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3:45:17

小儿发热

小儿发热范文篇1

Treatmentofinfantfever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

KEYWORDSfever;therapy,TCM;zhengdifferentiationtreatment;casesrecord

发热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常常有这样的患儿,在外感高热消退后,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热,检查相关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均正常,患儿没有明显的不适,精神状况良好,西药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另有一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往往持续高热1~2个月不退,西医诊断原因不明而难以治疗。因此这些患儿往往投治于中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王霞芳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是第三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她对发热分别从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对低热、久热不退者往往有较好的疗效。

1太阳中风,营卫不和

若低热起伏,头晕乏力,盗汗较多,舌红苔薄,脉细小数,属营卫不和,营弱卫强,宜桂枝汤加味治疗。

案例:樊某某,男,7岁,2003年5月7日初诊。反复低热9d。晨起体温37.1℃,入夜体温38.1℃,咽红痛,自觉头晕乏力,动则汗出,盗汗,纳可,口臭,大便偏干。体检:咽红,扁桃体增大,两肺(-),舌红、苔薄腻,脉细小数,血常规正常。诊断为感冒,低热,辨证属营卫不和,内热未清。治宜调和营卫,兼清里热,方选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3g,白芍6g,甘草3g,生姜3g,红枣6g,桔梗6g,炒大力子10g,连翘9g,杏仁9g,薏苡仁20g,青蒿9g,黄芩6g,太子参6g,南沙参10g,炒莱菔子10g。服4剂后,体温转平,盗汗好转,唯口臭便干未除,再以上方加减巩固之。

按语:本例患儿素有内热,汗出腠疏导致营阴受损,营卫不和,营弱卫强,低热起伏,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青蒿、黄芩清里热,桔梗、炒大力子利咽消蛾,连翘、炒莱菔子清肠通便,再加太子参、南沙参益气扶卫固表。

2太少同病,少阳郁热

若发热不退,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属表证未解,内传少阳,邪郁于少阳,治宜和解太少,柴胡桂枝汤出入。

案例:王某,女,13岁,2000年12月24日初诊。反复发热2个月,以高热为主,午后先寒战后发热,高达40℃,服“美林退热糖浆”后得汗大出,凌晨热退,午后热又升,伴头晕畏寒,已住院10d。全身体检、血液细菌培养正常,血沉48mm/h,CT示肝脾轻度肿大。患儿胃纳尚可,大便偏干,舌红多刺,苔微黄腻,脉细弦数。诊断为发热待查,辨证属表邪未解,内传少阳,拟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6g,黄芩9g,桂枝3g,青蒿9g,炒白芍6g,甘草3g,生姜3g,红枣6g,太子参6g,薄荷(后下)3g,竹叶9g。服3剂。2000年12月28日复诊,高热退后未再反复,神振纳增,微微盗汗,大便偏干,苔薄而润,脉转细软。久热虽退,元气已虚,继以益气扶元润燥,方用参苓白术散加杏仁、栝楼仁、火麻仁为治。

按语:患儿发热虽2个月,从六经辨证属表证未罢,已内传少阳,选用柴胡桂枝汤两解太少,以和解少阳为主,使病邪自少阳转出太阳,汗出而解。

3太阳表里同病

若发热不长,伴鼻塞流涕,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舌苔白腻,属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表里同病的蓄水证,应用五苓散加味治疗。

案例:邵某,女,12岁,2003年5月7日初诊。患儿低热2d,体温37.7℃,自觉头晕,鼻塞,晨起流涕喷嚏,不咳,大便稀薄,2~3次/d。素有疳积,形矮体瘦,舌红、苔薄白腻,脉细小数。诊断为感冒,表证未解,水湿内停。治以解表清热,利水渗湿,用五苓散加味。处方:桂枝3g,焦白术10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9g,炙甘草3g,炒党参9g,黄芩6g,青蒿9g,炒扁豆10g,炒山药12g,生姜3g,红枣6g。服5剂后低热已退,头晕缓解,便秘已2d,舌红、苔薄白,表证已解,里滞未化,上方去桂枝、泽泻、扁豆、山药、生姜、红枣,加连翘9g、炒莱菔子10g、炒白芍9g、炒枳壳9g、大腹皮10g等理气消导通便之药,再进7剂以健脾开胃,理气通便,清热。

按语:本例患者素体脾虚,新感外邪,太阳表证未解,外邪内传,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表里同病,用五苓散急则治表,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另加党参、山药、扁豆健脾益气,治素有之疳积,加黄芩、青蒿以清里热。

4里热蕴郁,湿热不清

若低热时间较长,多发生在夏热季节,或伴口臭,纳呆,大便干结,舌苔厚腻,则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用藿朴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案例:李某,男,7岁,2003年5月19日初诊。患儿午后低热1个月,体温37.5~37.7℃,至夜不退,晨起热平,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无咳,纳可,二便正常。既往有低热史,血常规正常,舌红、苔微黄腻,脉小数。证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宜清热化湿,芳香辟秽。处方:藿香10g,佩兰10g,厚朴6g,杏仁6g,薏苡仁30g,青蒿9g,白薇9g,黄芩6g,猪苓10g,茯苓10g,甘草3g,青皮3g,陈皮3g,另甘露消毒丹6g(包煎)。7剂药后低热基本消退。

