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如何调剂十篇

时间:2023-04-07 12:56:06

考研如何调剂

考研如何调剂篇1

1、教育部规定,考生如果符合复试条件而不能在第一志愿院校参加复试的,考生档案应送至第二志愿院校或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调剂。

2、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由于招生计划的限制,有些考生虽然达到分数线,但并不能被安排复试或复试后并不能被录取,对这些考生,招生单位将负责把其全部材料及时转至第二志愿单位,这个过程即称为考研调剂。只有参加全国统考并上了国家线的考生,才有调剂的机会。

(来源:文章屋网 )

考研如何调剂篇2

获取考研调剂信息大致有以下三种渠道:

第一条是网上渠道。

不少大学的研究生部网页都有网上调剂信息登记系统,大家可以通过登陆系统提出调剂申请,请注意,一定要准确、完整填写个人信息。首次登录时一般要靠准考证和身份证号码登录。在填写时还应注意:

1、所填写的基本信息应与你原始报名信息卡一致。

2、待4月份国家分数线下达后,符合该校调剂条件的考生,学院将与考生本人联系,请及时将调剂材料(原始报名材料)寄交所选择的学院。

第二条是电话渠道。

调剂要尽早并且准确。一旦得出自己的分数可能达不到报考院校分数线的要求,除了上网查询并申请调剂外,还可以选定几所有可能录取自己的学校,向他们的研究生院打电话获得最新信息,并联系上该学院相关专业的导师,往往导师的肯定在这时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电话号码怎么查?这也有很多渠道,首先落实院校名称,可以向当地114查询;另外,上网查询、向师兄师姐、考友打听也是比较省钱的办法。

第三条是人情渠道。

这条渠道要求你和报考专业的导师有比较良好的关系。可以请求他们为你介绍其他的学校或导师。一般他们处于同情和惜才的心理都会帮助你,而他们说一句话能为你节省不少时间,避免一些无谓的周折。

考生在关注以上的三大信息渠道考生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动出击,保持信息

每年分数一出来网上就会公布很多调剂的相关信息,那么大家一定要密切地关注,努力争取调剂的机会。其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这时,除非你初试分数或其他方面非常优秀,希望也不是很大。因为调剂不同与公开招考,很多信息是灰色的,不确定的。也不是说学校故意隐瞒,而是学校在未最后确定人之前,他也不清楚到底会不会需要调剂。所以,这就需要你积极的打听。

大家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如果是文科生,网上的调剂一般都是理科的,文科的少的可怜,并且要是你得到信息比较晚,会错过许多学校的调剂时间。所以,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就是你的首选。你可以主动地给一些学校打电话。千万不要管这些学校有没有在网上要调剂,你都不用怕,只是问问,就会有机会。

二、广泛撒网,开启搜索引擎

开始要广泛撒网,宁可以后在几所学校里选择,也不要把自己栓在一棵树上。向所报考学校的研招办问问他们是否可以推荐调剂(这是第一志愿单位的义务,但很多学校都没有履行,也是因为人太多),如果有自然好,那样机会大点。但遗憾的是,很多学校都不负责推荐,还是要靠自己去找。调剂信息三、四月份许多网站上都会有专门,如中国教育在线,考研网,新浪,搜狐等网站,一般公布出来的信息也比较真实可信。还有就是通过你的关系网去打听了,如果你有朋友同学在某个学校,可以请他们帮你打听。如果你母校的老师和哪个学校有联系,可以请他们帮忙推荐。如果你符合那些学校的调剂条件,就可以马上电话咨询或信件联系。要注意他的截止日期。抓住时机、主动出击。

三、亲自行动,了解最真实动态

在问好情况后,一般就可以确定下来几所有希望接受调剂的学校了,你可以马上准备材料寄过去。但是这里,建议大家:自己亲自把材料送过去。本地就不用说,跑一趟不在话下。但如果是外地呢?如果有条件,还是自己去的好。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将材料寄到研招办,然后研招办再转给要调剂的院系。在堆积如山的材料中,如何才能使自己更有把握被选上呢?那当然是亲自送到老师手里了。而且,许多学校大家肯定都没去过,并不知道到底怎么样。自己去的话,就能对学校有亲身体验了,如,环境,设施,师资,整体等等,这些你不自己亲自去看是体会不到的。

亲自到院校之后,你可以和老师多了解该校该专业情况。一定要向老师多多推销自己,让老师对你留下深刻的好印象。材料里不但要把各项情况写明,更要突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很多人就是把材料一交就走人。殊不知,有的老师转手就把你的材料往某个角落一放,就再也不理会了。一定要看他放在专门的地方,并告诉你如何等通知,如何联系。如果他不说,你也要主动提出。多问一点是一点,努力提高被录取的几率。

考研如何调剂篇3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招生 问题 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同时,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因此,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学术性为主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变,2009年教育部决定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根据教育部长远规划,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将逐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比例为10.7%,而2010年该比例就增加到了23.3%,但是专业学位硕士相对传统的学术型硕士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学生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认识不足,导致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志愿报考人数很少,尤其是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走出招生困境,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生源质量,规范复试工作,完成招生计划,这些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今后的专业硕士招生工作提供参考。

一、报考生源严重不足

一般来说,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不如“985”、“211”等重点院校,因此应届本科生在报考研究生时,绝大多数考生都会选择报考“985”、“211”等重点院校。在地方高校的考生中,大多数考生基本都遵循传统观念选择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而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很少。如何拓展招生资源,解决培养单位普遍面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生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和提高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全国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招生任务全部通过调剂工作来完成,由于社会和考生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认知度不高等原因,浙江省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任务完成得不理想。从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各专业学位领域报名和录取情况来看,在我校共有8个专业学位领域中,仅艺术设计领域报考人数比较多,其他专业学位领域报考人数很少甚至无人报考,专业学位招生任务基本都是通过调剂完成的。

