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4:21:02

小儿范文篇1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1.3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1.4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1.5其它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2中医疗法

2.1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例,汗出减少4例,食欲好转3例,遗尿减少1例,总有效率达45%。

2.2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3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目前国内临床应用对小儿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探讨。认为治疗脑瘫使用单一疗法,疗效有限,应使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且要尽早治疗,而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该病前景广阔,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西医疗法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1.3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1.4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1.5其它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2中医疗法

2.1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例,汗出减少4例,食欲好转3例,遗尿减少1例,总有效率达45%。

2.2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3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3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③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治疗脑瘫应用前景广阔,也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发展潜力巨大。④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⑤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曲凤媛,商淑云,金妍,等.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2):108.

[2]徐林,崔寿昌,赵利.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4例报告[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1,14(4):193.

[3]袁海斌,曹旭,张国勋.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结合高压氧等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05.

[4]王文英,石建华,于明江,等.激活传导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00.

[5]姚军,倪仙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3例[J].现代中医药,2007,27(3):21.

[6]俞珍,张爱华.心理治疗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4):63.

[7]陈秀恩,左群.踝足矫形器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2):174.

[8]桂华,周玉香.高压氧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变化情况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3):249.

[9]李玉芹,杨雪梅.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58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7):61.

[10]魏文著.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6,4(7):63.

[11]谢洁珊,赵勇,刘振寰.艾灸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41.

[12]赵勇.刘振寰教授应用药浴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7,3(1):1.

[13]邵银进,罗冠君,招文健,等.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推拿中的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36.

小儿范文篇2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我院2004~2010年4月普外科、小儿科住院患儿共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2个月~13岁。其中肠套叠16例,阑尾炎12例,肠梗阻7例,嵌顿疝1例,肠穿孔1例,急性胰腺炎1例。手术证实16例(其中儿科转外科1O例),经B超、X线、CT、确诊21例,结合临床及血液检查确诊1例。本组无死亡病例,全部治愈出院。

2观察护理

2.1腹痛的评估

2.1.1病情收集、信息筛选是关键

婴幼儿腹痛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与成人不同,应密切注意观察和监护,对较大患儿除应密切观察姿势、表情、动作及情绪等外,还应尽量引导他们能详细、如实、正确的主诉,来反映病情,应重视他们关于疼痛的主诉,以获得可靠、客观、正确的病情资料。

2.1.2腹部体征的观察

(1)了解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是突发性的剧痛、绞痛、刀割样疼痛还是逐渐加重的钝痛或胀痛,是阵发性疼痛还是持续性疼痛,有无放射性或牵涉痛。腹痛是位于上腹部还是下腹部,是左侧还是右侧,是局限于某一部位还是波及全腹。婴幼儿,由于神经髓鞘形成不全,大脑皮层兴奋性低,对各种刺激不敏感,而且常表现为泛化反映。故d,JL对疼痛常感定位不明确、含混不清,鉴别困难。有时阑尾炎虽已形成,但无明显右下腹压痛,当出现右下腹包块、有压痛和反跳痛时,病情已发展到很严重程度;

(2)应注重观察腹部形态和表现,观察腹式呼吸是否存在,腹壁有无手术瘢痕,腹部呈隆起或舟状,是否对称,有无肠型或异常蠕动波,有无腹膜刺激征、肌紧张和反跳痛。本组7例肠梗阻的患儿当出现腹胀、腹壁可见肠型或异常蠕动波时,及时手术治疗,转危为安。

2.1.3婴幼儿哭闹的观察

婴幼儿由于语言功能未发育完全,哭闹是表达要求或痛苦的唯一方式,护士要耐心、细致地观察,才能找出小儿哭闹的原因。本组16例肠套叠中,有13例家长以孩子阵发性突然嚎叫不安为唯一主诉前来医院就诊。特别提示4~1O个月婴幼儿是肠套叠的高发期,早期应予耐心细致的观察。对可疑病例,突然出现反常哭闹、易激惹、伴呕吐、而色苍白时,应进行肛内指检,看有无果酱样便,明确诊断。病程长短关系到复位成败,时间过长,可造成肠坏死。因此,入院24h认真细致地观察特别重要。本组13例肠套叠在入院24h内均得到明确诊断,并及时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成功,使患儿避免了麻醉、手术痛苦和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另外,有的患儿哭闹不明显,甚至显得异常安静,或由哭闹烦躁不安突然转入安静,此现象常常是病情危险恶化的先兆。因此,对不吃、不喝、不哭、不闹、不玩的患儿,应特别注意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呼吸急促、表情淡漠、嗜睡等症状,绝不放弃任何对诊断有价值的细小反应及变化。

2.1.4呕吐及排泄物的观察

小儿急腹症常伴恶心、呕吐、腹胀和肛门排粘液血便。应注重观察呕吐物和排泄物的性状、颜色,注重观察是阵发性呕吐,还是持续呕吐,是喷射性呕吐,还是反射性呕吐,观察呕吐方式、次数、数量、性质等,有助于对患儿病情性质的评估和鉴别。通常情况下,消化道溃疡出血呈柏油样便,消化道穿孔出血呈鲜红色便,肠梗阻呈血性液体便,肠套叠呈果酱样便。本组1例肠穿孔患儿,出现频繁呕血和大便出血时,及时急诊手术治疗,转危为安。

