料近10万份;制作招生宣传展版3个;我们还利用社会招生人士、学校网站、电话、短信、电视广告、通过邮政邮寄学校招生简章资料等方式和手段宣传学校,进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有利地促进了招生工作;使考生及家长能够多方面、全方位对学校有更全面的了解。这些措施对于宣传学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吸引和扩大生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今年招生我校没有制定出台招生优惠政策,加之校园面积小、硬件设施不足,与校园面积大、硬件设施好、有各种吸引人的招生优惠条件办法的中职学校对比,我们的竞争处于劣势。为此我们扬长避短大胆创新:

(1)用对南宁附近中学报读我校的学生,安排他们在暑假期间进企业打工,挣第一学期的学习费用的办法;

(2)对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企业资助学费的宣传;

(3)扶贫资助政策宣传;

(4)采用就业典型事例促招生的宣传方式,使招生宣传更具特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我们把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按姓名、生源地、毕业中学、就读专业、毕业时间、就业单位,工资收入等内容制成表格资料,分发到初三班主任、学生、家长手上进行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吸引了不少学生报读。其中良庆镇中、刘圩中学、金陵中学、隆安一中等各有20-50人报读我校,一所中学里有十或十几个学生报读我校的就更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发扬“四千精神”深入乡镇农村,积极组织生源。

积极与各级教育局招生办联系,营造和谐的招生环境,坚持深入各地,加强对中学的直接宣传,与初三班主任座谈、到班上向学生宣讲,利用家长会进行宣传,组织学生来校参观等。招生组成员不畏酷暑、日晒雨淋,经常早出晚归,牺牲许多休息时间,接待各中学老师组织学生来校参观考察48批次共569人。深入中学及乡村共350多个(不完全统计)。

5、认真做好考生和家长的接待工作:学校招生办公室是一个对外联系和接待的窗口,服务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到学校招生工作的成败。

我们要求全体招生工作人员统一认识,加强服务意识的教育,在解惑答疑咨询方面做到热情、耐心,有问必答,有信必回。待人接物方面做到热心、细致、周到、快捷,确保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20_年共计接待2800多名学生及家长。

2020招生工作总结范文5我校主动响应上级关于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号召,按照_县教育局关于一中、职中招生工作的文件精神,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目前招生工作仍在进行。现将招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机构,明确职责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年级主任、课堂领导为成员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校长亲自召开了动员大会,相关领导、全体初三课堂领导和任课教师参加会议。把具体工作一一分配下去,做到了分工细化、职责明确。

二、提高认识,做好宣传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根据招生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了班子会,认真分析了一中、职中招生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把职中招生工作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第一职中招生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为职中多招收几个学生,而是通过扩大招收宣传力度,招收更多的考取高中没有希望的学生到职中来,避免升学无望的学生大面积流向社会,成为低素质的社会劳动者。第二职中招生与_一中招生工作同样重要。为_一中输送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很重要,这是我们普遍关注的任务。为职中输送学习成绩中等,甚至偏低的学生同样重要,因为这是为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的一大批学生找出路,这些学生通过继续学习对口知识,进一步深造,提高专业技能,或者学好一技之长,毕业后就业。为社会、为张北造就更多的专业技术一线人才,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其意义重大。

(二)思路清晰,宣传到位。第一不遗余力的宣传职中招生政策。20_年上半年,学校首先召开了教职工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口径,要求不仅9年级教师要做好毕业学生分流工作,其他年级教师要针对自己所教学生实际状况,尤其是有辍学苗头的学生更要提前进入招生阶段,即鼓励7—8年级个别学生提前进入职教中心学习。学校累计召开课堂领导会议4次,召开学生大会3次,广泛宣传职中招生政策,要求领导小组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吃透政策,让全体学生明白政策,明确职中招生工作涉及到成百上千个学生家庭,涉及到成百上千名学生的就业和前途。其实搞好职中招生工作本身就是在落实一项惠民政策。

