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古诗十篇

时间:2023-04-11 02:23:13

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古诗篇1

[摘 要]《池上》《小儿垂钓》都是描写孩童的古诗,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孩童的形象。对比阅读不止于此,适当拓展还可发现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文本解读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5

在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中,编者把《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在这里,笔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发现了别样的精彩。

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纷呈

《池上》《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乡村孩子,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别有风味。

1.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都是唐朝人。《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而《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2)内容:描写的都是乡村儿童,在诗中都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爱。

(3)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实,都体现了白话诗的特征。

(4)地点: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水,虽然一个在池上,一个在岸边。

2.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作者的经历不同。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没有做官,早年还做过工匠。

(2)儿童的年龄不同。偷采白莲的小娃,大概七八岁,而学垂纶的儿童据估计大约有十一二岁,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来看,他的心机似乎多一点。

(3)描写的意象不同。《池上》所描绘的意象有白莲、浮萍等,而《小儿垂钓》所描绘的意象有垂纶、莓苔等。虽然这些意象在诗中都是轻轻一笔带过,但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白莲、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爱,没有心机需要通过它们来展示。而在《小儿垂钓》中,意象仅仅是辅助角色,仅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这首诗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主要是通过孩子的“遥招手”来完成的。

(4)表达的情感不同。《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写他采到白莲的高兴以及得意忘形的样子。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乡下孩子的专注,“侧坐莓苔”是为了垂钓,“遥招手”同样也是为了垂钓,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孩子的专注。

同类题材的古诗适合比较阅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同中求异,能够把诗挖掘得更深。就这两首诗而言,在比较中,学生不但领略了乡村孩子的淳朴、天真,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上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二、教学设计,异中求同,结构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首诗的思路也是清晰可见的。

1.初读两首诗,要求读通

学生自读这两首诗,要求读音准确,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大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节奏;同桌互听互评。

2.略读两首诗,要求读懂

(1)重点词语理解。同桌、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小组交流不了的,可以全班交流,教师也可以适当点拨。

(2)诗句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接着小组交流,互相印证,最后全班交流。

3.品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出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是读出来的,特别是古诗,那种韵律,那种节奏,需要学生慢慢品读,毕竟教师是讲不出来的。这是其一。其二,加强对诗歌的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更容易与诗人跨越时空对话,从而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写乡村儿童,但品读需要做不同的处理。比如《池上》是轻快明亮的调子,要着重读出小娃兴奋的心情。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则需要轻一点,慢一点,读出稚子的那份专注与谨慎。

4.拓展阅读

出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这首诗重点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请认真品读,并对照所学的两首诗说一说它们都写了儿童什么样的特点。(由于是补充阅读,只要大意对即可。)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呢?请列举一二,全班交流。

5.赞美儿童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活泼,各位同学也大多是农村孩子,你们能不能结合实际也说说乡村孩子的可爱之处?你们可以结合具体事情来谈谈吗?

6.全课小结

小儿垂钓古诗篇2

有一个小孩子,他特别喜欢钓鱼。特别是每天早上没扎好头发就拿着鱼竿和竹篓去钓鱼。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钓鱼。他坐在青青的草地上,草地上的草非常高,把他的身体都遮住了,只露出头上的草帽,倒映在水中,真滑稽!有一个过路人看到他的样子,就想逗逗他。于是笑呵呵地说:“小朋友,你知道绍兴路怎么走吗?”小孩怕把鱼吓跑,不敢出声,着急地对路人摇摇手。路人忍住笑,又故意大声说:“小朋友,你怎么不回答呀?”小孩小声地说:“嘘,鱼快上钩了,我不能说话!”路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那你现在怎么又讲话啦?”

转自本人博客:/

小儿垂钓古诗篇3

[摘 要]教学《池上》《小儿垂钓》时体验诗中的情趣,感受古诗传达的蕴藉、清新之美,是教学的重难点。只要循着童真情趣,从儿童的视角入手,行走在儿童的世界里,就能将儿童的心探个究竟,也能让儿童对文本理解得更透彻。

[关键词]小儿 情趣 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3

《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被安排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并合并为一课。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小儿生活中的小事,诗人着力捕捉小儿瞬间的动作、心情,并通过富有张力的细节描写,准确地勾勒出生动烂漫的小儿采莲图、垂钓图。体验诗中的情趣,感受古诗传达的蕴藉、清新之美,是我在教学中要突破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要走进古诗中的小儿,就要揣摩其动作、情绪,还原童真,重温童趣。

