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课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8:33:49

草原的课文

草原的课文篇1

第一、本堂课吴老师有四次让学生朗读,有个体的读,也有齐读;有重点知识板块的读,也有补充材料的读。通过朗读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丰富了教学的手段。

第二、吴老师继续坚持她一贯的“小组合作竞赛法”,将重点(也是难点)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并落实。比如:探究“马赛人为什么要在赤道南北两地不停地来回迁徙?”她结合课本知识提供“非洲地图”和“非洲降水量柱状图”,有效的资料更有助于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

第三、辅助资料使用的精准。课堂导入的环节使用了“水草心的博客”,一下子就吸引了全体学生包括听课老师的注意力,很快就进入主题。还有像“非洲地形图”“非洲气候图”“降水量柱状图”,在分析每个问题时运用的都很是到位。

草原的课文篇2

草原

主备人

授课班级

六年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好客。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相见、 款待、联欢、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激情盛情尽情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草原的课文篇3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学生读书勾划)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生齐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

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学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一句我体会到了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草原这样静寂,是为什么呢?默读下面的内容,看能发现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还是草原。”

生: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辽阔美”来概括。草原真辽阔呀,我真想到草原上去走一走。

师:嗯,联系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你发现了辽阔美,就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我从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体会到了人情美。(课文说:“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生:我觉得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族的风俗美。他们盘腿而坐,吃奶茶和手抓羊肉的风俗真有意思,我都流口水了。(生大笑)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话也写出了蒙汉人民的友谊美。

师:也请你们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风俗美”和“人情美”)是呀!草原风景美如画,蒙汉人民友情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话,感受蒙古族的风俗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吧!(齐读课文)

师(情不自禁地):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我的反思:

草原的课文篇4

[关键词]新课;导入法;多媒体;故事;谈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09-01

导入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为了更好地导入新课,教师应采用充满趣味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满趣味的新课导入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新课导入阶段,我积极践行趣味导入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让充满趣味的导入法在语文课堂中发挥预期的作用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是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年来,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我都会在新课导入阶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运用得当且充满趣味性,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用多媒体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大雾笼罩江面,伸手不见五指,草船外无数支箭如雨般纷纷射向船上草人。草船内诸葛亮和鲁肃笑谈风云,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视频播放完毕,我问道:“同学们,这段视频你们看过吗?”学生异口同声答道:“看过,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说的是‘草船借箭’。”听到学生的正确回答,我立即予以肯定,并顺势说道:“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草船借箭’。学习新课时,我要求同学们将课文内容与视频内容进行认真对比,看看二者之间的描述有何异同。”……在新课导入阶段,采用多媒体导入法可有效提升新课导入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合理选择多媒体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二、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是一种常见的新课导入法。为提高谈话导入法在新课导入中的效果,教师选取谈话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让谈话导入法更加充满趣味,利于学生对新课的学习。

例如,教学《梦想的力量》一课时,新课导入阶段,我这样说道:“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有谁愿意谈谈自己的梦想呢?”问题抛出后,学生纷纷举手欲答。有的学生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农学家,对我国现有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基因改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让农作物的口感更好。”有的学生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融入祖国教育事业的大潮中,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有的学生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维护统一和社会稳定。”……听到学生滔滔不绝地畅谈自己的梦想,我露出微笑。于是,我说道:“梦想是推动我们继续前进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就是‘梦想的力量’,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认真学习,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只有合理运用谈话法,选择充满趣味性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才能有效提升谈话导入法的趣味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来说有特殊的吸引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我常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听故事的欲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时候,经常能梦到草原,草原对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直到读大学时,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才有机会与同学们一起‘拥抱’草原。草原的天是极蓝的,草原的草是极绿的。在草原上牛羊成群,偶尔还能见到几只野兔。在那里我第一次骑上马背,学会骑马……”在我说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们的心似乎早已奔向草原。说完故事后,我深情地说道:“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草原。在你们当中,有人去过草原,有人没去过草原,但这都没关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就是‘草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你们一定会进一步加深对草原的了解。”这里,教师以故事导入新课,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新课导入不仅充满故事性,更充满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草原的课文篇5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导入技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性思维才会活跃。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导入,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多新课的认同度,也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一、趣味导入法

指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板书、直观教具等表现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新情境中。运用趣味法必须做到所使用的表现手段与施教内容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趣味性就起不到辅助导入新课的作用,相反会分散或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影响新内容的学习。趣味性表现手段有以下几种:

(1)语言生动有趣

上课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关系密切的幽默和笑话,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可先讲述一个缺乏维生素C的病人的传说,都能起到趣味性的作用,以便顺利地导入新课。

(2)板书生动有趣

设计生动有趣的板书,也是一种趣味性导入方法。例如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在黑板上描绘出有趣的图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课前首先制作好两张珍珠鸟的大图片,然后悬挂在黑板上,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猜猜珍珠鸟究竟长什么样的,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鸟儿的颜色,随后再挂出第二张图片,等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再请学生用彩笔根据课文所说的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来填颜色,这样具有强烈对比的板书设计,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的施教内容。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当然,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做老师的认真总结分析,并且灵活运用,任何的导入技法都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良好的导入方法肯定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孩子求知的天堂。

