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知识十篇

时间:2023-11-03 17:27:52

小儿护理知识

小儿护理知识篇1

小儿哮喘是儿科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目前在临床中尚未找到根治的治疗方法,由此对哮喘患儿的治疗以缓解患儿病症、提升患儿生活质量、培养患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要目的。本研究对小儿哮喘护理应用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小儿哮喘患者共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53例,男女比例26:27,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38±2.46)岁;对照组53例,男女比例28:25,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87±2.51)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监测患儿体征,必要时采取药物辅助治疗。研究组予健康教育护理:患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对其监护人进行哮喘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包括哮喘诱发的病因、疾病的预防措施、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基本哮喘急救知识等,使其帮助患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患儿出院后的继续康复创造有利的生活环境。对患儿的教育则考虑到其年纪较小,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因此知识教育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例如借助动画、儿歌、卡片、游戏等方式进行知识教育,并注意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害怕、紧张情绪,让患儿在轻松的心情下接受相关知识教育。

1.3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监护人对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医护人员设计哮喘相关知识测试题,由患儿监护人进行回答,正确率80%为非常了解;对患儿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哮喘复发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1]。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完成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监护人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对比

研究组患儿的监护人中,对健康知识非常了解的共46例(86.7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0例(18.86%),比较差异明显(P

表1两组患儿监护人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对比[n(%)]

2.2两组患儿随访末期的哮喘复发情况

研究组的疾病未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两组患儿随访末期的哮喘复发情况[n(%)]

3.讨论

小儿哮喘是儿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发具反复性,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与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发展成为成人哮喘,影响肺功能[2]。由于目前哮喘尚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临床以尽量减轻患儿病症、提升患儿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的,因此护理在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也日趋提升。本研究选取106例小儿哮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研究组的患儿予健康教育护理,该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患儿及其监护人对哮喘知识及其他相关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尤其对患儿监护人进行细致的知识教育,指导监护人创建有利于哮喘控制的生活环境,提升哮喘的治疗效果;同时,医护人员还对其进行哮喘急救知识的教育,使患儿在哮喘复发时能够的及时救助[3]。

小儿护理知识篇2

 

辩证施护是通过分析四诊获得各项临床信息及资料,并进行求证,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最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的过程[1]。而小儿在生理上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作为儿科新进护理人员除应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外,更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提供相应的辩证施护。

 

1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指导日常护理工作

 

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辩证的最终目的,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护理规范,因此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是做好中医辩证施护的根本保证,新进护理人员应规范化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学习小儿生理病理知识,掌握辩证方法、常见疾病病因病机和疾病间的发展转归等理论知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护理工作,做好辩证施护。

 

2树立辩证施护理念,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

 

2.1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和主要特色,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辩证施护的理念,学习并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结合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

 

2.2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2.2.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通过望、闻、问、切分析病因、病机、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辩证提供依据。

 

2.2.2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辩证施护 采取“四诊”“辩证”“实施”“评价”等步骤,对病人进行主动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恰当的护理。

 

2.2.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累积护理知识和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2.2.4要培养整体护理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科室中建立中医护理的学习和应用氛围。形成科室护理前辈与新进护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更好地将辩证施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

 

3掌握辩证施护原则,体现儿科护理特色

 

3.1辩证施护原则

 

3.1.1扶正祛邪 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3.1.2标本同护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1.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的区别,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腹泻和肺炎是两种疾病,但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都可以给予发热的对症护理。

 

3.1.4辩证施护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5预防为主 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3.1.6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内外上下联络沟通的有机整体,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抗病力较弱,容易发病,病变的扩散较快,易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因此,儿科病护理也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局部与整体护理的结合,注重内外环境统一的调节,根据儿科病证特点,制订局部和整体的具体辩证施护措施,以及病情观察、饮食宜忌、心理调护、对外界环境的调节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使护理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2在生理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在病理上具有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2],故儿科的辩证施护必须结合小儿病症特点,突出儿科特色,及时准确判断病情,使辩证施护准确无误。

 

4讨论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之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等特点,其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且病后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所以,儿科病的辩证施护,更应体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为使儿科病的辩证准确无误,护理及时有效,应该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及病证特点,坚持儿科病辩证施护的总体原则。在临床中,新进儿科护士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还要做到突出儿科特点,辩证施护及时准确;护理实施与疗效观察结合,随证辨护;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护理系统完整,以提高辩证施护的实效。

 

总之,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小儿病情变化迅速,作为护理人员,应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熟练应用辩证施护方法,对患儿实施及时准确、系统整体、形式多样的符合儿科疾病特点的护理方法,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疗效。