一、还原生活,走进小儿的世界

《池上》《垂钓》两首古诗可爱清雅,是为数不多的童趣盎然的诗作,在古诗海洋中熠熠闪光。但对现代的孩子而言,诗中所描绘的采莲、钓鱼的情境,因为接触较少,缺乏生活经验,因而在情感体验方面会有困难。为此,我从学情入手,先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况,而后抓住文中的浮萍、撑小艇,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在阅读中进行个性感知。

师:说说古诗中你了解的和不了解的词语。

生1:我知道浮萍是一种水里的植物。

生2:我没见过。

师:(出示卡片)这就是浮萍。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它在水里长的,所以是三点水,也是一种草,所以还有个“草”字头。

生4:继续交流:撑小艇就是划艇。

师:“撑”和“划”能够互换吗?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试一下,拿一支铅笔当做竹竿,左右两只手一起用力,把竹竿撑到底部,想想你有什么感觉?(非常沉重,需要使劲才行)

师:我们来看插图。这个小船要撑起来走,是要花费大力气的。你来读读这句话“小娃撑小船”,看怎样才能读出感觉来。

生:小娃 / 撑 / 小船(读得较平淡)。

师:这个小船好不好撑?

(学生再读,将“撑”字读重音,脸上有一种憋着劲的表情)

师:读得真好。想象一下,小娃撑着小船,他会怎么表现?

生:脸会憋得通红。

学生在朗读中抓住了“撑”字,将其作为重点,表现出小儿力不从心的那种沉重感,这样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将小娃那种可爱天真表现出来。

二、品词析句,感悟小儿的特点

语文阅读讲究因文见义,因义明文。这两首古诗同样都是写小儿,但诗人的视角不同,两小儿的性格也自然有所不同。这就为学生了解两小儿提供了契机。我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探寻语文背后的童真世界。

师:这两首古诗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生:《池上》是小娃,《小儿垂钓》是蓬头稚子。

师:哪个词句能说明这两小儿的特点?

生:“偷采白莲回”这句让我觉得小儿特别淘气。

学生接着抓住“蓬头”感知《小儿垂钓》中小儿头也不梳的淘气,而“侧坐莓苔草映身”则表现出小儿天真可爱的样子,他生怕鱼儿被吓跑了,想坐在草丛茂盛的地方将自己遮挡起来。也有学生从“路人借问遥招手”的“遥招手”感受到,小儿像个小大人一样认真:怕鱼儿被惊走了,但又想帮助路人就招手示意让路人轻轻过来,小声告诉对方该怎么走。

通过两个小儿的形象解读和差异对比,学生将古诗中的文字与人物形象建立了关系,使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立在头脑中的一幅幅有趣的画面。

三、多元促学,尊重“小儿”个性解读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唤醒、激荡、同构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都会在文本的融合之下,积极投入其中,实现语言与意境的同构共生。学生对两小儿的形象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演绎,使其走进诗境,将诗意表现出来。我先播放视频,然后说:“古代的诗歌是拿来吟唱的。大家看看这里是怎么演绎古诗的,然后讨论用哪种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并根据对两小儿的形象的理解,提出要运用哑剧的形式来表现《小儿垂钓》;而《池上》则采用表演唱的形式,让人感受到小儿“偷采白莲”的那种快乐和童趣。

小儿垂钓古诗篇4

瓷罐呈椭圆形,俗称冬瓜罐。高27厘米,口径8.9厘米,盖已缺失。罐正面勾绘出一幅大户人家的庭院小景:几块嶙峋的太湖石堆砌成一座淡青色的假山,假山旁植有数株红槿与绿柳,清风袭来,红槿送香绿柳轻舞。在红槿与绿柳的簇拥下,露出朱梁青瓦的一座小亭。小亭下是一片莲塘,只见近处或卷或舒的荷叶在水面连成一抹凝碧,而那几朵或含苞带怯或怒放迎人的芙蓉则像是镶嵌在绿玉上的红宝石一般夺目。远处一对鸳鸯正自在地游动,天空中燕子盘旋依回。就在这一派闲适的气氛中,画师描绘了亭子中的两位小姐与一位丫鬟。一位小姐头梳高髻,身着蓝衫橙裙,靠着亭子的立柱,手中持一根鱼竿探向莲塘,只见她屏息凝神一动不动地正在等待鱼儿上钩。另一位小姐则头梳双髻身着红衫,斜斜地倚靠在亭边的栏杆上,手持一根鱼竿垂向水面,看她意态悠闲的样子似乎已经成竹在胸了。站在最后的是一位头梳双髻身着绿衫紫裙的丫鬟,只见她手持一柄团扇正专注地观望着两位小姐,也许是在猜想谁能先钓上鱼来(图1)。

