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歌曲大全十篇

时间:2023-04-08 02:24:25

草原歌曲大全

草原歌曲大全篇1

关键词:《呼伦贝尔大草原》;层次感;形象性

中图分类号:J6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34-01

一、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简介

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所描绘的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表达了词曲人对于养育他的土地的那份热爱之情,更展现出了蒙古民歌中的古朴情调。

《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仅将作者的对于故乡的赞美表达的淋漓尽致,还表达出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呼吁,并体现了做着希望通过音乐的影响力,来唤起人们对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向往,并唤起人们对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分析

歌曲 《呼伦贝尔大草原》旋律优美,是一首单二部曲式歌曲,主旋律的部分篇幅也较短,一共只有17个小节。整体的节奏和音符变化都不是很大,但是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会让你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优美景色。

(一)对A小段的分析

A段部分一共有9个小节,而在A小段的歌词中作词人通过三组排比式的叙述,将呼伦贝尔大草原作为他心爱的,还形象的描绘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貌,让人联想到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雄鹰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还有河水在静静的流淌。

(二)对B小段的分析

B段部分是由8个小节构成的,不仅仅沿袭了主歌部分的基本创作模式,还让歌曲在整体上显得更加的统一,在这一部分,歌词更加直接了,让通过歌唱家富有感情演唱,形象的表现出了两位作者对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热爱,更是表达了所有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人们对故乡的热爱。

三、《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艺术特点

(一)采用了4/4拍与2/4拍的交错排字的运用

《呼伦贝尔大草原》为D大调,而在歌曲的节奏中最为特色的便是采用了4/4和2/4交错拍子。4/4和2/4交错拍子的配合,使得歌曲的抒情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配上缠绵的歌词,很明显的反应出了草原的风格,都会引发听者的无限遐想。

(二)乐曲具有层次感

在曲子中,音乐元素并不复杂,但是作曲家通过非常巧妙的转换,将乐曲进行加工之后,形成了一种简约大方,巧妙精炼的曲子形态。而在歌词是三段体的结构,这三次的重复,让歌曲的层次感也就很明显的提升了。三段中的歌词,是由远及近的,乐曲层次感不断的提升,从全景到具体刻画的转变过程,更加让人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形象有了充分的联想空间,并逐渐从模糊走向了具体。

(三)歌词的形象性

一首歌曲之所以离不开歌词,就是因为歌词具有曲子所不能达到的形象具体。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首歌曲中,歌词一样是非常的形象,作词人在第一乐段的开头,就用“我的心爱”来将对故事的爱所表达出来,之后便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景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譬如“洁白的蒙古包”“矫健的河水”“巍巍的大草原”等语句,都是非常直观形象的将呼伦贝尔大草原具体形象展现出来了。而在最后一句“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爱,我的思念”,将感情抒发得十分酣畅。

其实从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人的角度来说,他们在歌词上的情感抒发是直接的,但是配上这样如此悠扬抒情的曲子,让他们的豪迈之中增添了几分柔情,加入了几分内敛。

(四)作者感情抒发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衔接

初看之下,这首歌曲会让人联想到的便是作者作为一名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大草原上的人,所想要的表达的不过是对草原的歌颂,对故乡的赞美。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仅仅是这样的,这两位具有社会意识的作者,所抒发的还有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呼吁和对草原未来生态发展的担忧。

呼伦贝尔大草原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有着富饶的自然资源,并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呼伦贝尔大草原优质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在经济文化发展状态之下,呼伦贝尔大草原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草原的荒漠化等等问题,也在困扰着呼伦贝尔大草原。

两位作者作为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人,对这片富饶的土地,本身就是具有无限的崇敬之情的。但是看见这片养育过自己的土地,遭受到了破坏,他们是伤感的,所以他们用这首赞美的歌曲,来呼应人们爱护这片土地。

四、结语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首兼具豁达大气与抒情悠扬的歌曲,让每一个听众都能够在歌曲中感受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幅员辽阔,富饶多彩的景象,并都会不由自主的向往这片孕育着无数生命的草原。

参考文献:

[1] 胡玉芬.草原畅想――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赏析[J].

黑龙江史志,2011(06).

草原歌曲大全篇2

关键词:《赋得古原草送别》 吐字 力度 情感表现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词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由著名曲作家谷建芬写的一首新学堂歌,其曲调和谐且自然大方。从词的角度看无疑是凝练、诗意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借“枯荣”二字来表现“古原草”生命力的顽强并引出“送别”之意,不难看出这种“离别”大有意味。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曲调

(一)旋律美

《赋得古原草送别》旋律非常优美,音乐缓缓响起,进入第5小节,圆润、温暖、细腻的横笛音色使音乐增添了几分诗意,“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点出了全曲的主题思想,旋律主要围绕小字一组g平稳进行,起伏不大,以叙事性为主,节奏比较规整,首调#5音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

乐曲高潮部分(22―30小节),3―的六度大跳将音乐推向高潮。南唐李煜《清平乐》中曾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仿佛旋律中的每一个音都饱含着离别之情。此处虽然是情感的升华,但作曲家依然延用了叙事段落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第29小节旋律移高八度的进行,把人们看见萋萋芳草而送别的愁情油然生的感觉充分释放出来。第31―39小节为歌曲抒情性段落,以虚词“啦”贯穿此部分,旋律出现了前奏中的主题音乐思想,并且运用X X X(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这种长加短的节奏格式使得该曲风格绵长、惬意,特别是绵长的二分音符带着一种伤感的气息。正是这种二分音符的长节奏与前八后十六节奏的完美结合,恰如其分的表达出诗词的韵律,似是一种绝唱,也抒发了诗人深切的离别之情。

(二)曲式和声美

全曲共39小节,为非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其中前奏12小节,主部27小节,分为A、B、C三个段落,每个段落均由方整形乐句组成,调式为c和声小调。其曲式结构如图所示:

A B C

前奏 a + b c + a′ d + d′

4 + 5 4 + 5 4 + 5

1-12 13-16 17-21 22-25 26-30 31-34 35-39

从和声角度看,由于全曲以小调调性贯穿始终,因此左手伴奏的和弦编配上主要以小和弦为主。第20小节音乐使用了c和声小调级大和弦,使人们从听觉上有种特别的新意。第16和25小节虽然旋律和歌词都一样,但在和声功能上却有很大的区别,第16小节为级小和弦,以叙事性为主。第25小节为―Ⅲ大和弦进行,以抒情性为主,主要体现了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像这种大和弦的运用的地方还有第32小节和38、39小节处。需要强调的是,第38、39小节8拍的长音,作曲家并没有用小调主和弦草草结束,而是用了小和弦到大和弦的过渡,再次将整首诗的寓意升华,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将“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给人一种“意境极浑成”的完满收束。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演唱

与西洋艺术歌曲相比,中国艺术歌曲吐字行腔、力度速度、情感等方面的把握往往要复杂些,特别是对古诗词的演唱就有自己的一套规律。西周《乐记・师乙篇》中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木,倨中矩,句中,累累乎端如贯珠。”公孙尼子《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古人之意在于表达歌唱的最高境界即是情感的表达,因此只有词、曲、声三者完美结合才是完美的歌唱。《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新学堂歌虽然借助了现代作曲技法,但在演唱风格上极明显地体现了上述法则,具体表现如下:

(一)吐字咬字美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儿童歌曲虽是八句诗词的重复演唱,但两个乐段处理上却各不相同。第一乐段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旋律上比较平稳舒缓,演唱时要身体自然放松、气息流畅,因此咬字也要轻柔些。可能有些歌者会认为“轻柔”就是没有弹性,其实不然,正所谓“张中有驰,张弛有度”,只要力度适中,依然可以将词作者含蓄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第二乐段的演唱就要根据歌曲的歌词、节奏及强弱要求,字与字之间“咬”得紧些,并且吐字清晰、准确。随着乐句的力度变化,歌者内心的情绪也发生着变化,并把全曲推向高潮。