小儿护理知识篇3

[关键词] 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小儿;脑性瘫痪;认知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61-03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近年来,由于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普及,高危儿和极低出生儿体重儿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脑性瘫痪的发生率稳中有升。在我国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4‰,绝大部分为散发儿童,农村发病率比城市高1倍[2]。影响脑性瘫痪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接受治疗的年龄、时间等,开始治疗时间在出生后6个月内疗效明显优于>6个月者,此期间是进行早期康复、干预的最佳时期[3]。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脑性瘫痪患儿来自农村占71%,15%的脑性瘫痪患儿曾在基层医院被诊断为佝偻病而给予补钙治疗,有16%患儿首次是以其他疾病就诊,在体检过程中才被发现患有脑性瘫痪[4]。部分农村脑性瘫痪患儿被误诊、延诊,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层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未能引起重视有关。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是最早接触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人员之一。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培训,才有利于对脑性瘫痪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提高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脑性瘫痪知识讲座,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百色市4个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共97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35名,女62名;年龄20~63岁,平均36.33岁;职业和职称:医生66名,其中,中级职称40名,初级26名;护理31名,其中,中级职称11名,初级职称20名;工龄1~36年,平均13.21年。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和方法 经查阅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自行设计脑性瘫痪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在正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前,进行预试验,结果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4。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对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脑性瘫痪的认知包括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等。在发放问卷调查表前,首先解释问卷调查的目的,在征得同意后发放问卷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问卷率为97%。

1.2.2 知识讲座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对调查对象开展有关小脑性瘫痪知识讲座,内容有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国内外治疗进展、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如何鉴别脑性瘫痪高危儿、预防方法等。1周后再次发放以上量表。

1.2.3 评分方法 量表采用4点计分方式,认知程度设有完全不了解、不了解、了解、非常了解,分别计1~4分,分数越低表示受测者认知程度越低。量表10项内容满分为40分,其中,36~40分为优秀,32~35分为良好,24~31分为及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开展知识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见表1;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良好、及格率比较见表2。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知识讲座培训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等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从表2可以看出,开展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儿童脑性瘫痪相关知识认知优秀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5]。目前,小儿脑性瘫痪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为适应综合医院康复科及儿科、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和社区康复的需要,卫生部曾多次组织开展全国小儿脑瘫实用康复技术培训班,凡从事儿童康复、小儿神经、儿童保健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均可报名参加。我院也曾经组织百色市部分乡镇医院业务骨干进行小儿脑性瘫痪知识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尚未全面铺开[4]。许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训练中心建立或医院脑性瘫痪康复科的成立,给脑性瘫痪患儿及家长带来了希望。虽然目前脑瘫的康复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被医学界认为是一个难题,单一方法不能解决多个问题,只有将多学科交叉,协同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取得到较满意的疗效[6],而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最新研究表明,应用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7]。但是,提取脐血干细胞受一些医疗条件制约,所以该项技术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推广。减少或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致残率最重要的是预防或避免高危因素,做到“三早”。国内研究显示,引起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既往不良孕产史、羊水异常、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多胎妊娠、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孕次大于1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8]。虽然认为产时和产后危险因素很可能是产前因素导致的结果变量,而不是脑瘫的直接病因,但是,如果在产时和产后避免这些危险因素,或出现这些危险因素后,积极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患儿致残率。可是,在临床工作中,仍有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因误诊或延诊而影响治疗效果。王院方[8]报道,2003~2009年医院院内、院外小儿脑性瘫痪误诊率为31.66%,认为与一些临床医师对这些高危因素缺乏认识,忽视了定期随访检查有关,应提高对脑性瘫痪高危因素的认识,加强高危儿的随访。本文调查结果表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相关知识缺乏,开展知识讲座前,优秀率仅为1.03%,不及格率为27.84%,得分最低的前4项为预防方法[(2.34±0.52)分]、临床分类[(2.43±0.63)分]、康复训练方法[(2.47±0.54)分]、护理方法[(2.51±.052)分]。可能与部分医护人员在学校读书时,没有系统、规范学习这方面知识,而且康复训练方法必须参加专业培训,在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不注重患儿家长心理需求及护理有关。经过开展知识讲座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脑性瘫痪的概念、病因、临床分类、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方法、护理方法、预后和影响预后因素、预防方法、家长的心理需求情况、知识掌握优秀率等与开展知识讲座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由此可见,对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能够明显提高他们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认知水平。只有掌握脑性瘫痪的相关知识,才能在诊疗过程中学会鉴别脑性瘫痪,防止误诊或漏诊。对出生时具有高危因素存在的新生儿,应建议转上级医院就诊,及早给予检查。班亮阶等[10]报道,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异常率分别为73.33%、81.33%、30.67%,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必要时应行头颅CT、MRI等检查,发现异常者及早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运动、语言功能发育迟缓的婴幼儿,应仔细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减少致残率,才能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久来,吴德.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7.

[2] 陆青梅,黄境旺,赵日岚,等.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2):138-139.

[3] 柳淑芬,陈海燕.不同年龄组的脑瘫患儿综合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1):76-78.

[4] 陆青梅,韦桂源,陆小曲,等.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8):964-965.

[5] 李瑞仕,马融,冯兆才,等.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应用概况[J].山西中医,2009,25(7):54.

[6] 郭新志,卢红云,张向葵,等.小儿脑性瘫痪综合康复体系的建构[J].社会福利,2012,21(9):37-38.

