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5:29:57

小儿腹泻范文篇1

关键词:思密达小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第二位常见的多发病[1]。本院采用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腹泻20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于2006年2月—2007年2月我院儿科住院和门诊患者。208例小儿急性腹泻病患者中,男124例,女84例;年龄在6个月—4岁,平均年龄(1.64±0.47)岁;病程1-7天,平均(2.46±1.68)天;88例来时有不同程度的脱水,无发热患者。其中104例来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

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符合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1)起病急、可能伴有发热。(2)大便次数比平时多,一般3-14次/d。(3)大便形状改变,多稀便、水样便、蛋花汤样便。(4)病情以轻、中型为主。(5)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大便常规偶有少量有白细胞,粪便培养未见致病菌。

1.3治疗方法

1.3.1单纯性腹泻思密达口服,年龄(1岁1g,3次/d;1-2岁,1-1.5g,3次/d;2-4岁2g,3次/d,均连服3d)。对伴有脱水、发热等症状者,酌性给予补液、降温等对症处理。

1.3.2其他感染合并腹泻全部病例在使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服思密达,剂量同上。

1.4疗效判定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关于腹泻病的疗效判断标准[3]。

1.4.1显效服药24-48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到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1.4.2有效服药48-72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1.4.3无效服药72h,大便次数仍>2次/d,性状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而更换药物者。

2治疗结果

2.1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变化比较治疗前大便次数平均(8.6±2.7)次/天,治疗后大便次数平均(1.5±0.4)次/天。t=8.63,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2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异常大便208例(水样便168例,稀水糊状便40例),治疗后异常大便16例(稀水糊状便12例,水样便4例),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3治疗前后大便镜检情况比较治疗前大便检异常60例(24例脂肪球,20例白细胞2-4个/HP,中16例红细胞0-2个/HP)。治疗后大便镜检异常例,白细胞0-2个/HP。P<0.01。治疗前后大便检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大便检情况较治疗前改善。

3讨论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并伴呕吐,极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循环障碍而危及生命。是小儿常见病,以3岁以内婴幼儿好发,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占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第一位,而为WHO列为全球性控制战略。由于小儿生理特点所致,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量较小;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使消化负担增加,而其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差,极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同时小儿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胃内酸度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胃肠道系统IgA较低,且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健全,而不能抵抗细菌侵入和定植而易发生感染。婴幼儿水液代谢相对旺盛,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代谢紊乱。鉴于此,当进食不当或过量时,食物不能消化、吸收而积滞于小肠上部,使本就量少的胃酸进一步下降,有利于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并上移,分解食物使其发酵、腐败,产生酸性及毒性代谢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而引起腹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毒性产物吸收入血亦导致中毒症状。当细菌进入机体后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甚至溃疡而引起黏液浓血便及全身中毒症状;而部分细菌则通过菌毛上的粘附因子附着在小肠黏膜上进行繁殖并产生大量肠毒素作用于肠上皮细胞,这些毒素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ATP转变为cAMP,cAMP增多,促使肠液中水和氯离子(Cl-)重吸收减少,肠液中的钠离子(Na+)、氯离子(Cl-)及水(H2O)总量增多,并超出肠道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同时肠毒素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而使GTP转变为CGTP致小肠分泌液增加而引起腹泻。而毒素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变短,受累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形成不规则裸露病变,淋巴细胞浸润,肠壁吸收水和电解质功能障碍,同时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于肠腔,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有机酸而增高肠腔渗透压,导致水样腹泻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因此,治疗腹泻病的关键在抗炎、抗病毒,纠正脱水。

药理实验和临床结果表明,思密达的药理作用是独特的,思密达为八面蒙脱石,它是天然的铝、镁两者的硅酸盐,可均匀连续覆盖在消化道表面,加强消化道粘液的屏障作用,保护肠粘膜,改善粘液质和量,并吸附多种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及其产生毒素有较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力,同时还能维细胞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减少其运动失调,使水、电解质流明显减少,与粘糖蛋白相互作用提高黏液的质量和数量,使黏稠度增加,加强肠道的黏液屏障功能,从而有效阻止病原生物的攻击。而且思密达不被肠细胞吸收。不进入血液循系统,对人体无不良反应。不影响正常的肠蠕动和其他药物生物利用度。采用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可以避免药的困难,减少呕吐反应,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思密达还具有扶植厌氧菌,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6.

小儿腹泻范文篇2

张士卿教授系全国名中医,现任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从医执教30余载,学验俱丰、造诣深厚。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颇多。兹就其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腹泻是小儿常见疾病,尤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且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小儿泄泻的病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多见,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1小儿腹泻,脾虚为本,湿胜为标

张士卿教授认为,小儿腹泻日久不愈,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为湿邪,二为脾虚。脾虚为本,湿邪为标。由于湿为阴邪,脾主运化水湿属阴土而喜燥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腹泻。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湿胜则濡泻。”湿邪困脾日久,迁延不愈,又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喂养调护失宜则导致脾胃虚弱,出现纳差,脘闷不舒,腹痛喜按喜揉,面色少华,神疲倦怠,舌淡苔白,食指络脉色淡而细等症状。脾虚清气不升、运化失司,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导变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发生腹泻。故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

2健脾止泻,温运淡渗是妙法

由于脾虚湿胜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故治疗当用“甘淡”、“渗湿”止泻以治标,益气健脾助运以治本。参苓白术散系健脾止泻、温运淡渗之品,故可取其之妙用。参苓白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代之)、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组成。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理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如无肺气虚损诸症者可去掉桔梗);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脾虚夹湿诸症自除。