2.1.5躯体姿势和表情的观察

小儿急腹症多表现为双下肢屈曲、仰卧位或倦屈位,急性病容、痛苦表情、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等表现,观察姿势和表情,有助于对腹痛程度的判断。因此,护士必须尽量提供对诊断有价值的细小动作及细微表现。

3讨论

3.1急腹症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对疾病抵抗能力弱,腹痛只能用哭闹来表示。对婴幼儿哭闹,需要特别重视临床动态观察,在观察腹痛性质、程度、部位、持续时间、间歇期的同时,更要注意伴随恶心、呕吐、腹胀及排便异常等症状的观察和分析。

小儿范文篇3

关键词:小儿X线

1小儿X线检查有如下特殊性

1.1小儿对X线照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为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特别是婴幼儿还处在器官生长发育阶段,对X线的照射更加敏感,如甲状腺,视神经,性腺,骨髓,对X线是格外敏感,防护不好往往影响其未来正常功能,应该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1.2X线照射对小儿有较大的潜在危害因为X射线对小儿的随机性有害效应,如诱发癌症和遗传性疾病等,将有较大的潜在性伤害,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1.3小儿在X线检查中身体受射量相对较大小儿身体大小的比例与照射野相对来说较大,因而使小儿的受照射剂量相对增大。

1.4小儿在X线检查中的受检时间较长小儿由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在接受X线检查时常常啼哭乱动,不能合作,从而延长了透视检查时间,或者造成了检查失败,不得不进行重复检查。因此,怎样减少照射量,缩短检查时间,将是我们在防护中考虑的实际问题。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数量增多,而家长又对X线的危害认识不足,甚至达到迷信“X线”非照不可的程度,致使无适应证的各种检查数量明显增多,导致小儿受照剂量的增大,这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问题。

2适应证

对小儿X线检查防护知识要广为宣传,特别应向临床儿科医生广泛宣传加强X线防护知识,使他们首先做到应用X线检查正当化,即对每个小儿确定X线检查时,都应针对情况,综合分析,权衡利弊,使每次检查都具有正当理由,避免不必要的各种X线检查,对一些价值不大的检查,应严格控制,决不能轻率滥用,更不能作为小儿常规检查手段。其次,做到检查方式的合理化,即对有临床指征的患儿,检查时要选择受照剂量少,诊断信息多,并且可靠性强的摄影检查,避免透视检查对曾做过检查的患儿,要尽量参考已做过的各种肯定结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尽可能不作软射线投影。总之,对X线检查,可用可不用的,以不用为主,非用不可的,应用摄影而不用透视。

3选用正确投照技术

因为小儿身体较薄,组织密度较低,合理优化技术条件可减低无助于形成有用影像的低能X线,从而减少患儿的皮肤受线剂量和性腺受线剂量。因此,应尽可能选用高KV,低MA,短时间的摄影技术条件,同时优化选择相对较远的摄影距离。在每次投照中,均应灵活而仔细地选择确定中心位置,以将辐射野控制在实际需要的最小范围,并使照射野边缘尽量远离敏感组织。对无自控能力的患儿,应固定被检体位,以利射线的准直和准确投照及一次摄影成功。

4重点防护部位

对非被检部位特别是那些敏感的重点防护部位,应注意选择有效的屏蔽材料,应用接触屏蔽,阴影屏蔽或成型屏蔽等方法进行屏蔽防护。如对性腺、甲状腺、女孩乳腺、红骨髓、眼晶体及骨髓等部位,应尽可能选用0.5mm铝当量的铅围裙遮蔽,以使受照面积达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小儿范文篇4

1.临床资料

小儿烧伤烫伤患儿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5个月~6岁,其中以1~3岁患儿居多,23例(70%),5个月~1岁患儿7例,3~6岁3例,烧伤面积2%~15%,<10%26例,10%~15%7例,四肢烧伤20例,面颈部烧伤8例,躯干部烧伤2例,会阴部烧伤3例,以热液烫伤最多见,火焰烧伤次之。

2.护理

烧伤创面的处理:患儿入科后尽快协助医生进行创面处理,根据烧伤的部位、面积、严重程度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如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磺胺嘧啶银膏、湿润烧伤膏外涂,无菌敷料包扎覆盖,烧伤大型远红外线灯照射创面,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暴露或半暴露疗法。保持创面清洁无菌。补充血容量:在处理创面的同时,迅速应用小儿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输液顺利,根据医嘱合理规范补充液体量,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的原则,速度1ml/(kg•分),尿量维持在1~1.5ml/(kg•小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神志、精神状态、尿量情况,儿童每小时尿量20ml,婴幼儿10ml,小于此量应加速输液。预防感染,给予支持对症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应用抗生素,肌注破伤风抗毒素,静脉输注香丹、丹参等改善微循环药物。创面及时给予换药,局部应用生长因子凝胶,湿润烧伤膏,百多邦软膏等外涂药物,注意观察药物有无不良反应。同时创造合适的病室环境,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紫外线消毒房间1~2次/日,每天用1:100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床、床头桌,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医务人员进入患儿房间要做好消毒隔离,严格各项无菌操作。