(二)情感表现美

声音是歌曲的载体,情感是歌曲的灵魂。学唱一首歌曲不难,但如何将词曲作者寄予在歌曲中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却值得深入研究。简单来说,声乐中的情感表达除了歌唱外,还包括表情、姿态、动作等方面。《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歌曲中,前奏结束后,人声部分正式进入,这一乐段的感情呈现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缓舒式,虽是非平行乐段,自身稍有起伏,但总体上看是平稳的抒感。当音乐进行到本乐段的最后一小节(第21小节)时,调性并无变化,旋律结束在小调的主音上,但伴奏却使用了3-6-7音阶上行,筑起了一个感情波澜,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即情绪的转折点。第二乐段随着高音的出现,音量逐渐增大、力度增强,即感情的激放式。到了a′句后,节奏型基本保持不变,曲作者做了渐弱处理,从感情处理方面来看,虽是满怀离别之情,但已转变为了内省式的抒情。第三乐段结构仍然与前两个乐段保持不变,此部分只用了一个虚词“啦”演唱,这是一种对感情深层的体验和内省,带有回味性。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草原歌曲大全篇3

一首《草原恋》响起,一幅开阔的草原景象帷幕般于眼前缓缓拉开:遥遥的天边,沉默的山峦,茫茫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风远远地吹过来,青草低低伏下,骏马奔驰,牛羊安详。三两行大雁从蒙古包上飞过,慢慢飞向远方……

齐峰的歌声纯净而悠扬,如同在你面前婉婉道来的他,真实、坦诚,有着草原人特有的洒脱和细腻。

长调中有乡情

“喜欢齐峰,他的歌声把我带到了绿色的、辽阔的大草原上。”

在“齐峰吧”,“蜜蜂”们(齐峰的粉丝)这样表达对齐峰及草原的热爱。

无论是《我的根在草原》、《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牧场飘香》等代表作品,还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形象大使、呼伦贝尔市荣誉市民、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齐峰的名字早已和草原密不可分。

本名傲日格勒(意为山峰)的齐峰在呼和浩特的部队大院长大。儿时,每年夏天齐峰都要回老家,到呼伦贝尔草原的大爷家里住上一段。

记忆里,从长途车站坐拖拉机到草原,一路没有声音。每次,当拖拉机缓缓地爬上一个小坡,草原赫然在目时,公社高音喇叭的声音也随风飘至。喇叭播放的多是嘹亮悠长的长调,优美的旋律和草原动人的景色强烈地震撼了齐峰。

多年后的今天,当齐峰重温这段记忆时,仍然觉得“一听到长调就觉得是回老家”。

儿时的美好回忆就这样由音乐串起――

还记得,童年时在部队大院,军号声后是20分钟的音乐,上班号、工间操号、吃饭号、下班号……“听着各种号声长大”的齐峰就这样欣赏了《我骑着马儿过草原》、《草原之夜》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还记得,四五岁时听长调,齐峰的第一印象便是――“伤感”,小小年纪的他,听长调竟能听到感动落泪,心中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

还记得,年少时曾与“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有过的一面之缘,当时还是孩子的齐峰“瞎唱”了一段长调,哈扎布惊喜地说“这个孩子,行”。将近20年后,已经小有名气的齐峰得以机会拜在哈扎布老师的门下……

我是草原的孩子

草原的儿女,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草原歌曲嘹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

如今的齐峰,最喜欢做的事便是用草原特有的情怀与悠长的声线,为人们传唱那些带着悠悠青草香、湛蓝天空颜色、飞驰骏马情怀的醉人歌声。连续几次代表蒙古族登上春晚的大舞台,得以展现自己民族的风采,齐峰为此感到深深的自豪和荣幸。

成名之前,齐峰也曾在音乐的道路上走过一段弯路。

那时,侦查兵出身的齐峰,凭借良好的条件和会唱赞歌的独特优势,考进了军队的演出队。这之后,正值流行歌曲大爆发时期,恰逢青春期的齐峰也“随大流儿”的唱起了流行歌曲,并且唱得还不错。

而这一唱就是好多年。这期间,齐峰南下广州,唱过歌厅,按天拿过工资;北上首都,唱过solo(歌曲前面的副歌部分,演绎歌曲氛围)。1995年考上中国歌舞团,成为歌手。韦唯、付笛生、任静、陈红等很多歌手的作品里都出现过他的声音,可是齐峰却感觉,音乐之路走得越来越找不到方向――没有自己的作品,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

直到2003年,直到《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专辑的出现。

事实上,录制这张专辑之前,齐峰曾萌生退出歌坛的想法。“录制一张属于自己的专辑,算给自己做个纪念”,抱着这样的想法,齐峰全情投入到歌曲的录制中,每一首歌曲都倾注了自己对家乡、对草原浓浓的爱。

当年尚不为人熟知的齐峰,自费录制了这张12首歌曲的专辑,再没有经费可以拿来砸宣传、搞发行了。就这样,一张独辟蹊径,并不被一些发行公司看好的蒙古族音乐作品,悄然上市。“最多发行5万张吧。”齐峰自己心里预计。

可是,很快,这张专辑就以月销售8000张的骄人成绩让齐峰大吃一惊,同时,也震惊了唱片界。要知道,当年中央电视台的排行榜上,排名第一位的专辑月销售记录也只有6000张。

如今,这张2003年发行的专辑早已红遍大江南北,其中《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祝福妈妈》、《嘎达梅林》、《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众多歌曲也被广为传唱。

“唱了这么多年,才终于发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哦,原来你是草原的孩子,草原是你真正的家。”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一样,都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它有着开阔的视野、广阔的胸怀、奔腾的热血、苍凉的音律、悠远的新生和细腻的情怀……

如何能够更好地演绎家乡的文化,向世人展现蒙古族青年的精神风貌,一直是齐峰潜心追寻的艺术境界。自认为“不是从小生长在草原,先天有些不足”的齐峰,一有时间就奔赴草原,到那里去感受草原、沐浴自然。

“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当齐峰在录音间发自肺腑唱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时,人们听到的是一种“捧着心在唱歌”的虔诚与深情。

作为文艺界“草原军团”中的一员,齐峰感到光荣,也深感责任重大。在很多蒙古族人的心里,齐峰代表着家乡,代表着草原,代表着那一份浓浓的乡情。“某种意义上,我代表着草原文化人,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我也代表着新中国蒙古族青年的形象。”齐峰对自己为草原文化所作的一切感到无比自豪。

随着一次次演唱受到的热烈欢迎,齐峰为自己,也为家乡的文化感到自豪。一次去日本演出,齐峰在唱过指定曲目后,加唱了一首蒙古族《赞歌》,使一些日本观众为这首歌的意境而感动得落泪。

外出录制节目,每次看到工作人员把《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错打成“约会”,齐峰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指出――是约定,而不是约会。因为“约会是有时间、地点的,而约定可能是一生的”。

深沉内敛的蒙古情

说到蒙古歌曲,总少不了马头琴。这种奇特的拉弦乐器,音色低沉苍凉,如泣如诉。

在齐峰的专辑中,《草原恋》、《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几首歌曲的前奏,都是一段不染浮华天籁般的马头琴声,恰到好处地渲染了蒙古族音乐的宏阔与苍茫,瞬间勾勒出茫茫草原的天高地远。听着如此特色的音乐驾车,即使在拥堵的路段,也能让人保持平静而舒缓的情绪。

