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5:19:30

小儿麻醉

小儿麻醉范文篇1

小儿骶管裂孔相对较大,体表标志明显,且骶骨背面平、骶角不突出易扪及,穿刺成功率较高,而且小儿骶管容积小,蛛网膜囊位置较低,局麻药物浸润完全,能够满足下腹部、会阴部以及下肢大部分手术的要求,并且连续骶管麻醉的应用,也可满足长时间手术的要求。但应注意小儿骶管内静脉丛丰富,如穿刺针过于锋利,可刺破或误入血管,再加上推药过快,压力过高,容易造成局麻药物入血,易产生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导致局麻药中毒。因此注药前,应认真反复回抽查看有无回血,及时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另外,小儿骶管内蛛网膜囊位置较低,如穿刺针过深,亦有误入蛛网膜下腔造成全脊髓麻醉的可能,所以应提高警惕[2]。它的禁忌证与硬膜外麻醉相同。

2小儿骶管麻醉的穿刺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孔巾,以22号套管针自骶管裂孔处穿刺垂直刺入达骨膜后,退针数毫米,针干渐向尾椎与皮肤呈20°~30°角方向前进,穿过骶尾韧带有突破减压感,再推进几毫米。进针不宜过深,一般以3~4cm为宜,新生儿、婴儿更浅些,避免过深刺破蛛网膜下腔,注气无阻力也无皮下气肿可确定针已进入骶管,抽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缓慢注入局麻药等。(2)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孔巾,以22G套管针自S3~4正中处垂直穿刺,穿过骶尾韧带有突破减压感,注气无阻力也无皮下气肿可确定针已进入骶管,抽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缓慢注入局麻药等[3]。(2)比(1)入路要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3麻醉药的选择和剂量

3.1麻醉药的选择[3,4]见表1。

表1麻醉药的选择(略)

3.2麻醉药的建议剂量见表2。麻醉药的剂量可参考公式[5]:V(ml)=(D-15)/2+4或V=(D-13)/2+4。V(m1):所需麻醉药量;D(cm):骶裂孔至C7棘突的距离。

表2建议剂量及参考阻滞水平[2](略)

4穿刺针的选择及骶部置管

普通22G针头由于针尖斜面大,误入血管(10.6%)和蛛网膜下腔的几率增多;短斜面针头误入血管的几率低(1.6%);中空针头可将上皮、脂肪、血液带入椎管内[1],理论上有形成上皮层肿瘤的可能,故推荐使用带针芯的20~22号穿刺针较为安全。骶部置管:用16号或18号的静脉套管针,可留置3~7天,一般年龄≤6岁,体重≥3.5kg;阻滞平面可轻易达到低胸水平,可采用影像学辅助下置管达特定的皮区,要特别注意导管的固定和穿刺部位的保护防止污染。

5穿刺成功的判断方法

方法有注气试验、皮下握雪感试验、气泡压缩试验等类似硬膜外麻醉的试验;但可靠性极佳的是神经刺激仪,通过电生理反射来判定硬膜外腔,缺点是操作相对复杂。

6局麻药误入全身的判断标准

在回吸无血的情况下,将1:40万~1:20万的肾上腺素加入局麻药中,缓慢注入,观察15~90s,主要阳性指标:心率增加≥10次/min;收缩压升高≥15mmHg;T波波幅增高≥25%(最可靠的指标),还要结合其他药物使用的情况(如:ISO、Ketamine等)进行综合判定;应用Bupivacaine时应注意其心脏毒性,Ropivacaine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比Bupivacaine更低的中枢和心血管毒性,且对运动阻滞程度相对轻[6]。

7穿刺困难和注药困难的几种因素

可能有以下因素导致穿刺困难,如:体表标志不能扪及;骶骨背面下1/3与上2/3的夹角小;严重肥胖;骶骨畸形;骶裂孔闭合或缺如及尾骨过长等。

可能有以下因素导致注药困难,如:严重肥胖;缺乏经验;骶管曲度异常;骶裂孔闭合或缺如;椎管狭窄;进针的距离不够或退出;骨内注射;蛛网膜炎等。

8可能的并发症

一般并发症包括:尿潴留,感染,神经损伤,低血压,呕吐等。严重并发症包括:局麻药毒性反应,蛛网膜下隙麻醉,全身性骶麻。法国和比利时的研究机构报道了5例小儿骶管或低位硬膜外麻醉后严重的并发症:1例四肢麻痹,1例截瘫,3例死亡。发现年龄都<3个月,虽未得出局麻药与此有结论性的关系,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9术后镇痛

在骶管麻醉的同时可将镇痛药加入到局麻药中进行术后镇痛,所以容易被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可单次给药或连续给药,选用低浓度的长效局麻药0.1%或0.125%Bupivacaine或0.2%Ropivacainne,二者都具有长效的优势。可联合镇痛药给药:如Ketamine、Tramadol、Clonidine、Opioid等[1],但应注意术后的监护。

总之,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止痛完善,肌松良好,手术野显露清楚,患者无痛苦,小儿苏醒较快,从而大大减少了单纯应用氯胺酮麻醉引起的并发症。因此,小儿骶管麻醉及术后镇痛不失为小儿下肢及下腹部手术的良好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军,曾因明,李秀霞,等.不同药物骶管注入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754-5.

2安钢.婴幼儿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80.

3徐启明.临床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5.

4YGunesMD,parisonofcaudalropivacaine,ropivacaineplusketamineandropivacaineplustramadoladministrationforpostoperativeanalgesiainchildren.PediatricAnesthesia,2004,14:557-563.

5JoshiW,ConnellyNR,DwgerM,etal.Acomparisonoftwoconcentrationsofbupivacaineandadrenalinewithandwithoutfentanylinpaediatricinguinalherniorrhaphy.PaediatrAnaesth,1999,9(4):317-320.