饮食指导,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烧伤由于渗液多,机体分解代谢旺盛,消化功能紊乱,大量营养成分的丢失,另外,营养吸收和补充困难,导致创面延迟愈合[1]。因此,营养的摄入至关重要,鼓励患儿早日进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如鸡汤、鱼汤、牛奶等,少量多餐,先流食,半流食,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后过渡至普食,如瘦肉、鸡蛋、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宜多吃,小儿对蛋白质、糖类食物消化较好,脂肪类差,因此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进食量少者也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如10%人血白蛋白2g,1次/日,连用3~5天,小儿氨基酸6g,5~7天,使患儿安全度过感染关。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小儿烧伤的场所主要为居家,家属监管不力和疏忽大意是小儿烧伤的重要因素[2]。

小儿范文篇5

关键词小儿烧伤病因流行病学

Analysisofthedataof223childrenburnpatients

TianGengjia,LiangHaixia,JiaChiyu,etal.

No.451HospitalofPLA,Xi''''anCity,Shaanxi7100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ofchildrenburn,sumuptheexperienceandlesson,improvethetreatmentlevel.MethodsReviewthedataofchildrenburninourhospitalfromJanuary1995toDecember2002,analyzethecauseandtheregularityofmorbidity.ResultsChildrenburnoccupy53.5%inallburnpatientsatthesameperiodinourhospital;themorbidityis81.2%insummerandautumn;thepatientsfromru-ralareaoccupy92.8%;thehotliquidisthemainreasonofscaldburn,themorbidityis61%;themortalityis3.1%.ConclusionChildrenburnisthekeypointinpreventionandtreatmentinalongperiod.

Keywordschildrenburncauseofdiseaseepidemiology

烧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防治涉及的学科广泛,与预防医学、普通外科、整形外科、显微外科、内科等诸多领域均有关系。而小儿烧伤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就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特点作一初步分析,以引起同行的注意和社会的重视。

1995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12周岁以内各种类型的小儿烧伤223例,治愈216例,死亡7例,治愈率96.9%(216/223)。伤后就诊时间2h~7天。

1流行病学资料

1.1性别特征本组病例:男性126例,占57%,女性97例(43%),男女比例为1.3:1。陆钢等在其《456例小儿烧伤病例分析》[1]中统计男女比例为1.38:1,与我们统计结果基本一致。图1表明小儿烧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1.2年龄分布28天~1岁11例(4.9%),2~3岁72例(32.3%),4~5岁68例(30.5%),6~7岁49例(22.0%),8~12岁23例(10.3%)。其中,2~7岁为189例,占84.8%。如图2所示,表明小儿烧伤患者大部分集中在2~7岁。黄金华等在《小儿重度、特重度烧伤582例综合救治体会》[2]中统计结果为80%,提示在预防小儿烧伤中应以活动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的儿童为主。

1.3烧伤面积烧伤面积2%~80%,平均14.5%。2%~10%62例(27.8%),10%~30%85例(38.1%),30%~50%48例(21.5%),50%~70%17例(7.6%),70%~80%11例(4.9%),如图3所示。提示:中度面积烧伤占很大比例,小儿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差,烧伤面积相对较大。

1.4烧伤深度浅Ⅱ度75例(33.6%),深Ⅱ度117例(52.5%),Ⅲ度烧伤31例(13.9%),如图4所示。小儿皮肤相对薄嫩,一旦烧伤,相同的致伤因素,往往度数较深,程度较重。

1.5致伤因素开水烫伤102例(45.7%),其他热液烫伤33例(14.8%),热液总烫伤占61%;火焰烧伤30例(13.5%),火药烧伤43例(19.3%),伴有吸入性损伤12例,占火焰火药烧伤16.4%,占小儿烧伤总数的5.4%。黎鳌[3]等统计了41例大面积烧伤,有10例发生吸入性损伤,占24.4%,这种差异可能与烧伤面积、诊断手段等有关。化学烧伤6例(2.7%)。其他烧伤9例(4%)。如图5,说明小儿烧伤以热液烫伤为主,这与黄金华[2]等的统计结论一致。

1.6地域分布农村患儿207例(92.8%),城镇16例(7.2%)。如图6所示。说明烧伤患儿主要集中在农村。

1.7季节分布1月~2月11例(4.9%),3月~4月17例(7.6%),5月~6月68例(30.5%),7月~8月54例(24.2%),9月~10月59例(26.5%),11月~12月14例(6.3%)。其中夏秋两季(5月~10月)181例,占81.2%,11月~4月42例(18.8%),如图7所示。提示陕西关中地区小儿烧伤以夏秋季为主,冬春季相对较少。而葛茂星等在《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分析》[4]中统计为:夏秋季发病率48%,冬春季为52%,无明显季节差异,考虑为南北地区差异所致。