按语:本例患者素有低热史,辨证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宜芳香化湿,兼清里热。

5热病日久,气阴两虚

若体虚多病,感染性疾病后期,发热持续,伴口干,自汗,盗汗,舌红赤少苔,脉细数,属热病日久,气阴两虚,宜青蒿鳖甲汤、生脉饮加减。

小儿发热范文篇2

[关键词]发热;中医疗法;辨证论治;医案

Treatmentofinfantfever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

KEYWORDSfever;therapy,TCM;zhengdifferentiationtreatment;casesrecord

发热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常常有这样的患儿,在外感高热消退后,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热,检查相关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均正常,患儿没有明显的不适,精神状况良好,西药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另有一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往往持续高热1~2个月不退,西医诊断原因不明而难以治疗。因此这些患儿往往投治于中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王霞芳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是第三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她对发热分别从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对低热、久热不退者往往有较好的疗效。

1太阳中风,营卫不和

若低热起伏,头晕乏力,盗汗较多,舌红苔薄,脉细小数,属营卫不和,营弱卫强,宜桂枝汤加味治疗。

案例:樊某某,男,7岁,2003年5月7日初诊。反复低热9d。晨起体温37.1℃,入夜体温38.1℃,咽红痛,自觉头晕乏力,动则汗出,盗汗,纳可,口臭,大便偏干。体检:咽红,扁桃体增大,两肺(-),舌红、苔薄腻,脉细小数,血常规正常。诊断为感冒,低热,辨证属营卫不和,内热未清。治宜调和营卫,兼清里热,方选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3g,白芍6g,甘草3g,生姜3g,红枣6g,桔梗6g,炒大力子10g,连翘9g,杏仁9g,薏苡仁20g,青蒿9g,黄芩6g,太子参6g,南沙参10g,炒莱菔子10g。服4剂后,体温转平,盗汗好转,唯口臭便干未除,再以上方加减巩固之。

按语:本例患儿素有内热,汗出腠疏导致营阴受损,营卫不和,营弱卫强,低热起伏,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青蒿、黄芩清里热,桔梗、炒大力子利咽消蛾,连翘、炒莱菔子清肠通便,再加太子参、南沙参益气扶卫固表。

2太少同病,少阳郁热

若发热不退,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属表证未解,内传少阳,邪郁于少阳,治宜和解太少,柴胡桂枝汤出入。

案例:王某,女,13岁,2000年12月24日初诊。反复发热2个月,以高热为主,午后先寒战后发热,高达40℃,服“美林退热糖浆”后得汗大出,凌晨热退,午后热又升,伴头晕畏寒,已住院10d。全身体检、血液细菌培养正常,血沉48mm/h,CT示肝脾轻度肿大。患儿胃纳尚可,大便偏干,舌红多刺,苔微黄腻,脉细弦数。诊断为发热待查,辨证属表邪未解,内传少阳,拟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6g,黄芩9g,桂枝3g,青蒿9g,炒白芍6g,甘草3g,生姜3g,红枣6g,太子参6g,薄荷(后下)3g,竹叶9g。服3剂。2000年12月28日复诊,高热退后未再反复,神振纳增,微微盗汗,大便偏干,苔薄而润,脉转细软。久热虽退,元气已虚,继以益气扶元润燥,方用参苓白术散加杏仁、栝楼仁、火麻仁为治。

按语:患儿发热虽2个月,从六经辨证属表证未罢,已内传少阳,选用柴胡桂枝汤两解太少,以和解少阳为主,使病邪自少阳转出太阳,汗出而解。

3太阳表里同病

若发热不长,伴鼻塞流涕,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舌苔白腻,属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表里同病的蓄水证,应用五苓散加味治疗。

案例:邵某,女,12岁,2003年5月7日初诊。患儿低热2d,体温37.7℃,自觉头晕,鼻塞,晨起流涕喷嚏,不咳,大便稀薄,2~3次/d。素有疳积,形矮体瘦,舌红、苔薄白腻,脉细小数。诊断为感冒,表证未解,水湿内停。治以解表清热,利水渗湿,用五苓散加味。处方:桂枝3g,焦白术10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9g,炙甘草3g,炒党参9g,黄芩6g,青蒿9g,炒扁豆10g,炒山药12g,生姜3g,红枣6g。服5剂后低热已退,头晕缓解,便秘已2d,舌红、苔薄白,表证已解,里滞未化,上方去桂枝、泽泻、扁豆、山药、生姜、红枣,加连翘9g、炒莱菔子10g、炒白芍9g、炒枳壳9g、大腹皮10g等理气消导通便之药,再进7剂以健脾开胃,理气通便,清热。

按语:本例患者素体脾虚,新感外邪,太阳表证未解,外邪内传,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表里同病,用五苓散急则治表,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另加党参、山药、扁豆健脾益气,治素有之疳积,加黄芩、青蒿以清里热。

4里热蕴郁,湿热不清

若低热时间较长,多发生在夏热季节,或伴口臭,纳呆,大便干结,舌苔厚腻,则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用藿朴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案例:李某,男,7岁,2003年5月19日初诊。患儿午后低热1个月,体温37.5~37.7℃,至夜不退,晨起热平,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无咳,纳可,二便正常。既往有低热史,血常规正常,舌红、苔微黄腻,脉小数。证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宜清热化湿,芳香辟秽。处方:藿香10g,佩兰10g,厚朴6g,杏仁6g,薏苡仁30g,青蒿9g,白薇9g,黄芩6g,猪苓10g,茯苓10g,甘草3g,青皮3g,陈皮3g,另甘露消毒丹6g(包煎)。7剂药后低热基本消退。

