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主要内容十篇

时间:2023-04-07 05:59:22

草原主要内容

草原主要内容篇1

2、第二自然段,讲蒙古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热情欢迎远来的客人;

3、第三自然段,蒙汉两族朋友相见后,互相问候,握手,欢笑;

4、第四自然段,蒙古族同胞热情款待客人;

5、第五自然段,蒙汉两族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草原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烟草工程专业(方向) 《烟草原料学》 构建体系 优化课程

【基金项目】郑州轻工业学院青年教师教改项目;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49-01

随着我国烟草行业的快速发展,烟草企业对烟草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烟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为适应烟草行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调整。《烟草原料学》作为烟草工程专业(方向)的一门重要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

一、《烟草原料学》课程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是郑州轻工业学院的一个特色专业,《烟草原料学》是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烟草原料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烟草概述、烟草栽培、烟草调制、烟叶分级、烟草病虫害、烟叶初加工、烟叶发酵等,其核心是研究烟草原料,旨在为卷烟工业合理利用烟叶资源以及加工烟草奠定基础[2]。

《烟草原料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涵盖内容多、知识点零碎、知识面较宽、知识层次复杂,并且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培养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解决烟草原料生产方面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011年,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烟草工程系制定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3]。采取“3+1”培养模式对本科生进行培养,即学生3年学习理论知识,1年进行生产实践。理论课总学时有所减少,《烟草原料学》课程学时大幅度减少,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如果按照以往的进度授课,势必会出现授课时间紧张,甚至在规定学时内课程内容讲不完的问题。

二、构建《烟草原料学》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为了保证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和提高《烟草原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客观上要求重新构建《烟草原料学》课程体系。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客观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制定的重大高等教育创新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4]。“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5]。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客观上要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

2.烟草学科发展的需要。为促进烟草学科的发展,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确定了《工程制图》等16门课程为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的主干课程,同时确定了《烟草原料学》等8门课程为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为了保证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构建《烟草原料学》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促进烟草学科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重构《烟草原料学》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烟草原料学》课程组根据烟草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烟草企业对烟草原料生产和初加工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并与前后课程很好地衔接,科学地构建了《烟草原料学》课程体系。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可以突破章节的限制,使联系紧密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最终将本课程分为烟草原料概述、烟草原料生产技术、烟草原料初加工技术等3个知识模块。

烟草原料概述包括烟草生产概论,烟草类型和烟草制品类型,烟草生物学基础,烟草与环境,烟草的产量与质量,烟草的营养与施肥,烟草的种植制度;烟草原料生产技术包括各种类型烟草育苗技术、栽培和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调制技术;烟草原料初加工技术包括烟叶分级原理与技术、打叶复烤技术、烟叶储存与养护技术等。这样使《烟草原料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更具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

四、优化《烟草原料学》课程内容

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后,由于实践教学学时大幅度增加,理论教学学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烟草原料学》课程学时也由原来的60学时减少为54学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烟草原料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

1.对《烟草原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或重叠部分进行优化。例如烟草的起源、烟草制品的类型、烟草化学成分的特点等内容,经常会出现同一个知识点被不同老师在课堂上大篇幅、反复地讲述。根据这些重复或重叠的内容在不同课程的重要性,与相关的专业课老师进行交流,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合适讲解,这样可以避免部分教学内容被反复讲解,消除学生反复听同一内容而产生疲倦的现象。

2.对《烟草原料学》课程中数据资料较旧、且占用篇幅较多的内容进行优化。例如烟叶和卷烟产量、烟草种植区划、烟叶分级的沿革等内容,有些数据资料已经过时,不易将这些内容作为授课内容,简单介绍一下即可,应及时补充最新资料和最新研究进展。根据选用教材和阅读资料认真加工、去粗取精、科学取舍,从中选取科学的、先进的、实用的资料作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既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又达到一定的精炼程度。只有这样,授课时学生才可能不会因数据资料过时、篇幅较多,而感到没有意义、不感兴趣。

五、构建《烟草原料学》课程体系的效果

《烟草原料学》课程组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组通过对《烟草原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消除了部分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个别资料过时等不合理现象,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做到了在不过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不影响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保证“3+1”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六、结束语

为适应烟草行业对烟草原料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配合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烟草原料学》课程组通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做好《烟草原料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佛琳, 赵正雄, 杨焕文, 等. 适应新形势下烟草行业人才需求的思考[J]. 高等农业教育, 2008, (4): 51-53

[2]刘春奎, 蔡佳, 闫克玉, 等. 烟草工程专业《烟草原料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 广西轻工业, 2011, (3): 131-132

[3]刘春奎, 王建民, 杨靖, 等. 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与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 (52): 206-207

[4]季沛, 韦钢, 杨宁. 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12, (6): 39-40

[5]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7): 30-32

草原主要内容篇3

“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弘扬草原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而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文化节庆活动。草原文化节自2004年创办以来,全区广大文化工作者以研究开发、传承弘扬草原文化为己任,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推陈出新,深刻认识和把握“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充分发挥我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汇聚草原文化的研究力量、创作人才、表演队伍,着眼于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着眼于民族艺术精品的创作,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成果,提升了文艺作品创作水准,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推动草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届草原文化节紧紧围绕“弘扬草原文化,展示文艺精品,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这一主题,从优秀民族剧目、内蒙古舞蹈精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多个层面,集中展现了草原戏剧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草原文化精粹。通过举办“忽必烈的世界”――中国元代艺术展、全国书法名家内蒙古题材作品展、草原诗歌朗诵会和民族电影展映周活动,展现了草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构建了草原文化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内蒙古与国内外在多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高层次的主题论坛,拓展了草原文化的新视野,挖掘了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了草原文化的创新。

优秀戏剧之花――草原神韵世界殊

近年来,内蒙古有大批精品主题戏剧脱颖而出,先后有300多项优秀剧(节)目荣获“五个一工程” 奖、国家“文华新剧目奖”和内蒙古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艺术创作“萨日纳”奖。本届草原文化节中,在内蒙古乌兰恰特和内蒙古人民会堂分别进行了优秀剧目展演。这些剧目是从自治区直属文艺团体及各盟市申报的20余个新创作的剧(节)目中经过专家认真筛选出来的,展演的剧目包括:由鄂尔多斯歌舞剧团演出的民族舞蹈轻喜剧《飞翔的草原》、由呼伦贝尔市民族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舞剧《呼伦贝尔大雪原》、由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音舞诗画《红山之光》、由呼和浩特市晋剧团演出的晋剧《满都海》等。一部精彩的剧目就是一个生动课堂,讲述着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历史,讴歌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一位观众在观赏了民族歌舞剧《呼伦贝尔大雪原》后说:“这次来观看演出,我惊叹于我们在草原文化方面的保护是如此完整,形象直观的东西多,空洞抽象的东西少,这样的剧目有看点,希望中国草原文化节继续办下去,越办越好。”

民族电影展映――风情迥异令人回味

如今,看电影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一部电影所能传达的文化元素之多、产生影响之深、受众范围之广,也是其他文艺作品难以相比的。本届中国草原文化节的活动项目之一――“民族电影展映周”中,在各主要影院及盟市、旗县民族院线展映全国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51部、科教片26部,文化节期间共展映电影330多场,近10万人次的观众尽情享受到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巍峨雄伟的天山,烟波浩淼的滇西林海,俄罗斯族的风情舞蹈,土家族的酒文化,共同搭建了一个全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大舞台。展映内容从优秀草原题材影片扩大到全国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展现了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风情、迥异文化、独特民俗。覆盖范围由主要影院放映到涵盖全区各盟市、旗县及农村牧区,把“文化大餐”端到马背上、田地边,让全区各族群众都能“近水楼台”地享受这场文化盛宴。“民族电影展映周”期间,还召开了民族电影座谈会,邀请国家电影管理部门的领导、民族电影艺术专家和各民族电影集团专业人员座谈,对民族电影的发展、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民族电影展映周”不仅展示了民族电影精品、让全区各族人民分享到民族电影成果,还进一步丰富和弘扬了草原文化精神,促进了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

主题文化展示――“思想草原”博大精深

中国草原文化节的草原文化主题论坛是平台固定、机制开放、议题多元、形式灵活的重要品牌学术论坛,今年的论坛上百位专家云集,他们通过专题研讨的形式,努力实现整合全国草原文化研究力量,深化草原文化各领域研究,推动草原文化研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目的。