(本文图片见附页2)(略)

2治疗及结果

大面积烧伤给予抗休克治疗。应用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防治感染。病情稳定后给予彻底清创,能包扎的尽量采用包扎疗法。口服维生素C、E、复合维生素B、复方丹参片等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治疗。4例大面积火药烧伤及3例火焰烧伤,均因有呼吸道吸入性损伤抢救无效死亡,占吸入性损伤的58.3%(7/12),其余全部治愈,治愈率96.9%(216/223)。

3讨论

3.1小儿烧伤特点由于小儿好动,好奇心强,自我保护能力差,若看护不周,容易受到意外伤害。我院同期收治烧伤患者417例,小儿烧伤约占我院同期烧伤患者的53.5%(223/417)。肖红等统计的小儿烧伤患者占同期烧伤患者32.8%[5],其差异考虑为资料来源、统计时段及地域环境所致;小儿皮肤娇嫩,真皮较薄,附件少,相同的致伤条件,即可造成深度烧伤;小儿由于机体代偿功能差,脏器功能发育不全,对不良刺激反应较强,抵抗力差,并发症多,全身反应较重。

3.2病例特征本组病例,男性高于女性(56.5%),与男孩好动有关;农村患儿占92.8%,这与农村经济状况、居住环境较差[6]、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6],安全观念淡薄,农忙季节对小儿疏于管理有关;开水烫伤102例,多发生于夏秋两季收获季节。大人多在野外劳动,对小儿疏于管理或监护,独处或与同伴相处居多,加之夏季天气炎热,穿衣单薄,渴时自己找水,或玩耍时奔跑,使容器内的开水倒在身上烫伤。其中小儿拉倒开水瓶45例,玩耍时不慎撞倒开水瓶或热水壶40例,17例坐入热水锅中烫伤;热液烫伤33例,包括面汤、热油、肉汤、热饭、熔化沥青等烫伤,热液总烫伤占整个病例61%(135/223);2例沥青烧伤均为家人卤猪头肉,熬炼沥青拔猪毛时,患儿撞倒沥青锅烫伤;火焰烧伤30例,大多为患儿玩火引燃室内饰物或野外柴火取暖所致。部分为电线短路起火或用蜡烛照明引燃室内易燃物所致。引燃蚊帐致伤7例,其中4例为一次火灾所致。火药烧伤43例。27例为手工作坊制作纸炮不慎爆炸烧伤。一起烧伤4例,死亡3例。一起烧伤2例,死亡1例。玩纸炮爆炸烧伤12例。患儿没有自救能力,起火后,一味躲避,未能及时脱离火场,除全身烧伤外,呼吸道吸入大量高温高压有毒气体致呼吸道吸入性损伤,病死率极高,可达84%[7];化学烧伤6例,其中酸烧伤3例,碱烧伤2例,502万能胶水1例;其他烧伤9例,包括电击伤、热挤压伤、烙伤及烤伤等。

3.3治疗体会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烧伤后,早期治疗应遵循如下原则:(1)积极抗休克:Ⅱ度面积>5%,就有可能发生休克,结合全身情况,早期即应预防性地抗休克治疗。(2)持续给氧: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一旦休克,缺氧更加严重,持续吸氧是简单有效的必要措施。(3)镇静止痛:因疼痛刺激会加重休克,可肌注度冷丁、非那根各0.5mg/kg。(4)维持尿量:尿量是反映肾功能及有效循环血量的重要指标。留置导尿,保持每小时尿量1~2ml/kg。(5)控制体温,监测心率,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或婴幼儿,高温可致惊厥。休克期及水肿回吸收期均可引起发热,体温升高,会加快心率,增加代谢率,若心率>150次/min,补足血容量、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可肌注鲁米那钠2mg/kg,同时给予物理降温。若心率持续不降,可静注西地兰5μg/kg,口服心得安0.15mg/kg,静滴地塞米松2~5mg。(6)重视口服补液。小儿烧伤,尤其有头面部及四肢烧伤,在建立有效液体通道前,口服补液显得尤为重要,即简单快捷,又安全方便。可于等渗平衡盐内加少许白砂糖直接饮用,应少量多次为宜。(7)尽量采用包扎疗法。小儿多不配合,加上休克期躁动,极易污染创面,尤其在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尽可能采用包扎疗法,以便于护理和保护创面。江文忠等亦认为包扎疗法优于暴露疗法[8]。

3.4教训(1)农忙时节,小儿要有专人看管,不因农活繁忙而疏于对小儿的监护。(2)尽量将开水瓶或壶置于小儿够不着或不易接近的地方,以免小儿抓撞。(3)对于有危险的操作,应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尽量不要在家庭或人口稠密区生产易燃易爆品。(4)一旦烧伤,应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本组有83.9%(187/223)的患儿烧伤后第一时间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而采用民间所谓的单方、验方、秘方涂抹创面,加重了患儿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陆钢,黄志群.456例小儿烧伤病例分析.广西医学,2000,5:775.