尤其是招生优惠政策必须宣传到位,做好宣传是认真落实国家惠民政策的前提条件。其次不遗余力的宣传职中的硬件设备。职中自从新迁校址后,学校硬件设备得到大力改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设备先进,整个校园环境干净整洁、文明优雅。这些硬件设备,通过广泛宣传,得到了学生和父母的认可,为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再次不遗余力的宣传职中的师资队伍和发展前景。

这几年职中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对此,我校向有意前往职中就读的学生和父母做了广泛宣传。因为拥有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职中教育发展形式一片大好,上级部门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县委、政府大力扶持职业技术教育,将来职中的发展前景更加美好。最后不遗余力的宣传学校为学生开辟的就业门路。以身边的实例,做的范本,广泛宣传职中为学生开辟的就业路径。因为学生和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就业前景,就业前景好,才可以吸引大批的初中毕业生来职中就读。

三、布置工作,措施得力

一是及早动手,做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为学生分流奠定思想基础。

二是做好防控工作。第一是防。防止学生辍学,防止外来学校招生。第二是卡。层层设卡,任何人不得擅自向外校推荐学生,任何人不得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散发外校招生简章,任何人不得做学生父母工作。第三是阻和拒。外校来招生,教师要阻止和拒绝,领导更要阻止和拒绝。

三是向父母发放宣传材料。给父母发放了《致父母的一封信》,信中细致讲述了职中招生政策及其优惠政策,更大程度取得与父母的联系。

四是课堂领导、任课教师做好家访工作。学校委托课堂领导、任课教师亲自到学生家里做宣传动员工作,力求取得效果。中考前主动做好优等生与_一中的签约工作,防止优等生外流;中考分数等第公布之后,学校不仅为职教中心提供最新的学生联系信息,7月初课堂领导还协助职教中心教师深入到学生家庭中进行家访,效果优良。通过这些办法,争取更多学生到职中就读。

四、制定制度,充分激励

一是制定职中招生奖惩制度。在制定教学成绩奖励办法的同时,明确制定了一中、职中招生奖励办法,给初三各班制定了每招生任务,按照任务完成情况落实教学成绩奖励办法。

二是招生效果与年终考核挂钩。把招生工作作为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之一,写入教师年终考评细则,把每一位教师的招生工作绩效作为该教师评优选模的硬性条件。通过这些办法,我校职中招生工作取得了优良效果。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9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6年5月12日

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落实国家总体要求,体现福建特色,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和灵活多样的考试招生制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为加快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促进公平公正。把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完善考试组织规则,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切实保障考试招生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促进科学选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改革考试内容,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增加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提高人才选拔水平。

坚持统筹推进。整体设计各级各类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分阶段稳步实施。做好各项改革的衔接配套,增强考试招生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性。

(三)总体目标

到2021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机制,基本建立顺应时代要求、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具有福建特色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2015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相关配套专项改革。

——2016年,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17年,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2018年,全面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2017年,全省统一组织实施中考,启动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2020年,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0年,实施新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2021年,实施新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1.完善中小学招生入学办法。依法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小学按常住人口合理确定招生范围,初中学校通过单校划片对口直升或多校划片随机派位等方式组织入学。

改革完善高中招生办法。2017年起,中考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由省里统一组织实施;省一级达标高中或县(市、区)一中等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不少于50%。2017年省教育厅制定出台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当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2.增加农村、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学生上重点本科高校人数。实施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面向我省农村单独招生计划,拓宽农村、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学生就读重点高校升学渠道。实施省属本科一批高校面向我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招收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确保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本一批录取比例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等5项全国性加分项目,以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填报省内高校部分农林类专业2项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起,取消我省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

4.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公平就学升学机会。对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通过自主报名结合随机派位、积分制等方式组织入学。实行高中阶段学校向接受义务教育后的随迁子女开放和同等招生录取政策。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1.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14门科目均列入考试范围,实行全面考核,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14门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同一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须参加所有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毕业依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还设等级性考试,同一科目提供1次考试机会。学生可根据兴趣、特长和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在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选考3门,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

2016年省教育厅制定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2017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实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018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全面实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2.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学业水平考试为合格性考试,考试科目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3门科目,同一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须参加所学专业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毕业依据。

