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权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0:48:18

草原权属

草原权属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生态立县”为统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草原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推进草原依法管理、有效保护、科学建设和合理利用,从而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维护我县生态安全。同时,充分调动拥有草原的集体和个人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县建设的步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2.坚持以法律为依据,政策和法律并用的原则;

3.坚持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有利于生产、生活和生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

5.坚持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

二、确权依据

草原权属确定依据《草原法》、《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9号)、农业部《关于严禁开垦和非法占用草原的紧急通知》(农牧发〔2004〕30号)、《辽宁省实施土地法细则》、辽宁省土地管理局《关于确定土地权属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

三、确权机关

草原确权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对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认,明确草原权属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据《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由县政府对全县境内草原(包括天然草原、人工草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认。

四、确权范围

我县境内现有的天然草地、人工草地;1982年*县农业区划确定的草地(开垦后,纳入在册耕地面积的和核发林权证的除外);农业普查时没有利用的土地、荒滩、荒坡都纳入这次确权范围。

五、工作目标

2008年全县计划完成草原确权面积3万亩,到2012年完成草原确权面积25万亩。

六、实施步骤

(一)成立组织

为保障草原确权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草原确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农业副县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草原行政部门)、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村经济局、农村经济管理局、水利局、环保局、统计局、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积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全力抓好草原确权的具体工作,包括建立健全草原确权工作目标责任制,收集有关法律、政策、文件、数据、图表等资料,对草原确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负责草原确权发证的具体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刘玉武(县动监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张东升兼任。各乡镇(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的草原确权领导小组,做好草原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草原确权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草原确权工作的思想认识,在全县营造草原确权的氛围,使草原确权工作顺利开展。

(二)实施阶段(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草原资源普查

以1982年*县农业区划统计资料数据(草地面积)为基准,对草原变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掌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辖区内的耕地、草地、林地等土地利用现状。同时要求各乡镇(开发区)做好普查工作,以便确定草地所有权及使用权,核发权属证明,进一步完善草地的承包经营权。

2.堪界测量

对草地堪界测量全部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按照村屯原始土地台帐,会同当地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由村委会选派代表指点地块和近邻四至,保证确权对象不发生错乱,并将草地座落、地点名称、类型、面积、四至、拐点坐标填入表格后由组长、村委会主任签字,加盖村委会公章,然后将各村确权面积合计填入以乡镇(开发区)为单位的汇总表,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当地政府(管委会)公章。

3.审核登记

县草原确权办公室代县政府承担全县草原确权实施工作,将依法确定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草原登记造册,报县政府备案。在进行草原权属登记时,做到权属明确、四至清楚、面积准确,经毗邻单位或当地乡、村、组认定后逐级审核,并填写《草原权属登记表》,审核结果要举行有利害关系当事人参加的听证会。

4.公示认定

以村为单位,在村里的显著位置张榜公告,对勘测确定的草原情况向全体村民公示,内容包括:草原面积、类型、坐落等,公示时间为7天。

5.核发证书

经公示无争议后,依据《草原法》,对已确定草原使用权属的草原由县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草原使用权证。

草原权属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生态立县”为统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草原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推进草原依法管理、有效保护、科学建设和合理利用,从而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维护我县生态安全。同时,充分调动拥有草原的集体和个人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县建设的步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2.坚持以法律为依据,政策和法律并用的原则;

3.坚持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有利于生产、生活和生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

5.坚持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

二、确权依据

草原权属确定依据《草原法》、《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9号)、农业部《关于严禁开垦和非法占用草原的紧急通知》(农牧发〔20*〕30号)、《辽宁省实施土地法细则》、辽宁省土地管理局《关于确定土地权属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

三、确权机关

草原确权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对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认,明确草原权属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据《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由县政府对全县境内草原(包括天然草原、人工草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认。

四、确权范围

我县境内现有的天然草地、人工草地;1982年*县农业区划确定的草地(开垦后,纳入在册耕地面积的和核发林权证的除外);农业普查时没有利用的土地、荒滩、荒坡都纳入这次确权范围。

五、工作目标

20*年全县计划完成草原确权面积3万亩,到2012年完成草原确权面积25万亩。

六、实施步骤

(一)成立组织

为保障草原确权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草原确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农业副县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草原行政部门)、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村经济局、农村经济管理局、水利局、环保局、统计局、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积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全力抓好草原确权的具体工作,包括建立健全草原确权工作目标责任制,收集有关法律、政策、文件、数据、图表等资料,对草原确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负责草原确权发证的具体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刘玉武(县动监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张东升兼任。各乡镇(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的草原确权领导小组,做好草原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草原确权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草原确权工作的思想认识,在全县营造草原确权的氛围,使草原确权工作顺利开展。

(二)实施阶段(20*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草原资源普查

以1982年*县农业区划统计资料数据(草地面积)为基准,对草原变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掌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辖区内的耕地、草地、林地等土地利用现状。同时要求各乡镇(开发区)做好普查工作,以便确定草地所有权及使用权,核发权属证明,进一步完善草地的承包经营权。

2.堪界测量

对草地堪界测量全部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按照村屯原始土地台帐,会同当地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由村委会选派代表指点地块和近邻四至,保证确权对象不发生错乱,并将草地座落、地点名称、类型、面积、四至、拐点坐标填入表格后由组长、村委会主任签字,加盖村委会公章,然后将各村确权面积合计填入以乡镇(开发区)为单位的汇总表,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当地政府(管委会)公章。

3.审核登记

县草原确权办公室代县政府承担全县草原确权实施工作,将依法确定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草原登记造册,报县政府备案。在进行草原权属登记时,做到权属明确、四至清楚、面积准确,经毗邻单位或当地乡、村、组认定后逐级审核,并填写《草原权属登记表》,审核结果要举行有利害关系当事人参加的听证会。