瓷罐背面有题诗两句:“苏小楼头杨柳风,莲塘初动语芳丛。”并有款曰:“画于珠山之西轩,周图真写”(图2)。这两句诗乃是化用清乾隆时期江苏常州进士吴泰来的诗句而来,最早收录于当时杭州著名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一书中,原诗本是“苏小楼头杨柳风,小姑斗草语芳丛”。这头一句诗中的“苏小”既是南齐时的钱塘名妓“苏小小”,或因时人俱传苏小小才气不凡且又对爱情忠贞,因此,到唐代时她就已经成为了诗人词客笔下反复吟咏的绝代佳人。白居易《杨柳枝·苏州杨柳任君夸》一诗中云:“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一支生花妙笔、寥寥三五句间,白乐天就把苏小小活脱脱地塑造成了一个清纯烂漫折柳条为镯、卷柳叶为笛的可爱少女。自此,杨柳便成了苏小小的代名词,而“苏小楼”这本是只属于苏小小的私闺也渐渐地就成了妙龄女子闺阁的同名。至于这后一句诗中的“斗草”,本是古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游戏,清代失传,据现有文献所知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初时只是端午时为了让人们学习与识别药草而发明的,后来扩展到整个春日都可进行的一种游戏。斗法有“武斗”与“文斗”两种。所谓“武斗”是比试草茎的韧性,方法是将草茎相交结,两人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断者为负,这种游戏是顽皮孩童们的最爱,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五)》中的“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一句,就描写了孩童们因为玩斗草游戏而毁了庭院的花草的故事。而所谓“文斗”则是要考较学识是否博杂、生活经验是否丰富了,其内容主要是对花草名。因为这一游戏不涉及激烈的身体运动,因此最适宜女子参加。历来诗文绘画中对女子“斗草”多有描绘,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里宝玉生辰那天,香菱与官等四五个小丫鬟斗草的一段描写,“观音柳”对“罗汉松”、“君子竹”对“美人蕉”等等花样繁多很是有趣。在这件瓷器上,画工巧用吴泰来的诗句加以改化,不言“斗草”之戏,而是用“莲塘动”代指“垂钓”,很好地用诗词对应了画面中大家闺秀亭中垂钓、闲情雅致、笑语频闻的生活场景。

这件瓷罐是民国时期典型的嫁妆瓷,当时大凡像样一些的人家在嫁女时都愿意定做数对各种瓷瓶,瓶上或画些读书下棋、垂钓葬花之类的雅致故事,或描些麻姑献寿、福禄寿喜之类的吉祥图案,其寓意无非是平安富贵这些千古不变的心愿。此罐的画者周图真是活跃于清末民国时期江西景德镇的一位制瓷匠人,从现在所能见到的存世品看主要制作粉彩瓷器。虽然笔法粗疏并无高妙之处,但这件瓷罐所涉及到的仕女垂钓的题材却还是值得一说的。

小儿垂钓古诗篇5

恰好,小城东郊为富江河故道,仍留潴水一湾,上通石江运河,每年春秋两季注入活水,所以至今尚未干涸和污染。水域宽阔,鱼翔浅底,四周遍植绿柳高槐。每逢天气晴和,云蒸霞蔚,水光潋滟。入夏熏风习习,荷香馥郁,鸟鸣婉转,蝉声嘶嘶,成为一处难得的避暑胜地。

我携竿带篓来到湾堰,委身草茵,倚树而坐,架竿垂纶,默默地注视着涟漪中稳稳的浮漂,单等着鱼儿咬钩了。这时,我才有暇静观散落在水边的垂钓者们,相比之下,觉得自己太不合时宜了。我头戴破草帽,人家多是李宁牌的鸭舌遮阳盔;我一身四兜中山装,人家则是宽松休闲衣裤。我的钓具就更土了,竹竿接了段竹枝扫帚篾,浮漂是半截染红的玉米芯,线坠是一片牙膏袋,用老伴纳鞋底儿的大针弯了个鱼钩;人家呢,多是铮明光亮的碳素纤维抬竿,铂金钓线,系一副孔雀翎立式浮漂。盛鱼的家什更是五花八门,有竹桶、有塑料兜、有尼龙袋……美其名曰“鱼护”,却不见我这样的鱼篓。越看越觉得自己太落伍了,活活的一个姜太公,以至于招来许多人的哂笑。

