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6:00:33

小儿惊厥范文篇1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惊厥患儿共96例,年龄18天~9岁,以2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多见。其中高热惊厥34例,病毒性脑膜炎14例,癫痫9例,抽搐查因38例,中毒性脑病1例。34例高热惊厥的患儿病情治愈,2例病毒性脑膜炎者放弃治疗,38例抽搐查因者病情治愈或好转。

2惊厥的紧急处理

惊厥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决定预后好坏的重要因素,如持续30分钟以上,就可产生严重的脑缺氧、缺血性的病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护士应熟悉惊厥的紧急处理措施。

2.1针剌

人中、百会、涌泉、十宣、合谷等穴位,立即通知医生。

2.2遵医嘱使用药物止惊[2]

安定:0.1~0.3mg/kg/次缓慢静脉注射,小婴儿一次量不超过5mg,较大小儿一次最多不超过10mg。

鲁米那:5~10mg/kg/次,肌肉注射。

低钙惊厥:可用10%葡萄糖酸钙5~10ml/次,以2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注或静滴。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部组织的损伤:20%甘露醇每次1~2/kg,静脉注射,6~12小时重复使用。

3经常巡视,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3.1面色观察

高热惊厥患儿,呈热症面容。如惊厥患儿面色苍白,有明显中毒症状时,则往往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流行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若突然发生面色灰白、发青,则表示病情加重,预示脑水肿加重或脑疝的发生。

3.2神志的观察

高热惊厥患儿在惊厥发作停止后,神志都是清醒的,如神志模糊甚至昏迷则为脑部器质性病变。

3.3瞳孔的观察

大部份患儿惊厥最先的临床表现为眼睛上翻,眼球固定凝视或斜视。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的灵敏度,了解有无颅内高压的表现。

3.4密切监测生命体征[3]

高热是引起惊厥的一种病因,监测体温,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惊厥发作前就把体温降至38度以内,防止惊厥。呼吸节律不齐是呼吸中枢受损的表现。

3.5四肢的观察

注意检查患儿肢体运动、肌张力情况。不同的表现有不同的处理:如表现为手脚惊跳则可以适当补钙,如是强直性痉挛则应使用镇静止惊的药物。冬天由于小孩穿着很厚的衣服,有时患儿肢体在颤动但是却没有发现,而导致情况比原先的严重。

3.6皮肤的观察

注意身体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皮肤是否有破损。

4护理措施

4.1一般护理

患儿惊厥发作时,护士本身要保持镇定,不能自慌手脚,找不到事情的方向。动作要迅速、麻利,但又要做到忙中不乱,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发生惊厥时,立即将患儿平卧,把头偏向一侧,使头部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吸入造成窒息。松解患儿衣领钮扣,清除口、鼻、咽喉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出现反复抽搐时,护士应立即用牙垫或开口器置于上下臼齿之间,用舌钳将舌拉出,防止舌后坠堵塞呼吸道。但牙关紧闭时,应用压舌板从口角一则进入,不能强行撬开,以免对患儿造成伤害。床旁未备开口器等器械,护士应学会随机应变,可就地取材,如用棉签。患儿四肢抽搐时,要保护好抽动的肢体,不能强行、用力按压,防止肢体骨折或脱臼。派专人守护,随时拦起床档,防止坠床。

遵医嘱给予止惊、镇静的药物,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床旁备吸痰器、气管切开包等抢救物品。

4.2对症护理

对惊厥的性质应予鉴别,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高热惊厥,多见于1~3岁的患儿,呈高热病容,体温39~40℃,高达41℃,体温超过39℃以上,极易引起惊厥。这种情况的患儿,降温,惊厥即行缓解。密切观察体温,过38.5,即给予物理降温:先用温水擦浴或温水沐浴,无效的话再选用30%~50%的酒精擦浴,也可在颈部、腹股沟、腋窝等大血管处置冰袋,或在额头上置冰帽。必要时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配合应用,轻脑代谢和脑损伤,防止发生抽搐。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患儿补充足够的水分,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注意降温不可骤降,以免发生虚脱,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

癫痫和脑部感染的患者如病毒性脑膜炎的患儿,除给抗感染和止惊处理,为避免全身缺氧,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低流量吸氧,但有窒息时,应高流量吸氧。

处于昏迷状态的患儿,各种反射迟钝,痰液等不能自主排出。应遵医嘱给予吸痰,也可帮助刺激喉反射,促使痰液的排出。及时给予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松动易排出,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护理,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清洁口腔。对不能进食的患儿,要给予鼻饲,供给足够的热量。

4.3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4.4心理护理

在护理及抢救病人时,护士最需家长的配合。因此,护士一定要与家属沟通,安抚家属的情绪,告知其配合医护人员抢救和治疗工作的重要性。

4.5健康教育指导

护士在患儿入院后,一定向家长做好入院须知。向家长交待患儿病情、惊厥的病因和诱因,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惊厥及惊厥后产生后遗症的康复措施。

5小结

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可及时发现病情并控制它的发展,如高热惊厥经过及时的降温,其惊厥的发生率明显的减少。但颅内感染导致的惊厥,损伤了中枢神经系统,轻者虽可自行缓解,但病情危重者可导致后遗症及死亡。有些患儿送到医院时,病情已经是很严重,虽然及时控制了惊厥,但是预后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在应用对症护理、基础护理等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健康教育这方面的护理。让大家了解惊厥的相关知识,学会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去医院就诊,使病情及时得到控制,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朱念琼主编.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8~259.