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两台主题为“赞美草原,歌颂生活”的蒙汉语草原诗歌朗诵会,将精选的20余首草原题材诗歌配以伴舞、音乐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历代展示草原智慧、宣传草原文化的优秀诗篇;邀请全国书法名家以成吉思汗箴言、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蒙古史文献段落、古代蒙古族诗歌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蒙古文篆刻经典作品等草原历史文化文献为创作选题进行创作, 在内蒙古美术馆展出了147幅作品,其中印章48方、书法99幅,汉文作品123幅、蒙文作品24幅,是一次草原思想与智慧凝固的精彩展示。

文化艺术奇葩――陪世界一起看草原

提到大草原,就不能不想起蒙元帝国的辉煌;说起大草原,就不能不神往那令人如痴如醉的歌舞之乡;想起大草原,怎能忘了那像草原一样深远的长调悠扬。本届中国草原文化节的文化盛宴里,有一道菜不可不尝,那就是在内蒙古博物院举办的《忽必烈的世界:中国元代艺术展》。该展览共分建筑雕刻、工艺装饰、丹青剧曲、宗教艺术四部分,它以丰富的内容、鲜活生动的形式和多姿多彩的文物阐述了中国艺术在十三、十四世纪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展览在讲述艺术文化史的同时,还深入细致地分析和阐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历史,用文物和史实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西域、和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汉族共同创造的多民族的国家和多元文化。“中国文化太神奇了!”来自加拿大的哈维・希曼说,“这次来呼和浩特市旅游正赶上第八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参观了中国元代艺术展,感觉非常好。还打算欣赏一下闻名已久的蒙古族舞蹈和长调,感受一下内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

说到蒙古族舞蹈,本届中国草原文化节上的内蒙古舞蹈精品展演展现了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的大量舞蹈精品,讴歌了几代舞蹈艺术家对传承、发展民族舞蹈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有年逾八十的老舞蹈艺术家出场,也有刚踏上舞蹈之路的少年,用心展示了这身体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最后全场翩翩起舞,场面十分动人。

草原主要内容篇4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草种管理,提高草种质量,维护草品种选育者和草种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草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草品种选育和草种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草种,是指用于动物饲养、生态建设、绿化美化等用途的草本植物及饲用灌木的籽粒、果实、根、茎、苗、叶、芽等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

第四条农业部主管全国草种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草种管理工作。

第五条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草种生产、经营活动;草种生产经营机构不得参与和从事草种行政管理工作。草种的行政主管部门与生产经营机构在人员和财务上必须分开。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草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生产、更新、推广工作,鼓励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奖励在草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推广等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草种质资源保护

第七条国家保护草种质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

第八条农业部根据需要编制国家重点保护草种质资源名录。

第九条农业部组织有关单位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和利用草种质资源,建立草种质资源库,并定期公布可供利用的草种质资源名录。

第十条农业部和省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建立国家和地方草种质资源保护区或者保护地。

第十一条禁止采集、采挖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草种质资源。确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采挖的,应当经省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农业部审批。

第十二条从境外引进的草种质资源,应当依法进行检疫。

对首次引进的草种,应当进行隔离试种,并进行风险评估,经确认安全后方可使用。

第十三条国家对草种质资源享有,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提供草种质资源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农业部审批。

第三章草品种选育与审定

第十四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从事草品种选育,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相结合选育草品种,鼓励企业投资选育草品种。

第十五条国家实行新草品种审定制度。新草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广告,不得经营、推广。

第十六条农业部设立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新草品种审定工作。

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相关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行政管理等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的专业人员组成。

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由农业部聘任。

第十七条审定通过的新草品种,由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证书,农业部公告。

审定公告应当包括审定通过的品种名称、选育者、适应地区等内容。

审定未通过的,由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公民、外国企业或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新草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草种科研、生产、经营机构。

第四章草种生产

第十九条主要草种的商品生产实行许可制度。

草种生产许可证由草种生产单位或个人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第二十条申请领取草种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繁殖草种的隔离和培育条件;

(二)具有无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草种生产地点;

(三)具有与草种生产相适应的资金和生产、检验设施;

(四)具有相应的专业生产和检验技术人员;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申请领取草种生产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草种生产许可证申请表;

(二)专业生产和检验技术人员资格证明;

(三)注册资本证明材料;

(四)检验设施和仪器设备清单、照片和产权或合法使用权证明;

(五)草种晒场情况介绍或草种烘干设备照片及产权或合法使用权证明;

(六)草种仓储设施照片及产权或合法使用权证明;

(七)草种生产地点的检疫证明和情况介绍;

(八)草种生产质量保证制度;

(九)品种特性介绍。

品种为授权品种的,还应当提供品种权人同意的书面证明或品种转让合同;生产草种是转基因品种的,还应当提供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二十二条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作出是否核发草种生产许可证的决定。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必要时,审批机关可以对生产地点、晾晒烘干设施、仓储设施、检验设施和仪器设备进行实地考察。

第二十三条草种生产许可证式样由农业部统一规定。

草种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期满后需继续生产的,被许可人应当在期满3个月前持原证按原申请程序重新申领。

在草种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许可证注明项目变更的,被许可人应当向原审批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第二十四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无证从事主要草种的商品生产。

禁止伪造、变造、买卖、租借草种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草种生产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草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草种,并建立草种生产档案,载明生产地点、生产地块环境、前茬作物、亲本种子来源和质量、技术负责人、田间检验记录、产地气象记录、种子流向等内容。生产档案应当保存至草种生产后2年。

第五章草种经营

第二十六条草种经营实行许可制度。草种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先取得草种经营许可证后,凭草种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或者变更营业执照,但依照《种子法》规定不需要办理草种经营许可证的除外。

主要草种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常规原种种子的经营许可证,由草种经营单位和个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从事草种进出口业务的,草种经营许可证由草种经营单位或个人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农业部核发。

其他草种经营许可证,由草种经营单位或个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第二十七条申请领取草种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经营草种种类和数量相适应的资金及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具有能够正确识别所经营的草种、检验草种质量、掌握草种贮藏和保管技术的人员;

(三)具有与经营草种的种类、数量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及仓储设施;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八条申请领取草种经营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草种经营许可证申请表;

(二)经营场所照片、产权或合法使用权证明;

(三)草种仓储设施清单、照片及产权或合法使用权的证明。

第二十九条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作出是否核发草种经营许可证的决定。不予核发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必要时,审批机关可以对营业场所及加工、包装、贮藏保管设施和检验草种质量的仪器设备进行实地考察。

第三十条草种经营许可证式样由农业部统一规定。

草种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期满后需继续经营的,经营者应当在期满3个月前持原证按原申请程序重新申领。

在草种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内,许可证注明项目变更的,被许可人应当向原审批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第三十一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无证经营草种。

禁止伪造、变造、买卖、租借草种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草种经营者应当对所经营草种的质量负责,并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草种使用者提供草种的特性、栽培技术等咨询服务。

第三十三条销售的草种应当包装。实行分装的,应当注明分装单位、原草种或草品种名、原产地。

第三十四条销售的草种应当附有标签。标签应当注明草种类别、品种名称、种子批号、产地、生产时间、生产单位名称和质量指标等事项。

标签注明的内容应当与销售的草种相符。

销售进口草种的,应当附有中文标签。

第三十五条草种经营者应当建立草种经营档案,载明草种来源、加工、贮藏、运输和质量检测各环节的简要说明及责任人、销售去向等内容。

经营档案应当保存至草种销售后2年。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当地草种广告的监督管理。草种广告的内容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主要性状描述应当与审定公告一致,不得进行虚假、误导宣传。

第六章草种质量

第三十七条农业部负责制定全国草种质量监督抽查规划和本级草种质量监督抽查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规划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抽查计划。

监督抽查所需费用列入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预算,不得向被抽查企业收取费用。

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实施监督抽查的企业,自扦样之日起6个月内,本级或下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对该企业的同一作物种子不得重复进行监督抽查。

第三十八条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草种质量检验机构对草种质量进行检验。

承担草种质量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第三十九条草种质量检验机构的草种检验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或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二)从事草种检验技术工作3年以上;

(三)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第四十条监督抽查的草种应当依据《国家牧草种子检验规程》进行质量检验。《国家牧草种子检验规程》中未规定的,依据《国际种子检验规程》进行质量检验。

第四十一条《草种质量检验报告》应当标明草种名称、扦样日期、被检草种的数量、种子批号、检验结果等有关内容。

《草种质量检验报告》由持证上岗的草种检验员填写,检验机构负责人签发,加盖检验机构检验专用章。

第四十二条被抽查人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检验结果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下达任务的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的复检申请。逾期未申请的,视为认可检验结果。