2黄金华,刘森,李平松,等.小儿重度、特重度烧伤582例综合救治体会.昆明医学院学报,2002,2:54-57.

3黎鳌,杨宗城.黎鳌烧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3.

4葛茂星,严刚,刘军,等.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分析.昆明医学院学报,2002,2:54.

5肖红,谢挺,林亮,等.1317339例烧伤原因分析.伤害流行病学,2000,21(5):23.

6陈伟东,尹淑玲.735例小儿烧伤的病因学分析.广州医学,2002,33(2):44.

小儿范文篇6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西医疗法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1.3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1.4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1.5其它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2中医疗法

2.1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例,汗出减少4例,食欲好转3例,遗尿减少1例,总有效率达45%。

2.2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3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3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③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治疗脑瘫应用前景广阔,也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发展潜力巨大。④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⑤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曲凤媛,商淑云,金妍,等.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2):108.

[2]徐林,崔寿昌,赵利.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4例报告[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1,14(4):193.

[3]袁海斌,曹旭,张国勋.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结合高压氧等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05.

[4]王文英,石建华,于明江,等.激活传导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00.

[5]姚军,倪仙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3例[J].现代中医药,2007,27(3):21.

[6]俞珍,张爱华.心理治疗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4):63.

[7]陈秀恩,左群.踝足矫形器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2):174.

[8]桂华,周玉香.高压氧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变化情况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3):249.

[9]李玉芹,杨雪梅.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58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7):61.

[10]魏文著.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6,4(7):63.

[11]谢洁珊,赵勇,刘振寰.艾灸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41.

小儿范文篇7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西医疗法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1.3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1.4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1.5其它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2中医疗法

2.1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例,汗出减少4例,食欲好转3例,遗尿减少1例,总有效率达45%。

2.2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3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3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③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治疗脑瘫应用前景广阔,也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发展潜力巨大。④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⑤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曲凤媛,商淑云,金妍,等.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2):108.

[2]徐林,崔寿昌,赵利.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4例报告[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1,14(4):193.

[3]袁海斌,曹旭,张国勋.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结合高压氧等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05.

[4]王文英,石建华,于明江,等.激活传导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00.

[5]姚军,倪仙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3例[J].现代中医药,2007,27(3):21.

[6]俞珍,张爱华.心理治疗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4):63.

[7]陈秀恩,左群.踝足矫形器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2):174.

[8]桂华,周玉香.高压氧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变化情况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3):249.

[9]李玉芹,杨雪梅.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58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7):61.

[10]魏文著.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6,4(7):63.

[11]谢洁珊,赵勇,刘振寰.艾灸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41.

小儿范文篇8

癫痫属中医“痫证”范畴,是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慢性脑性疾患,为小儿常见病之一。导师马融教授从事小儿癫痫病治疗数十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诊疗时思路灵活,效果显著,兹择取验案二则,介绍如下。

1涤痰汤治疗小儿癫痫失神性发作

张某,女,11岁,2004年9月25日初诊。主诉:间断性意识丧失4个月,加重1个月。患儿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冲马桶时突然出现仰头,双目上视,意识丧失,手中持物未落地,持续约5s,家属未予留意。2004年8月,患儿在校温习功课时,突然双目斜视,意识不清,身体下蹲,手中持物落地,约3~5s,自然缓解,醒后如常,而后频繁发作,2~3d发作1次,每次持续3~5s,表现同前,事后不能忆起。查EEG示痫性放电,CT(-),MRI(-),诊时神清,精神差,纳呆食少,寐安,大便稍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癫痫(失神性发作);中医诊断:痫证(痰痫)。证属脾虚痰伏,痰气上逆,蒙蔽清窍,治拟豁痰开窍,健脾醒神。方以涤痰汤化裁。方药:石菖蒲15g,胆南星12g,天麻10g,川芎9g,陈皮10g,水半夏10g,党参15g,茯苓15g,羌活9g,煅青蒙石30g(先煎),铁落花30g(先煎),全蝎3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服药3周,发作次数稍减仍较频繁,约5~6d发作1次,症状表现同前。再仿上方治疗4周,发作渐止,继上法巩固治疗2年,逐渐停药。2006年12月12日复查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无痰不作痫”,痰是造成小儿癫痫的主要病因。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痰自内生,痰蒙清窍致目凝失神,归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之候。涤痰汤出自《证治准绳·幼科》为治疗小儿癫痫的一首名方,导师以涤痰汤加减治疗小儿痰痫往往收效颇佳。方中党参、茯苓益气健脾;石菖蒲、胆南星、陈皮、半夏顺气豁痰开窍;羌活通督脉经气;川芎、天麻、全蝎活血行气熄风;锻青蒙石、铁落花重镇安神;甘草调和诸药,以达标本兼治之旨。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癫痫植物神经性发作