齐峰是个典型的蒙古族人,1斤多酒量的他,与乡亲们在一起时,透着蒙古族人的豪爽和洒脱。齐峰却说,这只是一面,如果以为蒙古人有的只是豪爽,就大错特错了。蒙古人的性格是多彩、多面的,他们身上既有山的刚毅,也有水的柔情,“蒙古人的感情是深沉而内敛的,就拿音乐来说,有哪种音乐能像长调一样,这么细腻,这么层次丰富呢。”

正是由于对蒙古族情感的准确拿捏,《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虽然被很多人演绎过,齐峰的版本却被更多人喜欢和称道。每一字每一句的细微之处都流畅无比,婉转处催人落泪,高亢之端又豪迈奔放,将歌中宁静、辽远的意境诠释得几近完美,唱出了蒙古人魂魄之中独有的喜悦与苍凉。

在演唱过的众多歌曲中,齐峰最爱《我的根在草原》,他觉得这首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走遍了山山水水

美不过辽阔的草原

听遍了四海歌声

还是牧歌最动人

无论在哪里

我的根在草原

我的根在草原

草原歌曲大全篇4

长调民歌篇幅浩大,气势恢宏,内涵丰富,形式完美,具有浓郁的草原特色。音乐形态方面已发展到很高程度,代表着蒙古音乐的最高成就。长调民歌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节奏方面。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以及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是蒙古长调民歌中三种基本的节奏形态。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上述三种节奏形态巧妙组合,多采用复合式节拍,长短相济,疏密有致,构成长调民歌的节奏律动,勾画出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色。

长调民歌音调高亢,音域宽广,容量大,幅度长,富有情感张力。曲调优美流畅,起伏跌宕,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显现出天高地阔的自然空间。长调民歌曲式结构庞大而复杂,以上下句的乐段体较为常见。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往往在不同的头韵上反复叠唱同一内容,称之为牧歌体。但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三部曲式等。有些长调民歌带有引子、尾声、副歌之类的附属性结构,句法参差不齐,以此增强音乐发展的动力。

长调民歌的演唱技巧独特而多样,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主要技巧有真声、假声(舒尔古拉胡)、头腔共鸣(柴若拉胡)等,且常用衬腔、拖腔、甩腔,腔多词少,具有华彩性特色,难度较大。“诺古拉”,蒙古语意为“曲折”,长调民歌所特有的一种装饰性演唱技巧,包括“膛奈・诺古拉”(硬颚式)、“颚如・诺古拉”(下颚式)、“浩赖・诺古拉”(咽喉式)、“策吉・诺古拉”(胸腔式)、“哈木尔・诺古拉”(鼻腔式)等多种形式。

心灵的自由、抒情的极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乃是长调民歌无穷魅力的真谛所在。长调民歌属于抒情歌曲范畴,讴歌草原上的一切美好事物,善于正面表达蒙古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长调民歌是绿色生态的艺术,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充满着自由奔放的草原气息、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与此有关,长调民歌所反映的题材内容也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根据现有资料来看,蒙古长调民歌的常见题材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歌唱草原――辽阔草原是长调民歌的摇篮,长调民歌则是音乐化的草原。作为蒙古草原文化的产物,长调民歌无论在内容抑或是形式方面,均打上了深深的草原烙印。诸如,锡林郭勒民歌《清凉的杭盖》、科尔沁民歌《巴颜查干草原》《金泉》,以及阿拉善民歌《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都是此类民歌中的优秀曲目,深受蒙古人的喜爱和欢迎。

长调民歌是游牧劳动的产物,同时也是蒙古牧民从事游牧劳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蒙古人世代面对草原环境,既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私恩惠,又感受着大自然的严酷考验和冲击。蒙古人世世代代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环境中生活,惟有通过歌唱长调民歌,才得以宣泄其郁积的情感,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欲与天公试比高”,歌声使他们的内心和外界趋于平衡,达到超越自然、超脱自我的境界。

赞美骏马――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热爱骏马,赞美骏马,对骏马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草原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牧人和骏马相结合,构成畜牧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极大地推动了蒙古社会的发展进步。骏马乃是蒙古人的亲密伙伴,无论在放牧劳动、战争和日常生活中,均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上至尊贵的可汗,下至普通牧民,只要在草原上生活,谁也离不开心爱的骏马。13世纪以来,蒙古人阔步登上历史舞台,仰仗蒙古马的四蹄之力,不仅改写了自己民族的历史,而且在欧亚大陆上创造出震撼世界的丰功伟绩。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可歌可泣的蒙古史,其实是人和骏马共同创造的。难怪绝大多数蒙古长调民歌,都以骏马来起兴和比喻,诸如《走马》《枣红马》《四岁的海骡马》之类。长调民歌的美学本质,恰恰在于艺术地体现了牧人、骏马、草原三者的完美结合。

感怀母亲――蒙古长调民歌中的一个永恒题材,便是感怀母亲、歌颂母亲的劬劳养育之恩。从普遍意义上说,热爱母亲是人类的共同情感,蒙古人当然也不例外。从特殊意义上说,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人世世代代在较大时空范围内活动,女性在维系家庭、哺育子女、传承文明成果方面担负着特殊责任。而蒙古历史上的长期战争和社会动乱,则更加重了母亲肩上的重担。因此,长调民歌领域内产生了大量感怀母亲的歌曲。诸如《金色圣山》《旷野中的蓬松树》《远处的山影》等优秀曲目,表达出蒙古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讴歌英雄――蒙古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崇尚勇力、仰慕英雄。从篇幅浩瀚的英雄史诗到优美动听的长调民歌,均热情讴歌英雄行为,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大凡长调民歌所歌的英雄人物,都是一些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反抗压迫,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勇于献身的人。诸如锡林郭勒民歌《都仍扎那》,便是歌唱一位年轻的摔跤手,被封建势力残害致死的故事。

蒙古人所崇拜的古代民族英雄,当首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锡林郭勒长调歌曲《圣主成吉思汗》是一首优秀的“潮尔”合唱,音调壮美,气势恢弘,热情歌颂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伟大功勋。

咏唱爱情――各民族的传统民歌中,爱情歌曲在数量上占大多数,蒙古族也不例外。各地长调民歌中,流传着大量的爱情歌曲。诸如《小黄马》《圆蹄枣红马》《朱色烈》等,曲调优美,结构完整,感情淳朴而真挚,表达出蒙古人追求美好爱情的热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说,长调民歌中所体现的音乐美(艺术美),大致可划分为如下四大类别:

优美型长调民歌:多数为情歌,歌唱美好的爱情,追求自主幸福的婚姻生活。其代表性曲目有锡林郭勒民歌《小黄马》、呼伦贝尔民歌《海骝马》、科尔沁民歌《朱色烈》等。

健美型长调民歌:赞歌中较为多见,歌唱家乡的自然风光,赞美骏马良驹,表现青春的远大理想。其代表性曲目有兴安盟长调民歌《巴颜查干草原》、赤峰市(圆昭乌达盟)民歌《云青马》,以及呼伦贝尔市民歌《褐色的雄鹰》等。

壮美型长调民歌:颂歌和仪式歌曲中较为多见,善于表达庄严肃穆的情感,富有哲理性。代表性曲目有锡林郭勒民歌《圣主成吉思汗》、科尔沁民歌《春归草原》、阿拉善民歌《广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痛美型长调民歌:思乡曲中较为多见,善于表达痛苦哀伤的悲剧性情感。代表性曲目有科尔沁民歌《乌拉盖河》、锡林郭勒盟民歌《都仍扎那》等。