张教授具体运用该方时,常常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如有积滞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积化滞;气滞并恶心呕吐者,加陈皮、苏梗以行气化滞、和胃止呕;有食积化热者,加连翘以清热散结;泻下频数如水、小便少者,加泽泻、猪苓利小便以实大便;肛门潮红,大便有黏液者,加马齿苋,或木香、黄连;舌苔白腻者,加藿香、木香;肛门不红,舌淡苔白者加炮姜;腹泻日久者,加石榴皮、诃子或防风炭、乌梅炭以涩肠止泻;肝火旺盛者,加白菊花、桑叶以清肝除烦。

3病案举例

验案1:郑某,男,7个月,2008年9月18日就诊。患儿家长代诉,患儿自5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久则出现腹泻,经西医治疗1月余未见好转。患儿每天仍有3~4次黄色水样便,无黏液、泡沫,有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饮食减少,消瘦,腹痛喜按喜揉,面白少华,口唇淡白,精神尚可,舌淡苔白、食指络脉色淡。此乃脾虚湿盛之腹泻,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组方:党参15g,炒白术、泽泻、猪苓、焦三仙、云茯苓各10g,炒山药、炒薏苡仁各15g,陈皮6g,石榴皮、诃子、莲子各10g,炮姜、甘草各3g。3剂,2天1剂,水煎,少量多次频服。服后每天便次减少为1~2次,成形,便中无食物残渣,其余症状同前。上方去猪苓,加鸡内金10g,当归6g,服3剂后诸症悉除。

验案2:张某,女,2岁,2008年10月8日就诊。患儿腹泻1周余。现每天泻下2~3次,便质较稀,为黄色水样便,夹有泡沫。精神尚可,纳差,消瘦,眼屎多,舌边尖略红苔白厚。此乃脾虚湿盛,夹有肝火之腹泻,治以清肝抑木、健脾扶土、渗湿助运以止泻,仍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云茯苓、扁豆、莲子、诃子、白菊花、桑叶各10g,藿香、木香、煨葛根各6g,焦山楂15g,炒白术、陈皮各10g,桔梗6g,炒山药、炒薏苡仁各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服后大便成形,每天便次减少为1~2次,精神好,纳食有所改善,继以原方服用3剂后诸症愈。

小儿腹泻范文篇3

200506~200612本院共收住急性腹泻患儿382例,其中,男207例,女175例,年龄4个月~2岁。患儿腹泻呈水样或蛋花样便,每日腹泻6~20次,多伴有发热、呕吐及上感症状。重度脱水5例,中度脱水92例,轻度脱水65例。病程1~3d。入院后粪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RV-Ag(IgM)均阳性,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肠炎。按《儿科诊疗精粹》中腹泻病情分类法[1]:轻型为84例,中型240例,重型为58例。经过补液、抗病毒治疗,同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患儿均在24~48h后腹泻减至每日3次或3次以下,大便外观正常或成形,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护理措施

2.1严密观察病情患儿入院后及时细致、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一般状况、神志、精神、面色、肢体温度以及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知常而达变”,精心护理患儿。①详细观察患儿大便次数、颜色、性质和气味,以区别泄泻的寒、热、虚、实,分别护理;②密切注意神态、唇色、呼吸、皮肤、四肢、苔脉及体温的变化,作好各项记录;③便前腹痛,尿布浸湿,卧位不适,饥饿惊吓等均可引起患儿哭闹,要及时找出引起小儿啼哭的原因,并给予正确处理。

2.2加强基础护理①腹泻患儿往往易脱水,加之饮食控制,易畏寒,要注意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服,若出现四肢冰冷,体温不升,可用热水袋保暖,但应注意防止烫伤。②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防止发生尿布皮炎。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5%鞣酸软膏,以保护肛门周围皮肤。③对伴有呕吐的患儿,要注意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及时作好口腔护理及卫生处置。腹泻患儿有时由于使用较长时间的抗生素,可使口腔霉菌生长而发生鹅口疮,因此要多喂开水清洁口腔,有呕吐时,可用棉花醮温开水轻擦口腔,已发生鹅口疮可在患处涂以1%龙胆紫药水[2]。

2.3严格隔离措施对患儿严格进行床旁隔离,其尿布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换下的尿布在现场直接丢入袋中,并封好拿出室外。被大便污染的非一次性尿布、被服、便盆、地面等,均应作相应的消毒处理。接触污染的尿布和衣物后要清洗双手。病儿用的奶瓶、奶头,每次用后煮沸消毒,喂奶前洗手。护理患儿前后均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4做好饮食护理因泄泻患儿脾胃运化失司,又因小儿饮食不知自洁,故应注意加强饮食调护,做到定时、定量、定质。母乳喂养患儿,母亲应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多饮水,以稀释奶液,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减轻胃肠负担。人工喂养患儿,暂停喂牛奶,可改喂脱脂奶、酸奶或米汤。吐泻严重者禁食6~8h,禁食期间要静脉补液,饮食应逐渐恢复,并详细记录出入量。

2.5改善给药护理①小儿服药常不合作,汤药以浓煎为宜,丸膏散剂型,药量宜少,先将药用温开水化开或调在乳汁内、口服补液盐水内喂服。一般宜空腹喂药,分少量、多次喂入。注意喂药宜慢,慎防引起呛喉,药宜温暖。有恶心呕吐者,可在喂药前,在汤药内滴几滴姜汁,以缓解呕吐;②配合捏脊疗法以巩固疗效,注意手法轻柔,用力均匀,应在每日晨起或饭前进行;③若久泻不愈,可针灸三里、气海、阳陵泉等穴[3]。

2.6注重情志护理中西医都十分重视精神护理,但因小儿具有易睡,易醒,易哭,易惊,易饿,易兴奋等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所以护理工作更要细致入微。①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护士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勿惊吓患儿,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对熟睡的患儿勿轻易唤醒;②对1.5~3岁的患儿,应多予以哄导、诱导、鼓励,态度要和蔼可亲,通过关心与爱护与她(他)们建立感情,消除其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

2.7预防并发症①防口疮:进食或呕吐后,可用清热解毒草药,如金银花、甘草液洗口腔;②防臀红:保持局部干燥,如已发生臀红,局部涂以油膏或鸡内金外敷;③防肺炎:患儿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内造成吸入性肺炎。

3体会

婴幼儿腹泻是由于轮状病毒破坏肠绒毛导致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双糖酶及其钠/钾ATP酶缺乏,造成肠道内水、电解质转运失调,葡萄糖吸收功能障碍,引起渗透性的腹泻。通过对小儿泄泻的临床护理,我们体会到:首先只有了解到小儿的生理、病理、心理特点,才能对患儿实施有计划、有系统的整体护理,护士在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病情观察,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修订辨证施护计划,使护理密切配合治疗,促使患儿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加快康复。

【参考文献】

[1]余孝良.儿科诊疗精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5.