[7] 邢利和,张丽欣,张丽丽,等.脐血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1):7777-7781.

[8] 高志平,贾宁.小儿脑瘫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9-150.

[9] 王院方.小儿脑性瘫痪126例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18-119.

小儿护理知识篇4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主”逐渐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与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健康教育必将成为护理学发展的趋势,21世纪的护理工作者,必将是从事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应呼吁全社会为了人类的健康,也为了你的健康,积极加入到健康教育的行列中。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也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部分[1]。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和呕吐,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根据患病程度可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所致,常急性发病,也可由轻型腹泻转变而来。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下面以小儿腹泻为例,阐述在住院患儿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全过程。

1 评估有关患儿及家长对小儿腹泻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需求

发现以下与健康教育相关:(1)患儿年龄以婴幼儿最多,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异常感觉体验不深,表达不清。(2)患儿家长缺少小儿喂养和小儿保健知识,致使小儿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非感

染型腹泻。(3)患儿家长对小儿腹泻的病情发展估计不准。对轻型腹泻掉以轻心,对重型腹泻而惊慌失措,常急于采取止泻措施,对医护人员的科学治疗原则表示不理解,甚至不满。(4)年轻父母对小儿腹泻的自我护理经验少,再加上现在的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其健康与否都牵动着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很多亲属的心,这些群体对小儿腹泻的基本医学知识,治疗和护理知识都表现出关心、渴望、有积极学习和掌握的愿望。这些特点是儿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腹泻患儿的健康教育中要了解和抓住的关键。

2 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使患儿或家长能够(我院允许患儿家长陪住):(1)掌握小儿合理喂养的相关知识;(2)了解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因,能够判断小儿腹泻的轻重缓急;(3)阐明重型腹泻患儿的护理与病情观察;(4)了解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

3 实施有关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

3.1 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 (1)对于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多以讲解及同病房集体指导为主。在住院期间,强调与患儿或家长交谈以解除其对医院环境包括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实施有效的护患沟通,或者执行各项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随时指导。(2)结合儿科病房,办一些各种宣传材料如图片、小册子、墙报等最简单形式的健康教育,以适应儿科健康教育特点,促使患儿及家长有意无意地接受到健康教育的信息和健康知识。

3.2 小儿腹泻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

3.2.1 小儿腹泻与小儿喂养不当和环境因素有关 喂养不当是引起轻型腹泻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过多、过少、不定时、食物成分不适宜,如过早的喂养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或突然改变食物性质以及骤然断奶等,均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个别婴儿对牛奶或其他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喂养后可发生腹泻。另外,气候突变,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且口渴有易不哺乳或饮水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稀释消化液,这些均易诱发腹泻。表现为食欲减退、溢乳或呕吐,便次增多,稀糊状或蛋花汤样便,有酸臭味,可有泡沫。精神尚可,体温正常或稍升高,无明显的脱水症状,常被家长忽视,时间长了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3.2.2 重型腹泻的护理 常危及患儿生命的是重型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急诊之一,家人常感万分焦虑。重型腹泻常因肠道感染引起,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饮食或水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当机体防御能力较低、感染的细菌数量大、细菌的毒性强时就可发病。秋冬季以病毒性肠炎为主。重型腹泻常急性发病,呕吐、腹泻频繁,每日使余次甚至达数十次,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黏液,量多,向外溅射,可使肛门皮肤发红或糜烂[3]。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体温不升或发热甚至高达39 ℃至40 ℃,烦躁,病情进展时精神萎靡或意识不清或惊厥,常伴有中、重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症状,常可危及患儿生命,必须立即救治。

3.2.3 向患儿及家长讲解小儿腹泻的护理

3.2.3.1 做好心理疏导,取得家长的配合 小儿腹泻的治疗应着重病因治疗和液体疗法,一般不宜用止泻剂。往往患儿家长希望一入院立即止泻,这是不科学的期望。因为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是在毒素作用下,小肠分泌水和电解质增多,与肠道动力学关系不大,止泻剂不但无治疗作用,而且延缓肠内容物的排出,可增加毒性产物的吸收,加重病情。一般疗程为6~8天,请家长不要过分担心。

3.2.3.2 腹泻患儿的喂养 腹泻患儿宜喂稀释奶或清淡饮食。发病期多喂水或口服补液盐,恢复期应少量多次添加副食,给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有淡到浓、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逐渐增加。喂养前后勤洗手,食具要清洁消毒。

3.2.3.3 补液护理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严格执行补液原则:即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抽搐补钙;密切观察补液速度;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变化,观察脱水情况改善程度,如精神状态、尿量、有无口渴、眼窝及前囟凹陷程度,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3.2.3.4 加强臀部护理 勤换尿布,每天大便后用温水洗净并拭干,再扑些婴儿粉,如臀红可先用3%硼酸水洗,干后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油,以减少刺激。粪便培养阳性者,每次护理治疗后正规洗手,做好床边隔离。