长调民歌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蒙古人来说,自出生之日起便和长调民歌相伴。悦耳动听的长调民歌随着母亲洁白的乳汁融入心灵深处,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起着陶冶情操、廓清道德、维系伦理、开启心智、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堪称是一部草原生活的教科书。

蒙古高原上长调民歌风格的分布,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中心,从东部的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经过毗邻我国北部边疆的蒙古国(喀尔喀),再到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大漠草原,直至青海、新疆蒙古族聚居地区,形成巨大的马蹄型风格圈。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草原的中部,处于马蹄型风格圈的中心地带。从历史上看,那里的畜牧业生产率先发达,草原文化形成和成熟得较早。因此,长调民歌发展形态相对较高,婉转缠绵,深沉内在,华丽典雅,“诺古拉”运用得多,属于优美型的长调民歌风格。另外,自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以来,蒙古族的活动中心南移。锡林郭勒草原是元朝上都的所在地,一度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故宫廷音乐十分发达,对民间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锡林郭勒草原上仍然流传着一些宫廷歌曲,以及“潮尔”合唱等宫廷音乐形式。从其风格方面观之,这一部分长调歌曲与民间歌曲不同,庄严肃穆,气势恢弘,属于壮美型的长调音乐风格。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民歌演唱流派以歌唱家哈扎布为代表,他善于演唱优美婉转、深沉内在的长调民歌,以及“潮尔”合唱等宫廷歌曲。该派成就高,影响大,人数众多,人才荟萃,始终居于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艺术流派的中心地位。

至于马蹄型周围地带的长调民歌,与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风格明显不同,更多地保留着元明时代古老的风格特点――结构规模相对较小,音调平直,“诺古拉”运用得较少,古朴简洁,多属于健美型或壮美型的长调音乐风格。有趣的是,上述地区的长调民歌,其音乐风格反而比较相近,共同点远比锡林郭勒草原长调民歌更多,形成所谓“近距离相异,远距离相近”的特殊现象。至于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姑且不加详细论述。呼伦贝尔草原长调民歌演唱流派以女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为代表,她善于演唱音色明亮、格调清新、热情豪放的长调民歌,尤其是对于女声长调民歌的演唱和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调民歌的音乐风格一经形成,便显示出相对稳定的特点,并且发挥强大的辐射作用,反过来影响到蒙古族几乎所有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如蒙古族乐器马头琴,不过是器乐化的长调民歌风格罢了。中国和世界民族之林中,长调民歌已经成为蒙古族音乐风格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蒙古音乐的民族风格,其实指的就是长调民歌风格。

长调民歌是蒙古社会飞跃发展、草原文化全面进步的产物。它的萌芽、发展、繁荣,乃至达到音乐史上的高峰,是与特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蒙古人的祖先走出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山林地带,跨入广袤的蒙古高原,由狩猎民族转变为游牧民族,由落后走向进步,由封闭走向开放,已形成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与此相适应,从山林狩猎文化转入草原游牧文化的转型时期,蒙古人焕发出巨大活力,终于创造出长调民歌这一独特的歌曲形式。

草原环境是产生长调民歌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惟一条件。世界上有四大草原,游牧民族也并非只有蒙古,但却只有蒙古族创造出了长调民歌这一民歌体裁。从历史上看,我国许多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均曾有过自己的草原牧歌,诸如匈奴热的《祁连山歌》、鲜卑人的《企喻歌》、敕勒人的《敕勒歌》等,为我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上述几个民族的草原牧歌都已失传。蒙古人登上历史舞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13世纪以降,蒙古人继承北方游牧民族草原牧歌的优良传统,经过数百年的努力,将长调民歌发扬光大,推向历史的高峰,并将其完整地传留给后代,这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壮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长调民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长调民歌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乌兰夫主席的指示,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莫德格等几位杰出的长调民歌歌唱家,先后被调入内蒙古歌舞团,成为新文艺工作者。1955年,宝音德力格尔参加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声乐比赛中荣获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57年内蒙古艺术学校成立,并开设了长调民歌专业。从此,长调民歌摆脱单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法,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新音乐教育的殿堂,培养出大批年轻长调歌手。“十年内乱”结束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长调民歌艺术又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世界上的许多古老民族,采用各自的方式,创造出不少人间奇迹。然而,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又是采用什么方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间奇迹呢?它既不是古埃及人的金字塔、巴比伦人的空中花园;也不是我国汉族的万里长城,以及雄伟壮丽的故宫建筑群。蒙古族创造奇迹的独特方式,便是依靠草原般广阔的心胸、大海般深邃的智慧,创造出举世无双的巨大艺术形式,而博大精深的长调民歌,则无疑是其中的主要奇迹之一。

草原歌曲大全篇5

一、插入流行中国风,了解民族歌曲

我们高中音乐欣赏的歌曲,都是一些传统曲目,似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如何让学生产生共鸣,了解知识要点,掌握音乐风格特点?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巧妙地办法,而在音乐欣赏中插入流行的元素,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因为流行音乐更接近学生,使他们更有兴趣去了解去探索,欣赏的过程也会变得多彩,掌握知识就变得轻松容易很多。

在教授人教版高中音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时,我插入了凤凰传奇的歌曲《最炫民族风》,学生们一下子就情绪高涨,随着音乐大声跟唱。我从学生们熟悉的旋律人手,从当今最流行、最火的明星人手,充分调动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来,然后结合《最炫民族风》这首歌曲,听赏课本歌曲《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让学生听赏各民族歌曲,比较民族曲风的不同,并借助多媒体视频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并让学生感受流行风格与民族风格歌曲的迥异。我在听赏环节还拓展了一下,让学生说出几个中国风的流行歌曲,学生们很快就说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歌曲,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千里之外》《青花瓷》等,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有了流行歌曲的插入,整堂课就有了生气,因为这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旋律让学生产生了共鸣,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学生们在课堂中变现积极,有的甚至会把自己知道的流行歌曲唱出来,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也变得灵活,达到良好的课堂听赏效果。由此也证明了把中国风插入到听赏课当中的可行性。

二、结合流行草原风,探究风格流派

当代流行音乐中流行一股草原风,刮遍大江南北,好多歌曲为大家熟知,学生们自然也对这些歌曲不会陌生,于是我就会选择一些内容健康的草原歌曲结合到听赏课堂当中来,让学生通过听赏、通过对比提高听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当中课前歌曲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进行结合。

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中的欣赏歌曲《草原放牧》时,我结合了乌兰图雅的《站在草原望北京》这首流行歌曲,因为这首歌曲热搜度太高,并且内容健康、积极性向上,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广阔的草原,让学生心旷神怡,上课的积极状态就完全被调动起来。草原风的歌曲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流行草原风,如降央卓玛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呼斯楞的《醉乡》等等,再结合课本上的歌曲《草原放牧》,体会草原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辽阔、豪爽、粗犷,让学生爱上草原、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用整个身心去体会草原音乐的风格流派。

通过结合流行元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听赏的内容,把听赏课变得趣味化、现代化,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用一些学生们都熟悉的旋律,感兴趣的歌曲,帮助他们理解音乐的曲风、特点,让学生做到享受音乐,理解音乐,把听赏课变得灵活多样不枯燥。从兴趣出发,把学习过程变成畅游音乐殿堂的过程,深刻准确的理解音乐的风格流派。

三、系流行京韵风,追溯国粹京韵

高中听赏的内容除了歌曲外还有一些戏曲元素在里边,国粹京剧也是听赏的一部分内容,在讲授这一内容的时候,也要结合流行的元素在里边,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因为京剧作为戏曲,对于当代的高中生来说还是有些距离的,他们相对来说还是喜欢节奏明朗、歌词易懂的得流行歌曲,因此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联系与之相关联的京韵流行歌曲,进行讲授。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课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一京剧》时,我先由歌曲《说唱脸谱》引入,因为这首歌学生们都熟悉,节奏轻快,并与京剧内容相关,由这首歌联系京剧再合适不过。我先播放《说唱脸谱》这首歌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学生在歌词中简单地了解一下京剧这一瑰宝,也在旋律中初步感受京韵歌曲,然后教师简单讲解京剧的相关内容,讲解京剧大师梅兰芳,这样的逐步深入会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要上来就播放一段京剧的话,估计学生们就会很难接受,因为京剧他们在之前接触的相对于流行的音乐少之又少,对京剧的了解也是微乎其微,通过《说唱脸谱》一首歌曲的联系,对京剧的了解逐渐清晰,也知道了京剧的可贵,所以把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堪称完美!