4.公示认定

以村为单位,在村里的显著位置张榜公告,对勘测确定的草原情况向全体村民公示,内容包括:草原面积、类型、坐落等,公示时间为7天。

5.核发证书

经公示无争议后,依据《草原法》,对已确定草原使用权属的草原由县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草原使用权证。

草原权属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生态立县”为统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草原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推进草原依法管理、有效保护、科学建设和合理利用,从而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维护我县生态安全。同时,充分调动拥有草原的集体和个人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县建设的步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2.坚持以法律为依据,政策和法律并用的原则;

3.坚持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有利于生产、生活和生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

5.坚持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

二、确权依据

草原权属确定依据《草原法》、《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农业部《关于严禁开垦和非法占用草原的紧急通知》、《辽宁省实施土地法细则》、辽宁省土地管理局《关于确定土地权属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

三、确权机关

草原确权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对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认,明确草原权属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据《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由县政府对全县境内草原(包括天然草原、人工草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认。

四、确权范围

我县境内现有的天然草地、人工草地;1982年*县农业区划确定的草地(开垦后,纳入在册耕地面积的和核发林权证的除外);农业普查时没有利用的土地、荒滩、荒坡都纳入这次确权范围。

五、工作目标

20*年全县计划完成草原确权面积3万亩,到2012年完成草原确权面积25万亩。

六、实施步骤

(一)成立组织

为保障草原确权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草原确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农业副县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草原行政部门)、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农村经济局、农村经济管理局、水利局、环保局、统计局、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积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全力抓好草原确权的具体工作,包括建立健全草原确权工作目标责任制,收集有关法律、政策、文件、数据、图表等资料,对草原确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负责草原确权发证的具体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刘玉武(县动监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张东升兼任。各乡镇(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的草原确权领导小组,做好草原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草原确权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草原确权工作的思想认识,在全县营造草原确权的氛围,使草原确权工作顺利开展。

(二)实施阶段(20*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草原资源普查

以1982年*县农业区划统计资料数据(草地面积)为基准,对草原变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掌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辖区内的耕地、草地、林地等土地利用现状。同时要求各乡镇(开发区)做好普查工作,以便确定草地所有权及使用权,核发权属证明,进一步完善草地的承包经营权。

2.堪界测量

对草地堪界测量全部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按照村屯原始土地台帐,会同当地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由村委会选派代表指点地块和近邻四至,保证确权对象不发生错乱,并将草地座落、地点名称、类型、面积、四至、拐点坐标填入表格后由组长、村委会主任签字,加盖村委会公章,然后将各村确权面积合计填入以乡镇(开发区)为单位的汇总表,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当地政府(管委会)公章。

3.审核登记

县草原确权办公室代县政府承担全县草原确权实施工作,将依法确定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草原登记造册,报县政府备案。在进行草原权属登记时,做到权属明确、四至清楚、面积准确,经毗邻单位或当地乡、村、组认定后逐级审核,并填写《草原权属登记表》,审核结果要举行有利害关系当事人参加的听证会。

4.公示认定

以村为单位,在村里的显著位置张榜公告,对勘测确定的草原情况向全体村民公示,内容包括:草原面积、类型、坐落等,公示时间为7天。

5.核发证书

草原权属范文篇4

草原权属的确定是以依法明确国土资源中应该是草原的土地的草原属性及其所有权和使用权。草原权属确定后,一是有利于树立群众保护资源的意识;二是有利于草地承包制在群众中的落实,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草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四是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链的连接;五是有利于水土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六是有利于草地依法监管;七是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这必将对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以及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确权主体

草原确权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对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认,明确草原权属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据《草原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细则》的规定,由县政府对全县境内的天然草地、退耕草地、人工草地的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认。

三、草原确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工作目标

草原确权的指导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草原确权的基本原则:尊重客观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以法律为依据,同时政策和法律并用的原则;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有利于生产、生活和生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坚持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

草原确权的工作目标:计划用四年时间全县实现草原确权发证率达到95%以上。

四、经费支持

财政部门要拿出一定的草原确权工作经费,用于购置仪器、野外作业防护用具、制作图表及草原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人员培训和现场跟踪指导等,以保证草原确权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草原确权工作的领导,确保此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县政府决定成立草原确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动监局,具体负责草地确权发证的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

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由畜牧、林业、经管、土地、统计、水利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负总责,保质保量地完成草原确权工作。

六、实施程序

1、确权范围

草原资源普查以19**年—19**年农业调查与农业区划统计资料数据为基准,对现有天然草地和四荒拍卖但没有改变用途的草原;郁闭度在0.2以下的疏林草地;农业普查时没有利用的土地和实施“一退三还”后又被挤占,但未纳入基本农田的退耕地,进行确权。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此次普查工作,以便确定草地所有权及使用权,核发权属证明,进一步完善草地的承包经营权。

2、堪界测量

主要是利用GPS定位仪进行拐点定位及轨迹记录,以接壤的自然壑、河流、交通线、农田、林地等为标记记录四至,计算面积,绘制贴图,填表总汇等。

3、公示认定

以村为单位对勘测确定的草原情况向全体村民张榜公告。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

4、核发证书

经公示无争议后,以村为单位填写《草原使用权证书审批表》,对审批表实行村委会、乡镇政府、县草原主管部门三级审核制。然后报送县政府审批并发放由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监制的《**省草原使用权证》。

5、建立档案

县草原监理部门要对草原确权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文件资料、草原勘查基础数据、填制的表格以及图件、影像等,建立草原权属管理档案,并形成电子档案永久保存。

草原权属范文篇5

关键词:草原行政执法;核定地类;监理能力

半干旱的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草原是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为守护大美草原,辽宁省草原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强,草原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一、监管能力概况