按语:本例患者素有低热史,辨证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宜芳香化湿,兼清里热。

5热病日久,气阴两虚

若体虚多病,感染性疾病后期,发热持续,伴口干,自汗,盗汗,舌红赤少苔,脉细数,属热病日久,气阴两虚,宜青蒿鳖甲汤、生脉饮加减。

小儿发热范文篇3

小儿肺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小儿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再加上小儿寒热不知自调,故小儿极易感触外邪而引发肺系疾病。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热,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与肃降是肺系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气之为病,痰饮阻肺,热邪袭肺、蕴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气、痰、热三个方面浅谈小儿肺系疾病的中医证治。

1肺气之病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共同完成肺的各种生理功能。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以及肺气虚损两方面。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又多因肺气郁、肺气闭而致,因而肺气病理可表现为肺气虚、肺气郁、肺气闭三种情况。

1.1肺气虚多见于小儿肺系慢性疾病,因咳嗽不已,肺气耗散,肺气不敛所致。表现为咳嗽气短,痰涎清稀,倦怠懒言,声低气怯,面色光白白,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拟敛肺补气之法,方剂如补肺汤、六君子汤等。若肺气上逆等喘咳较甚者,伍以沉香、苏子降气止咳;肾虚不能纳气,动则喘甚者,加补骨脂、胡桃肉补肾纳气;若寒痰内盛,咳痰稀薄量多,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半夏温肺化痰。

1.2肺气郁多因痰湿之邪或外感之邪入里蒙蔽肺络而致。本证既有卫表不和,又有肺宣不畅,表里俱重[2]。特点是必有发热,咳而不畅,而未有肺闭症状[3]。治疗重点是宣泄散邪,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常用药为牛蒡子、荆芥、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玄参、栀子,此时用药切忌苦寒,以防冰伏遏邪。此外,还应该调理脾胃之气,疏肝理气,通过宣畅全身气机,以解蒙郁之肺气。

1.3肺气闭多因痰饮之邪闭肺而致,为气郁之甚。见于风邪外感,肺气郁闭证。症见咳嗽,或先咳后喘,重则气急鼻煽,三凹症明显,涕泪全无,特点是咳多于喘,咳声不畅。肺气闭有寒闭,热闭之分。寒闭:症见发热,喉间痰吼,痰色白黏,舌淡,苔白腻,治宜温开,方剂如三拗汤、华盖散;热闭:症见高热,吐黄色黏痰,舌红苔黄腻,治宜凉开,方剂如麻杏石甘汤。若寒热不甚明显,只是每遇情志刺激而突然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者,有肺气郁闭致喘之嫌,治宜开郁降气,方剂如五磨饮子。

2痰饮阻肺

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不仅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中的未被排出的无形痰液[4]。痰饮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致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宣,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小儿形气未充,脾、肺、肾功能不足,易生痰饮,又气血不足,咳痰无力,痰饮不易排出,更易罹患痰饮之疾。痰饮阻肺,表现为咳嗽、咯痰、咳痰或喉中痰鸣声等,临床施治应分辨寒痰、热痰、痰湿、燥痰之不同。

2.1寒痰若痰白清稀,伴有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等外感风寒之象者,属寒痰。治宜温里散寒化痰为主,方剂如苓甘五味姜辛汤。若痰多欲呕,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咳甚喘急者,加厚朴、杏仁降气止呕;脾虚食少,可加太子参、白术、陈皮等益气健脾。

2.2热痰若痰黄有块,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伴有面赤身热,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等为热痰。宜清热化痰为主,方剂如清气化痰丸。若痰多气急,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痰稠胶黏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恶心明显者,加竹茹;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山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同时应注意顾护小儿脾胃,适当加用大山楂、太子参等养护胃气之品。

2.3痰湿若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伴有咳声重浊,痰多黏腻或稠厚有块,色白或灰,并伴大便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者,为湿痰。治宜燥湿化痰为主,方剂如二陈汤。若湿甚,可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

2.4燥痰若痰少而黏,难于咯出,并伴有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等证候,为燥痰。治宜润肺化痰为主,方剂如贝母瓜蒌散。若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等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若病痰饮而外感温燥较重者,可配合用桑杏汤,以轻宣温燥。

2.5其他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若气机失调,则津液停积而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气,而脾湿是成痰的基础,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浊蕴肺,肺气郁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现痰瘀互结。因此,治痰常兼治血[5]。此外,对正气不足,输化无权所致之虚痰,治宜标本兼顾,风痰为患又当祛风涤痰。

3邪热侵肺

3.1发热是儿科疾病常见证候叶天士《幼科要略》指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5]。对于小儿发热病,首先应区分外感与内伤。咽喉红肿与否,是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主要区别,咽部红肿多属外感发热,不红肿多为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必见咽红、舌红等症。里热之证,一定要见苔黄和烦躁。小儿发热,还要分虚实。辨虚热与实热主要掌握两点:①精神:精神好、饮食好为虚热;精神差、饮食差常属实热。②手足:手足凉、皮肤冷而后脑勺热者,为虚热;手足热而肌肤也热者为实热。实热也要分表里。如前所言,主要看咽喉红肿与否。而虚热主要有以下两点:①病程长,精神好,不烦躁,舌质润。②分清阴虚发热和阳虚发热,阴虚有舌光、烦躁、溲黄、汗出见症。阴虚发热又分肺阴虚、肾阴虚等。