2017年8月底前,省教育厅制定出台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17年秋季,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开始实行学业水平考试。

3.建立完善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普通高中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中职学校评价注重考察学生公民素养与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专业学习成果以及职业创新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录入系统、形成档案等。要加强组织管理,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结果真实可信。

2016年省教育厅制定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并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2016年秋季,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2017年秋季,全省普通高中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7年8月底前,省教育厅制定出台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2017秋季,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开始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4.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20年起,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专科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考核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起,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考专科高职院校,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测试,文化素质考核使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7年,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

2016年,省教育厅制定出台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实施办法。2018年,省教育厅制定出台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测试实施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测试实施办法。2020年起,实施新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

5.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理念等。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实践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考查,加强中职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与基本实践操作能力考查。积极探索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2016年起,统一高考使用国家卷。

(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1.改革招生录取方式。改进高校招生投档录取模式,逐步推行按专业“一档多投”录取模式改革,增加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本科院校艺术类招生继续实行按专业“一档多投”录取。2017年起,使用统一高考成绩录取的专科高职院校的招生,实行按专业“一档多投”录取。待条件成熟时,减少本科院校招生录取批次。

2.完善高校招生管理机制。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学校招生计划安排、招生政策和录取规则制定、招生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聘请社会监督员参加学校招生录取过程的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健全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全面实施招生问责制,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3.完善和规范各种特殊类型招生。进一步规范高校自主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管理,公开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强化考生报考资格审核、公示和监督。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和程序,加大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优秀学生的选拔力度,创新人才选拔办法。

4.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促进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省教育厅制定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四)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1.改革考试科目设置。2021年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其中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考生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2.改革录取机制。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评价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机制。2018年6月底前,招生高校要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按专业提出对考生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3.改革完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高校要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增加学生选择权的高度,统筹考虑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培养需求等,改革学科专业设置,研究制定不同学科门类或专业(类)的录取要求。

2018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起,实施新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五)加强考试招生监督管理

1.加强信息公开。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等多级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招生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公开程序和内容,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自觉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监督。

2.强化制度建设。健全政府部门协作机制,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考试机构的考试管理与安全保密责任,层层落实,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考试安全体系。加强考试加分管理,严格资格审核、认定和公开程序。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

3.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对报名、考试、招生录取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严明考试招生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及时通报查处结果。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省教育厅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加强分类指导,及时研究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善工作措施。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省教育厅备案后向社会公布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案,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二)强化条件保障

编制部门要按照《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要求,及时将县镇、农村高中教职工编制标准调整为城市标准,满足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师资需求。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普通高中学校正常运转提供条件保障;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经费,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财政、物价部门要适时调整考试招生收费项目标准,确保各类考试的顺利实施。加强省、市、县三级考试机构建设,各市、县(区)要整合原有力量,组建职能相对集中统一的考试机构。省教育厅要加强命题、考务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考试专业化水平。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10

中考分数制和等级制并行

昨天的会上,周民书表示,中考招生改革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每一名学生的前途命运。市教育局按照要求,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召开专家论证会,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改革方案进行了风险评估和合法性论证。本着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教育局对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方案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实行分数制与等级制并行,条件成熟后再实行完全等级制评价与录取。每年中考有7万多九年级考生参加,还有差不多数量的八年级学生参加地理、生物和信息技术的考试,算下来每年全市有10余万个家庭会参与到中考中,加上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全市有30多万家庭关注着中考,这就决定了这项政策的广泛社会关注度,也导致了中考改革的“一波三折”。

继续实行多元招生等政策

我市将保持招生录取政策总体稳定。继续实行指标生录取、特长生录取、自主招生(含直升生)、统一招生等多元招生录取政策;继续实行第一、第二志愿平行录取政策;继续实行公办普通高中学校按顺序录取,以录取分数线高低决定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录取顺序;继续划定公办普通高中学校普通班录取资格分数线、公办普通高中学校普通班特长生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和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与此同时,市教育局还鼓励举办普通高中学校的区市教体局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实施方案。