小儿麻醉范文篇2

小儿气管内异物是常见急诊疾病,多数病情凶险。气管内取异物的麻醉比较棘手,目前报道大多采用氯胺酮复合γ-羟基丁酸钠或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但在术中极易引起患者屏气,产生低氧血症,甚至心跳停止而终止手术和术后舌根后坠、苏醒时间长等并发症。目前仍有医院采用肌注复方冬眠灵无麻醉下取异物,虽然不存在麻醉风险,但增加了手术的难度也给患儿心身方面产生严重创伤[1]。丙泊酚麻醉诱导迅速,作用时间短,苏醒快而完全。作者对气管取异物采用单纯丙泊酚静脉麻醉、与氯胺酮复合γ-羟基丁酸钠静脉麻醉方法,在安全性可行性方面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本院气管异物患儿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6个月至3岁。右支管33例,左总支气管17例,分支气管7例,总气管3例。异物3个月以上3例,下级医院反复取过2例;合并肺炎4例,严重缺氧2例,需不断拍打背部及变动体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P组:年龄(21.03±8.5)个月;体重(15.17±3.5)kg。K组:年龄(21.87±8.9)个月;体重(15.88±5.21)kg。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02mg/kg。K组入手术室后即加压面罩给氧,肌注氯胺酮6mg/kg,开放下肢静脉,静脉推注地塞米松2mg,然后均缓慢静注γ-羟基丁酸钠80~100mg/kg,予面罩吸氧5~10min后,开始插气管镜行取异物术,置镜后视情况按追加氯胺酮1~2mg/kg,直至手术结束。P组静脉开放后,静脉推注地塞米松2mg,面罩加压给氧;外科医师准备好后,开始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2~3mg/kg,等患儿呼吸明显减弱后,面罩加压控制呼吸,过度通气1~2min后开始插气管镜行取异物术,同时通过气管镜侧孔接T管呼吸囊吸入纯氧4~6L/mim,必要时辅助呼吸。若患儿有轻微扭动即推注丙泊酚0.5~1mg/kg,直至手术结束。

1.3监测指标

所有患儿均采用惠普监护仪监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插气管镜时有无呛咳、屏气、气管痉挛、舌后坠及清醒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HR、SpO2、屏气、舌后坠及苏醒时间对比见表1。其中K组2例因术中严重屏气缺氧而暂时放弃取异物术。表1两组患儿HR、SpO2、屏气、舌后坠及苏醒时间对比(略)

3讨论

气管异物取出术系保留呼吸全麻下的短时间手术,但要求术中下颌松弛,麻醉平稳,无挣扎,能够维持足够的肺泡气体交换,尽量减少术中屏气、呛咳,术后则应尽快苏醒,以恢复气道的保护性反射。通过研究发现,P组心率、血氧饱和度、置镜时屏气、舌后坠、及术毕苏醒时间与K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K组有2例由于术中严重屏气而暂时放弃取异物术。单纯丙泊酚这种麻醉方式,比γ-羟基丁酸钠+氯胺酮更为优越。

氯胺酮麻醉虽镇痛完全,并可扩张支气管,达到一定麻醉深度,可缓解支气管痉挛,但单用氯胺酮是非常危险的。因氯胺酮麻醉时肌张力增高,咽喉部敏感性增强,不仅难以抑制咽喉部的反射,甚至使之更活跃[2],置入支气管镜时易发生呛咳、屏气,严重者发生紫绀。此外,氯胺酮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又间接兴奋交感神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心肌耗氧,由于患儿术前已存在慢性缺氧,因此,可增加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γ-羟基丁酸钠具有抑制咽喉、气管的反射,使下颌肌肉松弛,防止置入支气管镜时发生呛咳,对呼吸系统影响小,增加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力等药理作用,因此,常伍用γ-羟基丁酸钠等以减少单用氯胺酮麻醉时的并发症。但γ-羟基丁酸钠不能使咽喉反射和气管反射消失,由于硬质支气管镜对喉头、气管粘膜的刺激很大,也很容易引起呛咳、屏气、气道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导致缺氧[3]。异丙酚具有起效迅速,经过平稳,无肌肉不自主运动、咳嗽、呃逆等副作用,对咽喉粘膜及粘膜下组织感受器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抑制咽喉反射,可以减轻咽喉部手术操作时的不良反应,使声带处于外展部位[4,5]。本资料也显示K组气道易激惹,置镜时屏气比P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苏醒后屏气及呛咳发生率也比P组高,SpO2比P组低,也提示K组气道易激惹。术中心率变化,也显示P组比K组更能有效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心脏应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氯胺酮+γ-羟基丁酸钠麻醉还可导致清醒慢,常需1~2h才苏醒,增加了管理工作量[1],且易舌后坠,口腔分泌物增多,咽喉反射不能及时恢复等缺点。舌后坠、分泌物增多加上咽喉反射不能及时恢复,如管理不当可致上呼吸道梗阻,而增加窒息的危险。丙泊酚作用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而完全,其保护性反射在停药后可很快恢复。本资料显示舌后坠K组比P组高,P组苏醒比K组迅速完全,对于术后安全性P组为好。

因此,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以P组麻醉方法对呼吸干扰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清醒快,不失为一种安全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坚,连庆泉.小儿气管异物取出170例麻醉体会.浙江临床医学,2000,2(6):404.

2周国斌,杨来宾,陈志明,等.小儿气管异物的麻醉处理.临床麻醉学杂志,1994,10(5):283.

3齐晓明,何朝政.小儿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并发症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4(3):135~136.