参考文献:

草原的课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29—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当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和需求,着眼学生的成长,并由此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无法回避学生的生活方式,于是个性化便进入我们的视野。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搭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

1.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精神主旨,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主动行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采用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是为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提供帮助,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服务。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开始就可以这样提问:“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们的热情高涨,都努力地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之后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以此为契机,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并建议学生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每个自然段只写一句话,可以是称赞的,感叹的,也可以是倡议的,评论的……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好的感受在全班交流,互相启迪。

3.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尽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比如,教学《草原》时,先让学生听教师范读或录音,并让他们边听边闭上眼睛想象草原的宽广和美丽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而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比如,辽阔的草原、绿色的草原等等。读书时,要求学生把能给自己带来独特感受的地方画下来。教师先板书进行引导:这是(

)的草原,这是(

)的草原人。这样引导,学生们都积极专注地读起书来。结果两个空,被学生们填上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如,一望无际的草原,安静的草原,热闹的草原,充满诗情画意的草原等等,每一个答案都是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在感知草原人民的热情时,让学生先想象“握手再握手,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并向客人敬酒的场面,之后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

4.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探究的意义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过程,通过探究,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探究中发现规律,获得新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读书。因为只有充分地阅读,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采用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实践性教学流程,教学活动在合理有序进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的课文篇7

一、巧用多媒体,表达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正可满足这一要求。

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教学内容只凭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是起不了多少作用的,一些抽象的内容会使学生如坠云雾,继而丧失兴趣更别说教学效果了。如在教学《蓝色的蒙古高原》这一课时,只依靠课文中的插图或是利用挂图来教学,对学生体会美丽的大草原的魅力不大,因为我们学生亲历感受美丽草原的人实在太少,而多媒体能较直观的展现出美丽的画面,表达出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我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绿草的静态美和牛羊儿吃草、嬉戏玩耍的动态美在课件中进行对比,配以优美的音乐,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美,又能很好的体会到大草原的一望无际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特点。如此运用多媒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效果自然也就好了起来。

二、巧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等手段为一体,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的功能,向学生展示真实的世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和声像俱全的特点,制作一幅美丽的春天到来之际的情景,让学生从这一情景中感受春天及春天的美丽,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春天到了花草树木、高山河流有怎样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其用蒙语表达及说话的能力。

草原的课文篇8

一、利用情境导入,引起学生思维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引起儿童思维共鸣的情境,才能激活儿童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处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尽快进入课堂角色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内容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很多描写了美丽的景色。我们可选择精彩情节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在导语设计环节中,我们要选准课堂导入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来导入新课:在一个大年三十的夜晚,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夜中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孤独地走在大街上叫卖着。多媒体视频把学生的思绪带入了文中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中,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了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境导入拨动学生的心弦,营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引起了学生思想的共鸣,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这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学生也能深切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利用故事导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理论中有这样的阐述:“学习的最好刺激是个体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有趣的故事作为导入材料,可以引发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想象思维。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我就利用一个民间故事来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学生们初步的了解了南沙群岛,学生迫不及待地的学习课文。

三、利用音乐导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效果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语文教学中离不开音乐艺术。小学生中大多数都喜欢唱歌、跳舞、听音乐,语文教学中播放音乐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导入中,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别》时,利用学生们爱听的流行音乐《烟花三月》这首歌曲来导入。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但想象又必须依托于形象思维。这样通过音乐情境来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友人之间离别时的心情,既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利用图片导入,加深学生思维记忆

课文中的很多内容描写了优美的景色。但是,这样优美的景色课文往往只是一张插图而已。学生也无法了解到很多的信息,如果教师利用教学挂图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视频更能吸引住学生。通过这样的优美的图片,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思维的记忆,从而很好地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方法对于一些描写景色类的课文效果更好,在让学生受到审美的同时也加深了记忆。例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时,由于我们这个地方的学生一般都没去过草原,因而他们不了解草原的环境。于是在教学前我上网收集了草原风景图片,在教学这课前展示给学生,再利用这写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草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草原的风光美在什么地方?然后顺利地导入新课:大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呢?利用优美的图片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了解草原的兴趣,又为教学中学生认识草原提供了参照物,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深刻记忆。适用于这种导入方式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春到梅花山》、《美丽的丹顶鹤》等。