小儿腹泻范文篇4

小儿腹泻(infantlediarrhea)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夏秋季多发。临床以大便增多,粪便稀或完谷不化为主证。我们对腹泻患儿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506~200612本院共收住急性腹泻患儿382例,其中,男207例,女175例,年龄4个月~2岁。患儿腹泻呈水样或蛋花样便,每日腹泻6~20次,多伴有发热、呕吐及上感症状。重度脱水5例,中度脱水92例,轻度脱水65例。病程1~3d。入院后粪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RV-Ag(IgM)均阳性,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肠炎。按《儿科诊疗精粹》中腹泻病情分类法[1]:轻型为84例,中型240例,重型为58例。经过补液、抗病毒治疗,同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患儿均在24~48h后腹泻减至每日3次或3次以下,大便外观正常或成形,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护理措施

2.1严密观察病情患儿入院后及时细致、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一般状况、神志、精神、面色、肢体温度以及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知常而达变”,精心护理患儿。①详细观察患儿大便次数、颜色、性质和气味,以区别泄泻的寒、热、虚、实,分别护理;②密切注意神态、唇色、呼吸、皮肤、四肢、苔脉及体温的变化,作好各项记录;③便前腹痛,尿布浸湿,卧位不适,饥饿惊吓等均可引起患儿哭闹,要及时找出引起小儿啼哭的原因,并给予正确处理。

2.2加强基础护理①腹泻患儿往往易脱水,加之饮食控制,易畏寒,要注意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服,若出现四肢冰冷,体温不升,可用热水袋保暖,但应注意防止烫伤。②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防止发生尿布皮炎。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5%鞣酸软膏,以保护肛门周围皮肤。③对伴有呕吐的患儿,要注意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及时作好口腔护理及卫生处置。腹泻患儿有时由于使用较长时间的抗生素,可使口腔霉菌生长而发生鹅口疮,因此要多喂开水清洁口腔,有呕吐时,可用棉花醮温开水轻擦口腔,已发生鹅口疮可在患处涂以1%龙胆紫药水[2]。

2.3严格隔离措施对患儿严格进行床旁隔离,其尿布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换下的尿布在现场直接丢入袋中,并封好拿出室外。被大便污染的非一次性尿布、被服、便盆、地面等,均应作相应的消毒处理。接触污染的尿布和衣物后要清洗双手。病儿用的奶瓶、奶头,每次用后煮沸消毒,喂奶前洗手。护理患儿前后均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4做好饮食护理因泄泻患儿脾胃运化失司,又因小儿饮食不知自洁,故应注意加强饮食调护,做到定时、定量、定质。母乳喂养患儿,母亲应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多饮水,以稀释奶液,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减轻胃肠负担。人工喂养患儿,暂停喂牛奶,可改喂脱脂奶、酸奶或米汤。吐泻严重者禁食6~8h,禁食期间要静脉补液,饮食应逐渐恢复,并详细记录出入量。

2.5改善给药护理①小儿服药常不合作,汤药以浓煎为宜,丸膏散剂型,药量宜少,先将药用温开水化开或调在乳汁内、口服补液盐水内喂服。一般宜空腹喂药,分少量、多次喂入。注意喂药宜慢,慎防引起呛喉,药宜温暖。有恶心呕吐者,可在喂药前,在汤药内滴几滴姜汁,以缓解呕吐;②配合捏脊疗法以巩固疗效,注意手法轻柔,用力均匀,应在每日晨起或饭前进行;③若久泻不愈,可针灸三里、气海、阳陵泉等穴[3]。

2.6注重情志护理中西医都十分重视精神护理,但因小儿具有易睡,易醒,易哭,易惊,易饿,易兴奋等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所以护理工作更要细致入微。①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护士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勿惊吓患儿,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对熟睡的患儿勿轻易唤醒;②对1.5~3岁的患儿,应多予以哄导、诱导、鼓励,态度要和蔼可亲,通过关心与爱护与她(他)们建立感情,消除其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

2.7预防并发症①防口疮:进食或呕吐后,可用清热解毒草药,如金银花、甘草液洗口腔;②防臀红:保持局部干燥,如已发生臀红,局部涂以油膏或鸡内金外敷;③防肺炎:患儿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内造成吸入性肺炎。

3体会

婴幼儿腹泻是由于轮状病毒破坏肠绒毛导致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双糖酶及其钠/钾ATP酶缺乏,造成肠道内水、电解质转运失调,葡萄糖吸收功能障碍,引起渗透性的腹泻。通过对小儿泄泻的临床护理,我们体会到:首先只有了解到小儿的生理、病理、心理特点,才能对患儿实施有计划、有系统的整体护理,护士在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病情观察,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修订辨证施护计划,使护理密切配合治疗,促使患儿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加快康复。

【参考文献】

[1]余孝良.儿科诊疗精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5.