小儿麻醉范文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356例,其中男236例,女120例;年龄2~10岁;体重12~32kg;手术时间30~220min。手术包括:腹部手术185例,耳鼻咽喉、口腔手术59例,骨科手术53例,泌尿科手术59例。

1.2方法

入室后监测意识、ECG、BP、SpOz,面罩吸氧,氧流量为4L/min;所有患儿均行面罩吸人8七氟醚诱导麻醉。意识消失后开放上肢静脉输液,并给予芬太尼4/~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直视下行气管插管。术中用2~3七氟醚吸人麻醉维持,氧流量改2L/rain;术毕停吸七氟醚,氧流量调至5L/min,排尽七氟醚,待患儿吞咽反射、自主呼吸恢复,即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经面罩吸氧;术中严密观察监测患儿BP、HR、RR、SpO的变化及躁动、呛咳等不良反应。

1.3评价标准

术后躁动采用4分量表进行评估:1分:安静;2分:不安静,但能容易安静下来;3分:中度躁动不安;4分:反抗,兴奋或定向力障碍。1~2分为无躁动,3~4分为躁动。

1.4结果

本组356例患儿发生躁动(3~4分)254例(71.3);无躁动(1~2分)102例(28.7)。躁动患儿造成静脉输液不滴、外渗、滑脱85例;切口包扎脱落、出血28例;气管导管滑脱2例;胃管滑脱2例,不良后果发生率为46.1。

2护理

2.1术前准备

(1)做好术前访视与沟通:患儿由于发育不够成熟,对陌生环境、轻微刺激,容易诱发恐慌心理,引起哭闹、兴奋、不安等表现;此外,患儿与父母暂时的隔离,也会增加紧张和恐惧,因此,术前与患儿及家长进行仔细的交流,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和喜好,告知患儿及家长麻醉过程是轻松及无痛的,对患儿进行亲切的鼓励,解除患儿及家属的焦虑感,降低患儿的心理应激,提高心理承受阈值;

(2)加强工作责任心,重视预防躁动的发生:加强业务学习,了解小儿麻醉的相关知识,高度重视术后护理,防范全麻术后躁动所产生的危害;

(3)术前备好监护仪器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备齐抢救物品,如吸氧装置、气管插管器具、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2.2躁动的观察和护理

(1)患儿入室后,给予恰当的语言鼓励和心理暗示,使患儿进一步放松,利于七氟醚麻醉的诱导。采用一口气麻醉诱导法,诱导前将麻醉挥发罐刻度调至8,氧气流量为4L/min,予充麻醉回路。由于吸入诱导有可能出现咳嗽、屏气等现象,进入麻醉期患儿可能出现不自主的肢体运动,护士对出现情况时相关药物的应用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安慰、固定患儿。配合麻醉医师合理用药,充分镇痛,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为术者提供宽松的手术环境;

(2)选择适宜的停止七氟醚麻醉药吸入时机,苏醒时尽量排尽七氟醚,减轻其后续作用,并进行完善的术后镇痛[4]。患儿镇静状态无刺激下吞咽反射恢复、自主呼吸潮气量(6~7)ml/kg、脱氧下SpO959,6时拔去气管导管,可减少患儿苏醒时的不适感和躁动的发生;

(3)麻醉苏醒前由于患儿发生躁动,有可能导致坠床而受到意外伤害,也可能由于患儿不自主运动而致各种导管、引流管被拔除,切口包扎脱落、出血,甚至伤口裂开。加强术后监护,在苏醒期内确保室内环境安静,光线、温度适宜,各种治疗护理动作轻柔,避免恶性刺激诱发躁动;预防性地给予床挡保护,必要时用约束带防止患儿从床上跌落;注意保暖,防止患儿躁动将被子踢开;做好各种导管及引流管的维护;

(4)麻醉苏醒期内,要有专人在床旁看护,密切监视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通过观察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估计麻醉深度,如瞳孔大或正常,睫反射存在,呼吸浅速,表示即将苏醒,应密切监护;患儿一旦发生躁动,要明确并去除诱因,耐心解释及安慰,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3小结

七氟醚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具有诱导迅速、平稳、吸收清除较快等优点,但其主要的缺点是:围拔管期躁动。因此,要加强七氟醚麻醉围拔管期躁动的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1)术前访视充分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减低患儿的恐惧和陌生感;

(2)加强工作责任心,重视预防躁动的发生;

(3)配合麻醉医师合理用药,充分镇痛,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

小儿麻醉范文篇4

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地向复杂、抽象发展。从最新的反射活动到随意活动,然后发展到意志活动、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从最新的无意发展为有意的,即小儿从直接受外界影响和受成人支配,发展到越来越能按照自己的目的来行动。从出生时仅有一些素质的差别到逐渐形成个性。因此,小儿心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有规律的过程,是受先天遗传、环境影响和经验积累的制约。当小儿在患病或接受麻醉、手术时所表现的心理障碍与此有关。

三岁以内患儿,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也无所谓悲观与乐观及不安情绪,只能用啼哭来表现自己的种种感觉,这与此阶段的年龄特征有关。同时,他们完全是在成人照料下生活,只跟父母和养育者,小儿的情感是需要抚爱和逗弄等。

学龄前小儿,脑神经发育接近完好,大致接近成人生理发育,心理发育也逐渐成熟,能把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比较,但毕竟是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孩子,依恋心理明显存在,自控能力差,但可塑性也特大,喜欢受到鼓励和夸奖,以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学龄期小儿,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知识经验的增长,已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来拟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和规定行为准则,当患病时心理压力与成人近似,非常注意医生和家长对自己疾病的态度,因此,要注意避免增加患儿的心理压力或创伤而影响治病配合与效果。

2术前的心理状态

医学心理学认为: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患儿对疾病的态度既取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同时个体差异也是明显的。因此,患儿对疾病也持有不同的反映。

在消极的心理反应方面:有害怕疑虑、恐惧心理、忧郁反应,主要表现有不安全感和孤独感、胆小怕事、情绪不稳、行为举止退步现象,较重者表现为惊恐,特别是术前在手术室门前与其家长分离时,恐惧反应更加明显,常见哭闹不安、战栗、惊叫、挣扎、逃跑等姿态反常,对麻醉前操作极不合作。