辽宁省省、市、县三级配套的草原监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全省设有草原监理机构53个,监理人员共计606人。且各地积极建立草原管护队伍,完善草原管护制度。全省共计聘用草原管护员1263人,大力补充了草原监督力量。全省草原监理机构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以下简称《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防火条例》《辽宁省草原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依法依规执法,不断加大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十二五”期间,共立案查处各类草原违法案件69起、整治涉案草原面积300余亩,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在保护草原资源和维护草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草原底数差异及权属不明问题。草原确权与国土二调的数据差异以及管辖边界不清、确属不明问题,严重阻碍了草原监理机构行政执法与征占用审核审批勘验工作的实际开展。首先,因地块划分标准不同,各地存在确权草原地块与二调草原地块斑图不一致的情况。这导致无法准确给予部分地块定性的现象客观存在,无形中提高了草原行政执法与征占用审核审批勘验等工作的难度。其次,因辽宁林草交错分布,权属重叠问题广泛存在。辽宁确权草原一千五百余万亩,确权工作,以《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严格履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草原权属确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辽政发﹝2008〕23号)实施程序,通过开展调查、提出方案、调研论证、审核登记、合法证书、组织检查七步骤予以确定,权属登记依法合规受法律保护。而国土部门将草地划分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其他草地三类,并明确将其他草地认定为非畜牧业生产用地,纳入未利用地范畴。依照国家土地资源二次调查数据,辽宁西北部草原大部分属于其他草地。林业部门凭据国土认定的未利用地属性将其视为宜林地,颁发林地使用权证。一地两证故此而生。(二)草原监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一,监理机构队伍及管护队伍建设方面。虽然草原监理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执法机构理念、执法队伍素质、执法人员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草原管护制度尚不完善。具体而言,准入制度缺乏管护人员岗前考核,组成人员前见不一,导致实务中工作能力差距较大。考核制度还需健全,现有制度无法完全调动草原管护人员的积极性。第二,草原执法监督与违法案件查处方面。首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仍未真正认识草原的生态价值,导致草原执法工作长期处于软性执法状态。其次,《草原法》在罚则中未明确草原监理机构的地位,法律授权存在瑕疵。导致开展执法工作时,监理机构底气不足、执法人员信心不满。

三、对策建议

草原权属范文篇6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契机,加快推进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建立和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切实加强承包草原和基本草原的监督管理,有效保护草原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实现草原生态环境好转,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按照镇政府组织、新渠村牵头、有关单位配合的原则,以草场承包为基础,利用GPS、卫星影像图、地形图,对牧民承包草场进行勘测定界、核算面积、建立信息系统,并换发新的草场承包合同书;对草原确权承包户的档案和使用证进行核实,建立完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做好草原确权承包资料登记造册、复核审查归档工作。

(二)工作任务

确保2016年全镇草原确权承包工作任务100%完成。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原则。要按照州、市相关文件要求,落实政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草原承包确权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全面部署,狠抓落实。

二是坚持承包期不变原则。草原确权承包要在前期承包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坚持草原权属关系不变,坚持草原承包期限不变,不得改变其原有的草原使用权和草原承包经营权,严禁借机收回牧民承包草原和损坏农牧民利益的现象发生。

三是坚持尊重牧民意愿原则。对完善草原承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尊重牧民意愿,征求牧民意见,广泛动员牧民积极参与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充分发挥农牧民自治组织的调节作用,积极稳妥解决问题,不得强行推动,避免引发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四是坚持依法公开原则。草原确权承包工作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自治区实施〈草原法〉细则》相关规定依法开展,对原有草原权属和面积不做调整。对影响草原四至界限面积的问题,要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本精神,要结合实际,按照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策的原则妥善处理。完善草原确权承包的整个工作程序,结果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得暗箱操作,避免引发矛盾。

三、草原确权承包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6月10日—7月10日)

1、组织培训。邀请相关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对确权工作成员进行理论及实际应用培训。

2、宣传动员。组织人员到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印发资料等方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维吾尔自治区实施(草原法)细则》等相关法规及有关清查文件精神指示进行宣传,确保工作意义和相关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登记清查公示。将以原始档案为依据的登记清查结果在村委会及群众集中处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5天。公示期间,村委会工作人员对牧民投诉的问题要逐一登记,并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或上报解决。

(二)摸底审查和打点标界阶段(7月11日-11月30日)

村委会要集中力量对本辖区内草场面积、坐落、四至界限、权属性质、经营方式进行摸底调查。对草场经营权涉及牧户、承包人、经营权共有人、承包地块位置、面积、四至界限及经营权、承包面积变动情况和流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制作详细台账,明确草场权属。明确我镇草场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的四至界限等基础数据。对园区、兵团、本市开发占用的草场具体到户,将具体位置,未补偿面积和已补偿面积汇总登记。镇草原确权清查工作小组指导村委会对承包草原重新审核,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承包草原“四至界限”GPS实地打点,勾绘“四至界限”和上图工作。

(三)复核审查和汇总上报工作

对界限清楚,面积相符,无任何争议的承包草原,承包牧户、村委会、镇政府签字盖章;通过审核后,进行公示程序(公示时间为20天)。公示期间,工作人员对牧民投诉的问题进行登记,并及时上报草原确权承包领导小组办公室,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解决并依法处理。对界限、面积有问题的承包草原,进行详细的现场检查、测量及入户调查之后再进行审核,并经承包牧户签字后公示。

(四)换发权证工作

审核结果公示期满无异议,由村委会通过镇草原确权承包领导小组审核后及时上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草原确权清查工作小组办公室对汇总上报的清查结果进行复核通过后,市畜牧兽医局和草原监理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草原监理机构协助村委会填写承包合同书后向牧民发放。

(五)电子化信息管理工作

审核通过的确权承包草原,镇畜牧兽医站要及时绘图到1:10万的电子地形图上,并加入载畜量相关信息,建立草原确权承包登记数据库,做好草原确权承包资料信息化管理。

(六)验收总结(12月31日前)

要求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结束后,相关单位认真进行总结,整理收集好相关工作材料。