二、优秀生源缺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全国统考、推荐免试和一志愿报考学术型研究生的调剂考生。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不仅数量少,而且第一志愿上线的考生更少,调剂考生是地方高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从2010年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看,来自于“985”和“211”院校的调剂生所占比例仅为8%。由此可见,优秀生源数量偏少,生源整体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无效调剂逐渐增多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考数量和上线率已远远不能满足其招生的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调剂录取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剂的考生有两种,一种是未达到第一志愿招生单位的复试分数线;另一种是达到第一志愿招生单位的复试分数线,参加了复试但没被录取或认为被录取的机会不大的考生。这些考生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申请调剂参加其他招生单位的复试。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是一个全国性的功能强大的网络调剂信息平台,目前此平台是作为全国硕士研究生调剂的唯一工作通道,所有调剂招生单位和考生必须且只能通过此平成调剂录取过程。该平台目前具备以下功能:调剂信息和查询、考生调剂申请、考生信息查询、招生单位筛选、考生调剂锁定和解锁、复试录取通知发送、复试结果查询、录取状态查询等。招生单位和考生通过使用网上调剂平台受益匪浅,首先,对广大考生来说,一方面节约了考生的调剂成本,另一方面考生的利益也最大程度地得到保障。其次,对招生单位来说,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调剂过程中网上调剂平台的弊端也凸显出来:

(1)网上填报调剂志愿环节。考生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申请调剂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同时申请几个招生单位,而且可以同时接收这几个招生单位的复试通知。同时,部分一志愿上线考生因为担心复试被淘汰,所以在没有参加一志愿单位复试前就填报了调剂志愿。这些情况都带给调剂单位一些虚假信息,认为生源充足,但真正来参加复试的考生却不多。调剂中的“一女二嫁”甚至“多嫁”现象愈演愈烈,考生流动的无序性造成研究生调剂工作的混乱,因此浪费了招生单位指标,也导致符合条件的考生丧失了录取机会。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2010年两个专业学位领域的招生为例,学院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向37名考生发出的复试通知,同意接收复试通知的考生共37人,但是实际参加复试的考生仅为22人。

(2)调取考生试卷环节。研究生调剂政策规定,调剂考生被调剂单位拟录取后,调剂单位才可以调取考生初试试卷。在调剂工作中,考生的初试试卷是决定考生去向的重要因素。而在现行调剂程序中,考生仅需在网上接受调剂就可以到调剂单位参加复试,并且即使被调剂单位拟录取,只要调剂单位尚未调到初试试卷,考生仍然可以参加网上调剂,而且还可能再次被其他单位拟录取。这样,一个考生可能同时被几个单位录取,导致无效调剂逐渐增多,同时给招生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二、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建议

1.重视专业学位教育

高校特别是高校的高层决策者,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正确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准确把握教育定位。只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同度才会得到提高,才会吸引广大考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

2.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考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广开宣传渠道。除了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介加强对专业学位的宣传外,还可以到重点地市、对口院校和企业开展现场咨询会和考研动员会,宣传学校和专业学位的专业特色,加深社会、企事业及应届本科毕业生对专业学位的理解和认知度,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知名度,为专业学位教育开辟广阔的市场。我校先后利用网络、媒体及主动联系生源好的高校等方式多渠道对外宣传,重点宣传我校的学科特点、学科优势、师资队伍、就业前景等情况,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广大考生。

3.扩大接收推荐免试生的比例

推荐免试生又称推免生,是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前获得了高校硕士生的入学资格,不需要再参加全国研究生人学资格考试,俗称为“保送生”。一般来说,符合推荐免试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较高,具备研究生培养的潜力,是专业学位的优质生源。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接收的推免生共30人,其中专业学位共9人,这些专业学位的推免生中,专业排名均位于本专业前30%,英语大多数已过六级,有的学生曾主持过浙江省新苗计划项目、有的还获得挑战杯竞赛浙江省一等奖等。

学校扩大接收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比例,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专业学位的推免生奖励制度和保障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申请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样既保证了生源,又可以提高生源质量,从而可以大大改善学校专业学位生源的素质结构,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完善网上调剂平台

造成目前调剂工作中无效调剂增多的根本原因在于网上调剂系统缺乏对调剂考生和招生单位的约束,根据目前招生中出现的问题,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现有功能中再增加一些功能,就更加有利于发挥网络的便利作用,促进招生单位和考生的和谐统一。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这一网上调剂平台的功能进行完善:

(1)招生单位上传一志愿录取信息。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目前没有强制要求招生单位上传一志愿录取信息库,部分一志愿拟录取考生因种种原因,也登录调剂系统填报调剂志愿,调剂单位一般是不知道考生是否已被一志愿录取,只有待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录取检查会议时才会查出来,这就影响调剂单位的招生工作,有可能白白浪费招生指标。教育部2007年硕士生招生录取检查会议时,查出我校拟录取库中有15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经核查,有3名考生选择调剂至我校,其他12人均选择了其他学校。如果强制要求招生单位将一志愿录取信息导入到调剂系统,就可以减少这种情况发生。

(2)考生填报调剂志愿环节。为了充分照顾考生的利益,考生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填报调剂志愿时,可以同时填写两所调剂单位,在此时,考生和调剂单位都是自由的。招生单位通过调剂平台查阅考生信息,并及时向考生发送复试通知,调剂平台中目前设置的回复有效期是48小时。考生收到该信息后在有效期内决定并通过网络确认是否愿意参加复试,考生一旦从网上确认参加复试,考生的信息将进入该调剂单位的复试备选库中,此后其他招生单位将无法看到该生的调剂信息;如果考生不同意该调剂单位的复试通知,则在规定的回复时间内点击放弃,网上显示该通知无效,考生可以再次恢复到自由挑选调剂单位的状态。这样就可以确保考生参加复试的唯一性,避免同时参加几个调剂单位复试的可能,同时又保证了考生的权益。

(3)考生的录取环节。考生一旦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接受了调剂单位拟录取通知,就可认为考生的录取工作已初步完成,调剂单位和考生未经对方许可不得单方面解除拟录取状态。调剂单位也无需再调取考生的初试试卷,考生网上的确认结果就是考生最终的录取去向。这样就可避免目前调剂中考生的去向由考生的初试试卷决定这一情况的发生。

如果从以上环节改进调剂程序,一方面,充分考虑了考生的利益,给考生以自由选择调剂单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方便了招生单位的调剂工作也可以按计划顺利完成。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又降低了调剂成本。

三、结语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起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考生积极配合,对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调剂生源的有序流动,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而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开展并能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秦丽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探索与制定[J].科技信息,2009,(31): 7-8.