范某,女,6岁,2005年8月8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双目上吊伴肢体抖动3年。患儿3年前于梦中惊醒,出现双目上吊,四肢抖动,呼之不应,面色苍白,瞳孔散大,身体发软,遍身汗出甚,自行缓解后乏力,头痛,嗜睡,约1~2周发作1次。查EEG示痫性放电,CT(-),MRI(-),诊时神清,表情淡漠,胆小,纳可,寐欠安,二便尚调,舌尖红,苔黄腻而厚,脉弦细数。西医诊断:癫痫(植物神经性发作);中医诊断:痫证(惊痫)。证属胆病多惊,惊则气乱,神不内守,治拟和解少阳,镇惊安神。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药: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5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煅磁石15g(先煎),僵蚕10g,地龙15g,白芍30g,天麻10g,浮小麦30g,大枣3枚,水半夏12g,蔓荆子10g,炙甘草6g。日1剂,水煎服。服药2周,发作2次,仿上继予治疗,4个月间仅发作1次。守上法巩固治疗1年,逐渐停药,改予熄风胶囊(紫河车,天麻,石菖蒲,全蝎,白僵蚕,白金丸)。2007年2月12日复查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至今已2年未见发病。

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系张仲景为治疗“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而设,后世多以之加减治疗癫痫、躁狂、癔病等。本案中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调胆木;以龙骨、牡蛎、磁石镇惊安神;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天麻、地龙、僵蚕熄风止痉;蔓荆子祛风止痛;甘麦大枣汤养心调肝,安神敛阴。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镇惊安神之功。

【参考文献】

小儿范文篇9

1病因病理

小儿梗阻性呕吐的常见病因多为禀赋不足、分娩障碍以及乳食积滞等导致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幽门痉挛以及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等。小儿由于脏腑娇嫩,脾胃尤为不足,胃气以降为顺,梗阻性呕吐的主要病机则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病。

1.1禀赋不足

在怀孕期间,母安则子安,母病则子病,若母亲在妊娠期间,心神不安,情绪悖逆,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气横逆犯胃,则可影响其胎儿胃的发育。或孕期嗜食肥甘厚味,积热蕴阻,气机不畅,肝气不舒,亦可影响其胃的发育,从而形成先天性的幽门发育异常,幽门气阻血结,格拒不通,以致食后即呕吐。

1.2分娩障碍

由于临产胎位不正,或羊水早破,或孕妇疲乏无力等,导致产程过长,胎儿分娩时受到严重挤压,致气机不畅,日久影响胃的发育,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呕吐。

1.3乳食积滞

小儿喂养不当,经常进食一些干硬难化之食物,或过食膏梁厚味,形成乳食停积中焦,积久化热,伤及胃阴,胃失濡养,因而影响胃的正常发育。积停中脘,气机阻滞日久,亦可影响胃与十二指肠的正常发育,形成十二指肠梗阻或幽门痉挛等。胃的受纳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2辨证治疗

2.1辨证要点

2.1.1辨胃气阻滞凡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先天性幽门狭窄、幽门痉挛等引起的梗阻性呕吐,皆与胃气阻滞有关。主要辨证依据是上腹部饱满,喂奶后或用手刺激胃部可见胃蠕动波,叩之鼓音明显,呕吐常为喷射样,呕吐物酸臭等。

2.1.2辨乳食停滞腹部胀满,舌苔中部厚腻,为乳食停滞的辨证依据。若患儿呕吐日久,胃津大伤,胃气亦败伤,虽有停积,但舌苔少甚至无苔,故辨积滞主要以腹部胀满为主,不能仅以舌苔有无而定积滞是否存在。

2.1.3辨胃津伤及中气虚患儿反复呕吐,日久必伤及胃阴,主要辨证依据是舌质红赤,少苔甚无苔,久病胃之受纳减少,腐熟功能也趋低下,胃病及脾,脾虚寒则症见呕吐清稀,大便稀溏,舌质偏淡等。

2.2证候特点

2.2.1气阻积滞型特点呕吐剧烈,常呈喷射状,吐物酸臭,上腹部饱满,可见胃蠕动波,大便秘结,3~5d便1次。舌质红,舌苔中部厚腻。该型多见于病程初期阶段。

2.2.2气阻胃津伤型特点呕吐频繁,吐物黏涎,上腹部饱胀,消瘦,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该型多见于病久之患儿。

2.2.3气阻虚寒型特点呕吐频频日久,吐物多清稀,夹奶瓣,身体消瘦,纳差,便多稀溏,舌质偏淡,苔白或少苔。该证多见于病久,脾胃虚寒之患儿。

2.3治疗要点

2.3.1行气开胃散满梗阻性呕吐的病机主要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行气开胃散满,是最重要的治法。取平胃散意,行气散满,重用厚朴、陈皮辛苦开散之力,行气散满,配合苍术、山楂、麦芽运脾开胃。

2.3.2化积导滞散满上腹部饱胀而满者,必有乳食停积,宜用枳实、槟榔、焦山楂、炒莱菔子、炒麦芽等消积化滞之品,导滞散满。

2.3.3兼顾养胃生津患儿呕吐日久,上腹部虽饱胀,而舌质红赤,少苔或无苔,是胃阴伤之表现,故在散气结的同时,应兼顾养胃生津,宜酌情加入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石斛等养胃生津。