小儿惊厥范文篇2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急症,尤其是惊厥持续状态发作时间超过30min以上,可致脑损伤。为惊厥的危重型,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如何尽快去除病因,采取强有力的治疗措施,是抢救患儿生命的关键。我科从2000年1月~2005年3月,应用立速氧纳洛酮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随机的原则将12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0例。其中治疗组男38例,女28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内文献[1]。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抗惊厥治疗,包括止惊,控制感染,加强监护,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于呼吸衰竭患儿给予呼吸兴奋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立速氧,儿童按18mg/(kg・次)给药,一次剂量不超过1g,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纳洛酮首次给予0.2mg/kg静脉注射,之后用0.01~0.02mg/(kg・h),静滴,持续4h,用药天数根据原发病不同而决定。

1.4观察指标

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儿呼吸、心律、心率、心音、血压、体温、皮肤颜色、肺部口罗音、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活动、神志及神经体征。

1.5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10min后抽搐停止,呼吸、心律规整,心率由慢而逐渐恢复正常,心音由低钝无力而渐有力,口唇及面部发绀消失,全身皮肤颜色转红润,双肺口罗音消失,30min后神志转清。有效:用药10min后抽搐逐渐减轻,30min抽搐停止,心率恢复正常,心音由低钝变为逐渐有力,皮肤颜色转为正常,口唇及面部发绀消失,双肺口罗音消失,1h后神志转清,抽搐不再发作。无效:用药30min后发作程度减轻且未完全停止,或停止后反复发作,其他有效指标未达到有效标准,1h后神志未转清。

2结果

治疗组显效38例,有效22例,无效6例;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14例。两组治疗结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U=4.33,P<0.01)。根据临床观察应用立速氧、纳洛酮后恢复或好转的指标依次是:首先惊厥减轻至完全停止,呼吸由浅而慢或节律不稳而转规整,心音由低钝渐有力,心率由慢渐正常,口唇面部由发绀恢复正常,双肺口罗音消失,最后神志转清。

3讨论

人体内氧储甚微,须从外界不断供给,氧在线粒体内被利用,供氧不足可使线粒体内氧分压降低,引起细胞代谢障碍、代谢紊乱,细胞坏死,立速氧直接由静脉进入血液,绕过呼吸道及肺循环,注入体内后经过酶催化作用迅速释放为氧,并直接与血红蛋白结合,进入细胞膜(包括红细胞)和线粒体内,从而提高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缓解缺氧状态。同时,立速氧克服了传统给氧的不足,解决了传统给氧的不方便性、交叉感染等问题,以及在呼吸系统受损和微循环障碍的情况下不能很好被利用的弊端。

关于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大量基于癫痫动物模型及临床病例的研究发现,脑啡肽和β-内啡肽作为内源性致痫物质,与脑内的氨基酸递质系统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海马锥体细胞及齿状回颗粒细胞兴奋性的增高,参与介导了脑损伤的发生。惊厥发作时脑内蛋氨酸-脑啡肽、亮啡肽的合成、释放并表达,活动均增强,β-内啡肽亦有相同的增加趋势。脑啡肽和β-内啡肽通过作用于δ或μ受体,抑制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单突触IPSP,从而抑制“抑制性”海马中间神经元GABA的释放(去抑制作用),导致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释放增加,激活海马锥体细胞的NMDA受体,使NMDA受体控制的Ca2+通道释放;阿片肽还可直接激活非NMDA受体介导的电压依赖性Ca2+通道,最终导致大量的Ca2+内流,细胞内Ca2+增加与积聚,激活Ca2+依赖酶,引起兴奋性毒性神经元损伤。此外,脑啡肽、β-内啡肽的增加还可介导呼吸抑制,心血管交感功能抑制,氧自由基释放增加等多种病理反应,使心输出量减少,脑血流量、脑血氧供应降低,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纳洛酮作为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注射1~2min即可显效,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小剂量可阻断μ受体,大剂量还可阻断κ受体,从而有效阻断内源性阿片肽与阿片受体的结合所造成的多种病理损伤。从而有效地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临床应用说明对于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在积极采取其他止惊措施的同时,及时应用立速氧与纳洛酮,方法简单,作用迅速,用药后能够快速地通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形成较高的血药浓度,可以迅速和有效地拮抗内啡肽,缓解因内啡肽而引起的广泛病理效应,发挥改善脑组织血流量和微循环的积极作用,进而起到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临床效应。并且能够促进呼吸抑制早期解除和逆转意识障碍,具有催醒作用。防止中枢神经损害的恶化进展,从而使得患儿危险性降低,有利于日后神经功能的较好恢复[2]。

【参考文献】

小儿惊厥范文篇3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5年至2007年对收治120例高热惊厥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并进行急救护理和相关的健康教育。结果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90.0%家长对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出院后随访1年,复发率为16.6%,与2002年至2005年27.3%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热惊厥复发率较高,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能及时控制惊厥和有效地预防再次发作。