[2]陈丽莎,吴建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环节和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22):55-56.

[3]布都会.张静.杨春雷.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流程及注意的问题.继续教育研究,2008,(6):121-122.

[4]田月霞.论地方高校硕士生调剂工作的新思路.科技信息,2009,(21).

[5]刘国勋.硕士研究生调剂录取的思考和建议.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3):43-45.

[6]杨德平.孙晓.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特点与策略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100-101.

考研如何调剂篇4

关键词:药剂学;研究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52-02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对研制出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剂和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学科讲授的内容是药品生产及新药开发等领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传统的《药剂学》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主体,按照定义、分类、特点、赋形剂、制备方法、质量检查的顺序详细介绍各类剂型。这种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基本上是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收地位,往往觉得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往往通过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来获得高分,知识体系并不牢靠,知识点考完就忘,也完全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我院虽开设了实验教学,以求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但学生往往根据实验讲义模仿学习,缺乏缜密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实验能力培养,仅能达到操作工的培养水平,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

受到美国药学教育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模式的启发,我们认为,树立研究型教学的思想,即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根本上摒弃“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将“授之以渔”和教会学生学习作为课堂授课的根本目的。建设基于能力培养的《药剂学》研究型教学体系,必须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结业考评3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这一改革是对现代药学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对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善于交流、解决问题、联系实际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1.角色转换——确立教师的引导地位,树立学生的主体角色在课堂授课中,由教师系统讲解《药剂学》基础理论、最新学科研究进展的同时,课前为每位学生设置一个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理解本学科前沿技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不仅给学生创造锻炼口才、造就良好心理素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综合表达自我的能力,形成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同时,也可弥补教学课时不足的缺陷,通过课堂讨论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基本理论后,指出该系统存在储存不稳定的缺点,由学生课后查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汇报及讨论,教师当场点评,根据学生思路及发言情况记录平时成绩。

2.更新教学内容——知识领域多元化依赖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药剂学》的发展较为迅速,至今已经历了5代剂型的变化,一些药物制剂新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涌现、发展、成熟,并逐渐被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领域,才能使学生跟上学科的发展,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教材和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和文献资料,有一定前瞻性的教授这门学科。其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多是针对学科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以专题报告等形式将其引入课堂,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思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为灵活应用课堂所学奠定基础。

3.发挥多媒体优势——教学趣味化、具体化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吸收相关院校的先进经验,时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充分应用现场录像、动画等趣味手段,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复杂工艺直观化,不断提高课件的质量,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使学习更轻松和实用。

二、实验教学改革

1.更新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条件《药剂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型给药系统尤其如此,且有相当大部分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现有实验教材严重滞后于学科的发展进程,迫切需要更新。重新编写实验教材,引入固体分散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缓控释给药系统、静脉脂肪乳、脂质体等新技术和新型给药系统。同时,增添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如滴丸机、高压乳匀机等,增强学生对现代《药剂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2.引入综合性设计实验综合实验能力是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在完成原有实验教学任务基础上,引入综合性设计实验内容。教师提前为每位学生选择1种药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及剂型,并初步设计处方和制备工艺,根据《中国药典》要求设计评价方案。通过教师指导确定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结果。

3.开放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教师科研实验室,让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就能够进入实验室,做教师或研究生的科研助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并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科创基金,尽早参与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的科研论文。

三、结业考核改革

现有考核方式采取期末成绩加实验成绩的评价方法,死记硬背也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种考评方式不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结合上述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对结业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总体思路为降低理论考试所占比例,增加能力考核比重。考核成绩将由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设计实验成绩及实验课成绩4个部分综合评定,各部分所占比例可在具体实践中予以调整以求合理。这样,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才可能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被动接收方式,达到《药剂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珊珊.改革药剂学课程教育方法,促进药剂学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233.

[2]关延彬,贾永艳,田效志.PBL与PLTL教学法相结合在药剂学教学中探索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43-45.

[3]何勤,张志荣.新形势下药剂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药学教育,2007,23(3):37-39

[4]程亮.提高药剂学课程授课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5):128.

[5]宋亚玲,杨宜华,赵子明,杜倩,刘晓.《药剂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0):150

[6]黄秋洁,叶勇.浅谈药剂学教学的体会[J].广州化工,2013,41(1):201-202.

[7]邓莉,鲁莹,邹豪,钟延强.药剂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7,23(4):30-31.

[8]缪菊连,王成军,郭建伟,吴俊珠,高鹏飞,杨志勇.药剂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3):62-63

[9]苏瑾,于莲,孙维彤,于敏.流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2):58

[10]王秀,张劲,邢蓉.药剂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92-1093.