收到复检申请的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审查,需要复检的,应当及时安排。

第四十三条禁止生产和经营假、劣草种。

下列草种为假草种:

(一)以非草种冒充草种或者以此品种草种冒充他品种草种的;

(二)草种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

下列草种为劣草种:

(一)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

(二)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

(三)因变质不能作草种使用的;

(四)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

(五)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

第四十四条生产、经营的草种应当按照有关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疫,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草种生产基地从事病虫害接种试验。

第七章进出口管理

第四十五条从事草种进出口业务的单位,除具备草种经营许可证以外,还应当依照国家外贸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取得从事草种进出口贸易的资格。

第四十六条草种进出口实行审批制度。

申请进出口草种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填写《进(出)口草种审批表》,经省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农业部审批后,依法办理进出口手续。

草种进出口审批单有效期为3个月。

第四十七条进出口草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草种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二)草种名称、数量、原产地等相关证明真实完备;

(三)不属于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草种。

申请进出口草种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草种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副本和进出口贸易资格证明;

(二)草种名称、数量、原产地证明材料;

草原主要内容篇5

12月18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关于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促进改革决定草案)和《关于修改〈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修改八件法规决定草案)。对促进改革决定草案,常委会组成人员总的认为,省人大常委会在省委全会闭会后不久即作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决定,是落实省委决定对人大明确提出的任务的具体行动,是依照法定程序把党委决策成为国家意志的履职行为,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意识,与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是必要的、及时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决定草案基本框架和内容也予以总体认同。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决定草案的有些表述方式和文字提出了一些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关于对修改八件法规决定草案,常委会组成人员总的认为,对八件法规作出修改,符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是可行的、必要的。12月18日下午,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了逐条研究,提出了修改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法制委员会提出的修改建议已于12月19日上午向主任会议作了汇报,主任会议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促进改革决定草案

1.关于条款划分问题。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决定草案条文设置比较细,有点分散,建议按调整对象予以适当归并。为此,建议把第三条和第四条有关政府职责的规定合并为一条;第六条至第八条关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规定合并为一条;第九条和第十条关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制度保障的规定合并为一条。这样,经调整后,决定草案的内容整合成六条。

2.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点领域、基本原则的表述。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决定草案第二条内容主要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决定的重申性规定,没有必要过于具体,同时要突出人大决定的特点。为此,在文字上进行了提炼压缩,并将第二款和第三款内容进行合并;同时为更明确宣示法治原则,建议在第四款后增加“保证改革的合法性、有序性”一句。

3.关于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职责。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对个别条款顺序作了调整,并删去第四条第二款最后“试点成熟的改革经验应当及时向全省推广”一句。

4.关于人大职责。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决定草案对人大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也要提出原则要求。为此,建议增加一款,作为修改后的第五条第一款:“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监督、决定、任免工作机制。”

5.关于保障机制的规定。决定草案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本省保障改革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改革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有关单位和个人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删去“责任豁免”以及之后的一句。此外,原第四条第三款的内容进行修改后并入到本款。本条修改后的内容为:“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大胆改革创新。本省建立保障改革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机制。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阻挠、延误改革创新政策措施的实施。”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还对决定草案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

二、关于修改八件法规决定草案

草原主要内容篇6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过程。在历史过程中,文化传承就是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草原生态文化是指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草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重生态,或者说是其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具有显著的生态性。草原文化的生态性即草原地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草原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是指有利于人与草原相互和谐的理念、态度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纵向传递。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体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内容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法律制度、与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草原生态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承一样也具有选择性,不是对前文化和他文化的简单继承和吸收,而是对已有草原生态文化的选择性继承,既包括对体现人与草原和谐的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继承,又包括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理念的继承。

二、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价值分析

(一) 草原生态文化的生态伦理学价值

生态伦理学是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综合知识,研究人们在自然关系方面的道德本质及其规律,探索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达到使人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运用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我们对草原生态文化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探究:一是精神上,人与草原关系上的道德责任;二是物质上,人对待草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精神上,草原上人们的生命观和自然观独具特色。敬畏生命和尊重自然是草原上的人们两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心目中,一个人只有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大自然及万物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自然是有用、宝贵、神圣、不可替代的,大自然大于人+畜+草之和。这两个伦理原则一直在指引着他们从远古走到今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草原一直保存至今的关键。物质上,草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为切实地体现了草原生态文化的伦理思想。游牧生产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最生动地体现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游牧就是四季轮牧,其核心和关键是按季节转移放牧场地。游牧不仅有利于牲畜防疫、长膘,而且能保持草原生态平衡。马背民族生活习惯的细微之处也凝聚着生态之光,蒙古包就是典型的生态环保建筑。这种建筑不需要土坯和砖瓦,也不用金属,只需要少量的木材、毡子和皮条就能做成,把建造房屋对自然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点。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制度价值

草原生态文化起源于草原人对自然、对草原的朦胧认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草原的保护,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草原生态文化逐渐从自发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真正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依靠的是法律制度,包括习惯法和制定法。早期的习惯法规定,严禁挖掘草地、遗火、春夏季狩猎和污染水源等行为。元代以后形成的成文法几乎都涉及了生态问题,对蓄意破坏草场、盗猎等行为制定了严厉的制裁法规,《元典章》、《阿勒坦汗法典》、《喀尔喀法典》等还列出了保护动物的名单,反映了蒙古民族高度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指出,“法律和语言一样,没有绝对中断的时候,它也像民族的其他习性一样,受着同样的运动和发展规律的支配;这种发展就像其最初阶段一样,按着其内部必然性的法则发展。法律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力量的加强而加强,最后也同一个民族失去它的民族性一样而消亡。”在现实中,民间法的存在并且与国家法并存,作为指引和矫正人们行为的规范体系以及纠纷的自我愈合机制,发挥准法律的作用。

(三)草原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草原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一致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突出和生态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其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一方面,从来源上看,草原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思想都来源于人们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反应。草原生态文化来源于北方严酷的草原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源于全球化的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从概念和内容上可以更确切地反映出二者的一致性,二者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游牧是草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最为典型地体现人――草――畜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关注代内和代际的发展问题,强调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作为一个复合大系统看待,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机制

草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它的传承与一般的文化传承一样也应当具有一定的传承机制。我们可以尝试分析出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机制的属性:

(一)草原生态文化传承是一种草原人与生俱来的社会强制

草原上的人们,生来就是牧民,处在牧民这个群体中,以自己是一名草原人而自豪。在蓝天白云下和无边的草原上,骑马放牧的牧民承袭了热爱草原和热爱动物的草原生态文化,并将这种文化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代,形成了一种社会强制。草原上的民族自古以来就以草原为家,这是由草原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更是日积月累的文化使然。因此,草原生态文化存在于草原,更存在于每个蒙古族家庭和蒙古人的心中。

(二)草原生态文化传承是一种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精神传承

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面前,传统的经验知识只是对其表征现象的感知和领悟,而对其更深的基本物质运动规律还无法认知和掌握,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界的崇拜心理――宗教。北方游牧民族主要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态,主张“万物有灵论”,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认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河流湖泊都有灵性,不能轻易地扰动、射杀和破坏,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在16世纪藏传佛教传入后,逐渐取代萨满教的地位。不论是萨满教还是藏传佛教都以神灵的名义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方式。

(三)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结果――草原文化传统的形成

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也是草原生态文化的积淀过程。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草原生态文化是草原文化的精髓,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使得草原文化传统的生态精神得以形成。这种不可或缺的生态精神体现了草原上生活的少数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他们与草原和谐统一的深层心理。

(四)草原生态文化传承蕴涵着选择机制

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价值判断,更离不开以价值判断为特征的选择机制,因为草原生态文化传承内涵着草原文化内在属性的传递。只有在选择机制的作用下,才能保证草原生态文化在发展中具有稳定、模式化的特征,并通过草原人的价值判断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时代性的选择,使草原文化传统具有时代特征。如果说过去的草原文化传统是热爱草原、热爱动物,那么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传统的内涵则更大,体现为热爱大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四、草原生态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面临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草原生态文化传承受到挑战,也是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难点。

(一)草原退化,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根本遭到破坏

草原生态文化根植于草原,没有草原更何谈草原生态文化。在建国前的上千年历史中,北方的游牧业既具有维护天然草原的经济功能,又具有维护草原生态的功能。由于开垦、沙漠化等原因,目前全国约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达23亿亩,产草量比20世纪80年代平均下降30%―50%,部分草场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内蒙古大草原面积减少了,而牲畜量却增加几倍。这些生态恶化的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意味着草原生态文化之源的枯竭。