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反复多次的热性惊厥可以造成发育中脑的损伤,少部分会发生智力低下及继发癫痫的危险[1],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本院2005年至2007年收治120例高热惊厥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并进行急救护理和相关的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80例、女40例;首次发病年龄5个月~7岁;原发病分别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细菌性痢疾、婴儿腹泻、化脓性扁桃体炎、败血症等;惊厥发生在发热24h内者72例;首次惊厥者88例,复发32例;惊厥发生时的体温38℃~38.9℃26例,≥39℃94例。惊厥发作时予以止惊、退热、给氧、控制感染等;惊厥时间较长者,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防治脑水肿;对较复杂高热惊厥患者用苯巴比妥维持治疗。

2护理干预

2.1急救护理①控制高热头部冷湿敷,两侧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袋,或用温水及酒精擦浴,擦至皮肤发红,时间15~20min,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项等冷刺激敏感区,防止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配合药物降温,降温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体温骤降、寒战及体温下降后再度升高;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右侧卧位,以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备好吸痰器,及时吸出过多分泌物;抽搐发作时从臼齿处放入压舌板,以免舌被咬伤;吸氧时保持鼻导管通畅,减轻脑细胞缺氧;③加强基础护理。病室宜安静,护理操作尽量集中,避免不必要的声、光刺激;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大量出汗时及时补充水分;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等;对有可能再次发生惊厥的患儿有专人守护,床边设防护床档,同时注意将床上硬物移开,以免造成摔伤、损伤;有输液的患儿注意穿刺针头的安全,防止折针及针头脱落;④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抽搐的特点、次数、持续和间隔时间,尤其惊厥缓解后神志的恢复情况、皮肤的颜色、口腔的特殊气味等,并做好护理记录,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2.2健康教育①惊厥知识宣教根据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反复多次、由浅入深讲解高热惊厥相关的医学知识、预防措施和紧急处理方法,特别是对有复发危险因素的患儿家属做好宣教,提供医学书籍和健康指导手册,指导和帮助其学习,使其认识到复发的可能性及预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②生活方式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较大的患儿给予高热量、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较大的患儿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冬春季节是上呼吸道疾病好发的季节,劝阻患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③体温观察教育指导识别体温升高的早期表现和体征,避免发生惊厥时才发现在发热,多数小儿发热时精神不振,但有些小儿发热时往往精神好,能够照常活动,不易察觉,因此如发现患儿面色潮红,呼吸加快,额头发热应立即测量体温,特别对有高热惊厥史的患者,更应注意观察;④惊厥的家庭处理一旦发生惊厥,家长不大喊大叫、摇晃患儿,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患者的衣扣、腰带,拍打背部,取出患儿口腔内的食物、分泌物等,同时将筷子等硬物用棉布包裹,放在牙齿之间防止舌头咬伤,立即就近送医院急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⑤药物应用指导指导家长家中应备有一些常用退热药,并正确掌握其药物的剂量及用法,使用退热药时防止药物剂量不足、服药后呕吐、退热栓剂时手法不正确等达不到退热目的,同时观察用药后效果,服用退热药多饮水,并正确配合使用物理降温,尽快短期内达到降温目的。需长期服药患儿,定期复诊,定期复查肝功能,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不可突然停药。

3结果

通过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护理干预,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90.0%(108/120)家长对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降低患儿再次惊厥的发生率;出院后随访1年,复发率为16.6%(20/120),与2001年至2004年27.3%(30/110)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神经系统常见急症,大多数学者公认高热惊厥与感染、高热、年龄、遗传因素有关,年龄因素是首要的,但感染、高热是惊厥的条件,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但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和积极的治疗措施,可减少复发改善其预后[3],本文针对高热惊厥危险的因素对患儿家属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使其卫生保健知识增长,保健能力及自我护理技能增强,提高患者顺从性,另外从护理的角度对感染和高热两个因素加以控制和预防,避免感冒和发热,最大程度的减少高热惊厥的复发。

通过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笔者认为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让患儿家长可以从多环节,多渠道的获取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明显提高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程度和预防保健意识,及时控制惊厥和有效地预防再次发作。

参考文献

[1]何莉,陈继.β-2内啡肽在复杂性高热惊厥中的作用及纳洛酮的治疗作用.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66-67.