周民书说,确定中考新政,市教育局划定了三条红线,首先就是尊重民意,在听取家长、老师和专家的意见基础上,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角度出发;其次,中考新政力求促进公平。新的中考政策,减少了加分项目,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后是提高质量。新政将历史、地理、生物等纳入了分数考核,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将信息技术等纳为等级考核,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新政解读

总分780史地生算分数

从明年开始,我市中考将实行等级制和分数制并行的呈现形式。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8个科目考试成绩以分数和等级(分ABCDE五个等级)两种形式呈现,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3个科目以等级(分及格、不及格两个等级)形式呈现。

普通高中录取总分780分。其中,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物理100分、化学80分、历史80分、地理80分、生物80分。普通高中学校统一招生实行按8个科目总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总分相同的考生按学科等级组合择优录取(首先通过语文数学英语等级组合择优录取;如果语文数学英语等级相同,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级组合择优录取;如果物理化学生物等级也相同,最后通过历史地理等级组合择优录取)。第一、第二志愿完成招生计划的普通高中学校,考生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科目均须达到及格等级。其他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优先录取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科目达到及格等级的考生。

新政解读

明年取消提前考试制度

从明年开始,不再实行初一学生提前考试制度。初二年级信息技术考试不及格考生,初三年级可以申请重考。本月中旬,市教育局将通过青岛教育政务网(qdedu.gov.cn)公布2012级初中学生 (包括2013级提前参加考试的学生)地理、生物考试分数和等级。今年中考,上百名初一年级学生,提前参加了会考。

此前,不少家长都在担心,完全等级制取消后,孩子所考分数到底将如何处理?昨日,这一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周民书表示,2013级提前参加地理和生物考试的学生成绩继续有效,初二时可以再次参加考试,取两次考试成绩。提前参加信息技术考试并取得及格等级的学生不再参加初二信息技术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参加初二信息技术考试。

新政解读

直升生名额不再“到校到人”

从2013级初中学生开始,青岛一中、青岛二中、青岛九中、青岛五十八中直升生实行学校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方案由招生学校根据全市统一招生政策,结合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按照择优、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经市教育局批准后实施。学生根据招生学校报名条件自主报名,招生学校按照招生方案自主招生录取。

目前,我市直升生是按照学生人数比例,将名额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再由初中学校进行推荐,其中获得直升生资格需要通过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评定,之后再经过高中的直升生测试。“目前的直升生政策是将直升生的名额具体给初中学校,学校的直升生名额是确定的,这属于到校到人。”新公布的中考政策,则将直升生的名额从“到校到人”变为“不到校不到人”,不再给初中学校直升生的具体名额,而是市内三区的初中学生只要符合了各高中的报名条件,都可以自主报名,而青岛一中、青岛二中、青岛九中、青岛五十八中则按照各自的招生方案自主招生录取。不过,有家长担心,这一政策,对优质初中学生来说,直升进入高中的机会增多了。 “在有的优质初中,学生在同校竞争中可能无法通过直升推荐,但现在自主报名,优质初中的学生,很有可能就会把其他学校的学生挤下去。 ”

声音1 和高考新政接轨

“新中考政策,和刚公布的高考新政接轨了,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 ”在不久前刚公布的高考新政中,历史、地理和生物等将纳入考生考核范围,虽然以等级形式出现,但却要求学生对这些科目有较深理解。目前的中考,史地生只要达到规定的等级总分再符合规定,就可以被录取,而很多考生把史地生考试的目标定为达到B、C等级即可,新政实行后,史地生在考生中受重视的程度提高了。而将语文、数学、英语等3门课程的总分,设置为120分,区别于其他5个考试科目,则更突出了这3门课程的重要性。 “在新公布的高考政策中,不分文理科,语数外是主课,考生无论考哪个学校,这3门的分数都至关重要。 ”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