3.2外感发热因风热之邪侵犯肺咽,邪在卫表,卫气不畅而致发热。可见恶风或微有汗出,不一定有咳嗽流涕,但必有咽红、舌红见症,治疗多用宣散之法,常用银翘散等辛凉解表之剂。另外,只要邪在肺卫,即使高热,也可散之,加用栀子、玄参、淡黄芩,但不可多用,也不可早用,误用邪不易透。若热侵心包,治宜开泻,用泻心汤。邪犯肝肾,治宜滋养,用大定风珠、复脉汤等方。舌焦黄,大便不通,可用通腑法以“釜底抽薪”。

3.3里热里热之证,除肺系自身受邪而致实热、虚热外,尚有其他部位罹患邪热而累及肺系者。如肾阴虚不能上滋肺阴,可致肺生虚热等,肝升太过,致气火上逆,灼伤肺系,可致肺系实热等。但肺系之里热证仍以其自身病热或阴虚生热为主。

3.3.1肺实热是由邪热内蕴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证候,多由外感风热入里,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蕴结于肺而致。以发热、口渴、气喘、鼻煽气灼、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证以肺系症状和里实热证并见为审证要点。治宜清热泻肺、降气平喘,方剂如泻白散。

3.3.2肺虚热是由于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而出现的证候。多因燥热伤肺,或痨虫蚀肺,耗伤肺阴,或汗出伤津,阴津耗泄,或久咳不愈,耗损肺阴,渐致肺阴亏虚而成。以患儿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干咳或痰少而黏和阴虚内热为辨证要点。治宜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剂如沙参麦冬汤。

总之,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喜润而恶燥热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肺系疾病多与气、痰、热相关的特点,其相关性表现在气、痰、热三邪既是肺系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肺系疾患不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存在着气、痰、热之一种或多种病理因素,三者贯穿于肺系发病的始终。从气、痰、热着手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无疑是扼其根本,擒其首要,往往可获佳效。

【参考文献】

1郁晓维,孙轶秋.江育仁儿科经验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2

2任现志.调肺气在小儿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信息,2005,22(5):16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031

小儿发热范文篇4

小儿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般初起多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发热为结核中毒的早期症状。v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在小儿出现低热时,人们便首先想到的是结核病。那么,小儿结核病的发热一概都是低热吗?其实并不尽然。

小儿结核病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起病多缓慢,初起一般仅有低热、轻咳、食欲不振等轻度结核中毒症状。但也有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急性起病者,表现为突然高热,体温达39℃~40℃,大约2~3周后转为低热,并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多数起病较急,一般以突发高热为首先症状,伴有盗汗、食欲不振、咳嗽等。有的患儿持续高热不退或体温起伏不定,伴有明显的中毒症状,肝脾肿大。

小儿发热范文篇5

任宝琦[1]认为于六淫风寒邪毒乘人体正气之虚,卫外之阳不固而侵袭机体,风邪属阳而主动,其性开泄,易疏泄人体肌腠;寒邪属阴,其性凝滞而主收引,易使腠理闭而气不行。此时,风寒之邪乘人体正虚而内侵。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肌表,由于太阳经脉居人身之阳,故首当其冲,风寒之邪束于外,阳气被郁于内。在外感高热风寒证阶段,“阳郁”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成为高热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

内伤发热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七情郁结有关,导致人体脏腑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发病。虚者多因真阴亏耗而气下陷,阳火上升而发热(“阴虚生内热”及元阳虚阴火生);实者多由气、火、痰、瘀、食、郁,阻碍了营卫气血之正常运行,导致了五藏六腑之不和而发热。但是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和潮热在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中均可出现。

2法

治疗外感,若因于寒,可用辛温解表法,若因于热,可用辛凉解表法,若因于其它,则随症治之,并且根据病因不同权衡,例如疏表清气法、祛暑化湿透表法、清解法、宣通法等。治疗内伤则根据病因病理,阴虚发热者,治以滋阴清热;阳虚发热者,治以温肾回阳;气虚发热者,治以益气升陷,甘温除热,赵瑞学[2]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两剂治愈外感高热;营卫不和发热者,治以调和营卫;血虚发热者,治以养血补气;肝郁发热者,治以疏肝理气;食滞发热者,治以消食导滞;痰饮发热者,治以理气化痰;血瘀发热者,治以活血祛瘀。此外还有补肾壮水法、清法、活血化瘀法、下法、清营凉血法等,JiaYantao用源自叶天士《温热论》中清营凉血法治疗了40例癌性发热病人并取得了良好效果[3]。

3方药

3.1经方治疗高热用得最多的是经方或者是经方加减。刘立[4]报道用经方治疗长期高热效果显著;杨翠玉[5]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小儿高热70例取得良好效果,为防高热引起惊厥,对体温过高者可予物理降温,但不用解热镇痛药及激素类药物。苏智慧[6]用白虎汤合安宫牛黄丸治疗小儿高热68例疗效满意:生石膏20g(先煎)、知母、粳米各10g;甘草3g;咽喉肿痛加板兰根、野菊花各10g;并发肺炎加鱼腥草、大青叶各10g;腹泻加茯苓、白头翁各10g;小便黄、量少加笔仔草、木通各10g,日1剂,水煎,分3~4次服,佐以安宫牛黄丸。赵新爱[7]用柴芩白虎汤治疗高热3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苟祯学[8]用大承气汤治疗急症,切中病机而获佳效。陈华容[9]用大黄甘草汤在儿科高热病中收到了药到病除的疗效:大黄5g,甘草3g,玉米5g。服法:将玉米炒糊,和大黄甘草泡开水100ml,30min后服。康玉亭[10]用小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60例,收效满意。杨淑芳[11]用真武汤治疗阳虚高热疗效神奇,方药:茯苓15g,焦白术10g,白药15g,附子15g,生姜15g。