3.2.4 患儿出院时的健康宣教 向患儿家长告知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加强对水源和食品卫生的管理;提倡母乳喂养,尤以生后最处4个月最重要,避免夏季断奶;及时添加辅食,要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注意食物、食具、尿布、玩具等的日常性消毒工作,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气候变化避免过热或受凉,夏天应多喂水;感染性腹泻应隔离治疗;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

4 教育效果评价

(1)患儿及家长了解了疾病医学知识,使其预防保健能力得到提高。(2)增加了护患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问卷、留言等方式调查表明,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大有提高。(3)通过对患儿急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体现了护士的工作价值,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很好地承担起从事健康教育主力军的任务,把健康教育从住院患者推向社区健康人群。

5 体会

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提高护理质量有重大意义。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并贯穿于患者住院及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中,使患者及家属增进了健康知识,早日成为即有健康身体,又有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的人。

参考文献

1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级).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

小儿护理知识篇5

1儿科特点

1.1儿科疾病的特点小儿患病时起病急,变化快,病情转归有正反两面倾向,从正面而言,如诊治及时,有效,护理恰当,疾病往往迅速好转恢复,但从反面而言,小儿病情危重,可能在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时即发生猝死。

1.2儿童自身特点小儿好动好奇心和模仿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不能主动或清楚的表达自己的不适。

1.3儿科工作的特点

1.3.1静脉穿刺困难:小儿稚嫩幼小,接受护理操作耐受力差,不合作,小儿血管细,深浅不一,大多数只能头皮静脉穿刺。且一些脱水水肿,皮疹,皮肤黑,毛发浓,发际低,穿刺时间较长,致使穿刺难度增打,不熟练的操作会给患儿带来痛苦,增加他们的恐惧感和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

1.3.2工作环境的特点:儿科病房是为14岁以下的患儿提供的治疗,护理和恢复健康的场所,由于孩子自身特点,疾病影响,家长素质层次,教育程度不同致使有的孩子就地大小便,乱扔果皮碎屑,科室经常出现陪护多,嘈杂,凌乱的场面。

1.4陪护因素医疗机构竞争激烈,人们法律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使许多家长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人员求全责备造成护患关系紧张,由于患儿家属缺乏疾病知识,育儿经验,对孩子的病情产生焦虑担心的负性情绪,影响沟通交流。

1.5儿科护士儿科意外多,责任风险高,护士思想压力大,情绪易波动,相当一部分儿科护士的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

2护士素质的要求

2.1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儿科对护理工作中的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对小儿服务更应细致、周到,更能体现人性化服务的内涵。因为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所以提倡优质的服务意识、转变护理观念,以人为本、以德养护,树立优质服务形象,可充分体现护理服务的价值。儿科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境界,时刻把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忠于职守、充满爱心、坦诚、善良牢记心中,把护理对象提升到亲人一样的地位来对待。使患儿及家长感受到高的医疗质量与好的医疗服务的完关结合,感受到儿科护士温柔、体贴、慈母般的爱,患儿家民才会信赖的把孩子交给我们。

2.2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儿科护士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临床经验,了解小儿的心理、生理、临床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因年幼儿不能主动反映或准确倾诉病情,小儿的疾病种类与临床表现也与成人有很人的不同,如婴幼儿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较成人多见,且患感染性疾病是起病急,来势凶、缺乏局限能力,故易并发败血症,并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新生儿及体弱儿患严重感染性疾病是往往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如体温不升、拒食、表情呆滞、白细胞降低,平常无症状和体征,此外,儿童病情易反复,变化多端,在诊治过程中,除应详细向家长询问病情外,还要严密观察病情,才能有预见性的做出确切的诊断与治疗。因此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工作中的指航灯,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灵活运用于护理工作,才能使患者体会到护理的细微之处,科学之处。同时护士在为患儿治疗护理过程中要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特点,关注患儿家庭成员的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指导、疾病护理和家庭支持的服务,儿科护理工作不仅不应仅限于小儿的生理需求或维持已有的发育情况,还应包括维持和促进小儿心理行为发展和精神心理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拓展知识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患儿及家长的需求,以促进小儿各方面的健康。

2.3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儿科护士应该刻苦钻研技术,熟练掌握基本功,做到熟能生巧,一针见血,对各种技术精益求精,如头皮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吸痰、吸氧、鼻饲等,熟练掌握科内的急救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蓝光治疗仪等,抢救患者时要做到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准确完成。使患儿在住院期间不因我们的技术失误而增加痛苦,对于长期住院患者也保护了血管,使其不会失去抢救的有利机会,从而也避免了护患矛盾。因此儿科护士必须有过硬的操作技术才能更好的为患儿服务。

2.4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儿科护士要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现代的儿科护理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而发展的影响。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促进儿童身心健全。