积极的心理反应: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一般与麻醉医师进行了充分的交谈,消除了不安心理,表现较为安静、合作。

家长的疑虑:既怕麻醉浅使小儿痛苦,又怕麻醉过深发生意外,或怕麻醉影响小儿的智力,常表现紧张、忧虑、心理不踏实。

3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的因素

小儿住院和接受医疗可发生严重的情感问题[2]。一些病儿在出院后长期持续存在行为紊乱,其干扰程度取决于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儿的年龄。

6个月以下婴儿对离开双亲无烦恼,他们很容易把护士当作母亲,从心理学角度看,此时是接受大手术的良好年龄,但长期分离也可能影响双亲与小儿的感情。其它各年龄组小儿与家长分离都有不同程度的害怕、疑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小儿情感理智上发育尚不成熟,对手术治疗不能理解其合理性。家长的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活动常可影响小儿心理活动;环境的影响,医院对小儿来说是一个陌生地方,住院后与家庭分离,以及住院时间长短;家庭背景也可对小儿引起情感问题与家庭对他们的溺爱程度有关;惧怕静脉穿刺及手术麻醉,小儿对麻醉的恐惧主要是害怕术中不能入眠、手术疼痛或术后不能苏醒;以往手术麻醉不愉快的回忆重现,可拒绝再次麻醉的实施。麻醉医师的影响,术前没能与小儿做好心理谈话,没能取得小儿的信任或因操作不熟练使他们遭受了痛苦。

4不良心理反应对麻醉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术前小儿所出现的严重心理反应,使机体低抗力下降,而削弱机体对麻药的耐受力。由于严重的心理学反应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麻醉诱导及管理。麻醉前小儿心理准备不适当或采取强制性措施,有可能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如恐惧、夜尿、抑郁、焦虑、行为改变等后遗症,可延致数年[3]。小儿因恐惧心理拒绝麻醉操作。由于恐惧反应,可使胃排空时间延长,诱导及术中、术后易发生呕吐误吸。

5麻醉医师所面临的任务

一个麻醉医师必须认识到预防小儿心理创伤,小儿的心理准备与术前用药同样重要。

对幼儿期多和患儿在一起,在麻醉操作上采用:在未入睡前让其与父母陪伴,这主要是消除患儿的“迟延模仿”。麻醉以全身麻醉为主。对学龄前期由于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无抽象思维、自我较突出,故术前除多和患儿在一起外,还须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说明麻醉的安全性,并想办法使患儿早日适应环境,熟悉麻醉师。麻醉选择是基础麻醉或全身麻醉。

对学龄期,他们已有抽象思维但很幼稚,对自我有较清楚的认识,故与家长一起引导患儿配合我们麻醉,同其它患儿的亲身说法加以教育,并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有关麻醉和手术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通过以上做法如患儿能配合麻醉,则选用神经阻滞麻醉如硬膜外麻醉,力求做到手术区绝对无痛。反之则用基础或全麻。

少年期,他们思维已开始成熟,但考虑问题爱从自我出发,故他们对手术和麻醉的恐惧一是手术、麻醉本身,二是对他们将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于手术外露部位的羞涩和恐慌。针对上述问题和患儿讲明麻醉的安全性,将来不影响他们的智力及身体健康等,减少他们的恐惧心理。麻醉方法基本同于成人,术中尽可能早的让他们安静入睡。

6结语

以往临床工作中,人们都注意到患儿的种种不安情绪,做了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因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没把心理、社会因素摆在一定位置上,这是较为遗憾的。特别是在小儿麻醉时,不可忽略心理因素,给患儿带来心理创伤,期待在今后工作中,作更大努力,探讨小儿心理与麻醉手术的关系,取得更多临床经验。

摘要:小儿的心理状态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其住院和接受医疗期间可出现严重的心理反应,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机体低抗力下降,而削弱机体对麻药的耐受力,不利于麻醉诱导及管理,而且还会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文章初步探讨了小儿麻醉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小儿麻醉心理学心理反应

小儿的心理状态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儿手术麻醉前如未做好适当的心理准备,不仅影响麻醉的实施及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1953年Eckenhoff提示一个事实[1]:每6个接受扁桃体摘除术的儿童中,就有1个在术后出现人格障碍;若麻醉诱导骚乱不稳,则2名儿童中就有1名产生精神创伤症状。因此麻醉医师必须能够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术前为病儿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以减少或避免小儿的精神创伤,便于麻醉的实施,本文从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小儿麻醉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潘守东,马旭波1儿童术后镇痛的问题1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3:30

小儿麻醉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龄3~14岁,手术包括下肢、腹部、会阴、尿道成型术、外伤、烧伤疤痕松解等。

1.2麻醉方法根据小儿手术部位、时间长短及病情等差异,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静脉麻醉氯胺酮(Ⅰ组),连续硬膜外阻滞+静脉麻醉乐维静[1](Ⅱ组),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阿托品0.015~0.02mg/kg,苯巴比妥钠0.05~0.1g。按小儿麻醉常规操作,学龄前儿童宜在肌肉注射氯胺酮5~8mg/kg或静脉注射乐维静2~2.5mg/kg麻醉下完成。经鼻给氧,开放静脉。使用FD-M99P多参数监测仪测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脉搏(P)。配制复合液:(1)用5%葡萄糖200ml+氯胺酮200mg,滴速维持30~50滴/min。(2)用5%葡萄糖200ml+乐维静400mg。

2结果

Ⅰ组醒后有哭闹、兴奋、呕吐、复视。

Ⅱ组术中安静无明显躁动,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组,醒后安静,问话可答、无哭闹、兴奋、呕吐、复视等表现。

循环呼吸的变化:Ⅰ组轻度下降,但均在90%以上。无呼吸暂停。Ⅱ组13例SpO2下降至80%~90%,均在数秒钟内恢复。Ⅱ组注药后5minBP、P均有下降。约3min后稍有回升,维持在正常偏低水平。Ⅰ组注药后血压上升,脉搏增快,5min后略有下降且稳定在正常水平。