3.2时方时方是历代著名医家根据丰富的临床而创制的方剂,因疗效确切而广为使用。使用较多的是安宫牛黄丸、达原饮、柴葛解肌汤、升降散等。侯宪花[12]报道用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12例高热病人的高热不退,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朱平生[13]用达原饮加减治疗高热2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国明俊[14]用藿香正气散治疗肠壅积高热1例疗效颇佳。孙玉华[15]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高热取得显著效果,清开灵注射液由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胆酸、猪去氧胆酸。黄梓平[16]用升降散治高热惊厥30例效果明显。范中秀[17]用银翘散加味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9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摘要:高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由于其病因复杂、危害严重,易引起临床医生重视。中医治疗高热的方法丰富多彩,只要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无论是经方、时方还是其他治法,用中医治疗高热是卓有成效的,并能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关键词:高热辨证论治规律综述

如何发挥中医特色,治疗处理高热,寻求有效的辨治规律,是中医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作一回顾。

【参考文献】

[1]任宝琦.外感高热从“郁”论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9(3):18.

[2]赵瑞学.补中益气汤新用举隅[J].陕西中医,2000,21(4):183184.

[3]JiaYantao.FortyCasesofTumorousFeverTreatedwithTCMMethodofRemovingBloodHeatandDissipatingBloodStasis[J].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6,26(3):202.

[4]刘立.经方治疗长期高热[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7):73.

[5]杨翠玉.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小儿高热7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5):58.

[6]苏智慧.白虎汤合安宫牛黄丸治疗小儿高热68例[J].实用中医杂志,2001,17(11):14.

[7]赵新爱.柴芩白虎汤治疗高热35例[J].适宜诊疗技术,2003,21(3):14.

[8]苟祯学.大承气汤治疗急症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03,3:238.

[9]陈华容.大黄甘草汤在儿科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4):369.

[10]康玉亭.小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60例[J].陕西中医,2005,26(10):1041.

[11]杨淑芳.真武汤治疗阳虚高热临床体会[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5):69.

[12]侯宪花.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12例高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7):658.

[13]朱平生.达原饮加减治疗高热21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6(6):26.

[14]国明俊.藿香正气散治疗肠壅积高热1例[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2):163.

[15]孙玉华.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5,7(115):63.

小儿发热范文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肺炎喘嗽;麻杏石甘汤加味;临床观察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首位疾病。自2001年6月至2006年

6月,我科共收治小儿肺炎12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今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6例小儿肺炎均为我院收治病例,根据门诊号单双数,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对照组60例。

附表1:两组基本资料统计表

治疗组对照组

————————————————————

例数(n)百分数(%)例数(n)百分数(%)

男性3857.63253.3

女性2842.42846.7

发热5989.44778.3

咳嗽6293.95490.0

喘息5684.85083.3

咽痛4771.24168.3

扁桃体肿大4263.63863.3

肺部罗音5481.85286.6

白细胞增高3857.63050.0

肺部阴影5684.85286.7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资料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

西医诊断为小儿支气管肺炎[1],并具备以下条件者作为观察病例:(1)发病在3天以上;(2)体温在38℃以下;(3)年龄3个月~6岁;(4)血常规WBC:10.0×109/L以下;(5)体征:咳嗽,有痰,肺部听诊有较固定的中细湿罗音;(6)胸片:肺纹理增粗,或有小斑片状阴影,以双下肺野中、内带为主,亦可融合成大片甚至波及节段;(7)排除心肌炎、心衰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继发症。

中医诊断属于肺炎喘嗽,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1)风寒袭肺: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咳嗽,痰稠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3)痰热壅肺:发热,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等。

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同时加服麻杏石甘汤加味

对照组用采用利巴韦林10~15mg/kg,1次/日,疗程3~7日。两组均加用头孢唑林钠50~100mg/kg,静脉滴注,2~3次/日,必要时给予退热等对症处理。

治疗组给予西药治疗外同时给以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3g、杏仁3g、石膏15g、鱼腥草9g、二花6g、炙甘草3g。随症加减:热甚加黄芩、连翘;痰盛加贝母、天竺黄;水煎两遍早晚分两次服,每日一付。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

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3日内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湿罗音

消失,X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血象恢复正常。好转:3日内症状减轻,肺部罗音减少,X

线复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或未经X线胸片复查,但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效:3日内症

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者

3.2治疗结果

附表2:两组改善症状体征比较表

发热咳嗽喘息白细胞数肺部罗音肺部阴影

————————————————————————

有效无效有效无效有效无效有效无效有效无效有效无效

治疗组509566497266286328

对照组321540143317121812121816

?24.1465.3406.97111.1056.8806.141

P值<0.05<0.05<0.05<0.05<0.05<0.05

从附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在控制和改善症状、体征方面有较好效果。

附表3:两组治疗效果统计表

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324986.4%

对照组22152361.7%

从附表3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小儿肺炎病原学的研究进展,认为病毒性肺炎的发病有增多的趋势。据统计:小儿肺炎中病毒性肺炎占34.1%,细菌性肺炎占32.8%,混合感染占12.7%[1]。