小儿腹泻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8例,男50例,女38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3岁,6~12个月24例,13~24个月36例,25~36个月28例;发病3天内40例,5天内32例,7天以上16例。诊断标准均为腹泻蛋花汤样或水便,便常规检查除有少量的细胞外无异常,经抗生素加助消化药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的。

1.2方剂石榴皮10g,白术10g,山药10g,党参5g,云苓10g,厚朴10g,扁豆10g,肉桂5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藿香10g,甘草5g,水煎约80~100ml,每日分3~4次口服,每日1剂,发热口渴去肉桂加黄连、滑石,呕吐重加竹茹。

1.3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腹泻消失,便形状正常,每日1~2次。(2)有效:日泻次数明显减少,但便形状尚未正常。

2治疗结果

经2~3天治愈者58例,4~5天治愈者24例,6天治愈者6例。

3典型病例

例1,患儿,女,8个月,发病3天,腹泻呈蛋花汤样便,每日5~7次,呕吐每日2~3次,质为败乳,经抗生素加助消化药治疗未见好转,病儿面略苍白,四肢不温,无脱水征,心肺正常,舌苔薄白,便常规除有少量的细胞外未见异常,经用石榴皮汤加竹茹2剂后,每日便2~3次,呈糊状,呕吐止,进乳如常,加服1剂便即成型而痊愈。

例2,男,3岁,发病5天,日腹泻10次以上,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发病第4天发热38℃左右,经静点抗生素加口服助消化药未见好转。病儿精神欠佳,两眼窝轻度凹陷,口渴,四肢久温,尿少,心肺正常,舌质红,苔略黄腻,本方去石榴皮、肉桂,加黄连、滑石、花粉连用3剂后,精神如常,热退,进食正常,大便呈糊状,日2~3次。本方去黄连、滑石,加石榴皮、鸡内金,口服2剂后,便成型痊愈。

小儿腹泻范文篇6

1.1一般资料

68例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2.4±1.1)岁;病程2~5个月,平均2.3个月。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患儿大便次数每日均4次以上;黄稀便28例,水样便17例,黏液便10例,脓血便4例,黏液脓血便6例,豆渣样便3例;伴发热28例,腹胀35例,呕吐26例,脱水25例;轻度营养不良20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电解质紊乱36例。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脓球(+)~(++)22例,红细胞(+)~(++)23例,黏液(+)32例,脂肪球41例;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26例,侵袭性大肠杆菌14例,变形杆菌6例,霉菌2例。将68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大便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并给予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主,同时佐以中药敷脐治疗。主方用七味白术散随证加减。方药组成:党参、黄芪、苍术、茯苓各10g,木香、藿香各6g,炙甘草3g,葛根8g,乌梅5g。伴便溏不臭、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加干姜、肉桂;腹胀加大腹皮、砂仁;大便伴黏液、肠鸣腹痛,加黄芩、黄连、白芍;大便稀烂夹有奶瓣不消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加焦三仙。本方用量为2岁以上小儿,2岁以下小儿剂量酌减。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150~200ml,分次频服。中药敷脐:药用肉桂、吴茱萸、丁香、五倍子,各等份,共碾细末,以成药藿香正气水调和均匀,摊于伤湿止痛膏或胶布上,直径约2cm,厚约0.4cm,对准患儿脐部贴上即可(使用前用酒精棉球将脐周擦净),每日换药1次。两组患儿均治疗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标准[2]。痊愈: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饮食恢复正常;有效:患儿大便成型,次数减少,但较正常较多,其他症状改善;无效:患儿大便次数形状无明显改变,甚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我国儿科的最常见疾病,而慢性腹泻是小儿腹泻病中治疗最困难的一型。小儿慢性腹泻(chronicdiarrheadisease,CDD)是指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大便的性状改变与次数增加[3]。CDD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且多为功能性腹泻[4]。CDD病因复杂,部分患儿与原发性或继发性食物过敏密切相关,常伴有继发性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缺乏或由于感染,肠道致病微生物的作用致肠粘膜损害;或由于急性腹泻治疗不当,滥用抗生素所致。慢性腹泻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吸收、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继发感染等恶性循环状态,是小儿腹泻病死亡的重要原因[5,6]。因此,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研究及治疗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热点。

对慢性腹泻患儿一般不主张用抗生素,如明确病原体,尽量使用小剂量、窄谱、非联合用药,以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已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腹泻,则应停用原抗生素,根据菌群分析可采用微生态制剂,补充人体正常生理菌群,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吸收,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激发机体的免疫力[7]。但大多数单纯使用抗炎、营养支持、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等各种治疗后往往疗效欠佳。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慢性腹泻是脾气虚而致脾胃不和引起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由于调护失宜,或急性腹泻期间抗生素使用不当损伤脾胃,或久病迁延不愈,久泻必虚,而致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运化水谷,因而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下陷,湿滞大肠而为泄泻。《景岳全书泄泻》中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合,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至脾胃受伤,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临床上患儿常伴有面色少华,神疲纳呆等一派脾虚症候。因此,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是本病主要病机,治疗上宜健脾和胃,祛湿止泻,故选用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所载名方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本病。现代研究认为,脾虚患儿存在着消化系统的分泌和运动功能障碍,肠道蠕动亢进,肠内容物排空速度加快,以致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质稀薄。而益气健脾中药能抑制肠管运动,改善胃肠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肠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方中四君子汤为益气健脾第一要方,配黄芪健运脾胃,补气升阳而止泻;藿香、木香辛苦温芳香化湿,理气和胃;乌梅味酸涩肠止泻;葛根辛甘可鼓舞胃气、升清阳、止泄泻,升清而止泻,《本草正义》谓葛根“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祛湿止泻之功。现代药理学认为,党参、黄芪、苍术、茯苓、葛根均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党参还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对损伤有保护作用;茯苓对离体肠管有直接的松弛作用;木香、藿香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因此,本方有调理胃肠功能,助消化而止泻的作用,通过扶正能明显改善患儿全身症状,提高患儿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腹泻反复。