2.3.4配以补脾温中呕吐日久,面色苍白,便多稀溏,舌偏淡者,为脾虚中阳受伤。在行气散结与养胃的同时,应配以补脾益气、温中之品,如党参、炒白术、炒山药、附子、干姜等温中健脾。

2.4分证治疗

2.4.1气阻积滞型治疗以行气散满,消食导滞为法。方用加味平胃散。

常用方:炒苍术3g,厚朴、陈皮、枳实、焦山楂、槟榔、炒麦芽各10g,连翘6g,法半夏3g,生姜3片。水煎服。

加减:若舌红少苔,加沙参、麦冬各12g,养胃生津。

2.4.2气阻胃津伤型治疗以行气散满,养胃生津为法。方用平胃散合沙参麦冬汤化裁。

常用方:炒苍术3g,厚朴、枳实、陈皮、焦山楂、炒麦芽各10g,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各12g,姜半夏3g,生姜3片。水煎服。

加减:若舌质红赤,无苔者,胃津伤甚加石斛生津、清热养胃。

2.4.3气阻虚寒型治疗补气温中,行气开结并用,佐以生津降逆。方以理中汤合加味平胃散化裁。

常用方:党参15g,炒白术10g,炒山药、枳实、厚朴、陈皮各12g,麦冬、玉竹各15g,炮干姜5g,姜半夏3g。水煎服。

加减:若大便清冷,属中阳大虚,重用干姜10g,加附子10g温中止泻。

3典型病例

例1,患儿,男,3个月。因呕吐2个月,于2003年5月21日就诊。患儿于出生4周后开始出现呕吐,病初呕吐较轻,日渐加重,每天8次左右,常呈喷射状,吐物为凝乳块及胃液,经钡餐透视,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查体症见患儿神萎,哭声低微,消瘦,面色苍白,眼眶较凹陷,腹壁皮下脂肪消失,上腹部饱满,喂奶后可见胃蠕动波,舌质红赤,少苔。证属胃气阻滞,胃阴津伤。处方:炒苍术3g,厚朴、枳实、陈皮各8g,天冬、麦冬、玉竹各10g,炒莱菔子、生地、石斛各12g,姜半夏3g。水煎服2剂后,呕吐明显减轻,每天仅吐2次左右,继服8剂后,呕吐停止,再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再复发,小儿发育、营养正常。

例2,患儿,男,1岁8个月,因呕吐30d,于2004年3月16日就诊。患儿近30d来呕吐较频,每天6~8次之多,追问病史得知,患儿由于好吃零食,食入过多难以消化的玉米花,引起饮食停积。从此,食后不久即吐,持续达30d。症见患儿神萎,面色萎黄少华,上腹部胀满,可见胃蠕动波。伴营养不良,较消瘦,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中部较厚腻。辨证属乳食停积,气阻积滞型。治以行气散满,消积导滞,佐养胃生津。方用平胃散合叶氏养胃汤化裁:炒苍术3g,厚朴、枳实、陈皮、炒莱菔子各10g,沙参、麦冬、玉竹各15g,姜半夏10g,炙枇杷叶6g,生姜3片。水煎服2剂后呕吐已止,大便通畅,量多。继服3剂,精神转佳,饮食渐增,未再呕吐。继服2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再复发。

小儿范文篇10

临床研究发现,尿床可影响患儿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会使患儿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如果孩子超过3周岁了还经常尿床,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诊治。

祖国医学认为,尿床多因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或病后体虚、肺脾不足所致。治疗该病应以培元补肾、健脾益肺为原则。现介绍几种小儿尿床的外治疗法与饮食疗法,供选用:

一、外治法

1.药物敷足法:取附子、白术、吴茱萸各等份。将上药研成细末,装瓶备用。每晚先取鲜姜汁少许,再取上述药末2汤匙,把姜汁和药末混合、拌匀,揉成硬币大小的药饼2个。然后将这2个药饼分别敷于患儿双足心的涌泉穴上,外用敷料覆盖,以胶布固定。第二天患儿早起后将药饼取下,晚上用温水将穴位处洗净后,再用同法敷上药饼。7天为一个疗程。如果敷药后,患儿的足心出现了红肿、痛痒及水疱等症状,可将姜汁换成麻油或米饭等调敷,也可将每天敷药一次改为4天敷药一次。

此法具有固肾止遗的功效。有人曾用此法治疗小儿尿床患者23例,其中治愈ll例,好转10例,无效2例。

注:涌泉穴:位于足心凹陷处。

2.药物敷脐法:取麻黄2份,益智仁、肉桂各1份。将上药共研细末,装入瓷瓶或玻璃瓶中备用(注意不要让药味泄漏)。每次取3克此药末,用少量的食醋将其调成糊状,敷于思儿的肚脐处,外用敷料覆盖,以胶布固定。敷药36个小时后取下,间隔6~12小时后再用同法敷药。如此敷药3次后,再改为每天换敷一次,可连续敷药5~7天。