小儿惊厥范文篇4

关键词:肠道感染;热性惊厥;综合性护理

夏秋季节是肠道感染发生的高发季节,因为小儿的免疫性较差,生理发育不完全,所以小儿是肠道感染的一种高发人群[1]。诱发肠道感染以后,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和发热等情况,如果患儿在出现肠道感染以后没有得到有效的及时医治,那么可能会因为肠道感染而进一步导致小儿出现热性惊厥[2],这会对小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临床上格外重视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的小儿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为患儿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保证患儿更好的恢复,本研究基于此进行分析,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2月到2015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患儿当中,抽取8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在对照组患儿当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9例,患儿的最大年龄为2岁,最小年龄为0.3岁,平均年龄为(1.4±0.2)岁;观察组患儿当中,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20例,患儿的最大年龄为3岁,最小年龄为0.5岁,平均年龄为(1.6±0.5)岁。经过临床诊断和检测,所有患儿均为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诊断符合该疾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按照患儿的实际情况,配合对症治疗。分组以后对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配合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指导,因为本研究的篇幅有限,故不对详细的护理措施进行赘述。观察组患儿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进行指导,具体方法如下:①制定护理计划:患儿入院以后需要对患儿的各项临床治疗治疗和一般资料进行分析,而且患儿的具体情况,深入病房,对患儿进行相关的检测,与患者家属充分的交谈,进一步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患儿的相关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在今后的护理中严格按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②做好基础护理:患儿入院治疗以后,医生对患儿进行抗感染处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防止感染发生。同时需要对患儿做好补液处理工作,这能够有效的防止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脱水情况,如果患儿存在酸碱不平衡或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应该对患儿的酸碱和电解质进行纠正,确保患儿体内的酸碱与电解质维持平衡。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如果发现相关数据出现异常波动,应该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避免危险情况发生,而如果患儿出现了相关数据的波动,医生需要及时寻找患儿数据波动的原因,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确保患儿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③降温干预:密切重视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并做好体温的监控工作,如果患儿的体温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需要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当患儿的体温出现上升的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采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灌肠处理,确保患儿的直肠吸收的毒素尽量减少,如果患儿的体温控制效果不佳,需要适当地为患儿服用一些退热药物,但是对于药物的剂量应该做好严格的控制,以避免因为药物过量而导致患儿出汗过多,出现脱水情况;④惊厥干预指导:患儿现惊厥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首先对患儿的呼吸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患儿呼吸通畅,为患儿建立起静脉通道,确保相关的安定药物进入患儿体内稳定患儿的惊厥。如果不能及时准备好惊厥药物,且情况危急,可以为患儿采取疼痛刺激的方法以达到对惊厥进行缓解的目的,当患儿出现惊厥以后,它可能会咬伤自己的舌头,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该及时对患儿进行第三米松的静脉注射,以便减少患儿脑损伤的程度。为患儿给药的时候,需要注意氧疗的治疗,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⑤心理干预:主要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做好与患儿家属的交流工作,是患儿的家属对于相关的惊厥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患儿家属的紧张情绪。指导患儿家属积极的配合医生对患儿进行治疗,使患儿获得较为充足的营养,增强患儿自身的免疫力,避免患儿病情出现恶化。

1.3效果评判。如果患儿的临床体征和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各项生命指标都趋于平稳,则说明患儿治疗显效,如果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明显好转,患儿的体温明显下降,患儿的生命体征的各项数据都接近正常值,则说明治疗有效;如果患儿的病情处于加重情况,且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说明治疗无效[3]。[注: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IBM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护理过程中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热性惊厥是小儿急性惊厥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情,它的发生主要和患儿体温突然升高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上有研究表明,等患儿的体温超过38.5℃以后,那么其出现热性惊厥的概率要明显低于低热的患儿[4]。肠道感染能够导致患儿出现热性惊厥,而患儿因为其自身生理的发育并不完全,同时抵抗力相对较差,所以这也使得患儿成为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当患儿出现肠道感染情况以后,不能及时的前往医院进行医治,那么患者很可能就会出现热性惊厥的情况[5]。而临床上对于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的患儿格外重视,在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的时候,也需要做好对患儿的护理干预工作。本研究主要分析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的有效护理方法,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地证明了综合性的护理效果的使用价值。综合性的护理主要对患儿的护理更为全面,根据患儿出现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的具体情况,给患儿展开一系列的护理措施,而且护理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患儿放在护理的中心位置,一切护理干预措施皆从患儿自身出发,提升了护理的价值。在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的时候,一切本着以降热为主,同时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更好地促进患儿的恢复。所以综合本研究的上述分析能够得出,临床上对于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在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为患儿配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儿的恢复,同时也能够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郑辉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马新梅,姚桂莲.76例热性惊厥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5,21(10):524-526.

[2]方丽玲.改良式安定灌肠预防护理频繁热性惊厥[J].全科护理,2014,22(24):15-16.

[3]余瑾.小儿典型热性惊厥的急救护理与预防[J].实用临床医学,2015,05(10):23-24.

小儿惊厥范文篇5

【摘要】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方法。本文对98例患儿分别进行物理或(和)药物降温的护理,预防和治疗高热惊厥的护理,常规基础护理。提示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非常重要,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由病毒引起,也可由细菌引起,轻者仅有呼吸道症状,重者伴有发热,甚至高热。凡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发热,凡肛温超过39℃为高热[1]。对待小儿高热重在护理,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引起高热惊厥。现将2005年1~12月共98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有高热症状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98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的诊断标准[2]。男57例,女41例,年龄5个月~5岁。医务人员对患儿进行系统全面的护理。

2护理方法及体会

2.1降温治疗与护理

2.1.1病情观察发热是许多疾病都可以表现出来的症状,有的患儿虽然高热,但精神状态好,玩耍如常,属轻型;有的患儿腋窝、额头等处很热,但手足冰凉,这样的患儿易发生高热惊厥。