中医学认为,肚脐又叫“神阙”穴,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联。正如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曰“脐者,肾间动气,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气窍通达,上至泥系列药物,下至涌泉”,历代医家都认为肚脐是调治疾病的主要气穴。从现代解剖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和腹部筋膜直接相连,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着丰富的静脉网,腹部静脉吻合点,深部与腹部上下静脉相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在脐部用药,易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血循环,发挥治疗作用。敷脐方中肉桂有温中散寒、振奋脾胃之阳、温补命门之火作用,吴茱萸温中散寒而止泻,丁香温肾助阳,五倍子味酸寒收敛固涩,藿香正气水化湿泻浊,诸药合用,具有振奋肾阳、温通经络、健运脾胃、调和气血之效,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本资料表明,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传统中药口服和敷脐综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可获较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小妹,扬莲芳.42例小儿腹泻并发抽搐原因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4,6(10):907~908.

2方鹤松,魏承毓,段恕成,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3(6):381.

3胡亚美主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7.

4ShermanPM,MitchellDJ,CutzE.Neonatalenteropathies:Definingthecausesofprotracteddiarrheaofinfancy.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2004,38(1):16~26.

5ShermanPM,MitchellDJ,CutzE.Neonatalenteropathies:definingthecausesofprotracteddiarrheaofinfancy.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2004,38(1):16~26.

6Walker-SmithJ,BarnardJ,BhuttaZ,etal.Chronicdiarrheaandmalabsorption(includingshortgutsyndrome):wokinggroupreportoftheFirstworldcongressofpediatric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andnutrition.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2002,35(Suppl2):S98~S105.

小儿腹泻范文篇7

关键词:思密达小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第二位常见的多发病。本院采用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腹泻20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于2006年2月—2007年2月我院儿科住院和门诊患者。208例小儿急性腹泻病患者中,男124例,女84例;年龄在6个月—4岁,平均年龄(1.64±0.47)岁;病程1-7天,平均(2.46±1.68)天;88例来时有不同程度的脱水,无发热患者。其中104例来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

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符合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起病急、可能伴有发热。(2)大便次数比平时多,一般3-14次/d。(3)大便形状改变,多稀便、水样便、蛋花汤样便。(4)病情以轻、中型为主。(5)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大便常规偶有少量有白细胞,粪便培养未见致病菌。

1.3治疗方法

1.3.1单纯性腹泻思密达口服,年龄(1岁1g,3次/d;1-2岁,1-1.5g,3次/d;2-4岁2g,3次/d,均连服3d)。对伴有脱水、发热等症状者,酌性给予补液、降温等对症处理。

1.3.2其他感染合并腹泻全部病例在使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服思密达,剂量同上。

1.4疗效判定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关于腹泻病的疗效判断标准。

1.4.1显效服药24-48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到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1.4.2有效服药48-72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1.4.3无效服药72h,大便次数仍>2次/d,性状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而更换药物者。

2治疗结果

2.1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变化比较治疗前大便次数平均(8.6±2.7)次/天,治疗后大便次数平均(1.5±0.4)次/天。t=8.63,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2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异常大便208例(水样便168例,稀水糊状便40例),治疗后异常大便16例(稀水糊状便12例,水样便4例),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3治疗前后大便镜检情况比较治疗前大便检异常60例(24例脂肪球,20例白细胞2-4个/HP,中16例红细胞0-2个/HP)。治疗后大便镜检异常例,白细胞0-2个/HP。P<0.01。治疗前后大便检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大便检情况较治疗前改善。

3讨论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并伴呕吐,极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循环障碍而危及生命。是小儿常见病,以3岁以内婴幼儿好发,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占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第一位,而为WHO列为全球性控制战略。由于小儿生理特点所致,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量较小;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使消化负担增加,而其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差,极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同时小儿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胃内酸度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胃肠道系统IgA较低,且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健全,而不能抵抗细菌侵入和定植而易发生感染。婴幼儿水液代谢相对旺盛,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代谢紊乱。鉴于此,当进食不当或过量时,食物不能消化、吸收而积滞于小肠上部,使本就量少的胃酸进一步下降,有利于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并上移,分解食物使其发酵、腐败,产生酸性及毒性代谢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而引起腹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毒性产物吸收入血亦导致中毒症状。当细菌进入机体后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甚至溃疡而引起黏液浓血便及全身中毒症状;而部分细菌则通过菌毛上的粘附因子附着在小肠黏膜上进行繁殖并产生大量肠毒素作用于肠上皮细胞,这些毒素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ATP转变为cAMP,cAMP增多,促使肠液中水和氯离子(Cl-)重吸收减少,肠液中的钠离子(Na+)、氯离子(Cl-)及水(H2O)总量增多,并超出肠道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同时肠毒素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而使GTP转变为CGTP致小肠分泌液增加而引起腹泻。而毒素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变短,受累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形成不规则裸露病变,淋巴细胞浸润,肠壁吸收水和电解质功能障碍,同时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于肠腔,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有机酸而增高肠腔渗透压,导致水样腹泻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因此,治疗腹泻病的关键在抗炎、抗病毒,纠正脱水。

药理实验和临床结果表明,思密达的药理作用是独特的,思密达为八面蒙脱石,它是天然的铝、镁两者的硅酸盐,可均匀连续覆盖在消化道表面,加强消化道粘液的屏障作用,保护肠粘膜,改善粘液质和量,并吸附多种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及其产生毒素有较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力,同时还能维细胞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减少其运动失调,使水、电解质流明显减少,与粘糖蛋白相互作用提高黏液的质量和数量,使黏稠度增加,加强肠道的黏液屏障功能,从而有效阻止病原生物的攻击。而且思密达不被肠细胞吸收。不进入血液循系统,对人体无不良反应。不影响正常的肠蠕动和其他药物生物利用度。采用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可以避免药的困难,减少呕吐反应,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思密达还具有扶植厌氧菌,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6.