四、关于处理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相关问题的解释

一是关于草原使用权证登记的面积、界线与原始档案有出入的问题。以市草原监理所档案,和当时划分的草原平面图为准。

二是关于征占用草场问题。因土地开发、国家建设征占用等原因,致使牧民实际利用的草原面积减少,且草原面积减少后已办理了合法手续,并按标准给予牧民补偿安置的,在换发的草原使用权证上填写现在实际利用的草原面积。未给予牧民补偿安置的按标准给予牧民补偿之后在换发的草原使用权证上填写现在实际利用的草原面积。

三是关于重新审核后面积出现误差的问题。原则上不能重新调整,不能重新确定权属及权利人草原的四至界线坐标和面积。

四是关于草原确权承包工作遇到的草原纠纷问题。按照《草原法》有关规定,由各级草原确权承包领导小组协调处理。

五是关于联户草原承包问题。对原有以组(联户)为单位承包的草原,不能重新划分四至界限、坐标,确定每户面积。

六是关于新生牧民要求承包草原问题。按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不打乱原草原确权承包格局,不调整草原面积,新增牧户继续使用原家庭承包的草原,不发放草原使用证。

七是关于草原使用权放弃问题。对已取得草原使用证和承包合同书的牧民,由于各种原因自愿放弃草原使用权,依法收回草原使用证和承包合同书。

八是关于转场牧道和饮水问题。联户承包的草场承包到户时,要充分考虑饮水和转场牧道实际情况,保留一部分草场作为其进出通道。对于畜牧业公共设施,如牧道、桥梁、饮水点、药浴池、配种站、河流的草原,要加快清理并恢复其集体使用权证。

九是关于人工草料承包问题。牧民定居时划分给牧民的饲草料地以及国家项目投资建设的人工草料地全部纳入确权承包范围。在全面核实后,将人工草料地承包内容填写新的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和草原承包合同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人工饲草料地的用途。

十是关于在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工作中,镇纪检委要积极介入工作,如发现徇私舞弊、从中牟利,利用职务之便制作假冒草原使用证和承包合同书,或擅自涂改草原使用证、承包合同书档案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十一是关于原始档案承包牧户已去世的问题。本次草原确权承包工作中村委会召开牧民代表大会确定变更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名,经牧民家庭成员同意、公正后再确认变名。

五、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各单位要根据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的总体要求,站在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相关单位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共同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工作。

二是准确把握政策界限。草原确权承包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积广,情况复杂,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要严格执行草原承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将草原确权承包工作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相结合,认真扎实开展草原确权承包工作。

草原权属范文篇7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自然资源管理重要论述,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全面铺开、分阶段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支撑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严格监管,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助力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

(二)基本原则。坚持资源公有,坚持自然资源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坚持物权法定,依法依规确定自然资源物权种类和权利内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和行使代表。坚持统筹兼顾,在新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格局基础上,加强与相关改革衔接。坚持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构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体系,实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与不动产登记有机融合。坚持发展和保护相统一,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空间格局。

(三)工作目标。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成果和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成果,首先对我市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主要河流、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和草原、国有林场等具有完整生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全民所有单项自然资源开展统一确权登记,逐步实现对水流、森林、草原、荒地、滩涂等全部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边界,划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边界,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提供基础支撑和产权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配合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按照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统一部署,配合做好我市行政区域内分别由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直接开展的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各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做好通告、权籍调查、界线核实、权属争议调处、公告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相关工作。

(二)开展河流、水库等水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水务局、各镇政府对除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直接组织开展确权登记之外的主要河流开展确权登记,组织技术力量依据国土调查和水资源专项调查成果划定登记单元界线,收集整理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用途、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等管制要求及其他特殊保护规定或者政策性文件,并对承载水资源的土地开展权籍调查。通过确权登记,明确各条河流的范围、面积等自然状况,所有权主体,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所有权行使主体以及权利内容等权属状况,并关联公共管制要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可以依据登记结果颁发自然资源所有权证书,并向社会公开,属于市政府行使所有权的由市级登记机构负责登记。

(三)开展湿地、草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按照国家、省、市和我市的统一部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依据《办法》,参照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湿地、草原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对除省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直接组织开展确权登记之外的重要湿地、草原等进行确权登记,组织技术力量依据国土调查和湿地、草原资源专项调查成果划定登记单元界线,收集整理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用途、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等管制要求及其他特殊保护规定或者政策性文件,开展权籍调查。通过确权登记,明确湿地和草原自然资源的范围、面积等自然状况,所有权主体、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所有权行使主体以及权利内容等权属状况,并关联公共管制要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可以依据登记结果颁发自然资源所有权证书,并向社会公开,属于市政府行使所有权的由市级登记机构负责登记。

(四)开展探明储量矿产资源确权登记。按照国家、省、市和我市的统一部署,市政府组织辖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据《办法》,参照省自然资源厅开展探明储量矿产资源确权登记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内除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直接组织开展确权登记之外的探明储量矿产资源开展确权登记,组织技术力量,划定登记单元界线,调查反映各类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状况,收集整理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用途、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等管制要求及其他特殊保护规定或者政策性文件。通过确权登记,明确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范围、种类、面积等自然状况,所有权主体、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所有权行使主体以及权利内容等权属状况,并关联勘查、采矿许可证号等相关信息和公共管制要求。可以依据登记结果颁发自然资源所有权。

(五)开展森林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按照国家、省、市和我市的统一部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依据《办法》,参照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森林资源确权登记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对除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直接组织开展确权登记之外的森林资源确权登记。对已登记发证的国有林场做好林权权属证书与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衔接,组织技术力量进一步核实权属界线,在明确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和行使主体基础上,探索开展代表行使主体和行使主体补充登记;对国有林场尚未颁发林权权属证书的部分,以所有权权属为界线单独划分登记单元,开展权籍调查,进行所有权确权登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可以依据登记结果颁发自然资源所有权证书,并向社会公开,属于市政府行使所有权的由市级登记机构负责登记。