2.1.2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降温措施对高热的患儿,要使其绝对静卧,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当体温超过39℃,应行头部降温,体温超过39.5℃时应行全身降温。具体方法如下:(1)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为20℃~24℃,通风良好,每日通风换气4次。因为降室温可增加辐射散热,使产热与散热趋向平衡,达到退热的目的。(2)额部冷敷,用毛巾浸泡凉水后拧干,放在患儿头部。若能放上几块小冰块疗效更佳。降头温可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3)酒精擦浴。因为酒精是挥发性液体,在皮肤上蒸发时吸收和带走大量的热,又因酒精可刺激皮肤血管扩张,所以散热能力很强[3]。用30%~50%酒精用小毛巾蘸湿,擦小儿的四肢,在其手心、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腹股沟处)要多停留一会,因为这些部位为大血管走行处,便于散热。足部应注意保暖,忌擦后颈及前胸、腹部,因为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可引起不良反应。擦时酒精温度控制在41℃~43℃[4]。其原理是乙醇温度高于皮肤温度2℃~3℃,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快,皮肤表面温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出汗带走大量的热,因而使效果更加明显,而且由于乙醇的温度与患儿皮肤温度较接近,擦浴时不会引起不适,也不会因患儿哭闹增加产热。(4)也可浸湿大毛巾包裹躯干部,包括腋下和腹股沟处。(5)采用温水浴,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应用清水盆浴时间要求较短,操作者要动作敏捷,适用于温暖和炎热的季节或者室温在22℃~24℃的任何季节。(6)如上述物理降温效果欠佳时,可按医嘱配合药物降温。一般肛温在39℃以上,腋温在38.5℃以上方可使用。常用方法:①25%安乃近溶液滴鼻。此法简便有效,适用于5个月~1岁左右患儿。每次1~2滴,滴入鼻腔,一般1h以内即可降低体温。②口服百服宁(对乙酸氨基酚口服液),适用于1~5岁患儿。<2岁口服百服宁2.5ml,2~3岁5ml,4~5岁7.5ml,体温上升可重复使用,服用时间间隔≤4h。

在退热过程中,严密观察体温变化,高热每1~2h测量体温1次,并注意观察有无易激惹现象,以防惊厥发生。退热不要求体温降低太快,一般从高热降至低热即可。可取退热措施后,30min复测体温1次,同时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虚脱现象,以便及时处理。一般而言,使用物理降温方法较药物降温安全,毒副作用小。只要能够使体温降至38℃以下,就可避免惊厥的发生。

2.2预防和治疗高热惊厥的护理对有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如曾有高热惊厥史者),要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或有专人护理。患儿床边设置防护床档。备好急救物品(如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开口器等)和药品(各类止惊药物),以便随时急救处理,按医嘱给予降温措施。一旦发生小儿惊厥,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儿置于平卧位,并去掉枕头,将小儿头偏向一侧,解开衣被,及时去除口腔分泌物,防止抽搐时发生窒息。由于小儿惊厥时,可能咬破唇舌,因而需在小儿上下唇之间垫入裹有纱布的压舌板。可应用药物止惊,地西泮为首选药物,0.3~0.5mg/kg(最大剂量10mg),小婴儿一次剂量不超过5mg,缓慢静注(1~2mg/min),5~10min内生效,但作用短暂,必要时15min后重复,也可保留灌肠,同样有效。因肌注吸收不好。亦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最大量≤10ml,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作用较快。必要时30~60min后重复,也可口服。及时给予吸氧,氧流量为0.5~1.5L/min,无抗惊厥药时,可针刺人中、合谷两穴。经上述处理,患儿症状可很快好转。

2.3常规基础护理发热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消耗都增加,而消化功能又受到影响[1],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增加机体免疫力和补充分解代谢的消耗;多饮水,避免脱水,必要时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还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轻拭口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内衣,防止受凉;小儿嗜睡时,注意变换小儿体位,并经常按摩背部、臀部,促进血液循环。

3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处理得当,会很快好转。若不及时处理,可致高热惊厥及脑部损害,有时可并发中耳炎、咽后壁脓肿、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因此,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尤为重要,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梅国建.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38.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32.

小儿惊厥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目的:探讨秋季腹泻并惊厥患儿发病原因。方法:40例患儿均予大便常规、血生化、脑脊液、脑电图检查。结果:发现抽搐时伴高热15例,血钠降低8例,血钙降低7例,血镁降低4例,低血糖2例,10例脑电图检查异常,脑脊液检1例压力稍高外,余均正常。结论:秋季腹泻并惊厥患儿考虑与高热、电解质代谢紊乱、病毒性脑炎有关。对于此类患儿要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从而及时对因治疗,终止惊厥发作。

现对40例秋季腹泻并惊厥患儿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0~2005年住院的秋季腹泻并惊厥患儿40例,其中<6个月2例,~2岁34例,~3岁4例。男22例,女18例。所有患儿均为急性起病,病程3~8天,大便每日4~15次不等,蛋花汤及稀水样,无黏液、脓血。合并发热24例、呕吐32例、上呼吸道感染20例。轻、中度脱水36例,重度脱水4例。所有患儿均合并全身性惊厥,惊厥持续时间2~20分钟,病程中抽搐1次31例,2次5例,3次以上4例。

1.2方法:40例患儿均予大便常规、血生化、脑脊液、脑电图检查。大便常规WBC<3个/HP,无红细胞。惊厥发作后2小时内抽静脉血2ml送检电解质,血钠降低8例,血钙降低7例(1.95~2.15mmol/L),血镁降低4例,低血糖2例。惊厥发作后6小时内行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1例,细胞数、蛋白、糖均正常。脑电图检查出现异常慢波10例,其中轻度异常4例,中度异常5例,高度异常1例。