3讨论

小儿手术的麻醉,选择一种既能使患儿安静、无痛、肌肉松弛等配合手术,又能在术毕尽快清醒,不良反应少的复合用药。Ⅱ组的特点是:(1)在体内迅速分布与代谢,分布半衰期30~60min;(2)不良反应少;(3)使用方便,既可以静注,又以间断追加或静滴;(4)麻醉可靠、安全。

结果表明,乐维静与氯胺酮组比较,乐维静起效迅速,入睡平稳,无睁眼、眼球震颤、肢体不自主活动等。在静注一个基础量后持续静滴即可达到维持麻醉的目的。乐维静具有麻醉后迅速恢复的优点,在停药后2~5min左右,患儿就能睁眼,回答简单问题。清醒的患儿无嗜睡现象。一般手术结束后10min内,患儿即可离开手术室。

静注乐维静可能产生一过性呼吸抑制。从SpO2下降的数值来看,虽较氯胺酮明显,且在数秒内自行恢复,或托起下颌即可改善,做好给氧和气管插管的准备十分必要,使小儿上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以防不测。

乐维静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抑制心肌和心血管系统的神经反射,导致血压下降。由于乐维静缺乏去迷走神经样作用,可能心率减慢,要严密观察,有时补充血容量和使用阿托品能防止血压过低,纠正心动过缓。清醒后立即恢复注药前的水平,氯胺酮则相反,用药后血压上升,脉搏增快,以后略有下降。

复合麻醉能使患儿迅速入睡,迅速苏醒,醒后不良反应少,但并非最佳选择。对有脏器损伤的急危重小儿腹部手术,宜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加全麻气管插管较为安全。

小儿麻醉范文篇6

关键词:小儿麻醉心理学心理反应

小儿的心理状态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儿手术麻醉前如未做好适当的心理准备,不仅影响麻醉的实施及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1953年Eckenhoff提示一个事实[1]:每6个接受扁桃体摘除术的儿童中,就有1个在术后出现人格障碍;若麻醉诱导骚乱不稳,则2名儿童中就有1名产生精神创伤症状。因此麻醉医师必须能够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术前为病儿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以减少或避免小儿的精神创伤,便于麻醉的实施,本文从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小儿麻醉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地向复杂、抽象发展。从最新的反射活动到随意活动,然后发展到意志活动、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从最新的无意发展为有意的,即小儿从直接受外界影响和受成人支配,发展到越来越能按照自己的目的来行动。从出生时仅有一些素质的差别到逐渐形成个性。因此,小儿心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有规律的过程,是受先天遗传、环境影响和经验积累的制约。当小儿在患病或接受麻醉、手术时所表现的心理障碍与此有关。

三岁以内患儿,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也无所谓悲观与乐观及不安情绪,只能用啼哭来表现自己的种种感觉,这与此阶段的年龄特征有关。同时,他们完全是在成人照料下生活,只跟父母和养育者,小儿的情感是需要抚爱和逗弄等。

学龄前小儿,脑神经发育接近完好,大致接近成人生理发育,心理发育也逐渐成熟,能把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比较,但毕竟是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孩子,依恋心理明显存在,自控能力差,但可塑性也特大,喜欢受到鼓励和夸奖,以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学龄期小儿,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知识经验的增长,已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来拟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和规定行为准则,当患病时心理压力与成人近似,非常注意医生和家长对自己疾病的态度,因此,要注意避免增加患儿的心理压力或创伤而影响治病配合与效果。

2术前的心理状态

医学心理学认为: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患儿对疾病的态度既取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同时个体差异也是明显的。因此,患儿对疾病也持有不同的反映。

在消极的心理反应方面:有害怕疑虑、恐惧心理、忧郁反应,主要表现有不安全感和孤独感、胆小怕事、情绪不稳、行为举止退步现象,较重者表现为惊恐,特别是术前在手术室门前与其家长分离时,恐惧反应更加明显,常见哭闹不安、战栗、惊叫、挣扎、逃跑等姿态反常,对麻醉前操作极不合作。

积极的心理反应: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一般与麻醉医师进行了充分的交谈,消除了不安心理,表现较为安静、合作。

家长的疑虑:既怕麻醉浅使小儿痛苦,又怕麻醉过深发生意外,或怕麻醉影响小儿的智力,常表现紧张、忧虑、心理不踏实。

3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的因素

小儿住院和接受医疗可发生严重的情感问题[2]。一些病儿在出院后长期持续存在行为紊乱,其干扰程度取决于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儿的年龄。

6个月以下婴儿对离开双亲无烦恼,他们很容易把护士当作母亲,从心理学角度看,此时是接受大手术的良好年龄,但长期分离也可能影响双亲与小儿的感情。其它各年龄组小儿与家长分离都有不同程度的害怕、疑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小儿情感理智上发育尚不成熟,对手术治疗不能理解其合理性。家长的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活动常可影响小儿心理活动;环境的影响,医院对小儿来说是一个陌生地方,住院后与家庭分离,以及住院时间长短;家庭背景也可对小儿引起情感问题与家庭对他们的溺爱程度有关;惧怕静脉穿刺及手术麻醉,小儿对麻醉的恐惧主要是害怕术中不能入眠、手术疼痛或术后不能苏醒;以往手术麻醉不愉快的回忆重现,可拒绝再次麻醉的实施。麻醉医师的影响,术前没能与小儿做好心理谈话,没能取得小儿的信任或因操作不熟练使他们遭受了痛苦。

4不良心理反应对麻醉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术前小儿所出现的严重心理反应,使机体低抗力下降,而削弱机体对麻药的耐受力。由于严重的心理学反应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麻醉诱导及管理。麻醉前小儿心理准备不适当或采取强制性措施,有可能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如恐惧、夜尿、抑郁、焦虑、行为改变等后遗症,可延致数年[3]。小儿因恐惧心理拒绝麻醉操作。由于恐惧反应,可使胃排空时间延长,诱导及术中、术后易发生呕吐误吸。