草原歌曲大全篇6

笔者以《牧歌》为例,通过对课例的教学过程分析,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音乐本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蒙古族歌曲《牧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长调民歌,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等地区。作为“逐水草而居”的马背民族,蒙古人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许多长调民歌,《牧歌》便是其中的珍品之一。全曲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音调在Mi(3)―Si(7)之间回环往复,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下句在La(6)―Mi(3)之间起伏流转,自由推进,婉转的旋律犹如草原上的一片片羊群。其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形象纯朴而富有诗意,从天空写到白云,再从白云写到羊群,最后又归到草原,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作品是一首少数民族民歌,而且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提出让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因此,让学生了解不同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是本课的重点,而表现这种音乐美乃至创造这种音乐美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深刻钻研、对学生情况(六年级)仔细分析后,在教学时大胆地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了本课专题学习网站,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在电子阅览室学习,即每个学生都使用能上网的计算机)。使整堂课凸显了鲜明的探究式学习特点,学生在探究体验、实践创造中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教学过程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案例】《牧歌》

一、聆听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用一首歌曲带大家去一个神秘美丽的地方,请你们闭着眼睛用心聆听,听着这首歌你仿佛到了一个什么地方?脑海中浮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上,那里有奔驰的骏马、蓝蓝的天空、白白的羊群。

师:想象力真丰富!这是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他用粗犷深情的歌声唱出自己对家乡――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之情。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那里的人民能歌善舞,是一个美丽的民族。今天,我们就乘着音乐的翅膀,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一起去游览辽阔的大草原!

【评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教师在导入时营造神秘气氛让学生静心聆听蒙古族特色的歌曲,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也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朴实有效。

二、自主探究,了解蒙古风情

师:请同学们在地址栏中输入大屏幕上的网址,进入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专题网站。

1. 介绍网站的相关板块。请学生在“看一看”和“听一听”中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限时抢答。

2. 请学生点击“试一试”板块,对刚才的自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限时测试。三十秒钟测试结束。点击“提交”后,教师即时查看学生测试正确率,评选出优胜小组。

【评析】

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打破了常规音乐课上“老师讲解,学生接受学习”的模式。自制了相关专题网站,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践、交流和评价。网站中设计了几个板块: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学一学、玩一玩。“听一听”这个板块里有大量的蒙古族民歌供学生欣赏,让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旋律风格和节奏特点有一定的印象。“看一看”这个板块里有关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舞蹈和乐器让学生来了解。通过这两个板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了解关于蒙古族的相关文化与相关知识。“试一试”则通过游戏的方式检测自己学习的程度,教师也可以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借助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大、更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接受最多的音乐知识信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学习歌曲,体验音乐形象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内蒙古这个民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美丽的大草原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著名的蒙古族民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1. 聆听歌曲《牧歌》,感受音乐形象。

师:这首歌曲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牧歌》,在刚才的自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它虽然曲调简单,但是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气势宽广,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请学生点击“学一学”,出示歌曲谱例。)

2. 对照歌单,跟琴声视唱歌曲旋律。

3. 为了准确表现草原辽阔的意境,用哼鸣唱歌曲旋律。教学要求:呼吸自然,头声高位置演唱。

4. 用轻柔的声音诵读歌词。

师:请听老师把这首歌曲演唱一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词和旋律之间有什么关系?

5. 教师范唱。(出示旋律线动态示意图)

生:我发现唱蓝天白云时音调比较高,唱绿草羊群时音调比较低。

师:你真会观察!我们来唱一唱!

6. 教师运用手势和身势动作指导学生演唱。

教学要求:演唱蓝天白云时声音高亢,演唱绿草羊群时声音平稳,要唱出草原深远的意境,呼吸深长,声音连贯。

师:同学们唱得太棒了!真不愧是学校合唱比赛获得一等奖的班级,老师真想把你们的歌声保留下来,你们愿意把你们的歌声作为毕业礼物送给我吗?

7. 指导学生运用录音软件将自己的歌声录制下来并保存在计算机指定位置。

8. 各小组试听,推荐一名优秀同学的演唱作品展示。学生互评。

师:×××同学唱得好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她表示鼓励!也感谢同学们送给我的珍贵的礼物。

【评析】

“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它包含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也指构成音乐作品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抓住音乐基本要素这个支点,通过听辨、模仿、比较、范唱和练唱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推进歌曲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歌词观察曲线图来感受歌曲旋律线的走向,没有枯燥的讲解,自然而然地达到对歌曲旋律的感知和体验。别具特色的设计是“录制歌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鉴赏美的能力,也能提高演唱和表现作品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

四、载歌载舞,升华审美体验

师:我们知道内蒙古人民不仅能歌,还――

生:善舞。

师:对,蒙古族舞蹈大气舒展,今天让我们也来体验一把,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牧民。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来源于生活,下面老师做几个动作,你们猜猜是在干什么?

1. 教师示范骑马、飞翔、抖肩、挤奶等动作。

师:现在请你们在“学一学”板块里找到舞蹈动作动画视频,找你最感兴趣的动作学一学,做一做!

2. 学生跟视频学习蒙古舞基本动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们跳得真棒!让我们和牧民们一样来载歌载舞吧!

3. 师生一起表演唱。

【评析】

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把握了艺术表演与演唱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而且立足于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选喜欢的动作学习,始于元素,动态生成。把课堂的“指挥棒”交给了学生,学生自主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

五、编创歌词,即兴拓展延伸

师: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聆听了蒙古族优美的音乐,体验了蒙古族奔放的舞蹈。老师还有一个建议:希望同学们能把你心中的大草原用歌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为《牧歌》这首经典之作再续编一段歌词。

1. 请学生进入“玩一玩”板块,完成“编歌词”任务。

2. 教师出示范例:辽阔的草原是多么的美丽,可爱的羊群像颗颗珍珠。

3. 小组合作编创。(播放小提琴独奏曲《牧歌》为背景音乐)

4. 学生编创好后点击“刷新”即可看到其他同学编创好的歌词。

师:短短时间同学们就编创了这么多的歌词,真是有感而发啊!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作品。

5. 教师点评、生生互评。评选出优秀编创作品。

6. 全体同学一起演唱即兴编创的歌词。

【评析】

创造是实践的升华,小学生的音乐创作活动常常从模仿入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事先给出范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这种即兴编创丰富了音乐表现、增加歌曲的情趣,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能起到激励与改善、促进与提高的效果。信息技术的使用让这种“即兴”保留下来,并且成为了永久的资源,学生可以共享学习,确实让课堂更具实效性。

六、总结本课

师:我们完成了一次愉快的内蒙古大草原之旅。同学们,你们对这节课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欢迎你们发邮件和老师交流!下课!