正在自惭形秽,忽觉钓线像被弹了几下,浮漂微微闪动,啊,鱼咬钩了!我猛地起竿,竟把尼龙钓线甩到柳梢,牢牢地挂住,几滴水珠淋淋落下。却没有鱼。远近的几个钓友都掩口窃笑;我的脸腾地像火烤般发热。好容易把钓线从柳枝拽下来,竿断钩飞,只好悻悻地坐下,当个无奈的观钓者吧。

眼前所有的老少钓迷们,都沉浸在鱼儿上钩的期待中,别无旁顾,诗曰“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声”,正是这种情景。

一会儿,身旁那位阔绰钓发,看清了明显的鱼汛,先慢慢地将渔竿下垂,使鱼能舒服地吞饵之后,有了鱼儿确实上钩的感觉传来,这时浮漂逐渐下沉,这是令人振奋的“意外的冲击”!他立即抬竿,果然一条半尺长的红鲤,翻转、乱甩着钓上来。他高兴得眉飞色舞,早有身旁的服务人员跑过来,笑眯眯地摘钩解鱼放入“鱼护”,只听大鱼在里面“哗啦哗啦”的溅水声。

观钓的快活,让我联想到古代以渔为生的隐居者之乐。但是自古隐于渔者,并非钟情于鱼,而是淡泊名利,重在隐于江湖以垂钓为乐罢了。唐代渔隐诗人张志和写道:“两塞山前白鹭飞,桃化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水经云:两塞山壁立千仞,横截江流,漩涡沸激,舟人过之,每为失色。而张志和于此垂钓,为诗却只写渔家之自乐,对风波之患,隐约言外,含蕴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凸现了这位烟波钓徒精神气质的高远、恬淡、悠然、脱俗,简直是位神仙中人了。《新唐书》本传说他“每垂钓,常不设饵,其志不在鱼也。”想来,我现在观钓,岂不也是志在自适而不在鱼了。

明代宋濂在《逸民传》中说有位逸民曾对他的朋友说他将“渔于山,樵于水。”朋友疑惑不解。他解释说:“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所以乐矣!”这话妙出机锋,耐人寻味。于是,我今天钓鱼不得的尴尬,顿然消失,而颇以渔隐者自居,神清气朗,与这些孜孜以求渔利的人们相比,倒觉得清高而潇洒了。

小儿垂钓古诗篇6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小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学习古诗的一种教学方式。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对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将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既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古文词汇以及语法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严重忽视了对小学生世纪预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语言教学应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而有必要将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古诗的寓意。

2.探究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2.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古诗题目

小学阶段的古诗内容短小经验,而题目通常具有高度的概括作用,能够起到统领全诗的作用。因此,在对小学语文古诗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应该先从解读古诗的题目入手,具体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各年级以及古诗题目的难易程度有区别的进行选择。

例如,在讲解“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好“垂”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可能是古诗中的哪个字,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就是古诗题目中的一个字。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一个字的理解,在学生发完言之后,教师可以先简单的介绍“垂”这一字其实是东西的一头向下的姿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寻找图中哪些东西是“垂”这的?孩子们发现杨柳是垂着得,那可以成为“垂柳”。接着教师将向下低,引导学生说这是“垂头”,而图中小孩钓鱼的线垂在水面上,那么他是在“垂钓”。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小儿垂钓”的理解。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题目的意思就是小孩在钓鱼。在解读这一题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解”字引入,结合插图让学生明白题目的真正含义。

2.2阐明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对于语言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多去“接触”,而文化教养最为直接的方法则是“熏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古诗的含义除了十分诗词七分读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解读古诗的具体方法。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让他们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先让学生朗读全诗,在此基础上划出诗中不理解的字或者词,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以及评议,先是对整首诗的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再对全诗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搜集个别学生或者学习小组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看课后的注释、看插图等多种方法解决疑惑,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之后进行统一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诗。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学生可能在讨论时可能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解读:诗句的表层信息是说羌笛何必吹着哀怨的《折杨柳》曲调,玉门关外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而“杨柳”具体是指《折杨柳》这一歌曲的名称。“春风”则是指大自然中的风。但是这两句诗的深层信息在于“杨柳”又比喻边塞将士的离愁,“春风”比喻君恩。所以,在这两句诗中,“杨柳”既是《折杨柳》这一歌曲名,又比喻离愁;“春风”既是指大自然中的风,又比喻“君恩”。既有基本义,又有比喻义,传递的信息是多层的。在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首诗。