(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化建设。全国自然资源登记采用统一的信息系统,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工作,实现自然资源登记信息统一管理、实时共享,并实现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国土调查、专项调查信息实时关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加强自然资源登记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建立本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数据库,并加强与生态环境、水务等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服务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有效监管。

三、时间安排

按照国家、省和市的统一部署要求,制定我市总体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逐步铺开、分阶段推进全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2023年基本完成,并在以后通过补充完善的方式逐步实现全覆盖。

(一)准备启动阶段(2020年6月底前)。制定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分工,部署全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7月-2023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各镇政府组织开展市境内主要河流的确权登记。2020年,做好全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前期准备,启动1条水流(幸福渠),2021年,准备启动1条水流(郭夏渠)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2022年-2023年,逐步开展其他主要河流及湿地等的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全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数据库。

(三)全面覆盖阶段(2023年及以后)。在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基础上,加快开展非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逐步实现各类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人民政府、燕郊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是组织实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本辖区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负总责,要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对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织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要求,落实责任分工,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协调配合。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密切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已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基础资料,现有资料不能满足需要的,积极研究解决办法,必要时可开展补充性调查。加强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和检查,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准确客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监督开展确权登记工作,及时叫停违法违规、损害所有者权益的登记行为。

草原权属范文篇8

(一)目的

通过农村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初步实现《物权法》对土地产权管理的有关要求,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满足国土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权属信息的需求。

(二)意义

1.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我区耕地的数量、分布和基本农田状况,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监督、考核各乡镇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

2.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城镇、村庄以及独立工矿区内部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等各行业用地的结构、数量和分布,是科学制订土地政策、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落实土地调控目标的重要依据;是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前提。

3.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状况,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依法明确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是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4.应用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能够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服务。

5.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我区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建设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快速更新机制,是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二、调查内容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2.国有农、林、牧、渔场、劳改农场和部队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

3.企事业单位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

4.公路、铁路、河流等权属状况;

三、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地完成土地调查工作,成立*区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

*

(一)*区国土资源局:

1.负责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宣传和政策解答、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及其他准备工作。

2.负责辖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权属确认外业调查工作。

3.对*区第二次土地权属调查工作进行自检,综合汇总提交有关成果资料。

(二)*区民政局:

1.负责提供本行政辖区内行政区域界线。

2.负责提供本行政辖区内行政区域界线有关资料和勘测成果。

3.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各乡镇及村界限争议的调处和确认。

4.负责相邻区县界限争议的调处和确认。

(三)*区农林局:

1.负责提供林地、草原等所属用地权属资料。

2.负责所属用地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和确认。

(四)*区水务局:

1.负责提供水务用地权属资料。

2.负责所属用地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和确认。

(五)*区交通局:

1.负责提供交通用地的权属资料。

2.负责所属用地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和确认。

(六)*区各乡镇:

1.负责提供各村和乡镇直属单位所属用地权属资料。

2.负责组织各村和乡镇直属单位与土地局联合到现场调查并指界。

3.明确两名指界人(法人代表和了解情况的委托人)。

4.负责所属用地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和确认。

5.负责对调查权属界线和调查成果的确认,对土地调查要求填写的各种表格、资料汇总进行认证并履行相关手续。

五、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年9月4日至2*年9月26日为宣传发动、学习培训和工作准备时间。

第二阶段,2*年9月27日至2*年11月20日为调查工作时间。

第三阶段,2*年11月21日至2*年11月30日为资料整理和归档时间。

六、几点要求

1.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要求,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土地权属调查工作,特别是加大对土地权属争议问题的协调处理力度。

草原权属范文篇9

【关键词】林权森林所有权和森林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

[Abstract]Weconsiderthatforestpropertymeansforestorwoodsorwoodland''''sownershiporuseright.Andforestpropertyconcludesforestownershipanduseright,woodsownership,woodlandownershipanduseright.

[Keywords]forestpropertyforestownershipanduserightwoodsownershipwoodlandownershipanduseright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2005年福建省也颁布了地方性法规:《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2006年3月16日我国颁布的《物权法》中关于森林的权属也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家法律、国家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规使用了林业产权,但是什么是林业产权,或言之,什么是林权,林权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必须在理论上给予清晰的回答。否则,理论的模糊便会导致实践的困惑。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所言的“林权流转”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福建省地方性法规则强调的是“森林资源流转”。“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与“森林资源流转”是不同概念,因为“森林资源流转”按字面涵义理解往往是指所有权的交易,这就与中央政策确定的“使用权”流转不相符合。即使《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的具体内容主要规范的也是“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但至少也说明了林权理论与实践规范之间的逻辑不一致。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规范而言,厘清林权的内涵与外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梳理我国现有关于林权涵义的理论学说和考察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两方面着手,就林权的涵义进行辨析,探析林权的具体的内涵与外延,为规范我国森林资源权属以及森林资源的效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一、林权内涵与属性

(一)林权内涵

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界定林权,但有法律明确规定了森林或者森林资源的权属。如《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森林法》第三条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森林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这些立法规定只是界定了森林资源的权属,但是什么是林权立法上则没有明确界定。学理上关于林权的内涵通说一般认为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只是表述的方式以及林权所具有的外延有些不同而已。如有的认为“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森林、林木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使用权是所有权权能的一种,使用权可以由所有者行使,也可以由非所有人行使。”有的则表述为:“林权即为林业物权,是有关森林资源以及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林业政策的核心和根本。从纵向上分析,林权权利人的权力包括林业资产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从横向上分析,它包括森林、林木的采伐利用权,林上、林中、林下资源的采集利用权,森林景观的开发利用权、补偿权、收益权、流转权、抵押权、担保权和品种权等等”。其实,这两种界定只是不同学科领域对林权界定的不同表述而已。例如:前者是法学界关于林权界定的通说;后者是经济学界关于林权界定的一种说法。因为在法学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是所有权的权能;而在经济学界,则习惯于将其称之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但是,若从法律规则制定技术上考虑,我们赞成用法学定义的方法将林权界定为:“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二)林权属性