中医认为,此证是由于小儿素体虚弱,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加之外感风邪,致痰阻气道,肺气闭郁,肺失宣肃所致。治疗原则重在宣肺理气化痰。麻杏石甘汤中炙麻黄、杏仁为主药,炙麻黄宣肺理气,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两者合用所治久咳痰多,偏寒偏热均可应用;二花、鱼腥草善清肺热,解毒消痈,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邪宣肺、止咳平喘之效。药证相合,效得益彰。临床疗效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无毒副作用并不易产生耐药性,故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从临床实际出发,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汤剂起效快、效果好,值得进一步研究。但由于小儿服药不便,需向患儿及家长耐心解释,以便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小儿发热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12例患儿中,男298例,女14例,年龄2个月~5岁,平均1.3岁。嵌顿时间1.5~36h,平均10.5h。

1.2方法1岁以上患儿按5~8mg/kg予以鲁米那肌注,待患儿安静入睡后置于头低脚高倾斜20°的仰卧位(1岁以内患儿可不给予镇静剂),在外环处用拇食指固定疝蒂另一手轻轻挤压疝内容物,均匀持续加压。复位后常有少量气体通过的感觉,然后疝很快消失。

2结果

复位成功304例(97.4%),其中男293例(93.9%),女11例(3.5%)。术后血便15例(4.8%),发热43例(13.8%),肠穿孔发生率为0。

3讨论

嵌顿性斜疝行急诊手术时因疝囊组织水肿、脆弱不易分离,并且小儿疝囊本身就菲薄,水肿后更易撕裂,致使术后复发。而且急诊手术睾丸萎缩的发生率较择期手术高[1]。目前对于嵌顿性斜疝的治疗要求尽量争取手法复位,休息2~3天局部水肿消退后再手术。一般认为凡嵌顿时间在12~24h以内应先行手法复位,待2~3天后局部水肿消退再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如果局部疝块张力不大,阴囊无水肿及发红,虽时间稍长,仍可试行手法复位[2]。本组2例达36h经手法复位。资料显示手法复位的成功率在97.1%以上[3]。通过对312例患儿手法复位治疗,对如何提高复位成功率有以下几点体会:(1)对于肿块位于外环口处的疝块一般直径很少超过4cm,肿块较结实,需先做透光实验,除外男孩精索鞘膜积液及女孩nck囊肿。用1只手操作,五指分开均匀挤压,乘患儿吸气时用力挤,挤的方向稍偏外上方。(2)疝块较大坠入阴囊内时复位,左手拇指和示指分别置于外环两侧固定疝块,使其与腹股沟管成一直线,右手五指等距分开以四周捏肿物下囊部,然后各指合拢用力,沿腹股沟方向加压上挤,持续均匀用力,直至疝内容回纳。(3)当疝内容有粪块时应先将粪块挤细,然后将粪便挤回腹腔肠管中,再按前述方法使肠管回纳。(4)复位时需掌握机会轻柔复位,如患儿哭闹腹压增加时右手持续用力不减,当患儿吸气的瞬间腹压降低时再行复位,切忌暴力复位。复位中密切观察,如发现局部颜色发紫,局部组织肿胀加剧或患儿面色欠佳时,应停止复位。(5)女孩嵌顿疝,因其内容物常常为卵巢和输卵管,手法复位的成功率不及男孩嵌顿疝高。本组14例共3例复位不成功。关于手法复位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肠穿孔:小儿腹肌沟疝手法复位后肠穿孔发生率为0.3%[3]。本组未发生肠穿孔,只要指征掌握准确,复位防止暴力挤压是避免发生肠穿孔的有效方法。(2)便血:因嵌顿肠管粘膜水肿出血,复位后可有血便,少量血便不需特殊处理,量多时给予止血药、输液及禁食。(3)发热:手法复位第1天患儿可有发热,本组有43例术后发热,可能与嵌顿肠管内渗出再吸收有关,肠管嵌顿属缺血性病变,复位后血流再灌注,此阶段所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及其衍生物可导致再灌注损伤。常出现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如体温超过38.6℃,适当给予抗生素及抗氧化剂对症治疗。总之,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单纯疝块,发现时间较早,可采用手法复位术,合并有肠梗阻的患儿,若一般情况可,局部无早期肠坏死征象者,尽量争取手法复位(新生儿及3个月内小婴儿一般发病时间欠准确,手法复位应慎行)。手术条件好的单位也尽量争取嵌顿疝的手法复位,休息2~3天局部水肿消退后再手术,这对减轻手术创伤、降低疝手术后复发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意义重大。对复位失败患儿即刻在输液条件下安排手术。

参考文献

1李旭良,龚以榜.小儿腹股沟疝嵌顿后对睾丸远期的影响.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8,9:163.