声音2 拿到等级也要等

青岛实验初中的洪湛奇,新学期刚升入初二,但她今年在地理科目的考试中已提前拿到A等级。新公布的中考政策,地理成绩将计入总分,意味着已经拿到等级的洪湛奇,还要查看自己的分数。如果分数达到了要求,洪湛奇初三时就不用担心地理了。不过,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洪湛奇这样高的等级,有拿了B等的考生表示,等到分数出来,如果不理想他还会继续参加考试,争取拿个分。“终于确定下来了,孩子学习也有了方向,如果再拖延不决,我们都不知道该让孩子向着哪个方向去学了。”家长张先生的孩子今年读初一,对于新政策,他对减负等内容倒不是非常关注,只希望尽快确定下来。“这样调整比较好,毕竟高考新政策就公布出来了,虽然我的孩子不会按照高考新政来,但大趋势是这样,青岛的政策也契合了高考政策。”家长薛女士说。青岛第二实验初中表示,新政策调整了考察科目,对学校教学计划将带来一定影响,他们将根据新的中考政策,及时调整,以便让学生尽快适应。“很多政策,都是从2013级开始,也就给我们的调整应对,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因此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不用过于紧张。 ”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

声音3 二中面试加笔试

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目前已经有两所学校先行试点,分别是青岛6中的创意班和39中的海洋班,尤其是39中的海洋班今年第一年实行自主招生,创下了招收80人报名考生接近1500人的火热场面,但39中也从其中选拔了一批成绩优秀、有浓厚海洋学习兴趣的学生。按照新的方案,各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方案中会设定报名门槛,够资格的考生可以自愿报名,不再有名额限制。以往的直升生选拔,因为报名的学生都是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青岛2中每年只采取面试的方式选拔。新政公布后,青岛2中校长孙先亮表示,自愿报名之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就不好把握了,因此他们会采取笔试加面试的方式。尽管不得不增加笔试环节,孙先亮表示会优先进行面试然后再进行笔试,“将来我们会先设定报名条件和要求,然后进行面试,面试合格的考生进行笔试,按照面试合格考生笔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孙先亮认为先面试再笔试是从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里挑选学习成绩好的;先笔试再面试是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里挑选素质高的,青岛2中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考改革路线图

2013年 4月,市教育局正式印发了《青岛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方案》的通知,首次表明从2015年中考开始实行学业成绩等级评价制度。消息公布后,在学生和家长当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2014年6月24日,市教育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等级制实施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2014年 7月9日,市教育局公告,暂缓实行等级制。

2014年8月3日,市教育局公告,拟对青岛中考改革召开听证会。今年8月18日,市教育局 “市内三区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有关事项的说明(征求意见稿)”。

2014年8月27日,市教育局正式召开了听证会,共有13名听证代表现场发言。2014年9月9日,新版中考政策正式公布。

新政解读

指标生按考分高低排序

从2013级初中学生开始,根据考生第一志愿和学业考试总分确定指标生人选。具体产生办法为:根据初三学生人数,将指标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录取时,以初中学校为单位,将该校第一志愿报考各优质普通高中学校的考生分别按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再根据指标生名额分别确定指标生人选。总分相同的考生按学科等级组合择优确定。被确定为指标生的考生,学业考试总分加30分后参加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录取。目前,我市实行的指标生政策,是按照一定比例划分出名额给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参考三年的学业成绩,再根据参与校园活动、班级建设、个人奉献、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在考前确定指标生名单。被确定为指标生的考生,和其他学生相比,可以带着30分的优势上阵应考。

新政解读

按分数确定名单更公平

新政将指标生名单留到了考后,根据成绩高低来确定。市教育局此前曾以青岛实验初中为例称,假设2016年青岛二中分配给青岛实验初中16个指标生名额。青岛二中招生录取时,将第一志愿报考青岛二中的青岛实验初中考生按总分由高到低排序,第1至16名考生作为青岛二中指标生(如果第16、17名考生总分相同,则通过学科等级组合择优选择1人作为指标生)。 “按分数确定名单,本来学习就比较优秀的考生,凭分数就能上优质高中,再拿这30分就没什么意义了。 ”对此,市教育局基教处工作人员表示,指标生新政,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比如一个学生,他报考了2中,学习成绩虽然比较优秀,但全市竞争时,可能离2中分数线有一点差距,这时候再加上指标生的30分,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