考研如何调剂篇5

关键词:专题研究;实践经验;教研模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2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要求体现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1]。高中化学教研工作如何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如何引导化学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如何引领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感悟实践智慧?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教研室化学组为总结和提升部分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引领化学教师增强其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专题研究为抓手,设计了“独立研究,合作交流”的教研模式。该模式的目标指向在于促进教师在感悟中提炼与思考,在交流中分享群体智慧,并用数理统计数据为研究的有效性提供证据,最终促进和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合作与交流能力。

1 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众所周知,针对同样的内容与教学要求,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差异巨大。究其原因,撇开个性、性格的差异不谈,研究者发现有三方面的技能使得专家型教师在获得有洞察力的问题解决办法上优于新手(Davidson& Sternberg,1984a,1984b,1998)[2]:

专家型教师思考问题的三种方式:

(1)专家型教师区分不同的信息,辨别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

(2)专家型教师用一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信息;

(3)专家型教师将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中。

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少对信息的筛选和加工能力,或因看不透问题的本质,或因缺乏抽象和归纳提炼,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抽象的问题“题海”化,其结果是看上去热闹,甚至有些教学内容表面看似乎对比性很强,实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效率不高,学生听起来也吃力,学生不容易从繁多复杂的信息中把握好知识的核心要素、了解其本质;即便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如氧化性、还原性、共价键及其键角等等,虽然各学校都作为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教师耳熟能详,然而这些概念一旦在新的情景中出现,学生的差距立刻就体现出来;在历次区域教学质量调研中,也经常出现教师教学效果与生源基础好坏相悖的情形,这些现象都是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如何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在知识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做得较好的教师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如何能让别人从成功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基于这些思考,笔者从教学的专题研究入手,以实践经验、反思意识、群体智慧为价值取向,几年来不间断地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和交流,模式与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也渐渐得到更多事实的支持。

教学专题研究有很强的学科专业特点,这是它与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研究的最突出的不同点,也是笔者把它称为“专题”研究而不称为“课题”研究的原因所在。

2 指导教师选择好研究专题

为了鼓励教师主动建构教育知识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初次组织专题交流前,我们只限定交流的时间和形式,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好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确定一个主题。教师往往公开课听得不少,专家报告也听了不少,但听身边的老师讲自己的实践智慧的机会甚少,很多老师也许还是第一次。笔者对此有些忐忑,担心预期效果不好。但是交流的结果是:出乎预料地受到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对广大教师而言,从实践中来的经验很有现实感,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不过,细细推敲下来,教师选题和提炼的结果良莠不齐,至少存在几点不足:

(1)有的选题太大,“专题”不“专”,有蜻蜓点水之嫌。例如“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关于高考实验题的一些思考”等,试图追求面面俱到,实则难以深入和细化。

(2)内容详实且细致入微,但组织形式欠佳,逻辑线索不清晰,略显散乱等,影响了专题研究的价值。这从某专题提出的如下关注角度可见一斑:“注重实验操作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等;注重细节;注重试剂的浓度、试剂的添加顺序;注重与所学过的实验相联系;物质分离、提纯过程所需整套仪器;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干燥、净化、收集;常见离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实验室安全;有毒有害气体处理等等。”

(3)有的专题偏重介绍解题策略,但语言模糊笼统,可操作性差。如“注意推导思路”、“关键物质要确认”、“按要求答题”等等。

反思之余,笔者从教师的交流中寻找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并再次组织大家进行剖析以供借鉴和参考。其中一个例子,需要从2009年一道上海高考化学试题说起。该试题并不复杂,但考生得分很低,原因值得思考。

[2009上海高考化学17题]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判断在等浓度的NaClO、NaHCO3混合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2009年该题难度为0.52,区分度为0.35;高分段主要错选B,低分段主要错选D。由于C、D反映的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要求相对简单,因此对高分段学生最大的干扰来自选项B。考试结果表明,即便是一些化学基础好的学生仍不能有效利用好电离常数这一信息,作出等浓度的ClO-水解程度大于HCO3-的判断。区域教学质量调研结果也多次表明:面对这类问题,不少学生始终存在困难。

原因何在呢?我们知道,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开始接触酸的概念,继而学习强酸与弱酸、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有关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知识,得到“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互换反应一般总是向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这一规律性认识,把这些知识、规律再运用到“不同Ki对水解程度影响”之后,才能明白为什么选A。这些知识在教材中落点很分散,学习时间跨度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主动构建相关知识、达到理解掌握的困难。

常见的酸很多,课程标准范围内要求能比较强弱的酸有哪些,它们与彼此对应的盐之间能反应吗?相同浓度时各酸根离子水解程度有何关系?其中是否有一般规律?遇到新的情景时如何迁移应用?引导学生弄清这些问题必定能大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思考,一位来自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张老师介绍了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变零散为有序,引导学生加强对比研究。他把教材中呈现时间跨度很大的几种酸由强到弱从上到下依次排序,同时列出其对应的电离常数和钠盐水解方程式,总结相应的规律(整合提炼零散信息),要求学生从撇和捺两个方向系统地分析和思考(强化对比研究),总结出一般规律,随后形象地称之为“撇捺原理”(源自生活语言,贴近学生);为了便于学生反复多角度思考,做成小卡片如下(尊重遗忘规律)(见表2)。

随后的区域教学质量调研对应试题及其结果为该专题研究效果提供了证明:结果发现,虽然研究者所在学校生源偏差,但该校学生却以较高的得分率引起了广泛关注。显然该教师重视信息加工和有效组织,重视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形成规律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与此相似,课程标准范围内要求掌握的氧化剂、还原剂有哪些?其强弱关系如何?氧化剂、还原剂及其彼此间的反应是否也有一般规律?基于这样的思考,张老师把课程标准范围内常见的氧化剂与其相对应的还原剂归纳与排序,梳理并得出一般规律,“一般地,从上到下由强到弱排序后,按八字笔画方向,沿撇的方向微粒间难反应,捺的方向微粒间能反应”,引导学生思考“沿捺的方向反应规律是否有一致性?”“其中的原因是否相同,和酸的强弱排序及其彼此间的反应规律有何异同?”等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有关的解题困难。