2结果

入院后给予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抗病毒及对症治疗,除2例住院2周外,其余均于1周内治愈出院,实验室检查结果恢复正常,脑电图于2周内恢复正常3讨论

秋季腹泻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多发于6个月~2岁小儿,为儿科常见病,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不少患儿出现惊厥发作,只有弄清楚发病机制,才能做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本组对40例秋季腹泻并惊厥患儿大便常规、血生化、脑脊液、脑电图进行检测,对其发病机制初步探讨,发现抽搐时伴高热15例,该年龄组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惊厥阈值低,从而导致热性惊厥。血钠降低8例,本组发现钠离子浓度越低惊厥发生率越大,随钠离子浓度纠正,症状逐渐改善,惊厥发作停止。低钠血症使脑细胞水肿,减少颅内血液供应,同时也压迫脑脊液系统,减少其间隙和增加脑脊液的压力,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高,出现意识障碍及惊厥[2],脑水肿同时,脑细胞外钾积聚和低钠血症均可使脑细胞去极化而降低惊厥阈值,出现惊厥反复发生的情况。机体在惊厥、缺氧应激状态下,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加大水的重吸收,致水潴留。由于缺氧,细胞代谢缺乏能量,钠泵功能失调,钠离子向细胞内被动弥散而引起血钠继续降低[3]。血钙降低7例,但幅度不大,但在腹泻致酸中毒纠正后出现的抽搐要考虑低钙所致。血镁降低4例,血钙、血镁降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抽搐。低血糖2例,与Nigro报道的RV致胰腺炎低血糖抽搐的报道一致[4]。另10例患儿抽搐时体温不高甚至不发热,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抽搐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长,脑脊液检查1例压力稍高外,余均正常,脑电图检查示异常慢波,这些患儿要考虑病毒性脑炎。本结果表明秋季腹泻并惊厥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积极止惊同时应注意血生化检测,还应进行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及时明确病因,对因处理,减少惊厥发作,防止进一步加剧病情,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2.266.

小儿惊厥范文篇7

任宝琦[1]认为于六淫风寒邪毒乘人体正气之虚,卫外之阳不固而侵袭机体,风邪属阳而主动,其性开泄,易疏泄人体肌腠;寒邪属阴,其性凝滞而主收引,易使腠理闭而气不行。此时,风寒之邪乘人体正虚而内侵。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肌表,由于太阳经脉居人身之阳,故首当其冲,风寒之邪束于外,阳气被郁于内。在外感高热风寒证阶段,“阳郁”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成为高热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

内伤发热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七情郁结有关,导致人体脏腑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发病。虚者多因真阴亏耗而气下陷,阳火上升而发热(“阴虚生内热”及元阳虚阴火生);实者多由气、火、痰、瘀、食、郁,阻碍了营卫气血之正常运行,导致了五藏六腑之不和而发热。但是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和潮热在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中均可出现。

2法

治疗外感,若因于寒,可用辛温解表法,若因于热,可用辛凉解表法,若因于其它,则随症治之,并且根据病因不同权衡,例如疏表清气法、祛暑化湿透表法、清解法、宣通法等。治疗内伤则根据病因病理,阴虚发热者,治以滋阴清热;阳虚发热者,治以温肾回阳;气虚发热者,治以益气升陷,甘温除热,赵瑞学[2]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两剂治愈外感高热;营卫不和发热者,治以调和营卫;血虚发热者,治以养血补气;肝郁发热者,治以疏肝理气;食滞发热者,治以消食导滞;痰饮发热者,治以理气化痰;血瘀发热者,治以活血祛瘀。此外还有补肾壮水法、清法、活血化瘀法、下法、清营凉血法等,JiaYantao用源自叶天士《温热论》中清营凉血法治疗了40例癌性发热病人并取得了良好效果[3]。

3方药

3.1经方治疗高热用得最多的是经方或者是经方加减。刘立[4]报道用经方治疗长期高热效果显著;杨翠玉[5]用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小儿高热70例取得良好效果,为防高热引起惊厥,对体温过高者可予物理降温,但不用解热镇痛药及激素类药物。苏智慧[6]用白虎汤合安宫牛黄丸治疗小儿高热68例疗效满意:生石膏20g(先煎)、知母、粳米各10g;甘草3g;咽喉肿痛加板兰根、野菊花各10g;并发肺炎加鱼腥草、大青叶各10g;腹泻加茯苓、白头翁各10g;小便黄、量少加笔仔草、木通各10g,日1剂,水煎,分3~4次服,佐以安宫牛黄丸。赵新爱[7]用柴芩白虎汤治疗高热3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苟祯学[8]用大承气汤治疗急症,切中病机而获佳效。陈华容[9]用大黄甘草汤在儿科高热病中收到了药到病除的疗效:大黄5g,甘草3g,玉米5g。服法:将玉米炒糊,和大黄甘草泡开水100ml,30min后服。康玉亭[10]用小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60例,收效满意。杨淑芳[11]用真武汤治疗阳虚高热疗效神奇,方药:茯苓15g,焦白术10g,白药15g,附子15g,生姜15g。