2.5做一名个格的健康教育者,儿科护士不仅要护理患儿为患儿治疗,而且要但当健康教育者的任务,因此儿科护士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更好的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患儿年龄不同,学习接受能力不同,对他们多想,多问,积极开动脑筋;儿科健康教育还包括家长的某些行为可以影响患儿干扰治疗和护理,健康教育方式分为:(1)个体指导;(2)集体讲解;(3)文字宣传,在方法上可通过观看录像,图片实物或模型,增强他们对健康知识的具体感性认识,可利用探视,分珍,候诊等各个环节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是他们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护理和治疗有所了解,让家长理解他们的责任及应掌握的照顾技巧,并能够协助护理人员适时对患儿进行护理。

小儿护理知识篇6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R47-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5-31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78-02

中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应该从学科的实践性与探究性入手。儿科护理存在着特殊性,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书本知识变为自身能力以达到最好的实践效果。在传统意义上的护理教学中,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通过大量的文字讲解以及实例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性认识,但是忽视了儿科护理的动手实践性,而患者家属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相应的医疗单位,在为儿童进行护理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不足。所以儿科护士应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所以,中职院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实践应变能力。

一、儿科护理

(一)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加大力度培训护理人员的素质,科学系统地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儿童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年纪较小,自身表达能力也较弱,不能有效表达疼痛程度。同时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以及对疾病的免疫功能较差,易受到疾病的感染。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对患儿护理不当,极易让患儿产生一些并发症,从而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儿科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当儿童患有疾病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仔细的记录,在用药时也要对药品名称以及用量进行认真的审核,确保用药安全,同时要及时关注儿童的面部表情变化、儿童的精神状态、儿童的排便情况等,从不同方面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儿童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诊治,更需要有效的护理,如此便能够在减少儿童不适之感的同时,促进儿童恢复健康。所以在中职院校儿童护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儿科护理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儿科护理时,为了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以下要求:第一,一般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保持房间通风,确保空气、温湿度和光照合适,避免灰尘和异味刺激;让儿童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避免劳累,确保睡眠充足。第二,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儿童的心理情况,而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方案制订,同时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儿童的诊治医师和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用药时要注意问清楚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史,防止其出现皮肤过敏情况,并且护理人员要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不正常反应,特别是在患儿哭闹时要观察是否与用药有关,当患儿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时要及时对护理方案做出更改,积极主动地告诉儿童家长相关的护理方法。第三,进行儿科护理时,如果需要家属辅助,就可以向患儿及其监护人普及基础知识,强调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对患儿疾病治疗的意义,并向其讲述注意事项,特别指明对患儿治疗不利的方式,从而提高家属及患儿的依从性和配合性。此外,儿科护理人员要更加具有同情心,安抚儿童家长,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同时,也应该主动拉近与儿童的距离,获得儿童的信任,使其主动地配合自己的工作。

二、中职院校儿科护理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并且颇为烦琐,同时需要了解的护理知识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中职院校护理系的学生来说,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能够掌握、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教学方式依旧以灌输式为主,单纯地讲解书本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所以,中职教师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活跃护理课堂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以年轻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信息化教学中,利用海量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护理知识的认识。

三、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学

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时可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并且进行自主学习。第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進行重点教学,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护理知识讨论,互相帮助,完成实践任务。第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微课,录制教学视频,上传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巩固练习。

(一)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教师可以先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学生需要先阅读文字资料,再观看视频内容。视频中,护理人员在进行儿科护理时,有些操作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根据文字内容以及护理知识,指出视频中护理人员的错误操作,并且说明这个错误操作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危害,应该如何纠正。同时课前导学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查询,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内容。

例如,播放的视频中,一名两岁的幼儿因为肺部炎症引发支气管炎,感染引发荨麻疹,需要留院治疗一周,护理人员小刘由于刚刚进入医院,对一些相关的技巧掌握不牢,在对患儿进行用药时没有仔细对药物名称以及用量进行检查,当准备给患儿注射药物时被护士长发现并进行了阻拦,才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从而导致在工作中忽视了对细节的检查。通过近些年儿科护理不当的案例可以看出,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加之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因而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易出现问题。让学生观看这个视频,能使其明白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对细节进行检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工作量较大时更须仔细核对,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护理人员需要投入十分的精力,守护儿童健康成长。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细节培训,向其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其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

课中,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时间,与周围的同学和教师进行探讨。同时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课堂上与经验丰富并且常在医院工作的护理专家进行视频通话,让专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儿科护理的常见情况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护理难题并且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护理实践练习。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有重点的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小组的每名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儿科护理工作,通过模拟护理工作中的步骤,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进行改正,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纠错,可以提高小组的协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在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工作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儿童病患进行护理时缺乏耐心,并且面对儿童的哭闹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是实际护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为此,在模拟护理实践中,学生应培养自己的耐心,并且学会转移儿童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使儿童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儿童心理学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在进行儿科护理时能够灵活地转变护理形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让儿童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人员。

(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课后,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构建线上线下统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教师可以录制关于儿童常见疾病护理的视频,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没有检查药品用量以及名称、儿童的忌口食物等,让学生能够在课下根据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学习与模仿,加强自身对儿童疾病护理的重视,这样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有所依凭,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减少儿童病患的疼痛,减轻家长的担心。

小儿护理知识篇7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川崎病;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170