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既然林权是建立在森林资源之上的一种物权,在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国情背景下,以及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林权的属性应该既是一种私权也是一种公权,换言之,林权是一种具有公法化色彩的私权。

第一,从林权主体属性来看,林权主体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集体,还可以是私人。我国已颁布的《物权法》关于所有权的主体主要有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森林所有权规定主要体现在《物权法》第四十八条以及第五十八条。第四十八条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第五十八条规定:“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包括:(一)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同时第四十五条规定:“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六十条规定:“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依照下列规定行使所有权:(一)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二)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根据《物权法》的这些规定,从主体角度分析,林权的属性既有私人性质的主体,也有公有性质的主体。所以,林权主体属性既具有公权属性的主体国家,也具有私权属性的主体私人,还有居于公私中间地带的权属主体集体。

第二,从森林资源价值形态内容上分析,其既有商品性质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生态价值。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便是“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森林资源的价值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效益系统中,从私权意义上,主要体现的是经济价值,从公权力上,主要体现的是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因此,从森林资源价值形态内容上分析,林权的属性既有私权内容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公益性质生态价值即维护公益的公权力性质。

第三,从林权内容上分析,林权既具有私权内容,同时也具有公权内容。林权在私权内容上,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权利主体追求的是森林、林木、林地的使用价值,这方面与物权中的用益物权是一致的。有的学者对此甚至认为:“林权是源于森林资源所有权的一种他物权形式,是森林资源非所有人依法取得的,自主开发森林资源并获取收益的民事权利。与森林资源所有权和林木所有权不同。”然而,用益物权完全是私权属性的,林权的公权内容则是用益物权所没有的。林权的私权与公权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林权的内容是林权人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造林权、流转权、收益权等都是为了满足民事主体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从权利的内容上说它是一种民事权利;另一方面林权又包含了很多公法义务,林权的法律制度也既具有公法色彩又具有私法特征。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水土保持、防洪、气候调节等诸多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林权在设立、变更、转让、终止等各个方面均受到法律的一定限制,林权法律制度难免带有浓厚的公法色彩。

二、林权外延及特征

尽管我们界定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但如何构建林权权属则需要进一步分析。构建林权权属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必须界定清楚林权的外延。森林权属体系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模式:一元模式、二元模式以及混合模式。一元模式,土地将其上的一切物体完全吸附,土地属于谁,其上的一切财产就属于谁。“林随地走”即属此类。二元模式则允许林地与其上的其他财产区分开来,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等分别设置所有权,并且可以单独转让。混合模式,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国还出现了无偿划拨林地给某个森工企业或机关团体的现象,林木收益完全归该单位,即“地随林走”模式。这种混合模式随着资源有偿利用制度的全面实施将会逐渐消失。随着资源的进一步稀缺,设定在森林资源上的权属也必然分割得更为细致,人们对于森林的利用,越来越细化,一元主义的模式不能够适应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更无助于缓解加诸在森林资源上权属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二元主义才是我们要选择的合理模式。我国《森林法》虽然基本上属于二元模式的立法。

坚持二元模式构造林权体系,首先应该将森林与林地分开进行探讨。森林与林木也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从林权概念外延来看,依不同标准可以对林权进行不同的划分。若从林权法律属性划分,林权可以划分为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和森林、林地使用权两类。若从林权主体划分,根据我国《森林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和《物权法》相关规定,林权可以分为国有林权、集体林权和私人林权。若从林权客体划分,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则可以分为森林所有权和森林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至于“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因为另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进行规范,在此不予论述。结合我国的现行的法律规定,我们认为林权的外延主要包括森林所有权和森林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三类。

(一)森林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建立在森林之上的林权包括森林所有权与森林使用权。

1.森林所有权

《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森林法》第三条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民法通则》第七十四条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民法通则》第八十一条规定:“国家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不难看出,在我国,森林的所有权主体只能是国家或者集体,个人不能成为森林所有权的主体。国家、集体享有森林所有权,也即意味着国家或者集体对其所享有的森林所有权享有完全的所有权权能:即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2.森林使用权

关于森林使用权的认识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观点。

否定说认为森林乃是指一个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体,当然也是一个以树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森林作为一个整体范畴,不宜成为林业权的客体。森林所包含的几个部分,在我国既有立法体系中,实际上已经将其分割成几个部分,并成立了单独的所有权。并且,现有立法中,森林与森林资源、林木等概念关系不明。森林有时作为森林资源的一部分,有时候又不是;有时包括林地,有时又不包括;有时候就是指林木,有时候又不包括林木。这种极端混乱的用法,已经使既有立法限于矛盾之中,继续沿用甚为不妥。所以,森林权属的构造仅仅包括林地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担保物权。否定说其实并不否定森林资源使用权,只是其认为应该将森林所包含的几个部分进行分割单独设权。

肯定说观点虽然承认森林自然资源的使用权,但对其认识主要有五种观点:

一是认为自然资源使用权是为了自然资源有效和可持续利用,使用权在依法取得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许可后,所拥有的对自然资源使用收益的权利,它与用益物权相互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各自有独立存在的必要。

二是认为自然资源使用权属于财产的权利,是非债权性的财产权,具有物权性质。这些权利不是所有权,也不是担保物权,惟将其归入用益物权才为妥当。

三是认为自然资源使用权首先是一项民事权利,不是公法上的权力。其次,自然资源使用权是一种概括了各种财产权利的一种集合性的权利:一是用益物权,二是特别法上的物权,三是典型的行政特许权。

四是认为林权是公权性私权,林权是物权之一种。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属于物权中的自物权,即所有人在自己的物上享有的权利,是最为完整和充分的物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属于物权中的用益物权,即以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的权利。对于林地承包经营权,尽管法律对其保护既有物权方法,又有债权方法,但并不影响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林地承包经营权在法律性质上属于用益物权。