草原的课文篇9

【关键词】原生态环境;课程;大自然;幼儿

一、宽松的游戏环境,促进课程衍生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幼儿环境感知的重要因素,自然中的游戏塑造出不同的个性与特质。在自然环境下的游戏,更能彰显幼儿的个性,在宽松又自由的环境下,幼儿游戏时发生的“争议”也越来越多。恰巧今年园所重修,教室前面有了一大片的草地,本来这是幼儿午后散步的最佳场所,可不知不觉竟被幼儿玩出了一番天地。这天的游戏时间,航航的一个小举动引发了幼儿的“争议”,原来是航航偷偷拔了一棵小草。大家有的说这是不对的,不能乱拔花草;有的说这是杂草可以拔掉的。讨论一会就变成了争吵,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了老师身上。老师轻轻地问航航:“航航你为什么要拔草呢?”“我只是想看看草在泥土里是什么样子的。”老师顺应了幼儿的需求,将航航拔的草带回了教室。利用这棵被拔下来的小草,让幼儿更直观地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讲解关于植物的一些知识,并来到大自然中告诉幼儿哪些是需要拔除的杂草,哪些是需要被保护的小草,开展了“拔草记”的活动。在宽松自由的原生态环境中,教师在“放任”的同时关注幼儿并捕捉幼儿游戏时发生的问题,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游戏内容,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探索。这些做法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完美衔接,促进了课程的动态衍生。

二、自助的游戏环境,支持课程发展

经过拔草之后,幼儿对植物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被幼儿拔下来的杂草也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幼儿的观察对象。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小草没过多久就枯萎了,那还怎么观察呢?“我们把它放在袋子里,就能看了。”“还是放在瓶子里吧。”“把草再种一次吧,要看再。”幼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别选取教室现有的材料开始行动。分为三组开始尝试,一组将草放进袋子里观察,一组将草放在瓶子里观察,最后一组搬来小花盆,将小草又种了下去。几天之后,袋子瓶子里的小草都枯萎了,花盆里的小草经过孩子们几次的折腾也萎靡不振了,三组孩子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混龄游戏的时候,大班的哥哥姐姐来到枝丫馆,看到了愁眉苦脸的弟弟妹妹们,哥哥姐姐立刻来帮忙了,只见他们一会拿来泥工板,一会拿来透明胶,突发奇想地用杂草制作成了植物标本,这样幼儿就能长时间观察小草了。上文幼儿的想法在教师眼里显然都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没有武断地否定幼儿的想法,而是鼓励幼儿进行尝试,并在背后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当经历失败时,老师通过背后的支持,默默推动活动进程。教师始终给予孩子探索的机会,与自然接触,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交流,提供自主式的游戏环境,支持课程的发展。

三、既定的游戏环境,推动课程延续

《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说明在既定的游戏环境中,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既满足了他们操作摆弄、探究学习的需要,又获得了经验。继前两次与大草坪的亲密接触以后,幼儿越发喜爱这片乐土,一草一木皆是他们的游戏材料,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也是越来越多。冬天的到来让幼儿关心起了大草坪上的大树们,就“它们会不会冷?”这个话题,幼儿之间又展开了讨论,最后决定要给大树穿上厚衣服。于是新的活动又产生了,幼儿积极踊跃地从家里带来了帽子、围巾和手套,给大树穿起了厚衣服。活动结束之后,幼儿似乎又觉得有些不妥,纷纷寻求教师的意见。“那谁知道植物到底是怎样过冬的呢?”教师抛出了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我看见外面的树枝上涂了白白的颜料。”新发现又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原来大树过冬要涂白白的颜料呀!经过教师与幼儿的商量,第二天,教师请来了绿化公司的绿化人员和家长,亲子活动“我为小树穿新衣”的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突发的“新事件”由幼儿自发生成,非预期性的体验让幼儿欢呼雀跃,未知的目标使幼儿犹如在迷幻森林中探索,在既定的游戏环境中,教师的语言、行为默默推动着课程的延续,家长、社会资源已经成了孩子们的课程伙伴,孩子在互动与探索中成长得更多。这样多样的环境,既让孩子有机会参与成人设计的活动,也让孩子有机会自己设计活动,全身心投入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发产生活动。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幼儿。在原生态的游戏环境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直接经验来学习,进而促进了课程的衍生、发展及延续。

【参考文献】

[1]王玮,沈中伟,王吉吉.幼儿园户外环境特征元素对儿童认知游戏行为的承载[J].学前教育研究,2017,(2).

草原的课文篇10

素质教育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而,在教学时,我非常重视课堂的气氛,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反之,沉闷、冷漠、消极的课堂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窒息智慧火花。

一、导语精心设计:1、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草原》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原图片,那里有一碧千里、茫茫无际的草原,有翠流的小丘,有成群的牛羊,清澈的小溪;草原上还有湛蓝的天空,翱翔的雄鹰;配上悠扬豪放的草原歌曲,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美的享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骑着马、唱着歌去奔驰在草原上,好不好?”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豪放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2、以趣开头。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在学习《美丽的集邮册》一课中,我让学生带上自己的集邮册。上课时,我让同学们欣赏我的集邮册,我给他们一一介绍,然后让他们自己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邮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兴味盎然。课文中的“高帆”又是怎样介绍自己的集邮册呢?由兴趣引入到学习课文,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讲究提问的方法: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但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囚歌》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诗中有两个“自由”时,一个是反动派说的,一个是叶挺将军说的,我表扬学生后让学生默读并思考:两个“自由”意思一样吗?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叶挺是个怎样的人?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三、注意处理课堂的冷场:冷场是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反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问题难度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意思。在教学备课时,要以求其问得巧,问得妙。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问学生: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课堂气氛也在学生的思考中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