2.3引导学生正确的品味诗情

古诗的灵魂在于“诗情画意”,因此,在学习及诵读古诗时一定要尽可能的去想象古诗文所描绘的场景。在想象之中,古诗将会变成一副更加情趣化的水墨画或是一首奔放或是婉转的乐曲,一个意境悠远的场景……而品味古诗的方法有多种:引导小学生大胆的想象或者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渲染古诗所描绘的场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借助想象等多种方式对诗文进行再次创作等。

例如,在讲解“使至塞上”这一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画成一幅画,将自己的体会将给其他同学听,认真去感悟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3.结语

小儿垂钓古诗篇7

友人深得垂钓之道,他早年钓于情场,结果钓来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做老婆,其后钓于官场,为自己钓来个副处的头衔,再后钓于商场,把自己钓成了百万富翁。如今友人总算归“道”,又钓于河塘边,成了钓鱼发烧友。至于发烧到什么程度,我也说不清,只知道他钓鱼而不吃鱼,之所以常去钓,在于“乐是风波钓是闲”。而我从不钓鱼,却是属猫的――爱吃鱼,在于“桃花流水鳜鱼肥”。因此,友人每次钓鱼归来,总忘不了送我几条,其目的想诱我上“钩”――做他的钓友。

下乡垂钓的路上,友人为了拉我“下水”,他一边驾车,一边对我灌输钓鱼的种种好处来――钓鱼既可休闲,又能锻炼,既可养生,又能保健,而且还高雅、时尚……友人说,每当他遇到苦恼或烦心事,就来河边把竿垂钓。有时候,只要临水一站,烦恼顿散,心如水洗,明静淡远,仿佛自己成了一名世外高人,名利只是人生曲副产品……说着说着,友人不禁吟出崔道融的那首《钓鱼》诗:“闲钓江鱼不钓名,瓦瓯斟酒暮山青。醉头倒向芦花里,却笑无端犯客星”。

我怕出意外,忙劝友人打住:“哥们儿,当心点儿,我可不想这么早就被阎王‘钓’去!”友人笑道:“胆小鬼,怕什么?黄泉路上,有我陪着你。再说,就算咱俩到了阎王府,人家阎王爷也不会收的。”我问他为什么?友人却奘而不答。我猜说,可能阎王嫌我们太年轻了?友人笑道:“阎王有那么仁慈吗?傻帽!”见我猜不出,友人说:“因为那天带咱俩去的几个小鬼没给阎王‘下食’。阎王发觉不对劲,当即派手下去查,结果查出是那几个小鬼吃私。阎王气得拍案而起,提起他的判官笔,就写了俩字:放生!”没想到,面对生死沉重的话题,友人居然说得如此轻松而风趣,这大概是得益于他近年垂钓的结果,我以为。

随后,友人又讲起一些外国的钓鱼逸事。前苏联领袖斯大林是个钓鱼迷,就在卫国战争期间,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他每天仍按时到郊外垂钓。消息传到德国,曾引起希特勒极大恐慌。两军还未开战,结果斯大林的“城下钓”,先赢得了一场“心理战”。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曾被誉为“钓鱼总统”,不仅有过单手执竿钓双鱼的美谈,还是位钓竿收藏家。他收藏的钓竿涵盖古今,遍及世界各地,达数百种之多,死后他的住处被改为钓竿博物馆。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也是位钓鱼高手,曾创下4小时内钓鱼184公斤的钓坛记录,而他的钓友美国大文豪海明威更技商一筹,不仅钓起过458磅重的蓝旗鱼,还“钓”出一部世界名著《老人与海》来…一