(二) 对草原生态文化价值认识不足,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缺失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本民族的人自身不能敬畏,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就会失去自身的文化之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对草原生态文化的认识不足,甚至缺乏传承草原生态文化的自觉意识,使草原生态文化难以传承。很多草原牧民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草原,无疑是草原生态文化传承自觉意识逐渐缺失的一个重要体现。草原上蒙古族民俗村反映草原生态文化的很多民族风俗已经形式化了,使得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失去了自觉意识,显得被动并且生硬,在传承中流失了草原生态文化的活力和本质。

(三) 牧区人口流失,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体出现断层

文化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机制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机制中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体就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由于牧区居住分散和牧民对文化教育需求的提高,牧民家的孩子们一般从小学开始就离开家到外地求学了。牧民都期望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有更多的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牧民走出去打工,放弃了在家从事牧业的生活。就是这样,牧区人口在流失,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体出现断层。2008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输出达到199.4万人,比年同期增加7.5%,输出劳动力占农村牧区总劳动力的27.6%,比上年同期增加1.3%。

(四)草原生态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需要加强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草原生态修复和草原保护建设项目,草原生态状况正在好转。但是,草原保护政策还是不够完善:草原承包制实行以来,牧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导致草原不断退化、沙化;还出现了围栏外的草场比围栏内的草场破坏严重,无畜或少畜的草场比养畜大户的草场破坏严重,通过租赁等形式发生了流转的草场比没有发生流转的草场破坏严重的现象;在退牧还草项目区,给予农牧民一定的生活补贴已经到期,接下来的补贴还有待继续。

五、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重点

(一)汲取草原生态文化的精华,完善国家政策支持

尽管现行政策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仍未能扭转草原退化的局面。因此,在制定和完善政策的时候,应当尽量多考虑牧民的意愿,从下而上形成决策,正如草原生态文化传统一样。“由下至上”的方法是指政府制定政策时先深入基层调查牧民对政策的态度及想法,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可减少制定政策的盲目性。经采纳农牧民意见和建议后制定的政策较符合农牧民自己的意愿,执行实施的效果较好。

(二)关注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加强传承主体的自觉意识

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不仅应当为从事草原文化研究的学者熟知,更应当通过宣传让脚踏实地在实践这些价值的草原人加深认知。加强草原生态文化传承主体的自觉意识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1.对草原生态文化进行深入研究;2.通过教育来增强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3.社会环境和文化潮流对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影响。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对草原文化的研究就是加强传承主体自觉意识的重要方式。草原文化节的举办,是让广大人民了解草原生态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也传承草原生态文化的重要手段。

(三)实现牧民增收,留住牧民,保证草原生态文化的主体不流失

人是一切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各民族群众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民族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承者。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只有让牧民增产增收,才能充分调动其自觉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留住牧民,保证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体不流失。目前,牧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的状况依然存在,甚至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差距加大的趋势。国家实行的退牧还草、禁牧休牧等政策实际上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却限制了草原上放牧家畜的数量,并增加了家畜草料成本,从客观上直接影响牧民的牧业收入。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逐步完善适合牧区的农业补贴政策,并再次提出了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这对促进牧民增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借鉴蒙古族生态法、完善草原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制度上对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

草原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门源县;草原管理;体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1 明确草原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1.1 草原管理的目标

草原管理的目标是在对草原进行可续的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上,深化对草原环境保护与牧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关注,保护当地草原生物的多元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1.2 草原管理的内容

进一步明确草原管理的内容,继续宣传贯彻草原的法律法规,依法治草,加强对草原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行草原地区承包责任制,并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创建草原生态预警系统和动态监控机制,做好对草原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实现市场流通与草种生产基地建设的协调发展,做好牧民技术培训和草业技术推广等多方面的工作。

2 创建科学的草原管理体制

2.1 重组整合现有的草原管理体系,加强草原管理体系能力建设

一般来说,草原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包含草业发展和市场管理、政策法规和草原承包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除了当前的项目办公室、草原处以及当地的监理站点之外,还需要设立草业发展和市场管理方向的部门,全面整合草原管理体系。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草原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在实施大型的草原建设工程、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项目中,进一步加大体系与能力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是草原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体系、草原监管体系、草原科研体系、草原减灾体系等,加强对草原的保护与建设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能顺利展开。

2.2 转变管理模式,完善草原征费管理体制

2.2.1 转变管理模式

转变草原管理模式,提升草畜动态平衡管理水平。在开展草原承包基础上,草原基础管理部门需要创建专门的档案,并且对牧户的草原进行定级的基础上,确定相关的草地生产规模,做到管理到每一户。将草原是否退化当成是草原管理部门重要业绩指标,并将其与目标责任挂钩。

2.2.2 完善草原征费管理体制

当前,因为牧民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除了国家建设项目中需要有部分的自筹资金外,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草原保护费,导致有些牧民盲目、过度放牧,造成了草地退化。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惩处措施,完善《青海省草原法实施细则》、《草原法》,制定根据额定载畜量来开展牧业生产,对承包过载的牧户,采取强制削减数量或者是严惩的方式,让草畜平衡的理念能转化成群众的自觉。

3 加强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3.1 确定草原技术服务体系的基本职能

草原技术服务体系职能主要包含草种生产基地建设、草业技术培训和推广、草原勘测设计以及利用、草原建设监理、草原生态监控等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草原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加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内容,进一步完善草原站点人员的技术力量,提升技术人员的业务素养,进一步规范责任目标与服务行为,真正能承担起为草原木业发展的重要职责。此外,还需要创建技术保障体系。将相关的技术服务全部纳入到草原建设项目后期展开的管理之中,特别是需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创建项目后期管理的技术保障体系,保证草地建设项目能真正发挥其稳定与长期效益,确定好具体的指标、责任以及奖励办法,将技术与资金有机整合到一起,全面带动项目效益的全面增长以及项目本身起到的示范性作用。

3.2 加强草原高素质人才建设,建立专家咨询团

3.2.1 加强草原高素质人才建设

将创建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全面推广实用性技术作为基本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科研、教育与牧业的有机结合,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并且培养能开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性人才。构建新的科技运作机制,全面革新科技人员管理制度,让更多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3.2.2 建立专家咨询团

为了确保科研体系能更好地进行草原建设与保护方面的工作。在当地的草原管理部门固定经费内,可以建立专门的运作资金,实行委托课题研究以及创建咨询机构等切实有效的方式,建立一支过硬的专家队伍,为建设项目展开前、中、后期的技术引进与推广工作做好把关工作,让科技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总之,牧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草原管理体系,强化对草原的监督管理。具体来讲,就是要明确草原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创建科学的草原管理体制,加强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构建适合门源县的草原管理新体系,开创当地草原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时彦民,左玲玲,陈会敏.加拿大草原管理启示[J].中国牧业通讯,2006(01).

[2] 刘生梅.关于草原管理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19).

草原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草原生态旅游;旅游环境容量;环境保护;法律保障

【正文】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由美国学者贺兹特建议对文化、教育和旅游进行再反思,并提出包含生态旅游含义(ecological tourism)的倡议。即提倡对当地文化与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与游客最大满足的旅游活动。自此,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开启了生态旅游的新时代。草原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多功能性。它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净化环境、营养循环、生物多样性和游憩休闲方面对维护人类生存,保持生态平衡起了重大作用,因而草原生态旅游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因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人财富的增长,人们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人们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释放压力,回归精神的宁静,这使得生态旅游在国内异常火爆。尤其是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因而草原生态旅游也成为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一种体现。当前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原则等方面给予很大关注的同时,也为草原生态旅游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学术专家以、旅游业内人士及生态旅游爱好者们一直都在探讨,希望中国能早日出台生态旅游质量标准,促进中国生态旅游稳步、健康、科学发展。因此,从法律层面探讨草原生态旅游的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草原生态旅游概况