小儿腹泻范文篇8

[关键词]液体疗法;教学;体会

小儿腹泻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一组病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的问题,是婴幼阶段的常见病之一。目前来说,液体疗法是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方法,被广泛地用于临床。但是液体疗法内容涉及的知识太多,连教师都觉得教起来有些难度,学生更是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同时小儿腹泻液体疗法也是儿科学的重点以及难点,而且这方面的治疗已经比较成熟,或者说是遇到了瓶颈,最近几年都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研究,学生学得比较艰难。目前儿科教材的相关内容及编排顺序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怎么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以及发散思维学会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该研究旨在设计一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部分知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学校临床医学院学生共98名,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这些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名。其中实验组有男24名,年龄19~23岁,平均(21.0±0.5)岁,女25名,年龄20~22岁,平均(21.0±0.8)岁;对照组有女性23名,年龄20~23岁,平均(21.0±0.4)岁,男26名,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4±0.5)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设计

(1)导入一个小儿腹泻实际病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

(2)静脉补液方案。①判断脱水程度。②根据补液二步法、三步法进行定量补水。根据脱水程度决定第一天的补液总量。补液二步法:累积损失量定量为1/2总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定量为1/2总量。补液三步法:扩容20mL/kg,≤300mL;②累积损失量定量为1/2总量-扩容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定量为1/2总量。轻度脱水补水90~120mL/kg;中度脱水补水12~150mL/kg;重度脱水补水150~180mL/kg。

(3)定性补液。确定补液的种类,即补什么溶液。重点是确定累积缺失量所用溶液的种类。①血浆组成: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血浆有哪些成份。溶液浓度可以用渗透压、百分比浓度、张力等来表示,但在医学上经常使用渗透压或者张力来表示。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渗透压,什么影响渗透压,进而引入什么影响血浆渗透压的问题,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正常范围是280~320mmol/L,医学上把他定成张力1张。渗透压在这个范围内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小于这个范围的溶液称作低渗溶液;大于这个范围的溶液称作高渗溶液.②定性补液(具体):定性补液即补什么溶液。即根据患者的实际脱水性质决定。即病患丢失体液时失钠与失水的比例。可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某些例子联系起来,比如往汤里加盐,同时加盐加水,只加水或者只加盐。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更加透彻,而且记忆深刻不容易忘记。同时使课程通俗易懂,增加学生认真倾听认真思考的动力。等渗性脱水定性为1/2张液,低渗性脱水定性为2/3张液,高渗性脱水定性为1/3~1/5张液。

(4)定速。确定补液速度:①定速为12~16h,8~10mL/(kg•h);②定速为12~16h内,5mL/(kg•h)。

(5)补碱。补液后可看具体情况进行补碱来纠正酸中毒。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有不同的临床症状。轻度代谢性酸中毒时,呼吸改变不明显,唇樱红色轻微,没有呼吸酮味,无休克,无神志改变,无恶心呕吐,CO2CP为13~20mmol/L;中度代谢性酸中毒时,呼吸深度改变,唇樱红色,轻微呼吸酮味,无或者轻的休克,无或者轻的神志改变,无或者有恶心呕吐,CO2CP为9~13mmol/L;重度代谢性酸中毒时,呼吸深大、叹气样,唇紫红色,明显呼吸酮味,严重休克,严重神志改变,明显恶心呕吐,CO2CP<9mmol/L。

(6)补钾。给病患补钾的时候要严格遵守补钾原则。①不能补得太早,所以采取见尿补钾的方法;②也不可以补得过多,方式:口服时,200~300mg/kg;静脉注射时,100~300mg/kg;③浓度不能太高:静滴浓度<0.3%,即100mL液体中加入10%氯化钾最多3mL;④含有钾的液体一定不能使用静脉推注;⑤补钾不能补得太快:24h的补钾时间不能少于6~8h;⑥能口服者尽量口服;⑦积极纠正低钾时一般需要4~6d。

1.3教学结果检测

根据此次授课内容对学生做理论考核以及病例分析考核。

1.4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最后两组学生的成绩,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88.039分,病例考试平均成绩为90.013分;对照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71.310分,病例考试平均成绩为72.342分;结果。

3讨论

小儿腹泻在生活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而婴幼儿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善,免疫系统也不够强大,所以容易在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生病,而且小孩子的体表面积却比成人来说相对较大,小孩子又是在成长期,所以他们的体液代谢相当旺盛,在某些不适宜他们生活或者接触到某些致病因素就非常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而且生病之后治疗也要小心,以防药性过强或者引发其他疾病或感染。目前我们常用液体疗法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问题,治疗腹泻。小儿腹泻的主要特点是小孩子的大便次数增加以及大便性状改变,目前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要想让学生要更好、更方便、更全面地掌握小儿腹泻液体疗法,第一步必须让学生掌握溶液的种类、构成和具体的配制方法;然后教会他们判断小儿脱水的程度和以及性质;再然后是一些液体疗法的基本方法的注意事项;最后思考其他问题,比如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等。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详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接受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因材施教,从简单到到难,逐渐引入,使授课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所以该次实验根据以上原则,设计的讲课顺序如下(详细过程见具体步骤):展示真实病例一一讲述补液原则和具体方法一一学生练习与讨论—真实病例的具体补液方案一一血浆的组成、溶液的配置。如此设计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自己联系实际,记忆更加牢固,而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可保证他们听课的专心程度,授课期间还应该夹杂着对学生的提问,以防止他们走神和发呆或者玩手机等。以求达到使学生灵活掌握、灵活应用的效果,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学生、真正能够为社会作出极大贡献的学生。该次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改进了教学方法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这说明,同样水平的学生,接受不同方法讲授的同样的知识,掌握的程度是不同的。这证明该实验采取的这种教学设计是有一定应用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文政.小儿腹泻液体疗法的教学设计及技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3):313-314.