草原歌曲大全篇7

摘要: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典型的具有民族性色彩,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民歌。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对蒙古族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调对于整个民族的特色体现,显示出了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无论是从文字,音乐形态,语言乃至生活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长调;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J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70-01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相对短调而言,长调在旋律方面具有抒情悠长的特点,情感表达意境开阔。

蒙古族长调具有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长调音乐的节奏较为自由,不受限制,自由的抒感,气息宽广,在演唱的过程中用颤音加以装饰,独具魅力。字符短小,腔调较长,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蒙古族长调最大的魅力在于,他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民族识别的标志。有时候虽然不懂蒙语,却无法不为蒙古族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对心的直接倾诉。长调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蒙古族最早的生产生活以狩猎为主,随着时间的变迁,渐渐转移以畜牧业为主,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口口相传,长调便应运而生,所以有人评价蒙古族长调为音乐“活化石”。长调产生于蒙古民族生产方式由以猎为主转到以牧为主的过程,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由以夺为主转到以养为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是对人们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唤醒。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祖先完成了从额尔古纳河从蒙古高原的迁徙,完成了生产方式由狩猎业变为畜牧业的转变,长调,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调这一种民歌形式渐渐的发展丰富起来,可以说长调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对其蒙古族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调对于整个民族的特色体现,显示出了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无论是从文字,音乐形态,语言乃至生活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辽阔的草原象征着蒙古族人民豪迈的性格,一地区的音乐意识形态反应着当地的风貌和人文习惯,长调的音乐语言和曲式结构都是精炼的,简洁清新,豪迈热情,以求人和自然和谐的统一。可以想象,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上,牧羊人唱着悠长委婉的旋律,世世代代口传身授,所以长调音乐全曲一般只有上下两个乐句,便于流传和学习。虽只有短短几句,但毫不影响音乐的流畅性和旋律性。长调宽广豪迈,节奏悠长,可以自由发挥,一般多用五声调式,旋律特点较为明显。调性特点强,线条明显优美,常以抒情性的旋律歌唱自然,所以歌词中大多歌唱山川、蓝天、白云、草原、骏马等自然风光。长调的基本题材也包括了很多内容,比如牧歌、思乡曲、赞美歌、婚礼歌和酒歌。

蒙古长调属于蒙古族的音乐,而蒙古族音乐大至可分为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在早期的音乐中,基本以短调为主要代表,短调的结构较为短小,音调没有长调那么悠长,节奏明朗,腔调也较少,整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是带有叙述性的。长调民歌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因此,从公元7世纪至公元17世纪的千年历史中,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以短调民歌为基础,以长调民歌为创新,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也是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历史的长河中,长调伴随着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时代变迁,渐渐的变成了我们今天听到的样子。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儿女,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民歌特色,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心底最真诚的情感,是内心真实的写照。作为抒发感情的方式,长调歌曲传来了草原的情怀,这种民族风影响着人们,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

蒙古族人民追求进步,热爱家乡,这些精神也同样影响了民族歌曲的创作。《辽阔的草原》是一首广为人知的长调牧歌典范之作,全曲的音乐语言、曲式结构都是简洁精练的,全曲只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同样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

民歌的创作,蒙古族民歌长调的粗狂豪放、嘹亮宽阔、情感浓厚的民族风格与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是密切相连。长调诞生于马背上,扎根于草原里,是民族民间音乐里独树一帜的音乐体裁,一个民族的民歌浓缩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彰显民族性格的一种方式。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有它们最为传奇的音乐。各民族相互竞争、相互吸收、求同存异、共同繁荣,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最为灿烂的历史文化。

草原歌曲大全篇8

关键词: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合唱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011-02

一、引言

20世纪中期无伴奏合唱传入我国,由此成立了第一支无伴奏合唱艺术团,即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其他蒙古族无伴奏合唱团体也陆续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伴有蒙古族风格的无伴奏合唱歌曲也逐渐增多。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团体将带有蒙古族风格的无伴奏歌曲演绎的淋漓尽致,对于弘扬蒙古族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形成

合唱本是一种外来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艺术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逐渐成为国人最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而无伴奏合唱被喻为合唱艺术最高形式,因其只用人声进行演绎,更能凸显音乐的真实性,更容易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事实上,无伴奏合唱本身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船工号子、侗族大歌等等,这些都只采用人声不加入伴奏,也就意味着无伴奏合唱艺术表现形式十分真实。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是从20世纪80年代左右兴起的,之后逐渐涌现了大量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歌曲,如《四海》《四季》等,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形式也逐渐形成。

(二)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发展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团队的发展间接的促进了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发展,通过演出、赛事的方式将蒙古族风格的音乐带出国门,使更多人了解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魅力。尤其是陆续推出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专业创作作品之后,更是推动了专业化合唱的发展,无伴奏合唱艺术也逐渐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认识,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三、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类型

(一)题材类型

1.自然万物类。在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当中,很多歌曲都是歌唱自然万物和自然规律的,蒙古族人们自小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自然其生活生产方式也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和平共处、相互依存。就如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歌曲《四季》一般,正是歌唱的季节交替变换,以此来传达保护草原生态平衡的意识,再如《戈壁蜃楼》、《刺勒川》等都是歌唱自然环境的歌曲,这些歌曲都能够直接展现蒙古族人民对于草原的热爱。

2.生灵类。蒙古族人民自古就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与森林、草原中的生灵有着良好的关系,蒙古族人民以肉、奶为食,在生活和生产上都需要依靠草原上的生灵,因此他们很尊重草原上的生灵,自然也会将其作为歌唱的主体。比如: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合唱歌曲《孤独的白驼羔》一般,就是歌唱小骆驼失去母亲之后的孤独心情,以及寻找母亲的艰辛历程,歌曲以拟人的形式表现了任何动物都是有灵魂有感情的,因此人类一定要善待自然类的一切生灵。

3.情感类。蒙古族的情感十分含蓄,一般不会轻易表露,因此基本不会采用直白的形式来表达情感,通过歌曲技能委婉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更能侧面的展现自我中心思想,而其中不乏歌唱爱情、亲情的作品。在蒙古族情感类歌曲当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于美好感情的憧憬,二是反映时代下的悲伤情感,目前大多都是对美好感情的憧憬,这与时代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辽阔的草原》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在歌唱草原,但从歌词内容来看实际上是在描写年轻恋人渴望爱情,渴望了解另一半的憧憬,虽然整首歌没有一个爱字,但仍然能使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美好,这也是蒙古族歌曲的一大特点。

4.歌颂类。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缔造者,他的历史是任何历史人物都无法复制的,作为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圣主,自然有许多歌曲是围绕着成吉思汗而唱的,这也就展现了蒙古族歌曲的另一特点――歌颂祖先和历史人物。比如:《圣主成吉思汗》、《圣主颂》等都是在赞美成吉思汗,在表达蒙古族人民对于成吉思汗的敬仰之情,蒙古族在以往的战乱中自然也产生了很多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被视作为蒙古族的脊梁,如《嘎达――飞去的鸿雁》、《嘎达梅林》等就是在歌颂民族英雄嘎达梅。

5.祝酒类。蒙古族作为一个好客的民族,每当节日和亲朋好友相聚时,都会摆席设宴、畅饮对酒,这时为了展现自己对客人的欢迎,蒙古族人民都会唱祝酒歌来表达自己的热情。蒙古族的祝酒歌大多都是表现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主人喜悦的心情,曲调十分欢快,既能活跃现场气氛,也能展现自己的热情,如《金杯银杯》、《浓烈的酒》、《草原迎宾曲》等等,都属于祝酒歌。

6.生活类。在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当中,生活类的歌曲主要歌唱的是与蒙古族人民生活相关的文化产物,如《驼铃》、《蒙古靴》、《蒙古象棋》等,都是对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以此来传达不同的情感思想,《驼铃》正是以叮咚叮咚的响声来描写以往蒙古族人民带着驼队,在欧亚大陆之间穿梭而创造的历史文明,呼吁大家要保护历史。