此法具有温肾止遗的功效。有人曾用此法治疗小儿尿床患者38例,其中治愈18例,好转15例,无效5例。

3.药物敷穴法:取附子、五味子各10克,肉桂5克。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适量食醋将药末调成稀糊状,外敷于患儿的中极、关元及两个肾俞穴处,外用敷料覆盖,以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5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敷药3个疗程后便可将患儿的遗尿症治愈。此法具有温阳补肾、益气缩尿的功效。

注:中极穴:位于脐下4寸处。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即俗称的腰眼处。(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四横指为3寸)

4.穴位按揉法:让患儿仰卧在床上,医者面对患儿站在其右侧。①用右手掌根按顺时针方向按揉患儿的脐周四穴20圈。②用双手指腹轻抓患儿的肚皮3-5次。③用双手拇指用力按揉患儿双侧的三阴交穴和阴陵泉穴各半分钟。然后让患儿俯卧,医者原位不动,用双手的拇指按揉患儿左右肾俞穴及命门穴各半分钟。

有人曾用此法治疗小儿尿床患者64例,其中治愈51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

注:脐周四穴:位于肚脐周围上下左右各1寸处。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高点上三寸处。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

5.药物足浴法:取川断、狗脊、女贞子各30克,党参、茯苓各20克,甘草6克。将上药用水煎,滤取药汁。用温热的药液浸泡患儿的双足。每次浸泡10~15分钟,每晚浸泡一次,可连续浸泡5~7天。此法具有补肾止遗的功效,适用于肾虚型遗尿患儿。

6.药浴疗法:取威灵仙30~60克,用500~1000毫升的水煎煮,待药汁浓缩至250~500毫升左右时,滤取药汁。用温热的药液熏洗患儿的前阴部,每次熏洗30分钟,每天熏洗2-3次。(后两次熏洗,只需将上次的药液加热即可使用)。有人曾用此法治疗小儿尿床患者56例,其中治愈47例,好转5例,无效4例。二、饮食疗法:

【方1】

原料:龙骨50克,鸡蛋1个。

制法:将龙骨用水煎,去渣,打入鸡蛋煮熟。

用法:吃蛋喝汤,在睡前服用。每天一剂,10天为一疗程。一般服用一个疗程后即可将患儿的遗尿症治愈,个别患儿需服用2个疗程。

功效:收涩止遗。

疗效:有人曾用此方治疗小儿遗尿患者18例,其中治愈15例,好转3例。

【方2】

原料:猪脬(猪膀胱)30~50克,淮山药10~20克,党参、大枣各10~15克,补骨脂、金樱子各5~10克,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各3~10克,五味子3~5克,糯米30~50克,食盐适量。

制法:将糯米纳入猪脬内,用绳将其开口扎好,放入锅中,加入800毫升的水和适量的食盐,与其他几味中药共炖。煮至药液剩200毫升左右即成。

用法:3~10岁的患儿每次服60毫升药汁,11~19岁的患者每次服100毫升药汁,与猪脬及糯米同服,每天服2次。服5剂为一个疗程。若服完一个疗程后没有效果,可间隔3天后,再服用一个疗程。

功效:温肾宣肺,温脾宁心,补气缩尿。

疗效:有人曾用此方治疗小儿尿床患者33例,其中治愈29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97%。

【方3】

原料:益智仁、淮山药、乌药、枸杞子各10克,鸡蛋2个。

制法:将上药加水500~1000毫升一同煎煮,待鸡蛋煮熟后将蛋壳敲破,再用文火煮至药液全干。

用法:弃药吃蛋。每次吃1个,每天吃2次,3天为一个疗程。

疗效:有人曾用此方治疗小儿尿床患者24例,其中有效20例,无效4例。

【方4】

原料:猪肉250克,鹿衔草15克。

制法:将猪肉洗净、切块,与鹿衔草加水适量一起煎煮,煮至肉烂即成。

用法:食肉喝汤,每晚睡前服用,每天一剂。一般服3-5剂,患儿的遗尿症即可治愈。

【方5】

原料:新鲜鸡肠30克,菟丝子、鸡内金、牡蛎各6克,五味子、熟附片各30克,黄芪10克,党参9克。

制法:将鸡肠洗净,与其他几味中药一同用水煎。

用法:每天l剂,于早、中、晚饭前各服一次。

【方6】

原料:狗肉150克,黑豆20克,食盐适量。

制法:将狗肉和黑豆共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煨至肉烂,加盐调味即成。

用法:每天一剂,分2~3次服用,可连服15天。

功效: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

适应症:适用于5岁以上的下元虚寒型遗尿患儿在冬季服用。

【方7】

原料:牛鞭1条(鲜品、干品均可)、食盐、姜丝、葱丝和黄酒各少许。

制法:将牛鞭洗净后切碎,加入食盐、姜丝、葱丝和黄酒等共炖,直至将牛鞭炖烂。

用法:喝汤吃肉,每日一剂。

功效:益肾缩尿。

疗效:有人曾用此方治疗小儿尿床患者16例,有效率达100%。

【方8】

原料:覆盆子30克,猪肉100~1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