3 一些较好的选题

我们发现,好的选题加上合理的信息组织形式及适切的教学策略,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例如,某教师研究“实验题中如何用规范的化学用语答题”,以实验问题为载体,从准确规范的角度入手,选择了“写试剂名称;书写装置中试剂的用途;书写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方法;书写操作目的、原因;书写对实验的评价”等进行归纳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区教学质量调研试题中,对应如下试题:

44.上述实验滴定时,指示剂应该 (填“加”或“不加”),如何判断滴定终点: 。

不同学校试题完成情况及形成的难度数据表明,在生源不是最好的班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现了准确规范地表达的能力。

在这类交流活动中,教师普遍觉得深受同伴的启发,为后续活动持续而有效地开展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先后涌现了一批好的专题,如“陌生情景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基于方程式配平的计算”、“化学实验考查目标”、“阿伏伽德罗十大注意”、“高中化学常说的能量”等等,体现了研究者鲜明的实践经验和个性特征。

4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数据表明,虽然基于分享与合作的教学研究理念,同伴间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分享了成果,但研究者自身所教学生在自己研究专题所指的问题解决方面常常表现得最为出色,这可能与其研究者对问题深刻的感悟有关,也应该与教学策略有关,如何进一步提高交流实践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2)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校际间的交流机会有限,彼此之间的磨合期较长,教师参与的主动性不足。笔者因此曾提出“命题作文”供教师思考和选择,如:

①化学反应速率面面观

②有机物原子间连接顺序、空间位置关系与同分异构现象

③几类化学反应规律的思维定势与突破

④气体发生装置的思维定势与突破

⑤气体收集装置的思维定势与突破

⑥实验操作的思维定势与突破

⑦侯氏制碱法的优势及其原理的迁移应用

⑧典型实验设计、操作的成与败……

但教师愿意从中选择的不多,专题研究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之路还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附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2011年11月.

考研如何调剂篇6

(赤峰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赤峰学院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大学生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认知情况,通过调查发现,作为接受能力较强,消费观念较新的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情况并不乐观,将苏丹红和三聚氰胺认为是食品添加剂的学生占我们调查者总数的14.76%和19.18%,这提示我们应该增强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问卷调查;大学生;食品添加剂

中图分类号:R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14-04

1 引言

食品添加剂是可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受到公众广泛的关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日趋走入百姓的视野.2008年爆发的“三鹿事件”,2010年双汇的“瘦肉精”、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2012年,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染色剂焦糖色素被曝含有致癌物质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国内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热点话题此起彼伏,从明胶到荧光增白剂再到白酒塑化剂事件,广大消费者被来自不同渠道的声音吓得心惊胆战[1-4].食品添加剂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大都是由于人为的不当、违规使用引起的.而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就不会有这么多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食品;没有食品添加剂,食物就不能被妥善的制作或保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群体,更应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通过他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识及观点的正确纠正,使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在社会中得以推广.因此本文先对食品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进行调研,然后在调研及大量文献[5-6]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方法,以赤峰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情况.根据其认知情况,进而提出一些措施加强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认知能力,增强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力度,降低其毒性作用,提高食用的安全性,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2 调研及问卷设计

2.1 被调查者的一般特征

调查者为赤峰学院一、二、三级在校大学生.

2.2 问卷设计

问卷的设计上,大部分来源于前期的调研以及对已有文献的借鉴,另一部分是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的.本研究组在赤峰学院进行调研,大学生在小组成员的解释与指导下填写问卷,本研究组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为99%.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了解情况

本题主要是为了得到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了解多少.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对食品添加剂了解一点的占了79.98%,占了被调查大学生的多数,而且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但是有些非化学专业的同学,认为食品添加剂是很专业的领域,感觉很陌生.

3.2 您曾通过哪些途径了解食品添加剂

本题是为了解大学生通过哪些途径认知食品添加剂的,从调查结果可见主要通过网络和新闻,其次是报纸这些途径认知食品添加剂的.其中通过网络资料的的大学生占36.5%,不过网络信息传播有时容易偏离事实,准确度相对较差,对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知有一定弊端.

3.3 您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吗?

该题选项中有21.42%的大学生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害,有54.25%的大学生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无害,还有24.32%的大学生不确定,从这个选题分析可知,作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的群体,大多数还是相信现在的食品安全的,但是从这个题中也可知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还是不够全面.

3.4 在挑选食品时您会查看其中食品添加剂的成分吗?

27.5%的大学生不会查看食品包装上的食品添加剂的成分,45%的大学生选择了想不起来就不看,只有27.5%的大学生会在挑选食品的时候看食品添加剂的成分.而在包装上的对于营养成分的说明关注的更多.造成这一情况有多种原因.一者反应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及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还有待加强.二者,食品包装上对于成分标注的为食品制造者,有的制造商为了好卖产品,即使加了非法添加物,也不会明确标出来.三者,很多食品包装设计的食品添加剂字样太小,位置不明显,颜色太暗,难以引起购买者的关注.

3.5 您认为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是绿色食品吗?

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绿色食品是允许含有少量添加剂的,比如防腐剂.50.75%的大学生认为凡是有添加剂的食品都不是绿色食品,42.23%的认为不确定.只有7.02%的大学生认为是绿色食品,从这个选项也可知大多数学生对于绿色食品与食品添加剂的关系还不是太清楚.

3.6 您最担心的食品中化学成分引来的问题是什么?

本题是调查一下大学生最担心的食品中化学成分带来什么问题?发现只有32.3%的学生担心添加剂的过量,大部分关心的是加工不清洁或过期的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学生还是对食品安全问题不够关心,添加剂过量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还没有足够重视.

3.7 您认为凡是在“食品成分说明”中列出的食品添加剂都是绝对安全的?

本题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对于食品成分说明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信任度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只有13.1%的同学认为是绝对安全的,86.9%的同学不信任食品成分说明中的食品添加剂是绝对安全的,这可能与近年来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

3.8 您在阅读食品成分说明时,是否了解它们对人体的影响?