(二)创作类型

1.蒙古族民歌改编。蒙古族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基础,因此对蒙古族民歌进行改编,既能保留蒙古族歌曲原有的韵味,也能增加一些现代的风格元素,更符合现代化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形式。

2.蒙古族风格创作。以蒙古族风格进行创作的歌曲,民族风格十分浓郁、旋律通俗、流传速度较快,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最喜欢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众多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歌曲当中,有着大量的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如《草原恋》、《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呼伦贝尔大草原》等等。

3.原创蒙古族风格。原创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歌曲是除前两类改编、创作之后的有一大作品类型,这种类型无论是从创作手法上,还是从和声布局上都更加专业化,更加适合无伴奏合唱,如《蒙古靴》、《睡吧、睡吧赛音呼汗》、《美丽的内蒙古》等等。

四、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音乐形态特征

(一)旋律特征

1.旋律形态特征。蒙古族风格音乐大多都将五声性音列作为基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声调式,五声调式没有小二度、增四度这些不协和的音调,能使音乐旋律更加柔美,在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歌曲当中,不仅民歌创作、改编的歌曲,就连原创作品也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这也就意味着五声性已然成为了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旋律形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2.旋律发展手法。旋律发展手法可以分为三个类型:重复、模进、引申。重复分为原样重复和变化重复,是最便捷的旋律发展手法,很适合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歌曲的创作;模进分为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能够很好地推动主旋律的发展;引申最简便的方式为鱼咬尾,能够环环相扣的将旋律发展的十分连贯。

(二)元素运用

1.潮尔音乐元素。与传统蒙古族音乐相同,都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元素,潮尔是蒙古族古老的多声部民歌载体,适合在隆重的场合演唱,如《旭日般升腾》、《狂野》等歌曲都属于潮尔音乐元素。

2.浩林潮尔音乐元素。浩林潮尔也被称之为呼麦,是蒙古族十分古老的一种喉音艺术,一人可以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发出两个、三个声部,形成多音部音乐,近年这种演唱方式已经逐渐开始绝迹,但慢慢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很多具备一定能力的人也开始了新的学习。

3.蒙古族民间典型节奏元素。这种音乐元素主要来源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族文化当中,可分为诺古拉式节奏和走马式节奏,诺古拉式节奏气息悠长,能够起到装饰主旋律的作用,走马式节奏主要描绘蒙古族的马,是对马的赞美和歌颂。

(三)衬词特点

1.象声词。象声词主要用于描绘生活场景和自然场景,通过这一类的拟声词来表达正词无法描绘的意境,将这类衬词与歌曲音高等进行结合,如马蹄声、风声等,更能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2.民族特点。具有民族特点的衬词在我国各个民族的歌曲中都大量使用着,可以将其誉为民族的象征,如“巴扎嘿”、“赛罗里”等等,这些衬词已经具备的很强的民族辨识度,在蒙古族歌曲当中也有不少具有民族特点的衬词,如“啊哈嗬”、“哲灰哲灰”等。

3.歌词正词衬垫。这类衬词通常被用于无伴奏合唱中的旋律和声声部,以无实意的哼鸣音来对正词进行衬垫,或是将其作为正词与正词之间的连接衬垫,如《草原恋》、《诺恩吉娅》中都使用了衬词正词衬垫,《草原恋》中的“草原啊草原,啊我可爱的家乡”一句中的两个“啊”就起到了正词与正词之间的连接衬垫作用,使整首歌更加朗朗上口。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蒙古族风格的无伴奏合唱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无伴奏合唱作为一种只用人声不用伴奏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艺术形式,蒙古族风格的无伴奏合唱尤其自身的民族特色,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蒙古族风格的无伴奏合唱都对蒙古族的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更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倪俊杰.中国民歌改编合唱曲研究综述(1985-2012)[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03):157-160.

〔2〕莫日根高娃.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形态特征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55-56.

〔3〕李宝珠.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审美意境探寻[J].人民音乐,2015(10):72-74.

〔4〕白羽.试论内蒙古当代合唱创作及其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7):219-221.

〔5〕李梅.永儒布民歌主题混声无伴奏合唱和声风格与特征[J].内蒙古艺术,2013(02):28-31.

〔6〕徐敬珉.蒙古族长调(乌日汀哆)在无伴奏合唱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3):19-20.

草原歌曲大全篇9

[关键词] 《七月的草原》 钢琴伴奏艺术

歌曲《七月的草原》简介

作品《七月的草原》采用二段式曲式结构写成,作品曲调吸取了哈萨克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旋律轻快、灵动、跳跃而活泼。作曲家大胆采用西方作曲技法进行探索和尝试,充分表现了七月的草原上蜜蜂蝴蝶翩翩起舞、姑娘小伙纵情歌唱、手舞足蹈的欢乐气氛,进而歌颂了草原牧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笔者认为钢琴伴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下笔者将着重分析作品《七月的草原》的钢琴伴奏艺术。

歌曲《七月的草原》的曲式分析图

歌曲《七月的草原》为带前奏的二段体。其曲式分析图如下:

歌曲《七月的草原》的钢琴伴奏艺术

前奏(1-8小节):前奏部分由弱起的八度音型引入,整个前奏部分主要采用左手八度、和弦半分解、右手奏八度旋律音的节奏型,构成了三声部的结构,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原野景象。演奏时,右手要注意突出八度的高声部旋律音,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将右手手臂和手腕向右微侧,着重突出右手小指旋律音。这里左手的和声走向为T-D-T-T-S-S-D-D7-T,而左手的伴奏音型分为两个声部,一是低音的八度二分音符,另一个是半分解的双音。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注意突出八度音的走向,因为它们分别是和声走向的根音,突出它们有利于更好地巩固调性,从而推动音乐的发展。对于半分解的双音音型,演奏者要注意用方向向上的触键方式演奏,尽量将其弹得短促而活泼。要提到的是第8小节,它一改之前的音型,变成双手交替伴奏音型,这一小节是为引入A段服务的,因此演奏者要充分利用此小节调整好手位,从而更准确地进入到A段。另外,此部分可适当配合“延音踏板”演奏。笔者建议在第1-5、7-8小节加入“切分式”延音踏板,而在第6小节放空踏板,这是由于右手的伴奏音型为单音,不适用“延音踏板”。

A段a(9-20小节):此部分主要采用左手八度、右手和弦交替的节奏型。其和声走向为T-T-D7-T7-S-T7-S-T-D-T。演奏此部分,演奏者应当注意将右手第一拍的两个同音反复和弦处理成跳音奏法,最后一拍处理成保持音奏法,这样能够更好地表现草原上“蜜蜂成群,蝴蝶蹁跹,调皮的小姑娘正在俏皮地跳着舞”的场景。要提到的是在第14小节的两拍和弦、15小节的弱拍和弦和16小节的强拍和弦,它们都是T7-S的和声进行,因此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注意突出第14小节的八度低音F音和降B音,还有第15小节弱拍上的F音和第16小节的强拍降B音。另外,笔者建议本部分慎用踏板,甚至不用。但是第12小节,这是一个左手切分节奏、右手单音的节奏型,笔者建议配合切分的重音拍运用同时踏板并及时放踏板。