[2]蒋丰智,彭倩.小儿液体疗法原理的浅析在教学中运用[J].医药前沿,2015(22):360-361.

[3]黄智军.小儿腹泻液体疗法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4):351.

[4]毕云红.小儿腹泻中度以上脱水的液体疗法治疗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30.

小儿腹泻范文篇9

论文摘要目的总结灌肠液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护理,介绍灌肠液的配制及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方法对符合腹泻病诊断标准,需要用灌肠液治疗的腹泻患儿,可采用“思密达、云南白药、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四联药物保留灌肠,利用心理护理、操作护理、病情观察及基础护理等措施予以指导。结果经护理指导后,需用保留灌肠治疗的腹泻患儿能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结论指导、帮助腹泻患儿及其家长配合灌肠液进行灌肠治疗非常重要,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临床效果显著。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问题,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病,感染性因素多见。在2003年~2005年的10月~12月,我科收治小儿腹泻的患儿140例,均符合腹泻病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痢疾,重度营养不良及其它全身性疾病合并症。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符合条件的1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发热30例,呕吐36例;轻度脱水42例,中、重度脱水28例。对照组70例,男41例,女29例;发热28例,呕吐35例;轻度脱水40例,中、重度脱水30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灌肠液保留灌肠,灌肠液由思密达3克,云南白药50毫克,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加入0.9%生理盐水20ml中调均匀配制。用一次性尼龙针头弃去针尖部分后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向患儿家长介绍灌肠的目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准备好卫生纸及尿布等用物,解除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取得配合。嘱家属协助患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无菌石腊油纱布润滑导管前端后缓慢旋转插入肛门,插入3~5cm,推动注射器,使药液缓慢推入肠道内,压力要低,灌肠完毕,整理用物后协助患儿平卧,抬高臀部,嘱家属捏紧双臀,再次交待注意事项,使灌肠液尽量在肠内保持15~30分钟,每天一次,3天一疗程。

1.3疗效判定

根据1993年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显效为72小时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有效为72小时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72小时内粪便形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1.4结果

观察组70例患儿在灌肠前都有比较紧张、哭闹不合作,其家长们也都有比较紧张、担心、焦虑不安等情绪障碍。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灌肠的目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后,全部患儿家长们都配合完成治疗,其中的11例患在灌肠过程中排便,给予重新灌肠一次。2例患儿在灌肠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大汗,停止灌肠,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次日再灌,未出现类似现象。

观察组显效率86%,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率60%,总有效率81%。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X2=12.4,P<0.01,差异显著性。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用药后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见下

2治疗机理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腹泻的机制有:肠腔内存在大量不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等。治疗上常以静泳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微生态疗法,使用肠粘膜保护剂等综合治疗[3]。思密达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它具有层纹状结构、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粘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粘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性因子的防御功能[4]。庆大霉素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强,且经肠道不吸收,减轻了其毒副作用;地塞米松有稳定细胞膜,降低细胞的通透性,减少渗出[5]。云南白药有去腐生肌的作用。

3讨论及护理

经本组观察表明,思密达联合抗炎药等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局部药物浓度高,对肠粘膜起治疗与保护作用,促进肠病害功能恢复,因此,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按时完成治疗。

3.1加强心理护理,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是患儿及家长能积极配合治疗的前提。

因小儿腹泻来得快,病情急,患儿精神差、烦躁、哭闹不安。家长们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且因家长们缺乏医学知识,对灌肠疗法比较陌生,不知所措,担心灌肠的效果,担心患儿不舒适、疼痛,担心治疗过程中配合不好会导致灌肠失败而增加患儿的痛苦等。在灌肠前,护士应轻声细语安抚患儿,消除患儿恐惧心理,运用沟通技巧,耐心细致的向患儿家长介绍灌肠的方法、目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教会他们配合的方法,做好灌肠前准备工作,同时耐心解答患儿家长的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解除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按时完成治疗。灌肠后,正确向患家属讲解捏臀及抬高臀部的方法、保持时间及注意事项,与患者在交流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操作护理,正确、轻柔的操作,是完成治疗的基础。

灌肠液温度适宜,不要过凉,以防加重腹泻;选择粗细适宜的导管,太细容易使导管脱出,太粗使患儿不舒适;掌握好深度及压力,使灌肠一次成功,减轻患儿的痛苦,并让患儿家属尽量配合使灌肠液在肠内保持的时间在15~30分钟,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灌肠过程中患儿出现便意,嘱家属将患儿臀部抬高,并捏紧臀部,同时降低压力。灌肠时保持室温在20~16摄氏度左右,不要过多暴露患儿,以防着凉。操作时,用石腊油润滑导管,让家长们尽量配合,摆好患儿姿势,易于导管插入,并防止导管脱出,注意边操作边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

3.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了解病情,取得护理经验的关键。

在操作过程中,观察患儿的面色、神志、有无腹痛、恶心呕吐等情况,如果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大汗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应观察患儿大便次数、颜色、性状、气味和量,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脱水征,有无酸中毒及低钾、低钙等水电酸碱紊乱,了解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做床边交接班,按时测量生命体征并准确无误的记录。

3.4基础护理

3.4.1大部分患儿因大便次数增多可有肛周发红或湿疹,因此要勤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会阴部,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并可涂抹保护性油膏,避免使用不透气的一次性尿布或橡胶布。

3.4.2治疗期间,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喂等量的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伴严重呕吐者需暂禁食4~6小时,腹泻次数减少,可由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腹泻停止,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每日加餐1次,共2周;口服营养物质不能耐受者,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全静脉营养;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不宜用蔗糖,对疑似病例暂停乳类,可用豆制代用品。

3.4.3搞好环境卫生,保持病室整齐干净,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感染性腹泻执行床边隔离,严格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

3.4.4对于有发热的患儿,注意体温的变化,高热时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鼓励多饮水,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

3.5补液护理

服用ORS溶液,向家长说明和示范配制方法和服用方法,根据病情指导服用量。一般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100ml/kg,于8~12小时内补足累计损失量,脱水纠正后将余量以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予以静脉补液。

参考文献

1陈吉庆,吴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02,167-170.