本题主要是调查一下大学生对于食品外包装中的食品成分说明的认知程度及其各成分对人体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只有27.3%的同学了解,72.7%的同学不了解,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于食品对自己身体的影响的关注度不够,还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

3.9 在不论合法或违法的前提条件下,您觉得下列哪些属于食品添加剂吗?(多选)

本题为多选题,我们采用柱状图来分析,该数据显示的是大学生所熟知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以及所占比例,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包括苏丹红和三聚氰胺在内的非法添加物赫然在目,其选择此的大学生占14.76%和19.18%,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有待提高.

3.10 近两年频发的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对您的生活有影响吗?

本题主要调查食品添加剂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2.14%的人会特别反感人工成分较多的食物,而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都觉得无影响,而45.19%的人会挑选时更注意成分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食品添加剂的风险意识并不强烈,认为食品添加剂风险离自己很遥远.

3.11 您若使用了因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后头晕腹痛,多次维权无效,您会?

本题主要调查大学生的维权意识,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是有维权意识的,只有16.93%的会自认倒霉.其实,只有消费者注重了维权,自身的合理要求才会被重视,自身的合法权益才会被保护.同时,36.97%的大学生会换种方式,向媒体曝光,不难看出,作为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的消费认知和法律意识是值得鼓励的,换种方式,也是灵活机智处理事情的最佳方法,也能更有效的维护自身的权益.

3.12 您购买食品时看到:本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字样,你相信吗?

本题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对标有“不含任何添加剂”字样食品包装的看法,此题既能反映大学生对相关食品包装的关注程度,也能反映大学生对我国食品厂商和管理部门的信任程度.结果显示,77.52%的大学生认为,即使标有“不含任何添加剂”,仍然不可信,只有4.01%的学生还是比较认可.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食品厂商和管理部门的信任度较低.这是由于之前部分厂商制假贩假,作虚假宣传和监管部门监管松懈,造成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结果.

3.13 您认为现在各种疾病与食品添加剂有关吗?

本题主要是为了研究大学生对添加剂与疾病是否有关联的调查,调查显示,82.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关系,14.8%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关系,可以看出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已经很大,其原因绝大部分来自于近年来由于添加剂过量使用或超范围使用而造成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所以,让社会和公众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问题,监督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科学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14 您觉得下列哪些是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多选)

本题主要是为了研究大学生对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的认知情况,其中26.95%的大学生认为焦糖色是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实质焦糖色是天然着色剂.而13.03%和18.54%的大学生所认为的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朱砂和蟾酥实质是禁用的天然原料.只有硫磺和赤藓红是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本题双选,无论是答错的还是不全的都是对本题不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结果.

3.15 人工制造的假鸡蛋主要成分是海藻酸钠,您认为它是:

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海藻酸钠的认识,它常被作为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粘合剂、上浆剂应用于食品、医疗、纺织、印染、造纸、日用化工等.虽然海藻酸钠可以食用,但假鸡蛋中的海藻酸钠没有任何营养价值,所以9.45%的大学生所认为的营养强化剂并不正确.而62.89%认为是增稠剂和27.66%认为是乳化剂是正确的,但要两者都选,否则就是片面认识,并没有扎实掌握知识.

3.16 您认为在婴儿食品中允许添加以下哪种食品添加剂:

本题主要是考察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程度.该题选项中,有21.6%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添加香精,16.7%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添加色素,61.7%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添加营养强化剂.实质上,近年来我国已经将微量的维生素、无机盐和氨基酸应用于儿童食品,而上述物质就是营养强化剂的一部分,所以营养强化剂是被允许加入婴儿奶粉的,61.7%的大学生是正确的.而香精在婴儿奶粉中已被我国卫生部禁止,色素长期使用会干扰儿童营养物质的吸收,两者不应该出现在婴儿奶粉中.所以,综上所述看,大部分学生食对品添加剂的应用认知还是正确的.

3.17 您认为绝大数经过生产包装好的食品都有食品添加剂吗?

本题主要了解大学生是否清楚绝大多数包装好的食品都有食品添加剂.其中,36.7%的大学生认为绝大多数经过包装好的食品都有食品添加剂,36.6%的大学生不确定,26.7%的大学生认为不是.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不够关心,另一方面也是有些食品厂商的不负责任造成的,在国家强调标明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下打“擦边球”,例如,丙酸钙后面根本不加备注,使不是专业的学生根本不清楚是否是添加剂,什么样的添加剂,厂商应在名称后括号备注,例,柠檬黄(着色剂).

4 调查结论

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并不全面深刻,同时存在错误认识,虽然还没到谈“添”色变,但也不容乐观.对于认为苏丹红和三聚氰胺属于食品添加剂的14.76%和19.18%的学生,提示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情况,促进学生增强对非法使用的添加物的识别和重视能力.而对于对食品添加剂有不理解和抵触情绪的学生,应加强学生的认知及其健康教育.同时,调查对象获取食品添加剂的途径主要为电视、报纸、网络和书刊,提示我们今后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宣传知识,详细介绍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毒副作用,以及如何避免它的不良影响,避免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了解不深刻、不全面和不正确.

5 对食品厂商和监管部门的合理建议

5.1 作为厂商,一技术上要有必要才使用食品添加剂.二严格按照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超限量使用和非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三添加剂字样设计要醒目,同时标明备注,以防止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

5.2 作为监管部门,一要提高对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重视程度,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自身的公信度.二要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杂质、宣传栏等宣传食品添加剂方面的知识,消除恐慌.三严厉打击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法添加物的厂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性,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静,孙宝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科学通报,2013,58(26):2619~2625.

〔2〕孙金沅,孙宝国.我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4):1~7.

〔3〕吴欢欢,黄雨薇,卓小强,黄倞朗.食品安全中食品添加剂的功能与危害[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07~308.