5麻醉医师所面临的任务

一个麻醉医师必须认识到预防小儿心理创伤,小儿的心理准备与术前用药同样重要。

对幼儿期多和患儿在一起,在麻醉操作上采用:在未入睡前让其与父母陪伴,这主要是消除患儿的“迟延模仿”。麻醉以全身麻醉为主。对学龄前期由于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无抽象思维、自我较突出,故术前除多和患儿在一起外,还须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说明麻醉的安全性,并想办法使患儿早日适应环境,熟悉麻醉师。麻醉选择是基础麻醉或全身麻醉。

对学龄期,他们已有抽象思维但很幼稚,对自我有较清楚的认识,故与家长一起引导患儿配合我们麻醉,同其它患儿的亲身说法加以教育,并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有关麻醉和手术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通过以上做法如患儿能配合麻醉,则选用神经阻滞麻醉如硬膜外麻醉,力求做到手术区绝对无痛。反之则用基础或全麻。

少年期,他们思维已开始成熟,但考虑问题爱从自我出发,故他们对手术和麻醉的恐惧一是手术、麻醉本身,二是对他们将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于手术外露部位的羞涩和恐慌。针对上述问题和患儿讲明麻醉的安全性,将来不影响他们的智力及身体健康等,减少他们的恐惧心理。麻醉方法基本同于成人,术中尽可能早的让他们安静入睡。

6结语

以往临床工作中,人们都注意到患儿的种种不安情绪,做了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因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没把心理、社会因素摆在一定位置上,这是较为遗憾的。特别是在小儿麻醉时,不可忽略心理因素,给患儿带来心理创伤,期待在今后工作中,作更大努力,探讨小儿心理与麻醉手术的关系,取得更多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1潘守东,马旭波1儿童术后镇痛的问题1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3:30

小儿麻醉范文篇7

关键词:小儿麻醉心理学心理反应

小儿的心理状态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小儿手术麻醉前如未做好适当的心理准备,不仅影响麻醉的实施及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1953年Eckenhoff提示一个事实[1]:每6个接受扁桃体摘除术的儿童中,就有1个在术后出现人格障碍;若麻醉诱导骚乱不稳,则2名儿童中就有1名产生精神创伤症状。因此麻醉医师必须能够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术前为病儿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以减少或避免小儿的精神创伤,便于麻醉的实施,本文从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小儿麻醉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地向复杂、抽象发展。从最新的反射活动到随意活动,然后发展到意志活动、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从最新的无意发展为有意的,即小儿从直接受外界影响和受成人支配,发展到越来越能按照自己的目的来行动。从出生时仅有一些素质的差别到逐渐形成个性。因此,小儿心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有规律的过程,是受先天遗传、环境影响和经验积累的制约。当小儿在患病或接受麻醉、手术时所表现的心理障碍与此有关。

三岁以内患儿,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也无所谓悲观与乐观及不安情绪,只能用啼哭来表现自己的种种感觉,这与此阶段的年龄特征有关。同时,他们完全是在成人照料下生活,只跟父母和养育者,小儿的情感是需要抚爱和逗弄等。

学龄前小儿,脑神经发育接近完好,大致接近成人生理发育,心理发育也逐渐成熟,能把自己与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比较,但毕竟是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孩子,依恋心理明显存在,自控能力差,但可塑性也特大,喜欢受到鼓励和夸奖,以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学龄期小儿,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知识经验的增长,已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来拟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和规定行为准则,当患病时心理压力与成人近似,非常注意医生和家长对自己疾病的态度,因此,要注意避免增加患儿的心理压力或创伤而影响治病配合与效果。

2术前的心理状态

医学心理学认为:病人对疾病的态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患儿对疾病的态度既取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同时个体差异也是明显的。因此,患儿对疾病也持有不同的反映。

在消极的心理反应方面:有害怕疑虑、恐惧心理、忧郁反应,主要表现有不安全感和孤独感、胆小怕事、情绪不稳、行为举止退步现象,较重者表现为惊恐,特别是术前在手术室门前与其家长分离时,恐惧反应更加明显,常见哭闹不安、战栗、惊叫、挣扎、逃跑等姿态反常,对麻醉前操作极不合作。

积极的心理反应: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一般与麻醉医师进行了充分的交谈,消除了不安心理,表现较为安静、合作。

家长的疑虑:既怕麻醉浅使小儿痛苦,又怕麻醉过深发生意外,或怕麻醉影响小儿的智力,常表现紧张、忧虑、心理不踏实。

3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的因素

小儿住院和接受医疗可发生严重的情感问题[2]。一些病儿在出院后长期持续存在行为紊乱,其干扰程度取决于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儿的年龄。

6个月以下婴儿对离开双亲无烦恼,他们很容易把护士当作母亲,从心理学角度看,此时是接受大手术的良好年龄,但长期分离也可能影响双亲与小儿的感情。其它各年龄组小儿与家长分离都有不同程度的害怕、疑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小儿情感理智上发育尚不成熟,对手术治疗不能理解其合理性。家长的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活动常可影响小儿心理活动;环境的影响,医院对小儿来说是一个陌生地方,住院后与家庭分离,以及住院时间长短;家庭背景也可对小儿引起情感问题与家庭对他们的溺爱程度有关;惧怕静脉穿刺及手术麻醉,小儿对麻醉的恐惧主要是害怕术中不能入眠、手术疼痛或术后不能苏醒;以往手术麻醉不愉快的回忆重现,可拒绝再次麻醉的实施。麻醉医师的影响,术前没能与小儿做好心理谈话,没能取得小儿的信任或因操作不熟练使他们遭受了痛苦。