驱车约莫一小时,我们来到一条僻静的小河边。一下车,友人就忙碌起来,看看水流,试试永温,观观风向。然后,他边示范边传授我钓鱼技巧――如何下食选窝,如何拴线调漂,如何抛钩扬竿,如何摘鱼挂饵等。而我却心不在焉,时而欣赏对岸的风景,时而关心流水的殷勤,时而眺望炊烟的升起,时而探听飞鸟的戏语。友人见状,便说:“你不要小看钓鱼,其实它是一门大学问。不光要掌握垂钓技巧,还要具备天气、季节、风向、水情、鱼情等诸多方面知识。”听友人吹得玄乎,我不屑发问:“难道钓鱼比读书、做官、经商还要有学问?”友人昕了,便说:“既然你这么想,那我就背几段钓鱼口诀给你听听:钓鱼钓鱼,心神专一;钓翁钓翁,莫钓南风。出钓看天,观水下竿,深水钓边,浅水钓渊。春钓浅滩,夏钓阴凉,秋钓坑潭,冬钓暖阳。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若要上鱼忙,避开大路旁;要想钓鱼多,靠近芦苇棵。水中连绵革,八成是鱼道,连草钓豁口,下钩鱼准有。水下小鱼多,大鱼不在窝;水上小鱼跳,大鱼已来到……”听后,我傻了眼,没想到钓鱼竟有那么多道道,友人真不愧为“钓协”理事。看来,我只有老实坐在书斋里,以笔为竿,用心去“钓”那些文字了。

这次野钓,我们满载而归,回到小城时,已是灯火辉煌。

一路上,友人仍不忘向我兜售他的“钓鱼哲学”,他说:“世间万种鱼饵,可谓千古一钓。钓者皆有日的,但目的各有不同。帝王钓江山,百姓钓太平,高士钓王侯,才子钓佳人,官员钓政绩,凡夫钓温饱,商人钓财富,穷人钓美梦……说得具体一点,阮籍钓狂狷,陶潜钓闲适,俞、钟钓知音,梁、祝钓爱情,包拯钓天下正气,海瑞钓一世清名,文天祥钓民族气节,林则徐钓英雄风骨……”

想想也是,既然人人皆钓,我又岂能置身钓外?这些年来,我努力读书,苦心作文,何尝不是在钓名钓利?尽管名是蜗角虚名,利是蝇头小剩。

不过,依照友人的说法,垂钓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食鱼而钓;另一类非为鱼而钓。为食鱼而钓者,方为实钓。只要想吃鱼了,就拎竿去钓,目的只在鱼,与其它无关。而非为鱼而钓者,却是“虚”钓――其意币在鱼,而在鱼之外也。在垂钓者中,这类人占绝对多数。尤其古代那些名人高士,在未得志之前或在失意之后,他们不是遁入山林,就是临水垂钓,好像垂钓者要比入山隐林的多些。稍微翻阅一下史书,便可找出一群来,如姜子牙、严子陵、庄子、韩信、张志和、梁昭明、范蠡、柳宗元等。其间还留下不少钓台古迹,著名的有陕西宝鸡的姜子牙钓台、浙江桐庐县的严子陵钓台、山东鄄城县的庄周钓台、江苏淮阴县的韩信钓台、湖北大冶县的张志和钓台、安徽贵池县的昭明太子钓台、北京三里河的王郁钓台(现为国宾馆)等等。倘若有人留心搜集,没准能编写出一部“钓鱼史”来,填补一项中国史文化的空白。

姜太公临渭水直钩垂钓,钓的是机遇良缘,钓的是圣主明君,只图“将身货与帝王家”,一展自家的雄才抱负;范蠡置太湖持竿垂钓,钓的是悠闲自在,钓的是避世保身,为了远离滚滚红尘,好与红袖作伴,共度余下残生。这两位贤哲一北一南,恰好标志着人文精神的两极:一极是孔孟之道――积极入世;一极是老庄哲学――超然出世。在姜太公之后,追随者可谓趋之若鹜,就像唐诗人吕岩《渔父词十八首・朝帝》所云:“九转功成数尽乾,开炉拨鼎见金丹。餐饵了,别尘寰,足蹑青云突上天”。当然,其中也不乏钓而无获的,这并非他们钓技不精,实因“凡鳞不敢吞香饵”,或因“知是金钩不肯吞”。可在范蠡之后,效仿者也为数不少,正如盛唐白居易《垂钓》诗曰:“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壁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这是诗人在落魄之后,做出的无奈选择。再如晚唐欧阳炯《渔父歌二诗》(其一):“摆脱尘机上钓船,免教荣辱有流年。无系绊,没愁煎,须信船中有散仙”。而此诗所道的,却是“摆脱尘机”后的逍遥自在。