〔4〕徐亚南,张志强,于军,等.我国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3):215~219.

考研如何调剂篇7

2012年考研成绩何时可以查询?我省7万多考生结束了考试不免要问。省教育部门透露,今年考研时间比去年提前了一周时间,预计初试成绩公布也会相应提前。研招评卷、统分工作将于2月中下旬完成,2月底或者3月初将公布考生成绩,“国家线”可能在3月底公布。一般复试于4月进行,5月底前完成录取工作。

成绩公布后,考生可凭有效身份证件上网查询。对考试成绩有异议的,在规定的有效期内可持本人准考证及身份证至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申请复查,逾期不再受理。

如果未能如愿进入第一志愿,只要达到了“国家线”,都有机会调剂。每个学校的调剂名额有限,考研分数出来后,调剂信息会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考生请密切关注。

今年全国有165.5万考生参考,比去年增加14.5万人。我省报名人数为76068人,比上年增加8564人,增幅为12.69%。由于今年考研人数增加,不少老师预计各科目录取分数线可能略高于往年。(记者张沛)

考研如何调剂篇8

热烈欢迎考生调剂到我院就读2016级硕士研究生!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分布广,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全院90%教师为博士学位获得者,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合作课题。凡被我校我院录取的考生,将享受以下待遇:1、学业奖学金100%覆盖;2、国家助学金100%覆盖;3、按学院和指导老师要求完成科研和学位论文相关工作,每月将享受不少于500元的科研津贴。

此外,科研奖励参照学校和学院的标准执行。

2016年,我院拟招收以下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相应的考试科目如下:

1、有机化学,考试专业课为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2、分析化学,考试专业课为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3、化学生物学,考试专业课为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

考研如何调剂篇9

关键词: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改革

中药制剂分析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专业课程[1]。该课程内容涉及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基础学科及专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观念,能够熟练掌握检测中药制剂质量的技能以及具备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能力[2]。由于课程内容枯燥繁多、涉及学科复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学习效率低。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进行教改尝试。

1、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引入案例分析,加强对《中国药典》的研读

我校中药制剂分析的教材采用的是由梁生旺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第二版),本教材是参考2005版《中国药典》编写,部分内容与现行2010版《中国药典》不符,一些知识点已明显滞后。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陈旧内容进行调整,引入新的内容。此外,虽然学生在学习中与《中国药典》内容有关的课程有多门,如中药药剂学、分析化学、药事管理学等,但均未对药典进行系统讲述和研读,造成学生对药典不熟悉,不能较好的理解及利用药典,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或科研工作中错误频出。

为在学习同时,为加强学生对药典的研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开展案例教学, 通过典型案例的介绍、剖析, 引导学生讨论并参与案例的实践,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药注射剂质量分析及质量标准内容时,首先引入近年广为人们关注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案例。例如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丹参注射剂等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严重不良反应中成药排名前列的中药制剂,鱼腥草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金注射液、炎毒清注射液等多种中药注射液,则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叫停。提出诸如中药注射剂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导致安全性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药典在质量标准方面如何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控制,我国针对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制度有哪些,如何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在评价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入本次教学的核心。

案例式药典教学还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并锻炼表达沟通能力。例如提出一个复方中药制剂,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质量标准,每组派出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及其理由,最后共同学习药典中该品种的质量标准,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 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 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 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3]。由于中药制剂分析是一门应用学科,而长期以来开设的实验内容较为封闭、单一,学生实验能力难以提高,与实际药厂生产、药检脱节。为此,我校引入工作工程导向模式,对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力争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理论及实验课程学习后,具备正确阅读、理解和执行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能力, 规范熟练地应《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和技能, 对药品进行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熟悉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能够进行专业计算及正确书写检验报告。

首先,设立各种工作情景,例如药厂质检、医药公司质检、药检所分析等,使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熟悉各类职业环境。改变以往学生参与性低,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低下的情况,并为将来的就业做一定准备。

其次,在实验内容方面,改变以往单一、滞后的实验内容,开设多种类型、训练目的不同的实验,具体包括:(1)基础实验,针对基本分析实验技能的训练。(2)验证型实验,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对《中国药典》中的基本实验方法的进行训练。(3)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开放性实验,设定不同任务,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完成数据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在每一大类实验结束之后,进行考核,并开展全校性实验技能比赛,规范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书写。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前带领学生进行预习,熟悉实验内容,理解实验原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摒弃以往单一的板书教学,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加视频、图片等展示,使教学更加生动,易于理解。

3、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能力评价

以往,对学生成绩评价中,都是注重对理论成绩评价,忽视实验能力的评价。然而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往往影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为了促进中药制剂分析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并体现教育公平,我们重新设定了成绩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40%),理论成绩(40%)。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文献调研、综述写作三项组成,实验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报告三项组成,理论成绩为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以期从更加综合、更加全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调动学生的课堂、实验参与性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为提高中药制剂分析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对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考研如何调剂篇10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9-0398-02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品研发能力比较弱。原因主要体现在研发主体不同和研发投入不足。研发目标短期化和各类研发资源不足。除了在药品创新能力方面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外,在制剂的工艺开发和产业化研究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各种原因,在药物制剂申报工艺过渡到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1 药品质量管理理念

药品质量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如何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一直是医药界积极探索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国内医药界认同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理念,近年来国内强调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2004年以来,QbD(Quality by Design)药品质量管理理念逐渐被欧美发达国家接受,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cGMP;FDA在2002年推出了PAT(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计划,推动制药行业的生产质量水平达到像半导体行业次品率相当低的生产质量水平;美国FDA在2005年7月开始进行CMC(ChemicalManufacture and Control)审查试点,提出了QbD、设计空间等理念;国际人用药品注册和医药技术协调会议(The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b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也补充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Q8、Q9和QlO等,描述了QbD、设计空间、质量风险管理和质量体系。