4不良心理反应对麻醉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术前小儿所出现的严重心理反应,使机体低抗力下降,而削弱机体对麻药的耐受力。由于严重的心理学反应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麻醉诱导及管理。麻醉前小儿心理准备不适当或采取强制性措施,有可能造成小儿的精神创伤,如恐惧、夜尿、抑郁、焦虑、行为改变等后遗症,可延致数年[3]。小儿因恐惧心理拒绝麻醉操作。由于恐惧反应,可使胃排空时间延长,诱导及术中、术后易发生呕吐误吸。

5麻醉医师所面临的任务

一个麻醉医师必须认识到预防小儿心理创伤,小儿的心理准备与术前用药同样重要。

对幼儿期多和患儿在一起,在麻醉操作上采用:在未入睡前让其与父母陪伴,这主要是消除患儿的“迟延模仿”。麻醉以全身麻醉为主。对学龄前期由于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无抽象思维、自我较突出,故术前除多和患儿在一起外,还须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说明麻醉的安全性,并想办法使患儿早日适应环境,熟悉麻醉师。麻醉选择是基础麻醉或全身麻醉。

对学龄期,他们已有抽象思维但很幼稚,对自我有较清楚的认识,故与家长一起引导患儿配合我们麻醉,同其它患儿的亲身说法加以教育,并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有关麻醉和手术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通过以上做法如患儿能配合麻醉,则选用神经阻滞麻醉如硬膜外麻醉,力求做到手术区绝对无痛。反之则用基础或全麻。

少年期,他们思维已开始成熟,但考虑问题爱从自我出发,故他们对手术和麻醉的恐惧一是手术、麻醉本身,二是对他们将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于手术外露部位的羞涩和恐慌。针对上述问题和患儿讲明麻醉的安全性,将来不影响他们的智力及身体健康等,减少他们的恐惧心理。麻醉方法基本同于成人,术中尽可能早的让他们安静入睡。

6结语

以往临床工作中,人们都注意到患儿的种种不安情绪,做了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因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没把心理、社会因素摆在一定位置上,这是较为遗憾的。特别是在小儿麻醉时,不可忽略心理因素,给患儿带来心理创伤,期待在今后工作中,作更大努力,探讨小儿心理与麻醉手术的关系,取得更多临床经验。[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潘守东,马旭波1儿童术后镇痛的问题1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3:30

2张秉钧1小儿麻醉进展1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4

小儿麻醉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期行下腹部、下肢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6月~6岁,ASAⅡ级。依对应年龄、体重和手术随机分为A、B两组(n=30),A组为腰麻组,B组为全凭静脉麻组。

1.2麻醉方法:患儿术前禁食6h,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4~6mg/kg、海俄辛0.01~0.02mg/kg。入室时予肌注氯胺酮5~7mg/kg,入睡后面罩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静滴5%葡萄糖盐水4~10ml/(kg・h)。A组行腰麻,一人固定小儿,取右侧卧位,予屈髋屈膝不屈颈,确定腰3~4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22G或24G国际通用型号静脉套管针针芯经穿刺点刺入,达蛛网膜下腔后观察针尾部脑脊液流出,接注射器,按患儿脊柱长度,注入0.5%布比卡因0.15mg/cm,随即平卧,术中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B组以2mg/(kg・h)持续输注氯胺酮行全凭静脉麻醉,亦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必要时予氯胺酮每次1mg/kg。

1.3监测与记录指标:采用欧美达7100监护仪连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记录入室、术始、术中(术始30min)、术毕的数值,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唤之能应、睁眼或哭闹)、B组氯胺酮的公斤体重剂量,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咪达唑仑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麻醉效果满意,能配合手术顺利进行。A组较B组平稳,两组患儿血压、心率入室时差别无统计意义外,术中各时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B组中有6例因手术时间较长,需于术中加用1次氯胺酮;A组苏醒时间较B组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较B组少,B组有6例出现分泌物过多,3例出现恶心呕吐,行吸引处理,未见头痛、尿潴留、明显兴奋等不良反应。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与A组比较P<0.051mmHg=0.133kPa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讨论

对于手术时间较短的小儿手术,现在多采用全静脉麻醉,而氯胺酮由于其有快速、止痛、效果确切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其用量较大,需频繁加药而增加工作量,肌松不完善,可致牵拉反射,对内脏镇痛差,且有迟醒、兴奋、分泌物增加、喉反射异常等并发症[1],如时间稍长不无顾忌。

小儿麻醉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期行下腹部、下肢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6月~6岁,ASAⅡ级。依对应年龄、体重和手术随机分为A、B两组(n=30),A组为腰麻组,B组为全凭静脉麻组。

1.2麻醉方法:患儿术前禁食6h,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4~6mg/kg、海俄辛0.01~0.02mg/kg。入室时予肌注氯胺酮5~7mg/kg,入睡后面罩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静滴5%葡萄糖盐水4~10ml/(kg・h)。A组行腰麻,一人固定小儿,取右侧卧位,予屈髋屈膝不屈颈,确定腰3~4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22G或24G国际通用型号静脉套管针针芯经穿刺点刺入,达蛛网膜下腔后观察针尾部脑脊液流出,接注射器,按患儿脊柱长度,注入0.5%布比卡因0.15mg/cm,随即平卧,术中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B组以2mg/(kg・h)持续输注氯胺酮行全凭静脉麻醉,亦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必要时予氯胺酮每次1mg/kg。

1.3监测与记录指标:采用欧美达7100监护仪连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记录入室、术始、术中(术始30min)、术毕的数值,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唤之能应、睁眼或哭闹)、B组氯胺酮的公斤体重剂量,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咪达唑仑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麻醉效果满意,能配合手术顺利进行。A组较B组平稳,两组患儿血压、心率入室时差别无统计意义外,术中各时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B组中有6例因手术时间较长,需于术中加用1次氯胺酮;A组苏醒时间较B组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较B组少,B组有6例出现分泌物过多,3例出现恶心呕吐,行吸引处理,未见头痛、尿潴留、明显兴奋等不良反应。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与A组比较P<0.051mmHg=0.133kPa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讨论