草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提供资料,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3.365亿公顷,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7.1%左右。而且几乎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的草地类型。从热带亚热带草地、温带不同类型草原,泛滥草原(又称河漫滩草地)到高寒草地等,有草甸,有草原,有荒漠。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地,由不同的植物组成,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呈现不同的景观。草原不同于森林、农田,它以其辽阔美丽、多彩而为人们所称赞。正因为如此,草原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草原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十分突出。比如有水草丰茂,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若尔盖大草原,有“手摸白云天,脚踏花草地”的空中草原,有保留着少数民族文化遗风和生活习俗的呼伦贝尔东部草原,有“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之称的伊犁草原,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有上千大小湖泊的鄂尔多斯大草原,和群山争雄、江河奔流的川西高寒草原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草原,以其特有的风景、地貌和民俗风景吸引着大批累于都市繁重生活压力的人们参观旅游。因此,国内草原生态旅游前景良好。然而,草原生态系统如其他特定生态系统一般,具有自身的群体、群落发展和结构。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其中,人类活动对这一动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在全国绝大多数草原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系列生态问题,如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气候恶化以及严重的鼠害等等。这是由于人类生态观念不强、盲目发展而对草原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违背于可持续发展道路而造成的生态恶果。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面积已近18万平方公里,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20年间,因沙漠化已丧失了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草原生态形势严峻。传统的草原旅游给当地经济与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了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利益,但同时,也对当地社会、环境、教育、民俗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旅游部分地加剧了景区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草原生态旅游又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数量与质量上均存在不尽人意之处。

二、在草原生态旅游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来说,草原旅游资源,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及独有特色,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则更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草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有限。作为对生态旅游生态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的旅游环境容量(TECC),是衡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数。其内涵为:“某一生态旅游地环境(指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生态旅游相关者)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 旅游消费舒适度减弱、旅游经济受损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生态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生态旅游活动强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1]根据这一概念,不难看出,它是衡量生态旅游环境保育和生态旅游发展之间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开展生态旅游时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又要强调生态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定的限度。据此也可得出:草原生态旅游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旅游环境容量出现偏差。对这一地区的开放就必须谨慎,游客流量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就必须考虑对当地社区的影响。[2]第二,草原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法律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1、草原生态法律体系不完善。一些从事旅游管理的部门人员和部分学者,往往热衷于资源的开发、景区的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而不太注重从事宏观的诸如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分析研究,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政策滞后于生态旅游的实践。[3]在旅游法方面,没有全面规范旅游业的基本法,而且规范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定也存在虚置问题。并且法律运行保障不畅,具体如何落实和操作一直缺乏程序性的落实机制。环境保护方面也没有针对旅游尤其是草原生态旅游这一特殊行业可能产生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必要的规范。这对草原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开展是个巨大的隐患。2、草原生态旅游法律缺乏统一系统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就草原生态旅游管理方面存在着多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管理权限和管理重点,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这就使得草原生态旅游区管理出现不作为、滥作为或者各自为政,极大地影响草原生态旅游的进程。第三、缺乏科学的草原生态旅游法律保护意识。虽然追求健康、亲近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存在着“挂生态旅游之名,行破坏生态环境之实”的现象。这也说明人们对草原环境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第四、草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标准不健全。因为草原生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必须有相应科学的质量标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尚未有一整套系统衡量草原生态旅游质量的标准。第五、法律监督不力。有关行业法规亟待出台,监督稽查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4]

三、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一步更好的用法律作为武器保护草原生态旅游

草原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部分,必然符合生态旅游的较高层次要求。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以把生态旅游如下简明公式表示:

草原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与养护;管理技术

在多姿多彩的21世纪里,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它不但能美化城市面貌而且也能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高效的管理和科学养护是巩固和提高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关键环节,对确保绿化质量、发挥绿化景观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园林绿化的养护与管理。

一、影响城市绿化与养护的基本因素

影响绿化养护管理技术因素一般包括:扶正、除杂、修剪、抹芽、施肥、淋水、防止病虫害等等。但从总体上看影响绿化养护的因素主要有土壤和气候、资金投入、人员素质、科技应用水平、人为活动等等因素。

二、绿化养护管理的主要内容

1、浇水。所有乔木、灌木、花草除土壤封冻期外,除土壤封冻期外,人工草坪应适时进行浇灌,雨季应注意排水,干热天气尤其是冷季型草应适当喷水降温保护草地,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上冻前要浇足浇透冻水。在使用再生水灌溉时,水质必须符合园林植物灌溉水质要求。

2、施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植物种类、不同树龄和生长状况需求进行施肥。乔木一般在每年的春季(促进植物生长)和秋季(促进植物枝条木质化)重点施肥2次,新植苗木要施入腐熟基肥。草坪全年施肥次数不少于3次,草坪施肥必须均匀,撒施后应及时浇水。

3、除草。乔木、灌木、花草要及时清除杂草,保持草坪纯度。使用除草剂必须慎重,应先试验,再应用。对被破坏或其他原因引起死亡的乔木、灌木、花草坪草应及时更换补植,使草坪保持完整,无地面。④补植时应补种与原树木、草坪相同的草种;适当密植,并加强管理养护,尽快与周围草坪一致。⑤三年生以上草坪应采取打孔透气、疏草等措施。⑥乔木、灌木、花草的病虫害防治,应在加强养护管理的基础上,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4、修剪。修剪包括乔木、灌木、草坪修剪。

4.1乔木修剪一般在发芽前及落叶后进行常绿树种原则上不修剪,一般剪去残枝、病枝、折枝、下垂枝。行道树修剪要保持树冠完整美观,主侧枝分布匀称,内膛不空又通风,分枝点高度最低标准为2.8 m,注意不能影响行人、车辆通行。树木应与架空线、路灯、信号灯、变压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4.2花灌木、草木花卉修剪。考虑每种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花灌木和草木花卉在花芽分化前进行修剪,花谢后及时剪去残花,将开花枝条进行中或重短截,以利来年促生健壮新芽。

4.3绿篱修剪。修剪绿篱及色带应使轮廓清楚,线条整齐,顶面平整,高度一致,侧面平直。每年全面整形修剪五次,并随时将凸出于平面的枝条剪去。修剪后将残留绿篱面的枝叶及时清除干净。

4.4草坪修剪。草坪的修剪应根据不同草种的习性和观赏效果,进行定期修剪,使草的高度一致,边缘整齐,剪草的高度以草种、季节、环境等因素而定。一次修剪高度原则上不大于草高的1/3,草坪植物的修剪次数依不同的草种、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不同的环境条件来确定。

5、病虫害防治。在我市乔木树病虫为害主要以蚜虫为主,如国槐主要在5~6月为害严重,提前用氧化乐果喷药进行预防效果更佳,绿篱胶东卫茅一般在7~8月雨水多季白粉病为害较重,提前用多菌灵进行预防与防治。草坪的病虫害防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6、冬季防寒防冻。树木涂白,进入10月下旬后,我市对所有乔木树用生石灰与硫磺进行配制,实施树木涂白。10月中下旬开始冬浇,冬浇水要浇足浇透,以免冬季受旱。11月初用竹条对绿篱植物进行打架,进入中旬覆盖编织防寒布,使植物免受冬季积雪重压,避免风寒,安全过冬,以利次年植物较早返青。

三、管理方法

为了保障城市绿化成果,使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主要采取以下管理方法:

1、养护管理承包化。请示主管局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将有限资金真正用好。

2、经费包干。依据上述两个标准,对养护工作进行严格要求,与绿化大队签订全年绿化养护管理责任书,将局拨付的养护经费专款用于街道及广场,对辖区内所有养护地段的养护经费进行科学测算,以此作为绿化大队包干经费。

3、片区包干。养护设立七大片区,采取分段养护、分片管理、分片计酬的形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达到人员在岗全覆盖,不留死角。

4、管理模式。大队长总负责,队长分区负责,组长分片负责,早点名、常在岗、勤检查、日记录,达到五个标准:①养护队伍专一性;②工作进度高效性;③资料记录连续性;④报告制度时效性;⑤养护核算独立性。

5、经费拨付。管养经费按照年度综合平均得分进行拨付,养护不达标者,按照管养考核评分标准扣除其分值,月度检查综合得分在95分以上者,全部拨付管养经费;得分在90~95分者拨付95%;得分在85~90分者拨付90%;得分在85分以下者,除按相应比例核减管养经费外,还将立即中止承包合同。

四、保障措施

1、养护工作报告制。园林绿化养护内容由3部分组成:①日常常规性养护;②损毁绿地设施养护;③综合整治及突击性养护。每一部分养护内容形成书面报告,由报告人根据工作内容向主管局汇报,主管局派专人察验后做出相应的批示,园林处按照批示内容组织实施,任务完成后请主管局派专人验收。