小儿垂钓古诗篇8

且以上面谈到的两首诗而论,思想情感就不尽相同。先看《望江南》: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这首词中,上阕重在勾勒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用环境衬托出钓翁的凝定宁静和心无旁骛。后阕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就这首词而言,确实表现了闲适自在,但需要指出的是,闲适自在的是渔翁而非作者,只能说作者有对这种生活的倾慕和向往。

再读后者《鹧鸪天》: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这首词虽不在于写钓鱼生活,但结尾处“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对钓鱼生活有所涉及,那么作者在收笔之处写此有何用意呢?下阕先写自己已经老了,不再有机巧之心,哪怕与沙鸥相对沙鸥也不会被惊飞的,连溪南头钓鱼的地方,也很久没有去了,钓鱼台都荒却了。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这表明作者要彻底远离名利争夺,是在暗示不想做官了,想叶落归根了。所以这首词里的“钓鱼”与“闲适自在”无关。

由以上两例可知,同是写钓鱼,心情不一般。那么,在古诗词里,写钓鱼生活都表达哪些感情呢?

首先是表达对渔家快乐生活的向往。如(清)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雨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钓杆,渔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何等逍遥自在!这首题画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人独钓一江秋的向往!

再者,借描写渔家生活,表达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如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人把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渔翁来无踪去无影,何等自由!正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一般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

其三,表现隐士生活的闲适自在。如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作者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颇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趣。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又如皮日休《钓侣》:

严陵滩势似云崩,钓具归来放石层。

烟浪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杰。

皮日休一段时间曾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此此诗作者开头提出严陵滩,即暗含隐逸之士严子陵在内,反映出作者内心中希望超凡归隐的思想。既来到严陵滩,又仰慕其为人,在其曾垂钓之处垂钓,更深深地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企慕之情。

第四,表达雄心壮志,效姜子牙等待时机,得到赏识,一展抱负。如李白《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憧憬在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体现出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这类钓鱼是假钓,钓的是官;这类钓鱼诗更与心境宁静,闲适自在不搭调。与李白类似的还有孟浩然,请看他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结尾两句说的很明白: 我看着垂钓的人(比喻已有一官半职的人),只有白白地羡慕这些人。“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仍是表示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

读书人钓官,那么,天子钓鱼又为何呢?

明代解缙写过一首《无 题》诗:

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小儿垂钓古诗篇9

一、创设童趣,导入古诗课题,整体感知全课古诗内容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主要是要根据不同的古诗,创设适当的充满童趣的情境来整体感知新授古诗的教学内容,并随机导入下一教学环节。如教《古诗两首》,教者先出示《池上》《小儿垂钓》及《村居》三首学生己熟悉的、充满童趣的,并能反映这三首古诗(词)内容的图画来让学生猜诗名、读诗文、说诗意、问特点,来导入整体感知新授课《古诗两首》内容的学习,而不是将两首古诗分开来一首一首地整体感知。

二、感受童趣,粗读古诗篇章,了解掌握古诗大意

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的“粗读”,把诗读准、读通、读顺,让学生在适当的童趣情境中,了解掌握古诗大意,而不是将两首古诗分开来一首一首地了解掌握。如教《古诗两首》,教者就用学生自由读悟的方法来了解掌握全课古诗大意。

三、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主要是通过“精读”来进入每首古诗的“内涵”,把诗中含着的诗意和写作特色弄明白,以此来分享童趣,欣赏品味。可用“先分后总”法,由每一首诗的诗意和特色的“部分”,再到两首诗的诗意和特色的“整体”来“欣赏品味”。如教《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时,教者就让学生读议:诗中写到了哪些人物?“隐者”“童子”各是什么样的人呢?然后,再让学生想悟互动交流(生自由练说,师巡视指导;指名同桌交流),最后生生、师生互扮贾岛、童子,进行摹拟式情境问答对话来理解“寓问于答”的写作特色。在教学第二首诗《所见》时,则采用了读诗句、想画面、议情景(动景、静景)、写诗意、说因果等方法来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特色。然后,再将两首诗连起来朗诵感悟,并说说学习后的收获,从而达到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的目的。

四、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新诗

这是课的第四部分,是“读写并重地营造古诗教学新的生长点,也是学写新诗的重要环节。它主要是要引导和激励学生在习得本课古诗创作特色、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写作新诗。一般来说,这些由学生自己即兴创作出来的诗,总体上讲比较粗糙,但它们只要经教师的指点、引导,学生稍作修改,便会成为像模像样的“诗作”了。如在《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教学中,教者是这样“点石成金”的:“像本课中这样每首只有4句、每句只有7个字或5个字的古诗,只要在1、2、4句的句尾押大致相同或相近的韵,就大致像古诗的样子了,也就可以说是写出了诗的韵味。会写诗的人就是诗人,‘诗人’的称号多么令人向往啊!同学们,你们也想试着学习仿写或创作诗吗?想做一做诗人的美梦吗?”