QbD是质量源于设计的简称,强调设计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是科学的、基于风险的全面的药品研发质量管理理念,是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产品特性、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药品质量=f(药物、辅料和制造),药品质量是因变量。药物与辅料的特性、如何配伍以及如何制造决定了药品质量。在研发水平高、较早实施cGMP和药品监管严格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近年提出QbD质量管理理念,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在国内,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针对申报生产的工艺与实际生产采用的工艺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将批准生产的环节向后推移。2008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国内企业学习和树立QbD药品质量管理理念,有助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药品质量,有助于解决药物制剂产业化问题。

2 重视工艺放大效应的影响

各类制剂各个具体品种的工艺放大效应的程度是不同的,需要考虑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粉末直接灌装硬胶囊的工艺放大效应一般比较小;一些溶液型小容量注射液灭菌前的工艺放大效应一般不大;而乳剂、脂质体、微球、一些固体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等则由于属于多组分、多相系统,涉及多相搅拌、挤压、混合等多单元的操作,其工艺放大效应就大得多,在工艺放大过程中受设备、操作条件和工艺参数的影响很大,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理状态变化程度难以预测。

又如,醋酸亮丙瑞林可注射缓释微球是W/O/W型乳化剂,是用液中干燥法制备的,在对该制剂进行工艺放大生产时,变量就包括容器和设备的大小,也即在实验室试验及小规模生产时已经被精确研究的各成分用量比、溶剂和溶液温度等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对溶液及乳剂的搅拌速度、除去有机溶剂的条件、充分除去溶剂及水分的冻干条件进行全面研究,考虑所有容器及搅拌装置的大小和相应参数。

一些片剂的制粒工艺对颗粒的可压性能和药物溶出性能的影响很大。在实验室阶段,由于试验量小,在摸索处方时往往采用手工操作获得湿颗粒。如果不经过工艺放大试验而直接过渡到产业化的常规湿法制粒工艺,甚至直接过渡到快速搅拌制粒工艺,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

为了保证试验药品在临床阶段所验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生产、上市时得到重现,药物制剂工艺放大过程必须保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需要加强一些品种的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度相关性的试验研究,在工艺放大试验过程中必须对制剂的释放性能进行监控。对于工艺放大效应大的品种,其生产规模应该逐步放大。在国外,在对缓释微球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时,一般每次扩大至前一次的2倍量,并对每一次扩大生产的微球的各参数进行评价,进行相关验证,确认产品质量是否都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甚至还在一定阶段进行生物利用度(BA)或生物等效性(BE)评价。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艺放大过程,它关系到申报工艺是否能应用到大生产,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重现性,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如果在工艺放大过程中发生比较大的变更,应该重新进行BA或BE试验,甚至需要重新进行临床研究和重新进行稳定性等相关研究。

3 影响药物制剂工艺产业化的原因

制剂工艺的实验室阶段一中试一小规模生产一规模生产的顺利过渡是建立在前期全面、扎实研究的基础上,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有富有经验的技术团队,需要具备相应的配套设备和仪器等。

在药品研发过程中,药物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是一个重要环节。大部分国内制药企业或相关研究机构由于研发投入少、研发条件不完善、研发水平不高,再加上原辅料来源少和时间紧等原因,在实验室阶段的试验次数和试验量有限,对处方工艺研究往往不充分,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处方工艺因素的研究不深入。一些制剂技术转让项目很少被考虑到工艺放大效应、原辅料来源与质量以及设备适用性等因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制剂的申报工艺存在缺陷,而实验室处方、工艺不成熟往往给中试和产业化研究带来极大困难,常在中试放大和产业化时变更处方、工艺。

在发达国家,产业化研究阶段开始得比较早,在Ⅲ期临床试验开始前试制品批量已经达到较大生产规模,而采用生产规模的试验样品也是获得客观可靠的药物动力学和临床等试验数据的前提条件,虽然这将大大增加研发成本;此外,产业化研究和相关验证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在具有各类设备仪器(包括生产设备)的专门场所研究完成,在产品获得批准后将比较成熟的、规范化的工艺规程移交给生产车间。相比较,国内大部分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不具备这种模式,缺少产业化研究环节的弊端十分明显。在生产车间试生产时出现工艺技术问题,常常搅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和GMP管理,影响产品质量。

总之,制剂工艺开发不充分和缺乏产业化研究环节,是国内影响药物制剂工艺产业化的主要原因。实质上,也就是缺乏对产品特性、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之间关系的透彻 理解。

4 建议

针对国内存在的药物制剂工艺产业化问题,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首先要树立QbD药品质量管理理念,通过设计来保证和控制产品质量,从开始研发时就要考虑产业化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创造条件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有比较长的过程。根据国内的现状,建议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倡导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必将危及医药产业的发展。相当部分制药企业研发资金不足,低水平重复开发品种的比例很高,造成一方面研发投入少,一方面又浪费研发资源的状况。因此,有必要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植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

2)提高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水平

药物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性比较强的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工艺处方设计、设备、工艺参数、原辅材料、验证、制剂质量评价和标准制订等方面因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极端的工艺和条件,进行工艺的影响因素试验,从中找出影响工艺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关键因素,确定相应的设计空间,提高实验室处方工艺的适用性或耐用性,为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中试和产业化研究环节

没有经过中试的技术成果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直接进行工艺放大或产业化转移的风险很大。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相应的基地并组建相应的技术团队,对具体品种的工艺放大效应作出评价,以完成中试一小规模生产一规模生产的顺利过渡。

4)推动企业成为研发主体

发达国家药品研发的主体是企业,而国内大部分制药企业还是生产型企业。应该推进科研院所进入企业集团的步伐,整合研发资源,以加快企业成为研发主体。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并树立QbD药品质量管理理念,才会将研发项目与市场联系起来,才会在设计时就考虑中试、产业化,才会在设计时就考虑最终产品的质量。