2、苗木采购招标制。苗木补植补栽是绿化养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长态势、景观效果,即绿化养护质量,所以把好苗木质量关是其关键,为了以适当价格购回优质苗木,采取以下措施:①公开招标方式购置苗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不用人情苗,杜绝劣质苗;②采购苗木遵循就低不就高、就近不就远、就北不就南的基本原则,从最低前三位投标人中择优选择,实行价格摸底招标与现场看苗木相结合,业绩优秀者优先;③招标价格由市财政局评审中心、局纪检、监察室联合把关。

3、加强检测指导工作。①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园林绿地管护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责任落实、经费到位,效果良好。②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行政区域内城市园林绿地管护工作的指导,要实行日巡查,勤报告,督查城区各街道树木、绿地、游园、广场管护任务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园林设施完好与否,工作要纳入城市园林绿化综合考核内容,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会同市政府督查室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通报检查情况。

4、对社会监督公开制。城市绿化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载体,关系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把城市绿化管理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公开透明,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听取他们的呼声,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参与到城市绿化管理中来,时刻关心、关注城市绿化发展。

草原主要内容篇10

一、合理选项,搞好调查,扎实做好审前准备

㈠合理筛选审计项目。开展效益审计,是一项新的工作,要做好试点审计,使效益审计有一个实质性突破,必须选好审计项目。我们在选择效益审计试点项目时,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重要性,就是选择市域内近期投资额较大的项目,该投资项目能对一定区域内的生产、生活方式或经济结构有较大影响力;二是时效性,选择目前正在实施的生产性项目,通过审计,及时发现项目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为该项目管理、运行提出用得上的有现实意义的审计意见或建议;三是可操作性,就是在审计中实施绩效评价时,该项目有经济或专业方面的可量化的指标,能够实施定量和定性分析,项目有可评价性;四是工作量适度性,就是在选择审计对象上不能盲目贪大,坚持以试点为目的,搞局部审计。要根据我局现有投资审计资源,选择工程建设内容相对单一、审计工作量不大的项目,便于实施阶段能高效运行。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我们对全市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对号筛选,确定天祝县退牧还草工程作为投资效益审计的第一个试点项目,将其列入*市2008年全市审计工作计划。

㈡、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编制具有指导性的审计实施方案。

⒈全方位了解项目背景。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十大牧业县之一,草原畜牧业是全县经济支柱产业。全县总土地面积1072.39万亩,有天然草原及灌丛放牧林地758.4万亩,其中:天然草原面积587.1万亩,灌丛放牧林地171.3万亩。境内草原广阔,天然草原是县内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4.75%。天然草原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有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疏林草甸草场、高寒草甸草场五种类型,主要牧草有49科158属276种。天然草原不仅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是祁连山主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气候持续干旱,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牲畜数量增加,草原超载过牧,滥垦乱挖,破坏严重,建设和保护手段落后,导致草原大面积严重退化,鼠虫害泛滥,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县天然草原90%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面积已达202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34.4%,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牧草产量下降30.4%,牧草覆盖度下降11.11%,高度下降41.7%,畜均拥有可食牧草由7622.9kg下降到2122.2kg,畜均草原占有量由33.75亩下降为9亩,而且退化面积仍在逐年扩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在植物群落中,优良牧草及可食牧草比重下降,毒杂草比重上升,植被稀疏,群落结构简化。草原退化,生境恶化,草原生产能力低下,已经严重制约天祝县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草原退化现状,天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把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了草原生态建设中长期规划,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项目,依托项目建设,加强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以草原围栏建设为重点,采取补播改良、治虫灭鼠、人工草地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草原改良,恢复草原植被,遏制草原退化趋势。

⒉初步了解退牧还草工程总体任务和目标。天祝县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始于2004年。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的最高目标是通过实行草原围栏落实休牧、禁牧政策,改善牧区生态环境、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农牧民收入增加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天祝县退牧还草工程实行分年度审批,分年度实施。截止2007年,天祝县已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批准五个分工程。五个工程的总体任务是:天然草场退牧3*万亩,其中禁牧50万亩,休牧255万亩;天然草原补播改良100万亩。总投资额82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8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2167万元。截止2008年8月,2004年度、20*年度及20*度第一批工程建设内容已实施完毕,并经省级验收;20*第二批及2007年度工程任务正在实施中,预计2008年底全面完成。

⒊了解项目管理和制度建设以及运行情况。

通过与天祝县畜牧局有关人员座谈、询问,查阅项目管理资料,我们了解了该项目管理状况。在项目运行中,天祝县制订了《天祝藏族自治县退牧还草工程管理办法》、《天祝藏族自治县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试行)》、《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试行)》、《天祝藏族自治县禁牧休牧管理办法(试行)》等几个制度,规范项目实施和后续管理。在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中,天祝县依托县草原站,结合草原生态的科技研究,还开展项目技术支撑,对草原进行动态监测。该项目工程围栏建设材料的采购及工程现场监理,由省退牧办统一进行招投标管理,天祝县畜牧局设立退牧办负责实施。项目实施中,由退牧办具体办理。

⒋收集项目管理资料,学习草业知识,初步拟定综合评价指标。

通过查阅项目资料,我们知道,该项目建设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建成草原围栏,形成生产性基础设施;二是对围栏区草原实行定期禁牧和休牧措施,使项目区草原牧草休养生息,植物种数增加,产草量提高,提高项目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我们专门学习了有关草业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收集了近年天祝县草原站及其与甘农大联合实施的草原科研论文,反复学习,为做好退牧还草项目专业评价打好理论基础。通过学习我们拟定了可供选择的若干个评价指标,以便在审计实施中选择评价。初步拟定的综合评价指标主要是:草原围栏率、草原植被盖度、草群高度、产草量、植物种数、资金节约度、温棚建设量等。同时,还了解一些有关草原监测的规范及手段。

⒌查阅已完工项目的竣工决算资料和审计情况。

在审前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天祝县共批准实施退牧还草五个工程,其中前三项工程已竣工并经省级验收,天祝县审计局已对其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为此,我们收集竣工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等资料,了解了已竣工工程的决算等情况。

⒍制订审计方案。在上述审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操作性较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方案简要内容如下:

审计目标:资金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确认;工程建设任务的真实性和项目综合效益预期实现程度的评价。

审计范围:2004年度至2007年度五个年度分项目。

审计内容及重点:项目建设程序的合法性;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各项投资的真实性及支出的合法性;已完工程决算的真实性等;工程管理及效率;已完工年度项目的投资效果,包括投资使用效果和效益。审计重点是资金和项目管理及工程投资效益。

现场审计主要步骤:该项目的现场审计,分财务和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主要方法是:

一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通过审阅财务资料确认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突出对项目资金管理的评价。在审计中,要充分利用天祝县审计局年度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二是审阅项目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方案,首先确认建设任务和项目实施区,之后确定样点进行实地观察,抽样核对围栏建设面积和材料使用量,与乡、村、牧民核实工程量,确认投资完成量、额的真实性。

三是进行效益分析。首先对整个项目的建设效率进行分析;其次是选择二个项目乡镇或实施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工程实施后项目区草原生态的变化。同时,查阅和收集草原监理方面的专业资料,利用草原站监测资料和畜牧专家的专业调查及研究成果,征询畜牧专家的意见,采用草原监理方面的指标,对项目的建设的效果和效益进行量化评价,与畜牧局、草原站及有关实施单位核对并确认审核结果。第三,对投资的节资性进行适当分析等等。第四,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

二、围绕方案,创新方法,认真实施现场审计。

㈠审查财务账目,确认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审计组进入现场后,首先,审查退牧还草专项财务账目,核实项目资金到位情况;第二,检查项目办对资金的管理情况,审查内容包括资金管理制度、不相容职务设立和牵制制度设计、项目办支付资金流程等;第三,对财政局专项资金拨款程序、县发改委对项目结算的审核等关键点的控制进行审查;第四,利用天祝县审计局决算审计报告对项目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

㈡对围栏材料采购成本进行分析,评价项目节资性。一是通过对项目资金管理的审查,从财务上取得材料采购价、运费结算的基本数据证据;二是从项目资料库取得供应商基本资料、中标书、供应合同、运输合同等证据;三是把审资金与审项目结合进来,对项目资金使用的节约性进行简单分析。