小儿发热范文篇8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至2019年6月本院儿科诊治的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患儿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6岁,平均(5.6±0.7)岁;病程1~7d,平均(4.2±0.6)d。观察组患儿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8岁,平均(5.4±0.8)岁;病程1~6d,平均(4.1±0.4)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1)依据《儿童口腔医学》[7]和《口腔内科学》[8]诊断为小儿疱疹性口腔炎[7];2)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9]“口疮”诊断属于心脾实热证者;3)1岁≤年龄≤9岁;4)患儿家长知情同意。

1.3排除标准

1)复发性小儿疱疹性口腔炎;2)因手足口病、霉菌性口腔炎、白塞氏综合征、外伤等原因引起的口腔炎患儿;3)合并有口腔严重感染、狭窄性咽峡炎等疾患者;4)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嘱其注意口腔护理及卫生,饭后及时漱口刷牙;多饮水,饮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软食或流食,忌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患儿大便畅通;注意居室和病房的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疾病传播。对照组患儿参考《儿童口腔医学》[7]发热患儿给予退热等对症治疗,注意补充维生素B、C、钙、铁等微量元素的摄入,给予注射用更昔洛韦(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752,规格:0.25g/支)用0.9%氯化钠稀释至1g/L,按照5mg/(kg•d)剂量静脉滴注,每次给药时间不小于1h。观察组在对照组上给予自拟清心解毒方治疗,具体方药组成:金银花3~10g,黄连3~9g,知母3~9g,竹叶3~9g,芒硝3~9g,大黄3~9g,生地黄6~12g,木通3~9g,紫草3~9g,白及6~12g,白芷3~9g,焦麦芽6~12g,焦山楂6~12g,焦神曲6~12g,甘草6~12g,日1剂,上药水煎取汁100mL,分3次温服,共治疗2周。

2.2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口疮”的疗效标准判定[10]。

2.3观察指标

2.3.1中医症状积分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评价疱疹、疼痛拒食、发热、流涎等中医症状,每项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

2.3.2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测定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采取晨起空腹静脉血3~5mL,离心取上清液,于-80℃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

2.3.3症状消失时间

记录两组患儿疱疹、疼痛拒食、发热、流涎等中医症状的消失时间。

2.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

3结果

3.12组患儿疗效比较

4讨论

小儿发热范文篇9

【摘要】小儿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全。因此,儿科用药绝不能把它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的缩影。但儿科用药不合理现象目前依然存在。现对小儿用药常见问题作一分析,以及对如何合理用药作一探讨。

一、儿科用药常见问题

1.1抗生素的滥用

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复杂,其中家长想为孩子快速治愈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门诊治疗时家长经常点名要抗生素,且越贵越好,医生为迎合患儿家长心理,无原则满足其需要,进而大量使用抗生素。这种滥用首先体现在病原体不明确的滥用。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儿童,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特别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但有调查结果报道表示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100%。虽然孟黎辉等报道的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概率为71.32%,但仍高于卫生部规定的使用抗生素控制在50%以下这一标准。其次,对于小儿腹泻也存在较多不恰当的抗生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既不能减轻症状也不能缩短病程,反而易导致二重感染和增加耐药性,但临床实际情况中抗生素的应用较为普遍。

1.2解热镇痛药的滥用

发热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解热药是儿科常用药物。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用解热药,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副作用。当前适用于小儿解热镇痛药品种剂型相对较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儿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但在我国已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有近百种抗感冒或解热镇痛药中含有扑热息痛,除少数为单方制剂外,绝大多数是复方制剂。在非处方消费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超过推荐剂量使用,甚至把退热药当预防性药用。而有些临床医生,由于对复方制剂成分了解不够,易造成该药的重复使用而使药物使用过量,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小儿,更易造成肝、肾、血液系统等器官的损害。

1.3糖皮质激素的滥用

在基层医院,儿科处方中使用糖皮质激素较为多见,尤其对于发热的婴幼儿,常将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应用,以达到快速退热的目的,但如此用法容易改变热型,掩盖病情;使用不当可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使用过多还可降低机体免疫力,扰乱内分泌功能,影响钙的吸收,甚至胃肠出血、高血糖等合并症。小儿应慎用糖皮质激素,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1.4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滥用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一些家长和部分医生过分的强调,把此类药当作“营养药”长期给小儿服用,比如锌、钙、维生素AD等。服用时不应人而宜,追求多多益善、越多越好,用多了其结果有可能使“营养药”变成了“毒药”。维生素类药物虽毒性小,出现反应缓慢,但长期盲目使用也会产生人体内维生素不平衡,影响机体正常功能,造成维生素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中毒,比如锌,血液浓度达15mg/L时则有损害巨噬细胞和灭真菌的能力,可增加脓疱病的发生,维生素AD过量可出现周身不适、胃肠道症状、头痛等慢性中毒症状。

二、如何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儿科合理用药的要求:(1)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即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2)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即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药物不良反应;(3)最经济的药物利用,包括药物资源与费用。

2.1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的药物

小儿用药应注意年龄特点,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结合病情合理选择药物,针对性要强,种类不宜过多。比如抗生素使用方面,应全面考虑临床诊断、致病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以及病儿的全身情况,对于病毒感染不要随便应用,能选用一种抗生素就不联合使用,以减少机体耐药性。同时,儿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自身要严格执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还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宣传,使他们能够配合治疗,共同努力减少抗生素在儿童中的不合理使用。

2.2选择合适的剂型及给药间隔时间

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间隔时间可以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为提高患儿依从性,可选择一些添有果味的颗粒剂,部分药物有栓剂的可使用栓剂,并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尽量延长给药时间,减少给药次数。