五是认为林权是源于森林资源所有权的一种他物权形式,是森林资源非所有人依法取得的,自主开发森林资源并获取收益的民事权利。与森林资源所有权和林木所有权不同。林权是一种具有公权性质的私权,在物权法体系中属于特许物权的范畴。

关于森林使用权,我们认为:否认森林使用权的存在是不科学的。因为森林具有成为民法上的物或者财产的三大属性:第一,它具有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第二,它具有稀缺性,不能无限量地供给;第三,它具有独立存在性,可以独立于土地而存在。因此可以设定独立的物权(排他支配权)。所以森林可为民法上的物,成立独立的物权。而且,《民法通则》第八十一条规定:“国家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这也从立法上肯定了森林的使用权。

关于森林使用权的法律属性,我们认为:森林使用权是源于森林资源所有权的一种他物权形式,是森林资源非所有人依法取得的,自主开发森林资源并获取收益的民事权利。在物权法意义上,森林使用权实质上应列为用益物权范畴。但是森林使用权因为森林的公共产品属性的特征,又决定了森林使用权是一种具有公权性质的私权,并且森林使用权宜在《森林法》中进行规定,所以森林使用权又属于物权法体系中特许物权的范畴。

关于森林使用权的法律特征,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森林使用权的主旨在于森林使用权权利人对他人之物的使用价值进行支配。建立在森林之上的民事权利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两类。因为森林所有权的主体在我国只能是国家或者集体,固然国家和集体也能够依据所有权理论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森林,但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由国家或者集体之外的主体使用,从而建立属于用益物权范畴的森林使用权是有其必要的。因为用益物权的社会功能在于“增进物尽其用的经济效用,即拥有其物者得自不使用,而使他人利用之,以收取利益(对价)。无其物者得支付代价而利用他人之物,而不必取得其所有权。”

第二,森林使用权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管理四个方面。用益物权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而不包括处分三个权能。森林使用权首先表现为一种用益物权,因此,其自然也包含占有、使用和收益三个权能。在具体民事主体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森林使用权权利人首先得占有森林。森林使用权权利人享有的森林使用权是一种手段性权利,是获取收益的权利。在森林使用权行使完毕之后,权利人获取了包括林木所有权在内的收益。此时,林木作为森林使用权行使的结果,是所有权的客体,属于林权人的财产。之所以说森林使用权包括管理权能,是因为一方面森林使用权的内容是森林使用权主体享有森林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管理的权利,同时,森林使用权主体也负有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里资源的义务。管理权能的具备,便是森林使用权又不完全相同于用益物权在具体权能上的一个体现。决定管理权能的因素在于森林不仅仅具有物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具有生态效益的社会价值。

第三,森林使用权为独立物权。森林使用权一旦设立,森林使用权人便独立地享有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权能,亦即该权利是独立存在的,依当事人之间设立森林使用权的行为或者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森林使用权是一种主权利,而不是从属于其他物权的权利,不像担保物权那样必须依附于债权。正是因为森林使用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所以森林使用权可以进行流转,森林使用权也可以为债权而设置担保。

(二)林木

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关于林木的权属,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林木只能界定为林木所有权。

《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森林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体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归该单位所有。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规定的,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执行。”根据这些规定,建立在林木之上的林权便是林木所有权。林木所有权主体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集体所有制单位、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和职工等。林木所有权取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原始取得即造林取得林木所有权。继受取得:其一是森林使用权收益实现取得林木所有权,二是合法继承取得林木所有权。当然林木可以设置担保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也明确规定:“以林木抵押的,为县级以上林木主管部门”。此处,以林木抵押的,便是指以林木所有权抵押,而进行的债权担保。

(三)林地

对林地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然而,根据以上法律的相关规定,林地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的涵义则是不同的。如《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显然,《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将林地从物权客体意义上规定为土地的一种类型,属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或者农村土地,即农用地范畴之内。《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林业主管部门便于管理森林资源,而将林地规定为森林资源之一种。如《森林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的培育种植、采伐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迹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列举的方式列明了林地的外延范畴,便于林业主管部门对林地的管理。不同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林地进行规范,林地也在不同场合中体现了其不同的意义。在《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林地是土地类型之一种,这种规范意义在于便于从理论上建立土地的权利体系;《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关于土地的描述,则成为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森林资源的主要的法律依据。因为“林地的首要任务不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而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生态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由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森林法》进行专门管理。”

关于作为农用地的林地的权利,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以及《民法通则》的规定,主要有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

1.林地所有权

《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该条从原则上规定了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类型,即土地公有制度,实行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关于林地的权属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森林法》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林地的权属:“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有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一款关于“森林资源”的解释,林地是属于森林资源的一种。所以,依据以上法律规定,林地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和集体。

国家林地所有权是指国家对其所有的林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国家林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但是,实践中国家一般不通过直接行使占有、使用等权利来实现所有权,而是通过国有林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国家基于所有权而行使林地行政管理权的方式来实现。

集体林地所有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其所有的林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关于集体林地所有权,《土地管理法》第八条、第十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作了明确的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根据这些规定,成为集体林地所有权的主体形式主要是农民集体。直接行使林地所有权权能的则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

2.林地使用权

因为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度,林地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和集体,并且土地禁止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但是,作为林地所有权主体的国家和集体在林地所有权行使中是“缺位”的,所以根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理论,有必要创设林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是指人们依法对国有和集体所有的林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是从林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项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一定条件下的处分权。对此,《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都有相关的规定。如《民法通则》第八十条规定:“国家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国有土地可以由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约定。承包经营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专门为农村土地使用权而立的一部门法。《森林法》中更是直接使用了“林地使用权”概念。