3.2时方时方是历代著名医家根据丰富的临床而创制的方剂,因疗效确切而广为使用。使用较多的是安宫牛黄丸、达原饮、柴葛解肌汤、升降散等。侯宪花[12]报道用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12例高热病人的高热不退,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朱平生[13]用达原饮加减治疗高热2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国明俊[14]用藿香正气散治疗肠壅积高热1例疗效颇佳。孙玉华[15]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高热取得显著效果,清开灵注射液由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胆酸、猪去氧胆酸。黄梓平[16]用升降散治高热惊厥30例效果明显。范中秀[17]用银翘散加味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9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摘要:高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由于其病因复杂、危害严重,易引起临床医生重视。中医治疗高热的方法丰富多彩,只要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无论是经方、时方还是其他治法,用中医治疗高热是卓有成效的,并能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关键词:高热辨证论治规律综述

如何发挥中医特色,治疗处理高热,寻求有效的辨治规律,是中医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作一回顾。

【参考文献】

[1]任宝琦.外感高热从“郁”论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9(3):18.

[2]赵瑞学.补中益气汤新用举隅[J].陕西中医,2000,21(4):183184.

[3]JiaYantao.FortyCasesofTumorousFeverTreatedwithTCMMethodofRemovingBloodHeatandDissipatingBloodStasis[J].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6,26(3):202.

[4]刘立.经方治疗长期高热[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7):73.

[5]杨翠玉.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小儿高热7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5):58.

[6]苏智慧.白虎汤合安宫牛黄丸治疗小儿高热68例[J].实用中医杂志,2001,17(11):14.

[7]赵新爱.柴芩白虎汤治疗高热35例[J].适宜诊疗技术,2003,21(3):14.

[8]苟祯学.大承气汤治疗急症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03,3:238.

[9]陈华容.大黄甘草汤在儿科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4):369.

[10]康玉亭.小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惊厥60例[J].陕西中医,2005,26(10):1041.

[11]杨淑芳.真武汤治疗阳虚高热临床体会[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5):69.

[12]侯宪花.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12例高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7):658.

[13]朱平生.达原饮加减治疗高热21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6(6):26.

[14]国明俊.藿香正气散治疗肠壅积高热1例[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2):163.

[15]孙玉华.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5,7(115):63.

小儿惊厥范文篇8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儿科共收治高热患儿138例。新生儿4例,婴儿36例,1~3岁42例,4~5岁26例,6岁以上30例。疾病分类:上呼吸道感染68例,肺炎42例,肠道感染8例,其他感染性疾病20例。

2护理

2.1物理降温

(1)局部疗法:头部冷湿敷或置冰袋。可以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利于健康的恢复。(2)全身疗法:温水浴:本组2例新生儿和28例婴儿给予此方法。即用32~36℃的温水擦浴或浸润[4]。擦浴用温水擦洗或按摩小儿全身皮肤。每次温水浴5~10min为宜。酒精浴:用浓度为25%~35%,温度为41~43℃的酒精擦浴。擦掖窝、腹股沟、足心、掌心时要稍用力,反复来回几次,擦至皮肤发红为止。酒精可使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本组22例患儿采用此法,年龄都在3岁以上。(3)冷盐水灌肠:适用于年长儿,本组9例患儿给予此法降温。用20℃的生理盐水100~200mL低位灌肠[5],臀部稍抬高,速度要慢,注意降温程度及大便情况。

2.2药物降温

小儿退热药的剂型有糖浆、片剂、栓剂、冲剂、针剂,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合成酶,减少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使发热的体温降至正常[3]。临床常用的退热药有APC、瑞芝清、安瑞克、安痛定等。本组8例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体温超过38.2℃立即给予退热药物。

2.3卧床休息

患儿高热时,体内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增加及氧消耗量增加,心率加快,易于疲倦,患儿应卧床休息,通风良好,室内温湿度要适中,避免对流风。

2.4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机体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功能减慢,要给患儿进食易消化、高热量、少油腻、多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稀粥、果汁、菜汁,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

2.5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一般每4小时测体温1次。给予降温处理后1h测体温1次。对于8例有热性惊厥史和8例超高热患儿1h测体温1次。

2.6加强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

高热患儿常出汗较多,要及时用干毛巾给患儿擦干汗液,更换干净衣物和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平整干燥。患儿高热,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内消化酶降低,利于各种口腔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并发症。应注意清洁口腔,重视口腔护理。

3护理效果

138例高热小儿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和降温方法,体温多在1h左右降至正常,经综合治疗后均得到良好控制,无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惊厥范文篇9

1.1环境将不同病原患儿尽量分开房间收住,接触患儿,注意消毒隔离操作。病室每天定时紫外线消毒1小时,开窗通风换气2~3次,每次20~30min,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8℃~20℃,湿度为55%~65%,患儿内衣应宽松,及时更换尿布,使患儿感觉舒适,各种处置集中进行,安静、舒适的环境能使患儿更好地休息和睡眠,有利于病情好转。

1.2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缺氧症状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体位,凡有缺氧症状,如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躁、面色灰白等情况时应立即给氧。一般采用鼻导管给氧。氧浓度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氧气应湿化,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缺氧明显者可用面罩给氧,氧流量2-4L/min,氧浓度50%-60%。若出现呼吸衰竭,则使用人工呼吸器。