川崎病(KD)以小儿为主要发病对象, 典型症状为急性发热、皮疹等, 涉及到皮肤、口腔、淋巴结等多个部位, 护理任务重[1]。临床护理路径即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 主动向患者提供系统、连续护理服务, 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对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KD患儿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KD患儿40例设为实验组, 男2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2.0±0.5)岁, 平均病程(3.5±1.0)d, 其中皮疹、淋巴结肿大18例, 结膜充血9例, 口唇发红、皲裂13例。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35例患儿为对照组, 男22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2.1±0.6)岁, 平均病程(3.6±1.1)d, 其中皮疹、淋巴结肿大16例, 结膜充血8例, 口唇发红、皲裂11例。两组患儿均表现出发热、口腔黏膜充血症状。两组患儿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儿则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①临床护理路径制订。成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主任、主治医生组成的专门管理小组, 根据疾病特点、既往护理经验及理论知识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同时加强成员培训, 让其熟悉掌握KD护理路径, 包括入院指导、检查引导、护理措施、饮食、治疗、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内容, 列出表格并严格执行。②计划实施。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开展护理工作, 将护理内容整理总结成疾病知识宣教表、治疗引导表、护理路线图及出院指导表。

1. 3 观察指标 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评价两组患儿(由家长共同参与完成)疾病知识认知度及护理满意度, 满分均为100分, 分数越高表明越好。另外记录两组患儿治愈率及住院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治愈40例(100.0%), 对照组患儿治愈33例(94.3%), 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5, P>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疾病知识认知度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K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大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障碍、感染等有关, 以急性发热、皮疹为主要症状, 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患儿死亡[2]。由于KD累及多个部位, 为此积极治疗的同时需加强多方位护理干预, 以提高临床治愈率。

过去临床护理KD以饮食指导、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内容[3], 主要是针对KD症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但相对忽略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 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及护理效果。随着现代护理水平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口头宣教、讲座宣讲等方式让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有一定的认知, 同时通过鼓励、暗示等方法缓解患者不良心理, 进而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配合度, 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并发症发生、医疗纠纷等, 这可能与护理质量及服务态度有关。临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 更加科学及专业, 由医师及护士共同参与, 将涉及到的检查、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制成表格或图, 并严格执行, 有利于按部就班完成护理任务, 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通过指导、系统化健康教育等切实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疾病知识认知度,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最终提高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4, 5]。本研究可知实验组患儿干预后疾病认知度明显比对照组高, 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 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KD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能明显提高KD患儿疾病知识认知度及护理满意度,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纪许红.小儿川崎病30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10): 73-74.

[2] 骆晓霞, 陈彩敏. 26例小儿川崎病临床观察及护理效果.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14):109.

[3] 张玉清.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应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5):164-165.

[4] 谷h, 孙晓红, 李艳博,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22):38-39.

小儿护理知识篇8

【关键词】儿科护士 护理道德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深入发展,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保健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在内的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护理。因此,作为儿科护士,除掌握儿科护理特点外,加强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我们来谈谈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

1 儿科护士的护理道德

1.1病情诊断依据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角色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儿科护士作为一个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多元化角色[1]。护士不但需要有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提高道德水平。

1.2护士在管理方面有重要作用 无论我们护士在门诊或病房,都是该工作单位的“管家人”。无论是环境的管理,物品的管理,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的都是护士。严格“三查七对一注意”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果护士道德良好,这个单位的工作就严谨,抢救患儿就顺利。

1.3缺乏护理道德修养,是不能胜任护理工作的 儿科护士24小时不离开患儿,比医生接触患儿的时间要多得多,要长的多,对病情的观察也比医生发现得早,思想方面的情况护士得到的也比医生多,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而准确的向医生汇报,提供不准确信息易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危及患儿的安全。

1.4自身修养 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遇事沉着慎重,冷静思考。性格要开朗,工作情绪饱满积极向上,精神愉快,并且善于创造适合儿童期特点的环境与气氛。

1.5需要有丰富的学识 儿科护士不但要有医疗、护理、营养、预防保健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等,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1.6具有娴熟的护理技能 护士在静脉穿刺中能“一针见血”减少患儿痛苦,对危重患儿,能稳、准、妥地完成吸痰、吸氧、穿刺及各种监测等,并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2 儿科护士的道德素质

2.1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为 热爱护理工作,贡献自己所学到的一切知识,致力于护理事业的发展。

2.2对患儿的高度责任心 护士对患儿有重大的道德责任,需对他们高度负责。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忠于护理事业和患儿利益的道德表现。护士工作必须要小心、仔细、详尽、周密、精确,对患儿的健康、安全、生命高度负责。努力培养自己的责任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3要忠于患儿的利益 要求一切从患儿出发,把患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护士应急患儿所急,痛患儿之痛,帮助患儿减轻病痛,满足他们的需要。

2.4对患儿和蔼体贴 护士要以庄重、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诚挚的语言对待患儿,使他们感到愉快,感到安慰和鼓励,以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 心理护理道德要求