⒈分析结论之一:招标制度安排不合理。该项目材料采购,由甘肃省退牧还草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招投标。省退牧办对围栏建设所用材料,包括立柱、网片、刺丝及其他配件等材料,实行一个标段捆帮招标。在制度安排上,采取对全省退牧还草工程围栏材料,通过拆分运输费用后,以同一价格中标。如金属围栏材料2004年工程中标价为2.515元,20*年和20*第一批工程中标价为2.65元,20*第二批和2007年中标价为3.22元。审计认为,将围栏材料中的金属制品与水泥立柱捆帮招标,这种制度安排不科学、不合理。同时又将运输费用从标的中拆分,其实质是供货价格不一致。审计中,我们以松山镇项目区20*年和20*第一批工程的金属围栏材料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是供货成本差异较大:兰州HFS生态科技公司实际供货价格为2.77元/米,甘肃WT公司实际供货价格为2.81元/米,酒泉CX公司实际供货价格为2.80元/米。如果由天祝富强围栏公司供货,金属围栏价格可控制在2.66元以内。

⒉分析结论之二:因水泥立柱招标制度安排不合理致使支出增加117.66万元。

天祝县退牧还草工程,省退牧办安排的材料供货商都是非*市(中标单位分别是张掖市YG公司、兰州HFS生态科技公司、酒泉市CX实业公司)的经销商或生产商。但审计调查中发现,供货单位提供的围栏水泥立柱都是由凉州区或天祝县本地企业生产提供的。据调查,祁连、旦马、毛藏等乡围栏用水泥立柱由凉州区一家水泥制品生产企业提供;抓喜秀龙乡、松山镇、安远镇等乡镇围栏水泥立柱由天祝县XX制品公司(以下称天祝制品公司)提供。审计组对天祝制品公司供货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经调查证实,天祝制品公司向上述几家中标企业供应的水泥立柱(规格为120×120×1900mm)价格与中标价格差价较大(除2004年度外)。经测算,仅天祝制品公司供应的水泥立柱,差价达793700元。而该公司提供的水泥立柱仅占项目所用的45.57%。按此差异计算,该项目所用水泥立柱如由本地水泥制品厂供应,围栏所需的水泥立柱可减少资金支出117.66万元。水泥立柱价格差异分析如下表:

⒊分析结论之三:因金属围栏材料供货商安排不周致使支出增加119.48万元。

审计发现,天祝县退牧还草工程用金属围栏材料,在省退牧办组织的招投标中,酒泉、张掖及兰州供应商同价中标(全省所有公司供货价格统一),但生产地至天祝县华藏寺的长途运费由天祝县项目办支付,这样实际上造成天祝县项目材料采购成本不一,各供应商供应的材料价格执行结果不同,这种招标安排存在非合理性。经审计筛选,在已竣工验收的前三批(2004年至20*)项目中,用于支付金属围栏材料运输的长途费用为119.48万元,占项目中中央投资4445万元的2.68%。据调查,天祝县域内金属围栏生产厂家,完全可以满足该项目所需围栏材料的供应,其中一家生产企业向该项目甘南州供应围栏材料,供应价格与上述公司价格一致。如果该项目在材料供应的制度安排上由天祝县供应商供应围栏网片等金属材料,则可减少上述运费支付,为项目节约资金119.48万元。

⒋分析结论之四:供货商货物交付地差异致使非合理性支出增加43.37万元。

审计中还发现,项目供货商兰州HFS生态科技公司、甘肃WT公司(20*、20*项目材料供应商)提供材料运输的起点主要是张掖市和嘉峪关市,与其公司注册地址不符,运输里程差距较大。审计认为,按项目合同约定,天祝县退牧还草项目中只能支付中标企业所在地至项目实施所在乡镇的长途运输费用,不应支付超距离超额运费。据此测算,该项目仅在20*年及20*第一批项目的材料采购中,就多支付运费43.37万元。其中多支付兰州HFS生态科技公司运费21.31万元,多支付甘肃WT公司运费22.06万元。

兰州HFS生态科技公司供应材料运输费用分析

甘肃WT公司供应材料运输费用分析

㈢、查阅项目竣工资料,核实建设内容完成情况。退牧还草项目,由于施工面大、分散,工作量难以一一核对。我们的方法主要是:一是查阅县审计局竣工决算报告,充分利用县审计局对已完工程量的审计结论;二是查阅项目主管部门竣工验收意见书,借用验收意见书中对工作量的评定意见;三是采取“三核对”即中标通知书与供货合同核对,供货合同与入库单核对,出库单与村委会签收单核对,以核实围栏材料、补播草种采购和发放量;四是通过抽样核对围栏长度及面积。确定抽查的围栏单元后,到围栏单元现场对围栏主要拐点实施测定,确定围栏四周拐点的经纬度,和作业设计中的拐点经纬度进行核对,对GPS测算的围栏长度及面积与作业设计中的围栏面积核对;五是把审计与审计调查结合起来,采取与乡镇、村委会相关人员及项目受益区牧民座谈、询问,向项目区乡镇政府发放审计调查问卷等,核实材料发放到位的真实性,。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审核了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经审计核实,已竣工的前三批工程建设内容全面完成,正在实施的二批工程建设内容完成七成以上。

审计中,我们利用GPS定位系统的测量功能抽查了围栏的工程量完成情况。经审计现场测量计算,天祝县退牧办竣工资料反映的完成工程量和审计测定的工作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审计分析存在这些误差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GPS系统测定的围栏区投影面积和项目区因地形不平坦而形成的实际草场面积差异。审计中,我们参考了该项目作业设计时的误差系数即高山区围栏工作量按20%、丘陵区按15%来确定工作量的完成程度。如松山片(草原草场类)20*年度

休牧围栏单元589(X),经现场对围栏主要拐点坐标点的测定,GPS接收机显示的1954年北京坐标及经纬度坐标与作业设计和竣工验收资料中围栏单元的完全一致,而GPS接收机显示该单元闭合面积为0.607平方公里,折合910.5亩,周长3.72公里,与作业设计和竣工决算中的围栏面积960亩相差49.5亩,周长相差0.03公里。

又如抓喜秀龙片(草甸草场类)20*年66(X)围栏单元,经审计测量,GPS接收机显示的1954年北京坐标及经纬度坐标与作业设计和竣工验收

资料中围栏单元的完全一致,GPS接收机测定的面积为1231.5亩,与设计及竣工资料反映的面积

1170亩相差61.5亩;测定的围栏周长4.45公里,与设计及竣工资料中反映的周长4.92公里相差0.47公里。上述两个围栏单元的面积及周长,测定数与设计及竣工报告数误差未超过10%,在允许的误差系数范围内。对误差未超过允许值的,审计认定为围栏工作量按作业设计完成。审计中,我们还注意到,天祝县退牧办竣工图中所有围栏单元只反映围栏长度,但审计现

场观察发现围栏单元中,还有牧道围栏及其他通道围栏,实际安装的围栏长度和竣工图反映的围栏长度差异很大。如审计抽查的538(X)围栏单元(20*年),竣工图只反映围栏单元的长度,但经审计组实地观察,该围栏单元中还建有四个牧道围栏和一个路道围栏,实际安装围栏度远大于竣工图反映的围栏长度。

㈣查阅项目主管部门验收资料,确认建设目标达到程度。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县域内天然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缓解草畜矛盾,促进畜牧生产方式转变,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加项目区农牧民收入。因此,我们进行项目效益审计,要对审计对象进行扩展,走出财务圈子,走出会计圈子,向业务圈子延伸,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对建设目标的审计,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是收集该项目验收组对目标完成程度的验收评定意见;二是我们了解到天祝县草原监理站每年都进行草原监测,向国家草原监管部门上报草原监测资料。这些资料符合我们审计方案确定的评价草原生态变化的指标需要,为此,我们收集了天祝县草原监理站20*、2007年对项目区草原监测资料,并加以筛选和整理,形成审计证据评价项目目标完成程度;三是参与天祝县草原监理站2008年草原监测工作,直接获得项目区草原监测资料和现场影像资料,并通过现场观察,取得围栏内外牧草变化的证据;四是进一步征询专家的意见,借用外脑以弥补审计资源的缺位,向草原专家咨询审计组确定的综合评价指标的公允性;五是汇总草原监测资料,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项目区草原综合效益。

⒈借用验收组对建设目标完成程度的评定意见形成评价目标完成程度的审计证据。2004年至20*期间的三批项目,工程竣工后,*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市农牧局、财政局等部门和单位组成验收组,对项目实施了

竣工验收程序。市级验收意见表明:前三批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项目建设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为退化草原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禁牧、休牧区植被盖度明显提高,鲜草产量大幅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优良牧草种群比例提高。通过整理作业设计和竣工验收意见,各项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各年度项目目标实现程度如下表:

2008年实施的20*第二批和2007年度工程尚未结束,据天祝草原监理站预计,正常年景情况下,两年建设目标均可实现。

⒉整理天祝草原监理站对草原现场监测资料形成评价草原生态变化的审计证据。主要是收集20*以来天祝县草原站对草原监测的原始数据,利用Excel进行汇总、筛选,计算综合平均值,再进行围栏内外数值对比,形成审计评价资料。下表为汇总资料部分证据(局部):

⒊参与现场草原监测,取得草原生态变化的直接的审计证据。审计组实施现场监测,取得两个方面的证据。一是严格执行草原监理作业手册规范,取得草原各项指标包括植被盖度、草群高度、植物种数以及产草量数据;二是现场观察围栏内外牧草生长差异,并采取现场拍照方式取证。下图为审计组测草现场。

⒋汇总资料,进行生态效益分析。通过汇总历年草原监测资料和亲历现场监测,我们又进一步征询草原专家的意见,来确定审计方案中确定的综合分析指标。经与专家商议后,将审计评价指标调整为草原植被盖度、草群高度、植物种数和产草量四个。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把量化分析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⑴草原植被盖度逐步提高。植被盖度是指样方内所有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方面积的百分比(本报告中的植被盖度测量方法采用样线针刺法)。是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中确定的用于草原生态监测的指标之一。经审计类比分析,两种类型草场休牧围栏内外的植被盖度(七至八月份)差异如下图表:

从图表看,两类草原的草场植被盖度,在年度的七、八月份,围栏内、外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抓喜秀龙乡的草甸草场类型的草原2007年及2008年,植被盖度已达到100%。松山镇的草原草场类围栏内、外草场植被盖度差异很大,2007年和2008年植被盖度比例提高都近20个百分点,而且植被盖度逐年在提高。

⑵草群高度在休禁牧期间明显提高。草群高度是指在样方内用钢卷尺分别测量营养枝(不开花的枝条)或生殖枝(开花结果的枝条)的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伸展高度)。每个高度测定一定的株数,然后分别计算出它的平均高度。审计对两种类型草场围栏内外的草群高度(七至八月份)差异情况进行了对比。差异如下图表:

从上面两个图表看,通过建设围栏,实行草原休牧政策,草原牧草绝对高度有了明显增长。抓喜秀龙草甸草场休牧围栏内的牧草平均高度为19.65cm,而围栏外的牧草平均高度为4.15cm;松山草原草场围栏内的牧草平均高度为4.79cm,围栏外的牧草平均高度为3.17cm。审计还注意到,通过建设草原围栏,草场植物种数有一定的增加,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抓喜秀龙草场围栏外植物种数平均为16种,围栏内平均为22种;松山草原围栏外的植物种数平均为8种,围栏内的平均为10种。草原专家分析,这些变化有利于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有利于牧草结实和繁衍,维系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⑶产草量有了明显增加。产草量是指在面积为1/4m2的样方内将牧草按禾本科、豆科、莎草科、杂类草、毒草及不可食草等经济类群分别装入草袋称重。之后填写标签,放入袋内,放置在阴凉风干,再称重,将风干重登记在表中。然后依据监测结果计算出鲜草和干草的产草量和可食产草量,并折算围栏内外每公顷的理论产草量。审计中我们采集了两种类型的草原产草量监测数据和理论产草量折算数据,对该项目休牧围栏内外产草量进行对比。测算的产草量及折算理论产草量对比差异情况如下:

产草量样方对比图表:

折算的理论产草量图表:

从产草量分析图表看,不论是松山的草原草场类或是抓喜秀龙的草甸草场类草原,围栏建成后,鲜草及可食性牧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加。以抓喜秀龙草场为例,以围栏内20*至2008年三年的平均可食性鲜草为标准折算,每公顷理论产草量为5883公斤。而围栏外三年的平均可食性鲜牧草为标准折算的每公顷理论产草量为1485公斤,比值为3.96:1;同期,松山草场围栏内三年平均可食性鲜牧草为标准计算的每公顷理论产草量为945公斤。围栏外草场理论产草量为每公顷514公斤,比值为1.84:1。

三、紧扣审计目标,客观定性,做好综合评价。

对工程效益审计进行审计评价,要紧紧围绕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把握适度审计评语,客观进行定性。审计报告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资金管理安全性;二是项目管理效率或效果;三是工程建设具体内容的完成程度;四是项目综合目标的实现程度。审计报告的评价结论如下:

㈠资金管理安全。在财务管理方面,天祝县退牧还草办公室设立了财务组,配备专人核算,设置专户存储资金,进行专账核算,资金做到了封闭运行,基本遵循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以及退牧还草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内部牵制制度有效。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审计中未发现专项资金挪用等问题。同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县发改委和财政局对工程实施情况认真审核,严格把守资金支出关,严格按施工进度拨付资金。各年度工程竣工后,财务决算及时,财政及审计监督到位。

㈡项目管理有效。一是落实了项目法人责任制。由县政府对工程建设总负责,实行县长、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农牧户逐级签订退牧还草工程建设责任书,层层落实任务,一级对一级负责。二是设置了健全的项目管理机构。天祝县畜牧局成立退牧还草项目办公室,内设外业、内业和后勤财务三个小组,固定专人,分工负责,从组织上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行。三是实行项目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工程围栏建设材料的采购及工程监理由省退牧办在全省统一招投标后,由天祝县畜牧局与中标单位分别签订供货和监理合同,从程序上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合法运行。在工程建设中,县退牧办及监理单位能经常督促供货单位及时供货,深入现场监督施工,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四是制订《天祝藏族自治县退牧还草工程管理办法》等制度,措施得力,规范运行,管理到位。县退牧办坚持按作业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施工,实行投资目标控制、进度目标控制、质量目标控制“三控制”管理。材料采购关口,畜牧局和委托的监理单位基本上能按农业部《草原网围栏和刺丝围栏建设技术规程》规定的质量标准把关,围栏的安装遵循《农业部退牧还草项目验收办法(试行)》及《甘肃省退牧还草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标准。五是建章立制,规范退牧区草原管理。工程建设期间,天祝县政府制订了《天祝藏族自治县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试行)》、《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试行)》、《天祝藏族自治县禁牧休牧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个办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明确了禁牧、休牧范围和期间以及相应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把草原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法制化。在建期间,还积极调节和处理了在围栏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纠纷,调动和维护了农牧民建设围栏、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六是加强工程科技保障体系建设。在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中,天祝县依托县草原站,结合草原生态的科技研究,开展项目技术支撑,积极推广恢复和保护草原的一些关键技术,解决草原生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并建立技术承包责任制,由科技人员对退牧草场划片承包,深入项目区现场指导。建立退牧还草项目区生态监测机制,对草原进行动态监测。

审计中也注意到,该项目的招投标制度还存在安排上的不合理性,致使项目资金使用上存在不经济性情况。同时,还有个别项目区的禁牧围栏内有冬季放牧的现象,应引起有关监管部门的重视。

㈢工程建设任务预计全面完成,投资使用效果良好。

天祝县实施的五个退牧还草工程,前三项已实施结束。审计结果表明,前三个年度项目作业设计确定的围栏单元、围栏长度和围栏面积完成率均达到100%。20*第二批项目因省退牧办当年通知暂缓实施,于2008年初与2007年度项目合并建设。截止2008年8月底,该两批项目草原补播改良面积已按计划全面完成;围栏建设任务已完成计划任务的75%以上。据天祝县退牧办预计,至2008年底可建成围栏单元1*个,完成围栏面积75万亩,该两批项目作业设计确定的工程量可全面完成。

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观察及抽样测量,我们认为,天祝县退牧办能认真执行各年度批准的项目作业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项目既定任务预计能按期完成。五个项目结束后,可建成草原围栏单元421个,围栏草原面积达到3*万亩,使天祝县大部分草甸草场和草原草场建成生态保护区。天然草场的草原围栏的建成,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性基础设施,有效的促进项目区农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提高牧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草原植被的恢复和休养生息有了设施保证,项目投资效果良好。

㈣项目目标基本实现,综合效益凸显。

审计结果表明:天祝县天然草原经过采取围栏措施,国家禁牧、休牧和轮牧政策得以贯彻落实,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项目区草原生态环境短期内有了一定的改善,为草原植被的恢复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禁牧、休牧区草原植被盖度逐年提高,草群高度在休牧、禁牧期间明显增长,植物群落结构有所变化,生物多样性及产草量明显增加,草原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发挥,综合效益凸显。

四、针对问题,敦促改进,提出具体管理建议。

审计结束后,我们针对该项目的招投标管理提出了两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