1.3发热护理支气管肺炎患儿常有发热,发热时帮患儿松解衣被,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并用热毛巾把汗液擦干,以免散热困难而出现高热惊厥;同时也避免汗液吸收、皮肤热量蒸发而引起受凉加重病情。体温在38.5℃以上按医生要求予物理降湿或药物降温,如酒精擦浴、冷水袋敷前额等,对营养不良、体弱的病儿,不宜服退热药或酒精擦浴,可用温水擦浴降温。退热处置后30~60min复测体温,高热时须1~2h测量体温一次,及时做好记录。并随时注意有无新的症状或体征出现,以防高热惊厥或体温骤降。给患儿多喝温开水或者静脉补液,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1.4饮食肺炎患儿在患病期间要有足够的水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品。喂养时将头部抬高,鼓励较大的患儿多喝水,适量喝些新鲜果汁,宜食半流食品,如稀饭、烂面条、鸡蛋汤等。如果不能进食,则需要静脉输液等治疗。

2密切观察病情

2.1若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加快(>60次/分)、心律增快(>160-180次/分)、出现心音低钝或奔马律、肝脏短期内迅速增大时,考虑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应及时报告医生,立即给予吸氧,并减慢输液速度。若患儿突然口吐粉红色泡沫痰,应考虑肺水肿,可给患儿吸入经20%-30%乙醇湿化的氧气,间歇吸入,每次吸入不宜超过20分钟。

2.2若患儿出现烦躁、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等,应考虑脑水肿、中毒性脑病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3若患儿病情突然加重,体温持续不降或退而复升,咳嗽和呼吸困难加重,面色青紫,应考虑脓胸或脓气胸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健康教育

3.1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和防护知识。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多进行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但不宜穿得过多。

让家长了解所用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及副作用;指导患儿不随地吐痰、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嘴,尽量使痰飞沫不向周围喷射。

3.2心理护理与小儿及其家属建立伙伴关系,体谅患儿家属紧张焦虑等心情,耐心解答家属疑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特点行有效沟通,关注小儿家庭成员的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向家长讲明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及预后,加强家属的心理支持。

4结论

对于支气管肺炎患儿,除了给予一般护理外,还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缺氧症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患儿发热、用药等护理,各项措施既要适时、全面,又要仔细,突出重点,提供有效护理,也就能缩短病程,使患儿顺利康复。

小儿惊厥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3个月2例,~3岁2例,~6岁3例,~12岁8例。发病情况:暴发起病2例,急性起病10例,轻型起病3例。数天或数周前有上感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

1.2临床表现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6例,中枢性面瘫4例。发热4例,惊厥7例,意识障碍5例,性情改变3例,头痛呕吐9例,吞咽困难2例。

1.3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13例,MRI检查5例,腰穿查脑脊液6例,血常规检查15例,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例,凝血因子Ⅷ、Ⅸ活性测定2例。

1.4治疗控制颅内感染、控制惊厥、营养神经细胞、改善脑血管循环,应用抗凝剂,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以及康复治疗(运动疗法、针灸、按摩等)。

2结果

各项检查结果证实:脑梗塞8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脑肿瘤2例,颅内出血2例(血友病所致1例,晚发性VitK缺乏所致1例)。疗程1个月内治愈5例,好转6例,转科或退院4例。

3讨论

小儿急性偏瘫包括特发性及症状性(继发性)。随着CT和MRI等神经影像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目前急性偏瘫很少是最后诊断,绝大多数病人都能明确病因。其常见病因有各种感染、免疫性疾病、颅脑损伤、颅内占位、全身性疾病等[1]。以往报道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本组资料显示:该病可见于各年龄组小儿。

各种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可使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闭塞,引起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病毒或细菌可能直接侵犯脑血管而引起脑血管炎;也可能在感染后或接种后发生免疫性脑血管炎或脑血管周围脱髓鞘病变[1]。本组结果显示,在脑梗塞患者中数天或数周前有上感病史者6例,腮腺炎病史1例,提示与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另外本组2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化脓性脑膜炎,也提示细菌感染可引起偏瘫。因此,对伴有发热的偏瘫患儿,尤其合并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应尽早做腰穿检查。

颅内占位病变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脑血栓、脑栓塞、颅内出血等也是小儿急性偏瘫的常见原因。本组资料中2例脑瘤,1例血友病及1例晚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值得一提的是本组1例脑瘤患者,做头CT检查认为可疑处为骨伪影,后经MRI证实为脑肿瘤。由于MRI对于鞍区、脑干以及后颅凹肿瘤的检查因为没有骨骼产生的伪影干扰,因此比CT优越得多,即使很小的肿瘤也能及时查出。所以对于临床头颅CT正常的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应进一步做MRI检查,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急性偏瘫的常见病因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血管炎,其它还可见于颅内占位、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出血等[2]。头颅CT和MRI检查、脑脊液、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等辅助检查对明确病因极为重要。尤其头颅CT和MRI检查不仅能迅速准确地诊断颅内占位,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梗塞的部位和范围、脑血管畸形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能提供可靠依据,并能指导临床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协助判断预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