我们认为,林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林地使用权是依法取得的对国有或者集体林地的占有、使用并获取的收益权利,是对国有或者集体林地所有权实现经济效用的具体化。我国林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和集体,国家和集体所有林地并由国家或者集体直接经营林地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典型产物,我国要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林地权属关系便要进行改革。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体为更好的实现其经济利益,首先便要明晰产权。在此意义上,林地所有权的规定仅仅具有林地归属意义,而难以体现林地效用意义。我国近一轮的林权制度改革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展开。明晰林业产权,表现在林地森林资源上面,便是如何真正实现林地使用权。

第二,林地使用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林地使用权是用益物权是肯定的。因为林地使用权是从他人主体国家或者集体依法取得的林地占有、使用并收益的权利,自然属于用益物权范畴。说其“特殊”,则是因为林地使用权又不同于其他大陆法国家的用益物权,不是私人之间的一种权利安排,不是非所有权人与所有权人之间的权利安排,而是抽象的所有权人与具体的所有权主体之间的权利安排。林地使用权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受所有权制约,但又不能按照传统的用益物权来衡量林地使用权。

第三,林地使用权的权能表现为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条件下处分四种权能。林地使用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对世性,它不仅赋予对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而且可以排除任何不合法的干涉和妨害,维护其权利,实现其利益。如《森林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而关于处分权权能的设置,有学者论述道:“资源性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具有受限制的处分权。法律可以规定其进行各种处分的限制性条件和程序规则,以调整资源使用权流转需要,更好地发挥资源性土地使用权财产价值,使其具有融通资金的功能,成为实现其投资和劳动价值的手段。资源性土地使用权应当可以转让、抵押、出租,并且可以继承。”林地使用权作为资源性土地使用权的一种,其权能设置上也应该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处分的权能。

第四,林地使用权负有特殊的法律义务。林地使用权是负有义务的特殊物权。其义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所有人负有的义务,一是对社会所负的义务。对所有权人负有的义务有两项:一项是不得随意改变林地使用权用途,如《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森林法》第十五条也明确规定“……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另一项是缴纳有偿使用费用。林地使用权人对国家或者社会的义务也表现为两项:一项是缴纳税收;一项是合理有效的利用林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林地使用权具有期限性。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第六,林地使用权的可转让性。林地使用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用益物权虽然是直接针对有形物的,但是,用益物权本身在物权理论上被称为无形物。因为,从用益物权人的角度,他拥有的不是物,而是权利。”“可转让性是有效率的用益物权所必备的特征。”所以林地使用权可以进行转让。而且,相关法律规定也体现了这一原理。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也明确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流转:“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森林法》第十五条也规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

第七,在我国,林地使用权的典型形式是林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实行承包经营制度。农户、农村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承包农用地。“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林地承包经营权与林地使用权的关系是种属关系,即林地承包经营权仅仅是林地使用权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林地使用权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林地承包经营权。例如,以林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而表现出来的股权便是林地使用权的另一种典型形态。

根据我国现行关于森林资源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规定,总结归纳我国现在关于林权涵义的理论学说,关于林权的涵义,我们认为,在内涵上,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外延上,林权包括森林所有权和森林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

注释与参考文献

周训芳、谢国保、范志超著:《林业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李然、严立冬:《我国林权改革制度窥见》,载《当代经济》2005年第2期,第59页。

高桂林、吴国刚:《我国林权制度构建之研究》,

胡一鹏、肖琼霞:《略论林权的法律性质》,载《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高利红:《森林权属的法律体系构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二款。

需注意的是《宪法》第九条中规定的“森林”、《森林法》第三条规定的“森林资源”以及《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的“森林资源”以及“森林”等概念在运用上是比较混乱的。为明确起见,“森林资源”以及“森林”两概念的理解皆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予以解释。

高利红:《森林权属的法律体系构造》以及高利红:《林业权之物权法体系构造》

梁彗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31~633页

屈茂辉著:《用益物权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282页

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6页。

胡一鹏、肖琼霞:《略论林权的法律性质》,载《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高桂林、吴国刚:《我国林权制度构建之研究》

王泽鉴:《民法物权》,第二册,第7页。转引自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页。

此判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条之规定而作出。《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一款第(一)、(二)、(三)三项都有如此表述规定:“……核发证书,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以及由使用者所有的林木所有权”。

“可转让性是有效率的用益物权所必备的特征。”详见周林彬著:《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6页。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四条、第四十二条之规定。虽然《担保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森林使用权可以进行担保债权,但是《担保法》明确规定了林木可以抵押。然而,森林使用权的收益可以表现为林木形式。

《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根据该条规定,土地按照土地用途划分,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种类型。

周训芳、谢国保、范志超著:《林业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1页。

周训芳、谢国保、范志超著:《林业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条规定:“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森林法》第十七条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高富平著:《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中国学者们时常用大陆法的用益物权制度来定位中国的土地使用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大陆法中的用益物权是以土地私人所有为基础设计的,这些旨在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土地利用权利的制度安排,不能直接适用于国家或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土地利用权安排。”详见高富平著:《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06页。

高富平著:《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高富平著:《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草原权属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按照《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行国有耕地有偿使用制度,有序推进国有耕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利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依据国家政策法规,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县国有耕地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明确权属、理顺关系;规范管理、有偿使用;尊重历史、稳妥有序;区别对待、依法处理。

三、工作要求

1、明确国有耕地管理权属。县政府根据“六清”工作清查登记的耕地状况,按照《县国有耕地管理暂行办法》,各相关单位具体负责界定每个地块的权属关系,最后县政府授权各相关单位对国有耕地使用行使管理权,依法进行管理、经营和使用。

2、签订承包合同。由各相关单位按国有耕地管理权属,分别与承包者、使用者签订承包合同,建立国有耕地管理数据库和信息库,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国有耕地规范化管理。对已发包和收取国有耕地有偿承包费的国有耕地,建立发包国有耕地台帐,确定享有优先承包权的国有耕地承包者。定期向县县委、县政府上报工作进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