2李建敏,刘玉霞,利生.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腹泻临床研究.实用儿科杂志,2002,17(3):277-278.

3王慕逖.儿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3.

小儿腹泻范文篇10

【摘要】小儿慢性腹泻病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病因复杂,治疗较困难,易造成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作者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常规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传统中药口服和敷脐综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6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8例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2.4±1.1)岁;病程2~5个月,平均2.3个月。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患儿大便次数每日均4次以上;黄稀便28例,水样便17例,黏液便10例,脓血便4例,黏液脓血便6例,豆渣样便3例;伴发热28例,腹胀35例,呕吐26例,脱水25例;轻度营养不良20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电解质紊乱36例。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脓球(+)~(++)22例,红细胞(+)~(++)23例,黏液(+)32例,脂肪球41例;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26例,侵袭性大肠杆菌14例,变形杆菌6例,霉菌2例。将68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大便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并给予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主,同时佐以中药敷脐治疗。主方用七味白术散随证加减。方药组成:党参、黄芪、苍术、茯苓各10g,木香、藿香各6g,炙甘草3g,葛根8g,乌梅5g。伴便溏不臭、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加干姜、肉桂;腹胀加大腹皮、砂仁;大便伴黏液、肠鸣腹痛,加黄芩、黄连、白芍;大便稀烂夹有奶瓣不消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加焦三仙。本方用量为2岁以上小儿,2岁以下小儿剂量酌减。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150~200ml,分次频服。中药敷脐:药用肉桂、吴茱萸、丁香、五倍子,各等份,共碾细末,以成药藿香正气水调和均匀,摊于伤湿止痛膏或胶布上,直径约2cm,厚约0.4cm,对准患儿脐部贴上即可(使用前用酒精棉球将脐周擦净),每日换药1次。两组患儿均治疗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标准[2]。痊愈: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饮食恢复正常;有效:患儿大便成型,次数减少,但较正常较多,其他症状改善;无效:患儿大便次数形状无明显改变,甚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我国儿科的最常见疾病,而慢性腹泻是小儿腹泻病中治疗最困难的一型。小儿慢性腹泻(chronicdiarrheadisease,CDD)是指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大便的性状改变与次数增加。CDD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且多为功能性腹泻。CDD病因复杂,部分患儿与原发性或继发性食物过敏密切相关,常伴有继发性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缺乏或由于感染,肠道致病微生物的作用致肠粘膜损害;或由于急性腹泻治疗不当,滥用抗生素所致。慢性腹泻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吸收、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继发感染等恶性循环状态,是小儿腹泻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研究及治疗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热点。

对慢性腹泻患儿一般不主张用抗生素,如明确病原体,尽量使用小剂量、窄谱、非联合用药,以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已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腹泻,则应停用原抗生素,根据菌群分析可采用微生态制剂,补充人体正常生理菌群,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吸收,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激发机体的免疫力。但大多数单纯使用抗炎、营养支持、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等各种治疗后往往疗效欠佳。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慢性腹泻是脾气虚而致脾胃不和引起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由于调护失宜,或急性腹泻期间抗生素使用不当损伤脾胃,或久病迁延不愈,久泻必虚,而致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运化水谷,因而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下陷,湿滞大肠而为泄泻。《景岳全书泄泻》中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合,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至脾胃受伤,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临床上患儿常伴有面色少华,神疲纳呆等一派脾虚症候。因此,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是本病主要病机,治疗上宜健脾和胃,祛湿止泻,故选用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所载名方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本病。现代研究认为,脾虚患儿存在着消化系统的分泌和运动功能障碍,肠道蠕动亢进,肠内容物排空速度加快,以致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质稀薄。而益气健脾中药能抑制肠管运动,改善胃肠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肠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方中四君子汤为益气健脾第一要方,配黄芪健运脾胃,补气升阳而止泻;藿香、木香辛苦温芳香化湿,理气和胃;乌梅味酸涩肠止泻;葛根辛甘可鼓舞胃气、升清阳、止泄泻,升清而止泻,《本草正义》谓葛根“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祛湿止泻之功。现代药理学认为,党参、黄芪、苍术、茯苓、葛根均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党参还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对损伤有保护作用;茯苓对离体肠管有直接的松弛作用;木香、藿香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因此,本方有调理胃肠功能,助消化而止泻的作用,通过扶正能明显改善患儿全身症状,提高患儿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腹泻反复。

中医学认为,肚脐又叫“神阙”穴,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联。正如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曰“脐者,肾间动气,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气窍通达,上至泥系列药物,下至涌泉”,历代医家都认为肚脐是调治疾病的主要气穴。从现代解剖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和腹部筋膜直接相连,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着丰富的静脉网,腹部静脉吻合点,深部与腹部上下静脉相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在脐部用药,易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血循环,发挥治疗作用。敷脐方中肉桂有温中散寒、振奋脾胃之阳、温补命门之火作用,吴茱萸温中散寒而止泻,丁香温肾助阳,五倍子味酸寒收敛固涩,藿香正气水化湿泻浊,诸药合用,具有振奋肾阳、温通经络、健运脾胃、调和气血之效,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公务员之家

本资料表明,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传统中药口服和敷脐综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可获较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小妹,扬莲芳.42例小儿腹泻并发抽搐原因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4,6(10):907~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