A段b(21-34(37)小节):此部分原样重复一次,第一段从第21小节-34小节,第二段从第21小节-37小节。其和声与A段有较大的区别,采用了较多的大三和弦,其和声走向如下:S(大三和弦)-D-T-S-D-T-S-T-D7-D/D-D(第二段末尾三个和声为S-D-T)。而其钢琴伴奏主要采用左手八度和半分解的双声部、右手切分音型的和弦节奏型,再一次构成了三声部的伴奏结构。在演奏第21-23小节时,演奏者要注意保证左手八度的低音,让听众听到清晰而有力的D音-D音-E音进行,同时要注意突出右手和弦中的D音,这是突出大三和弦色彩的关键音。而在力度上,要注意第23小节应该处理成弱奏,这是因为此小节是演唱者第一次进入“花腔”的演唱。第24-28小节,节奏音型多为切分,演奏者应当着力突出切分重音,从而为“花腔”的演唱部分作节奏律动方面的支持。第29-34小节,出现了双手均是切分音型的节奏音型。这就要求演奏者与演唱者一起律动,饱满自身的演唱演奏情绪,将音乐推向高潮。其中第32-34小节,和声序进为D7-D/D-D,演奏者要着重突出E音、F音、E音,使A部分第一段有一个较好的终止感。第二段几乎是原样重复,唯一不同的是第35-37小节,和声为S-D-T,因此演奏者在这三小节要着重突出每小节的强拍音降B音、C音、F音,帮助音乐通过和声序进进入B部分。另外,此部分也可以配合踏板完成,例如在第21-24、26-37小节,采用“切分式”延音踏板完成。而空出第25小节是因为其中有一拍的休止符,这对于演唱者“花腔”的表现力有重要作用。

A段的两部分a与b,前者重叙述,后者重抒情。因此在演奏时要充分把握其音乐情绪,特别在强弱的处理上还应该注意到a部分稍微弱于b,而在b部分的后半部分(第29-37小节),其力度应该弱于b的前半部分。如此一来,整个A段在力度上将呈现出先渐强后渐弱的音乐起伏。

B段c(38-66小节):此部分的歌词简洁,以抒情为主。此部分伴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与前部分类似的三声部伴奏结构(对于其演奏方法同上,这里不再展开)。第二种为琶音奏法,全曲在这里第一次出现琶音奏法。(例如第40、43、45、46、47、60、61小节)这里的琶音奏法不像钢琴独奏那样,区别在于它要弱奏或者与演唱者一起做渐强,并且要求凸显和声效果。这就要求演奏者控制触键高度,既要保持“贴键”的触键方法,又要保持每个音的清晰度,同时要找出琶音的规律与和弦组别,从而在演奏的过程中注意聆听和声的色彩效果。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伴奏音型,在第56小节出现了短琶音的节奏型,这小节要求演奏者用手腕带力的办法和方向向上的演奏方向,从而与演唱部分的“带滑音的花腔”一起使音乐显得更加俏皮而活泼。第66、67小节,用断奏的方法演奏八度音型,最后与演唱者一起在ff力度中结束全曲。

参考文献:

[1]刘艳芳.论艺术歌曲《七月的草原》音乐特点及其演唱[J].大舞台,2010(8):117.

[2]张健.钢琴伴奏对声乐表演的作用及表现方法[J].大舞台[J].2011(9) :40.

草原歌曲大全篇10

男:亲爱的老师们:

(合)大家晚上好!

女:春华秋实,金风玉露,延寿一中满载沉甸甸的果实在幸福地招手

男:丹桂飘香,遍地金黄,教师节踏着中秋迷人的月色正跚跚走来

女:秋风送爽,岁月如诗,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新天地

男:华灯绽放,璀璨如织,一中大家庭再一次欢聚在一起,把酒放歌,其乐融融

女:又是一年金秋好时节,繁花似锦,欢歌如潮

男:又是一年人间团圆日,美景良辰,月光如水

女: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男:延寿一中因蕴藏84载文化积淀而古老,因闪烁现代的文明之光而年轻

女:春风化雨,引万道清泉润祖国花朵

男:润物无声,倾一腔热血铸人类灵魂

女: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男:领导殚精竭虑谋发展,教师费尽心血抓教学

女:进省城、访名校,走出去、请进来

男:学习日、开新周、活动月、项目年

女:聘名校毕业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男:开北四网络大课堂,引源头活水,融名校全息

女:千盘桃李夺魁志

男:一地芳菲汗水栽

女:满载着收获的喜悦,陶醉在教师节大会的片片褒扬声中

男:我们欢聚在美丽的新天地,下面我宣布:延寿一中庆祝第27个教师节联欢活动现在开始

女:首先,请我们敬爱的张校长致节日祝词。

节目串词:

1.欢腾热闹的氛围好比一碗滚热的麻辣烫,让人心情舒畅,大汗淋漓,请欣赏艺体组全体教师表演的歌舞《麻辣烫》

2.众所周知,20xx的高考是丰收喜悦的,让人振奋,让人骄傲,请欣赏化学组张静老师带来的歌曲《那么骄傲》

3.美丽的一中校园,碧草青青,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蜂蝶戏舞。偃仰啸歌,可抒报国之志;冥然兀坐,独思圣贤文章,我们的校园真是美。请欣赏生物组教师徐宏飞表演的歌曲《美了,美了》

4.走过雨,走过风,告别昨日的风雨沧桑,告别昨日的鲜花荣光,我们乘风破浪。风吹雨打,无惧无畏,燃烧青春的梦想。请欣赏王迎春老师表演的歌曲《心中的玫瑰》

5.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花正开,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花如海,请听张李华老师带来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6.著名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的一曲《北京的金山上》红遍了大江南北。歌曲中的金山是把北京比喻成神山,把毛主席比喻成神,抒发了藏族同胞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下面请欣赏物理组教师表演的小合唱《北京的金山上》

7.月色如水,流淌着我们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扯不断我们永远的牵挂。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请欣赏数学组张晶老师表演的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8.美酒飘香歌声飞,各位朋友请举杯,干杯干杯再干杯。请欣赏曹煜老师表演的诗朗诵《祝酒歌》

9.朝霞染红了九月浩浩荡荡的万亩良田,阳光洒满了九月红红火火的心灵窗口。让所有的梦想都开花,追逐的歌声更嘹亮,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像。请欣赏政治组表演的女声小合唱《隐形的翅膀》

10.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让你更寂寞;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才会陷入感情漩涡。请欣赏王世明老师带来的歌曲《过火》

11.明月揽中秋,欢乐在一中;丹桂飘香夜,大家齐欢乐。请欣赏赫雪飞、于海燕演唱的歌曲《咱老百姓》

12.回下头全都是满天风沙,这是为爱付出的代价,就当是昨夜的一场梦吧,就让我痛快地哭一场吧。请欣赏田雨龙老师带来的歌曲《爱大了,受伤了》

13.你的爱已模糊,你的忧伤还清楚,彷徨着彷徨,迷茫着迷茫,请欣赏陈喜英、孙永欣二位老师表演的歌曲《都市夜归人》

14.挥着翅膀的女孩是美丽的天使,带给我们幸福、甜蜜。看吧,我们的天使在歌唱。请欣赏吴腾飞老师的歌曲《挥着翅膀的女孩》

15.身披大红袄,头戴一枝花,我们几位年轻的教师相约一起回娘家。请欣赏英语组教师表演的女声小合唱《回娘家》

16.历史的脚步并不蹒跚,长江的波涛永远向前;昨日的骄阳曾光照万载,英雄的故事将传唱千年。请欣赏陆席武老师的歌声《滚滚长江东逝水》

结束语:

女: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

男:熟悉的旋律,演绎动人的篇章

女:踏着豪迈的脚步,延寿一中走过了非凡的84个春秋

男:雄奇秀美的长寿山,滚滚东流的蚂蜒河,见证了她84载的沧桑与辉煌

女:今晚的月光是大家的月光

男:今晚的舞台是欢乐的舞台

女:双节相逢团圆夜,一轮明月寄深情

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