3.1所谓的心理护理,就是指在护理实践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语、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2]。因此,心理护理是护士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进行心理护理,有利于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患儿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3.2应满足患儿心理需要 住院患儿都希望能被重视,被注意。所以,护士应注意对患儿主动进行交流,多鼓励、多表扬,让患儿有信心减少畏惧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同时了解患儿情况,维护患儿的自尊心,礼貌相待,使患儿产生信任感,说话要言而有信。

3.3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包括病房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安静无噪音,美化环境等。使患儿产生良好心理效应,并达到卫生、安全的效果。

3.4要学会与小儿沟通思想,以此得到他们的信任,尤其是婴儿与较小幼儿不能或不能完全用口头语言与成人交往,他们的情绪、需要、痛苦基本都是通过表情、手势、哭闹或体征表现。儿科护士必须善于观察并了解小儿的反应,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痛苦。同时,要不断地与家长多交流信息,获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4 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随着护士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的扩大及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工作已从治病到防病,从个人到群体,从疾病护理发展成为新的事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所以对护理学科在理论方面和知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护士要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更好地贯彻护士伦理标准,具有高尚的护理道德情操以及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才能为人类健康的神圣事业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小儿护理知识篇9

【摘要】目的:提高肠造口患儿家庭护理质量,减少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肠造口患儿健康教育进行持续干预。结果:通过持续的家庭护理教育干提高了家属对患儿的护理能力,使家长在造口护理、饮食指导及并发症的观察等相关护理知识上得到完善,减少了术后近、远期并发症,促进了Ⅰ期患儿术后恢复,顺利行第Ⅱ期手术。结论:对患儿家长进行持续家庭护理教育,对提高患儿近、远期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持续干预 肠造口患儿 护理教育

小儿肠造口术,是对先天性肠肛管畸形以及各种感染和外伤等引起的疾病不能完成I期手术而进行暂时的粪便改流术,是挽救患儿生命、治愈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并发症发生率较成人高,据文献统计小儿肠造口并发症在10%~30%,而新生儿则更高[1]。因此其术后护理尤为重要。而Ⅱ期手术一般选择在术后3一6个月左右,这段时间由家长护理患儿,且大多是初为父母,缺乏照顾知识。以往临床护士在健康教育的实施上往往是将知识"灌输"给患儿家属,其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2],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未达到真正有效。2010年我科针对肠造口患儿健康教育实施方法进行了改革,现将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 组建婴幼儿肠造口家庭护理教育小组

由本科室护士长及经验丰富的首席护士组成造口患儿护理教育小组。成立小组后明确各岗位职责,经查阅相关文件及小组探讨后制定造口患儿家属护理知识需求调查表、制定婴幼儿肠造口家庭护理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及制定个性化家庭护理计化等各种相关制度。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2 建立个性化婴幼儿肠造瘘护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根据国内金芳等提出在疾病的缓解期和非治疗时,采用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教育的效果较好;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教育时机、形式、家属是否参与、教育人员自身素质等于教育效果有关[3]。

2.1我科首先对患儿家属的年龄、性别、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进行评估,在掌握家属"背景"后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让患儿家属对患儿饮食、造口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等相关护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2患儿出院前一周让家属参与患儿造口护理。护士进行造口护理时请家属在旁仔细观摩,并讲解护理时的相关注意事项。第二次由请家长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造口护理,护士针对家属的疑惑或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2.3在"灌输"式教育和实际操作后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的《造口患儿家属护理知识需求调查表》进行评估,再一次了解患儿家属的需求后,小组成员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及查阅相关文献,探讨后制定出个性化的肠造口患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计划,用以指导患儿出院后的护理。

3 有效评估教育效果

及时有效的评估能有效保证健康教育的成效,我科对教育对象进行分时段多次评估,拉网式的补漏,以提高照顾者的护理能力。其方法有

3.1 患儿出院前一天由造口患儿护理教育小组护士再次评估患儿主要照顾者对造口患儿家庭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让家长演示造瘘口护理操作。针对不足再一次给予指导,以便患儿出院后在家里得到很好的照顾。

3.2出院后分时段跟踪随访。在出院后第3天、一周、两周进行电话回访,回访内容包括患儿身体状况、饮食、排便及造口情况,也包括家属护理知识及造口袋更换护理操作等情况。以解决家属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的困难。

4 建立支持体系

利用现代网络时代,由造口患儿护理教育小组成员建立QQ群,出院时将群号告之家属,给肠造口患儿的家属们建立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有健康小组成员在线,一方面可以解决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根据家属需求上传相关知识,让大家共享!另一方面可以让家属们相互探讨学习,得到一个很好的情感支持体系,以缓解心理压力。

5 小结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医院健康教育确定为五步骤模式:确定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需求;建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进行效果评价,形成医院健康教育的治疗模式[4]。并认为有临床健康教育专家指导下的健康教育效果显著,与未经临床健康教育专家指导的患者相比,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也明显降低[5]。我科针对造口患儿的健康教育即采用了评估家属对造口护理知识的需求,制定个性化家庭护理计划,并实施后进行有效评估,使家属全面掌握患儿的饮食调控及造瘘口观察、护理方法。通过家属对患儿精心、全方位的家庭护理,使患儿在接受2期手术前得到充分的准备,在接受Ⅱ期手术时身心达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手术成功,促进术后愈合,减少了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儿近、远期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对其生长发育有积极的影响。

献参考文

[1]严文慧,念金霞,官玉梅,等.新生儿肠造瘘8例的术中护理配合.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0(32):7979.