2.3选择合适的剂量

剂量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药物剂量应随小儿成熟度及病情不同而异。小儿年龄、体重、体质强弱都是决定小儿用药剂量的因素,而不单单是将成人剂量的缩减。常用的方法有体表面积法、小儿体重法、按年龄法,以及根据成人的剂量换算等,可根据具体情况择一计算。但值得一提的是,同一药物不同制剂或多个复方制剂的重复给药也应引起重视,应尽量避免此类现象发生而使药物超量使用,给小儿带来不必要的机体危害。公务员之家

2.4根据小儿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经消化道给药较安全,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以减少因注射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只能口服的药物对昏迷患儿可用胃管鼻饲法灌入,但有些药物不能口服,口服降低疗效。急救药物需要注射给药,有些药物局部肌注可引起坏死(如氯化钙),须静脉给药,而小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滴注,不可过快过急,并要防止药物渗出引起组织坏死。含漱、吸入等给药方法只用于能合作的大孩子,而灌肠法常用于镇静催眠药,如安定、水合氯醛、副醛。婴幼儿皮肤角化层薄,皮肤用药极易吸收,甚至中毒,故宜慎用。

2.5掌握药物的禁忌

熟悉药物特性,掌握药物的禁忌是合理用药的前提。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在体格和器官功能各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功能、肝肾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的差异更为显着,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从小儿的解剖、生理等特点出发,把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特征,甚至幼儿心理学特点结合起来,严格掌握适应证,慎重选药,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智敏.健康宣教对减少儿童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干预的探讨.浙江临床医学,2008,10(5):625.

2夏国俊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4.48~49.

3黄丽萍,王秀珍,简碧红,等.门诊儿科处方的调查和分析.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3(6):27~29.

4孟黎辉,董宝坤.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1):24~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卫医发[2000]431号.

6黄荣海.小儿常用解热药的评价与合理应用.中国药业,2009,18(2):47~48.

小儿发热范文篇10

1.1保持家庭环境

患儿所处的居室要温暖、通风、采光良好,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对流风;避免煤气、尘烟等刺激,如家中有吸烟者最好去室外吸烟,防止对患儿产生不利影响。

1.2注意保暖

温度变化,尤其是寒冷的刺激可降低支气管黏膜局部的抵抗力,加重支气管炎病情。因此,家长要随气温变化及时给患儿增减衣物,尤其是睡眠时要给患儿盖好被子。如小儿易踢开被子,可在胸腹部盖一条小毛毯,防踢被后着凉。

1.3补充水分

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水分蒸发较大,应注意给患儿多喝水。另外,可用糖水、糖盐水、米汤、蛋汤补给[2]。饮食应以半流质为主,以增加体内水分,满足机体需要。

1.4翻身叩背,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咳嗽、咳痰时,表明支气管内分泌物多,为促进分泌物顺利排出,可用雾化吸入剂帮助祛痰,每日2-3次,每次5-20分钟。如果是婴儿,除拍背外,还应帮助翻身,每1-2小时一次,使患儿保持半卧位,有利痰液排出。如平卧时,头胸部稍抬高,使呼吸道通畅。

1.5保持口腔清洁

由于患儿发热、咳嗽、痰多且粘稠,咳嗽剧烈时可引起呕吐,故要保持口腔卫生,以增加舒适感,增进食欲,促进毒素的排泄。婴幼儿可在进食后喂适量开水,以清洁口腔;年长儿应在晨起、餐后、睡前给小儿漱口或用棉球擦洗口腔。

2饮食

小儿患病时,营养物质消耗较大,加之发热及细菌毒素影响胃肠功能,消化吸收不佳,因而患儿体内营养缺乏的状况不容忽视[2]。对此,家长要给小儿采用少量多餐、易消化的饮食。以下有三种食疗方法供参考[3]。

2.1川贝梨川贝5克,生梨1个,冰糖适量。先将梨切去头部,剜空梨心,放入冰糖、川贝,再将梨头盖上,用牙签固定。放入碗内同蒸,将梨与汁同服,适用于咳嗽初起而痰多者。

2.2百合汤鲜百合100克(干品30克),冰糖适量,加水煎汤,饮汤食百合,早晚各1次。适用于肺虚久咳。

2.3三仙饮生萝卜250克、鲜藕250克、梨2个,切碎绞汁加蜂蜜适量。热咳者可生服,寒咳者将汁加生姜数片,蒸熟后服用。

3预防

3.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家长要经常带孩子下楼活动,鼓励他们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尽可能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社会生活,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从根本上防止疾病的滋生和蔓延。

3.2注意温度调节,防止着凉,尤其是秋冬季节要特别注意胸部保暖。

3.3注意饮食,多吃绿色蔬菜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草莓、紫色葡萄、紫甘蓝等。3.4推拿预防感冒[4]

3.4.1两手掌快速互擦,发烫为止,然后,用擦烫的手按在孩子前额,先按顺时针方向环摩面部50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摩面50次,使面部微红有温热感。

3.4.2以两手食指在孩子鼻两侧作快速上下推擦,用力不宜过重,以局部产生的热感向鼻腔内传导为度。

3.4.3以双手大拇指和食指搓揉孩子双侧耳垂,反复操作1-3分钟,以耳垂发红、发热为度。以全掌横擦孩子肩部,以透热为度。按揉合谷、曲池穴各50次。

以上方法每天进行1次,可增加1-3次。除家长操作外,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教他进行自我按摩。长期坚持,可达到远离感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尤玉娜.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现代医院,2006,2(6):54-55.

[2]龚平华.警惕冬季小儿支气管炎.母婴世界,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