【例1】《学垂钓》

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王宝俊

点评:你写的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春景,还让我们看到了可爱的儿童。更了不起的是:你还做到了句式整齐,1、2、4句尾押韵:“香”“荡”“忙”的韵母中都有“ang”,写出了诗的韵味。但如果将“柳条”换成“绿丝”或“丝绦”这类的词语,柳树的景色和你垂钓的环境就更美了。另外,“小娃坐于”也可改为“咱娃独坐”(如果是你一个人的话)或“咱们坐于”(如果是两人及两人以上的话)。

像这样的新诗教学,教师易教,学生也乐学。教者只作了如此这般的点拔,同学们兴致勃地写出了各自的“诗坯”,即刻便成了充满童真童趣的处女作了。它既激发了学生的写诗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诗能力,弘扬了汉语教学的“诗教传统”。真是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生长童趣,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对全课的教学作一个终极性的总结,又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写诗作拓展延伸。如在《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的教学中,教者是这样说的:

师:同学们写得都很好,课后大家把自己的诗作再改一改,誉写出来贴到教室的学习园地展示互学,还可回家朗诵给家长听,征求他们的意见,有兴趣学写诗的同学,还可自愿组成“小诗社”。

小儿垂钓古诗篇10

【教学片断】

师:作者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词中有情,词中有景,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词中的美景。

师:你真是个懂得欣赏的人,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能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青翠色的西塞山,白色的鹭鸶自由地展翅高飞。

生:粉红的桃花,有些是含羞的花骨朵,有的已经张开两三片花瓣,还有的全开放了,就像一张张笑红的脸。枝条上还有吐绿的新芽,星星点点,充满生机。

生:清清的小河,小河中大而肥美的鳜鱼在嬉戏,不时激起白色的浪花。

……

师:这里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呀,怎能不令人陶醉?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景色。(相机板书:美丽如画 景)

【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词句,通过想像,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通过诵读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重新展现出来,学生读起来就更有韵味了。】

师:你们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一定还有一颗会感受的心,你从词中还读出了什么呢?

生:读出了渔翁轻松愉快的心情。

师:是呀,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此时渔翁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板书:轻松愉快 心)。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再次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感受作者愉悦的心情。

(学生练习吟唱,体会作者心情。)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生:一个向往自由的人。

生:一个热爱自然的人。

师:能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垂钓,是多么悠闲自在呀(板书:悠闲自在 人)!所以作者才高唱――(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请同学们再次图文结合,用心地读读全诗。想像一下,刮着风,下着小雨,是谁不须归呢?他为什么不须归?

生:这里景色优美,鱼儿肥美,渔翁一心想钓鱼而忘了回家。

生:渔翁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这一点和风、细雨根本不会影响到他钓鱼,欣赏着美景,在雨中垂钓更有一番情趣,他不愿回家回家。

生:诗人喜欢西塞山前的美景,看到白鹭高飞,桃花盛开,碧波荡漾,渔翁垂钓,这美丽如画的景色令作者陶醉了而忘了回家。

生:诗人借渔翁来表现自己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他是留连忘返啊!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教学案例中,我着力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引导他们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学生不仅体会了“不须归”所蕴涵的作者对恬适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品味到了文人墨客高雅情趣,更是感悟了这种古典文学体裁的语言魅力。】

师: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读词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想知道作者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出示张志和的介绍。(略)

师: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你们觉得“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生:不仅仅是回家,而是作者不想再回官场。

生:作者希望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而不愿再回到复杂的尘世生活中。

生:作者热爱自然,希望自己悠然徜徉于山水之间,而不愿再回官场的尔虞我诈中。

师:此时,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大家一定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来。(配乐朗读)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作者对话,才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词人生平事迹,来解读词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词人的间接对话,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学生全面深刻地体会了诗词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充满灵性与智慧。】

【教学感受】

一、以美育美。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品读、想像,用“再现美的画面”“音乐渲染”等美的手段,呈现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学生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对学生鉴赏美、追求美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