[2] 王上,王小才.试论医院健康教育路径管理.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18 (07 ):591-593.

[3] 金芳,李晓松,张建凤,等.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5(9):63-65.

小儿护理知识篇10

关键词:儿科;急诊急救;人本位护理;健康知识;护理不良事件

在临床儿科,小儿急性喉炎、支气管肺炎、小儿高热惊厥、小儿急性中毒等均是儿科比较多见的急诊病症,加之患儿年纪小、免疫力差,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同时,在临床工作中,因儿科患儿本身年纪小、自控力差,加之临床急诊急救护理工作目前仍缺乏一个比较完整的护理体系,安全意识较薄弱,从而造成当前患儿急诊急救护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极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为此必须加大对急诊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对此,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对儿科收治的急诊患儿采取了人本位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76例急诊患儿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为急诊患儿,均经患儿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沟通障碍者。随机将患儿分成甲乙两组,各38例,甲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5.4±1.3)岁;病症类型:呛奶/痰液窒息20例,食物中毒7例,过敏性休克3例,哮喘急性发作8例;乙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1±1.2)岁;病症类型:呛奶/痰液窒息21例,食物中毒6例,过敏性休克2例,哮喘急性发作9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甲组给予常规护理,即掌握患儿急性病症类型,简单健康宣教,告知家属病症情况;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遵医嘱给予患儿用药或输液处理;做好病房清洁卫生工作等。乙组在此基础上被给予人本位护理:①入院病情评估:入院后,因患儿年纪小,病情较急,一般需配以高资历护士,进而结合患儿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科学评估患儿情况,详细询问家属患儿症状,并做好记录;由于小年龄患儿对陌生环境与陌生人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故护士可在病房张贴一些卡通画,播放动画片,将病房布置的童趣一点,以消除患儿的不安心理;主动同患儿沟通互动,适当借助肢体语言给予患儿安慰、抚摸;详细告知家属患儿病症情况与治疗护理工作的要点与相关注意事项,以取得家属的配合与信任,提高治疗效果。②做好急救工作:遇到危重患儿,医院需启动绿色通道,其中急诊护理为绿色通道的启动者者与第一介入者。在急诊预检工作中,如遇到危重患儿,由抢救护士B通知院内专门的999呼叫系统通知院内通道成员,成员接到呼叫后2min内需到达急诊室内抢救;而急诊预检护士转为抢救护士A,第一时间把患儿抱入抢救室,参照ABC法则进行抢救,即开放气道,维持有效通气,以免出现呼吸衰竭或心肺停止[2];抢救护士B在接到通知后立即接通心电监护仪,开放静脉,做好急救准备,在医师到来的第一时间展开急救工作;待患儿病情稳定后,由急诊抢救护士A把患儿送至儿科重症病房监护,展开进一步观察治疗;③病房管理:急救工作完成后,将患儿送入病房,护士需做好病房清洁工作,营造舒适病房环境,并针对患儿特点采取必要保护措施,以免出现坠床等护理不良事件。对于较大患儿需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在病情运行的情况下,尽量引导患儿保持舒适体位,并适当增加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④基础护理:病房内尽量调配经验丰富的护士,密切监测观察患儿血压、血氧饱和度与心率等生命指标。对于哭闹严重患儿,同家属一起做好抚慰工作,同时做好对家属的鼓励工作[3];遵医嘱给予患儿用药指导与输液处理,并在输液过程中、用药后观察患儿的神态与行为,一旦发现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处理。⑤急救知识健康宣教:为确保第一时间对患儿进行急救,医院可在电子屏、宣传栏上张贴急救知识图片,并发放图健康小册子,院内设置咨询台,向患儿及家属宣传急救相关知识,告知家属一些急性病症的识别知识与对应的自救方法,便于家属第一时间发现患儿的异常情况并做好第一时间的处理工作,然后及时就医。⑥饮食护理:在饮食方面,护士可指导家属给予患儿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食物,同时结合病情合理调整饮食,禁辛辣、刺激、生冷或过硬食物,采取少食食多餐原则。对于小儿肺炎患儿,饮食方面需减少多糖类、高蛋白等食物,待病情稳定后,方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组患儿及其家属对健康知识知晓度与护理满意度,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病症知识、治疗方法、护理方法等内容,后者主要包括护理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与护理执行性熟练度、及服务态度等几方面,两者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知晓度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记录两组出现药物使用不当、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与护理文书缺陷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x±表示,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甲组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低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同时,甲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则为10.53%,显著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