对于手术时间较短的小儿手术,现在多采用全静脉麻醉,而氯胺酮由于其有快速、止痛、效果确切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其用量较大,需频繁加药而增加工作量,肌松不完善,可致牵拉反射,对内脏镇痛差,且有迟醒、兴奋、分泌物增加、喉反射异常等并发症[1],如时间稍长不无顾忌。

小儿麻醉范文篇10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气管插管;脑电双频谱指数

丙泊酚静脉麻醉血流动力学躁动静脉全麻为小儿腹腔镜手术中常用方法,丙泊酚作为短效麻醉药,具有良好的可控性,但由于无法实时监测血药浓度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若仅仅依据麻醉医师的判定给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1]。BIS靶控装置有利于对麻醉深度进行有效控制,提供个体化的麻醉深度,以改善由于麻醉过浅或过深所致的疼痛恐惧及嗜睡等现象,提升麻醉效果[2,3]。本研究探讨了气管插管BIS靶控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儿血流动力学及躁动的影响,以优化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方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于运城同德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41例,研究获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7.34±1.05)岁;手术类型:疝修补15例、阑尾切除26例;体重11~39kg,平均(22.08±1.13)kg。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7.29±0.98)岁;手术类型:疝修补17例、阑尾切除24例;体重11~37kg,平均(22.15±1.10)kg。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意识清晰,精神状态良好;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排除标准:①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②存在过敏史;③严重肝肾功能损伤。1.3方法2组术前常规禁食禁水,入室后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监测基础生命体征。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静脉注射全麻,以0.25%罗哌卡因0.5mL/kg行骶管阻滞,随后将6~10mg/kg丙泊酚经静脉通道持续静脉滴注,术毕丙泊酚停止用药,采用1μg/kg芬太尼镇痛。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BIS靶控丙泊酚静脉麻醉,以2mg/kg丙泊酚、2μg/kg芬太尼、0.1mg/kg维库溴铵诱导麻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根据BIS反馈的信息对丙泊酚靶向输注速度及剂量进行控制,采用瑞芬太尼麻醉维持,控制BIS值在40~60,依据患儿实际情况添加0.05mg/kg维库溴铵。1.4评价指标①血流动力学:记录2组麻醉前(T0)、插管即刻(T1)、术毕(T2)时SpO2、HR水平。②躁动:苏醒即刻采用苏醒期躁动(PAED)量表[4]评估,主要包括患儿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行动带有目的性、眼睛注视护理人员、无法被安抚、不安宁等方面,总分为20分,躁动程度与评分间呈正相关。③统计2组苏醒时间。④不良反应:嗜睡、呛咳。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pO2、HR水平2组T0、T1、T2时SpO2及T0时HR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T1、T时HR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2.2PAED评分、苏醒时间观察组PAED评分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2.3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小儿各个器官及功能仍未发育成熟,对药物耐受性较差,同时小儿手术时间较短,若无法对术中麻醉深度进行有效控制,可能会导致麻醉镇静过浅而增加苏醒期恐惧及疼痛程度,麻醉过深则可导致患儿进入深度沉睡状态,延长苏醒时间,不利于术后恢复[5]。故采取何种麻醉方法以在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下,缓解患儿疼痛程度、减轻拔管及插管等刺激所致的不良反应,缩短苏醒时间,提升恢复质量,成为临床关注的课题。BIS作为监测麻醉深度的重要仪器,已获美国FDA认可,被用于监测镇静深度及催眠[6]。BIS主要是在功率谱分析基础上与患者脑电频率、功率等数据相结合,完成相关函数的分析,从而对患者脑组织皮质结构状态进行反映,准确评估患者使用镇痛、镇静及肌松药物后的镇静深度,并以数字分值形式进行反馈,有利于对患者大脑皮质抑制程度进行评估[7,8]。BIS能够连续实时反映麻醉深度,预测意识消失及恢复过程,客观评估麻醉药物浓度,对麻醉用药剂量及静脉滴注速度进行调节,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所致的相关不良反应,保障苏醒质量[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1、T2时HR水平高于对照组,PAED评分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小儿腹腔镜手术中气管插管BIS靶控丙泊酚静脉麻醉能够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对药物用量及速度进行有效控制,以促使患儿及时清醒,缩短苏醒时间。该麻醉方式还能够对抗手术过程中机械性牵拉或损伤,抑制苏醒及拔管期间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苏醒期躁动及呛咳等发生风险,提升患儿麻醉苏醒期的安全性。综上所述,气管插管BIS靶控丙泊酚静脉麻醉有利于稳定腹腔镜手术患儿血流动力学,降低躁动发生率,减少不良反应,患儿苏醒时间短,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董正华,魏晓永,李黎,等.氯胺酮与舒芬太尼对丙泊酚诱发小儿呼吸抑制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35(1):57-60.

[2]郭军,李宁,丁锐,等.脑电双频指数判断儿童脑损伤程度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9,26(5):386-389.

[3]陈晨,于泳浩,李清.脑电双频谱指数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准确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7,37(5):606-608.

[4]付雄,赵泽宇,曾会明,等.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诱导中的效果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2):1720-1722,1726.

[5]陶守君,雷卫平,黄娅琴,等.国产麻醉深度监测仪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一致性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8,34(9):878-881.

[6]宋晓阳,韩彬.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复合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咪啶对BIS和AAI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17,32(4):500-504.

[7]刘素霞,许铁,石远峰.BIS评分,丙泊酚血药浓度在ICU重症脑损伤伴意识障碍并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评估中相关性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2):117-120.

[8]何永冠,曹晓霞.BIS联合AAI指导麻醉深度对老年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6):887-889.

[9]吴茂彬,张同霞,谷建华,等.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量化评价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9):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